CN102205303A - 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5303A
CN102205303A CN2011100447967A CN201110044796A CN102205303A CN 102205303 A CN102205303 A CN 102205303A CN 2011100447967 A CN2011100447967 A CN 2011100447967A CN 201110044796 A CN201110044796 A CN 201110044796A CN 102205303 A CN102205303 A CN 102205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mposition surface
plane
attachmen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47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5303B (zh
Inventor
铃木隆之
斋藤智之
中村昌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ison Co
Original Assignee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5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5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5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5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5/00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relating to pri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7Surface bonding means and/or assemblymeans with work feeding or handling means
    • Y10T156/1702For plural parts or plural areas of single part
    • Y10T156/1744Means bringing discrete articles into assembled relationshi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合部件的制造装置,该装置具备第1把持件(11),用于把持第1部件(D);第2把持件(12),用于把持第2部件(E);涂敷装置(40),对第1接合面(Df)涂敷媒介物质(G);移动装置(20),使第1把持件(11)以及/或第2把持件(12)移动;以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使第1扩大平面(De)与第2扩大平面(Ee)相互平行地对置,从厚度的方向观察,第1接合面(Df)与第2接合面(Ef)重合的范围在预定的范围以下地进行配置,一边维持第1扩大平面(De)与第2扩大平面(Ee)之间的距离,一边使第1部件(D)相对第2部件(E)相对移动,以使从厚度的方向观察第1接合面(Df)与第2接合面(Ef)重合的范围逐渐变大。

Description

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尤其涉及抑制接合所需时间变长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使液晶面板和保护玻璃贴合时那样,要求用粘接剂将两块矩形的板状部件不混入气泡地进行贴合。一般情况下,在使圆形板状部件贴合时,使在中心附近滴下的粘接剂以高速旋转来延展的情况较多,但在使矩形的板状部件贴合时,很难用与圆形部件相同的手法以高速旋转板状部件来适当地延展粘接剂。因此,存在下述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粘合矩形的板状部件时,涂敷粘接剂,以具有:对通过矩形的重心涂敷成纵向长的矩形状的主要部;和分别从矩形状的主要部的四个角向矩形的板状部件的最接近的角分别以线状延伸的四个诱导部,并且使两个板状部件的贴合面对置,在使一个板状部件上涂敷的粘接剂不进入气泡地与另一个板状部件接触后,使两块板状部件相互接近而使所夹持的粘接剂延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24321号公报(第0043段、图4等)
但是,如上所述,在使两块板状部件相互接近而使夹着的粘接剂延展的情况下,伴随板状部件的尺寸增大,粘接剂的延展时间显著(例如以乘方近似)变长,接合处理花费大量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课题,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接合比较大的部件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接合所需的时间过度变长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部件C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3以及图4所示,该接合部件C以预定厚度通过失去流动性的媒介物质GL(例如参照图2)将形成有平坦的第1接合面Df的第1部件D和形成有平坦的第2接合面Ef的第2部件E接合,该制造方法包括:配置工序(参照图3),配置成,使第1扩大平面De和第2扩大平面Ee相互平行地对置,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第1接合面Df与第2接合面Ef重合的范围在预定的范围以下,其中,所述第1扩大平面De包含第1接合面Df和与第1接合面Df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1假想平面Ds,所述第2扩大平面Ee包括第2接合面Ef和与第2接合面Ef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2假想平面Es;第1涂敷工序(参照图4(a)),将具有流动性的媒介物质G涂敷到第1接合面Df上;和移动工序(参照图4(a)~(b)),使涂敷了媒介物质G的第1部件D相对于第2部件E相对地移动,以使得一边维持第1扩大平面De与第2扩大平面Ee之间的距离,一边使从厚度Td方向观察第1接合面Df与第2接合面Ef重合的范围逐渐变大。这里的“平坦”是指从整体上看平坦即可,但是也包含例如不阻碍移动工序程度地形成有凹凸或缝隙等的情形。并且,“预定的范围”典型的为在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所夹持的媒介物质中没有封入气泡的最大的重合范围。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它们以从厚度的方向观察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的重叠范围从预定范围以下到成为接合部件时的重合状态为止滑动的时间进行接合。
并且,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例如图3(b)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中,具备第2涂敷工序(参照图3(b)),在移动工序(例如图4(a))之前或与移动工序并行地将媒介物质Gp涂敷到Ef上。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产生间隙,能够抑制在成为接合部件时在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混入气泡。
并且,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例如如图4(a)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第1涂敷工序与移动工序并行地进行。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处理时间缩短。
并且,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例如参照图4(a)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第3方案的任意一种方案所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第1涂敷工序中,使第1接合面Df振动。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得到良好的涂敷状态。
并且,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例如图5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第4方案的任意一种方案所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移动工序中,使用对上述第1涂敷工序中所涂敷的媒介物质G的厚度进行调整的刮膜器61。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顺畅地将媒介物质引导到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制造装置,例如如图1、图3、图4所示,是通过媒介物质以预定厚度将形成有平坦的第1接合面Df的第1部件D和形成有平坦的第2接合面Ef的第2部件E接合,该制造装置具有:第1把持件11,用于把持第1部件D;第2把持件12,用于把持第2部件E;涂敷装置40,将具有流动性的媒介物质G涂敷到第1接合面Df上;移动装置20,使第1把持件11以及第2把持件12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及控制装置50,控制第1把持件11、第2把持件12以及移动装置20,以使第1扩大平面De(例如参照图3(c))和第2扩大平面Ee(例如参照图3(c))相互平行地对置,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第1接合面Df与第2接合面Ef重合的范围在预定的范围以下,其中,所述第1扩大平面De包含第1接合面Df和与第1接合面Df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1假想平面Ds,所述第2扩大平面Ee包括第2接合面Ef和与第2接合面Ef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2假想平面Es,在上述配置之后,一边维持第1扩大平面De与第2扩大平面Ee之间的距离,一边向从厚度Td方向观察Df与Ef重合的范围逐渐变大的方向使第1部件D相对于第2部件E相对地移动(例如参照图4(a)~(b))。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它们以从厚度的方向观察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的重叠范围从预定范围以下到成为接合部件时的重合状态为止滑动的时间进行接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它们以从厚度的方向观察第1接合面与第2接合面之间的重叠范围从预定范围以下到成为接合部件时的重合状态为止滑动的时间进行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部件制造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a)为立体图,(b)为吐出头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2是例示接合部件的结构的侧面图。
图3是对接合部件的制造过程的前半部分的接合部件制造装置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接合部件的制造过程的后半部分的接合部件制造装置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说明使用刮膜器的状况的侧面图。
图6是表示向部件涂敷粘接剂的变形例的侧面图。(a)表示从吐出头对两个接合面供给粘接剂的方式的图,(b)是对两个接合面形成粘接剂的预涂层的形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各图中互相相同或相当的部件赋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图。(a)为立体图,(b)为吐出头的部分立体图。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具有:作为第1把持件的下吸附台11,用于把持作为第1部件的下部件D;作为第2把持件的上吸附台12,用于把持作为第2部件的上部件E;移动装置20,使下吸附台11移动;作为涂敷装置的吐出头40,用于吐出作为媒介物质G的粘接剂G(参照图1(b));以及控制装置50,控制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动作。这里,在对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之前例示用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制造的接合部件的结构。
图2是例示接合部件C的结构的侧面图。接合部件C是在下部件D和上部件E之间夹持预定厚度T的粘接剂G的层(粘接剂层GL)来构成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件D是液晶面板,上部件E是保护玻璃,但其以外的部件也可以。预定的厚度T是作为制品或中间制品的接合部件C中的粘接剂层Gl的设计上的厚度。粘接剂层GL为,在从吐出头40(参照图1)吐出的时刻具有流动性的粘接剂G因粘度增加而失去流动性所形成的,典型的是通过粘接剂G硬化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G是合成树脂等高分子固体成分融入到溶剂中的液体状的物质,是高分子物质的一形态,构成为,若照射紫外线,则与紫外线的强度相对应地粘度增加而失去流动性。粘接剂层GL将下部件D和上部件E粘上,并在硬化时起到将下部件D和上部件E之间的间隔保持为预定间隔(相当于预定厚度T的距离)的中间层的作用。
下部件D形成为矩形板状。下部件D的板状的面的一个为与粘接剂G接触的作为第1接合面的下接合面Df。上部件E形成为矩形板状。上部件E的板状的面的一个作为与粘接剂G接触的第2接合面的上接合面Ef。下接合面Df以及上接合面Ef均平坦地形成。这里所谓的平坦包含使对置的下接合面Df以及上接合面Ef仅离开相当于预定的厚度T的距离而在两接合面Df、Ef上形成平行地使下部件D以及/或上部件E移动时不阻碍该移动程度的凹凸或间隙等的概念。并且,下接合面Df以及上接合面Ef并不限于分别与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一体形成。例如若用下接合面Df进行说明,在下部件D的一个面(不论是否平坦)可以是使用其他部件(也包含粘接剂G硬化后的物质)而形成有平坦的面,即,形成有下接合面Df的下部件D可以是将多个部件合在一起作为整体而视为一个下部件D。另外,下部件D和上部件E为不同的部件,典型的是材质不同的部件,当然材质相同也可以。
再返回到图1对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继续进行说明。下吸附台11构成为,通过真空吸附下部件D的下接合面Df的背面来把持下部件D。下吸附台11在本实施方式中,呈具有比下接合面Df稍大的面的矩形板状的外形。在下吸附台11的与下部件D接触的吸附面11b上形成有多个通气孔11h,通气孔11h与真空泵(未图示)连通。下吸附台11构成为通过真空泵(未图示)的动作能真空吸附下部件D。下吸附台11在吸附面11b的背面侧中央安装有用于支持下吸附台11的正方体形状的下支持体11s。
上吸附台12构成为,通过真空吸附上部件E的上接合面Ef(参照图2)的背面,能够把持上部件E。上吸附台12与下吸附台11同样地构成,呈矩形板状的外形,与真空泵(未图示)连通的多个通气孔(未图示)形成在与上部件E接触的吸附面上,构成为通过真空泵(未图示)的动作能真空吸附上部件E。并且,上吸附台12在吸附面的背面侧中央安装有用于支持上吸附台12的正方体形状的上支持体12s。下吸附台11以及/或上吸附台12从防止把持的下部件D以及/或上部件E的偏移的观点,可以构成为具有导向装置(未图示),以使下部件D以及/或上部件E不打滑。并且也可将把持下部件D以及/或上部件E的台用多孔制板构成。
移动装置20构成为包含可动轴21、驱动源22和导引轨23。可动轴21为转接下支持体11s和驱动源22的棒状的部件,沿水平延伸地被设置。可动轴21的一端与正交于吸附面11b的下支持体11s的面中的一个连接,另一端插嵌在驱动源22中。驱动源22为使可动轴21沿其轴向(水平方向)往复运动的装置。驱动源22用来输入电力,并构成为将所输入的电力变换为机械能。导引轨23为用于限制下吸附台11的移动方向的部件,铺设成直线状,以使下吸附台11在特定的一直线上往复运动。上述那样构成的移动装置20具有位置控制功能,并且典型地使用利用了伺服电动机或步进电动机的脉冲控制,该位置控制功能能够调节使可动轴21(而且下吸附台11)移动的距离。
在上吸附台12上连接有反转装置30。反转装置30为使被把持在上吸附台12上的上部件E倒置反转的装置。反转装置30具有旋转轴31和电动机32。旋转轴31为接续上支持体12s和电动机32的棒状的部件,沿水平延伸地被设置。旋转轴31具有带有刚性的杨氏模量以及截面形状,以使把持上部件E的上吸附台12的重量即使施加到前端也不会弯曲。旋转轴31的一端与正交于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的上支持体12s的面的一个连接,另一端与电动机32连接。电动机32为使旋转轴31绕其轴线旋转的装置,构成为能够利用输入的电力使旋转轴31向正反两方向旋转。反转装置30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固定在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框架(未图示)上。
吐出头40具有下部件D的与导引轨23正交的边的长度40L。如图1(b)的部分详细图所示,吐出头40遍及长度40L形成有吐出粘接剂G的缝隙40s。吐出头40通过形成有缝隙40s而成为能够使粘接剂G遍及长度40L以带状滴下。吐出头40构成为,另外通过管(未图示)与储存有粘接剂G的粘接剂槽(未图示)连接,通过粘接剂压送装置(未图示)的动作,从粘接剂槽(未图示)以适当的定时压送粘接剂G,由此吐出粘接剂G。吐出头40接近下吸附台11侧的上吸附台12的边而被配置,以使缝隙40s与导引轨23正交。
控制装置50构成为,分别通过信号电缆与形成在下吸附台11的吸附面11b上的多个通气孔11h连通的真空泵(未图示)以及形成在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上的多个通气孔连通的真空泵(未图示)连接,能够分别控制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的真空吸附的有无。并且,控制转制50通过信号电缆与移动装置20连接,并构成为能够控制可动轴21的移动距离以及移动定时。并且,控制转制50通过信号电缆与反转装置30连接,并构成为能够控制旋转轴31的旋转动作。并且,控制转制50通过信号电缆与粘接剂压送装置(未图示)连接,并构成为,能够控制来自吐出头40的粘接剂G的吐出量(也包含吐出的有无)。并且,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具有照射紫外线的UV照射器(图1中未图示),控制装置50通过信号电缆与UV照射器(未图示)连接,并构成为能够控制紫外线照射的有无。
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对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3是说明接合部件C的制造过程的前半部分的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状态的图,图4是说明接合部件C的制造过程的后半部分的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状态的图。通过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制造接合部件C的过程是体现接合部件制造方法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言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1的结构或接合部件C的结构时,适当地参照图1以及图2。作为开始制造接合部件C的准备,使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朝向上方。另外,连接在下支持体11s上的可动轴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能绕轴转动,因此下吸附台11的吸附面11b通常朝向上方。
在确认完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朝向上方之后,机械手(未图示)抓住收容有在前工序准备的下部件D的托盘(未图示)内的一个下部件D,使下接合面Df朝向上方地载置在吸附面11b上。控制装置50在下部件D被载置在吸附面11b上后使与多个通气孔11h连通的真空泵(未图示)工作,将下部件D吸附保持在吸附面11b上。另一方面,机械手(未图示)抓住收容有在前工序准备的上部件E的托盘(未图示)内的一个上部件E,使上接合面Ef朝向上方地载置在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上。控制装置50在上部件E被载置到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上后使与形成在该吸附面上的多个通气孔连通的真空泵(未图示)工作,将上部件E吸附保持在上吸附台12的吸附面上(参照图3(a))。
上部件E被吸附保持到上吸附台12上后,在与下部件D接合之前,将液体状的粘接剂G(下面也存在将事前涂敷到接合面上的粘接剂G用符号“Gp”表示以进行区别的情况)涂敷在上结合面Ef上而形成涂层(第2涂敷工序,参照图3(b))。涂层是涂敷的一个形态。在上接合面Ef上事先涂敷(预涂敷)的粘接剂Gp比预定的厚度T薄,以使上接合面Ef即使朝向下方也不会垂下的程度与之后进行的与下部件D的接合成为能够顺畅地进行的程度即可。涂层Gp典型地由金属型涂料形成。上接合面Ef上预涂敷的粘接剂Gp具有流动性,其后与涂敷在下接合面Df上的粘接剂G成为一体,所以不会成为上部件E的一部分,因此,上部件E的与粘接剂Gp接触的边界为上接合面Ef不变。涂层Gp的形成结束之后,控制装置50使反转装置30的旋转轴31旋转,使上部件E反转以使上接合面Ef朝相下方。通过该反转,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虽然在水平方向(与两接合面Df、Ef平行的方向)偏移,但还是平行相对(配置工序,参照图3(c))。
下面进一步对上述的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平行相对的状态(参照图3(c))进行详细说明。对于下部件D,在与下接合面Df同一平面上的上部件E侧,设置与下接合面Df邻接的想像上的平面即下假想面Ds(第1假想平面),将下接合面Df与下假想面Ds合在一起形成下扩大面De(第1扩大平面)。另外,对于上部件E,在与上接合面Ef同一平面上的下部件D侧,设置与上接合面Ef邻接的想像上的平面即上假想面Es(第2假想平面),将上接合面Ef与上假想面Es合在一起形成下扩大面Ee(第2扩大平面)。如图3(c)所示,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虽然在水平方向上偏移却能平行地相对的状态是下扩大面De与上扩大面Ee平行相对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以下状态,下接合面Df与上假想面Es平行相对,上接合面Ef与下假想面Ds平行相对。此时,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换言之从与下接合面Df正交的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中的平面向视),成为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不重合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装置30的构成之上,在使上部件E反转时上部件E暂时通过下假想面Ds的下方,因此,为了避免下部件D与上部件E干涉,在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不重合的状态下进行配置。但是,在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不产生干涉等不良状态的情况下,配置成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使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以预定范围以下重合也可以。这里所谓的“预定范围”是指在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之间,能够不混入气泡适量地适当地供给粘接剂G的范围的上限。适量地供给粘接剂G典型地指在成为接合部件C时,下部件D和上部件E之间粘接剂不会不足,且成为不会混入气泡的状态地供给。作为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使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以预定范围以下重合的例子,可以举出:涂敷粘接剂G的下接合面Df与预涂敷粘接剂Gp的上接合面Ef不会混入气泡地以线重合的情况,或者向没有涂敷粘接剂G的下接合面Df与预涂敷粘接剂Gp的上接合面Ef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供给的粘接剂G没有进入气泡地以毛细血管现象遍布程度重合的情况。若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使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重合,则具有下述优点,一旦使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接触后离开容易设定两接合面Df、Ef间的距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工序中,下扩大面De与上扩大面Ee之间的间隔被设定成与在成为接合部件C时的粘接剂层GL的厚度T相等。进而,导引轨23延长方向的向视(图3(c)中所示的为作为正面视时的侧面视图),配置成上部件E与下部件D分别位于铅直上下。若配置上述那样的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则如图3(c)所示,吐出头40相对上部件E的上假想面Es侧的边沿长度方向邻接地配置。此时,吐出头40的下端被配置成不会接触下部件D。
配置完吐出头40后,控制装置50使移动装置20的可动轴21工作,使下部件D朝向上部件E而沿导引轨23移动(移动工序开始)。接着,下接合面Df来到吐出头40的缝隙40s的正下方时,控制装置50使液状的粘接剂G从吐出头40吐出而向下接合面Df开始供给粘接剂G(第1涂敷工序的开始)。向下接合面Df供给粘接剂G是涂敷的一形式。对下接合面Df以线状所供给的粘接剂G若由于下部件D的移动而位于上接合面Ef的下方,则成为填充到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此时,上接合面Ef上预先预涂敷液体状的粘接剂Gp,因此供给到下接合面Df的粘接剂G与预涂敷到上接合面Ef上的粘接剂Gp接触的范围从点状经由线状迅速扩散到面状。预涂敷的粘接剂Gp与供给到下接合面Df上的粘接剂G接触而混合,且浑然成为一体,两者不存在区别。下部件D的移动继续到成为接合部件C时的下部件D与上部件E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从吐出头40吐出液状的粘接剂G继续到在缝隙40s的正下方不存在下接合面Df为止(参照图4(a)~图4(b)),移动工序期间将下扩大面De与上扩大面Ee之间的间隔维持在相当于在配置工序中所设置的厚度T的间隔。这样,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重合的范围逐渐扩大。由此,通过粘接剂G不进入气泡地将下部件D和上部件E接合。
此时,在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之间填充粘接剂G所需的时间为使下部件D滑动所需的时间内即可满足。该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使下部件D移动的速度为一定,则与移动方向的部件的长度大致呈比例。将其与以往的按压两部件来使粘接剂G延展的情况(按压延展手法)相比来看,以往的按压延展手法中,接合的部件的接合面的表面粗糙度越大,或者相对液状粘接剂的接触角越大,粘接剂延展所需时间越长,对应于部件尺寸的扩大而近似乘方或近似指数地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定时间仅与部件的尺寸成比例地增大,因此与以往的按压延展手法相比,特别是部件的尺寸越大部件,接合所需的时间的缩短率越显著。
下部件D的移动结束后,控制装置50解除由上吸附台12对上部件E的吸附保持,使下吸附台11移动到移动工序开始前的位置。并且,对存在于下部件D和上部件E之间的粘结剂G照射来自UV照射器80的紫外线(参照图4(c))。粘结剂G通过照射紫外线失去流动性并硬化。由此,下部件D和上部件E成为通过粘结剂GL接合的状态,并成为接合部件C。制造完接合部件C,控制装置50解除由下吸附台11对下部件D(接合部件C)的吸附保持。解除了对下部件D(接合部件C)的吸附保持后,机械手(未图示)抓住接合部件C向下工序搬送。通过以上动作结束对接合部件C的制造,此后重复上述工作。
另外,在上述第1涂覆工序中,可以使供给粘结剂G的面即下接合面Df(下部件D)振动。通过在供给粘结剂G时使下接合面Df振动,能够促进粘结剂G的扩散,能够更顺畅地得到良好的涂覆状态。振动可以在与下接合面Df平行的方向、尤其是移动下部件D的方向(引导轨23延伸的方向)上进行。作成产生振动的装置,也可以在下吸附台11上设置超声波振动器,以超声波振动下部件D。并且,可以想到用于使下部件D与上部件E平行移动的驱动力与基于粘结剂G的粘性的下部件D与粘结剂G之间的界面的摩擦力(剪切力)成比例,但是由于振动摩擦力变小,能够使需要的驱动力小。
并且,如图5所示,在移动工序中,为了使从下接合面Df滴下的液体状的粘结剂G适当地填充到下部件D和上部件E之间,可以使用对滴下的粘结剂G的厚度进行调整的刮膜器61。如图5(a)所示的例是将水平方向的下部件D侧的上部件E的边以及上吸附台12的边对齐的情况下使用的例子。该情况下,刮膜器61被安装在下部件D侧的上部件E的端边上,以伴随与下接合面Df对置的面(均匀粘结剂G的面)从上部件E离开而从下接合面Df(粘结剂G所滴下的面)离开。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的例子是在水平方向的下部件D侧,上吸附台12比上部件E突出的例。在该情况下,刮膜器61被安装在下部件D侧的上吸附台12的端边上。刮膜器61的图5(a)所示的安装形式以及图5(b)所示的安装形式的任一种的情况下,使下端与上接合面Ef一致地进行安装,安装成下端不与下部件D接触即可。但是,从将用刮膜器61均匀地涂覆在下接合面Df的粘结剂G与预涂覆在上接合面Ef上的粘结剂GP接触的观点优选刮膜器61的下端安装成不从上假想面Es的下侧突出。
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粘结剂G以紫外线硬化性树脂为主要成分,但也可以通过加热硬化或在常温下随着时间经过而硬化。并且,粘接剂G除完全硬化之外锗哩状等半硬化的物质(通过施加外力弹性变形,解除外力返回原状)也可以。并且,虽然对作为媒介物质为高分子物质的一形态的粘接剂G进行了说明,媒介物质也可以是焊锡等的金属,或者是液晶等半硬化的物质,也可以使用适合将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接合的物质。
在以上的说明中,虽将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形成为矩形板状,但是只要下部件D以及/或上部件E形成为平坦的接合面,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以外的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也可以,在接合面的背面形成具有超过预定厚度的起伏的凹凸也可以。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与下部件D接合之前,对上接合面Ef的整面涂敷粘接剂G而形成预涂敷层Gp,但是,与进行预涂敷的粘接剂被供给到下部件D不同的成分也可以,例如,通过与对下部件D供给的粘接剂G混合而硬化的成分的粘接剂也可以。并且,在与下部件D接合之前,对上接合面Ef涂敷粘接剂也可以。此时,对下接合面Df供给的粘接剂G与上接合面Ef难以融合接合不能顺畅地进行时,使上接合面Ef振动,对上接合面Ef事先实施相对粘接剂提高亲和性的表面处理。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与下部件D接合前,对上接合面Ef的整面预涂敷粘接剂G,在第1涂敷工序中将粘接剂G供给到下接合面Df,但是对下接合面Df实行预涂敷,对上接合面进行粘接剂G的供给也可以(此时,上部件E相当于第1部件,下部件D相当于第2部件)。即,在以上的说明中,第1部件为下部件D,第2部件为上部件D也可以(对于以下所述的各变形例的适用也相同)。并且,第2涂敷工序不限于在使下扩大面De与上扩大面Ee对置的配置工序前对上接合面Ef整面地进行的情况,与上述第1涂敷工序相同的要领,与移动工序并行地进行也可以。
图6(a)表示以与第1涂敷工序同样的要领使第2涂敷工序与移动工序工并行地进行的状态。该种情况,与吐出头40不同,与吐出头40同样结构的吐出头40A相对下部件D的下假想面Ds侧的边沿长度方向相邻接地配置。此时,吐出头40A的上端与上部件E不接触地被配置。若使第2涂敷工序与移动工序并行地进行,则能够缩短处理时间,是优选的。并且,如图6(b)那样所示,由于在下接合面Df以及上接合面Ef的双方上涂敷合计为预定的厚度T的量的粘接剂G来形成预涂敷层Gp,则通过使两部件D、E滑动而接合,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G的漏出而削减粘接剂G的浪费。并且,省略图示,对下接合面Df以及上接合面Ef的双方如图6(b)所示实施预涂敷Gp,进而如图6(a)所示的形式,向两部件D、E之间供给粘接剂G并加快粘接剂G的延展速度。这样,粘接剂G的涂敷形式根据接合面的粗糙度或所使用的粘接剂的成分等的状况,能够分开使用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在两部件D、E重合前对接合面整面进行预涂敷,和对接合面的一部分滴下供给,或者重叠两者也适用。并且能够根据情况选择对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的一方进行粘接剂G的涂敷还是对两者进行粘接剂G的涂敷。但是,从缩短处理时间的观点看优选对一个接合面预涂敷粘接剂,而在移动工序中对另外的接合面供给粘接剂,从加快延展速度的观点看优选对两接合面预涂敷粘接剂,根据需要一边向一个接合面移动一边供给粘接剂。另外,对于第1涂敷工序、第2涂敷工序以及配置工序的顺序可以适当变更。
在以上的说明中,使配置工序的下扩大面De与上扩大面Ee之间的间隔与成为接合部件C时的粘接剂GL的厚度T相等,但是从配置工序到移动工序以与相当于粘接剂GL的厚度T的距离不同的间隔设置,在移动工序结束后,使下部件D与上部件E接近或离开而将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之间的间隔调整成预定的厚度T。但是,在配置工序的阶段,若使下扩大面De与上扩大面Ee之间的间隔调整为预定的厚度T,则能够缩短处理时间,并能够使粘接剂G的供给在供给量以及供给计时的点容易最优化。另外,微观上,在移动工序结束后,粘接剂G硬化的过程中,也能考虑到粘接剂G膨胀或收缩而使两接合面Df、Ef之间的间隔变化,但该间隔变化对于作为制品或中间制品的接合部件C的设计尺寸为所容许的误差范围的情况下,作为两接合面Df、Ef的间隔上没有变化的部件使用。
在以上的说明中,同时进行第1涂敷工序和移动工序,但是,预先在第1涂敷工序涂敷与在成为接合部件C时的粘接剂层GL的体积相当量的粘接剂G,在第1涂敷工序结束后向移动工序过渡也可以。但是,若同时进行第1涂敷工序和移动工序,则能够缩短处理时间,所以优选。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第1涂敷工序中,从形成有缝隙40s的吐出头40以线状吐出液状的粘接剂G,但是,也可以代替形成有缝隙40s的吐出头40而使用以点状吐出粘接剂G的喷嘴,通过适当移动喷嘴能够与使用吐出头40的情况相同以线状或多点状进行涂敷(该种情况,典型的是在第1涂敷工序结束后开始移动工序)。将粘接剂G涂敷成多点状的情况下,使多个喷嘴与下部件移动的方向正交地水平排列。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1涂敷工序为通过从吐出头40吐出液状的粘接剂G而对下接合面Df供给粘接剂G,但是也可以是例如将片状的合成树脂(媒介物质)载置在下接合面Df后通过加热等使之溶解而具有流动性的物质。这样,“涂敷”中,也包括将当初不具有流动性的媒介物质在从厚度的方向Td观察下接合面Df与上接合面Ef重合时具有流动性的情况。
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于移动工序,做成不使上部件E移动而使下部件D移动,但是也可以做成使下部件D不移动而使上部件E移动或者使下部件D以及上部件E双方移动。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进行下部件D和上部件E的接合时,两接合面Df、Ef在成为水平状态下进行,但在成为垂直等的水平以外的状态下也能进行。

Claims (6)

1.一种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结合部件,该接合部件通过失去流动性的媒介物质以预定厚度结合形成有平坦的第1接合面的第1部件和形成有平坦的第2接合面的第2部件,
该制造方法包括:
配置工序,配置成,使第1扩大平面与第2扩大平面相互平行地对置,并且从上述厚度的方向观察,上述第1接合面与上述第2接合面重合的范围在预定的范围以下,其中,所述第1扩大平面包含上述第1接合面以及与上述第1接合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1假想平面,所述第2扩大平面包括上述第2接合面以及与上述第2接合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2假想平面;
第1涂敷工序,将具有流动性的上述媒介物质涂敷到上述第1接合面上;以及
移动工序,使涂敷了上述媒介物质的上述第1部件以一边维持上述第1扩大平面与上述第2扩大平面之间的间隔、一边使从上述厚度的方向观察上述第1接合面与上述第2接合面重合的范围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2涂敷工序,在上述移动工序之前或与上述移动工序并行地对上述第2接合面涂敷上述媒介物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涂敷工序与上述移动工序并行地进行。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涂敷工序中,使上述第1接合面振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移动工序中使用用来调整在上述第1涂敷工序中所涂敷的上述媒介物质的厚度的刮膜器。
6.一种接合部件的制造装置,通过媒介物质以预定的厚度将形成有平坦的第1接合面的第1部件和形成有平坦的第2接合面的第2部件接合,该制造装置具有:
第1把持件,用于把持上述第1部件;
第2把持件,用于把持上述第2部件;
涂敷装置,将具有流动性的上述媒介物质涂敷到上述第1接合面上;
移动装置,使上述第1把持件以及上述第2把持件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上述第1把持件、上述第2把持件以及上述移动装置,以使得,配置成使第1扩大平面和第2扩大平面相互平行地对置,并且从上述厚度的方向观察,上述第1接合面与上述第2接合面重合的范围在预定的范围以下,其中,所述第1扩大平面包含上述第1接合面以及与上述第1接合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1假想平面,所述第2扩大平面包括上述第2接合面以及与上述第2接合面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第2假想平面,在上述配置之后,一边维持上述第1扩大平面与上述第2扩大平面之间的间隔,一边向从上述厚度的方向观察上述第1接合面与上述第2接合面重合的范围逐渐变大的方向使上述第1部件相对于上述第2部件相对地移动。
CN201110044796.7A 2010-03-29 2011-02-23 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Active CN102205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6277/2010 2010-03-29
JP2010076277A JP5460418B2 (ja) 2010-03-29 2010-03-29 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接合部材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5303A true CN102205303A (zh) 2011-10-05
CN102205303B CN102205303B (zh) 2014-12-31

Family

ID=44655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4796.7A Active CN102205303B (zh) 2010-03-29 2011-02-23 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13823B2 (zh)
JP (1) JP5460418B2 (zh)
KR (1) KR101788321B1 (zh)
CN (1) CN102205303B (zh)
TW (1) TWI4560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1395A (zh) * 2013-10-28 2014-01-22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覆装置
CN103862816A (zh) * 2012-12-07 2014-06-18 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 接合构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45239B1 (ja) 2012-11-13 2013-11-20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5911791B2 (ja) * 2012-12-07 2016-04-27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TWI636301B (zh) * 2013-08-30 2018-09-21 日商武藏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plate-shaped laminated body
JP6119589B2 (ja) * 2013-12-13 2017-04-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付き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200158B2 (ja) * 2020-03-06 2023-01-0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接合材の掻き取り装置及びセグメント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6906423B (zh) * 2023-07-31 2024-03-08 东莞市鼎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晶拖和塑胶板的粘合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01710A (ja) * 2001-06-20 2003-01-08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板状物体の接合方法
US6569748B1 (en) * 1997-03-26 2003-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bstr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4082059A (ja) * 2002-08-28 2004-03-18 Nec Corp 厚膜塗布装置、厚膜塗布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193563A (ja) * 2004-01-08 2005-07-21 Asahi Glass Co Ltd 枠材付き窓用板状体の製造方法
CN201298126Y (zh) * 2008-09-11 2009-08-26 郑春晓 一种半自动贴合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9076A (ja) * 1995-01-31 1996-08-13 Omron Corp 平板貼り合わせ方法及び平板貼り合わせ装置
US6825442B2 (en) * 2003-01-06 2004-11-3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ailor welded blank for fluid forming operation
JP2008238144A (ja) * 2007-03-29 2008-10-09 Toray Eng Co Ltd 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JP2009254963A (ja) * 2008-04-15 2009-11-05 Kawakami Tekkosho:Kk 塗布方法及び装置
JP5475255B2 (ja) 2008-07-17 2014-04-16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接合部材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69748B1 (en) * 1997-03-26 2003-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bstr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3001710A (ja) * 2001-06-20 2003-01-08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板状物体の接合方法
JP2004082059A (ja) * 2002-08-28 2004-03-18 Nec Corp 厚膜塗布装置、厚膜塗布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193563A (ja) * 2004-01-08 2005-07-21 Asahi Glass Co Ltd 枠材付き窓用板状体の製造方法
CN201298126Y (zh) * 2008-09-11 2009-08-26 郑春晓 一种半自动贴合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2816A (zh) * 2012-12-07 2014-06-18 欧利生电气株式会社 接合构件制造方法
CN103521395A (zh) * 2013-10-28 2014-01-22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覆装置
CN103521395B (zh) * 2013-10-28 2016-02-03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涂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6017B (zh) 2014-10-11
JP2011206664A (ja) 2011-10-20
JP5460418B2 (ja) 2014-04-02
KR101788321B1 (ko) 2017-10-19
CN102205303B (zh) 2014-12-31
US8613823B2 (en) 2013-12-24
US20110232827A1 (en) 2011-09-29
KR20110109823A (ko) 2011-10-06
TW201139596A (en) 201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5303A (zh) 接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接合部件制造装置
CN103261952A (zh) 板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接合装置及板状接合体
CN101068666B (zh) 脆性材料基板的划线方法和划线装置以及脆性材料基板的切断系统
KR101165557B1 (ko) 디스펜서액 도포용 디스펜싱장치
CN100523961C (zh) 中间基座、xy工作台、密封剂涂敷装置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KR20200081360A (ko) 액체 재료 도포 장치 및 도포 방법
CN101525211A (zh) 一种划线装置和利用该划线装置切割基板的设备及方法
KR20100056124A (ko) 페이스트 디스펜서 및 이를 이용한 페이스트 도포방법
CN104368506B (zh) 利用狭缝喷嘴的涂布层形成方法及涂布装置
KR100960969B1 (ko) 페이스트 디스펜서의 페이스트 도포 방법
JP2012230808A (ja) 塗布装置
KR20160018329A (ko) 스크라이브 방법 및 스크라이브 장치
CN115385109A (zh) 岩棉板生产用修边装置
CN102039247A (zh) 涂胶机及其控制方法
JP6318317B2 (ja) 曲面基材の保持トレイ
CN206676651U (zh) 一种可自动翻转的点胶机
KR102015793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과 합착재 도포장치 및 합착재 도포방법
TWI531834B (zh) 塗佈機之平台以及控制塗佈機之平台及塗佈頭單元移動之方法
JP5345239B1 (ja) 接合部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WO2015037121A1 (ja) 貼合せ装置
JP5612043B2 (ja) 接合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接合部材製造装置
CN206661585U (zh) 一种全自动点胶装置
CN106499703A (zh) 玻璃托架安装防溢机构、安装工装及玻璃托架安装方法
JP5839321B2 (ja) インゴットへの切り代プレートおよび取付プレートの接着方法および接着装置
CN109574486A (zh) 划片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kura Saitama Saitama District Japan Sagawa CHO 3-3-27 No.

Patentee after: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akura Saitama Saitama district and Japan No. 3-3-27

Patentee after: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kura Saitama Saitama District Japan Sagawa CHO 3-3-27 No.

Patentee before: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Olison Company

Address before: Sakura Saitama Saitama district and Japan No. 3-3-27

Patentee before: Olisen Electrical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