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7797A - 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07797A CN102107797A CN2010105987632A CN201010598763A CN102107797A CN 102107797 A CN102107797 A CN 102107797A CN 2010105987632 A CN2010105987632 A CN 2010105987632A CN 201010598763 A CN201010598763 A CN 201010598763A CN 102107797 A CN102107797 A CN 1021077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hin slice
- operating member
- detecting device
- pos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123 pa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087 paper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3/00—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60—Details of intermediate means between the sensing means and the element to be sensed
- B65H2553/61—Mechanical means, e.g. contact ar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80—Arangement of the sensing means
- B65H2553/83—Arangement of the sensing means selectively positionable in operative st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薄片的薄片检测装置具备:致动器部,其以转动轴为中心自如转动,从而处于向用于检测薄片的检测区域突出的突出姿势和从上述检测区域退避的退避姿势的任意一个姿势;动作部,其能够在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薄片检测装置,上述薄片检测装置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主张2009年12月1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280600的优先权。通过在此提及,将其内容全部编入本申请。
作为检测薄片的以往的薄片检测装置,多采用致动器型的装置。该薄片检测装置,例如使致动器部的被抵接部向用于检测薄片的检测区域突出,该被抵接部与待检测的薄片抵接,从而该致动器部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来检测薄片。
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中,由于通常状态下致动器部向检测区域突出,因此向该检测区域突出的致动器部成为障碍,例如在拆装致动器部的附近设置的部件时,如果不小心地进行操作,则致动器部会脱落,因而对致动器部的附近设置的部件进行拆装操作的作业性恶化。
例如,日本特开2006-290540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本体上设有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以及能够对该第一检测部件和第二检测部件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其中,第一检测部件被支承为能够随着排出到托盘上的薄片的承载量的变化而移动,该托盘承载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薄片,第二检测部件在该托盘安装于装置本体时与该托盘的一部分接触,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应于该托盘从装置本体的拆装而移动。
就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言,通过在装置本体侧设置检测部件和检测机构,由于通常状态下第一检测部件向检测区域(比外装壳靠外侧)突出,因而对致动器部附近设置的部件(例如外装壳等外装部件)进行拆装变得繁琐,存在这种不良情况。
关于这一点,在设置于致动器部附近的部件侧设有薄片检测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拆装操作的作业性。
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具备放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被处理的薄片(具体地说是图像形成中所使用的记录薄片、或者在原稿读取装置中的原稿读取中所使用的原稿薄片)的薄片托盘,并且在通过薄片检测装置对放置在该薄片托盘上的薄片进行检测的情况下,若在薄片托盘侧设置薄片检测装置,则能够使该薄片托盘的更换、选择安装等拆装操作简易化。
然而,若如上述那样,在薄片托盘侧设置薄片检测装置,则拆装薄片托盘时,需要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侧的连接器拆装薄片检测装置中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这会妨碍薄片托盘的拆装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薄片检测装置检测薄片,能够提高对致动器部附近设置的部件(例如排出托盘或外装部件等)进行的拆装操作的作业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如下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1)薄片检测装置
一种薄片检测装置,其检测薄片,该薄片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致动器部,其以转动轴为中心自如转动,从而处于向用于检测薄片的检测区域突出的突出姿势和从上述检测区域退避的退避姿势的任意一个姿势;动作部,其能够在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2)图像形成装置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薄片检测装置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通过上述动作部维持上述退避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保持在上述退避姿势。因此,在通常状态(例如电源断开的状态或待机状态等能够进行拆装操作的状态)下,能够使上述致动器部从上述检测区域退避,由此,上述致动器部不会成为障碍,能够提高对上述致动器部附近设置的部件(例如排出托盘或外装部件等)进行的拆装作业的作业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上述薄片检测装置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而无需考虑拆装上述薄片检测装置附近设置的部件时对上述薄片检测装置上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进行拆装,能够相应地提高对上述致动器部附近设置的部件进行的拆装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由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检测的“薄片”,包括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图像形成的记录纸张等记录薄片、在设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原稿图像读取的原稿薄片。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动作部构成为,该动作部断开时维持上述退避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并且在该动作部接通时切换成上述突出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
在方式中,能够在断开电源的状态下保持上述致动器部的上述退避姿势。由此,能够实现电源断开状态下的上述拆装作业的作业性的简化。
该方式可以是还具备检测部的方式,该检测部根据即便使上述动作部从接通变为断开上述致动器部也不会从上述突出状态变成上述退避姿势这一现象是否发生,来检测是否有薄片。由此,能够通过检测上述致动器部的姿势来检测薄片,因此,在上述检测区域不配置光传感器等传感器也能够检测薄片。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具备检测上述致动器部的检测部,上述致动器部具有与待检测的薄片抵接的被抵接部、由上述检测部检测的被检测部、通过上述动作部动作的被动作部,上述检测部检测上述被检测部,上述动作部使上述被动作部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在该方式中,能够通过上述致动器部的简单的构成来实现上述动作部相对于上述致动器部的上述退避状态。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上述被抵接部、上述被检测部和上述被动作部均设置于上述转动轴且向该转动轴的径方向的外方突出,上述被抵接部和上述被检测部被设置成在上述转动轴的周向上构成钝角,并且上述被动作部被设置于在上述转动轴的周向上构成钝角的上述被抵接部和上述被检测部之间。
这种情况下,能够相对于上述致动器部平衡地设置上述动作部和上述检测部,由此,能够实现该薄片检测装置的紧凑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动作部具备:可动部件,其沿着上述转动轴的轴向自如往返移动;驱动装置,其使上述可动部件移动;转动部件,其设于上述可动部件上,并通过该可动部件的移动而使上述被动作部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在该方式中,利用上述转动部件将上述可动部件的上述往返移动转换成借助上述被动作部的上述转动轴的旋转运动,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构成,能够使上述致动器部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致动器部为朝向处于上述退避姿势的退避方向被施力的施力状态,上述可动部件为向上述轴向的一方侧被施力的施力状态,上述驱动装置驱动成上述动作部接通时使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移动,上述转动部件具有在上述轴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之间向该轴向倾斜的倾斜部,上述被动作部随着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移动,克服上述致动器部向上述退避方向的作用力向上述倾斜部滑动,从而向与上述退避方向相反侧的突出方向转动。
在该方式中,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实现上述动作部断开时上述动作部相对于上述致动器部的上述退避状态,而且,在对上述被抵接部施加负荷而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的状态下解除施加于上述被抵接部的负荷时,通过对上述致动器部的作用力,使该致动器部自动地恢复成上述退避姿势。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具备具有阀芯和电磁阀的柱塞式电磁阀装置,上述阀芯为上述可动部件,并且上述电磁阀为上述驱动装置。
在该方式中,能够使用通用的柱塞式电磁阀装置,由此,能够以廉价且简单的构成实现上述动作部断开时上述动作部相对于上述致动器部的上述退避状态。
在本发明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检测部为光传感器。
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用通用的光传感器,由此能够廉价且可靠地检测上述被检测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具备放置薄片的薄片托盘,上述薄片检测装置检测上述薄片托盘中是否存在薄片。
在该方式中,上述薄片检测装置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从而拆装上述薄片托盘时无需拆装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由此能够实现上述薄片托盘的拆装作业性的简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薄片托盘能够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拆装。
在该方式中,上述薄片检测装置检测能够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拆装的上述薄片托盘中是否存在薄片,并且,上述薄片检测装置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因而拆装上述薄片托盘时无需拆装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由此能够实现上述薄片托盘的拆装作业性的简化。
在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排纸托盘是放置薄片的排出托盘,该薄片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内被输送并从该本体排出到外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例示如下方式,即:上述排纸托盘是放置薄片的排出托盘,该薄片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内被输送并从该本体排出到外部,上述排出托盘能够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拆装。
在该方式中,优选为适用于选择性地附加设置上述排出托盘的情况。另外,作为能够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拆装的薄片托盘,除了上述排出托盘以外,还可以例举为了向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内供应薄片而放置薄片的薄片供给托盘(例如手动托盘)、为了向具备读取原稿的图像并将该图像形成到薄片上的复印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内的原稿读取部供应薄片而放置原稿的原稿托盘等。
在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为:具备在薄片的排出方向上且在比上述排出托盘靠上游侧检测薄片的上游侧薄片检测部,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构成为,在该动作部断开时维持上述退避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并且在该动作部接通时切换成上述突出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若由上述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到薄片的输送,则接通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经过薄片排出时间后断开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该薄片排出时间是从上述上游侧薄片检测部开始检测到薄片的输送直到该薄片被放置于上述排出托盘上为止的时间。
这种情况下,不向上述动作部供应电力而利用薄片的重量,并通过放置于上述排出托盘上的薄片,维持上述突出状态,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然后,若薄片从上述排纸托盘被去掉,则通过对上述致动器部的作用力,该致动器部从上述突出姿势向上述退避姿势转移,能够使上述动作部自动地从上述突出状态切换成上述退避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成的框图。
图3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排出记录纸张时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4(a)~图4(d)是用于对薄片检测装置进行说明的简要构成图,图4(a)是从上面观察致动器部处于退避姿势的薄片检测装置的俯视图,图4(b)是从侧方观察图4(a)所示的薄片检测装置的侧视图,图4(c)是从上面观察致动器部处于突出姿势的薄片检测装置的俯视图,图4(d)是从侧方观察图4(c)所示的薄片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图5(a)~图5(c)是图4(a)~图4(d)所示的薄片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5(a)是表示致动器部处于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的图,图5(b)是表示致动器部处于退避姿势与突出姿势之间的姿势时的动作状态的图。图5(c)是表示致动器部处于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的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对薄片排出时间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6(a)是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记录纸张的前端时薄片排出时间的说明图,图6(b)是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记录纸张的后端时薄片排出时间的说明图。
图7(a)~图7(c)是表示图3的β部分的简要构成图,图7(a)是表示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记录纸张之前的通常状态的图,图7(b)是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记录纸张的输送时机的输送检测状态的图,图7(c)是表示薄片检测装置检测是否有记录纸张放置于排纸托盘的有无检测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控制部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该控制部进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上游侧薄片检测部和薄片检测装置连动的检测动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例子,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
[图像形成装置20的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200的图像形成装置20的简要构成的剖视图。此外,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20的硬件构成的框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在这里是具备读取原稿的图像并打印图像的复印功能、进行传真通信的传真功能、打印来自信息终端装置等外部装置(未图示)的图像数据的打印功能的数字复合机。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0能够选择性地切换读取原稿的图像并打印到记录纸张等记录薄片(薄片的一例,以下称作记录纸张)P上的复印模式、读取并发送原稿的图像并且接受原稿的图像并打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传真模式、将从外部装置经由网络线路等通信设备接收到的图像打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打印模式。
图像形成装置20的本体21具备:原稿读取装置(这里为原稿输送读取部)22,其能够读取原稿图像;图像形成部24,其通过电子写真形成过程,进行再现由原稿输送读取部22读取的图像的颜色并形成到记录纸张P上的打印输出;操作部36,其能够设定图像形成处理涉及的各功能;供纸部26以及排纸处理装置28。此外,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0还具备控制部200、存储部101、HDD(硬盘驱动;Hard Disk Drive)等大容量存储装置112、通信部106以及计时器110。另外,在图2中,省略图1所示的供纸部26和排纸处理装置28的图示。此外,关于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和薄片检测装置200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这里,进行复印模式中的动作说明,同时说明图像形成装置20的内部构成。
当原稿放置于原稿输送读取部22的原稿放置托盘32上时,原稿检测传感器34检测已放置原稿的情况。然后,通过对操作部36(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2)进行操作,输入并设定打印纸张的尺寸和缩放率等。之后,根据操作部36的操作内容,进行开始复印的指示。另外,操作部36具备:操作面板114,其进行各种处理的指示操作、各种处理信息的输入操作或者选择操作;显示面板116,其显示被进行了指示操作、输入操作或者选择操作的各种处理信息。
响应于操作部36的操作,在原稿输送读取部22中,通过搓纸辊38一张一张地拉出原稿放置托盘32上的原稿,将原稿经由整理板40和输送辊42之间而朝向压板玻璃44送出,在压板玻璃44上沿副扫描方向输送原稿,而向原稿排出托盘46排出原稿。
这时,由第一读取部48读取原稿的表面(下侧面)。使该第一读取部48的第一扫描单元50移动到预定位置并定位,并且使第二扫描单元52定位于预定位置。第一扫描单元50的曝光灯隔着压板玻璃44照射原稿的表面,通过第一扫描单元50和第二扫描单元52的各反射镜向成像透镜54引导原稿的反射光,通过成像透镜54将原稿的反射光聚光到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56,使原稿的表面的图像在CCD56上成像,并读取原稿的表面的图像。
此外,由第二读取部58读取原告的背面(上侧面)。该第二读取部58配置在压板玻璃44的上方。第二读取部58具备:曝光灯,其包括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阵列或荧光灯等光源并且照射原稿的背面;自聚焦透镜阵列,其将原稿的反射光聚光到每个像素;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 Sensor),其对通过自聚焦透镜阵列而受光的原稿的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模拟的图像信号。
进而,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打开原稿输送读取部22的上部框体,将原稿放置在压板玻璃44上,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一读取部48来读取原稿的表面。这种情况下,第一扫描单元50和第二扫描单元52彼此维持预定的速度关系并沿着副扫描方向移动,通过第一扫描单元50来曝光压板玻璃44上的原稿,通过第一扫描单元50和第二扫描单元52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向成像透镜54引导,通过成像透镜54将原稿的图像成像到CCD56上。
如上所述,若读取原稿的单面或双面,则表示原稿的单面或双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被输入到包括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100(参照图2),在这里对图像数据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将该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部24。
图像形成部24是将由图像数据表示的原稿的图像打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部件,且具备感光体鼓60、带电装置62、激光扫描单元(以下称作LSU)64、显影装置68、转印装置70、清洗装置72、定影装置74以及未图示的除电装置。
此外,在图像形成部24设有包括主输送路76的输送路径,从供纸部26输送过来的记录纸张P沿着主输送路76被输送。供纸部26将收纳于供纸盒80的记录纸张P、或者放置于手动托盘82的记录纸张P一张一张地拉出,并向图像形成部24的主输送路76输送记录纸张P。
在沿着图像形成部24的主输送路76输送记录纸张P的途中,记录纸张P在感光体鼓60和转印装置70之间通过,进而通过定影装置74,进行对记录纸张P的打印。
感光体鼓60向一个方向旋转,其表面被清洗装置72和除电装置清洗之后,被带电装置62均匀地带电。
LSU64基于来自原稿输送读取部22的图像数据对激光进行调制,该激光沿着主扫描方向反复地对感光体鼓60的表面进行扫描,并在感光体鼓60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
显影装置68向感光体鼓60的表面供应调色剂,使静电潜影显影,并在感光体鼓60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
转印装置70向在该转印装置70和感光体鼓60之间通过的记录纸张P转印感光体鼓60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
定影装置74对记录纸张P进行加热和加压,而使记录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控制部100是对图像形成装置20的整体进行控制的部件,且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控制部100经由信号路径118与原稿输送读取部22、图像形成部24、操作部36、存储部101、大容量存储装置112、通信部106以及计时器110连接。
存储部101包括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102和RAM(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104等存储装置。存储部101的ROM102中,存储有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0的动作所需的程序和数据等信息。控制部100按照ROM102中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对图像形成装置20进行控制,并执行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各功能所涉及的控制。
存储部101的RAM104具备如下功能,即:作为临时存储控制部100的运算和处理的结果的工作存储器的功能;作为存储计数值、JAM(卡纸)和服务错误的履历信息、以及耗材的信息等的备份存储器的功能;作为存储图像数据的帧存储器的功能。
大容量存储装置112是为了实现用于存储图像形成装置20的输入图像数据的文件归档功能而设置的。所谓的该文件归档功能是指,接收由扫描仪读取的图像、以及从个人电脑(以下称作PC)和传真装置等外部发送的图像,将所接收的图像存储于大容量存储装置112。存储于大容量存储装置112的图像通过RAM104来管理。所存储的图像由PC读出,并通过对操作面板114进行操作而被进行打印,或者使用FAX和邮件等发送工具被发送到外部。
通信部106具备相对于与传真装置和PC等外部装置(未图示)连接的网络线路等通信设备L的作为接口的功能。
计时器110通过在控制部100的指示下对后述的记录纸张P的检测动作进行控制来测量薄片排出时间T。
然后,控制部100在排出由图像形成部24打印后的记录纸张P时进行各种控制。
图3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中排出记录纸张P时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作为输送记录纸张P的输送路径而设有主输送路76、副输送路77、排出输送路78和翻转输送路76d。
主输送路76为在供纸部26和排纸处理装置28之间输送记录纸张P的输送路径。
副输送路77为从主输送路76上的定影装置74和排纸处理装置28之间的输送路径开始在第一分支部R1分支(这里向斜左上方分支)的输送路径。排出输送路78为从主输送路76上的比第一分支部R1靠定影装置74侧的输送路径开始在第二分支部R2分支(这里水平地分支)的输送路径。此外,翻转输送路76d是从定影装置74和第二分支部R2之间的输送路径开始在第三分支部R3分支(这里向斜右下方分支),并且与图像形成部24和供纸部26之间的连接部R4连接的输送路径。
在第一分支部R1和第二分支部R2之间的主输送路76,设有能够正旋转和反旋转的第一输送辊对85a。在副输送路77设有能够正旋转和反旋转的第二输送辊对85b。此外,在排出输送路78设有反旋转的排出辊对85c。另外,正旋转是沿着从定影装置74朝向排纸处理装置28的输送方向(图中箭头C1方向)输送记录纸张P的方向。此外,反旋转是与正旋转相反的方向的旋转,是向与输送方向C1反方向的反输送方向输送记录纸张P的方向。这里,反输送方向包括记录纸张P经过排出输送路78向排出口Sa输送的排出方向(图中箭头C2方向)、以及记录纸张P经过翻转输送路76d朝向连接部R4输送的翻转方向(图中箭头C3方向)。
在第一至第三分支部R1、R2、R3分别配设有第一至第三分支爪84a、84b、84c。
第一分支爪84a具备:第一姿势(图3的实线表示的姿势),其将来自第一输送辊对85a的记录纸张P向排纸处理装置28侧引导;第二姿势(图3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姿势),其将来自第一输送辊对85a的记录纸张P向第二输送辊对85b侧引导。
第二分支爪85a可取如下姿势:第一姿势(图3的实线表示的姿势),其将来自定影装置74的记录纸张P向第一输送辊对85a侧引导,或者将经过处于第二姿势的第一分支爪84a后通过第一和第二输送辊对85a、85b的反旋转而被反输送的记录纸张P向第三分支爪84c侧引导;第二姿势(图3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姿势),其将经过处于第二姿势的第一分支爪84a后通过第一和第二输送辊对85a、85b的反旋转而被反输送的记录纸张P向反旋转的排出辊对85c侧引导。
第三分支爪84c可取如下姿势:第一姿势(图3的实线表示的姿势),其将来自定影装置74的记录纸张P向第二分支爪84b侧引导;第二姿势(图3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姿势),其将经过处于第二姿势的第一分支爪84a和处于第一姿势的第二分支爪84b后通过第一和第二输送辊对85a、85b的反旋转被反输送的记录纸张P,向连接部R4侧引导。
在具备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20中,在进行复印图像和打印图像的打印时,第一至第三分支爪84a~84c均处于第一姿势,来自定影装置74的记录纸张P被输送到排纸处理装置28。
此外,在打印传真图像的情况下,首先,第一分支爪84a处于第二姿势,第二和第三分支爪84b、84c处于第一姿势,来自定影装置74的记录纸张P暂且被移送到副输送路77之后,第二分支爪84处于第二姿势,来自副输送路77的记录纸张P被向排出方向C2输送,被排出到排出托盘(薄片托盘的一例,以下称作排纸托盘)86。即,排纸托盘86中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0的本体21内被输送并从本体21排出到外部的记录纸张P。
另外,在对记录纸张P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首先,第一分支爪84a处于第二姿势,第二和第三分支爪84b、84c处于第一姿势,来自定影装置74的记录纸张P暂且被移送到副输送路77之后,第三分支爪84c处于第二姿势,来自副输送路77的记录纸张P被向翻转方向C3输送,记录纸张P的正反被翻转后输送到连接部R4。被输送到连接部R4的记录纸张P沿着主输送路76被输送,在该输送的途中对记录纸张P的未打印面进行打印。
此外,在排纸处理装置28中,实施将多张记录纸张P区分排出到各排纸托盘88的处理、对各记录纸张P打孔的处理、以及对各记录纸张P装订的处理。例如,在制作多份打印物的情况下,将各记录纸张P区分排出到各排纸托盘88,以使各排纸托盘88中一份一份地分配打印物,针对每个排纸托盘88,对排纸托盘88上的各记录纸张P实施打孔处理或装订处理,而制作打印物。
如上所述,打印后的记录纸张P被向排纸处理装置28侧引导,被排出到排纸处理装置28的各排纸托盘88的任意一个、或者被向排纸托盘86侧引导而排出到排纸托盘86。
然后,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进行与排纸托盘86中是否存在打印通过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并排出到排纸托盘86的记录纸张P的情况相应的处理动作(在这里是,与排纸托盘86中有记录纸张P的情况相应的、表示传真接收的显示的灭灯动作)。因此,通过薄片检测装置200检测排纸托盘86中是否有记录纸张P。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纸托盘86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本体21拆装。具体地说,排纸托盘86是能够后装的选择部件。
[薄片检测装置200]
然而,图像形成装置20中,为了使排纸托盘86的更换、选择安装等拆装操作简易化,考虑将薄片检测装置200设于排纸托盘86侧,但这种情况下,拆装排纸托盘86时,需要拆装薄片检测装置200中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未图示),这会妨碍排纸托盘86的拆装操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中,薄片检测装置200设于本体21侧,并且薄片检测装置200以如下方式构成。
如图3所示,薄片检测装置200配置在排纸托盘86的基端部86a附近。薄片检测装置200配置在如下位置,即:驱动装置222关闭而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时,比外装部件87的内面87a靠内侧(本体21侧)的位置。此外,薄片检测装置200配置在如下位置,即:驱动装置222接通而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时,被抵接部211的至少前端部211a与排纸托盘86中放置记录纸张P的薄片放置区域W重叠的位置。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还具备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在记录纸张P的排出方向C2上且在比排纸托盘86靠上游侧检测记录纸张P。
具体地说,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设于排出输送路78(这里为排出口Sa附近)。
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与控制部100的输入系统连接(参照图2),向控制部100发送表示记录纸张P的输送时机(经过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的时机)的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就控制部100而言可例举如下三种情况,即: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对向排出方向C2输送的记录纸张P在输送方向C2上的下游侧端(以下称为前端)的输送时机进行检测的情况;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对向排出方向C2输送的记录纸张P在输送方向C2上的上游侧端(以下称为后端)的输送时机进行检测的情况;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对向排出方向C2输送的记录纸张P的前端P1和后端P2双方的输送时机进行检测的情况。另外,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薄片检测传感器,在这里省略详细说明。
图4(a)~图4(d)是用于说明薄片检测装置200的简要构成图。图4(a)表示从上方观察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的薄片检测装置200的俯视图,图4(b)表示从侧方(与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C2垂直的宽度方向)观察图4(a)所示的薄片检测装置200的侧视图。此外,图4(c)表示从上方观察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的薄片检测装置200的俯视图,图4(d)表示从侧方(记录纸张P的宽度方向)观察图4(c)所示的薄片检测装置200的侧视图。
此外,图5(a)~图5(c)是图4(a)~图4(d)所示的薄片检测装置200的立体图。图5(a)表示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图5(b)表示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与突出姿势之间的姿势时的动作状态。图5(c)表示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
薄片检测装置200具备致动器部210、动作部220、第一施力部件SPa。
致动器部210以转动轴210a为中心自如转动,从而处于朝向用于检测记录纸张P的检测区域α(参照图4(a)~图4(d))突出的突出姿势(参照图4(c)、图4(d)和图5(c))、和从检测区域α退避的退避姿势(参照图4(a)、图4(b)和图5(a))的任意一个。这里,检测区域α是用于检测是否有记录纸张P的区域,是以致动器部210附近设置的部件(例如外装壳等外装部件87)的内面87a为基准的外侧的区域。
薄片检测装置200还具备对致动器部210进行检测的检测部(这里为以非接触方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具体地说是光传感器)230。
致动器部210具有:与待检测记录纸张P抵接的被抵接部211;由检测部230检测的被检测部212;由动作部220动作的被动作部213。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抵接部211、被检测部212以及被动作部213,均在转动轴210a上以向转动轴210a的径方向(图4(b)的箭头Y方向)的外方突出的方式被设置。被抵接部211和被检测部212被设置成在转动轴210a的周向上构成钝角(参照图4(d))。即,被抵接部211的中心线与被检测部212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θ大于90°。而且,被动作部213在转动轴210a的周向上设于被抵接部211和被检测部212之间(构成钝角的一侧)。这里,致动器部210一体形成转动轴210a、被抵接部211、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另外,被抵接部211、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当中,也可以使至少两个构成为一个部件,并兼用它们。即,可以使被抵接部211和被检测部212构成为一个部件,并兼用作被抵接部211和被检测部212,也可以使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构成为一个部件并兼用作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此外,可以使被抵接部211和被动作部213构成为一个部件,并兼用作被抵接部211和被动作部213,进而,也可以使被抵接部211、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构成为一个部件,并兼用作被抵接部211、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
检测部230与控制部100的输入系统连接(参照图2),对被检测部212进行检测,并向控制部100发送表示有无记录纸张P的检测信号。更详细地说,检测部230为具有发光部231和受光部232的透过型光传感器。检测部230通过由随着转动轴210a的旋转而转动的被检测部212来遮挡从发光部231入射到受光部232的入射光或使其通过,从而利用受光部检测是否有该入射光。在检测部230检测到有上述入射光(发光部231和受光部232之间没有被检测部212)的情况下,向控制部100发送表示没有记录纸张P的检测信号,在没有检测到上述入射光(发光部231和受光部232之间有被检测部212)的情况下,向控制部100发送表示有记录纸张P的检测信号。另外,检测部230可以是反射型光传感器。
第一施力部件SPa对致动器部210向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的退避方向(图中箭头Q1方向)施力。即,致动器部210处于被第一施力部件SPa向退避方向Q1施力的状态。这里,第一施力部件SPa为螺旋弹簧,该第一施力部件SPa以一端部卡止于致动器部210(具体地说是被抵接部211)且另一端部与本体侧21(具体地说是本体框架F)连接的状态插通于转动轴210a。
动作部220进行动作而能够在使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和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作部220关闭时维持退避状态而使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并且动作部220接通时切换成突出状态而使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
详细地说,动作部220以转动轴210a为中心使被动作部213转动。这里,动作部220具备:可动部件221,其沿着转动轴210a的轴向(图4(a)、图4(c)和图5(a)~图5(c)的箭头X方向)自如往返移动;第二施力部件SPb,其对可动部件221向轴向X的一方侧X1(参照图4(a)和图5(a))施力;驱动装置222,其使可动部件221移动;转动部件223,其设于可动部件221上,并通过可动部件221的移动而使被动作部213以转动轴210a为中心转动。
可动部件221处于被第二施力部件SPb向轴向X的一方侧X1施力的状态。这里,可动部件221为圆柱状的部件。在可动部件221的前端设有卡止部221a。卡止部221a形成为直径比可动部件221大的圆板状,并设于可动部件221的前端。第二施力部件SPb为螺旋弹簧,以在驱动装置222和可动部件221的卡止部221a之间插通于可动部件221的状态被配置。另外,为了防止可动部件221从驱动装置222脱离,可以设置限制可动部件221向轴向X的一方侧X1移动的限制部件(未图示)。
驱动装置222在接通时驱动使可动部件221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移动。此外,转动部件223具有在轴向X的一方侧X1和另一方侧X2之间向轴向X倾斜的倾斜部224。而且,被动作部213随着可动部件221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的移动,克服第一施力部件SPa的作用力向倾斜部224滑动,从而向与退避方向Q1相反的方向即突出方向(图中箭头Q2方向)转动。由此,在被动作部213位于比倾斜部224靠轴向X的另一方侧X2时,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并且在被动作部213位于比倾斜部224靠轴向X的一方侧X1时,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因此,动作部220能够在使致动器部210为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和使致动器部210为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详细地说,转动部件223除了倾斜部224之外,还具有第一连设部225和第二连设部226,其中该第一连设部225在轴向X的另一方侧X2与可动部件221连结,并且在一方侧X1与倾斜部224连结设置,该第二连设部226在轴向X的另一方侧X2与倾斜部224连结设置。转动部件223在这里一体地形成倾斜部224、第一连设部225和第二连设部226。
具体地说,第一连设部225具有抵接面225a(参照图4(d)),该抵接面225a在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时与被动作部213平行地接触。第二连设部226具有抵接面226a(参照图4(d)),该抵接面26a在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时与被动作部213平行地接触。第一连设部225的抵接面225a和第二连设部226的抵接面226a所成的角度为,致动器部210在退避姿势和突出姿势之间移动时转动轴210a的旋转角度(这里为大致90°)。然后,被检测部212设于转动轴210a上,以使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时由检测部230检测到(这里,表示在发光部231与受光部232之间遮挡),而且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时不由检测部230检测到(这里,表示光从发光部231入射到受光部232)。然后,第一连设部225借助连结部225d与卡止部221a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检测装置200具备具有阀芯(铁芯)、电磁阀和螺旋弹簧的柱塞式电磁阀装置227,阀芯为可动部件221,且电磁阀为驱动装置222,螺旋弹簧为第二施力部件SPb。
驱动装置222与控制部100的输出系统连接(参照图2),驱动装置222在从控制部100被供应电力而处于接通状态时,产生磁场。
驱动装置222使可动部件221沿轴向X滑动自如地插通。驱动装置222在从控制部100被供应电力而处于接通状态时,对可动部件221施加电磁力,另一方面,在来自控制部100的电力被遮断而处于断开状态时,解除对可动部件221的电磁力。详细地说,驱动装置222在从控制部100被供应电力时,通过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产生的驱动力(电磁力),克服第二施力部件SPb的作用力而拉动可动部件221,另一方面,驱动装置222在来自控制部100的电力被遮断而驱动力被解除时,可动部件221通过第二施力部件SPb的作用力而突出。
具备所述构成的薄片检测装置200中,致动器部210通过第一施力部件SPa的作用力而向退避方向Q1被施力,可动部件221通过第二施力部件SPb的作用力而向轴向X的一方侧X1被施力,因此,被动作部213位于倾斜部224的轴向X的另一方侧X2(这里为第一连设部225),由此,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被动作部213处于与第一连设部225的抵接面225a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驱动装置222为接通状态时,可动部件221克服第二施力部件SPb的作用力,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移动,与此同时,被动作部213克服第一施力部件SPa的作用力向倾斜部224的轴向X的缘224a滑动而攀登倾斜部224,致动器部210向突出方向Q2转动(参照图5(b))。若可动部件221进一步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移动,则被动作部213位于倾斜部224的轴向X的一方侧X1(这里为第二连设部226),由此,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状态,被动作部213处于与第二连设部226的抵接面226a抵接的状态。然后,若驱动装置222成为断开状态,则可动部件221通过第二施力部件SPb的作用力向轴向X的一方侧X1移动,返回到原位置(初始位置)。此外,被动作部213通过第一施力部件SPa的作用力向退避方向Q1转动,并经过倾斜部224位于倾斜部224的轴向X的另一方侧X2,而处于与第一连设部225的抵接面225a抵接的状态,由此,致动器部210返回到退避姿势。
然后,控制部100在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输送时机(这里为记录纸张P的前端P1)时,使薄片检测装置200的驱动装置222接通。此外,控制部100使用计时器110,在经过薄片排出时间后使薄片检测装置200的驱动装置222断开,其中,薄片排出时间是从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开始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输送直到该记录纸张P被放置到排出托盘86上为止的时间。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薄片排出时间T的说明图。图6(a)是表示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的前端P1时的薄片排出时间T的图,图6(b)是表示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的后端P2时的薄片排出时间T的图。
如图6(a)所示,在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的前端P1的情况下,能够将薄片排出时间T设为在第一时间T1加上第二时间T2而得的值,其中第一时间T1是将记录纸张P的排出方向C2上的长度L1除以记录纸张P的输送速度V而得到的,第二时间T2是记录纸张P从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的检测位置Sb经过排出口Sa而被放置到排出托盘86上为止的时间。另外,能够通过以往公知的尺寸检测机构来检测记录纸张P的尺寸。此外,能够预先在存储部101中存储各尺寸记录纸张P的排出方向C2上的长度L1、输送速度V和第二时间T2。此外,控制部100可以使用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01中的薄片排出时间T。这种情况下,将以最大尺寸的记录纸张P来算出的薄片排出时间设为T,并将以最大尺寸的记录纸张P来算出的薄片排出时间T预先存储于存储器101中。
此外,如图6(b)所示,在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的后端P2的情况下,能够将薄片排出时间T设为第二时间T2。能够将薄片排出时间T即第二时间T2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01中。
图7(a)~图7(c)是表示图3的β部分的简要构成图。图7(a)是表示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之前的通常状态的图。图7(b)是表示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的输送时机的输送检测状态的图。此外,图7(c)是表示薄片检测装置200检测是否有记录纸张P放置在排纸托盘86上的有无检测状态的图。此外,图8是表示控制部100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该控制部100进行图像形成装置20中的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和薄片检测装置200连动的检测动作。
[通常状态]
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在图7(a)所示的通常状态下,控制部100使驱动装置222断开,使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将被抵接部211收纳于本体21内。这时,控制部100待机直到记录纸张P被输送而由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记录纸张P的输送时机(这里为前端P1)为止(步骤S1:否)。
[输送检测状态]
在图7(b)所示的输送检测状态下,控制部100在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输送时机时(步骤S1:是),将驱动装置222接通(步骤S2),使被抵接部211向排纸托盘86侧转动而至少被抵接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排纸托盘86的薄片放置区域W重叠,从而使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
接着,通过计时器110计测薄片排出时间T,并待机直到经过薄片排出时间T为止(步骤S3:否)。若经过了薄片排出时间T(步骤S3:是),则使驱动装置222断开(步骤S4),可动部件221通过第二施力部件SPb的作用力向轴向X的一方侧X1返回,而致动器部210的姿势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排纸托盘86上的记录纸张P的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排纸托盘86上存在记录纸张P的情况]
从排出口Sa排出的记录纸张P,以在其与排纸托盘86之间隔着致动器部210的被抵接部211的状态被放置在排纸托盘86上(参照图7(c))。
然后,在放置于排纸托盘86的记录纸张P残留在排纸托盘86上的情况下,即便使驱动装置222处于断开状态,致动器部210的被抵接部211因记录纸张P的重量而未恢复成退避姿势,致动器部210保持突出姿势的状态,因而由检测部230检测记录纸张P的存在(步骤S5:是),并向控制部100发送表示排纸托盘86上存在记录纸张P的信号。即,就检测部230而言,如果即使将驱动装置222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致动器部210也不会从突出姿势恢复成退避姿势,则检测为排纸托盘86上存在记录纸张P。这样,控制部100识别为排纸托盘86上存在记录纸张P(步骤S6),并返回到步骤S5。
[从排纸托盘86去掉记录纸张P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将记录纸张P从排纸托盘86去掉,则致动器部210通过第一施力部件SPa的作用力而恢复成退避姿势,因而检测部230检测没有记录纸张P(步骤S5:否),向控制部100发送表示排纸托盘86上没有记录纸张P的信号。即,就检测部230而言,若驱动装置222从接通状态变成断开状态,而致动器部210从突出状态恢复成退避状态,则检测为排纸托盘86上没有记录纸张P。这样,控制部100识别为排纸托盘86上没有记录纸张P(步骤S7),并转移到步骤S8。
然后,通过步骤S8,在处理结束之前重复步骤S1~S7的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薄片检测装置200和图像形成装置20,能够通过动作部220维持退避状态,将致动器部210保持在退避姿势。因此,能够在通常状态(例如电源断开的状态或者待机状态等能够进行拆装操作的状态)下,使致动器部210从检测区域α退避,由此,致动器部210不会成为障碍,能够提高对致动器部210附近设置的部件(这里为排出托盘86)的拆装操作的作业性。
而且,根据图像形成装置20,由于薄片检测装置200设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本体21,因而无需考虑在拆装排出托盘86时对薄片检测装置200中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未图示)进行拆装,能够相应地提高排出托盘86的拆装作业的作业性。
此外,动作部220在断开时维持退避状态,使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并且在接通时切换成突出状态,使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因此,能够在将电源断开的状态下维持致动器部210的退避姿势。由此,能够实现在将电源断开的状态下简化排出托盘86的拆装作业的作业性。
此外,致动器部210具有被抵接部211、被检测部212和被动作部213,检测部230对被检测部212进行检测,动作部220使被动作部213以转动轴210a为中心转动,因此,能够通过致动器部210的简单构成来实现由动作部220对致动器部210的退避状态。
此外,致动器部210被设置成,被抵接部211和被检测部212在转动轴210a的周向上构成钝角,并且,被动作部213在转动轴210a的周向设置在构成钝角的被抵接部211和被检测部212之间,因此,相对于致动器部210能够平衡地设置动作部220和检测部230,由此,能够实现薄片检测装置200的紧凑化。
此外,动作部220具备可动部件221、驱动装置222和转动部件223,因此,能够通过利用转动部件223将可动部件221的往返移动转换成借助被动作部213进行的转动轴210a的旋转运动这样的简单构成,来使止动部210以转动轴210a为中心进行转动。
此外,止动部210处于被向退避方向Q1施力的状态,可动部件221处于被向轴向X的一方侧X1施力的状态,驱动装置222驱动成接通时使可动部件221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移动,被动作部213随着可动部件221向轴向X的另一方侧X2的移动,而克服致动器部210朝向退避方向Q1的作用力向转动部件223的倾斜部224滑动,从而向突出方向Q2转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构成来实现断开时的动作部220对致动器部210的退避状态,而且,在对被抵接部221施加负荷(这里为记录纸张P的重量)而使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的状态下,解除施加于被抵接部211的负荷(这里为去掉记录纸张P)时,通过第一施力部件SPa对致动器部210的作用力,能够使致动器部210自动地返回到退避姿势。
此外,由于具备柱塞式电磁阀装置227,而能够使用通用的柱塞式电磁阀装置,由此,能够通过廉价且简单的构成来实现断开时的动作部220对致动器部210的退避状态。
此外,检测部230为光传感器,因此能够使用通用的光传感器,由此,能够廉价且可靠地检测被检测部212。
此外,薄片检测装置200设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本体21上,因此无需在拆装排纸托盘86时对薄片检测装置200的连接电缆的连接器(未图示)进行拆装,由此,能够实现排纸托盘86的拆装作业性的简化。由此,优选适用于例如选择性地附加设置排出托盘86的情况。
此外,在由控制部100进行的薄片检测控制中,若上游侧薄片检测部30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输送时机,则将动作部220接通,在经过薄片排出时间T后将动作部220断开,因此,排纸托盘86上存在记录纸张P时,能够使薄片检测装置200的动作部220断开。即使这时动作部220断开,因放置在排纸托盘86上的记录纸张P的重量的作用,而致动器部210维持突出姿势,能够通过薄片检测装置200的检测部230检测为排纸托盘86上存在记录纸张P。另一方面,动作部220断开时维持退避状态,并致动器部210处于退避姿势,因此,当从排纸托盘86去掉记录纸张P时,致动器部210自动地处于退避姿势。由此,断开动作部220后,因记录纸张P的重量而在致动器部210的突出姿势的状态下检测记录纸张P,进而在去掉记录纸张P之后,致动器部210自动地处于退避姿势。
因此,不对动作部220供应电力而利用记录纸张P的重量,通过放置在排出托盘86上的记录纸张P来维持突出状态,使致动器部210处于突出姿势,之后从排出托盘86去掉记录纸张P,则通过第一施力部件SPa对致动器部210的作用力,致动器部210从突出姿势向退避姿势转移,能够使动作部220自动地从突出状态切换到退避状态。
另外,根据薄片检测装置200的配设方向,薄片检测装置200可以代替第一施力部件SPa而使致动器部210通过自重向退避方向Q1被施力,也可以代替第二施力部件SPb而使可动部件221通过自重向轴向X的一方侧X1被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检测装置200适用于在排纸托盘86上有无记录纸张P的检测,但是,例如可以适用于排纸托盘86上有无记录纸张P的检测。此外,可以将薄片检测装置200适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输送的记录纸张P的检测(输送时机的检测)。这种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输送的记录纸张P的检测,能够通过将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设为致动器部210向突出方向Q2转动的方向来进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检测装置200检测记录纸张P,但也可以检测由原稿输送读取部22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薄片、或者原稿图像被读取后的原稿薄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检测装置200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记录纸张P的检测,但是,也可以用于对扫描装置中的原稿托盘上的原稿薄片进行检测、对具备OHP(高射投影机)薄片输送装置的OHP中的、OHP薄片供给托盘上的OHP薄片进行检测等。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多种方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针对所有方面进行的例示,不应该解释为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书所示,而不受说明书正文的约束。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的变形或变更,也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薄片检测装置,检测薄片,其特征在于,具备:
致动器部,其以转动轴为中心自如转动,从而处于向用于检测薄片的检测区域突出的突出姿势和从上述检测区域退避的退避姿势的任意一个姿势;
动作部,其能够在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的退避状态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的突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部构成为:在该动作部断开时维持上述退避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且在该动作部接通时切换成上述突出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上述致动器部的检测部,
上述致动器部具有与待检测的薄片抵接的被抵接部、由上述检测部检测的被检测部、通过上述动作部动作的被动作部,
上述检测部检测上述被检测部,
上述动作部使上述被动作部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抵接部、上述被检测部和上述被动作部均设置于上述转动轴且向该转动轴的径方向的外方突出,
上述被抵接部和上述被检测部被设置成在上述转动轴的周向上构成钝角,并且上述被动作部被设置于在上述转动轴的周向上构成钝角的上述被抵接部和上述被检测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部具备:可动部件,其沿着上述转动轴的轴向自如往返移动;驱动装置,其使上述可动部件移动;转动部件,其设于上述可动部件上,并通过该可动部件的移动使上述被动作部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致动器部为朝向处于上述退避姿势的退避方向被施力的施力状态,
上述可动部件为向上述轴向的一方侧被施力的施力状态,
上述驱动装置驱动成在上述动作部接通时使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移动,
上述转动部件具有在上述轴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之间向该轴向倾斜的倾斜部,
上述被动作部随着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轴向的另一方侧移动,而克服上述致动器部向上述退避方向的作用力向上述倾斜部滑动,从而该被动作部向与上述退避方向相反侧的突出方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柱塞式电磁阀装置,该柱塞式电磁阀装置具有阀芯和电磁阀,
上述阀芯为上述可动部件,并且上述电磁阀为上述驱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检测部为光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即便上述动作部从接通变为断开上述致动器部也不会从上述突出状态变成上述退避姿势这一现象是否发生,来检测是否存在薄片。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检测装置,上述薄片检测装置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放置薄片的薄片托盘,
上述薄片检测装置检测上述薄片托盘上是否存在薄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薄片托盘能够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拆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排纸托盘是放置薄片的排出托盘,该薄片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内被输送并从该本体排出到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纸托盘是放置薄片的排出托盘,该薄片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内被输送并从该本体排出到外部,
上述排出托盘能够相对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拆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游侧薄片检测部,其在薄片的排出方向上且在比上述排出托盘靠上游侧检测薄片,
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构成为,在该动作部断开时维持上述退避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并且在该动作部接通时切换成上述突出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
若由上述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到薄片的输送,则接通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经过薄片排出时间后断开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该薄片排出时间是从上述上游侧薄片检测部开始检测到薄片的输送直到该薄片被放置于上述排出托盘上为止的时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游侧薄片检测部,其在薄片的排出方向上且在比上述排出托盘靠上游侧检测薄片,
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构成为,在该动作部断开时维持上述退避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退避姿势,并且在该动作部接通时切换成上述突出状态而使上述致动器部处于上述突出姿势,
若由上述上游侧薄片检测部检测到薄片的输送,则接通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经过薄片排出时间后断开上述薄片检测装置的上述动作部,该薄片排出时间是从上述上游侧薄片检测部开始检测到薄片的输送直到该薄片被放置于上述排出托盘上为止的时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80600A JP4987064B2 (ja) | 2009-12-10 | 2009-12-10 | シート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80600 | 2009-12-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07797A true CN102107797A (zh) | 2011-06-29 |
CN102107797B CN102107797B (zh) | 2014-12-17 |
Family
ID=44142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9876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7797B (zh) | 2009-12-10 | 2010-12-10 | 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50454B2 (zh) |
JP (1) | JP4987064B2 (zh) |
CN (1) | CN1021077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58315B2 (ja) * | 2010-08-25 | 2012-10-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シート仕分け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SE537530C2 (sv) * | 2013-04-26 | 2015-06-02 | Plockmatic Int Ab | Häftesframställningsmaskin med tjocklekssensor |
JP6381359B2 (ja) * | 2014-08-18 | 2018-08-29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給紙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24224A (ja) * | 1995-10-05 | 1997-05-13 | Xerox Corp | メールボックスシステム |
US6142469A (en) * | 1997-11-17 | 2000-11-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ejecting mechanism with contact member and advance descending of tray to prevent direct return of contact member |
JP2002068581A (ja) * | 2000-08-31 | 2002-03-08 | Kyocera Mita Corp | 用紙検知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30062669A1 (en) * | 2001-02-19 | 2003-04-03 | Takehiro Yamakawa |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JP2003312937A (ja) * | 2002-04-26 | 2003-11-0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90540A (ja) * | 2005-04-11 | 2006-10-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236937A (ja) | 1984-05-07 | 1985-11-25 | Toshiba Corp | 紙葉類集積装置 |
US5599009A (en) | 1995-10-05 | 1997-02-04 | Xerox Corporation | Stacking height estimation correction system |
US5603492A (en) | 1996-01-11 | 1997-02-18 | Xerox Corporation | Sheet stacking bin fullness control system |
US5823529A (en) | 1995-10-05 | 1998-10-20 | Xerox Corporation | Single stack height sensor for plural sheet stacking bins system |
US5609333A (en) | 1995-10-05 | 1997-03-11 | Xerox Corporation | Sheet stack height control system |
US5815764A (en) | 1995-10-05 | 1998-09-29 | Xerox Corporation | Document job routing system for a printing system |
JP2002167119A (ja) | 2000-12-05 | 2002-06-11 | Sharp Corp | 用紙排出検出装置 |
JP3675723B2 (ja) * | 2001-02-19 | 2005-07-27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ト排出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2009
- 2009-12-10 JP JP2009280600A patent/JP49870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1-29 US US12/954,978 patent/US8550454B2/en active Active
- 2010-12-10 CN CN201010598763.2A patent/CN1021077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24224A (ja) * | 1995-10-05 | 1997-05-13 | Xerox Corp | メールボックスシステム |
US6142469A (en) * | 1997-11-17 | 2000-11-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ejecting mechanism with contact member and advance descending of tray to prevent direct return of contact member |
JP2002068581A (ja) * | 2000-08-31 | 2002-03-08 | Kyocera Mita Corp | 用紙検知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30062669A1 (en) * | 2001-02-19 | 2003-04-03 | Takehiro Yamakawa | Sheet discharge apparatus,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JP2003312937A (ja) * | 2002-04-26 | 2003-11-0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90540A (ja) * | 2005-04-11 | 2006-10-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07797B (zh) | 2014-12-17 |
US20110140346A1 (en) | 2011-06-16 |
US8550454B2 (en) | 2013-10-08 |
JP4987064B2 (ja) | 2012-07-25 |
JP2011121714A (ja) | 2011-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03187C (zh)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US2007018015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job control method | |
KR100421126B1 (ko) |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방법 | |
CN100474150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EP0637163B1 (en) | Storage unit for storing recorded sheet | |
CN101018273B (zh) | 具有自动送纸装置的图像读取设备 | |
US20030038989A1 (en)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US6192207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image holding components | |
US898557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6201944B1 (en) | Tandem-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operating in color mode and monochrome mode | |
US9522796B2 (en) |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convey a document | |
US7159862B2 (en) | Sheet delivery mechanism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5655207A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tab sheet inserting function | |
JP2007049300A (ja) |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
CN1925540B (zh) | 图像读取设备和复印设备 | |
WO201316881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0367754C (zh) | 文件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07797A (zh) | 薄片检测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183818B2 (en) | Sheet load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loader, and image reader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loader | |
KR102164239B1 (ko) | 스캐너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
US20110116813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equipped therewith | |
JP20062516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23123A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38698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513450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