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9739A - 透镜镜筒、光学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光学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9739A
CN102099739A CN200980127925XA CN200980127925A CN102099739A CN 102099739 A CN102099739 A CN 102099739A CN 200980127925X A CN200980127925X A CN 200980127925XA CN 200980127925 A CN200980127925 A CN 200980127925A CN 102099739 A CN102099739 A CN 102099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axis
lens barrel
lens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79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9739B (zh
Inventor
若水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86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61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861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2616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99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9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97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镜筒及光学设备。透镜镜筒(1)具有:透镜(L2),保持在由与光轴(A)平行的轴部(83)轴支撑的保持框(82)上,通过该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旋转,在与光轴正交的平面内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突起(85),设置在上述保持框上,向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形成;移动部件(70),包括与上述突起抵接的状态下将上述透镜保持在上述第1位置的保持面部(70a)和形成在上述保持面部的一部分上的凹部(72),能够相对于上述保持框移动,上述突起随着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在与上述保持面部抵接的状态和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之间转换,上述透镜在上述突起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下保持在上述第2位置。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光学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镜筒及光学设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摄影时和非摄影时全长变化的收缩式的透镜镜筒,下述装置为世人所知:部分透镜与收缩动作联动而从光路退避,以缩短收容时的全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49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越来越要求相机的小型化,透镜镜筒也要求进一步小型化。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镜筒及光学设备。
本发明通过以下解决方法来解决上述课题。此外,为便于理解,标以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标号来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透镜镜筒,具有:透镜,保持在由与光轴平行的轴部轴支撑的保持框上,通过该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旋转,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正交的平面内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突起,被设置在上述保持框上,向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形成;移动部件,包括与上述突起抵接的状态下将上述透镜保持在上述第1位置的保持面部和形成在上述保持面部的一部分上的凹部,上述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保持框移动,上述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随着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上述突起在与上述保持面部抵接的状态和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之间转换,在上述突起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下,上述透镜保持在上述第2位置。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施力部,朝向上述突起按压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保持面部的方向对上述保持框施力。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在通过上述移动部件向第1方向移动而与上述保持面部滑动后收容到上述凹部内,上述凹部包括收容维持区域,在收容上述突起的状态下,即使上述移动部件进一步向第1方向移动,收容维持区域也维持收容上述突起的状态。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技术方案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部件具有凸轮槽,使上述突起在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下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保持框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上述收容维持区域是与上述凸轮槽平行的平行槽部,上述保持框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时,上述突起在上述平行槽部内移动。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框与以上述轴部为中心的旋转动作联动而相对于上述移动部件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上述移动部件上所设置的上述凹部包括与上述光轴平行设置的直线槽部,在上述保持框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时,上述突起在上述直线槽部内移动。
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框包括:由上述轴部轴支撑的轴承部;保持上述透镜的保持部;以及连接上述轴承部和上述保持部的连接部,上述突起形成在上述轴承部上。
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部件是将上述保持框收容在内径一侧的筒体,上述保持面部及上述凹部分别形成在上述移动部件的内周面上,通过上述移动部件绕其中心旋转,上述突起在与上述保持面部抵接的状态和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之间转换。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一种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透镜,保持在由与光轴平行的轴部轴支撑的保持框上,通过该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旋转,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正交的平面内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支撑部,轴支撑上述保持框;驱动机构,根据上述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进行的旋转动作,将上述保持框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向上述光轴方向驱动。
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技术方案8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框具有被上述轴部轴支撑的轴承部,上述驱动机构向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轴承部。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技术方案8或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隔着上述轴部形成在两个位置。
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技术方案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是将作用于上述保持框的旋转方向的力转换为上述光轴方向的力的凸轮机构。
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轮机构包括:倾斜面部,相对于与上述光轴正交的面倾斜;和滑动部,滑动部,被设置为能够根据上述保持框的旋转动作与上述倾斜面部滑动,上述保持框通过上述旋转动作时上述滑动部被上述倾斜面部引导而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
技术方案13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面部被设置在上述保持框和上述支撑部双方上,通过倾斜面部之间彼此滑动,向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保持框。
技术方案14的发明是技术方案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框具有与上述光轴正交的平面部,在接近上述支撑部的状态下,上述平面部与上述支撑部抵接,从而规定上述保持框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光轴方向的位置。
技术方案15的发明是技术方案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施力部,朝向上述支撑部对上述保持框施力。
技术方案16的发明是一种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技术方案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
此外,标以标号说明的结构可适当进行改善,并且,至少一部分可由其他构造物替代。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小型化的透镜镜筒及光学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表示摄影状态。
图2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的收缩状态。
图3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退避位置)。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的内周面的展开图。
图5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移动中途)。
图6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摄影位置)。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2组保持框的轴承结构的图。
图8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广角位置)。
标号说明
1 透镜镜筒
70 旋转凸轮筒
70 内周面部
72 驱动槽
82 2组保持框
83 旋转轴
85 突起
L2 第2透镜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包括适用了本发明的透镜镜筒的实施方式的相机。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的剖视图,表示摄影状态。
图2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的收缩状态。
以下,在包括图1在内的各图中,设定由X轴-Y轴-Z轴构成的三维坐标系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例如是摄影时和非摄影时光轴方向的全长变化的收缩式的透镜镜筒。透镜镜筒1在摄影时,其一部分从相机主体100突出,在非摄影时其大致整体收容到相机主体100内。
透镜镜筒1具有:第1透镜组L1、第2透镜组L2、第3透镜组L3、CCD10、固定筒20、旋转筒30、平移凸轮筒40、平移筒50、第1透镜组保持筒60、旋转凸轮筒70、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及快门单元90。
第1透镜组L1、第2透镜组L2、第3透镜组L3形成三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从光轴(在图1中以标号A说明)方向的被摄体一侧向摄影者一侧依次配置。第2透镜组L2的入射面为向光轴方向被摄体一侧突出的凸透镜。
CCD10是将通过上述透镜组L1~L3的被摄体光转换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CCD10配置在第3透镜组L3的射出侧。CCD10固定到称为CCD座11的大致圆盘状的部件上。
固定筒20是光轴方向摄影者一侧的端部固定到CCD座11的筒体。
旋转筒30是收容在固定筒20的内径一侧的筒体。旋转筒30在传送来未图示的致动器的的输出时,与此对应地绕中心轴线旋转,被固定筒20和旋转筒30上所设置的未图示的螺旋螺纹引导,在光轴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
平移凸轮筒40是和旋转筒30一体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筒体,收容在旋转筒30的内径一侧。平移凸轮筒40具有插入到固定筒20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平移槽中的突起(分别省略图示),向光轴方向移动时,不进行旋转动作地进行平移移动。
平移筒50是收容在平移凸轮筒40的内径一侧的筒体。平移筒50具有凸轮随动件51,凸轮随动件51贯通平移凸轮筒40上形成的平移槽。该凸轮随动件51的前端部插入到旋转筒30上形成的凸轮槽中,平移筒50与旋转筒30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在光轴方向上平移移动。
第1透镜组保持筒60是收容在平移筒50的内径一侧的筒体,在光轴方向被摄体一侧的端部上,固定用于保持第1透镜组L1的1组保持框61。
第1透镜组保持筒60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凸轮机构相对于平移筒50在光轴方向上平移移动。第1透镜组保持筒60中,在光轴方向被摄体一侧的端部连接有在非摄影时保护第1透镜组L1的入射面的透镜遮挡单元62。
旋转凸轮筒70是收容在第1透镜组保持筒60的内径一侧的筒体。在旋转凸轮筒70的外周面上形成凸轮槽,插入第1透镜组保持筒60上设置的凸轮随动件63。
旋转凸轮筒70在透镜镜筒1从图2所示的收缩状态向图1所示的摄影状态转换时,及摄影状态下变焦透镜在长焦位置和广角位置之间移动时,绕中心轴线进行旋转动作。此外,变焦透镜的长焦位置是指,变焦透镜的焦距最长(摄影视角最小)的位置,广角位置是指焦距最短(摄影视角最大)的位置。
第2透镜组支撑部80是支撑第2透镜组L2的部分。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具有凸轮随动件80a,该凸轮随动件80a插入到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凸轮槽71,第2透镜组支撑部80与旋转凸轮筒70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在光轴方向上平移移动。
稍后详细说明第2透镜组支撑部80的结构。
快门单元90是配置在第2透镜组L2的入射面一侧的公知的透镜快门装置,固定在第2透镜组支撑部80上。快门单元90具有快门叶片91,快门叶片91可在遮挡通过第1~第3透镜组L1~L3的被摄体光的光路的遮挡位置和从光路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透镜镜筒1在从图1所示的摄影状态向图2所示的收缩状态转换时,第2透镜组L2在与光轴A正交的面内移动(滑动),从其他透镜组L1、L3的光路退避。并且,在透镜镜筒1的收缩状态下,第2透镜组L2退避而形成的空间中,如图2所示,收容第3透镜组L3。透镜镜筒1因此可缩短收缩状态下的全长。
第2透镜组L2在相机电源断开状态下,退避到图2所示的退避位置,当电源接通时,向摄影位置(第2透镜组L2的光轴和其他透镜组L1、L3的光轴实质上一致的位置)移动。
以下说明第2透镜组L2的移动机构。
图3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该图3表示第2透镜组L2配置在退避位置的收缩状态(参照图2)。
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主体部81;保持第2透镜组L2的框体即2组保持框82。
主体部81的外周面上设有凸轮随动件80a,其插入到上述旋转凸轮筒70的凸轮槽71中。凸轮随动件80a以大致相等的间隔例如设置三个。上述快门单元90如图1所示固定到主体部81上。
2组保持框82具有:保持部82a,是将第2透镜组L2收容在内径一侧的圆环状的部分;臂部82b,从该保持部82a的外周面突出形成。臂部82b的前端部上设有圆筒状形成的轴承部82c。主体部81上设有与光轴A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旋转轴83。2组保持框82经由轴承部82c由旋转轴83可旋转地轴支撑。
2组保持框82通过主体部81上设置的扭簧84被向摄影位置施力,在图3所示的退避位置上,抵抗扭簧84的施力向退避位置退避。该扭簧84具有作为压缩线圈弹簧的功能,对2组保持框82向接近主体部81上固定的快门单元90的方向施力。
2组保持框82中的轴承部82c的外周面上设有突起85,其从与臂部82b相反一侧的区域向轴承部82c的外径一侧突出形成。通过该突起85与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接触,2组保持框82抵抗扭簧84的施力而向退避位置退避。
从图3所示的第2透镜组L2退避的收缩状态开始,当相机的电源开关进行接通操作时,透镜镜筒1转换到从相机主体100突出的图1所示的摄影状态。此时的变焦透镜处在广角位置。
透镜镜筒1从收缩状态转换到摄影状态时,旋转凸轮筒70旋转,使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向光轴方向被摄体一侧移动。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的内周面的展开图。
旋转凸轮筒70形成有凸轮槽71,凸轮槽71中插入第2透镜组支撑部上设置的凸轮随动件80a。凸轮槽71绕旋转凸轮筒70的中心轴以大致相等的间隔设置三个。此外,在图4中,为表示凸轮随动件80a的移动状态,图示了多个凸轮随动件80a,插入到一个凸轮槽71的凸轮随动件80a是一个。
凸轮槽71在区域71a和区域71b中,凸轮槽的斜率相反,在俯视图中大致形成为V字状,上述区域71a是透镜镜筒1从收缩状态向摄影状态转换时驱动第2透镜组支撑部80的区域,上述区域71b是变焦透镜在广角位置和长焦位置之间移动时使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的区域。
凸轮随动件80a在透镜镜筒1从收缩状态向摄影状态转换时,根据旋转凸轮筒70的旋转在凸轮槽71的区域71a内移动,在摄影状态下改变变焦透镜的焦距时,在凸轮槽71的区域71b内移动。
其中,透镜镜筒1中,如上所述在图3所示的收缩状态(第2透镜组L2的退避状态)下,2组保持框82具有的突起85与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70a抵接。在图4所示的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的展开图中,对突起85和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70a的抵接位置标以标号B来说明。
在图3所示的收缩状态下,当旋转凸轮筒70旋转时,第2透镜组支撑部80与2组保持框82一体地在光轴方向上进行平移动作。
图5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表示第2透镜组L2配置在退避位置和摄影位置的中间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上,除了将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向光轴方向驱动的凸轮槽71外,形成在退避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驱动2组保持框82的驱动槽72。驱动槽72与光轴A大致平行地形成。此外,在图4中,为了表示突起85的移动状态,图示了多个突起85,但插入到一个驱动槽72的突起85是一个。
2组保持框82上形成的突起85与2组保持部80向光轴方向摄影者一侧的移动联动,与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滑动并向光轴方向摄影者一侧移动。并且,突起85由扭簧84向按压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70a的方向施力,因此之后根据旋转凸轮筒70的旋转而收容到驱动槽72中。
图5表示突起85的一部分(一半左右)插入到驱动槽72的状态。并且在图4中,对此时的突起85的移动轨迹标以标号C来说明。
图6是从光轴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旋转凸轮筒及第2透镜组支撑部的俯视图,表示第2透镜组L2配置在摄影位置的状态的透镜镜筒1。
如图6所示,当突起85插入到驱动槽72时,变为第2透镜组L2的光轴实质上与其他透镜组L1、L3的光轴一致的摄影位置。在该摄影位置下,从2组保持框82的保持部82a突出形成的定位突起82d插入到主体部8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定位切口部81a。
第2透镜组支撑部80通过扭簧84的施力,使定位突起82d的前端部按压定位切口部81a的内侧面,第2透镜组L2当变焦透镜在广角位置和长焦位置之间移动时,保持在摄影位置上。
其中,2组保持框82以旋转轴83为中心旋转而从退避位置向摄影位置移动时,相对于主体部81向光轴方向的被摄体一侧(接近快门单元90的方向)移动。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具有的2组保持框的轴承结构的图。
在该图7中,(a)表示第2透镜组L2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的2组保持框82。并且(c)表示第2透镜组L2处于摄影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的2组保持框82。(b)表示2组保持框82从(a)所示的状态向(c)所示的状态转换中的状态。
并且,图7(a)~(c)各图是表示2组保持框82旋转的情况的俯视图及轴承部82c的展开图。
2组保持框82的轴承部82c形成为圆筒形状。轴承部82c上设有凹部86,其使与主体部81相对的端面向旋转轴83的轴线方向凹陷而形成。凹部86隔着旋转轴83形成在两个位置。旋转轴83的与主体部81相对的端面和凹部86的底面86a为经由凸轮面87的连续面,上述凸轮面87相对于与光轴A正交的平面倾斜设置。
另一方面,主体部81上形成凸部88,其与轴承部82c上设置的凹部86对应。主体部81的与轴承部82c相对的面部及凸部88的前端部88a为经由凸轮面89的连续面。
在第2透镜组L2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2、图3),如图7(a)所示,凸部88的前端面88a与轴承部82c的和主体部81相对的端面抵接,这些面部规定第2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的位置。
并且,为了向摄影位置移动,2组保持框82绕旋转轴83旋转而成为如图7(b)所示的轴承部82c的凸轮面87和主体部81的凸轮面89重叠的位置时,轴承部82c通过扭簧84向光轴方向的施力而向接近主体部81的方向移动。此时,凸轮面87和凸轮面89滑动。
在第2透镜组L2配置在摄影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1、图6),如图7(c)所示,凸部88收容在凹部86内,和图7(a)所示的第2透镜组L2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相比,2组保持框82和主体部81接近。第2透镜组L2和处于退避位置时相比,在摄影位置时靠近快门单元90(参照图1及图2)。
并且,在该图7(c)所示的状态下,凸轮面87及凸轮面89、凹部86的底面86a及凸部88的前端面88a分别不接触,第2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的位置如下规定:和轴承部83c的凹部86相比设置在内径一侧的区域的定位面部83e与主体部81抵接(参照图1)。
因此,第2透镜组L2进行从退避位置到摄影位置的移动动作(旋转动作),并进行向光轴方向的移动动作(平移动作)。并且,透镜镜筒1通过该第2透镜组L2向光轴方向的移动动作,使第2透镜组L2的入射侧的透镜顶点在光轴方向的位置(在图1中标以标号D)与快门单元90在光轴方向的位置(在图1中标以标号E)重叠。
2组保持框82在从图1所示的摄影状态向图2所示的收缩状态转换时,进行和上述图7(a)~(c)相反的动作。2组保持框82向和上述情况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凸轮面87、89作用于2组保持框82的旋转方向的力转换为光轴方向的力,使2组保持框82向与快门单元90分离的方向(摄影者一侧)移动。2组保持框82进行绕旋转轴83的旋转动作,凸轮面87、89在2组保持框82开始进行旋转动作后,立即使2组保持框向与快门单元90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2组保持框82和快门单元90不会干扰。
和2组保持框82不与旋转动作联动而向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镜筒(省略图示)相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在摄影状态下可使第2透镜组L2和快门单元90接近,因此与2组保持框82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相应地,可缩短透镜镜筒1在光轴方向的尺寸。
如上所述,2组保持框82伴随着旋转动作而向光轴方向移动,因此突起85也随之向光轴方向移动。
而上述驱动槽72与光轴A平行,因此2组保持框82随着旋转动作向光轴方向移动时,突起85在驱动槽72内移动。
透镜镜筒1中,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第2透镜组L2配置在摄影位置,但在整个摄影光学系统中没有完全变为广角位置,从图6所示的状态开始,旋转凸轮筒70进一步旋转。
当旋转凸轮筒70旋转时,凸轮随动件80a被凸轮槽71引导,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向光轴方向被摄体一侧移动,变焦透镜处于广角位置。
另一方面,第2透镜组L2已经处于摄影位置,定位突起82d与定位切口部81a接触,因此如果使2组保持框82在图6所示的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旋转,则存在负荷施加到臂部82b等的可能性。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凸轮筒70上设有与驱动槽72连续形成的退避槽73。退避槽73与凸轮槽71平行。
摄影位置的2组保持框82与主体部81一体向光轴方向移动,因此突起85以和凸轮随动件80a同样的轨迹移动。退避槽73与凸轮槽71平行,因此在第2透镜组L2配置在摄影位置的状态下,即使第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向光轴方向移动,由于突起85在退避槽73内移动,所以2组保持框82不会绕旋转轴83旋转。
使变焦透镜在广角位置和长焦位置之间移动时,突起85也在退避槽73内移动,第2透镜组L2保持在摄影位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可获得以下效果。
(1)作为使成为退避光学系统的第2透镜组L2在退避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驱动的机构,可以是通过电机等驱动用于保持第2透镜组L2的2组保持框82的机构,但这种情况下,透镜镜筒1可能大型化。
并且可考虑如下机构:将前端部上形成了凸轮面的突起设置在CCD座11上,在收缩动作时当第2透镜组支撑部80接近CCD座11时,通过该突起使2组保持框82驱动到退避位置。但这种情况下,在光轴方向,CCD座11上作用有来自2组保持框82的反作用力,因此需要加强CCD座11。
而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通过形成在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的驱动槽72、形成在2组保持框82的突起85来驱动2组保持框82,因此可使透镜镜筒1小型化。并且无需加强CCD座11。
(2)由于设置了对第2透镜组L2向摄影位置施力的扭簧84,因此摄影时的第2透镜组L2的位置稳定。并且,该扭簧84具有使2组保持框82在摄影位置上向第2透镜组支撑部80的主体部81施力的施力弹簧的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3)在图1所示的摄影状态下,通过定位面部83e与主体部81抵接来规定第2透镜组的位置,因此可防止负荷施加到凸部88。
(4)因把突起85设置在轴承部82c上,因此能够以轴承部82c的较少的旋转量大幅移动第2透镜组L2。
(5)和摄影状态下第2透镜组L2与快门单元90在光轴方向的位置不重叠的透镜镜筒相比,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可使第2透镜组L2与快门单元90接近,因此可缩短光轴方向的尺寸。并且,因第1透镜组L1和第2透镜组L2接近,所以有利于确保光学系统整体的光学性能。
(6)因驱动槽72与光轴平行设置,所以即使2组保持框82与旋转动作联动并向光轴方向移动,突起85也不会碰到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70a。
(7)因退避槽73和凸轮槽71平行设置,所以在将第2透镜组支撑部80向光轴方向驱动时,2组保持框82不旋转,可将第2透镜组L2保持在摄影位置。
(8)将用于使2组保持框82向光轴方向驱动的凸轮面87、89绕旋转轴83设置在两个位置,因此可稳定地使2组保持框82向光轴方向驱动。
(9)绕旋转轴83在两个位置设置凸轮面87、89,因此可稳定地使2组保持框82向光轴方向驱动。
(10)因设置了对2组保持框82向靠近第2透镜组支撑部80的主体部81的方向施力的扭簧84,所以摄影时的第2透镜组L2的位置稳定。并且,该扭簧84具有对2组保持框82从退避位置向摄影位置的方向施力的扭簧的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11)因将用于旋转驱动2组保持框82的突起85设置在轴承部82c上,所以能够以轴承部82c的较少的旋转量大幅移动第2透镜组L2。
(12)因旋转驱动2组保持框82的驱动槽72与光轴平行设置,所以即使2组保持框82与旋转动作联动并向光轴方向移动,突起85也不会碰到旋转凸轮筒70的内周面70a。
(变形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进行以下所示的各种变形、变更,它们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中,在使退避光学系统即第2透镜组向光轴方向驱动的旋转凸轮筒上,形成有使第2透镜组在退避位置和摄影位置之间驱动的驱动槽(凹部),但驱动槽不限于此,也可形成在其他部件(例如专用的移动部件)上。
(2)实施方式中,与凸轮槽平行地设置退避槽,但只要突起不碰到旋转凸轮筒的内周面,则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使旋转凸轮筒的内周面以比实施方式大的范围凹陷。
(3)实施方式的突起在轴承部中夹持旋转轴设置在臂部的相反一侧,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在轴承部的其他部分。
(4)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设置在相机上,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设置在望远镜、双筒镜(Binocular)等其他光学设备上。
(5)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中,通过凸轮机构使保持框向光轴方向驱动,但只要能够使保持框根据其旋转动作向光轴方向驱动,则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通过螺纹机构、螺旋(Helicoid)机构等在光轴方向上引导保持框。
(6)在实施方式中,向光轴方向驱动2组保持框的凸轮面形成在轴承部上,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形成在臂部等2组保持框的其他部分上。
(7)凸轮面形成在绕旋转轴的两个位置,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1处或3处以上。

Claims (16)

1.一种透镜镜筒,具有:
透镜,保持在由与光轴平行的轴部轴支撑的保持框上,通过该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旋转,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正交的平面内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
突起,被设置在上述保持框上,向与上述光轴正交的方向突出地形成;以及
移动部件,包括在与上述突起抵接的状态下将上述透镜保持在上述第1位置的保持面部和形成在上述保持面部的一部分上的凹部,上述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保持框移动,
上述透镜镜筒的特征在于,
随着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上述突起在与上述保持面部抵接的状态和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之间转换,
在上述突起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下,上述透镜保持在上述第2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施力部,朝向上述突起按压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保持面部的方向对上述保持框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在通过上述移动部件向第1方向移动而在上述保持面部滑动后收容到上述凹部内,
上述凹部包括收容维持区域,在收容上述突起的状态下,即使上述移动部件进一步向第1方向移动,上述收容维持区域也维持收容上述突起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部件具有凸轮槽,使上述突起在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下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保持框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
上述收容维持区域是与上述凸轮槽平行的平行槽部,
上述保持框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时,上述突起在上述平行槽部内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框与以上述轴部为中心的旋转动作联动而相对于上述移动部件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
上述移动部件上所设置的上述凹部包括与上述光轴平行设置的直线槽部,
在上述保持框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时,上述突起在上述直线槽部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框包括:由上述轴部轴支撑的轴承部;保持上述透镜的保持部;以及连接上述轴承部和上述保持部的连接部,
上述突起形成在上述轴承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部件是将上述保持框收容在内径一侧的筒体,
上述保持面部及上述凹部分别形成在上述移动部件的内周面上,通过上述移动部件绕其中心旋转,上述突起在与上述保持面部抵接的状态和收容到上述凹部的状态之间转换。
8.一种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镜,保持在由与光轴平行的轴部轴支撑的保持框上,通过该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旋转,上述透镜在与上述光轴正交的平面内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
支撑部,轴支撑上述保持框;以及
驱动机构,根据上述保持框以上述轴部为中心进行的旋转动作,将上述保持框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向上述光轴方向驱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框具有被上述轴部轴支撑的轴承部,
上述驱动机构向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轴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隔着上述轴部形成在两个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是将作用于上述保持框的旋转方向的力转换为上述光轴方向的力的凸轮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机构包括:倾斜面部,相对于与上述光轴正交的面倾斜;和滑动部,被设置为能够根据上述保持框的旋转动作在上述倾斜面部滑动,
上述保持框通过上述旋转动作时上述滑动部被上述倾斜面部引导而向上述光轴方向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倾斜面部被设置在上述保持框和上述支撑部双方上,通过倾斜面部之间彼此滑动,向上述光轴方向驱动上述保持框。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框具有与上述光轴正交的平面部,在接近上述支撑部的状态下,上述平面部与上述支撑部抵接,从而规定上述保持框相对于上述支撑部在光轴方向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有施力部,朝向上述支撑部对上述保持框施力。
16.一种光学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
CN200980127925.XA 2008-07-17 2009-07-15 透镜镜筒、光学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9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6190 2008-07-17
JP2008186190A JP5446154B2 (ja) 2008-07-17 2008-07-17 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
JP2008-186191 2008-07-17
JP2008186191A JP2010026164A (ja) 2008-07-17 2008-07-17 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
PCT/JP2009/062792 WO2010008015A1 (ja) 2008-07-17 2009-07-15 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9739A true CN102099739A (zh) 2011-06-15
CN102099739B CN102099739B (zh) 2015-03-25

Family

ID=41550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792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9739B (zh) 2008-07-17 2009-07-15 透镜镜筒、光学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47653B2 (zh)
CN (1) CN102099739B (zh)
WO (1) WO20100080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850A (zh) * 2018-01-30 2019-08-06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5412B2 (ja) * 2008-12-27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573198B2 (ja) * 2010-01-27 2014-08-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影装置
JP6234052B2 (ja) * 2013-04-15 2017-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KR20150105150A (ko) * 2014-03-07 2015-09-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조립체 및 이를 가지는 촬영 장치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2003A (ja) * 2004-09-02 2006-03-16 Nikon Corp 沈胴式カメ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4032A (ja) * 1982-09-04 1984-03-12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カメラ
US4669848A (en) * 1983-12-07 1987-06-02 Nippon Kogaku K. K. Camera having partially retractable taking optical system
JP2561906B2 (ja) 1984-04-19 1996-12-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切換式カメラ
JPS6334524A (ja) 1986-07-29 1988-02-15 Minolta Camera Co Ltd カメラ
US4887107A (en) * 1986-07-29 1989-12-12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JP3586315B2 (ja) * 1995-06-30 2004-11-10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H1123937A (ja) 1997-07-04 1999-01-29 Minolta Co Ltd 噛み合い機構、噛み合い機構を備えた装置
JP2003149723A (ja) 2001-11-09 2003-05-21 Konica Corp カメラ
JP3771909B2 (ja) * 2002-02-21 2006-05-10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沈胴式ズームレンズ鏡筒及び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沈胴方法
JP2004258312A (ja) * 2003-02-26 2004-09-16 Optech:Kk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
US7477308B2 (en) * 2003-03-14 2009-01-13 Fujifilm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having collapsable lens barrel
JP4481611B2 (ja) 2003-03-14 2010-06-16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361921A (ja) * 2003-05-15 2004-12-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WO2005071659A1 (ja) * 2004-01-27 2005-08-04 Fujitsu Limited 表示装置,表示制御装置,表示方法,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同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4555607B2 (ja) * 2004-05-14 2010-10-06 株式会社オプテック レンズ鏡筒繰出し機構
JP2006084728A (ja) * 2004-09-15 2006-03-30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4691675B2 (ja) 2005-02-22 2011-06-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胴及び該レンズ鏡胴を備えたカメラ
JP5073172B2 (ja) 2005-03-17 2012-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ィジタルカメラ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
JP4979942B2 (ja) * 2005-12-28 2012-07-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006576B2 (ja) 2006-05-26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ンズ鏡胴、このレンズ鏡胴を用いたカメラ、デジタルカメラ、携帯型情報端末装置、及び、画像入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2003A (ja) * 2004-09-02 2006-03-16 Nikon Corp 沈胴式カメ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5850A (zh) * 2018-01-30 2019-08-06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81967A1 (en) 2011-07-28
WO2010008015A1 (ja) 2010-01-21
CN102099739B (zh) 2015-03-25
US8547653B2 (en) 201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12961B1 (ko) 수납식 촬영 렌즈
US9778544B2 (en) Lens barrel
JP5079277B2 (ja) レンズ鏡筒
US8451544B2 (en) Lens barrel
JP5446154B2 (ja) レンズ鏡筒、光学機器
CN102099739A (zh) 透镜镜筒、光学设备
US10139648B2 (en) Lens barrel
CN101819311A (zh)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N103080803A (zh) 镜头
CN102132187B (zh) 镜头镜筒和摄像装置
US6147814A (en) Zoom lens barrel
US4523815A (en) Zoom lens barrel for macrofocusing
KR101100995B1 (ko) 렌즈 배럴 및 휴대형 정보 단말 장치
CN103329018B (zh) 熔接接合装置及熔接接合方法
CN103207438A (zh) 变焦镜筒
US6906871B2 (en) Cam mechanism for lens barrel
US6753911B1 (en) Zooming lens barrel and a camera in use therewith
US6839187B2 (en) Lens distance-varying mechanism, and step-zoom len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080049340A1 (en) Lens barrel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H11109447A (ja)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US6940658B2 (en) Step-zoom lens
JP2002156572A (ja) レンズ連動機構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20177064A (ja) 光学機器
JP5513961B2 (ja) レンズ枠の移動機構およびレンズホルダ
JP4181784B2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