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0005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0005B
CN102180005B CN201110005262.3A CN201110005262A CN102180005B CN 102180005 B CN102180005 B CN 102180005B CN 201110005262 A CN201110005262 A CN 201110005262A CN 102180005 B CN102180005 B CN 1021800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am
shower nozzle
negative pressur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52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0005A (zh
Inventor
原启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80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0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0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0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41J2/16511Constructions for cap positio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抑制由于将罩按压于喷嘴面的力使罩疲弱这一情况的液体喷射装置。在对通过罩接触于喷头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导入负压时,与不对封闭空间导入负压时相比,用较大的按压力使罩接触于喷头。这样一来,在不导入负压时能够以较小的按压力使罩接触于喷头,所以避免了长时间用大的按压力使得罩接触于喷头的情况,能够大幅抑制罩的疲弱。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喷头喷射液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所谓的喷墨打印机中,通过从微细的喷射喷嘴将正确的分量的墨液喷射到正确的位置,从而能够印刷高画质的图像。另外,如果利用该技术,代替墨液将各种液体朝向基板喷射,则也能够制造电极、传感器、生物芯片等。
就这样的技术而言,在不喷射液体期间,通过用罩覆盖喷射喷嘴,抑制液体中的成分蒸发或者挥发而导致的液体的性状劣化。在即使这样地液体的性状仍劣化了的情况下,在用罩覆盖喷射喷嘴的状态下,通过使连接于罩的吸引泵工作,从喷射喷嘴吸引性状劣化了的液体。
另外,在用罩覆盖喷射喷嘴时,为了使得即使使吸引泵工作、负压也不会泄漏,用足够大的力将罩按压于设置有喷射喷嘴的面(喷嘴面)。而且,也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专利文献1):准备刚性不同的两种罩,在仅覆盖喷射喷嘴的情况下使用刚性低的罩,在还执行液体的吸引的情况下使用刚性高的罩,从而防止由于在液体的吸引时所产生的负压导致罩的密封部(与喷嘴面接触的部分)向内倒而使负压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026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为了使负压不泄漏而用较强的力将罩按压于喷嘴面,因此罩疲弱(塌倒),存在有时负压反而容易泄漏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应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由于将罩按压于喷嘴面的力使罩疲弱这种情况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采用了下面的构成。即: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是使用设置有喷射喷嘴的喷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接触于所述喷头而在所述喷射喷嘴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的罩部;
使所述罩部接触于所述喷头的罩部接触机构;和
在所述罩部接触于所述喷头的状态下,将负压导入所述封闭空间的负压导入机构,
所述罩部接触机构,是在将负压导入所述封闭空间的情况下用比不导入该负压时大的按压力、使所述罩部接触于所述喷头的机构。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在不喷射液体的期间,通过使罩部接触于喷头而在喷射喷嘴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从而抑制喷头内的液体的性状劣化。另外,在喷头内的液体的性状劣化了的情况下,通过向喷射喷嘴的周围的封闭空间导入负压,能够将劣化了的液体从喷射喷嘴吸出。而且,在向封闭空间导入负压的情况下,用比没有导入负压时大的按压力使罩部接触于喷头。
这样一来,在没有导入负压期间,能够使得罩部对喷头的按压力较小,所以能够抑制罩的“疲弱”。另外,在导入负压时,能够通过大的按压力使罩部接触,所以导入于封闭空间的负压也不会泄漏。而且,在使罩部接触于喷头的期间中,将负压导入于封闭空间的时间比较短,此外的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单单仅使罩部接触于喷头的状态。因此,如果仅在导入负压的情况下用大的按压力使罩部接触,则罩部接触于喷头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能够使得罩部的按压力较小,所以能够大幅抑制罩部的“疲弱”。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罩部,可以包括:罩;对罩施加接触于喷头的按压力的弹性部件;和通过弹性部件保持罩的罩保持部等。而且,可以通过驱动罩保持部使罩接触于喷头,并且使罩接触于喷头的状态下的罩与罩保持部的位置关系不同,从而改变对于喷头的按压力。
这样一来,罩由弹性部件按压于喷头,所以能够用稳定的按压力使罩接触于喷头。另外,也可以通过罩接触于喷头的状态下的罩与罩保持部的位置关系来改变弹性部件的变形量,从而改变对于喷头的按压力。
另外,上述的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负压导入机构,可以包括:负压泵;将在负压泵产生的负压导入于封闭空间的负压通路;和开闭负压通路的开闭部等。而且,也可以与通过使罩与罩保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而增大使喷头接触于罩的按压力的工作联动地,使负压通路的开闭部开放。
这样,如果与增大罩的按压力的工作联动地开放负压通路,则仅通过进行转换按压力的工作就能够适当地转换开闭部的开闭状态。因此,即使设置有多个罩,也能够简单地执行:对于未增大按压力的罩维持不导入负压、仅对按压力增大了的罩导入负压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喷墨打印机作为例子表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大致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设置于本实施例的维护机构的升降机构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维护机构执行喷头的维护工作时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执行喷头的维护工作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执行喷头的维护工作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升降机构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将升降机构应用于行式打印机的第四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搭载于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的凸轮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使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工作时的凸轮的上升(lift)量的变化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24喷头         100维护机构          110罩
120升降机构    121基板板材          122弹簧
123第一凸轮    131吸引管            132吸引泵
134开闭阀      135大气开放管        140第一接触部件
142第二凸轮    144第二接触部件      152第一凸轮轴
154箱部件      162第二凸轮轴        170a凸轮a
170b凸轮b      170c凸轮c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明确上述的本申请发明的内容,按照下面的顺序说明实施例。
A装置构成
B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
C变形例
C-1第一变形例
C-2第二变形例
C-3第三变形例
C-4第四变形例
A装置构成
图1是以所谓喷墨打印机为例表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大致构成的说明图。如图所示,喷墨打印机10,包括:边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边在印刷介质2上形成墨点的滑架20;使滑架20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30;和用于执行印刷介质2的送纸的送纸辊40等。另外在设置于滑架20进行主扫描的端部的非印刷区域(有时称为起始位置),设置有以能适当地喷射墨液的方式执行维护的维护机构100。
在滑架20设置有:分别收置有黑色墨液、青绿色墨液、洋红色墨液、黄色墨液的墨盒26和安装这些墨盒26的滑架壳体22等,在滑架壳体22的底面侧设置有用于喷射墨滴的喷头24。在喷头24的底面按墨液的颜色设置有多个喷射喷嘴,当墨盒26内的墨液被供给至喷头24时,按正确的分量从喷射喷嘴向印刷介质2喷射墨液。另外,在喷头24的底面侧,将设置有喷射墨液的多个喷射喷嘴的面称为“喷嘴面”。
另外,在不喷射墨液的期间,墨液的挥发成分从设置于喷头24的喷嘴面的喷射喷嘴蒸发等,使得墨液的性状劣化。因此,在维护机构100设置有由橡胶制材料形成的罩110,在不喷射墨液的期间,使喷头24移动直至维护机构100的位置,执行使罩110接触于喷嘴面的工作(罩盖工作),从而抑制墨液的性状劣化。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喷头24的喷嘴面按墨液的颜色设置有喷嘴列,与此相对应地,在维护机构100也设置有4个罩110。
另外,如后所述,在维护机构100所设置的罩110,通过吸引管连接于吸引泵,在即使长时间不进行印刷而放置等而导致喷头24内的墨液的性状劣化的情况下,通过在使罩110接触于喷嘴面的状态下使吸引泵工作,从而能够执行吸引性状劣化了的墨液的工作(清洁工作)。而且,送纸辊40,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或齿轮机构驱动,能够将印刷介质2在副扫描方向上按每预定量地逐步送纸。
这里,在维护机构100所设置的罩110,在罩盖工作时或清洁工作时接触于喷头24,但通常时退避到不干涉喷头24的位置。与此相对应地,在维护机构100设置有使处于退避状态的罩110上升而接触于喷头24的升降机构。
另外,如上所述,罩110,不仅接触于喷嘴面,当在接触于喷嘴面的状态下使吸引泵工作而从喷射喷嘴吸出墨液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因此,为了即使使吸引泵工作时负压也不会泄漏,要用足够的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但是,其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罩110长时间疲弱,反而使得负压容易泄漏。于是,在搭载于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10的维护机构100中,为了尽可能地抑制罩110的“疲弱”,采用下述的升降机构。
B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
图2是表示设置于本实施例的维护机构100的升降机构120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在本实施例的维护机构100,如上所述,按墨液的种类设置有多个喷射喷嘴,按这些多个喷射喷嘴设置有罩110(参照图1)。与此相伴,按各个罩110设置有升降机构120,为了避免附图复杂化,在图2中作为代表,仅示出了1个罩110和使该罩110升降的升降机构120。
如图2(a)所示,升降机构120包括如下部件等,即:在罩110的下方设置的基板板材121;设置在基板板材121上并从下方支持罩110的弹簧122;使基板板材121上下移动的凸轮123;引导基板板材121的上下移动的导杆124;和安装凸轮123与导杆124的基座125。导杆124在基座125的顶面侧竖立设置,以使之能够滑动的状态贯通基板板材121。另外,凸轮123固定于能够旋转的轴,通过按各轴使凸轮123旋转,能够一边由导杆124引导一边使基板板材121上下滑动。其结果是,能够使罩110以由弹簧122支撑的状态上下移动。
另外,罩110,通过吸引管131和吸引墨液的吸引泵132与废弃墨液箱133连接,另外在罩110和吸引泵132之间设置有开闭阀134。因此,如果将吸引墨液的罩110的开闭阀134开放并且关闭不吸引墨液的罩110的开闭阀134、在这样的状态下使吸引泵132工作,则使负压仅作用于开放了开闭阀134的罩110,能够吸引墨液。
在图2(b)中,表示出了设置于升降机构120的凸轮123的形状。如图所示,在凸轮123设置有距离中心的半径被设定为“ra”的“a区域”、距离中心的半径被设定为“rb”的“b区域”和半径被设定为“rc”的“c区域”。另外,在各区域之间,设置有距中心的距离平滑地变化的过渡区域。因此,通过从凸轮123在“a区域”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状态,使凸轮123旋转至在“b区域”接触的角度,从而能够上推基板板材121。而且,当使凸轮123旋转至在“c区域”接触的角度时,能够进一步上推基板板材121。结果,通过使凸轮123旋转,能够将基板板材121按最低位置、中间位置和最高位置这三级而变换。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维护机构100执行喷头24的维护工作的情况的说明图。如上所述,在执行罩盖工作或清洁工作时,使得喷头24移动至维护机构100的位置(即,起始位置)。此时,如图3(a)所示,维护机构100的凸轮123,为在图2(b)所示的“a区域”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状态,基板板材121的高度变为最低的位置。因此,关于被基板板材121上的弹簧122支撑的罩110的高度也变为最低的位置,在这样的状态下,喷头24和罩110不会接触。
接着,使凸轮123旋转,使凸轮123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位置从“a区域”向“c区域”移动下去。这样一来,基板板材121由凸轮123上推起来,相伴于此,基板板材121上的罩110也不断上升。在该途中,罩110接触于喷头24的喷嘴面,但之后基板板材121也继续上升,因此在罩110与基板板材121之间设置的弹簧122被不断压缩。其结果是,如图3(b)所示,最终在凸轮123在“c区域”的部分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状态下,弹簧122成为被最大幅度地压缩的状态。因此,通过弹簧122的斥力强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所以即使使吸引泵132工作,负压也不泄漏。因此,即使是性状劣化而增粘了的墨液,也能可靠地吸引。
如果结束了这样吸引墨液的工作(清洁工作),则关闭开放中的开闭阀134使吸引泵132停止,之后使凸轮123旋转,凸轮123从在“c区域”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状态,向在“b区域”接触的状态变化。这样一来,在保持使罩110接触于喷嘴面的状态下,基板板材121一点点地不断下降,弹簧122的压缩量逐渐减小。接着,如图3(c)所示,当成为凸轮123在“b区域”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状态时,在弹簧122仅被稍稍压缩的状态下使得罩110接触于喷嘴面。其结果是,在通过弹簧122的斥力以较弱的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的状态下,能够执行对喷嘴面进行罩盖的工作(罩盖工作)。
另外,在上述的例中,对于接着清洁工作而执行罩盖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也可以不执行清洁工作直接执行罩盖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使得凸轮123从凸轮123的“a区域”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状态起旋转、使基板板材121和凸轮123接触的位置直接移动到“b区域”即可。
如果这样对喷嘴面进行罩盖,则在直到开始印刷为止的期间,在维持图3(c)所示的状态的原状下,保管喷头24。因此,能够抑制墨液的挥发成分从喷头24的喷射喷嘴蒸发等导致的墨液的性状劣化。而且,在从该状态起再次开始印刷的情况下,使凸轮123旋转,使其接触于基板板材121的位置从“b区域”向“a区域”移动。于是,基板板材121进一步下降,如图3(a)所示,罩110与喷嘴面分离。其结果是,使喷头24从起始位置向印刷区域移动,能够再次开始印刷。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120中,在清洁工作时能够以强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另一方面在罩盖工作时,能够以与清洁工作时相比较弱的力进行按压。这样变换罩110的按压力,由此能够大幅地抑制罩110的“疲弱”。这是基于下面的原理。首先,吸引墨液的时间比较短,绝大部分时间成为仅使罩110接触于喷嘴面的状态。而且,如果不吸引墨液的话,则没有必要以强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即,如果仅在吸引墨液时以强力按压罩110,则绝大部分时间只要以弱的力按压罩110即可。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罩110的“疲弱”。而且,如果仅在吸引墨液时才以强力按压于喷嘴面,则罩110不会疲弱,所以能够确保足够的气密性,能够可靠地吸出墨液。
另外,像本实施例的维护机构100这样,如果事先按对应于各种颜色的墨液的罩110设置好升降机构120,则也能够事先仅将吸引墨液的罩110强力地按压于喷嘴面、将不吸引墨液的罩110较弱地按压于喷嘴面。这样一来,对于吸引的频率低的墨液的罩110,与吸引的频率高的墨液的罩110相比较,能够降低作用于罩110的负荷,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罩110的“疲弱”。
C变形例
对于上述的实施例,可考虑几个变形例。下面,对于这些变形例简单地说明。
C-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在罩110和吸引泵132之间设置开闭阀134,从而转换对罩110作用负压的状态和不作用的状态。但是,可以代替设置这样的开闭阀134,像下面这样,转换负压作用的状态和负压不作用的状态。
图4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的大致结构的说明图。如图所示,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成为与上述的实施例的维护机构100大致相同的构成,但没有设置上述的开闭阀134(参照图2(a)),代替地,在凸轮123的下方设置有半圆筒状的接触部件140。该接触部件140配置于,在使凸轮123旋转时、所述凸轮123的“c区域”(参照图2(b))在其与接触部件140的内壁之间空出微小的间隙而通过的位置。另外,在接触部件140的内壁部分,在凸轮123的“c区域”通过的位置,从罩110连接到吸引泵132的吸引管131以沿着其的方式配置。通过事先将这样的接触部件140设置于维护机构100,从而能够如上所述,通过升降机构120执行将罩110按压于喷头24的工作,同时适当地转换罩110与吸引泵132的连接状态。下面,对于这一点详细地说明。
图5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执行喷头24的维护工作的情况的说明图。在图5(a)中,表示了罩110没有接触于喷头24的喷嘴面的状态(下面称为开放状态),在图5(b)中表示了以弱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的状态(下面称为保管状态)。另外,在图5(c)中,表示出为了吸引墨液而用强力将罩110按压于喷嘴面的状态(下面称为吸引状态)。
如图5(a)所示,在开放状态下,凸轮123的“c区域”朝向下方(即接触部件140所设置的方向),吸引管131成为由凸轮123的“c区域”和接触部件140的内壁部分压扁的状态。另外,如图5(b)所示,即使在保管状态下,因为凸轮123的“c区域”朝向下方,所以成为吸引管131被压扁的状态。这样,在吸引管131被压扁而罩110与吸引泵132的连接被断开的状态下,即使使吸引泵132工作,负压也不会作用于喷射喷嘴。
另一方面,如图5(c)所示,在吸引状态下,凸轮123的“c区域”朝向上方(即与接触部件140所设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如图5(a)或图5(b)所示地由凸轮123的“c区域”与接触部件140的内壁部分压扁的吸引管131被开放,通过使吸引泵132工作,成为能够使负压作用于喷射喷嘴的状态。这里,如上所述,在维护机构100中,按墨液的颜色设置有罩110(参照图1),所以如果仅使吸引墨液的罩110成为吸引状态(图5(c)的状态),对于其他的罩110使其成为保管状态(图5(b)的状态),则仅通过使吸引泵132工作就能够选择性地吸引预期的墨液。因此,即使墨液的种类很多,也能够使用于选择性地吸引这些墨液的控制简化。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中,说明了凸轮123直接执行吸引管131的开闭,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方法,可考虑例如:利用随着凸轮123的旋转而产生的机械运动(例如基板板材121的升降运动),执行吸引管131的开闭。作为一个例子,可以考虑下面这样的方法。即,事先设置:根据基板板材121的位置能对是否压扁吸引管131进行转换的压扁机构。而且,该压扁机构构成为,在基板板材121的位置低的状态(即开放状态或保管状态)下压扁吸引管131,另外在基板板材121的位置高的状态(即吸引状态)下没有压扁吸引管131。通过使用这样的压扁机构的方法,能够与维护机构100的状态相应地,适当地执行吸引管131的开闭。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中说明了:在凸轮123的下方设置有接触部件140,通过压扁吸引管131,转换罩110与吸引泵132的连接状态。而且,通过对维护机构100追加如下的构成,可以执行向罩110内导入外部气体的工作(大气开放工作)。
图6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的构成的立体图。如图6(a)所示,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在凸轮123(下面称为第一凸轮123)的进深侧设置有第二凸轮142,第一凸轮123和第二凸轮142固定于同一轴上。另外,在接触部件140(下面称为第一接触部件140)的进深侧,在上述的第二凸轮142的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接触部件144。
另外,在图6(b)中表示了第一凸轮123以及第一接触部件140的形状,在图6(c)中表示了第二凸轮142以及第二接触部件144的形状。如图6(c)所示,第二凸轮142与图6(b)所示的第一凸轮123不同,为仅凸轮的一部分突出的一般的凸轮形状。另外,如图6(c)所示,在第二凸轮142的下方所设置的第二接触部件144为大致半圆筒状的形状,但与图6(b)所示的第一接触部件140不同,为一端侧(图的纸面上的左端侧)稍短的形状。该第二接触部件144配置于,在使第二凸轮142旋转时、第二凸轮142的突出的部分在与第二接触部件144的内壁之间空出微小的间隙而通过的位置,在第二凸轮142的突出部分通过的位置,以沿着的方式配置有从罩110导出的大气开放管135。如果在维护机构100预先设置有这样的第二凸轮142以及第二接触部件144,则如下所述,能够一边执行维护工作一边按适当的定时将罩110内向大气开放。
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执行喷头24的维护工作的情况的说明图。在图7(a)中表示开放状态,在图7(b)中表示保管状态,在图7(c)中表示吸引状态。另外,在图7(d)中,表示在以图7(c)所示的吸引状态执行墨液的吸引之后,排出在罩110内残存的墨液的状态(空吸引状态)。另外,在图7中,位于维护机构100的跟前侧的第一凸轮123和吸引管131、第一接触部件140等用实线表示,对于位于维护机构100的进深侧的第二凸轮142和大气开放管135、第二接触部件144用虚线表示。
如图7(a)所示,在维护机构100的开放状态下,由第一凸轮123和第一接触部件压扁吸引管131。此时,第二凸轮142的突出部分朝向上方(即与第二接触部件144相反的方向),不会由第二凸轮142压扁大气开放管135。从该状态起,使第一凸轮123旋转,使维护机构100向保管状态变化。如上所述,第一凸轮123和第二凸轮142固定于同一个轴,所以第二凸轮142也和第一凸轮123一起旋转。于是,如图7(b)所示,成为由第一凸轮123和第一接触部件压扁吸引管131、并且第二凸轮142朝向下方(即第二接触部件144的方向)而由第二凸轮142和第二接触部件144压扁大气开放管135的状态。这样,在保管状态下大气开放管135被压扁,所以外部气体不会被导入罩110内,能够抑制墨液的挥发成分从喷射喷嘴蒸发。
进而,如果使第一凸轮123(以及第二凸轮142)旋转而成为吸引状态,则如图7(c)所示,吸引管131成为开放状态,但大气开放管135仍然由第二凸轮142压扁。因此,如果在该状态下使吸引泵132工作,则负压不会泄漏,所以能够从喷射喷嘴吸引墨液。接着,如果墨液的吸引结束,则仍使吸引泵132工作,使第一凸轮123(以及第二凸轮142)稍稍旋转,如图7(d)所示使得第二凸轮142的突出部分朝向上方。于是,大气开放管135也成为开放状态,能够执行空吸引(一边向罩110内导入外部气体一边吸引罩110内的墨液的工作)。接着,通过空吸引排出了罩110内的墨液后,如果使吸引泵132停止而使第一凸轮123(以及第二凸轮142)旋转,就能够使维护机构100再次返回为开放状态(图7(a)的状态)。
这样,在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中,在使吸引泵132工作的原状态下,仅通过稍稍变化第一凸轮123(以及第二凸轮142)的旋转位置,就能够转换吸引状态和空吸引状态。因此,在执行墨液的空吸引时,没有必要另行执行大气开放管135的开闭,所以能够简化与墨液的吸引相关的控制。
另外,在第二变形例的维护机构100所设置的第二接触部件144,如上所述,为一端侧(图的纸面上的左端侧)稍短的形状(参照图6(b)),所以在该位置,第二凸轮142不会压扁大气开放管135。因此,在从图7(b)的保管状态向图7(a)的开放状态变化时,大气开放管135开放,罩110内对大气开放后,罩110从喷嘴面分离。因此,在保管状态下揭下罩110时即使在罩110内产生负压,也可以在负压释放之后揭下罩110。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的升降机构120中,在使罩110接触于喷头24的喷嘴面之后,使基板板材121进一步上升而不断压缩弹簧122,从而增大罩110的按压力。但是,通过采用下述的升降机构,也能够从罩110接触于喷嘴面之后立即使按压力不同。
图8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如图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升降机构大致包括上部单元150和下部单元160。上部单元150由:将基板板材121的位置转换为高低两级的第一凸轮轴152;和收置罩110、弹簧122、基板板材121和第一凸轮轴152的箱部件154等构成。箱部件154的顶面(即罩110的上方的面)开放,在箱部件154的顶面附近设置有以卡住的方式形成有从罩110水平延伸的把手的钩部156。
下部单元160由:使上部单元150的箱部件154上下移动的第二凸轮轴162;引导箱部件154的上下移动的导杆164;和设置第二凸轮轴162与导杆164的基座166等构成。导杆164相对于基座166能够滑动地竖立设置,使第二凸轮轴162旋转,从而能够将箱部件154的位置转换为高低两级。
图9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升降机构的工作的说明图。如图9(a)所示,在罩110不接触于喷头24的喷嘴面的状态(即开放状态)下,通过第一凸轮轴152将基板板材121转换至低的位置,另外,通过第二凸轮轴162也将箱部件154转换至低的位置。此时,罩110成为下述状态:被设置于基板板材121的弹簧122上推、被(按压力)较弱地按压于钩部156。
在从该状态起执行喷头24的罩盖的情况下,使第二凸轮轴162旋转而将箱部件154转换至高的位置。于是,如图9(b)所示,罩110接触于喷嘴面。此时,此前被按压于钩部156的罩110被按压于喷嘴面,成为从钩部156浮起(顶起)的状态。其结果是,罩110,以稍稍强于将其按压于钩部156的力的力被按压于喷嘴面。
另外,在从图9(a)所示的状态(开放状态)执行墨液的吸引的情况下,首先,一开始,使第一凸轮轴152旋转而使基板板材121上升。其结果是,如图9(c)所示,罩110成为由设置于基板板材121的弹簧122以较强的力按压于钩部156的状态。从该状态起,这次如果使第二凸轮轴162旋转而上推箱部件154,罩110在被较强的力按压于钩部156的原状态下不断上升。接着,如图9(d)所示,在罩110接触于喷嘴面时,成为罩110从钩部156浮起(顶起)的状态,其结果是,由比此前按压于钩部156的力更大的力被按压于喷嘴面。
如果在维护机构100预先设置上述那样的升降机构,则在执行墨液的吸引的情况下,在直到罩110和喷头24的喷嘴面即将抵接之前,能够使罩110和喷嘴面不接触。这样一来,与上述的图8(b)的保管状态相比较,能够一边增强罩110和喷嘴面接触时的按压力,一边使罩110因与喷嘴面接触而变形的量大致相等。其结果是,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墨液吸引时的罩110的“疲弱”。
C-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以及第三变形例中,对于将能转换将罩110按压于喷头24的力的升降机构120,应用到所谓单喷头的喷墨打印机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这样的升降机构120,如下所述,也可以应用于列状地配置有多个喷头24的喷墨打印机(所谓行式打印机)。
图10是表示将升降机构120应用于行式打印机的第四变形例的说明图。另外,在图10中,表示从上方观察第四变形例的行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10)的印刷区域所见的状态。如图所示,在第四变形例的行式打印机中,在与印刷介质2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6个呈大致矩形形状的喷头24,6个喷头24三个三个地排列成两列,相互的列的喷头32以相互错开的方式排列。而且,在各喷头24的下方设置有与喷头24接触的罩110(省略图示),在这些罩110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使罩110升降的升降机构120。
另外,在这些升降机构120中,如图2(a)所示,设置有使基板板材121上下移动的凸轮170,这些凸轮170按设置有喷头24的列,通过同一轴而固定。即,在一个轴设置有3个凸轮170a、170b、170c。这里,在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120中,按图10所示的3个位置(位置a、位置b、位置c)搭载于升降机构120的凸轮170a、170b、170c的形状,每个稍有不同。因此,如下所说明的那样,能够仅将特定区域的罩110强力按压于喷头24的喷嘴面。
图11是表示搭载于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120的凸轮170a、170b、170c的形状的说明图。在图11(a)中,表示设置于上述图10的位置a的升降机构120的凸轮170a的形状,在图11(b)中表示设置于位置b的凸轮170b的形状,在图11(c)中表示设置于位置c的凸轮170c的形状。如图所示,设置于各位置的凸轮170a、170b、170c都形成为大致扇状,在扇形状的一部分设置有突出的部分(图中加了斜线的部分),该突出部分在凸轮170a、凸轮170b、凸轮170c中每个稍稍错开地配置。
图12是表示在使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120工作时,凸轮170a、凸轮170b、凸轮170c上推升降机构120的基板板材121所产生的基板板材121的移动量(下面称为上升量)的变化的说明图。另外,在图12中,表示伴随着凸轮170a、凸轮170b、凸轮170c的上升量变化,凸轮170a、170b、170c的维护机构100转换为开放状态、保管状态、吸引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情况。
如之前使用图11所说明的那样,大致扇形状的凸轮170a、170b、170c,除了在图中标注了斜线的突出部分之外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所有的凸轮170a、170b、170c以基圆(从凸轮的中心起的半径最小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下,如图12的左端所示,成为所有的凸轮170a、170b、170c的上升量最小的状态。此时,所有的维护机构100为开放状态。
如果从该状态起旋转设置有3个凸轮170a、170b、170c的轴,不久成为凸轮170a的突出部分(即从凸轮170的中心起的半径最大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此时凸轮170b以及凸轮170c,成为在扇形状的部分(即,从凸轮170的中心起的半径为中间大小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因此,仅设置有凸轮170a的维护机构100的罩110被强力按压于喷头24的喷嘴面而成为吸引状态,凸轮170b、凸轮170c的维护机构100的罩110被(按压力)较弱地按压于喷嘴面而成为保管状态。
另外,当从该状态起继续旋转凸轮170a、170b、170c时,原来在突出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凸轮170a,成为与凸轮170c一起在扇形状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取而代之地,凸轮170b成为在突出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由此,仅凸轮170b的维护机构100为吸引状态,凸轮170a、凸轮170c的维护机构100为保管状态。而且,当继续旋转凸轮170a、170b、170c时,凸轮170c成为在突出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凸轮170a以及凸轮170b成为在扇形状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因此仅凸轮170c的维护机构100成为吸引状态,凸轮170a和凸轮170b的维护机构100成为保管状态。
而且,如果从如上所述的仅凸轮170c的维护机构100变为吸引状态、凸轮170a和凸轮170b的维护机构100变为保管状态的状态开始,使凸轮170a、170b、170c进一步旋转,则所有的凸轮170a、170b、170c成为在扇形状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所有的维护机构100变为保管状态。接着,最终成为所有的凸轮170a、170b、170c在基圆的部分与基板板材121相接的状态,从而使所有的维护机构100再次变为开放状态。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120,通过使设置有凸轮170a、170b、170c的轴旋转,能够仅强力将执行墨液的吸引的维护机构100的罩110按压于喷头24的喷嘴面而进行墨液吸引。另外,对于不执行墨液的吸引的维护机构100的罩110,能够将其以较弱的力按压于喷嘴面,所以能够减轻罩110的“疲弱”。
另外,根据第四变形例的升降机构120,能够仅将执行墨液的吸引的罩110强力地按压于喷头24的喷嘴面,所以能够抑制作用于喷头24的负荷,没有必要预先使得喷头24的刚性那么高。其结果是,通过采用刚性更低的喷头24,还能够使喷头24轻质量化。
以上,对于作为本实施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1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或变形例,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就设置于上述维护机构的升降机构,都是作为使用凸轮而使得基板板材上下移动的机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使基板板材上下移动的方法也可以不通过凸轮、也可以使用电机等的驱动力使基板板材上下移动。

Claims (3)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使用设置有喷射喷嘴的喷头喷射液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接触于所述喷头而在所述喷射喷嘴的周围形成封闭空间的罩部;
能够切换使所述罩部不接触于所述喷头的第1位置、使所述罩部接触于所述喷头的第2位置、以及使所述罩部以比所述第2位置更强的力接触于所述喷头的第3位置的罩部接触机构;和
在所述罩部切换至所述第3位置的情况下将负压导入所述封闭空间的负压导入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具有:通过接触于所述喷头而在与该喷头之间形成所述封闭空间的罩;在所述罩接触于所述喷头时,将对于该喷头的按压力施加于该罩的弹性部件;和通过所述弹性部件保持所述罩的罩保持部,
所述罩部接触机构,通过驱动所述罩保持部而使所述罩接触于所述喷头,并且使该罩接触于该喷头的状态下的、该罩与该罩保持部的位置关系不同,从而改变对于该喷头的所述按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导入机构具有:产生所述负压的负压泵;将由所述负压泵产生的负压导入所述封闭空间的负压通路;和开闭所述负压通路的开闭部,
所述罩部接触机构,联动于以使得所述按压力增大的方式使所述罩与所述罩保持部的位置关系不同的工作,使所述开闭部开放。
CN201110005262.3A 2010-01-12 2011-01-12 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2180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3686A JP5560720B2 (ja) 2010-01-12 2010-01-12 液体噴射装置
JP003686/2010 2010-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0005A CN102180005A (zh) 2011-09-14
CN102180005B true CN102180005B (zh) 2014-09-10

Family

ID=44258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5262.3A Active CN102180005B (zh) 2010-01-12 2011-01-12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69890A1 (zh)
JP (1) JP5560720B2 (zh)
CN (1) CN1021800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7502B (zh) * 2012-09-11 2015-10-28 东莞市万德数码印刷设备有限公司 写真机墨栈系统
CN106183474A (zh) * 2016-07-30 2016-12-07 安徽天斯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盘推升式打印机装载架
CN106313891B (zh) * 2016-08-12 2018-01-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JP7077866B2 (ja) * 2018-08-27 2022-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WO2020131068A1 (en) 2018-12-20 2020-06-2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system
JP7363470B2 (ja) * 2019-12-25 2023-10-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3317B2 (en) * 2001-04-27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ap for recording head
JP2006096017A (ja) * 2004-09-30 2006-04-1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6987A (ja) * 1997-04-25 1998-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キャッピング装置
US20060055728A1 (en) * 2004-09-10 2006-03-16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Tube pump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41871B2 (ja) * 2004-12-21 2010-09-08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メンテナンス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07290264A (ja) * 2006-04-26 2007-11-0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画像記録装置
JP2009208372A (ja) * 2008-03-05 2009-09-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3317B2 (en) * 2001-04-27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ap for recording head
JP2006096017A (ja) * 2004-09-30 2006-04-1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0005A (zh) 2011-09-14
JP2011143542A (ja) 2011-07-28
JP5560720B2 (ja) 2014-07-30
US20110169890A1 (en) 2011-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0005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7810899B2 (en) Inkjet printer and printing head capping method
EP1616702B1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with liquid wiper device
US8322818B2 (en) Maintenance device for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7828408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6340219B1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298062A (ja) 流体噴射装置
US7866790B2 (en) Maintenance device for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2008126408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
JP200526256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197822B2 (ja) 印字機構維持回復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152800B (zh) 喷墨打印机
JP357517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71806B1 (ko) 잉크 흡인 장치, 잉크젯 기록 헤드 회복 장치, 잉크젯기록 장치 및 잉크 흡인 방법
JP200720356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1796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676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60460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吸引機構
CN103213399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4193555A (ja) 逆洗用切替弁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H106711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39464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5609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噴射ヘッドのノズル封止方法
US8651636B2 (en) Liquid droplet ejection apparatus
JP200130118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