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1758A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1758A
CN102141758A CN2010106242383A CN201010624238A CN102141758A CN 102141758 A CN102141758 A CN 102141758A CN 2010106242383 A CN2010106242383 A CN 2010106242383A CN 201010624238 A CN201010624238 A CN 201010624238A CN 102141758 A CN102141758 A CN 102141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time
roll
travel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242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1758B (zh
Inventor
柳根文
小笠原兴人
大西贤一
阿南尚宏
杉山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88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591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88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605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8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591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88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591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88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5861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显影单元;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在多个辊上,能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由显影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多个辊之一,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第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抵接,把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移动机构,使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或第二次转印辊移动,在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改变第二次转印辊对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以及移动机构控制部,控制由移动机构移动的辊的移动量。由此,能够解决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可以容易地修正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利用中间转印带的第二次转印方式来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以利用中间转印带的第二次转印方式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伴随温度变化等造成的中间转印带的伸缩等,会产生在所述记录纸上形成与预定的尺寸不同的图像,亦即产生所谓的放大率偏差。例如,如果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温度上升,则该中间转印带膨胀,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伸长,在所述记录纸上形成比原稿尺寸放大的图像。
为了对所述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进行这样一种控制,即:根据转印输送装置的速度信息,检测转印输送装置的副扫描倍率误差,计算该检测出的副扫描倍率误差的修正量,并根据该计算出的修正量改变所述转印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从而减小所述副扫描倍率误差(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259173号)。
然而,像所述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那样,通过改变所述转印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即记录纸输送速度)来修正所述放大率偏差的情况下,发生印刷速度降低,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能够解决印刷速度降低,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可以容易地对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显影单元,根据图像数据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在多个辊上,能够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由所述显影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该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上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第二次转印辊,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部分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抵接,把该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移动机构,使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移动,以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以及移动机构控制部,控制作为由所述移动机构移动的移动对象的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移动量。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把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纸上时,调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放大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显影单元,根据图像数据形成所述调色剂图像;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在多个辊上,能够在图像形成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由所述显影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该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上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第二次转印辊,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部分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抵接,把该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所述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包含以下步骤:第一步骤,获得所述中间转印带在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中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伸缩量的值,所述夹缝部用于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以及第二步骤,移动机构按照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获得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伸缩量的值对应的辊移动量,使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移动,以在所述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按照本发明,能够解决印刷速度降低,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可以容易地对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主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中间转印带断面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一个例子的主剖视图,表示第二次转印辊位于不向内周方向按压中间转印带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B是表示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向内周方向按压所述中间转印带状态的图。
图4C是表示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比图4B的状态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所述中间转印带状态的图。
图5A、图5B、图5C是示意表示伴随利用图4A、图4B、图4C所示的移动机构的第二次转印辊的移动,因该第二次转印辊的按压,中间转印带伸缩状态的图。图5A~图5C是分别与图4A~图4C对应的图。
图6是表示移动机构控制部决定步进电机的驱动脉冲数,使移动机构移动第二次转印辊的流程图。
图7A、图7B、图7C是表示移动机构其它例子的主剖视图,图7A表示第二次转印辊位于不向内周方向按压中间转印带的位置的状态,图7B表示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向内周方向按压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图7C表示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比图7B的状态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
图8A、图8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一个例子的主剖视图,图8A表示第二次转印辊位于距驱动辊(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最远位置的状态,图8B表示第二次转印辊位于距驱动辊最近位置的状态。
图9A、图9B、图9C是表示伴随利用图8所示的移动机构的第二次转印辊的移动,因该第二次转印辊的按压,中间转印带伸缩的状态的图,按照图9A~图9C的顺序表示所述第二次转印辊逐渐靠近驱动辊的状态。
图10A、图10B、图10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1A、图11B、图11C是示意表示因按压造成中间转印带在夹缝部N伸缩状态的图。
图12A、图12B、图12C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的主剖视图。
图14A、图14B、图14C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一个例子的主剖视图。
图15A、图15B、图15C是示意表示因利用移动机构的可动辊对的移动,在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N(在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进行第二次转印的部分),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变化的图。
图16是表示移动机构其它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在双面图像形成中,按照在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记录纸的收缩,控制移动机构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可以用于采用电子照相方式、并具备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结构的主剖视图。图2是表示中间转印带125和第二次转印辊210的断面结构的图。在图2中,把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上的部分放大表示。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装置主体11以及在装置主体11中具备的图像形成部12、定影装置13、供纸部14、出纸部15及原稿读取部16,等等。
装置主体11包括:下部主体111;上部主体112,与该下部主体111的上方相对配置;以及连接部113,设置在该上部主体112和下部主体111之间。连接部113是用于在下部主体111和上部主体112之间形成出纸部15的状态下,把上部主体112和下部主体111两者相互连接的结构件,连接部113从下部主体111的左部和后部直立设置,俯视呈L形。连接部113的上端部支承上部主体112。
在下部主体111内部装有图像形成部12、定影装置13和供纸部14,并且原稿读取部16装在上部主体112中。供纸部14具有供纸盒142,该供纸盒142相对于装置主体11能够插入或抽出。在该供纸盒142中容纳有由记录纸P层叠而成的纸摞P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一层供纸盒142,但也可以设置两层以上的供纸盒142。
图像形成部12进行在从供纸部14提供的记录纸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动作。图像形成部12包括: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顺序配置的使用品红色调色剂的品红色用显影单元12M、使用青色调色剂的青色用显影单元12C、使用黄色调色剂的黄色用显影单元12Y和使用黑色调色剂的黑色用显影单元12K(以下在不区别各显影单元进行叙述的情况下,分别称为“显影单元12;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等多个辊上,能够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第二次转印辊210,在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于驱动辊125a的部分上,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以及带清洁装置128。
各显影单元12分别整体包括:感光鼓121(感光体);显影装置122,向感光鼓121提供调色剂;调色剂盒(图中没有表示),容纳调色剂;带电装置123;曝光装置124;中间转印辊126以及鼓清洁装置127。
感光鼓121在其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及符合该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122向感光鼓121提供调色剂。从所述调色剂盒向各显影装置122适当补充调色剂。
带电装置123分别设置在各感光鼓121的正下方的位置。曝光装置124分别设置在各带电装置123的下方位置。带电装置123使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均匀带电。曝光装置124根据从计算机等输入的图像数据或原稿读取部16获得的图像数据,把与各颜色对应的激光照射到带电后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在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122把调色剂提供给向箭头方向转动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的静电潜影,使该调色剂层叠,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形成与所述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125配置在各感光鼓121的上方位置。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图1中左侧的驱动辊125a、图1中右侧的从动辊125b以及与各感光鼓121对应设置的中间转印辊126上,可以环形运转,中间转印带125下方的外周面抵接在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设有被转印所述调色剂图像的像承载面,该中间转印带125在被中间转印辊126按压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的状态下,被驱动辊125a驱动,与各感光鼓121同步,在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上环形运转。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125由例如用聚偏氟乙烯(PVDF)等树脂材料在内周侧形成的基层1251与例如用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在外周侧形成的弹性层1252层叠构成。通过在中间转印带125上设置弹性层1252,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125对记录纸P的随动性,所以能够提高对记录纸P转印所述彩色图像的性能,并能提高在记录纸P上转印(以下,对记录纸上的转印称为第二次转印)的所述彩色图像的图像质量。
再参照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之间,把辊125c设置在靠近从动辊125b一侧。该辊125c是对中间转印带125施加张力的辊,利用图中省略的作用构件对辊125c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因此,中间转印带125被该辊125c向上方顶起,由此中间转印带125成为辊125c的部分为山顶的山形。
后述的控制单元31使中间转印带125环形运转,并在图像形成部12,对中间转印带125的表面,由品红色用显影单元12M进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接着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同一位置由青色用显影单元12C进行青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接着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同一位置由黄色用显影单元12Y进行黄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最后由黑色用显影单元12K进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25的表面上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重叠的彩色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以下也称为第一次转印))。
第二次转印辊210被图中省略的转印偏压施加机构施加转印偏压,把在中间转印带125的表面上形成的彩色的所述调色剂图像第二次转印到从供纸部14输送来的记录纸P上。第二次转印辊210在中间转印带125被驱动辊125a张紧架设的部分的送纸通道190中,与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抵接设置。即,驱动辊125a具有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功能。第二次转印辊210在其与驱动辊125a之间形成把所述调色剂图像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夹缝部N。在送纸通道190中输送着的记录纸P在夹缝部N被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按压夹持,由此把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
第二次转印辊210配置成能够在驱动辊125a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通过后述的移动机构200,第二次转印辊210在该副扫描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方向)上移动,第二次转印辊210在夹缝部N把中间转印带125的所述外周面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内周一侧按压,从而改变该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
此外,作为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的其它机构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利用作为与上述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B(详细的在后面叙述),在使第二次转印辊210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状态下,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该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2所示,在金属制的转动轴210a的周围设置例如由EPDM(乙丙橡胶)发泡体构成的弹性层210b,来构成第二次转印辊210。
再参照图1,鼓清洁装置127设置在各感光鼓121的左侧位置,用于去除并清洁残留在感光鼓121的圆周面上的调色剂。为了进行新的带电处理,由该鼓清洁装置127清洁后的感光鼓121的圆周面朝向带电装置123。
带清洁装置128隔着中间转印带125设置在与从动辊125b相对的位置。带清洁装置128去除并清洁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
在图像形成部12的左侧位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送纸通道190。在送纸通道190中的适当部位设置输送辊对192,输送辊对192把从供纸部14抽出的记录纸P向夹缝部N输送。
定影装置13包括:加热辊132,在内部具有作为加热源的通电发热体;以及加压辊134,与加热辊132相对配置。定影装置13在记录纸P通过加热辊132和加压辊134之间的定影夹缝部期间,把来自加热辊132的热量提供给在图像形成部12中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对其实施定影处理。定影处理结束后的完成彩色印刷的记录纸P通过从定影装置13上部延伸设置的出纸通道194,向设在装置主体11顶部上的出纸盘151排出。
供纸部14包括:手动供纸盘141,开关自如地设置在装置主体11的图1中的右侧壁上;以及供纸盒142,能够插入或抽出地装在装置主体11内的比曝光装置124靠下方的位置。
手动供纸盘141设置在下部主体111右侧的面的下方位置,用于手动操作把记录纸P一张张提供给图像形成部12。供纸盒142容纳把多张记录纸P层叠而成的纸摞P1。在供纸盒142的上方设置有搓纸辊143,搓纸辊143把容纳在供纸盒142中的纸摞P1的最上面的记录纸P向送纸通道190抽出。
在下部主体111与上部主体112之间形成有出纸部15。出纸部15具有在下部主体111的上侧的面上形成的出纸盘151。出纸盘151是把在图像形成部12中形成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在定影装置13中实施了定影处理后排出的盘。
原稿读取部16装在上部主体112的上侧的面的开口上,包括:接触玻璃161,用于放置原稿;开关自如的原稿按压盖162,按压放置在所述接触玻璃161上的原稿;以及扫描机构163,扫描并读取放置在接触玻璃161上的原稿图像。扫描机构163利用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图像传感器,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图像,生成图像数据。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功能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控制单元31、图像形成部12、定影装置13、原稿读取部16、图像存储器33、图像处理部34、输入操作部35、网络I/F部36、温度传感器40和移动机构200。此外,由于已根据图1说明过,所以下面省略了对图像形成部12、定影装置13和原稿读取部16的说明。
图像存储器33临时存储从原稿读取部16输出的图像数据及通过网络I/F部36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34对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3中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修正、放大、缩小等图像处理。
输入操作部35包括:用户可以辨认操作画面和各种信息等的显示面板、电源键、输入印刷份数等的数码键、指示开始读取原稿的开始按钮等用于输入各种操作命令的操作按钮。输入操作部35通过接受由用户输入的所述操作命令,设定普通纸或厚纸等记录纸P的种类和印刷份数。此外,输入操作部35具有通过设定记录纸P的种类从而设定与记录纸P对应的纸厚度的纸厚度设定部的功能。此外,在用户在通过网络I/F部36连接的所述计算机上设定记录纸P的种类和印刷份数的情况下,该计算机具有作为所述纸厚度设定部的功能。
网络I/F部36由LAN(局域网)板等通信模块构成,与外部装置进行各种数据的发送或接收。温度传感器40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例如设在夹缝部N附近的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
移动机构200包括步进电机(stepping motor)220,通过步进电机220的驱动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关于移动机构20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详细说明。
控制单元31包括:具有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等的存储部313以及CPU(中央处理器),等等。此外,控制单元31包括整体控制部311和移动机构控制部312。
整体控制部311根据从输入操作部35、或通过网络I/F部36连接的图中省略的计算机输入的指示信号等,读出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程序,并执行处理,向各功能部输出指示信号和进行数据传递等,对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总体控制。
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把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中间转印带125温度以及通过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具有的纸厚度相对应的驱动脉冲数,向移动机构200具备的步进电机220输出,控制第二次转印辊210的移动量。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一个例子的主剖视图。图4A表示第二次转印辊210位于不向内周方向按压中间转印带的位置的状态,图4B表示第二次转印辊210向内周方向按压中间转印带的状态,图4C表示第二次转印辊210比图4B的状态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中间转印带的状态。
移动机构200包括步进电机220、齿条和小齿轮机构230(驱动力传递构件)以及导向构件240。
导向构件240把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的两端支承成可动的状态,使得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的两端能够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驱动辊125a的周面方向)上移动,导向构件240形成为沿着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形状,是下部主体111的框体的一部分。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向构件240的形状是一个例子,导向构件240的形状只要是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延伸的形状即可。
齿条和小齿轮机构230包括齿条231以及与齿条231卡合的小齿轮232,利用步进电机220的驱动,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其转动轴210a可动地配合在导向构件240上)沿导向构件240移动。
齿条231是圆弧形弯曲构件,具有与导向构件的形成为圆弧形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线)大体相同的曲率,在构成齿条231的长度方向的圆弧与导向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大体平行的状态下,齿条231的一端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端部配合成可动状态。利用步进电机220驱动小齿轮232,该小齿轮232以与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转数转动。由于转动轴210a与导向构件240配合成可动的状态,所以伴随因小齿轮232的转动而使齿条231在导向构件的圆弧方向上的移动,第二次转印辊210可以在驱动辊125a的周面方向上(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线上)移动。
如图4A~图4C所示,伴随第二次转印辊210向逆时针方向的移动量增加,从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向内周方向施加更大的按压力,进一步把中间转印带125向内周方向按压。
图5是示意表示伴随利用移动机构200的第二次转印辊210的移动,因第二次转印辊210的按压,中间转印带125伸缩的状态的图。图5A~图5C分别与图4A~图4C对应。
图5中,在用Mv1和Mv2表示的中间转印带125外周面上进行第二次转印的部分中,在Mv1所示的向外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伸长,在Mv2所示的向内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收缩。把中间转印带125的基层1251和弹性层1252的边界设为速度决定面,并设:
D1:驱动辊125a的辊外径(mm)
D2: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辊外径(mm)
LB1:基层1251的厚度(mm)
LB2:弹性层1252的厚度(mm)
θ1:Mv1的两端与驱动辊125a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θ2:Mv2的两端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此时,Mv1和Mv2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转动方向的长度可以分别用下式表示。
Mv1=π×(D1+2(LB1+LB2))×θ1(mm)…式(1)
Mv2=π×D2×θ2(mm)…式(2)
其中,设与Mv1对应的速度基准面的长度为A1,与Mv2对应的速度基准面的长度为A2,则成为:
A1=π×(D1+2LB1)×θ1(mm)…式(3)
A2=π×(D2+2LB2)×θ2(mm)…式(4)
因此,可以把Mv1和Mv2表示成:
Mv1=A1+2π×LB2×θ1(mm)…式(5)
Mv2=π×(D2+2(LB2-LB2))×θ2=A2-2π×LB2×θ2(mm)…式(6)
其中,如果设第二次转印倍率为M2,则由于:
M2=(Mv1+Mv2)/(A1+A2)
所以成为:
M2=(A1+A2+2π×LB2×(θ12))/(A1+A2)…式(7)
即,如果使θ1比θ2大,则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放大,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如果使θ1比θ2小,则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缩小,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
由于移动机构200使能够在驱动辊125a的周面方向上、亦即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所以可以使θ1和θ2改变,从而可以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改变,修正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
但是,在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25膨胀,所以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伸长。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相反,在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25收缩,所以所述调色剂图像收缩。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例如,氯丁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橡胶的热膨胀系数比例如PVDF等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例如用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侧形成弹性层1252的情况下,例如与仅用PVDF等树脂材料构成中间转印带125的情况相比,容易产生放大率偏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出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成比例的驱动脉冲数DP1,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修正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上升或降低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即,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为了使θ2的值增大,从而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此时的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向图4和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决定第二次转印辊210的位置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与变化量ΔT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此外,驱动脉冲数DP1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步进电机22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输出驱动力(因此,在图4中,小齿轮232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转动)。
此外,按照向夹缝部N输送的记录纸P的种类,如果纸厚度增大,则因记录纸P,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被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即,θ2增大,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与根据在输入操作部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而变化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按照与该驱动脉冲数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对伴随不同种类的记录纸P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在输入操作部35把厚纸等纸厚度大的纸作为记录纸设定的情况下,为了使θ2的值减小,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与由于该记录纸与普通纸的纸厚度的差异产生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使第二次转印辊210比在普通纸印刷时的位置更向图4和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移动。
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驱动脉冲数DP2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以及驱动脉冲数DP2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的情况,与在修正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或减少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时,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的驱动脉冲数DP1的情况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在驱动脉冲数DP1上加上驱动脉冲数DP2的驱动脉冲数(DP1+DP2),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
图6是表示移动机构控制部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及通过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决定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控制移动机构200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的流程图。如果开始由图像形成部12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则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入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步骤S1),计算出在该取样间隔中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步骤S2)。随后,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3)。
在于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是”),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读出的所述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5)。另一方面,在于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不是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否”),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步骤S6),向步进电机220输出在驱动脉冲数DP1上加上驱动脉冲数DP2的驱动脉冲数(DP1+DP2)(步骤S7)。由此,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DP2)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升高或降低以及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此外,也可以采用下述方式,即: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仅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或与通过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种类对应变化的θ2的变化量中的一个,决定输出的驱动脉冲数。
下面对上述移动机构200的其它例子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移动机构200A可以包括步进电机220、四连杆机构250(驱动力传递构件)以及导向构件240。导向构件240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例子相同,四连杆机构250利用步进电机220的驱动,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其转动轴210a可动地配合在导向构件240上),沿导向构件240移动。
四连杆机构250包括:在位于第二次转印辊210和驱动辊125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的、由可动连杆L1~L3和固定连杆L4构成的四个连杆;以及以能以一个自由度转动的方式连接连杆L1~L4的各连杆的四个关节J1~J4。即,固定连杆L4的一端在驱动辊125a的轴心位置固定在关节J1上,另一端固定在关节J4上,可动连杆L1的一端通过关节J1可以转动地与固定连杆L4连接,另一端通过关节J2可以转动地与可动连杆L2连接,可动连杆L2的一端通过关节J2可以转动地与可动连杆L1连接,另一端通过关节J3可以转动地与可动连杆L3连接,可动连杆L3的一端通过关节J3可以转动地与可动连杆L2连接,另一端通过关节J4可以转动地与固定连杆L4连接。
关节J2分别设置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的两端,把可动连杆L1和可动连杆L2与第二次转印辊210连接。利用步进电机220的驱动,可动连杆L1~L3可以移动,使得关节J2能以位于驱动辊125a的轴心的关节J1为中心,在沿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同心圆上(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线上)移动。因此,通过关节J2连接在可动连杆L1和可动连杆L2上的第二次转印辊210也能够以位于驱动辊125a的轴心的关节J1为中心,在沿着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同心圆上移动。
下面对移动机构200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B的一个例子的主剖视图。其中,图中省略的作用构件对第二次转印辊210施加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朝向驱动辊125a的轴中心的作用力,利用移动机构200B,第二次转印辊210在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状态下,可以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B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该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该驱动辊125a的轴中心接近或分离的方向移动,在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可以改变该第二次转印辊210对该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使用该第二实施方式。
图8A表示第二次转印辊210位于距驱动辊125a最远的位置的状态,图8B表示第二次转印辊210位于最靠近驱动辊125a的位置的状态。移动机构200B包括步进电机220、作为驱动力传递构件一个例子的凸轮290、滚轮291以及导向构件280,移动机构200B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从中间转印带125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夹缝部N,可以改变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
导向构件280把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的两端支承成可动的状态,导向构件280沿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形成,是下部主体111的框体的一部分。
凸轮290具有可以转动地固定在下部主体111的框体上的转动轴290a,该凸轮290由步进电机220驱动,以转动轴290a为中心,以与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转动角度转动。
滚轮291在与夹缝部N相反一侧的位置,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滑动接触,在与转动轴210a滑动接触一侧相反的一侧,与凸轮290滑动接触,可以沿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移动。
伴随凸轮290的转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通过滚轮291被凸轮290按压,沿导向构件280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向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在夹缝部N,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可以改变。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移动量成比例,凸轮290具有凸轮图为直线的凸轮轮廓。此外,也可以省略滚轮291,使凸轮290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转动轴210a直接滑动接触。
此外,导向构件280和凸轮290的尺寸被设定为,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移动量是如图8A所示的状态下(即第二次转印辊210位于距驱动辊125a最远的位置的状态下),移动机构200B可以保持第二次转印辊210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状态。即,以如下方式构成移动机构200B,即,在图8A所示的状态下,使第二次转印辊210与驱动辊125a的轴间距离小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半径、驱动辊125a的半径以及中间转印带125的厚度的合计值。
此外,移动机构200B使用凸轮290的结构不过是个例子,只要移动机构200B的结构在使第二次转印辊210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状态下,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可以向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即可。
图9是示意表示伴随利用移动机构200B的第二次转印辊210的移动,因第二次转印辊210的按压,中间转印带125伸缩的状态的图。按图9A~图9C的顺序表示第二次转印辊210逐渐靠近驱动辊125a的状态。
在图9中,在用Mv1和Mv2表示的夹缝部N(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进行第二次转印的部分),在Mv1所示的向外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伸长,在Mv2所示的向内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收缩。如果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向使该轴间距离(设为LA)变短的方向移动,则如图9A~图9C所示,由弹性构件制成的第二次转印辊210的外周面进一步向第二次转印辊210的内周一侧凹陷,在夹缝部N,Mv1的长度增大,在所述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产生更大的拉伸。另一方面,在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所述轴间方向,向使LA变长的方向移动时,与上述的相反。
根据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在对图5的说明中所示的各式,其中,由于即使假定θ12=k(常数),在实用上也没有问题,所以可以求出作为轴间距离LA的函数的第二次转印倍率M2
由于移动机构200B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轴和驱动辊125a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移动,所以可以改变LA,并可以改变在副扫描方向上的第二次转印倍率M2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也进行下述控制,即: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以及通过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决定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控制移动机构200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该控制与参照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说明过的控制相同。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也采用参照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说明过的控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参照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说明过的控制相同,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入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成比例的驱动脉冲数DP1,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升高或降低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为了使轴间距离LA的值增大,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此时的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向离开驱动辊125a的方向移动。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B的控制中,也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决定第二次转印辊210位置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与变化量ΔT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此外,驱动脉冲数DP1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步进电机22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输出驱动力(因此,在图8中凸轮29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转动)。
此外,如果根据输送到夹缝部N中的记录纸P种类的不同,纸厚度增大,则由于记录纸P,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被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即,θ2增大,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B的控制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与根据在输入操作部设定的记录纸P种类而变化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按照与该驱动脉冲数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对伴随记录纸P种类的不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在输入操作部35把厚纸等纸厚度大的纸作为记录纸设定的情况下,为了使θ2的值减小,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与因该记录纸与普通纸的纸厚度的差异产生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向比普通纸印刷时的位置更靠近驱动辊125a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中,以表示有关作为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和处理的形式,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说明。由在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进行的、用于修正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放大率的处理和控制构成的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是本发明的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
按照以上说明的所述各实施方式,在以利用中间转印带的第二次转印方式来对记录纸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不使工作效率降低,就能对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按照所述实施方式,可以解决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的、通过改变所述转印输送装置的驱动速度(即记录纸输送速度)来修正所述放大率偏差的情况下,发生印刷速度降低,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可以容易地对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此外,按照所述实施方式,移动机构控制部312由于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以及记录纸P的纸厚度中的至少一个,来控制中间转印带125的所述按压量,所以可以高精度地修正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即,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进等,例如可以采用下面的变形实施方式。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中,沿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形状形成导向构件240,但导向构件240的形状只要是在驱动辊125a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即可。由此,可以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夹缝部N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向抵消中间转印带125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伸缩的方向改变,根据中间转印带的所述伸缩,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可以改变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对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此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与因温度变化造成的伸缩相比影响小,但弹性层1252使用的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橡胶会因吸湿而膨胀,所以只要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设置湿度传感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该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湿度,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即可。
下面,参照所述的图1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不具有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的机构,而是具有使从动辊125b移动的机构。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的构成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从动辊125b具有对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上的中间转印带125施加张力的张力辊的功能。作为使从动辊125b移动的机构的后述的移动机构200对从动辊125b施加作用力,使得从动辊125b可以朝向中间转印带125(该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周向转动线的内侧或外侧方向移动。利用移动机构200,从动辊125b的位置可以在朝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改变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张力,通过改变该张力,改变中间转印带125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张紧架设状态。利用该中间转印带125的张紧架设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把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向所述驱动辊125a按压的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
此外,关于利用该移动机构200的从动辊125b的移动以及伴随该移动的、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变化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气结构与所述图3所示的结构大体相同。但是,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00使从动辊125b的位置在朝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向上移动。该移动机构200如后述的那样,包括拉簧201a和定位机构202。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控制该定位机构202的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移动机构200具备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计算出的温度变化量对应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或与通过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所具有的纸厚度的变化量(例如,在以普通纸的纸厚度为基准的情况下的各记录纸的纸厚度的变化量)相对应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或把所述两个驱动脉冲相加后的驱动脉冲,从而控制从动辊125b的移动量。
图10A、图10B、图10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移动机构200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移动机构200包括作用机构201和定位机构202。作用机构201包括拉簧201a,该拉簧201a连接从动辊125b的转动轴与装置主体内壁部111a等,所述装置主体内壁部111a位于中间转印带125(该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等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该拉簧201a,对从动辊125b施加朝向中间转印带125的所述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在图10A、图10B、图10C中为箭头方向)的作用力。
定位机构202包括导向构件2021、凸轮构件2022以及凸轮驱动机构220。导向构件2021为与从动辊125b的转动轴同心,并与该转动轴一起转动,如图10A、图10B、图10C所示,导向构件2021为圆形。凸轮构件2022在抵接在导向构件2021上的状态下转动自如。凸轮驱动机构220由步进电机等构成,使凸轮构件2022绕该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转动。
凸轮构件2022包括可以转动地固定在下部主体111的框体上的转动轴2022a,被来自凸轮驱动机构220的转动驱动力驱动转动,以转动轴2022a为中心,以与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转动角度转动。
滚轮291与从动辊125b的导向构件2021外周面2021a滑动接触,可以沿从动辊125b的转动轴和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的轴间方向移动。
从动辊125b从拉簧201a接受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作用力,但滚轮291在与凸轮构件2022的周面2022b抵接的位置,克服拉簧201a施加的作用力,使从动辊125b向所述外侧方向的移动停止。因此,如果凸轮构件2022因来自凸轮驱动机构220的转动驱动力而转动,则从动辊125b的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位置在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2022a和从动辊125b的转动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从动辊125b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相对于驱动辊125a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图10B表示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图10A表示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移动到距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2022a最远的位置的状态,图10C表示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移动到距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2022a最近的位置的状态。由此,由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位于图10B所示的基准位置(凸轮构件2022使从动辊125b移动的量最小的位置)的状态起,通过使凸轮构件2022有选择地向图10B所示的箭头方向的任一方,转动与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转动角度,可以控制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
即,凸轮构件2022对于从拉簧201a接受到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作用力的从动辊125b,克服该拉簧201a的作用力,在该外侧方向上设定从动辊125b的位置。
如果从动辊125b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移动量增大,则该从动辊125b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张力变得更大。相反,如果从动辊125b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移动量减少,则该从动辊125b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张力变得更小。
由此,通过控制驱动定位机构202,可以调整中间转印带125的张力。此外,从与中间转印带125的伸缩对应的从动辊125b的定位控制及中间转印带125的张力控制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例如使凸轮构件2022的周面上的、所述控制所使用的部分具有凸轮图为直线的凸轮轮廓,并使凸轮驱动机构220的驱动脉冲数与从动辊125b的移动量成比例。只要可以得到与所述凸轮构件2022相同的作用,也可以用偏心凸轮构成凸轮构件2022。此外,也可以省略滚轮291,采用凸轮构件2022的周面与导向构件2021直接滑动接触的结构。
此外,在下部主体111的框体上形成有从动辊125b的转动轴的轴承500,根据因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而移动的从动辊125b的移动量来形成轴承500的形状。
此外,移动机构200采用如上所述的使用凸轮构件2022的结构只不过是个例子,只要是能使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在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上移动的结构,移动机构200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
图11A、图11B、图11C是示意表示因按压造成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伸缩的状态的图。按照图11A~图11C的顺序表示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张力逐渐变大的状态。
在图11A、图11B、图11C中,在用Mv1和/或Mv2表示的夹缝部N(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在Mv1所示的向外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伸长,在Mv2所示的向内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收缩。如果利用移动机构200使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内侧(靠近驱动辊125a的方向)移动,使中间转印带125的张力从大的状态变成小的状态,则由于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上的中间转印带125的张紧状态变弱,所以在相对于夹缝部N的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的上游一侧,中间转印带125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变成如图11B所示的向下方垂下的状态。此时,由于中间转印带125承受第二次转印辊210的按压,在夹缝部N,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向内侧凹陷收缩(Mv2),在该Mv2的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缩小。
如果利用移动机构200使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内侧(靠近驱动辊125a的方向)进一步移动,使中间转印带125的张力变成更弱的状态,则由于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上的中间转印带125的张紧状态变得更弱,所以在相对于夹缝部N的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的上游一侧,中间转印带125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变成如图11C所示的更向下方垂下的状态。此时,由于在夹缝部N,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更多地向内侧凹陷收缩(Mv2),在该Mv2的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进一步缩小。
另一方面,在利用移动机构200使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移动时,中间转印带125的状态从图11C向图11B、图11A的状态变化。
其中,设中间转印带125的基层1251与弹性层1252的边界为速度决定面,在设:
D1:驱动辊125a的辊外径(mm)
D2: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辊外径(mm)
LB1:基层1251的厚度(mm)
LB2:弹性层1252的厚度(mm)
θ1:Mv1的两端与驱动辊125a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θ2:Mv2的两端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时,Mv1和Mv2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转动方向的长度可以分别用下式表示。
Mv1=π×(D1+2(LB1+LB2))×θ1(mm)…式(1)
Mv2=π×D2×θ2(mm)…式(2)
其中,如果设与Mv1对应的速度决定面的长度为A1,与Mv2对应的速度基准面的长度为A2,由于成为:
A1=π×(D1+2LB1)×θ1(mm)…式(3)
A2=π×(D2+2LB2)×θ2(mm)…式(4)
所以Mv1和Mv2可以表示成:
Mv1=A1+2π×LB2×θ1(mm)…式(5)
Mv2=π×(D2+2(LB2-LB2))×θ2
=A2-2π×LB2×θ2(mm)…式(6)
其中,如果设第二次转印倍率为M2,则由于
M2=(Mv1+Mv2)/(A1+A2)
所以变成:
M2=(A1+A2+2π×LB2×(θ12))/(A1+A2)…式(7)
即,如果使θ1比θ2大,则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放大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如果使θ1比θ2小,则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缩小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
因此,根据中间转印带125收缩的增大或减少,通过利用移动机构200改变从动辊125b从配置基准位置起的移动量,来改变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25上的张力,如图11A、图11B、图11C所示,可以改变中间转印带125进入驱动辊125a与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通过使所述θ1和θ2可变,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可变,可以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伸缩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但是,在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25膨胀,所以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伸长。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相反,在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25收缩,所以所述调色剂图像收缩。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如上所述,例如氯丁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橡胶的热膨胀系数比PVDF等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例如用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侧形成弹性层1252的情况下,与例如仅用PVDF等树脂材料构成中间转印带125的情况相比,容易产生放大率偏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入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DP1,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成比例的移动量使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移动,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例如,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为了减小第二次转印倍率M2,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使从动辊125b向内侧方向(靠近驱动辊125a的方向)移动,使中间转印带125的张力变弱。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此时的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使从动辊125b向内侧方向(靠近驱动辊125a的方向)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决定从动辊125b的位置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与变化量ΔT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此外,驱动脉冲数DP1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输出驱动力。因此,在图10A~图10C中,凸轮构件2022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转动。
此外,根据输送到夹缝部N的记录纸P种类不同,如果纸厚度增大,则因记录纸P,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被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即,θ2增大,并且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把普通纸的纸厚度作为基准纸厚度th,根据该基准纸厚度th与其它种类记录纸的各纸厚度th1、th2…的各自的纸厚度差d1、d2…,决定并输出与该纸厚度差d1、d2…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使从动辊125b从原来的位置移动与驱动脉冲数DP2对应的移动量,对伴随记录纸的纸厚度的增大或减少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记录纸的纸厚度相对于普通纸的基准纸厚度th的变化量,使θ2的值增大或减小,从而调整第二次转印倍率M2。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纸厚度差d1、d2…与对应于该纸厚度差d1、d2…的驱动脉冲数DP2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纸厚度差d1、d2…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此外,在相当于基准纸厚度th的纸厚度差d1、d2…小于0的情况下,把使θ2的值增大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的驱动脉冲数DP2存储在所述表中。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与根据在输入操作部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而变化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按照与该驱动脉冲数成比例的移动量使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移动,对伴随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在输入操作部35把厚纸等纸厚度大的纸作为记录纸设定的情况下,为了使θ2的值减小,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因该记录纸与普通纸的纸厚度的差异产生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使θ2的值减小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的驱动脉冲数)DP2,使从动辊125b向所述外侧方向(离开驱动辊125a的方向)移动。
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驱动脉冲数DP2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以及驱动脉冲数DP2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这些情况,与在修正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时,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的驱动脉冲数DP1的情况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在驱动脉冲数DP1上加上驱动脉冲数DP2后的驱动脉冲数(DP1+DP2),使从动辊125b移动。
下面参照所述图6,对移动机构控制部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温度以及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决定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控制移动机构200使从动辊125b移动进行说明。
如果开始由图像形成部12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则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入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步骤S1),计算该取样间隔中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步骤S2)。随后,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3)。
在于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是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是”),由于普通纸相对于基准纸厚度th的纸厚度变化量为零,所以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读出的所述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5)。另一方面,在于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不是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否”),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步骤S6),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在DP1上加上DP2后的驱动脉冲数(DP1+DP2)(步骤S7)。由此,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DP2)成比例的移动量使从动辊125b移动,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以及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此外,也可以采用下述的方式,即: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仅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或在输入操作部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中的一个,决定输出的驱动脉冲数。
按照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从动辊125b从原来的位置移动与驱动脉冲值(DP1+DP2)成比例的移动量,改变中间转印带125的张力,对伴随中间转印带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以及记录纸P的种类(纸厚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止。因此,由于在以利用中间转印带125的第二次转印方式来对记录纸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不降低工作效率,就能对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所以不会带来因印刷速度降低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就可以修正当在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时沿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放大率偏差。
以上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进等。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是:从动辊125b具有张力辊的功能,利用移动机构200对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进行移动控制,但是也可以在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25的其它辊上设置所述的移动机构200。例如,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把所述的移动机构200设置在图1所示的张力施加辊125c上(该移动机构200使张力施加辊125c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内侧或外侧方向移动),与所述的对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的移动控制相同,利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和移动机构200使该张力施加辊125c的配置位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张力施加辊125c是张力辊的一个例子。
此外,虽然与因温度变化造成的伸缩相比影响小,但由于弹性层1252使用的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因吸湿而膨胀,所以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设置湿度传感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该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湿度,进行改变从动辊125b的配置位置的控制。
下面,参照所述的图1,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不具有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的机构,而是具有使支撑辊125d移动的机构。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的构成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上比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靠上游一侧的位置,作为必须要素设置有支撑辊(修正辊的一个例子)125d,该支撑辊125d把中间转印带125向其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在图1中为下方)按压。该支撑辊125d通过把该中间转印带125向所述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按压,修正中间转印带125进入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支撑辊125d用于通过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所述按压,使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向第二次转印辊210一侧靠近,使第二次转印辊210与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由显影单元12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面)在所述夹缝部N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把所述调色剂图像第二次转印到输送到夹缝部N的记录纸P上的可靠性。
此外,后述的移动机构200对支撑辊125d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撑辊125d可以朝向中间转印带125(该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所述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周向转动线的内侧或外侧方向移动。通过利用移动机构200使支撑辊125d的位置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内侧或外侧方向移动,改变中间转印带125进入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因该中间转印带的角度变化,可以改变中间转印带125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所述张紧架设状态。利用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张紧架设状态变化,使中间转印带125进入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不同,使把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向所述驱动辊125a按压的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改变。
此外,对于利用所述移动机构200的支撑辊125d的移动以及伴随该移动的、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的变化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气结构与所述图3所示的结构大体相同。但是,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00是使支撑辊125d的位置在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内侧或外侧的方向上移动的机构。该移动机构200如后所述,包括拉簧201a和定位机构202。利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控制该定位机构202的动作。
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后述的移动机构200具备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计算出的温度变化量对应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或与对应于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的纸厚度的变化量(例如在以普通纸的纸厚度为基准的情况下,按照不同的记录纸种类的纸厚度的变化量)对应的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或把所述两个驱动脉冲相加后的驱动脉冲,控制支撑辊125d的移动量。
图12A、图12B、图12C是表示移动机构200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移动机构200包括作用机构201和定位机构202。作用机构201包括拉簧201a,该拉簧201a连接支撑辊125d的转动轴与装置主体内壁部111a,该装置主体内壁部111a位于中间转印带125(该中间转印带125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和从动辊125b等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利用该拉簧201a,对支撑辊125d施加朝向中间转印带125的所述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在图12A、图12B、图12C中为箭头方向)的作用力。
定位机构202包括导向构件2021、凸轮构件2022以及凸轮驱动机构220。导向构件2021为与支撑辊125d的转动轴同心,并且与该转动轴一起转动,如图12A、图12B、图12C所示,导向构件2021为圆形。凸轮构件2022在抵接在导向构件2021上的状态下转动自如。凸轮驱动机构220由步进电机等构成,使凸轮构件2022绕该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转动。
凸轮构件2022包括可以转动地固定在下部主体111的框体上的转动轴2022a,被来自凸轮驱动机构220的转动驱动力驱动转动,以转动轴2022a为中心,按照与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转动角度转动。
滚轮291与支撑辊125d的导向构件2021的外周面2021a滑动接触,可以沿支撑辊125d的转动轴与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的轴间方向移动。
支撑辊125d从拉簧201a接受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为向下方向)的作用力,但滚轮291在与凸轮构件2022的周面2022b抵接的位置,克服拉簧201a的作用力,使支撑辊125d的移动停止。因此,如果凸轮构件2022因来自凸轮驱动机构220的转动驱动力而转动,则支撑辊125d的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位置,在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轴2022a与支撑辊125d的转动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支撑辊125d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在图12A、图12B、图12C、图1中为上或下的方向)移动。
图12B表示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图12A表示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移动到最上方的状态,图12C表示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移动到最下方的状态。由此,从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位于图12B所示的基准位置(凸轮构件2022使支撑辊125d移动的量最小的位置)的状态起,通过使凸轮构件2022有选择地向图12B所示的箭头方向中的任一方,转动与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对应的转动角度,可以控制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
即,对于从拉簧201a接受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外侧方向的作用力的支撑辊125d,凸轮构件2022克服该拉簧201a的作用力,设定支撑辊125d在所述外侧方向上的位置。
如果支撑辊125d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外侧方向的移动量增大,则在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上,在位于比所述支撑辊125d更靠向下游一侧的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上的中间转印带125在进入夹缝部N的位置,脱离驱动辊125a,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近配置在比驱动辊125a更下方的第二次转印辊210。即,中间转印带125进入所述夹缝部N的、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切线的角度变大。相反,如果支撑辊125d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外侧方向的移动量减小,则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上的中间转印带125在进入夹缝部N的位置,靠近驱动辊125a,离开第二次转印辊210。即,中间转印带125进入所述夹缝部N的、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切线的角度变小。
由此,通过驱动控制定位机构202,可以调整中间转印带125进入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此外,从与中间转印带125的伸缩对应的支撑辊125d的定位控制以及中间转印带125进入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控制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例如凸轮构件2022的周面上的所述控制使用的部分具有凸轮图为直线的的凸轮轮廓,使凸轮驱动机构220的驱动脉冲数与支撑辊125d的移动量成比例。只要是可以得到与所述凸轮构件2022相同的作用,凸轮构件2022也可以由偏心凸轮构成。此外,也可以省略滚轮291,采用凸轮构件2022的周面与导向构件2021直接滑动接触的结构。
此外,在下部主体111的框体上形成支撑辊125d转动轴的轴承500,根据与因凸轮构件2022的转动而移动的支撑辊125d的移动量来形成轴承500的形状。
此外,如上所述,使用凸轮构件2022的移动机构200的结构只不过是个例子,只要是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在朝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内侧或外侧的方向上移动的结构,移动机构200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
下面参照所述的图11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伸缩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图11A、图11B、图11C中,在用Mv1和/或Mv2表示的夹缝部N(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在Mv1所示的向外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伸长,在Mv2所示的向内周方向凸的部分,调色剂图像收缩。如果利用移动机构200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移动,使中间转印带125进入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从中间转印带125进入该夹缝部N的、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周面的切线的进入角度为小的状态向为大的状态变化,则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25a上的中间转印带125在相对于夹缝部N的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上游一侧,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变成图11B所示的向下方垂下的状态。此时,由于中间转印带125承受第二次转印辊210的按压,在夹缝部N,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向内侧凹陷收缩(Mv2),在该Mv2的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缩小。
如果利用移动机构200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移动,则中间转印带125在相对于夹缝部N的中间转印带125运转方向的上游一侧,从图11B所示的状态变成如图11C所示的更向下方垂下的状态。此时,由于在夹缝部N,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进一步向内侧凹陷收缩(Mv2),在该Mv2的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进一步缩小。
另一方面,在利用移动机构200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内侧移动时,中间转印带125的状态从图11C变成图11B、图11A的状态。
其中,设把中间转印带125的基层1251与弹性层1252的边界作为速度决定面,在设:
D1:驱动辊125a的辊外径(mm)
D2: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辊外径(mm)
LB1:基层1251的厚度(mm)
LB2:弹性层1252的厚度(mm)
θ1:Mv1的两端与驱动辊125a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θ2:Mv2的两端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时,Mv1和Mv2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转动方向的长度可以分别用下式表示。
Mv1=π×(D1+2(LB1+LB2))×θ1(mm)…式(1)
Mv2=π×D2×θ2(mm)…式(2)
其中,设与Mv1对应的速度决定面的长度为A1,设与Mv2对应的速度基准面的长度为A2,由于成为:
A1=π×(D1+2LB1)×θ1(mm)…式(3)
A2=π×(D2+2LB2)×θ2(mm)…式(4)
所以可以把Mv1和Mv2表示成:
Mv1=A1+2π×LB2×θ1(mm)…式(5)
Mv2=π×(D2+2(LB2-LB2))×θ2
=A2-2π×LB2×θ2(mm)…式(6)
其中,设第二次转印倍率为M2,由于是:
M2=(Mv1+Mv2)/(A1+A2)
所以变成:
M2=(A1+A2+2π×LB2×(θ12))/(A1+A2)…式(7)
即,如果使θ1比θ2大,则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放大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如果使θ1比θ2小,则中间转印带125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缩小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
因此,通过根据中间转印带125收缩的增大或减少,利用移动机构200改变支撑辊125d从配置基准位置起移动的移动量,并改变中间转印带125进入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如图11A、图11B、图11C所示,改变进入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的中间转印带125的角度,使所述θ1和θ2可变,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可变,可以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伸缩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但是,在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25膨胀,所以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伸长。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相反,在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25收缩,所以所述调色剂图像收缩。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例如氯丁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橡胶的热膨胀系数比PVDF等树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例如在用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在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侧形成弹性层1252的情况下,与例如仅用PVDF等树脂材料构成中间转印带125的情况相比,容易产生放大率偏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出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温度T的变化量ΔT成比例的驱动脉冲数DP1,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修正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
例如,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为了减小第二次转印倍率M2,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使支撑辊125d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移动,使中间转印带125进入夹缝部N的、相对于驱动辊125a的切线的进入角度变大。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此时的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使支撑辊125d向所述外侧方向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决定支撑辊125d的位置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与变化量ΔT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此外,驱动脉冲数DP1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输出驱动力。因此,在图11A、图11B、图11C中,凸轮构件2022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转动。
此外,根据输送到夹缝部N中的记录纸P种类的不同,如果纸厚度增大,则因记录纸P,中间转印带125在夹缝部N被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即,θ2增大,并且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把普通纸的纸厚度作为基准纸厚度th,根据该基准纸厚度th与其它种类记录纸的各纸厚度th1、th2…的各自的纸厚度差d1、d2…,决定并输出与所述纸厚度差d1、d2…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使支撑辊125d从原来的位置移动与驱动脉冲数DP2对应的移动量,对伴随记录纸的纸厚度的增大或减少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记录纸的纸厚度相对于普通纸的基准纸厚度th的变化量,使θ2的值增大或减小,调整第二次转印倍率M2。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纸厚度差d1、d2…与对应于该纸厚度差d1、d2…的驱动脉冲数DP2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纸厚度差d1、d2…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此外,在相对于基准纸厚度th的纸厚度差d1、d2…小于0的情况下,把使θ2的值增大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的驱动脉冲数DP2存储在该表中。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与根据在输入操作部设定的记录纸P种类而变化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按照与该驱动脉冲数成比例的移动量使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移动,对伴随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在输入操作部35把厚纸等纸厚度大的纸作为记录纸设定的情况下,为了使θ2的值减小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因该记录纸和普通纸的纸厚度的差异产生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使支撑辊125d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内侧方向移动。
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驱动脉冲数DP2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以及驱动脉冲数DP2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的情况,与修正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时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的驱动脉冲数DP1的情况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在驱动脉冲数DP1上加上驱动脉冲数DP2后的驱动脉冲数(DP1+DP2),使支撑辊125d移动。
下面参照所述的图6,对移动机构控制部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温度以及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来决定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并控制移动机构200使支撑辊125d移动进行说明。
如果开始由图像形成部12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则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入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步骤S1),计算出该取样间隔中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步骤S2)。随后,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3)。
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是”),由于相对于普通纸的基准纸厚度th的纸厚度的变化量为零,所以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输出读出的所述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5)。另一方面,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不是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否”),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步骤S6),向步进电机220输出在DP1上加上DP2后的驱动脉冲数(DP1+DP2)(步骤S7)。由此,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DP2)成比例的移动量使第二次转印辊210移动,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升高或降低以及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此外,也可以采用下述方式,即: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仅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或在输入操作部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中的一个,决定输出的驱动脉冲数。
按照以上说明的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支撑辊125d从原来的位置移动与驱动脉冲值(DP1+DP2)成比例的移动量,改变中间转印带相对于夹缝部N的所述进入角度,对伴随中间转印带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以及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因此,由于在以利用中间转印带125的第二次转印方式来对记录纸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不降低工作效率,就能对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因此不会带来因印刷速度降低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就可以修正当在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时沿所述副扫描方向上产生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即,在所述夹缝部N,如果中间转印带125向外周一侧弯曲,则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25的外周面被拉伸,调色剂图像也被拉伸。另一方面,在夹缝部N,如果中间转印带125向内周一侧弯曲,则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缩小,调色剂图像也缩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移动机构控制所述支撑辊125d(修正辊)的配置位置的移动量,改变中间转印带125进入所述夹缝部N的进入角度,可以改变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25的按压状态,所以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因周围环境的变化等产生的在中间转印带125的环形运转方向(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的中间转印带125的伸缩,通过利用移动机构200控制所述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的移动量,可以使所述中间转印带125的所述弯曲量与所伸缩量相对应,可以修正当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时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
以上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说明,但该第四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进等。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的例子是:支撑辊125d具有修正辊的功能,利用移动机构200对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进行移动控制,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把相对于所述夹缝部N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25的运转方向的上游一侧、且如图1所示对中间转印带125施加向其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图1的下方)的作用力的其它辊作为所述修正辊,与对所述的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进行移动控制相同,利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和移动机构200使所述其它辊的配置位置移动。
此外,虽然与因温度变化造成的伸缩相比影响小,但由于弹性层1252所使用的氯丁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因吸湿而膨胀,所以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设置湿度传感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该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湿度,进行改变支撑辊125d的配置位置的控制。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个例子的图像形成装置1A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A结构的主剖视图。
在平行辊170与驱动辊125a之间,平行辊61把中间转印带10与送纸通道152平行地张紧架设在送纸通道152内,在中间转印带10被所述平行辊170与送纸通道152平行地张紧架设的部分,所述可动辊对2100夹持中间转印带10,可以向该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的双方向移动,第五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的控制下,使可动辊对2100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移动。由此,移动机构200可以改变第二次转印辊210在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对所述中间转印带10的按压状态。
如图1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A在主体内包括图像形成部2。图像形成部2在记录纸P上形成(印刷)彩色图像。
图像形成部2包括:显影单元2M、2C、2Y、2K,按照品红色(M)、青色(C)、黄色(Y)和黑色(K)的各颜色并排在主体内;中间转印带10,张紧架设在驱动辊11a和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等多个辊上,可以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第二次转印辊210,在中间转印带10被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张紧架设的部分,抵接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上,把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以及带清洁装置18。
显影单元2M、2C、2Y和2K包括:例如由非晶态硅构成的感光鼓3;以及配置在该感光鼓3周围的带电装置4、曝光装置5、显影装置6、中间转印辊9及鼓清洁装置7,在感光鼓3的圆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带电装置4使感光鼓3的圆周面均匀带上规定的电位。曝光装置5把根据从后述的图像存储器33(参照图3)等发送来的图像数据生成的激光,照射到感光鼓3的圆周面上,在感光鼓3的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6把从调色剂供给部提供的调色剂附着在形成在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影上,作为调色剂图像使静电潜影显现。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第一次转印到后述的中间转印带10上后,鼓清洁装置7对残留在感光鼓3的圆周面上的调色剂进行清扫。
在显影单元2M~2K的下方配置有中间转印带10,该中间转印带10对在感光鼓3的圆周面上显现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进行中间转印(第一次转印)。中间转印带10在被与各感光鼓3相对配置的中间转印辊9按压在感光鼓3上的状态下,可以环形运转地张紧架设在图13中右侧的驱动辊11a、图13中左侧的从动辊11b、位于驱动辊11a和从动辊11b下方的平行辊170以及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上。
中间转印带10由驱动辊11a驱动,在所述各辊上环形运转。按照各自的时机,把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按品红色M、青色C、黄色Y、黑色K的顺序重叠转印到环形运转的中间转印带10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0上形成由品红色M、青色C、黄色Y、黑色K四色构成的彩色图像。
第二次转印辊210根据来自控制单元31(参照图3)的指示,把规定的转印偏压施加到记录纸P上,将中间转印带10上的所述彩色图像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即,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确保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与第二次转印辊210接触进行第二次转印的部分的长度来使所述第二次转印稳定,在中间转印带10运转方向(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一侧,把平行辊170设置在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的下游一侧,在平行辊170和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之间,把中间转印带10以与送纸通道152平行的状态张紧架设在送纸通道152内。
在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和平行辊170之间、且在中间转印带10以与送纸通道152平行的状态张紧架设的部分上,设置有夹持中间转印带10的可动辊对2100。可动辊对2100包括一对辊211、212,利用例如作为拉伸螺旋弹簧的作用构件213对辊211、212施加朝向使它们相互靠近的方向的作用力,中间转印带10被夹持在辊211和辊212之间(参照图14)。此外,可动辊对2100在与中间转印带10的运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且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或外周一侧的双方向移动。
中间转印带10由用例如聚偏氟乙烯(PVDF)等树脂材料在内周侧形成的基层10a与用例如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在外周侧形成的弹性层10b层叠而构成(参照图15)。由于通过在中间转印带10上设置弹性层10b,可以提高中间转印带10对记录纸P的随动性,所以所述彩色图像向记录纸P转印的性能提高,可以提高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所述彩色图像的图像质量。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A包括供纸部180,该供纸部180向显影单元2Y~2K供纸。供纸部180包括:供纸盒181,容纳记录纸P;送纸通道152,作为输送记录纸P的路径;以及输送辊153,在送纸通道152中输送记录纸P,等等,供纸部180把从供纸盒181一张张取出的记录纸P向第二次转印辊210的位置输送。此外,供纸部180把经第二次转印处理后的记录纸P向定影装置13输送,把经定影处理后的记录纸P向图像形成装置1A主体上部的出纸盘17排出。
定影装置13设置在送纸通道152中的、比平行辊170更靠向下游一侧,使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定影装置13包括热辊132和加压辊134,利用热辊132的热量使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熔化,并由加压辊134施加压力,将调色剂定影在记录纸P上。
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上,在与从动辊11b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带清洁装置18。带清洁装置18去除(回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带清洁装置18包括图中省略的清洁电极和清洁刷(转动刷),由清洁电极把与调色剂的带电电荷的极性相反极性的清洁偏压施加在清洁刷上,利用由此产生的静电力使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向清洁刷移动,从而去除调色剂。
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主体的上部设置有原稿读取部20和原稿输送部24。原稿读取部20包括:扫描部21,由有多个像素的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和曝光灯等构成;以及由玻璃等透明构件构成的原稿台22和原稿读取切口23。扫描部21利用图中省略的驱动部可以移动,在读取放置在原稿台22上的原稿时,在与原稿台22相对的位置沿原稿面移动,边扫描原稿图像边把获得的图像数据(各像素数据)向后述的控制单元31输出。此外,在读取由原稿输送部24送来的原稿时,扫描部21移动到与原稿读取切口23相对的位置,通过原稿读取切口23,与由原稿输送部24输送原稿的动作同步,获得原稿的图像,并把该图像数据向控制单元31输出。
原稿输送部24包括:原稿放置部25,用于放置原稿;原稿排出部26,用于排出被读取图像后的原稿;以及原稿输送机构27,由供纸辊和输送辊(图中没有表示)等构成,供纸辊和输送辊用于把放置在原稿放置部25上的原稿一张张抽出,向与原稿读取切口23相对的位置输送,并向原稿排出部26排出。原稿输送机构27还包括纸翻转机构(图中没有表示),该纸翻转机构使原稿正反面翻转,重新向与原稿读取切口23相对的位置输送,可以通过原稿读取切口23由扫描部21读取原稿双面的图像。
此外,原稿输送部24转动自如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A的主体上,使得原稿输送部24的前面一侧可以向上方移动。通过使原稿输送部24的前面一侧向上方移动,打开原稿台22的上侧的面,用户可以把例如打开的书籍等要读取的原稿放置在原稿台22的上侧的面上。
下面参照所述的图3对图像形成装置1A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该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的电气结构与所述图3所示的结构大体相同。但是,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00利用步进电机220的驱动,使可动辊对2100可以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或外周一侧的双方向移动。对于移动机构200的详细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移动机构200具备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A的内部温度以及对应于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的纸厚度对应的驱动脉冲数,控制可动辊对2100的位置。
图14是表示移动机构200一个例子的主剖视图。图14A表示可动辊对2100位于即不向内周一侧也不向外周一侧按压中间转印带10的位置的状态,图14B表示可动辊对2100位于向外周一侧按压中间转印带10的位置的状态,图14C表示可动辊对2100位于向内周一侧按压中间转印带10的位置的状态。
移动机构200包括步进电机220、作为驱动力传递构件一个例子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230以及导向构件240,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从中间转印带10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移动机构200使第二次转印辊210对中间转印带10的按压状态可以改变。
导向构件240把构成可动辊对2100的辊211和辊212的转动轴211a和转动轴212a的两端支承成可动的状态,在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方向和外周一侧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垂直的方向)上,导向构件240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A框体的一部分形成。
齿条和小齿轮机构230包括齿条231和小齿轮232,具有把步进电机220的驱动力向可动辊对2100传递的驱动力传递构件的功能,驱动可动辊对2100沿导向构件240移动。齿条231的一端与辊212的转动轴212a的端部配合成可动状态。与齿条231卡合的小齿轮232由步进电机220驱动,按照与步进电机220的驱动步数对应的转数转动。
由于作用构件213对构成可动辊对2100的辊211和辊212施加向使它们相互靠近的方向的作用力,所以如果由于小齿轮232的转动,与辊212的转动轴212a的端部卡合的齿条231在与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即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图14A、图14B、图14C中的上或下的方向)移动,则在夹持中间转印带10的状态下,可动辊对2100也在与中间转印带10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移动机构控制部312通过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使小齿轮232向图14A、图14B、图14C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驱动脉冲,使可动辊对2100向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一侧移动。此时,中间转印带10如图14B所示向外周一侧弯曲。此外,移动机构控制部312通过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使小齿轮232向图14A、图14B、图14C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驱动脉冲,使可动辊对2100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移动。此时中间转印带10如图14C所示向内周一侧弯曲。
图15A、图15B、图15C是示意表示因利用移动机构200的可动辊对2100的移动,在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上进行第二次转印的部分),中间转印带10的按压状态变化的图。图15A~图15C是分别与图14A~图14C对应的图。
在图15A、图15B、图15C中,在用Mv1和Mv2表示的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上进行第二次转印的部分中,在向外周方向凸的部分Mv1,调色剂图像伸长,在向内周方向凸的部分Mv2,调色剂图像收缩。如果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使可动辊对2100从图14A所示的状态(以下把在该状态下的可动辊对2100和中间转印带10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向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一侧移动(图14B的状态),则中间转印带10的在运转方向上的Mv1的长度比在所述基准位置上的Mv1的长度减小,中间转印带10的在运转方向上的Mv2的长度比在所述基准位置的Mv2的长度增加。另一方面,如果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使可动辊对2100从所述基准位置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移动(图14C的状态),则中间转印带10的在运转方向上的Mv1的长度比在所述基准位置上的Mv1的长度增加,中间转印带10的在运转方向上的Mv2的长度比在所述基准位置上的Mv2的长度减小。
设中间转印带10的基层10a与弹性层10b的边界为速度决定面,在设:
D1: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的辊外径(mm)
D2:第二次转印辊210的辊外径(mm)
LB1:基层10a的厚度(mm)
LB2:弹性层10b的厚度(mm)
θ1:Mv1的两端与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θ2:Mv2的两端与第二次转印辊210的中心所成的角度(弧度)
时,Mv1和Mv2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转动方向的长度可以分别用下式表示。
Mv1=π×(D1+2(LB1+LB2))×θ1(mm)…式(1)
Mv2=π×D2×θ2(mm)…式(2)
其中,设与Mv1对应的速度基准面的长度为A1,设与Mv2对应的速度基准面的长度为A2,由于成为:
A1=π×(D1+2LB1)×θ1(mm)…式(3)
A2=π×(D2+2LB2)×θ2(mm)…式(4)
所以可以把Mv1和Mv2表示成:
Mv1=A1+2π×LB2×θ1(mm)…式(5)
Mv2=π×(D2+2(LB2-LB2))×θ2=A2-2π×LB2×θ2(mm)…式(6)
其中,设第二次转印倍率为M2,由于:
M2=(Mv1+Mv2)/(A1+A2)
所以变成:
M2=(A1+A2+2π×LB2×(θ12))/(A1+A2)…式(7)
即,如果使θ1比θ2大,则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放大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如果使θ1比θ2小,则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缩小并被第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
但是,在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0膨胀,所以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伸长。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相反,在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0收缩,所以所述调色剂图像收缩。即,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如上所述,例如氯丁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橡胶的热膨胀系数比例如PVDF等树脂材料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例如用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在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侧形成弹性层的情况下,与例如仅用PVDF等树脂材料构成中间转印带10的情况相比,容易产生放大率偏差。即,在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图像伴随所述弹性层的膨胀而伸长,在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图像伴随所述弹性层的收缩而收缩。
因此,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出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0温度T的变化量ΔT成比例的驱动脉冲数DP1,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成比例的移动量使可动辊对2100移动,修正伴随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即,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的升高,为了使θ2的值增大,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此时的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使可动辊对2100向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一侧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决定可动辊对2100的位置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与变化量ΔT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此外,驱动脉冲数DP1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步进电机22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输出驱动力(因此,在图15A、图15B、图15C中,小齿轮232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转动)。
此外,根据向夹缝部N输送的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如果纸厚度增大,则因记录纸P,在夹缝部N,中间转印带10被进一步向内周方向按压。即,θ2增大,且第二次转印倍率M2减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与根据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而变化的θ2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按照与该驱动脉冲数成比例的移动量使可动辊对2100移动,对伴随不同种类的记录纸P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即,在输入操作部35把厚纸等纸厚度大的纸作为记录纸设定的情况下,为了使θ2的值减小,并使第二次转印倍率M2增大,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与因该记录纸与普通纸的纸厚度的差异产生的θ2的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使可动辊对2100比在普通纸印刷时的位置更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移动。
预先在存储部313中存储使驱动脉冲数DP2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该表中读出与θ2的所述变化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以及驱动脉冲数DP2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的情况,与在修正把伴随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的升高或降低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时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输出的驱动脉冲数DP1的情况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在所述驱动脉冲数DP1上加上驱动脉冲数DP2后的驱动脉冲数(DP1+DP2),使可动辊对2100移动。
下面参照所述的图6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以及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决定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控制移动机构200使可动辊对2100移动进行说明。如果开始由图像形成部2进行图像形成动作,则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以规定的取样间隔读入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步骤S1),计算出在该取样间隔中的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的变化量ΔT(步骤S2)。随后,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变化量ΔT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3)。
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为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是”),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读出的所述驱动脉冲数DP1(步骤S5)。另一方面,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不是普通纸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为“否”),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步骤S6),向步进电机220输出在DP1上加上DP2后的驱动脉冲数(DP1+DP2)(步骤S7)。由此,按照与驱动脉冲数(DP1+DP2)成比例的移动量使可动辊对2100移动,对伴随中间转印带10的温度T升高或降低以及记录纸P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按照以上说明的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在以利用中间转印带的第二次转印方式来对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一侧,还设置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辊,在该辊和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之间,把所述中间转印带与送纸通道平行地张紧架设在该送纸通道内,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不降低工作效率,就能对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以上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A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进等,例如可以采用下面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200移动的可动辊对2100的可动方向是与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面垂直的方向,但可动辊对2100的可动方向不限于此,只要使构成可动辊对2100的辊211和辊212可以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的双方向移动即可。图16表示移动机构的其它例子。在图16所示的移动机构200A中,辊211和辊212采用相互保持轴间距离转动的结构,即采用使辊211和辊212可以在以辊211与辊212各自的中心为直径的圆上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移动的结构。
移动机构200A与移动机构200相同,包括:步进电机2201及步进电机2202;具有齿条231A1和小齿轮232A1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230A1(驱动力传递构件)及具有齿条231A2和小齿轮232A2的齿条和小齿轮机构230A2(驱动力传递构件);导向构件240A1及导向构件240A2,齿条231A1和齿条231A2以及导向构件240A1和导向构件240A2的形状与图14所示的移动机构200的不同。
即,导向构件240A1设置在辊211的转动轴211a的两端,导向构件240A2设置在辊212的转动轴212a的两端,导向构件240A1和导向构件240A2为沿以辊211和辊212的各自的中心为直径的圆弧的形状,该圆弧为朝向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的双方向的形状,并且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A的框体的一部分形成。
齿条231A1设置在辊211的转动轴211a的两端。齿条231A1是与导向构件240A1的形成圆弧形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用单点划线表示的线)具有大体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的弯曲构件,在构成齿条231A1的长度方向的圆弧与导向构件240A1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大体平行的状态下,齿条231A1的一端与转动轴211a的端部配合成可动状态。与齿条231A1相同,齿条231A2设置在辊212的转动轴212a的两端,是与导向构件240A2的形成圆弧形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具有大体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的弯曲构件,在构成齿条231A2的长度方向的圆弧与导向构件240A2的长度方向上中心线大体平行的状态下,齿条231A2的一端与转动轴212a的端部配合成可动状态。
如果被从步进电机2201施加驱动力的小齿轮232A1以及被从步进电机2202施加驱动力的小齿轮232A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被作用构件213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辊211和辊212,在夹持中间转印带10的状态下,沿导向构件240A1和导向构件240A2向图16中实线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如果小齿轮232A1和小齿轮232A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辊211和辊212在夹持中间转印带10的状态下,沿导向构件240A1和导向构件240A2向图16中虚线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
(2)虽然与因温度变化造成的伸缩相比影响小,但由于中间转印带10的弹性层10b所使用的氯丁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因吸湿而膨胀,所以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A内部设置湿度传感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该湿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湿度,可以改变可动辊对2100的移动量,控制对中间转印带10的按压量。
(3)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在送纸通道152内具有纸输送带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纸输送带与中间转印带10在平行辊170和第二次转印对置辊125a之间,被与所述送纸通道152平行地张紧架设在送纸通道152内的部分相对。
下面对修正所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A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的控制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所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A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移动机构200具备的步进电机220输出与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图像形成装置1、1A的中间转印带125、10的温度以及对应于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的纸厚度对应的驱动脉冲数,控制第二次转印辊210从动辊125b、支撑辊125d、可动辊对2100的移动量,但是代替根据该中间转印带125的温度以及与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的纸厚度的由移动机构控制部312进行的移动量控制,在所述其它实施方式中,判断图像形成装置1、1A是否对记录纸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在图像形成装置1、1A对记录纸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根据预先规定的收缩率,决定利用移动机构200的所述辊的移动量,并控制移动机构200使所述辊按照该决定的移动量移动。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1A进行双面印刷时,由于因正面印刷后的加热定影的加热,记录纸P被除湿而收缩,在收缩状态的记录纸P的背面形成图像,在印刷结束后记录纸P吸湿伸长到原来的尺寸时,在所述背面上形成的图像也伸长,在记录纸P正反面的图像上产生放大率偏差。因此,在存储部313中存储的表中,预先存储与辊(各实施方式中分别由移动机构200移动的各辊)的移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1,该辊可以按照所述记录纸P的记录纸收缩率ΔSh使中间转印带125收缩。
驱动脉冲数DP1可以取正负双方的值,凸轮驱动机构(步进电机)220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双方向输出驱动力。因此,移动机构200可以使作为移动对象的辊向中间转印带125的周向转动线的内侧或外侧的双方向移动。
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双面图像形成动作的情况下,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部313中存储的所述表中读出与不同的加热定影时的记录纸收缩率ΔSh对应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该不同的加热定影时的记录纸收缩率ΔSh与在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在对记录纸P的正面进行的图像形成结束后,在进行背面图像形成前的时刻,按照所述读出的驱动脉冲数DP1控制驱动步进电机220。
即,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使步进电机220转动与所述驱动脉冲数DP1对应的转动量,由此,通过在使作为由移动机构200移动的对象的各辊,从预先规定的辊基准位置起移动与所述驱动脉冲数DP1对应的移动量状态下,对记录纸P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对伴随双面图像形成在背面图像形成中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下面说明在双面图像形成中,移动机构控制部312按照在背面图像形成时的记录纸的收缩,对移动机构200进行的控制。图17是表示在双面图像形成中,按照在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记录纸的收缩,控制移动机构200的流程图。
如果由操作者在输入操作部35输入特别指定图像形成所使用的记录纸种类的指示,并输入图像形成动作执行指示(S11中为“是”),则开始由图像形成部12进行图像形成动作(S12)。
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判断作为由操作者在输入操作部35输入的所述图像形成动作执行指示是否是设定为双面图像形成指示(S13)。在没有设定双面图像形成指示的情况下(S13中为“否”),整体控制部311进行通常的单面图像形成动作(不用移动机构控制部312驱动移动机构200的图像形成动作)(S20)。
另一方面,在设定为双面图像形成指示的情况下(S13中为“是”),整体控制部311首先从供纸盒142输送记录纸P,利用图像形成部12对该记录纸P的正面进行图像形成动作(S14)。
然后,在对该记录纸P的正面进行的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整体控制部311控制纸输送机构使记录纸P翻转,重新把记录纸P向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输送。即,整体控制部311使对该记录纸P的背面进行的图像形成动作开始(S15)。
此时,在记录纸P被纸输送机构送到驱动辊125a和第二次转印辊210之间的夹缝部N之前的时刻,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表中读出与在S1中通过输入操作部35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的移动机构200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S16)。然后,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向步进电机220输出该读出的驱动脉冲数DP1(S17)。此后,整体控制部311控制图像形成部12进行对记录纸背面的转印(S18)。由整体控制部311和移动机构控制部312,对通过该图像形成动作的作业进行图像形成的全部记录纸进行所述S14至S18的处理(S19中为“是”),在通过图像形成动作的作业对全部的记录纸进行的图像形成结束的时刻,该控制结束。
由此,为了按照与所述驱动脉冲数DP1成比例的移动量,使作为所述各移动机构200移动的对象的各辊移动,要按照与因在正面图像形成中接受的热量而收缩的记录纸P的收缩对应的收缩量,收缩中间转印带125。因此,可以根据记录纸P的种类,对在背面图像形成时因该记录纸的收缩产生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放大率偏差进行修正。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存储部313预先存储使按照记录纸P的种类预先求出的记录纸收缩率ΔSh与对应于该记录纸收缩率ΔSh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对应的表,在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双面图像形成动作时,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从存储在存储部313中的所述表中读出与不同的加热定影时的记录纸收缩率ΔSh对应的步进电机220的驱动脉冲数DP1,该不同的加热定影时的记录纸收缩率ΔSh与在输入操作部32设定的记录纸P的种类对应。在对记录纸P的正面进行的图像形成结束后,在进行背面图像形成之前的时刻,按照所述读出的驱动脉冲数DP1,控制驱动步进电机220。但是,移动机构控制部312也可以不对步进电机220进行所述的与按照记录纸种类的各个记录纸收缩率ΔSh对应的控制驱动,在对记录纸P的正面进行的图像形成结束后,在进行背面图像形成之前的时刻,不管记录纸的种类,使用与预先规定的一定的记录纸的收缩率对应的、由移动机构200移动的辊(作为由各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200移动的对象的辊)的辊移动量,按照与该辊移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DP2控制驱动步进电机220,从而控制移动机构200使所述辊移动。
以上对修正所述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1A的在副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偏差的控制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其它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即,本发明不限于该其它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进等。

Claims (2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影单元,根据图像数据形成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在多个辊上,能够在图像形成的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由所述显影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
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该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上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
第二次转印辊,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部分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抵接,把该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移动机构,使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移动,以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以及
移动机构控制部,控制作为由所述移动机构移动的移动对象的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移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检测部,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温度,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根据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温度,控制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所述移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纸厚度设定部,用于设定所述记录纸的纸厚度,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根据由所述纸厚度设定部设定的所述纸厚度,控制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所述移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辊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能够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以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所述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可动的状态支承在导向构件上,该导向构件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周面的形状,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步进电机和驱动力传递构件,该驱动力传递构件利用所述步进电机的驱动力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沿所述导向构件驱动,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向所述步进电机输出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所述移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至少在径向上的外周侧由弹性构件形成,并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部分中,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上游一侧的端部位置,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按压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把该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
所述移动机构在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抵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在该第二次转印辊的轴和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以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可动的状态支承在导向构件上,该导向构件沿着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轴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轴之间的轴间方向形成,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步进电机和驱动力传递构件,该驱动力传递构件利用所述步进电机的驱动力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沿所述导向构件驱动,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向所述步进电机输出与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所述移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构件是凸轮,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向所述步进电机输出使所述凸轮的转动角度成为与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所述移动量对应的转动角度的驱动脉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张力辊,作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把张紧架设在该张力辊上的状态下的所述中间转印带,从该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一侧向外侧方向按压,以对所述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把所述张力辊作为所述移动对象,使该张力辊的配置位置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对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张力辊移动的移动量进行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对所述中间转印带施加用于所述环形运转的驱动力的驱动辊,
所述张力辊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相对的位置,是伴随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环形运转从动转动的从动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从动辊,设置在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相对的位置,伴随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环形运转从动转动,其中,
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对所述中间转印带施加用于所述环形运转的驱动力的驱动辊,
所述张力辊是张力施加辊,使张紧架设在所述多个辊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所述中间转印带成为向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伸出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
作用机构,安装在所述张力辊的转动轴上,对所述张力辊施加朝向张紧架设在所述多个辊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的作用力;以及
定位机构,克服所述作用机构施加的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外侧方向上设定从所述作用机构接受了朝向所述外侧方向的作用力的所述张力辊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作用机构包括:
拉簧,连接所述张力辊的转动轴与装置主体内壁部,该装置主体内壁部位于以能够环形运转的方式张紧架设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侧,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圆形的导向构件,与所述张力辊的转动轴同心,并与该转动轴一起转动;
转动自如的凸轮构件,直接或间接与所述导向构件接触;以及
凸轮驱动机构,使所述凸轮构件绕该凸轮构件的转动轴转动,
其中,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把由所述凸轮驱动机构使所述凸轮构件转动的量作为所述移动量进行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修正辊,作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运转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按压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来形成的夹缝部靠上游一侧的位置,把以能够环形运转的方式张紧架设的所述中间转印带从该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一侧向外侧方向按压,以对所述中间转印带进入所述夹缝部的进入角度进行修正,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修正辊的配置位置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对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修正辊移动的移动量进行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
作用机构,安装在所述修正辊的转动轴上,对所述修正辊施加朝向张紧架设在所述多个辊上、且以环形运转的方式周向转动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周向转动线的外侧方向的作用力;以及
定位机构,克服所述作用机构施加的所述作用力,在所述外侧方向上设定从所述作用机构接受了朝向所述外侧方向的作用力的所述修正辊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作用机构包括:
拉簧,连接所述修正辊的转动轴与装置主体内壁部,该装置主体内壁部位于以能够环形运转的方式张紧架设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侧,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圆形的导向构件,与所述修正辊的转动轴同心,并与该转动轴一起转动;
转动自如的凸轮构件,直接或间接与所述导向构件接触;以及
凸轮驱动机构,使所述凸轮构件绕该凸轮构件的转动轴转动,
其中,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把由所述凸轮驱动机构使所述凸轮构件转动的量作为所述移动量进行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送纸通道,输送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纸;
平行辊,作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靠下游一侧的位置,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并且,在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之间,把所述中间转印带以与所述送纸通道平行的状态张紧架设在所述送纸通道内;以及
可动辊对,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靠下游一侧的位置、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被所述平行辊张紧架设成与所述送纸通道平行的部分,夹持所述中间转印带,并且,所述可动辊对能够向该中间转印带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的双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把所述可动辊对作为所述移动对象,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对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可动辊对移动的移动量进行控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辊对的各辊的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可动的状态支承在导向构件上,该导向构件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一侧和外周一侧,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步进电机和驱动力传递构件,驱动力传递构件利用所述步进电机的驱动力使所述可动辊对沿所述导向构件驱动,
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向所述步进电机输出与所述可动辊对的所述移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双面图像形成机构,在所述记录纸的双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其中,
在对正面被实施了定影处理后的所述记录纸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根据预先规定的收缩率,决定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移动的辊移动量,将决定的该辊移动量作为所述移动量,使所述移动机构移动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纸设定部,接受来自用户的输入,设定加热定影时的收缩率不同的所述记录纸的种类,
在对正面被实施了定影处理后的所述记录纸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利用与所述纸设定部设定的所述记录纸的所述收缩率相对应的、预先存储的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辊移动量,来使所述移动机构移动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辊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能够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以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所述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的至少在径向上的外周侧由弹性构件形成,并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部分中,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上游一侧的端部位置,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按压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
所述移动机构在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的控制下,在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抵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在该第二次转印辊的轴和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的辊之间的轴间方向上,向相对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轴中心接近或离开的方向移动,以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张力辊,作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把张紧架设在该张力辊上的状态下的所述中间转印带,从该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一侧向外侧方向按压,以对所述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在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的控制下,使所述张力辊的配置位置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修正辊,作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运转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次转印辊按压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来形成的夹缝部靠上游一侧的位置,把以能够环形运转的方式张紧架设的所述中间转印带从该中间转印带的内周面一侧向外侧方向按压,以对所述中间转印带进入所述夹缝部的进入角度进行修正,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在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的控制下,使所述修正辊的配置位置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送纸通道,输送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纸;
平行辊,作为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靠下游一侧的位置,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并且,在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之间,把所述中间转印带以与所述送纸通道平行的状态张紧架设在所述送纸通道内;以及
可动辊对,在所述副扫描方向上比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靠下游一侧的位置、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被所述平行辊张紧架设成与所述送纸通道平行的部分,夹持所述中间转印带,并且,所述可动辊对能够向该中间转印带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的双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在所述移动机构控制部的控制下,使所述可动辊对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周一侧方向或外周一侧方向移动,并在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的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26.一种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把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纸上时,调整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图像放大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显影单元,根据图像数据形成所述调色剂图像;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在多个辊上,能够在图像形成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环形运转,由所述显影单元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上;第二次转印对置辊,是所述多个辊中的一个辊,在该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上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第二次转印辊,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张紧架设于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的部分上,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外周面抵接,把该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
所述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骤,获得所述中间转印带在所述第二次转印对置辊与所述第二次转印辊之间的夹缝部中沿着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伸缩量的值,所述夹缝部用于把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纸上;以及
第二步骤,移动机构按照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获得的所述中间转印带的伸缩量的值对应的辊移动量,使张紧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所述多个辊中的至少一个辊或所述第二次转印辊移动,以在所述夹缝部改变所述第二次转印辊对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按压状态。
CN201010624238.3A 2010-01-29 2010-12-31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1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8879 2010-01-29
JP2010018880A JP5059138B2 (ja) 2010-01-29 2010-01-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8880 2010-01-29
JP2010-018881 2010-01-29
JP2010-018882 2010-01-29
JP2010018879A JP5060568B2 (ja) 2010-01-29 2010-01-29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等倍度調整方法
JP2010018883A JP5059140B2 (ja) 2010-01-29 2010-01-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8883 2010-01-29
JP2010018881A JP5059139B2 (ja) 2010-01-29 2010-01-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8882A JP2011158616A (ja) 2010-01-29 2010-01-2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1758A true CN102141758A (zh) 2011-08-03
CN102141758B CN102141758B (zh) 2014-07-02

Family

ID=44341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2423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1758B (zh) 2010-01-29 2010-12-31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467705B2 (zh)
CN (1) CN10214175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6513A (zh) * 2012-07-20 2014-02-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28431A (zh) * 2017-06-26 2017-11-07 天津城建大学 定时定向传感器搭载平台及其测量方法
CN115004115A (zh) * 2020-01-22 2022-09-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6602332A (zh) * 2023-07-18 2023-08-18 世纪福鑫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胶原蛋白肽生产原料清洁装置及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9493B2 (ja) 2010-09-07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288B2 (ja) * 2013-03-26 2016-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287B2 (ja) * 2013-03-26 2016-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804251B1 (en) 2014-06-25 2017-10-31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For And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Fiber optic directional sensor with wide-field optical field expanding element and method
JP6403617B2 (ja) * 2015-03-24 2018-10-1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90041064A (ko) * 2017-10-12 2019-04-22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3439242B (zh) * 2019-02-21 2024-01-19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JP2023030470A (ja) * 2021-08-23 2023-03-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257150B (zh) * 2022-08-31 2023-06-16 浙江中特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机组式柔版印刷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3714A (ja) * 2005-06-22 2007-01-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7715A (ja) * 2005-08-23 2007-03-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316A (ja) * 2007-02-28 2008-09-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5336B2 (ja) 1995-08-07 2003-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JP3782611B2 (ja) * 1999-06-22 2006-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14550A (ja) * 2000-06-30 2002-01-18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転写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33198B2 (ja) 2005-03-16 2010-09-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8635B2 (ja) * 2008-05-20 2012-09-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0044317A (ja) * 2008-08-18 2010-02-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8964B2 (ja) * 2009-09-16 2012-07-0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03714A (ja) * 2005-06-22 2007-01-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57715A (ja) * 2005-08-23 2007-03-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316A (ja) * 2007-02-28 2008-09-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76513A (zh) * 2012-07-20 2014-02-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76513B (zh) * 2012-07-20 2017-08-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28431A (zh) * 2017-06-26 2017-11-07 天津城建大学 定时定向传感器搭载平台及其测量方法
CN115004115A (zh) * 2020-01-22 2022-09-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004115B (zh) * 2020-01-22 2024-08-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12066773B2 (en) 2020-01-22 2024-08-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6602332A (zh) * 2023-07-18 2023-08-18 世纪福鑫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胶原蛋白肽生产原料清洁装置及其方法
CN116602332B (zh) * 2023-07-18 2023-09-19 世纪福鑫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胶原蛋白肽生产原料清洁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1758B (zh) 2014-07-02
US20110188891A1 (en) 2011-08-04
US8467705B2 (en) 2013-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175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放大率调整方法
JP41761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58378A (zh) 歪斜校正装置和成像设备
US8335448B2 (en) Conveyanc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8385794B2 (en)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WO2010007928A1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094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20845A (ja) 記録媒体セッ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819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erein, when a rotary member is located at a reference position, a color developing device is located in a region extending from a position of a transparent developing device toward a downstream side of a rotation direction of the rotary member to a lowermost point in the gravity direction of the rotary member
JP43857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752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handling missing page
JP5482163B2 (ja) カール補正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83803A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100881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0605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等倍度調整方法
JP20111586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91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026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3114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mixing of scattered toner between adjacent developing units
CN101365037B (zh)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5671974B2 (ja) 筋付け装置、用紙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68562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591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0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52237A (zh) 成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6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