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2776B - 开关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2776B
CN102142776B CN201010623057.9A CN201010623057A CN102142776B CN 102142776 B CN102142776 B CN 102142776B CN 201010623057 A CN201010623057 A CN 201010623057A CN 102142776 B CN102142776 B CN 1021427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circuit
secondary winding
switch element
circuit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230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2776A (zh
Inventor
细谷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2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2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为半桥方式、2次侧电力变换电路的整流电路中使用同步整流电路,因此具备对第1开关元件(Q1)的ON时间ton1和第2的开关元件(Q2)的ON时间ton2的ON时间时比Da(=ton1/ton2)进行控制而在轻负荷时从2次侧向1次侧进行能量回生的动作模式。从轻负荷到重负荷幅度较宽的负荷变动范围中,实现控制特性稳定且高效率的开关电源装置。

Description

开关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实质上不存在不进行变压器的1次-2次间的能量传递的期间,并且在1次侧驱动电路使用适用于大功率用途的半桥或全桥方式的开关电源装置中,提高从轻负荷到重负荷的较宽的负荷变动范围中的控制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通常,作为大功率用途中的开关电源装置,周知的由例如半桥方式、全桥方式的变换器(コンバ一タ)等。
图1表示半桥方式的变换器。作为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成为如下结构:即对输入电源Vin,将由第1开关元件Q1、第1电容器C1、以及第1二极管D1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1开关电路S1和由第2开关元件Q2、第2电容器C2、第2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2开关电路S2组成的串联电路,与由高压侧电容器C10以及低压侧电容器C11构成的串联电路相互并联而连接,并在第1开关电路S1和第2开关电路S2的连接点,与高压侧电容器C10和低压侧电容器C11的连接点之间,连接变压器T的第1一次绕组(巻線)Np1的两端。
另外,作为2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在变压器(T)的第1二次绕组Ns1的一端连接第3二极管D3的阳极,在第2二次绕组Ns2的一端连接第4二极管D4的阳极,在第3二极管D3的阴极和第4二极管D4的阴极均被连接在第1电感(电感)L1的一端,第1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在平滑电容器C8的一端以及负荷Ro的一端。另外,第1二次绕组Ns1的另一端以及第2二次绕组Ns2的另一端均连接在平滑电容器C8的另一端以及负荷Ro的另一端。 
在这样的半桥方式的变换器中,第1开关元件Q1和第2开关元件Q2互补地(相補的に)被驱动,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在额定(定格)状态中,以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的占空比大致50%的方式被设计。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同时成为ON状态则会短路,实际上夹着(挟んで)均被置OFF的期间(空载时间(デツドタイム))而互补地被驱动,不会严密地成为50%。例如,在输入电压上升的情况下、输出电压上升情况下等中,存在以下2个控制方法。I···「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完全对称而互补地被驱动,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的占空比均被变短(空载时间变长),降低输出电压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方法」以及II···‘以第1开关元件Q1和第2开关元件Q2相互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而交互地被置ON,并缩小第1开关元件Q1的占空比(相对地第2开关元件Q2的占空比变大),从而降低输出电压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方法’。
然而,在I的方法中第1开关元件Q1和第2开关元件Q2均被置OFF的时间(空载时间(デツドタイム))其每次变动,因此存在不能够ZVS(零电压开关)驱动各个的开关元件的缺点,近年的寻求高效率的开关电源装置中,以下二II的方法。
然而,在以II的方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下,第1开关元件Q1和第2开关元件Q2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而交互地置ON,因此零电压开关(ZVS)驱动是可能的,但是如图5所示那样,若负荷的状态成为轻负荷,则存在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成为0A的期间,‘若降低第1开关元件Q1的占空比,则输出电压下降’的控制特性被逆转,不能够进行控制的问题。
另外,例如如下述所示的专利文献1那样,若使用BHB(升压(ブ一スト)半桥)方式,则能够在实现零电压开关的同时维持轻负荷时的控制特性,但是存在开关元件的耐压需要输入电压的2倍程度、高耐压的开关元件导通电阻(オン抵抗)变大,开关损失变大的问题。
在例如电视等的一般家电用中所使用的开关电源装置的情况下,要求较强的待机时电力的削减,负荷从接近无负荷的轻负荷状态到重负荷状态,相当宽的负荷变动范围中需要稳定的控制特性,在以往的方法中,即使任何一种方法,也难于实现低损失并且能够与幅度较宽的负荷变动范围对应的开关电源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低耐压的开关元件,实现零电压开关,并且不能够与较宽的负荷变动范围对应的低损失、高效率,并且具有高输出电压稳定性的开关电源装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62263号
发明内容
该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按照以下方式构成。
(1)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直流电源输入部,其输入直流输入电压Vin;变压器T,其至少具备第1一次绕组Np1、第1二次绕组Ns1、第2二次绕组Ns2;串联电路,其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输入部的两端,并由第1开关电路S1和第2开关电路S2构成,所述第1开关电路S1由第1开关元件Q1、第1电容器C1、以及第1二极管D1的并联电路构成,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由第2开关元件Q2、第2电容器C2、以及第2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构成;半桥方式的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其对所述第1开关电路S1或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两端,连接至少由第1输入电感L2、所述第1一次绕组Np1、输入电容器C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2次侧同步整流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3开关元件Q3、第3电容器C3、和第3二极管D3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3开关电路S3;以及对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4开关元件Q4、第4电容器C4、和第4二极管D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4开关电路S4,并根据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互补的开关动作而控制所述第3开关电路S3以及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开关动作而进行动作;第1电感L1,其以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中流过的电流进行平滑的方式被连接;平滑电容器C8,其被连接在所述第1电感L1的后级,在所述平滑电容器C8的后级连接负荷,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相互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而互补地进行开关动作,并且通过对所述第1开关元件Q1的置ON时间ton1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Q2的置ON时间ton2的置ON时间时比Da即ton1/ton2进行控制,而对供给到所述负荷的电力进行控制,在所述负荷是轻负荷的情 况下,具有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Q3或所述第4开关元件Q4的至少其中一方中沿与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过负电流从而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能量的动作模式。
(2)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直流电源输入部,其输入直流输入电压Vin;变压器(T),其至少由第1一次绕组Np1、第1二次绕组Ns1、第2一次绕组Np2、第2二次绕组Ns2构成,串联电路,其由第1开关电路S1和第2开关电路S2构成,所述第1开关电路S1由第1开关元件Q1、第1电容器C1、以及第1二极管D1的并联电路构成,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由第2开关元件Q2、第2电容器C2、以及第2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构成,对所述第1开关电路S1或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两端,连接至少由第1输入电感L2、所述第1一次绕组Np1、和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电容器C12,其连接在由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半桥方式的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其通过对由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经由所述第2一次绕组以及第2输入电感L3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Vin而成;2次侧同步整流电路,其包括:对由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3开关元件Q3、第3的电容器C3、和第3二极管D3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3开关电路S3;以及对由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4开关元件Q4、第4电容器C4、以及第4二极管D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4开关电路S4,根据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互补的开关动作对所述第3开关电路S3和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开关动作进行控制而动作;第1电感L1,其以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中流过的电流进行平滑的方式被连接;平滑电容器C8,其连接在所述第1电感L1的后级,在所述平滑电容器C8的后级连接负荷,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相互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而互补地进行开关动作,并且通过对所述第1开关元件Q1的置ON时间ton1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Q2的置ON时间ton2的置ON时间时比Da即ton1/ton2进行控制,而控制供给到所述负荷的电力,在所述负荷是轻负荷的情况下,具有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Q3或所述第4开关 元件Q4的至少其中一方中,沿与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过负电流,从而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能量的动作模式。
(3)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由至少具备第1一次绕组Np1和第1二次绕组Ns1的第1变压器T1以及至少具备第2一次绕组Np2和第2二次绕组Ns2的第2变压器T2构成。
(4)特征在于,所述第1输入电感L2或所述第2输入电感L3,由所述变压器(T)的泄漏电感构成。
(5)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中,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一端彼此共通连接,在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3开关电路S3的一端,在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一端,所述第3开关电路S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构成中心抽头型全波整流电路。
(6)特征在于,所述第3开关电路S3,朝向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方向,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并联连接,所述第4开关电路S4,朝向对将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所产生的各个的电压加算后的电压进行整流的方向,并且连接在由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和所述第3开关电路S3构成的闭环路内。
(7)特征在于,所述第1开关电路S1、所述第2开关电路S2、所述第3开关电路S3、以及所述开关电路S4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场效应晶体管。
(8)特征在于,将从所述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FF到所述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N的时间或从所述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FF到所述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N的时间,设定为,所述第1开关元件Q1或所述第2开关元件Q2能够实现ZVS即零电压开关动作。
(9)特征在于,所述负荷是轻负荷的情况下,对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互补的开关动作间歇地进行振荡驱动。
(10)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替代,使用第4电容器。
(11)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1电感L1,利用所述变压器(T)的2次侧泄漏磁通。
(12)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中,使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与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磁极性为相反极性,并且使其匝数比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匝数小。
(13)特征在于,设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的匝数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匝数的匝数比为Ns1∶Ns2=1∶2。
(14)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中,所述第1一次绕组Np1和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的磁耦合度相对地较大,并且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和另一绕组的磁耦合度相对地较小。
(15)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整流电路是自驱动型同步整流电路。
(16)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还具有第3二次绕组Ns3,所述同步整流电路基于所述第3二次绕组Ns3所产生的电压而被驱动。
(17)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还具有第3二次绕组Ns3以及第4二次绕组Ns4,所述同步整流电路中,所述第3开关电路S3基于由所述第3二次绕组Ns3所产生的电压而被驱动,所述第4开关电路S4基于由所述第4二次绕组Ns4所产生的电压而被驱动。
(18)特征在于,在所述直流电源输入部的前级,设置以商用电源作为输入电源,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Vin作为输出电压的PFC即功率因数改善变换器。
根据该发明, 
(a)由于轻负荷时不成为电流不连续模式动作,因此通过全负荷区域中,以第1开关元件Q1的ON时间ton1和第2开关元件Q2的ON时间ton2的置ON时间时比Da(=ton1/ton2)成为规定值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实质地控制第1开关元件Q1的ON时间而维持对输出电压进行控制的控制特性。
(b)第1开关元件Q1的动作电压下降到与输入电压相同的电压,因此能够在开关元件中使用低耐压的半导体部件,并且由于是低ON电阻,因此也能够期待(見込あ)开关损失的降低,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化。
(c)由于对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进行零电压开关(ZVS)驱动,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开关损失,并能够谋求高效率化。
(d)由于用变压器的泄露磁通代替零电压开关(ZVS)驱动所需要的1次侧的电感元件,因此能够起到削减部件点数,并使电路规模大幅度小型化的效果,能够将电路規模简单化,并能够构成高效率的开关电源装置。
(e)通过使用同步整流电路,能够在特别大电流输出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2次侧的整流损失,并能够实现高效率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以往的重负荷时和轻负荷时的波形图。
图3是I的控制方法中的额定(定格)时输入电压高时(或输出电压高时)的波形图。
图4是II的控制方法中的额定时和输入电压高时(或输出电压高时)的波形图。
图5是II的控制方法中的每占空比的负荷电流-输出电压的特性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开关元件的时序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重负荷时轻负荷时的波形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每占空比的负荷电流-输出电压的特性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4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5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6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7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中的第1开关元件Q1~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压以及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的波形图。
图18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19是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20是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中的第1开关元件Q1~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压以及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的波形图。
图21是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图中:
T-变压器
T1-第1变压器
T2-第2变压器
Np1-第1一次绕组
Np2-第2一次绕组
Ns1-第1二次绕组
Ns2-第2二次绕组
Ns3-第3二次绕组
Ns4-第4二次绕组
L1-第1电感
L2-第1输入电感
L3-第2输入电感
L4-第2电感
C1-第1电容器(キャパシタ)
C2-第2电容器
C3-第3电容器
C4-第4电容器
C5-第5电容器
C6-第6电容器
C7-第7电容器
C8-平滑电容器 
C9-输入电容器 
C10-高压侧电容器 
C11-低压侧电容器 
C12-第8电容器
C13-第9电容器
C14-第10电容器
C15-第11电容器
C16-第12电容器
C17-第13电容器
C18-第14电容器
DB-二极管桥电路 
D1-第1二极管
D2-第2二极管
D3-第3二极管
D4-第4二极管
D5-第5二极管
D6-第6二极管
D7-第7二极管
D8-第8二极管
D9-第9二极管
D10-第10二极管
Q1-第1开关元件
Q2-第2开关元件
Q3-第3开关元件
Q4-第4开关元件
Q5-第5开关元件
Q6-第6开关元件
Q7-第7开关元件
Ro-负荷
R1-第1电阻
R2-第2电阻
R3-第3电阻
R4-第4电阻
R5-第5电阻
R6-第6电阻
S1-第1开关电路
S2-第2开关电路
S3-第3开关电路
S4-第4开关电路
S5-第5开关电路
S6-第6开关电路
S7-第7开关电路
AC-商用电源
Vo-输出电压
Vin-电源输入部的输入电压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
如图6所示那样,该开关电源装置,作为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成为如下结构:即对输入电源Vin,连接由第1开关元件Q1、第1电容器C1、和第1二极管D1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1开关电路S1,与由第2开关元件Q2、第2电容器C2、和第2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2开关电路S2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并对第1开关电路S1的两端,连接由第1输入电感L2、变压器T的第1一次绕组Np1、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
另外,作为2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在变压器T的第1二次绕组Ns1的一端连接由第3开关元件Q3、第3电容器C3、以及第3二极管D3构成的第3开关电路S3的漏极(ドレイン)侧端子,在第2二次绕组Ns2的一端连接由第4开关元件Q4、第4电容器C4、以及第4二极管D4构成的第4的开关电路S4的漏极侧端子,第3开关电路S3的源极侧端子和第4开关电路S4的源极侧端子均被连接在第1电感L1的一端,第1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在输出电容器C8的一端以及负荷Ro的一端。另外,第1二次绕组Ns1的另一端以及第2二次绕组Ns2的另一端均被连接在输 出电容器C8的另一端以及负荷Ro的另一端。第3开关电路S3以及第4开关电路S4构成自驱动型的同步整流电路。
另外,第1开关元件Q1和第2开关元件Q2,双方同时置ON,则会短路(ショ一ト),因此构成为以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相互互补地置ON。该空载时间中,以各个开关元件能够被ZVS(零电压开关)驱动的方式被设定。
另外,变压器T的二次绕组,被分别缠绕(分巻)在第1二次绕组Ns1和第2二次绕组Ns2,一端彼此共通地被连接的中心抽头(センタ一タップ)型,第1二次绕组Ns1和第2二次绕组Ns2以相互同极性的方式被缠绕。
根据这样的构成,变压器T中的第1一次绕组Np1以及第1二次绕组Ns1,以在第1开关电路S1置OFF,并且第2开关电路S2置ON的期间从变压器T的1次侧向2次侧传送电力的方式设定绕组的极性,第1一次绕组Np1以及第2二次绕组Ns2,以在第1开关电路S1置ON,并且第2开关电路S2置OFF的期间中,以从变压器T的1次侧向2次侧传送电力的方式设定绕组的极性,因此第1开关电路S1被置ON,并且第2开关电路S2被置OFF的期间中,由第1二次绕组Ns1感应的电压将第4的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位置为低电平(ロ一レベル),由第2二次绕组Ns2感应的电压将第3开关元件Q3的栅极电位置为高电平(ハイレベル),因此,结果,第3开关电路S3被置ON,通过第1电感L1流过输出电流而向负荷Ro供给直流输出电压。电阻R1是用于驱动第3开关元件Q3的栅极端子的限流电阻。
另外,在第1开关电路S1置OFF、第2开关电路S2置ON的期间中,由第1二次绕组Ns1感应的电压将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位置为高电平,由第2二次绕组Ns2感应的电压将第3开关元件Q3的栅极电位置为低电平,结果,第4开关电路S4被置ON,通过第1电感L1流过输出电流而向负荷Ro供给直流输出电压。电阻R2是用于驱动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端子的限流电阻。
图7是图6所示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各部分的波形图。以下,参照图6对电路动作进行说明。图7中,vgs1、vgs2、vgs3、vgs 4分别是开关元件Q1、Q2、Q3、Q4的栅极-源极间电压,实质上表示开关元件Q1、Q2、Q3、Q4的ON/OFF的波形。另外,vds1、vds2、vds3、vds4分别是开关元件Q1、Q2、Q3、Q4的漏极-源极间电压,实质上是电容器C1、C2、C3、C4的两端电压波形。此外,id1、id2、ip、iL分别是开关电路S1、S2、一次绕组Np1、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的电流波形。
该开关电源装置的额定动作中的动作,在1开关周期Ts中能够分为时刻t1~t7的6个的动作状态。以下,分为各状态而对电路动作进行说明。
(1)状态1 state 1[t1~t2]
首先,在第2开关元件Q2被变为(タ一ン)OFF后,若第1开关元件Q1的漏极-源极间电压Vds1成为零电压附近,则第1二极管D1变为ON。该时序中,通过将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N,而进行零电压开关(ZVS)动作。
(2)状态2 state 2[t2~t3]
通过将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N,在第1一次绕组Np1中流过电流,在第1开关元件Q1中流过的电流id1以及在第1一次绕组Np1中流过的电流ip以一次函数增大。此时,变压器T的2次侧中,由第1二次绕组Ns1感应的电压将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位置为低电平,由第2二次绕组Ns2感应的电压将第3开关元件Q3的栅极电位置为高电平,因此第3开关元件Q3变为ON,第4的开关元件Q4变为OFF,从而仅在第1二次绕组Ns1流过电流。因此,在变压器T的2次侧流过的电流,按照第1电感L1→第3开关元件Q3→第1二次绕组Ns1→负荷Ro的顺序流动。
(3)状态3 state 3[t3~t4]
若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FF,则利用在第1输入电感L2中蓄积的能量,对第1电容器C1进行充电,与此相伴,第1开关元件Q1的漏极-源极间电压Vds1上升。另外,同时第2电容器C2被放电,与此相伴,第2开关元件Q2的漏极-源极间电压Vds2下降。
(4)状态4 state 4[t4~t5]
若第2开关元件Q2的漏极-源极间电压Vds2接近零电压,则第2二极管D2变为ON。以该时序,使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N,而进行零电压开关(ZVS)动作。
(5)状态5 state 5[t5~t6]
通过将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N,第1一次绕组Np1以与[状态2]时相反的方向被励磁,在第1一次绕组Np1中流过的电流以与[状态2]时相反的方向以一次函数的增大。另外,在第2开关元件Q2中流过的电流id2也以一次函数的增大。此时,变压器T的2次侧中,由第1二次绕组Ns1感应的电压将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位置为高电平,由第2二次绕组Ns2感应的电压将第3开关元件Q3的栅极电位置为低电平,因此第3开关元件Q3变为OFF,第4开关元件Q4变为ON,从而仅在第2二次绕组Ns2中流过电流。
因此,变压器T的2次侧中流过的电流,以第1电感L1→第4开关元件Q4→第2二次绕组Ns2→负荷Ro的顺序流过。
(6)状态6 state 6[t6~t7]
若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FF,则利用在第1输入电感L2中蓄积的能量,对第2电容器C2进行充电,与此相伴,第2开关元件Q2的漏极-源极间电压Vds2上升。另外,同时第1电容器C1被放电,与此相伴第1开关元件Q1的漏极-源极间电压Vds1下降。此后,返回[状态1]的动作。
关于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的ON/OFF定时(タイミング),例如,具有用于检测输出电压的输出电压检测电路等,并使用光电耦合器(フォトカプラ)等绝缘反馈装置(絶縁帰還手段)对超过了预先确定的电压这一情况进行反馈,并基于此反馈进行ON/置OFF控制。
图8表示在上述的电路构成中,重负荷时和轻负荷时的第1开关元件Q1~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压以及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的波形图。通过将2次侧电力变换电路作为由第3开关电路S3以及第4开关电路S4构成的同步整流电路,能够在轻负荷时,沿相对于第3二极管D3以及第4二极管D4成为相反偏压(逆バイアス)方向也流过电流,因此不成为电流不连续模式,而以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回生)能量的动作模式进 行动作,并如图9所示那样,能够也在轻负荷时,通过控制第1开关元件Q1的ON时间时比(オン時間時比)而控制输出电压。
另外,第1开关电路S1~第4开关电路S4,分别由MOSFET构成,且分别能够由MOSFET所实质地内包的寄生二极管以及寄生电容提供(賄う)与各开关元件Q1~Q4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1~D4以及电容器C1~C4。
另外,作为其ON/OFF控制,使开关频率为一定,并对开关元件Q1的ON时间ton1和开关元件Q2的ON时间ton2的ON时间时比Da(=ton1/ton2)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与开关动作相伴而产生的EMI噪声等的频率成分也集中于一定的频率,因此具有容易采取噪声对策的优点。
《第2实施方式》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6所示的电路的不同点在于:由第1输入电感L2、第1一次绕组Np1以及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不是在第1开关电路S1,而是在第2开关电路S2的两端连接。其它构成与图6所示的构成同样。
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图11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6所示的电路不同点在于做成如下那样的结构:使变压器T为由具有第1一次绕组Np1和第1二次绕组Ns1的第1变压器T1和具有第2一次绕组Np2和第2二次绕组Ns2的第2变压器T2构成的2变压器型变换器,并具有在第2一次绕组上串联连接的第2输入电感,输入电源Vin的两端相对于由第2输入电感L3、第2一次绕组Np2、输入电容器C9以及第1开关电路S1构成的串联电路而连接,由第1输入电感L2、第1一次绕组Np1以及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相对于第2开关电路S2的两端并联而连接,在由第1开关电路S1以及第2开关电路S2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连接第8电容器C12。
也即,成为如下那样的构造:第1一次绕组Np1和第2一次绕组Np2相互同极性而被缠绕,第1开关电路S1置ON(第2开关电路S2置OFF) 时,通过第2一次绕组Np2而将电力传送到2次侧,第2开关电路S2置ON(第1开关电路S1置OFF)时,通过第1一次绕组Np1将电路传送到2次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变压器T为由第1变压器T1和第2变压器T2构成的2变压器型,但是也可以将第1一次绕组Np1、第2一次绕组Np2、第1二次绕组Ns1、以及第2二次绕组Ns2作为1个变压器而构成。
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6所示的电路的不同点在于,变压器T的第1二次绕组Ns1以及第2二次绕组Ns2不构成中心抽头(センタ一タップ)型全波整流电路。图12中,在第2二次绕组Ns2的一端连接第3开关电路S3的漏极侧端子,并在第2二次绕组Ns2的另一端连接第4开关电路S4的漏极侧端子,第4开关电路S4的源极侧端子,与第3开关电路S3的源极侧端子连接。
另外,第1二次绕组Ns1的一端连接在第3开关电路S3的漏极侧端子,第1二次绕组Ns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1电感L1的一端。
第1电感L1的另一端,与负荷Ro的一端连接,负荷Ro的另一端与第3开关电路S3的源极侧端子和第4开关电路S4的源极侧端子的连接点连接。
另外,在负荷Ro的两端并联连接平滑电容器C8。通过这样的构成,变压器T中的第1一次绕组Np1以及第1二次绕组Ns1,在第1开关元件Q1置ON、第2开关元件Q2置OFF的期间,通过由第2二次绕组Ns2感应的电压将第4开关元件Q4置ON,通过第1电感L1流过输出电流而向负荷Ro供给直流输出电压。
另外,第1开关元件Q1置OFF,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N的期间中,利用由第2二次绕组Ns2所感应的电压第3开关元件Q3置ON,并通过第1电感L1而流过输出电流,并向负荷Ro供给直流输出电压。
另外,不用说,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将第1二次绕组Ns1相对于第1一次绕组Np1的极性和第2二次绕组Ns2相对于第1一次绕组Np1的极性为相反极性,也同样动作。
另外,变压器T中,将由第1二次绕组Ns1所感应的电压设为Vo1,将由第2二次绕组Ns2所感应的电压设为Vo2,将输出到负荷Ro的电压设为Vo,则第1二次绕组Ns1和第2二次绕组Ns2的匝数(巻数)比为Ns1∶Ns2=1∶2的情况下,第1开关元件Q1置ON,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FF时,输出电压Vo成为Vo=Vo2-Vo1=2Vo1-Vo1=Vo1,第1开关元件Q1置OFF,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N时,输出电压Vo,成为Vo=Vo1,能够消除输出电压Vo的波动(リップル)成分。
另外,在Ns1∶Ns2=1∶1的情况下,第1开关元件Q1置ON,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FF时,变压器T的芯体(コア)所产生的磁通的大小,与第1开关元件Q1置OFF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N时变压器T的芯体所产生的磁通的大小相等,变压器的芯体最难于发生磁饱和,因此能够在变压器的设计方面具有宽裕(余裕)度。
此外,第4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a)~(e)的效果,还具有:
(f)通过使用泄漏电感大的泄漏磁通型变压器,能够用变压器的漏散磁通代替电路动作上必要的所有的电感元件,起到能够使电路规模整体的大幅度小型化。
《第5实施方式》 
图14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12所示的电路的不同点在于,将2次侧的第4开关电路S4替换为第10电容器C14。
图12中,第1开关元件Q1置ON、第2开关元件Q2置OFF时,第3开关元件Q3成为OFF;第1开关元件Q1置OFF、第2开关元件Q2置ON时,第3开关元件Q3成为ON。
与此相对,图14中的电路,构成所谓的倍电压整流电路,第1开关元件Q1置ON,第2开关元件Q2置OFF时,在第10电容器C14充入电荷; 第1开关元件Q1置OFF,第2开关元件Q2置ON时,在第1二次绕组Ns1输出与图12中的实施方式相比成倍的电压。
关于其它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存在第4开关电路S4,因此具有能够实现低成本的优点。
另外,第5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复合型变压器T中,优选为设第1二次绕组Ns1和第2二次绕组Ns2的匝数比为Ns1∶Ns2=1∶2。
该情况下,设由第1二次绕组Ns1感应的电压为Vo1,由第2二次绕组Ns2感应的电压为Vo2,输出到负荷Ro的电压为Vo,则第1开关元件Q1置OFF,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N时,输出电压Vo成为Vo=Vo1,第1开关元件Q1置ON,并且第2开关元件Q2置OFF时,构成由第10电容器C14以及第3开关元件Q3构成的倍压整流电路,因此输出电压Vo成为Vo=Vo2-Vo1=2Vo1-Vo1=Vo1,能够消除输出电压Vo的波动(リップル)电压,并且成为复合型变压器T的芯体最难于发生磁饱和的构成。
另外,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第10电容器C14连接在第1二次绕组Ns1和第2的二次绕组Ns2之间。
此外,第5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a)~(e)的效果,能够起到第4实施方式中所述的(f)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图16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6所示的电路的不同点在于,1次侧的电力变换电路不是半桥电路,而是全桥电路。也即,成为如下形式:用由第5开关元件Q5、第5电容器C5、和第5二极管D5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5开关电路S5,以及由第6开关元件Q6、第6电容器C6、和第6二极管D6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6开关电路S6置换图1中的高压侧电容器C10以及低压侧电容器C11。其它构成与图6所示的构成同样。
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路图中的第1开关元件Q1~第6开关元件Q6的栅极电压以及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的波形图。
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7实施方式》 
图18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6所示的电路的不同点在于,变压器T具有第3二次绕组Ns3以及第4二次绕组Ns4,并利用分别产生的电压,对第3开关元件Q3以及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端子进行驱动。图18中,电阻R3、R4是用于对由第3二次绕组Ns3所产生的电压进行分压的分压电阻,电阻R5、R6是用于对第4二次绕组Ns4所产生的电压进行分压的分压电阻。供给到负荷Ro的输出电压较低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够对第3开关元件Q3以及第4开关元件Q4直接进行驱动,因此存在采取这样的电路构成的情况。其它结构与图6所示结构同样。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8实施方式》 
图19是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与图6所示的电路的不同点在于,变压器T具有第3二次绕组Ns3,将把由第3二次绕组Ns3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平滑后的电压作为输入电压,并从第1调整器(レギュレ一タ)REG1以及第2调整器REG2分别得到驱动第3开关元件Q3以及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端子的电压。若与第7实施方式相比,则二次绕组少至一个即可,能够实现变压器的小型化。其他构成与图6所示构成同样。
这样的构成,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9实施方式》 
图20是对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中的第1开关元件Q1~第4开关元件Q4的栅极电压以及第1电感L1中流过的电流进行表示的波形图。作为电路,与图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不同的在于,轻负荷时对第1开关元件Q1以及第2开关元件Q2间歇式地进行驱动。如此,能够减少轻负荷时从2次侧到1次侧的能量回生(回生)的次数(回数),并能够谋求高效率化。另外,进行间歇(间欠)动作的周期,可以设定为比第1开关元件Q1的开关周期足够长的时间(例如10倍程度)。
《第10实施方式》 
图21是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电源装置的电路图。这是在图6所示的电路的前级(前段)连接PFC(功率因数(力率)改善)变换器。
具体来说,成为如下构成:将商用电源AC作为输入电源,将由二极管桥电路DB进行全波整流后的脉动电流(脈流)电压,通过噪声除去用的第13电容器C17,输入到由第2电感L4、第7开关电路S7、整流用的第10二极管D10、以及平滑用的第14电容器C18组成的升压电路,其输出电压作为图6中的输入电压Vin而供给到后级的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其中所述第7开关电路S7由第7开关元件Q7、第7二极管D7、第7电容器C7的并联电路构成。
在图6中输入电压Vin作为直流电源,但是在作为民用机器的电源装置而被利用的情况下,输入电源是商用电源,能够利用将此整流平滑后的电源。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半桥方式中,第1开关元件Q1和第2开关元件Q2对称地进行动作,因此各自的ON时间时比实质上被限制在0~0.5,存在相对于输入电压的变动设计冗余度(マ一ジン)较窄的问题。
如图21所示那样,在前级(前段)将商用电源作为输入电源,连接输出固定(一定)的输出电压的PFC变换器,则具有不仅对作为PFC变换器本来的目的的高次谐波(高調波)电流进行抑制,而且能够解决半桥方式变换器所包含的上述问题的优点。
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同样的作用效果。

Claims (17)

1.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直流电源输入部,其输入直流输入电压(Vin);
变压器(T),其至少具备第1一次绕组(Np1)、第1二次绕组(Ns1)、第2二次绕组(Ns2);
串联电路,其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输入部的两端,并由第1开关电路(S1)和第2开关电路(S2)构成,所述第1开关电路(S1)由第1开关元件(Q1)、第1电容器(C1)、以及第1二极管(D1)的并联电路构成,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由第2开关元件(Q2)、第2电容器(C2)、以及第2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构成;
半桥方式的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其对所述第1开关电路(S1)或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两端,连接至少由第1输入电感(L2)、所述第1一次绕组(Np1)、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
2次侧同步整流电路,其包含: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3开关元件(Q3)、第3电容器(C3)、和第3二极管(D3)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3开关电路(S3);以及对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4开关元件(Q4)、第4电容器(C4)、和第4二极管(D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4开关电路(S4),并根据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互补的开关动作而控制所述第3开关电路(S3)以及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开关动作而进行动作;
第1电感(L1),其以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中流过的电流进行平滑的方式被连接;
平滑电容器(C8),其被连接在所述第1电感(L1)的后级,
在所述平滑电容器(C8)的后级连接负荷,
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相互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而互补地进行开关动作,并且通过对所述第1开关元件(Q1)的置ON时间ton1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Q2)的置ON时间ton2的置ON时间时比Da即ton1/ton2进行控制,从而与所述空载时间的长短无关地对供给到所述负荷的电力进行控制,
在所述负荷是轻负荷的情况下,具有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Q3)或所述第4开关元件(Q4)的至少其中一方中沿与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过负电流从而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能量的动作模式,不以电流不连续模式动作,在轻负荷时,也能够通过控制所述置ON时间时比Da而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能量并对供给到所述负荷的输出电压进行线性控制。
2.一种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直流电源输入部,其输入直流输入电压(Vin);
变压器(T),其至少由第1一次绕组(Np1)、第1二次绕组(Ns1)、第2一次绕组(Np2)、第2二次绕组(Ns2)构成,
串联电路,其由第1开关电路(S1)和第2开关电路(S2)构成,所述第1开关电路(S1)由第1开关元件(Q1)、第1电容器(C1)、以及第1二极管(D1)的并联电路构成,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由第2开关元件(Q2)、第2电容器(C2)、以及第2二极管(D2)的并联电路构成,
对所述第1开关电路(S1)或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两端,连接至少由第1输入电感(L2)、所述第1一次绕组(Np1)、和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
电容器(C12),其连接在由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
半桥方式的1次侧电力变换电路,其通过对由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输入电容器(C9)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经由所述第2一次绕组以及第2输入电感(L3)连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Vin)而成;
2次侧同步整流电路,其包括:对由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3开关元件(Q3)、第3电容器(C3)、和第3二极管(D3)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3开关电路(S3);以及对由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由第4开关元件(Q4)、第4电容器(C4)、以及第4二极管(D4)的并联电路构成的第4开关电路(S4),根据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互补的开关动作对所述第3开关电路(S3)和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开关动作进行控制而动作;
第1电感(L1),其以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中流过的电流进行平滑的方式被连接;
平滑电容器(C8),其连接在所述第1电感(L1)的后级,
在所述平滑电容器(C8)的后级连接负荷,
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相互夹着规定的空载时间而互补地进行开关动作,并且通过对所述第1开关元件(Q1)的置ON时间ton1和所述第2开关元件(Q2)的置ON时间ton2的置ON时间时比Da即ton1/ton2进行控制,从而与所述空载时间的长短无关地控制供给到所述负荷的电力,
在所述负荷是轻负荷的情况下,具有在所述第3开关元件(Q3)或所述第4开关元件(Q4)的至少其中一方中沿与整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过负电流从而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能量的动作模式,不以电流不连续模式动作,在轻负荷时,也能够通过控制所述置ON时间时比Da而从2次侧向1次侧回生能量并对供给到所述负荷的输出电压进行线性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器(T),由至少具备第1一次绕组(Np1)和第1二次绕组(Ns1)的第1变压器(T1)以及至少具备第2一次绕组(Np2)和第2二次绕组(Ns2)的第2变压器(T2)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入电感(L2)或所述第2输入电感(L3),由所述变压器(T)的泄漏电感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器(T)中,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一端彼此共通连接,在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3开关电路(S3)的一端,在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一端,所述第3开关电路(S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构成中心抽头型全波整流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开关电路(S3),朝向对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所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的方向,并且相对于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并联连接,
所述第4开关电路(S4),朝向对将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所产生的各个的电压加算后的电压进行整流的方向,并且连接在由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和所述第3开关电路(S3)构成的闭环路内。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电路(S1)、所述第2开关电路(S2)、所述第3开关电路(S3)、以及所述第4开关电路(S4)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场效应晶体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FF到所述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N的时间或从所述第2开关元件(Q2)变为OFF到所述第1开关元件(Q1)变为ON的时间,设定为,所述第1开关元件(Q1)或所述第2开关元件(Q2)能够实现ZVS即零电压开关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是轻负荷的情况下,对所述第1开关电路(S1)和所述第2开关电路(S2)的互补的开关动作间歇地进行振荡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4开关电路(S4)的替代,使用第4电容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1电感(L1),利用所述变压器(T)的2次侧泄漏磁通。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器(T)中,使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与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磁极性为相反极性,并且使其匝数比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匝数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第1二次绕组(Ns1)的匝数和所述第2二次绕组(Ns2)的匝数的匝数比为Ns1∶Ns2=1∶2。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步整流电路是自驱动型同步整流电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器(T)还具有第3二次绕组(Ns3),所述同步整流电路基于所述第3二次绕组(Ns3)所产生的电压而被驱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压器(T)还具有第3二次绕组(Ns3)以及第4二次绕组(Ns4),所述同步整流电路中,所述第3开关电路(S3)基于由所述第3二次绕组(Ns3)所产生的电压而被驱动,所述第4开关电路(S4)基于由所述第4二次绕组(Ns4)所产生的电压而被驱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直流电源输入部的前级,设置以商用电源作为输入电源,以所述直流输入电压(Vin)作为输出电压的PFC即功率因数改善变换器。
CN201010623057.9A 2010-01-29 2010-12-31 开关电源装置 Active CN1021427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8547 2010-01-29
JP2010018547A JP5088386B2 (ja) 2010-01-29 2010-01-29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776A CN102142776A (zh) 2011-08-03
CN102142776B true CN102142776B (zh) 2015-08-12

Family

ID=44063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3057.9A Active CN102142776B (zh) 2010-01-29 2010-12-31 开关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37174B2 (zh)
EP (1) EP2355327A3 (zh)
JP (1) JP5088386B2 (zh)
CN (1) CN1021427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90826B2 (ja) * 2009-03-10 2011-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源装置およびハードディスク装置
KR20130026765A (ko) * 2011-09-06 2013-03-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저전압직류변환기 및 이의 전력제어방법
GB2508775B (en) * 2011-10-21 2018-09-19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Switching power supply device
CN103891123B (zh) * 2011-10-25 2017-06-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逆变器装置
JP5803945B2 (ja) * 2012-05-10 2015-11-04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5556852B2 (ja) * 2012-06-01 2014-07-23 Tdk株式会社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JP5696692B2 (ja) * 2012-07-09 2015-04-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104428728B (zh) * 2012-07-23 2016-05-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极管负载驱动电源装置
TWM446403U (zh) * 2012-07-25 2013-02-01 Phihong Technology Co Ltd 非接觸式變壓器
JP6008185B2 (ja) * 2012-11-19 2016-10-19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4116641A1 (en) * 2013-01-24 2014-07-3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rush current control during starting of resonant converters
US9254409B2 (en) 2013-03-14 2016-02-09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trength training apparatus with flywheel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4180110A (ja) * 2013-03-14 2014-09-25 Toshiba Corp Dc−dcコンバータ
US9350259B2 (en) * 2013-07-31 2016-05-24 Analog Devices Global Synchronous rectifier control for a double-ended isolated power converter
EP3623020B1 (en) 2013-12-26 2024-05-01 iFIT Inc. Magnetic resistance mechanism in a cable machine
US10433612B2 (en) 2014-03-10 2019-10-08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Pressure sensor to quantify work
US20150311805A1 (en) * 2014-04-24 2015-10-29 Ricoh Company,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aser device, laser igni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470739B (zh) 2014-06-09 2019-06-21 爱康保健健身有限公司 并入跑步机的缆索系统
CN106575922B (zh) * 2014-09-11 2019-07-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
WO2016080044A1 (ja) * 2014-11-17 2016-05-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US9590492B2 (en) * 2014-12-18 2017-03-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y
US10258828B2 (en) 2015-01-16 2019-04-16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ntrols for an exercise device
AT516903B1 (de) * 2015-03-09 2020-10-15 Fronius Int Gmbh Schaltungsanordnung mit Transformator mit Mittelpunktanzapfung und Messung der Ausgangsspannung
US10953305B2 (en) 2015-08-26 2021-03-23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trength exercise mechanisms
CN105281578B (zh) * 2015-11-18 2018-06-29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控制装置及开关电源
US10493349B2 (en) 2016-03-18 2019-12-03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Display on exercise device
US10272317B2 (en) 2016-03-18 2019-04-30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Lighted pace feature in a treadmill
US10625137B2 (en) 2016-03-18 2020-04-21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ordinated displays in an exercise device
US10561894B2 (en) 2016-03-18 2020-02-18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Treadmill with removable supports
US10293211B2 (en) 2016-03-18 2019-05-21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ordinated weight selection
CN105846700A (zh) * 2016-03-29 2016-08-1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lc半桥谐振变换器及其次级同步整流装置
US10252109B2 (en) 2016-05-13 2019-04-09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Weight platform treadmill
US10441844B2 (en) 2016-07-01 2019-10-15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ol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ercise equipment
US10471299B2 (en) 2016-07-01 2019-11-12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oling internal exercise equipment components
US10500473B2 (en) 2016-10-10 2019-12-10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nsole positioning
US10207148B2 (en) 2016-10-12 2019-02-19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runaway resistance on an exercise device
US10376736B2 (en) 2016-10-12 2019-08-13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Cooling an exercise device during a dive motor runway condition
US10661114B2 (en) 2016-11-01 2020-05-26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Body weight lift mechanism on treadmill
TWI646997B (zh) 2016-11-01 2019-01-11 美商愛康運動與健康公司 用於控制台定位的距離感測器
TWI680782B (zh) 2016-12-05 2020-01-01 美商愛康運動與健康公司 於操作期間抵銷跑步機的平台之重量
CN110313122B (zh) * 2017-02-23 2021-09-14 夏普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电源单元
US10116224B1 (en) * 2017-06-14 2018-10-30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circuit
CN107086794A (zh) * 2017-06-26 2017-08-22 山东佳泽睿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隔离直流大电流同步整流电路
TWI722450B (zh) 2017-08-16 2021-03-21 美商愛康運動與健康公司 用於抗馬達中之軸向衝擊載荷的系統
DE102018211411A1 (de) 2017-12-14 2019-06-19 Conti Temic Microelectronic Gmbh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Spannungswandlers, Spannungswandler
US10729965B2 (en) 2017-12-22 2020-08-04 Icon Health & Fitness, Inc. Audible belt guide in a treadmill
CN109995254B (zh) * 2017-12-29 2020-12-29 东南大学 一种提高同步整流原边反馈反激式电源动态性能的方法
KR102579294B1 (ko) * 2018-03-02 2023-09-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저전압 직류 변환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2448600A (zh) * 2019-09-03 2021-03-05 西安航兴海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电源
DE102020118176A1 (de) * 2020-07-09 2022-01-13 Endress+Hauser SE+Co. KG DC / DC Wandlerschaltung zur phasenmodulierten, insbesondere bidirektionalen Kommunikation
CN112152462B (zh) * 2020-08-27 2021-10-15 东南大学 一种Buck-Boost LLC两级变换器的能量反馈的轻载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7822A (en) * 1987-09-23 1989-08-15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Zero-voltage-switched multi-resonant converters including the buck and forward type
US5999433A (en) * 1998-01-12 1999-12-07 Vpt, Inc. Half-bridge DC to DC converter with low output current ripple
CN1447504A (zh) * 2002-03-26 2003-10-0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磁元件与同步整流的直流-直流转换器
CN101582643A (zh) * 2008-05-14 2009-11-18 富士电机电子技术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3068A (en) * 1989-11-08 1990-08-28 Unisys Corporation Full bridge power converter with multiple zero voltage resonant transition switching
JPH06311743A (ja) 1993-04-23 1994-11-04 Sanken Electric Co Ltd Dc−dcコンバータ
JPH0919135A (ja) * 1995-06-30 1997-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c/dcコンバータ
US5748457A (en) * 1997-01-24 1998-05-05 Poon; Franki Ngai Kit Family of zero voltage switching DC to DC converters
US6011703A (en) 1997-07-30 2000-01-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elf-synchronized gate drive for power converter employing self-driven synchronous rectifie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JP3673075B2 (ja) * 1998-03-09 2005-07-20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3391320B2 (ja) * 1999-12-09 2003-03-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Dc−dcコンバータ
JP2001292571A (ja) * 2000-04-07 2001-10-19 Yokogawa Electric Corp 同期整流回路
JP3374836B2 (ja) * 2000-08-14 2003-0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4338334B2 (ja) 2001-04-11 2009-10-07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の駆動方法
JP4098494B2 (ja) * 2001-05-25 2008-06-11 Tdk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3189622A (ja) 2001-12-19 2003-07-04 Shindengen Electric Mfg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7764518B2 (en) * 2002-04-12 2010-07-27 Det International Holding Limited High efficiency flyback converter
JP2004201482A (ja) 2002-05-08 2004-07-15 Fiderikkusu:Kk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4442145B2 (ja) * 2003-07-10 2010-03-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US7203041B2 (en) * 2004-04-30 2007-04-10 Power-One, Inc Primary side turn-off of self-driven synchronous rectifiers
JP4434010B2 (ja) * 2004-12-28 2010-03-17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直流変換装置
JP2006230135A (ja) * 2005-02-18 2006-08-3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TW200803141A (en) * 2006-06-19 2008-01-01 Hipro Electronic Co Ltd Half-bridge resonant converter
JP4438885B2 (ja) 2007-12-21 2010-03-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WO2010000010A1 (en) * 2008-07-02 2010-01-07 Setec Pty Ltd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JP5018960B2 (ja) 2008-07-23 2012-09-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絶縁型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10115049A (ja) 2008-11-07 2010-05-20 Murata Mfg Co Ltd マルチ出力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4790826B2 (ja) * 2009-03-10 2011-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源装置およびハードディスク装置
CN101562404B (zh) * 2009-05-16 2011-12-07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谐振转换装置及其同步整流电路
CA2789381C (en) * 2010-02-19 2015-10-20 Queen's University At Kingston A controller and 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57822A (en) * 1987-09-23 1989-08-15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Zero-voltage-switched multi-resonant converters including the buck and forward type
US5999433A (en) * 1998-01-12 1999-12-07 Vpt, Inc. Half-bridge DC to DC converter with low output current ripple
CN1447504A (zh) * 2002-03-26 2003-10-08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磁元件与同步整流的直流-直流转换器
CN101582643A (zh) * 2008-05-14 2009-11-18 富士电机电子技术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776A (zh) 2011-08-03
EP2355327A2 (en) 2011-08-10
US8837174B2 (en) 2014-09-16
EP2355327A3 (en) 2012-01-25
JP2011160521A (ja) 2011-08-18
US20110188269A1 (en) 2011-08-04
JP5088386B2 (ja) 201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2776B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5684287B (zh) 用于谐振转换器的栅驱动装置
CN101197540B (zh) 一种直流变换器
CN101485073B (zh) 高效电源转换器系统
CN101453164B (zh) 单向dc-dc变换器
CN102545638B (zh) 交错并联三电平dc/dc变换器和ac/dc变换器
CN103891120B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2396139B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3872919A (zh) 直流-直流变换器及直流-直流变换系统
CN102217181A (zh) 用于同步整流器的驱动器以及采用该驱动器的功率转换器
US11223279B2 (en) Resonant switched transformer converter
CN101534056B (zh) 一种输出可调的变结构直流开关电源
CN100438286C (zh) 双管双正激升压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103632811A (zh) 磁性设备和采用磁性设备的功率变换器
CN103545081A (zh) 磁性设备和采用磁性设备的功率变换器
CN103187864A (zh) 降压型主动式功率因数修正装置
CN103545082A (zh) 磁性设备和采用磁性设备的功率变换器
CN101355305B (zh) 多功能有源箝位变结构型双管正反激直流变流器
CN103891123A (zh) 逆变器装置
US7688044B2 (en) Device for transforming and stabilizing a primary AC voltage for supplying an electric load
US11973440B2 (en) Isolated DC/DC converter with secondary-side full bridge diode rectifier and asymmetrical auxiliary capacitor
CN107994779A (zh) 一种推挽式开关电源拓扑结构
CN209329965U (zh) 一种交错并联双正激式升压电路
CN102067426B (zh) 绝缘型开关电源装置
Marxgut Ultra-flat isolated single-phase AC-DC converter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