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5045A -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5045A
CN102035045A CN2009101963250A CN200910196325A CN102035045A CN 102035045 A CN102035045 A CN 102035045A CN 2009101963250 A CN2009101963250 A CN 2009101963250A CN 200910196325 A CN200910196325 A CN 200910196325A CN 102035045 A CN102035045 A CN 102035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breviated
electrolyte
lithium
fluorine
sol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963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小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U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U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U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UR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9632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350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035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0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该电解液包含:(1)含氟磺酰亚胺锂盐和六氟磷酸锂,混合锂盐在此非水电解液中的摩尔浓度范围为0.5-2摩尔/升,其中含氟磺酰亚胺锂盐与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比范围为1~5∶1;(2)介电常数较低的有机溶剂,选自下述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包括链状碳酸酯类、磷酸酯类、硼氧烷溶剂。本发明的电解液可以在-60℃至60℃的温度范围内,有着较高的电导率,由此电解液制得的锂二次电池在上述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电池效率,从而使得这类电解液和锂二次电池可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具有较高的阻燃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及其应用,属于先进能源及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二次锂电池中的在低温环境中的阻燃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二次电池开发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特别是大功率动力电池的应用,对锂二次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锂二次电池的关键材料——非水电解液需要进行革命性改进。
目前,商业化二次锂电池电解质主要由有机碳酸酯,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等,和导电盐(主要是LiPF6)组成。有机碳酸酯类非水电解液的优化和选择是提高可充放电锂电池综合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应用于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的非水电解液,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1)离子电导率高,一般应达到10-3S/cm,(2)锂离子迁移数高,以获得高的锂离子电导率;(3)电化学窗口宽,即满足锂离子在正、负极的可逆嵌入和脱出,而电解质不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分解;(4)热稳定性高,在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分解;(5)化学稳定性高,即与电池体系的电极材料如正极、负极、集流体、粘结剂、导电剂和隔膜等不发生化学反应;(6)具有较低的界面转移电阻;(7)与目前主要使用的正负极材料兼容性好;(8)无毒、无污染、使用安全,最好能生物降解;(9)容易制备,成本低。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应用于商业化二次锂电池的非水电解液一般选择六氟磷酸锂(LiPF6)作为导电盐,溶剂多为高粘度、高熔点、高介电常数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与低粘度、低介电常数的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或甲基乙基碳酸酯(EMC)构成的混合溶剂。此类体系最终能够大规模使用,并非其各项指标具有突出的特性,而是其综合指标基本能满足现有二次锂电池的产业应用要求。
尽管以LiPF6作为导电盐的非水电解液在锂离子电池产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LiPF6自身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其电解液在极限条件下的应用(如极低温度)。这主要是由于PF6 -阴离子对称性高,其锂盐LiPF6晶格能大熔点高。由于晶格能大、熔点高的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小,因而,LiPF6导电盐在低温下易从有机电解液中结晶析出。另外,其电解液中采用了高熔点的环状碳酸酯类溶剂(如EC,熔点37-39℃),这类有机溶剂自身在低温下也易结晶。所以,以LiPF6为导电盐、且含有EC的电解液一般凝固点较高(约-20至0℃)。电解液中之所以必须使用EC,是由于其具有高介电常数EC(介电常数为90)、PC(介电常数为65),以促进LiPF6的解离。这样一种通过混合高介电常数、高粘度的环状脂类溶剂以及低介电常数、低粘度的链状脂类溶剂的方法,是目前制备二次锂电池商用电解质最常见的做法。
综上所述,采用LiPF6为导电盐的二次锂电池低温性能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当环境温度低至零下20度,甚至更低时,电池无法完全释放其全部容量,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从而限制了二次锂电池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应用。当温度降低时,目前以LiPF6作为导电盐的商用电解质溶液部分会发生晶析或固化,黏度增加,电导率急剧下降,电解质与电极的界面阻抗大大增加,导致电池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导致电池不能工作。
在使用非水电解质的锂电池与超级电容器中,为了提高安全性,通常还添加各类阻燃剂,如磷酸酯、硅烷等。由于现有的大多数锂盐在这些低介电常数的添加剂中的溶解度较低,一般磷酸酯、硅烷与硼氧烷均作为添加剂添加在非水有机溶剂中,特别是包含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并存的有机溶剂中。在电池实际应用时,作为添加剂的阻燃剂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但由于易燃、易挥发的有机溶剂的存在,阻燃的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这种电解液采用新型含氟磺酰亚胺锂盐部分代替目前广泛应用、但存在诸多缺点的六氟磷酸锂(如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差,低温导电率低)。这种锂盐由于具有其阴离子对称性低,因而具有较低的熔点和结合能,本发明发现,这类锂盐可以在仅含低介电常数的溶剂中溶解较高的浓度(如DMC,介电常数3,锂盐溶解度可达5M),这一发现,改变了目前锂盐类非水电解质必须溶解在含具有较高介电常数溶剂的电解质中或者离子液体中的现状。由于具有低介电常数的链状碳酸酯类、磷酸酯类、硼氧烷类溶剂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不易结晶固化,因此,本发明的采用此类低熔点溶剂制备的电解质在低温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特别适合储能器件如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在低温使用。本发明还发现,新型含氟磺酰亚胺锂盐作为导电盐也可以在过去主要作为阻燃添加剂的溶剂,如磷酸酯、硼氧烷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1-2M),改变了过去阻燃剂不能作为主要溶剂的现状。因此,可以产生一类新的阻燃电解液,其溶剂全部基于原来作为阻燃剂添加剂,而在本发明中作为主要溶剂的新型电解液,这样的电解液既具有高度安全的优点,也适用于宽的温度范围。采用这种含氟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锂作为混合导电盐,按一定摩尔浓度溶于仅含有特定有机溶剂配制的电解质溶液,在-60℃至60℃的温度范围内,能实现高的离子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从而,使得这类电解液可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满足当前动力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电池,它包括所述的含氟磺酰亚胺基锂盐和六氟磷酸锂作为混合导电盐的非水电解液。
本发明的含氟磺酰亚胺基锂盐作为导电盐的非水电解质包含(A)含氟磺酰亚胺基锂盐和常用的六氟磷酸锂;(B)具有低熔点的单一溶剂或者混合有机溶剂。
本发明的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该电解质由两类成份组成:(A)含氟磺酰亚胺锂盐(A1)和六氟磷酸锂(A2)作为混合导电盐;(B)链状碳酸酯类(B1)、磷酸酯类(B2)、硼氧烷类(B3)溶剂。其组成可以简写为A+B。混合锂盐(A)在此非水电解质溶液中的摩尔浓度范围为0.5-2摩尔/升。
本发明的创新点和有益效果主要包含:(1)由含氟磺酰亚胺基锂盐和六氟磷酸锂作为混合导电盐,这种混合锂盐由于阴离子具有低对称性和良好的自由度(也就是柔性),在低介电常数的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低温不易结晶。因而,以这类新型锂盐作为导电盐的非水电解液,具有很宽的适用温度范围,可以在-60℃至60℃范围内使用,在此适用温度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离子电导率。(2)以该类混合锂盐为导电盐的非水电解液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具有很宽的温度适用范围,可以在-60℃至60℃范围内使用,具有很好的电极匹配性。此类电解质可以明显拓宽现有储能体系的低温使用温度,显著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3)该类非水电解液,可以直接采用阻燃剂作为溶剂,具有安全性高的显著优点。采用这些电解液的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该电解液包含:(1)含氟磺酰亚胺锂盐和六氟磷酸锂,混合锂盐在此非水电解液中的摩尔浓度范围为0.5-2摩尔/升,其中含氟磺酰亚胺锂盐与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比范围为1~5∶1(优选为3∶1);(2)介电常数较低的有机溶剂,选自下述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包括链状碳酸酯类、磷酸酯类、硼氧烷溶剂。
所述的含氟磺酰亚胺锂盐,具有如下分子结构式(I)的化合物: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41
其中:R1,R2为氟(F)或碳原子个数为1至6的氟代烷烃,R1和R2可相同或不同;可选自R1和R2均为氟(F),Li[N(SO2F)2](缩写为Li[FSI]);R1=R2=CF3,Li[N(SO2CF3)2](缩写为Li[TFSI]);R1=F,R2=CF3,Li[N(SO2F)(SO2CF3)](缩写为Li[FTFSI]);R1=F,R2=C2F5,Li[N(SO2F)(SO2C2F5)](缩写为Li[FEFSI]);R1=F,R2=C3F7,Li[N(SO2F)(SO2C3F7)](缩写为Li[FPFSI])。优选R1和R2均为氟(F),式(I)表述为Li[N(SO2F)2](缩写为Li[FSI])。
所述的链状碳酸酯类溶剂具有分子结构式(Ⅱ)所示结构: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51
其中R3,R4为碳原子个数为1至6的饱和烷烃,式(II)可选自CH3OCO2CH3(缩写为DMC),CH3OCO2CH2CH3(缩写为EMC),CH3CH2OCO2CH2CH3(缩写为DEC)。优选R3为甲基(-CH3),R4为乙基(-C2H5):式(II)即为CH3OCO2CH2CH3(缩写为EMC)。
所述的磷酸酯类溶剂具有分子结构式(IV)、(V)所示结构: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52
其中R5,R6,R7,X1各自独立的选自碳原子个数为1至6的饱和烷烃;式(IV)可表述为磷酸三甲酯((CH3O)3PO,缩写为TMP),磷酸三乙酯((CH3O)3PO,缩写为TEP),磷酸三正丁基酯等,优选为磷酸三甲酯;式(V)可表述为甲基磷酸二甲酯、乙基磷酸二乙酯等,优选为甲基磷酸二甲酯。
所述的硼氧烷类溶剂具有分子结构式(VII)所示结构: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53
其中R8,R9,R10为氢(H)或者碳原子数为1至6的饱和或不饱和烷烃;
R8,R9,R10,可相同或不同;所述的硼氧烷类溶剂选自如下几种:三乙氧基硼氧烷(TEOBX)、三乙烯基硼氧烷(TEBX)、三炔丙基硼氧烷(TABX);优选为三乙氧基硼氧烷(TEOBX)。
以下实施例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电解液配制:将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真空干燥,电池级有机溶剂碳酸甲乙酯(EMC)干燥后放入真空手套箱中(水含量小于1ppm)。称量14.018g Li[FSI]于烧杯中,再称量3.798gLiPF6加入到烧杯中,在冷却条件磁力搅拌下,分多次缓慢加入到100毫升EMC溶剂中,配制成摩尔浓度为1.0M的电解液,密封保存待用。
电导率测定:将上述电解液滴加到两端电极均为铂电极的玻璃电导池中,使用GDW6005型高低温试验箱控温,HP4192阻抗谱仪测定阻抗谱(5Hz-13MHz),得到温度范围为-60℃至60℃的电导率。测得-60℃时的电导率为0.6mS/cm,-40℃时的电导率为1.5mS/cm,-20℃时的电导率为2.3mS/cm,25℃时的电导率为9.2mS/cm,60℃时的电导率为15.1mS/cm。
原型锂电池组装及性能测定:将上述非水电解液直接用于一个原型锂电池,测量其与正、负极材料的相容性及电池性能。
原型锂电池的组装步骤如下:
将中间相炭微球(MCMB,粒度15μm)与聚偏氟乙烯(PVDF)的N,N-二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混合制成均一的复合浆料,然后均匀涂敷在作为集流体铜箔(厚度20μm)上。所得薄膜厚度2-20μm,在160℃下烘干,在1MPa压力下压紧,继续在160℃下烘12小时。烘干后的极片中,MCMB占总涂敷物的94wt%,聚偏氟乙烯(PVDF)占6wt%。然后将所得极片裁剪成面积为1cm2圆片作为阳极。
将LiFePO4粉料、炭黑(粒度1000nm)、聚偏氟乙烯(PVDF)的N,N-二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混合制成均一的复合浆料,将浆料均匀涂敷在作为集流体的铝箔(厚度15um)上,然后在160℃下烘干,所得薄膜厚度在5-40um,在1MPa×1cm2压力下压紧,继续在160℃下烘12小时。烘干后的极片中,LiFePO4占总涂敷物的85wt%,共聚物占5wt%,炭黑占10wt%。然后将所得极片裁剪成面积为1cm2圆片作为阴极。
将干燥后的极片移入氩气手套箱中,将PVDF多孔膜放在MCMB极片(或者LiFePO4极片)和金属锂片之间,滴加上述配制好的电解液,使电极片被淹没。按附图1所示组装成实验电池。实验电池在微机控制的自动充放电仪上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电流密度0.1mA/cm2,充电截止电压2.5V,放电截止电压0V,测试温度为-60℃,-40℃,-20℃,25℃和60℃。分别测得电池容量为根据活性物质质量计算值37%,43%,47%,93%和88%。相关数据参见附表1。
实施例2
电解液配制:将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真空干燥,有机溶剂组分B的碳酸甲乙酯(EMC)和磷酸三甲酯(TMP)干燥后放入真空手套箱中(水含量小于1ppm)。称量14.018g Li[FSI]和3.798g LiPF6于烧杯中,在磁力搅拌下,分多次缓慢加入到总体积100毫升的碳酸甲乙酯(EMC)和磷酸三甲酯TMP的混合溶剂中(EMC∶TMP=1∶1,体积比),配制成1.0M的电解液,密封保存待用。
电导率测定:将上述电解液滴加到两端电极均为铂电极的玻璃电导池中,使用GDW6005型高低温试验箱控温,HP4192阻抗谱仪测定阻抗谱(5Hz-13MHz),得到温度范围为-60℃至60℃的电导率。测得-60℃时的电导率为0.9mS/cm,-40℃时的电导率为2.0mS/cm,-20℃时的电导率为2.6mS/cm,25℃时的电导率为7.7mS/cm,60℃时的电导率为12.3mS/cm。
原型锂电池组装及性能测定:将上述非水电解液直接用于一个原型锂电池,测量其与MCMB和LiFePO4电极材料的相容性及电池性能。实验锂电池组装、测试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的组成和测试数据参见表2。
实施例3
电解液配制:将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真空干燥,连同六氟磷酸锂,以及有机溶剂组分的甲基磷酸二甲酯(TMMP)和三乙氧基硼氧烷(TEOBX)干燥后放入真空手套箱中(水含量小于1ppm)。称量14.018g Li[FSI]于烧杯中,再称量3.798g六氟磷酸锂加入到烧杯中,在冷却磁力搅拌下,分多次缓慢加入到总体积为100毫升的甲基磷酸二甲酯(TMMP)和三乙基硼氧烷(TEOBX)的混合溶剂中(DMMP∶TEOBX=3∶1体积比),配制成1M的电解液,密封保存待用。
电导率测定:将上述电解液滴加到两端电极均为铂电极的玻璃电导池中,使用GDW6005型高低温试验箱控温,HP4192阻抗谱仪测定阻抗谱(5Hz-13MHz),得到温度范围为-60℃至60℃的电导率。测得-60℃时的电导率为0.8mS/cm,-40℃时的电导率为1.8mS/cm,-20℃时的电导率为2.5mS/cm,25℃时的电导率为8.2mS/cm,60℃时的电导率为126mS/cm。
原型锂电池组装及性能测定:将上述非水电解液直接用于一个原型锂电池,测量其与MCMB和LiFePO4电极材料的相容性及电池性能。实验锂电池组装、测试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的组成和测试数据参见表3。
表1实施例1所制电解液的电导率和电池效率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81
表2实施例2所制电解液的电导率和电池效率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82
表3实施例3所制电解液的电导率和电池效率
Figure B2009101963250D0000092

Claims (5)

1.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该电解液包含:(1)含氟磺酰亚胺锂盐和六氟磷酸锂,混合锂盐在此非水电解液中的摩尔浓度范围为0.5-2摩尔/升,其中含氟磺酰亚胺锂盐与六氟磷酸锂的摩尔比范围为1~5∶1;(2)介电常数较低的有机溶剂,选自下述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包括链状碳酸酯类、磷酸酯类、硼氧烷溶剂。
2.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氟磺酰亚胺锂盐,具有如下分子结构式(I)的化合物:
其中:R1,R2为氟(F)或碳原子个数为1至6的氟代烷烃,R1和R2可相同或不同;可选自R1和R2均为氟(F),Li[N(SO2F)2](缩写为Li[FSI]);R1=R2=CF3,Li[N(SO2CF3)2](缩写为Li[TFSI]);R1=F,R2=CF3,Li[N(SO2F)(SO2CF3)](缩写为Li[FTFSI]);R1=F,R2=C2F5,Li[N(SO2F)(SO2C2F5)](缩写为Li[FEFSI]);R1=F,R2=C3F7,Li[N(SO2F)(SO2C3F7)](缩写为Li[FPFSI])。优选R1和R2均为氟(F),式(I)表述为Li[N(SO2F)2](缩写为Li[FSI])。
3.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链状碳酸酯类溶剂具有分子结构式(II)所示结构:
Figure F2009101963250C0000012
其中R3,R4为碳原子个数为1至6的饱和烷烃,式(II)可选自CH3OCO2CH3(缩写为DMC),CH3OCO2CH2CH3(缩写为EMC),CH3CH2OCO2CH2CH3(缩写为DEC)。优选R3为甲基(-CH3),R4为乙基(-C2H5):式(II)即为CH3OCO2CH2CH3(缩写为EMC)。
4.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磷酸酯类溶剂具有分子结构式(IV)、(V)所示结构:
Figure F2009101963250C0000021
其中R5,R6,R7,X1各自独立的选自碳原子个数为1至6的饱和烷烃;式(IV)可表述为磷酸三甲酯((CH3O)3PO,缩写为TMP),磷酸三乙酯((CH3O)3PO,缩写为TEP),磷酸三正丁基酯等,优选为磷酸三甲酯(TMP);式(V)可表述为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乙基磷酸二乙酯(DEEP)等,优选为甲基磷酸二甲酯(DMMP)。
5.一种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低温阻燃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硼氧烷类溶剂具有分子结构式(VII)所示结构:
Figure F2009101963250C0000022
其中R8,R9,R10为氢(H)或者碳原子数为1至6的饱和或不饱和烷烃;R8,R9,R10,可相同或不同;所述的硼氧烷类溶剂选自如下几种:三乙氧基硼氧烷(TEOBX)、三乙烯基硼氧烷(TEBX)、三炔丙基硼氧烷(TABX);
优选为三乙氧基硼氧烷(TEOBX)。
CN2009101963250A 2009-09-24 2009-09-24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Pending CN1020350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963250A CN102035045A (zh) 2009-09-24 2009-09-24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963250A CN102035045A (zh) 2009-09-24 2009-09-24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5045A true CN102035045A (zh) 2011-04-27

Family

ID=43887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963250A Pending CN102035045A (zh) 2009-09-24 2009-09-24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3504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500A (zh) * 2015-12-29 2016-04-27 湖北宇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造方法
TWI635640B (zh) * 2013-07-31 2018-09-11 艾迪科股份有限公司 鋰二次電池及鋰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CN112366361A (zh) * 2020-09-25 2021-02-12 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准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及电池
CN113161617A (zh) * 2021-03-26 2021-07-23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14335720A (zh) * 2021-12-02 2022-04-12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及包括该电解液的钠离子电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5640B (zh) * 2013-07-31 2018-09-11 艾迪科股份有限公司 鋰二次電池及鋰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CN105529500A (zh) * 2015-12-29 2016-04-27 湖北宇电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2366361A (zh) * 2020-09-25 2021-02-12 河南新太行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准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及电池
CN113161617A (zh) * 2021-03-26 2021-07-23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14335720A (zh) * 2021-12-02 2022-04-12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及包括该电解液的钠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2696B (zh) 一种含氟磺酰亚胺基锂盐的非水电解质材料及其应用
CN102195084B (zh) 非水电解液及使用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3872293B (zh) 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其应用
CN107732304B (zh) 一种有机硅电解液和硅基电极材料配合使用的方法
EP3187487A1 (en) Ionic liquid and plastic crystal
CN105374980A (zh) 界面浸润的准固态碱金属电池、电池电极及电池制备方法
JP5134770B2 (ja) 2次電池用非水電解液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非水電解液2次電池
WO2012037805A1 (zh) 一种改善锂离子电池高温电化学性能的非水电解液及其应用
CN108987808B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01673852B (zh) 一种电解液添加剂及含该添加剂的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US20080254361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for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170294677A1 (en) Fluorine-Substituted Propylene Carbonate-Based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Lithium-Ion Battery
CN104798244A (zh) 锂二次电池
CN116130766B (zh) 一种电解液和钠离子电池
CN115458811B (zh) 一种基于砜基低共熔溶剂的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
KR20220150370A (ko) 겔 전해질 전구체 및 그의 응용
CN105742701A (zh) 一种电解液及锂二次电池
JP202153455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3956516B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
CN101271989A (zh) 锂离子电池室温离子液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99558B (zh) 相转变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659417B (zh) 锂离子电池用高电压电解液
CN102035045A (zh) 一种新型低温阻燃电解液
CN108695487A (zh) 正极片及储能装置
CN101447589B (zh) 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