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2830A -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2830A
CN101992830A CN 201010253182 CN201010253182A CN101992830A CN 101992830 A CN101992830 A CN 101992830A CN 201010253182 CN201010253182 CN 201010253182 CN 201010253182 A CN201010253182 A CN 201010253182A CN 101992830 A CN101992830 A CN 101992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ling wheel
torsion bar
brake
carriage
pinc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531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2830B (zh
Inventor
三星满津子
足海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378371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99283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92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2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2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28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后轮能够从横向拔出插入地与随着发动机旋转的驱动部件嵌合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从而无需装卸后缓冲件或盘式制动器而使后轮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中,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54)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到摆臂(9),连结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与摆臂(9)的前连结部(56)允许扭力杆(34)向外侧方摆动,由此,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能够上下摆动至后轮(8)能够向右臂部件(9b)侧移动的位置。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机动二轮车的后轮部分中,在设置于摆臂的后部的车轴上具备随着发动机旋转的驱动部件、能够从横向拔出插入地与该驱动部件嵌合的后轮、在该后轮的与所述驱动部件相反侧的侧面固定的制动盘、支承夹压该制动盘的制动钳的钳托架,所述制动钳及钳托架经由扭力杆连结到摆臂。扭力杆的前端部经由与左右方向正交的纵轴能够转动地连结到摆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种结构中,在装卸后轮时,使制动钳相对于制动盘向上方移动来解除它们的卡合后,通过以所述纵轴为中心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向外侧方转动,从而在后轮的一侧确保能够解除后轮与驱动部件的嵌合的空间,因此能够从驱动部件拔出后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2-26951号公报
然而,所述扭力杆在侧视观察下通常与配置在其外侧方的后缓冲件交叉,在扭力杆向外侧方转动时后缓冲件成为障碍,因此,存在拆下该后缓冲件耗费时间而使后轮的装卸作业变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后轮能够从横向拔出插入地与随着发动机旋转的驱动部件嵌合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从而无需装卸后缓冲件或盘式制动器而使后轮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法,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例如,实施例中的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装卸结构,其具备在左右的臂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臂部件9a、9b)之间轴支承后轮(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轮8)的摆臂(例如实施例中的摆臂9)、支承于该摆臂的一个臂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左臂部件9a)且随着发动机(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动机14)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从动凸缘51)、在所述摆臂的另一个臂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右臂部件9b)与后轮之间构成的盘式制动器,所述盘式制动器具有固定于后轮的制动盘(例如实施例中的制动盘31)、夹压该制动盘的制动钳(例如实施例中的制动钳32)、将该制动钳支承在后轮车轴(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车轴10)上的钳托架(例如实施例中的钳托架33)、后端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后端部34b)与该钳托架连结且前端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前端部34a)与所述摆臂连结的扭力杆(例如实施例中的扭力杆34),后轮能够从另一个臂部件侧拔出插入地嵌合于所述驱动部件,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例如实施例中的前连结轴54)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到所述摆臂,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能够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能够向另一个臂部件侧移动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跨所述另一个臂部件与车架(例如实施例中的车架5)之间的后缓冲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后缓冲件28),该后缓冲件在所述扭力杆的外侧方配置成侧视观察下与该扭力杆交叉。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件配置在比所述扭力杆的后端部、钳托架及制动钳靠前方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连结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与另一个臂部件的前连结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前连结部56)允许所述扭力杆向外侧方摆动,并且,所述前连结部具有对所述前连结轴向轴向施力的前弹性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前弹性部件56a)。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从主工作缸向所述制动钳延伸的制动配管(例如实施例中的制动配管35)被安装成沿着所述扭力杆的上面或下面,且所述制动配管以该状态保持于扭力杆。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钳托架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后连结轴(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连结轴55)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到所述扭力杆的后端部,连结所述扭力杆的后端部与钳托架的后连结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连结部57)允许所述钳托架向外侧方摆动,并且,所述后连结部具有对所述后连结轴向轴向施力的后弹性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后弹性部件57a)。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与后轮经由传动用弹性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减震部件53)嵌合。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包括所述制动盘的后轮侧形成有使以所述前连结轴为中心上下摆动的制动钳进入的开口(例如实施例中的开口61)。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例如实施例中的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装卸方法,其中,所述机动二轮车具备:在左右的臂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臂部件9a、9b)之间轴支承后轮(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轮8)的摆臂(例如实施例中的摆臂9)、支承于该摆臂的一个臂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左臂部件9a)且随着发动机(例如实施例中的发动机14)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从动凸缘51)、在所述摆臂的另一个臂部件(例如实施例中的右臂部件9b)与后轮之间构成的盘式制动器,所述盘式制动器具有固定于后轮的制动盘(例如实施例中的制动盘31)、夹压该制动盘的制动钳(例如实施例中的制动钳32)、将该制动钳支承在后轮车轴(例如实施例中的后车轴10)上的钳托架(例如实施例中的钳托架33)、后端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后端部34b)与该钳托架连结且前端部(例如实施例中的前端部34a)与所述摆臂连结的扭力杆(例如实施例中的扭力杆34),后轮能够从另一个臂部件侧拔出插入地嵌合于所述驱动部件,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方法的特征在于,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以沿着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例如实施例中的前连结轴54)为中心上下摆动,来解除制动钳相对于所述制动盘的卡合,其中所述前连结轴将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连结到所述摆臂,之后,在以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侧为中心使扭力杆的后端部侧向外侧方摆动的状态下,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能够向另一个臂部件侧移动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方法的特征在于,在解除制动钳相对于所述制动盘的卡合后,进而在使所述后轮倾斜动作的状态下,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能够向所述另一个臂部件侧移动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二方面,能够使所述后轮向所述驱动部件的相反侧的侧方移动从而解除该后轮与驱动部件的嵌合。即,通过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主要以前连结轴为中心上下摆动,从而无需使上述构件向摆臂的外侧方大幅摆动,即使在扭力杆的外侧方配置后缓冲件的情况下,也不用费时地装卸该后缓冲件或盘式制动器自身等,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后轮的装卸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易于在后缓冲件的后方确保钳托架及制动钳的摆动空间,从而能够使后轮的装卸作业更加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虽然前连结部为利用前连结轴在轴向及与轴正交方向上所具有的游隙来允许扭力杆等向横向的摆动的结构,但通常时也能够抑制前连结部基于所述游隙的松动。因此,易于确保扭力杆等向横向的摆动量,即使构成为使制动钳的一部分进入后轮内的结构来抑制后轮周边的左右宽度,也易于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即使在扭力杆的外侧方配置后缓冲件的情况下,制动配管也不会被夹在该后缓冲件与扭力杆之间,从而能够使扭力杆沿横向大幅摆动至与后缓冲件相接为止。因此,易于确保扭力杆等向横向的摆动量,即使构成为使制动钳的一部分进入后轮内的结构来抑制后轮周边的左右宽度,也易于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另外,通过使制动配管保持于扭力杆,由此能够与扭力杆的摆动一致地使制动配管动作,从而易于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进一步上下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在扭力杆的后端部侧使钳托架及制动钳向外侧方摆动,即使构成为使制动钳的一部分进入后轮内的结构来抑制后轮周边的左右宽度,也易于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进一步上下摆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能够在使后轮倾斜动作的同时进行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等的作业,易于使扭力杆等更进一步地上下摆动从而使后轮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主要以前连结轴为中心上下摆动,来解除制动钳相对于所述制动盘的卡合,之后所述后轮向驱动部件的相反侧的侧方移动,以使该制动钳进入在后轮侧形成的开口内,从而能够解除该后轮与驱动部件的嵌合,因此容易进行后轮的装卸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能够使所述后轮向所述驱动部件的相反侧的侧方移动来解除该后轮与驱动部件的嵌合。由此,能够容易进行后轮的装卸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通过使后轮倾斜动作,能够易于使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从而能够容易进行后轮的装卸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车轴周边的局部剖面的后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周边的右侧视图。
图4是包含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车轴周边的局部剖面的俯视图。
图5是拆下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时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向上方摆动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6是从图5所示的状态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向外侧方摆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从图6所示的状态使钳托架及制动钳进一步向外侧方摆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从图6或图7所示的状态使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进一步向上方摆动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9是从图8所示的状态使后轮向侧方移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向外侧方摆动时的扭力杆前后端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从图5所示的状态使后轮倾斜动作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2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图5相当的右侧视图。
图13是从图12所示的状态使后轮向侧方移动的状态的后视图。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
5  车架
8  后轮
9  摆臂
9a、9b  臂部件
10  后车轴(后轮车轴)
14  发动机
28  后缓冲件
31  制动盘
32  制动钳
33  钳托架
34  扭力杆
34a  前端部
34b  后端部
35  制动配管
51  从动凸缘(驱动部件)
53  减震部件(传动用弹性部件)
54  前连结轴
55  后连结轴
56  前连结部
56a  前弹性部件
57  后连结部
57a  后弹性部件
61  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若无特别记载,则以下所说明的前后左右等方向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实施例1]
在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鞍座型车辆)1中,其前轮2轴支承于一对前叉3的下端部。各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杆4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在车架5前端的头管6上。在转向杆4的上部安装前轮转向用的把手7。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驱动轮)8轴支承于摆臂9的后端部。
车架5主要由从头管6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弯曲的主车架11构成。在主车架11的后部下侧一体地设置有支承摆臂9的前端部的枢轴托架12。下车架13从头管6的下部向斜下方延伸。在下车架13的下部支承在车架5的内侧搭载的发动机14的曲轴箱15的前端部。曲轴箱15的后端部支承在所述枢轴托架12的前部。
发动机14具有在曲轴箱15上立设有稍前倾姿态的工作缸16的基本结构。在工作缸16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17,该排气管17以通过曲轴箱15的前方及下方的方式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并与在车身后部右侧配设的消声器17a连接。在工作缸16的后部连接有化油器或节气门主体等燃料供给装置18,在该燃料供给装置18的后方连接有空气滤清器箱18a。
此外,图中符号19表示构成车架5的后部的座椅架,符号21表示支承在座椅架19上的乘客就座用的鞍座型座椅,符号22表示支承在座椅前方的主车架11上的燃料箱。另外,图中符号23表示在车身前部上侧立起的风挡玻璃,符号26表示覆盖车身侧部侧罩,符号27表示覆盖车身后部的后罩。
座椅架19主要包括从主车架11的后部后侧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导轨19a、跨该左右座椅导轨19a的前后中间部与枢轴托架12之间而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承管19b。左右一对的后缓冲件29分别以前倾姿态配设在左右支承管19b的后端部(上端部)与摆臂9的左右臂部件9a、9b的后部之间。
参照图3,后缓冲件28具有:杆式的减震器28a;以包围该减震器28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螺旋弹簧28b;分别设置在减震器28a的两端侧来支承螺旋弹簧28b的上下端部的第一及第二弹簧座28c、28d。
减震器28a例如以如下方式倾斜配置:将圆筒状的工作缸筒作为下侧,将从在该工作缸简内往复移动的活塞延伸出的杆状的活塞杆作为上侧,使减震器28a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越向上侧越位于前侧。在减震器28a(活塞杆)的上端部设置有相对于车架5的上连结部28e,在减震器28a(工作缸筒)的下端部设置相对于摆臂9的下连结部28f。
在上连结部28e一体地设置有支承螺旋弹簧28b的上端部的第一弹簧座28c,在工作缸筒的下部外周一体地设置有支承螺旋弹簧28b的下端部的第二弹簧座28d。
在后缓冲件28的下部后侧设置有封入减震器28a内的工作油或压缩气体等的副油箱29。副油箱29呈圆筒状的外形,设置成在后缓冲件28的后方与后缓冲件28大致平行。在下连结部28f的斜后上方一体地设置有油箱支架29a,在该油箱支架29a的前端侧固定副油箱29的下端部。副油箱29不比后缓冲件28的内侧端(螺旋弹簧28b的内侧端)更向内侧方(车身左右内侧)突出。
结合参照图4,摆臂9主要包括向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臂部件9a、9b、连结该左右臂部件9a、9b的前部之间的横梁9c。在左右臂部件9a、9b的后部之间配置后轮8,该后轮8经由沿着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后车轴(后轮车轴)10支承在左右臂部件9a、9b的后端部。摆臂9(左右臂部件9a、9b)的前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枢轴9d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在车架5的枢轴托架12上。
在摆臂9的右臂部件9b的后部与后轮8之间,后盘式制动器主要由固定于后轮8右侧的制动盘31及夹压该制动盘31的制动钳32构成。制动钳32经由钳托架33轴支承在后车轴10上。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经由扭力杆34与横梁9c连结,从而无法以后车轴10为中心旋转。此外,在左右前叉3中的任意一方的下部与前轮2之间构成有与后盘式制动器同样的前盘式制动器(省略图示)。
在此,扭力杆34在右侧的后缓冲件28的内侧方且后轮8的右外侧方以侧视观察下与该后缓冲件28的下部交叉的方式配置。
扭力杆34除其前后端部34a、34b之外形成为棱柱状的外形,从横梁9c的后部(侧视观察下为右臂部件9b的前后中间部)至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为止向后上方倾斜而呈直线状延伸。扭力杆34以侧视观察下比与后缓冲件28正交的角度缓和的倾斜角度(降低后端部34b的位置从而使侧视观察下后缓冲件28的下部前侧与扭力杆34的下表面所成的角度变得缓和)配置。
所述后盘式制动器为液压式,根据来自制动踏板的操作件的输入使主工作缸动作(均省略图示),将由该主工作缸产生的液压经由制动配管35向制动钳32传递,由此,通过保持在该制动钳32内的左右一对的制动块夹压制动盘31。
制动钳32通过由位于制动盘31的外周的桥部将位于制动盘31的外侧的外侧部32a和位于制动盘31的内侧的内侧部32b一体结合而形成。在外侧部32a与内侧部32b之间分别保持有左右制动块36。
外侧部32a在其内部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工作缸37a及活塞37b,在来自所述主工作缸的液压的作用下将所述活塞37b向内侧(制动盘31侧)推出,由此将右制动块36按压到制动盘31的外侧面,并且,在其反力的作用下使制动钳32向外侧滑动,由此,通过内侧部32b将左制动块36按压到制动盘31的内侧面,而由两制动块36夹压制动盘31。
此外,本实施例的后盘式制动器为如上所述的浮动钳型,但也可以为在制动钳32的两侧设置有活塞及工作缸的固定钳型。
从所述主工作缸朝向制动钳32延伸的制动配管35(制动软管)被安装成侧视观察下沿着扭力杆34的上面,且经由多个(三个)保持夹38a、38b、38c保持在该扭力杆34的上面侧。
另外,制动配管35以在俯视下弯曲成曲轴状的方式安装。具体而言,在扭力杆34的附近,制动配管35的前部经由第一保持夹38a保持在扭力杆34的前部的外侧方(车身左右外侧),制动配管35的中间部经由第二保持夹38b保持在扭力杆34的中间部的正上方,制动配管35的后部经由第三保持夹38c保持在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的内侧方(车身左右内侧)。
在此,后缓冲件28在侧视观察下配置在比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靠前方的位置。
参照图1~图4,在摆臂9的左臂部件9a的后部与后轮8之间配置有随着发动机14的运转而旋转驱动的从动链轮39。从动链轮39经由环状的驱动链条39b与配设在发动机14后部左侧的主动链轮39a连接卡合,由此构成能够在后轮8与发动机14之间传递动力的链式传动机构。链式动力传递机构收容于在左臂部件9a上固定的链罩39c内。
后车轴10由长条的阶梯螺栓构成,在其左端部具有头部10a且在右端部具有螺纹轴10b,上述头部10a及螺纹轴10b之间为圆柱状的轴部10c。后车轴10从左方向右方贯通左右臂部件9a、9b及配置在其之间的后轮8,并通过将车轴螺母10d螺接并拧入向右臂部件9b的右方突出的螺纹轴10b,由此将后轮8轴支承在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
后轮8具有例如铝铸造制的一体的后车轮41、安装在后车轮41的外周的轮辋部41a上的轮胎42。后车轮41的中心部为圆筒状的轮毂部41b,该轮毂部41b与轮辋部41a经由多根(五根)轮辐部41c连结。
轮毂部41b具有形成其外形的外壳部41d、在其内侧空出间隙配置的轮毂主体41e、一体连结外壳部41d及轮毂主体41e之间的内壁部41f。
在轮毂主体41e的两端部分别压入固定左右一对的球轴承43a、43b的外圈,后车轴10的轴部10c能够拔出插入地插通于该左右球轴承43a、43b内。
此外,图中符号44表示配置在左右球轴承43a、43b之间的中心隔环,符号45表示插通后车轮10的左侧部的左隔环,符号46表示在配置于左隔环45的中间部外周上的左外球轴承46a与左臂部件9a之间配置的左外套环(左アウタカラ一),符号48表示与左隔环45向左臂部件9a外侧的突出部分的外周螺接的锁紧螺母,符号49b表示在轮毂主体41e的右端部内周配置的右密封部件。
在左隔环45的中间部外周竖立设置有凸缘部45a,在该凸缘部45a的左侧面与左外套环46的右侧面之间夹持左外球轴承46a的内圈。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所述锁紧螺母48拧入左隔环45的左端部,由此将左隔环45、右臂部件9a、左外套环46及左外球轴承46a的内圈一体紧固。
隔环45的左端面形成后车轴10的头部10a的支承面,在该后车轴10的轴部10c贯通左隔环45、左球轴承43a、中心隔环44、右球轴承43b、右套环47、钳托架33的凸起部33b(基部)及右臂部件9b的状态下,将车轴螺母10d螺接并拧入向右臂部件9b的右方突出的后车轴10的螺纹轴10b,由此将左隔环45、左球轴承43a的内圈、中心隔环44、右球轴承43b的内圈、右套环47、钳托架33的凸起部33b及右臂部件9b一体紧固。
在左臂部件9a的后部与后轮8的凸起部33b之间配设有保持从动链轮39的从动凸缘51。
从动凸缘51具有:与后轮8的轮毂部41b共有轴线的圆盘状的盘部51a;在该盘部51a的左方与该盘部51a同轴地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凸缘轮毂部51b;以在盘部51a的右方在周向等间隔排列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减震卡合部51c;以在盘部51a的左方在周向等间隔排列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多个链轮安装部51d。该从动凸缘51也与从动链轮39等一起收容在链罩39c内。
在轮毂部41b左侧,在形成于轮毂主体41e的左侧部与外壳部41d的左侧部之间的环状的凹部52内设置有在周向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减震卡合壁(未图示)。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减震部件53分别卡合于上述各减震卡合壁。各减震部件53在轮毂部41b的周向相互分开,所述从动凸缘51的各减震卡合部51c分别以能够从左方拔出插入的方式卡合在各减震部件53之间的间隙中。
由此,在轮毂部41b(后轮8)与从动凸缘51(从动链轮39)之间能够经由多个减震部件53传递转矩。另一方面,通过使轮毂部41b相对于从动凸缘51向右方移动,由此能够解除轮毂部41b与从动凸缘51的卡合。
在从动凸缘51b的内周压入固定所述左外球轴承46a。由此,从动凸缘51经由左外球轴承46a及左隔环45等一体且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左臂部件9a上。此外,图中符号49a表示在从动凸缘部51b的左端部内周配置的左密封部件。
钳托架33具有呈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板状而向上下延伸的托架主体33a、在该托架主体33a的下端部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所述凸起部33b。
通过使托架主体33a上下端部之间的后部向后方突出而将托架主体33a形成为侧视观察下纵长的大致三角形状。制动钳32经由厚板状的支承托架在托架主体33a的上部内侧安装成能够以规定量左右滑动。
在此,收容所述活塞37b的外侧部32a的左右宽度比内侧部32b的左右宽度大,从而制动钳32被设置成整体向制动盘31的外侧伸出。另一方面,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被设置成进入后轮8的内侧(比轮胎42的侧壁的最外侧位置(图中线L1所示)靠内侧方)。
在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连结所述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呈厚板状,并以将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从左右夹入的方式弯曲形成为U字状。通过在使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进入该后端部34b内的状态下,安装贯通上述构件的沿左右方向的后连结轴55,由此在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将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连结成能够上下摆动。
结合参照图10,后连结轴55为阶梯螺栓,在其左端部具有头部55a且在其右端部具有螺纹轴55b,上述头部55a及螺纹轴55b之间为圆柱状的轴部55c。该后连结轴55从左方向右方贯通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及在其内侧配置的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通过将螺母55d螺接并拧入向后端部34b的右方突出的螺纹轴55b,由此将后端部34b及上端部33c相互连结。以下,将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和钳托架33的上端部33c的连结部称为后连结部57。
轴部55c的右端部向后端部34b的右方突出,在该轴部55c的右端将螺母55d向支承面拧入。在该螺母55d与后端部34b之间夹设使轴部55c的右端部贯通的环状的后弹性部件57a。后弹性部件57a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对后连结轴55向右方施力且允许后连结轴55相对于后端部34b的倾斜动作。
在此,在后端部34b的内侧面与上端部33c的外侧面之间设置能够使钳托架33相对于扭力杆34以规定量向内外侧(横向)摆动的间隙(游隙)S2。
通过该间隙S2能够使钳托架33相对于扭力杆34以规定量(图中角度θ2)向外侧方(车身左右外侧、右臂部件9b侧、从动凸缘51的相反侧)摆动,且通过所述后弹性部件57a的作用力限制通常时后连结轴55由于所述间隙S2产生的松动等。即,所述后连结部57允许钳托架33相对于扭力杆34向外侧方摆动规定量。此外,在后端部34b及上端部33c的轴插通孔与后连结轴55的轴部55c之间也设置间隙(游隙),通过该间隙也能够确保钳托架33相对于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量。
另一方面,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连结到在横梁9c的后部上方突出设置的杆连结托架9e。杆连结托架9e呈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厚板状,呈厚板状的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以从左右夹入该杆连结托架9e的方式弯曲形成为U字状。通过在使杆连结托架9e进入该前端部34a内的状态下,安装贯通上述构件的沿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54,由此在杆连结托架9e上将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连结为能够上下摆动。
前连结轴54也为阶梯螺栓,在其左端部具有头部54a且在右端部具有螺纹轴54b,上述头部54a及螺纹轴54b之间为圆柱状的轴部54c。该前连结轴54从左方向右方贯通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及在其内侧配置的杆连结托架9e,通过将螺母54d螺接并拧入向前端部34a的右方突出的螺纹轴54b,由此将前端部34a及杆连结托架9e相互连结。以下,将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和杆连结托架9e的连结部称为后连结部57。
轴部54c的右端部向前端部34a的右方突出,在该轴部54c的右端将螺母54d向支承面拧入。在该螺母54d与前端部34a之间夹设有使轴部54c的右端部贯通的环状的前弹性部件56a。前弹性部件56a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对前连结轴54向右方施力且允许前连结轴54相对于前端部34a的倾斜动作。
在此,在前端部34a的内侧面与杆连结托架9e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能够使扭力杆34以其前端部34a侧为中心向内外侧(横向)摆动规定量的间隙(游隙)S1。
通过该间隙S1能够使扭力杆34以其前端侧为中心向外侧方摆动规定量(图中角度θ1),且通过所述前弹性部件56a的作用力限制通常时前连结轴54由于所述间隙S1产生的松动等。即,所述前连结部56允许扭力杆34以其前端侧为中心向外侧方摆动规定量。
此外,在前端部34a及杆连结托架9e的轴插通孔与前连结轴54的轴部54c之间也形成有间隙(游隙),通过该间隙也能够确保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量。并且,虽然前连结部56所允许的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角度微小,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侧也向外侧方移动得比较大。
参照图2、图4,钳托架33的凸起部33b设置为从托架主体33a的下端部向右方较大突出。该凸起部33b作为右套环47与右臂部件9b之间的隔环发挥作用。从而,仅通过拔出后车轴10,不能够使后轮8向右方移动来解除从动凸缘51与轮毂主体41e的卡合,从而不能够将后轮8从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拆下。
另一方面,若在拔出后车轴10的状态下,使所述钳托架33的凸起部33b从右套环47与右臂部件9b之间避让,则能够使后轮8向右方移动凸起部33b的左右宽度。通过该移动能够解除从动凸缘51与轮毂主体41e的卡合,从而能够将后轮8从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拆下。
接下来,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中,在从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拆下后轮8时,首先,在从后车轴10的右端部拆下车轴螺母10d,并在利用中心支架等不向后轮8施加载荷的状态下,将后车轴10向左方拔出。此时,如前所述,轮毂主体41e从右方与从动凸缘51卡合,并且,钳托架33限制后轮8向右方的移动,由此,无法从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拆下后轮8。
接下来,如图5所示,通过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以所述前连结轴54为中心向上方摆动,由此使制动钳32向制动盘31的上方移动来解除它们的卡合。此时,由于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进入后轮8的内侧,仅使制动钳32向上方移动,该制动钳32也只能向上方移动至与后轮8的轮胎42等干涉的程度。即,凭借此时的移动量,无法使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避让至后轮8能够向右方移动的位置。
因此接下来,如图6所示,通过以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侧为中心使该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侧向外侧方摆动,由此将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从后轮8的内侧向外侧方拔出,在该状态下再次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向上方摆动。此时,若能够在扭力杆34与后缓冲件28的内侧端相接的时刻,将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从后轮8的内侧向外侧方(比线L1靠外侧方)拔出,则能够消除制动钳32与后轮8的干涉,而将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向上方移动至后轮8能够向右方移动的位置。
此时,通过扭力杆34向上方摆动,该扭力杆34与后缓冲件28的侧视观察下的交叉部分向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侧变位,扭力杆34与后缓冲件28的内侧端相接为止时的该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角度增加。由此,制动钳32向外侧方的移动量增加,从而能够将该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容易地从后轮8的内侧拔出。
另外此时,所述后连结部57允许钳托架33相对于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由此制动钳32向外侧方的摆动量进一步增加,能够将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从后轮8的内侧更加容易地拔出(参照图7)。
另一方面,在上述时刻,当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还进入后轮8的内侧(比线L1靠内侧方)时,还需要进一步使制动钳32相对于后轮8向右方移动。然而,由于扭力杆34与其外侧方的后缓冲件28在侧视观察下交叉,因此,仅能够使该扭力杆34向外侧方摆动至与后缓冲件28的内侧端相接的程度为止。因此,此时以后端部34b为中心,使制动钳32及钳托架33向外侧方摆动(参照图11)。
此外,在使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侧向外侧方摆动时,使制动钳32向制动盘31的上方脱离,且使钳托架33向上方移动至侧视观察下不与右臂部件9b重合的程度即可(参照图5)。这样,通过后连结部57允许钳托架33相对于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由此制动钳32向外侧方的摆动量进一步增加,从而能够将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从后轮8的内侧向外侧方(比线L1靠外侧方)拔出(参照图7)。由此,能够消除制动钳32与后轮8的干涉,而将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向上方移动至后轮8能够向右方移动的位置(图8中点划线所示)。
并且,制动配管35被安装成侧视观察下沿着扭力杆34的上面,且该制动配管35保持在扭力杆34的上面侧,由此,在使扭力杆34向外侧方摆动时制动配管35不会被夹在该扭力杆34与后缓冲件28之间,从而不会减少扭力杆34向外侧方的摆动角度。此外,也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制动配管35被安装成侧视观察下沿着扭力杆34的下面,且该制动配管35保持在扭力杆34的下面侧。
如图8中点划线所示,将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向上方移动至后轮8能够向右方移动的位置(侧视观察下与后轮8不重合的位置为止)后,如图9所示,能够使后轮8向右方移动解除从动凸缘51与轮毂主体41e的卡合的量,进而能够将后轮8从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向后方拆下。此外,在将后轮8向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安装时,以与上述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即可。
并且,在仅凭制动钳32的移动无法将该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从后轮8的内侧拔出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通过进一步使后轮8自身倾斜动作,可以在使制动钳32移动的一侧使后轮8避让到比制动钳32的内侧端(最内侧位置,图中线L2所示)靠内侧方的位置。通过轮毂部41b与从动凸缘51经由弹性体构成的减震部件53卡合而能够进行该倾斜动作。
由此,能够将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可靠地向上方移动至后轮8能够向右方移动的位置,从而能够将后轮8从左右臂部件9a、9b之间拆下。
此外,上述后轮8的倾斜动作在即使使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向上方移动,但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仍没有完全避让至侧视观察下与后轮8不重合的位置的情况下依然有效。
如以上说明所述,上述实施例的后轮装卸结构具备:在左右的臂部件9a、9b之间轴支承后轮8的摆臂9;支承于该摆臂9的左臂部件9a且随着发动机14的驱动而旋转的从动凸缘51;在所述摆臂9的右臂部件9b与后轮8之间构成的盘式制动器,其中,所述盘式制动器具有固定于后轮8的制动盘31、夹压该制动盘31的制动钳32、将该制动钳32支承在后车轴10上的钳托架33、后端部34b连结到该钳托架33且前端部34a连结到摆臂9的扭力杆34,在后轮8能够从右臂部件9b侧拔出插入地嵌合于所述从动凸缘51的适用于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装卸结构中,所述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经由沿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54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到摆臂9,所述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能够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8能够向右臂部件9b侧移动的位置。
另外,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具备跨所述右臂部件9b与车架5之间后缓冲件28,该后缓冲件28在所述扭力杆34的外侧方配置为侧视观察下与该扭力杆34交叉。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所述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以沿着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54为中心上下摆动,其中前连结轴54将所述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与摆臂9连结,从而解除制动钳32相对于所述制动盘31的卡合,之后在以所述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侧为中心使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侧向外侧方摆动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8能够向右臂部件9b侧移动的位置。
由此,能够将所述后轮8向所述从动凸缘51的相反侧的侧方移动,从而解除该后轮8与从动凸缘51的嵌合。即,通过使所述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主要以前连结轴54为中心上下摆动,从而无需使上述构件向摆臂9的外侧方大幅摆动,即使在扭力杆34的外侧方配置后缓冲件28的情况下,也不用费时进行该后缓冲件28或盘式制动器自身的装卸等,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后轮8的装卸作业。
另外,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连结所述扭力杆34的前端部34a与摆臂9的前连结部56允许所述扭力杆34向外侧方摆动,并且,所述前连结部56具有对所述前连结轴54向轴向施力的前弹性部件56a,由此,即使该前连结部56为利用前连结轴54在轴向及与轴正交方向上所具有的游隙来允许扭力杆34等向横向的摆动的结构,但通常时也能够抑制前连结部56基于所述游隙的松动。因此,易于确保扭力杆34等向横向的摆动量,即使为使制动钳32的一部分进入后轮8内的结构来抑制后轮8周边的左右宽度的结构,仍易于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上下摆动。
并且,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从主工作缸向所述制动钳32延伸的制动配管35被安装成沿着所述扭力杆34的上面或下面,且以该状态保持于扭力杆34,由此,即使在扭力杆34的外侧方配置后缓冲件28的情况下,制动配管35也不会被夹在该后缓冲件28与扭力杆34之间,从而能够使扭力杆34沿横向大幅摆动至与后缓冲件28相接为止。因此,易于确保扭力杆34等向横向的摆动量,即使构成为使制动钳32的一部分进入后轮8内的结构来抑制后轮8周边的左右宽度的结构,也易于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上下摆动。另外,通过使制动配管35保持于扭力杆34,能够与扭力杆34的摆动一致地使制动配管35动作,从而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更加容易上下摆动。
进而,在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所述钳托架33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后连结轴55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到所述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连结所述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与钳托架33的后连结部57允许所述钳托架33向外侧方摆动,并且,具有对所述后连结轴55向轴向施力的后弹性部件57a,由此,能够在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侧使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向外侧方摆动,即使构成为使制动钳32的一部分进入后轮8内的结构来抑制后轮8周边的左右宽度的结构,也易于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进一步上下摆动。
进而,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所述从动凸缘51与后轮8经由减震部件53嵌合,由此,能够在使后轮8倾斜动作的同时进行使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上下摆动等的作业,易于使扭力杆34等更进一步地上下摆动从而使后轮8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
即,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在解除制动钳32相对于所述制动盘31的卡合后,进而在使所述后轮8倾斜动作的状态下,使所述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8能够向所述右臂部件9b侧移动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后轮8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上述后轮装卸结构中,所述缓冲件28配置在比所述扭力杆34的后端部34b、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靠前方的位置,由此,易于在后缓冲件28的后方确保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的摆动空间,从而能够使后轮8的装卸作业更加容易。
[实施例2]
参照图12、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例而言,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在包括制动盘31的后轮8侧具有使从制动盘31脱离的制动钳32进入的开口61,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2,所述开口61侧视观察下由轮辋部41a的内周缘、邻接的轮辐部41c的侧缘及制动盘31的外周缘围成。开口61设定为至少能够使制动盘32的内侧部32b进入的尺寸(优选仅使制动钳32及钳托架33进入的尺寸)。
由此,即使没有使制动钳32及钳托架33完全移动至侧视观察下与后轮8不重合的位置为止,通过至少使向内侧方伸出的制动钳32的内侧部32b进入开口61内,由此也能够使后轮8向后方移动来解除从动凸缘51与轮毂部41b的卡合,从而能够从臂部件9a、9b之间拆下后轮8(参照图13)。
此外,本实施例不仅适用于将制动钳32配置在摆臂9的上方的情况,也适用于将制动钳32配置在摆臂9的下方的情况(图12、图13中点划线所示)。这种情况下,由于后缓冲件没有配置在扭力杆34的外侧方,因此,能够使扭力杆34向外侧方摆动得比较大,从而能够使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等易于避让至后轮8能够向右方移动的位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例的后轮装卸结构中,通过在包括所述制动盘31的后轮8侧形成使以所述前连结轴54为中心上下摆动的制动钳32进入的开口61,由此除第一实施例的作用效果外,使所述扭力杆34、钳托架33及制动钳32主要以前连结轴54为中心上下摆动,来解除制动钳32相对于所述制动盘31的卡合,之后使所述后轮8向从动凸缘51的相反侧的侧方移动,以使该制动钳32进入在后轮8侧形成的开口61内,从而能够解除该后轮8与从动凸缘51的嵌合,因此容易进行后轮8的装卸作业。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解除制动钳32相对于所述制动盘31的卡合后,使所述后轮8向从动凸缘51的相反侧的侧方移动,以使所述制动钳32进入在包括所述制动盘31的后轮8侧形成的开口61内,由此,即使没有使制动钳32完全移动至侧视观察下不与后轮8重合的位置为止,也能够使后轮8移动从而解除与从动凸缘51的嵌合,从而容易进行后轮8的装卸作业。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适当组合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及方法来进行后轮8的装卸等。

Claims (10)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具备:在左右的臂部件之间轴支承后轮的摆臂;支承于该摆臂的一个臂部件且随着发动机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部件;以及在所述摆臂的另一个臂部件与后轮之间构成的盘式制动器,
所述盘式制动器具有:固定于后轮的制动盘;夹压该制动盘的制动钳;将该制动钳支承在后轮车轴上的钳托架;以及后端部与该钳托架连结且前端部与所述摆臂连结的扭力杆,
后轮能够从另一个臂部件侧拔出插入地嵌合于所述驱动部件,
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于所述摆臂,
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能够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能够向另一个臂部件侧移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跨所述另一个臂部件与车架之间的后缓冲件,该后缓冲件在所述扭力杆的外侧方配置成侧视观察下与该扭力杆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缓冲件配置在比所述扭力杆的后端部、钳托架及制动钳靠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连结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与摆臂的前连结部允许所述扭力杆向外侧方摆动,并且,所述前连结部具有对所述前连结轴向轴向施力的前弹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主工作缸向所述制动钳延伸的制动配管被安装成沿着所述扭力杆的上面或下面,且所述制动配管以该状态保持于扭力杆。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钳托架经由沿着左右方向的后连结轴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于所述扭力杆的后端部,连结所述扭力杆的后端部与钳托架的后连结部允许所述钳托架向外侧方摆动,并且,所述后连结部具有对所述后连结轴向轴向施力的后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件与后轮经由传动用弹性部件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包括所述制动盘的后轮侧形成有使以所述前连结轴为中心上下摆动的制动钳进入的开口。
9.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方法,其中,所述机动二轮车具备:
在左右的臂部件之间轴支承后轮的摆臂;支承于该摆臂的一个臂部件且随着发动机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部件;以及在所述摆臂的另一个臂部件与后轮之间构成的盘式制动器,
所述盘式制动器具有:固定于后轮的制动盘;夹压该制动盘的制动钳;将该制动钳支承在后轮车轴上的钳托架;以及后端部与该钳托架连结且前端部与所述摆臂连结的扭力杆,
后轮能够从另一个臂部件侧拔出插入地嵌合于所述驱动部件,
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以沿着左右方向的前连结轴为中心上下摆动,来解除制动钳相对于所述制动盘的卡合,其中所述前连结轴将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连结到所述摆臂,之后,
在以所述扭力杆的前端部侧为中心使扭力杆的后端部侧向外侧方摆动的状态下,
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能够向另一个臂部件侧移动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所述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解除制动钳相对于所述制动盘的卡合后,
进而在使所述后轮倾斜动作的状态下,
使所述扭力杆、钳托架及制动钳上下摆动至所述后轮能够向所述另一个臂部件侧移动的位置。
CN2010102531825A 2009-08-21 2010-08-12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2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1786A JP5371629B2 (ja) 2009-08-21 2009-08-21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着脱構造及び方法
JP2009-191786 2009-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2830A true CN101992830A (zh) 2011-03-30
CN101992830B CN101992830B (zh) 2012-11-28

Family

ID=43783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31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2830B (zh) 2009-08-21 2010-08-12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71629B2 (zh)
CN (1) CN101992830B (zh)
AR (1) AR077792A1 (zh)
BR (1) BRPI1003248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5791A (zh) * 2015-09-25 2018-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叉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8189B2 (ja) * 2013-01-30 2017-08-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輪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7736A (en) * 1973-02-23 1975-12-23 Fichtel & Sachs Ag Disc brake for a bicycle and like vehicle
JPS5884238A (ja) * 1981-11-13 1983-05-20 Honda Motor Co Ltd ブレーキディスクの取付け構造
JPS6047748A (ja) * 1983-08-26 1985-03-15 Suzuki Motor Co Ltd 後二輪を有するオ−トバイの後輪ブレ−キ装置
JPH11115867A (ja) * 1997-10-17 1999-04-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5992587A (en) * 1997-01-15 1999-11-30 Maldonado; Michael Motorcycle combination brake rotor and belt pulley assembly
US20030006080A1 (en) * 2001-07-09 2003-01-09 Buell Motorcycle Company Motorcycle swingarm having integral oil storage compartment and caliper mounting
JP2003252276A (ja) * 2002-03-01 2003-09-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後車輪制動装置
CN101085635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118Y2 (zh) * 1973-12-28 1977-02-08
JPS526117Y2 (zh) * 1973-12-28 1977-02-08
JPS6137866Y2 (zh) * 1979-01-27 1986-11-01
JPS5643076A (en) * 1979-09-17 1981-04-21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wheel device in autobicycle
JP2587724Y2 (ja) * 1993-11-04 1998-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ホイ−ルダンパ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7736A (en) * 1973-02-23 1975-12-23 Fichtel & Sachs Ag Disc brake for a bicycle and like vehicle
JPS5884238A (ja) * 1981-11-13 1983-05-20 Honda Motor Co Ltd ブレーキディスクの取付け構造
JPS6047748A (ja) * 1983-08-26 1985-03-15 Suzuki Motor Co Ltd 後二輪を有するオ−トバイの後輪ブレ−キ装置
US5992587A (en) * 1997-01-15 1999-11-30 Maldonado; Michael Motorcycle combination brake rotor and belt pulley assembly
JPH11115867A (ja) * 1997-10-17 1999-04-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20030006080A1 (en) * 2001-07-09 2003-01-09 Buell Motorcycle Company Motorcycle swingarm having integral oil storage compartment and caliper mounting
JP2003252276A (ja) * 2002-03-01 2003-09-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後車輪制動装置
JP4183164B2 (ja) * 2002-03-01 2008-11-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車輪制動装置
CN101085635A (zh) * 2006-06-09 2007-12-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5791A (zh) * 2015-09-25 2018-05-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叉
CN108025791B (zh) * 2015-09-25 2019-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前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42251A (ja) 2011-03-03
BRPI1003248A2 (pt) 2015-01-13
JP5371629B2 (ja) 2013-12-18
BRPI1003248B1 (pt) 2019-05-28
CN101992830B (zh) 2012-11-28
AR077792A1 (es)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42816B1 (en) Swing arm structure
US9045015B2 (en)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
US7690661B2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shock absorber arrangement,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7644797B2 (en) Motorcycle
US7591472B2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small vehicle
US7828098B2 (en) Battery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US7819428B2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CN101028793B (zh) 车辆的减速装置
KR100828055B1 (ko) 자동 이륜차
US20200216134A1 (en) Vehicle having a suspension assembly including a swing arm
CN101153637B (zh) 车辆的轴传动式动力传递装置
US20080179853A1 (en) Suspension arm and cushion arm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20040080330A (ko) 자동차용 안정기
US20140224564A1 (en) Vehicle
CN103693152A (zh) 鞍乘型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CN103129617A (zh) 悬挂车架的周边构造
CN105873776B (zh) 差速器组件和方法
CN101992830B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轮装卸结构及方法
EP1431083A2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three wheeled vehicle
JP4271641B2 (ja) 車体フレームのリア部交換方法
JP4881685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035047B2 (ja) 車両用ブッシュ構造及び車両
US7896120B2 (en) Small-sized vehicle with improved drivetrain
JP54383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装置
US20160368359A1 (en) An arrangement for packaging an engine of a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