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2463A - 变焦透镜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2463A
CN101042463A CNA2007100887778A CN200710088777A CN101042463A CN 101042463 A CN101042463 A CN 101042463A CN A2007100887778 A CNA2007100887778 A CN A2007100887778A CN 200710088777 A CN200710088777 A CN 200710088777A CN 101042463 A CN101042463 A CN 101042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combination
angle prism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87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4491C (zh
Inventor
田中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n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42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2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44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449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焦透镜,其从物体侧依序具备,第1透镜组(GR1)、第2透镜组(GR2)、光阑(St)、第3透镜组(GR3)及第4透镜组(GR4)。第1及第3透镜组(GR1、GR3)为固定组,第2及第4透镜组(GR2、GR4)为可动组。在第1透镜组(GR1)内具有直角棱镜(LP),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其中,NP表示直角棱镜(LP)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P表示直角棱镜(LP)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D2-6表示从第1透镜组内之第1透镜的像侧面到第2透镜的物体侧面之光轴上的距离,fW表示在广角端之全系统的焦距。1.71<NP<1.80……(1);νP>30……(2);1.4<D2-6/fW<1.9……(3)。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透镜,其适合用于具有摄像功能的小型设备,尤其,数字静态照相机、带摄像头的移动电话及个人数字助理等。
背景技术
最近,在数字静态照相机等的摄像装置中,随着CCD(Charge Coupled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的小型化的发展,对于装置整体,也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与此相伴,摄像用透镜,尤其,对于变焦透镜要求基于缩短全长等的薄型化。以往,用于数字静态照相机等的变焦透镜中,对于变倍比为3倍左右者,由3组构成的变焦透镜,有利于全长度的缩短化,并广泛地被使用(参照专利文献1)。该构成的变焦透镜,各组都成为可动,即使在使用时需要某种程度的长度,而在不使用时将各组的间隔极为缩小,由此实现薄型化。但是,最近,在数字静态照相机等中,对于掉落等的冲激要求很强的耐久性,上述3组构成之变焦透镜的结构中,由于在使用时支持移动透镜组的镜筒从摄像装置本体脱离,因此,在加强耐久性方面有所限界。
在此,作为兼顾薄型化和很强的耐久性之构成,有通过以正、负、正、正的4组构成,在第1透镜组内配置直角棱镜,在中途将光路曲折为约90°的弯曲光学系统,从而缩短光学系统的厚度方向之长度(参照专利文献2~4)。在该构成中,由于在变倍时及聚焦时第1透镜组为固定,因此,能够形成为将镜筒整体收容于摄像装置本体内的结构,比上述的3组构成之变焦透镜,可以更加强耐久性。
【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平10-2932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平08-248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公开2000-1316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专利公开2003-202500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透镜,尽管变焦比很大,F值也很明亮,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即第1透镜组很大,并且整体透镜镜片数也很多,不适合于薄型化。而且,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透镜存在如下问题:即尽管透镜镜片数很少,在广角端上的视角很大,但是,第1透镜组很大,并且因直角棱镜的折射能力很低而难以产生全反射,因此,在直角棱镜的反射面上需要反射镀膜,为此,降低了全系统上的透过率,另外,成本也变高。并且,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变焦透镜有各式各样的实施例,其中也有透镜镜片数很少的紧凑的例子,但其对于直角棱镜采用高折射率、高分散的材质,存在所谓降低可视光短波长侧的透过率之问题。即,在专利文献4,作为实施例,采用对于d线的折射率高于1.8,且阿贝数小于30的材质的直角棱镜,但是,如此的高折射率、高分散且透过率充分高的材质,实际上不存在也并不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问题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焦透镜,其能够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尽管为薄型但在安装于摄像装置时可以拥有很强的耐久性,且不会由直角棱镜损失透过率,并可以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序具备,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调整光量的光阑、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4透镜组,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为常时固定,在变倍时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在变倍时及聚焦时,第4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序由,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具有将光路约90°曲折内部反射面的直角棱镜、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构成,且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中,NP表示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能力,νP表示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D2-6表示从第1透镜组内的第1透镜的像侧面到第2透镜的物体侧面的光轴上的距离,fW表示在于广角端上的全系统的焦距。
1.71<NP<1.80……(1)
νP>30……(2)
1.4<D2-6/fW<1.9……(3)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通过配置于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光路构成为约90°曲折的弯曲光学系统,从而,能够在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控制光学系统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并在组装于摄像装置时容易实现薄型化。而且,通过第1透镜组时常被固定,可以成为将镜筒整体收容于摄像装置本体内的结构,可以加强组装于摄像装置时的耐久性。并且,关于直角棱镜通过满足适合的条件,能够谋求材质的最适合化,并能够抑制直角棱镜中的透过率的降低,也容易稳定地抑制成本。
更且,按照所要求的规格等,通过采用满足以下的最佳条件,能够将光学性能更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优选为,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中,τ10P表示在于第1透镜组内的在直角棱镜之厚度10mm时的波长400nm的内部透过率。
τ10P>0.87……(4)
并且,优选为,第1透镜组内的第2透镜及第3透镜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中,f12表示第1透镜组内的第2透镜之焦距,f13表示第1透镜组内的第3透镜之焦距。
1.4<f12/f13<3.2……(5)
而且,优选为,第1透镜组内的各透镜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中,υ23A表示第1透镜组内的第2透镜和第3透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值,υ1表示第1透镜组内的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25<υ23A1<36……(6)
并且,优选为第3透镜组由将至少一面作为非球面的一片塑料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作为将直角棱镜配置于第1透镜组内的弯曲光学系统的构成,以便控制光学系统的厚度方向之长度,因此,在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容易薄型化。而且,以便时常固定第1透镜组,因此,能够成为将镜筒整体收容于透镜装置本体内的结构,并可以加强组装于透镜装置时的耐久性。并且,关于直角棱镜,通过满足合适的条件而谋求材质的最适合化,因此,易于抑制直角棱镜上的透过率的降低,也容易将成本控制为廉价。由此,能够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尽管为薄型但在安装于摄像装置时也能够拥有很强的耐久性,且不会由直角棱镜对透过率有所损坏,并可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1构成例的图,是与实施例1相对应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2构成例的图,是与实施例2相对应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3构成例的图,是与实施例3相对应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5表示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相干的数据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7表示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相干的数据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9表示与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相干的数据的图。
图10是对于各实施例汇总表示与条件式相关的值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5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6是表示实施例3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中:GC-光学构件,GR1-第1透镜组,GR2-第2透镜组,GR3-第3透镜组,GR4-第4透镜组,LP-直角棱镜,St-光阑,Ri-从物体侧起第i号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体侧起第i号透镜面和第i+1号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表示,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之第1构成例。该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4(A)、图4(B)及图5)的透镜构成。图2表示,第2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2数值实施例(图6(A)、图6(B)及图7)的透镜构成。图3表示,第3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3数值实施例(图8(A)、图8(B)及图9)的透镜构成。在图1~图3中,其中符号Ri表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元件面为第1个,并以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顺次增加的方式而附加符号的第i个面之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在第i个面与第i+1个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符号Di,表示第i号面和第i+1号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号面和第i+1号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对于各构成例基本的构成均相同,因此在以下中将图1所示的第1构成例作为基本而说明。
该变焦透镜是,搭载于具有摄像功能的小型设备,例如数字静态照相机、带摄像头的移动电话及PDA等所使用。该变焦透镜沿着光轴Z1从物体侧依序具备: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组GR1、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组GR2、调整光量的光圈St、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组GR3、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4透镜组GR4。
在该变焦透镜的成像面(摄像面)上,例如,配置有未图示的摄像元件。在第4透镜组GR4与摄像面之间,与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构成相对应地,配置有各式各样的光学构件GC。作为光学构件GC,例如,配置有摄像面保护用的玻璃罩或各种光学过滤器等的平板状构件。
该变焦透镜中,第1透镜组GR1和第3透镜组GR3,时常为固定,并形成为,在变倍时第2透镜组GR2在光轴Z1上移动,且在变倍及聚焦时,第4透镜组GR4在光轴Z1上移动。第2透镜组GR2,主要担负变倍作用,第4透镜组GR4,担负随着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作用。根据使第2透镜组GR2与第4透镜组GR4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而描绘出在图上用实线表示的轨迹。另外,在图1~图3中,W表示在广角端上的透镜位置,T表示在望远端上的透镜位置。
第1透镜组GR1,由从物体侧依序由,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1透镜L11、将光路略90°曲折为具有内部反射面的直角棱镜LP、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2透镜L12、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3透镜L13构成。第1透镜L11,例如,形成为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状或平凹形状。第2透镜L12,例如,形成为平凸形状,第3透镜L13,例如形成为两凸形状。对于第1透镜组GR1,为了寻求载置于摄像装置时的薄型化,而优选为充分地谋求小型化。为此,例如提高直角棱镜LP之前的第1透镜L11的折射率,优选为,例如使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大于1.8或1.9。由此,可以将第1透镜L11的透镜直径及透镜厚度缩小,并且不会拥有过大的曲率,以便能够形成为整体比较紧凑(smart)的形状。而且,可以谋求直角棱镜LP的小型化。关于直角棱镜LP,优选为,通过后述的条件式谋求材质的最适合化。
第2透镜组GR2,例如从物体侧依序,由两凹形状的负透镜L21和具有负折射能力的胶合透镜所构成。胶合透镜,例如,从物体侧依序,由两凹形状的负透镜L22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L23所构成。
第3透镜组GR3,例如,由一枚透镜L31所构成。透镜L31,优选为,由将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的塑料透镜所构成。由此,能够在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第4透镜组GR4,例如,从物体侧依序,由以2个透镜L41、L42制成的胶合透镜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L43构成。
该变焦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3)。NP表示直角棱镜LP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P表示直角棱镜LP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D2-6表示从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1透镜L11的像侧面到第2透镜L12的物体侧面的光轴Z1上的距离,fW表示在广角端上的全系统的焦距。
1.71<NP<1.80……(1)
νP>30……(2)
1.4<D2-6/fW<1.9……(3)
优选为,直角棱镜LP满足以下的条件。式中,τ10P表示在直角棱镜的厚度10mm时的波长400nm的内部透过率。
τ10P>0.87……(4)
并且,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2透镜L12及第3透镜L13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为理想。式中,f12表示第2透镜L12的焦距,f13表示第3透镜L13的焦距。
1.4<f12/f13<3.2……(5)
而且,第1透镜组GR1的各透镜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为理想。式中,υ23A表示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2透镜L12和第3透镜L13相对于d线之阿贝数的平均值,υ1表示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1透镜L11相对于d线之阿贝数。
25<υ23A1<36……(6)
接着,说明如上述所构成的变焦透镜之作用及效果。
在该变焦透镜,入射至第1透镜组GR1的物体光,通过直角棱镜LP的内部反射面朝向第2透镜组GR2侧曲折约90°,从而,在相对于第1透镜组GR1的入射面直角配置的未图示之摄像元件上成像。
通过构成为如此的弯折光学系统,可以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控制光学系统的厚度方向之长度,并可以达成组装于摄像装置时的薄型化。而且,由于第1透镜组GR1时常为固定,因此,能够形成为将镜筒整体收容于摄像装置本体内的构造,可以加强组装于摄像装置时的耐久性。
在此,作为拥有将光路约90°曲折的反射作用的器件,也可以考虑反射镜或表面反射棱镜等,但比之于使用该些,使用具有内部反射面的直角棱镜(内部反射棱镜)LP,可以实现更加紧凑化的光学上均等的构成。这时,使用直角棱镜LP时,光线通过具有比空气高的折射率之介质中,因此,缩短了几何长度,并能够较长地确保做了空气换算后的光路长度(折射率和几何学之长度的乘积)。
并且,在该变焦透镜中,关于直角棱镜LP满足适合的条件,从而能够谋求材质的最适合化,并能够抑制直角棱镜LP中的透过率的降低,同时,也容易将成本控制为廉价。条件式(1)是为用于规定直角棱镜LP的适当的折射率NP的条件式。若超出条件式(1)的下限,则对于紧凑化的贡献减少。因此并不优选。而且,在广角端,其中离开主光线的直角棱镜LP内的光轴Z1的倾斜角变大,而接近全反射条件的临界角,光量损失增加。另一方面,若超出条件式(1)的上限,则高成本的材质变多,因此并不优选。条件式(2)是为规定直角棱镜LP之适当的阿贝数νP的条件式。若超出条件式(2)的下限,则成为可见光短波长侧的透过率容易降低的材质,因此并不优选。条件式(4)更具体地表示条件式(2)的作用,即为了规定直角棱镜LP之适当的内部透过率。若超出条件式(4)的下限,则可视光线短波长侧的透过率降低,因此并不优选。
条件式(3),是对为了在第1透镜组GR1内将直角棱镜LP插入于第1透镜L11与第2透镜L12之间的适当的空间进行规定的式子。若超出条件式(3)的下限,第1透镜L11与第2透镜L12之间的空间则变得过小,因此,不能插入直角棱镜LP,或者,第1透镜L11会在位置上与第2透镜L12或第3透镜L13发生冲突,因此,无法物理配置透镜。另一方面,若高于条件式(3)的上限,第1透镜L11与第2透镜L12之间的空间则变得过大,而丧失紧凑性,因此,不太理想。
条件式(5),对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2透镜L12与第3透镜L13的折射能力之比的适当关系进行规定。在该变焦透镜中,在第1透镜组GR1内,将第2透镜L12与第3透镜L13这2个正透镜配置在直角棱镜LP的后侧,由此使正折射能力适当地分散,从而控制畸变像差的恶化等。若超出条件式(5)的下限,则在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2透镜L12的折射率变得过大,从而,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1透镜L11的折射率也变大,难以校正广角端的畸变像差。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2透镜L12的折射能力变得过小,而丧失了旨在维持光学性能而将折射能力分散于第2透镜L12与第3透镜L13上的优点,因此并不优选。
条件式(6)是为了均匀地校正发生在第1透镜组GR1的色像差的条件式。若超出条件式(6)的下限,则发生在第1透镜组GR1的色像差的校正不足,因此,广角端的倍率色像差或望远端的轴上色像差变坏。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发生在第1透镜组GR1的色像差则被过度校正,因此,广角端上的倍率色像差或望远端的轴上色像差同样变坏,因此并不优选。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通过在第1透镜组GR1内配置将光路曲折为约90°的直角棱镜LP,作为弯曲光学系统的构成,并适当地设定各组的构成,能够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尽管为薄型但在组装于摄像装置时也拥有很强的耐久性,且不会因直角棱镜损失透过率,并可以降低成本。
实施例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之具体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综合说明第1~第3的数值实施例。
图4(A)、图4(B)及图5表示,与图1所表示的变焦透镜构成相对应的具体的透镜数据。尤其,在图4(A)中表示其基本透镜数据,且图4(B)及图5表示其他的数据。在图4(A)所示的透镜数据中的面编号Si的栏示出了,对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元件的面作为第1个,并按照沿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号的第i个面(i=1~24)的面编号。在曲率半径Ri的栏,示出了对应于图1中附加的符号Ri,从物体侧数第i个面之曲率半径的值(mm)。对于面间隔Di的栏也表示,从物体侧数第i个面Si与第i+1个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mm)。在Ndj一栏示出了,从物体侧数第j个(j=1~13)光学元件相对于d线(587.6nm)的折射率的值。在νdj一栏示出了,从物体侧数第j个光学元件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值。图4(A)还表示,作为诸数据,广角端及望远端中的全系统的近轴焦距f(mm)、F号码(FNO.)以及视角2ω(ω:半视角)值。
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由于第2透镜组GR2及第4透镜组GR4随着变倍在光轴上移动,因此,这些各组前后的面间隔D9、D14、D17、D22的值是可变。图4(B)表示,作为该些面间隔D9、D14、D17、D22变倍时的数据,示出了广角端及望远端的值。
在于图4(A)的透镜数据中,付在面编号的左侧之记号「*」表示该透镜面为非球面形状。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中,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3透镜L13的两面S8、S9,和3透镜组GR3的透镜L31的两面S16、S17,以及第4透镜组GR4内的透镜L43的两面S21、S22都形成为非球面形状。在图4(A)的基本透镜数据中,作为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示出了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数值。
在图4(B)上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中的非球面数据。在作为非球面数据表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其接下来的数值为基于10的“幂指数”,并表示将由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表示的数值乘以“E”前面的数值。例如,若为「1.0E-02」的话,则表示「1.0×10-2」。
作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之非球面数据,记上由以下的式(A)所示之非球面形状的式中的各系数An、K的值。更具体而言,Z表示从位于距离光轴h高度的非球面上的点向非球面顶点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的所引的垂线之长度(mm)。
Z=C·h2/{1+(1-K·C2·h2)1/2}+∑An·hn………(A)
(n=大于3的整数)
此处,
Z:非球面的深度(mm)
h:从光轴到透镜的距离(高度)(mm)
K:离心率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An:第n次的非球面系数
在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中,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3透镜L31的两面S8、S9和第4透镜组GR4内的透镜L43的两面S21、S22,作为非球面系数An,通过有效使用A3~A12为止的次数所表示。第3透镜组GR3的透镜L31的两面S16、S17,作为非球面系数An,只有效使用偶数次系数A4、A6、A8、A10所表示。
与以上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同样,将与图2所表示的变焦透镜结构相对应的具体的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2,在图6(A)、图6(B)及图7示出。并且,同样,将与图3所表示的变焦透镜结构相对应的具体的透镜数据作为实施例3,表示在图8(A)、图8(B)及图9中。
另外,在实施例1中,第1透镜组GR1内的第3透镜L13的两面成为了非球面,但在实施例2及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中,第3透镜L13的两面成为球面。在实施例2及实施例3中,第3透镜组GR3的透镜L31和第4透镜组GR4内的透镜L43的两面,如同实施例1,都成为非球面形状。而且,在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中,第3透镜组GR3的透镜L31之两面S16、S17,作为非球面系数An,只通过有效使用偶数次系数A4、A6、A8、A10所表示。第4透镜组GR4内的透镜L43之两面S21、S22,通过有效使用A3~A20为止的次数而表示。并且,在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中,第3透镜组GR3的透镜L31之两面S16、S17,作为非球面系数An,通过仅有效使用偶数次系数A4、A6、A8、A10而表示,第4透镜组GR4的透镜L43之两面S21、S22,通过有效使用A3~A12为止的次数而表示。
在图10中,对于各实施例,综合表示与上述各条件式相关的值。从图10可以得知,各实施例的值成为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
图11(A)~图11(D)分别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的广角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歪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图12(A)~图12(D)表示,望远端中的同样的各像差。各像差图表示,将d线作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及倍率色像差图中,示出了对于g线(波长435.8nm)、C线(波长656.3nm)的像差。在像散图,实线表示弧矢方向,虚线表示切向方向。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角。
同样,将关于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之诸像差表示在图13(A)~图13(D)(广角端)及图14(A)~图14(D)(望远端)。同样,将关于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之诸像差表示在图15(A)~图15(D)(广角端)及图16(A)~图16(D)(望远端)。
从以上的各数值数据及各像差图可以得知,对于各实施例,良好地校正诸像差,而可以实现适合装载于摄像装置的薄型化的变焦透镜。
更且,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实施例,可以变形各式各样的实施。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表示的值,还可以取其他的值。

Claims (5)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序具备:
第1透镜组,其具有正的折射能力;
第2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能力;
光阑,其对光量进行调节;
第3透镜组,其具有正的折射能力;
第4透镜组,其具有正的折射能力;
其中,上述第1透镜组及第3透镜组为常时固定,在变倍时上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在变倍及对焦时,上述第4透镜组,在光轴上移动,
上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顺次由如下透镜构成:即
第1透镜,其具有负的折射能力;
直角棱镜,其具有将光路约90°曲折的内部反射面;
第2透镜,其具有正折射能力;
第3透镜,其具有正折射能力,
且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即
1.71<NP<1.80                 ……(1)
νP>30                        ……(2)
1.4<D2-6/fW<1.9             ……(3)
其中,
NP: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能力,
νP: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D2-6:从第1透镜组内的第1透镜之像侧面到第2透镜的物体侧面之光轴上的距离,
fW:广角端的全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满足以下的条件:
τ10P>0.87……(4)
其中,
τ10P:第1透镜组内的直角棱镜之厚度10mm处的波长400nm的内部透过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组内的上述第2透镜及上述第3透镜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即
1.4<f12/f13<3.2……(5)
其中,
f12:第1透镜组内的第2透镜的焦距
f13:第1透镜组内的第3透镜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组内的各透镜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即
25<ν23A1<36……(6)
其中,
ν23A:第1透镜组内的第2透镜和第3透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ν1:第1透镜组内的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透镜组,至少由将一面作为非球面的一片塑料透镜所构成。
CNB2007100887778A 2006-03-23 2007-03-22 变焦透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49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80193A JP2007256564A (ja) 2006-03-23 2006-03-23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6080193 2006-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2463A true CN101042463A (zh) 2007-09-26
CN100504491C CN100504491C (zh) 2009-06-24

Family

ID=38148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8877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491C (zh) 2006-03-23 2007-03-22 变焦透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75901B2 (zh)
EP (1) EP1837692B1 (zh)
JP (1) JP2007256564A (zh)
CN (1) CN100504491C (zh)
AT (1) ATE407380T1 (zh)
DE (1) DE602007000105D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9225A (zh) * 2010-02-25 2011-08-31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N102169224A (zh) * 2010-02-25 2011-08-31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N102236158A (zh) * 2010-04-27 2011-11-09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2759791A (zh) * 2011-04-25 2012-10-31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4142566A (zh) * 2014-07-22 2014-11-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近红外交互式投影镜头
WO2016011802A1 (zh) * 2014-07-22 2016-01-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US9645368B2 (en) 2011-04-19 2017-05-09 Ability Enterprise Co., Ltd. Zoom lens
CN111492294A (zh) * 2017-12-19 2020-08-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系统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11505807A (zh) * 2020-06-30 2020-08-07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高清摄像机和折返式变焦光学镜头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04095B1 (ko) 2011-01-06 2012-11-27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줌 렌즈계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TWI490537B (zh) 2012-06-29 2015-07-01 Young Optics Inc 變焦鏡頭及變焦鏡頭模組
JP2023007874A (ja) * 2021-07-02 2023-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8318A (ja) * 1995-03-08 1996-09-27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H09133858A (ja) * 1995-11-10 1997-05-20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系
JPH10293253A (ja) 1997-04-18 1998-11-0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3群ズームレンズ
JP3570253B2 (ja) 1998-10-28 2004-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103392B2 (ja) 2002-01-08 2008-06-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451069B2 (ja) * 2002-04-05 2010-04-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2004170707A (ja) * 2002-11-20 2004-06-17 Minolta Co Ltd 撮像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6064839A (ja) * 2004-08-25 2006-03-0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717480B2 (ja) * 2005-03-25 2011-07-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9225A (zh) * 2010-02-25 2011-08-31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N102169224A (zh) * 2010-02-25 2011-08-31 株式会社腾龙 变焦透镜
CN102236158A (zh) * 2010-04-27 2011-11-09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CN102236158B (zh) * 2010-04-27 2015-12-16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透镜、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US9645368B2 (en) 2011-04-19 2017-05-09 Ability Enterprise Co., Ltd. Zoom lens
CN102759791A (zh) * 2011-04-25 2012-10-31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WO2016011802A1 (zh) * 2014-07-22 2016-01-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
CN104142566B (zh) * 2014-07-22 2016-08-2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近红外交互式投影镜头
EP3001235A4 (en) * 2014-07-22 2017-01-18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ojection lens
US9568714B2 (en) 2014-07-22 2017-02-14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ojection lens
CN104142566A (zh) * 2014-07-22 2014-11-1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近红外交互式投影镜头
CN111492294A (zh) * 2017-12-19 2020-08-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系统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11492294B (zh) * 2017-12-19 2022-05-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系统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11505807A (zh) * 2020-06-30 2020-08-07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高清摄像机和折返式变焦光学镜头
CN111505807B (zh) * 2020-06-30 2020-12-01 嘉兴中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高清摄像机和折返式变焦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04491C (zh) 2009-06-24
EP1837692B1 (en) 2008-09-03
US20070223109A1 (en) 2007-09-27
US7375901B2 (en) 2008-05-20
EP1837692A1 (en) 2007-09-26
ATE407380T1 (de) 2008-09-15
JP2007256564A (ja) 2007-10-04
DE602007000105D1 (de)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2463A (zh) 变焦透镜
JP489009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
US7630143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r apparatus
US7450315B2 (en) Zoom lens
US7295384B1 (en) Imaging lens
CN1967311A (zh) 图像拍摄装置和变焦透镜
JP5321608B2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CN1837887A (zh) 变焦透镜
CN1924630A (zh) 变焦透镜光学系统
CN1940625A (zh) 单焦点透镜
JP2004317901A (ja) ズームレンズ
WO2017099243A1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WO2014041786A1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27462B2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CN1940624A (zh) 单焦点透镜
JP2014098795A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576733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4077120A1 (ja)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7107065A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579573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2005189711A (ja) 変倍レンズ
JP4204351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5767332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083526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619124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