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6347A - 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6347A
CN102016347A CN2009801165140A CN200980116514A CN102016347A CN 102016347 A CN102016347 A CN 102016347A CN 2009801165140 A CN2009801165140 A CN 2009801165140A CN 200980116514 A CN200980116514 A CN 200980116514A CN 102016347 A CN102016347 A CN 102016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hamber
piston
damping devic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65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6347B (zh
Inventor
寺冈崇志
政村辰也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6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6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3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D)包括:缸体(1);分隔壁构件(2),以能在缸体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缸体(1)内,将缸体(1)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R1、R2);通路(3),将两个工作室(R1、R2)相连通;压力室(R3);自由活塞(9),以能在上述压力室内(R3)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压力室内,将压力室(R3)划分为通过一侧流路(5)连通于一个工作室(R2)的一个室(7)和通过另一侧流路(6)连通于另一个工作室(R1)的另一个室(8);弹簧元件(10),产生抑制自由活塞(9)相对于压力室(R3)的位移的作用力;该缓冲装置设有将另一个室(8)和一个工作室(R2)相连通的迂回流路(11)和将一个室(7)和另一个工作室(R1)相连通的迂回流路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都设有,在该迂回流路(11)中设有溢流阀(12)。

Description

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JP2006-336816A及JP2007-78004A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缸体;以能在缸体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将缸体内划分为上室和下室的活塞;设置于活塞上的用于将上室和下室相连通的第一流路;自活塞杆的前端开通到侧部而将上室和下室相连通的第二流路;包括连接在第二流路中段的压力室、安装在活塞杆前端的壳体;以能在压力室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压力室内、将压力室划分为一个室和另一个室的自由活塞;用于对自由活塞施力的螺旋弹簧,由此,压力室内的一个室通过第二流路与下室内相连通,压力室内的另一个室通过第二流路与上室相连通。
由于上述缓冲装置的压力室被自由活塞划分为一个室和另一个室,因此,上室和下室未通过第二流路直接连通,在自由活塞移动时,一个室与另一个室的容积比发生变化,压力室内的液体与自由活塞的移动量相应地相对于上室和下室流出流入,因此,在外观上体现出上室与下室通过第二流路相连通。
在此,将缓冲装置伸缩时上室与下室的压力差设为P、从上室流出的液体流量设为Q、表示上述压力差P与通过第一流路的液体流量Q1的关系的系数设为C1、压力室的另一个室内的压力设为P1、表示压力差P和压力P1之差与从上室流入到压力室的另一个室内的液体流量Q2的关系的系数设为C2、压力室的一个室内的压力设为P2、表示该压力P2与从一个室流出到下室内的液体流量Q2的关系的系数设为C3、作为自由活塞的受压面积的截面积设为A、自由活塞相对于压力室的位移设为X、螺旋弹簧的弹簧常数设为K,求得压力差P相对于流量Q的传递函数,能获得式(1)。另外,在式(1)中,s表示拉普拉斯算子。
G ( s ) = P ( s ) Q ( s ) = C 1 { 1 + A 2 ( C 2 + C 3 ) s / K } 1 + A 2 ( C 1 + C 2 + C 3 ) s / K . . . ( 1 )
并且,向上述式(1)所示的传递函数中的拉普拉斯算子s中代入jω,求得频率传递函数G(jω)的绝对值,能获得以下的式(2)。
| G ( jω ) | = C 1 { K 4 + K 2 A 4 { 2 ( C 2 + C 3 ) ( C 1 + C 2 + C 3 ) + C 1 2 } ω 2 + A 8 ( C 2 + C 3 ) 2 ω 4 } 1 / 2 K 2 + A 4 ( C 1 + C 2 + C 3 ) 2 ω 2 . . . ( 2 )
根据上述各式,该缓冲装置的压力差P相对于流量Q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如图12的伯德图(Bode diagram)所示。传递增益以Fa=K/{2·π·A2·(C1+C2+C3)}和Fb=K/{2·π·A2·(C2+C3)}为拐点频率,在F<Fa的区域中,传递增益约为C1,在Fa≤F≤Fb的区域中,传递增益以从C1逐渐减小至C1-(C2+C3)/(C1+C2+C3)的方式变化,在F>Fb的区域中,传递增益为恒定。即,压力差P相对于流量Q的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为在低频区域中传递增益变大,而在高频区域中传递增益变小。
因此,如图13中的阻尼特性所示,采用该缓冲装置,相对于低频振动的输入能够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另一方面,相对于高频振动的输入能够产生较小的阻尼力。因此,在车辆转弯时等的输入振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产生较高的阻尼力,并且,在车辆在凹凸路面上行驶这样的输入振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产生较低的阻尼力,从而提高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如上所述,以往的缓冲装置在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这一点上有用,但存在以下问题。
在上述缓冲装置中,为了获得相对于低频振动产生较大的阻尼力、相对于高频振动产生较小的阻尼力这样的良好的阻尼特性,通过以形成第二流路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上的节流孔使一个室与下室相连通。由此,在例如像车辆在行驶中通过突起时等那样活塞以较高的速度工作时,上述节流孔中的流路阻力远远大于第一流路中的流路阻力,流过第一流路的流量大大地大于流过第二流路的流量,有可能无法实现降低产生阻尼力。
这样,在以往的缓冲装置中,在活塞速度较高的情况下,阻尼力保持较高的状态,抑制振动从车轴侧向车身侧传递的效果降低,有可能损害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即是为了改善上述不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活塞速度较高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阻尼力、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的缓冲装置。
在本发明中,缓冲装置包括:缸体;以能在缸体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内、将缸体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的分隔壁构件;将两个工作室相连通的通路;压力室;以能在上述压力室内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压力室内、将该压力室划分为通过一侧流路连通于一个工作室的一个室和通过另一侧流路连通于另一个工作室的另一个室的自由活塞;用于产生抑制自由活塞相对于压力室的位移的作用力的弹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缓冲装置设有将另一个室和一个工作室相连通的迂回流路和将一个室和另一个工作室相连通的迂回流路中的任一个或者两者都设有,在该迂回流路中设有溢流阀。
由此,本发明的缓冲装置即使在车辆在行驶中通过突起这样的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斜率而可靠地降低阻尼力。由此,能够消除像以往的缓冲装置那样地阻尼力较高而抑制振动从车轴向车身传递的效果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另外,本发明的缓冲装置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于低频振动增大阻尼力,相对于高频区域的振动减小阻尼力。由此,能够根据频率产生适当大小的阻尼力,因此,在车辆转弯时能够使车辆的姿态稳定而防止搭乘者感到不安,并且,能够抑制车轴侧的振动向车身侧传递而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压力相对于流量的频率传递函数的增益特性的伯德图。
图3是表示缓冲装置相对于振动频率的阻尼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在缓冲装置在活塞速度为高速区域的某个速度下进行伸缩的情况下,缓冲装置相对于振动频率产生的阻尼力特性的图。
图5表示在缓冲装置以某个振动频率进行振动的情况下,缓冲装置相对于活塞速度产生的阻尼力的特性的图。
图6是具体的缓冲装置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7是具体的缓冲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具体的缓冲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9是具体的缓冲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0是具体的缓冲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1是具体的缓冲装置的第5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缓冲装置的压力相对于流量的频率传递函数的增益特性的伯德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缓冲装置相对于振动频率的阻尼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D包括:缸体1;以能在缸体1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1内、将缸体1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即上室R1和下室R2的作为分隔壁构件的活塞2;将上述上室R1和下室R2相连通的通路3;压力室R3;以能在上述压力室R3内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压力室内、将压力室R3划分为通过一侧流路5连通于下室R2的一个室7和通过另一侧流路6连通于上室R1的另一个室8的自由活塞9;为了抑制自由活塞9相对于压力室R3的位移而产生作用力的弹簧元件10;将另一个室8和下室R2相连通的迂回流路11;设置于迂回流路11中的溢流阀12。缓冲装置D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与车轴之间,用于产生阻尼力而抑制车身振动。
而且,在上室R1、下室R2及压力室R3内充满工作油等流体,在缸体1内的图中下方还设有与缸体1的内周滑动接触、将缸体1内的图中下方划分出下室R2和气体室G的滑动分隔壁13。
另外,填充于上室R1、下室R2及压力室R3内的流体,除工作油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用水、水溶液这样的液体。
另外,活塞2与以能在缸体1内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1内的活塞杆4的一端相连结,活塞杆4自缸体1的图中上端部向外方突出。另外,缸体1内利用设置在活塞杆4与缸体1之间的未图示的密封件保持为液密状态。另外,由于缓冲装置D是所谓的单杆型,因此,需要随着缓冲装置D的伸缩而补偿自缸体1内伸出或进入到缸体1内的活塞杆4的体积,该体积通过滑动分隔壁13沿图1中上下方向移动而使气体室G内的气体体积膨胀或者收缩来补偿。虽然缓冲装置D被这样地设定为单筒型,但也可以替代滑动分隔壁13及气体室G的设置,在缸体1的外周或外部设置贮存器而利用该贮存器对上述活塞杆4进行体积补偿。另外,缓冲装置D也可以不是单杆型,而是双杆型。
在通路3的中段还设有节流孔、叶片阀(leafvalve)等阻尼力产生元件14,由此,能够对通过通路3的流体的流动产生阻力。该阻尼力产生元件14未详细图示,为并列配置周知的节流孔和叶片阀的构造。另外,阻尼力产生元件14除并列配置节流孔和叶片阀的构造之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并列配置扼流圈(choke)和叶片阀的构造或其他构造。
压力室R3形成为设置在壳体15内的中空部15a,该壳体15面向下室R2地与活塞2下方相连结。在中空部15a的内部设有自由活塞9,该自由活塞9与中空部15a的侧壁滑动接触,能够在中空部15a内沿图1中上下方向移动,自由活塞9将中空部15a分隔为图1中下方的一个室7和图1中上方的另一个室8。即,自由活塞9以能在压力室R3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在该压力室R3内,能够在压力室R3内沿图1中上下方向位移。
另外,自由活塞9与弹簧元件10的另一端相连结,该弹簧元件10的一端连结于形成压力室R3的中空部15a的下端部,由此,自由活塞9被定位在压力室R3的规定位置,并且,在自由活塞9在压力室R3内自该被定位的位置(以下简称作“中立位置”)位移时,由弹簧元件10对自由活塞9施加与自由活塞9的位移量成比例的作用力。另外,上述中立位置是利用弹簧元件10确定的自由活塞9在压力室R3内的位置,也并不一定设定在中空部15a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点。
另外,压力室R3被自由活塞9在上下方向上划分为一个室7和另一个室8,缓冲装置D的伸缩方向与自由活塞9的移动方向一致。由此,通过缓冲装置整体D沿图1中上下方向振动,会激发自由活塞9在压力室R3内沿上下方向振动,在欲避免该状况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自由活塞9的移动方向设定为沿与缓冲装置D的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图1中左右方向,使一个室7和另一个室8沿图1中横向配置。
在壳体15上的将下室R2和一个室7相连通的一侧流路5中还设有节流部件5a,该节流部件5a能够对通过节流部件5a的流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并且,将上室R1和另一个室8相连通的另一侧流路6开口于活塞杆4的面向上室R1的侧部上,该另一侧流路6自上室R1通过活塞2及壳体15通向另一个室8。
在缓冲装置D的伸缩行程时,若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移动速度为高速,则上室R1与下室R2的压力差变大,一侧流路5的节流部件5a对通过节流部件5a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变得非常大。由此,欲从一个室7向下室R2移动或者从下室R2向一个室7移动的流体的流动阻力远远大于通路3的流体的流动阻力,阻尼力大体上受通路3的流体的流动阻力支配。
因此,为了在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移动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降低阻尼力,在壳体15中设有用于将另一个室8和下室R2相连通的迂回流路11。并且,在迂回流路11中设有将另一个室8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的溢流阀12。溢流阀12包括阀主体12a、向关闭迂回流路11的方向对阀主体12a施力的弹簧12b、使另一个室8的压力向克服弹簧12b的作用力的方向作用于阀主体12a的先导通路12c。在缓冲装置D伸长时的活塞速度为高速而另一个室8的压力为规定压力时,由先导压力作用于阀主体12a的力大于弹簧12b的作用力,阀主体12a向压缩弹簧12b的方向移动。由此,迂回流路11开放,另一个室8与下室R2相连通,因此,能够将另一个室8内的压力释放到下室R2中。
接着,说明缓冲装置D的工作。首先,对缓冲装置D伸缩时的活塞速度较低、迂回流路11的溢流阀12未开放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因缓冲装置D的伸缩而使活塞2相对于缸体1沿图1中上下方向运动时,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一个被活塞2压缩,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另一个膨胀,因此,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被压缩的一方的压力升高,同时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膨胀(容积扩大)的一方的压力降低,两者产生压力差。由此,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压缩侧的液体通过通路3和由另一侧流路6、另一个室8、一个室7和一侧流路5构成的流路,移动到上室R1和下室R2中的扩大侧。
而且,在伸长行程中缓冲装置D的输入速度在低频输入时和高频输入时相同,首先说明低频输入时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输入振幅较大,因此,从上室R1移动到下室R2的流体在一个周期中的流量变大。自由活塞9的位移量也与该流量大致成比例地变大,但由于自由活塞9被弹簧元件10施力,因此,在自由活塞9的位移量变大时,自由活塞9自弹簧元件10受到的作用力也变大,压力室的一个室7的压力比另一个室8的压力降低相应的量。在一个室7的压力降低时,一个室7与下室R2的压力差变小,通过节流部件5a的流量减少。通路3的流量增加与通过该节流部件5a的流量减少的量相应的量,因此,阻尼力能维持较大的状态。
相反,在高频输入时,由于输入振幅较小,因此,从上室R1移动到下室R2的流体在一个周期中的流量变小,自由活塞9的移动位移也变小。于是,自由活塞9自弹簧元件10受到的作用力也变小,压力室的一个室7的压力与另一个室8的压力大致相等。由此,由于一个室7与下室R2的压力差被维持得较大,因此,通过节流部件5a的流量相对于低频时变大,通路3的流量减少与通过该节流部件5a的流量增大的量相应的量,阻尼力也减小。
这样,在活塞速度较低的情况下,压力差相对于流量的频率传递函数相对于频率的增益特性为与以往例同样地由式(2)表示的图2那样的特性。另外,如图3所示,表示阻尼力相对于振动频率的增益的缓冲装置D的阻尼力特性,相对于低频区域的振动能产生较大的阻尼力,相对于高频区域的振动能减小阻尼力,从而能够使缓冲装置D的阻尼力的变化依赖于输入振动频率。
相对于此,在车辆在行驶中越过突起那样的输入剧烈的大振幅振动的情况下,无论输入振动频率怎样,活塞2相对于缸体1的移动速度都为高速,从上室R1流到下室R2的流体流量变大。由此,节流部件5a的流体阻力远远大于通路3的流体阻力,阻尼力升高至由通路3的阻尼力产生元件14的规格设定的值。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中,在伸长工作的情况下且活塞速度高速地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成为高压的上室R1内的压力传播到另一个室8,使溢流阀12打开,因此,迂回流路11开放,通过另一侧流路6及另一个室8使上室R1与下室R2成为连通状态。
于是,流体不仅通过通路3、也通过由另一侧流路6、另一个室8及迂回流路11构成的流路从上室R1向下室R2移动,因此,能够降低缓冲装置D所产生的伸长侧阻尼力。
图4及图5是表示缓冲装置的阻尼力特性的图,虚线表示以往的缓冲装置的阻尼特性,实线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的阻尼特性。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中,即使在车辆在行驶中跃上突起并通过突起那样的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斜率而可靠地降低阻尼力。由此,能够消除像以往的缓冲装置那样地阻尼力较高而抑制振动从车轴向车身传递的效果降低这样的不良,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另外,在图5所示的低频区域的振动输入中,活塞速度为极低速区域中的阻尼特性为通过使流体优先通过通路3的阻尼力产生元件14中的节流孔而上升的特性,在活塞速度为极低速区域中阻尼特性在中段出现拐点的原因在于,叶片阀开放而由叶片阀的特性支配。
另外,在高频区域的振动输入中活塞速度处于极低速区域及低速区域的情况下,相对于图5的虚线所示的低频区域的振动输入的阻尼特性能获得较低的阻尼特性,能够根据频率产生适当大小的阻尼力。于是,通过将图3的阻尼特性的拐点频率中的、较小值即拐点频率Fa的值设定为大于等于车辆的弹簧上共振频率值且小于等于车辆的弹簧下共振频率值,将较大值即拐点频率Fb设定为小于等于车辆的弹簧下共振频率,缓冲装置D能够相对于弹簧上共振频率的振动输入产生较高的阻尼力,从而能够使车辆的姿态稳定而防止车辆转弯时搭乘者感到不安,并且,在输入弹簧下共振频率的振动时,必定会产生较低的阻尼力,因此,能够抑制车轴侧的振动向车身侧传递,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良好。
另外,一般也考虑通过减小通路3中的阻尼力产生元件14的阻力来减小活塞速度为高速时的阻尼力,但这样做的话,由于活塞速度为低速而相对于低频区域的振动产生的阻尼力变小,因此,发生阻尼力不足,在车辆转弯时会产生搭乘者感到不安这样的不良情况。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中,不减小通路3的阻尼力产生元件14的阻力就能够降低活塞速度为高速时的阻尼力,因此,不会导致这样的不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说明溢流阀12的动作,方便起见以低速和高速来区分活塞速度,但这些区分界线的速度能够各自任意地设定。另外,最好将溢流阀12开放时的活塞速度、即区分低速和高速的活塞速度设定为阻尼力的频率依赖性消失的活塞速度或者比其高一些。另外,在设定溢流阀的开阀压力时,具体地讲,例如在预先掌握阻尼力的频率依赖性消失的活塞速度而使活塞2以掌握的活塞速度相对于缸体1位移时,调节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以使得将另一个室8内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地打开溢流阀12从而打开迂回流路11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迂回流路11使在缓冲装置D伸长时压力上升的另一个室8连通于下室R2,溢流阀12以另一个室8的压力为先导压力地进行开阀动作,因此,实现了缓冲装置D伸长动作时的阻尼力降低,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设定为通过将溢流阀12的朝向设为与图1所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而以下室R2的压力为先导压力地进行开阀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在缓冲装置D收缩时、即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溢流阀12能够进行开阀动作而通过迂回流路11将下室R2的压力释放到上室R1,因此,能够降低缓冲装置D收缩行程时的阻尼力。
并且,也可以将迂回流路11设置为将一个室7和上室R1相连通,将溢流阀12设定为以一个室7的压力为先导压力地进行开阀动作,并且,将节流部件不设置于一侧流路5而设置于另一侧流路6。由此,在缓冲装置D收缩时、即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溢流阀12能够进行开阀动作而通过迂回流路11将下室R2的压力放到上室R1,因此,能够降低缓冲装置D收缩行程时的阻尼力。另外,在如上所述地利用迂回流路11将一个室7和上室R1相连通的情况下,通过反向地设置溢流阀12,能够降低缓冲装置D伸长行程时的阻尼力。
并且,除利用迂回流路11将另一个室8和下室R2相连通之外,通过与其独立地利用另一个迂回流路将一个室7和上室R1相连通并在该迂回流路中设置溢流阀,能够在缓冲装置D的伸长行程和收缩行程这两个行程中都使阻尼力降低。
另外,在上述缓冲装置D中,压力室形成在缸体内,但也可以设置在缸体外。
以上,概念性地说明了缓冲装置D,下面,说明缓冲装置D的具体构造。
如图6所示,具体的缓冲装置D包括:缸体20;以能在缸体20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20内、将缸体20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即上室R1和下室R2的作为分隔壁构件的活塞21;一端连结于活塞21的活塞杆22;形成于活塞21上的将上室R1和下室R2相连通的通路21a、21b;固定在活塞杆22的前端而形成压力室R3的壳体23;以能在上述壳体23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上述壳体23内、将压力室R3划分为通过一侧流路24连通于下室R2的一个室26和通过另一侧流路25连通于上室R1的另一个室27的自由活塞28;分别收容在一个室26内和另一个室27内而从两侧弹性支承自由活塞28的作为弹簧元件的一对螺旋弹簧29、30;将另一个室27和下室R2相连通的迂回流路31;设置于该迂回流路31中的溢流阀32。另外,虽未图示,但与图1所示的缓冲装置D同样地在缸体20的下方设有滑动分隔壁而设有气体室。
下面,详细说明各部。活塞杆22在该图6中下端侧形成有小径部22a,并且,在小径部22a的前端侧形成有螺纹部22b。
而且,在活塞杆22中形成有开口于小径部22a的前端、并通过活塞杆22的内部穿通到活塞杆22的侧部的另一侧流路25。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该另一侧流路25的中段设置作为阻力部件的节流部件等的阀。
活塞21形成为环状,并且,活塞杆22的小径部22a插入到其内周侧。在该活塞21上还设有将上室R1和下室R2相连通的通路21a、21b,通路21a的图6中上端由作为阻尼力产生元件的层叠叶片阀V1堵塞,另一个通路21b的图6中下端也由作为阻尼力产生元件的层叠叶片阀V2堵塞。
该层叠叶片阀V1、V2均形成为环状,活塞杆22的小径部22a插入到其内周侧,该层叠叶片阀V1、V2与用于限制层叠叶片阀V1的挠曲量的环状的阀止挡件33一同层叠于活塞21上。
于是,层叠叶片阀V1在缓冲装置D收缩时因下室R2与上室R1的压力差发生挠曲而开阀,从而打开通路21a而对从下室R2向上室R1移动的液体流动付与阻力,并且,层叠叶片阀V1在缓冲装置D伸长时堵塞通路21a。另一方面,层叠叶片阀V2与层叠叶片阀V1相反地在缓冲装置D伸长时开放通路21b,在缓冲装置D收缩时堵塞通路21b。即,层叠叶片阀V1是缓冲装置D收缩时产生压缩侧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元件,层叠叶片阀V2是缓冲装置D伸长时产生伸长侧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元件。另外,即使处于利用层叠叶片阀V1、V2封闭了通路21a、21b的状态下,也能利用未图示的周知的节流孔将上室R1和下室R2相连通。节流孔例如在层叠叶片阀V1、V2的外周设置切口或者在层叠叶片阀V1、V2所落位的阀座上设置凹部而形成。
在这样地使通路为单向通行的情况下,如图所示地设置通路21a、21b而构成为仅在缓冲装置D伸长时或收缩时液体通过各个通路即可,另外,在通路允许双向流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仅设置通路21a、21b中的一个。
而且,在活塞杆22的螺纹部22b上,从上述层叠叶片阀V2的下方层叠有溢流阀32,并且,螺纹接合有形成压力室R3的壳体23,利用该壳体23将上述活塞21、层叠叶片阀V1、V2、阀止挡件33及溢流阀32固定在活塞杆22上。这样,壳体23不仅起到在其内部形成压力室R3的作用,而且也起到将活塞21固定于活塞杆22上的作用。
说明该壳体23,壳体23由螺纹接合于活塞杆22的螺纹部22b的带有凸缘35的内筒34和有底筒状的外筒36构成。外筒36的图6中上端开口部被朝向上述凸缘35的外周铆接地安装于凸缘35的外周,由此,外筒36与内筒34一体化,由该内筒34及外筒36在下室R2内划分出压力室R3。另外,在将内筒34与外筒46一体化时,除上述铆接加工之外,也可以采用焊接等其他方法。
而且,自由活塞28以能在如上所述地形成的压力室R3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该压力室内,从而将压力室R3划分为图6中上方侧的另一个室27和下方侧的一个室26。
另外,内筒34如上所述地包括凸缘35,在内筒34的内周形成有螺纹部34a,通过将该螺纹部34a与活塞杆22的螺纹部22b螺纹接合,能够将壳体23固定于活塞杆22的小径部22a上。因此,只要将外筒36的外周截面形状做成除正圆之外的形状、例如切掉一部分的形状、六边形等形状,将壳体23螺纹安装于活塞杆22的前端的作业就很容易。
此外,内筒34的凸缘35包括开口于图6中下端的多个口35a和开口于图6中上端并与上述口35a相连通的环状的窗35b,由口35a及窗35b形成贯穿凸缘35而将另一个室27连通于下室R2的迂回流路31。另外,窗35b的设置是任意的,也可以使口35a开口至凸缘35的图6中上端而仅设置口35a。
而且,上述窗35b利用层叠于作为凸缘35的工作室侧的图6中上端的溢流阀32进行开闭,溢流阀32具体而言是层叠多个环状板而构成的叶片阀。
在该溢流阀32与层叠在活塞21下方的层叠叶片阀V2之间安装有外径小于溢流阀32和层叠叶片阀V2这两者的直径的厚壁的隔离件40,由此,即使溢流阀32的外周向上方挠曲且层叠叶片阀V2的外周向下方挠曲,也能够防止两者互相干涉。
另外,凸缘35的窗35b的外周侧比内周侧向图6中上方延伸设置,由此,做成叶片阀的溢流阀32的外周向图6中上方侧挠曲,对溢流阀32付与初始负荷。因此,溢流阀32保持堵塞迂回流路31的状态,直到利用另一个室27与下室R2的压力差使溢流阀32向图6中上方侧挠曲的力大于初始负荷为止,在另一个室27与下室R2的压力差达到开阀压力时,溢流阀32的外周进一步向图6中上方挠曲而离开凸缘35,从而开放迂回流路31,将另一个室27连通于下室R2。即,溢流阀32将另一个室27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地进行开阀动作,作为压力室侧的溢流阀而起作用。
外筒36的图6中下端为小径,在筒部36a上形成有台阶部36b,并且,在外筒36的底部36c设有构成一侧流路24的一部分的固定节流孔37。
而且,插入到由上述内筒34及外筒36形成的压力室R3内的自由活塞28形成为有底筒状,自由活塞28包括筒部28a、堵塞筒部28a的一端的底部28b、设置在底部28b的图6中下端而朝向外筒36的底部36c突出的凸部28c、形成在筒部28a的外周的环状槽28d,自由活塞28的内侧朝向内筒34,并且其筒部28a与外筒36的内周滑动接触,从而将压力室R3划分为一个室7和另一个室8。
另外,作为弹簧元件的螺旋弹簧29、30分别安装在另一个室27内且内筒34的凸缘35与自由活塞28的底部28b内侧之间和一个室26内且外筒36的底部36c与自由活塞28的底部28b外侧之间。由此,自由活塞28被以被这些螺旋弹簧29、30从上下侧夹持而定位在压力室R3内的规定的中立位置的方式弹性支承,与自由活塞28相对于壳体23的位移量成比例地对自由活塞28施加抑制该位移的作用力。
另外,作为弹簧元件,能够弹性支承自由活塞28即可,因此,也可以采用除螺旋弹簧29、30之外的构件,例如,也可以使用碟形弹簧等弹性体弹性支承自由活塞28。另外,在采用一端连结于自由活塞28的单一弹簧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其另一端固定于内筒34或者外筒36上。
螺旋弹簧29的图中下端嵌合于自由活塞28的筒部28a的最深部内周而被在半径方向上定位,另外,螺旋弹簧30通过使自由活塞28的凸部28c贯穿于螺旋弹簧30的内周而被定心。由此,防止螺旋弹簧29、30相对于自由活塞28的错位,能够稳定地对自由活塞28施加作用力。
另外,自由活塞28的筒部28a的内周相对于其最深部而言是扩径的,由此,在螺旋弹簧29被压缩而绕线直径扩大时,螺旋弹簧29的线材不会摩擦筒部28a的内周,能够防止产生污染。
另外,如上所述,凸部28c承担对螺旋弹簧30进行定心的功能,凸部28c的高度(图6中上下方向长度)被设定为能够充分地防止螺旋弹簧30跃出(螺旋弹簧30脱离凸部28c)的高度。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述自由活塞28除上述构造之外,还包括通过自由活塞28的筒部28a及底部28b的内部将环状槽28d和一个室26相连通的孔28e。
在外筒36的筒部36a上还设有将下室R2和外筒36内相连通的两个可变节流孔38、39,在自由活塞28被螺旋弹簧29、30弹性支承而处于中立位置时,该可变节流孔38、39必定与上述环状槽28d相对而将一个室26和下室R2相连通。另外,在自由活塞28位移至内筒34的图6中下端的行程末端、即自由活塞28位移至抵接于外筒36的台阶部36b时,可变节流孔38、39完全与自由活塞28的筒部28a的外周重叠而被堵塞。因而,一侧流路24由环状槽28d、可变节流孔38、39、孔28e及固定节流孔27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设有两个可变节流孔38、39,但其数量是任意的。
即,在上述缓冲装置D中,在自由活塞28自中立位置开始位移的位移量为任意的位移量时,可变节流孔38、39的开口从完全与环状槽28d相对的状况过渡到开始与筒部28a的外周相对的状况,可变节流孔38、39的流路面积开始逐渐减小,随之,一侧流路24中的流路阻力逐渐增加。上述任意的位移量根据环状槽28d的图6中上下方向宽度的大小、可变节流孔38、39在外筒36内周侧的开口位置来设定。于是,随着自由活塞28的位移量增加,可变节流孔38、39的流路面积逐渐减小,在自由活塞28到达行程末端时,可变节流孔38、39完全与筒部28a相对而被堵塞,一侧流路24中的流路阻力为最大,一个室26仅通过固定节流孔37连通于下室R2。
缓冲装置D如上所述地构成,接着说明缓冲装置D的工作。
(A)在自由活塞28自中立位置进行位移的位移量处于未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的范围内、且溢流阀32未开阀的情况下缓冲装置D的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是活塞速度较低、另一个室27与下室R2的压力差未达到溢流阀32的开阀压力的状况,因此,自由活塞28能够不改变一侧流路24的阻力地进行位移。
而且,若在向缓冲装置D的输入频率较低的情况和较高的情况下为相同的输入速度这样的条件下考虑,在输入频率较低的情况下,输入振幅变大,因此,自由活塞28的振幅在未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的范围内变大。
自由活塞28的振幅在上述范围内变大时,自由活塞28自螺旋弹簧29、30受到的作用力变大,一个室26内的压力相对于另一个室27内的压力减小与上述螺旋弹簧29、30的作用力相应的量。
于是,一个室26与下室R2的压力差变小,通过一侧流路24的流量减少。
相反,在向缓冲装置D的输入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输入振幅变小,因此,自由活塞28的振幅进一步变小。在自由活塞28的振幅变小时,自由活塞28自螺旋弹簧29、30受到的作用力变小,一个室26内的压力与另一个室27内的压力大致相等。于是,一个室26与下室R2的压力差被维持较大的状态,通过一侧流路24的流量也被维持较大的状态。
即,在向缓冲装置D的输入频率较低的情况下,通过一侧流路24的流量变小,在向缓冲装置D的输入频率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一侧流路24的流量变大。在此,只要输入速度相同,无论输入频率怎样,从上室R1流到下室R2的流量都必须相等,因此,在输入频率较低的情况下,通路21a、21b的通过层叠叶片阀V1、V2的流量变多,在输入频率较高的情况下,通路21a、21b的通过层叠叶片阀V1、V2的流量变少。因而,缓冲装置D的阻尼特性如图3所示,在输入频率较低的情况下阻尼力变高,在输入频率较高的情况下阻尼力变低。
(B)在自由活塞28自中立位置进行位移的位移量处于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这两者而增加一侧流路24的流路阻力的范围内的情况、溢流阀32未开阀的情况下缓冲装置D的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活塞速度较低、另一个室27与下室R2的压力差未达到溢流阀32的开阀压力的状况,因此,是自由活塞28相对于壳体23产生位移的状况。
然后,由于与自由活塞28的位移量相对应地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流路面积逐渐变小,在自由活塞28到达行程末端时,可变节流孔38、39被完全堵塞,流路面积与固定节流孔37的流路面积相同,为最小。
即,在自由活塞28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之后,一侧流路24的流路阻力与自由活塞28的位移量相应地逐渐变大,在自由活塞28到达行程末端时,流路阻力为最大。
在此,自由活塞28位移至行程末端是液体向一个室26或另一个室27的流出流入量较多的情况,具体地讲,是缓冲装置D的振动振幅较大的情况。
在缓冲装置D的振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缓冲装置D在自由活塞28位移到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的位置之前产生较低的阻尼力,在自由活塞28超过开始堵塞可变节流孔38、39的位置地变位时,一侧流路24的流路阻力逐渐变大。由此,自由活塞28向行程末端侧的移动速度减小,液体经由压力室R3在上室R1和下室R2之间的移动量也减少,通过通路21a、21b的液体量相应地增加,因此,缓冲装置D的产生阻尼力逐渐变大。
然后,在自由活塞28到达行程末端时,液体不经由压力室R3在上室R1和下室R2之间移动,在缓冲装置D的伸缩方向发生改变之前,液体仅通过通路21a、21b,缓冲装置D以最大的阻尼系数产生阻尼力。
即,即使向缓冲装置D输入导致自由活塞28位移至行程末端这样的高频率、大振幅的振动,在自由活塞28自中立位置进行位移的位移量大于任意的位移量时,缓冲装置D在自由活塞28到达行程末端之前也会逐渐增大产生阻尼力,因此,不会从较低的阻尼力急剧变化为较高的阻尼力。即,在自由活塞28到达行程末端而液体不经由压力室R3在上室R1和下室R2之间移动时,阻尼力的大小不会急剧变化,从低阻尼力到高阻尼力的阻尼力变化平缓。并且,在自由活塞28到达压力室R3的两端侧的行程末端时,产生阻尼力逐渐变大,因此,在缓冲装置D伸长压缩这两个行程中,都能够抑制阻尼力的急剧变化。
因而,在该缓冲装置D中,即使输入高频率、振幅较大的振动,产生阻尼力也平缓地变化,因此,不会使搭乘者感觉到由阻尼力变化导致的冲击,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特别是,也能够防止由阻尼力急剧变化导致车身振动、发动机罩共振而产生异常声音的状况,在这一点上也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这样,在活塞速度为高速、固定节流孔37、可变节流孔38、39中的流路阻力没有变得过大的状况下,像上述(A)及(B)中说明的那样,缓冲装置D发挥依赖于振动频率的阻尼力,并且,在自由活塞28位移至行程末端时,逐渐提高阻尼力而能够抑制降低的阻尼力急剧变大这样的阻尼力变化。
相对于此,在活塞速度为高速、固定节流孔37、可变节流孔38、39中的流路阻力过大的情况、即缓冲装置D处于伸长行程的情况下,通过另一侧流路25连通于被压缩的上室R1的另一个室27的压力成为高压,溢流阀32的外周克服初始负荷而发生挠曲,由设置于凸缘35上的口35a及窗35b构成的迂回流路31被开放。
于是,液体不仅经由通路21b、也经由另一侧流路25、另一个室27及迂回流路31从上室R1向下室R2移动,从而能够降低缓冲装置D所产生的伸长侧阻尼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中,在车辆在行驶中跃上突起并通过突起这样的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相对于图4及图5的虚线所示的以往的缓冲装置的阻尼特性,如图4及图5的实线所示,能够减小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斜率,从而能够可靠地降低阻尼力。由此,能够消除像以往的缓冲装置那样地阻尼力较高而抑制振动从车轴向车身传递的效果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装置D的情况下,压力室R3设置在壳体23内,该壳体23配置于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内,且该壳体23通过与插入到缸体1内的活塞杆22螺纹接合而将与活塞杆22相嵌合的作为分隔壁构件的活塞21固定于该活塞杆22上,并且,使迂回流路31将另一个室27和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相连通,因此,壳体23也起到活塞螺帽的作用,能够在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内容易地形成压力室R3,并且,迂回流路31的设置也很容易。
此外,由于壳体23包括带有凸缘35的内筒34和安装在上述凸缘35外周的有底筒状的外筒36,因此,能够在以简单的构造满足作为活塞螺帽的功能,并且能形成压力室R3。
并且,迂回流路31贯穿内筒34的凸缘35而将另一个室27和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相连通,压力室侧的溢流阀32利用安装于活塞杆22而层叠于内筒34的凸缘35的下室R2侧的环状的叶片阀来开闭迂回流路。因而,溢流阀32能够通过由壳体23将叶片阀固定于活塞杆22上而构成。另外,由于溢流阀32是叶片阀,因此,缓冲装置D的轴线方向长度不会变长,并且,也不会限制行程长度。
另外,在该缓冲装置D中,利用螺旋弹簧29、30对自由活塞28施加使其返回到中立位置的作用力,因此,能够避免在必要时无法发挥使阻尼力依赖于输入频率的功能这样的状况。
接着,参照图7说明缓冲装置的第1变形例。该变形例的缓冲装置与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D的不同点在于:在作为被收容于另一个室27内的螺旋弹簧29的一端的上端与内筒34的凸缘35之间安装弹簧支架41。该弹簧支架41包括嵌合于内筒34外周的筒部41a和自筒部41a的下端外周延伸设置的弹簧支承部41b,在弹簧支承部41b的外周与构成壳体23的外筒36的内周之间设有环状间隙。
于是,通过用该弹簧支架41支承螺旋弹簧29的上端,能够阻止螺旋弹簧29的图7中上端干涉设置于凸缘35上的口35a而导致局部或者整体地堵塞该口35a。由此,在缓冲装置D伸长、活塞速度处于高速区域时,能够利用迂回流路31使另一个室27与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可靠且以恒定的流路面积相连通,因此,能够可靠地降低缓冲装置所产生的阻尼力,从而能够使降低时的阻尼力稳定。另外,即使增大口35a的直径,螺旋弹簧29也不会产生干涉,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迂回流路31开放时产生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特性的斜率。
另外,参照图8说明缓冲装置的第2变形例。该变形例的缓冲装置与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D的不同点在于:在壳体23中的内筒34的凸缘35与构成溢流阀32的叶片阀之间插入有形成迂回流路31的一部分的环状的插入构件42这一点上。
该插入构件42做成厚壁的开孔圆盘状,从插入构件42的图8中下方开设多个口42a,在插入构件42的图8中上方设有与这多个口42a分别相连通的环状的窗42b。
另外,在内筒34的凸缘35中,替代口和窗而设有贯穿凸缘35的透孔35c,在将插入构件42层叠于内筒34上时,口42a与凸缘35的透孔35c相通,将壳体23内的另一个室27和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相连通。即,在第2变形例的缓冲装置中,迂回流路31由设置于凸缘35上的透孔35c、插入构件42的口42a及窗42b构成。
另外,也可以将插入构件42层叠于包括口35a和窗35b的凸缘35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将内筒34和插入构件42在圆周方向上对位,口42a和窗35b也可靠地相连通,因此较为便利。
这样,由于插入构件42包括形成迂回流路31的一部分的口42a,因此,只要预先准备口42a的形状、大小不同的插入构件42,就能够通过更换该插入构件42来调节溢流阀32开放迂回流路31时的阻尼特性。
另外,只要准备像图9所示的第3变形例那样的、在插入构件42的窗42b的外周设置供溢流阀32脱离或落位的环状的阀座部42c、且阀座部42c的图9中上方向高度不同的插入构件42,就能够通过更换插入构件42来调节阀座部42c的高度,由此,能够改变对溢流阀32付与的初始负荷而调节溢流阀32的开阀压力。
另外,为了对溢流阀32付与决定开阀压力的初始负荷,如上所述,通过将作为固定端的内周的支承位置和作为自由端的外周封闭迂回流路31的状态下的支承位置设置为在轴线方向上错位,从而预先使整个溢流阀32挠曲即可,也可以取而代之,像图10所示的第4变形例那样在构成溢流阀32中的叶片阀的任意的环状板之间插入环43,对层叠在环43的图10中上方侧的环状板付与初始挠曲,从而设定溢流阀32的开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调整环43的板厚来改变上述开阀压力。
最后,参照图11说明缓冲装置的第5变形例。该变形例的缓冲装置的溢流阀44的构造与图6所示的缓冲装置D有所不同。
具体地讲,溢流阀44包括:在构成壳体23的内筒34的凸缘35上突出到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侧的端部的环状的阀座35d、介于内筒34与层叠叶片阀V2之间的小径的隔离件45、及外径大于隔离件45的环状的阀座构件46、内周上表面落位在阀座构件46下端且外周下表面落位在阀座35d上端的环状的叶片阀47。
另外,在该缓冲装置的情况下,在凸缘35中未设置窗,仅设有口35e,迂回流路31由将另一个室27和作为一个工作室的下室R2相连通的该口35e构成。
于是,在另一个室27的压力大于下室R2的压力而压力差达到开阀压力时,该溢流阀44起到压力室侧的溢流阀的作用,即,通过利用另一个室27的压力使叶片阀47的外周侧向图11中上方侧挠曲而离开阀座35d,从而将迂回流路31开放,通过另一个室27将上室R1的压力释放到下室R2,并且,相反地,在下室R2的压力大于另一个室27的压力而压力差达到开阀压力时,该溢流阀44起到工作室侧的溢流阀的作用,即,通过利用下室R2的压力使叶片阀47的内周侧向图11中下方侧挠曲而离开阀座构件46,从而将迂回流路31开放,通过另一个室27将下室R2的压力释放到上室R1。即,叶片阀47被设定为所谓的内外双开。
这样构成的溢流阀44在缓冲装置的伸长行程中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利用另一个室27内的压力开放迂回流路31,因此,能够降低缓冲装置伸长时的阻尼力,在缓冲装置的收缩行程中活塞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利用下室R2内的压力开放迂回流路31,因此,能够降低缓冲装置收缩时的阻尼力。即,溢流阀44能够在活塞速度为高速时在伸缩的两侧降低阻尼力。
另外,由于溢流阀44包括所谓的内外双开的叶片阀47,因此,不采用设置两个迂回流路而分别设置单功能的溢流阀这样的构造,而利用一个叶片阀就能够降低缓冲装置伸缩两侧的阻尼力,在零件件数及成本方面较为有利。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例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并不是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构造的意思。
本申请基于2009年1月23日向日本国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09-012657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被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9)

1.一种缓冲装置(D),其包括:
缸体(1、20);
分隔壁构件(2、21),其以能在上述缸体(1、20)内自由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内,将上述缸体(1、20)内划分为两个工作室(R1、R2);
通路(3、21a、21b),其将上述两个工作室(R1、R2)相连通;
压力室(R3);
自由活塞(9、28),其以能在上述压力室(R3)内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压力室(R3)内,将上述压力室(R3)划分为通过一侧流路(5、24)连通于一个上述工作室(R2)的一个室(7、26)和通过另一侧流路(6、25)连通于另一个上述工作室(R1)的另一个室(8、27);
弹簧元件(10、29、30),其产生抑制上述自由活塞(9、28)相对于上述压力室(R3)的位移的作用力;其中,
该缓冲装置(D)设有将上述另一个室(8、27)和上述一个工作室(R2)相连通的迂回流路(11、31)和将上述一个室(7、26)和上述另一个工作室(R1)相连通的迂回流路中的任一个或者两个都设置,在上述迂回流路(11、31)中设有溢流阀(12、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在上述迂回流路(11、31)中并列设有工作室(R2)侧的溢流阀和压力室(R3)侧的溢流阀(12、32),该工作室(R2)侧的溢流阀将上述两个工作室(R1、R2)中的、连通于上述迂回流路(11、31)的一个工作室(R2)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该压力室(R3)侧的溢流阀(12、32)将上述一个室(7、26)和上述另一个室(8、27)中的、连通于上述迂回流路(11、31)的一个室(8、27)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上述压力室(R3)设置在壳体(15、23)内,该壳体(15、23)配置在上述一个工作室(R2)内,该壳体(15、23)通过与插入到上述缸体(1、20)内的活塞杆(4、22)螺纹接合而将与上述活塞杆(4、22)相嵌合的上述分隔壁构件(2、21)固定于上述活塞杆(4、22)上;
上述迂回流路(11、31)将上述另一个室(8、27)和上述一个工作室(R2)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上述壳体(15、23)包括带有凸缘(35)的内筒(34)和安装在上述凸缘(35)外周的有底筒状的外筒(36)而形成上述压力室(R3);
上述自由活塞(9、28)以将上述压力室(R3)内划分为上述一个室(7、26)和上述另一个室(8、27)的方式与上述外筒(36)的内周滑动接触;
上述迂回流路(11、31)贯穿上述内筒(34)的凸缘(35),将上述另一个室(8、27)和上述一个工作室(R2)相连通;
上述压力室(R3)侧的溢流阀(12、32)包括环状的叶片阀,该环状的叶片阀以层叠于上述内筒(34)的凸缘(35)的上述工作室(R2)侧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活塞杆(4、22)上,利用上述叶片阀来开闭上述迂回流路(1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上述叶片阀层叠多个环状板而构成;
在任意的上述环状板之间安装有对上述环状板付与初始挠曲的环(4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在上述内筒(34)的凸缘(35)与上述叶片阀之间插入有形成上述迂回流路(11、31)的一部分的环状的插入构件(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在上述插入构件(42)中设有供上述叶片阀离开或落位、并对上述叶片阀付与初始挠曲的环状的阀座部(42c)。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对于从上述另一个室(8、27)朝向上述一个工作室(R2)的流动,上述叶片阀起到上述压力室(R3)侧的溢流阀(12)的功能,即,通过使上述叶片阀的外周挠曲而开放上述迂回流路(11、31);
对于从上述一个工作室(R2)朝向上述另一个室(8、27)的流动,上述叶片阀起到上述工作室(R2)侧的溢流阀的功能,即,通过使上述叶片阀的内周挠曲而开放上述迂回流路(11、31)。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装置(D),其中,
上述弹簧元件(10、29、30)包括被收容在上述一个室(7、26)内的上述一个室(7、26)侧的弹簧(30)和被收容在上述另一个室(8、27)内的上述另一个室(8、27)侧的弹簧(29),由上述一个室(7、26)侧的弹簧(30)和上述另一个室(8、27)侧的弹簧(29)夹持上述自由活塞(9、28);
在上述内筒(34)的外周设有环状的弹簧支架(41),该环状的弹簧支架(41)以阻止上述迂回流路(11、31)堵塞的方式支承上述另一个室(8、27)侧的弹簧(29)的一端。
CN2009801165140A 2009-01-23 2009-10-30 缓冲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6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2657A JP5132590B2 (ja) 2009-01-23 2009-01-23 緩衝装置
JP2009-012657 2009-01-23
PCT/JP2009/069012 WO2010084658A1 (ja) 2009-01-23 2009-10-30 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6347A true CN102016347A (zh) 2011-04-13
CN102016347B CN102016347B (zh) 2012-09-19

Family

ID=42355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651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6347B (zh) 2009-01-23 2009-10-30 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69891B2 (zh)
EP (1) EP2383486A4 (zh)
JP (1) JP5132590B2 (zh)
KR (1) KR101160776B1 (zh)
CN (1) CN102016347B (zh)
WO (1) WO201008465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6490A (zh) * 2013-04-25 2013-07-24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设置在铰支销轴端部的气囊式缓冲缓释容腔
CN103216494A (zh) * 2013-04-25 2013-07-24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设置在铰支销轴内的气室弹簧组合缓冲缓释容腔
CN103758914A (zh) * 2013-12-25 2014-04-30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夯机的缓冲油缸及其安装结构
CN106218343A (zh) * 2016-08-23 2016-12-1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磁悬架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08087622A (zh) * 2017-11-28 2018-05-29 安徽荣达阀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阀门的液压缓冲装置
CN115233649A (zh) * 2022-08-31 2022-10-25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液压夯实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6351B2 (en) 2009-10-06 2013-12-31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digital valve
JP5438487B2 (ja) * 2009-12-11 2014-03-1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US8900719B2 (en) 2010-04-14 2014-12-02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Blends of ethylene copolymers and propylene based plastomers in multilayer films for low noise and RF welding
JP5564368B2 (ja) * 2010-08-30 2014-07-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クッションユニット
JP5603817B2 (ja) * 2011-03-23 2014-10-08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KR101288612B1 (ko) 2011-07-21 2013-07-22 주식회사 만도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US9611915B2 (en) * 2011-07-21 2017-04-04 Mando Corporation Valve structure of shock absorber
JP5851159B2 (ja) * 2011-08-31 2016-02-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KR101375804B1 (ko) * 2011-09-02 2014-03-21 주식회사 만도 주파수 및 압력 감응형 쇽업소버
NL2007530C2 (nl) * 2011-10-04 2013-04-08 Koni Bv Frequentie-afhankelijke demper.
EP2794266A1 (en) 2011-12-22 2014-10-29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Flexible barrier films containing cyclic olefins
JP5961124B2 (ja) * 2012-04-27 2016-08-02 Kyb株式会社 懸架装置
KR101350078B1 (ko) 2012-08-14 2014-01-15 주식회사 만도 쇽 업소버의 피스톤 밸브
KR101350093B1 (ko) 2012-08-14 2014-01-10 주식회사 만도 쇽 업소버의 피스톤 밸브
US9884533B2 (en) 2013-02-28 2018-02-06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Autonomous control damper
WO2014134500A1 (en) 2013-02-28 2014-09-04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integrated electronics
US9217483B2 (en) 2013-02-28 2015-12-22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Valve switching controls for adjustable damper
US9879748B2 (en) 2013-03-15 2018-01-30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Two position valve with face seal and pressure relief port
US9163691B2 (en) 2013-03-15 2015-10-20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Rod guide arrangement for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valve applications
BR112015023459A2 (pt) 2013-03-15 2017-07-18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 Inc conjunto de guia de haste com conjunto de válvula multipeças
US9879746B2 (en) 2013-03-15 2018-01-30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Rod guide system and method with multiple solenoid valve cartridges and multiple pressure regulated valve assemblies
DE102013008889B4 (de) * 2013-05-27 2016-01-28 Thyssenkrupp Bilstein Gmbh Schwingungsdämpfer für ein Fahrzeug
JP6108550B2 (ja) * 2013-09-19 2017-04-05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6243173B2 (ja) * 2013-09-20 2017-12-06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6274798B2 (ja) * 2013-09-20 2018-02-07 Kyb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6160829B2 (ja) * 2013-12-05 2017-07-12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車両の電動制動装置
DE102014210701A1 (de) * 2014-06-05 2015-12-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wingungsdämpfer sowie Kraftfahrzeug
US20170267700A1 (en) * 2014-08-27 2017-09-21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Precursors for Electron Beam-Induced Deposition of Gold and Silver
NO20162042A1 (en) * 2016-12-22 2018-06-25 Vetco Gray Scandinavia As Shock absorbing damper
US10588233B2 (en) 2017-06-06 2020-03-10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printed circuit board carrier
US10479160B2 (en) 2017-06-06 2019-11-19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printed circuit board carrier
US10663027B2 (en) * 2018-03-23 2020-05-26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valve preload limiter
US10570983B2 (en) 2018-03-23 2020-02-25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Damper with floating piston bleed channel
KR102368548B1 (ko) * 2018-06-18 2022-03-02 박기혁 경작기의 안전장치
WO2019245231A1 (ko) * 2018-06-18 2019-12-26 박기혁 경작기의 안전장치
US10907700B2 (en) * 2018-12-04 2021-02-02 Truman R. Davis Torque impact mitigator for power tong
CN112356924B (zh) * 2020-10-26 2022-08-23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液压阻尼装置和车身悬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70635A (en) * 1967-12-11 1971-03-16 Tatsuya Takagi Oil-type vibration damper
JPS58116212A (ja) * 1981-12-28 1983-07-11 Kayaba Ind 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シヨツクアブソ−バ
JPS5997338A (ja) * 1982-11-26 1984-06-05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S62106138A (ja) * 1985-10-30 1987-05-16 Honda Motor Co Ltd 周波数及びストロ−ク依存型ダンパ−
US5042624A (en) * 1988-09-29 1991-08-27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with pre-loaded valve for linear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amping force
JPH0361743A (ja) * 1989-07-27 1991-03-18 Kayaba Ind Co Ltd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油圧シリンダ
US5129488A (en) * 1989-11-16 1992-07-14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US5207300A (en) * 1990-06-29 1993-05-04 Boge Aktiengesellschaft Hydraulic, adjustable vibration damper for motor vehicles
GB2250080B (en) * 1990-10-19 1994-08-1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US5368142A (en) * 1991-12-07 1994-11-29 Tokico Lt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of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05164173A (ja) * 1991-12-13 1993-06-29 Kayaba Ind Co Ltd 周波数感応型の単筒式油圧緩衝器
JPH06147252A (ja) * 1992-09-18 1994-05-27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3383863B2 (ja) * 1993-03-08 2003-03-10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3484526B2 (ja) * 1993-03-16 2004-01-06 トキコ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3471438B2 (ja) * 1993-12-06 2003-12-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3626259B2 (ja) * 1994-09-12 2005-03-0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3678830B2 (ja) * 1996-01-22 2005-08-03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DE202005021617U1 (de) * 2005-04-05 2008-11-27 Stabilus Gmbh Biegefeste Kolbenzylindereinheit
JP4644572B2 (ja) * 2005-09-12 2011-03-0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US7958981B2 (en) * 2005-06-06 2011-06-14 Kayaba Industry Co., Ltd. Shock absorber
JP4726049B2 (ja) * 2005-06-06 2011-07-2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4987283B2 (ja) * 2005-11-09 2012-07-25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および緩衝器
JP4909765B2 (ja) * 2007-03-02 2012-04-0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4909767B2 (ja) * 2007-03-02 2012-04-0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JP5067965B2 (ja) 2007-07-06 2012-11-07 日本信号株式会社 地上子、書込器及び地上装置
US9163694B2 (en) * 2009-11-23 2015-10-20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Bi-stable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JP5503473B2 (ja) * 2010-09-10 2014-05-28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6490A (zh) * 2013-04-25 2013-07-24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设置在铰支销轴端部的气囊式缓冲缓释容腔
CN103216494A (zh) * 2013-04-25 2013-07-24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设置在铰支销轴内的气室弹簧组合缓冲缓释容腔
CN103758914A (zh) * 2013-12-25 2014-04-30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夯机的缓冲油缸及其安装结构
CN106218343A (zh) * 2016-08-23 2016-12-1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磁悬架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08087622A (zh) * 2017-11-28 2018-05-29 安徽荣达阀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阀门的液压缓冲装置
CN115233649A (zh) * 2022-08-31 2022-10-25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液压夯实机
CN115233649B (zh) * 2022-08-31 2023-11-10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大面积地基土加固的液压夯实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56783A1 (en) 2011-03-10
KR20100135938A (ko) 2010-12-27
WO2010084658A1 (ja) 2010-07-29
KR101160776B1 (ko) 2012-06-28
JP2010169199A (ja) 2010-08-05
EP2383486A4 (en) 2017-05-17
EP2383486A1 (en) 2011-11-02
JP5132590B2 (ja) 2013-01-30
CN102016347B (zh) 2012-09-19
US9169891B2 (en) 2015-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6347B (zh) 缓冲装置
CN102686903B (zh) 缓冲装置
CN102076988B (zh) 用于减震器阀的压力调节装置
CN105051404B (zh) 缓冲装置
US8833532B2 (en) Shock absorber
CN105074266B (zh) 缓冲装置
CN104662324A (zh) 缓冲器
CN106763441A (zh) 一种阻力自动可调的汽车减震器
CN105556163A (zh) 缓冲装置
JP2011007213A (ja) 緩衝装置
CN206439333U (zh) 一种阻力自动可调的汽车减震器
JP2012197905A (ja) 緩衝装置
JP5438487B2 (ja) 緩衝装置
CN105313632A (zh) 减振系统
KR101937470B1 (ko)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5142873B2 (ja) 緩衝器
JP2020020374A (ja) 免震用ダンパ
CN107076252A (zh) 具有多柱液压系统的阻尼垫
KR101239914B1 (ko) 쇽업소버의 선회 감응밸브 조립체
JP5618417B2 (ja) 緩衝装置
JP2010144786A (ja) 緩衝装置
KR101165057B1 (ko) 차량의 현가 시스템
KR20150064533A (ko) 선회 감응형 밸브 조립체를 갖는 쇽업소버
CN220930052U (zh) 一种cdc外置式电磁阀
KR101662223B1 (ko) 주파수 감응형 쇽업소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KAYAB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