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0206A - 纱线卷绕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0206A
CN102190206A CN2011100376478A CN201110037647A CN102190206A CN 102190206 A CN102190206 A CN 102190206A CN 2011100376478 A CN2011100376478 A CN 2011100376478A CN 201110037647 A CN201110037647 A CN 201110037647A CN 102190206 A CN102190206 A CN 102190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traverses
arm
package
wind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76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0206B (zh
Inventor
谷川保伸
牟田胜文
竝川哲也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0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0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0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0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27Traversing devices with a pivotally mounted guide a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003Arrangements for threading or unthreading the gu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006Traversing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机。作为纱线卷绕机的自动络纱机包括喂纱部、摇架(23)、接触罗拉(29)、横动臂(74)、横动驱动电机(76)、捻接装置、上纱线捕捉部件(26)。摇架(23)将卷绕纱管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接触罗拉(29)与卷装(30)接触并旋转。横动臂(74)通过其前端侧的导纱部(73)使纱线横动。横动驱动电机(76)旋转驱动横动臂(74)。捻接装置将纱线端彼此连结。上纱线捕捉部件(26)能够捕捉卷装(30)侧的纱线端。在接触罗拉(29)的轴方向上观察时,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与将横动宽度的端部处的导纱部(73)附近的纱道延长而得到的纱道线(L3)呈锐角地相交或是平行。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边使纱线横动一边将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的纱线卷绕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具有用于使纱线横动的纱线横动装置的构成的纱线卷绕机。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纱线横动装置由与纱线卡合以对纱线进行引导的导纱器、前端安装有该导纱器的横动臂、以及使该横动臂往复移动的驱动装置构成。驱动装置使横动臂往复移动(转动),由此,能够一边通过导纱器部使纱线横动一边将纱线卷绕到卷装上。
此外,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具有接纱装置以及向该接纱装置引导纱线的机构(纱线引导部件)的纱线卷绕机也是公知的。所谓接纱装置,是在检测出纱疵从而进行的纱线切断时、纱线退绕中纱线发生断头时等情况下,将喂纱纱管侧的纱线端和卷装侧的纱线端接纱的装置。专利文献3公开了这种纱线卷绕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984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2-51827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5355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当导纱器临近横动宽度的端部附近时该导纱器位于下方(纱道的上游侧),所以会将纱线向纱线卷绕机的下方(与卷装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拉拽。在该情况下,在纱线横动宽度的端部及端部附近,纱道会发生折曲。因此,会发生卷绕张力上升、卷装的硬度上升、或是跳花(织疵),从而卷装的品质降低。
关于这一点,对比文件2的构成能够减轻横动宽度的端部附近的纱道的折曲。但是,由于对比文件2所公开的纱线卷绕机是绕丝机(take-up winder),因此不具备接纱装置和纱线引导部件。因此,并没有就如何减轻纱道的折曲并配置上述部件进行公开。
在专利文献3的结构中,当抽吸口(纱线引导部件)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端时,使横动臂向横动宽度的外侧移动,以防止横动臂与抽吸口的冲突。但是,在该结构中,在使横动臂退避之前,无法通过抽吸口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端。因此,纱线卷绕机的生产效率降低,并且还有可能因动作失误等引起横动臂与抽吸口的冲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防止卷装端部的品质降低又能够确实地防止横动臂与纱线引导部件的冲突的结构的纱线卷绕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纱线卷绕机具有喂纱部、卷绕筒管支承部、接触罗拉、横动臂、横动驱动部、接纱装置和纱线引导部件。所述喂纱部向卷装供给要卷绕的纱线。所述卷绕筒管支承部将为了形成所述卷装而卷绕纱线的卷绕筒管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接触罗拉与所述卷绕筒管或所述卷装接触并旋转。在所述横动臂的前端侧配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导纱部。横动臂使纱线横动。所述横动驱动部对所述横动臂进行旋转驱动。所述接纱装置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和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连结。所述纱线引导部件能够对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进行捕捉并引导。在所述接触罗拉的轴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横动臂的旋转轴线与将横动宽度的端部处的导纱部附近的纱道延长而得到的纱道线呈锐角而相交或是平行。
由此,横动臂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纱道线所成的角小或者旋转轴线与所述纱道线平行。因此,即使在横动臂旋转到横动宽度的端部(横动端部)时,导纱部在沿着纱道的方向上也几乎不移动。因此,由于特别是在横动端部能够减轻因导纱部引起的纱线的折曲,所以能够防止卷装的品质降低。而且,由于能够使横动臂的基端部从纱线的路径大幅度地远离,所以能够容易地实现避免横动臂的基端部与纱线引导部件等的接触的布局。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所述纱线引导部件具有吸引口部和吸引臂部。吸引口部吸引并捕捉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吸引臂部支承所述吸引口部。所述横动臂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使得在所述吸引口部吸引并捕捉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的位置,所述导纱部与所述吸引口部相比位于纱道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确实地防止导纱部与吸引口部接触而破损。此外,在卷装侧的纱线断开和该纱线的纱线端被吸引口部吸引的情况下,通过纱线引导部件吸引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端并进行引导。此时,由于没必要使横动臂向特别的退避位置移动,所以能够尽早使中断了的纱线的卷绕作业再次开始。
所述纱线卷绕机具有多个并列配置的卷绕单元。每个卷绕单元各具有一个所述接纱装置和一个所述纱线引导部件。由此,与针对多个卷绕单元配置一个接纱装置及纱线引导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接纱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纱线卷绕机的生产效率。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纱道线大致平行。由此,能够将横动宽度的端部处的导纱部所引起的纱线的折曲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卷装的品质降低。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接触罗拉的轴方向上观察时,横动宽度的端部处的所述导纱部的位置与从所述横动臂的基端部引向所述纱道线的垂线与该纱道线的交点相比位于纱道的下游侧。由此,通过使横动臂为适当的长度,能够使导纱部接近卷装与接触罗拉的接触线。因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free length)及压印长度(print length)。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另外,所谓自由长度,是指导纱部与纱线接触于接触罗拉表面的点之间的距离。与自由长度相当的纱线不受接触罗拉等限制。因此,若自由长度变长,则通过导纱部以高速横动的纱线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因此无法良好地卷绕卷装。此外,通过导纱部而横动并向卷装卷绕的纱线在与接触罗拉暂时接触(压印)后被卷绕。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与接触罗拉接触的部分的长度即为“压印长度”。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作为与在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纱线的方向上引出的直线垂直的面、将该喂纱部附近的面作为垂直面,所述横动臂以在长度方向上平行于所述垂直面的方式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由此,在采用本发明的布局(横动臂的旋转轴线与所述纱道线所成的角小或是旋转轴线与所述纱道线平行),且横动臂相对于旋转轴线垂直的时候,能够实现使从喂纱部到卷装的纱线几乎不折曲的布局。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作为与在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纱线的方向上引出的直线垂直的面、将该喂纱部附近的面作为垂直面,所述横动臂以与基端侧相比导纱部处于距所述垂直面远的位置的方式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由此,在从喂纱部到卷装的纱线行走路径以大致直线状构成的情况下,横动臂的配置能够使导纱部接近卷装与接触罗拉的接触线。因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所述横动臂具有向接近所述接触罗拉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由此,通过使与弯曲部相比更靠前端侧的横动臂为适当长度,能够使导纱部接近卷装与接触罗拉的接触线。因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所述导纱部具有限制部和引导口。所述限制部在前端侧限制纱线。所述引导口以将纱线引导至所述限制部的方式向所述横动臂的基端侧开口。由此,即使在横动中因振动及惯性力等拉拽纱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从导纱部纱线脱落。此外,由于在横动臂的横动动作开始时能够容易地将纱线引导至导纱部,所以能够迅速地开始由横动臂进行的纱线的横动,从而能够提高纱线卷绕机的生产效率。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在所述导纱部形成有将纱线向所述引导口引导的倾斜部。由此,由于能够确实且尽早地进行将纱线向导纱部的引导,所以能够提高纱线卷绕机的生产效率。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具有直接地旋转驱动所述卷绕筒管的旋转驱动部。由此,与使卷装从动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接触罗拉的直径。因此,由于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所以能够使要卷绕的纱线的动作稳定从而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纱线卷绕机具有喂纱部、卷绕筒管支承部、接触罗拉、横动臂、接纱装置、纱线引导部件和横动支点。所述喂纱部向卷装供给要卷绕的纱线。所述卷绕筒管支承部将为了形成所述卷装而卷绕纱线的卷绕筒管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接触罗拉与所述卷绕筒管或所述卷装接触并旋转;所述横动臂的前端侧配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导纱部。横动臂用于使纱线横动。所述接纱装置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和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连结。所述纱线引导部件能够对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进行捕捉并引导。所述横动支点是要卷绕到所述卷装上的纱线的横动支点。在所述接触罗拉的轴方向上观察时,至少在所述卷装的端部,沿着所述横动臂的长度方向的线相对于将所述接触罗拉上的纱线的最上游侧的部位与所述横动支点连接的直线形成大致直角。
由此,即使在横动臂的横动行程的端部,也能够减轻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因导纱部而大幅度折曲的情况。其结果是,在具有接纱装置的纱线卷绕机中,不会因导纱部而对纱线施加负担,能够一边适宜地进行接纱作业,一边将损伤少的纱线卷绕在卷装上。
所述纱线卷绕机具有横动驱动部,该横动驱动部支承所述横动臂的旋转轴并对所述横动臂进行旋转驱动。所述横动臂以使所述导纱部配置在纱线最先接触所述接触罗拉的部位的附近的方式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由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因此,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动作稳定。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跳花(stitching)和卷绕皱纹(wrinkles)等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所述纱线卷绕机中,优选所述横动臂具有向接近所述接触罗拉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由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因此,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动作稳定。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跳花和卷绕皱纹等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络纱单元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及框图。
图3是横动装置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说明导纱部的形状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变形例的横动装置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第二变形例的横动装置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1的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和“下游”是指纱线卷绕时的纱线的行走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1作为主要结构包括并列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10、自动落纱装置(automatic doffing device)60、机台设定装置(machine setting device)90。
各个络纱单元10一边使从喂纱纱管21被退绕的纱线20横动一边卷绕该纱线,形成卷装30。
当在各络纱单元10中卷装30成为满卷时,自动落纱装置60移动到该络纱单元10的位置,回收满卷的卷装30并供给空纱管。
机台设定装置90包括作为主要结构的设定部(setting section)91和显示部(display section)92。设定部91能够通过由操作者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或是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来进行对各络纱单元10的设定。显示部92能够显示各络纱单元10的纱线的卷绕状况以及所发生的故障的内容等。
下面,参照图2具体说明络纱单元10的结构。如图2所示,各个络纱单元10具有作为主要结构的卷绕单元主体(winding unit mainbody)16和单元控制部(unit control section)50。
单元控制部50例如包括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输入输出(I/O)端口、通信端口(communication port)。在所述ROM中存储有用于控制卷绕单元主体16的各结构的程序。在所述I/O端口和所述通信端口上连接有该卷绕单元主体16所具有的各部(详细情况后述)以及机台设定装置90,并构成为能够进行控制信息等的通信。由此,单元控制部50能够对卷绕单元主体16所具有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卷绕单元主体16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在喂纱纱管21和接触罗拉29之间的纱线行走路径中,从喂纱纱管21侧开始依次配置了纱线退绕辅助装置(yarn unwinding assisting device)12、张力赋予装置(tension applying device)13、捻接装置(splicer device)(接纱装置(yarn joining device))14、清纱器15。
在卷绕单元主体16的下部具有用于向卷绕纱管22侧供给纱线20的喂纱部11。喂纱部11将通过省略图示的纱管搬运系统(bobbintransportation system)搬运来的喂纱纱管21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具有覆盖在喂纱纱管21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40。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通过与来自喂纱纱管21的纱线20的退绕动作连动地使限制部件40下降,对来自喂纱纱管21的纱线20的退绕进行辅助。限制部件40与因从喂纱纱管21被退绕的纱线20的旋转和离心力而形成在喂纱纱管21上部的纱线20的气圈接触,将该气圈控制在适当的大小。由此,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对纱线20的退绕进行辅助。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具有用于检测上述喂纱纱管21的管纱上部锥面部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管纱上部锥面部的下降时,上述限制部件40能够追随该管纱上部锥面部的下降通过例如气缸(省略图示)而下降。
张力赋予装置13对行走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例如能够采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的门式张力赋予装置。可动侧的梳齿能够通过旋转式的螺线管而转动,从而梳齿之间成为啮合状态或释放状态。另外,对于张力赋予装置13,除了上述的门式张力赋予装置以外,还能够采用例如圆盘式张力赋予装置。
捻接装置14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并进行纱线切断时、或是从喂纱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发生断头时等情况下,将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与卷装30侧的上纱线接纱。作为这样的将上纱线与下纱线接纱的接纱装置,可以使用机械式的装置、利用压缩空气等的流体的装置等。
清纱器15具有清纱器头49和分析器52。清纱器头49具有用于检测纱线20的粗度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分析器52对来自该传感器的纱线粗度信号进行处理。清纱器15构成为,通过监视来自所述传感器的纱线粗度信号来检测粗节(slub)等的纱疵。在所述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有用于在所述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时立即将纱线切断的刀具39。
下纱线捕捉部件(lower yarn catching member)25配置在所述捻接装置14的下侧。下纱线捕捉部件25捕捉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端并将其引导至捻接装置14。上纱线捕捉部件(upper yarn catchingmember)(纱线引导部件)26配置在所述捻接装置14的上侧。上纱线捕捉部件26捕捉卷装30侧的纱线端并将其引导至捻接装置14。下纱线捕捉部件25具有下纱线管臂(lower yarn pipe arm)33和形成在该下纱线管臂33的前端的下纱线吸引口(lower yarn suctionopening)32。上纱线捕捉部件26具有上纱线管臂(吸引臂)36和形成在该上纱线管臂36的前端的上纱线吸引口(吸引口部)35。
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被构成为能够分别以轴34、37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上分别连接有适宜的负压源。在下纱线吸引口32和上纱线吸引口35产生吸引流,以对上纱线和下纱线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
所述卷绕单元主体16具有摇架(卷绕筒管支承部)23和接触罗拉29。摇架23将卷绕纱管(卷绕筒管)22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接触罗拉29能够与卷绕纱管22的周面或卷装30的周面接触并旋转。卷绕单元主体16在摇架23附近具有用于使纱线20横动的臂式横动装置70。卷绕单元主体16一边通过横动装置70使纱线20横动一边将纱线20卷绕在卷装30上。导向板28设置在横动位置的稍稍上游,将上游侧的纱线20向横动位置引导。陶瓷制成的横动支点部(横动支点)27设置在导向板28的更上游。横动装置70以横动支点部27为支点使纱线20向图2的箭头所示方向横动。
所述摇架23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转动。通过摇架23进行转动来吸收伴随着纱线20向卷绕纱管22的卷绕而产生的纱线层直径的增大。
在所述摇架23的夹持卷绕纱管22的部分安装有卷装驱动电机(旋转驱动部)41。通过卷装驱动电机41对卷绕纱管22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将纱线20卷绕在卷装30上。卷装驱动电机41的电机轴以将卷绕纱管22支承在摇架23上时不能与该卷绕纱管22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卷装驱动电机41的动作由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控制。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运转信号并控制所述卷装驱动电机41的运转及停止。
在所述转动轴48上安装有用于检测摇架23的角度(转动角)的角度传感器(卷装直径取得部)44。角度传感器44例如由旋转编码器构成,其将与摇架23的角度对应的角度信号发送给单元控制部50。摇架23的角度随着卷装30的卷绕粗度而变化。因此,通过所述角度传感器44检测出摇架23的转动角,由此能够检测出卷装30的卷装直径(纱线层的直径)。另外,作为卷装直径的检测方法,除了角度传感器44以外,还可以使用采用了霍尔集成电路的装置、绝对编码器等,只要能够检测出卷装的直径,就可以采用适当的装置。
这样,在自动络纱机1中,从喂纱纱管21被退绕的纱线20在大体向上的方向上行走,并被卷绕在卷装30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从喂纱部11拉出纱线20的方向上引出的直线垂直的面、并且是在喂纱部11的附近的面(垂直面),与设置有自动络纱机1的设置面大致平行(平行)。
下面,参照图3对横动装置70的结构和横动装置70附近的结构的布局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接触罗拉29以轴向朝着卷绕单元主体16的侧方的方式配置,所以,例如图3所示的侧视图可以说是在接触罗拉29的轴向观察的图。
如图3所示,横动装置70具有横动驱动电机(横动驱动装置)76、输出轴(output shaft)77、横动臂74。
横动驱动电机76驱动横动臂74。横动驱动电机76例如是伺服电机。如图2所示,横动驱动电机76的动作通过横动控制部78进行控制。横动驱动电机76也可以是步进电机、音圈电机等其他的电机。
横动控制部78由基于专用的微处理器的硬件等构成。横动控制部78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信号而控制横动驱动电机76的运转及停止。
横动驱动电机76的动力经由图3所示的输出轴77而被传递至横动臂74的基端部。横动驱动电机76的转子进行正反转,由此,横动臂74在卷装30的宽度方向(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进行往复旋转运动。另外,图3中的横动臂74示出了横动的端部处的位置。
在横动臂74的前端部形成有后述的导纱部73。横动臂74能够通过导纱部73来保持(引导)纱线20。由于导纱部73在保持着纱线20的状态下进行往复旋转运动,所以能够使纱线20横动。
下面,对使纱线20横动时产生的纱道的折曲进行说明。
在作为横动装置70的侧视图的图3中,横动驱动电机76的旋转轴线(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用符号L1表示,从横动臂74的基端部沿着横动臂74的侧面中的长度方向笔直引出的假想线(横动臂74的侧面中的中心线)用符号L2表示。随着横动臂74的往复旋转运动,导纱部73以在垂直于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的假想平面内描画圆弧状的轨迹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以下将该假想平面称为“旋转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动臂74相对于旋转轴线L1大致垂直地配置。由此,所述假想线L2相对于旋转轴线L1垂直。因此,可以说横动臂74在所述旋转面内进行往复旋转运动。
纱道线L3是表示横动臂74的前端部附近的纱道(从导向板28的端部到接触罗拉29的纱道)的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纱道线L3与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平行。换言之,纱道线L3与所述旋转面(以及假想线L2)垂直。
另外,关于纱道线L3,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可以表示为“在将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纱线20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部位作为点P1的情况下连接该点P1与横动支点部27的直线”。此外,该点P1也可以表现为“表示由导纱部73导向的纱线20开始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部位的点”。
因此,虽然导纱部73以描画以旋转轴线L1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从而使纱线20横动,但是,此时施加在纱线20上的力只是上述的与旋转面平行的方向上的。也就是说,由于在横动时不会施加使纱线20在纱道线L3的方向(沿着纱道的方向)上被拉拽或是松弛的力,因此能够减轻纱道的折曲。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横动的端部处,以导纱部73的导纱点位于纱道线L3上的方式配置横动臂74,所以能够使横动的端部处的纱道的折曲为最小。另外,假设旋转轴线L1与纱道线L3不平行,则横动中的纱线20不仅在旋转面内的方向上、还在沿着纱道线L3的方向上受力。因此,纱道的折曲比本实施方式大。在该情况下,卷绕在卷装30上的纱线20的卷绕张力会上升,或是卷装30的硬度尤其是在卷装端部会上升,或者发生跳花。其结果是。卷装30的品质降低。
此外,如图3所示,横动臂74具有向接近接触罗拉29的方向折弯的折曲部(弯折部)72a。另外,折曲部72a虽然是以陡急的角度弯折(折弯)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圆滑弯折(弯曲)的结构。
通过该结构,使导纱部73接近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线,所以能够缩短自由长度(从横动臂74到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纱线20的长度)以及压印长度(print length)(与接触罗拉29接触着的纱线20的长度)。因此,由于能够使所卷绕的纱线20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
此外,在通过络纱单元10卷绕锥体形状的卷装30的情况下,尤其希望采用具有折曲部72a的横动臂74,下面说明理由。即,在从卷装30的卷绕开始到纱线层变大的期间,在圆筒形状(圆柱形状)的接触罗拉29与锥体形状的卷绕纱管22(卷装30)上,圆周速度差大。其结果是,相对于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大直径侧,卷绕张力高,在小直径侧,卷绕张力低。因此,在卷装30的端部容易发生跳花或卷装皱纹,形成不良卷装。关于这一点,通过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具有折曲部72a的横动臂74来使纱线20横动,由此能够在缩短卷装端部(横动端部)的纱线20的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的同时使纱线20的折曲也减轻,从而能够防止形成上述那样的不良卷装。
下面,对纱线端捕捉中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与横动臂74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纱线端捕捉中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位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横动臂74的前端部(导纱部73)配置在接触罗拉29的附近(接触罗拉29的下方且正面侧)。这是为了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通过这样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能够使卷绕中的纱线20的动作稳定,从而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
横动臂74被设置成使得导纱部73配置在纱道线L3上,并且臂部72配置在从纱道线L3退避的位置上。具体地说,导纱部73设置在络纱单元10的正面侧,臂部72设置在络纱单元10的里侧。因此,横动中的横动臂74与纱线端捕捉中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不会干涉。其结果是,能够确实地防止横动臂74与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冲突。因此,由于能够在出现纱线断头以及纱线切断后立即使上纱线捕捉部件26转动到卷装30附近,所以能够尽快地进行接纱动作,并能够迅速地再次开始卷装30的卷绕动作。
另外,假设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横动臂74以沿着纱道线L3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则在上纱线捕捉部件26转动到卷装30附近之前,必须使导纱部73移动到超出横动端部(上纱线吸引口35的宽度)的退避位置。其原因是,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上纱线吸引口35的部分会与导纱部73冲突,从而导纱部73会破损。因此,需要在由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纱线端的捕捉之前使导纱部73暂时移动到上述退避位置,并在由捻接装置14进行的接纱作业结束之后使导纱部73移动到横动范围内。但是,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配置横动臂74,能够省略与上述那样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动作对应的导纱部73的移动控制。
另外,若假设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横动臂相对于设置面在大致铅直方向上延伸的结构的横动装置(例如所述专利文献1的横动装置),则作为防止上纱线吸引口35与横动臂的冲突的方法,考虑将该横动臂配置在纱道的上游侧(以某种程度远离接触罗拉)。但是,在这样的布局中,自由长度变长。其结果是,纱线20的动作变得不稳定,因此卷装30的品质降低,或是纱线20勾挂在周边部材等上而导致卷装30的卷绕动作无法继续。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接触罗拉29的轴方向观察时,如图3所示,横动臂74向斜上方(换言之,大致沿着侧视图中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线处的切线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横动臂74的假想线L2以导纱部73侧相对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向络纱单元10的上方倾斜的方式设定。接触罗拉29位于横动臂74的前端部(导纱部73)与卷装30之间。由此,能够一边维持纱线20的短的自由长度,一边容易地防止纱线端捕捉中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与导纱部73的干涉。另外,优选横动臂74的假想线L2相对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被设定成在0度(平行的状态)到60度的范围内。
此外,通过上述那样将横动臂74以相对于设置面朝向斜上方的方式配置,能够使横动臂74的基端部大幅度地远离纱线20的路径。因此,纱道周边的结构(上下转动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等)与横动臂74的基端部不容易干涉。特别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横动臂74的基端部直接连结有横动驱动电机76,所以横动驱动电机76也能够远离纱线20的路径地进行配置。其结果是,络纱单元10的布局的自由度良好。
下面,参照图4对横动臂74所具有的导纱部73进行说明。横动臂74由配置在前端侧的导纱部73、配置在基端侧的臂部72构成。
导纱部73由陶瓷及铝等构成为钩状,并连接在臂部72的前端侧。如图4所示,导纱部73被形成为向一侧弯曲的形状。在导纱部73的内周侧形成有用于勾挂住纱线20的细长的纱线勾挂槽(yarnhooking groove)71。纱线勾挂槽71以在导纱部73的一侧的侧部形成开放部(引导口)71b并沿着横动臂74的长度方向向前端侧笔直延伸的方式形成。纱线勾挂槽71的终端部(限制部)71a为封闭形状(横动臂74的前端侧不开放)。纱线勾挂槽71的开放侧的端部(所述开放部71b)与成为终端的端部(所述终端部71a)相比位于横动臂74的基端侧。
当一边通过导纱部73引导纱线20一边使纱线20横动从而将纱线20卷绕在卷装30上时,纱线20位于纱线勾挂槽71的内部。随着导纱部73的往复移动,纱线勾挂槽71的内壁面推动纱线20,由此使纱线20相对于卷装30横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勾挂槽71的开放部71b不是朝向横动臂74的前端侧而是朝向基端侧。因此,即使有朝向横动臂74的前端侧的力作用在纱线20上,纱线20也不会从导纱部73脱出。
在导纱部73的侧部形成有两个倾斜部73a及73b。倾斜部73a从导纱部73的弯曲的前端部向着纱线勾挂槽71的开放部71b在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倾斜部73b从导纱部73的基端部(与臂部72的连接部分)向着开放部71b的附近倾斜延伸。因此,在卷装30的卷装开始以及刚刚进行了接纱作业之后的、纱线20从横动臂74脱出的状态下,使横动臂74向形成有倾斜部73a及73b的一侧(图4的左侧)转动,由此倾斜部73a及73b与纱线20接触,在倾斜部73a及73b的引导作用下能够使纱线20从开放部71b进入到纱线勾挂槽71内。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包括喂纱部11、摇架23、接触罗拉29、横动臂74、横动驱动电机76、捻接装置14、上纱线捕捉部件26。喂纱部11向卷装30供给要卷绕的纱线20。摇架23对为了形成卷装30而卷绕纱线20的卷绕纱管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承。接触罗拉29与卷绕纱管22或卷装30接触并旋转。在横动臂74的前端侧配置有用于引导纱线20的导纱部73。横动臂74使纱线20横动。横动驱动电机76对横动臂74进行旋转驱动。捻接装置14将卷装30侧的纱线端与喂纱部11侧的纱线端连结。上纱线捕捉部件26能够捕捉卷装30侧的纱线端并向捻接装置14引导。当在接触罗拉29的轴方向观察时,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与表示横动的端部处的导纱部73附近的纱道的纱道线L3平行。
由此,由于旋转轴线L1与纱道线L3平行,所以,即使在横动臂74旋转到端部时,导纱部73在沿着纱道线L3的方向上也几乎不移动。因此,由于能够将纱线20的折曲抑制在最小限度,所以能够防止卷装30的品质降低。此外,由于能够使横动臂74的基端部从纱线20的路径大幅度地离开,所以能够容易地能实现避免横动臂74的基端部与上纱线捕捉部件26等的接触的布局。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上纱线捕捉部件26具有对卷装30侧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的上纱线吸引口35和支承上纱线吸引口35的上纱线管臂36。在上纱线吸引口35对卷装侧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的位置上,横动臂74以导纱部73与上纱线吸引口35相比位于纱道的上游侧的方式支承在横动驱动电机76(输出轴77)上。
由此,能够确实地防止导纱部73与上纱线吸引口35接触而破损。此外,不需要在由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的纱线端的捕捉动作中使横动臂74向特别的退避位置移动。因此,在例如通过上纱线捕捉部件26捕捉卷装30侧的纱线端并进行了基于捻接装置14等的适宜的处理之后,能够尽快地再次开始纱线20的卷绕作业。此外,在采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横动臂74使纱线20横动而卷绕卷装30的络纱单元10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横动驱动电机76对横动臂74进行旋转驱动,所以,能够自由地改变所卷绕的卷装30的宽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能够使纱线20横动到接近于卷绕纱管22的端部的位置而形成卷装30。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能够在卷绕纱管22的轴方向上在中央部附近的区域的窄宽度内使纱线20横动而形成卷装30。在例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纱线卷绕机中,在卷装的卷绕宽度窄的情况下,若在通过纱线引导部材捕捉卷装侧的纱线端时使横动臂(导纱部)向不与该纱线引导部材干涉的位置退避,则与对卷绕宽度位于接近卷绕纱管的端部位置的卷装进行卷绕的情况相比,使导纱部退避的距离变长。其结果是,由纱线引导部材进行纱线引导动作时的络纱单元的作业效率低。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卷装的卷绕宽度窄的情况下,也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通过上纱线捕捉部件26进行的纱线端的捕捉动作等。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有多个并列配置的卷绕单元主体16。自动络纱机1在每一卷绕单元主体16中各具有一个捻接装置14和一个上纱线捕捉部件26。由此,与具有接纱台车等从而在需要接纱时使接纱台车等移动到该卷绕单元以进行接纱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接纱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横动臂74以导纱部73与基端侧相比处于从设置面(垂直面)远离的位置的方式支承在横动驱动电机76(输出轴77)上。由此,由于横动臂74的配置使得导纱部73接近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线,所以能够缩短自由长度以及压印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横动臂74具有向接近接触罗拉29的方向弯折的折曲部72a。由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以及压印长度。因此,由于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30上的纱线20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导纱部73具有终端部71a和开放部71b。终端部71a在导纱部73的前端侧限制纱线20。开放部71b以将纱线20引导至该终端部71a的方式向横动臂74的基端侧开口。由此,即使是在横动中纱线20因振动及惯性力等被拉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纱线20从导纱部73脱出。此外,由于容易将纱线20引导至导纱部73,所以能够迅速地开始横动,从而能够提高自动络纱机1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在导纱部73形成有向纱线勾挂槽71的开放部71b引导纱线20的倾斜部73a及73b。由此,能够确实且尽快地进行将纱线20向导纱部73的引导,因此,能够提高自动络纱机1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具有直接地旋转驱动卷绕纱管22的卷装驱动电机41。由此,与使卷装30从动旋转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接触罗拉29的直径。因此,由于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所以能够使要卷绕的纱线20的动作稳定从而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
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具有横动支点部27。横动支点部27是要卷绕在卷装30上的纱线20的横动的支点。当在接触罗拉29的轴方向观察时,至少在卷装30的端部,相对于将表示接触罗拉29上的纱线20的最上游侧的部位的点P1与横动支点部27连接起来的纱道线L3,表示沿着横动臂74的长度方向的线的假想线L2呈大致直角。
由此,即使在横动臂74的横动行程的端部,也能够减轻要卷绕到卷装30上的纱线20因导纱部73而大幅折曲的情况。其结果是,在具有接纱装置14的自动络纱机1中,不会因导纱部73对纱线20施加负担,能够一边适宜地进行接纱作业,一边将损伤少的纱线20卷绕在卷装30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中,横动臂74以导纱部73配置在纱线20最初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部位附近的方式经由输出轴77支承在横动驱动电机76上。由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要卷绕在卷装30上的纱线20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抑制跳花和卷绕皱纹等的发生,且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
下面,参照图5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另外,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存在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与纱道线L3平行的布局。在第一变形例中,是下述这样的布局:当将纱道线L3a向从卷装30远离的方向延长时,旋转轴线Lla与纱道线L3a呈角度θ而相交。在本变形例中,从横动臂74的基端部向导纱部73引出的线、即假想线L2a相对于纱道线L3a不是呈直角而是呈大致直角。在这里,所谓“大致直角”,是指不仅包括极其接近直角的角度,也包括图5的假想线L2a与纱道线L3a所成的角度那样的比较宽的范围的角度。
在第一变形例的自动络纱机1中,在侧视时(在接触罗拉29的轴方向观察的时候),假想线L2a与纱道线L3a的交点P2(换言之,导纱部73的位置)与从横动臂74的基端部引向纱道线L3a的垂线L4a与纱道线L3a的交点P3相比是纱道的下游侧。
由此,通过使横动臂74为适当的长度,能够使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线接近导纱部73,因此能够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因此,由于能够使要向卷装30卷绕的纱线20的动作稳定,所以能够提高卷装30的品质。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角度θ是锐角,并且该角θ越小(旋转轴线Lla与纱道线L3a的关系越接近于平行),越能够减小横动的端部处的纱道的折曲。
下面,参照图6说明第二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及第一变形例中,横动臂74的假想线L2相对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倾斜,但是在第二变形例中,以使横动臂74的假想线L2b相对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平行的方式配置横动臂74。另外,也可以以横动臂74的假想线L2b相对于络纱单元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横动臂74。
由此,在上述实施方式及第一变形例中,纱线20由于导向板28而折曲,但是在第二变形例中,实现了使从喂纱部11到横动臂74的纱线20几乎不折曲的布局。
另外,第二变形例中的导纱部7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导纱部73相比,从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线远离地配置。因此,从缩短自由长度及压印长度的观点来看,上述实施方式的布局比较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是上述的结构例如能够如下那样改变。
络纱单元10除了能够形成筒子纱形状的卷装以外,还能够形成锥体形状以及锥形状等各种形状的卷装。
导纱部73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例子。例如可以将从开放部71b到终端部71a的部分形成更长的长孔状的纱线勾挂槽。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横动中的纱线脱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与纱道线L3平行的布局。也可以取而代之,采用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与纱道线L3大致平行的布局。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是卷绕单元主体16分别具有一个捻接装置14和一个上纱线捕捉部件26的结构。也可以取而代之,采用具有接纱台车等从而在需要接纱时使接纱台车等移动到该卷绕单元主体16以进行接纱的结构。但是,在不用等待接纱台车的到达就能够开始接纱动作的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结构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即使立即开始接纱动作横动臂74与上纱线捕捉部件26也不会冲突这一本发明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是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及横动控制部78独立于单元控制部50而设置的结构。也可以取而代之,采用单元控制部50具有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及横动控制部78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接触罗拉29以圆筒形状(圆柱形状)构成,但是接触罗拉29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在卷绕锥体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接触罗拉29的形状与卷绕纱管22同样地为锥体形状。具体地说,也可以使接触罗拉的大直径侧的直径相对于小直径侧的直径的比率为1.1以上不足1.8。另外,在卷绕锥体形状的卷装30时所利用的普通的卷绕纱管22的大直径侧的直径相对于小直径侧的直径的比率为1.6或1.8。在使纱线20压印在接触罗拉29上之后卷绕成锥体形状的卷装30的结构的自动络纱机1中,由于在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之间产生圆周速度差,所以纱线20会在接触罗拉29上滑动。因此,通过这样地在大直径侧和小直径侧赋予比率来设定接触罗拉29的直径,与将接触罗拉29形成圆筒形状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接触罗拉29与卷装30之间产生的圆周速度差,从而能够减轻压印在接触罗拉29上的纱线20的滑动。由此,能够防止在卷绕成锥体形状的卷装30时容易发生的大直径侧的跳花等,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卷装30。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卷装驱动电机41是驱动卷装30的结构。也可以取而代之,采用通过适宜的驱动装置驱动接触罗拉29而使卷装30从动旋转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是通过纱管搬运系统向喂纱部11供给喂纱纱管21的结构。也可以取而代之,采用从设于卷绕单元主体16的纱库式的供给系统向喂纱部11供给喂纱纱管21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不限于自动络纱机,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卷返机及精纺机(例如空气式纺织机、自由端纺纱机)等纱线卷绕机。而且,能够应用于具有纱线蓄留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laims (14)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喂纱部,向卷装供给要卷绕的纱线;
卷绕筒管支承部,将为了形成所述卷装而卷绕纱线的卷绕筒管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接触罗拉,与所述卷绕筒管或所述卷装接触并旋转;
横动臂,用于使纱线横动,在该横动臂的前端侧配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导纱部;
横动驱动部,对所述横动臂进行旋转驱动;
接纱装置,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和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连结;
纱线引导部件,能够对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进行捕捉并引导,
在所述接触罗拉的轴方向上观察时,所述横动臂的旋转轴线与将横动宽度的端部处的导纱部附近的纱道延长而得到的纱道线呈锐角地相交或是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引导部件具有:吸引并捕捉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的吸引口部;支承所述吸引口部的吸引臂部,
所述横动臂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使得在所述吸引口部吸引并捕捉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的位置,所述导纱部与所述吸引口部相比位于纱道的上游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并列配置的卷绕单元,
每个卷绕单元各具有一个所述接纱装置和一个所述纱线引导部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线与所述纱道线大致平行。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罗拉的轴方向上观察时,横动宽度的端部处的所述导纱部的位置与从所述横动臂的基端部引向所述纱道线的垂线与该纱道线的交点相比位于纱道的下游侧。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与在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纱线的方向上引出的直线垂直的面、将该喂纱部附近的面作为垂直面,
所述横动臂以在长度方向上平行于所述垂直面的方式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与在从所述喂纱部引出纱线的方向上引出的直线垂直的面、将该喂纱部附近的面作为垂直面,
所述横动臂以与基端侧相比导纱部处于距所述垂直面远的位置的方式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动臂具有向接近所述接触罗拉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纱部具有:
在前端侧限制纱线的限制部;和
以将纱线引导至所述限制部的方式向所述横动臂的基端侧开口的引导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纱部形成有将纱线向所述引导口引导的倾斜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直接地旋转驱动所述卷绕筒管的旋转驱动部。
12.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喂纱部,向卷装供给要卷绕的纱线;
卷绕筒管支承部,将为了形成所述卷装而卷绕纱线的卷绕筒管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接触罗拉,与所述卷绕筒管或所述卷装接触并旋转;
横动臂,用于使纱线横动,在该横动臂的前端侧配置有用于引导纱线的导纱部;
接纱装置,将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和所述喂纱部侧的纱线端连结;
纱线引导部件,能够对所述卷装侧的纱线端进行捕捉并引导;和
要卷绕到所述卷装上的纱线的横动支点,
在所述接触罗拉的轴方向上观察时,至少在所述卷装的端部,相对于将所述接触罗拉上的纱线的最上游侧的部位与所述横动支点连接的直线,沿着所述横动臂的长度方向的线呈大致直角。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横动驱动部,该横动驱动部支承所述横动臂的旋转轴并对所述横动臂进行旋转驱动,所述横动臂以使所述导纱部配置在纱线最先接触所述接触罗拉的部位的附近的方式被所述横动驱动部支承。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动臂具有向接近所述接触罗拉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CN201110037647.8A 2010-03-17 2011-02-11 纱线卷绕机 Active CN102190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0900A JP5557002B2 (ja) 2010-03-17 2010-03-17 糸巻取機
JP2010-060900 2010-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0206A true CN102190206A (zh) 2011-09-21
CN102190206B CN102190206B (zh) 2015-04-01

Family

ID=4408899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7647.8A Active CN102190206B (zh) 2010-03-17 2011-02-11 纱线卷绕机
CN20112003749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48091U (zh) 2010-03-17 2011-02-11 纱线卷绕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3749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148091U (zh) 2010-03-17 2011-02-11 纱线卷绕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366650B1 (zh)
JP (1) JP5557002B2 (zh)
CN (2) CN102190206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2413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625986A (zh) * 2012-08-25 2014-03-12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在络筒机工位上连接顶纱和底纱的方法和络筒机工位
CN103803345A (zh) * 2012-11-10 2014-05-21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解决在将纱线卷绕至交叉卷绕筒管上时的断线问题的方法
CN10384828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3373643B (zh) * 2012-04-27 2017-04-1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8298369A (zh) * 2017-01-11 2018-07-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纱线卷取单元及纱线卷取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7002B2 (ja) * 2010-03-17 2014-07-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CN102799139B (zh) * 2012-06-15 2015-04-01 欧瑞传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导丝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4108844A (ja) * 2012-11-30 2014-06-12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JP2015036324A (ja) 2013-08-13 2015-02-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3527A1 (de) * 2002-11-16 2004-05-27 Saurer Gmbh & Co. Kg Spulvorrichtung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EP1728749A2 (en) * 2005-05-31 2006-12-06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raverse device for yarn, and textile machinery including the same
EP2105398A2 (en) * 2008-03-24 2009-09-30 Murata Machinery Ltd. Yarn Winding Apparatus
CN202148091U (zh) * 2010-03-17 2012-02-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881Y2 (zh) * 1981-05-29 1986-08-19
JPH05105325A (ja) * 1991-10-18 1993-04-27 Murata Mach Ltd ワインダ
WO1999065810A1 (de) 1998-06-12 1999-12-23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adenchangierung
DE19858548A1 (de) * 1998-12-18 2000-06-21 Schlafhorst & Co W Fadenführer zum traversierenden Zuführen eines Fadens zu einer rotierend angetriebenen Auflaufspule
DE10040109A1 (de) * 2000-08-17 2002-02-28 Schlafhorst & Co W Lagergehäuse für eine Antriebseinrichtung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2006298499A (ja) * 2005-04-15 2006-11-02 Murata Mach Ltd 糸のトラバース装置
JP2007153554A (ja) 2005-12-06 2007-06-21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
JP2009084023A (ja) * 2007-10-02 2009-04-23 Murata Mach Ltd 繊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3527A1 (de) * 2002-11-16 2004-05-27 Saurer Gmbh & Co. Kg Spulvorrichtung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EP1728749A2 (en) * 2005-05-31 2006-12-06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raverse device for yarn, and textile machinery including the same
EP2105398A2 (en) * 2008-03-24 2009-09-30 Murata Machinery Ltd. Yarn Winding Apparatus
CN202148091U (zh) * 2010-03-17 2012-02-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3643B (zh) * 2012-04-27 2017-04-1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482413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625986A (zh) * 2012-08-25 2014-03-12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在络筒机工位上连接顶纱和底纱的方法和络筒机工位
CN103803345A (zh) * 2012-11-10 2014-05-21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解决在将纱线卷绕至交叉卷绕筒管上时的断线问题的方法
CN103803345B (zh) * 2012-11-10 2018-03-27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解决在将纱线卷绕至交叉卷绕筒管上时的断线问题的方法
CN10384828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8298369A (zh) * 2017-01-11 2018-07-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纱线卷取单元及纱线卷取机
CN108298369B (zh) * 2017-01-11 2021-07-0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卷取装置、纱线卷取单元及纱线卷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48091U (zh) 2012-02-22
EP2366650A3 (en) 2012-02-15
JP5557002B2 (ja) 2014-07-23
EP2366650B1 (en) 2013-10-09
CN102190206B (zh) 2015-04-01
JP2011195218A (ja) 2011-10-06
EP2366650A2 (en)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48091U (zh) 纱线卷绕机
CN202089642U (zh) 纱线卷绕机
CN102602745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1654200B (zh) 纤维机械
CN102574656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730482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N101759062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自动络纱机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1792076A (zh) 纱线处理方法及纺纱机
CN201961898U (zh) 纱线卷绕机
EP2573030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2249120B (zh) 制造管纱的方法
CN103848287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CN101987706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
CN102992104A (zh) 横动导纱器、卷绕单元以及纱线卷绕机
JP2013067484A (ja) 紡績機
JP2007284196A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
CN101955085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48286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1481056B (zh) 防扭结装置及具有该防扭结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JP2013063838A (ja) 糸巻取機
CN104129679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010832A (zh)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JP2013057152A (ja) 糸巻取機
JP2011195219A (ja) 糸巻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