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9225A - 变焦透镜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9225A
CN102169225A CN2011100328366A CN201110032836A CN102169225A CN 102169225 A CN102169225 A CN 102169225A CN 2011100328366 A CN2011100328366 A CN 2011100328366A CN 201110032836 A CN201110032836 A CN 201110032836A CN 102169225 A CN102169225 A CN 102169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racting power
object side
lens combination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28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9225B (zh
Inventor
未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9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9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9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9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 G02B15/142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1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12)而构成。第2透镜组(G12),具备: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在两面形成非球面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L121)以及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L123)、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L124)、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5透镜(L125)构成的接合透镜。并且,由于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4透镜(L124)满足规定的阿贝数,因此能够得到高的光学性能。从而能够提供跨度全变倍区域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能够实现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且能够与兆像素化对应。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照相机特别是最适于监视照相机的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为了无人的设施的监视,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等的监视照相机被广泛地应用。在监视照相机,较多情况下昼间进行基于可见光的摄影,夜间进行基于近红外光的摄影。因此,在监视照相机中,需要不论昼夜均可使用的透镜系统,也即要求能够与可见光区域和近红外区域的双方的光对应的透镜系统。
通常,在设计于可见光区域用的透镜系统中,特别是,在近红外光区域中产生色像差,夜间的利用近红外光的摄影的时引起焦点偏离。因此,作为搭载于监视照相机的透镜系统,优选为能够以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较宽波长区域的光焦点位置为固定的方式对宽带域(带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此外,如果是能够变倍、小型、大口径比、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的透镜,则更加优选。
以往中也提案了以能够搭载于监视照相机的方式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相对应的变焦透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并且,所述第1透镜组中,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弯月形透镜、双凹透镜、正透镜。并且,所述第2透镜组中,配置5枚的单透镜。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230122号公报
然而,近年中,作为监视照相机用的透镜系统,除了能够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宽带域的波长对应外,也要求高变倍。并且,也要求即使在薄暗(薄暗い)的场所,也能够鲜明地摄影的大口径比的透镜系统。此外,近年,由于摄像元件(CCD、CMOS等)的高像素化急剧进展,因此也要求与能够确认比被拍摄体的特征更细的特征的所谓的兆像素化对应的透镜系统。特别是能够与兆像素化相对应的监视照相机用的透镜系统,在以往也越来越要求与跨度全变倍域而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极高的光学性能。
然而,以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技术为主的监视照相机用透镜系统中,变倍比充其量不过大约2倍,存在不足。并且,以往的监视照相机用的透镜系统中,F值也充其量不过1.3程度,为了在最薄暗的场所得到鲜明的图像而美中不足。因此,若想要实现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在以往技术中,产生难于具备能够与兆像素化相对应的程度的高的光学性能的重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解决基于上述的以往技术的问题点,为了跨度全变倍域而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能够与兆像素化对应的变焦透镜。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第一项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的校正,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在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由负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的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接合透镜所包含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2p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vd2p>75。
根据本发明第1项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对与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相伴而产生的球面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能够对相对于跨度全变倍区域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
另外,本发明第2项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中,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2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vd21>63。
根据本发明第2项所记载的发明,能够良好地进行色像差的校正。
并且,本发明第3项所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第一项或第二项所记载的发明中,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顺次排列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3枚的结构,设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13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vd13<20。
根据本发明第3项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利用第1透镜组自身对该第1透镜组内所产生的色像差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实现如下效果:即能够提供一种可跨度全变倍区域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变倍化、大口径比化、且能够与兆像素化相对应的变焦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
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
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
图9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
图中:
G11、G21、G31  第1透镜组
G12、G22、G32  第2透镜组
L111、L121、L211、L221、L311、L321  第1透镜
L112、L122、L212、L222、L312、L322  第2透镜
L113、L123、L213、L223、L313、L323  第3透镜
L124、L224、L324  第4透镜
L125、L225、L325  第5透镜
L126 第6透镜
STP  孔径光阑
CG   封罩玻璃
IMG  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适合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包含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而构成。并且,该变焦透镜,通过将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且,通过将所述第1透镜组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对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且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可与兆像素(メガピクセル)化对应的变焦透镜。因此,为了达到所涉及的目的,设定以下所示的各种条件。
首先,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并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由负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的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接合)透镜。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第1透镜中形成非球面,因此能够对与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相伴而产生的球面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
另外,优选为,将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接合透镜中所包含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アツベ)数设为vd2p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vd2p>75
条件式(1),是规定对跨度全变倍区域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条件的式。通过设3枚接合透镜为负正负的构成,没有较强的光线的折射,因此能够抑制像差的发生而实现良好的色像差的校正。此外,以满足条件式(1)的低色散(分散)材料而形成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3枚接合透镜所包含的正透镜,能够对跨度全变倍区域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域的光所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另外,若条件式(1)中低于其下限,则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不能够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进行校正。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优选为,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2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vd21>63
条件式(2),与条件式(1)同样,是规定用于跨度全变倍区域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而产生的色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的条件的式子。通过利用满足条件式(2)的非球面用的低色散材料而形成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能够进一步跨度全变倍区域对相对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色像差进一步良好地进行校正。
此外,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顺次排列由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3枚而构成。如此,由于能够在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体侧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因此有利于广角化。
另外,优选为,设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为vd13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3)vd13<20
条件式(3),是规定能够利用第1透镜组自身对在该第1透镜组内产生的色像差进行校正的条件的式子。也即,对于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负透镜所产生的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通过满足条件式(3),利用作为正透镜的所述第3透镜在与所述负透镜相反的方向等量产生该像差,能够对作为所述第1透镜组整体而产生的色像差进行校正。另外,条件式(3)中若超过其上限,则所述第3透镜中不能够产生校正所需要的色像差量,结果所述第1透镜组中所产生的色像差增大。
如以上进行说明的那样,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能够跨度全变倍区域对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像差极良好地进行校正。藉此,成为最适合于要求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兆像素化的监视照相机等的视频照相机的变焦透镜。另外,通过同时满足多个上述各条件,能够得到更加优良的光学性能。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1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12而构成。在第2透镜组G12和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摄像元件的封罩玻璃CG。封罩CG根据需要而配置,不需要的情况下能够省略。另外,成像面IMG中,配置CCD、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
第1透镜组G11,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111、第2透镜L112以及第3透镜L113而构成。第1透镜L111,由具有负的折射力、将凸面朝向所述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而构成。第2透镜L11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透镜而构成。第3透镜L11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
第2透镜组G12,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121、第2透镜L122、第3透镜L123、第4透镜L124、第5透镜L125、以及第6透镜L126而构成。第1透镜L121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两面形成非球面。第2透镜L122,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第3透镜L123,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第4透镜L124,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第5透镜L125,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第3透镜L123、第4透镜L124、第5透镜L125相接合。并且,第6透镜L126,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
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组G12沿光轴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第1透镜组G11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以下,表示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变焦透镜全系统的焦距=2.92mm(广角端)~7.70mm(望远端)F号码(ナンバ)=1.25(广角端)~2.03(望远端)
视场角(画角)(2ω)=130.8°(广角端)~44.8°(望远端)变焦比=2.637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第2透镜组G12中的接合透镜中包含的正透镜(第4透镜L124)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81.54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第2透镜组G12中的第1透镜L121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1)=71.68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第1透镜组G11中的第3透镜L113的对d线的阿贝数(vd13)=17.98
r1=38.6248
d1=0.90 nd1=1.91082  vd1=35.25
r2=9.5823
d2=4.99
r3=-33.4291
d3=0.70  nd2=1.77250  vd2=49.60
r4=12.6912
d4=1.37
r5=16.8856
d5=3.00  nd3=1.94594  vd3=17.98
r6=94.9793
d6=22.89(广角端)~5.89(望远端)
r7=∞(孔径光阑)
d7=7.80(广角端)~1.20(望远端)
r8=19.2702(非球面)
d8=1.50  nd4=1.54332  vd4=71.68
r9=66.7446(非球面)
d9=0.10
r10=13.2994
d10=4.60  nd5=1.49700  vd5=81.54
r11=-14.8634
d11=0.10
r12=60.7116
d12=0.70  nd6=1.58144  vd6=40.75
r13=7.5000
d13=4.30  nd7=1.49700  vd7=81.54
r14=-17.0002
d14=0.60  nd8=1.60342  vd8=38.03
r15=9.6704
d15=0.51
r16=17.9393
d16=2.45  nd9=1.77250  vd9=49.60
r17=-23.7755
d17=1.00(广角端)~7.60(望远端)
r18=∞
d18=1.50  nd10=1.51633  vd10=64.14
r19=∞
d19=6.49
r20=∞(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B,C,D)
(第8面)
K=1.66135,
A=-2.17920×10-5,B=-3.27663×10-6
C=-1.00850×10-7,D=1.16228×10-9
(第9面)
K=18.76816,
A=2.21277×10-4,B=-1.69536×10-6
C=-1.22002×10-7,D=1.80346×10-9
并且,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相差图。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相差图。图中,d线表示与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像差。并且,像散图中的ΔS、Δ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相对于子午(メリデイオナル)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2】
图4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通过从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2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22而构成。在第2透镜组G22和成像面IMG中间,配置摄像元件的封罩玻璃CG。封罩玻璃CG根据需要而配置,不需要情况的能够省略。另外,成像面IMG中,配置CCD、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
第1透镜组G21,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211、第2透镜L212以及第3透镜L213而构成。第1透镜L211,由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所述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构成。第2透镜L21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双凹透镜而构成。第3透镜L21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
第2透镜组G22,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221、第2透镜L222、第3透镜L223、第4透镜L224、以及第5透镜L225而构成。第1透镜L221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在两面形成非球面。第2透镜L22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22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4透镜L224,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2透镜L222、第3透镜L223、第4透镜L224被接合。并且,第5透镜L225,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组G22沿光轴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通过使第1透镜组G21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以下,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变焦透镜全系统的焦距=2.92mm(广角端)~7.70mm(望远端)F号码=1.25(广角端)~2.05(望远端)
视场角(2ω)=131.3°(广角端)~44.8°(望远端)变焦比=2.637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第2透镜组G22中的接合透镜所包含的正透镜(第3透镜L223)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p)=81.54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第2透镜组G22中的第1透镜L221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1)=81.56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第1透镜组G21中的第3透镜L213的对d线的阿贝数(vd13)=17.98
r1=41.2584
d1=0.90  nd1=1.91082  vd1=35.25
r2=9.4522
d2=5.05
r3=-32.0885
d3=0.70  nd2=1.72916  vd2=54.67
r4=12.6006
d4=1.30
r5=16.4048
d5=3.00  nd3=1.94594  vd3=17.98
r6=70.8620
d6=23.80(广角端)~6.95(望远端)
r7=∞(孔径光阑)
d7=8.23(广角端)~1.20(望远端)
r8=9.4847(非球面)
d8=4.60  nd4=1.49710  vd4=81.56
r9=-19.1651(非球面)
d9=0.10
r10=23.5095
d10=0.70  nd5=1.56732  vd5=42.84
r11=7.5000
d11=4.15  nd6=1.49700  vd6=81.54
r12=-32.7223
d12=0.60  nd7=1.58144  vd7=40.89
r13=8.0613
d13=0.98
r14=12.4045
d14=3.20  nd8=1.49700  vd8=81.54
r15=-14.8783
d15=1.00(广角端)~8.02(望远端)
r16=∞
d16=1.50  nd9=1.51633  vd9=64.14
r17=∞
d17=6.48
r18=∞(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B、C、D)
(第8面)
K=-0.69869,
A=-5.45138×10-5,B=1.65936×10-7
C=7.04899×10-9,D=-2.45380×10-10
(第9面)
K=-5.08801,
A=8.84663×10-5,B=1.65583×10-9
C=-1.20949×10-8,D=-8.26917×10-12
并且,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图中,d线表示与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像差。并且,像散图中的ΔS,ΔM,分别表示相对于弧矢像面、子午(メリデイオナル)像面的像差。
【实施例3】
图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通过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G31、光阑STP、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G32而构成。在第2透镜组G32和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摄像元件的封罩玻璃CG。封罩玻璃CG根据需要而配置,不需要的情况下能够省略。另外,成像面IMG中,配置CCD、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
第1透镜组G31通过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311、第2透镜L312、以及第3透镜L313而构成。第1透镜L311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将凸面朝向所述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而构成。第2透镜L312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透镜而构成。第3透镜L313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
第2透镜组G32从所述物体侧顺次配置第1透镜L321、第2透镜L322、第3透镜L323、第4透镜L324、以及第5透镜L325而构成。第1透镜L321,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在两面形成非球面。第2透镜L322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L323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第4透镜L324由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构成。第5透镜L325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构成。并且,第3透镜L323、第4透镜L324、第5透镜L325被接合。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组G32沿光轴向所述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并通过使第1透镜组G31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成像位置)的校正。
以下,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变焦透镜全系统的焦距=2.92mm(广角端)~7.70mm(望远端)F号码=1.25(广角端)~2.00(望远端)
视场角(2ω)=131.9°(广角端)~45.3°(望远端)变焦比=2.637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第2透镜组G32中的接合透镜所包含的正透镜(第4透镜L32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d2p)=81.54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第2透镜组G32中的第1透镜L321的对d线的阿贝数(vd21)=64.14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第1透镜组G31中的第3透镜L313的对d线的阿贝数(vd13)=17.98
r1=31.6469
d1=0.90  nd1=1.91082  vd1=35.25
r2=7.5052
d2=5.65
r3=-34.3950
d3=0.70  nd2=1.77250  vd2=49.60
r4=20.4938
d4=0.52
r5=17.2958
d5=3.00  nd3=1.94594  vd3=17.98
r6=83.2280
d6=21.56(广角端)~5.61(望远端)
r7=∞(孔径光阑)
d7=7.61(广角端)~1.20(望远端)
r8=20.1615(非球面)
d8=2.00  nd4=1.51633  vd4=64.14
r9=43.7725(非球面)
d9=0.10
r10=14.6203
d10=5.00  nd5=1.49700  vd5=81.54
r11=-12.6697
d11=0.10
r12=34.6943
d12=0.70  nd6=1.58144  vd6=40.75
r13=7.5000
d13=5.00  nd7=1.49700  vd7=81.54
r14=-9.9213
d14=0.60  nd8=1.60342  vd8=38.03
r15=-50.0000
d15=1.00(广角端)~7.47(望远端)
r16=∞
d16=1.50  nd9=1.51633  vd9=64.14
r17=∞
d17=7.34
r18=∞(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B,C,D)
(第8面)
K=2.99620,
A=1.59511×10-5,B=-4.71441×10-6
C=-1.68105×10-7,D=2.54682×10-9
(第9面)
K=31.33464,
A=2.67464×10-4,B=-4.21694×10-6
C=-1.43490×10-7,D=2.54116×10-9
并且,图8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中的诸像差图。图9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中的诸像差图。图中,d线表示与587.56nm相当的波长的像差。并且,像散图中的ΔS、ΔM,分别表示对于弧矢像面、子午(メリデイオナル)像面的像差。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产生,r1、r2、····分别表示各透镜、孔径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分别表示各透镜、孔径光阑等的壁厚(肉厚)或它们的面间隔,nd1、nd2、····表示各透镜等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折射率,vd1、vd2,····表示各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阿贝数。
并且,设从透镜面顶点到光轴方向的距离为Z、设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为y,设以光的行进方向为正时,利用以下所示的式子表示上述各非球面形状。
【数1】
Z = y 2 R ( 1 + 1 - ( 1 + K ) y / R 2 ) 2 + A y 4 + B y 6 + C y 8 + D y 10
其中,R是近轴曲率半径,K是圆锥系数,A、B、C、D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
如以上进行说明的那样,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而具备具有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能够与兆像素化相对应的高光学性能。也即,跨度全变倍区域对相对于从可见光区域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光所产生的像差良好地进行校正。并且,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使用适宜地形成了非球面的透镜,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透镜枚数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对于监视照相机有用,特别是,在要求高变倍化、大口径比化、能够与兆像素化对应的高光学性能的情况下最为适用。

Claims (3)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组,
构成为,通过使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向物体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组沿光轴移动而进行与变倍相伴的成像面变动的校正,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在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由负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的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接合透镜所包含的正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2p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vd2p>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第1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21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vd21>6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是从物体侧顺次排列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双凹形状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的3组3枚的结构,
设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为vd13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vd13<20。
CN2011100328366A 2010-02-25 2011-01-26 变焦透镜 Active CN102169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0455A JP5417218B2 (ja) 2010-02-25 2010-02-25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0-040455 2010-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9225A true CN102169225A (zh) 2011-08-31
CN102169225B CN102169225B (zh) 2012-11-21

Family

ID=44476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28366A Active CN102169225B (zh) 2010-02-25 2011-01-26 变焦透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84379B2 (zh)
JP (1) JP5417218B2 (zh)
CN (1) CN10216922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6681A (zh) * 2013-01-11 2014-07-16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系统
CN104471461A (zh) * 2012-07-10 2015-03-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摄像光学装置以及数字设备
CN105487211A (zh) * 2016-01-07 2016-04-13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大像面的超广角变焦镜头
CN106371199A (zh) * 2015-07-20 2017-02-01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7015348A (zh) * 2016-01-28 2017-08-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650735A (zh) * 2020-08-10 2020-09-11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广角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7219B2 (ja) * 2010-02-25 2014-02-12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6129023B2 (ja) 2013-08-22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5082068A (ja) * 2013-10-24 2015-04-27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5931117B2 (ja) 2014-05-07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04297909B (zh) * 2014-11-11 2016-06-15 厦门力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大通光高解析度变焦镜头
JP6614790B2 (ja) * 2015-04-16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7132643B (zh) * 2016-02-26 2020-01-17 亚太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34887A (ja) * 2003-10-08 2005-05-26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CN101042463A (zh) * 2006-03-23 2007-09-26 富士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
US7280284B2 (en) * 2004-09-07 2007-10-09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8855A (ja) * 2002-12-19 2004-07-15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321850B2 (ja) * 2003-06-30 2009-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5190997B2 (ja) 2008-02-29 2013-04-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34887A (ja) * 2003-10-08 2005-05-26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US7280284B2 (en) * 2004-09-07 2007-10-09 Olympus Corporation Zoom lens
CN101042463A (zh) * 2006-03-23 2007-09-26 富士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1461A (zh) * 2012-07-10 2015-03-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摄像光学装置以及数字设备
CN104471461B (zh) * 2012-07-10 2016-10-1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摄像光学装置以及数字设备
CN103926681A (zh) * 2013-01-11 2014-07-16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系统
CN106371199A (zh) * 2015-07-20 2017-02-01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5487211A (zh) * 2016-01-07 2016-04-13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大像面的超广角变焦镜头
CN105487211B (zh) * 2016-01-07 2017-09-19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光圈大像面的超广角变焦镜头
CN107015348A (zh) * 2016-01-28 2017-08-0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7015348B (zh) * 2016-01-28 2020-12-11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11650735A (zh) * 2020-08-10 2020-09-11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广角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CN111650735B (zh) * 2020-08-10 2020-12-01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广角摄像装置和变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17218B2 (ja) 2014-02-12
JP2011175174A (ja) 2011-09-08
CN102169225B (zh) 2012-11-21
US20110205637A1 (en) 2011-08-25
US8184379B2 (en) 2012-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9225B (zh) 变焦透镜
CN101650466B (zh) 变焦透镜
CN102246080B (zh) 摄像镜头
CN105319688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1135770B (zh) 变焦透镜
CN100374896C (zh) 具有接合透镜的变焦镜头
CN102334059B (zh) 变焦透镜
CN100582857C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201965294U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装置
CN102841433B (zh) 成像镜头、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CN100434958C (zh) 透镜系统以及具有该透镜系统的摄影装置
CN103250083B (zh) 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1029957B (zh) 摄像透镜
CN103293646B (zh) 变焦透镜
CN103064178B (zh) 变焦透镜
CN102621673A (zh) 内聚焦式透镜
CN104570303A (zh) 变焦透镜
CN102902051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CN102169224B (zh) 变焦透镜
CN102590984A (zh) 摄像透镜
CN102483513A (zh) 摄像镜头
CN102033305B (zh) 变倍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US9116334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7933077B1 (en) Wide-angle imaging lens module
CN108780213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