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9092B -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9092B
CN101999092B CN2009801127149A CN200980112714A CN101999092B CN 101999092 B CN101999092 B CN 101999092B CN 2009801127149 A CN2009801127149 A CN 2009801127149A CN 200980112714 A CN200980112714 A CN 200980112714A CN 101999092 B CN101999092 B CN 101999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gressive
power lens
bias internal
design
internal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27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9092A (zh
Inventor
木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y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y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ya Corp filed Critical Hoy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99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9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07Details of measur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28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refractive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02C7/027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considering wearer's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5Properties on the principal li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yeglasses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其目的在于,在渐进折射力镜片中,当使用者将视线从正面远处移动至正面近处时,特别是通过使正面近视中的最佳光学状态的位置的位移量和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相等,以改善沿着视线通过的主注视线的光学状态。将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眼镜用镜片的折射表面的交线设为主注视线(L)、将主注视线上的相当于使用者的正面远视和正面近视的两个位置设为点F和点ON、将点ON相比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视线的内偏移量(OI)。而且,在通过正面远视的点F的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将通过点ON的水平方向的剖面曲线(H)与所述主子午线曲线(M)的交点设为点DN,将点DN相对于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此时OI<DH。

Description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弥补老花眼中调节力不足的加入度数的多焦点眼镜镜片,其中特别涉及考虑了瞳孔孔径的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渐进折射力镜片是老花镜镜片,但是,由于具有如下优点而通常被广泛利用,即在外观上不易看出是老花镜、从远距离到近距离之间不间断而连续地看得清楚等。 
但是,当设计该渐进折射力镜片时,在有限的镜片面积中必须不介入边界线而配置看见远处的视野和看见近处的视野以及看见远处和近处之间的中间距离的视野等多个视野,因此,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上存在困难。由此,渐进折射力镜片特有的如下缺点广为人知:每个视野未必都充分宽的问题、主要在侧方的视野中存在引起像的畸变感或晃动感的区域等。 
为了改善上述缺点,自以前开始提出了很多现有技术。但是,这些现有技术多为根据每个验光处方度数、戴用状态提供更加合适的折射力分布、像差分布的设计技术,很少以改善左右双眼的视功能为目的(参照专利文献1~4)。 
在此,“改善左右双眼的视功能”主要指为了得到良好的双眼近距离视力、双眼中距离视力而进行的近用部区域、中间部区域的适当配置。 
作为上述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技术:将两种左右对称设计的一侧更换而形成左右非对称设计,并且为了近视时的会聚而转动约10°并镶框而使水平方向的像差分布构成大致左右对称。专利文献2的技术涉及将近视区域设计成关于主注视线左右对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专利文献3的技术涉及将近视区域的像散分布设计成相对于主注视线在鼻侧为密而在耳侧为疏的左右非对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专利文献4的技术涉及将近视区域的上下方向的歪曲设计成关于主注视线鼻侧大而耳侧小的左右非对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9-35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7-1011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1-56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3-230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2-216428号公报 
通常,眼镜用镜片的使用者为了从正面远处看正面近处而视线移动时,双眼的视线逐渐向内移动而捕捉近处的目标。这就是作为会聚作用广为人知的眼睛的功能。为了实现该会聚作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近用部区域通常比用于看正面远处的远用部区域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将该位移量称为“视线的内偏移量”。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4中,确定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从正面远视到近视的上下方向的主注视线,并将该主注视线作为设计上的主子午线,使折射力沿着主注视线从远用度数渐进地变化到近用度数。由于正面近视的位置因如上所述的眼睛的会聚作用而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因此该主子午线形成从远用部到近用部向鼻侧弯曲的曲线。即,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4中,将视线通过的主注视线和设计上的主子午线看成相同的线。 
但是,实际上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使用者在把视线从正面远处移至正面近处时,沿着该视线通过的主注视线的光学状态未必成为设计上谋求的良好的光学状态。特别是,有时正面近视中的最佳光学状态的位置位移量,即根据使用者的瞳孔间距离和物距设定的设计上的内偏移量小于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从而有时损坏双眼视的功能。 
另外,有时在使用检镜仪评价设计后试制的渐进折射力镜片时,测定的内偏移量也未达到视线的内偏移量,测定结果为内偏移量不足。本发明人对于该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作为测定装置例如使用检镜仪测定的光学特性值以及利用该测定值二次算出的光学特性值,受到检镜仪的开口直径(通常为φ6~φ10)的面积大小的影响。 
在使用该检镜仪算出光学特性值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5公开的方法中,设开口直径例如为φ6,在该φ6的面积内,设定隔着规定的间隔而分散的四点以上的测定点,将从这些测定点的折射状态算出的折射力设置为该开口直 径内的平均折射力。此时,只要不是完全均一的度数分布,根据开口直径的大小,即根据四点以上的测定点的相互间隔是宽还是窄,实质上在被测定的折射力上产生偏差。 
因此,在测定平均度数或像散时,如果检镜仪的开口直径较大且其偏差值趋于大,则不能忽略该偏差的影响。另外,如果检镜仪的开口直径小,则其偏差的影响小。因此,在评价或利用该测定值时,必须考虑该检镜仪的开口直径对测定值产生的影响。即,在生产渐进折射力镜片时以及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检镜仪的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渐进折射力镜片中,当使用者将视线从正面远处移至正面近处时,特别是通过使正面近视中的最佳光学状态的位置的位移量与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相等,以改善沿着视线通过的主注视线的光学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在评价渐进折射力镜片时,考虑了检镜仪等测定装置的影响,从而恰当地进行评价。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将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眼镜用镜片的折射表面的交线设为主注视线L;将主注视线上的相当于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正面远视和正面近视的两个位置分别设为点F和点ON。然后,将该点ON相比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视线的内偏移量OI。而且,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中设定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将通过主注视线上的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与主子午线曲线M的交点设为点DN,该主子午线曲线M为通过正面远视的点F并具有折射力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区间。然后,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的点DN相比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此时OI<DH。 
另外,本发明的一种渐进折射力镜片,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中设定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该主子午线曲线M为通过正面远视的点F并具有折射力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区间,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对应于近视的点DN相比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 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而且,将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的交线设为主注视线L,将该主注视线L上的正面近视的点ON自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视线的内偏移量OI,此时将设计的内偏移量DH设计成大于视线的内偏移量OI。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中,分别地考虑在现有的渐进折射力镜片中混淆的“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和“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关系,特别是设置OI<DH的关系。这样,使设计的内偏移量DH不与视线的内偏移量OI一致而大于该OI,以使自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增大,从而例如在瞳孔孔径的范围内区域平均度数或像散被平滑化时,能够使通过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上的折射力达到最大的位置,或者像散达到最小峰值(例如为零)的位置接近视线的内偏移量成为OI的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中,优选包括:设定视线的内偏移量OI和瞳孔孔径E的步骤;在瞳孔孔径E的区域,对于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进行平滑化处理的步骤;计算平滑化的平均度数或平滑化的像散的峰值位置VN的内偏移量VH,并根据其与设计的内偏移量DH的差分(VH-OI)求出内偏移的误差量的步骤;变更设计的内偏移量DH值反复进行计算直到该误差量的绝对值达到规定阈值以内,使内偏移量VH接近于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步骤。 
通过包括这样的步骤,能够利用较简易的计算方法,可靠地将与平滑化的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中的峰值(像散分布中为最小值)对应的峰值位置VN的内偏移量VH接近视线的内偏移量OI,并在期望的阈值内。 
另外,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边界,将平均度数或像散中的至少任一个分布设计成水平方向左右非对称,其中,考虑对应于正面近视的位置中作为目标值的内偏移量和检镜仪的检查值在所述检镜仪的测定范围内的、因所述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的平滑化而产生的误差,而进行利用所述检镜仪的内偏移量检查的位置误差补正,并在补正后的检查位置进行所述内偏移量的评价。 
另外,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边界,将平均度数或像散中的至少任一个分布设计成水平方向左右非对 称,其中,考虑对应于正面近视的位置中作为目标值的内偏移量和检镜仪的检查值在检镜仪的测定范围内的、因所述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的平滑化而产生的误差,而进行利用所述检镜仪的内偏移量检查的检查值误差补正,并根据补正后的检查值进行内偏移量的评价。 
这样,预先进行利用检镜仪的内偏移量检查的位置误差补正,并在补正后的检查位置进行内偏移量的评价,从而能够避免由检镜仪的开口直径引起而发生的内偏移量的不必要的误差检测,进行更加适当的内偏移量的评价。 
另外,在本说明书以及本发明9至12中所使用的检镜仪作为测定镜片折射值的各种测定装置的统称而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由于分别考虑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和使用者实际移动视线时的主注视线,因此能够将渐进折射力镜片设计成能够得到视线的内偏移量符合设计时的意图的结果。即,由于设定大于设计时谋求的视线的内偏移量的设计的内偏移量,因此能够得到符合设计时的意图的视线的内偏移量,从而能够提供对双眼视力阻碍小的眼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在考虑由检镜仪引起的影响的基础上,能够合适地评价渐进折射力镜片。 
附图说明
图1是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主视图; 
图2是从侧面看图1所示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剖面图; 
图3A是表示沿着图1中用点线H表示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的折射力分布的图,图3B是表示将图3A所示的折射力分布用瞳孔孔径的大小平均化并平滑化的折射力分布的图;图3C是将图3A和图3B重叠描绘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主视图; 
图5是采用现有技术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分布图的一例; 
图6是采用现有技术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像散分布图的一例; 
图7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分布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像散分布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流程的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右眼用渐进折 射力镜片的主视图,图10B是表示该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的折射力分布的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主视图,图11B是表示该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的折射力分布的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主视图,图12B是表示该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的折射力分布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流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L主注视线;F正面远视的位置;ON正面近视的位置;M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DN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上的近视的位置;H水平方向剖面曲线;OI视线的内偏移量;DH设计的内偏移量;MN补正后的测定位置;MH测定用内偏移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以下的例子。说明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 
(1)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原理的说明 
(2)水平方向非对称设计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说明 
(3)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实施方式 
(4)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流程 
[2]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 
[1]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 
(1)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原理的说明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之前,作为其前提要明确为了说明渐进折射力镜片所需的用语的定义和位置关系,为此使用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的图,是从镜片的凸面侧看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Q1的主视图。在图1中,将渐进折射力镜片Q1使用者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渐进折射力镜片Q1的折射表面的交线称为“主注视线”L。 在此,“视线”被定义为不具有宽度的线,可以说“视线”是将瞳孔作为点时眼球的上下移动所形成的注视线与镜片表面的交点的移动轨迹。即,该主注视线L是在未考虑瞳孔孔径的情况下定义的曲线。在该主注视线上,将正面远视的位置设为点F,将相当于正面近视的位置设为点ON。 
在此,点ON相比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将该位移量OI称为“视线的内偏移量”。该视线的内偏移量OI根据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瞳孔间距离和物距(由戴眼镜顾客、眼镜店或镜片厂商等设定的近视区域用的物距)以光学方式来设计,以便得到近用时的最佳视力(或作为目标的视力)。 
而且,在该渐进折射力镜片Q1的折射表面存在“设定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该主子午线曲线M为通过点F并且具有折射力从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区间,在该线M上将对应于近视高度的点,即通过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与线M的交点称为点DN。此时,点DN相比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将该位移量称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 
即,“主注视线”L是戴眼镜者自正面远处看正面近处时的视线通过曲线,与之相对,“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是产生渐进性折射力变化的设计上的基准曲线。 
该两个曲线L和M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被作为相同的曲线,并未进行区分。换言之,将“主注视线”L直接看成“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而产生渐进性折射力变化,或者沿着“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产生渐进性折射力变化,将该曲线M理所当然地作为“主注视线”L来使用。 
由于在这里所说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上存在物体侧和眼球侧,因此,具有“主注视线”L和“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的折射表面也存在表里两种。 
而且,沿着“主注视线”L或“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产生的渐进性折射力变化分为:表面折射力变化的情况(单面渐进折射力镜片)以及透过镜片的折射力变化的情况(双面渐进折射力镜片)两种。 
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物体侧表面折射力变化的情况为主进行说明,但是,该说明同样适用于眼球侧表面折射力变化的情况以及透过折射力变化的情况,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以及后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包括所述的任一种情况。 
而且,在前述的说明中,对于“主注视线”L或“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的、正面远处到上方的位置及正面近处到下方的位置未进行定义,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所示,无论哪个曲线都大致沿上下延长。 
图2是从侧面看图1所示的渐进折射力镜片Q1的剖面图,图中表示点F和点ON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根据图1中的“主注视线”L和“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存在的折射表面位于物体侧还是眼球侧而发生变化。图2中附图标记末尾的数字在设定有点F和点ON的折射表面位于物体侧时为“1”,在位于眼球侧时为“2”,以此区别不同的情况。 
在记载于前述的专利文献1~4的现有技术中,均把渐进折射力镜片分为鼻侧和耳侧,并把作为其边界线的“主注视线”与“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视为同一曲线。在这些专利文献中,假设“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没有宽度的理论基准曲线,例如,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记载有将鼻侧和耳侧的光学性质设定为在水平方向上对称的例子,在专利文献3或专利文献4中也记载有在水平方向上非对称地设定的例子。 
与此相对,本发明人将“主注视线”作为戴眼镜者的视线和镜片表面的交线,将该“主注视线”与“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区别对待。即,将“视线”作为一般没有宽度的理论直线,但是,实际上沿着视线向眼睛入射的是通过瞳孔孔径的直径为2~8mm左右的光束。因此,能够将“视线”看作为通过瞳孔孔径的中央向眼球内入射的光线的光路。 
如果从该观点考虑,在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界的折射力沿水平方向非对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中,由于在通过瞳孔孔径的光束中鼻侧部分和耳侧部分的光学性质不同,因此导致将全部光束平均的光学性质和通过瞳孔中央的光线的光学性质不同。在此,根据图3说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 
图3A、图3B、图3C是表示沿图1的用点线表示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的平均度数的折射力分布的图。剖面曲线H通过正面近视的“主注视线”上的点ON和“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上的点DN。 
图3A的实线曲线表示沿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本身。由该图3A可知,沿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上的点DN的折射力Pdn作为峰值,以该峰值为界,鼻侧相比耳侧成为急剧减小的非对称分布。 
将图3A表示的实线曲线用瞳孔孔径的大小平均化而置换成平滑的折射力分布表示的就是图3B的点线曲线。在图3A中阴影部位的横向宽度表示瞳孔孔径,将阴影部位的平均值作为瞳孔孔径的中心位置的值转换成点线曲线的就是图3B。 
例如,由于表示在图3A左侧的阴影部位的折射力在瞳孔孔径范围内一样地变化,因此,瞳孔孔径的中心位置的值和阴影部位的平均值(图3B的最左侧的白色圆点标记)相等。因此,根据将图3A和图3B的曲线重叠描绘而成的图3C所示的曲线,能够确认在该位置中两者的曲线值之间不存在差值。 
但是,表示在图3A右侧的阴影部位的折射力在瞳孔孔径范围内不一样地变化。即,由于以Pdn作为峰值,Pdn两侧部分的折射力低于Pdn,因此,阴影部位的平均值(图3B的最右侧的白色圆点标记)低于瞳孔孔径的中心位置的值。与前述同样,这也能够通过图3C所示的曲线来确认。 
同样地,能够确认图3B的点线曲线的峰值即Pvn值低于图3A的实线曲线的峰值即Pdn值。这就是如前所述用瞳孔孔径的大小进行平均化的平滑化的结果。作为平滑化的方法,除了在此说明的利用瞳孔孔径的大小的移动平均法之外,还有多项式适合法、频率区域法等各种方法,由于无论哪种方法均使曲线上的凹凸平滑化,因此在前述的峰值比较中Pdn>Pvn的倾向没有改变。 
这里应注意,在沿所述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上的点DN的折射力Pdn为界在耳侧和鼻侧非对称的情况下,图3A、图3B、图3C所示的峰值的折射力即Pvn的位移量VH与Pdn的位移量DH不同。 
即,如前所述,图3A的实线曲线是沿该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以Pdn为界鼻侧相比耳侧急剧减小的非对称的例子。由该非对称的例子可知,例如,如果使图3A的阴影部位向水平方向移动而完成图3B的点线曲线,峰值的折射力即Pvn的位置相比Pdn靠近中央,成为VH<DH。 
假设该非对称性与图3A的实线曲线的倾向相反,即沿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以Pdn为界耳侧相比鼻侧急剧减小的非对称的例子,容易推定峰值的折射力即Pvn的位置相比Pdn接近鼻侧,成为VH>DH。 
而且,峰值的折射力即Pvn的位置与Pdn相同而成为VH=DH的是沿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以Pdn为界对称的情况。 
因此,在前述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4)中,特别是在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界在水平方向上非对称的现有技术中,只要将“主注视线”和“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视为同一曲线,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 
例如,在图1所示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Q1中,将该度数设置为球面度数S=+4.50、加入度数Add=2.50,并将远用的配合点(フイツテイングポイント)设为F、将近用的加入度数测定点设为DN。在此,点DN相比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仅位移了DH,该DH与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相等,在该例子中OI=DH=4.0mm。 
但是,在图1的沿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例子中,从点DN到鼻侧的变化相比从点DN到耳侧的变化更剧烈,例如在该镜片使用者的瞳孔直径为6.0mm的情况下,在瞳孔孔径区域平均化的平均折射力的峰值Pvn的内偏移量成为比DH小0.3mm的VH=3.7mm。从而得不到正确的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 
另外,上述的图3A、图3B及图3C是折射力分布的说明图,也适用于像散分布的情况。在将各图适用于像散的情况下,图的纵轴不是折射力,而是像散的绝对值,上方小、下方大。即,各图的峰值表示像散的绝对值最小的位置。 
将折射面上的像散绝对值的最小值成为零的主子午线称为“脐状子午线”,但是,在本发明中不一定存在“脐状子午线”,而本发明中的主子午线可以形成为透过镜片入射眼睛时的像散最小。此时,图3的各曲线不是折射面上的表面像散,而是透过像散。 
(2)水平方向非对称设计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说明 
如前所述,得到本发明效果的是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界在水平方向上非对称的情况。在此,说明本发明发明对象的水平方向非对称设计的概要,一并说明该非对称设计良好的对于双眼视力有益的理由。 
首先,为了得到良好的双眼视力,在左右眼中需要使视线通过的镜片上的像散、其轴向及平均折射力(球面度数+散光度数的1/2)以及镜片的棱镜折射力的水平成分、垂直成分等光学性能一致。 
在此,当所看的视标从镜片使用者的正面向侧方移动时,一只眼的视线向耳侧移动而另一只眼的视线向鼻侧移动,因此,两者的视线通过的镜片上的光学性能未必相同。假设所看的视标在镜片使用者的无限远处,此时若视线从正面向侧方移动时,由于左右眼的视线的偏角相同,因此,优选使镜片上的光学性能的分布以主注视线为界在水平方向上左右镜面对称(将镜子放在主注视线的位置而被照那样的对称配置)。 
另一方面,如果所看得见的视标位于离镜片使用者有限距离的位置,通过眼睛的会聚作用,左右眼的视线相互向鼻侧靠近。在该状态下,视线从正面向侧方移动时,在极为一般的状况下,通常至视标的距离渐远。视标渐远,则眼睛的会聚作用减弱,双眼的视线接近于平行。因此,如果视标位于离镜片使用者有限距离的位置,则把视线从正面向侧方移动时,左右眼的视线的偏角不一样,向耳侧回转的视线的偏角大于向鼻侧回转的视线的偏角。该倾向由于侧视时的头部的回转(通常头部回转将视线从正面向侧方移动时的角度的约一半,剩余的角度由眼球回转),因此在与头部一同回转的眼镜镜片上这种倾向进一步突出而显著。为此,为了看见有限距离,主注视线优选在将所述点F位置作为基准向鼻侧位移的部分中在水平方向上左右非对称。由于在渐进折射力镜片中镜片上的光学性能分布普遍从主注视线向水平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使左右视线通过的镜片上的光学状况相同,优选使从主注视线向鼻侧的变化相比从主注视线向耳侧的变化更激烈。 
综上所述,在沿着与所述“主注视线”上的点ON交叉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发生的以下1~5中的任一个或全部的变化中,可以说,希望从点ON向鼻侧的变化相比从点ON向耳侧的变化更激烈。 
1.像散的变化 
2.像散在轴向上的变化 
3.平均折射力的变化 
4.棱镜折射力的水平成分的变化 
5.棱镜折射力的垂直成分的变化 
在本发明发明对象的水平方向非对称的设计中,适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与现有方法相差不大。重要的是分别设置了得到规定的渐进效果的“主注视线”的位置和通过光学设计得到渐进效果的“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的位置。即,为了使由直径2~8mm的瞳孔孔径引起的移动平均的结果成为规 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只要预测与该“视线的内偏移量”OI不同的“设计的内偏移量”DH即可。 
虽然可以求出设计的内偏移量DH与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关系式,但是,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是基于反复计算的收敛计算。例如,假设设计的内偏移量DH与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最大差异为5mm,最终的容许误差为±0.05mm,则收敛比率为1/100,在最简单的半减收敛计算中,也仅通过7次反复计算就得到收敛。 
(3)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渐进折射力镜片Q的一例的主视图。在该例子中,将渐进折射力镜片Q的度数设为球面度数S=+4.50、加入度数Add=2.50,并将远用的配合点设为F、将通过该点F的主注视线L上的对应于正面近视的位置设为点ON。这里,点ON相比远用的配合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仅位移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在本例中OI=4.0mm。 
另外,在本例的渐进折射力镜片Q的物体侧折射表面中,存在通过远用的配合点F且折射力从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然后,在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其与通过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的交点处存在点DN。该点DN相比远用的配合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仅位移DH,设计成该DH大于OI。在本例中DH=4.3mm。 
即,此情况下,沿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的折射力分布形成为从DN向鼻侧的变化相比从DN向耳侧的变化更激烈,而且,实际使用时的瞳孔直径为6.0mm。因此,为了将瞳孔孔径内平滑化分布的峰值位置的点VN的内偏移量VH设置成规定的内偏移量,即处于最佳光学状态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4.0mm,通过基于反复计算的收敛计算,推定“设计的内偏移量“DH和”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关系。然后,根据该推定结果,作为“设计的内偏移量”DH算出比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4.0mm大的、在该情况下大0.3mm的DH=4.3mm即可。 
图5是为了与本发明实施方式作比较而示出的现有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分布图,图6是同样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像散分布图。在该例中,与上述图1中说明的例子同样,将该度数设为球面度数S=+4.50、加入度数Add=2.50,OI=DH=4.0mm。 
由图5和图6可见,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a(相当于图1的剖面曲线H)与“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a相交的点DNa相比正面远视Fa点向水平方向鼻侧仅位移规定的“设计的内偏移量”DHa,但是,当瞳孔直径为6.0mm时,成为瞳孔孔径区域内平滑化的平均折射力分布峰值的点VNa的内偏移量VHa小于DHa,为VHa=3.7mm,即内偏移不足。 
在两图的近用部中,用点线描绘的小圆表示瞳孔孔径。由于在该小圆内平均度数和像散的等高线分布未向水平方向偏移,因此,可以推测:在小圆中心的白色圆点标记的位置VNa,沿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a的平均折射力为最大,像散为最小。即,该近视的位置VNa成为通过瞳孔孔径看近处时的实质上的中心,但是,该内偏移量VHa小于用黑色圆点标记的规定位置DHa,显然内偏移不足。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平均度数分布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像散分布图。在该例中,与上述图4中说明的例子同样,其度数为球面度数S=+4.50、加入度数Add=2.50,OI=4.0mm,但是,设计的内偏移量DHb大于OI。 
如图7和图8所示,在该渐进折射力镜片Qb中,“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b与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b(相当于图5和图6的剖面曲线Ha)相交的点DNb相比正面远视Fb点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稍大于DHa的DHb。即,此时DHb=4.3mm,DHb>OI。此时,如果将瞳孔孔径为6.0mm时成为瞳孔孔径区域内平滑化的平均折射力分布峰值的点设为用黑色圆点标记的VNb,该点VNb相比远视的位置Fb向水平方向鼻侧准确地仅位移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VHb(=OI=DHa),相反用白色圆点标记的DNb的位置即“设计的内偏移量”DHb大于VHb。由此表示在图7和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了准确的视线的内偏移量VHb。 
(4)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流程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非对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流程图。如图9所示,在开始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之际,首先设定作为目标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和瞳孔孔径E(步骤S1)。接着,作为设计的内偏移量DH的初始值代入视线的内偏移量OI(步骤S2)。接着,求出通过上述设定而设计的镜片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步骤S3)。然后,在瞳孔 孔径E的区域,对在此求出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进行平滑化处理,从而求出新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步骤S4)。 
接着,求出沿通过与正面近视对应的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的平滑化的平均度数和平滑化的像散的峰值位置VN的内偏移量VH(步骤S5),进而求出内偏移的误差量的差分(VH-OI)(步骤S6)。接着,判断该误差量的绝对值即(VH-OI)的绝对值是否在0.05mm的阈值以内(步骤S7)。如果误差量的绝对值未达到阈值,则认为视线的内偏移量VH大致收敛在规定的内偏移量OI并结束处理。如果误差量的绝对值在阈值以上,从由步骤S2得到的“设计的内偏移量”DH减去由步骤S6得到的“内偏移的误差量”(VH-OI)的一半(1/2)而求出新的“设计的内偏移量”DH。即,新的设计的内偏移量DH=DH-(VH-OI)/2,为了进行用于收敛计算的反复计算,回到步骤S3之前(步骤S8)。 
在步骤S8,之所以从设计的内偏移量减去的不是“内偏移的误差量”本身而是其一半,是因为想要避免再计算中误差被扩大而计算不收敛反而发散的可能性。另外原因之一是,由于(1/2)的7次幂=1/128,因此,预想到通过反复进行至少最多7次的反复计算,误差达到1/128以下,能够预测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误差的绝对值低于所述阈值。 
如在以上进行说明的那样,通过采用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得到抑制损坏双眼视功能的以下效果。 
原来所谓双眼视功能是指具有含有大脑的视觉系统的同时视、立体视、融像等高级功能,并不是眼镜或眼镜镜片所具有的功能。但是,不言而喻的是这些同时视、立体视、融像等所有功能以良好的双眼视力为前提,使用阻碍双眼视力的眼镜会导致损坏双眼视功能。 
即,在本发明中明确了以前混淆的“设计的内偏移量”和“视线的内偏移量”的关系,其结果,明确了得到准确的规定的“视线的内偏移量”的方法,从而得到了能够提供对于双眼视力妨碍少的眼镜的效果。 
[2]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光学特性(度数、折射分布状态、布局位置等)的评价在首先进行镜片的设计并根据该设计试制加工之后进行。即,就通常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 制造工序的流程而言,首先进行镜片的设计,此时,在镜片上确定设计上的主子午线的配置时确定内偏移量,并在镜片上进行布置。 
然后,当工序从设计转到制造时,有必要设置一个试制工序,以验证制造的镜片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制造。在该镜片的验证中采用所述专利文献5等中公开的检镜仪,检查预先设定的各检点(检查位置)是否达到设计值。内偏移量也同样采用这些方法来检查,将检镜仪设定在指定的内偏移位置,以验证是否达到了设计的光学值(检查值)。 
但是,如前所述,利用检镜仪测定的测定值受到检镜仪的开口口径内的平均值(因检镜仪不同平均化的计算法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内偏移量的测定受到该检镜仪的开口口径的影响。即,与在图3中说明的瞳孔孔径内区域的平滑化相同,在水平方向非对称设计的渐进折射力镜片中,作为在检镜仪的开口口径内区域中进行平均化的结果,平均折射力达到峰值的峰值位置向折射力分布的变化为疏的一侧即通常向耳侧(太阳穴侧)偏移。也就是,相对于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其与剖面曲线H的交点即点DN的内偏移量DH,将检镜仪的开口口径内的平均折射力达到峰值的位置设为测定位置MN,则其内偏移量MH小于DH。 
以前,不管镜片实际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被加工,即使因这样的测定装置的测定误差的影响而出现错误的验证结果,也不考虑这些因素而使用该实测值进行评价。因此,根据该测定装置的实测值本身修正(补正)内偏移量时,出现了设计上的内偏移量不一样的问题。 
即,由于受到作为测定装置的检镜仪的开口口径的影响,从而无法正确把握根据实测数据得到的设计上的主子午线的位置,其结果对使用者而言导致正面近视的最佳光学性能的位置产生偏移。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考虑了检镜仪的开口口径引起的影响而选定镜片上的测定位置,因此,能够避免由这样的测定装置的误差导致的对于内偏移量所进行的错误的补正。 
首先,参照图10A和图10B说明对于现有的渐进折射力镜片进行测定的情况。图10A是用于说明对于渐进折射力镜片Q1上的光学特性进行评价时的测定位置的图,是基于现有设计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主视图。该渐进折射力镜片Q1的结构与图1中说明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Q1相同,主注视线L与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一致。然后,通过在主注视线L上 相当于正面近视的位置即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上的平均度数的折射力分布如图10B所示,以点ON(=DN)的峰值Pdn为界鼻侧为密、耳侧为疏。在此,如果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例如为8mm,则在其范围(图10B中用阴影表示的区域)平均化的分布如图10B的单点划线所示,峰值Pmn低于设计上的峰值Pdn,而且,在平均化的分布中对应于峰值Pmn的剖面曲线H上的位置即点MN成为自点ON向耳侧偏移的位置。因此,作为该开口口径D的检镜仪的测定位置,选择该点MN即可。 
接着,说明对于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渐进折射力镜片进行评价的情况。图11A是结构与图4所示的渐进折射力镜片Q相同的右眼用渐进折射力镜片Q的主视图。该渐进折射力镜片Q根据镜片使用者的瞳孔孔径,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相对于主注视线L设计成向鼻侧偏移,在该鼻侧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为密。在图11A中,对于与图4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如果在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大于瞳孔孔径E的情况下,对该渐进折射力镜片Q研究测定位置,则此时如作为一例表示在图11B的平均度数的折射力分布那样,瞳孔孔径E的区域内被平均化的分布的峰值Pvn小于设计上的峰值Pdn,进而,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的区域内被平均化的分布的峰值Pmn减小。由于平均化的区域宽度越大,峰值的位置越向分布为疏的一侧偏移,因此,对应于峰值Pmn的剖面曲线H上的位置即点MN相比对应于峰值Pvn的位置即点ON(=VN)向耳侧偏移。此时,如在图11A的剖面曲线H上用×标记表示那样,将该点MN作为检镜仪的测定位置即可。 
相反,如图12A所示,如果检镜仪的开口口径小于瞳孔孔径,将测定位置MN相比点ON向鼻侧偏移即可。在图12A中,对于与图11A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即,如果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小于瞳孔孔径E,该渐进折射力镜片Q的折射力分布如图12B所示,开口口径D的区域内被平均化的分布的峰值Pmn大于瞳孔孔径E的区域内被平均化的分布的峰值Pvn,该位置向鼻侧偏移。此时,如图12A所示,在相比点ON向鼻侧偏移的点MN进行测定即可。 
如在以上基于图10至图12进行说明那样,无论是在渐进折射力镜片中将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配置成与主注视线L一致还是偏移,通过将在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内平均化时的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的峰值位置,设 置为利用该检镜仪的内偏移量的检测位置,如果根据这里的测定值求出的内偏移量达到预先设定的该补正后的检查位置的内偏移量,则能够评价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加工。 
而且,在上述方法中,作为用于检查内偏移量的检查位置使用被补正的位置,但是,也能够使用不补正该测定位置而补正检查值进行评价的方法。 
此时,例如图11A所示的渐进折射力镜片Q在图11B中的点ON进行测定。这里测定的目标值与Pvn不同,将开口口径D内平均化的用单点划线表示的曲线上的值作为补正后的检查值。这样补正检查值,如果从该补正后的检查值测定阈值范围内的值,则得到内偏移量OI,从而能够评价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了加工。 
另外,图12A和图13所示的成为测定位置的点MN的从点ON或从点DN偏移的偏移量MH根据相对于瞳孔孔径E的开口口径D的大小、平均度数或像散的分布状态、度数等而不同。如果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与使用者的瞳孔孔径E相同(例如两者为6mm的情况等),则使测定位置与点ON(=VN)一致即可。 
另外,对于检镜仪的开口口径D内的平均化的计算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利用根据各装置固有的平均化法得到的分布。进而,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力变化的面可以是表面和背面中的任意面,也能够适用于在双面上均实施折射力变化的镜片。 
而且,如果是平均度数、像散的分布不是以主子午线曲线为界非对称而平均地设计的镜片,或者即使是非对称,但在分布的疏密程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就无需考虑该瞳孔孔径或开口口径区域内的平均值。 
图13是表示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其中,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工序包括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的评价工序。首先,制造之际进行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光学特性(度数、折射分布状态、布局位置等)的设计(步骤S11),按照该设计进行试制加工(步骤S12)。然后,在验证试制加工的镜片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制造时,将检镜仪设定在考虑了检镜仪的开口口径的测定位置,即上述图10至图12所示的补正后的测定位置即点MN并测定内偏移量(步骤S13)。从在该点MN测定的度数求出内偏移量,并判断该内偏移量是否在阈值以内(步骤S14)。 然后,如果通过测定求出的内偏移量在阈值以内(步骤S14中的否),判断是否进行再加工(例如再加工是否可能)(步骤S15),如果不需要再加工(步骤S15中的否),则结束制造。如果进行再加工(步骤S15的是),将再加工内容(加工部位、加工量)向加工机输出(步骤S16),再次进行加工(步骤S12)。通过反复进行以上工序,在步骤S14判断内偏移量在阈值以内时(步骤S14中的是)结束制造。 
经过以上工序抑制检镜仪的开口口径带来的影响,即抑制测定装置的误差所引起的影响,能够精确地测定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内偏移量,更加合适地对渐进折射力镜片进行评价。 
以上说明了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及实施例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设计方法、通过该方法设计的非对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评价方法,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要旨,理所当然地包含各种应用例、变形例。 

Claims (12)

1.一种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眼镜用镜片的折射表面的交线设为主注视线L;
将所述主注视线上的相当于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正面远视和正面近视的两个位置分别设为点F和点ON;
将所述点ON相比所述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视线的内偏移量OI;
在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中设定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将通过所述主注视线上的所述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与所述主子午线曲线M的交点设为点DN,该主子午线曲线M为通过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并具有折射力从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区间;
将所述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的点DN相比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
此时OI<DH。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瞳孔孔径E的范围内,求出对于通过所述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上的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进行平滑化的分布,将该平滑化的平均度数分布或平滑化的像散分布的峰值位置设为点VN;
将所述设计的内偏移量DH选定为使所述点VN相比所述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VH接近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OI。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定作为目标的视线的内偏移量OI和瞳孔孔径E的步骤;
作为所述设计的内偏移量DH的初始值代入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值的步骤;
求出通过上述步骤设计的镜片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的步骤;
在所述瞳孔孔径E的区域,对于通过所述步骤求出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进行平滑化处理而求出平滑化的新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的步骤;
把握沿着通过所述主注视线上的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的平滑化的平均度数或平滑化的像散的峰值位置VN的内偏移量VH的步骤;
进而求出内偏移的误差量即通过所述步骤求出的峰值位置VN的内偏移量VH与视线的内偏移量OI的差分(VH-OI)的步骤;
变更所述设计的内偏移量DH值反复进行计算直到通过所述步骤求出的内偏移的误差量(VH-OI)的绝对值达到规定阈值以内,当达到规定阈值以内时,视为所述峰值位置VN的内偏移量VH大致收敛在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OI并结束处理的步骤。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存在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的折射表面是物体侧表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存在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的折射表面是眼球侧表面。
6.一种渐进折射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在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中设定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该主子午线曲线M为通过正面远视的点F并具有折射力从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区间,将所述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对应于近视的点DN相比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
将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的交线设为主注视线L,将该主注视线L上的正面近视的点ON自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视线的内偏移量OI;
此时,将所述设计的内偏移量DH设计成大于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OI。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以所述主子午线曲线M为边界的水平方向左右的像散被设计成非对称。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以所述主子午线曲线M为边界的水平方向左右的平均度数被设计成非对称。
9.一种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边界,将平均度数或像散中的至少任一个分布设计成水平方向左右非对称,其特征在于,
考虑对应于正面近视的位置中作为目标值的内偏移量和检镜仪的检查值在所述检镜仪的测定范围内的、因所述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的平滑化而产生的误差,而进行利用所述检镜仪的内偏移量检查的位置误差补正,并在补正后的检查位置进行所述内偏移量的评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补正后的检查位置,在所述检镜仪的测定范围内选定平滑化的平均度数分布的峰值位置和平滑化的像散分布的峰值位置中的任一个。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自远视至近视的视线与眼镜用镜片的折射表面的交线设为主注视线L;
将所述主注视线上的相当于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使用者的正面远视和正面近视的两个位置分别设为点F和点ON;
将所述点ON相比所述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视线的内偏移量OI;
在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折射表面中设定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将通过所述主注视线上的所述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与所述主子午线曲线M的交点设为点DN,该主子午线曲线M为通过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并具有折射力从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上方到下方渐进地变化的区间;
将所述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M上的点DN相比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设计上的内偏移量DH;
在所述镜片的使用者的瞳孔孔径E的范围内,求出对于通过所述点ON的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上的平均度数分布和像散分布进行平滑化的分布,并将该平滑化的分布中得到最大值的所述剖面曲线H上的位置设为点VN;
将所述设计的内偏移量DH选定为使所述点VN相比所述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VH接近所述视线的内偏移量OI;
将测定所述渐进折射力镜片的内偏移量时的检镜仪的测定位置设为所述水平方向剖面曲线H上的点MN;
将所述点MN相比所述正面远视的点F向水平方向鼻侧位移的位移量设为测定位置的内偏移量MH;
此时,如果所述瞳孔孔径E大于所述检镜仪的开口直径D,则设
MH<OI,
如果所述瞳孔孔径E和所述检镜仪的开口直径D相同,则设
MH=OI,
如果所述瞳孔孔径E小于所述检镜仪的开口直径D,则设
MH>OI,
从而进行内偏移量的评价。
12.一种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以设计上的主子午线曲线为边界,将平均度数或像散中的至少任一个分布设计成水平方向左右非对称,其特征在于,
考虑对应于正面近视的位置中作为目标值的内偏移量和检镜仪的检查值在检镜仪的测定范围内的、因所述平均度数分布或像散分布的平滑化而产生的误差,而进行利用所述检镜仪的内偏移量检查的检查值误差补正,并根据补正后的检查值进行内偏移量的评价。
CN2009801127149A 2008-09-30 2009-09-29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Active CN101999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4410/08 2008-09-30
JP2008254410 2008-09-30
PCT/JP2009/066954 WO2010038739A1 (ja) 2008-09-30 2009-09-29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とその設計方法及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評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9092A CN101999092A (zh) 2011-03-30
CN101999092B true CN101999092B (zh) 2012-10-10

Family

ID=42073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27149A Active CN101999092B (zh) 2008-09-30 2009-09-29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534834B2 (zh)
EP (1) EP2239618B1 (zh)
JP (1) JP5383690B2 (zh)
CN (1) CN101999092B (zh)
WO (1) WO20100387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32177B2 (en) * 2008-09-24 2014-01-21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inset of a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JP2012013742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eiko Epson Corp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US20130100398A1 (en) * 2010-07-05 2013-04-25 A-2 Vision Technologies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JP2012103312A (ja) * 2010-11-08 2012-05-31 Seiko Epson Corp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JP6368907B2 (ja) * 2013-10-07 2018-08-08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レンズの光学性能評価方法、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の光学性能表示方法
US10302965B2 (en) 2014-03-31 2019-05-28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design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manufacturing system
CN106104363B (zh) * 2014-04-03 2019-08-30 依视路国际公司 用于生产定制渐进式眼科镜片的方法
ES2556263B1 (es) * 2014-07-09 2016-11-03 Joseba GORROTXATEGI SALABERRIA Procedimiento, sistema, sistema informático y producto de programa informático para diseñar al menos una lente oftálmica progresiva, y lente oftálmica progresiva
DE102015211879B4 (de) 2015-06-25 2018-10-18 Carl Zeiss Ag Vermessen von individuellen Daten einer Brille
US10048512B2 (en) * 2016-10-08 2018-08-14 eyeBrain, Medical, Inc. Low-convergence spectacles
WO2018140529A1 (en) * 2017-01-24 2018-08-02 Casagrande Thomas R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erifying optical measurements
US10330950B2 (en) * 2017-02-23 2019-06-25 Indizen Optical Technologies of America, LLC Progressive lenses with reduced peripheral mean sphere
TWI656445B (zh) * 2017-05-26 2019-04-11 慧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閃記憶體的命令排程及執行方法以及使用該方法的裝置
AU2019387506B2 (en) * 2018-11-30 2022-08-04 Sightglass Vision, Inc. Light scattering lens for treating myopia and eyeglasses containing the same
CN110568626A (zh) * 2019-09-20 2019-12-13 丹阳市飞达眼镜有限公司 一种多焦点渐进镜片
JP2021157122A (ja) * 2020-03-30 2021-10-07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HOYA Lens Thailand Ltd 一対の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2825A (ja) * 2000-10-12 2002-04-26 Ito Kogaku Kogyo Kk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
JP2005201992A (ja) * 2004-01-14 2005-07-28 Pentax Corp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CN1831582A (zh) * 2005-03-09 2006-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755907A (fr) * 1969-09-11 1971-02-15 Lunetiers Lentilles a puissance focale progressive
JPS493595A (zh) 1972-04-21 1974-01-12
DE3016935C2 (de) 1980-05-02 1991-01-24 Fa. Carl Zeiss, 7920 Heidenheim Multifokale Brillenlinse mit gebietsweise gleitendem Brechwert
JPS57210320A (en) 1981-06-19 1982-12-23 Hoya Corp Progressive focus lens
JPS645682A (en) 1987-06-30 1989-01-10 Toshiba Corp Press fitting equipment
JPH0820334B2 (ja) 1988-03-05 1996-03-04 ホーヤ株式会社 自動レンズメータ
JP2549738B2 (ja) 1989-12-26 1996-10-30 ホーヤ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JP3033110B2 (ja) 1990-02-05 2000-04-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眼鏡用累進焦点レンズ
US5083859A (en) * 1991-01-02 1992-01-28 Opticorp, Inc. Aspheric lenses
FR2683642B1 (fr) * 1991-11-12 1994-01-14 Essilor Internal Cie Gle Optique Lentille ophtalmique multifocale progressive.
JP3381314B2 (ja) * 1993-06-29 2003-02-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累進焦点レンズ
JP3196877B2 (ja) * 1995-04-18 2001-08-06 ホーヤ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JP3881449B2 (ja) * 1998-04-17 2007-02-14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の加工方法
AUPQ065599A0 (en) * 1999-05-31 1999-06-24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ogressive lens
US7318642B2 (en) * 2001-04-10 2008-01-15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with reduced unwanted astigmatism
JP4229118B2 (ja) * 2005-03-09 2009-02-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4480096B2 (ja) 2007-03-16 2010-06-16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22825A (ja) * 2000-10-12 2002-04-26 Ito Kogaku Kogyo Kk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
JP2005201992A (ja) * 2004-01-14 2005-07-28 Pentax Corp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CN1831582A (zh) * 2005-03-09 2006-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13137A1 (en) 2011-01-20
WO2010038739A1 (ja) 2010-04-08
US8699016B2 (en) 2014-04-15
JP5383690B2 (ja) 2014-01-08
EP2239618A4 (en) 2018-04-11
EP2239618B1 (en) 2023-09-20
CN101999092A (zh) 2011-03-30
JPWO2010038739A1 (ja) 2012-03-01
EP2239618A1 (en) 2010-10-13
US20140016120A1 (en) 2014-01-16
US8534834B2 (en) 2013-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9092B (zh)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CN101884003B (zh) 一对递增光焦度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EP0809127B9 (en) Multifocal lens for eyeglasses and eyeglass lens
KR100393901B1 (ko) 누진다초점렌즈
CA2194954C (en) Progressive power multifocal lens
CN102422201B (zh) 眼镜镜片的形状数据生成方法及其装置
US8807747B2 (en) Spectacle eyeglass for myopic child
CN107407827B (zh) 旨在安装在眼镜架上的眼镜眼科镜片
EP2367048A1 (en)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the same
KR102100726B1 (ko) 안과용 렌즈의 광학 파라미터 결정 방법
EP3692411A1 (en) Method for evaluating an ophthalmic lens; associat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dustrial assembly for manufacturing an ophthalmic lens
CN104303094B (zh) 用于确定一副渐进式眼镜片的方法
EP1154303A2 (en) Progressive-power multifocal lens
US11726350B2 (en)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KR101859009B1 (ko) 누진 안과용 렌즈 및 반가공 렌즈 블랭크 세트를 결정하는 방법
RU2768516C1 (ru) Способ подбора монофокальной офтальмологической линзы
US8757799B2 (en) Progressive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JP3899659B2 (ja)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283799B (zh) 用于优化眼镜架的测量轮廓的方法
EP3722865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ptimizing an optical function of a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 under specific wearing conditions
CA2232539C (en) Progressive power multi-focal lens
BR112021008327A2 (pt) lente oftálmica progressiva
CN103293708A (zh) 一种眼镜
CN111263912A (zh) 眼科镜片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