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7195A - 光纤弯曲受光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纤弯曲受光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7195A
CN102187195A CN2009801416079A CN200980141607A CN102187195A CN 102187195 A CN102187195 A CN 102187195A CN 2009801416079 A CN2009801416079 A CN 2009801416079A CN 200980141607 A CN200980141607 A CN 200980141607A CN 102187195 A CN102187195 A CN 102187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fiber
parts
convex
fib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16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7195B (zh
Inventor
新见慎一
川西纪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7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7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7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7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8Tes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 G01M11/088Test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ptical fibres; Mechanic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optical testing of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8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 G02B6/2804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forming multipart couplers without wavelength selective elements, e.g. "T" couplers, star couplers
    • G02B6/285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data bus means, i.e. plural waveguides interconnected and providing an inherently bidirectional system by mixing and splitting signals forming multipart couplers without wavelength selective elements, e.g. "T" couplers, star couplers using tapping light guides arranged sidewardly, e.g. in a non-parallel relationship with respect to the bus light guides (light extraction or launching throug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surface discontinuities, bent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87Optical modules with tapping or launching means through the surface of the waveguide
    • G02B6/4289Optical modules with tapping or launching means through the surface of the waveguide by inducing bending, microbending or macrobending, to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该光纤弯曲受光器具备:凹形把持部件,具有凹部;凸形把持部件,具有朝向上述凹部的凸部;受光元件,接受从在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之间把持的光纤泄漏的泄漏光;和辅助支撑机构,实质上与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独立,并辅助性地支撑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之间的上述光纤,以使得在上述受光元件的中心接受从上述光纤泄漏的泄漏光。

Description

光纤弯曲受光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光纤芯线对照器和活线判定器等而被使用的光纤弯曲受光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用于光纤的铺设、维护、拆除等光纤工程。特别地,涉及以非破坏方式进行如光纤芯线、光纤素线、光纤软线那样的光纤的芯线对照检查及活线判别等的光纤弯曲受光器。
本申请,基于于2008年11月17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293641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这种光纤弯曲受光器具备把持如光纤芯线、光纤素线、光纤软线那样的光纤并赋予弯曲的机构(纤维把持弯曲赋予机构)及光检测器(受光元件)。在光纤通信网络的铺设、维护、拆除等工程中,利用上述光纤弯曲受光器把持光纤并赋予弯曲变形,通过光检测器检测出从其弯曲变形部位向外部稍稍泄漏的通信光和特定的信号光。由此,以非破坏方式进行判别有无通信光的活线判别和判定是否是特定的光纤的芯线对照检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8是表示以往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图19A是表示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斜视图。图19B是表示在图19A中从箭头A方向观看到的构造的侧面图。如图18所示那样,光纤弯曲受光器101具有:具有凹形面111的板状的凹形把持部件110和具有形成与上述凹形面111相对置的凸形面121的板状的凸部122的凸形把持部件120。一般来说,光纤140被把持在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和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形面121之间。
如图18、图19A所示那样,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部122的凸形面121形成于凸部122的外周端面,形成为按照上述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的形状。
凸形把持部件120能够在向凹形把持部件110接近或从凹形把持部件110离开的方向上进行平行移动。上述凸形把持部件120可以在图18中以虚线表示的非夹紧位置向图18中以实线表示的夹紧位置移动。上述夹紧位置,如图18中以实线表示的那样,是在接近了凹形把持部件110的上述凸形把持部件120和凹形把持部件110之间把持了光纤140的位置。若将凸形把持部件120设置在夹紧位置,则能够在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和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形面121之间夹紧(把持)光纤140,并且可以对光纤140赋予弯曲变形。凹形把持部件110和凸形把持部件120构成把持光纤并赋予弯曲变形的纤维把持弯曲赋予机构。
图示例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1的受光元件(光检测器)130被内装于凹形把持部件110。为了接收光纤把持部102把持的并且被赋予了弯曲变形的光纤140产生的泄漏光,而将受光元件130配置成,使其受光面131向凹形面111露出。
在以往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1中,提出了具有下述构造的装置。即,为了与光纤的各种被覆外径相对应,在设置于夹紧位置的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部122的凸形面121和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之间设置了槽宽t的光纤收纳槽103。该光纤收纳槽103的槽宽t,与作为进行活线判别和芯线对照的对象的光纤之中的被覆外径最大的光纤(以下,也叫做最大外径光纤;用符号141表示)的被覆外径(以下,也叫做最大被覆外径)相等或者比之稍大。而且,对于被覆外径比上述最大被覆外径小的光纤142(参照图20;以下,也叫做细径光纤),也使凸形把持部件120从非夹紧位置向夹紧位置移动,并以在上述槽宽t的光纤收纳槽103内蛇行的方式以弯曲状态把持上述光纤142,从而可以产生泄漏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18)、(0019)、(0033)、图1、图2等)。
如图19B所示那样,上述的以往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1的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及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形面121相对于该凸形面121和上述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之间的间隔方向(在图19B中纸面左右方向)垂直地被形成。
如图19A、图19B所示那样,在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部122,在上述凸形面121的两侧,以沿着凸形面121延伸的方式相互平行地突出设置了棱状的2根的突条部123a、123b。上述凸形面121形成在一对突条部123a、123b之间。
若将凸形把持部件120从非夹紧位置(图18的以虚线表示的位置)向夹紧位置(图18的以实线表示的位置)移动了,则光纤弯曲受光器101在上述凹形面111和上述凸形面121之间形成上述光纤收纳槽103。与此同时,一对突条部123a、123b的从凸部122突出的突出前端与凹形把持部件110相接,从而使凸形把持部件120与凹形把持部件110闭合。另外,如图19A所示那样,光屏蔽部件124阻止干扰光向受光元件130入射。上述光屏蔽部件124是发泡树脂制弹性体,安装在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形面121的延伸方向两端。由此,上述光纤收纳槽103可靠地成为形成暗箱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5362号公报
然而,如图19B所示那样,在上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1中,凸形把持部件120的一对突条部123a、123b之间的距离s被设定为比最大外径光纤141的被覆外径大些的长度。如已述的那样,将光纤收纳槽103的槽宽t设定为与最大外径光纤141的被覆外径相等或者稍大。因此,当将细径光纤142把持在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和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形面121之间时,如图20所示那样,光纤弯曲受光器101不能在凸形面121的宽度方向(图20的纸面上下方向)固定细径光纤142的位置。其结果是,有以下的不理想情况:有时该光纤142从受光元件130的受光面131产生较大错位,只有一部分的泄漏光耦合,泄漏光的测定产生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可以使配置在凹形把持部件的凹形面和凸形把持部件的凸形面之间的光纤的位置对准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并稳定地进行从在凹形把持部件和凸形把持部件之间被把持并被赋予了弯曲变形的光纤产生的泄漏光的测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手段。即,
(1)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具备:凹形把持部件,具有凹部;凸形把持部件,具有朝向上述凹部的凸部;受光元件,接受从在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之间把持的光纤泄漏的泄漏光;和辅助支撑机构,实质上与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独立,并辅助性地支撑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之间的上述光纤,以使得在上述受光元件的中心接受从上述光纤泄漏的泄漏光。
(2)基于上述(1),上述辅助支撑机构也可以具有能够相对于上述凸部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从上述凸形把持部件的上述凸部的顶部突出的突起。
(3)基于上述(2),上述辅助支撑机构也可以还具备:可动部件,具有上述突起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凸部相对移动;和第2施力部件,对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凹部方向施力,以使得上述突起与上述光纤相接触。
(4)基于上述(1),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凸形把持部件还具备: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述凹部方向施力,以使得上述凸部与上述光纤相接触。
(5)基于上述(1),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上述凸部和上述光纤相接触的第1接触部及第2接触部;和上述辅助支撑机构的一部分与上述光纤相接触的第3接触部,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2接触部相互离开,上述第3接触部被配置在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2接触部之间。
(6)基于上述(1),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突起具有向一个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上述光纤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陷部,当从与上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截面观看时上述凹陷部弯曲。
(7)基于上述(1),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凸部具有向一个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上述光纤的至少一部分的槽;当从与上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截面观看时上述槽弯曲。
(8)基于上述(1),上述受光元件也可以具有实质上圆形或实质上矩形的受光面。
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利用设置在光纤把持部的位置对准机构,可以将在凹形把持部件的凹形面和凸形把持部件的凸形面之间配置的光纤与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进行位置对准。由此,可以稳定地进行从在凹形把持部件和凸形把持部件之间被把持并被赋予了弯曲变形的光纤产生的泄漏光的测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构造的横截面图。
图2A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外观构造的斜视图。
图2B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外观构造的正面图。
图3A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外观构造的侧面图。
图3B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的前端附近的扩大侧面图。
图4A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内部构造的横截面图,表示构成凸部的3个可动部件都处于未陷落(初始位置)位置的状态。
图4B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内部构造的横截面图,表示构成凸部的全部的可动部件已陷落的状态。
图5是表示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中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6是说明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中把持了粗径光纤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构成的平面图,表示将凸形把持部件设置于非夹紧位置的状态。
图8A是表示该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构成的图,是表示将凸形把持部件设置于夹紧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8B是表示从图8A的箭头B方向观察凹形把持部件的状态图。
图9是说明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图,是表示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前端附近的侧面图。
图10是表示使用该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验证了把持最小外径光纤时的按纤维位置不同的耦合效率的偏差的结果的图。
图11是表示对在图1的光纤弯曲受光器中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的情况和在图9的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中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的情况,调查了从光纤泄漏的泄漏光在受光元件中的耦合效率的结果的图。
图12是说明在以往例的光纤弯曲受光器中沿光纤收纳槽的槽宽方向光纤能够移动的间隙的影响的图。
图13A是说明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受光元件的图,表示在从受光面侧观察时具有矩形的受光面的受光元件。
图13B是说明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受光元件的图,表示在从受光面侧观察时具有圆形的受光面的受光元件。
图14是表示对图13A的受光元件和图13B的受光元件,调查了从把持于图1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光纤泄漏的泄漏光在受光元件中的耦合效率的结果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除了凸部前端的定位突部以外,还在侧部可动部件也形成了光纤定位用的凹陷部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的变形例的图,是说明由固定于凸形把持部件的一对侧部固定壁和配置于一对侧部固定壁之间作为可陷落部而发挥功能的带突部的可动部件构成的凸部的横截面图。
图1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前端的光纤定位用的凹陷部的变形例的侧面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概略构成的平面图。
图19A是表示图18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凸形把持部件的斜视图。
图19B是表示在图19A中从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构造的侧面图。
图20是说明图18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在凸形把持部件和凹形把持部件之间的光纤收纳槽内的光纤的位置的偏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构造的横截面图。图2A是表示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外观构造的斜视图。图2B是表示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外观构造的正面图。图3A是表示凸形把持部件20的外观构造的侧面图。图3B是表示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前端附近的放大侧面图。图4A是表示凸形把持部件20的内部构造的横截面图,表示构成凸部22的3个可动部件24、25、25的任意一个都未陷落的状态(初始位置)。图4B是表示凸形把持部件20的内部构造的横截面图,表示构成凸部22的全部的可动部件24、25、25处于陷落状态的状态。另外,图5是说明在光纤弯曲受光器10中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51(后述)的状态的横截面图。图6是说明在光纤弯曲受光器10中把持了比上述最小外径光纤51粗的(被覆外径大)光纤52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7是说明上述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构成的平面图,表示将凸形把持部件20设置于非夹紧位置的状态。图8A是说明上述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构成的图,是表示将凸形把持部件20设置在夹紧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图8B是表示从图8A的箭头B方向观察到的凹形把持部件30的状态的图。
上述光纤弯曲受光器10用于使光纤50弯曲变形并测定泄漏光的装置。如图1所示那样,上述光纤弯曲受光器10具备:凹形把持部件30,其是板状并具有凹形面31;凸形把持部件20,其具有凸部22,该凸部22形成与上述凹形面31相对置的凸形面21;和受光元件40,其接受从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该光纤50被把持在上述凹形把持部件30的上述凹形面31和上述凸形把持部件20的上述凸部22形成的上述凸形面21之间而被赋予了弯曲变形。
在上述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前端,突出设置了用于使上述光纤50与上述受光元件40的受光面41的中心对准的定位突部23。对该定位突部23的具体的构成,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凸形把持部件20相对于凹形把持部件30能够在接近、离开的方向上平行移动,可以在能够把持作为检查对象的光纤50并赋予使泄漏光产生的弯曲变形的位置(是夹紧位置,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参照图5、图6等)和在图1中的以虚线表示的非夹紧位置之间切换位置。在是凸形把持部件20处于非夹紧位置的状态下,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之间的间隙充分大,所以容易进行针对该间隙的收纳、取出光纤50的作业。
如图1所示那样,若将上述凸形把持部件20从非夹紧位置向上述夹紧位置移动了(使之接近凹形把持部件30),则构成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之间把持光纤50的光纤把持部11。而且,通过在该光纤把持部11把持光纤50,可以对光纤50赋予弯曲变形。另外,这时,成为利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划定了收纳光纤50的光纤收纳槽12,并将光纤50收纳在该光纤收纳槽12的状态。
如图2A、图2B、图4A及图4B所示那样,在此说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由突出设置了上述定位突部23的可动部件即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可陷落部)和配置在该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两侧的可动部件即侧部可动部件25、25(可陷落部)构成。以下,也有时将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和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作为可动部件24、25、25来表示。
上述凸形把持部件20成为将构成上述凸部22的3个可动部件24、25、25和用于对这些可动部件24、25、25分别向着凹形把持部件30方向进行弹性施力的施力部件271、272、272内装于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的构造。
如图4B所示那样,将构成凸部22的3个可动部件24、25、25设为能够以使距凹形把持部件30的距离增大的方式压入(可陷落)的可陷落部。通过使施力部件由于压入力而产生弹性变形来实现可动部件24、25、25的压入。3个可动部件24、25、25在陷落时,通过内装于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的施力部件271、272、272分别向着凹形把持部件30方向被弹性施力。利用该构成,光纤弯曲受光器10,如图5、图6所示那样,能够与作为进行活线判别和芯线对照的对象的光纤(以下,也叫做检查对象的光纤)的各种被覆外径相对应地实现光纤的把持。
图5表示在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之间把持了作为检查对象的光纤之中被覆外径最小的光纤的状态。以下,把“被覆外径最小”称为“最小被覆外径”,把“被覆外径最小的光纤”称为“最小外径光纤”,表示成最小外径光纤51。
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构成为,在将凸形把持部件20设置在夹紧位置时,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之间确保了槽宽T与最小外径光纤51的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a,能够把持最小外径光纤51。光纤收纳槽12a的槽宽T,在该光纤收纳槽12a的较长方向全长范围内是固定的。
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把持最小外径光纤51时,构成凸部22的3个可动部件24、25、25不产生向凸形把持部件20的压入(陷落)。在本说明书中,把可动部件未产生压入的状态称为未陷落状态。另外,把处于未陷落状态时的可动部件24、25、25的在凸形把持部件20中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来进行说明。图4A表示凸部22的3个可动部件24、25、25都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此外,在图5中,光纤收纳槽12a是光纤收纳槽12的一个状态,在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51时,由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来划定。
图6表示将被覆外径比最小外径光纤51大的光纤把持在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之间的状态。以下,将“被覆外径大的光纤”称为“粗径光纤”,表示为粗径光纤52。
这时,构成凸部22的可动部件24、25、25被向凸形把持部件20压入,从上述初始位置陷落。另外,陷落的可动部件24、25、25由于施力部件271、272、272的弹性(作用力)把光纤50(粗径光纤52)向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压住。由此,实现了粗径光纤52的把持。如果把凸形把持部件20从把持了粗径光纤52的状态移动到非夹紧位置,则构成凸部22的可动部件24、25、25由于施力部件271、272、272的弹性返回到初始位置。
此外,在图6中,光纤收纳槽12b是光纤收纳槽12的一个状态,在把持了粗径光纤52时,由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来划定。
接着,对凸形把持部件20具体地说明。
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上述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具体来说,具备细长形状的基础部261和由在该基础部261的较长方向中央部突出设置的板状的可动部件引导片262构成的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
如图4A、图4B所示那样,在基础部261的较长方向中央部,形成了作为从其侧面(外周面)洼陷的凹陷部的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该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具体来说,通过利用安装于基础部261的背面板265堵住贯通设置于基础部261的方孔的两端开口部的一端而构成,形成正面观察形状(从图2A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的形状。图2B所示的形状)成为沿着基础部261的较长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凹陷部。
此外,以下,对于凸形把持部件20,把沿着基础部261的较长方向的方向称为较长方向来进行说明。
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可动部件引导片262,在与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在基础部261中的开口部的正面观察较长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图2A、图2B的上下方向)两侧的每侧突出设置了2个。
在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2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以隔着狭缝状的间隙266在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较长方向上相互隔离的方式而被突出设置。隔着上述间隙266而突出设置的一对可动部件引导片262构成了上述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的一方(符号263a的可动部件)。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的2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在与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的2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相对应的2处,以与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的可动部件引导片262平行的方式被突出设置。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宽度方向的第二侧的2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以隔着狭缝状的间隙267在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较长方向上相互隔离的方式而被突出设置,构成了上述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的另外一方(符号263b的可动部件)。
也就是,上述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分别由在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的较长方向相互隔离而突出设置的2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构成,成为在2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之间确保了间隙的构成。
上述凸形把持部件20,在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之间的空间和上述可陷落部容纳凹陷部264连续而形成的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内容纳3个上述可动部件24、25、25(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和一对的侧部可动部件25、25)和施力部件271、272、272。3个可动部件24、25、25以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较长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被设置于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内。
上述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成为将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之间的空间延长到基础部261内的构成。
如图1、图5所示那样,在把凸形把持部件20设置于夹紧位置时,(其中,如图1所示那样不把持光纤50时,或者如图5所示那样把持最小外径光纤51时),在上述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上述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形面21之间,形成槽宽T与最小外径光纤51的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a。
在图示例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中,上述光纤收纳槽12具备以点Oa(参照图1、图5)为中心以45~150度的中心角θa进行弯曲的圆弧部125和从该圆弧部125的两端向其切线方向延伸的直线部126。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凸形面21及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如上述那样,成为形成具备圆弧部125及直线部126、126的光纤收纳槽12的形状。
如图4A所示那样,凸部22的凸形面21由形成上述光纤收纳槽12的圆弧部125的弯曲部211和直边部212构成,该直边部212形成上述光纤收纳槽12的直线部126的平坦面。
如图2A所示那样,对于构成一对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的共计4个可动部件引导片262,其外周部在与上述凸形面2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图2A、图2B中上下方向)两侧以从凸形面21稍微突出的方式,形成了沿着上述凸形面21延伸的棱状的突壁部262a。如图2A、图4A所示那样,该突壁部262a,与具备上述弯曲部211和其两侧的直边部212的上述凸形面21的形状相对应,以在凸形面21的全长的范围内距离该凸形面21的突出尺寸一律一致的方式被形成。
如图4A所示那样,施力部件271、272、272,被配置于构成凸部22的可动部件24、25、25的背面侧(基础部261的背面板265侧)并内装于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内,对可动部件24、25、25向凹形把持部件30侧、即向与凸形把持部件20中的背面侧(设置背面板26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以下,设为前侧)进行弹性施力。可动部件24、25、25能够分别抵抗施力部件271、272、272的弹性而在凸形把持部件20中从图1、图4A所示的初始位置向与凹形把持部件30隔离开的方向,即从初始位置向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的背面侧(图1、图4A的上侧)压入(可陷落)(参照图4B、图6)。
作为施力部件271、272、272,在此采用了盘簧(压缩盘簧)。但是,作为施力部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由海绵状的发泡树脂材料和橡胶等的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部件。另外,也能够采用板簧等。
在图示例的凸形把持部件20中,可动部件24、25、25的从上述初始位置向凸形把持部件20的背面侧的压入,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盘簧的压缩(弹性压缩)来实现。另外,可动部件24、25、25的压入,通过可动部件24、25、25被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的内面引导的同时进行移动而实现。从初始位置被压入的可动部件24、25、25,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图1、图4A、图4B中的上下方向。换言之,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侧开口的凹陷状的上述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的深度方向)自由移动,能够由于施力部件271、272、272的弹性而返回到初始位置。
在图4A、图4B中,符号ΔY表示基于施力部件272的弹性变形的侧部可动部件25的前后方向的可动宽度。侧部可动部件25的可动宽度ΔY,例如,确保3mm左右。但是,可动宽度ΔY不限定于3mm,能够适当地设定。
对于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也确保基于施力部件271的弹性变形的前后方向的可动宽度,但该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可动宽度,既可以与侧部可动部件25的可动宽度相等,也可以与侧部可动部件25的可动宽度不同。
当可动部件24、25、25处于初始位置时,施力部件(压缩盘簧)271、272、272未被弹性压缩,而处于伸展的状态。
另外,更优选,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将限制可动部件24、25、25从图1、图4A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前侧移动但允许向背面侧移动的限制器(不图示)设置于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在设置上述限制器的情况下,光纤弯曲受光器10,也可以构成为,将处于初始位置的可动部件24、25、25利用稍稍被弹性压缩的压缩盘簧的弹性向凹形把持部件30进行弹性施力。
如图1、图2A、图4A所示那样,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具备在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之间所配置的可动部件主体241、定位突部23和在该可动部件主体241的前端部的上下(在图2A、图2B中的上下)两侧突出设置的键部243、244(第1键部243、第2键部244)。上述定位突部23被突出设置于该可动部件主体241的前侧的端部(凹形把持部件30侧的端部,也称作前端部),从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之间向比侧部可动部件25、25靠近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侧的位置(即凹形把持部件30侧)突出。
在凸部22中,上述定位突部23以从上述凸形面21的弯曲部211的延伸方向中央部向前侧突出的方式被突出设置。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构成为,在其前端突出设置了定位突部23。
在图示例的凸形把持部件20中,上述凸形面21的上述弯曲部211及直边部212,具体来说,由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前端侧的端面形成。
如图2A、图3A、图3B所示那样,上述定位突部23是具有从上述凸形面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中央部洼陷的凹陷部23a的凹形的突壁。
图示例的定位突部23形成了具有与凸形面21的宽度方向尺寸大致一致的纵向尺寸和比该纵向尺寸小的厚度尺寸(距可动部件主体241的突出尺寸及与上述纵向尺寸垂直的方向的尺寸)的板状。上述凹陷部23a形成为从上述定位突部23的从可动部件主体241突出的突出前端洼陷的切口状。
如图4A所示那样,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分别具备可动部件主体251和扩出壁252。其中,上述可动部件主体251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较长方向与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可动部件主体241相邻设置,以下,也叫做侧部可动部件主体251。上述扩出壁252从该侧部可动部件主体251的前侧的端部(凹形把持部件30侧的端部,也称作前端部)隔着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可动部件主体241向相向的对方侧的侧部可动部件主体251突出。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可动部件主体241,在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的背面侧(图1、图4A的上侧)被配置在侧部可动部件主体251、251之间。上述定位突部23,从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上述可动部件主体241穿过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间的空隙,向比扩出壁252、252靠近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侧的位置突出。
如图2A、图3A、图3B所示那样,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具体来说,以从上述凸形面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中央部洼陷的方式形成了弯曲的凹曲面状的内面。
如图1、图4A所示那样,凸形面21的弯曲部211形成了以点Oa(参照图1)为中心的以一定半径弯曲的圆周面。上述凹陷部23a的内底部23b(从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侧、凹形把持部件30侧观察的最深部)位于与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之间的空隙处的上述弯曲部211的虚拟延长相切的位置。
如图4A所示那样,图示例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上述定位突部23的上述凹陷部23a的内底部23b,形成了沿上述虚拟圆周面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直线。
但是,作为上述凹陷部23a,也可以构成为,其内底部23b形成以与凸形面21的弯曲部211相等的半径弯曲的曲线或者曲面。
在采用内底部23b形成沿上述虚拟圆周面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直线的构成的凹陷部23a的情况下,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之间的空隙的宽度(间隔方向的尺寸)及上述内底部23b的长度被设定得充分小(例如,0.5~2.0mm)。由此,形成于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弯曲部211和上述内底部23b,实质上,构成把点O a(参照图1)设为中心的一定半径的连续圆弧,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之间的空隙及上述内底部23b不会对最小外径光纤51的弯曲变形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是上述凹陷部23a的内底部23b形成以与凸形面21的弯曲部211相等的半径弯曲的曲线或者曲面的构成的情况下,不对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之间的空隙的宽度和弯曲部211的延伸方向(周方向)处的内底部23b的尺寸进行限制,例如,也能够设为10mm以上。
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第1键部243在由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确保的间隙266内以能够沿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收纳。第2键部244在由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b确保的间隙267内以能够沿凸形把持部件20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收纳。
第1键部243及第2键部244,实现稳定地把持定位突部23的姿态的功能。
如图3B所示那样,当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之间把持光纤50时,凹形把持部件30与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前侧端部的上下两侧突出的突壁部262a相接触,构成收纳光纤50的暗箱状态的光纤收纳槽12。
另外,这时,如图5、图6所示那样,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较长方向,将光屏蔽部件269安装于可动部件容纳空间28的两侧的侧壁部268的前面侧。另外,将光屏蔽部件34安装于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的延伸方向(较长方向)两端。在上述光屏蔽部件269和上述光屏蔽部件34之间把持光纤50。光屏蔽部件269、34,例如,是由发泡橡胶等具有光屏蔽性的树脂发泡体构成的块状的弹性体,在把持了光纤50时弹性变形并堵塞光纤收纳槽12的较长方向两端,阻止干扰光向受光元件40入射。
如图3B、图7、图8A所示那样,对于凹形把持部件30,具体来说,在凹形面31的宽度方向(图3B中上下方向),涉及凹形面31的延伸方向的几乎全周,突出设置了棱状的突壁部32。如图3B所示那样,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中,通过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的两侧的突壁部32与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两侧突出的突壁部262
a相接触,构成暗箱状态的光纤收纳槽12。
此外,图示例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第1键部243及第2键部244形成为具有从凸部22的两侧的可动部件引导板部263a、263b向前侧突出的部分(突出部分)的形状。但是,如图7、图8A、图8B所示那样,因为在凹形把持部件30中形成了用于容纳第1键部243及第2键部244的上述突出部分的键部收纳凹陷部33a、33b,所以在把持光纤50时,上述第1键部243及第2键部244不会对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的闭合(凹形把持部件30与凸部22的两侧的突壁部262a的接触)产生妨碍。
如图5、图6所示那样,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具备弯曲部311、从该弯曲部311的两端笔直地延伸的直边部312。
为了接受从光纤50放射的泄漏光,凹形把持部件30的受光元件40被设置在弯曲部311和直边部312的边界(图5中a、b,图6中点c、d)附近。
此外,图6的凹形把持部件30B,与图5示例的用于把持最小外径光纤51的凹形把持部件30A相比采用了弯曲部311的弯曲半径小的部件。
受光元件40以其受光面41朝光纤收纳槽12露出的方式内装于凹形把持部件30。
另外,对于受光元件40,通过将其受光光轴(垂直于受光面41并且通过受光面41的中心的直线)与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形面2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进行位置对准而设置。
如图3B、图5所示那样,当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之间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51时,利用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将光纤50(在此,是最小外径光纤51)向凸部22的中心(在此,是凸形面21的宽度方向中央)引导并与受光元件40对准位置(位置对准功能)。
如图3B所示那样,当闭合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时,通过在凸形面21和凹形面31之间确保槽宽T与最小外径光纤51的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a,将被凹形面31按压的最小外径光纤51向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内底部23b引导。由此,将最小外径光纤51与受光元件40对准位置。也就是,定位突部23作为将光纤50与受光元件40(详细来说,是其受光面41)对准位置的定位机构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降低从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的测定值偏差。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纤弯曲受光器10具备:具有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的凹形把持部件30;具有朝向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的凸部22的凸形把持部件20;接受从在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和凸部22之间把持的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的受光元件40和辅助支撑机构(包含突起、可动部件主体241、施力部件271等)。辅助支撑机构,当在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和凸部22之间把持了光纤50时,与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或凸部22实质上独立,辅助性支撑在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和凸部23之间的光纤50。例如,辅助支撑机构把光纤50向凹部(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局部性地按压,以使得该光纤50与凹部(键部收纳凹陷部33a)相接触。利用辅助支撑机构,调节在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和凸部22之间的光纤50的位置及弯曲形状的至少一个方面。凹形把持部件30和凸形把持部件20相互组合,另外,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和凸部22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辅助支撑机构的突起(定位突部23)能够相对凸部22相对地移动并且能够从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顶部突出。另外,突起(定位突部23)具有在其中配置光纤50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陷部23a。凹陷部23a沿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一方向延伸,在从与上述一方向交叉的截面观察时呈弯曲。凸形把持部件20具有施力部件272,该施力部件272向凹部(凹形面31、键部收纳凹陷部33a)方向对凸部22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施力,以使得凸部22与光纤50相接触。辅助支撑机构的可动部件241,具有突起(定位突部23)并且能够相对凸部22相对地移动。辅助支撑机构的施力部件271,朝向凹部(键部收纳凹陷部33a)对可动部件241进行施力,以使得突起(定位突部23)与光纤50相接触。凸部22具有在其中配置光纤50的至少一部分的槽(在凸形面21A形成的洼陷)。凸部22的槽,沿光纤弯曲受光器10的一方向延伸,在从与上述一方向交叉的截面观察时呈弯曲。此外,受光元件40,可以具有实质上圆形或实质上矩形的受光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凸部22和光纤50相接触的至少2个接触部,这些接触部相互离开。作为辅助支撑机构的一部分的突起(定位突部23)和光纤50之间的接触部被配置在上述2个接触部之间。
此外,在图3B、图4A、图5中,作为最小外径光纤51,采用其被覆外径比上述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深度尺寸23d(参照图3B)小的光纤。凹陷部23a的深度尺寸23d,换言之,是从凸形面21(更详细地,凸形把持部件20中的一对侧部可动部件25、25的扩出壁252、252(参照图5等)之间的间隙中的凸形面21的上述弯曲部211的虚拟延长)向前侧的定位突部23的突出尺寸。
另外,根据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当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之间把持最小外径光纤51的情况下,不产生构成凸部22的可动部件24、25、25的压入,利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划定与最小外径光纤51的被覆外径相同尺寸的槽宽T的光纤收纳槽12(图1、图5所示的光纤收纳槽12a),利用凸部22把最小外径光纤51向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按住。因此,例如,与专利文献1示例的以往构成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1相比,能够可靠地使最小外径光纤51接近受光元件40,能够提高从最小外径光纤51泄漏的泄漏光针对受光元件40的耦合效率。
如图6所示那样,当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之间把持了粗径光纤52时,对构成凸部22的可动部件24、25、25产生从上述凹形面31向隔离开的方向(凸形把持部件20中的背面侧)的压入,并且可动部件24、25、25利用与这些可动部件24、25、25分别对应地设置的施力部件271、272、272的弹性对光纤50(在此是粗径光纤52)施力并向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按住。即,在该光纤弯曲受光器10中可以将凸形把持部件20用于最小外径光纤51的把持及粗径光纤52的把持。
在把持粗径光纤52的情况下,定位突部23也作为将光纤50与受光元件40(详细地说,是其受光面41)对准位置的定位机构而发挥功能。从而,可以降低从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的测定值偏差。另外,可以使粗径光纤52可靠地接近受光元件40,可以提高从粗径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针对受光元件40的耦合效率。
(按纤维位置不同的耦合效率的偏差)
如图9所示那样,准备了如下构成的光纤弯曲受光器60(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作为凹形把持部件,使用具有把图3B所示的凹形把持部件30A的突壁部32的距凹形面31的突出尺寸设置得大的突壁部62的(突壁部62以外的构成与图3B所示的凹形把持部件30A相同)构成的凹形把持部件61来组装。凹形把持部件61,构成为,在与凸形把持部件20闭合时,在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形面21之间,可以确保槽宽T1比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深度尺寸23d稍大的光纤收纳槽12(图中标记符号12c)。
使用上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60,将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61之间进行开闭,反复进行已述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把持及把持解除30次,调查了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前端(具体来说,是在定位突部23附近)处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位置和从该最小外径光纤51放射的泄漏光在受光元件40中的耦合效率之间的关系(倾向)。
在图10及表1中整理表示该结果。
在图10、表1中、“上部”、“下部”及“中央”是指图9中的定位突部23的上部、下部及中央。上部、下部是指最小外径光纤51未被引导到凸部22的中心(中央)的情况。
图10的横轴的“耦合效率”是通过最小外径光纤51的传递光的功率(把在未赋予弯曲变形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一端入射并从光纤的另一端射出的试验光的输出作为传递光功率来测定)和受光元件40中的受光水平之间的差值(d B)。另外,划分为上部、下部、中央3种来判定将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61之间闭合时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位置,将判定次数作为图10的纵轴的“频率”来显示。表1的“变动幅度”是对最小外径光纤51的位置的上部、下部、中央这3个划分的每一个计算出的耦合效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
表1
  纤维位置   上部   下部   中央
  最大值(dB)   27.5   26.3   26.6
  最小值(dB)   29.3   28.3   27.4
  变动幅度(dB)   1.8   2.0   0.8
此外,使用试制的上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来调查耦合效率的试验是如下的实验:在光纤收纳槽12c中收纳并把持被覆外径比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深度尺寸23d小的最小外径光纤51,该光纤收纳槽12c是在凹形面31和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形面21之间以比上述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深度尺寸23d稍大的槽宽T1所确保的。从而,当使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61闭合而把持了最小外径光纤51时,确保了在光纤收纳槽12c内最小外径光纤51能够游动的间隙。
如根据图10、表1可知,能够确认,在光纤的位置处于中央的情况下,与处于上部及下部的情况相比,耦合效率的变动幅度非常小。另外,如图10所示那样,能够确认,在光纤位置处于中央的情况下,基本上,与光纤位置处于上部、下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耦合效率。
如图1、图3B、图5所示那样,如果是当使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A闭合时形成槽宽T与最小外径光纤51的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a的构成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则能够将最小外径光纤51与凸部22的中心(图3A、图3B中的上下方向的中央)进行位置对准,所以能够可靠地在受光元件40得到优异的耦合效率(泄漏光的耦合效率)。而且,因为耦合效率的变动幅度也变小,所以也可以降低从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的测定值的偏差。
(光纤把持部的间隙的影响)
准备了,如图1、图5所示那样,当使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A闭合时,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凸形面21及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内底部23b和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之间能够形成槽宽T与最小外径光纤51的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a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和图9示例的光纤弯曲受光器60(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之后,对于各光纤弯曲受光器,将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之间进行开闭,反复进行光纤把持部11中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把持及把持解除10次,调查了从最小外径光纤51放射的泄漏光在受光元件40中的耦合效率。
在图11中整理表示该结果。
此外,在图11中,“有间隙”表示使用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60进行的试验结果,“无间隙”表示使用能够确保槽宽T与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进行的试验结果。另外,图11的“耦合效率”是通过最小外径光纤51的传递光的功率(将在未赋予弯曲变形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一端入射并从光纤另一端射出的试验光的输出作为传递光功率来测定)和受光元件40中的受光水平之间的差(d B)。
如根据图11可知那样,能够确保槽宽T与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与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60相比,能够提高耦合效率(图11、表1中的耦合效率的值较小)。
如已述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那样,当使用具有在凸形把持部件120的凸部122的凸形面121和凹形把持部件110的凹形面111之间确保与最大外径光纤141的被覆外径相当的间隙(光纤收纳槽103)的构成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1来把持最小外径光纤142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那样在受光元件130和光纤142之间产生间隙ΔS,有时产生不能有效地在受光元件130中接受从光纤142泄漏的泄漏光的情况。
对此,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构成为,与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的光纤接触的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是凸部22整体)是可陷落的可陷落部,而且,对已陷落的可陷落部(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是3个可动部件24、25、25)利用内装于凸形把持部件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向凹形把持部件侧(前侧)进行弹性施力,并将光纤50向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压住。因此,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能够广泛地与光纤50的被覆外径对应,把光纤50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压住。而且,能够利用定位突部23把光纤50向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压住并与受光元件40的受光光轴进行位置对准。其结果是,可以可靠地得到良好的耦合效率。
当将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60用于把持被覆外径比上述定位突部23的凹陷部23a的深度尺寸23d大的光纤50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凸部22突出设置的定位突部23把光纤50向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压住并与受光元件40的受光光轴进行位置对准,从而把持在光纤把持部11中。在这点上,验证用光纤弯曲受光器60也能够作为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一例而发挥功能。
如图13A所示那样,作为受光元件40,采用了具有矩形的受光面41的受光元件42。
作为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10,如图13B所示那样,也能够采用具有圆形的受光面43的受光元件44。但是,在采用该受光元件44的情况下,与图13A示例的受光元件42相比在确保受光面积(受光面43的面积)的点上不利。即,作为内装于板状的凹形把持部件30的受光元件,对凹形把持部件3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有限制。如图13B所示那样,在采用具有圆形的受光面43的受光元件44的情况下,若为了提高光纤50的泄漏光的耦合效率而增大了受光面43的尺寸,则该受光元件44的封装尺寸(图13B中的外径φ)也不得不大型化。
与此相对,图13A示例的受光元件42,可以将矩形(在图示例中是正方形)的受光面41的四角部41a有效地活用于接受从光纤50泄漏的泄漏光,即使凹形把持部件30的厚度方向(在图13A、图13B中是上下方向)的封装尺寸与图13B所示的受光元件44相同,与图13B所示的受光元件44相比也能够将受光面积扩大1.2倍左右。因此,图13A示例的受光元件42与图13B所示的受光元件44相比,在提高光接收效率、耦合效率的点上有利。
在图13A中,以虚线表示了凹形把持部件3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与受光元件42相同的受光元件44的受光面43的大小。受光元件42的受光面41,由于从在图13A中以虚线表示的受光面43的外周向外侧扩出的部分(四角部41a)的存在,而与受光元件44的圆形的受光面43相比能够确保较大的受光面积。
此外,受光元件42的矩形的受光面41不限定于正方形,例如,也可以是形成长方形的受光面。
(按受光面不同的耦合特性)
如图3B、图5所示那样,准备了以下两种光纤弯曲受光器:构成为,使用内装了具有上述的矩形的受光面41的受光元件42的凹形把持部件30和凸形把持部件20,并能够确保槽宽T与被覆外径相等的光纤收纳槽12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和除了作为内装于凹形把持部件30的受光元件40使用了具有圆形的受光面43的受光元件44以外,以相同方式构成的光纤弯曲受光器。之后,通过对每个光纤弯曲受光器,将凸形把持部件20和凹形把持部件30之间进行开闭,来反复进行光纤把持部11中的最小外径光纤51的把持及把持解除20次,调查了从最小外径光纤51放射的泄漏光在受光元件40中的耦合效率。
在图14、表2中整理表示了其结果。此外,在图14、表2中“矩形”表示使用采用了受光元件42的光纤弯曲受光器而得到的试验结果,该受光元件42具有矩形的受光面41,“圆形”表示使用采用了受光元件44的光纤弯曲受光器而得到的试验结果,该受光元件44具有圆形的受光面43。另外,图14的“耦合效率”是通过最小外径光纤51的传递光的功率和受光元件40中的受光水平之间的差(d B)。
表2
  有无间隙   圆型   方型
  最大值(dB)   27.2   25.3
  最小值(dB)   29.2   28.0
  平均值(dB)   28.2   26.8
如参照图14、表2可知那样,明显地,在使用了采用了具有矩形的受光面41的受光元件42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情况下,与使用了采用了具有圆形的受光面43的受光元件44的光纤弯曲受光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耦合效率(较低地抑制图14中的耦合效率的值)。
[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只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前端部设置了光纤的位置对准用凹陷部23a的构成。但是,作为本发明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也可以隔着已述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定位突部23将两侧的凸形面的一部分或整体设为形成光纤的位置对准用凹陷部的凹形面。
图15表示隔着已述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定位突部23将两侧的凸形面在其较长方向(延伸方向)全长范围内变更为从宽度方向两端向中央部洼陷的槽状的凸形面21A的构成的凸部22A。即,如图15所示那样,不只是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在其两侧的侧部可动部件25a也成为形成了光纤的位置对准用凹陷部(槽)的构成。
这样,如果是在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的前端部以外也形成了光纤位置对准用凹陷部的构成,则可以将光纤50利用受光元件40的受光光轴更可靠地进行位置对准,可以更可靠地得到优良的耦合效率。
[变形例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部22,示例了由可陷落的3个可动部件24、25、25构成的凸部,但是也能够采用只把凸部之中的一部分设为可陷落部而把其他的部分设为凸形把持部件中的固定部分(即,在凸形把持部件中固定于内装有可陷落部的凸形把持部件主体)的构成。
图16示例了作为凸部采用了由突出设置了定位突部23的可动部件24A(可陷落部)和以突壁状固定于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A并设置于上述可动部件24A的两侧的侧部固定壁25A、25A构成的凸部22B的凸形把持部件20A。
上述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A,具体来说,是从已述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参照图4A、图4B等)省略了背面板265的构成。
图16示例的凸形把持部件20A,具体来说,具备凸部形成部件29、上述可动部件24A(带突部的可动部件)和施力部件271。在上述凸部形成部件29中,在固定于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A的背面侧的背面板部29a的相互隔离的2个地方突出设置了侧部固定壁25A。上述施力部件271被内装于上述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6A,对该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A向前侧(凹形把持部件30侧)进行弹性施力。
该凸形把持部件20A的凸部22B也在其前端突出设置了定位突部23。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A,与图4A、图4B等示例的已述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相比,成为将距定位突部23的可动部件主体241的突出尺寸设置得大的构造。如图16所示那样,在凸形把持部件20A中,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A的定位突部23的突出尺寸23e与图4A、图4B等示例的已述的凸形把持部件20的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的定位突部23相比大。在此,定位突部23的突出尺寸23e是从由一对侧部固定壁25A、25A的前侧端面所形成的凸形面21向前侧的突出尺寸。如图16以虚线表示的那样,在未把持光纤50的状态(例如,处于非夹紧位置时)下,由于施力部件271的弹性,凹陷部23a的内底部23b被配置于比凸形面21靠近前侧的位置。而且,构成为,在与凹形把持部件30之间把持了光纤50(在此,是最小外径光纤51)时,只有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A陷落,该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4A由于施力部件271的弹性而将光纤50在凹形把持部件30的凹形面31压住,并且在凸形面21和凹形面31之间把持光纤50。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设计变更。
作为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只要是在用于在凸形把持部件和凹形把持部件之间把持光纤的光纤把持部具备用于将上述光纤与上述受光元件的中心对准的位置对准机构的构成即可,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也能够采用在凹形把持部件突出设置定位突部的构成等。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也能够采用没有可陷落部的构成。作为凸形把持部件的凸部,也可以是其前端具有定位突部而没有可陷落部的构成(即,凸部整体固定于凸形把持部件的构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光纤弯曲受光器,优选构成为,在设置于夹紧位置的凸形把持部件的定位突部的凹陷部的内底部和凹形把持部件的凹形面之间,确保槽宽与作为把持对象的光纤的被覆外径相等(或者大致相等)的间隙(光纤收纳槽),把光纤向定位突部的凹陷部的内底部压住并固定把持在定位突部和凹形把持部件之间。由此,定位突部作为位置对准机构而可靠地发挥功能,从而可靠地进行光纤针对受光元件的位置对准。
作为定位突部的凹陷部,如图2A、图2B、图3A、图3B示例的那样,不限定于形成凹曲面的内面的形状,例如,如图17所示那样,也能够采用形成V形的内面的构成(凹陷部23c)等。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可以将在凹形把持部件的凹形面和凸形把持部件的凸形面之间配置的光纤利用设置于光纤把持部的位置对准机构与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进行位置对准。由此,可以稳定地进行由在凹形把持部件和凸形把持部件之间被把持并赋予了弯曲变形的光纤产生的泄漏光的测定。
符号的说明
10光纤弯曲受光器、11光纤把持部、12、12a、12光纤收纳槽、125圆弧部、126直线部、20、20A凸形把持部件、21、21A凸形面、211弯曲部、212直边部、22、22A、22B凸部、23定位突部、23a凹陷部、23b内底部、23c凹陷部、23d深度尺寸、24、24A可陷落部(带突部的可动部件)、25、25a可陷落部(侧部可动部件)、25A侧部固定壁、26凸形把持部件主体、271、272施力部件、28可动部件容纳空间、30、30A、30B凹形把持部件、31凹形面、311弯曲部、312直边部、40受光元件、41受光面、41a四角部、42受光元件、43受光面、44受光元件、50光纤、51最小外径光纤、52粗径光纤、60光纤弯曲受光器、61凹形把持部件。

Claims (8)

1.一种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凹形把持部件,具有凹部;
凸形把持部件,具有朝向上述凹部的凸部;
受光元件,接受从在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之间把持的光纤泄漏的泄漏光;和
辅助支撑机构,实质上与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独立,并辅助性地支撑上述凹部和上述凸部之间的上述光纤,以使得在上述受光元件的中心接受从上述光纤泄漏的泄漏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支撑机构具有能够相对于上述凸部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从上述凸形把持部件的上述凸部的顶部突出的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支撑机构还具备:
可动部件,具有上述突起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凸部相对移动;和
第2施力部件,对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凹部方向施力,以使得上述突起与上述光纤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形把持部件还具备:第1施力部件,对上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向上述凹部方向施力,以使得上述凸部与上述光纤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上述凸部和上述光纤相接触的第1接触部及第2接触部;和
上述辅助支撑机构的一部分与上述光纤相接触的第3接触部,
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2接触部相互离开,
上述第3接触部被配置在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2接触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具有向一个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上述光纤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陷部,
当从与上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截面观看时上述凹陷部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具有向一个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上述光纤的至少一部分的槽;
当从与上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截面观看时上述槽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弯曲受光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受光元件具有实质上圆形或实质上矩形的受光面。
CN2009801416079A 2008-11-17 2009-06-10 光纤弯曲受光器 Active CN102187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93641 2008-11-17
JP2008293641A JP5399050B2 (ja) 2008-11-17 2008-11-17 光ファイバ曲げ受光器
PCT/JP2009/060622 WO2010055709A1 (ja) 2008-11-17 2009-06-10 光ファイバ曲げ受光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7195A true CN102187195A (zh) 2011-09-14
CN102187195B CN102187195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169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16079A Active CN102187195B (zh) 2008-11-17 2009-06-10 光纤弯曲受光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00228B2 (zh)
EP (1) EP2352005A4 (zh)
JP (1) JP5399050B2 (zh)
CN (1) CN102187195B (zh)
CA (1) CA2744170C (zh)
WO (1) WO201005570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7656A (zh) * 2015-07-02 2015-10-14 合肥融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式自适应光纤耦合装置及应用方法
JP2017138342A (ja) * 2016-02-01 2017-08-1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9050B2 (ja) * 2008-11-17 2014-0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曲げ受光器
JP6025760B2 (ja) * 2014-01-27 2016-11-1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
JP6294858B2 (ja) * 2015-08-10 2018-03-1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心線検査装置および方法
EP3385693A1 (de) * 2017-04-06 2018-10-10 Roland Wolf Wiederverwendbarer muffen- lecksensor
JP6697426B2 (ja) * 2017-10-10 2020-05-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及び曲げ付与方法
EP3707498A4 (en) 2017-11-10 2021-07-28 Merit Medical Systems, Inc. SYSTEM AND PROCEDURE FOR TESTING MOUNTING JOINTS
JP2020115162A (ja) * 2019-01-17 2020-07-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
JP7139966B2 (ja) * 2019-01-18 2022-09-2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
JP7156066B2 (ja) * 2019-02-05 2022-10-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
JP7268455B2 (ja) * 2019-04-03 2023-05-0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表示システム及び光ファイバ切替方法
FI130454B (en) * 2019-05-24 2023-09-06 Exfo Oy Separation of data traffic from optical communication fiber
EP4186179A1 (en) * 2020-07-24 2023-05-31 Nos Technology - Concepção, Construção e Gestão de Redes de Comunicações, S.A. Non-intrusive traffic monitoring in optical fiber networks
WO2023009253A1 (en) * 2021-07-30 2023-02-02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Wavelength-detecting optical fiber indentifi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4415299B (zh) * 2022-03-30 2022-06-24 深圳市埃尔法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信号直导式光模块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5106A (ja) * 1985-08-20 1987-05-26 パイアリ・ジエネラル・ピ−エルシ− 光学カプラ−
US5009479A (en) * 1989-09-27 1991-04-23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Optical fiber coupl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use
JPH0369102U (zh) * 1989-11-08 1991-07-09
EP0485848A2 (de) * 1990-11-13 1992-05-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Ein- und Auskoppeln von Licht aus einem Lichtwellenleiter zu Messzwecken
JP2007085934A (ja) * 2005-09-22 2007-04-05 Hokkaid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光伝送路判別装置、並びにこの光伝送路判別装置を用いた光成端トレイ、光成端ユニット、光成端装置、および光伝送路管理システム
CN201116897Y (zh) * 2007-11-11 2008-09-17 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式光纤微弯发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82123A (en) * 1974-11-11 1976-09-21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Optical fiber power taps
US4232934A (en) * 1978-06-27 1980-11-11 Designs For Vision, Inc. Universal connector assembly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use with fiber optic cables
SE453334B (sv) * 1985-09-13 1988-01-2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nordning for centrering av optiska fibrer vid svetsning
US4729630A (en) * 1986-02-10 1988-03-08 Martinez Armando S Fiber optic transducer
JPH0778567B2 (ja) 1987-11-20 1995-08-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心線対照器
US4961620A (en) * 1989-12-20 1990-10-09 Raychem Corporation Optical bypass switch
GB8928825D0 (en) * 1989-12-21 1990-02-28 Bicc Plc Optical fibre monitoring
US5138690A (en) * 1990-09-28 1992-08-1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Fiber identifier
FR2673003B1 (fr) * 1991-02-15 1993-04-23 Cegelec Coupleur de piquage optique.
US5519795A (en) * 1995-07-10 1996-05-2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ultiple-size optical fiber identifier
US5742715A (en) * 1995-12-21 1998-04-2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fiber status analyzer and related methods
US5708499A (en) * 1996-07-24 1998-01-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components for live-fiber identifier and coupler
DE10103163A1 (de) * 2001-01-19 2002-08-01 Steag Eta Optik Gmbh Meßeinrichtung
US20050041902A1 (en) * 2003-08-20 2005-02-24 Frigo Nicholas J.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inimally intrusive fiber identification
JP2006235362A (ja) 2005-02-25 2006-09-07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曲げ受光ヘッド
EP1853954A4 (en) * 2005-03-01 2011-01-19 Exfo Electro Optical Eng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RACTING THE LIGHT OF AN OPTICAL WAVEGUIDE
US7725001B2 (en) * 2006-01-31 2010-05-25 Pirelli & C. S.P.A.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cal fiber connection
US8731341B2 (en) * 2006-11-17 2014-05-20 Afl Telecommunications Llc Signal identifying apparatus for an optical fiber
JP4422775B2 (ja) 2008-07-07 2010-02-24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レンズ
JP2010032238A (ja) 2008-07-25 2010-02-1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心線対照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399050B2 (ja) * 2008-11-17 2014-0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曲げ受光器
JP2011059034A (ja) * 2009-09-14 2011-03-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心線判別装置
JP2011059033A (ja) * 2009-09-14 2011-03-24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心線判別装置
JP5370070B2 (ja) * 2009-10-22 2013-12-1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心線判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5106A (ja) * 1985-08-20 1987-05-26 パイアリ・ジエネラル・ピ−エルシ− 光学カプラ−
US5009479A (en) * 1989-09-27 1991-04-23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Optical fiber coupl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use
JPH0369102U (zh) * 1989-11-08 1991-07-09
EP0485848A2 (de) * 1990-11-13 1992-05-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Ein- und Auskoppeln von Licht aus einem Lichtwellenleiter zu Messzwecken
JP2007085934A (ja) * 2005-09-22 2007-04-05 Hokkaid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光伝送路判別装置、並びにこの光伝送路判別装置を用いた光成端トレイ、光成端ユニット、光成端装置、および光伝送路管理システム
CN201116897Y (zh) * 2007-11-11 2008-09-17 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 离合式光纤微弯发生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77656A (zh) * 2015-07-02 2015-10-14 合肥融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线式自适应光纤耦合装置及应用方法
JP2017138342A (ja) * 2016-02-01 2017-08-1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21968A (ja) 2010-06-03
EP2352005A4 (en) 2015-11-11
US20110217004A1 (en) 2011-09-08
EP2352005A1 (en) 2011-08-03
CA2744170A1 (en) 2010-05-20
WO2010055709A1 (ja) 2010-05-20
CA2744170C (en) 2015-03-31
CN102187195B (zh) 2013-11-06
JP5399050B2 (ja) 2014-01-29
US9400228B2 (en) 2016-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7195B (zh) 光纤弯曲受光器
KR101480025B1 (ko) 전송경로 확장기
WO2012174227A2 (en) Ferrule assembly with integral latch
WO2017138863A1 (en) Assembly tools for panel and touch-sensing system
CN102998749A (zh) 光学连接器
CN203658624U (zh) 校准系统
US5009479A (en) Optical fiber coupl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use
JP2014219286A (ja) 信号光取得構造、信号光測定装置、および信号光取得方法
US20150147030A1 (en) Optical coupling lens
CN105241593A (zh) 曲面玻璃表面应力仪
CN108603988A (zh) 装有光学连接器的光纤和光耦合结构
JP2015022125A (ja) 光コネクタ
US9482823B1 (en) Fiber attenuator based on MPO loopback assembly having angled ferrules
CN213814024U (zh) 光波导结构
EP0591340B1 (en) Light transfer method
CN112630883A (zh) 光波导结构
CA2443053C (en) Splice module for use in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US8540400B2 (en) Encod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encoding
JP2019008152A (ja) 光ファイバ側方入出力装置及び光強度測定装置
US20240045152A1 (en) Multi-fiber optical connector and optical fiber connection method
JPH04263206A (ja) 光回路
JPS6079244A (ja) 光フアイバ伝播光の無切断検出装置
WO2023153290A1 (ja) 光コネクター、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コネクターの評価方法
KR101051373B1 (ko) 터치 센싱 장치
WO2013150089A1 (en) Mechanical alignment device for positioning optical fib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