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1276A -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1276A
CN102161276A CN2011100383414A CN201110038341A CN102161276A CN 102161276 A CN102161276 A CN 102161276A CN 2011100383414 A CN2011100383414 A CN 2011100383414A CN 201110038341 A CN201110038341 A CN 201110038341A CN 102161276 A CN102161276 A CN 102161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rist
attaching parts
liquid
j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8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1276B (zh
Inventor
青木雄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61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1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2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01Fluid pattern dispersing device making, e.g., 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端子间连接构造包括:被安装在液体容纳体上的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离的第二端子;与第一端子接触的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具有螺旋部、从螺旋部的一端延伸且用于与第二端子接触的第一腕部、从螺旋部的另一端延伸且用于与第一连接部件接触的第二腕部;容器主体,具有底面、与底面连接且被安装了第二端子的侧面;以及定位部件,具有用于插入第二连接部件的螺旋部的第一突起部、确定第一腕部和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的第二突起部。

Description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分离的两个端子电连接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具有分离的两个端子的液体容纳容器,以及该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喷墨式记录装置或喷墨印染装置,微喷注头等液体喷射装置从液体容纳容器接收墨水等液体的供应来进行喷射。在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余量变得很少从而无法从液体容纳容器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状态下,如果进行喷射动作,则有时会出现所谓的空打而导致喷射头损伤。因而,需要检测容纳于液体容纳体中的液体的量并对其进行监视。
因此,有人提出了在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中安装用于检测液体余量的传感器和用于进行传感器的控制的电路基板的方案(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墨盒具有被容纳在容器主体中的传感器部件、和被安装在容器主体上的电路基板。设置于传感器部件上的端子(传感器端子)与设置于电路基板上的端子(基板端子)相分离。从而,为了将分离的两个端子电连接,使用了基板侧端子导电部件和传感器侧端子导电部件这两个部件。具体来说,使用弹簧部件作为基板侧端子导电部件,使用对板状部件进行加工后的部件作为传感器侧端子导电部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8-1555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防止两个端子间发生导通不良,需要维持导电部件间的接触良好以及导电部件和端子之间的接触良好。这里,墨盒由于所容纳的墨水的量等设计条件的不同,有时基板端子与传感器端子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当组装多种墨盒时,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有时会在弹簧部件施加给基板端子的载荷中产生偏差。如果该载荷中产生偏差,则有时会发生导通不良。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部分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使得无论分离的两个端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可降低端子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部分问题而作出的,其能够以如下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一种端子间连接构造,将分离的两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端子间连接构造包括:
第一端子,被安装到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上;
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离,并被安装到用于容纳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容器主体上;
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并具有导电性,且被安装到所述液体容纳体上;
第二连接部件,该第二连接部件具有导电性,并包括:螺旋部;第一腕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延伸,用于与所述第二端子接触;和第二腕部,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延伸,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接触;和
定位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上;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底面以及侧面,该侧面与所述底面连接,且该侧面上安装有所述第二端子,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突起部,用于插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螺旋部;和
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接触并限制与所述第二腕部在与所述底面平行的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由此来确定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
设置在螺旋状的弹簧两端的第一腕部和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越小,则第一腕部对安装在容器主体上的第二端子施加的载荷越大。即,如果使相对角度固定,则能够降低该载荷的偏差。根据应用例1的端子间连接构造,由于能够通过第二突起部来确定第一腕部和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因而无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降低第一腕部施加给第二端子的载荷的偏差。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应用例2]如应用例1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所述第一突起部具有:被插入部,所述螺旋部被插入该被插入部;和座部,与所述被插入部相比位于所述底面侧,且与所述螺旋部的一个端面相接触。
根据应用例2的端子间连接构造,能够通过座部来确定第二连接部件相对于容器主体的底面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二连接部件的第一腕部容易与被安装在容器主体的侧面上的第二端子接触。从而,能够减少端子间导通不良的发生,并且提高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效率。
[应用例3]如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所述第二腕部具有拉伸螺旋弹簧。
根据应用例3的端子间连接构造,由于第二腕部具有拉伸螺旋弹簧,因而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的多种墨盒中,能够使用共同的第二连接部件使两个端子导通。
[应用例4]如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第二突起部限制所述第二腕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由此进一步确定所述第二腕部的第一部位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位接触。
根据应用例4的端子间连接构造,由于通过第二突起部可确定第一部位的位置,因而通过将液体容纳体容纳于容器主体中,能够容易使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接触。由此,在将液体容纳体容纳于容器主体中后,不需要另外单独进行使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接触的工序,因而能够提高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效率。
[应用例5]如应用例4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在通过所述第二突起部限制了所述第二腕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且在所述液体容纳体没有被容纳于所述容器主体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腕部能够针对与所述底面垂直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当所述液体容纳体被容纳于所述容器主体中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向所述底面侧推压,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腕部针对与所述底面垂直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根据应用例5的端子间连接构造,通过第一连接部件将第二连接部件的第二腕部向底面侧推压,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和第二连接部件接触。因而,即使从外部向液体容纳容器施加冲击,也能够抑制第二腕部相对第一连接部件发生移动。由此,能够降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应用例6]如应用例1、2、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在所述液体容纳体被容纳于所述容器主体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突起部协同动作,由此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的动作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根据应用例6的端子间连接构造,通过限制第二腕部的运动,能够进一步减少由于从外部向液体容纳容器施加冲击而导致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应用例7]如应用例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所述第一端子被设置在用于对所述液体容纳体容纳的液体的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部上,是输出所述传感器部的检测信号的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被设置在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上的电路基板上,是输出驱动所述传感器部的驱动信号的端子。
根据应用例7的端子间连接构造,通过将电路基板的端子与传感器部的端子之间的导通保持良好,能够减少无法检测液体余量的状况。
[应用例8]如应用例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所述液体容纳体包括: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和液体供应部,其一端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接,另一端朝向外部开口,用于使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通。
根据应用例8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提供减少两个端子间发生导通不良的液体容纳容器。
[应用例9]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该液体容纳容器使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流通,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a)准备第二连接部件的工序,该第二连接部件具有:螺旋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延伸的第一腕部、以及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腕部;
(b)准备容器主体的工序,该容器主体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
(c)准备液体容纳体的工序,该液体容纳体用于容纳液体,具有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相接触且具有导电性的第一连接部件;
(d)在所述容器主体中容纳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并利用所述第一腕部向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上的第二端子施加载荷的工序;以及
(e)将所述液体容纳体容纳在所述容器主体中的工序;
其中,所述工序(d)包括:
(d1)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螺旋部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工序;
(d2)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两个端子相接触的工序;以及
(d3)通过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相接触而限制所述第二腕部的弹性变形,将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设定为规定的角度的工序。
根据应用例9的组装方法,由于能够通过第二突起部将第一腕部和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设定为规定的角度,因而无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位置关系如何,都能够减小第一腕部施加到第二端子上的载荷的偏差。由此,能够减少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应用例10]如应用例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由所述工序(a)准备的第二连接部件中,所述第二腕部具有拉伸螺旋弹簧,还具有:(f)在所述工序(e)之后,使所述拉伸螺旋弹簧伸长而使得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接触的工程。
根据应用例10的组装方法,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的多种墨盒中,能够使用共同的第二连接部件来使两个端子导通。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除了上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具备该端子间连接构造的液体容纳容器、该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之外,还能够以具备该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喷射装置等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间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液体供应部20所具备的墨水流路的图;
图4是液体供应部20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Z轴负方向侧观看图4的传感器单元220而得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壳体16和电路基板13的图;
图7是第二壳体16的部分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向第二壳体16的安装方法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基板侧连接部件460与其他部件的接触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的接触状态的图;
图12是图10的C-C部分截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部件接触部280a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的组装方法的第一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的组装方法的第二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按以下顺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第一实施例:
B.第二实施例:
C.变形例:
A.第一实施例:
A-1.墨盒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1中为了确定方向而示出了XYZ轴。墨盒10包括: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6、液体容纳体(也称为“墨水包”)14、以及具有导电性的两个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460b。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第一壳体12被安装在第二壳体16上,由此组装出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10。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无需将两个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460b区别使用时,简称为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另外,墨盒10通过来自打印机的吸引,将墨水供应给打印机。这里,第二壳体16相当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叙的容器主体。
通过基板侧连接部件460、以及后述被安装在液体检测部22上的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a、246b,将安装于第二壳体16上的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未图示)与液体检测部22的传感器端子(未图示)电连接。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无需对两个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a、246b进行区别使用时,简称为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下面,为了容易理解,使用图2来说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了连接部件246、460的端子间的连接方式。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间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组装有液体容纳容器的状态下的连接方式。被设置于液体检测部22的传感器端子267与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的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接触。另一方面,被设置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第一腕部466与被设置于电路基板13上的基板端子136相接触。此外,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第二腕部464和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的部件接触部280相互接触。由此,将分离的基板端子136和传感器端子267电连接起来。
返回图1,继续对墨盒10进行说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是具有导电性的扭力螺旋弹簧。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包括:第一腕部466、螺旋部462、第二腕部464。第一腕部466与被安装在第二壳体16上的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图2)接触。第二腕部464与和传感器端子267接触的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接触。第一腕部466和第二腕部464的一端具有弯曲的弯曲部466a、464a。另外,针对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和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之间的具体接触方式,将在后面具体叙述。这里,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第一连接部件”相当于“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第二连接部件”相当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
墨水包14包括:内部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部18、使液体容纳部18的墨水向打印机流通的液体供应部20。液体容纳部18是通过覆铝多层膜形成并具有可挠性的袋体,所述覆铝多层膜是在树脂薄膜层上层叠铝层而形成的。
液体供应部20的一端与液体容纳部18连接。此外,液体供应部20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向外部开口的开放孔303。液体供应部20包括:用于对容纳于墨水包14中的墨水的量(以下也称为“墨水余量”)进行检测的液体检测部22;以及使墨水包14的墨水向打印机流通的液体排出流路(未图示)。此外,液体供应部20上安装有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该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与设置于液体检测部22的传感器端子267(图2)相连接。
第一和第二壳体12、16的外形为长方体形状,分别通过聚乙烯等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型。第二壳体16具有第一至第五面16a~16e、以及一面开口的开口部16f。第一面16a是与开口部16f相对的面。第二面16b是与第一面16a垂直的四个面中的、形成有用于插入打印机的墨水供应针(液体供应针)的插入口34的面。第三面16c是与第二面16b相对的面。第四面16d是与第一至第三面16a~16c垂直的面,是被安装了电路基板13的面。第五面16e是与第四面相对的面。这里,为了便于说明,也将第一面16a称为底面16a,将第二面16b称为前面16b,将第三面16c称为后面16c,将第四面16d称为右侧面16d,将第五面16e称为左侧面16e。此外,将与右侧面16d及左侧面16e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与前面16b及后面16c垂直的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与底面16a及开口部16f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
第二壳体16的宽度与液体容纳部18的宽度大致相同。由此,抑制了在搬运墨盒10等情况下在第一和第二壳体12、14(以下也简称为“壳体12、14”)内发生墨水包14的宽度方向的晃动(摇动)。此外,第二壳体16的底面16a在前面16b侧和后面16c侧具有倾斜部17。同样,第一壳体12也具有倾斜部(未图示)。第一和第二壳体12、16的倾斜部17具有与墨水包14的倾斜部18a、18b相应的形状。由此,抑制了在搬运墨盒10等情况下在壳体内产生墨水包的厚度方向的晃动。另外,通过由在第二壳体16上划分形成的供应部用定位部34a来保持液体供应部20,抑制了搬运墨盒10等时在壳体12、14内发生墨水包14的长度方向的晃动。另外,通过由供应部用定位部34a来保持液体供应部20,由此确定了墨水包14在第二壳体16内的位置。
在第二壳体16的前面16b上,除了插入口34之外,还形成有两个定位孔30、32。在将墨盒10安装到打印机上时,设置于打印机上的定位销被插入到定位孔30、32中。由此,确定了墨盒10向打印机的安装位置。
右侧面16d的前面16b侧安装有电路基板13。电路基板13具有被配置在表面(第二壳体16朝向外侧的面)的多个端子130。此外,电路基板13具有:被配置于背面的存储装置;以及与表面的一部分端子相导通的基板端子136(图2)。当墨盒10被安装到打印机上后,端子130与打印机的控制部侧的端子相接触。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经由形成于右侧面16d上的孔(未图示)而与第一腕部466相接触。由此,能够从打印机对液体检测部22(具体来说是后述的传感器部)进行控制,或者在打印机中对从传感器部输出的信号进行分析,检测墨盒10的墨水余量。另外,墨盒10按照如下方式被安装到打印机上,即:图1所示的X轴正方向侧为下侧,X轴负方向侧为上侧。
A-2.液体供应部20的结构:
在说明液体供应部20的具体结构之前,为了容易理解,利用图3对具有液体供应部20的主要的墨水流路的结构、以及将墨水向打印机供应时墨水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3是示意性表示具有液体供应部20的墨水流路的图。图中所示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将墨水IK向打印机供应时墨水的流动方向。此外,图中所示的单点划线表示各流路是连接在一起的。
液体供应部20包括液体排出流路320和液体检测流路331。液体检测流路331具有:上游侧连通流路340、液体检测室305以及下游侧连通流路324。此外,液体检测室305中配置有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的传感器单元220。首先,针对将墨水向打印机供应时液体检测流路331的墨水流动进行说明。经由第一开口部308从液体容纳部18(图1)流入到液体排出流路320中的墨水的一部分发生分岔,流入上游侧连通流路340。流入到上游侧连通流路340的墨水顺序通过液体检测室305和下游侧连通流路324,流出到液体排出流路320。从下游侧连通流路324流出到液体排出流路320的墨水从开放孔303通过而被供应给打印机。即,液体检测流路331是如下流路:在中途配置有液体检测室305,使液体容纳部18的墨水从液体检测室305通过而向打印机流通。另一方面,液体排出流路320是如下流路:使液体容纳部18的墨水不从液体检测室305通过,而使其直接向打印机流通。
图4是液体供应部20的分解立体图。液体供应部20包括:供应部主体300、阀安装部230、传感器单元220、密封单元200、移动部件400、弹簧221、可挠性薄膜500、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以及两个阀体222、232。这里,通过供应部主体300(具体来说是后述的液体检测室305)、移动部件400、可挠性薄膜500、弹簧221、以及传感器单元220,构成用于对墨水包14中容纳的墨水的量进行检测的液体检测部22(图1)。
供应部主体300例如通过聚乙烯等合成树脂而一体成型。供应部主体300上形成有供从液体容纳部18(图1)流入的墨水流动的流路(例如液体排出流路320、液体检测室305)。此外,供应部主体300具有:熔接了液体容纳部18的第一主体部302;和形成有液体检测室305的第二主体部304。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液体检测室305中位于Z轴正方向侧的面作为上面,将位于Z轴负方向侧的面作为底面。
第一主体部302上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08和第二开口部306。第一开口部308上安装有作为阀座发挥作用的阀安装部230和阀体232。此外,容纳于液体容纳部18中的墨水经由阀安装部230的开口部233而流入第一开口部308。第二开口部306与液体排出流路320的部分中的、比配置有阀体232的部分靠下游侧的部分连通。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侧”和“下游侧”,是以从墨水包14向打印机供应墨水时墨水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的。
通过阀体232落入阀安装部230的阀座,可抑制墨水从供应部主体300向液体容纳部18的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气泡和墨水一同侵入液体容纳部18,因而能够防止墨水劣化。
当向液体容纳部18中填充墨水时,在第一主体部302的外表面部分中的、与第二开口部306相比位于开放孔303侧且标注了交叉影线的外表面部分302a上,熔接液体容纳部18。接着,从开放孔303向液体排出流路320注入墨水。于是,墨水从与液体排出流路320连通的第二开口部306流出,从而向液体容纳部18中填充墨水。在向液体容纳部18中填充墨水后,在第一主体部302的外表面部分中的、包含第二开口部306且标注了单阴影线的外表面部分302b上熔接液体容纳部18。由此,第二开口部306被液体容纳部18堵住。由此,不管是否在液体排出流路320中设置有用于抑制墨水倒流的逆止阀机构(阀体232和阀安装部230),都能够将墨水填充到液体容纳部18。
密封单元200具有密封部件212、阀部件214和压缩螺旋弹簧216,按照距离开放孔303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将各部件212、214、216配置在液体排出流路320内。当墨盒10没有被安装到打印机上时,通过密封单元200切断液体排出流路320,防止墨水从开放孔303流出。
第二主体部304上主要形成有液体排出流路320的一部分和液体检测室305。液体检测室305是通过第二主体部304将周围围住而形成的区域。液体检测室305中配置了后述用于对墨水包14的液体余量进行检测的各种部件。
液体检测室305的上面具有开口部305a。此外,液体检测室305的底面上形成有后述的用于配置传感器基底240的传感器配置用开口部(未图示)。该传感器配置用开口部是通过将第二主体部304的底面部件贯穿而形成的。此外,液体检测室305中配置有弹簧221、移动部件400和传感器单元220。另外,在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04的周端面304a内侧的突部304c上,以封堵液体检测室305的开口部305a的方式粘贴可挠性薄膜500。
移动部件400具有密封部424、弹簧保持部425和抵接部426。密封部424是在液体检测室305的深度方向上延伸的部件,能够经由传感器配置用开口部与传感器单元220抵接。弹簧保持部425是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位,在其内周面上保持弹簧221的上端侧。抵接部426被压入到液体检测室305中。此外,抵接部426上形成有贯穿孔430,该贯穿孔430使液体检测室305与通往液体排出流路320的下游侧连通流路324连通。下游侧连通流路324内设置有阀体222。该阀体222通过落入抵接部426而抑制墨水从液体排出流路320经由下游侧连通流路324向液体检测室305流动。即,阀体222落入移动部件400的抵接部426,封堵贯穿孔430。
弹簧221被从液体检测室305的底面向上面侧突出的弹簧保持部310、和移动部件400的弹簧保持部425所保持,在传感器单元220和密封部424之间的距离增大的方向上向二者施力。即,弹簧221在液体检测室305的容积增大的方向上向二者施力。
接着使用图4和图5,对传感器单元220进行说明。图5是从Z轴负方向侧观看图4的传感器单元220所得的图。另外,图5省略了对薄膜250的图示。
如图4所示,传感器单元220具有:金属制(不锈钢制)的传感器基底240、树脂制的薄膜250、以及被安装在传感器基底240的一个面(背面)上的传感器部260。传感器基底240被容纳在传感器配置用开口部中。传感器配置用开口部的周缘和传感器基底240被薄膜250覆盖,由此传感器基底240被安装到液体检测室305中。另外,在薄膜250的中央部,形成有比传感器部260的外形稍大的开口,传感器部260被配置与该该开口中从而被固定于传感器基底240。传感器基底240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Z轴上下方向)上贯穿的两个贯穿孔240a、240b。
如图4和图5所示,传感器部260包括:液体检测室305的墨水流入和流出的传感器腔室(也称为“连通流路”)262、振动板266、压电元件268、以及两个传感器端子267a、267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无需对两个传感器端子267a、267b进行区别时,简称为传感器端子267。
当由打印机的控制部生成的驱动信号从基板端子136(图2)被施加到传感器端子267上时,在压电元件268作为致动器激发了规定时间后,振动板266开始自由振动。通过该振动板266的自由振动,压电元件268上产生反电动势,表示该反电动势的波形作为检测信号(也称为“波形信号”)从传感器端子267经由电路基板13被输出到打印机的控制部。
这里,波形信号的状态(振幅或频率)与液体检测室305内的墨水压力的变化相应,由于传感器腔室262与液体检测室305之间的连通状态发生变化而变化。例如,如果移动部件400与传感器基底240抵接,传感器腔室262与液体检测室305变为非连通状态,即使向传感器端子267施加驱动信号,振动板266也几乎不振动,从而作为检测信号而输出没有变动的直线状的波形。另一方面,当移动部件400与传感器基底240分离,传感器腔室262和液体检测室305呈连通状态时,若向传感器端子267施加驱动信号,则振动板266发生振动,从而作为检测信号而输出具有变动的波形。即,传感器部260根据传感器腔室262的墨水的状态(传感器腔室262的墨水是否处于与液体检测室305连通的状态),使检测信号的输出状态发生变动。
接着使用图4对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进行详细说明。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是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具有板状的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以及从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直角地弯曲的部件接触部280。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中形成有四个安装孔270。使用该安装孔270,在设置于第二主体部304上的四个凸台309a(图中仅示出了一个)上压入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从而将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安装到供应部主体300。此外,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上形成有接触片272。该接触片272与传感器端子267(图5)接触。另外,在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与第二壳体16的底面16a平行。
部件接触部280具有侧部282、上部284和折返部286。在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侧部282从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的一端向远离底面16a的方向(即,Z轴正方向)延伸。上部284从侧部282向与底面16a平行的方向、且与右侧面16d平行的方向(即,Y轴负方向)延伸。即,部件接触部280通过侧部282和上部284形成钥匙形。此外,折返部286从上部284向朝向底面16a的方向(即,Z轴负方向)延伸。
A-3.第二壳体16和电路基板13的具体结构: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壳体16和电路基板13的图。图6的(a)是第二壳体16的部分立体图,图6的(b)是表示电路基板13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如图6的(a)所示,在右侧面16d的前面16b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电路基板13的基板安装部110。基板安装部11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贯穿孔111,当电路基板13被安装到基板安装部110上时,电路基板13的背面的一部分向墨盒10的内侧露出。
如图6的(b)所示,电路基板13的背面上配置有存储装置135、和两个基板端子136a、136b。两个基板端子136a、136b与被配置在表面上的端子130(图1)中的、从打印机向压电元件268输出驱动信号的传感器驱动用端子导通。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无需对基板端子136a、136b进行区别使用时,简称为基板端子136。
图7是第二壳体16的部分立体图。第二壳体16具有定位部件150。定位部件150具有两个第一突起部140a、140b、以及两个第二突起部120a、120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无需对第一突起部140a、140b进行区别时,简称为第一突起部140。此外,同样地,当无需对第二突起部120a、120b进行区别时,简称为第二突起部120。
在第一突起部140中插入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螺旋部462(图1)。第二突起部120通过限制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第二腕部464的弹性变形,来确定墨水包14被容纳之前的状态下第二腕部464在第二壳体16内的位置。另外,第一突起部140a除了具有被插入螺旋部462的被插入部141之外,还具有与被插入部141相比位于底面16a侧的座部142。座部142与螺旋部462的一个端面抵接,确定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在第二壳体16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位置。
A-4.墨盒的组装方法:
图8是用于说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向第二壳体16的安装方法的图。图8的(a)是从Z轴正方向侧观看第二壳体16而得的第一图,图8的(b)是从Z轴正方向侧观看第二壳体16而得的第二图。此外,图8的(c)是用于说明图8的(b)的载荷N的图,仅示出了图8的(b)中为说明所必需的结构。
如图8的(a)所示,当将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460b向第二壳体16上安装时,首先,将螺旋部462插入第一突起部140a、140b。然后,使第一腕部466与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图6的(b))接触。在图8的(a)中,以虚线示出了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的第一腕部466与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a相接触的状况。另外,尽管省略了图示,但基板侧连接部件460b的第一腕部466与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b(图6的(b))相接触。
如图8的(a)所示,在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处于被插入了螺旋部462的状态、且没有被第二突起部120a、120b限制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向第二腕部464施加外力,由此如图8的(a)的箭头指向所示,第二腕部464在与底面16a平行的第一平面上弹性变形。
在将墨水包14容纳到第二壳体16内时,墨水包14针对与底面16a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以下也简称为“垂直方向”)而移动。具体来说,墨水包14针对垂直方向移动,使得液体供应部20的规定部分被插入供应部用定位部34a(图1,图7)。此时,部件接触部280的上部284(图4)通过第一平面的第一区域640,被容纳在第二壳体16中。另外,所谓“针对与底面16a垂直的方向而移动”,是指只要该移动至少具有该方向的分量即可。
如图8的(b)所示,将螺旋部462插入第一突起部140a、140b,使第二腕部464与基板端子136接触后,向第二腕部464施加外力使其变形,向第二突起部120a、120b牵引第二腕部464。即,第二腕部464若要返回无负荷时的位置则要向图8的(b)的箭头方向弹性变形,但通过第二突起部120a、120b限制了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第二腕部464的一部分464p(也称为“第一部位464p”)位于第一区域640内。该第一部位464p是与部件接触部280(图4)接触的部位。接着,通过将墨水包14容纳到第二壳体16中,使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图4)相接触。即,由于部件接触部280的上部284(图4)从第一区域640通过,因而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接触。如此,在将墨水包14容纳到第二壳体16中之后,不需要再单独进行使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接触的工序,从而能够提高墨盒10的组装效率。
此外,由于通过第二突起部120a、120b来限制第二腕部464的弹性变形,因而能够确定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两端部(第一和第二腕部466、464)的相对角度θ。这里,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无载荷时的相对角度(也称为“自由角度”)相比,相对角度θ变得越小,第一腕部466对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图6)施加的载荷N越大。即,通过使相对角度θ固定,能够减小载荷N的偏差。换句话说,如果使第一突起部140、第二突起部120以及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图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则能够使相对角度θ固定。由此,即使在组装传感器端子267与基板端子136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的多种墨盒时,通过使相对角度θ固定,也能够降低传感器端子267和基板端子136之间的导通不良的发生。另外,图中的载荷N表示的是第一腕部466施加给基板端子136的载荷中的、X轴负方向分量的载荷。
此外,如图8的(c)所示,对于载荷N来说,如果从螺旋部462的端部到第一腕部466与电路基板13的接点之间的距离(载荷作用半径)R越来越大,则载荷N越来越小。即,在设计第二壳体16和基板侧连接部件(扭力螺旋弹簧)460时,通过使相对角度θ和载荷作用半径R固定,能够进一步减小载荷N的偏差。换句话说,除了第一突起部140、第二突起部120以及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图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外,如果使第一突起部140和基板端子136之间的距离固定,则能够使载荷固定。从而能够使相对角度θ和载荷作用半径R固定。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传感器端子267和基板端子136之间的导通不良的发生。
图9是用于说明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的安装状态的图。图9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的(b)的A-A部分截面的第一图,是墨水包14没有被容纳在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的图。图9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8的(b)的A-A部分截面的第二图,是墨水包14被容纳在第二壳体16中、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的上部284(图4)与第二腕部464相接触的状态下的图。另外,图9仅仅示出了说明所需的部件。另外,这里使用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进行说明,但另外一个基板侧连接部件460b也与以下说明的安装状态相同。
如图9的(a)所示,在通过第二突起部120a限制了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二腕部464无法如箭头的指向所示,针对垂直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另外,在墨水包14(图1)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上部284位于与第二腕部464重叠的地点。
如图9的(b)所示,在墨水包14被容纳到第二壳体16中后,上部284与第二腕部464接触,并且上部284将第二腕部464向底面16a侧推压。第二腕部464若要返回无负荷时的形状,则要向箭头的指向进行弹性变形。但是,上部284限制了针对垂直方向的弹性变形。由此,第二腕部464向上部284施加规定的载荷,即使从外部向墨盒10施加了冲击,上部284和第二腕部464分离的可能性也能够降低。即,能够良好地维持基板侧连接部件460与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之间的接触,减少分离的基板端子136和传感器端子267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此外,通过第一突起部140a的座部142,能够确定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距第二壳体16的底面16a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一腕部466容易与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a相接触。从而,能够提高墨盒10的组装效率。
图10是表示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460b与他部件的接触状态的图。图10针对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示出了从Z轴正方向侧观看时的一部分。
在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中的状态下,由于部件接触部280与第二腕部464接触,因而分离的传感器端子267(图5)和基板端子136经由基板侧连接部件460a、460b以及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图4)而电连接。
图11是表示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的接触状态的图。图11的(a)是图10的B-B部分截面图,图11的(b)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1的(a)的主要部分。图11的(a)是从第二腕部464朝向部件接触部280延伸的方向看到的图。
如图11的(a)、(b)所示,通过第二突起部120和部件接触部280,形成了规定的区域600。规定的区域600是通过利用第二突起部120和部件接触部280将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时部件接触部280的移动方向(从开口部16f朝向底面16a的方向)以外的方向围住而形成的。此外,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之间的接点ct位于规定的区域600内。
如此,通过使墨盒10具有规定的区域600,即使当对墨盒10施加了冲击时,也能够将第二腕部464相对于部件接触部280的位置变化限制在规定范围内。换句话说,即使当对墨盒10施加了冲击时,通过形成规定的区域600,第二腕部464也会在能够保持与部件接触部280接触的范围内移动。因而,能够将部件接触部280与第二腕部464之间的接触维持得更加良好,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基板端子136与传感器端子267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此外,如图10、图11的(b)所示,在墨盒10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第二腕部464的弯曲部464a的一部分与部件接触部280(具体来说是折返部286)重叠。由此,即使从外部对墨盒10施加冲击,第二腕部464相对于部件接触部280的位置临时发生变化,通过使弯曲部464a挂在部件接触部280上,能够容易维持接触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基板端子136与传感器端子267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图12是图10的C-C部分截面图。在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两个第一腕部466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与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a、136b接触。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壳体16上设置了用于确定第二腕部464的第一部位464p的位置的第二突起部120(图7、图8),因而能够使得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容易接触。因而,能够提高墨盒10的组装效率。此外,由于在液体供应部20自身上具有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的液体检测部22(图1),因而不需要连接液体供应部20和液体检测部22的工序。由此,与液体供应部20和液体检测部22能够拆卸而被分体制成的墨盒相比,能够提高墨盒的组装效率。
B.第二实施例: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13为了确定方向而示出了XYZ轴。另外,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主要是基板侧连接部件的结构、第二壳体16的内部结构以及部件接触部的结构。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而针对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二壳体16具有定位部件150a。定位部件150a包括两个第一突起部145a、145b、以及两个第二突起部125a、125b。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无需对第一突起部145a、145b进行区别时,简称为第一突起部145。此外,同样地,当无需对第二突起部125a、125b进行区别时,简称为第二突起部125。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突起部140(图7)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突起部145的不同之处在于形状,而在插入基板侧连接部件460(在第二实施例中标注了符号470的部件)的螺旋部462这一点,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此外,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突起部120(图7)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突起部125的不同之处在于形状,而在限制基板侧连接部件460(第二实施例中的符号470)的弹性变形这一点,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另外,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突起部125a从前面16b向第二壳体16的内部延伸。
两个基板侧连接部件470a、470b是将扭力螺旋弹簧和拉伸螺旋弹簧组合而成的部件。换句话说,作为扭力螺旋弹簧的基板侧连接部件470a、470b的一个腕部(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腕部467)通过拉伸螺旋弹簧而形成。此外,第二腕部467的端部468呈圆形形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当无需对基板侧连接部件470a、470b进行区别时,简称为基板侧连接部件470。
图14是用于说明传感器侧连接部件246的部件接触部280a的图。图14是从X轴负方向侧观看图13的液体供应部20而得的图,示出了部件接触部280a与第二腕部467的端部468相接触的状态。另外,在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腕部的螺旋部分。第二实施例的部件接触部280a被形成为不从传感器端子接触部276进行直角弯曲。部件接触部280a具有用于保持端部468的保持部249。通过使端部468挂住保持部249,从而保持部249保持端部468。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的组装方法的第一图。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的组装方法的第二图。图15的(a)示出了使基板侧连接部件470的端部468与部件接触部280a接触前的状态。此外,图15的(b)示出了使基板侧连接部件470的端部468与部件接触部280a接触后的状态。
如图15的(a)所示,将墨水包14和基板侧连接部件470安装到第二壳体16中。这里,使用图16来说明将基板侧连接部件470向第二壳体16的安装方法。另外,下面使用作为基板侧连接部件470之一的基板侧连接部件470a来进行说明,但对于另一个基板侧连接部件470b也是一样的。
如图16所示,将螺旋部462插入第一突起部145a,使第一腕部466与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a(图6的(b))接触。在此状态下,第二腕部467处于虚线所示的位置,没有被第二突起部125a限制弹性变形。接着,将第二腕部467挂到第二突起部125a上。即,尽管第二腕部467想要返回无负荷时的位置(用虚线表示第二腕部467的位置),但通过第二突起部125a,限制了沿着与底面16a平行的面、即第一平面发生弹性变形。由此,第一腕部466和第二腕部467之间的相对角度θ被确定,第一腕部466向基板端子136施加规定的载荷N。即,只要使第一突起部145、第二突起部125以及安装在第二壳体16上的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则能够使相对角度θ固定,因而能够减小载荷N的偏差。由此,即使在组装传感器端子267和基板端子136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的多种墨盒时,通过使相对角度θ固定,能够降低传感器端子267和基板端子136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另外,图中的载荷N表示第一腕部466施加到基板端子136的载荷中的、X轴负方向分量的载荷。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通过使载荷作用半径R固定,能够进一步减小载荷N的偏差。换句话说,不管墨盒的形状如何,只要使第一突起部145、第二突起部125和电路基板13的基板端子136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一突起部145和基板端子136的距离固定,则能够进一步减小载荷N的偏差。
如图15的(b)所示,在向基板端子136施加了载荷N后,使第二腕部467伸长而将端部468挂在保持部249上。由此,能够使传感器端子267与基板端子136导通。如此,由于第二腕部467具有拉伸螺旋弹簧,因而能够在传感器端子267和基板端子136的位置关系不同的多种墨盒中使用共同的基板侧连接部件470。
C.变形例: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要素中的、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独立项中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是附加要素,能够适当省略。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用于输出用作检测墨水余量的检测信号的传感器端子267、以及用于向传感器部260输出驱动信号的基板端子13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特别局限于此。能够在通过连接部件使分离的两个端子导通的技术中应用本发明。例如,作为安装到墨水包上的端子,可例举出输出用于检测墨水的温度或浓度的输出检测信号的输出端子。此外,作为安装在第二壳体16上的端子,可以例举出向输出端子输出驱动信号的输出端子。
C-2.第二变形例: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图。图17的(a)是从Z轴方向侧观看容纳墨水包14之前的第二壳体16所得的图。图17的(b)是从第二腕部464向部件接触部280延伸的方向看到的示意图,用于说明规定的区域600。另外,图17的(b)使用被插入到第二突起部148a的槽部149中的第二腕部464来进行说明,但对于另一个被插入到第二突起部148b的槽部149中的第二腕部464b也具有同样的关系。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将形状与第二突起部120a、120b不同的第二突起部148a、148b设置在第二壳体16上,以及第二腕部464在第二壳体16内的定位方法。对于其他结构(墨水包14、第一壳体16等)来说,由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而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7的(a)、(b)所示,第二变形例的第二突起部148a、148b是长方体形状的突起部,在一个面(与第一壳体12相对的面)上设置有槽部149。通过向该槽部149中插入第二腕部464,在墨水包14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之前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二腕部464的第一部位464p位于第一区域640内。由此,与上述实施例一样,能够容易使得第二腕部464与部件接触部280接触。
此外,如图17的(b)所示,在墨盒10被容纳于第二壳体16中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突起部148a和部件接触部280,形成了规定的区域600a。规定的区域600a是由第二突起部148a和部件接触部280围成的封闭区域。由此,即使当在墨盒10上施加了冲击时,也能够将第二腕部464相对于部件接触部280的位置变化限制在比第一实施例狭窄的范围内(封闭区域内)。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传感器端子267和基板端子136之间导通不良的发生。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液体容纳容器使用在打印机中使用的墨盒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能够使用在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例如液晶显示器等配备了颜料喷射头的装置、具备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糊)的喷射头的装置、具备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的配备样品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喷注头等。
当在上述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液体容纳容器时,将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液体的种类相应的液体容纳在液体容纳部18中即可。
此外,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能够应用于容纳各种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作为各种液体,例如有上述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液体(颜料、导电糊、生物有机物等)。

Claims (10)

1.一种端子间连接构造,将分离的两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端子间连接构造包括:
第一端子,被安装到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上;
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分离,并被安装到用于容纳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容器主体上;
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接触并具有导电性,且被安装到所述液体容纳体上;
第二连接部件,该第二连接部件具有导电性,并包括:螺旋部;第一腕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延伸,用于与所述第二端子接触;和第二腕部,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延伸,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接触;和
定位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容器主体上;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底面以及侧面,该侧面与所述底面连接,且该侧面上安装有所述第二端子,
所述定位部件包括:
第一突起部,用于插入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螺旋部;和
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接触并限制所述第二腕部在与所述底面平行的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由此来确定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部具有:
被插入部,所述螺旋部被插入该被插入部;和
座部,与所述被插入部相比位于所述底面侧,且与所述螺旋部的一个端面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所述第二腕部具有拉伸螺旋弹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第二突起部限制所述第二腕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由此进一步确定所述第二腕部的第一部位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位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在通过所述第二突起部限制了所述第二腕部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且在所述液体容纳体没有被容纳于所述容器主体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二腕部能够针对与所述底面垂直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当所述液体容纳体被容纳于所述容器主体中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向所述底面侧推压,由此限制所述第二腕部针对与所述底面垂直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1、2、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在所述液体容纳体被容纳于所述容器主体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突起部协同动作,由此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的动作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被设置在用于对所述液体容纳体容纳的液体的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部上,是输出所述传感器部的检测信号的端子,
所述第二端子被设置在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上的电路基板上,是输出驱动所述传感器部的驱动信号的端子。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间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体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和
液体供应部,其一端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接,另一端朝向外部开口,用于使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通。
9.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该液体容纳容器使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流通,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a)准备第二连接部件的工序,该第二连接部件具有:螺旋部、从所述螺旋部的一端延伸的第一腕部、以及从所述螺旋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腕部;
(b)准备容器主体的工序,该容器主体具有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
(c)准备液体容纳体的工序,该液体容纳体用于容纳液体,具有第一端子、和与所述第一端子相接触且具有导电性的第一连接部件;
(d)在所述容器主体中容纳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并利用所述第一腕部向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上的第二端子施加载荷的工序;以及
(e)将所述液体容纳体容纳在所述容器主体中的工序;
其中,所述工序(d)包括:
(d1)将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螺旋部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工序;
(d2)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两个端子相接触的工序;以及
(d3)通过使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的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相接触而限制所述第二腕部的弹性变形,将所述第一腕部与所述第二腕部之间的相对角度设定为规定的角度的工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
在由所述工序(a)准备的第二连接部件中,所述第二腕部具有拉伸螺旋弹簧,
还具有:(f)在所述工序(e)之后,使所述拉伸螺旋弹簧伸长而使得所述第二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接触的工程。
CN201110038341.4A 2010-02-12 2011-02-12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8753A JP5521604B2 (ja) 2010-02-12 2010-02-12 端子間接続構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JP2010-028753 2010-0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1276A true CN102161276A (zh) 2011-08-24
CN102161276B CN102161276B (zh) 2015-08-19

Family

ID=43825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834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276B (zh) 2010-02-12 2011-02-12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08284B2 (zh)
EP (1) EP2360021B1 (zh)
JP (1) JP5521604B2 (zh)
CN (1) CN10216127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43387A (zh) * 2014-03-31 2015-09-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和盒
CN106457836A (zh) * 2014-03-14 2017-02-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107718891A (zh) * 2016-08-12 2018-02-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CN11148323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21605B2 (ja) * 2010-02-12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間接続構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US8931887B2 (en) 2012-01-13 2015-01-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US9440755B2 (en) * 2012-01-13 2016-09-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ES2663949T3 (es) 2012-01-13 2018-04-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ucho y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material de impresión
US8960871B2 (en) 2012-01-13 2015-02-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ounting member, liquid container with mounting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US8646889B2 (en) 2012-01-13 2014-02-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JP6028547B2 (ja) * 2012-11-30 2016-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D722642S1 (en) * 2013-12-13 2015-02-17 Keyence Corporation Ink bottle for inkjet printer
JP6183273B2 (ja) * 2014-03-31 2017-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9367019B2 (en) * 2014-06-30 2016-06-1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Electric wire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RU2019102817A (ru) * 2016-08-12 2020-09-14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3316A1 (en) * 2000-04-18 2001-10-25 Masataka Eida Print liquid tank and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4136670A (ja) * 2002-09-25 2004-05-1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容器
CN1537724A (zh) * 2003-04-16 2004-10-20 �ֵܹ�ҵ��ʽ���� 墨盒和喷墨记录设备
EP1555128A1 (en) * 2002-10-23 2005-07-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ing bag and liquid ejector
JP2008155596A (ja) * 2006-12-26 2008-07-10 Seiko Epson Corp 端子間接続構造及び液体収容容器並びに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2793B2 (ja) * 1990-12-10 1998-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7195330B2 (en) * 2002-09-25 2007-03-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for a liquid ejection device with a vibration sensor for ink level detection
JP2006035432A (ja) * 2004-07-22 2006-02-0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EP1863645B1 (en) 2005-03-31 2012-05-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circuit board for liquid container
KR100694134B1 (ko) * 2005-07-05 2007-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잔량 감지수단을 구비한 잉크 카트리지
JP4144637B2 (ja) 2005-12-26 2008-09-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材収容体、基板、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材収容体を準備する方法
US20070154232A1 (en) 2006-01-04 2007-07-0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ntacting removable printer cartridges
JP4946425B2 (ja) * 2006-12-26 2012-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230214A (ja) * 2007-02-19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導出部のシール構造体及びシール方法並びに流体収容容器、再充填流体収容容器及びその再充填方法
JP5521605B2 (ja) 2010-02-12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間接続構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3316A1 (en) * 2000-04-18 2001-10-25 Masataka Eida Print liquid tank and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4136670A (ja) * 2002-09-25 2004-05-1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容器
EP1555128A1 (en) * 2002-10-23 2005-07-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ing bag and liquid ejector
CN1537724A (zh) * 2003-04-16 2004-10-20 �ֵܹ�ҵ��ʽ���� 墨盒和喷墨记录设备
JP2008155596A (ja) * 2006-12-26 2008-07-10 Seiko Epson Corp 端子間接続構造及び液体収容容器並びに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7836A (zh) * 2014-03-14 2017-02-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104943387A (zh) * 2014-03-31 2015-09-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和盒
US9333757B2 (en) 2014-03-31 2016-05-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holding container and cartridge
CN107718891A (zh) * 2016-08-12 2018-02-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CN11148323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11483231B (zh) * 2019-01-29 2022-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08284B2 (en) 2013-12-17
US20110199439A1 (en) 2011-08-18
EP2360021A1 (en) 2011-08-24
JP2011161849A (ja) 2011-08-25
JP5521604B2 (ja) 2014-06-18
EP2360021B1 (en) 2015-01-28
CN102161276B (zh)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1276A (zh)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液体容纳容器的组装方法
CN102161275A (zh) 端子间连接构造、液体容纳容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0553983C (zh) 液体容器和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
CN101412320B (zh) 液体容纳容器
US7510251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circuit board for liquid container
CN101590734B (zh)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9073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US8182075B2 (en) Liquid delivery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537735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42957B (zh) 液体容器
JP5541030B2 (ja) 印刷装置、印刷材カートリッジ、回路基板およびアダプター
CN101716854A (zh) 电路基板以及液体供应单元
CN106476441B (zh) 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4553320A (zh) 液体喷射系统
US20090102897A1 (en) Liquid Contanier
US7509868B2 (en) Liquid detecting device,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CN101417539A (zh) 液体容器
CN101941329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1121334B (zh) 液体容器
CN101417540A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1207105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1096143A (zh) 安装结构体、模块体及液体容器
JP2010167691A (ja) センサー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