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5142B - 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5142B
CN102155142B CN2011100315915A CN201110031591A CN102155142B CN 102155142 B CN102155142 B CN 102155142B CN 2011100315915 A CN2011100315915 A CN 2011100315915A CN 201110031591 A CN201110031591 A CN 201110031591A CN 102155142 B CN102155142 B CN 102155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ntioned
object detection
pillar
detec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15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5142A (zh
Inventor
沟口敦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MISAW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KAMISAW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005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05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MISAW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KAMISAW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55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5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5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5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安全且顺畅地进行出入口的开闭的门装置。在出入口的两侧竖立设置固定支柱(11),以能够相对于这些固定支柱(11)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可动支柱(12)。另外,在这些可动支柱(12)之间架设着1根或多根制止杆(13、14)。通过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从而制止杆(13、14)被向上方提起,允许出入口的通行。另一方面,通过使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从而制止杆(13、14)向下方降低,禁止出入口的通行。控制部(50)检测是否具有位于2根固定支柱(11)之间以及位于2根可动支柱(12)之间的物体,按照该检测结果控制开闭动作。

Description

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限制出入口的人和车辆等的通行的门装置,尤其涉及设置于车站站台,防止上下列车的乘客由车站站台滚落到线路内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铁路公司为了防止乘客由车站站台滚落到线路内,推广的方法是沿着车站站台的侧端部设置掉落防止栏。该掉落防止栏不仅防止乘客由车站站台滚落到线路内,还必定用于确保上下停靠在车站站台的列车时的通道。
作为现有的掉落防止栏,已知的是在与停靠在车站站台的列车车门(车辆门)相对的位置设置沿着水平方向滑动开闭的滑动门(参见专利文献1)。该掉落防止栏通常使滑动门关闭,当允许乘客上下停靠在车站站台上的列车时打开滑动门。
列车根据其种类不同,在1节车辆(1个车辆)上设置的车门个数和车辆长度也不同。即,根据列车的种类,车门间隔也不同。如上所述,掉落防止栏必须确保允许乘客上下停靠在车站站台上的列车的通道,因此对于停止于所设置的车站站台上的所有种类的列车,需要使得滑动门与车门相对。
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掉落防止栏需要使用当关闭了滑动门时收容该滑动门的门室,因此设置该门室的空间就会限制滑动门的宽度和滑动门的间隔等。因而如果是停靠的列车种类较多的车站站台,则难以使滑动门与各种列车的车门都相对。另外,由于行车时刻表修改等使得其他新的种类的列车停靠于车站站台时,有时该列车的车门不与滑动门相对。
于是提出了如下的掉落防止栏,其在竖立设置于车站站台的侧端部的相邻的2根支柱之间应用了沿着该支柱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可动栏,以代替上述滑动门(参见专利文献2)。该掉落防止栏通常使可动栏位于几十cm~1m左右的高度,防止乘客从车站站台落入线路内。另外,当允许乘客上下停靠于车站站台上的列车时,将可动栏提升至2m左右的高度。如上所述通过使可动栏在上下方向滑动,因此不必如专利文献1那样必须使用门室,某种程度上可自由设定可动栏的宽度和长度。因此可减少所设置的掉落防止栏造成的对能够停靠的列车种类的限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22823号公报
然而,现有的一般的掉落防止栏为了确保乘客安全,使用传感器等对处于该可动栏周边的物体(乘客和乘客的行李等)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处于可动栏周边的物体时禁止可动栏沿上下方向滑动。因此,当乘客接近可动栏周边时,或者检测出乘客的包和伞等行李时等禁止可动栏沿上下方向滑动。即,可动栏的开闭所需时间较长,列车在车站中的停止时间会变长。其结果会导致列车运行容易发生延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安全且顺畅地进行出入口的开闭的门装置。
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应用于车站站台时确保乘客的安全,而且通过顺畅地进行出入口的开闭来抑制列车在车站中的停车时间的增加,不易产生列车的运行延误的门装置(即所谓掉落防止栏)。
本发明的门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其目的而如下地构成。
在出入口的两侧竖立设置固定支柱,以能够相对于这些固定支柱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可动支柱。另外,在这些可动支柱之间架设着1根或多根制止杆。该制止杆限制人和车辆等在出入口的通行。可动支柱驱动部使可动支柱相对于固定支柱在上下方向滑动。通过使可动支柱向上方滑动,从而制止杆被向上方提起,允许出入口的通行。另一方面,通过使可动支柱向下方滑动,从而制止杆向下方降低,禁止出入口的通行。
并且,当设置多根制止杆时,可以在上下方向排列这些制止杆,以能够相对于可动支柱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除去最上段之外的制止杆。而且当许可出入口的通行时,可以使以相对于可动支柱能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制止杆(除去最上段之外的制止杆)向上方滑动,移动到最上段的制止杆周边。另外,当禁止出入口的通行时,可以使制止杆相对于可动支柱滑动,使制止杆以适当的间隔沿上下方向排列。
另外,第1物体检测部检测是否具有位于2根固定支柱之间的物体。第2物体检测部检测是否具有位于2根上述可动支柱之间的物体。因此,能够区别检测出第1物体检测部或第2物体检测部中的一方检测到物体的状态和第1物体检测部以及第2物体检测部双方都检测出物体的状态。另外,将该物体的检测状态和可动支柱的滑动方向(上方或下方)组合起来,能够判定对于处在装置主体周边的人物等而言的危险程度。
而且可动支柱驱动部根据第1物体检测部和第2物体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控制通过可动支柱驱动部实现的可动支柱的滑动。
因此就能够安全且顺畅地进行出入口的开闭。另外,当应用于车站站台的情况下,能确保乘客的安全,还不易产生列车的运行延误。
根据本发明,能够安全且顺畅地进行出入口的开闭。另外,当应用于车站站台的情况下,能确保乘客的安全,还不易产生列车的运行延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站站台的掉落防止栏的设置例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可动栏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可动栏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可动栏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5是说明可动栏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6是说明可动栏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7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8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9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10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11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12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13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14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图15是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检测物体的状况的图。
标号说明
1可动栏;11固定支柱;12可动支柱;13、14制止杆;50控制部;51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2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3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4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5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65、66光学传感器;75、76、77、78光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门装置的实施方式。其中,以防止在车站站台等候列车的乘客从车站站台落入线路内的掉落防止栏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车站站台的掉落防止栏的设置例的概要图。图1(A)是从上方观察车站站台的平面图,图1(B)是从对面侧观察车站站台的侧端部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掉落防止栏沿着车站站台的侧端部,以适当间隔(2m~3m间隔)设置了多个可动栏1。各可动栏1相当于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门装置。
如上所述,列车根据其种类而车门间隔不同。关于该掉落防止栏,与停靠在所设置的车站站台上的列车种类无关,可动栏1都与这些列车的车门相对,因此可动栏1比停靠在车站站台上的列车车门的宽度更宽。通过打开可动栏1,确保上下列车的乘客的通道。另外通过关闭可动栏1,能阻止位于车站站台的乘客等落入线路内。另外,为了阻止位于车站站台的乘客等从相邻的可动栏1之间落入线路内,在相邻的可动栏1之间架设有固定杆2。
图2是表示可动栏的概要图。图2(A)是从与列车车门相对的车站站台侧观察的平面图。图2(B)是图2(A)所示的A-A方向的箭头示意图。图2表示可动栏关闭的状态。
该可动栏1具有2根固定支柱11、2根可动支柱12、2根制止杆13、14。固定支柱11竖立设置于车站站台的侧端部。在车站站台,在固定支柱11的设置位置处安装有基座。2根固定支柱11之间成为上下列车的乘客的通道。换言之,与停靠在车站站台上的列车种类无关地,2根固定支柱11被设置成覆盖与各列车的车门面对的位置。固定支柱11的高度为130~150cm左右。另外,固定支柱11是能经受100kgf左右的承重的钢材。
在每个固定支柱11上,将2根可动支柱12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11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可动支柱12安装于固定支柱11的背面(线路侧)。可动支柱12是高度为130cm左右的钢材。制止杆13、14上下排列地架设于2根可动支柱12之间。位于上侧的制止杆13固定于可动支柱12上。而位于下侧的制止杆14以可相对于可动支柱12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
当可动栏1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上侧的制止杆13为距离车站站台上表面130cm左右的高度,下侧的制止杆14位于65cm左右的高度。制止杆13、14例如是直径为48mm、厚度为3.5mm的PC管。下侧的制止杆14的高度为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能阻止幼儿(2岁幼儿的身长为80~90cm)和轮椅使用者(轮椅的乘坐高度为60cm左右)通过车站站台上表面与下侧的制止杆14之间而落入到线路内的高度。另外,下侧的制止杆14的高度还使得位于车站站台上的乘客等难以跨越。
另外,在相邻的可动栏1之间上下排列上述2根固定杆2,架设于固定支柱11上。下侧的固定杆2距离车站站台的上表面有65cm左右的高度,上侧的固定杆2距离车站站台的上表面有130cm左右的高度。固定杆2是例如直径为50mm、厚度为2mm的SUS管。如上所述,由于将固定杆2安装于固定支柱11上,因此无需另外准备安装固定杆2的支柱,不会有损于车站站台的美观,而且抑制了掉落防止栏的设置成本。各固定杆2固定于固定支柱11上。
下面详细说明该可动栏1。图3是表示该可动栏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表示该可动栏的结构的概要图。该可动栏1具有控制部50、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通信部57、报知部58。控制部50控制可动栏1各部分的动作。如上所述,可动栏1在乘客通道的两侧设置固定支柱11,并且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11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可动支柱12。可动栏1在每个固定支柱11上设置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按照来自控制部50的指示,联动控制设置于2根固定支柱11上的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以使得2根可动支柱12在大致相同的高度移位。
如图4所示,固定支柱11在其内部撑设有带61。该带61是形成为环状的无端带。可动支柱12安装于设置在固定支柱11内部的带61上。带61通过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的驱动力被旋转驱动。可动支柱12伴随着带61的旋转,相对于固定支柱11在上下方向滑动。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能够沿正向(可动支柱12上升的方向)和反向(可动支柱12下降的方向)旋转。
并且,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具有传感器(未图示),该传感器检测可动支柱12相对于固定支柱11的位置处于下限位置的情况和可动支柱12相对于固定支柱11的位置处于上限位置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于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的编码器,能获得伴随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的驱动量的可动支柱12的位移量。
另外,可动栏1在以相对于2根固定支柱11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的可动支柱12之间架设有2根制止杆13、14。上侧的制止杆13固定于可动支柱12上。而下侧的制止杆14以相对于可动支柱12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可动栏1在每个可动支柱12上设置有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按照来自控制部50的指示,联动控制设置于2根可动支柱12上的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使得下侧的制止杆14的两端相对于可动支柱12在大致相同的高度移位。
如图4所示,可动支柱12在其内部撑设有带71。该带71与带61同样是形成为环状的无端带。下侧的制止杆14安装于该带71上。带71通过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的驱动力被旋转驱动。下侧的制止杆14伴随着带71的旋转,相对于可动支柱12在上下方向滑动。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能够沿正向(下侧的制止杆14上升的方向)和反向(下侧的制止杆14下降的方向)旋转。
并且,上侧的制止杆13固定于可动支柱12上,用作撑设带71的轴。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具有传感器(未图示),该传感器检测下侧的制止杆14相对于可动支柱12的位置处于下限位置的情况和下侧的制止杆14相对于可动支柱12的位置处于上限位置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于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上的编码器,能获得伴随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的驱动量的下侧的制止杆14的位移量。
如图4所示,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具有光学传感器65、66,通过这些光学传感器65、66检测是否具有位于固定支柱11之间的物体。该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相当于本发明中所谓的第1物体检测部。当可动栏1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光学传感器65的检测区域为上侧的制止杆13所处的高度(130cm左右)附近。另外,当可动栏1为关闭状态时,光学传感器66的检测区域为下侧的制止杆14所处的高度(65cm左右)附近。该光学传感器65、66是将发光部和受光部相对配置而得到的透射型传感器。具体而言,将发光部安装于一个固定支柱11上,将受光部安装于另一个固定支柱11上。将发光部和受光部相对地安装。光学传感器65、66优选安装于固定支柱11的中心的前方(线路的相反侧),以便易于检测出位于车站站台上的乘客等的接近。
并且,这里举例表示出光学传感器65、66是透射型光学传感器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来构成光学传感器65、66。另外,图4所示的光学传感器65、66的位置是一个例子。即,当可动栏1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只要光学传感器65的检测区域在上侧的制止杆13所处的高度附近,则也可以被安装于其他位置。另外,当可动栏1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只要光学传感器66的检测区域在下侧的制止杆14所处的高度附近,则也可以被安装于其他位置。
如图4所示,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具有光学传感器75、76、77、78,通过这些光学传感器75~78检测是否具有位于可动支柱12之间的物体。该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相当于本发明所谓的第2物体检测部。
为了不检测出握住上侧的制止杆13的乘客的手,光学传感器75被安装成其检测区域为比该上侧的制止杆13的上端高出100mm左右的上方区域。另外,为了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不检测出触碰到下侧的制止杆14的乘客的脚,光学传感器77被安装成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其检测区域为比下侧的制止杆14的上端高出150mm左右的上方区域。另外,光学传感器76被安装成其检测区域为位于光学传感器75的检测区域与光学传感器77的检测区域的大致中央处的高度。
光学传感器75~77的检测区域被设置成,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其比将上侧的制止杆13的固定支柱11侧的端部与下侧的制止杆14的固定支柱11侧的端部连接起来的连线更位于线路侧(固定支柱11的相反侧)。即,光学传感器75~77被安装成不会检测出相比制止杆13、14更位于固定支柱11侧的物体。进而,光学传感器78被安装于可动支柱12的下端部。
并且,光学传感器75~78也可以与上述光学传感器65、66同样地通过反射型光学传感器构成。另外,图4所示的光学传感器75~78的位置是一个例子。即,当可动栏1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状态时,只要光学传感器75~78的检测区域位于与制止杆13、14的固定支柱11侧的端部相比更远离该固定支柱11的位置(线路侧),则也可以被安装于其他位置。另外,光学传感器75的检测区域只要位于上侧的制止杆13的上端的上方区域,则也可以被安装于其他位置。
通信部57控制停靠在车站站台上的列车与设置于乘务员室的管理装置等上位装置之间的通信。报知部58对乘客和乘务员等进行基于声音等的警告通知。
接着说明该可动栏1的开闭动作。图5是说明该可动栏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可动栏1通常为关闭状态,当列车到达车站站台时,转移到打开状态。而且当乘客上下车结束后转移到关闭状态。当可动栏1转移到关闭状态之后,列车发车。
这里以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未检测出物体的状态作为前提,说明可动栏1的开闭动作。
当列车停靠在车站站台时,可动栏1使用通信部57从该列车或上位装置接收打开指示。在该时刻,列车的门是关闭的。当可动栏1接收到打开指示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驱动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图5(A)表示出可动栏1的关闭状态。此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进行使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例如使可动支柱12以40cm/s向上方滑动。此时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正向旋转。当可动支柱12到达上限位置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使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停止(参见图5(B))。
此后,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驱动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使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上方滑动。此时,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进行使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使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上方滑动。例如使下侧的制止杆14以40cm/s向上方滑动。此时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正向旋转。当下侧的制止杆14到达上限位置时,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使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停止(参见图5(C))。该状态为打开状态。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将使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上方滑动的开始定时设为可动支柱12向上方的滑动结束之后,然而也可以设为可动支柱12向上方的滑动结束之前的适当定时。这样就能缩短可动栏1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移的时间。
当可动栏1成为打开状态之后,停靠在车站站台上的列车打开车门,允许乘客上下。
接着说明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变化。图6是说明可动栏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的图。图6(A)与图5(C)同样表示可动栏1的打开状态。
当可动栏1使用通信部57从停靠于车站站台上的列车或上位装置接收到关闭指示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驱动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使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停靠于车站站台上的列车在关闭了车门之后,向可动栏1通知关闭指示。此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进行使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使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例如使可动支柱12以40cm/s向下方滑动。此时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反向旋转。当可动支柱12到达下限位置时,可动支柱驱动控制部51使可动支柱驱动电动机52停止(参见图6(B))。
此后,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驱动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使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下方滑动。此时,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进行使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的转速成为预先确定的通常速度的恒定功率控制,使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下方滑动。例如使下侧的制止杆14以40cm/s向下方滑动。此时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反向旋转。当下侧的制止杆14到达下限位置时,制止杆驱动控制部53使制止杆驱动电动机54停止(参见图6(C))。该状态为打开状态。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将使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下方滑动的开始定时设为可动支柱12向下方的滑动结束之后,然而也可以设为可动支柱12向下方的滑动结束之前的适当定时。这样就能缩短可动栏1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移的时间。
当可动栏1成为关闭状态后,停靠于车站站台上的列车发车。
接着说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或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的至少一方检测出物体的状态下的打开动作和关闭动作。
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的下侧光学传感器66的检测区域如上所述为距离车站站台的上表面65cm左右的高度,因此不会检测出乘客放置在车站站台上的包等手提行李。因此不会检测出乘客放置于可动栏1附近的包等手提行李(可减少该手提行李被误认为是接近可动栏1的乘客的情况)。
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7所示,光学传感器65、66检测接近可动栏1的乘客,和如图8所示握住上侧的制止杆13的乘客。这种情况下,安装于可动支柱12上的光学传感器75~78不会检测到乘客。另外,如图9所示,把脚放在下侧的制止杆14上的乘客会被光学传感器65、66检测出来,而不会被光学传感器75~78检测出来。
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果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检测到位于固定支柱11之间的物体,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没有检测到位于可动支柱12之间的物体,则控制部50判定为处于危险程度低的状态。
另外,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10所示,如果乘客将伞或手杖等插入上侧的制止杆13与下侧的制止杆14之间,则通过光学传感器76、77等检测出所插入的物体。而光学传感器65、66不会检测出该伞或手杖等。
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果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没有检测到位于固定支柱11之间的物体,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检测到位于可动支柱12之间的物体,则控制部50也判定为处于危险程度低的状态。
并且,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或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之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到物体时,控制部50对乘客发出要求解除该状态的声音消息或警告通知。
控制部50当判定为处于危险程度低的状态时,一旦接收到打开指示,则开始从上述关闭状态转移到打开状态。其中,此时将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的速度和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上方滑动的速度设定为比通常速度慢的中速(例如25cm/s)。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栏1的打开动作的开始定时的延误。另外,通过可动支柱12和制止杆14缓慢开始移动,乘客能够识别出可动栏1要打开,能迅速地退避。因此还能确保乘客的安全。
另外,如果在控制部50判定为处于危险程度低的状态时开始打开动作的情况下,即使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1s)或者可动支柱12移动了一定量(例如25cm),也没有回避该状态,则停止打开动作,通过报知部58进行警告通知。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确保乘客的安全。
当处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都没有检测出物体的安全状态时,控制部50重新开始已停止的打开动作。
另外,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检测出如图11所示跨过下侧的制止杆14的乘客和如图12所示身体探出上侧的制止杆13查看线路侧的乘客。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果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斗检测出乘客,则控制部50判定为处于危险程度高的状态。
此时也如上所述,由控制部50对乘客发出要求解除该状态的声音消息或警告通知。
控制部50当判定为处于危险程度高的状态时,一旦接收到打开指示,则开始从上述关闭状态转移到打开状态。其中,此时将使可动支柱12向上方滑动的速度和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上方滑动的速度设定为比通常速度和中速都慢的低速(例如12.5cm/s)。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栏1的打开动作的开始定时的延误。另外,通过可动支柱12和制止杆14缓慢开始移动,乘客能够识别出可动栏1打开,能迅速地退避。因此还能确保乘客的安全。
另外,如果在通过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都检测到物体的状态下开始打开动作时,即使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1~2s)或者可动支柱12移动了一定量(例如12.5~25cm),也没有回避该状态,则可动栏1停止打开动作,使用报知部58进行警告通知。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确保乘客的安全。当处于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都没有检测出物体的安全状态时,可动栏1重新开始已停止的打开动作。
如上所述,当可动栏1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部50如下进行判定、即:
(1)将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都没有检测出物体的状态判定为安全状态;
(2)将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或者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中的一方检测出物体、另一方没有检测出物体的状态判定为危险程度低的状态;
(3)将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都检测出物体的状态判定为危险程度高的状态,
对发出打开指示时的动作进行切换。
接着说明可动栏1的关闭动作。此时可动栏1为打开状态。如图13和图14所示,上下列车的乘客通过打开的可动栏1时,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或者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到物体。当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和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双方都没有检测出物体时,控制部50判定为处于可动栏1的周边没有乘客的安全状态。
此时,如果控制部50接收到可动栏1的关闭指示,则开始从上述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转移。
另一方面,当固定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5或者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到物体时,若控制部50接收到可动栏1的关闭指示,则开始从上述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转移,另一方面将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的速度和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下方滑动的速度设定为比通常速度慢的中速(例如25cm/s)或低速(例如12.5cm/s)。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栏1的关闭动作的开始定时的延误。另外,通过可动支柱12和制止杆14缓慢开始移动,乘客能够识别出可动栏1关闭,能迅速地退避。因此还能确保乘客的安全。
另外,当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时,若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通过光学传感器76检测到物体,则控制部50判定为处于危险度高的状态,停止关闭动作。由此就能够防止制止杆13、14碰到乘客的头部。因此能够充分确保乘客的安全。
进而如图15所示,在可动栏1的关闭动作时,有时会在车站站台的端部与可动栏1之间还残留有乘客。如果在关闭动作时,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通过设置于可动支柱12的下端部的光学传感器78检测到物体,则控制部50将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的速度和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下方滑动的速度设定为比通常速度慢的中速(例如25cm/s)或低速(例如12.5cm/s)。
此后,当在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了一定量(例如40cm)的期间内,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通过设置于可动支柱12的下端部的光学传感器78持续检测到物体时,控制部50判定为在车站站台端部与可动栏1之间残留有乘客,停止关闭动作。
由此能够防止乘客被关入车站站台端部与可动栏1之间的情况。
并且,如果在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一定量(例如40cm)之前,转移到可动支柱侧物体检测部56通过设置于可动支柱12的下端部的光学传感器78没有再检测到物体的状态,则控制部50判定为检测到了乘客的上衣等衣服的边角和包等。由此控制部50判定为处于安全状态,将可动支柱12向下方滑动的速度和下侧的制止杆14向下方滑动的速度恢复到通常速度。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举例表示的是可动支柱12相对于固定支柱11安装于线路侧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固定支柱11安装于车站站台侧。另外,这里举例说明的是将本发明申请应用于设置在车站站台上的可动栏1的情况,也可以用作设置于施工现场等中车辆进出的出入口等的门装置。
进而,架设于可动支柱12上的制止杆既可以仅有用于固定的上侧那1根,也可以具有多根在可动支柱12安装成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制止杆。

Claims (7)

1.一种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2根固定支柱,它们竖立设置于出入口的两侧;
2根可动支柱,它们在每个上述固定支柱上以相对于该固定支柱能够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
制止杆,其架设于2根上述可动支柱之间;
可动支柱驱动部,其使得架设有上述制止杆的2根上述可动支柱相对于上述固定支柱在上下方向滑动,许可或禁止在2根上述固定支柱之间的通行;
第1物体检测部,其检测是否存在位于2根上述固定支柱之间的物体;以及
第2物体检测部,其检测是否存在位于2根上述可动支柱之间的物体,
上述可动支柱驱动部根据上述门装置的打开或关闭的状态、上述第1物体检测部和上述第2物体检测部各自的检测结果,控制通过上述可动支柱驱动部驱动的上述可动支柱的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物体检测部具有当2根上述固定支柱之间的通行处于禁止状态时,检测区域为上述制止杆所处的高度的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物体检测部具有当2根上述固定支柱之间的通行处于禁止状态时,检测区域位于与上述制止杆的上述固定支柱侧的端部相比更远离该固定支柱的位置处的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2根上述可动支柱之间,沿上下方向并排架设有多根上述制止杆,多根上述制止杆中的除最上段的制止杆之外的制止杆都被安装成能相对于上述可动支柱在上下方向自由滑动,
上述门装置还具有制止杆驱动部,该制止杆驱动部使上述除最上段的制止杆之外的制止杆相对于上述可动支柱在上下方向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物体检测部具有检测区域位于最上段的上述制止杆的上侧的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物体检测部具有将上述制止杆在上下方向滑动的范围作为检测区域的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物体检测部具有检测是否存在位于上述可动支柱的下端的物体的传感器。
CN2011100315915A 2010-01-29 2011-01-28 门装置 Active CN102155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8110 2010-01-29
JP2010018110 2010-01-29
JP2011000521A JP5650549B2 (ja) 2010-01-29 2011-01-05 ゲート装置
JP2011-000521 2011-0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5142A CN102155142A (zh) 2011-08-17
CN102155142B true CN102155142B (zh) 2012-10-17

Family

ID=44436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15915A Active CN102155142B (zh) 2010-01-29 2011-01-28 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551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1618B2 (ja) * 2019-06-18 2023-03-17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散布装置及びドア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67022Y (zh) * 2009-01-14 2009-12-23 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地铁站台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激光障碍物监测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02387A1 (es) * 1997-07-11 1999-01-21 Victor Lopez Tato Instalacion de vallas de seguridad para evitar caidas desde un anden a una via
JP2000016280A (ja) * 1998-06-29 2000-01-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プラットホームドア装置
JP4275984B2 (ja) * 2003-04-24 2009-06-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ットホームの簡易可動柵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67022Y (zh) * 2009-01-14 2009-12-23 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地铁站台屏蔽门与列车门之间激光障碍物监测控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6280A 2000.01.18
JP特开2004-322823A 2004.11.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5142A (zh) 201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0922B (zh) 电梯的位置检测装置
KR101471544B1 (ko) 열차 플랫폼 스크린 안전장치의 스크린도어 개폐제어방법
US20190084586A1 (en) Train platform located security system
WO2011024612A1 (ja) ゲート装置
CN102465661A (zh) 门装置
US20160029819A1 (en) Restaura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estaurant system
CN104210922B (zh) 垂直升降跨路电梯
JP2007045347A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ドア装置
EP2933165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ning and closing of platform screen door
CN105565114A (zh) 一种仓储辅料自动升降系统
CN102155142B (zh) 门装置
AU2015349585B2 (en) Aerial cableway system
CN102465650B (zh) 门装置
KR20100114294A (ko) 지하철 혼잡도 알림 시스템
KR20110064594A (ko) 자전거용 주차타워
JP2014162241A (ja) 昇降式ホーム安全柵開閉システム
CN201907900U (zh) 具有动力轿厢的跨路电梯
JP5650549B2 (ja) ゲート装置
CN201923739U (zh) 牵引式跨路电梯
CN106256750A (zh) 乘客输送机的更新装置
CN106185509A (zh) 电梯装置的厢门无法关闭状态确认装置和确认方法
CN102561930B (zh) 门装置
JP2014004962A (ja) ホーム扉装置
CN102465660B (zh) 门装置
CN204096840U (zh) 垂直升降跨路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TAKAMISAWA CYBERNETICS COMPANY,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OMRON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08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822

Address after: Central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akamisaw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City, Kyoto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mron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