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9174B - 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9174B
CN102079174B CN2010105199780A CN201010519978A CN102079174B CN 102079174 B CN102079174 B CN 102079174B CN 2010105199780 A CN2010105199780 A CN 2010105199780A CN 201010519978 A CN201010519978 A CN 201010519978A CN 102079174 B CN102079174 B CN 1020791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a ink
recording sheet
thermal head
reflecting surface
hold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997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9174A (zh
Inventor
北村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79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9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9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91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02Feed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16Multicolour arrangements
    • B41J35/18Colour change effected automatically

Abstract

一种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该打印设备包括:头保持单元,其被构造成可动地保持热能头,使得热能头能够处于压靠台板的压接状态以及与台板分离的分离状态;输送机构,其被构造成向热能头和台板之间的记录区域输送彼此叠置的墨带和记录片材;反射面,其设置于头保持单元;以及带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施加于墨带的标记,带传感器隔着已经经过记录区域并已从记录片材剥离的墨带的路径被设置在与反射面相对的一侧。带传感器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反射面被构造成使得从发光元件入射的光在分离状态和压接状态均到达光接收元件。

Description

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用于检测墨带上的标记的单元的热转印型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打印机打印方法的例子包括热转印,在热转印中,使用热能头(thermal head)将涂布于墨带的墨热转印到打印纸。热敏式打印机是一种采用热转印技术的打印设备,热敏式打印机的例子包括具有检测墨带的输送位置用的单元的打印机。
将用图7-11来说明热敏式打印机检测墨带的输送位置的方法。图7是传统的热敏式打印机中的打印机构周边的截面图。
热能头101固定地支撑于热能头单元150。热能头单元150能够绕未示出的转动中心转动,并支撑于设备主体的主框架。压纸辊102以面对设置于热能头101的发热元件的方式被可转动地支撑。热能头101根据热能头单元150的转动压靠压纸辊102以及从压纸辊102分离。
热能头单元150随着头驱动杆110的转动而转动。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通过控制头驱动马达130来进行头驱动杆110的转动量的控制。
当打印操作开始时,头驱动杆110被可转动地驱动预定量,图7所示的热能头101移动到与压纸辊102分离的分离状态。
接着,卷绕墨带105以进行墨带的出头输送(head-findingconveyance),墨带105的头部颜色区域(head color region,涂布有将被首先转印的颜色的墨的区域)被定位于热能头101的正下方。
接着,一对输送辊103在夹着一张打印纸104的状态下转动,并且打印纸104被输送到打印开始位置。从而,完成了对打印纸104的打印准备。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由同一输送马达131分别执行一对输送辊103的驱动和墨带105的卷绕。
这里,将说明墨带的出头输送。图8示出了典型的墨带105的部分区域。例如黄色、品红色、青色和保护涂层(overcoat)等各种颜色的墨涂布于墨带105。在涂布了各种墨颜色的区域中的相邻区域之间,施加不透光的黑色标记120。
在图7所示的分离状态下,通常,光反射器106发出的光被安装到热能头单元150的反射板107反射,并到达光反射器106的光接收单元。然而,如果涂布于墨带105的黑色标记120经过该光路的上方,则光被遮挡,而不会到达光反射器106的光接收单元。因此,黑色标记120能够被检测到。
此外,如图8所示,在第一种颜色(图8中为黄色)的墨在打印期间被第一次转印前,两条黑色标记120被打印。因此,第一种颜色的墨的头部和其他颜色的墨的头部能够区分开。由此,当第二条黑色标记120由于定位于从光反射器106发出的光的光路上方而被检测到时,停止输送墨带105,并且完成了墨带的出头输送。
当墨带的出头和打印纸的出头输送完成时,头驱动杆110被可转动地驱动预定量。因此,如图9所示,热能头101移动到压靠压纸辊102的压接状态。然后,热能头101基于输入图像选择性地使各发热元件发热。在此过程中,在一对输送辊103于打印期间沿输送方向输送打印纸104的同时,带卷绕机构输送墨带105。因此,墨带105上的墨被转印到打印纸104,从而在打印纸104上形成黄色图像。
尽管进行了墨转印的墨带105由于热而粘附到打印纸104,但是,以剥离构件108的前端作为开始点,通过在与打印纸的输送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输送墨带105,可以从打印纸104剥离墨带105。
图10示出了当黄色图像的形成完成时的状态。当图像形成完成时,热能头101的发热元件151停止发热。在此阶段,打印纸104和墨带105在从发热元件151到剥离构件108的前端(打印纸和墨带彼此剥离的开始点)的距离A上彼此粘附。因此,在热能头101从压纸辊102分离(处于分离状态)时,输送打印纸104和墨带105,并主动地进行打印纸104和墨带105彼此剥离的剥离操作。当打印纸104和墨带105已经被充分地输送并且彼此剥离时,输送马达131停止驱动,完成剥离操作。
接着,墨带105被输送到下一种颜色(品红色)的墨的头部,打印纸104返回到打印开始位置。然后,热能头101压靠压纸辊102(处于压接状态),并且以下一种颜色的墨进行打印操作。
通过重复这样的操作,品红色图像和青色图像重叠于黄色图像上以形成期望的全色图像。
图11示出了印在墨带105上的标记120的位置与施加有各种颜色的墨并且接收热能头所发的热的区域(转印区域R)之间的位置关系。
空白区域(margin)B设置在施加于各种颜色的墨的头部的标记120的后端和下一种颜色的墨的转印区域的前端之间。在图10中示出了该空白区域B的长度。该长度与从光反射器106发出的光到达的位置与发热元件151所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对应。为了进行墨带105的出头,墨带的转印区域R的前端在光反射器106检测到标记120的时刻需要被定位于热能头的发热元件151所在的位置。
此外,空白区域C也设置在转印区域R的后端和设置于下一种颜色的墨的头部的标记120的前端之间。该空白区域C被设定为比由墨带105在剥离操作期间的输送距离减去空白区域B的长度所算出的长度长。由于该空白区域C,在完成剥离操作后,光反射器106能够检测到墨带上的标记120。
如果没有设置该空白区域C,则当完成剥离操作时,位于下一种颜色的墨的头部的标记120经过从光反射器106输出的光的光路。因此,完成剥离操作后,在墨带105被输送的状态下,即使试图检测标记,也不能检测到标记120。于是,不能进行下一种颜色的墨的出头。
由此,对于传统的墨带的出头输送来说,必需形成不能用作转印区域R的无用的空白区域B和C。这种空白区域B和C增加了墨带105的总长度,导致墨带盒的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此外,在打印期间,由于墨带的空白区域B和C的附加长度,墨带105不得不被不必要地输送,从而增加了用于打印的时间。
此外,由于墨带105被不必要地输送,所以在墨带105上形成褶皱的机会增多。这些褶皱的图案打印在打印纸上,从而也导致打印品质劣化的风险增大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例如,日本特开2006-159432号公报论述了用于检测墨带上的标记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位于热能头的发热元件与剥离构件的剥离开始点之间。来自该传感器的光照射在位于发热元件和剥离构件之间的墨带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来自传感器的光所照射的位置和发热元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缩短,所以可以缩短标记和下一种颜色的墨的转印区域R之间的空白区域B。
在日本特开2006-159432号公报论述的技术中,来自传感器的光照射墨带和打印纸粘附在一起的部分。因此,为了检测墨带上的标记,打印纸的表面反射传感器的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打印纸在打印机中晃动(jiggle around)或卷曲,则由打印纸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扩散。由此,存在不能正确地检测墨带标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检测墨带的头部并且能够减少墨带空白区域的打印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打印设备,其包括:台板;头保持单元,其被构造成可动地保持热能头,使得所述热能头能够处于压靠所述台板的压接状态以及与所述台板分离的分离状态;输送机构,其被构造成向所述热能头和所述台板之间的记录区域输送彼此叠置的墨带和记录片材;反射面,其设置于所述头保持单元;以及带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施加于所述墨带上的标记,所述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一侧并且面对已经经过所述记录区域并已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墨带的路径,其中,所述带传感器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所述反射面被构造成使得从所述发光元件入射的光在所述分离状态和所述压接状态均到达所述光接收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所述打印设备包括:台板;头保持单元,其被构造成可动地保持热能头,使得所述热能头能够处于压靠台板的压接状态以及与所述台板分离的分离状态;输送机构,其被构造成向所述热能头和所述台板之间的记录区域输送彼此叠置的墨带和记录片材;反射面,其设置于所述头保持单元;以及带传感器,其具有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用于检测施加于所述墨带上的标记,所述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一侧并且面对已经经过所述记录区域并已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墨带的路径,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压接状态下,将墨从所述墨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以及在转印了墨之后,在所述热能头从所述压接状态向所述分离状态移动期间,开始所述带传感器对所述标记的检测。
从下述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打印设备的处于分离状态(分离位置)的记录区域周边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设备的处于压接状态(压接位置)的记录区域周边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设备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操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剥离构件和反射板的构造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传统的热敏式打印机的处于分离状态的打印机构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是示出传统墨带的区域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是传统的热敏式打印机的处于压接状态的打印机构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传统的热敏式打印机的在完成打印操作期间的状态的打印机构单元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在用于传统的热敏式打印机的墨带上施加标记和转印区域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以及方面。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用于收纳记录片材2和墨带3的盒1包括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供给带收纳单元5以及卷取带收纳单元6。
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收纳卷筒片材,记录片材2卷绕成卷筒片材。供给带收纳单元5收纳使用前的墨带3,使用前的墨带3卷绕在供给带芯10上。卷取带收纳单元6收纳使用后的墨带3,使用后的墨带3卷绕在卷取带芯11上。记录片材2可以是类似打印纸的纸片材,或者例如可以是类似高射投影仪(overheadprojector,OHP)片材的塑料片材。
卷筒片材芯7插入到卷筒片材中央的孔部中。在记录操作期间,未示出的卷筒片材推压机构对卷筒片材芯7施加朝向给送辊8的力。
给送辊8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连接到输送马达9。给送辊8能够基于输送马达9的驱动而转动。在卷筒片材抵靠给送辊8的状态下,当给送辊8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记录片材2被给送出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当给送辊8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记录片材2被收纳到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内部。
卷取带芯11也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和转矩限制器(torquelimiter)连接到输送马达9。卷取带芯11基于输送马达9的驱动仅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墨带3基于卷取带芯11的转动而被卷绕。
夹送辊13压靠输送辊12,使得已经到达辊12和13之间的记录片材2能够被夹持。输送辊12也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连接到输送马达9。输送辊12基于输送马达9的驱动能够沿两个方向转动。当输送辊12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沿从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拉出记录片材2的方向输送记录片材2。当输送辊12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沿将记录片材2引入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的方向输送记录片材2。
输送马达9、给送辊8、输送辊12、夹送辊13、下述的排出辊21以及下述的排出对向辊(discharge counter roller)22构成用于输送记录片材2和墨带3的输送机构。
热能头15具有配置成线状的多个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中的每一个均能被制成选择性地发热。热能头15被保持在头保持单元16中,头保持单元16被可动地支撑于打印设备的主体框架。热能头15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头保持单元16。
台板14被设置为面对热能头15。台板14支撑在台板14和热能头15之间的区域(记录区域)的记录片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被保持的辊型结构用作台板14。然而,平坦型结构也可以用作台板14。
头保持单元16被构造为能够绕与记录区域中的记录片材(以及墨带)的表面平行且与记录片材(以及墨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转轴转动。由主体框架可转动地支撑的头驱动杆17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连接到头驱动马达18。当头驱动杆17基于来自头驱动马达18的驱动而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头驱动杆17经由头加压板19使头保持单元16转动。因此,热能头15压靠台板14(处于压接状态)。在此阶段,配置热能头15的发热元件的列与热能头15和台板14所接触的线匹配。
当头驱动杆17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设置于头驱动杆17的销向上推头保持单元16。因此,热能头15沿从台板14退避的方向移动(处于分离状态)。热能头15被构造成能够在压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移动,在压接状态中,热能头15压靠台板14,在分离状态中,热能头15与台板14分离。另外,热能头15可以被构造成能够移动到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中,热能头15比上述分离状态更进一步与台板14分离。
卷曲消除辊(decurling roller)20被保持在主体框架的任一端并且能够自由转动。卷曲消除辊20被配置在从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到输送辊12的记录片材路径与热能头15附近的记录片材路径的交汇点处。卷曲消除辊20具有挤压(squeezing)记录片材2以消除片材的卷曲的功能。
设置有多个发热元件的陶瓷基板被安装于热能头15,该多个发热元件在与图1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呈线状。当热能头处于压接状态时,配置多个发热元件的线与台板14接触。
排出辊21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连接到输送马达9。排出辊21基于来自输送马达9的驱动能够沿任一方向转动。当排出辊21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排出辊21在与输送辊12输送记录片材2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2。排出对向辊22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未示出的保持构件保持在任一端。
当热能头15处于压接状态或处于分离状态时,保持构件使排出对向辊22从排出辊21分离。此外,当热能头15处于退避状态时,保持构件使排出对向辊22接近排出辊21,使得排出对向辊22压靠排出辊21。
裁切器23经由未示出的驱动系统连接到头驱动马达18。通过在与热能头15的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驱动头驱动马达18来操作裁切器23。
由排出辊21输送的记录片材2的输送量被设定为大于由输送辊12输送的记录片材2的输送量。因此,当记录片材2在被夹持的状态下从输送辊12朝向排出辊21输送时,排出辊21和输送辊12之间的记录片材2处于张紧状态。由此,通过在向记录片材2施加张力的状态下操作裁切器23,可以适当地裁切记录片材2。
图2是当热能头15处于分离状态时记录区域周边的打印设备的示意性截面图。在记录片材上开始记录之前,在该分离状态下,由输送机构将记录片材2和墨带3输送到记录开始位置(准备输送)。
例如黄色、品红色、青色和保护涂层等各种颜色(包括透明色)的墨被涂布在墨带3上。在涂布了各种墨颜色的转移区域中的相邻的转印区域之间,施加不透光的标记(即,黑色标记)。该标记用作进行各颜色的转印区域的出头的基准。
用于检测施加于墨带3的标记的带传感器24包括发光元件31和光接收元件32。发光元件31可以是例如发出红外线的元件。在此情况下,接收红外线的元件被用于光接收元件32。施加于墨带3的标记可以仅仅使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不能透过。
打印设备具有剥离构件25,剥离构件25用作已经经过将施加于墨带3上的墨热转印到记录片材2用的区域(记录区域)的墨带3与记录片材2彼此拉离的开始点。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剥离构件25的至少一部分用作反射面33。剥离构件25形成为弯折成两部分的金属板。
反射面33被构造成允许来自带传感器24的发光元件31的入射光到达带传感器24的光接收元件32。当热能头15处于分离状态时,从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的中心光束(以下称为“发光元件光轴”)与反射面33之间的角度是例如92.5°。
带传感器24隔着经过记录区域后已经与记录片材2拉离的墨带3的路径(path)被设置于反射面33的相对侧。
图3是示出当热能头15处于压接状态时的打印设备的记录区域周边的示意性截面图。在压接状态下,进行将墨带3上的墨转印到记录片材的记录操作。
在记录操作中,输送机构在热能头15和台板14之间输送彼此叠置的记录片材2和墨带3。同时,热能头15基于输入的预定图像选择性地使各发热元件发热。因此,涂布在墨带上的期望的单色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2上。对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这三种墨颜色,通过重复该记录操作,可以在记录片材2上形成期望的全色图像。在形成全色图像后,通过类似的记录操作,涂布在墨带3上的保护涂层也可以被转印到记录片材2上。
在压接状态下,反射面33从与带传感器24的发光元件31的光轴正交的平面朝向带传感器24倾斜2.5°。更具体地,在压接状态下,从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的中心光束与反射面33之间的角度是例如87.5°。
带传感器24的发光元件31可以具有定向特性(directionalcharacteristic),以在与发光元件的光轴成10°以内的角度方向上输出具有90%以上强度的光。此外,带传感器24的光接收元件32可以在与光接收元件的光轴成10°以内的角度方向上具有90%以上的定向灵敏度特性(directional sensitivitycharacteristic)。因此,即使反射面33从与发光元件的光轴和光接收元件的光轴正交的平面分别倾斜±2.5°,也能够毫无问题地检测墨带上的标记。
图4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打印设备的电气构造的方框图。中央处理单元(CPU)201控制整个打印设备。只读存储器(ROM)202连接到CPU 201并且存储控制程序等。CPU201基于存储在ROM 202中的控制程序而运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03用作CPU 201的运算处理用的工作存储器。RAM203还临时存储经由操作单元204输入的各种设定数据。
图像缓冲器206Y、206M和206C存储经由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05接收的图像数据。黄色图像缓冲器206Y临时存储黄色图像数据,品红色图像缓冲器206M临时存储品红色图像数据,青色图像缓冲器206C临时存储青色图像数据。
热能头驱动电路208驱动设置于热能头15的发热元件(未示出)。连接到CPU 201的驱动器控制器207利用接收在图像缓冲器206Y、206M和206C中的图像数据控制热能头驱动电路208。由此进行记录操作。
带传感器24在墨带的出头操作期间基于由光接收元件32接收到的从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的量而检测墨带上的标记。
设置于片材输送路径的上方并在输送辊12附近的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211是能够检测有无记录片材2的光传感器。
用于驱动头驱动马达18的头驱动马达驱动器209驱动头驱动马达18,以将热能头15移动到压接状态、分离状态和退避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用于驱动输送马达9的输送马达驱动器210驱动输送马达9,以仅以所期望的量输送记录片材2。另外,输送马达驱动器210还通过驱动输送马达9卷绕墨带3。然而,输送马达驱动器210不能把握墨带3的输送量。由此,由带传感器24检测施加在墨带上的标记以指定墨带的输送量。因此,这样能够进行墨带的涂布有各种颜色的墨的转印区域的出头。
接着,将利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记录操作的流程。当用户将盒1装载到打印设备主体中时,打印设备基于图5所示的流程进行操作,并且由操作单元204从图像数据输入单元205所输入的图像数据中选择用户希望输出的图像,并执行记录操作。
在步骤S301,通过头驱动马达18的转动而使头驱动杆17转动,以使得热能头15处于图2所示的分离状态。
接着,在步骤S302,进行墨带的出头输送。在此阶段,通过驱动输送马达9,使卷取带芯11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以开始墨带的卷绕输送。在此阶段,由于输送辊12也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如果输送辊12夹着记录片材2,则记录片材2也朝向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输送。
在步骤S302,随着墨带的卷绕输送,也开始检测墨带标记。在图2所示的分离状态下,从带传感器24的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穿过墨带33,被反射面33反射,并到达带传感器24的光接收元件32。
当施加在墨带3上的与各颜色相对应的出头标记遮挡从带传感器24发出的光的光路时,到达光接收元件32的光的光量减少。光量的减少用作出头完成的触发信息(trigger),并且停止驱动输送马达9。在此阶段,墨带上的各颜色的转印区域被定位于热能头的发热元件的设置位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剥离构件25安装于头保持单元16,所以记录片材2和墨带3在记录区域附近被剥离开。另外,由于剥离构件25的一部分用作反射面33,所以墨带33上的标记被检测到的位置和热能头15的发热元件被检测到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能够减少从墨带上的标记位置到下一种墨颜色的前端的空白区域的增大。
对于在输入执行记录的指令之后立即进行的墨带出头输送操作,在检测到涂布于第一种颜色(即,黄色)的转印区域的头部的双线标记时停止输送墨带。另一方面,在进行其他颜色的转印区域的出头时,当检测到单线标记时停止输送墨带。
接着,在步骤S304,输送马达9沿与其在墨带出头操作期间(步骤S302)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沿给送方向从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输送记录片材2。于是,记录片材2被输送到记录开始位置。在该阶段,卷取带芯11与设置于直至输送马达9的驱动系统的行星切换机构解除接合,使得卷取带芯11不转动。
在用户输入执行记录的指令之后所立即进行的记录片材的输送期间,首先,通过来自给送辊8的驱动从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中给送记录片材2。
被给送的记录片材2进入输送辊12和夹送辊13之间,使得记录片材2被该对辊夹持。后续的片材输送主要由该对辊执行。记录片材2保持在被该对辊夹持的状态直到记录完成。
在记录片材2被该对辊夹持之后,沿相同方向进一步输送记录片材2,并且记录片材2的前端经过片材前端检测传感器211。基于此时记录片材2的位置作为基点,可以通过计数输送马达9的驱动步数来计算记录片材的后续输送距离。
当记录片材到达剥离开始点时,沿相同方向进一步输送记录片材2,并且记录片材2经过台板14和热能头15之间的记录区域。然后,记录片材2被输送到如下所述的位置(记录开始位置),在该位置处,从记录片材2的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端到热能头15的发热元件的配置位置的距离与记录图像的长度对应。然后,停止驱动输送马达9,并且完成输送操作。
另一方面,对于除用户输入执行记录的指令后立即进行的记录操作之外的其他记录操作期间的记录片材的输送,记录片材已经夹持在输送辊12和夹送辊13之间。由此,在以记录片材的输送基点作为基准的情况下,仅以记录片材2移动到记录开始位置所需要的距离来驱动输送马达9,并且完成输送操作。
接着,在步骤S305,通过使头驱动马达18转动而转动头驱动杆17,以使得热能头15移动到图3所示的压接状态。
接着,在步骤S306,开始记录操作。热能头15压靠台板14(处于压接状态),并且基于来自热能头驱动电路208的输入选择性地使处于压接状态的热能头15上的发热元件发热。与此同时,驱动输送马达9使得输送辊12沿将记录片材2收纳于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的方向转动,并且使卷取带芯11沿卷绕墨带3的方向转动。
如果墨带3和记录片材2没有紧密地粘附,从输送马达9到输送辊12的驱动系统以及从输送马达9到卷取带芯11的驱动系统被设定为使得墨带3的输送速度比记录片材2的输送速度快。然而,在压接状态下,由于记录片材2和墨带3被热能头15和台板14推压夹持在彼此抵靠的重叠状态中,所以墨带3的输送速度与记录片材2的输送速度相同。由此,通过在直至卷取带芯11的驱动系统中设置转矩限制器来吸收上述速度差。
由此,热能头15和输送马达9被同时驱动,并且基于发热元件的发热量,涂布在墨带3上的墨被转印到记录片材2上,从而在记录片材2上形成图像。仅对输入图像的线条数(number oflines)进行该操作。然后,停止驱动热能头15和输送马达9,完成记录操作。
接着,在步骤S307,判断前一记录操作是否是对最终颜色(该颜色应该是最后转印到记录片材上的颜色)的墨的操作。如果前一记录操作是对最终颜色的墨(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是保护涂层)的操作(步骤307中的“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309。在步骤S309,进行第二剥离操作。如果前一记录操作不是对最终颜色的墨的操作(步骤S307中的“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308。在步骤S308,进行第一剥离操作。
当完成记录操作(步骤S306)时,位于从热能头15的发热构件到剥离构件25之间的空间中的记录片材2和墨带3因记录操作而彼此粘附。在第一剥离操作(步骤S308)和第二剥离操作(步骤S309)中,记录片材2和墨带3被彼此剥离。
在步骤S308中进行的第一剥离操作中,墨带上的标记被带传感器24检测到,并且输送马达9和头驱动马达18被驱动。
输送马达9沿与其在记录操作(步骤S306)中被驱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被驱动。因此,记录片材2沿将其收纳于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的方向被输送,并且墨带3沿卷绕方向被输送。
另一方面,驱动头驱动马达18,以使得热能头15处于分离状态。由于热能头15与台板14分离,所以墨带3从压接状态释放。因此,墨带3输送得比记录片材2快,从而使墨带3更快速且更主动地从记录片材2剥离。由此,具有不易使剥离痕迹粗糙化的优势。
一旦热能头15处于压接状态,就可以开始带传感器24对墨带上的标记的检测操作。可选地,可以控制带传感器24对墨带上的标记的检测操作,使得在墨已经从墨带转印到记录片材之后,在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变期间,开始该操作。在此情况下,在热能头15向分离状态移动期间,带传感器24能够检测墨带上的标记。
基于该操作,可以减小或消除墨带3的各颜色转印区域的后端与设置于下一种颜色的墨的头部的标记的前端之间的空白区域。这是因为,在剥离操作期间,尤其是在热能头15的移动期间,可以持续地进行标记检测,并且在进行检测操作之前,标记绝不会越过来自带传感器24的光的光路。
由此,由于减小或消除了墨带3上的空白区域,所以可以缩短墨带的总长度。这带来进一步的优势,例如墨带盒的尺寸减小和成本降低等。此外,通过减小或消除墨带上的空白区域,也减少了墨带的输送时间,并且缩短了记录所需的时间。因此,减小了在墨带上产生打滑或褶皱的风险。
另外,由于来自带传感器24的光被金属板上的反射面33反射,所以,反射光的光路扩散的风险较小。因此,与公开了光被打印纸反射的日本特开2006-159432号公报相比,能够更稳定地检测到墨带3上的标记。
在热能头15移动到分离状态时停止头驱动马达18。另一方面,在带传感器24检测到墨带3上的标记时停止输送马达9。标记已经被带传感器24检测到这一事实意味着在记录操作(步骤S306)完成时粘附到记录片材的墨带部分已经经过带传感器24,而且该墨带部分已经可靠地从记录片材剥离。当马达9和马达18的驱动结束时,完成第一剥离操作(步骤S308)。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图3示出的压接状态下,从带传感器24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被反射面33反射,并且到达带传感器24的光接收元件。此外,在图2示出的分离状态下,从带传感器24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也被反射面33反射,并且也到达带传感器24的光接收元件。
在压接状态下,反射面相对于与带传感器24的光投射方向(沿着光轴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倾斜-2.5°。此外,在分离状态下,反射面相对于与带传感器24的光投射方向(沿着光轴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倾斜+2.5°。而且,在这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期间,带传感器24的光轴和反射面33相互正交。
由此,随着热能头15的移动,反射面33相对于作为基准的与带传感器24的光轴垂直的平面在任一方向上轻微地倾斜。根据上述构造,在热能头15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移动期间,从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被反射面33反射并到达光接收元件32。由此,在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移动期间,可以由带传感器24检测到墨带3上的标记。
当第一剥离操作(步骤S308)完成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304。这里,在步骤S304中,记录片材2再次被输送到记录开始位置。然后,在步骤S305中,热能头15的位置转变到压接状态。接着,在步骤S306中,重复进行上述记录操作直到最终颜色的墨被转印。
接着,将说明第二剥离操作(步骤S309)。在步骤S309中,类似于第一剥离操作(步骤S308)同时驱动输送马达9和头驱动马达18。然而,在第二剥离操作中,并不进行带传感器24对标记的检测。
类似于第一剥离操作(步骤S308),在热能头15移动到分离状态时停止头驱动马达18。另一方面,在输送马达仅被驱动与将记录片材2从热能头15的发热元件所在的位置驱动到剥离构件25的距离相对应的步数后停止输送马达9。由此,在步骤S306中完成记录操作后,记录片材2和墨带3彼此粘附的区域经过剥离构件25。因此,记录片材2和墨带3彼此剥离。
如上所述,在第一剥离操作中,墨带上的标记的检测与剥离操作同时进行。因此,可以减小或消除转印区域的后端和设置于下一种颜色的墨的头部的标记之间的空白区域(图11所示的空白区域C)。
在第二剥离操作中,与传统技术类似,仅进行剥离操作。在墨带3从记录片材2剥离之后,检测墨带上的标记。在第二剥离操作完成时,在步骤S310中,记录片材2被输送到执行裁切操作的位置。沿与输送马达9在记录操作期间被驱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输送马达9,并且输送记录片材2使得记录片材2上的图像的写入位置(writing position)位于裁切器23的正下方。
在输送期间,当记录片材2的前端经过排出辊21的上方时,头驱动马达18被驱动以将热能头15移动到待机状态。然后,排出对向辊22压靠排出辊21。因此,如上所述,当完成记录片材2到裁切操作执行位置的输送时,记录片材2在输送辊12和排出辊21之间处于张紧状态。
接着,在步骤S311,进行裁切操作。具体地,沿与切换热能头15的状态时被驱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头驱动马达18,并操作裁切器23。因此,在形成于记录片材2的图像的写入位置裁切记录片材2。
接着,在步骤S312中进行记录片材裁切片的排出操作。具体地,沿与记录操作(步骤S306)中被驱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驱动输送马达9,输送记录片材直到被裁切的记录片材从排出辊21和排出对向辊22之间离开,从而将记录片材排出打印机主体。
接着,在步骤S313中,进行核查以确定是否已经输入对下一个图像执行记录的指令。如果已经输入对下一个图像执行记录的指令(步骤S313中的“是”),则热能头15返回到分离状态(步骤S301),并再次执行一系列的操作。如果没有输入对下一个图像执行记录的指令(步骤S313中的“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314。在步骤S314中,记录片材2被收纳在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中。
在记录片材2的收纳输送期间,沿与在记录操作(步骤S306)期间被驱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驱动输送马达9,并且沿将记录片材2收纳到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中的方向输送记录片材2。输送马达9仅被驱动与记录片材2的前端经过输送辊12的上方然后经过给送辊8的上方并被收纳到卷筒片材收纳单元4中所需的输送量对应的步数,从而完成收纳输送。基于上述说明,完成一系列的记录操作。
现在将更详细地说明剥离构件25和反射面33。图6是剥离构件25的立体图。通过弯边(hemming)使金属板弯折成两部分而形成剥离构件25。
剥离构件25的弯边部分的曲面部(curved surface portion)用作记录片材2和墨带3彼此剥离的开始点。因此,剥离构件25具有如下构造:曲面部和用于将剥离构件安装到头保持单元16的平板部结合。
弯曲金属板的平板部中的一个平板部被安装到头保持单元16。反射面33设置于弯曲金属板的该平板部。图6中的区域F是反射面33的在分离状态下反射从带传感器的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的区域。图6中的区域G是反射面33的在压接状态下反射从带传感器的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的区域。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剥离构件25的平板部的一部分被制成为在头保持单元16的移动方向T上突出,使得不仅在分离状态而且在压接状态都能检测到墨带上的标记。该突出区域G用作反射面33。
尽管整个剥离构件可以在头保持单元16的移动方向T上延伸,但是通过仅使用作反射面33的部分在移动方向T上突出,可以减小剥离构件25的体积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从在分离状态下从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的中心光束到达反射面33的点到反射面的在头保持单元16的移动方向上的前端的长度(图6中的“a”)大于从分离状态移动到压接状态时的反射面33的位移量(图6中的“b”)。更具体地,期望的是,反射面33的在头保持单元16的移动方向T上的长度大于从分离状态移动到压接状态时的反射面33的位移量。因此,在分离状态和压接状态,从带传感器的发光元件31发出的光均能到达光接收元件32。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具有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的变型、等同结构以及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打印设备,其包括:
台板;
头保持单元,其被构造成可动地保持热能头,使得所述热能头能够处于压靠所述台板的压接状态以及与所述台板分离的分离状态;
输送机构,其被构造成向所述热能头和所述台板之间的记录区域输送彼此叠置的墨带和记录片材;
反射面,其设置于所述头保持单元;以及
带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检测施加于所述墨带上的标记,所述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一侧并且面对已经经过所述记录区域并已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墨带的路径,
其中,所述带传感器包括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
所述反射面被构造成使得从所述发光元件入射的光在所述分离状态和所述压接状态均到达所述光接收元件,
所述打印设备还包括剥离构件,在所述剥离构件的一部分上具有所述反射面,所述剥离构件被构造成用作在所述压接状态下将所述墨带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开始点,
所述剥离构件安装到所述头保持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当在所述压接状态下将墨从所述墨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之后,在所述热能头从所述压接状态向所述分离状态移动期间,开始所述带传感器对所述标记的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设备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在向用于将所述热能头保持在所述分离状态的分离位置的移动完成之前,开始所述带传感器对所述标记的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离构件由弯折成至少两部分的金属板形成,
其中,弯折后的所述金属板的平板部安装到所述头保持单元,
所述反射面设置于所述金属板的所述平板部,
所述金属板的以弯折方式形成的曲面部用作在所述压接状态下使所述墨带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开始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剥离构件的所述反射面在所述头保持单元的移动方向上变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头保持单元的一部分的所述反射面被构造成在所述头保持单元的移动方向上比所述头保持单元的其它部分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在所述头保持单元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从所述分离状态移动到所述压接状态时所述反射面的位移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保持单元被构造为能够绕与所述墨带的表面平行且与所述墨带的输送方向垂直的转轴转动,使得所述热能头能够处于所述压接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分离状态和所述压接状态之间的状态彼此正交。
10.一种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所述打印设备包括:台板;头保持单元,其被构造成可动地保持热能头,使得所述热能头能够处于压靠台板的压接状态以及与所述台板分离的分离状态;输送机构,其被构造成向所述热能头和所述台板之间的记录区域输送彼此叠置的墨带和记录片材;反射面,其设置于所述头保持单元;以及带传感器,其具有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用于检测施加于所述墨带上的标记,所述带传感器设置在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一侧并且面对已经经过所述记录区域并已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墨带的路径,所述打印设备还包括剥离构件,在所述剥离构件的一部分上具有所述反射面,所述剥离构件被构造成用作在所述压接状态下将所述墨带从所述记录片材剥离的开始点,所述剥离构件安装到所述头保持单元,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压接状态下,将墨从所述墨带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以及
在转印了墨之后,在所述热能头从所述压接状态向所述分离状态移动期间,开始所述带传感器对所述标记的检测。
CN2010105199780A 2009-11-24 2010-10-22 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91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6114 2009-11-24
JP2009266114A JP5562011B2 (ja) 2009-11-24 2009-11-24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9174A CN102079174A (zh) 2011-06-01
CN102079174B true CN102079174B (zh) 2013-07-17

Family

ID=44061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997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9174B (zh) 2009-11-24 2010-10-22 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56500B2 (zh)
JP (1) JP5562011B2 (zh)
CN (1) CN1020791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6946B2 (ja) * 2011-10-06 2016-02-24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6016553B2 (ja) * 2012-09-24 2016-10-26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10573349B (zh) * 2017-09-26 2020-12-11 佐藤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机
JP7414560B2 (ja) 2020-01-31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077A (ja) 1982-07-07 1984-01-18 Ricoh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におけるコピ−シ−トの異常搬送検知方式
JPS641960U (zh) * 1987-06-19 1989-01-09
JPH04235064A (ja) * 1991-01-09 1992-08-24 Sharp Corp 熱転写カラープリンタ
JPH0557923A (ja) * 1991-08-29 1993-03-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H06135107A (ja) * 1992-10-26 1994-05-17 Sharp Corp カラープリンタ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129109B2 (ja) * 1994-09-30 2001-01-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H09188048A (ja) 1996-01-10 1997-07-22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カラー熱転写プリンタ
JPH09309244A (ja) * 1996-05-22 1997-12-02 Hitachi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H1110977A (ja) * 1997-06-26 1999-01-19 Minolta Co Ltd 記録装置
US5978005A (en) * 1998-04-03 1999-11-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rmal printer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donor ribbon type and for aligning color patches relative to a print head
US6071024A (en) * 1998-06-26 2000-06-06 Acer Peripherals, Inc. Ink ribbon positioning system
TW486431B (en) * 1999-10-14 2002-05-11 Acer Peripherals Inc Ribbon positioning system of the thermal printer
TW491773B (en) * 2001-08-16 2002-06-21 Hi Touch Imaging Tech Co Ltd Color printer with sensors arranged along an edge of a color ribbon for detecting the ribbon's position
JP3747865B2 (ja) * 2002-02-28 2006-02-2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ラー印刷装置
JP4062075B2 (ja) 2002-12-04 2008-03-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US20050078998A1 (en) * 2003-09-12 2005-04-14 Fargo Electronics, Inc. Reverse-image identification card printer
JP4525212B2 (ja) * 2004-07-07 2010-08-1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2006142568A (ja) 2004-11-17 2006-06-08 Alps Electric Co Ltd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4455299B2 (ja) * 2004-12-02 2010-04-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熱転写プリンタの印刷方法
JP2006198859A (ja) 2005-01-20 2006-08-0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US7397489B2 (en) * 2005-02-17 2008-07-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donor material use
JP2006263919A (ja) 2005-03-22 2006-10-05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インクリボン残量検知方法
JP4752380B2 (ja) * 2005-08-02 2011-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リボン搬送制御装置、リボン搬送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474323B2 (en) * 2005-08-02 2009-01-06 Sony Corporation Print apparatus, ribbon movement control device, ribbon film, ribbon movement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4544108B2 (ja) 2005-09-14 2010-09-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07196454A (ja) 2006-01-24 2007-08-09 Sony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及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の印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10709A (ja) 2011-06-09
JP5562011B2 (ja) 2014-07-30
CN102079174A (zh) 2011-06-01
US20110122214A1 (en) 2011-05-26
US8456500B2 (en) 2013-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0186B (zh) 单次通过双面图像转印处理和系统
EP1955857B1 (en) Printer with thermal activation device and printing method
CN106553462A (zh) 打印装置及纸张发放方法
CN102574401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KR20070077776A (ko) 기록지 컬 교정 기구 및 기록지 컬 교정 방법
CN102079174B (zh) 打印设备及用于控制打印设备的方法
US7626604B2 (en)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machine
EP1308779A2 (en) Digital photofinis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573476A (zh) 打印机以及打印机的工作模式设定方法
US7507046B2 (en) Borderless platen drive printing
EP1486422B1 (en) Thermal activation apparatus for a heat-sensitive adhesvie sheet
CN100357111C (zh) 打印机
US20060082637A1 (en) Printer
EP2223808A1 (en) Printer
NZ224516A (en) Transfer printer which suddenly separates the information carrier from the printing ribbon after printing
KR960010417B1 (ko) 감열전사 기록방법 및 장치와 그를 위한 잉크지카세트
JPH10337912A (ja) 2色プリンタおよび2色ラベル
JP2006168166A (ja) プリンタおよび粘着ラベル製造方法
EP2894036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0363187C (zh) 打印机及打印方法
CN102343724B (zh) 打印机
JPH09174968A (ja) 連続記録紙のカット方法
EP2993049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H08267845A (ja) 熱転写印字装置
JPH0858124A (ja) 熱転写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