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3768A - 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3768A
CN102153768A CN2011100366052A CN201110036605A CN102153768A CN 102153768 A CN102153768 A CN 102153768A CN 2011100366052 A CN2011100366052 A CN 2011100366052A CN 201110036605 A CN201110036605 A CN 201110036605A CN 102153768 A CN102153768 A CN 1021537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pe
stacked
main
flow rate
inte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66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3768B (zh
Inventor
中村直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53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3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3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3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24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1/28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by depositing flowable material on an endless bel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24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1/32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3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1/5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其中,进料头主体上设置流道。在流道中上游侧的部分配设叶片。叶片将流道的上游侧部分分割成流道。在比叶片更靠下游侧的流道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合流部及层叠浓液流道。主浓液以平均速度V20从出口向合流部流动。第1副浓液以平均速度V21从出口向合流部流动,并且第2副浓液以平均速度V22从出口向合流部流动。在合流部中各浓液进行合流。控制部以V21>V20、V22>V20的方式控制各部。合流部中制作分别由各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

Description

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具有多个层的层叠流延膜的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制作层叠膜的溶液制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形成各层所含的聚合物互不相同的层叠流延膜的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制作各层所含的聚合物互不相同的层叠膜的溶液制膜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物膜(以下称为膜)轻量且容易成型。因而具有透光性的膜作为光学膜而广泛利用。其中,使用纤维素酰化物等的纤维素酯系膜使用于以照片感光用膜为代表的偏光板的保护膜或相位差膜等光学膜。偏光板的保护膜或相位差膜为近几年市场需求扩大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部件。
作为膜的主要制造方法有熔融挤出方法和溶液制膜方法。熔融挤出方法为使聚合物熔融后由挤出机挤出而制造膜的方法。熔融挤出方法具有生产率高且设备成本也比较低等的特点。但是除了难以调整膜的厚度之外,还容易发生在膜上产生细微条纹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溶液制膜方法为由包含聚合物与溶剂的聚合物溶液(以下称为浓液)制造膜的方法。具体而言,为如下方法:使浓液在支撑体上游动,且在支撑体上形成流延膜。其次,流延膜成可运输状态后,将该流延膜从支撑体剥下作为湿润膜。并且,使溶剂从该湿润膜中蒸发而作为膜。溶液制膜方法与熔融挤出方法相比更容易调节膜的厚度,容易使膜表面的状态良好。并且,溶液制膜方法能够得到含少量杂质的膜。因此,光学膜主要以溶液制膜方法制造。
若使用溶液制膜方法制造膜,则有时发生在膜的表面产生微小凹凸的不良现象。该不良现象为常说的鲨皮不良现象。可知该鲨皮不良现象通过制膜速度的增大或流延时的浓液温度成一定值以下而显著地发生。所谓制膜速度为支撑体的行进速度。
另外,从支撑体剥离流延膜时,流延膜的部分残留在支撑体的不良现象(以下称为剥离残留不良现象)就成问题。可以认为剥离残留不良现象是由浓液中所含的聚合物分子及支撑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例如化学键合)引起的现象。若发生剥离残留不良现象,则为了除掉残留物需要暂时停止溶液制膜方法。其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可知,剥离残留不良现象通过支撑体的行进速度的增大或流延时浓液的聚合物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地发生。
作为抑制鲨皮不良现象或剥离残留不良现象的方法,例如有记载于日本专利公开2009-066943号公报的方法。该方法为如下方法:流延以往使用的浓液(以下,称为主浓液)的同时,流延聚合物浓度低于主浓液的浓液(以下,称为副浓液),从而在支撑体上形成层叠流延膜。层叠流延膜为由包含主浓液的主层及包含副浓液的副层形成层的膜。在日本专利公开2009-066943号公报的层叠流延膜中,从支撑体侧依次重叠第1副层、主层及第2副层。第2副层暴露于层叠流延膜的表侧面。第1副层由第1副浓液构成。主层由主浓液构成。第2副层由第2副浓液构成。根据这种方法,由形成第2副层的第2副浓液的粘度低,所以能够抑制鲨皮不良现象。并且,因位于层叠流延膜的支撑体侧的面的第1副层中的聚合物浓度低,所以能够抑制剥离残留不良现象。这样,可制造出依次重叠第1副层、主层、及第2副层的层叠膜。
但是,根据膜所需的光学特性,作为主层所含的聚合物不得不采用从支撑体的剥离性低的聚合物。这时,若从支撑体的剥离性低的聚合物也包含于第1副层中,则导致层叠流延膜的剥离性降低。这时,作为第1副浓液所含的聚合物需要采用从支撑体的剥离性高于主浓液所含的聚合物的聚合物。
但是,如图7及图8所示,若使所含有的聚合物不同的多个浓液同时在由箭头线A表示的行进方向(以下称为A方向)行进的支撑体190上游动,则导致在形成于支撑体190上的层叠流延膜195中多发厚度不均198。该厚度不均198起因于由主浓液构成的主层200与由第1副浓液构成的第1副层201的界面的不稳定化。界面的不稳定化是指形成主层200的主浓液的一部分进入到第1副层201的现象。另外,除了主浓液及第1副浓液之外,还使包含与主浓液不同的聚合物的第2副浓液在向A方向行进的支撑体190上同时流动时,形成主层200的主浓液的一部分进入到由第2副浓液构成的第2副层202。其结果发生厚度不均。并且即使将已发生厚度不均的层叠流延膜195直接导入至干燥工序,最终得到的层叠膜中也残留厚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具有包含互不相同的聚合物的层的层叠流延膜的流延装置及流延方法、以及制作层叠膜的溶液制膜方法。
本发明的流延装置,其为嵌段状且将主浓液与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副浓液同时向支撑体流出而形成层叠流延膜,该流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流道与控制部。其中,主浓液与副浓液在流道内流动。该流道以贯穿的形式形成。所述主浓液和所述副浓液含有互不相同的聚合物。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由所述副浓液构成的副层上重叠由所述主浓液构成的主层。所述流道具有主流道、副流道及合流部。所述主浓液在所述主流道内流动。所述副浓液在所述副流道内流动。所述合流部使从所述主流道流出的所述主浓液与从所述副流道流出的所述副浓液合流而制作由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控制部从所述主流道与所述副流道向所述合流部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合流部中以所述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低于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的方式送出。
该流延装置优选具备第1所述副流道与第2所述副流道。第1所述副浓液在第1副流道内流动。第2所述副浓液在第2所述副流道内流动。所述合流部使从所述主流道流出的所述主浓液、从所述第1副流道流出的所述第1副浓液、及从所述第2副流道流出的所述第2副浓液合流。所述层叠流延膜中,从所述支撑体侧依次重叠由所述第1副浓液构成的第1副层、所述主层及由所述第2副浓液构成的第2副层。
分别将所述主流道的出口的面积与所述副流道的出口的面积设为S。分别将所述主浓液供给至所述主流道的体积流量与所述副浓液供给至所述副流道的体积流量设为Q。这时优选分别以Q/S表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
优选(所述副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S)-(所述主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M)的值在0.02m/秒以上0.2m/秒以下。
优选所述聚合物为纤维素酰化物,所述主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1满足公式(1),所述副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满足公式(2)。
公式(1)    2.0<Z1<2.7
公式(2)    2.7<Z2
本发明的流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送出步骤(A步骤)、合流步骤(B步骤)及膜形成步骤(C步骤)。A步骤中,分别独立送出包含主聚合物的主浓液、和包含与所述主聚合物不同的副聚合物且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副浓液。B步骤中,使经过所述A步骤的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合流,从而制作由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C步骤中,使所述层叠浓液向所述支撑体上游动而在所述支撑体上形成层叠流延膜,所述层叠流延膜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由所述副浓液构成的副层上重叠由所述主浓液构成的主层,在此,在所述A步骤中,以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低于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的方式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
该流延方法中,优选在所述A步骤中分别独立送出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第1副浓液及第2副浓液。优选在所述B步骤中,使经过所述A步骤的所述主浓液、所述第1副浓液、及所述第2副浓液合流,从而制作所述层叠浓液。优选在所述C步骤中,形成从所述支撑体侧依次重叠由所述第1副浓液构成的第1副层、所述主层及由所述第2副浓液构成的第2副层的所述层叠流延膜。
将所述主浓液所流通的主流道的出口与所述副浓液所流通的副流道的出口的各面积设为S。分别将所述主浓液供给至所述主流道的体积流量与所述副浓液供给至所述副流道的体积流量设为Q。这时优选分别以Q/S表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
所述A步骤中优选,以(所述副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S)-(所述主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M)的值成为0.02m/秒以上0.2m/秒以下的方式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
优选所述聚合物为纤维素酰化物,所述主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1满足公式(1),所述副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满足公式(2)。
公式(1)2.0<Z1<2.7
公式(2)2.7<Z2
本发明的溶液制膜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送出步骤(A步骤)、合流步骤(B步骤)、膜形成步骤(C步骤)、剥离步骤(D步骤)及干燥步骤(E步骤)。A步骤中,分别独立送出包含主聚合物的主浓液、和包含与所述主聚合物不同的副聚合物且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副浓液。B步骤中,使经过A步骤的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合流而制作由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C步骤中,使所述层叠浓液向所述支撑体上游动而在所述支撑体上形成层叠流延膜,所述层叠流延膜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由所述副浓液构成的副层上重叠由所述主浓液构成的主层。D步骤中,从所述支撑体剥离所述层叠流延膜。E步骤中,对剥离的所述层叠流延膜进行干燥。其中,在所述A步骤中,以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低于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的方式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
发明的效果为:
本发明在通过高粘度的主浓液与低粘度的副浓液的合流制作由各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的合流部中,主浓液的平均流速低于副浓液的平均流速。因此,包含不同聚合物的浓液之间的界面稳定。因而,根据本发明,可制造出即防止由界面的不稳定化引起的厚度不均,而且表面形状良好,具有期望的特性的层叠结构光学膜。
附图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以容易理解上述目的及优点。
图1是表示第1溶液制膜设备的简要的说明图。
图2是设置于流延室内的流延装置的简要的立体图。
图3为YZ平面上的进料头及流延模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叶片及分配针的简要的立体图。
图5为YZ平面上的合流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溶液制膜设备的简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发生厚度不均的层叠流延膜的简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发生厚度不均的层叠流延膜的简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溶液制膜设备)
如图1所示,溶液制膜设备10具有流延室12、针板拉幅机13、夹子拉幅机14、干燥室15、冷却室16及卷取室17。
流延室12具备有流延装置27、流延滚筒30、剥离辊33、调温装置34、35、冷凝器(电容器)36及回收装置37。流延装置27具有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进料头25由包含聚合物及溶剂的3种浓液制作后述层叠浓液。3种浓液即为主浓液20、第1副浓液21及第2副浓液22。流延模26使层叠浓液流出。流延滚筒30为层叠浓液的支撑体,由层叠浓液形成层叠流延膜29。剥离辊33从流延滚筒30剥离层叠流延膜29。
第1副浓液21所含的的聚合物(以下称为第1副聚合物)与主浓液20所含的聚合物(以下称为主聚合物)不同。第2副浓液22所含的聚合物(以下称为第2副聚合物)可以与主聚合物不同,也可以相同。另外,第2副聚合物可以与第1副聚合物相同,也可以不同。
优选主聚合物及第1副聚合物为纤维素酰化物。并且,主聚合物及第1副聚合物为纤维素酰化物时,优选主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1低于第1副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尤其是,主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1满足公式(1),第1副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满足公式(2)。对各聚合物的详细说明后述。
公式(1)2.0<Z1<2.7
公式(2)2.7<Z2
从延迟的波长分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用于主聚合物的纤维素酰化物的乙酰基的取代度X1及碳数3以上的酰基的取代度的总计Y1满足下述公式(3)及(4)。另外,X1与Y1在与所述公式(1)的所述Z1之间成立X1+Y1=Z1的关系。
公式(3)1.0<X1<2.7
公式(4)0≤Y1<1.5
从延迟的波长分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用于第1聚合物的纤维素酰化物的乙酰基的取代度X2及碳数3以上的酰基的取代度的总计Y2满足下述公式(5)及(6)。另外,X2与Y2在与所述公式(2)的Z2之间成立X2+Y2=Z2的关系。
公式(5)1.2<X2<3.0
公式(6)0≤Y2<1.5
第1副浓液21的粘度低于主浓液20,第2副浓液22的粘度低于主浓液20。各浓液20~22的粘度可根据JIS K 7117求出。各浓液的粘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例如主浓液20的粘度优选40Pa·秒以上150Pa·秒以下,更优选50Pa·秒以上100Pa·秒以下。并且,第1副浓液21或第2副浓液22的粘度优选20Pa·秒以上80Pa·秒以下,更优选30Pa·秒以上50Pa·秒以下。另外,第1副浓液21的粘度与第2副浓液22的粘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
另外,主浓液20所含的聚合物浓度优选15重量%以上30重量%以下,更优选20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第1副浓液21所含的聚合物浓度优选10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更优选15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尤其优选19重量%以上22重量%以下。第2副浓液22所含的聚合物浓度优选10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更优选15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尤其优选19重量%以上22重量%以下。
冷凝器36对流延室12内的气氛中所含的溶剂进行冷凝。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回收装置37回收通过冷凝器36液化的溶剂,将流延室12内的气氛的气体露点TR保持在预定的范围内。气体露点是指流延室12内的气氛中所含的溶剂进行冷凝的温度。所回收的溶剂通过再生装置再生后,作为浓液调制用溶剂再利用。在控制部的控制下,调温装置35将流延室12内的气氛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的范围内。
流延滚筒30以轴向成级别的方式配设,并且以轴为中心旋转自如。流延滚筒30在控制部的控制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以轴30a为中心旋转。通过流延滚筒30的旋转,周面30b以预定的速度(例如50m/分钟以上200m/分钟以下)行进。流延滚筒30上连接调温装置34。调温装置34中内置有调节传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调节部。调温装置34使调节至期望温度的传热介质在温度调节部及设置于流延滚筒30内的流道之间循环。通过该传热介质的循环可将流延滚筒30的周面30b的温度保持成期望的温度。
流延滚筒30优选为不锈钢制,更优选为SUS316制使之具有充分的耐腐蚀性与强度。在流延滚筒30的周面30b中实施的镀铬处理优选为维氏硬度Hv700以上、膜厚2μm以上的所谓的镀硬质铬。
储藏主浓液20的储藏罐40a通过具有泵40b的配管40c与进料头25连通。同样,储藏第1副浓液21的储藏罐41a通过具有泵41b的配管41c与进料头25连通,储藏第2副浓液22的储藏罐42a通过具有泵42b的配管42c与进料头25连通。
如图2及图3所示,进料头25使从配管40c~42c送出的各浓液20~22合流而制作层叠浓液45,并将预定流量的层叠浓液45送至流延模26。并且,流延模26朝向旋转的流延滚筒30的周面30b从流出口流出层叠浓液45。流出的层叠浓液45在流延滚筒30的周面30b上形成层叠流延膜29。
层叠流延膜29具有主层、第1副层及第2副层。主层由主浓液20构成。第1副层由第1副浓液构成。第2副层由第2副浓液构成。第1副层位于与周面30b相接触的层叠流延膜29的表面侧,第2副层位于层叠流延膜29的暴露面,主层位于第1副层与第2副层之间。
流延滚筒30对层叠流延膜29进行冷却。通过冷却进行凝胶化,层叠流延膜29成可运输状态。这样层叠流延膜29通过剥离辊33从流延滚筒30剥离后,作为湿润膜52运输。
如图1所示,也可以将减压室47相对流延模26配置于周面30b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减压室47将流延液珠的行进方向上游侧减压至期望的压力。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下,减压室47能够以流延液珠的上游侧的压力低于下游侧的压力的方式对流延液珠的行进方向上游侧进行减压。流延液珠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压力差优选为10Pa以上2000Pa以下。
流延室12的下游依次设置有针板拉幅机13、夹子拉幅机14、干燥室15、冷却室16、及卷取室17。设置在流延室12及针板拉幅机13之间的转送部50中配设有将通过剥离辊33剥离的湿润膜52导入至针板拉幅机13的辊53。未图示的送风装置向由辊53运输的湿润膜52吹送预定的风。
针板拉幅机13具有贯穿并保持湿润膜52的两侧缘部的多个针板,该针板在轨道上行进。对通过针板行进的湿润膜52送出干燥风,湿润膜52干燥并成为层叠膜55。
夹子拉幅机14具有把持层叠膜55的宽度方向两侧缘部的多个夹子,该夹子在拉伸轨道上行进。对通过夹子行进的层叠膜55送出干燥风,对层叠膜55实施朝宽度方向的拉伸处理的同时,实施干燥处理。另外,也可以省略夹子拉幅机14。
针板拉幅机13的下游设置有切边装置57a,夹子拉幅机14的下游设置有切边装置57b。切边装置57a、57b切开层叠膜55的宽度方向两侧缘部。切开的两侧缘部通过送风送至破碎机58a、58b破碎后,作为浓液等的原料再利用。
干燥室15设置有多个辊59,层叠膜55卷绕在这些辊上而被运输。干燥室15内的气氛的温度或湿度等通过未图示的空调机调节,根据通过干燥室15来进行层叠膜55的干燥处理。干燥室15连接有吸附回收装置60,吸附回收从层叠膜55蒸发的溶剂。
干燥室15的出口侧设置有冷却室16,在该冷却室16中层叠膜55冷却至室温。冷却室16的下游设置有强制除电装置(除静电棒)61,层叠膜55通过该强制除电装置61除电。并且,强制除电装置61的下游侧设置有滚花赋予辊62,通过该滚花赋予辊62向层叠膜55的两侧缘部赋予滚花。卷取室17设置有具有压辊63的卷取机64,层叠膜55以辊状卷取于卷心65上。
也可以对从卷心65送出的层叠膜55实施拉伸处理。拉伸处理例如可由夹子拉幅机14进行。
下面,使用图2及图3对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进料头25的宽幅方向设成X方向,进料头25的高度方向设成Z方向,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成Y方向。
(进料头)
在进料头25内在Z方向上设置贯穿嵌段状进料头主体25a的流道70。由此,进料头主体25a的上面开口有流入口,进料头主体25a的下面开口有流出口72。遍及该流入口至流道70的上游部分配设有2个隔开部件73、74。隔开部件73、74将流道70的上游部分分割成3个流道(主流道80、第1副流道81及第2副流道82)。主流道80位于第1副流道81及第2副流道82之间。主流道80与配管40c连通。第1副流道81与配管41c连通,第2副流道82与配管42c连通。这样流道70中,在隔开部件73、74的下游侧,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设置合流部85与层叠浓液流道86。如以上所述,流道70具有主流道80、第1副流道81、第2副流道82、合流部85及层叠浓液流道86。
隔开部件73具有隔开嵌段73a和叶片73b,隔开部件74具有隔开嵌段74a和叶片74b。如图3及图4所示,楔状的叶片73b配设成锐角的前端部分朝向合流部85。位于锐角的前端部分的相反侧的叶片73b的端部设置摆动轴73c。叶片73b以摆动轴73c为中心摆动自如地安装。叶片74b也与叶片73b相同,以摆动轴74c为中心摆动自如地安装。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1副流道81的出口81e设置分配针87,在第2副流道82的出口82e设置分配针88。
如图4所示,圆柱状分配针87配设成轴的方向成X方向,并以轴为中心回转自如。在分配针87的周面设置以向周向拉伸的方式形成的切口槽87a。设置于各分配针的切口槽的深度或X方向的宽度优选随周向递增或递减。分配针88也具有与分配针87相同的结构。
如图5所示,可通过各分配针87、88的回转与各叶片73b、74b的摆动分别独立地调节主流道80的出口80e的面积S80、第1副流道81的出口81e的面积S81及第2副流道82的出口82e的面积S82。
(流延模)
回到图3,流延模26具备模唇板101、102与1对侧板(未图示)。设置于X方向的模唇板101、102以离间的方式排列在Y方向上。1对侧板排列在X方向上,以使堵塞模唇板101、102之间的间隙。并且,由模唇板101、102和侧板包围的部分作为夹缝103形成于流延模26。狭缝103使与进料头25的流出口72连通的流入口106及流出层叠浓液45的流出口107连通。流出口107为矩形,并形成为向X方向长长延伸的狭缝状。
在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分别设置未图示的调温部。调温部在预定的范围内对进料头主体25a或构成流延模26的模唇板101、102或侧板等的温度进行调节。由此,在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中流通的浓液的温度在预定的范围内保持成恒定。从防止鲨皮不良现象这一点来看,在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中流通的浓液的温度优选在30℃以上。另外,从防止浓液所含的溶媒的蒸发这一点来看,在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中流通的浓液的温度优选不到溶媒的沸点。
控制部109分别连接各泵40b~42b、各摆动轴73c~74c、分配针87~88。由此,泵40b~42b在控制部109的控制下以预定的体积流量向进料头25送出各浓液20~22。另外,叶片73b~74b及分配针87~88在控制部109的控制下,组设成预定的朝向。
下面,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控制部109分别将叶片73b~74b及分配针87~88组设于预定的位置。另外,控制部109通过泵40b~42b分别以预定的体积流量向进料头25送出各浓液20~22。
如图5所示,各浓液20~22通过各叶片73b、74b和分配针87、88向合流部85送出,各浓液20~22在合流部85中合流。通过各浓液20~22的合流,制作由各浓液20~22形成层的层叠浓液45。
层叠浓液45中的各浓液20~22的界面的状态基于合流部85中的各浓液20~22的平均流速之差。并且,当主浓液20的平均流速V20、第1副浓液21的平均流速V21、第2副浓液22的平均流速V22的关系不满足以下公式(1)及(2)时,各浓液20~22的界面就会不稳定化。
公式(1)V20<V21
公式(2)V20<V22
其中,各平均流速V20~V22由以下公式(3)~(5)表示。
公式(3)V20=Q20/S80
公式(4)V21=Q21/S81
公式(5)V22=Q22/S82
Q20为送出至合流部85的主浓液20的体积流量。同样,Q21为送出至合流部85的第1副浓液21的体积流量,Q22为送出至合流部85的第2副浓液22的体积流量。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控制部109的控制下,将叶片73b~74b及分配针87~88组设于预定位置,可独立地调节各流道80~82的出口80e~82e的面积S80~S82。另外,在控制部109的控制下,可将关于各浓液20~22的体积流量Q20~Q22独立地调节至预定的范围。这样可通过控制部109使之满足上述公式(1)~(2)来制作层叠浓液45。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各浓液20~22的界面稳定,因此可抑制厚度不均的不良现象。
本发明中,在合流部85中,由于使粘度高的主浓液的平均流速小于粘度低的副浓液的平均流速,因此层叠浓液45所含的聚合物分子很难形变。从而,可以认为各浓液的界面通过满足上述公式(1)及(2)稳定化。
以(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求出的值,即(V21-V20)的值或(V22-V20)的值优选在0.02m/秒以上,更优选在0.05m/秒以上。当(V21-V20)的值或(V22-V20)的值为0.02m/秒以下时,层叠浓液45中的界面的紊乱显著化,因此不优选。以(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求出的值,即(V21-V20)的值或(V22-V20)的值优选在0.2m/秒以下,更优选在0.1m/秒以下。当(V21-V20)的值或(V22-V20)的值超过0.1m/秒时,副流道中的压力变大,结果难以流延,因此不优选。(V21-V20)的值和(V22-V20)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同。
在合流部85中,主浓液20与第1副浓液21合流的合流角度θ1优选5°以上30°以下。在合流部85中,主浓液20与第2副浓液22合流的合流角度θ2优选5°以上30°以下。
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具有进料头25及流延模26的流延装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多流道型流延模代替流延装置27。
上述实施方式中,制造了具有由3层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流延膜及层叠膜,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制造具有2层或4层以上层叠结构的层叠流延膜及层叠膜。当层叠流延膜具有2层层叠结构时,在层叠流延膜的支撑体侧(表侧)设置主层,在层叠流延膜的里侧设置第1副层。当层叠流延膜具有4层以上层叠结构时,在设置于层叠流延膜的表侧的层及设置于层叠流延膜的里侧的第1副层之间设置主层及其他层。另外,设置于层叠流延膜的表侧的层可以为第2副层。
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流延滚筒30作为支撑体,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架设于辊上并通过辊的旋转而行进的流延带。
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层叠流延膜29通过冷却显现自支撑性,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通过层叠流延膜29所含的溶剂的干燥来使层叠流延膜29显现自支撑性。
可以在叶片73b的表面中形成主流道80的内壁面及第1副流道81的内壁面的部分设置低摩擦层。低摩擦层的动摩擦系数低于隔开嵌段73a的表面中形成主流道80的内壁面及第1副流道81的内壁面的部分的动摩擦系数。叶片74b中也可以设置相同的低摩擦层。通过设置这种低摩擦层,可使各浓液的界面处的主浓液及副浓液的流速差变小,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层叠膜的厚度不均不良现象。
低摩擦层的厚度优选5μm以上500μm以下。低摩擦层的动摩擦系数优选为0.4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下。本说明书中的动摩擦系数可以使用东洋精机制作所株式会社制推力磨损试验机并按照ASTM D-1894中规定的的方法测定。
为了使防止厚度不均的效果更显著地发挥,低摩擦层表面粗糙度Ra优选0.01μm以上3μm以下,更优选0.01μm以上2μm以下。表面粗糙度Ra的测定方法基于JIS B 0001。
低摩擦层的硬度Hv优选为350以上,更优选为600以上。硬度Hv的测定方法基于JIS Z 2244。
下面,对将流延带作为支撑体具有的溶液制膜设备150进行说明。溶液制膜设备150的说明中,对与溶液制膜设备10不同的零件或部件进行说明,对与溶液制膜设备10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溶液制膜设备150具有流延室12、夹子拉幅机14、干燥室15、冷却室16、及卷取室17。
在流延室12设置进料头25及流出层叠浓液45(参照图2)的流延模26。在流延模26的下方设置旋转辊152、153。在旋转辊152、153架设流延带154。流延带154的一端与另一端连结,流延带154成环状。旋转辊152、153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旋转,流延带154随着该旋转移动。从流延模26流出的层叠浓液45在移动的流延带154上形成层叠流延膜29。
优选能以10m/分钟以上200m/分钟以下的流延带154的移动速度,即流延速度移动,更优选15m/分钟以上150m/分钟以下,最优选20m/分钟以上120m/分钟以下。若流延速度10m/分钟以下,则膜的生产率差。另外,若超过200m/分钟,则不能稳定地形成流延液珠,产生层叠流延膜29的表面形状恶化的顾虑。
另外,为了将流延带154的表面温度设为预定值,优选在旋转辊152、153安装调温装置34。流延带154优选其表面温度可调整为-20℃~40℃。调温装置34在控制部的控制下,使调节至预定温度的传热介质在设置于旋转辊152、153内的流道中循环。通过该传热介质的循环,能够将旋转辊152、153的温度保持为期望的温度。
流延带154的宽度、长度、厚度等不特别限定。流延带154的宽度例如优选在层叠浓液45的流延宽度1.1倍以上2.0倍以下。另外,流延带154的长度例如优选20m以上200m以下,流延带154的厚度例如优选0.5mm~2.5mm以下。另外,在流延带154的表面中,流延层叠浓液45(参照图2)的表面(以下称为流延面)的表面粗糙度优选在0.05μm以下。优选研磨流延面。流延带154优选为不锈钢制,更优选为SUS316制使之具有充分的耐腐蚀性与强度。另外,优选使用流延带154整体的厚度不均在0.5%以下的流延带。
另外,流延室12具备有调温装置34、35、冷凝器36及回收装置37。另外,也可以将减压室47(参照图1)设置于比流延模26更靠流延带154的行进方向上游侧。
并且,流延室12具有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干燥风的送风装置157~159。送风装置157~159设置于比流延模26更靠流延带154的行进方向下游侧。若干燥风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则溶剂从层叠流延膜29蒸发。也可以在流延模26与送风装置157之间设置用于遮挡干燥风的迷宫式密封。可通过该迷宫式密封的设置,抑制由刚流延后的层叠流延膜29与干燥风的接触引起的层叠流延膜29的表面形状的变动。另外,也可以在流延模26与送风装置157之间设置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急速干燥风的送风装置(以下称为急速干燥送风装置)161。另外,当在流延模26与送风装置157之间设置迷宫式密封时,也可以在迷宫式密封与送风装置157之间设置急速干燥送风装置161。若急速干燥风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则层叠流延膜29所含的溶剂与吹送干燥风时相比,以更快的蒸发速度蒸发。由此,可在层叠流延膜29的表面形成表层。可通过在使溶剂从层叠流延膜29蒸发的工序的初始阶段中,在层叠流延膜29设置表层来制造出表面形状优异的层叠膜55。
干燥风或急速干燥风的送风方向可以是层叠流延膜29的运输方向,也可以与层叠流延膜29的运输方向交差。干燥风或急速干燥风的送风方向可通过设置于各送风装置的送风口的位置来调节。例如,可以以与层叠流延膜29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置的方式设置送风口,也可以以与层叠流延膜29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置的方式设置送风口。另外,可以以与层叠流延膜29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对置的方式设置送风口,也可以以与另一方的端部对置的方式设置吸气口。
转送部50具备送风机165。送风机165向通过辊53运输的层叠流延膜29吹送预定的风。另外,转送部50中也可通过使下游侧的辊53的转速快于上游侧的辊53的转速,对湿润膜52赋予拉伸张力。
接着,以下对溶液制膜设备150中的层叠膜55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流延带154通过旋转辊152、153的驱动行进。流延模26在流延带154上连续流出层叠浓液45(参照图2)。遍及流延模26至流延带154形成流延液珠,在流延带154上形成层叠流延膜29。形成于流延带154上的层叠流延膜29通过流延带154的行进移动至剥离辊33的附近。急速干燥送风装置161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急速干燥风。通过层叠流延膜29中的急速的溶媒蒸发,在层叠流延膜29的表面形成表层。送风装置157~159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干燥风。通过层叠流延膜29中的溶媒的蒸发,在层叠流延膜29显现自支撑性,成可剥离的状态。成为具有自支撑性的层叠流延膜29通过剥离辊33从流延带154剥离。
层叠流延膜29剥离时的残留溶媒量优选1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更优选15质量%以上70质量%以下,尤其优选2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从流延室12送出的湿润膜52通过转送部50的辊53运输至夹子拉幅机14。送风机165向湿润膜52吹送预定的风,进行湿润膜52的干燥。湿润膜52通过该干燥成为层叠膜55。从送风机165送出的风的温度优选为20℃以上250℃以下。
送至夹子拉幅机14的层叠膜55在实施预定的拉伸处理后,送至切边装置57b。切边装置57b切割层叠膜55的边部。切割边部的层叠膜55依次运输至干燥室15、冷却室16及卷取室17。
接着对纤维素酰化物进行说明。
(纤维素酰化物)
作为成纤维素酰化物原料的纤维素,有棉绒或木浆(阔叶树浆料、针叶树浆料)等。本发明的纤维素酰化物可以由任何纤维素得到,根据情况也可以混合而使用。对这些纤维素的详细的记载可使用记载于丸泽、宇田编写的《塑料材料讲座(17)纤维素系树脂》日刊工业新闻社(1970年发行)或发明协会公开技术报告公开技术号码2001-1745号(7页~8页)的纤维素。
本发明的纤维素酰化物的酰基也可以仅为1种,或者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的酰基也可以。本发明的纤维素酰化物优选将碳数2~4的酰基作为取代基具有。使用2种以上酰基时,优选其中1个为乙酰基,作为碳数2~4的酰基优选为丙酰基或丁酰基。通过将这些纤维素酰化物溶解于溶媒中而能够作出浓液。
首先,构成本发明的纤维素酰化物的进行β-1,4键合的葡萄糖单位具有游离至2位、3位及6位的羟基。纤维素酰化物是将这些羟基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酰基酰化的聚合体(聚合物)。酰基取代度是指位于2位、3位及6位的纤维素的羟基酰化的比例(各位中的100%的酰化为取代度1)的总计。
作为碳数2以上的酰基,可以是脂肪族基也可以是烯丙基,不特别限定。这些例如为纤维素的烷基羰基酯、烯基羰基酯或芳香族羰基酯、芳香族烷基羰基酯等,也可以分别具有进一步被取代的基团。作为这些优选的例子,可以举出乙酰基、丙酰基、丁酰基、庚酰基、己酰基、辛酰基、癸酰基、十二烷酰基、十三烷酰基、十四烷酰基、十六烷酰基、十八烷酰基、异丁酰基、叔丁酰基、环己烷基羰基、油酰基、苯甲酰基、萘羰基、肉桂酰基等。其中,优选乙酰基、丙酰基、丁酰基、十二烷酰基、十八烷酰基、叔丁酰基、油酰基、苯甲酰基、萘羰基、肉桂酰基等,尤其优选乙酰基、丙酰基、丁酰基(酰基为碳原子数2~4时),进一步尤其优选乙酰基(纤维素酰化物为纤维素醋酸时)。
在纤维素的酰化中,当作为酰化剂使用酸酐或酰氯时,作为反应溶媒即有机溶媒使用有机酸,例如乙酸、二氯甲烷等。
作为纤维素的酰化中的催化剂,当酰化剂为酸酐时,优选使用如硫酸的质子性催化剂,当酰化剂为酰氯(例如CH3CH2COCl)时,使用碱性化合物。
最一般的纤维素的混合脂肪酸酯的工业性合成方法为,以与乙酰基及其他酰基对应的脂肪酸(乙酸、丙酸、戊酸)或包含这些酸酐的混合有机酸成分对纤维素进行酰化的方法。
本发明中使用的纤维素酰化物例如可根据记载于日本专利公开平10-45804号公报的方法而合成。
(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膜的第1副浓液及第2副浓液中也可以包含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有此,在第1副层及第2副层中包含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结果得到本发明的膜的雾度降低之类的效果。另外,当层叠结构的膜整体的Nz因子低于目标值时,通过将第1副层及第2副层设成包含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可以兼顾层叠结构的膜整体的Nz因子增大至目标值以及雾度的降低。对Nz因子的说明在后面进行详细叙述。
另外,本说明书中,“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是指“具有酯键合的化合物,即有助于该酯键合的酸为磷酸以外的化合物”。另外,所述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可以为低分子化合物,也可以为聚合物。
本发明的膜中,可以分别在各层中含有非磷酸酯类添加剂。另外,从低雾度化的观点考虑,优选主层中的该添加剂对纤维素酰化物的比例(质量份)少于第1副层及第2副层。
以下,对本发明中使用的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进行说明。
作为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可广泛采用周知的高分子量添加剂及低分子量添加剂作为纤维素酰化物膜的添加剂。添加剂的含量相对纤维素酰化物优选为1~35质量%,更优选为4~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25质量%。
在本发明的膜中作为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使用的高分子量添加剂是在其化合物中具有重复单位的添加剂,优选数均分子量为700~10000的添加剂。高分子量添加剂在溶液制膜方法中加速溶媒的蒸发速度,结果可有效地进行残留溶媒量的降低。并且,高分子量添加剂在提高机械性质、赋予柔软性、赋予耐吸水性、降低水分透过率等的膜改质的观点上,显示出有用的效果。
其中,作为本发明中的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的高分子量添加剂的数均分子量,更优选为数均分子量700~8000,进一步优选为数均分子量700~5000,尤其优选为数均分子量1000~5000。
以下,对本发明中使用的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的高分子量添加剂,举出其具体例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即高分子系添加剂,可以举出聚酯系聚合物(脂肪族聚酯系聚合物、芳香族聚酯系聚合物等)、聚酯系成分与其他成分的共聚物等,优选脂肪族聚酯系聚合物、芳香族聚酯系聚合物、聚酯系聚合物(脂肪族聚酯系聚合物、芳香族聚酯系聚合物等)与丙烯系聚合物的共聚物及聚酯系聚合物(脂肪族聚酯系聚合物、芳香族聚酯系聚合物等)与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共聚物。
作为所述脂肪族聚酯系聚合物可以举出根据碳数2~20的脂肪族二羧酸与选自碳数2~12的脂肪族二醇、碳数4~20的烷基苯醚二醇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二醇的反应而得到的聚合物,并且反应物的两末端可以是反应物本身,但也可以使一元羧酸类或一元醇类或酚类发生反应而实施所谓末端的密封。该末端密封尤其为了使其不含有自由羧酸类而实施,但在保存性等方面有效。本发明的聚酯系聚合物中使用的二羧酸优选为碳数4~20的脂肪族二羧酸残基或碳数8~20的芳香族二羧酸残基。
作为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碳数2~20的脂肪族二羧酸,例如可以举出草酸、丙二酸、琥珀酸、马来酸、富马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羧酸及1,4-环己烷二羧酸。
其中,作为脂肪族二羧酸,优选为丙二酸、琥珀酸、马来酸、富马酸、戊二酸、己二酸、壬二酸、1,4-环己烷二羧酸。作为脂肪族二羧酸成分尤其优选为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
所述高分子量添加剂中利用的二醇为例如选自碳数2~20的脂肪族二醇、碳数4~20的烷基醚二醇中的二醇。
作为碳数2~20的脂肪族二醇可以举出烷基二醇及脂环式二醇类,例如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新戊二醇)、2,2-二乙基-1,3丙二醇(3,3-二羟甲基戊烷)、2-n-丁基-2-乙基-1,3-丙二醇(3,3-二羟甲基戊烷)、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2-甲基-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2-十八烷二醇等,这些二醇作为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使用。
作为优选的脂肪族二醇,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二甲醇、尤其优选为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二甲醇。
作为碳数4~20的烷基二醇醚,优选举出聚四氢呋喃、聚乙烯二醇醚及聚丙烯二醇醚以及它们的组合。其平均聚合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20,更优选为2~10,进一步为2~5,尤其优选为2~4。作为它们的例子,作为典型的有用市售聚醚二元醇类可以举出聚二醇(Carbowax)树脂、普流罗尼类(Pluronics)树脂及Niax(Niax)树脂。
在本发明中,尤其优选为末端由烷基或芳香族基密封的高分子量添加剂。这主要是因为,通过由疏水性官能团密封末端对高温高湿下的经时劣化有效,并显示迟延烷基的水解的作用。
优选由一元醇残基或一元羧酸残基保护,以免本发明的高分子量添加剂的两末端成为羧酸或OH基。这时,作为一元醇优选碳数1~30的取代、无取代的一元醇,可以举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戊醇、异戊醇、己醇、异己醇、环己醇、辛醇、异辛醇、2-乙基己醇、壬醇、异壬醇、叔壬醇、正癸醇、十二醇、十二己醇、十二辛醇、烯丙醇、油醇等脂肪族醇、苄醇、3-苯丙醇等取代醇等。
可优选使用的末端密封用醇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界丁醇、己醇、异己醇、环己醇、异辛醇、2-乙基己醇、异壬醇、油醇、苄醇,尤其优选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丁醇、环己醇、2-乙基己醇、异壬醇、苄醇。
另外,由一元羧酸残基密封时,作为一元羧酸残基使用的一元羧酸优选为碳数1~30的取代、无取代一元羧酸。这些可以为脂肪族一元羧酸,也可以为含芳香族环羧酸。若对优选的脂肪族一元羧酸进行记述,则可以举出乙酸、丙酸、丁酸、辛酸、己酸、癸酸、十二烷酸、硬脂酸、油酸,作为含芳香族环一元羧酸,例如有苯甲酸、对叔丁基苯甲酸、对叔戊基苯甲酸、邻甲苯甲酸、间甲苯甲酸、对甲苯甲酸、二甲基苯甲酸、乙基苯甲酸、正丙基苯甲酸、氨基苯甲酸、乙酰氧基苯甲酸等,这些可分别使用1种或2种以上。
这种所述高分子量添加剂的合成可通过常用方法得到,也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容易合成,即基于上述脂肪族二羧酸与二醇和/或末端密封用的一元羧酸或一元醇的聚酯化反应或酯交换反应的热熔缩聚法或者这些酸的酰氯与二醇类的界面缩聚法中的任一种。对这些聚酯系添加剂在村井孝一编著的《添加剂其理论与应用》(幸书房株式会社、昭和48年3月1日初版第1版发行)中有详细的记载。另外,也可利用记载于日本专利公开平05-155809号、日本专利公开平05-155810号、日本专利公开平5-197073号、日本专利公开2006-259494号、日本专利公开平07-330670号、日本专利公开2006-342227号、日本专利公开2007-003679号各公报等的材料。
所述芳香族聚酯系聚合物通过在所述聚酯聚合物共聚具有芳香环的单体而得到。作为具有芳香环的单体为选自碳数8~20的芳香族二羧酸、碳数6~20的芳香族二醇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单体。
作为碳数8~20的芳香族二羧酸有,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1,5-萘二羧酸、1,4-萘二羧酸、1,8-萘二羧酸、2,8-萘二羧酸及2,6-萘二羧酸等。其中,作为优选的芳香族二羧酸为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
作为碳数6~20的芳香族二醇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以举出双酚A、1,2-酚、1,3-酚、1,4-酚、1,4-苯二甲醇,其中优选为双酚A、1,4-酚、1,4-苯二甲醇。
本发明中芳香族聚酯系聚合物在所述聚酯中组合各个芳香族二羧酸或芳香族二醇的至少1种而使用,但其组合没有特别限定,但组合多种各个成分也没问题。本发明中,如前述尤其优选为末端由烷基或芳香族基密封的高分子量添加剂,密封时可使用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的膜中,作为所述非磷酸系酯类化合物以外的添加剂可添加延迟调整剂(延迟表现剂及延迟降低剂)、邻苯二甲酸酯、磷酸酯等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及去光剂等添加剂。
(溶媒)
作为调制浓液的溶剂可以举出芳香族烃(例如,苯、甲苯等)、卤化烃(例如,二氯甲烷、氯苯等)、醇(例如,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二甘醇等)、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等)、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等)及醚(例如,四氢呋喃、甲基溶纤剂等)等。另外,在本发明中,浓液是指通过使聚合物溶解或分散于溶媒中而得到的聚合物溶液或分散液。
上述卤化烃中,优选使用碳原子数1~7的卤化烃,最优选使用二氯甲烷。以TAC的溶解性、流延膜从支撑体的剥离性、膜的机械强度及光学特性等的物理性能的观点考虑,除二氯甲烷之外优选混合1种乃至数种碳原子数1~5的醇。醇的含量相对于溶媒整体优选为2~25重量%,更优选为5%~20重量%。作为醇可以举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但优选使用甲醇、乙醇、正丁醇或它们的混合物。
最近以将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限度为目的,对不使用二氯甲烷的溶媒组合也进行讨论。这时优选为碳原子数4~12的醚、碳原子数3~12的酮、碳原子数3~12的酯、碳原子数1~12的醇,有时还适当混合这些来使用。例如,可举出乙酸甲酯、丙酮、乙醇、正丁醇的混合溶媒。这些醚、酮、酯及醇可以具有环状结构。而且,具有2个以上醚、酮、酯及醇的官能团(即,-0-、-CO-、-C00-及-OH)中的任2种以上的化合物也可用作溶媒。
以下,对本发明的层叠膜进行说明。
层叠膜55的厚度优选30μm以上200μm以下,更优选40μm以上1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40μm以上100μm以下。
层叠膜55具有主层、第1副层、及第2副层。第1副层及第2副层以暴露的形式位于层叠膜55的两表面。主层位于第1副层及第2副层之间。其中,层叠膜55的主层由主浓液20构成,层叠膜55的第1副层由第1副浓液21构成,并且层叠膜55的第2副层由第2副浓液22构成。
主层的平均膜厚优选为30~100μm,更优选为30~80μm,进一步更优选为30~70μm。优选通过设成30μm以上来提高制作网状膜时的运输适用性。另外通设过成70μm以下,容易对应湿度变化且容易维持光学特性。
各副层中至少一方的平均膜厚优选主层的平均膜厚的0.2%以上小于25%。由此层叠膜的剥离性变得充分,抑制条纹状的不均、厚度不均或光学特性的不平衡。其结果可使主层的光学特性作为层叠膜的光学特性发挥。
本发明的层叠膜的膜宽度优选为700mm以上3000mm以下,更优选1000mm以上2800mm以下,尤其优选1500mm以上2500mm以下。另外,本发明的层叠膜的膜宽度也可以为2500mm以上。
(雾度)
本发明的层叠膜的雾度优选小于0.20%,更优选小于0.15%,尤其优选小于0.10%。通过将雾度设为小于0.2%,以可改善插入于液晶显示装置时的对比度比。另外,还有膜的透明性变得更高其可容易用作光学膜之类的优点。
(Re、Rth)
在本发明的层叠膜中,波长550nm中的面内方向的延迟Re(550)大于波长440nm中的面内方向的延迟Re(440)。通过具有这种波长分散特性,在将本发明的膜插入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可以解决显示黑屏液晶显示画面时从斜面观察时的彩色位移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层叠膜中,波长550nm中的膜厚方向的延迟Rth(550)大于波长440nm中的膜厚方向的延迟Rth(440),但是从更容易解决彩色位移问题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另外,优选本发明的层叠膜为双轴性光学补偿膜。其中,光学补偿膜为双轴性是指,光学补偿膜的nx、ny及nz(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及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各自均为不同时,本发明的情况中进一步优选nx>ny>nz。本发明的膜表示双轴性的光学特性是指在降低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是VA模式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从斜面观察时的彩色位移问题方面优选的特性。本发明的层叠膜中,优选面内方向的延迟Re及厚度方向的延迟Rth的波长分散随着相对可视光区域的光成为长波长而变大。其中,具体而言可视光区域的光优选为波长380~780nm,具有越是长波Re及Rht的值大的特性。通过将这种膜使用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进一步减轻从倾斜方面观察液晶显示装置时的色斑。
当本发明的膜用于相位差膜等时,Re及Rth可通过液晶组件及光学膜的设计适当选择,但在测定波长590nm中面内方向的延迟Re为25nm≤|Re|≤100nm,并且,膜厚方向的延迟Rth为50nm≤|Rth|≤250nm,但是从作为相位差膜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的光学补偿的观点来考虑是优选的。所述Re更优选为30nm≤|Re|≤80nm,尤其优选为35nm≤|Re|≤70nm。所述Rth更优选为70nm≤|Rth|≤240nm,尤其优选为90nm≤|Rth|≤230nm。
本说明书中的Re(λ)、Rth(λ)分别表示波长λ中的面内的延迟及厚度方向的延迟。在申请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记载时,波长λ设为590nm。Re(λ)在KOBRA 21ADH(王子计测设备株式会社制造)中将波长λnm的光向膜的法线方向入射而进行测定。关于Rth(λ),相对于以面内的慢轴(通过KOBRA 21ADH判断)为倾斜轴(旋转轴)的(没有慢轴时,将膜面内的任意方向设成旋转轴)膜法线方向,从法线方向至一侧50度以10度步骤分别从其倾斜的方向入射波长λnm的光而全部进行6点测定所述Re(λ),并基于其测定的延迟值与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及输入的膜厚值计算KOBRA 21ADH。另外,还可以将慢轴作为倾斜轴(旋转轴)(没行慢轴时,将膜面内的任意方向设成旋转轴),从任意的2个方向测定延迟值,基于其值与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及输入的膜厚值,通过以下公式(A-1),公式(A-2)及公式(B)计算Re及Rth。其中,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可使用聚合物手册(JOHN WILEY&SONS,INC)、各种光学膜的目录的值。对未知平均折射率的值可由阿贝折射仪测定。将主要的光学膜的平均折射率的值如下例示:纤维素酰化物(1.48)、环烯聚合物(1.52)、聚碳酸酯(1.5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聚苯乙烯(1.59)。通过输入这些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与膜厚,KOBRA 21ADH计算nx、ny、nz。通过该计算出的nx、ny、nz进一步计算出Nz=(nx-nz)/(nx-ny)。
[数1]
Re ( θ ) = [ nx - nx · nz [ ny · sin { S ( θ ) } ] 2 + [ ny · cos { S ( θ ) } ] 2 ] · d cos { S ( θ ) }
…式(A-1)
S ( θ ) = { sin - 1 ( sin ( - θ ) nx ) } …式(A-2)
其中,上述的Re(θ)表示从法线方向倾斜角度θ的方向的延迟值,nx、ny、nz表示折射率椭球的各主轴方位的折射率,d表示膜厚。
Rth=((nx+ny)/2-nz)×d    公式(B)
上述中,对光学膜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应用具有含有聚合物不同的多层的层叠膜。
[实施例1]
接着为了确认本发明效果的有无,进行了实验1~5。详细的说明在实验1中进行,对实验2~5,省略与实验1相同条件的部分说明,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纤维素酰化物的调制)
调制记载于表1的酰基的种类、取代度不同的纤维素酰化物。关于该调制,添加硫酸(相对于纤维素100质量份为7.8质量份)作为催化剂,添加成为酰基取代基的原料的羧酸并以40℃进行酰化反应。这时,通过调整羧酸的种类、量来调整酰基的种类、取代度。另外,在酰化反应之后以40℃进行熟化。并且,该熟化之后,用丙酮清洗,去除纤维素酰化物中的低分子量成分。另外,表1的取代度A为乙酰基的取代度,B为其他取代基X的取代度。
[表1]
主浓液、第1副浓液、及第2副浓液的成分示出如下。
(主浓液)
纤维素酰化物树脂(记载于表1的C-2)    100质量份
添加剂A(记载于表2的A-3)             19质量份
化合物D(化1)                        4质量份
二氯甲烷                            428质量份
甲醇                                64质量份
(第1副浓液)
纤维素酰化物树脂(记载于表1的C-1)    100质量份
添加剂A(记载于表2的A-3)             11.3质量份
化合物D(化1)                        4质量份
去光剂                              0.13质量份
二氯甲烷                            400质量份
甲醇                                60质量份
(第2副浓液)
纤维素酰化物树脂(记载于表1的C-1)    100质量份
添加剂A(记载于表2的A-3)             11.3质量份
化合物D(化1)                        4质量份
去光剂(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AEROSIL R9722次平均颗粒大小1.0μm以下)                             0.13质量份
二氯甲烷                            400质量份
甲醇                                60质量份
[表2]
Figure BSA00000433025600281
在表2中,“PA”表示苯二甲酸。同样“TPA”表示对苯二甲酸,“IPA”表示异苯二甲酸,“AA”表示己二酸,“SA”表示琥珀酸。“NPA”表示萘二羧酸,“-”的前面的数字表示羧酸的取代位置。另外,“PD”表示丙二醇,“BD”表示丁二醇,“CH”表示环己烷二甲醇。并且,“AE残基”表示乙酰酯残基,“PE残基”表示丙酰酯残基。
[化1]
Figure BSA00000433025600291
分别将主浓液的成分投入混合罐内进行搅拌使聚合物溶解于溶剂。其后,使用平均孔径34μm的过滤纸、平均孔径10μm的烧结金属滤光器过滤。由此调制主浓液20。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1副浓液21的成分投入混合罐来调制第1副浓液21,分别将第2副浓液22的成分投入混合罐来调制第2副浓液22。主浓液20的粘度μ20为50Pa·秒。第1副浓液21的粘度μ21为30Pa·秒,第2副浓液22的粘度μ22为30Pa·秒。
(实验1)
在如图6所示的溶液制膜设备150中制造层叠膜55。为了将层叠浓液45的温度调整为大致34℃而成为大致一定,在流延模26设置封套(未图示)并调节供给至封套内的传热介质的温度。流延带154的行进速度为20m/分钟。通过调温装置34,流延带154的温度可调节为30℃而成为大致一定。
控制部109朝向预定方向组设叶片73b、74b、分配针87、88。另外,控制部109通过泵40b~42b以预定的体积流量将各浓液20~22送至进料头25。这样,在合流部85中,通过各浓液20~22的合流制作层叠浓液45。在合流部85中,主浓液20的平均流速V20为0.05m/秒,第1副浓液21的平均流速V21为0.15m/秒,第2副浓液22的平均流速V22为0.15m/秒,进料头25将层叠浓液45送至流延模26。
流延模26将层叠浓液45流出至周面30b而在周面30b上形成层叠流延膜29。在层叠流延膜29中,主层的厚度为55μm,第1副层及第2副层的厚度分别为2.5μm。急速干燥送风装置161将温度为50℃的急速干燥风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并在层叠流延膜29的表面形成表层。送风装置157~159将干燥风向层叠流延膜29吹送使溶媒从层叠流延膜29蒸发。利用剥离辊33从流延带154剥离成为具有自支撑性的层叠流延膜29。层叠流延膜29的剥离时的残留溶媒量为2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将通过层叠流延膜29的剥离而得到的湿润膜52导入至夹子拉幅机14,进行干燥工序。
通过干燥工序从湿润膜52得到层叠膜55。其次,将层叠膜55送至夹子拉幅机14。在夹子拉幅机14中同时进行使溶剂从层叠膜55蒸发的干燥工序和向X方向拉伸层叠膜55的拉伸工序。拉伸工序中的层叠膜55的温度为150℃,拉伸工序中的拉伸率ER(=W1/W0)为1.2。W0为进行拉伸工序前的层叠膜55的宽度,W1为进行拉伸工序后的层叠膜55的宽度。在干燥室15干燥后经由冷却室16而将层叠膜55送至卷取室17。
(评价)
对制造出的层叠膜55进行如下评价。
1.厚度不均评价
对层叠膜55进行厚度不均测定。该厚度不均测定的顺序如下。第1,从层叠膜55切出大致6cm四方行的样片膜。第2,使用可将样片膜的折射率差换算成厚度差的装置测定样片膜的折射率差。作为该装置,使用FX-03FRINGEANALYZER(FUJINON株式会社制)。第3,测定遍及样片膜的整体区域的该折射率差,且将该平均值设为层叠膜的厚度不均。对通过这样的方法而得到的厚度不均以如下基准进行评价。该评价为等级1~5的5阶段评价,等级1~3为实用方面优选的级别或没有问题的级别。另外,层叠膜的厚度为通过测微计测的样片膜的6处的厚度平均值。记载等级的数字而将结果示于表3的“评价结果”栏的“1”栏中。
等级1:厚度不均相对于层叠膜55的厚度为小于1.5%。
等级2:厚度不均相对于层叠膜55的厚度为1.5%以上小于1.8%。
等级3:厚度不均相对于层叠膜55的厚度为1.8%以上小于2.2%。
等级4:厚度不均相对于层叠膜55的厚度为2.2%以上。
等级5:由于未能形成层叠流延膜,因此不能进行评价。
2.表面形状评价
用肉眼观察层叠膜55并根据以下基准,评价层叠膜55的表面形状。该评价为等级1~4的4阶段评价,等级1为实用方面优选的级别,等级2为实用方面没有问题的级别。记载等级的数字而将结果示于表3的“评价结果”栏的“2”栏中。
等级1:层叠膜55的表面平滑。
等级2:在层叠膜55的表面看见微弱的凹凸,稍微观察到杂质的程度。
等级3:在层叠膜55的表面看见凹凸,看见多个杂质。
等级4:由于未能形成层叠流延膜,因此不能进行评价。
(实验2~5)
除了将各条件替换成示于表3的值以外,与实验1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膜55。
在表3示出对实验1~实验5中的各浓液20~22的粘度μ20~μ22、各浓液20~22的平均流速V20~V22、层叠膜的光学特性及格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表3中的评价结果的序号表示赋予在各评价项目的序号。另外,表中的“*”表示由于未能形成层叠流延膜而未能测定各物性值的情况。
[表3]
Figure BSA00000433025600311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除了将各浓液所含的添加剂A,从记载于表2的A-3的化合物替换成记载于表2的A-10的化合物以外,与实验1~5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膜55。关于所得到的层叠膜55的评价结果表示成显示于与实施例1的实验1~5相同的倾向。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中,除了将各浓液所含的添加剂A,从记载于表2的A-3的化合物替换成记载于表2的A-24的化合物以外,与实验1~5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膜55。关于所得到的层叠膜55的评价结果显示出与实施例1的实验1~5相同的倾向。
从以上可知,根据本发明可制造抑制厚度不均且表面形状良好的层叠膜。

Claims (11)

1.一种流延装置,其为嵌段状,并且主浓液与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副浓液同时向支撑体流出而形成层叠流延膜,其特征在于,具备:
流道,在其内流动主浓液与副浓液,所述流道以可贯穿的形式形成,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含有互不相同的聚合物,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由所述副浓液构成的副层上重叠有由所述主浓液构成的主层,所述流道具有主流道、副流道、合流部,所述主浓液在所述主流道内流动,所述副浓液在所述副流道内流动,所述合流部使从所述主流道流出的所述主浓液与从所述副流道流出的所述副浓液合流而制作由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及
控制部,从所述主流道与所述副流道向所述合流部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合流部中以所述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以低于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方式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所述副浓液所流通的第1所述副流道、及第2所述副浓液所流通的第2所述副流道,所述合流部使从所述主流道流出的所述主浓液、从所述第1副流道流出的所述第1副浓液、及从所述第2副流道流出的所述第2副浓液合流,所述层叠流延膜中,从所述支撑体侧依次重叠由所述第1副浓液构成的第1副层、所述主层、及由所述第2副浓液构成的第2副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分别将所述主流道的出口的面积与所述副流道的出口的面积设为S、分别将所述主浓液供给至所述主流道的体积流量与所述副浓液供给至所述副流道的体积流量设为Q时,分别以Q/S表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S)-(所述主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M)的值在0.02m/秒以上0.2m/秒以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物为纤维素酰化物,所述主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1满足公式(1),所述副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满足公式(2)。
公式(1)2.0<Z1<2.7
公式(2)2.7<Z2
6.一种流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送出步骤,分别独立送出包含主聚合物的主浓液、和包含与所述主聚合物不同的副聚合物且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副浓液;
(B)合流步骤,使经过所述A步骤的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合流,从而制作由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及
(C)膜形成步骤,使所述层叠浓液向所述支撑体上游动而在所述支撑体上形成层叠流延膜,所述层叠流延膜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由所述副浓液构成的副层上重叠由所述主浓液构成的主层,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以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低于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的方式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A步骤中,分别独立送出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第1副浓液及第2副浓液;在所述B步骤中,使经过所述A步骤的所述主浓液、所述第1副浓液、及所述第2副浓液合流而制作所述层叠浓液,在所述C步骤中,形成所述层叠流延膜,所述层叠流延膜从所述支撑体侧依次重叠由所述第1副浓液构成的第1副层、所述主层、及由所述第2副浓液构成的第2副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主浓液所流通的主流道的出口与所述副浓液所流通的副流道的出口的各面积设为S、分别将所述主浓液供给至所述主流道的体积流量与所述副浓液供给至所述副流道的体积流量设为Q时,分别以Q/S表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A步骤中,以(所述副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S)-(所述主浓液的所述平均流速VM)的值为0.02m/秒以上0.2m/秒以下的方式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合物为纤维素酰化物,所述主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1满足公式(1),所述副浓液所含的聚合物中的酰基的总酰基取代度Z2满足公式(2)。
公式(1)2.0<Z1<2.7
公式(2)2.7<Z2
11.一种溶液制膜方法,该方法具备如下步骤:
(A)送出步骤,分别独立送出包含主聚合物的主浓液、和包含与所述主聚合物不同的副聚合物且粘度低于所述主浓液的副浓液;
(B)合流步骤,使经过所述A步骤的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合流,从而制作由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形成层的层叠浓液;
(C)膜形成步骤,使所述层叠浓液向所述支撑体上游动而在所述支撑体上形成层叠流延膜,所述层叠流延膜在所述支撑体上的由所述副浓液构成的副层上重叠由所述主浓液构成的主层;
(D)剥离步骤,从所述支撑体剥离所述层叠流延膜;及
(E)干燥步骤,对剥离的所述层叠流延膜进行干燥,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以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主浓液的平均流速VM低于所述合流部中的所述副浓液的平均流速VS的方式送出所述主浓液与所述副浓液。
CN201110036605.2A 2010-02-08 2011-01-31 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Active CN1021537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5244/2010 2010-02-08
JP2010025244A JP5719516B2 (ja) 2010-02-08 2010-02-08 流延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溶液製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3768A true CN102153768A (zh) 2011-08-17
CN102153768B CN102153768B (zh) 2015-03-11

Family

ID=44435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6605.2A Active CN102153768B (zh) 2010-02-08 2011-01-31 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19516B2 (zh)
KR (1) KR101775731B1 (zh)
CN (1) CN102153768B (zh)
TW (1) TWI51034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2524A (zh) * 2021-06-21 2021-09-07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流延将lcp粒子制备成lcp薄膜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02811A (ja) * 2012-03-27 2013-10-07 Fujifilm Corp 流延方法、フィルム製造方法、流延ダイ、流延装置、フィルム製造設備
EP3982438A4 (en) * 2019-08-19 2022-09-14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MOLDING
CN116890418B (zh) * 2023-09-11 2023-11-17 泉州诺达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涂料的流延膜模头及其流延膜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3146A (ja) * 2007-09-25 2009-04-09 Fujifilm Corp 流延ダイ、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9178B2 (ja) * 2003-03-05 2009-06-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
JP4425668B2 (ja) 2004-03-01 2010-03-03 東洋鋼鈑株式会社 複層の無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複層樹脂被覆金属板の製造方法
JP2005324461A (ja) 2004-05-14 2005-11-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流延ダイ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2008254429A (ja) * 2007-03-15 2008-10-23 Fujifilm Corp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3146A (ja) * 2007-09-25 2009-04-09 Fujifilm Corp 流延ダイ、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2524A (zh) * 2021-06-21 2021-09-07 南京贝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流延将lcp粒子制备成lcp薄膜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61712A (ja) 2011-08-25
KR20110092228A (ko) 2011-08-17
TW201127597A (en) 2011-08-16
JP5719516B2 (ja) 2015-05-20
CN102153768B (zh) 2015-03-11
KR101775731B1 (ko) 2017-09-06
TWI510349B (zh)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7223B (zh) 流延装置、溶液流延设备和溶液流延方法
CN101505937B (zh) 光学薄膜、其制造方法、使用其的偏光板
CN102329516A (zh) 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75252A (zh) 纤维素酰化物层合薄膜、生产纤维素酰化物层合薄膜的方法、起偏器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80351A (zh) 酰化纤维素薄膜、以及使用它的偏振片、光学补偿薄膜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53768B (zh) 流延装置及方法、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CN102690428A (zh) 流延膜的形成方法及装置以及溶液制膜方法
JP2008273197A (ja)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偏光板、液晶表示板用光学補償フイルム、反射防止フイ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186094B (zh) 浇铸装置、溶液浇铸设备、和溶液浇铸方法
KR101981510B1 (ko) 혼합 장치, 유연 도프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액 제막 방법
CN102190806A (zh) 纤维素乙酸酯膜及其制备方法、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405119A (zh) 纤维素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286930A (ja)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16909B2 (ja) 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5001088B2 (ja) 流延ダイ、溶液製膜設備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5518652B2 (ja) 混合装置、流延ド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KR20110009094A (ko) 연신 필름,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편광판
CN102079817B (zh) 流延装置及溶液制膜方法
TWI523748B (zh) 流鑄裝置以及溶液製膜方法
JP2012061677A (ja) 混合装置、流延ドープの製造方法及び溶液製膜方法
JP5494367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206627A (ja) ドープの濾過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て製造した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8069241A (ja)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37091A (ja) 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の溶融製膜方法、セルロースアシレ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126727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