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4178B - 变焦透镜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64178B
CN103064178B CN201210285616.9A CN201210285616A CN103064178B CN 103064178 B CN103064178 B CN 103064178B CN 201210285616 A CN201210285616 A CN 201210285616A CN 103064178 B CN103064178 B CN 1030641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lens group
positive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56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64178A (zh
Inventor
三觜隆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64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41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641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41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310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長域的光具备优异的成像性能、且明亮并小型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孔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而构成。第一透镜群具备负透镜(L111)和正透镜(L112)。第二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121)、负透镜(L122)、正透镜(L123)而构成。第三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1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1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13R)而构成。前群由具有非球面的正透镜构成。中群含有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备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所适于的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数码相机和摄影机等的摄像装置所搭载的固体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促进。搭载有这样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所使用的光学系统,也被要求能够确认被摄物体更细微的特征的高性能,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而开发的光学系统也大量上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990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38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37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27507号公报
近年来,出于防止犯罪的目的等,为了记录可靠性高的证据,而对于监控摄像机也要求高分辨拍摄。为了进行高分辨拍摄,就要求具备长焦距、且能够得到明亮的被摄物体像的光学系统。
另外,在监控摄像机中,通常,白天进行基于可视光的拍摄,夜晚进行基于近红外光的拍摄。因此,作为用于监控摄像机的光学系统,需要对应从可视域到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一般来说,作为可视域用所设计的光学系统中,特别是在近红外区域有色像差发生し,夜间的近红外区域的拍摄时发生离焦。因此,强列要求在用于监控摄像机的光学系统中、特别从可视域到近红外域为止而色像差得到良好地矫正。
此外,用于防止犯罪目的的监控摄像机,期望其不显眼,尽可能地小。随之而来的是,用于监控摄像机的光学系统也要求可以收容在小型的框体内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1所述的光学系统,是具有3左右的变倍比,变倍时的像差变动也得到良好地矫正,但却是F数(F-number)为2.0~2.8左右的暗淡透镜。而且,近红外光的像差未得到矫正。因此,不适合作为用于监控摄像机的光学系统。
专利文献2所述的光学系统,尽管全长短而紧凑,但广角系的透镜却F数大,色像差矫正也不充分,因此在近红外光的成像性能上有问题。加之,从孔径光阑至成像面的距离长,若长焦距化,则收容到小型的监控摄像机中是困难的。
专利文献3所述的光学系统,属于高倍率变焦透镜,全长比较短,便于收容在小型的监控摄像机中,但F数大,色像差矫正也不充分,因此在近红外光的成像性能上有问题。
专利文献4所述的光学系统,是F数为1.4~2.0左右,变倍比为10倍的高倍率变焦透镜,近红外光的像差矫正优异。但是,可视光的成像性能低,全长长,因此不适合作为小型监控摄像机用的光学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提供一种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且明亮并小型的变焦透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孔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通过使所述第三透镜群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进行随着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的矫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群包含负透镜和正透镜而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而构成,所述第三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如下而构成:包含具有非球面的正透镜且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包含一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且整体上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0.7≤fw/f3≤1.0
(2)-1.0≤f3/f2≤-0.5
其中,fw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且明亮并小型的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中,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45≤v3F-v3B≤70
(4)0.4≤Nd3B-Nd3F≤0.7
其中,v3F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3B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Nd3F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Nd3B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根据本发明,能够更良好地矫正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的轴上色像差、像面弯曲、球面像差。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中,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5)2.0≤SI×Ft/2ωt≤4.5
其中,SI表示从所述孔径光阑至像面为止的距离,Ft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ωt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
根据本发明,不会损害光学系统的小型性,且实现F数明亮,并且高变倍成为可能。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中,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6)0.3≤ft/f1≤0.6
其中,ft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整个变倍域良好地矫正诸像差。特别是能够良好地矫正球面像差和轴上色像差。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中,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7)50≤|v12-v11|≤60
(8)2.0≤D/ft≤2.3
(9)0.3≤f3/ft≤0.6
其中,v1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12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从物体侧起第二位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D表示从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为止的距离,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t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望远端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不会损害光学系统的小型性,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成像性能。
根据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一种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且明亮并小型的变焦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0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2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4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6是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符号的説明】
G11、G21、G31、G41、G51、G61、G71、G81第一透镜群
G12、G22、G32、G42、G52、G62、G72、G82第二透镜群
G13、G23、G33、G43、G53、G63、G73、G83第三透镜群
G13F、G23F、G33F、G43F、G53F、G63F、G73F、G83F前群
G13M、G23M、G33M、G43M、G53M、G63M、G73M、G83M中群
G13R、G23R、G33R、G43R、G53R、G63R、G73R、G83R  后群
L111、L121、L122、L133、L211、L221、L222、L232、L234、L311、L321、L322、L334、L411、L421、L422、L433、L511、L521、L522、L533、L611、L621、L622、L633、L712、L721、L722、L733、L811、L821、L822、L833负透镜
L112、L123、L131、L132、L134、L212、L223、L231、L233、L235、L312、L323、L331、L332、L333、L335、L412、L423、L431、L432、L434、L512、L523、L531、L532、L534、L612、L623、L631、L632、L634、L711、L723、L731、L732、L734、L812、L823、L831、L832、L834正透镜
STOP孔径光阑
IMG像面
CG保护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适当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具有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如下构件而构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孔径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于是,通过使第三透镜群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的矫正。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从可视域到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且明亮并小型的变焦透镜。因此,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设定如下所示的各种条件。
首先,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除了所述构成以外,第一透镜群包含负透镜和正透镜而构成。据此构成,特别是能够良好地矫正光学系统的望远端的轴上色像差。
另外,第二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而构成。通过第二透镜群包含2片负透镜,变倍时的第三透镜群的移动量得到抑制,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促进。另外,通过第二透镜群包含1片正透镜,倍率色像差、轴上色像差的矫正良好。
此外,第三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如下而构成:包含具有非球面的正透镜的且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包含一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的且整体上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并且,在第三透镜群中,通过在前群中配备具有非球面的正透镜,能够良好地矫正球面像差。另外,通过在中群配置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从而在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的轴上色像差和望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的矫正上发挥出优异的效果。另外,也具有球面像差的矫正效果。此外,通过后群具备正光焦度,能够良好地矫正像面弯曲。还有,就后群而言,只要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即可,由多个透镜构成也无妨,但若考虑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则优选由1片正透镜构成。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如上构成的基础上,在光学系统全系的广角端的焦距设为fw,第二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2,第三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3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0.7≤fw/f3≤1.0
(2)-1.0≤f3/f2≤-0.5
条件式(1)、(2)均表示用于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成像性能的提高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1)、(2),即使实现明亮的透镜,也能够抑制诸像差的发生。在条件式(1)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三透镜群的正光焦度变得过弱,变倍时的第三透镜群的移动量增加,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受到阻碍。另一方面,若在条件式(1)中超过其上限,则球面像差的矫正变得过剩,招致近红外光的成像性能的降低,并且可视光的像面弯曲变得显著,因此不优选。另外,在条件式(2)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二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得过弱,特别是望远端的彗差矫正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条件式(2)若超过其上限,第三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变倍时的第三透镜群的移动量增加,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受到阻碍。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v3F,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v3B,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d3F,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设为Nd3B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3)45≤v3F-v3B≤70
(4)0.4≤Nd3B-Nd3F≤0.7
条件式(3)、(4)表示用于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实现良好的像差矫正的条件。在条件式(3)中若低于其下限,则轴上色像差的矫正困难,特别是对于近红外光的成像性能劣化。另一方面,在条件式(3)中若超过其上限,则轴上色像差的矫正过剩,与倍率色像差的矫正平衡恶化。另外,在条件式(4)中若低于其下限,则像面弯曲的矫正困难,特别是在广角端的可视光的成像性能劣化。另一方面,在条件式(4)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球面像差的矫正困难,特别是在广角端的可视光的轴上的分辨率降低。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从孔径光阑至像面的距离设为SI,光学系统全系的望远端的F数设为Ft,光学系统全系的望远端的视场角设为2ωt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5)2.0≤SI×Ft/2ωt≤4.5
条件式(5)表示用于在不损害光学系统紧凑性下F数明亮、且得到高变倍的条件。在条件式(5)若低于其下限,则望远端的长焦距化困难。即,得不到期望的变倍率。另一方面,在条件式(5)中若超过其上限,则从像面至孔径光阑的距离变长,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受到阻碍。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光学系统全系的望远端的焦距设为ft,第一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1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6)0.3≤ft/t1≤0.6
条件式(6)表示在整个变倍域用于良好地矫正诸像差的条件。在条件式(6)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一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得过弱,特别是望远端的彗差的矫正困难,周边部的分辨率降低。另一方面,在条件式(6)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第一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得过强,特别是望远端的球面像差的矫正过剩,成像性能劣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v11,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从物体侧起第二位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v12,从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为止的距离设为D,第三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3,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设为ft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7)50≤|v12-v11|≤60
(8)2.0≤D/ft≤2.3
(9)0.3≤f3/ft≤0.6
条件式(7)表示用于使光学系统的在望远端的成像性能提高的条件。在条件式(7)中若低于其下限,则在望远端的轴上色像差矫正困难,轴上的近红外光的成像性能劣化。另一方面,在条件式(7)中若超过其上限,则在望远端的轴上色像差的矫正过剩,周边部的蓝色光斑的发生变得显著。
条件式(8)是用于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高变倍化且提高成像性能的条件。在条件式(8)中若低于其下限,则在实现光学系统的长焦距化时,像面弯曲大规模发生,成像性能劣化。另一方面,在条件式(8)中若超过其上限,想要实现光学系统的长焦距化,则光学系统的总长延长,向小型的摄像装置收容困难。
条件式(9)是表示用于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提高成像性能的条件。在条件式(9)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球面像差的矫正过剩,招致近红外光的成像性能的劣化,并且可视光的像面弯曲变得显著,因此不优选。另一方面,在条件式(9)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第三透镜群的正光焦度变得过弱,变倍时的第三透镜群的移动量增加,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受到阻碍。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若在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至少1面形成非球面,则更优选。如此,能够良好地矫正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的可视光的像面弯曲。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若在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形成非球面,则能够更良好地矫正光学系统的望远端的彗差。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能够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实现良好的像差矫正,得到明亮优质的图像。特别是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既能够达到小型,又能够良好地矫正对于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成为使成像性能劣化的原因的诸像差。而且,也可以进行高变倍。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还有,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起顺次配置以下构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在第三透镜群G13与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上,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1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111、正透镜L112而构成。负透镜L111和正透镜L112被接合。
第二透镜群G1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121、负透镜L122、正透镜L123而构成。负透镜L122和正透镜L123被接合。
第三透镜群G1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1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1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13R而构成。前群G13F由正透镜L131构成。在正透镜L1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1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132和负透镜L133构成。正透镜L132和负透镜L133被接合。后群G13R由正透镜L134构成。在正透镜L134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1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从而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21.0455
d1=1.00  nd1=1.84666  vd1=23.78
r2=16.4474
d2=3.74  nd2=1.49700  vd2=81.61
r3=-92.1282
d3=D(3)(可变)
r4=106.9383
d4=0.70  nd3=1.48749  vd3=70.44
r5=16.8159
d5=1.81
r6=-14.2110
d6=0.70  nd4=1.74330  vd4=49.22
r7=16.5105
d7=1.71  nd5=1.94595  vd5=17.98
r8=51.4001
d8=D(8)(可变)
r9=∞(孔径光阑)
d9=D(9)(可变)
r10=7.8560(非球面)
d10=4.85  nd6=1.49710  vd6=81.56
r11=-10.9863(非球面)
d11=0.10
r12=7.2168
d12=3.46  nd7=1.49700  vd7=81.61
r13=-27.4506
d13=0.60  nd8=1.74077  vd8=27.76
r14=4.2368
d14=2.11
r15=17.4705(非球面)
d15=2.43  nd9=2.00178  vd9=19.32
r16=175.6659(非球面)
d16=D(16)(可变)
r17=∞
d17=1.20  nd10=1.51633  vd10=64.14
r18=∞
d18=D(18)
r19=∞(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0面)
K=0.3108,
A=-8.53992×10-5,B=1.75385×10-6
C=-5.35157×10-8,D=2.95608×10-10
(第11面)
K=1.0000,
A=5.40631×10-4,B=-4.79433×10-6
C=3.63934×10-8,D=-4.02089×10-10
(第15面)
K=1.0000,
A=1.47616×10-3,B=-3.88377×10-5
C=2.59543×10-6,D=-1.23690×10-8
(第16面)
K=1.0000,
A=1.07552×10-3,B=-4.09025×10-4
C=1.31670×10-6,D=5.58828×10-8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8.97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88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08
f1(第一透镜群G11的焦距)=40.90
f2(第二透镜群G12的焦距)=-11.56
f3(第三透镜群G13的焦距)=10.60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4.34
D(从负透镜L1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7.10
v11(负透镜L1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23.78
v12(正透镜L1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1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13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9.32
Nd3F(正透镜L 1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134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2.00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85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92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2.24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50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2.96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53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57.83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2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48
另外,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然后,像散图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2】
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2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2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23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2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211和正透镜L212而构成。负透镜L211和正透镜L212被接合。
第二透镜群G2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221、负透镜L222、正透镜L223而构成。负透镜L222和正透镜L223被接合。
第三透镜群G2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2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2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23R而构成。前群G23F由正透镜L231构成。在正透镜L2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2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232、正透镜L233、负透镜L234而构成。负透镜L232和正透镜L233和负透镜L234被接合。后群G23R由正透镜L235构成。在正透镜L235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2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2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23.7766
d1=1.00  nd1=1.84666  vd1=23.78
r2=18.1792
d2=3.29  nd2=1.49700  vd2=81.61
r3=-61.9181
d3=D(3)(可变)
r4=-106.9398
d4=0.70  nd3=1.48749  vd3=70.44
r5=20.5274
d5=1.59
r6=-13.8966
d6=0.70  nd4=1.74330  vd4=49.22
r7=19.3235
d7=1.67  nd5=1.94595  vd5=17.98
r8=85.5777
d8=D(8)(可变)
r9=∞(孔径光阑)
d9=D(9)(可变)
r10=7.7614(非球面)
d10=5.21  nd6=1.49710  vd6=81.56
r11=-16.4757(非球面)
d11=0.10
r12=9.9292
d12=0.70  nd7=1.92286  vd7=20.88
r13=6.5000
d13=5.37  nd8=1.49700  vd8=81.61
r14=-6.4562
d14=0.60  nd9=1.51680  vd9=64.20
r15=5.8297
d15=0.91
r16=12.9478(非球面)
d16=2.00  nd10=2.00178  vd10=19.32
r17=19.0187(非球面)
d17=D(17)(可变)
r18=∞
d18=1.20  nd11=1.51633  vd11=64.14
r19=∞
d19=D(19)
r20=∞(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0面)
K=0.3618,
A=-5.94338×10-5,B=1.24856×10-6
C=-3.22426×10-8,D=4.93011×10-10
(第11面)
K=1.0000,
A=3.17878×10-4,B=-2.60377×10-6
C=2.22080×10-8,D=-1.23913×10-11
(第16面)
K=1.0000,
A=1.93727×10-4,B=-4.55959×10-5
C=-2.33607×10-6,D=1.90081×10-8
(第17面)
K=1.0000,
A=2.84278×10-4,B=-5.45387×10-5
C=-4.14270×10-6,D=2.40182×10-7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8.97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86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10
f1(第一透镜群G21的焦距)=41.11
f2(第二透镜群G22的焦距)=-11.67
f3(第三透镜群G23的焦距)=10.21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6.19
D(从负透镜L 2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7.00
v11(负透镜L 2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23.78
v12(正透镜L 2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 2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 235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9.32
Nd3F(正透镜L 2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235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2.00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88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87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2.24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50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3.24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53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57.83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2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47
另外,图4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3】
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3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3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33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3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311和正透镜L312而构成。负透镜L311和正透镜L312被接合。
第二透镜群G3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321、负透镜L322、正透镜L323而构成。负透镜L322和正透镜L323被接合。
第三透镜群G3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3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3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33R而构成。前群G33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331、正透镜L332而构成。在正透镜L3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3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333、负透镜L334而构成。正透镜L333和负透镜L334被接合。后群G33R由正透镜L335构成。在正透镜L335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3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3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20.7861
d1=1.00  nd1=1.84666  vd1=23.78
r2=16.1420
d2=3.93  nd2=1.49700  vd2=81.61
r3=-100.0738
d3=D(3)(可变)
r4=-69.0629
d4=0.70  nd3=1.48749  vd3=70.44
r5=21.6360
d5=1.62
r6=-15.6234
d6=0.70  nd4=1.69680  vd4=55.46
r7=17.7459
d7=1.65  nd5=1.94595  vd5=17.98
r8=44.1106
d8=D(8)(可变)
r9=∞(孔径光阑)
d9=D(9)(可变)
r10=16.8213(非球面)
d10=2.07  nd6=1.59201  vd6=67.02
r11=-55.3555(非球面)
d11=0.10
r12=14.3575
d12=3.83  nd7=1.49700  vd7=81.61
r13=-12.4482
d13=0.10
r14=8.0118
d14=2.99  nd8=1.49700  vd8=81.61
r15=-30.382
d15=0.70  nd9=1.76182  vd9=26.61
r16=4.3343
d16=1.86
r17=21.8114(非球面)
d17=3.06  nd10=2.00178  vd10=19.32
r18=-100.0000(非球面)
d18=D(18)(可变)
r19=∞
d19=1.20  nd11=1.51633  vd11=64.14
r20=∞
d20=D(20)
r21=∞(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0面)
K=-14.1796,
A=1.84965×10-4,B=-9.77461×10-6
C=-7.48158×10-8,D=-1.75002×10-10
(第11面)
K=1.0000,
A=1.07518×10-4,B=-8.50720×10-7
C=-1.97917×10-7,D=2.17517×10-9
(第17面)
K=1.0000,
A=5.88022×10-4,B=1.04789×10-5
C=-8.27725×10-7,D=1.26147×10-7
(第18面)
K=1.0000,
A=1.45999×10-4,B=-3.01105×10-6
C=-1.27293×10-6,D=8.14173×10-8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8.97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88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01
f1(第一透镜群G31的焦距)=41.41
f2(第二透镜群G32的焦距)=-11.67
f3(第三透镜群G33的焦距)=10.48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3.80
D(从负透镜L 3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6.50
v11(负透镜L 3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23.78
v12(正透镜L 3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 3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67.02
v3B(正透镜L 335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9.32
Nd3F(正透镜L 3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9
Nd3B(正透镜L 335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2.00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86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90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47.70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41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2.89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53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57.83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2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48
另外,图6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4】
图7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4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4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4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43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4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411、正透镜L412而构成。负透镜L411和正透镜L412被接合。在正透镜L412的像面IMG侧的面,接合/浇铸成形有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4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421、负透镜L422、正透镜L423而构成。负透镜L422和正透镜L423被接合。
第三透镜群G4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4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4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43R而构成。前群G43F由正透镜L431构成。在正透镜L4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4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434、负透镜L433而构成。正透镜L432和负透镜L433被接合。后群G43R由正透镜L434构成。在正透镜L434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4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4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34.0074
d1=1.00  nd1=1.84666  vd1=23.78
r2=23.8609
d2=3.52  nd2=1.49700  vd2=81.61
r3=-32.6063(非球面)
d3=0.20  nd3=1.53610  vd3=41.21
r4=-28.9034
d4=D(4)(可变)
r5=-54.1596
d5=0.70  nd4=1.83400  vd4=37.34
r6=24.6537
d6=1.38
r7=-12.8079
d7=0.70  nd5=1.74330  vd5=49.22
r8=26.6595
d8=1.75  nd6=1.94595  vd6=17.98
r9=-70.2507
d9=D(9)(可变)
r10=∞(孔径光阑)
d10=D(10)(可变)
r11=7.9764(非球面)
d11=4.50  nd7=1.49710  vd7=81.56
r12=-12.3964(非球面)
d12=0.10
r13=7.6077
d13=3.26  nd8=1.49700  vd8=81.61
r14=-32.7450
d14=0.60  nd9=1.74077  vd9=27.76
r15=4.7058
d15=2.02
r16=21.3602(非球面)
d16=1.72  nd10=2.00178  vd10=19.32
r17=1000.0000(非球面)
d17=D(17)(可变)
r18=∞
d18=1.20  nd11=1.51633  vd11=64.14
r19=∞
d19=D(19)
r20=∞(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3面)
K=1.0000,
A=2.13750×10-5,B=-1.72668×10-7
C=4.91295×10-9,D=-4.59346×10-11
(第11面)
K=0.3735,
A=-6.47603×10-5,B=1.98553×10-6
C=-5.98743×10-8,D=8.86363×10-10
(第12面)
K=1.0000,
A=5.27835×10-4,B=-4.94554×10-6
C=3.13111×10-8,D=2.35475×10-10
(第16面)
K=1.0000,
A=2.03445×10-3,B=-9.76586×10-6
C=1.01726×10-8,D=1.04485×10-7
(第17面)
K=1.0000,
A=1.73971×10-3,B=2.62756×10-5
C=-3.70304×10-6,D=3.55335×10-7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8.97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88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05
f1(第一透镜群G41的焦距)=36.89
f2(第二透镜群G42的焦距)=-11.50
f3(第三透镜群G43的焦距)=11.28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4.97
D(从负透镜L 4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6.50
v11(负透镜L 4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23.78
v12(正透镜L 4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 4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 43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9.32
Nd3F(正透镜L 4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434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2.00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79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98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2.24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50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3.10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59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57.83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2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52
另外,图8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5】
图9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5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5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5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53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5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511、正透镜L512而构成。负透镜L511和正透镜L512被接合。
第二透镜群G5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521、负透镜L522、正透镜L523而构成。
第三透镜群G5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5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5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53R而构成。前群G53F由正透镜L531构成。在正透镜L5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5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532、负透镜L533而构成。正透镜L532和负透镜L533被接合。后群G53R由正透镜L534构成。在正透镜L534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5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5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43.9283
d1=1.00  nd1=1.80518  vd1=25.46
r2=33.5341
d2=2.40  nd2=1.49700  vd2=81.61
r3=-46.8008
d3=D(3)(可变)
r4=-30.1242
d4=0.60  nd3=1.48749  vd3=70.44
r5=31.2211
d5=1.26
r6=-17.1954
d6=0.60  nd4=1.90366  vd4=31.31
r7=22.5590
d7=0.31
r8=24.2649
d8=1.90  nd5=1.94595  vd5=17.98
r9=-69.3273
d9=D(9)(可变)
r10=∞(孔径光阑)
d10=D(10)(可变)
r11=10.0000(非球面)
d11=3.75  nd6=1.49710  vd6=81.56
r12=-14.5049(非球面)
d12=0.10
r13=6.7400
d13=4.50  nd7=1.49700  vd7=81.61
r14=-37.8814
d14=0.60  nd8=1.74077  vd8=27.76
r15=4.8911
d15=2.90
r16=33.1791(非球面)
d16=3.00  nd9=2.10205  vd9=16.77
r17=-331.8398(非球面)
d17=D(17)(可变)
r18=∞
d18=1.20  nd10=1.51633  vd10=64.14
r19=∞
d19=D(19)
r20=∞(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1面)
K=1.0000,
A=-1.13621×10-4,B=-2.59853×10-6
C=1.04911×10-7,D=-4.09440×10-9
(第12面)
K=1.0000,
A=1.69424×10-4,B=-3.06114×10-7
C=-4.22065×10-8,D=-1.36612×10-9
(第16面)
K=1.0000,
A=1.94490×10-4,B=-4.13622×10-5
C=3.13620×10-6,D=-1.57243×10-7
(第17面)
K=1.0000,
A=1.95439×10-4,B=-1.93329×10-5
C=1.45224×10-7,D=-5.54131×10-9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9.22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24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36
f1(第一透镜群G51的焦距)=51.05
f2(第二透镜群G52的焦距)=-14.26
f3(第三透镜群G53的焦距)=11.46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4.82
D(从负透镜L 5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5.72
v11(负透镜L 5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25.46
v12(正透镜L 5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 5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 53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6.77
Nd3F(正透镜L 5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534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2.10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80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80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4.79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60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3.73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42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56.15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8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54
另外,图10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图11是表示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6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6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6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63与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6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611、正透镜L612而构成。负透镜L611和正透镜L612被接合。
第二透镜群G6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621、负透镜L622、正透镜L623而构成。
第三透镜群G6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6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6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63R而构成。前群G63F由正透镜L631构成。在正透镜L6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6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632、负透镜L633而构成。正透镜L632和负透镜L633被接合。后群G63R由正透镜L634构成。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6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6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41.6852
d1=1.00  nd1=1.92286  vd1=18.90
r2=34.9384
d2=2.40  nd2=1.49700  vd2=81.61
r3=-48.9544
d3=D(3)(可变)
r4=-31.3760
d4=0.60  nd3=1.48749  vd3=70.44
r5=25.8081
d5=1.45
r6=-15.6338
d6=0.60  nd4=1.80440  vd4=39.59
r7=36.8536
d7=0.15
r8=43.1433
d8=1.70  nd5=1.95906  vd5=17.47
r9=-69.3806
d9=D(9)(可变)
r10=∞(孔径光阑)
d10=D(10)(可变)
r11=10.0000(非球面)
d11=4.05  nd6=1.49710  vd6=81.56
r12=-13.8828(非球面)
d12=0.10
r13=6.7671
d13=4.05  nd7=1.49700  vd7=81.61
r14=-35.9056
d14=0.60  nd8=1.74077  vd8=27.76
r15=5.1415
d15=2.65
r16=-47.3333
d16=1.80  nd9=1.95906  vd9=17.47
r17=-16.0963
d17=D(17)(可变)
r18=∞
d18=1.20  nd10=1.51633  vd10=64.14
r19=∞
d19=D(19)
r20=∞(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1面)
K=1.0000,
A=-1.76863×10-4,B=2.16656×10-6
C=-4.07744×10-8,D=-9.05479×10-11
(第12面)
K=1.0000,
A=1.61249×10-4,B=1.33028×10-6
C=-1.17838×10-8,D=-4.06142×10-10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9.22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24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29
f1(第一透镜群G61的焦距)=50.10
f2(第二透镜群G62的焦距)=-13.93
f3(第三透镜群G63的焦距)=11.91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5.00
D(从负透镜L 6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5.61
v11(负透镜L 6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8.90
v12(正透镜L 6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 6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 63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7.47
Nd3F(正透镜L 6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634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96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77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85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4.09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46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3.68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42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62.71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8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56
另外,图12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7】
图13表示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7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7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7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73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7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711、负透镜L712面而构成。正透镜L711和负透镜L712被接合。
第二透镜群G7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721、负透镜L722、正透镜L723而构成。
第三透镜群G7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7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7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73R而构成。前群G73F由正透镜L731构成。在正透镜L7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7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732、负透镜L733而构成。正透镜L732和负透镜L733被接合。后群G73R由正透镜L734构成。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7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7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45.8255
d1=2.44  nd1=1.49700  vd1=81.61
r2=-37.5084
d2=1.00  nd2=1.92286  vd2=18.90
r3=-43.1291
d3=D(3)(可变)
r4=-34.4415
d4=0.60  nd3=1.48749  vd3=70.44
r5=24.2868
d5=1.50
r6=-15.0553
d6=0.60  nd4=1.80610  vd4=33.27
r7=27.1099
d7=0.16
r8=30.9324
d8=1.79  nd5=1.95906  vd5=17.47
r9=-69.9137
d9=D(9)(可变)
r10=∞(孔径光阑)
d10=D(10)(可变)
r11=10.0000(非球面)
d11=4.20  nd6=1.49710  vd6=81.56
r12=-13.0693(非球面)
d12=0.10
r13=6.7740
d13=3.95  nd7=1.49700  vd7=81.61
r14=-43.7148
d14=0.60  nd8=1.72825  vd8=28.32
r15=4.9994
d15=3.14
r16=-33.5620
d16=1.40  nd9=1.95906  vd9=17.47
r17=-14.8863
d17=D(17)(可变)
r18=∞
d18=1.20  nd10=1.51633  vd10=64.14
r19=∞
d19=D(19)
r20=∞(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1面)
K=1.0000,
A=-1.99962×10-4,B=-4.50263×10-7
C=4.52649×10-8,D=-3.18138×10-9
(第12面)
K=1.0000,
A=1.45926×10-4,B=4.74004×10-7
C=-2.93705×10-8,D=-1.51343×10-9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9.17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24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28
f1(第一透镜群G71的焦距)=48.27
f2(第二透镜群G72的焦距)=-13.76
f3(第三透镜群G73的焦距)=11.95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4.81
D(从正透镜L 7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7.12
v11(正透镜L 7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12(负透镜L 7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8.90
v3F(正透镜L 7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 73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7.47
Nd3F(正透镜L 7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734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96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77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87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4.09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46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3.30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44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62.71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8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56
另外,图14是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8】
图15是表示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8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8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OP、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8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群G83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CCD和CMOS等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第一透镜群G8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811、正透镜L812而构成。
第二透镜群G8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821、负透镜L822、正透镜L823而构成。
第三透镜群G8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群G83F、具有负光焦度的中群G83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群G83R而构成。前群G83F由正透镜L831构成。在正透镜L831的两面分别形成有非球面。中群G83M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832、负透镜L833而构成。正透镜L832和负透镜L833被接合。后群G83R由正透镜L834构成。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G83沿着光轴从像面IMG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8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IMG侧移动,矫正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41.5895
d1=1.00  nd1=1.92286  vd1=18.90
r2=34.9900
d2=0.10
r3=34.9617
d3=2.40  nd2=1.497  vd2=81.61
r4=-49.0236
d4=D(4)(可变)
r5=-31.5013
d5=0.60  nd3=1.48749  vd3=70.44
r6=25.7445
d6=1.45
r7=-15.6092
d7=0.60  nd4=1.8044  vd4=39.59
r8=37.1532
d8=0.15
r9=43.5974
d9=1.68  nd5=1.95906  vd5=17.47
r10=-69.1402
d10=D(10)(可变)
r11=∞(孔径光阑)
d11=D(11)(可变)
r12=10.0000(非球面)
d12=4.02  nd6=1.4971  vd6=81.56
r13=-13.8359(非球面)
d13=0.10
r14=6.7400
d14=4.05  nd7=1.497  vd7=81.61
r15=-37.8748
d15=0.60  nd8=1.74077  vd8=27.76
r16=5.1025
d16=2.72
r17=-52.8147
d17=1.80  nd9=1.95906  vd9=17.47
r18=-16.6498
d18=D(18)(可变)
r19=∞
d19=1.20  nd10=1.51633  vd10=64.14
r20=∞
d20=D(20)
r21=∞(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2面)
K=1.0000,
A=-1.78873×10-4,B=2.04221×10-6
C=-4.20470×10-8,D=-2.08204×10-11
(第13面)
K=1.0000,
A=1.59641×10-4,B=1.20964×10-6
C=-1.34776×10-8,D=-3.03134×10-10
(变倍数据)
fw(光学系统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9.22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21.24
F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29
f1(第一透镜群G81的焦距)=49.91
f2(第二透镜群G82的焦距)=-13.91
f3(第三透镜群G83的焦距)=11.89
SI(从孔径光阑STOP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24.92
D(从透镜L 811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IMG为止的距离)=46.40
2ωt(光学系统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17.13
v11(负透镜L 81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8.90
v12(正透镜L 812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61
v3F(正透镜L 831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81.56
v3B(正透镜L 834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17.47
Nd3F(正透镜L 831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50
Nd3B(正透镜L 834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1.96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w/f3=0.78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3/f2=-0.85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v3F-v3B=64.09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Nd3B-Nd3F=0.46
(关于条件式(5)的数值)
SI×Ft/2ωt=3.33
(关于条件式(6)的数值)
ft/f1=0.43
(关于条件式(7)的数值)
|v12-v11|=62.71
(关于条件式(8)的数值)
D/ft=2.18
(关于条件式(9)的数值)
f3/ft=0.56
另外,图16是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7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1、r2、…表示各透镜、孔径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表示各透镜、孔径光阑等的壁厚或他们的面间隔,nd1、nd2、…表示各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折射率,vd1、vd2、…表示各透镜等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阿贝数。而且,长度的单位全部是“mm”,角度的单位全部是“°”。
另外,上述各非球面形状,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在以透镜面顶点为原点时的高度HR在光轴方向的变位量设为X(H),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圆锥系数为K,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分别设为A、B、C、D,使光的进行方向设为正时,由以下所示的式表示。
【算式1】
X ( H ) = H 2 / R 1 + 1 - ( KH 2 / R 2 ) + A H 4 + B H 6 + C H 8 + D H 10
如以上说明,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对于从可视域至近红外域的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可实现良好的像差矫正,能够得到明亮而优质的图像。特别是,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既能够实现小型,又能够良好地矫正对于宽阔的波长范围的光成为使成像性能的原因的诸像差。而且,也可以达成高变倍。另外,通过适宜配置非球面透镜和接合透镜而构成,能够进一步小型而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对于搭载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有用,特别是最适于昼夜使用的监控摄像机。

Claims (5)

1.一种变焦透镜,其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孔径光阑、第三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
通过使所述第三透镜群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位置的变动的矫正,
所述第一透镜群,以包含负透镜和正透镜的方式构成,
所述第二透镜群,以从物体侧顺次配置2片负透镜和1片正透镜的方式构成,
所述第三透镜群,以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前群、中群、后群的方式构成,所述前群包含正透镜且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所述中群包含一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且整体上具有负光焦度;所述后群具有正光焦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透镜的所述第三透镜群的所述前群所包含的正透镜具有非球面,
并且,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0.7≤fw/f3≤1.0
(2)-1.0≤f3/f2≤-0.5
在此,fw表示光学系全系的在广角端的焦距,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45≤v3F-v3B≤70
(4)0.4≤Nd3B-Nd3F≤0.7
其中,v3F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3B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Nd3F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Nd3B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像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5)2.0≤SI×Ft/2ωt≤4.5
其中,SI表示从所述孔径光阑至像面为止的距离,Ft表示光学系全系的在望远端的F数,2ωt表示光学系全系的在望远端的视场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6)0.3≤ft/fl≤0.6
其中,ft表示光学系全系的在望远端的焦距,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7)50≤|v12-v11|≤60
(8)2.0≤D/ft≤2.3
(9)0.3≤f3/ft≤0.6
其中,v1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v12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从物体侧起第二位的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D表示从所述第一透镜群的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面顶至像面为止的距离,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t表示光学系全系的望远端的焦距。
CN201210285616.9A 2011-10-21 2012-08-10 变焦透镜 Active CN1030641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2252A JP5706798B2 (ja) 2011-10-21 2011-10-21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1-232252 2011-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4178A CN103064178A (zh) 2013-04-24
CN103064178B true CN103064178B (zh) 2015-04-01

Family

ID=48106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5616.9A Active CN103064178B (zh) 2011-10-21 2012-08-10 变焦透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70187B2 (zh)
JP (1) JP5706798B2 (zh)
CN (1) CN1030641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727B (zh) * 2013-04-30 2015-11-11 Young Optics Inc 變焦鏡頭
DE102013105425B3 (de) * 2013-05-27 2014-03-13 Jos. Schneider Optische Werke Gmbh Fotografisches Weitwinkelobjektiv mit Innenfokussierung
JP6418893B2 (ja) 2014-10-21 2018-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6095448A (ja) 2014-11-17 2016-05-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562634B2 (ja) 2015-01-07 2019-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602101B2 (ja) * 2015-08-21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602287B2 (ja) * 2016-12-09 2019-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598761B2 (ja) * 2016-12-09 2019-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US10908400B2 (en) 2016-12-09 2021-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control device for the same
CN108845405B (zh) * 2018-09-25 2020-06-12 云南博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宽光谱昼夜两用的双视场监控镜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7685B1 (en) * 1997-09-02 2001-10-23 Konica Corporation Zoom lens
CN101866045A (zh) * 2004-03-30 2010-10-20 株式会社尼康 具有减振机构的变焦透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8511A (en) * 1987-09-30 1989-04-03 Minolta Camera Kk Zoom lens
JP2899019B2 (ja) 1989-09-01 1999-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3330989B2 (ja) 1991-12-25 2002-10-0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3262374B2 (ja) * 1992-07-08 2002-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111796A (ja) * 1998-09-30 2000-04-21 Asahi Optical Co Ltd 投影変倍レンズ系
JP2000275526A (ja) * 1999-03-25 2000-10-06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3329928A (ja) * 2002-05-09 2003-11-19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
US6924938B2 (en) * 2003-03-19 2005-08-02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camera,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JP4205464B2 (ja) * 2003-03-19 2009-0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548766B2 (ja) * 2003-11-14 2010-09-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4076964B2 (ja) 2004-02-12 2008-04-16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可視域及び近赤外域用ズームレンズ
JP4744969B2 (ja) * 2005-07-28 2011-08-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
JP4915992B2 (ja) * 2006-09-12 2012-04-1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5419519B2 (ja) 2009-03-31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7685B1 (en) * 1997-09-02 2001-10-23 Konica Corporation Zoom lens
CN101866045A (zh) * 2004-03-30 2010-10-20 株式会社尼康 具有减振机构的变焦透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6798B2 (ja) 2015-04-22
US20130100539A1 (en) 2013-04-25
US8670187B2 (en) 2014-03-11
JP2013088782A (ja) 2013-05-13
CN103064178A (zh)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4178B (zh) 变焦透镜
CN101650466B (zh) 变焦透镜
CN100374896C (zh) 具有接合透镜的变焦镜头
CN102356344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3293646B (zh) 变焦透镜
CN103576301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2053348B (zh) 微距镜头系统和包括该微距镜头系统的拾取装置
CN102169225B (zh) 变焦透镜
CN102043235B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4793316A (zh) 广角镜头系统
CN103246051A (zh) 成像镜头系统
US7319563B2 (e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CN102841433A (zh) 成像镜头、照相机装置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CN103293647A (zh) 变焦透镜
CN104570303A (zh) 变焦透镜
CN106066530A (zh) 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CN102033305B (zh) 变倍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2169224B (zh) 变焦透镜
KR101457415B1 (ko) 렌즈 광학계
CN102043234B (zh) 紧凑变焦镜头
KR101314329B1 (ko) 줌렌즈 및 촬상 장치
CN106199936A (zh) 变焦透镜
CN112596210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3676112B (zh) 变焦透镜
CN101846795B (zh) 变焦透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