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9816A -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9816A
CN102199816A CN2011100579010A CN201110057901A CN102199816A CN 102199816 A CN102199816 A CN 102199816A CN 2011100579010 A CN2011100579010 A CN 2011100579010A CN 201110057901 A CN201110057901 A CN 201110057901A CN 102199816 A CN102199816 A CN 102199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rotating room
open end
spinning apparatus
suction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79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9816B (zh
Inventor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9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9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9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9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流纺纱装置,其具备喷嘴区块(34)、和中空导引轴体(20)。在喷嘴区块(34)中,形成有抽吸减压室、和比该抽吸减压室周长更长的旋转室。在该喷嘴区块(34)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从向旋转室开口的喷嘴口(27a)喷射压缩空气而在旋转室内产生旋转气流的空气喷射喷嘴(27)。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内部,形成有纤维通过路。另外,中空导引轴体(20)被配置为,纤维通过路的入口孔侧的头端部位于抽吸减压室内。喷嘴口(27a)被设定于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部的上述纤维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Description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气流纺纱装置,具体来说涉及气流纺纱装置所具备的纺锤及空气喷射喷嘴的配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的纺纱机具备利用旋转气流对纤维施加捻绕而生成细纱的气流纺纱装置。该种气流纺纱装置具备:纺锤、通过喷射空气流而在上述纺锤的周围产生旋转气流的空气喷射喷嘴。上述受到旋转气流的作用的纤维通过在纺锤的周围旋转而对纤维施加捻绕,生成细纱。
这样,由于在气流纺纱装置中利用旋转气流将纤维加捻而形成细纱,因此该细纱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旋转气流的流动方式的左右。所以,以往对用于产生旋转气流的空气喷射喷嘴的形成位置等、在周围流过旋转气流的纺锤的形状等下过很大的工夫。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所公开的纺纱装置中,空气喷射喷嘴(空气喷射孔)被设为,将从该空气喷射喷嘴中喷出的空气在形成于纺锤(中空导引轴体(hollow guide shaft body))的上端角部的圆弧部的切线方向上,并且向下方喷出。在该先行技术文献中,从空气喷射喷嘴中喷射的空气成为以螺旋状向下方流过中空导引轴体的周围的旋转气流。
日本特开平3-241021号公报公开有将空气喷射喷嘴(喷嘴)的倾斜角度相对于纤维束的行进方向被设为70度以上且90度以下的角度的构成。在该先行技术文献中记载,由此可以获得能够令人满意的捻数的纱线。而且,如果参照该先行技术文献的图2,则空气喷射喷嘴的喷出口被设于纺锤头端的上游侧。
日本特开2008-297687号公报公开有如下的构成,即,空气喷射喷嘴(空气喷嘴)的出口不面向反转室(抽吸减压室)(即,在纺锤的头端的下游侧形成上述出口)。该先行技术文献借此来抑制从空气喷射喷嘴中喷射出的空气急速地扩散的情况。另外,该先行技术文献中所公开的纺纱机,通过将纺锤从其头端侧起在规定长度的范围中设为圆柱形(恒定直径),从而在上述规定长度的范围中使旋转气流产生室的截面积恒定。该先行技术文献借此来赋予整体上稳定的旋转气流,从而可以有效地产生旋转气流。
在像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那样,在形成于纺锤的上端角部的圆弧部的切线方向上喷射空气的构成的情况下,来自空气喷射喷嘴的喷出空气,有可能与纺锤的头端碰撞。如果像这样空气与中空导引轴体碰撞,则被以高速喷出的压缩空气就会急速地膨胀。由此,就会有压缩空气的流速降低而无法产生旋转气流的情况。其结果是,无法将反转纤维(reversal fiber)卷绕在芯纤维(core fiber)上,从而会有无法生成细纱的情况。
从使反转纤维的举动稳定并且对该反转纤维赋予适度的张力的观点考虑,优选地形成反转纤维被向纺锤头端适度地推压的状态。但是,在像日本特开平3-241021号公报那样,将喷嘴的喷出口设于纺锤的头端的上游侧的情况下,根据喷嘴的倾斜角,会有无法以从该喷嘴中喷出的压缩空气的力将反转纤维向纺锤的头端推压的情况。即,在该先行技术文献的构成中,在喷嘴的倾斜角大的情况下(特别是70°~90°),由于压缩空气被瞄准纺锤的头端的上游侧地喷出,因此无法利用该压缩空气以足够的力将反转纤维向纺锤的头端推压。为此,在该先行技术文献的构成中,会有反转纤维形成从纺锤头端浮起的状态的情况。如果像这样反转纤维从纺锤头端浮起,则在加捻时就无法对卷绕纤维赋予足够的张力。另外,还会产生浮起的反转纤维的端部之间发生缠绕等问题。其结果是,会有所生成的细纱的纱线强力降低的情况。
日本特开2008-297687号公报中,将空气喷嘴的出口形成于比纺锤的头端靠近下游侧。所以,会有反转纤维形成被从该空气喷嘴中喷射的压缩空气的力向纺锤过度地推压的状态的情况,从而阻碍反转纤维的旋转。另外,在该先行技术文献的构成中,喷嘴区块与纺锤间的空间是恒定的。由此,由从空气喷嘴中喷射出的压缩空气造成的旋转气流容易流向下游侧。所以,随着旋转气流流向下游侧,旋转气流的朝向下游侧的流动(轴流成分)增大,相反该旋转气流使反转纤维旋转的流动(旋转成分)急剧地降低。其结果是,出现反转纤维的旋转速度降低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卷绕纤维的举动稳定而提高细纱的纱线强力的气流纺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利用旋转气流使纤维束的纤维旋转而制造细纱的气流纺纱装置具备抽吸减压室部、旋转室部、纺锤。在上述抽吸减压室部形成有抽吸减压室。在上述旋转室部形成有比上述抽吸减压室周长更长的旋转室。在上述旋转室部形成有1个以上的从向上述旋转室内开口的喷嘴口喷射压缩空气而在上述旋转室内产生上述旋转气流的空气喷射喷嘴。在上述纺锤的内部形成有纤维通过路。上述纺锤被配置为,上述纤维通过路的入口侧的头端部位于上述抽吸减压室内。上述喷嘴口被设定于比上述纺锤的头端部靠近上述纤维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这样,通过将喷嘴口形成于旋转室侧,将纺锤的头端配置为位于抽吸减压室内,就可以防止从喷嘴口中喷出的压缩空气在纺锤的头端附近膨胀。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反转纤维在纺锤头端浮起。即,可以利用上述压缩空气,将反转纤维向纺锤头端稳定地推压。另外,通过使抽吸减压室的周长比旋转室的周长短,膨胀了的压缩空气就难以从旋转室向抽吸减压室侧流入。这样,抽吸减压室内的旋转气流的旋转成分就会变小,朝向下游侧平稳地流动的空气流支配抽吸减压室。所以,旋转室内的纤维的反转就会变得顺畅,可以稳定地获得卷绕在芯纤维上的纤维的适度的张力。其结果是,所生成的细纱的纱线强力提高。另外,由于反转纤维很难从纺锤表面浮起,因此即使在增大了纤维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稳定的纺纱。由此,就可以应对利用以往的纺纱装置(纺纱速度为250m/min到400m/min左右)无法实现的500m/min或600m/min的高速纺纱。
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中,在以经过上述纺锤的轴线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中,形成上述旋转室的上述旋转室部的内侧壁面中至少上述抽吸减压室侧的部分的剖面轮廓,实质上被以曲线状形成。这样,由于在旋转室中,可以在抽吸减压室侧的壁面中没有带棱角的部分地构成,因此可以防止在旋转室内空气流发生紊乱,使该空气流顺畅地流动。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卷绕纤维不规则地卷绕在芯纤维上,或卷绕纤维的自由端之间缠绕,因而可以使所生成的纱线的品质稳定。
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中,上述喷嘴口的开口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于在形成上述旋转室的上述旋转室部的内侧壁面当中的上述剖面轮廓为上述曲线状的部分中。这样,通过将喷嘴口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剖面轮廓为曲线状的壁面中,就可以延长该喷嘴口的开口轮廓的椭圆周长。这样,就可以从喷嘴口向旋转室内展宽地喷射压缩空气,可以在宽广的范围中使旋转气流冲击纤维,因此能够以强大的力使纤维有效地旋转。另外,在像以往的气流纺纱装置那样旋转室的壁面带棱角的情况下,假使要横跨该带棱角的部分地形成喷嘴口,则只要形成位置轻微地错移,喷嘴口的形状就会大幅度变化,旋转室中的空气的流动也会变化。所以,在带棱角的壁面中形成喷嘴口的情况下,所生成的纱线的品质就容易受喷嘴口的加工精度的影响。但是,在如上所述地将喷嘴口形成于剖面轮廓为曲线状的壁面中的情况下,即使形成该喷嘴口的位置略有错移,喷射喷嘴的出口形状也没有什么变化。即,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气流纺纱装置,则无论喷嘴口的加工精度如何,都可以确保所生成的纱线的品质。
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中,在从与上述纺锤的中心轴线正交且与上述空气喷射喷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看时,上述空气喷射喷嘴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纺锤的中心轴线以70度以上且8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这样,在旋转室内,作用于纤维的旋转气流的旋转方向的速度与纤维输送方向的速度的平衡在高速纺纱时就会变得特别良好。即,可以利用从如上所述地形成的空气喷射喷嘴中喷射的压缩空气,在产生将纤维朝向纤维输送方向下游侧牵伸的抽吸流的同时,使该纤维以足够的速度旋转。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所生成的细纱的强度。此外,由于在旋转室内作用于纤维的空气的旋转成分得到保持,因此悬浮的短纤维被反转纤维顺次捕捉而卷绕下去,从而可以减少纤维损失。
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中,上述旋转室的下游侧端部的流路截面积优选被制成,小于该旋转室的形成有上述喷嘴口的位置处的流路截面积。这样,就可以在旋转气流被从旋转室内排出以前的期间,将该旋转气流保持为高速。即,由于可以在旋转室内使纤维高速地旋转,因此即使在高速纺纱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所生成的细纱的纱线强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一种具备上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将利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制造的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绕装置的纺纱机。这样,即使在高速纺纱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提高了纱线强力的细纱,因此与以往的纺纱机相比可以高速、有效地形成高品质的卷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精纺机的整体的构成的前视图。
图2是精纺机的纵剖面图。
图3是气流纺纱装置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图4是喷嘴区块的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纺纱中的样子的纵剖面图。
图6是另一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的示意性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作为纺纱机的精纺机(spinning machine)1,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2。精纺机1具备:接头台车(yarn splicing cart)3、吸气箱(blowerbox)4、动力机箱(motor box)5。上述接头台车3能够在纺纱单元2所排列的方向上行进。
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构成具备:牵伸装置7(draftdevice)、气流纺纱装置9、喂纱装置(yarn feeding device)11、卷绕装置(winding device)12。牵伸装置7被设于精纺机1的框架6的上部。气流纺纱装置9将从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纺纱来生成细纱10。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细纱10被喂纱装置11输送后,利用卷绕装置12卷绕来形成卷装45。图1中卷绕装置12按照形成平行卷卷装的方式图示,然而也可以按照形成锥形卷卷装的方式构成。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当单纯地称“上游侧”、“下游侧”的情况下,是指纤维束8(或细纱1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牵伸装置7将纱条13拉伸来制成纤维束8。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7具备:后辊14、第三辊15、架装有龙带(apron belt)16的中辊17以及前辊18这4个辊。
在框架6的适当位置,设置有由电动机构成的牵伸装置用电机(draftmotor)31。上述后辊14与第三辊15,经由带与牵伸装置用电机31连结。利用纺纱单元2所具备的单元控制器控制牵伸装置用电机31的驱动及停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精纺机1中,在框架6中还设有用于驱动中辊17或者前辊18的电动机,然而在这里省略了图示。
气流纺纱装置9由被分割为2份的区块,即、第一区块91及第二区块92构成。第二区块92被设于第一区块91的下游侧。
喂纱装置11具备:由精纺机1的框架6支承的输出辊39、与输出辊39接触地配置的夹持辊40。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送出的细纱10夹于输出辊39与夹持辊40之间,并用未图示的电动机旋转驱动输出辊39,就可以将细纱10向卷绕装置12侧输送。
如图1及图2所示,接头台车3具备:捻接器(接头装置)43、吸管44、吸嘴46。如图1所示,接头台车3被设置为,在设于精纺机1主体的框架6中的轨道41上行进。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产生断头或断纱时,接头台车3就行进至该纺纱单元2并停止。吸管44一边以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回转,一边将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送出的纱端吸入的同时将其捕捉,并向捻接器43导引。吸嘴46一边以轴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回转,一边从自由旋转地支承在上述卷绕装置12的卷装45中抽吸纱端的同时将其捕捉,并向捻接器43导引。捻接器43对被导引的纱端之间进行接头。
下面,参照图3来对气流纺纱装置9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第一区块91具备:喷嘴部罩壳(nozzle section casing)53、由该喷嘴部罩壳53保持的喷嘴区块34以及纤维导引部23。另外,第二区块92具备:中空导引轴体(纺锤)20、轴体保持构件(shaft holdingmember)59。
在纤维导引部23中形成有纤维导入孔21。向纤维导入孔21中导入由上游侧的牵伸装置7牵伸出的纤维束8。纤维导引部23保持有配置于从纤维导入孔21导入的纤维束8的流路上的针22。
喷嘴区块(抽吸减压室部、旋转室部)34,被配置于比纤维导引部23靠近下游侧的位置。图4是表示喷嘴区块34的详细的剖面图。图4是以与图3相同的平面(经过中空导引轴体20的轴线的平面)切割的喷嘴区块34的纵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该喷嘴区块34中形成有透孔70。透孔70被制成,以与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90正交的平面(与纤维输送方向正交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形状为圆形。
如图3所示,中空导引轴体20具备:由轴体保持构件59保持的圆筒体(columnar body)56。在圆筒体56的一端,形成有锥形的锥形部24。在锥形部24的头端,形成有入口孔28。在圆筒体56的轴心部,形成有与入口孔28连通的纤维通过路29。而且,纤维通过路29的下游侧端部成为出口孔(省略图示)。经过纤维通过路29的纤维束8或细纱10,通过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侧的喂纱装置11,从上述出口孔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外侧送出。
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从喷嘴区块34看被从纤维导引部23的相反一侧,在使轴线一致的同时插入形成于该喷嘴区块34中的透孔70的内部。为了使空气流能够通过,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外周面与喷嘴区块34的内侧壁面(透孔70的壁面)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
在喷嘴区块34中,从纤维束8的行进方向上游侧起顺次形成有抽吸减压室71、旋转室72、锥形室73。更严格地说,利用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外周面、喷嘴区块34的内侧壁面(透孔70的壁面),来形成近似圆柱状的抽吸减压室71、近似圆筒状的旋转室72、近似锥筒状的锥形室73。而且,虽然将抽吸减压室71设为近似圆柱状,然而实际上如图3所示,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部(纤维通过路29的入口孔28的头端部),被从抽吸减压室71的下游侧向该抽吸减压室71的内部插入少许。
如图3所示,抽吸减压室71与纤维导引部23的纤维导入孔21相互连通。旋转室72与抽吸减压室71相互连通。锥形室73与旋转室72相互连通。
在喷嘴区块34的周围,形成有供应气体贮留室61。在喷嘴部罩壳53处,连接有与省略图示的压缩空气源连接的压缩空气供应管65。这样,就可以从上述压缩空气源向上述供应气体贮留室61供应压缩空气。
在喷嘴区块34中,形成有将旋转室72与供应气体贮留室61连通的1个以上的空气喷射喷嘴27。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形成有4个空气喷射喷嘴27,然而所形成的空气喷射喷嘴27的数目并不限定于此。空气喷射喷嘴27,被以穿设于喷嘴区块34中的细长的圆孔来构成。向供应气体贮留室61供应的压缩空气,经由空气喷射喷嘴27向旋转室72内喷射。这样,在旋转室72内,就会产生绕着中空导引轴体20的轴线沿一个方向旋转地流动的旋转气流。
为了在旋转室72内产生如上所述的旋转气流,空气喷射喷嘴27的长度方向,在俯视时朝向旋转室72的大致切线方向。而且,图3中空气喷射喷嘴27的长度方向被描绘为如同处于与旋转室72的中心轴线相同的平面内,然而这只不过是为了使图容易理解而简略地(概念性地)表现的做法。空气喷射喷嘴27实际上如上所述地形成于旋转室72的切线方向。所以,更准确地表示空气喷射喷嘴27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
如图3及图4所示,空气喷射喷嘴27被将其长度方向在下游侧略为倾斜地形成。这样,就可以使从空气喷射喷嘴27中喷射的压缩空气朝向下游侧流动。
在以上的构成中,从空气喷射喷嘴27中喷射的压缩空气,在旋转室72内旋转的同时,朝向纤维束8的行进方向下游侧流动。即,在旋转室72内,可以产生朝向下游侧流动的螺旋状的旋转气流。
在喷嘴部罩壳53中形成有空气排出用空间55。空气排出用空间55与锥形室73相互连通。在空气排出用空间55处,经过配管60连接有配置于上述吸气箱4中的省略图示的负压源(抽吸机构)。
下面,针对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向纤维导入孔21导入纤维束8时的样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未向气流纺纱装置9内导入纤维束8的状态下(图3的状态),从省略图示的压缩空气源向供应气体贮留室61供应压缩空气。向供应气体贮留室61供应的压缩空气,经由空气喷射喷嘴27向旋转室72内喷射。由此,在旋转室72内产生的旋转气流,在以螺旋状向下游侧地流过该旋转室72内后,流入锥形室73。旋转气流在减弱其流速的同时进一步流向下游侧,最终从空气排出用空间(air discharge space)55排出。
通过如上所述地在旋转室72内产生朝向下游侧的空气的流动,在该旋转室72的上游侧相邻的抽吸减压室71内就被减压,在纤维导入孔21中产生抽吸空气流。抽吸空气流从纤维导入孔21流入抽吸减压室71。其后,抽吸空气流的一部分,流入纤维通过路29内而流向下游侧。剩余的抽吸空气流流入旋转室72而与旋转气流汇合。
如果在该状态下从牵伸装置7将纤维束8送向气流纺纱装置9侧,则该纤维束8就被从纤维导入孔21抽吸,向抽吸减压室71内导引。导引到抽吸减压室71内的纤维束8乘着流入纤维通过路29内的抽吸空气流的流动被经该纤维通过路29向下游侧导引,从省略图示的出口孔送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外部。
从气流纺纱装置9的上述出口孔送出的纤维束8或细纱10的端部,由接头台车3所具备的吸管44捕捉,在捻接器43处与卷装45侧的纱端接头。这样,纤维束8或细纱10就成为,从前辊18经过纤维导入孔21、抽吸减压室71及纤维通过路29延至喂纱装置11的连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喂纱装置11赋予朝向下游侧的输送力,对细纱10赋予张力地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接连不断地将细纱10拉出。
下面,参照图5来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对纤维束8施加捻绕而生成细纱10的样子进行说明。而且,图5中用粗线的箭头概念性地表示气流纺纱装置9内的空气的流动。
纤维束8由多条纤维构成。各条纤维被从纤维导入孔21导入抽吸减压室71内。各纤维的下游侧的端部乘着从纤维导入孔21朝向纤维通过路29内流动的抽吸空气流的流动,被导入该纤维通过路29内。这样,导入到抽吸减压室71内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就在纤维导入孔21与纤维通过路29之间成为连续状态。将该状态的纤维称作芯纤维8a。
芯纤维8a由在旋转室72内旋转的反转纤维8b(后述)连带地加捻。而且,虽然该捻绕意图向上游侧(前辊18侧)传播,然而该传播被针22阻止。所以,不会存在从前辊18送出的纤维束8因上述捻绕而被捻入的情况。这样,针22就具有防止捻绕传播功能。
导入抽吸减压室71的各纤维的下游侧端部,在被不断加捻的同时捻入芯纤维8a。但是,各纤维并非是将其整体捻入芯纤维8a,上游侧端部成为自由端。
当各纤维的上述自由端(上游侧端部)进入抽吸减压室71内时,该自由端与芯纤维8a分离而被开纤,并且被利用从抽吸减压室71流入旋转室72的抽吸空气流冲向旋转室72侧(下游侧)。这样,通过将纤维的上游侧端部冲向下游侧,该上游侧端部的朝向就会“反转”。将该状态的纤维称作反转纤维(reversal fiber)8b。而且,原本是芯纤维8a的纤维也可以在其上游侧端部一进入抽吸减压室71内,即成为反转纤维8b。
反转纤维8b的自由端被导入旋转室72,受到朝向下游侧以螺旋状流动的旋转气流的影响。这样,如图5所示,反转纤维8b就在沿着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表面的同时,在该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周围旋转。所以,反转纤维8b的自由端就会在经过纤维通过路29内部的芯纤维8a的周围回旋。这样,反转纤维8b就顺次卷绕在芯纤维8a的周围而成为卷绕纤维。
此时,反转纤维8b由旋转气流的意图流向下游侧的力向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表面推压。所以,就可以防止反转纤维8b的自由端失控的情况,反转纤维8b可以稳定地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周围旋转。
芯纤维8a在纤维通过路29内被向下游侧输送。所以,与芯纤维8a连带地将卷绕在该芯纤维8a上的反转纤维8b(卷绕纤维)顺次拉入纤维通过路29内。此时,由于反转纤维8b由旋转气流的意图流向下游侧的力向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表面推压,因此在拉入纤维通过路29内时可以赋予适度的张力。这样,就可以将反转纤维8b强有力地卷绕在芯纤维8a的周围,生成纱线强力高的细纱10。
这样,就会生成实捻状的细纱10。细纱10在纤维通过路29内前进,被从上述出口孔(省略图示)向喂纱装置11送出。
通过经由图1所示的喂纱装置11在卷绕装置12上卷绕细纱10,就可以最终形成卷装45。而且,在上述的纤维的开纤及加捻时因断裂等而未捻入细纱10的纤维,乘着空气流的流动被从旋转室72经过锥形室73送向空气排出用空间55,利用负压源的抽吸,经由配管60排出。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的喷嘴区块34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形成旋转室72的旋转室形成面82的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喷嘴区块34的内侧壁面(透孔70的壁面)中,将形成抽吸减压室71的部分设为抽吸减压室形成面81,将形成旋转室72的部分设为旋转室形成面82。抽吸减压室形成面81面向抽吸减压室71内。旋转室形成面82面向旋转室72内。
图4表示以经过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切割本实施方式的喷嘴区块34时的剖面图。在该剖面图中,旋转室形成面82的上游侧(抽吸减压室71侧)的部分是其剖面轮廓为曲线状的曲线部82a,旋转室形成面82的下游侧的部分是其剖面轮廓为直线状的直线部82b。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抽吸减压室形成面81的半径R1,被制成比旋转室形成面82的半径R2(准确地说是直线部82b的半径)小。换言之,旋转室72的周长比抽吸减压室71的周长更长。这样,通过使抽吸减压室71的半径比旋转室72短,即使在向旋转室72内喷出的压缩空气发生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压缩空气难以流向抽吸减压室71侧。由此,由于在抽吸减压室71内,可以使空气流朝向下游侧顺畅地流动,因此可以在抽吸减压室71内使纤维顺畅地反转。
如图4所示,抽吸减压室形成面81的下游侧端部与旋转室形成面82的直线部82b的上游侧端部由曲线部82a连接。在以经过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图(图4的图)中,曲线部82a与直线部82b的剖面轮廓平滑地连接。这样,通过将旋转室形成面82的上游侧(纤维导引部23侧)的剖面轮廓设为曲线状,就可以构成为在旋转室72中没有带棱角的部分。
另一方面,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中,在旋转室(第一圆锥台状空间部及第二圆锥台状空间部)中,具有带棱角的部分(第一圆锥台状空间部与第二圆锥台状空间部的连接部分)。当像这样在旋转室内具有带棱角的部分时,就会在该旋转室内产生空气流的紊乱,从而会有反转纤维的举动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地在旋转室72内没有带棱角的部分地构成,因此可以减少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的紊乱。所以,可以使旋转室72内的反转纤维的举动稳定。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反转纤维8b从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表面浮起,从而稳定地生成高品质的细纱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曲线部82a的剖面轮廓具体来说形成圆弧状。通过像这样将旋转室72的剖面轮廓设为圆弧状,就可以特别良好地减少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的紊乱。通过减少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的紊乱,就可以使向旋转室72内喷出的压缩空气难以在该旋转室72内膨胀。
在像500m/min或600m/min那样纺纱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使反转纤维相对于芯纤维可靠地并且在短时间内(高速地)旋转是特别重要的。但是,一旦形成高速纺纱,则将反转纤维8b引入纤维通过路29以前的时间就会变短,因此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的轻微的紊乱就会对反转纤维8b的转速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旋转室72的曲线部82a的剖面轮廓以圆弧状形成,就可以使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稳定。由此,即使在高速纺纱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生成高品质的细纱10。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喷射喷嘴27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空气喷射喷嘴27被将其长度方向朝向旋转室72的大致切线方向地形成。所以,空气喷射喷嘴27在旋转室形成面82中开口的部分(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就如图4所示成为近似椭圆形。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周长称作椭圆周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如图4所示,空气喷射喷嘴27的喷嘴口27a被形成于旋转室形成面82的曲线部82a中。这样,与例如在直线部82b中形成喷嘴口27a的情况相比,可以加长喷嘴口27a的椭圆周长。所以,空气喷射喷嘴27就可以按照使压缩空气向下游侧展宽的方式喷出压缩空气。这样,由于可以使旋转气流在宽广的范围中作用于纤维,因此可以用强大的力有效地使纤维旋转。另外,由于可以像这样将压缩空气朝向下游侧展宽地喷出,因此即使在该压缩空气在旋转室72内发生膨胀的情况下,该压缩空气也很难朝向上游侧(抽吸减压室71侧)流去。这样,就可以使抽吸空气流向下游侧更为顺畅地流动,进一步减少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的紊乱。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中,将空气喷射孔的喷嘴口形成为横跨带棱角的部分(圆柱状空间部与第一圆锥台状空间部的连接部分)。由此,就会存在只要喷嘴口的形成位置略有错移则喷嘴口的开口形状就会大幅度改变的问题。所以,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的构成,具有纱线品质容易受到加工精度的影响的缺点。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全都形成于旋转室形成面82的曲线部82a中。即,本实施方式中,喷嘴口27a被形成于不会横跨壁面带棱角的部分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即使喷嘴口27a所被形成的位置略有错移,该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形状也没有什么改变。其结果是,可以独立于空气喷射喷嘴27的加工精度地确保细纱10的品质。
如图3及图4所示,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被略微插入抽吸减压室71内。换言之,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位于抽吸减压室形成面81的下游侧端部的上游侧。空气喷射喷嘴27的喷嘴口27a被形成于旋转室形成面82中。即,喷嘴口27a被形成于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的下游侧。这样,就可以防止从喷嘴口27a中喷出的压缩空气与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碰撞。所以,由于可以防止喷出空气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膨胀,因此可以在旋转室72内良好地产生旋转气流。
下面,对空气喷射喷嘴27的倾斜角度进行说明。如前所述,图4是以经过中空导引轴体20的轴线的平面切割的剖面图。该平面与图中的右侧的空气喷射喷嘴271的长度方向平行。所以,图4可以说是在与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正交且与空气喷射喷嘴27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看时的图。图4中,将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90与空气喷射喷嘴271的长度方向的夹角设为倾斜角度α。
在倾斜角度α小的情况下(空气喷射喷嘴27的角度陡峭的情况下),喷出空气就会强势地流向下游侧。所以,虽然可以在纤维导引孔21中产生强力的抽吸空气流,然而在旋转室72内旋转的流动变弱。其结果是,无法将反转纤维8b充分地卷绕在芯纤维8a的周围,从而会有纱线强力降低的情况。由于未被捻入芯纤维的短纤维增多,因此还会发生纤维损失增加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倾斜角度α大的情况下(空气喷射喷嘴27的角度平缓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利用喷出空气在旋转室72内产生强势地旋转的旋转气流,然而朝向下游侧的流动变弱。其结果是,无法在纤维导入孔21产生足够的抽吸空气流,从而会有无法抽吸纤维束8的情况。
本申请发明人确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如果将倾斜角度设为7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则旋转气流旋转的流动与朝向下游侧的流动的平衡在高速纺纱中良好。即,通过将倾斜角度α设为上述范围内,就可以恰当地进行纤维导入孔21处的纤维束8的抽吸、和旋转室72中的反转纤维8b的旋转,生成高品质的细纱10。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将倾斜角度α设为70°以上80°以下的范围。而且,虽然在图中,仅对1个空气喷射喷嘴271表示出倾斜角度α,然而在喷嘴区块34中配置有多个的空气喷射喷嘴27全都被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形成。
下面,对旋转室72的流路面积进行说明。而且,所谓流路面积是指以与纤维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平面切割时的旋转室72的截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旋转室72的内周壁的中空导引轴体20的锥形部24的外周壁面被以朝向下游侧展宽的锥形制成。这样,旋转室72的流路面积就随着从喷嘴口27a的形成位置起向下游侧前进而变小。所以,与形成有喷嘴口27a的位置的流路面积相比,旋转室72的下游侧端部的流路面积一方变小。
由于像这样将旋转室72的流路面积按照在下游侧略微缩小的方式构成,因此就可以防止来自喷嘴口27a的喷出空气在尚未在旋转室72内充分地旋转的状态下就向锥形室73侧流出。这样,就可以在从旋转室72内向锥形室73排出旋转气流以前的期间,将该旋转气流的流速保持为高速。
如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是利用旋转气流使纤维束8的纤维旋转来制造细纱10的气流纺纱装置,具备:喷嘴区块34、中空导引轴体20。在喷嘴区块34中,形成有抽吸减压室71、和比该抽吸减压室71周长更长的旋转室72。在喷嘴区块34中,形成有1个以上的从向旋转室72内开口的喷嘴口27a喷射压缩空气而在旋转室72内产生旋转气流的空气喷射喷嘴27。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内部,形成有纤维通过路29。中空导引轴体20被配置为,纤维通过路29的入口孔28侧的头端部位于抽吸减压室71内。喷嘴口27a被设定于比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部更靠上述纤维束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这样,通过按照将喷嘴口27a形成于旋转室72侧,使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位于抽吸减压室71内的方式配置,就可以防止从喷嘴口27a中喷出的压缩空气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附近膨胀。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反转纤维8b在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浮起。即,可以利用上述压缩空气,将反转纤维8b稳定地向中空导引轴体20的头端推压。另外,通过使抽吸减压室71的周长比旋转室72的周长短,膨胀了的压缩空气就难以从旋转室72向抽吸减压室71侧流入。这样,抽吸减压室71内的旋转气流的旋转成分就会变小,向下游侧平稳地流动的空气流支配抽吸减压室71。所以,旋转室72内的纤维的反转就会变得顺畅,可以稳定地获得卷绕在芯纤维8a上的纤维的适度的张力。其结果是,所生成的细纱10的纱线强度提高。另外,由于反转纤维8b难以从中空导引轴体20的表面浮起,因此即使在增大了纤维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稳定的纺纱,可以应对以往无法实现的500m/min或600m/min的高速纺纱。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在以经过中空导引轴体20的轴线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中,旋转室形成面82中抽吸减压室71侧的部分被作为剖面轮廓实质上为曲线状的曲线部82a形成。这样,在旋转室72中,就可以构成为在抽吸减压室71侧的壁面中没有带棱角的部分。所以,可以防止在旋转室72内空气流发生紊乱,使该空气流顺畅地流动。由此,就可以防止卷绕纤维不规则地卷绕在芯纤维上,或卷绕纤维的自由端之间缠绕。其结果是,可以使所生成的细纱10的品质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全部被形成于旋转室形成面82中的曲线部82a中。这样,通过将喷嘴口27a形成于曲线部82a中,就可以延长该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椭圆周长。这样,就可以从喷嘴口27a向旋转室72内展宽地喷射压缩空气,可以在宽广的范围中使旋转气流冲击纤维。其结果是,能够以强大的力使纤维有效地旋转。另外,在如上所述地在曲线部82a中形成有喷嘴口27a的情况下,即使形成该喷嘴口27a的位置略有错移,空气喷射喷嘴27的出口形状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即,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气流纺纱装置9,无论空气喷射喷嘴27的加工精度如何,都可以确保所生成的细纱10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在从与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正交且与空气喷射喷嘴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看时,上述空气喷射喷嘴27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中空导引轴体20的中心轴线以70度以上且8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这样,在旋转室72内作用于纤维的旋转气流的旋转方向的速度与纤维输送方向的速度的平衡在高速纺纱时就会变得特别良好。即,可以利用从如上所述地形成的空气喷射喷嘴27中喷射的压缩空气,在产生将纤维朝向纤维输送方向下游侧牵伸的抽吸流的同时,使该纤维以足够的速度旋转。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所生成的细纱10的强度。此外,由于在旋转室72内作用于纤维的空气的旋转成分得到保持,因此悬浮的短纤维被反转纤维顺次捕捉而卷绕下去,从而可以减少纤维损失。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中,旋转室72的下游侧端部的流路截面积被制成,小于该旋转室72的形成有上述喷嘴口27a的位置的流路截面积。这样,就可以在从旋转室72内排出旋转气流以前的期间,将该旋转气流保持为高速。即,由于可以在旋转室72内使纤维高速地旋转,因此即使在高速纺纱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所生成的细纱10的纱线强力。
本实施方式的精纺机1具备:上述的气流纺纱装置9、和将利用该气流纺纱装置9制造的细纱10卷绕成卷装45的卷绕装置12。这样,由于即使在高速纺纱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提高了纱线强力的细纱10,因此与以往的纺纱机相比可以高速并且有效地形成高品质的卷装45。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构成,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精纺机所具备的气流纺纱装置9的构成表示于图6中。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9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纤维导引部23所具备的针22的构成。这样,针22也可以省略。而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针22起到作为防止捻绕传播功能的作用,而在像本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省略了针22的情况下,纤维导引部23的下游侧端部起到作为上述防止捻绕传播功能的作用。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上述的构成例如可以如下所示地变更。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旋转室72采用近似圆筒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像日本特开2003-193337号公报的以往技术那样,将旋转室(第一圆锥台状空间部及第二圆锥台状空间部)的外周壁以近似锥形筒状形成。但是,由于旋转室72需要在其内部产生旋转气流,因此以与纤维输送方向正交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形状优选为圆形。
虽然抽吸减压室71的形状采用近似圆柱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由于在抽吸减压室71内不一定需要在其内部产生旋转气流,因此以与纤维输送方向正交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不是圆形。但是,由于在该情况下,也要使空气流不会从旋转室72流入抽吸减压室71,因此优选使抽吸减压室71的外周长比旋转室72的外周长短。
旋转室形成面82的曲线部82a的由经过中空导引轴体20的轴线的平面造成的剖面轮廓也可以不是圆弧状,只要剖面轮廓是平滑的曲线,则无论是何种形状都可以。简而言之,只要在旋转室72的纤维导引部23侧没有带棱角的部分即可。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地将曲线部82a的剖面轮廓设为圆弧状,就可以特别良好地抑制旋转室72内的空气流的紊乱。
旋转室形成面82也可以是其整个剖面轮廓为曲线状。即,也可以省略直线部82b。
而且,在曲线部82a的剖面轮廓实质上可以看作曲线的情况下,该剖面轮廓也可以由小的折线构成。例如,只要曲线部82a的剖面轮廓由以钝角折曲多次的折线构成,则可以在实质上看作是曲线。
并非一定要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旋转室形成面82中具有曲线部82a,在旋转室72中也可以具有带棱角的部分。例如,也可以省略曲线部82a,仅用直线部82b来构成旋转室形成面82。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将空气喷射喷嘴27的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全部形成于曲线部82a中的构成,然而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仅将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一部分形成于曲线部82a中,将剩余的一部分形成于直线部82b中。另外,也可以将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全部形成于直线部82b中。但是,如果将喷嘴口27a的开口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曲线部82a中,则可以从喷嘴口27a中向旋转室72内展宽地喷射压缩空气,因此优选。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喷嘴区块34兼具抽吸减压室部和旋转室部的构成,然而也可以将抽吸减压室部和旋转室部设为分立的构件。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排出用空间55形成于喷嘴部罩壳53中。但是,空气排出用空间55也可以形成于轴体保持构件59中。空气排出用空间55也可以通过将喷嘴部罩壳53与轴体保持构件59组合来形成。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纤维束8(或细纱10)被从上向下地输送的类型的精纺机1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从下向上的类型的纺纱机。即,也可以在将收纳纤维束的条筒配置于织机下部、将卷绕装置配置于织机上部的纺纱机中,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
精纺机1也可以采用在喂纱装置11与卷绕装置12之间设置纱线贮留装置的构成。所谓纱线贮留装置,如果简单地进行说明,则是如下地构成的装置,即,通过在旋转的纱线贮留辊的周围暂时地卷绕细纱10,而可以将一定量的细纱10贮留在该纱线贮留辊上。纱线贮留装置的功能如下所示。即,卷绕装置12在接头台车3正在进行接头动作的过程中等时无法卷绕细纱10。这种情况下,当从气流纺纱装置9中接连不断地送出细纱10时,未被卷绕的细纱10就会松弛。所以,通过在卷绕装置12与喂纱装置11之间夹设上述纱线贮留装置,在卷绕装置12无法卷绕纱线的期间将细纱10贮留在纱线贮留辊上,就可以防止细纱10松弛的情况。
而且,上述的纱线贮留装置具备将细纱10卷绕而旋转的纱线贮留辊。上述的纱线贮留装置通过使纱线贮留辊旋转,就可以将卷绕在该纱线贮留辊上的细纱10向下游侧送出。即,纱线贮留装置具备将细纱10向下游侧输送的功能。所以,如上所述地具备了纱线贮留装置的精纺机1也可以省略喂纱装置11,将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细纱10利用纱线贮留装置向下游侧搬送。

Claims (6)

1.一种气流纺纱装置,是利用旋转气流使纤维束的纤维旋转而制造细纱的气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抽吸减压室部,其形成有抽吸减压室;
旋转室部,其形成有旋转室和1个以上的空气喷射喷嘴,所述旋转室的周长比所述抽吸减压室的周长更长,所述空气喷射喷嘴从向所述旋转室内开口的喷嘴口喷射压缩空气而在所述旋转室内产生所述旋转气流;
纺锤,其在内部形成有纤维通过路,
所述纺锤被配置为,所述纤维通过路的入口侧的头端部位于所述抽吸减压室内,
所述喷嘴口被设定于比所述纺锤的头端部靠近所述纤维束的输送方向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以经过所述纺锤的轴线的平面切割时的剖面中,形成所述旋转室的所述旋转室部的内侧壁面中至少所述抽吸减压室侧的部分的剖面轮廓,实质上被以曲线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口的开口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于形成所述旋转室的所述旋转室部的内侧壁面中所述剖面轮廓为所述曲线状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与所述纺锤的中心轴线正交且与所述空气喷射喷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看时,
所述空气喷射喷嘴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纺锤的中心轴线以70度以上且8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室的下游侧端部的流路截面积被制成,小于该旋转室的形成有所述喷嘴口的位置处的流路截面积。
6.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装置、
将利用所述气流纺纱装置制造的细纱卷绕成卷装的卷绕装置。
CN201110057901.0A 2010-03-25 2011-03-04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Active CN1021998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0760A JP5515933B2 (ja) 2010-03-25 2010-03-25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0-070760 2010-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9816A true CN102199816A (zh) 2011-09-28
CN102199816B CN102199816B (zh) 2015-02-04

Family

ID=442628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7901.0A Active CN102199816B (zh) 2010-03-25 2011-03-04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CN201120061543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30879U (zh) 2010-03-25 2011-03-04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61543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030879U (zh) 2010-03-25 2011-03-04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369044B1 (zh)
JP (1) JP5515933B2 (zh)
CN (2) CN1021998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01728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单元及纺纱纱线的制造方法
CN112501729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单元、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5933B2 (ja) * 2010-03-25 2014-06-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7014672A (ja) * 2015-07-06 2017-01-1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ノズルブロック、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21042508A (ja) * 2019-09-13 2021-03-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空気紡績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1021A (ja) * 1990-02-20 1991-10-28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1117535A (zh) * 1994-08-22 1996-02-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装置
EP1316631A1 (en) * 2001-11-28 2003-06-0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ethod
JP2003193337A (ja) * 2001-12-19 2003-07-09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2615157Y (zh) * 2003-03-18 2004-05-12 东华大学 新型喷气纺喷嘴
JP2006316392A (ja) * 2005-05-16 2006-11-24 Murata Mach Ltd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アヤーン製造装置
EP1826299A2 (en) * 2006-02-28 2007-08-2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ethod
CN101294319A (zh) * 2008-05-26 2008-10-29 东华大学 低落纤的喷气涡流纺装置
JP2009155749A (ja) * 2007-12-26 2009-07-16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CN202030879U (zh) * 2010-03-25 2011-11-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9146B2 (ja) * 2007-06-04 2012-09-1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装置
CN102304788B (zh) * 2007-06-04 2014-07-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1021A (ja) * 1990-02-20 1991-10-28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1117535A (zh) * 1994-08-22 1996-02-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装置
EP1316631A1 (en) * 2001-11-28 2003-06-0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ethod
JP2003193337A (ja) * 2001-12-19 2003-07-09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CN2615157Y (zh) * 2003-03-18 2004-05-12 东华大学 新型喷气纺喷嘴
JP2006316392A (ja) * 2005-05-16 2006-11-24 Murata Mach Ltd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アヤーン製造装置
EP1826299A2 (en) * 2006-02-28 2007-08-29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ethod
JP2009155749A (ja) * 2007-12-26 2009-07-16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CN101294319A (zh) * 2008-05-26 2008-10-29 东华大学 低落纤的喷气涡流纺装置
CN202030879U (zh) * 2010-03-25 2011-11-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01728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单元及纺纱纱线的制造方法
CN112501729A (zh) * 2019-09-13 2021-03-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单元、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12501728B (zh) * 2019-09-13 2023-07-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单元及纺纱纱线的制造方法
CN112501729B (zh) * 2019-09-13 2024-04-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单元、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5933B2 (ja) 2014-06-11
EP2369044A3 (en) 2015-03-25
CN102199816B (zh) 2015-02-04
CN202030879U (zh) 2011-11-09
EP2369044A2 (en) 2011-09-28
EP2369044B1 (en) 2018-05-02
JP2011202313A (ja)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7291U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CN202030879U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JPH07122167B2 (ja) 紡績装置の糸継ぎ方法
CN101748520B (zh) 气流纺纱机
CN202064060U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EP3792381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pneumatic spinning machine
CN206143369U (zh)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13174662B (zh) 喷嘴块、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JPH0653980B2 (ja) 紡績装置
JP2016166067A (ja) 糸継装置、紡績機、及び自動ワインダ
CN213327994U (zh) 中空导向轴体及中空导向单元
CN112501728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纱线的制造方法
JPH0673618A (ja) 紡績装置
JP3341732B2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その糸継ぎ方法
JPS6112938A (ja) 結束紡績装置の糸継ぎ方法
JP2517621Y2 (ja) 紡績装置
JP2001040532A (ja) 紡績装置
JPH052619Y2 (zh)
JPH04118468U (ja) 紡績装置
JP2001073236A (ja) 紡績装置
JPH04118467U (ja) 紡績装置
JPH0673617A (ja) 紡績装置
JPH04118469U (ja) 紡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