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5635A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5635A
CN102035635A CN2010105012666A CN201010501266A CN102035635A CN 102035635 A CN102035635 A CN 102035635A CN 2010105012666 A CN2010105012666 A CN 2010105012666A CN 201010501266 A CN201010501266 A CN 201010501266A CN 102035635 A CN102035635 A CN 102035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lational 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harq
radio rece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12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5635B (zh
Inventor
亚图容·沙严翁
浅井孝浩
奥村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35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5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6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 H04L1/002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 algorithm uses adaptiv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使用HARQ方式发送针对无线接收装置的分组的无线通信系统,其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利用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发送部,其根据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进行所述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在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针对无线接收装置的包传送。本申请基于并主张于2009年10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34503号的优先权。这里以引证的方式将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的无线通信系统有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方式进行包重传控制的系统。(例如,P.Frenger,S.Parkvall,and E.Dahlman,“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HARQwith Chase combining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for HSDPA,”Proc.VTC2001-Fall,oct.2001.)。在该HARQ方式中,作为最有力的工作模式,采用HARQ-IR(Incremental Redundancy,增量冗余)模式和HARQ-CC(Chase Combining,Chase合并)模式。
在HARQ-CC模式中,无线发送装置在初次发送时和重传时均发送包含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相同分组。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无线发送装置在初次发送时,向无线接收装置发送包含作为信息位的系统位(systematic bit)S、和作为纠错用位的奇偶校验位P1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与初次发送时发送的分组完全相同的分组。无线接收装置对在初次发送时接收到的分组与在重传时接收到的分组进行符号合成,由此改善SINR(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另一方面,在HARQ-IR模式中,无线发送装置在初次发送时发送包含信息位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包含纠错用位的分组。具体而言,如图1(b)所示,无线发送装置在初次发送时发送仅由作为信息位的系统位S构成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仅由作为纠错用位的奇偶校验位P1或P2构成的分组。无线接收装置使用重传时接收到的奇偶校验位P1或P2,对初次发送时接收到的系统位S进行纠错,由此改善编码增益。
另外,还公知有通过自适应地选择上述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来改善系统整体的吞吐量的无线通信系统。
例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00722号中记载了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根据无线接收装置中的HARQ处理所需最小限度的HARQ缓存容量来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一般地,与HARQ-CC模式相比,在HARQ-IR模式下,无线接收装置中的HARQ处理较为复杂,所需的HARQ缓存容量较大。因此,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00722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HARQ-IR模式所需的HARQ缓存容量不超过无线接收装置的HARQ缓存容量时应用HARQ-IR模式。另一方面,在HARQ-IR模式所需的HARQ缓存容量超过无线接收装置的HARQ缓存容量、且HARQ-CC模式所需的HARQ缓存容量不超过无线接收装置的HARQ缓存容量时,应用HARQ-CC模式。
另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253828号公报中记载了根据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来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体而言,在日本专利公开2004-253828号公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比预定阈值好时,选择HARQ-IR模式,当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比预定阈值差时,选择HARQ-CC模式。
但是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00722号或特开2004-253828号公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下述问题:有时不能选择适当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系统整体的吞吐量改善效果较差。
具体而言,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00722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如果无线接收装置中的HARQ缓存容量准备得足够大,就会只选择HARQ-IR模式,而不会选择HARQ-CC模式。近年来,由于硬件的发展,能够很容易地配备容量大的HARQ缓存器,因此HARQ缓存容量的重要性较低。因此,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0200722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即使在优选HARQ-CC模式的情况下,也会选择HARQ-IR模式,从而系统整体的吞吐量的改善效果较低。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4-253828号公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良好时,即使重传时的线路质量较差,也会根据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选择HARQ-IR模式。但是,在该情况下,不能期待有效利用在重传时接收到的奇偶校验位所带来的编码增益改善效果,因此应用HARQ-IR模式带来的编码增益改善效果较小。另外,在HARQ-IR模式中,信号处理较为复杂,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优选的是应用HARQ-CC模式,而不是HARQ-IR模式。
并且,在日本专利公开2004-253828号公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论在初次发送时还是重传时,线路质量不好的情况下,根据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选择HARQ-CC模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与HARQ-CC模式带来的SINR改善效果相比,更能够期待HARQ-IR模式带来的编码增益改善效果。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优选的是应用HARQ-IR模式,而不是HARQ-CC模式。
这样,在日本专利公开2004-253828号公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未考虑初次发送时和重传时的线路质量的变动,因此不能选择适当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系统整体的吞吐量改善效果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能够不增大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中的处理负担,选择考虑了初次发送时和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的适当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发送针对无线接收装置的分组,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利用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发送部,其根据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进行所述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
根据该结构,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利用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和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因此,能够以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作为指标判断初次发送时和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不增大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中的处理负担就能简单地选择利用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适当的发送方法。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是,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小于等于第1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1发送方法,该第1发送方法为在初次发送时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包含所述纠错用位的分组,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1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2发送方法,该第2发送方法为在所述初次发送时和所述重传时均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和所述纠错用位的相同分组。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是,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还具有线路质量测量部,该线路质量测量部按照作为重传所述分组的时间间隔的重传间隔,测量所述无线发送装置与所述无线接收装置之间的线路质量,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按照比所述重传间隔更长的时间间隔取得所述移动速度,所述选择部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和由所述线路质量测量部测量的所述线路质量的变动值,选择所述发送方法。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是,在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小于等于第1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1发送方法,该第1发送方法为在初次发送时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包含所述纠错用位的分组,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1阈值、且所述线路质量的所述变动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第1发送方法,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1阈值、且所述线路质量的所述变动值大于所述第2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2发送方法,该第2发送方法为在所述初次发送时和所述重传时均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和所述纠错用位的相同分组。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发送针对无线接收装置的分组,该无线发送装置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自身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利用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发送部,其根据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进行所述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
本发明的无线接收装置接收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从无线发送装置发送的分组,该无线接收装置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自身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利用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通知部,其向所述无线发送装置通知由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能够不增大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中的处理负担,选择考虑了初次发送时和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的适当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重传控制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变形例1的无线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变形例1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下面的附图说明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
[第1实施方式]
<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概要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要结构图。如图2所示,无线通信系统由无线发送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20构成。在图2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10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发送针对无线接收装置20的分组。
另外,无线发送装置10根据在HARQ方式中使用的工作模式(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进行针对无线接收装置20的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具体而言,无线发送装置10利用HARQ-CC模式(第2发送方法)或HARQ-IR模式(第1发送方法),进行针对无线接收装置20的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在所述HARQ-CC模式中,在初次发送时和所述重传时均发送包含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相同分组,在所述HARQ-IR模式中,在初次发送时发送包含信息位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包含纠错用位的分组。
这里,作为无线发送装置10,在下行链路中是向无线通信终端发送分组的无线基站,在上行链路中是向无线基站发送分组的无线通信终端。另外,作为无线接收装置20,在下行链路中是接收来自无线基站的分组的无线通信终端,在上行链路中是接收来自无线通信终端的分组的无线基站。
并且,无线发送装置10以及无线接收装置20的数量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数量。例如,在下行链路中能够在多个无线发送装置10(无线基站)与1个以上的无线接收装置20(无线通信终端)之间进行分组的重传控制,在上行链路中,多个无线发送装置10(无线通信终端)也能够向1个以上的无线接收装置20(无线基站)发送分组。另外,无线发送装置10的天线11以及无线接收装置20的天线21的数量不限于图2所示的数量。在设置多根天线11以及多根天线2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无线发送装置10与无线接收装置之间进行MIMO方式的通信。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参照图3至图5,对构成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发送装置10以及无线接收装置20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
<无线发送装置10的功能结构>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无线发送装置10具有天线11、数据部12、编码部13、发送部14、移动速度取得部15、重传控制部16。
数据部12生成作为初次发送分组或重传分组而发送的数据。该数据为用户业务数据等的信息位。另外,数据部12根据来自后述的重传控制部16的通知,向编码部13提供所生成的数据。具体而言,当从重传控制部16通知了不需要重传分组时,数据部12将初次发送用的新数据提供给编码部13。另一方面,当从重传控制部16通知了需要重传分组时,数据部12将重传用的数据提供给编码部13。
编码部13对由数据部12提供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具体而言,编码部13生成作为由数据部12提供的数据(信息位)本身的系统位S、以及作为纠错用位的奇偶校验位P。这里,奇偶校验位P是通过对数据部12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编码而得到的。
另外,编码部13根据所生成的系统位S和奇偶校验位P,生成与从重传控制部16通知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对应的发送分组。具体而言,当从重传控制部16通知了HARQ-CC模式时,编码部13生成包含系统位S和奇偶校验位P的发送分组。例如,如图1(a)所示,编码部13在初次发送时生成包含系统位S和奇偶校验位P1的发送分组。此外,编码部13在第1次、第2次的重传时也生成与初次发送时相同的至少包含系统比特S和奇偶校验比特P1的发送分组。
另一方面,当由重传控制部16通知了HARQ-IR模式时,编码部13生成包含系统位S的发送分组或包含奇偶校验位P的发送分组。例如,如图1(b)所示,编码部13在初次发送时生成只包含系统位S的发送分组。而且,编码部13在第1次重传时生成只包含奇偶校验位P1的发送分组,在第2次重传时,生成只包含奇偶校验位P2的发送分组。
另外,编码部13对所生成的发送分组进行调制处理,将信号提供给发送部14。发送部14对编码部13所提供的信号、导频信号、未图示的控制信号(数据信号解调所需的信息、同步信号、报告信号)进行复用,从天线11发送复用后的信号。
并且,在上述的信道编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中,也可以采用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方式。在该情况下,例如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报告的信道质量(用CQI等表示),自适应地变更信道编码率以及数据调制方式。
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并通知给重传控制部16。具体而言,移动速度取得部15在下行链路中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取得作为无线接收装置20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在上行链路中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取得作为自身10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
这里,所谓的预定的时间间隔是比从无线发送装置10项无线接收装置20的分组的重传间隔Ta(例如数毫秒)还长的时间间隔(例如数秒)。例如,如图4所示,移动速度取得部15按照作为比重传间隔Ta长的时间间隔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取得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
另外,所谓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例如是基于利用无线通信终端具有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周期性地测量出的位置信息来计算的。在该情况下,移动速度取得部15在下行链路中可以取得由无线接收装置20(无线通信终端)计算的移动速度,或者也可以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无线通信终端)取得的位置信息计算移动速度。另外,移动速度取得部15在上行链路中,根据利用自身10(无线通信终端)的GPS功能周期性地测量出的位置信息来计算移动速度。
重传控制部16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以及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进行分组的重传控制。这里,送达确认信号表示无线接收装置20中的接收数据的检错结果。当接收数据没有错误时,从无线接收装置20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肯定响应(ACK),当接收数据有错误时,从无线接收装置20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否定响应(NACK)。
当由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了肯定响应(ACK)时,重传控制部16通知数据部12不需要重传分组。另一方面,当由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了否定响应(NACK)时,重传控制部16通知数据部12需要重传分组。
此外,重传控制部16包含选择部16a。选择部16a根据从移动速度取得部15通知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向编码部13通知所选择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具体而言,当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第1阈值)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另一方面,当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CC模式。这里,阈值Th1是根据载波频率或重传时间间隔来计算的。随着载波频率或重传时间间隔的增加,阈值Th1减小。
<无线接收装置20的功能结构>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5所示,无线接收装置20具有天线21、接收部22以及判定部23。接收部22对来自无线发送装置10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转换为接收数据。
判定部23进行针对接收数据的检错处理。判定部23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表示检错结果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
<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
接着,对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围绕无线发送装置10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选择动作的流程图。并且,假设每当取得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时(即,在图4所示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开始该动作。
选择部16a判断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是否小于等于阈值Th1(步骤S101)。
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步骤S101:是),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步骤S102)。这里,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估计为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缓慢、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几乎等同。
例如,在图4中,当时间T1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Th1时,估计为时间T1(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与时间T2~Tn(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几乎等同。在该情况下,与基于HARQ-CC模式的SINR改善效果相比,可以更期待HARQ-IR模式的编码增益改善效果。因此,当时间T1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作为在时间T1~Tn(应用期间Tc)中应用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步骤S101:否),选择部16a选择HARQ-CC模式(步骤S103)。这里,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估计为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较剧烈、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显著不同。
例如,在图4中,当时间T1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估计为时间T1(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与时间T2~Tn(重传时)的线路质量显著不同。当时间T2~Tn的线路质量与时间T1的线路质量相比明显变好时,与基于HARQ-IR模式的编码增益相比,可以更期待基于HARQ-CC模式的SINR改善效果。此外,当时间T2~Tn的线路质量与时间T1的线路质量相比明显变坏时,HARQ-IR模式以及HARQ-CC模式都不能期待重传分组的利用效果,因此最好是选择信号处理比HARQ-IR模式简单的HARQ-CC模式。因此,当时间T1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CC模式作为在时间T1~Tn(应用期间Tc)中应用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作用/效果>
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在HARQ方式中使用的工作模式(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因此,可将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作为指标来估计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线路质量的变动,不增大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中的处理负担,能简单地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
在这里,当基于以数毫秒间隔的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实际计算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时,伴随着以数毫秒间隔的计算处理和工作模式的选择处理,而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中的处理负担增大。并且,伴随着以数毫秒间隔的计算结果的通知,消耗了很多无线频率资源。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因为能够基于以数秒间隔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来估计这数秒钟内的线路质量的变动,所以能够不增大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中的处理负担而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第1阈值)时,选择编码增益高的HARQ-IR模式(第1发送方法),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选择SINR改善效果高的HARQ-CC模式(第2发送方法)。因此,在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较小的情况下,能够期待编码增益,在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期待SINR的改善效果。其结果是,因为可以选择考虑了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的最佳发送方法,因此能够得到系统整体的吞吐量的改善效果。
[变形例1]
接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重点,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在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10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了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在变形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接收装置20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无线发送装置10的功能结构>
图7是变形例1的无线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7所示,变形例1的无线发送装置10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发送装置10(参照图3)不同,其不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15。
重传控制部16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以及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工作模式信息,进行分组的重传控制。这里,所说的工作模式信息,是表示基于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选择结果的信息。
具体而言,重传控制部16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送达确认信号(ACK/NACK),向数据部12通知是否需要重传分组。另外,重传控制部16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工作模式信息,向编码部13通知由无线接收装置20选择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无线接收装置20的功能结构>
图8是变形例1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8所示,变形例1的无线接收装置20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20(参照图5)不同,其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24。
移动速度取得部24取得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并通知给判定部23。具体而言,移动速度取得部24在下行链路中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取得作为自身20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在上行链路中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取得作为无线发送装置10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这里,如上所述,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是图4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另外,移动速度取得部24在下行链路中也可以根据例如利用自身20(无线通信终端)的GPS功能周期性地测量出的位置信息来计算移动速度。另外,移动速度取得部24在上行链路中也可以取得由无线发送装置10(无线通信终端)计算的移动速度,或者也可以根据从无线发送装置10(无线通信终端)取得的位置信息来计算移动速度。
判定部23包含选择部23a。根据移动速度取得部24通知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选择部23a将所选择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作为工作模式信息通知给无线发送装置10。
在变形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因为关于无线接收装置20的选择部23a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动作与图6所示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重点,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10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选择了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在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发送装置10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和线路质量变动信息,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无线发送装置10的功能结构>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发送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10的选择部16a根据移动速度取得部15通知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和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信息(后述),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具体而言,当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另一方面,当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且线路质量变动信息表示的线路质量变动值小于等于阈值Th2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另外,当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且线路质量变动信息表示的线路质量变动值大于阈值Th2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CC模式。
这里,阈值Th2是根据在分组的重传间隔Ta中应用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方案)的模式来确定的。具体而言,随着多阶调制处理中的调制阶数或信道编码处理中的编码率增加,阈值Th2增大。
<无线接收装置20的功能结构>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0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20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20(参照图5)不同,其具有线路质量测量部25。
线路质量测量部25在重传间隔Ta测量无线发送装置10与无线接收装置20之间的线路质量。另外,线路质量测量部25根据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计算线路质量变动信息。
这里,所说的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例如是根据从无线发送装置10发送的信号的SINR等测量的。另外,所说的线路质量变动信息,是表示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的变动值的信息。线路质量测量部25例如利用下述方法来计算线路质量的变动值。
(1)根据在进行用于上次发送(例如图4的时间T1)的调度的时刻所测量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与在进行用于此次发送(例如图4的时间T2)的调度的时刻所测量的信号的接收质量之差,来计算线路质量的变动值的方法。
(2)根据在上次发送(例如图4的时间T1)的时刻测量的信号(例如导频信道等)的接收质量、与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模型预测的此次发送(例如图4的时间T2)的时刻的接收质量之差,来计算线路质量的变动值的方法。
线路质量测量部25在重传间隔Ta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表示如上述这样计算的线路质量变动值的线路质量变动信息。
<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
接着,对在如上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通信装置10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选择动作的流程图。
并且,假设每当取得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时(即按照图4所示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开始该动作。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假设当从无线接收装置20在重传间隔Ta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值与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不成比例时,选择部16a也开始该动作。具体而言,选择部16a根据多普勒频率信息在重传间隔Ta估计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该多普勒频率信息是根据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值导出的。当在重传间隔Ta估计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与移动速度取得部15按照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之差大于等于预定阈值时,选择部16a判断为线路质量的变动值与无线终端的移动速度不成比例,开始本动作。
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图4的时间T1~Tn(应用期间Tc)中没有变更HARQ的工作模式,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从无线接收装置20在重传间隔Ta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值与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不成比例时,在图4的时间T1~Tn(应用期间Tc)的中途的时间(例如时间T3)中也可通过本动作来变更HARQ的工作模式。
重传控制部16的选择部16a用于判断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是否小于等于阈值Th1(步骤S201)。
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步骤S201:是),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步骤S202)。这里,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如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变动缓慢,估计为初次发送时与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大致相同。
例如,在图4中,当时间T1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估计为时间T1(初次发送时)的线路质量与时间T2~Tn(重传时)的线路质量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与基于HARQ-CC模式的SINR改善效果相比,可以更期待HARQ-IR模式的编码增益改善效果。因此,当时间T1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小于等于阈值Th1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作为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时(步骤S201:否),选择部16a判断由线路质量变动信息表示的线路质量变动值是否小于等于阈值Th2(步骤S203)。
当线路质量变动值小于等于阈值Th2时(步骤S203:是),选择部16a选择HARQ-IR模式(步骤S202)。这里,当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值小于等于阈值Th2时,估计为在无线接收装置20中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的变动较小、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大致相同。
这样,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较快但线路质量的变动较低时(例如视距环境下的高速移动时等),与基于HARQ-CC模式的SINR改善效果相比,可以更期待HARQ-IR模式的编码增益改善效果。因此,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但线路质量变动信息小于等于阈值Th2时,重传控制部16选择HARQ-IR模式作为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当线路质量的变动值大于阈值Th2时(步骤S203:否),选择部16a选择HARQ-CC模式(步骤S204)。这里,当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值大于阈值Th2时,估计为在无线接收装置20中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的变动较剧烈、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显著不同。这样,像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进行估计的那样,当重传间隔Ta中的线路质量的变动较剧烈时,优选的是选择HARQ-CC模式。因此,当无线通信质量的移动速度大于阈值Th1且线路质量的变动值大于阈值Th2时,选择部16a选择HARQ-CC模式作为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作用/效果>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基于以数秒间隔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以数毫秒间隔的重传间隔Ta测得的线路质量变动值,选择HARQ的工作模式。因此,当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与初次发送时及重传时的线路质量的实际变动值不成比例时(例如,视距环境下的高速移动时等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较快但线路质量的变动较低的情况),也能选择符合实际变动值的适当工作模式。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大于第1阈值但线路质量的变动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选择编码增益高的HARQ-IR模式。从而,在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与初次发送时及重传时的线路质量的实际变动值不成比例时,能够选择考虑了实际变动值的最佳工作模式,因此能够得到系统整体的吞吐量改善效果。
并且,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不按照数秒间隔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当从无线接收装置20在重传间隔Ta通知的线路质量变动值与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不成比例时,也开始HARQ的工作模式的选择动作。因此,与按照数秒间隔的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进行选择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选择更恰当的工作模式、且与按照数毫秒间隔的重传间隔Ta进行选择动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无线发送装置10的与选择工作模式相关的处理负担。
[变形例2]
接着,以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重点,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在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发送装置10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线路质量变动信息,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在变形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接收装置20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以及线路质量变动信息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
<无线接收装置20的功能结构>
图12是变形例2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功能结构图。如图12所示,变形例2的无线接收装置20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20(参照图10)不同,其具有移动速度取得部24。
与第2实施方式的选择部16a相同,选择部23a根据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和由线路质量测量部25计算的线路质量变动信息,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选择部23a将所选择的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作为工作模式信息通知给无线发送装置10。
在变形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关于无线接收装置20选择HARQ方式的工作模式的动作,因为与图11所示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其它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语句、公式以及附图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根据该公开很容易想到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这样的说明: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以及移动速度取得部24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是根据位置信息来进行计算的,所述位置信息是利用无线通信终端具有的GPS功能周期性地测量出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使用与无线基站相互通信的固有信号测量出的位置信息、或使用无线通信终端所测量的线路质量信息而导出的多普勒频率信息等来计算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这样的说明:无线接收装置20的线路质量测量部25根据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来计算线路质量变动值,并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计算出的线路质量变动值。但并不限于此,线路质量测量部25也可以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在重传间隔Ta测量的线路质量,无线发送装置10使用上述方法计算线路质量变动值。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这样的说明:无线接收装置20的线路质量测量部25在重传间隔Ta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线路质量变动值,在线路质量变动值与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不成比例的情况下,无线发送装置10的选择部16a不拘于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进行图11所示的动作。但并不限于此,无线接收装置20的线路质量测量部25也可以在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以外,也不在重传间隔Ta,在线路质量的变动值与由移动速度取得部15取得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向无线发送装置10通知线路质量的变动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无线发送装置10的选择部16a可以在从无线接收装置20通知了线路质量变动值时,在移动速度取得间隔Tb以外,也进行图11所示的动作。

Claims (6)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是无线发送装置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发送针对无线接收装置的分组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
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
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以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
发送部,其根据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进行所述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小于等于第1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1发送方法,该第1发送方法为在初次发送时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包含所述纠错用位的分组,
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1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2发送方法,该第2发送方法为在所述初次发送时和所述重传时均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和所述纠错用位的相同分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通信系统还具有线路质量测量部,该线路质量测量部在作为进行所述分组的重传的时间间隔的重传间隔,测量所述无线发送装置与所述无线接收装置之间的线路质量,
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在比所述重传间隔长的时间间隔取得所述移动速度,
所述选择部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和由所述线路质量测量部测量的所述线路质量的变动值,选择所述发送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小于等于第1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1发送方法,该第1发送方法为在初次发送时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的分组,在重传时发送包含所述纠错用位的分组,
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1阈值、且所述线路质量的所述变动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所述第1发送方法,
当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大于所述第1阈值、且所述线路质量的所述变动值大于所述第2阈值时,所述选择部选择第2发送方法,该第2发送方法为在所述初次发送时和所述重传时均发送包含所述信息位和所述纠错用位的相同分组。
5.一种无线发送装置,其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发送针对无线接收装置的分组,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发送装置具有:
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自身或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
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利用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
发送部,其根据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进行所述分组的初次发送和重传。
6.一种无线接收装置,其接收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式从无线发送装置发送的分组,其特征在于,
该无线接收装置具有:
移动速度取得部,其取得作为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或自身的无线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
选择部,其根据由所述移动速度取得部取得的所述移动速度,选择利用所述HARQ方式发送的信息位以及纠错用位的发送方法;以及
通知部,其向所述无线发送装置通知由所述选择部选择的所述发送方法。
CN201010501266.6A 2009-10-08 2010-10-08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5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4503 2009-10-08
JP2009234503A JP4917140B2 (ja) 2009-10-08 2009-10-08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5635A true CN102035635A (zh) 2011-04-27
CN102035635B CN102035635B (zh) 2014-03-12

Family

ID=43217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126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5635B (zh) 2009-10-08 2010-10-08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43780B2 (zh)
EP (1) EP2309669B1 (zh)
JP (1) JP4917140B2 (zh)
CN (1) CN10203563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9494A (zh) * 2013-02-19 2015-10-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速度应用错误复原
US9525516B2 (en) 2011-08-30 2016-12-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0740013A (zh) * 2019-10-25 2020-01-3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4159B (zh) * 2011-04-28 2016-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估计无线电信系统中的多普勒频率的方法和装置
US20130039266A1 (en) * 2011-08-08 2013-02-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increase link adaptation performance with multi-level feedback
US8665812B2 (en) * 2011-10-27 2014-03-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ulti-user scheduling involving retransmission
WO2013187743A1 (ko) * 2012-06-15 2013-1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정된 경로를 이동하는 고속 이동체를 위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US10200839B2 (en) * 2014-03-21 2019-02-05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cost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US20160323860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shared channel content management
WO2017156773A1 (en) 2016-03-18 2017-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WO2018008084A1 (ja) * 2016-07-05 2018-01-11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20182176A1 (en) * 2019-04-23 2022-06-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458839B2 (ja) * 2020-03-18 2024-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032A (zh) * 2001-11-28 2003-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WO2003103200A1 (en) * 2002-05-29 2003-12-11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selecting an arq method
CN1798011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编码方式数目可变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传输方法
CN1798010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可变机制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传输方法
CN1848721A (zh) * 2005-03-02 2006-10-18 埃沃列姆公司 选择适当harq重传方案来发送数据的方法、基站和模块
US20110194518A1 (en) * 2008-10-24 2011-08-11 Fujitsu Limite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adaptive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3842A (ja) * 2002-03-13 2003-09-26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データ伝送方式
JP4077333B2 (ja) * 2002-12-24 2008-04-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EP1990942A1 (en) * 2006-03-20 2008-1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etransmission method
MY151716A (en) * 2008-02-14 2014-06-30 Mimos Berhad Dynamic harq with adaptive power control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KR20090093800A (ko) * 2008-02-29 2009-09-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신호 전송방법
JP2009234503A (ja) 2008-03-28 2009-10-15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298648B2 (ja) * 2008-06-06 2013-09-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機及び受信機並び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22032A (zh) * 2001-11-28 2003-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方法
WO2003103200A1 (en) * 2002-05-29 2003-12-11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selecting an arq method
CN1798011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编码方式数目可变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传输方法
CN1798010A (zh) * 2004-12-27 2006-07-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可变机制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传输方法
CN1848721A (zh) * 2005-03-02 2006-10-18 埃沃列姆公司 选择适当harq重传方案来发送数据的方法、基站和模块
US20110194518A1 (en) * 2008-10-24 2011-08-11 Fujitsu Limite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adaptive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method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25516B2 (en) 2011-08-30 2016-12-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4969494A (zh) * 2013-02-19 2015-10-0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速度应用错误复原
CN110740013A (zh) * 2019-10-25 2020-01-3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
CN110740013B (zh) * 2019-10-25 2023-02-2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43780B2 (en) 2014-06-03
EP2309669B1 (en) 2016-02-10
US20110085500A1 (en) 2011-04-14
EP2309669A2 (en) 2011-04-13
CN102035635B (zh) 2014-03-12
JP2011082869A (ja) 2011-04-21
JP4917140B2 (ja) 2012-04-18
EP2309669A3 (en) 201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5635B (zh)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以及无线接收装置
KR100571802B1 (ko) 통신 효율을 높이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EP1587233B1 (en) Line quality report accuracy measurement device and accuracy measurement method
JP4615353B2 (ja) 基地局装置
JP4793762B2 (ja) プログラム、tbs決定方法、及びtbs決定装置
US20060068825A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packet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US2010024642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k adaptive multicast/broadcas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1112111A (zh) 基站装置和资源分配方法
CN101174931A (zh) 一种重传类型选择方法、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系统
US20060227743A1 (en) Packet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packet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8270525B (zh) 冗余版本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2130758B (zh) 一种mimo系统中单双流重传选择的方法及系统
CN102523074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与装置
US10797820B2 (en) Method and a first radio communication node for scheduling a data transmission
CN107078859B (zh) 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JP4825300B2 (ja) 無線端末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端末
WO2011112127A1 (en) Fast channel probing
CN101753177A (zh) 一种基于应答反馈控制信令的信噪比估计方法
US8483075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3873217A (zh) 信道质量指示的校正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
CN101611562B (zh) Hspda中的发送功率控制
Cao et al. Mrs. Z: Improving ZigBee throughput via multi-rate transmission
US20110105113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588592A (zh) 时分双工系统中上行信道质量估计方法及基站
CN112399434A (zh) 一种指示方法、重复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8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