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112B - 变焦透镜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112B
CN103676112B CN201310381413.4A CN201310381413A CN103676112B CN 103676112 B CN103676112 B CN 103676112B CN 201310381413 A CN201310381413 A CN 201310381413A CN 103676112 B CN103676112 B CN 103676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zoom
object side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14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112A (zh
Inventor
未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76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1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其能够在全变倍域中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通过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由此维持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应对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分辨率。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1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15)而构成。第三透镜群(G13)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在两面形成有非球面的正透镜(L131)(第一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弯月透镜之负透镜(L132)(第二透镜)而构成。并且,通过满足规定的条件,能够使大孔径比化和高分辨率化并立。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搭载有固体摄像元件的照相机、特别是监控摄像机中所适用的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作为监控摄像机所广泛使用的变焦透镜,有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负、正、正、负的光焦度的各透镜群而构成的5群变焦透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5、专利文献2。)。
这些变焦透镜中,均将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和第五透镜群固定,使第二透镜群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进行变倍。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群向着沿光轴的方向移动,从而进行变倍所伴随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还有,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5所述的变焦透镜的变倍比为3.2倍左右,F数(Fnumber)为2.0~3.2左右。专利文献2所述的变焦透镜的变倍比为5倍左右,F数为2.0~2.4左右。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2374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365539号公报
可是,作为监控摄像机、特别是交通监控用的摄像机所搭载的变焦透镜,期望是在夜间和昏暗的场所也能够良好地进行监视的大孔径变焦透镜。而且,近年来固体摄像元件(CCD和CMOS等)的高像素化急速推进,要求具备可以应对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能够确认被摄物体更细微的特征的300万像素以上)的高分辨率的变焦透镜。
为了得到高画质的图像,必须良好地校正从广角端至望远端的诸像差。但是,若想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变焦透镜的大孔径比化,则不能良好地校正在全部的变倍域发生的诸像差,难以遍及全变倍域而维持高光学性能。另外,不能在全变倍域得到明亮的图像。
如此,在以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变焦透镜为首的现有技术中,未能实现特别是以夜间和昏暗的场所的监视为目的监控摄像机所适合的变焦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提供一种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其能够在全变倍域中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通过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维持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应对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分辨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并且,所述第三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且至少在一面形成非球面的第一透镜、和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形状的第二透镜,通过将所述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三透镜群和所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使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从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所述第四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进行伴随变倍而来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2.2<|F3/F4|<3.5
(2)vdG3L1/vdG3L2>2.8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群的焦距,vdG3L1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vdG3L2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二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其能够在全变倍域中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通过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从而维持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应对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分辨率。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中,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0.5<|rp/f31|<0.8
其中,rp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f31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不会招致变焦透镜的加工性的恶化,既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又能够维持高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明中,在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前透镜直径,实现变焦透镜全系的小型、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一种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其能够在全变倍域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通过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维持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应对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分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对d线的诸像差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对d线的诸像差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对d线的诸像差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对d线的诸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而构成。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群和第五透镜群的固定,使第二透镜群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由此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群沿光轴移动,从而进行变倍所伴随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其能够在全变倍域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从而维持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应对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分辨率。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而设定以下所示这样的各种条件。
首先,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三透镜群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并至少在一面形成有非球面的第一透镜、和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形状的第二透镜而构成。
通过在第三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所配置的第一透镜上形成非球面,能够良好地校正伴随大孔径比化而在全变倍域发生变得显著的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另外,通过配置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形状的第二透镜,能够更良好地校正诸像差。有着具备这样的特征的2片透镜,用很少片数的透镜就可以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所以能够实现变焦透镜的轻量化。
而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将第三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3,第四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4,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G3L1,第三透镜群的第二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设为vdG3L2时,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2.2<|F3/F4|<3.5
(2)vdG3L1/vdG3L2>2.8
条件式(1)规定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3和第四透镜群的焦距F4的比的恰当的范围。
在条件式(1)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三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得过强。这种情况下,在缩短光学系统全长上有效,但诸像差,特别是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不为优选。而且,难以确保光学系统的后截距(バッケフォ一カス)。另一方面,在条件式(1)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第三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得过弱,光学系统全长延长,变焦透镜的小型化变得困难。
条件式(2)规定构成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各自对d线的阿贝数的比的恰当的范围。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良好地校正伴随大孔径比化而在全变倍域发生的色像差(轴上色像差、倍率色像差)。在条件式(2)中若低于其下限,则伴随大孔径比化而在全变倍域变得显著的色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将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p,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焦距设为f31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3)0.5<|rp/f31|<0.8
条件式(3)是规定第三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所配置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形状的算式。在本发明中,在该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为了良好地校正诸像差而形成曲率大的凸面。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3),不会招致该第一透镜的加工性的恶化,而能够维持高光学性能。
在条件式(3)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变得过小,第一透镜的加工性恶化。若透镜的加工性恶化,则变焦透镜的制造成本提高,因此不为优选。另一方面,在条件式(3)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第一透镜的加工性良好,但诸像差、特别是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校正变得困难,光学性能劣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将规定了既定的孔径的孔径光阑配置在第二透镜群与第三透镜群之间即可。一般来说,若实现大孔径比化,则孔径光阑直径也随之变大。若孔径光阑直径变大,则光学系统的前透镜直径也有变大的倾向。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光学系统中光束直径最小的第二透镜群和第三透镜群之间配置孔径光阑,能够减小光学系统的前透镜直径,能够实现变焦透镜全系的小型、轻量化。
如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通过具备上述构成,能够在全变倍域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能够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从而维持高光学性能,并能够具备可以与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对应的分辨率。
特别是,通过在第三透镜群的最靠物体侧所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形成非球面,满足上述条件式(1),能够使第三群透镜群和第四透镜群的焦距的比最佳化,良好地校正伴随大孔径比化而在全变倍域发生变得显著的诸像差,实现高分辨率化。此外,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2),能够在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中使用玻璃透镜,可以更良好地进行色像差的校正。而且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3),不会招致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加工性的恶化,能够维持高光学性能。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还有,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1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15而构成。
在第二透镜群G12和第三透镜群G1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既定的孔径的孔径光阑STP。另外,在第五透镜群G15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就第一透镜群G11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111、正透镜L112、正透镜L113而构成。负透镜L111和正透镜L112被接合。
就第二透镜群G12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121、负透镜L122、正透镜L123而构成。负透镜L122和正透镜L123被接合。
就第三透镜群G13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131(第一透镜)、负透镜L132(第二透镜)而构成。在正透镜L13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负透镜L132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弯月透镜构成。
就第四透镜群G14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141、负透镜L142而构成。在正透镜L141的物体侧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正透镜L141和负透镜L142被接合。
就第五透镜群G15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151、正透镜L152而构成。在正透镜L152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此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G11、孔径光阑STP、第三透镜群G13和第五透镜群G15始终被固定。然而,使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由此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群G14沿着光轴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5.0(广角端)~27.4(中间位置)~50.0(望远端)F数(Fno.)=1.41(广角端)~1.41(中间位置)~1.41(望远端)半视场角(ω)=17.31(广角端)~9.28(中间位置)~5.00(望远端)
(透镜数据)
r1=52.701
d1=1.00nd1=1.84666vd1=23.78
r2=37.494
d2=5.45nd2=1.49700vd2=81.54
r3=-209.348
d3=0.15
r4=46.627
d4=2.98nd3=1.61800vd3=63.39
r5=173.394
d5=D(5)(可变)
r6=-95.368
d6=0.70nd4=1.90366vd4=31.31
r7=21.124
d7=2.76
r8=-25.242
d8=0.60nd5=1.51633vd5=64.14
r9=24.624
d9=1.90nd6=1.95906vd6=17.47
r10=163.058
d10=D(10)(可变)
r11=∞(孔径光阑)
d11=0.80
r12=15.000(非球面)
d12=3.80nd7=1.59201vd7=67.02
r13=-162.259(非球面)
d13=5.82
r14=57.534
d14=0.80nd8=1.92286vd8=18.90
r15=21.153
d15=D(15)(可变)
r16=15.452(非球面)
d16=4.30nd9=1.76802vd9=49.24
r17=-21.694
d17=0.60nd10=1.72825vd10=28.32
r18=-77.352
d18=D(18)(可变)
r19=11.752
d19=1.90nd11=1.74077vd11=27.76
r20=6.977
d20=1.77
r21=15.882(非球面)
d21=2.20nd12=1.82115vd12=24.06
r22=23.347(非球面)
d22=1.00
r23=∞
d23=2.50nd13=1.51633vd13=64.14
r24=∞
d24=4.64
r25=∞(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2面)
k=-0.5866,
A=-3.61877×10-6,B=-7.61256×10-8
C=3.33045×10-10,D=-6.25838×10-12
(第13面)
k=83.9072,
A=1.65979×10-5,B=-7.39338×10-8
C=-3.64627×10-11,D=-2.87932×10-12
(第16面)
k=-1.3890,
A=-1.59736×10-5,B=1.27294×10-7
C=-4.84226×10-9,D=4.27025×10-11
(第21面)
k=2.8196,
A=-1.79940×10-5,B=-2.89823×10-6
C=7.03458×10-8,D=-5.72816×10-9
(第22面)
k=2.8897,
A=-9.52100×10-6,B=1.32989×10-6
C=-2.79234×10-7,D=-8.90638×10-10
(变倍数据)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3(第三透镜群G13的焦距)=39.041
F4(第四透镜群G14的焦距)=16.828
|F3/F4|=2.32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vdG3L1(正透镜L131(第一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67.02
vdG3L2(负透镜L132(第二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18.90
vdG3L1/vdG3L2=3.546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rp(正透镜L131(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15.000
f31(正透镜L131(第一透镜)的焦距)=23.38
|rp/f31|=0.642
图2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对d线(λ=587.56nm)的诸像差图。还有,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2】
图3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2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2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2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25而构成。
在第二透镜群G22和第三透镜群G2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既定的孔径的孔径光阑STP。另外,在第五透镜群G25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就第一透镜群G21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211、正透镜L212、正透镜L213而构成。负透镜L211和正透镜L212被接合。
就第二透镜群G22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221、负透镜L222、正透镜L223而构成。负透镜L222和正透镜L223被接合。
就第三透镜群G23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231(第一透镜)、负透镜L232(第二透镜)而构成。在正透镜L23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负透镜L232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弯月透镜构成。
就第四透镜群G24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241、负透镜L242而构成。在正透镜L241的物体侧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正透镜L241和负透镜L242被接合。
就第五透镜群G25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251、正透镜L252而构成。在正透镜L252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此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G21、孔径光阑STP、第三透镜群G23和第五透镜群G25始终被固定。然而,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22沿光轴从物体侧和像面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群G24沿光轴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5.0(广角端)~27.4(中间位置)~50.0(望远端)F数(Fno.)=1.42(广角端)~1.44(中间位置)~1.44(望远端)半视场角(ω)=17.19(广角端)~9.23(中间位置)~5.00(望远端)
(透镜数据)
r1=57.066
d1=1.00nd1=1.84666vd1=23.78
r2=39.550
d2=5.11nd2=1.49700vd2=81.54
r3=-245.030
d3=0.15
r4=48.097
d4=3.05nd3=1.61800vd3=63.39
r5=222.471
d5=D(5)(可变)
r6=-143.269
d6=0.70nd4=1.90366vd4=31.31
r7=20.787
d7=3.02
r8=-22.781
d8=0.60nd5=1.51633vd5=64.14
r9=27.841
d9=1.90nd6=1.95906vd6=17.47
r10=486.697
d10=D(10)(可变)
r11=∞(孔径光阑)
d11=0.80
r12=15.214(非球面)
d12=3.80nd7=1.61881vd7=63.85
r13=-300.983(非球面)
d13=5.32
r14=70.442
d14=0.80nd8=1.92286vd8=18.90
r15=21.752
d15=D(15)(可变)
r16=13.489(非球面)
d16=4.30nd9=1.76802vd9=49.24
r17=-25.255
d17=0.60nd10=1.72825vd10=28.32
r18=-49.793
d18=D(18)(可变)
r19=17.183
d19=1.90nd11=1.74077vd11=27.76
r20=7.215
d20=1.76
r21=17.712(非球面)
d21=2.20nd12=1.82115vd12=24.06
r22=31.109(非球面)
d22=1.00
r23=∞
d23=2.50nd13=1.51633vd13=64.14
r24=∞
d24=5.58
r25=∞(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2面)
k=-0.6090,
A=-4.19699×10-6,B=-9.56196×10-8
C=6.43385×10-10,D=-8.48882×10-12
(第13面)
k=13.6295,
A=4.91055×10-6,B=-2.78020×10-8
C=-4.26331×10-11,D=-3.78172×10-12
(第16面)
k=-1.4320,
A=-1.94318×10-5,B=2.72495×10-8
C=-3.03937×10-9,D=3.38298×10-11
(第21面)
k=3.3539,
A=-2.50356×10-5,B=4.03139×10-7
C=-2.52553×10-8,D=-4.37056×10-9
(第22面)
k=4.9321,
A=-3.78714×10-6,B=3.63191×10-6
C=-2.99492×10-7,D=-5.48636×10-10
(变倍数据)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3(第三透镜群G23的焦距)=42.458
F4(第四透镜群G24的焦距)=14.165
|F3/F4|=2.997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vdG3L1(正透镜L231(第一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63.85
vdG3L2(负透镜L232(第二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18.90
vdG3L1/vdG3L2=3.378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rp(正透镜L231(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15.214
f31(正透镜L231(第一透镜)的焦距)=23.511
|rp/f31|=0.647
图4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对d线(λ=587.56nm)的诸像差图。还有,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3】
图5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3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3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3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35而构成。
在第二透镜群G32和第三透镜群G3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既定的孔径的孔径光阑STP。另外,在第五透镜群G35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就第一透镜群G31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311、正透镜L312、正透镜L313而构成。负透镜L311和正透镜L312被接合。
就第二透镜群G32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321、负透镜L322、正透镜L323而构成。负透镜L322和正透镜L323被接合。
就第三透镜群G33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331(第一透镜)、负透镜L332(第二透镜)而构成。在正透镜L33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负透镜L332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弯月透镜构成。
就第四透镜群G34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341、负透镜L342而构成。在正透镜L341的物体侧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正透镜L341和负透镜L342被接合。
就第五透镜群G35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351、正透镜L352而构成。在正透镜L352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此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G31、孔径光阑STP、第三透镜群G33和第五透镜群G35被固定。然而,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32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群G34沿着光轴移动,从而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5.0(广角端)~27.4(中间位置)~50.0(望远端)F数(Fno.)=1.42(广角端)~1.44(中间位置)~1.44(望远端)半视场角(ω)=17.15(广角端)~9.22(中间位置)~5.00(望远端)
(透镜数据)
r1=55.770
d1=1.00nd1=1.84666vd1=23.78
r2=38.896
d2=5.06nd2=1.49700vd2=81.54
r3=-197.191
d3=0.15
r4=47.173
d4=2.70nd3=1.61800vd3=63.39
r5=132.026
d5=D(5)(可变)
r6=205.465
d6=0.70nd4=1.90366vd4=31.31
r7=19.963
d7=3.80
r8=-19.359
d8=0.60nd5=1.51633vd5=64.14
r9=35.304
d9=1.90nd6=1.95906vd6=17.47
r10=-414.596
d10=D(10)(可变)
r11=∞(孔径光阑)
d11=0.80
r12=16.621(非球面)
d12=3.80nd7=1.61881vd7=63.85
r13=-115.603(非球面)
d13=4.35
r14=69.820
d14=0.80nd8=1.92286vd8=18.90
r15=21.887
d15=D(15)(可变)
r16=14.112(非球面)
d16=4.30nd9=1.76802vd9=49.24
r17=-23.853
d17=0.60nd10=1.72825vd10=28.32
r18=-43.429
d18=D(18)(可变)
r19=20.742
d19=1.90nd11=1.71736vd11=29.50
r20=6.937
d20=1.71
r21=16.656(非球面)
d21=2.20nd12=1.82115vd12=24.06
r22=38.845(非球面)
d22=1.00
r23=∞
d23=2.50nd13=1.51633vd13=64.14
r24=∞
d24=6.16
r25=∞(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2面)
k=-0.5439,
A=-1.48046×10-6,B=-6.19350×10-8
C=3.86077×10-10,D=-5.71423×10-12
(第13面)
k=-0.2573,
A=1.81004×10-5,B=-2.58080×10-8
C=1.42210×10-10,D=-3.82567×10-12
(第16面)
k=-1.3867,
A=-1.71342×10-5,B=1.81833×10-8
C=-1.77195×10-9,D=1.91952×10-11
(第21面)
k=4.4474,
A=2.05738×10-5,B=-1.83122×10-6
C=5.50981×10-8,D=-6.10561×10-9
(第22面)
k=24.9779,
A=4.51606×10-5,B=-1.43913×10-7
C=-1.36900×10-7,D=-4.15559×10-9
(变倍数据)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3(第三透镜群G33的焦距)=45.653
F4(第四透镜群G34的焦距)=14.267
|F3/F4|=3.2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vdG3L1(正透镜L331(第一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63.85
vdG3L2(负透镜L332(第二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18.90
vdG3L1/vdG3L2=3.378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rp(正透镜L331(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16.621
f31(正透镜L331(第一透镜)的焦距)=23.744
|rp/f31|=0.7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对d线(λ=587.56nm)的诸像差图。还有,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4】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4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4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4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G44、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G45而构成。
在第二透镜群G42和第三透镜群G43之间,配置有规定了既定的孔径的孔径光阑STP。另外,在第五透镜群G45和像面I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还有,在像面IMG,配置有固体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
就第一透镜群G41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411、正透镜L412、正透镜L413而构成。负透镜L411和正透镜L412被接合。
就第二透镜群G42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421、负透镜L422、正透镜L423而构成。负透镜L422、正透镜L423被接合。
就第三透镜群G43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431(第一透镜)、负透镜L432(第二透镜)而构成。在正透镜L43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负透镜L432由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的弯月透镜构成。
就第四透镜群G44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441、负透镜L442而构成。正透镜L441的物体侧面形成有非球面。另外,正透镜L441和负透镜L442被接合。
就第五透镜群G45而言,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451、正透镜L452而构成。在正透镜L452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此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G41、孔径光阑STP、第三透镜群G43和第五透镜群G45被固定。然而,通过使第二透镜群G4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第四透镜群G44沿着光轴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5.0(广角端)~27.4(中间位置)~50.0(望远端)F数(Fno.)=1.42(广角端)~1.44(中间位置)~1.44(望远端)半视场角(ω)=17.15(广角端)~9.21(中间位置)~5.00(望远端)
(透镜数据)
r1=64.654
d1=1.00nd1=1.84666vd1=23.78
r2=42.859
d2=4.83nd2=1.49700vd2=81.54
r3=-188.181
d3=0.15
r4=46.926
d4=3.02nd3=1.61800vd3=63.39
r5=214.595
d5=D(5)(可变)
r6=-159.632
d6=0.70nd4=1.90366vd4=31.31
r7=21.034
d7=3.04
r8=-22.653
d8=0.60nd5=1.51633vd5=64.14
r9=28.525
d9=1.90nd6=1.95906vd6=17.47
r10=619.032
d10=D(10)(可变)
r11=∞(孔径光阑)
d11=0.80
r12=15.492(非球面)
d12=3.80nd7=1.61881vd7=63.85r13=461.986(非球面)
d13=4.96
r14=64.368
d14=0.80nd8=1.95906vd8=17.47r15=25.648
d15=D(15)(可变)
r16=13.369(非球面)
d16=4.30nd9=1.76802vd9=49.24r17=-25.681
d17=0.60nd10=1.72825vd10=28.32
r18=-49.936
d18=D(18)(可变)
r19=21.590
d19=1.90nd11=1.74077vd11=27.76
r20=7.666
d20=1.63
r21=22.153(非球面)
d21=2.20nd12=1.82115vd12=24.06
r22=45.276(非球面)
d22=1.00
r23=∞
d23=2.50nd13=1.51633vd13=64.14
r24=∞
d24=6.63
r25=∞(像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
(第12面)
k=-0.6311,
A=-4.15876×10-6,B=-1.37883×10-7
C=4.15271×10-10,D=-1.52593×10-11
(第13面)
k=-100.0000,
A=-3.24557×10-6,B=-3.64173×10-8
C=-7.92874×10-10,D=-5.83352×10-12
(第16面)
k=-1.4459,
A=-2.09475×10-5,B=-8.45495×10-8
C=-1.17046×10-9,D=2.39402×10-11
(第21面)
k=4.1333,
A=5.12895×10-5,B=1.63393×10-6
C=2.00177×10-8,D=-4.75306×10-9
(第22面)
k=10.1512,
A=9.62421×10-5,B=2.29371×10-6
C=-7.74967×10-8,D=-4.41659×10-9
(变倍数据)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3(第三透镜群G43的焦距)=42.7
F4(第四透镜群G44的焦距)=14.079
|F3/F4|=3.033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vdG3L1(正透镜L431(第一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63.85
vdG3L2(负透镜L432(第二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17.47
vdG3L1/vdG3L2=3.655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rp(正透镜L431(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15.492
f31(正透镜L431(第一透镜)的焦距)=25.82
|rp/f31|=0.6
图8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对d线(λ=587.56nm)的诸像差图。还有,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1、r2、…表示各透镜、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表示各透镜、光阑等的壁厚或其面间隔,nd1、nd2、…表示各透镜的对d线(λ=587.56nm)的折射率,vd1、vd2、…表示各透镜的对d线(λ=587.56nm)的阿贝数。而且,长度的单位全部是“mm”,角度的单位全部是“°”。
另外,就上述各非球面形状而言,将非球面的深度设为Z,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设为y,近轴曲率半径设为R,圆锥系数设为k,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分别设为A、B、C、D,以光的行进方向为正时,由以下所示的式表示。
【算式1】
Z = y 2 R ( 1 + 1 - ( 1 + k ) y / R 2 ) 2 + Ay 4 + By 6 + Cy 8 + Dy 10
如以上说明,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通过具备上述构成,能够在全变倍域得到明亮的图像,并且能够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从而维持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与高像素的固体摄像元件对应的分辨率。特别是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实现一种小型、轻量的变焦透镜,其跨越全变倍域的F数为1.4左右的大孔径比,同时又维持着可以遍及全变倍域而有效地校正诸像差的高光学性能,具备可以应对300万像素以上的固体摄影元件的高分辨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对于监视夜间和昏暗场所的监控摄像机有用,特别最适于不论昼夜都要求提供鲜明的证据图像的交通监控用摄像机。
【符号说明】
G11、G21、G31、G41第一透镜群
G12、G22、G32、G42第二透镜群
G13、G23、G33、G43第三透镜群
G14、G24、G34、G44第四透镜群
G15、G25、G35、G45第五透镜群
L111、L121、L122、L132、L142、L151、L211、L221、L222、L232、L242、L251、L311、L321、L322、L332、L342、L351、L411、L421、L422、L432、L442、L451负透镜
L112、L113、L123、L131、L141、L152、L212、L213、L223、L231、L241、L252、L312、L313、L323、L331、L341、L352、L412、L413、L423、L431、L441、L452正透镜
STP孔径光阑
CG保护玻璃
IMG像面

Claims (2)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群,
所述第三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并至少在一面形成有非球面的第一透镜、使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弯月形状的第二透镜,
将所述第一透镜群、所述第三透镜群和所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使所述第二透镜群沿光轴从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通过使所述第四透镜群沿光轴移动,进行伴随变倍的像面变动的校正和调焦,
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2.2<|F3/F4|<3.5
(2)νdG3L1/νdG3L2>2.8
(3)0.5<|rp/f31|<0.8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4表示所述第四透镜群的焦距,νdG3L1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νdG3L2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二透镜的对d线的阿贝数,rp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f31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第一透镜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透镜群和所述第三透镜群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
CN201310381413.4A 2012-09-11 2013-08-28 变焦透镜 Active CN103676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9835A JP5847675B2 (ja) 2012-09-11 2012-09-11 ズームレンズ
JP2012-199835 2012-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112A CN103676112A (zh) 2014-03-26
CN103676112B true CN103676112B (zh) 2015-11-25

Family

ID=50314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1413.4A Active CN103676112B (zh) 2012-09-11 2013-08-28 变焦透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47675B2 (zh)
CN (1) CN103676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16531B (zh) * 2018-09-30 2020-04-0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镜头
CN110554494B (zh) * 2019-09-23 2024-07-26 南京东利来光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显微镜管镜
CN112379509B (zh) * 2020-12-14 2022-06-10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534423A (zh) * 2021-07-15 2021-10-22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17406411B (zh) * 2023-12-14 2024-03-12 武汉宇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安防监控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060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01101367A (zh) * 2006-06-01 2008-01-09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01373263A (zh) * 2007-08-22 2009-02-25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图像捕获器件
CN201344993Y (zh) * 2008-12-16 2009-11-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cctv摄像机镜头
CN102455491A (zh) * 2010-10-22 2012-05-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96283B2 (ja) * 1992-02-13 2001-08-06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
JP5846792B2 (ja) * 2011-07-22 2016-01-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3117657A (ja) * 2011-12-05 2013-06-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7060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01101367A (zh) * 2006-06-01 2008-01-09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01373263A (zh) * 2007-08-22 2009-02-25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图像捕获器件
CN201344993Y (zh) * 2008-12-16 2009-11-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cctv摄像机镜头
CN102455491A (zh) * 2010-10-22 2012-05-1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112A (zh) 2014-03-26
JP5847675B2 (ja) 2016-01-27
JP2014056055A (ja) 201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0466B (zh) 变焦透镜
CN103293646B (zh) 变焦透镜
CN102169225B (zh) 变焦透镜
CN103901588B (zh) 变焦镜头以及摄像装置
CN104793316A (zh) 广角镜头系统
CN103064178B (zh) 变焦透镜
CN103576301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2331619B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02478707A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201965294U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装置
US8693106B2 (en) Zoom lens
CN102262291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03454754B (zh) 变焦透镜和配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3676112B (zh) 变焦透镜
US9726867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2033305B (zh) 变倍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2902051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CN103777312B (zh) 透镜系统
CN102334059A (zh) 变焦透镜
CN102169224B (zh) 变焦透镜
CN101750721A (zh)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3744170A (zh) 广角变焦镜头
CN105974567A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2540433A (zh) 变焦透镜和装备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US8203794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