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1357A - 转向位置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位置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1357A
CN102161357A CN2011100394743A CN201110039474A CN102161357A CN 102161357 A CN102161357 A CN 102161357A CN 2011100394743 A CN2011100394743 A CN 2011100394743A CN 201110039474 A CN201110039474 A CN 201110039474A CN 102161357 A CN102161357 A CN 102161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ard
recess
axial region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94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1357B (zh
Inventor
真庭高广
薮塚光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da KK
Original Assignee
Yamad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da KK filed Critical Yamada KK
Publication of CN102161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1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3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向位置调整装置能够简便且迅速地将用来辅助倾斜调整作业的弹簧组装在固定托架和固定托架上。固定托架的两个凸缘部具有倾斜凸缘板和卡止片。该卡止片形成引导缘、卡止凹部、松插入凹部以及固定孔。前述松插入凹部与前述固定孔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地形成。弹簧部件在比两个螺旋部更后方一侧形成有第1卡止轴部,从该第1卡止轴部的前端朝向后方形成有第2卡止轴部,前述第1卡止轴部卡合在前述卡止凹部中,前述第2卡止轴部卡合在前述固定孔中,前述弹簧部件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的间隔形成得比前述两个引导缘的间隔窄。

Description

转向位置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位置调整装置,能够简便且迅速地将用来辅助倾斜调整作业的弹簧组装在固定托架和对转向柱进行支撑并安装在前述固定托架上进行倾斜动作的活动托架上。
背景技术
过去,在转向位置调整装置中,用来始终对转向柱向倾斜上方一侧施力的扭转螺旋弹簧跨接在转向柱与上侧车体安装托架之间。并且,以扭转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始终对转向柱向倾斜上方一侧施力。即,通过安装扭转螺旋弹簧,防止倾斜调整时将转向柱的约束解除后方向盘一侧因转向柱及方向盘等的自重,而向下方倾斜动作,在防止方向盘一侧倾斜动作的同时,即便转向柱和方向盘的自重大,驾驶员也能够很容易地用手把持住方向盘,从而轻松地进行倾斜位置的调整。
在这种转向位置调整装置中,使用着很多扭转螺旋弹簧。而作为这种转向位置调整装置有专利文献1。下面,就专利文献1将所使用的附图标记加上括号概略进行说明。扭转螺旋弹簧由将转向柱的轴心夹在中间而配置在左右两侧的螺旋部(61、61)、从该螺旋部(61、61)的内侧[转向柱(1)的轴心一侧]的两端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后方延长部(62、62),将该后方延长部(62、62)的车体后方端连接起来的抵接部(63)、在前述螺旋部(61、61)的外侧[离开转向柱(1)的轴心的一侧]的两端形成的U字形的钩子(64、64)构成。在上侧车体安装托架(3)的侧板(32A、32B)上,形成有扭转螺旋弹簧(6)的钩子(64、64)卡合的钩挂部(39、39),该钩挂部(39、39)向离开转向柱(1)的轴心的方向突出。
从下面观察上侧车体安装托架(3),钩挂部(39、39)呈四边形形状,形成有U字形的缺口槽(391、391)。具有上述构成的专利文献1中的扭转螺旋弹簧(6)的组装是首先将扭转螺旋弹簧(6)的钩子(64、64)钩挂在上侧车体安装托架(3)的钩挂部(39、39)的缺口槽(391、391)上,作为临时组装部件。之后,将钩挂了作为上述临时组装部件的扭转螺旋弹簧(6)的钩子(64、64)的上侧车体安装托架(3)组装到转向柱(1)上,进行倾斜用长槽(33A、33B)周边的组装。此时,在克服扭转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而保持转向柱(1)的中心轴线成水平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倾斜用长槽(33A、33B)周边的零部件的组装。
专利文献1:特开2009-6740
一般来说,弹簧[扭转螺旋弹簧(6)]的组装因动作复杂而大多以手工作业进行。而且,扭转螺旋弹簧起着克服转向柱以及方向盘等的自重而向上方施力的作用,弹性力强大,在进行扭转螺旋弹簧(6)的组装时,必须使出很大的力来克服扭转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成为作业人员的负担。而如果为了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而减小扭转螺旋弹簧(6)的弹性力,则会发生扭转螺旋弹簧(6)容易从U字形的缺口槽(391)中脱出等不希望的情况。
此外,必须在克服扭转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而将转向柱(1)保持在大致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倾斜用长槽(33A、33B)周边的组装,作业人员必须使出很大的力。作业人员在组装作业中,必须持续施力来克服扭转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因而作业人员的负担极大。为此,本发明要达成的目的(技术问题)是,即使增强了扭转螺旋弹簧的弹性力,也能够简便且迅速地安装到固定托架及活动托架上。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锐意地反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通过使第1技术方案为下述的转向位置调整装置而解决了上述问题,第1技术方案的转向位置调整装置由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凸缘部的固定托架、与该固定托架进行组合并安装有管柱的活动托架、以及弹簧部件构成,其特征是,前述两个凸缘部具有朝向前下方的倾斜凸缘板,形成有从该倾斜凸缘板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卡止片,该卡止片的宽度方向外端缘且前方一侧作为引导缘形成,在比该引导缘更后方一侧且宽度方向内方形成有卡止凹部,前述引导缘朝向前述卡止凹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形成,在前述倾斜凸缘板上,以将与前述引导缘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作为宽度方向的内方位置且从前端朝向后方地形成松插入凹部,并且在比该松插入凹部的终端部更内方一侧相邻地形成固定孔,前述卡止凹部与前述固定孔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地形成,前述弹簧部件在将前述管柱的轴心夹在中间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螺旋部,在比两个螺旋部更后方一侧形成有第1卡止轴部,从该第1卡止轴部的前端朝向后方形成有第2卡止轴部,前述第1卡止轴部卡合在前述卡止凹部中,前述第2卡止轴部卡合在前述固定孔中,前述弹簧部件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的间隔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的两个引导缘的间隔窄。通过使第2技术方案为在第1技术方案中前述松插入凹部的后端与前述固定孔连通,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第1技术方案中,由于前述弹簧部件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的间隔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的两个引导缘的间隔窄,因此能够利用弹簧部件的弹性复原力来进行弹簧部件的组装,进行组装所需要的力可以较小,能够减轻作业人员的负担。由于在卡止凹部的车辆前方一侧设置有朝向该卡止凹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引导缘,因此能够利用弹簧部件的弹性复原力将弹簧部件的第1卡止轴部圆滑地引导到前述卡止凹部中。
由于在比前述松插入凹部的终端部更靠内方一侧相邻地形成有固定孔,因此,当第1卡止轴部卡止在前述卡止凹部中时,第2卡止轴部将在弹簧部件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自然卡止到前述固定孔中,组装作业效率提高。由于能够很容易且稳定地将弹簧部件的第2卡止轴部安装到固定孔中,因此,能够使倾斜操作时的向上方的施力稳定且良好。
在第2技术方案中,由于松插入凹部与固定孔是连通的,因此在两个第1卡止轴部在弹簧部件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卡止到两个卡止凹部中的同时,第2卡止轴部将被极为圆滑地引导到固定孔中卡止,因而组装作业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B)是将本发明中的固定托架与活动托架二者组装后的主视图,(C)是本发明中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D)是本发明的套圈部件部位的剖视主视图。
图2(A)是本发明中的固定托架的前方一侧的主视图,(B)是固定托架的俯视图,(C)是(B)的(α)部放大图,(D)是(A)的Y1-Y1向剖视图,(E)是(A)的Y2-Y2向剖视图。
图3(A)是弹簧部件的俯视图,(B)是弹簧部件的侧视图,(C)是弹簧部件的立体图。
图4(A)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固定托架的俯视图,(B)是(A)的(β)部放大图。
图5是固定托架和弹簧部件的俯视图。
图6(A)至(C)是弹簧部件固定到凸缘部上的工序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A...固定托架,2...凸缘部,22...倾斜凸缘板,23...卡止片,25...引导缘,26...卡止凹部,27...松插入凹部,28...固定孔,4...活动托架,5...管柱,7...弹簧部件,71...连接杆部,72...第1弹性轴部,73...螺旋部,74...第2弹性轴部,75...第1卡止轴部,76...第2卡止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主要构成如图1所示,由固定托架A、活动托架4、弹簧部件7、套圈部件8等构成。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便于说明存在表示方向的“前方”及“后方”,但在本发明的装置中,将安装在汽车的车体上的状态下位于行进方向一侧的作为前方,位于方向盘一侧的作为后方。此外,“宽度方向”是表示车体的左右方向。本发明中的表示“前方”、“后方”及“宽度方向”等方向的词汇标注在主要的附图中。
固定托架A如图2(A)、(B)所示,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适当的间隔形成有固定侧板部1、1,从该固定侧板部1、1的上端形成有凸缘部2、2。两个固定侧板部1、1以及两个凸缘部2、2在固定托架A的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地构成。固定侧板部1和凸缘部2既可以是通过压力加工等方法一体形成,也可以是由通过焊接方法等得到的其它部件形成。前述两个固定侧板部1、1上形成有用来使活动托架4相对于固定托架A自如倾斜动作的倾斜孔11、11。两个固定侧板部1、1彼此通过固定连接部3相连接。或者,有时也使前述固定连接部3具有将两个凸缘部2、2彼此连接起来的结构。
两个凸缘部2、2由安装用凸缘板21和倾斜凸缘板22构成[参照图2(B)、(D)]。安装用凸缘板21是用来将固定托架A与撞击吸收部件及舱室部件等一起安装在车体内的既定位置的部位,以大致平坦面形成。倾斜凸缘板22相对于前述安装用凸缘板21形成于车体前方一侧,是从后方一侧向前方一侧向下倾斜的面板[参照图2(D)、(E)]。前述安装用凸缘板21与前述倾斜凸缘板22一体形成的。
如图2所示,在倾斜凸缘板22的下方,形成有卡止片23。倾斜凸缘板22的下方是前方端部部位。再有,卡止片23形成于倾斜凸缘板22的宽度方向内端一侧的位置上[参照图2(A)、(B)]。倾斜凸缘板22的宽度方向内端一侧是形成有固定侧板部1的一侧。卡止片23是以大致方形板状形成的部位。卡止片23从后方一侧朝向前方一侧向下倾斜,虽然斜率较小地形成为比前述倾斜凸缘板22更接近于水平[参照图2(D)、(E)],但斜率根据弹簧部件7的形状适当设定。
此外,如图2(A)至(C)所示,前述卡止片23上形成有引导缘25和卡止凹部26。而且,前述倾斜凸缘板22上形成有松插入凹部27及固定孔28。卡止片23上形成的引导缘25是在前述卡止片23的宽度方向的外端一侧且靠向前方一侧形成的[参照图2(B)、(C)]。此外,卡止凹部26在前述卡止片23的斜上方一侧、即前后方向的后方一侧形成,是从卡止片23的宽度方向上的外端朝向内方一侧以大致缺口状形成。具体地说,前述卡止凹部26是在前述卡止片23的宽度方向外端一侧开口而以大致U字形凹陷的形状形成[参照图2(B)、(C)]。
前述引导缘25作为随着从前方一侧朝向后方一侧向前述卡止片23的宽度方向的内方一侧倾斜的端缘形成。即,两个卡止片23、23上形成的两个引导缘25、25从两个凸缘部2、2的前方朝向后方形成为大致“八”字形[参照图2(B)]。而前述引导缘25的前端部分是作为以大致圆弧形突出形成的弧形前端缘25a形成的[参照图2(C)]。此外,前述引导缘25的倾斜既可以是大致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前述倾斜凸缘板22上形成的松插入凹部27以开口于倾斜凸缘板22的前端的方式从前方朝向后方延伸地形成凸缘[参照图2(A)至(C)及(E)]。松插入凹部27形成为大致U字形,该松插入凹部27的宽度方向上的内方侧缘与前述卡止片23的宽度方向的外方端缘且引导缘25的最突出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直线上大致一致地形成[参照图2(C)]。在这里,所谓前述松插入凹部27的宽度方向上的内方侧缘是在形成该松插入凹部27的倾斜凸缘板22的宽度方向上位置靠内方的侧缘。
在前述倾斜凸缘板22上,与内方一侧相邻地以与前述松插入凹部27的终端部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有前述固定孔28[参照图2(C)]。在这里,前述卡止凹部26的封闭端部,是指在形成该卡止凹部26的倾斜凸缘板22的宽度方向上位置靠内方的端部。
再有,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结构存在前述松插入凹部27与前述固定孔28连通的结构(参照图4)。在该实施方式中,松插入凹部27与固定孔28经由筋状通孔29连通。具体地说,筋状通孔29从前述松插入凹部27的后方一侧端部沿着宽度方向形成,该筋状通孔29是作为通达固定孔28的、整体为大致L字形的槽孔形成的[参照图4(B)]。
活动托架4如图1所示,在宽度方向两侧隔开适当间隔设置有活动侧板部41、41,在该活动侧板部41、41的下端形成有活动底板部42。两个活动侧板部41、41之间安装着管柱5。并且,活动托架4的两个活动侧板部41、41配置在前述固定托架A的两个固定侧板部1、1之间,经由紧固件6进行连结。在前述活动侧板部41、41上,以相对于前述固定托架A倾斜、伸缩动作自如的方式形成有伸缩孔43、43。伸缩孔43、43在车体前后方向上作为长孔形成[参照图1(C)]。
前述紧固件6主要由螺栓杆61、操作杆62、调整凸轮部件63等构成[参照图1(D)]。此外,套圈部件8是以带台肩的圆筒状形成的部件,在其直径的中心且沿着轴向形成有轴孔81。套圈部件8配置在前述活动托架4的两个活动侧板部41、41之间,而且前述活动托架4被固定托架A的两个固定侧板部1、1夹持,前述紧固件6的螺栓杆61贯通固定托架A的两个倾斜孔11、11以及活动托架4的两个伸缩孔43、43以及前述套圈部件8的轴孔81。在前述固定托架A的一个固定侧板部1的外侧配置有前述调整凸轮部件63,从另一个固定侧板部1的倾斜孔11中伸出的螺栓杆61用螺母64固定[参照图1(D)]。
其次,关于前述弹簧部件7的构成,与前述固定托架A同样存在前后方向,弹簧部件7的前后方向与前述固定托架A的前后方向相同。首先,如图3(A)所示,在连接杆部7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更靠前方一侧形成有第1弹性轴部72、72,在两个第1弹性轴部72、72的前方一侧的杆端上,左右对称地形成有螺旋部73、73,从两个螺旋部73、73朝向后方一侧且前述连接杆部71一侧分别形成有第2弹性轴部74、74,从两个第2弹性轴部74、74的后方一侧杆端朝向上方分别形成有第1卡止轴部75、75,从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的杆端朝向后方一侧分别形成有第2卡止轴部76、76。前述两个螺旋部73、73的弹簧常数设定成相等。前述第1卡止轴部75相对于前述第2弹性轴部74以大致直角弯曲形成,前述第2卡止轴部76相对于前述第1卡止轴部75以大致直角弯曲形成。
弹簧部件7跨装在前述固定托架A与前述活动托架4两个部件上,在弹簧部件7的安装状态下,成为将前述管柱5的轴心夹在中间在轴向两侧形成螺旋部73、73的结构(参照图1)。如前所述,在前述活动托架4的两个活动侧板部41、41上配置有套圈部件8,并且,前述紧固件6的螺栓杆61贯通该套圈部件8[参照图1(D)]。前述弹簧部件7的第1弹性轴部72、72经由套圈部件8推压前述紧固件6的螺栓杆61[参照图1(D)],前述第1卡止轴部75、75以及第2卡止轴部76、76卡止在固定托架A的卡止凹部26、26以及固定孔28、28中,前述第1弹性轴部72、72与第2弹性轴部74、74因具有弹性而以前述螺旋部73、73为大致摆动中心进行摆动,从而对安装在活动托架4上的管柱5向上方施加弹性力。
而且,前述弹簧部件7的第1弹性轴部72、72是经由套圈推压紧固件6的螺栓杆61从而对安装在活动托架4上的管柱5进行支撑的部位,通过松动紧固件6,即便是在活动托架4能够相对于固定托架进行倾斜动作的状态下,也能够减轻活动托架4在倾斜调整时的上下动作的负荷。
就固定托架A与弹簧部件7的形状的尺寸进行说明。前述弹簧部件7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彼此的间隔W1形成为比前述固定托架A的两个引导缘25、25彼此的间隔L1窄[参照图2(B)、图3(A)及图5等]。即,W1<L1。再有,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彼此的间隔W1形成为与前述卡止凹部26、26的封闭端部彼此的间隔L2相同或稍窄。即,W1≤L2。因此,当弹簧部件7的第1卡止轴部75、75卡合在前述卡止凹部26、26中时,防止弹簧部件7在弹簧部件7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从卡止凹部26、26中脱出。前述两个凸缘部2、2上的卡止凹部26以及松插入凹部27的孔的宽度比前述弹簧部件7的杆径大,使得弹簧部件7的第1卡止轴部75以及第2卡止轴部76能够有富裕地松插入。
其次,就将弹簧部件7安装在固定托架A的两个凸缘部2、2上的工序进行说明。使固定托架A与弹簧部件7的前后方向一致(参照图5),使得该弹簧部件7位于前述固定托架A的前方一侧,在以夹具等将弹簧部件7向宽度方向扩开的同时,将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松插入到两个松插入凹部27、27的终端部。于是,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与两个卡止片23、23的引导缘25、25抵接[参照图6(A)]。
之后,当将夹具等对弹簧部件7进行扩开的力松开时,弹簧部件7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将在弹性复原力作用下,顺着两个引导缘25、25的倾斜向后方一侧移动,被两个卡止凹部26、26圆滑地引导,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被容纳在两个卡止凹部26、26中卡止[参照图6(C)]。随之,前述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自然从两个松插入凹部27、27卡止固定在两个固定孔28、28中。弹簧部件7的组装,也可以在使固定托架A的安装用凸缘板21为下侧的情况下进行。
即,在直到弹簧部件7的第1卡止轴部75卡止在卡止凹部26中的过程中,前述松插入凹部27作为第2卡止轴部76的规避部发挥作用。通过使前述松插入凹部27的终端部相对于固定孔28在轴向上形成于相同位置上,能够使弹簧部件7的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在弹簧部件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自然向两个固定孔28、28中移动[参照图6(A)至(C)]。
这样,弹簧部件7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75、75卡止在固定托架A的两个卡止凹部26、26中,并且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卡止在两个固定孔28、28中,因此,弹簧部件7在固定托架A以及活动托架4上极为牢固地固定。而且,进行组装时,克服弹簧作用力的力最初只施加到将弹簧部件7的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一直松地插入至两个松插入凹部27、27的终端部时即可,之后即使不施加力,也能够使弹簧部件7的第1卡止轴部75在弹簧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卡止在卡止凹部26中,并且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卡止在两个固定孔28、28中,因此,能够减轻组装作业人员的负担,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能够采用最后组装弹簧部件7的组装方法,没有必要对弹簧部件7和临时组装部件分别进行保管,而且组装过程中能够防止弹簧部件7从临时组装部件中脱落,使组装作业变得容易。此外,在松插入凹部27与固定孔28连通的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得弹簧部件7的两个第2卡止轴部76、76不会对固定托架A形成干涉,不会妨碍安装作业,能够得到很好的作业效率。

Claims (2)

1.一种转向位置调整装置,由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凸缘部的固定托架、与该固定托架进行组合并安装有管柱的活动托架、以及弹簧部件构成,其特征是,前述两个凸缘部具有朝向前下方的倾斜凸缘板,形成有从该倾斜凸缘板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卡止片,该卡止片的宽度方向外端缘且前方一侧作为引导缘形成,在比该引导缘更后方一侧且宽度方向内方形成有卡止凹部,前述引导缘朝向前述卡止凹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形成,在前述倾斜凸缘板上,以将与前述引导缘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的位置作为宽度方向的内方位置且从前端朝向后方地形成松插入凹部,并且在比该松插入凹部的终端部更内方一侧相邻地形成固定孔,前述卡止凹部与前述固定孔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地形成,前述弹簧部件在将前述管柱的轴心夹在中间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螺旋部,在比两个螺旋部更后方一侧形成有第1卡止轴部,从该第1卡止轴部的前端朝向后方形成有第2卡止轴部,前述第1卡止轴部卡合在前述卡止凹部中,前述第2卡止轴部卡合在前述固定孔中,前述弹簧部件的两个第1卡止轴部的间隔形成得比前述固定托架的两个引导缘的间隔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是,前述松插入凹部的后端与前述固定孔连通。
CN201110039474.3A 2010-02-19 2011-02-15 转向位置调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4531A JP5279743B2 (ja) 2010-02-19 2010-02-19 ステアリング位置調整装置
JP2010-034531 2010-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1357A true CN102161357A (zh) 2011-08-24
CN102161357B CN102161357B (zh) 2014-10-22

Family

ID=43981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947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357B (zh) 2010-02-19 2011-02-15 转向位置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96161B2 (zh)
EP (1) EP2361818B1 (zh)
JP (1) JP5279743B2 (zh)
CN (1) CN1021613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01264A (zh) * 2018-02-23 2020-10-20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2115B2 (ja) * 2010-01-20 2015-01-2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20841B2 (ja) * 2011-02-04 2014-11-05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89500B2 (ja) * 2011-11-29 2015-10-0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844634B2 (ja) * 2011-12-22 2016-01-20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2104644B3 (de) * 2012-05-30 2013-08-08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846321B2 (ja) * 2013-01-22 2016-01-2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624163B (zh) * 2013-12-10 2015-05-2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宽度可调节的翻边凸模结构
EP3023318B1 (en) * 2014-01-30 2018-04-18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JP6413375B2 (ja) * 2014-06-13 2018-10-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50022B2 (ja) * 2014-06-26 2018-07-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65041B2 (ja) * 2014-07-11 2018-08-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17248B2 (ja) * 2014-12-24 2018-04-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199086A (ja) 2015-04-07 2016-12-0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0485366Y1 (ko) * 2016-05-18 2017-12-28 남양공업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컬럼
CN110536825B (zh) * 2017-04-21 2022-08-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5757A (ja) * 1981-11-17 1983-05-23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チルト装置
JPH0367779A (ja) * 1989-08-07 1991-03-22 Koyo Seiko Co Ltd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659072A (zh) * 2002-06-04 2005-08-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倾斜式转向管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3882A (en) * 1983-01-17 1986-06-10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Zone control valve
JP2513633Y2 (ja) * 1990-11-02 1996-10-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928715B2 (ja) * 1993-12-24 1999-08-03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シャフトの支持装置
JPH08150943A (ja) * 1994-11-30 1996-06-11 Fuji Kiko Co Ltd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FR2737172B1 (fr) * 1995-07-26 1997-10-10 Nacam Systeme de guidage et de verrouillage pour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s automobile
JP2002096744A (ja) * 2000-09-22 2002-04-02 Nsk Ltd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147579B2 (ja) * 2002-01-17 2008-09-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401813B2 (en) * 2003-03-26 2008-07-22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for motor vehicle
JP4390134B2 (ja) * 2003-11-05 2009-12-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0553962B1 (ko) * 2004-09-07 2006-02-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가변식 충격 흡수 구조를 갖는 스티어링 컬럼
JP2006159920A (ja) * 2004-12-02 2006-06-22 Nsk Ltd 位置調節機能付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205687B2 (ja) * 2005-03-31 2009-01-0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266952B2 (ja) * 2005-04-18 2009-05-27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60273568A1 (en) * 2005-06-01 2006-12-07 Manwaring Marvin V Adaptive energy absorber for steering column
DE102006007553B3 (de) * 2006-02-16 2007-05-16 Thyssenkrupp Presta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029169B2 (ja) * 2007-06-26 2012-09-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組立方法
JP4694546B2 (ja) * 2007-09-07 2011-06-08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チルトテレス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031627B1 (ko) * 2007-10-31 2011-04-27 후지키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티어링 칼럼 장치
DE102008005793A1 (de) * 2008-01-23 2009-07-30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ungs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5757A (ja) * 1981-11-17 1983-05-23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チルト装置
JPH0367779A (ja) * 1989-08-07 1991-03-22 Koyo Seiko Co Ltd チルト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659072A (zh) * 2002-06-04 2005-08-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倾斜式转向管柱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01264A (zh) * 2018-02-23 2020-10-20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US11285987B2 (en) 2018-02-23 2022-03-29 Thyssenkrupp Presta Ag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1801264B (zh) * 2018-02-23 2022-09-13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79743B2 (ja) 2013-09-04
EP2361818B1 (en) 2013-09-04
EP2361818A1 (en) 2011-08-31
CN102161357B (zh) 2014-10-22
JP2011168190A (ja) 2011-09-01
US20110203403A1 (en) 2011-08-25
US8596161B2 (en) 2013-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1357A (zh) 转向位置调整装置
CN106476914B (zh) 降低阻力部件
US7510204B2 (en) Towing device for vehicle
DE102005026471B4 (de) Halter für eine Leitung in einem Automobil
CN106515349B (zh) 稳定器支承结构
CN104843052A (zh) 操舵装置
DE102008014501B4 (de)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eitliche Längsträger umfassenden Fahrzeugaufbau
DE102010030125B4 (de) Federabstützanordnung für eine Hinterradaufhängung
CN104139801B (zh) 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
EP3810939A1 (en) Fastening clip assemblies
EP2868233A1 (en) Headrest support structure
EP1840009A2 (de) Kaross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712334A (zh)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7914779A (zh) 车辆车顶结构
CN102837724A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溃缩防脱落机构
EP1957345B1 (en) A frame structure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rame structure.
US6877754B2 (en) Rear suspension connecting part structure under the floor of a vehicle
CN106143247A (zh) 具有安全气囊通道的拉手连接支架
EP1574366A1 (de) Achsaufhängung und Federplatte für eine Achsanbindung
US20210300135A1 (en) Hitch bar
US6619663B2 (en) Body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having forward spring strut receiving device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207089455U (zh) 悬置安装组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9064263U (zh) 三轮摩托车车架
US8950772B1 (en) Lightweight cantilever bicycle frame
CN103342099A (zh) 散热器支架及将散热器安装到前端模块支架上的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