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2021B -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 Google Patents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2021B
CN102052021B CN201010504046.9A CN201010504046A CN102052021B CN 102052021 B CN102052021 B CN 102052021B CN 201010504046 A CN201010504046 A CN 201010504046A CN 102052021 B CN102052021 B CN 1020520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door
functional unit
place
lock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40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2021A (zh
Inventor
胜又直树
冈本大地
芦泽胜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2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2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2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20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E05B85/13Inner door handles with a locking knob forming part of the inside door handle uni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82M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57Operators with knob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能够防止因忘记非常情况下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而被锁在车内等情况。本发明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锁闩机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对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机械式锁闩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操作部件能够移动到如下位置:关闭位置;对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第一位置;对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第二位置,操作部件(40)的从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动作、和使操作部件(40)从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动作是共同的,并且操作部件的基于该动作从关闭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量比从关闭位置至第一位置的移动量大。

Description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车辆的对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门具有锁闩机构,其卡合在门锁闩眼上,从而保持门对门开口部的封闭状态,并且通过门把手(操作部件)的打开操作解除(以下,称为“开动作”。)与门锁闩眼的卡合。
另外,根据后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一种门,其具有:分成通常情况和非常情况地使一个锁闩机构进行开动作的两个锁闩驱动机构;分别操作这两个锁闩驱动机构的两个操作部件。
具体地,专利文献1的门具有:在通常情况下,通过电机等动力源使锁闩机构进行开动作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使该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起动的开关。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门具有:在因配线断线或电池用尽等不能电起动锁闩开动作机构的非常情况下,机械地使锁闩机构进行开动作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驱动该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的操作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9903号公报
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明,对通常情况用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和对非常情况用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不同。因此,利用者必须理解并记住两个操作部件的不同操作方法,强给利用者带来较大的负担。
尤其,在非常情况下的门开操作中,由于平时都不使用非常时用的操作部件,所以,即使一次理解了其操作方法,也存在使用时会忘记操作方法的可能性。
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乘员处于车内的状态下,由于通常情况用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不工作,乘员变得恐慌,不能进行非常用门的开放操作,导致被锁在车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研发的,其课题是提供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使对通常情况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非常情况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共用,由此能够减轻利用者的负担,并能够防止因忘记非常情况的操作方法而导致被锁在车内。
为解决所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对车辆的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门;使所述门卡合在所述车辆上的锁闩机构;电动地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机械地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在所述门上设置有对所述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所述机械式锁闩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能够移动至如下位置:使所述锁闩机构不进行打开动作的关闭位置;通过所述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一位置;通过所述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二位置,使用者将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动作、和将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动作是共同的,且操作部件基于所述动作从所述关闭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量比从所述关闭位置至第一位置的移动量大。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通过对共同的操作部件进行操作,能够操作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机械式锁闩机构。
而且,将操作部件从不对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关闭位置移动到通过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使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一位置的操作方法、和移动到通过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使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二位置的操作方法共同。
因此,通过切换对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的移动量,也就是,切换操作部件的行程,能够利用一个操作部件通过共同的操作方法,对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由此,利用者能够容易地理解并记住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并且在使用时能够降低忘记操作方法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对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被共同化,所以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非常情况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是,移动量比通常情况下的从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移动量大,是从关闭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通过操作部件的小移动量,使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从而利用者能够以小的力开放门。另一方面,非常情况下,因恐慌等而强力地操作操作部件的可能性高,通过该强力操作使操作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动,能够使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能够降低被锁在车室内的可能性。
另外,技术方案2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操作部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对所述操作部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的限制进行解除的解除机构。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由于具有对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防止利用者误使操作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动。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解除限制机构的解除机构,只在非常情况下,操作者能够将操作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利用者能够紧急开放门。
另外,技术方案3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操作部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所述操作部件是以设置于门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把手,所述限制机构由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上的卡定部、和设置于所述把手上且在所述把手的转动方向上与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上的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构成,所述解除机构由具有所述卡定部且具有供所述旋转轴穿插的长孔部的所述限制部件构成,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长孔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时被卡定在所述把手的被卡定部上,在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长孔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时,所述把手的被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门行程切换构造,限制部件通过形成在该限制部件上的长孔部,将把手的旋转轴作为导向部利用并滑动,从而能够实现限制机构和解除机构的简单化及零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技术方案4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被弹压部件以回复到所述关闭位置的方式弹压,所述限制部件被所述弹压部件以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定部回复到与所述把手的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的方式弹压。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利用以把手回复到关闭位置的方式弹压的弹压部件,使限制部件的卡定部回复到与把手的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从而与另外设置弹压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技术方案5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将所述操作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位置的开状态维持机构。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利用者即使不将操作部件固定在第二位置,也能通过开状态维持机构将操作部件固定在第二位置,从而利用者误关闭门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操作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动地开放门。
尤其,技术方案5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只适用于门的内侧把手,存在乘员一旦到车外后门就关闭的情况。该情况下,乘员必须使用与上述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相独立地设置的车外侧的非常用门开放机构打开门,非常麻烦。因此,该情况下,通过开状态维持机构,能够将操作部件维持在门的开放状态,能够避免从车外使用非常用门开放机构的程序。
另外,技术方案6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突出的突起部,在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把手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所述被卡定部,并且在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把手的旋转轴方向的另一端侧具有供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定部卡定的第二被卡定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定部与所述第二被卡定部卡定。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限制部件的卡定部卡定在设置于把手上的第二被卡定部上,从而能够将把手固定在第二位置。
另外,技术方案6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只适用于门的内侧把手,存在乘员一旦到车外后门就关闭的情况。该情况下,乘员必须使用非常用门开放机构打开门,非常麻烦。因此,该情况下,通过开状态维持机构,能够将操作部件维持在门的开放状态,能够避免从车外使用非常用门开放机构的程序。
通过在把手上设置结构简单的突起部,具有能够将操作部件的移动量限制在第一位置并且能够使操作部件固定在第二位置这样的双重功能,从而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单化及零件个数的削减。
技术方案7记载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具有脆弱部,该脆弱部通过使所述操作部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动作,在操作部件上施加有规定的力时能够断裂。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限制部件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设置有通过施加比通常更强的力即规定的力就断裂的脆弱部。因此,在非常情况下,利用者因恐慌等而以强力操作操作部件的可能性高,能够通过该强力使限制部件断裂,将操作部件向第二位置移动,紧急开放门。
发明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发明,对通常情况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非常情况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是共同的,并且,通过切换该操作部件的行程,能够对通常情况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非常情况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能够减轻利用者的负担,并能够因防止忘记非常情况的操作方法而被锁在车内。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内上部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门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设置于门上的操作部的图。
图3是从车内上部侧观察对图2所示的操作部分解后的情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车外侧面的下部侧观察对图2所示的操作部分解后的情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上部侧观察图2所示的操作部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被收容在门主体部中的锁闩机构和锁闩驱动机构的局部截面的侧视图。
图7是对通常情况下的操作部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8是对通常情况下的锁闩机构和锁闩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9是对非常情况下的操作部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10是对非常情况下的锁闩机构和锁闩驱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门
2门锁闩眼
3门主体部
10门锁装置
20操作部
30外壳
31外壳下部部件
32外壳上部部件
33上部面
34侧壁面
35轴部
36外壳突起部
40触发按钮
41推压部
42卡定部
44长孔部
45槽部
46延伸部
50把手
51支承部
52握持部
53突起部
54孔部
55侧壁部
60弹簧
61中央部
62把手卡定部
63触发按钮卡定部
70锁闩机构
70机械式锁闩机构
71收纳部
72卡合部
73开关部
74锁闩主体部
80锁闩驱动机构
90第一转动杆
91主体部
92开关推压部
93连结杆推压部
95槽部
100开关装置
101板簧
102弯曲部
103弯曲部顶点
110电机
111第二转动杆
120连结杆
121长孔部
122卡定部
123突起部
124延伸部
130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所示的门1是车辆的左侧前门。门1是对乘员能够相对车室内进行乘降而形成的门开口进行开闭的部件,是以自由开闭该门开口的方式安装在车身上的部件。
如图1所示,门1具有:以与门开口部对应的形状形成的门主体部3;被收容在该门主体部3内的门锁装置10。
门主体部3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限定,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但门主体部3形成有后述的用于收容门锁装置10的结构的未图示的收容空间。
(门锁装置10)
如图1所示,门锁装置10是被收容在门主体部3内,并且与从门开口部的端面突出的形成为俯视U字状的门锁闩眼2卡定、脱离的装置。
如图1所示,门锁装置10具有:操作部20;锁闩机构70;锁闩驱动机构80(参照图6)。
以下,对构成门锁装置10的操作部20、锁闩机构70和锁闩驱动机构8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封闭车辆的门开放部的状态下的左侧前门即门1为基准、以车辆前方为前方、以车辆后方为后方、以车辆侧面侧的车外侧为左侧、以车辆的车内侧为右侧、以车辆的车顶侧为上部侧、以车辆的底面侧为下部侧进行说明。
(操作部20)
如图1所示,操作部20在被收容到门主体部3内的状态下,以向门主体部3的车室侧即右侧侧面露出的方式配置,以能够被车室的乘员操作的方式设置。如图2所示,操作部20具有外壳30、触发按钮40、把手50和弹簧60。
(外壳30)
如图2所示,外壳30是收容触发按钮40、把手50和弹簧60的框体。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30是通过组合作为其框体的底面的外壳下部部件31和外壳上部部件32而构成的,其中该外壳上部部件32与该外壳下部部件31形状相同,且其上部面33和侧壁面34一体形成。
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下部部件31是以与对形成在门主体部3上的操作部20进行收纳的空间(未图示)对应的方式形成的板状部件。外壳下部部件31在俯视时其左侧端边的前方侧为大致直线状,其左侧端边的后方侧具有朝向右侧凹陷的凹部31a。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外壳下部部件31上,在后方侧即凹部31a附近,形成有供后述的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嵌合的孔部31b。
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上部部件32是与外壳下部部件31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上部面33;从该上部面33的端边向下部侧延伸而成的侧壁面34;形成在该上部面33上的轴部35和外壳突起部36一体形成的部件。
上部面33是与外壳下部部件31形成为相同形状而成的板状部分,并且,左侧端边的前方侧为大致直线状,左侧端边的后方侧具有向右侧凹陷的凹部33a。
另外,侧壁面34是从上部面33的前方侧端边、左侧端边的前方侧端边、由右侧端边和后方侧端边构成的右后角部附近的端边向下部侧延伸而成的部分。
由此,在将外壳下部部件31组合到外壳上部部件32上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形成有能够收容触发按钮40、弹簧60和把手50的空间。
另外,外壳30,在右侧侧面形成有车室侧开口部30a,并且在左侧的后方侧面的靠后方的一部分上形成有门主体侧开口部30b。
由此,如图5所示,能够将被收容在外壳30内的把手50从车室拉出,并能够将把手50与连结在后述的锁闩驱动机构80上的电缆K连接。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是从上部面33的底面侧向下部方向延伸的圆柱体。
轴部35是以在组合外壳下部部件31和外壳上部部件32的情况下,与形成在外壳下部部件31上的孔部31b嵌合的方式形成的。
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突起部36是从上部面33的底面侧向下部方向突起而成的部分。另外,外壳突起部36以从轴部35周边向左侧端边延伸的方式突起。
(触发按钮40)
触发按钮40是对后述的把手50的转动量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如图2所示,其被设置在把手50的支承部51的上侧。如图3和图4所示,触发按钮40由被轴支承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上的推压部41、和从该推压部41突起而成的卡定部42构成。
推压部41是在非常情况下供乘员推压的部分。如图3所示,为了乘员容易推压,触发按钮40是以右部41a向前方侧突出从而从车室侧被推压的面积变大的方式形成的。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推压部41构成为具有:贯穿推压部41的上部面和下部面的长孔部44;形成于推压部41的上部面上的槽部45;从推压部41的左侧侧面延伸的延伸部46。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长孔部44是形成为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能够穿过的大小的孔,以沿推压部4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如图3所示,槽部45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推压部41的上部面上的槽。另外,槽部45是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插入推压部41的长孔部44中而被轴支承的情况下,与形成于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周边的外壳突起部36对应地形成的。
而且,槽部45为使触发按钮40能够沿外壳突起部36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而形成得比外壳突起部36长。
延伸部46是从推压部41的左侧侧面延伸的部分,支承后述的卡定部42。
如图4所示,卡定部42是从延伸部46的底面侧向下部侧延伸而成的圆柱部分。另外,卡定部42向下部侧延伸到与后述的弹簧60的触发按钮卡定部63和把手50的突起部53能够抵接的程度。
触发按钮40中,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插入地支承在长孔部44中。另外,如图5所示,外壳上部部件32的外壳突起部36插入到槽部45中,触发按钮40以能够沿外壳突起部36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把手50)
把手50是供乘员对后述的锁闩驱动机构80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另外,把手50通过电缆K连结在锁闩驱动机构80上。如图3和图4所示,把手50是由具有轴支承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上的孔部54的支承部51、形成在该支承部51的右侧的握持部52、和形成在支承部51的左侧的突起部53一体形成的部件。
支承部51中,左侧端边51a形成为半圆形状,并且具有:位于中央部的孔部54;内部收容弹簧60的弹簧收纳部55;卡挂电缆K的卡挂部56。
孔部54是供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穿插的孔。另外,孔部54形成在支承部51的中央部且左侧端边51a所呈的半圆形的中心位置。
而且,如图5所示,从左侧端边51a到孔部54的半径形成为,在能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触发按钮40位于最右侧的情况下,支承部51的左侧端边51a不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抵接的程度。
由此,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插入支承部51的孔部54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即使把手50转动,支承部51的左侧端边51a也不会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干涉。
弹簧收纳部55是形成于支承部51内部的空间,并形成为能够收纳弹簧60的大小。
卡挂部56是位于外壳30的门主体侧开口部30b附近的、形成在支承部51的后端侧的孔,卡挂有与后述的锁闩驱动机构80连结的电缆K。
握持部52是为打开门1而供乘员握持的部分,如图3和图4所示,支承部51的右侧侧壁是向前方侧延伸而成的部分。
如图3和图4所示,突起部53是以从支承部51的呈半圆形的左侧端边51a向左侧突起的方式形成的部分。
而且,突起部53形成在以轴部35为中心使把手50从关闭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移动的情况下(参照图7(b)),能够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卡定的位置。此外,关于把手50的关闭位置和第一位置如后述。
另外,如图5所示,突起部53中,把手50的转动方向的一端侧构成被卡定部53a,另一端侧构成第二被卡定部53b。
而且,如图5所示,把手50是在将弹簧60收纳于弹簧收纳部55的状态下,以孔部54被插入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且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外壳30上
此外,将图5所示的把手50的位置称为关闭位置,是表示没有被乘员操作的状态,是门1被门锁装置10锁定的情况。
另外,在触发按钮40位于右侧的情况下,被支承在外壳30上的把手50转动时,突起部53的被卡定部53a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抵接,把手50的转动被限制。
此外,突起部53的被卡定部53a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抵接时的把手50的位置是第一位置。
另外,在触发按钮40向左侧移动的情况下(参照图9(a)),把手50的突起部53不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干涉,能从关闭位置跨过第一位置,并进一步转动把手50(参照图9(b))。跨过该第一位置转动把手50的位置是第二位置。
(弹簧60)
如图3和图4所示,弹簧60被安装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上,是用于向规定方向弹压触发按钮40和把手50的部件。
如图3和图4所示,弹簧60由以下部件构成:线圈状的中央部61;从该线圈的一端侧延伸而成的把手卡定部62;从线圈的另一端侧延伸而成的触发按钮卡定部63。
中央部61的线圈状的直径成为能够穿插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的大小。
另外,如图5所示,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插入弹簧60的中央部61的情况下,把手卡定部62卡定在把手50的支承部51上。如图5所示,在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插入弹簧60的中央部61的情况下,触发按钮卡定部63卡定在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上。
而且,如图3和图4所示,弹簧60是在收纳在把手50的弹簧收纳部55中的状态下,通过外壳上部部件32的轴部35穿插于把手50的孔部54中,而被安装在外壳30上。
另外,如图5所示,弹簧60以触发按钮卡定部63使触发按钮40向右侧移动的方式进行弹压,并以把手卡定部62使把手50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方式进行弹压。
以上,对操作部件2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此外,在操作部件20的结构中,设置于转动的把手50上的突起部53、和卡定在该突起部53上的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限制机构”。另外,使触发按钮40向左侧移动,从而解除把手50的突起部53和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间的卡定的、触发按钮40的长孔部4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解除机构”。
(锁闩机构70)
如图6所示,锁闩机构70是在门主体部3内,配置在未图示的中央柱侧附近,并与设置于中央柱上的门锁闩眼2卡定、脱离的机构。
另外,如图6所示,锁闩机构70由收纳门锁闩眼2的收纳部71;能够沿上下方向在该收纳部71内移动地设置,且能够向收纳部71的下部面侧倾倒的卡合部72;使卡合部72总与门锁闩眼2卡合地进行弹压的锁闩主体部74构成。
而且,锁闩主体部74具有被推压时使卡合部72下降从而能够拆下门锁闩眼2的开关部73。
(锁闩驱动机构80)
如图6所示,锁闩驱动机构80在门主体部3内被配置在锁闩机构70附近,是用于推压锁闩机构70的开关部73的机构。另外,如图6所示,锁闩驱动机构80由以下部件构成:第一转动杆90;具有板簧101的开关装置100;具有第二转动杆111的电机110;连结杆120;罩部件130。
(第一转动杆90)
第一转动杆90被连结在安装于把手50的电缆上,是与把手50的转动配合地转动的部件。第一转动杆90,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供罩部件130的轴部131穿插的未图示的孔部,第一转动杆90以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侧(图6所示的箭头方向)倾倒的方式自由旋转地被轴支承。
另外,第一转动杆90中,主体部91、开关推压部92和连结杆推压部93以第一转动杆90的转动轴为中心分别沿不同的径向延伸。
主体部91的前端侧形成有供电缆K安装的槽部95。
开关推压部92是随着把手50从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移动量,在第一转动杆90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侧倾倒的情况下,对后述的板簧101的另一端侧进行推压的部分。
连结杆推压部93形成在开关推压部92的背面侧,是随着把手50从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移动量,在第一转动杆90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侧倾倒的情况下,对后述的连结杆120的延伸部124向上部侧进行推压的部分。另外,连结杆推压部93和延伸部124间的间隔比开关推压部92和板簧101的间隔大。
(开关装置100)
开关装置100具有:用于驱动后述的电机110的未图示的驱动按钮;板簧101。
驱动按钮是在被推压的情况下,从未图示的电池对电机110施加电压,来驱动电机110。
如图6所示,板簧101形成为大致V状。板簧101中,大致V状的一端侧以大致V状的中央部的顶点与驱动按钮抵接的方式被安装在开关装置100上。
另外,板簧101中,大致V状的另一端侧延伸到第一转动杆90的开关推压部92的转动的轨道上,并且在该另一端侧端部形成有被转动的开关推压部92推压的弯曲部102。
弯曲部102以朝向开关推压部92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此外,将弯曲部102的凸状的顶点称为弯曲部顶点103。
通过上述结构,第一转动杆90转动了的情况下,开关推压部92推压板簧101的弯曲部102,板簧101的中央部推压100的起动按钮。
(电机110)
电机110是从未图示的电池被施加电压而转动的驱动部件,在其转动轴上安装有第二转动杆111。
第二转动杆111是将电机110的旋转轴的驱动力传递到连结杆120的大致V字状的部件,一端侧被安装在电机110的转动轴上,另一端侧与后述的连结杆120的卡定部122抵接。
(连结杆120)
连结杆120是形成为大致J状的部件。连结杆120具有:在中央部沿上下方向形成的长孔部121;在其一端侧抵接有第二转动杆111的卡定部122;在另一端侧对锁闩机构70的开关部73进行推压的突起部123;在突起部123的下部侧抵接有第一转动杆90的延伸部124。
连结杆120,在其长孔部121中穿插罩部件130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部132,并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被安装。
连结杆120被设置在第一转动杆90和第二转动杆111能够抵接的位置,并且被设置在通过第一转动杆90和第二转动杆111的转动向上部侧移动从而使突起部123推压锁闩机构70的开关部73的位置。
此外,连结杆120,为了解除开关部73的推压,具有在没有被第一转动杆90和第二转动杆111推压的情况下,使连结杆120向下部侧移动的未图示的弹压部件。
(罩部件130)
罩部件130是收容电机110以外的锁闩驱动机构80的部件,并具有:轴支承第一转动杆90的轴部131;轴支承连结杆120的轴部132。
以上,对锁闩驱动机构8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此外,在锁闩驱动机构80的结构中,第一转动杆90、开关装置100、具有第二转动杆111的电机120、连结杆1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另外,第一转动杆90和连结杆1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
(使用方法)
其次,关于实施方式的把手行程切换构造的使用方法,分为关闭时、通常情况和非常情况进行说明。另外,一并对非常情况下的开状态维持机构进行说明。
(关闭时)
在操作前,如图7(a)所示,把手50处于关闭位置。也就是说,弹簧60的把手卡定部62卡定在把手50的支承部51上,以使其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方式进行弹压。
另外,另一端侧即弹簧60的触发按钮卡定部63卡定在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上,以使触发按钮40向右侧移动的方式进行弹压。
(通常情况)
如图7(b)所示,通常情况的开操作是将操作部件即把手50的握持部52拉向车室侧。
由此,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外壳30上的把手50向车室侧方向转动。另外,转动的把手50中,突起部53的被卡定部53a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抵接,把手50的转动被限制,把手50停止在第一位置。
而且,通过电缆K与把手50连结的第一转动杆90,如图8所示,从把手50的关闭位置与根据第一位置的行程量转动。
第一转动杆90的开关推压部92对板簧101的弯曲部102进行推压,板簧101的中央部对开关装置100的未图示的起动按钮进行推压。而且,开关装置100是,从未图示的电池对电机110施加规定电压,电机110的旋转轴转动。此外,此时,第一转动杆90的连结杆推压部93不与连结杆124抵接。
安装在电机110的旋转轴上的第二转动杆111以向上部侧抬升连结杆120的卡定部122的方式转动。而且,连结杆120向上提升,由此突起部123对锁闩机构70的开关部73进行推压。
由此,开关部73被推压的锁闩机构70使卡合部72向下部侧移动并不卡合在门锁闩眼2上。而且,通过将门1推向车外侧,能够开放门开口部。
(非常情况)
例如,在电池用尽等非常情况下,通过弹簧60的触发按钮卡定部63,乘员向左侧推压被向右侧弹压的触发按钮40。由此,如图9(a)所示,触发按钮40抵抗弹簧60的弹压力向左侧移动,从而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不位于把手50的突起部53的转动的轨道上,而不抵接。因此,乘员能够使把手50移动到第二位置。
而且,乘员维持向左侧推压触发按钮40的状态,如图9(b)所示,拉动把手50从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于是,通过电缆K与把手50连结的第一转动杆90,如图10所示,根据把手50的从关闭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转动量转动。
该把手50的从关闭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转动量比把手50的从关闭位置到第一位置的转动量大。因此,如图10所示,第一转动杆90与通常情况相比转动得多。
而且,第一转动杆90的连结杆推压部93与连结杆120的延伸部124的下部侧抵接,向上部侧抬升连结杆120。连结杆120向上部侧移动,由此突起部123对锁闩机构70的开关部73进行推压。
由此,开关部73被推压的锁闩机构70使卡合部72向下部侧移动并不与门锁闩眼2卡合。而且,通过将门1向车外侧推压,能够开放门开口部。
其他,在紧急时,如图10所示,第一转动杆90与通常情况相比转动得多,开关推压部92与通常情况相比变位也大。
这里,被开关推压部92推压的板簧101的弯曲部102以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
也就是,即使开关推压部92与通常情况相比变位大,由于开关推压部92跨过弯曲部顶点103并以朝向板簧101的另一端侧端部滑动的方式与弯曲部102抵接,因此,也不会对弯曲部102施加过度的力。
因此,通过非常情况下的第一转动杆90的转动,即使开关推压部92与通常情况相比变位大,由于板簧101不会过度地被推压,也能够防止开关装置100的损坏。
(开状态维持机构)
另外,在要维持开放门1的状态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在将把手50保持在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解除触发按钮40的推压。
该情况下,如图9(c)所示,触发按钮40被弹簧60的触发按钮卡定部63弹压,并向右侧移动。
由此,在通过弹簧60的把手卡定部62,把手50从第二位置要向关闭位置转动而回复的情况下,突起部53的第二被卡定部53b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抵接并被卡定,从而不会回复到关闭位置,能够保持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因此,如图10所示,第一转动杆90也根据位于第二位置的把手50进行转动并维持其他状态,持续推压锁闩机构70的开关部73,从而锁闩机构70被维持解除状态。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的门行程切换机构,通常情况下进行打开操作的操作部件和非常情况下进行打开操作的操作部件是把手50,是共用的操作部件。
另外,通常情况和非常情况下的把手50的操作方法中,虽然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转动量不同,但具有朝向车内侧拉动把手50的握持部52这样的共同的动作。
因此,通常情况及非常情况下的操作部件是进行共同动作的把手50,从而利用者能够减轻记住通常情况及非常情况下的操作方法的负担。
另外,由于该操作方法也是共同的,所以忘记非常情况的门开操作的可能性小,被锁在车内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对外壳30上部件的把手50进行轴支承的外壳30的轴部35是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把手50的已有的结构。而且,由于实施方式的触发按钮40被该外壳30的轴部35轴支承,所以与另外设置轴支承触发按钮40的轴部35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
另外,为了使转动了的把手50回复到关闭位置而卡定弹簧60的一端侧即把手卡定部62,但在实施方式中,由于该弹簧60的另一端侧的触发按钮卡定部63卡定在触发按钮40上,所以零件个数不会增加。
另外,形成于触发按钮40上的卡定部42将把手50的转动量限制在从关闭位置至第一位置,并限制转动到第二位置的把手50回复到关闭位置。因此,通过实施方式的触发按钮40,在一个突起部53上具有两个限制部件的功能(第一被卡定部53a和第二被卡定部53b),从而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单化及零件个数的削减。
以上,关于实施方式中的门行程切换机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也可以具有脆弱部。该脆弱部是在施加了强力的情况下卡定部42能够断裂的结构,例如,可以列举沿卡定部42的转动方向的切口等。由此,通过通常情况的操作方法,不能开放门1的乘员在将把手50强力地拉向车内侧时,把手50的突起部53能够与触发按钮40的卡定部42接触并断裂。而且,能够使把手50移动到第二位置,从而能够进行门1的打开操作。

Claims (5)

1.一种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对车辆的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门;使所述门卡合在所述车辆上的锁闩机构;电动地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机械地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
在所述门上设置有对所述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和所述机械式锁闩机构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件,
所述操作部件是以设置于门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把手,且能够转动至如下位置:使所述锁闩机构不进行打开动作的关闭位置;通过所述电动式锁闩驱动机构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一位置;通过所述机械式锁闩驱动机构使所述锁闩机构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二位置,
使用者将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动作、和将所述操作部件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动作是共同的,且操作部件基于所述动作从所述关闭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转动量比从所述关闭位置至第一位置的转动量大,
设置有对所述操作部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对所述操作部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的限制进行解除的解除机构,
设置有对所述操作部件的从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所述限制机构由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上的卡定部、和设置于所述把手上且在所述把手的转动方向上与设置于所述限制部件上的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构成,所述解除机构由具有所述卡定部且具有供所述旋转轴穿插的长孔部的所述限制部件构成,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长孔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时被卡定在所述把手的被卡定部上,在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长孔部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时,所述把手的被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被弹压部件以回复到所述关闭位置的方式弹压,所述限制部件被所述弹压部件以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定部回复到与所述把手的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的方式弹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将所述操作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位置的开状态维持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突出的突起部,在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把手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所述被卡定部,并且在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把手的旋转轴方向的另一端侧具有供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定部卡定的第二被卡定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制部件的卡定部与所述第二被卡定部卡定。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具有脆弱部,该脆弱部通过使所述操作部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动作,在操作部件上施加有规定的力时能够断裂。
CN201010504046.9A 2009-11-02 2010-10-11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20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1621A JP4914478B2 (ja) 2009-11-02 2009-11-02 ドアハンドルストローク切替構造
JP2009-251621 2009-11-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2021A CN102052021A (zh) 2011-05-11
CN102052021B true CN102052021B (zh) 2014-04-09

Family

ID=43924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404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2021B (zh) 2009-11-02 2010-10-11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28949B2 (zh)
JP (1) JP4914478B2 (zh)
CN (1) CN1020520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4478B2 (ja) * 2009-11-02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ハンドルストローク切替構造
US20110112689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Egress latch
US9022436B2 (en) * 2011-05-05 2015-05-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uator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door latch
GB2492319A (en) * 2011-06-21 2013-01-02 Jaguar Cars Retractable handle
JP5734219B2 (ja) * 2012-02-09 2015-06-17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のラッチ解除装置
JP5619073B2 (ja) * 2012-05-18 2014-11-05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のラッチ解除装置
DE102012210278A1 (de) * 2012-06-19 2013-12-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Türinnenöffner für das Türschloss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5781024B2 (ja) * 2012-07-09 2015-09-16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のラッチ解除装置
JP5781025B2 (ja) * 2012-07-09 2015-09-16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のラッチ解除装置
JP6082613B2 (ja) * 2013-02-06 2017-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5972919B2 (ja) * 2014-02-04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装置
JP6106145B2 (ja) * 2014-10-28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DE102014018894A1 (de) * 2014-12-17 2016-06-23 Audi Ag Schließeinrichtung für eine Tür eines Kraftwagens
JP6467253B2 (ja) 2015-03-12 2019-02-06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JP6499913B2 (ja) * 2015-05-11 2019-04-10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EP3141680B1 (en) * 2015-09-09 2018-01-31 U-Shin Italia S.p.A. Electronic handle for a vehicle door
DE102015115221A1 (de) * 2015-09-10 2017-03-16 Kiekert Ag Handhabe eines Kraftfahrzeugtürgriffs
JP6660781B2 (ja) * 2016-03-17 2020-03-11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用ハンドル装置
US10865591B2 (en) 2016-05-16 2020-12-15 Faraday & Future Inc. Emergency release system for automobile side door
JP6631464B2 (ja) * 2016-10-20 2020-0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サイドドアハンドル構造
DE102017101421A1 (de) * 2017-01-25 2018-07-26 Daimler Ag Türgriffanordnung für eine Fahrzeugtür
DE102019103558A1 (de) * 2018-02-15 2019-08-22 Magna Closures Inc. Verschluss-Verriegelung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gemeinsamer kinematischer Kette für einen Kraft-Lösemechanismus und einen mechanischen Sicherungs-Lösemechanismus
US11414903B2 (en) * 2018-03-01 2022-08-16 Magna Closures Inc. Power operated closure latch assembly with an inside/outside backup mechanism having integrated splitter box arrangement
FR3079864B1 (fr) * 2018-04-10 2022-07-2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ouverture d'un ouvrant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JP7084815B2 (ja) * 2018-07-30 2022-06-15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イン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WO2020079989A1 (ja) * 2018-10-16 2020-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操作レバー装置
JP7040433B2 (ja) * 2018-12-14 2022-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装置
EP3832057B1 (en) * 2019-12-04 2023-01-25 U-Shin Italia S.p.A. Door leaf handle for a motor veh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1799A (en) * 1971-04-13 1972-09-19 Ford Motor Co Latch assembly
DE10059694A1 (de) * 1999-12-03 2001-06-13 Honda Motor Co Ltd Kraftfahrzeug, Kraftfahrzeugvordertür-Bewegungsstruktur und Kraftfahrzeugvordertürfensterglas-Absenkstruktur
CN1410643A (zh) * 2001-09-27 2003-04-16 株式会社纳博克 车辆用门的锁定装置
CN1641175A (zh) * 2004-01-15 2005-07-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门用锁定机构及门用锁定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11650A1 (de) * 2004-03-05 2005-09-22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Kraftfahrzeugtürschloßeinrichtung
DE102004058874A1 (de) * 2004-12-06 2006-06-08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Türaußengriff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4598668B2 (ja) 2005-12-19 2010-12-15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7270586A (ja) * 2006-03-31 2007-10-18 Aisin Kik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09228331A (ja) * 2008-03-24 2009-10-08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電動ラッチ装置
JP4914478B2 (ja) * 2009-11-02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ハンドルストローク切替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1799A (en) * 1971-04-13 1972-09-19 Ford Motor Co Latch assembly
DE10059694A1 (de) * 1999-12-03 2001-06-13 Honda Motor Co Ltd Kraftfahrzeug, Kraftfahrzeugvordertür-Bewegungsstruktur und Kraftfahrzeugvordertürfensterglas-Absenkstruktur
CN1410643A (zh) * 2001-09-27 2003-04-16 株式会社纳博克 车辆用门的锁定装置
CN1641175A (zh) * 2004-01-15 2005-07-2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门用锁定机构及门用锁定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94436A (ja) 2011-05-12
US20110101709A1 (en) 2011-05-05
JP4914478B2 (ja) 2012-04-11
US8528949B2 (en) 2013-09-10
CN102052021A (zh) 201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2021B (zh)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JP5801741B2 (ja) ロック装置
CN103368005B (zh) 锁闭装置
KR101637820B1 (ko) 차량용 리트랙터블 핸들 장치
JP6178071B2 (ja) ロック装置
JP5758830B2 (ja) ロック装置
JP5922565B2 (ja) ロック装置
EP2562029A2 (en) Power supply plug locking device
US7234746B2 (en) Storage box with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JP6350451B2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CN103368223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线缆锁
EP2871308B1 (en) Latch release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EP2703581B1 (en) Door locking device
EP2871310B1 (en) Latch release device for vehicle door
JP6264342B2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CN104619940A (zh) 车辆用门的闩锁控制装置
CN104005630A (zh) 用于机动车的滑动门的直线中央导轨链接结构
JP2017043939A (ja) 車両用の蓋体開閉装置
JP6162946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6703563A (zh) 车辆用外把手装置
JP6022312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0053551A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のロック装置
JP6627920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KR20120041015A (ko) 자동차 트레이용 이중 걸림 장치
CN115306235A (zh) 车辆的储物盒组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