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8294B - 反射片 - Google Patents

反射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8294B
CN101978294B CN200980110656.6A CN200980110656A CN101978294B CN 101978294 B CN101978294 B CN 101978294B CN 200980110656 A CN200980110656 A CN 200980110656A CN 101978294 B CN101978294 B CN 101978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or plate
incident
resin
reflected light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06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8294A (zh
Inventor
浜崎真也
高佐健治
有户裕一
重森雄介
末冨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Kasei 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11393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978294(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Kasei Kogyo KK filed Critical Asahi Kasei 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978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8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2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88Thermal treatment of the stream of extruded material, e.g. cooling
    • B29C48/911Cooling
    • B29C48/9135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 B29C48/914Cooling of flat articles, e.g.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supporting means cooling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605Production of reflex refl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32B27/36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comprising polycarbon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e.g. denser near its faces
    • B32B5/145Variation across th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009Measured parameter
    • B29C2948/92085Velocity
    • B29C2948/92104Flow or feed r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8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shaping by orienting, stretching or shrinking, e.g. film blo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22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hoice of material
    • B29C48/023Extruding materials comprising incompatible ingredi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05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having a wide opening, e.g. for formin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12Mechanical treatment, e.g. roughening, deforming, stretching
    • B32B2038/0028Stretching, elong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06Anisotrop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2Dens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manufactur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before reaching its stable state, e.g. in which a layer is extruded and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 B32B37/153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manufactur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before reaching its stable state, e.g. in which a layer is extruded and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at least one layer is extrud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polarized light, e.g. by converting a polarisation component into another 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反射片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构成,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所述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在含有所述表层部和所述内层部的反射片整体中,光线以与反射片面垂直的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时,其在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入射方向A1处的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1与该入射方向A1正交的入射方向A2处的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在1.2以上,其中,所述入射方向A1是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

Description

反射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部具有孔的树脂组合物反射片,尤其涉及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等的反射材料的反射片。
背景技术
反射片被用作为通过使液晶显示装置中LED和冷阴极管等点状或者线状光源的光线反射于面状,得到均一的面状光源的反射板,尤其是作为液晶电视等大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直下型背光灯的反射板使用。传统的反射片使用内部具有微细孔洞的薄片和表面涂有银等金属反射层的薄片。
在大型液晶电视等大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使显示画面更明亮,平行配置有多根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此时,容易发生由冷阴极管产生的条纹状灯影(ランプイメージ),反射片中也使用扩散反射的反射片来减少灯影。
作为扩散反射的反射片,一般是在所述内部具有微细空洞的薄片,例如,往聚酯树脂和聚丙烯树脂中添加无机粉末,拉伸薄片,以无机粉末为起点形成微细空洞的反射片,和在聚酯树脂构成的薄片中浸渍氮气和二氧化碳等使之发泡的薄片等。
冷阴极管等线状光源发出的反射片反射的光在亮度上容易产生条纹状的强弱不均匀,即容易产生灯影。这是由于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明亮,冷阴极管之间变暗所致。所述大型液晶电视等为了均等地反射入射光,一般是在反射光进入液晶面板之前,使用扩散板使进入液晶面板的光线的亮度均一化。此时,通过加大从反射片到扩散板的距离(>20mm),使冷阴极管和扩散板之间产生距离,以减少灯影。此外,通过在扩散板上设置各种光学薄片,以求减少灯影。
但是,随着目前更超薄型液晶TV越来越受到注目,强烈希望直下型背光灯的更加薄型化。随着背光灯的薄型化,由冷阴极管产生的灯影有增大的倾向,减少灯影已成为超薄型TV开发中的大课题。
此外另一方面,在所述薄型化的同时,液晶TV的低成本化、节能化也渐渐受到注目,故强烈要求减少直下型背光灯的冷阴极管,也即省灯化。随着背光灯的冷阴极管的减少,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扩大,由冷阴极管产生的灯影有增大的倾向,减少灯影已成为省灯化的大课题。
专利文献1:特公平6-89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9257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此,以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薄型直下型背光灯和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中容易产生的灯影的反射片为目的。此外,还以提供一种能有效生产所述反射片的方法为目的。
本发明的反射片是一种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所构成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所述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在含有所述表层部和所述内层部的反射片整体中,光线以与反射片面的垂直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其在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而具有各向异性,入射方向A1处的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A1相正交的入射方向A2处的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在1.2以上,其中,所述入射方向A1是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
本发明的反射片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构成,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在含有表层部和内层部的薄片整体中,由于入射方向A1处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A1相正交的入射方向A2处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在1.2以上,其中,所述入射方向A1是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最强的入射方向,因此,在使用冷阴极管以及其他线状光源的直下型背光灯中,具有减少薄型背光灯灯影的效果。此外,也具有减少省灯化背光灯的灯影的效果。本发明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使高产率地生产具有高拉伸容易性的反射片成为可能。此外,经过本发明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获得的反射片具有入射光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強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不同的所谓扩散各向异性,因此具有减少使用冷阴极管以及其他线状光源的直下型背光灯的灯影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表示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树脂B的形态的模式图。
图1(b)(c)表示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树脂B的形态的截面模式图。
图2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射片的背光灯机组的平面图。
图3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射片的背光灯机组的侧面图。
图4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射片的背光灯机组的平面图。
图5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射片的背光灯机组的侧面图。
图6表示一般的使用冷阴极管的背光灯机组的侧面图。
图7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反射片的背光灯机组的侧面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的挤压部分的说明图。
图9表示用于评价亮度、灯影的背光灯尺寸的说明图。
图10表示测定冷阴极管间亮度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1表示省灯化条件下评价灯影的说明图。
图12表示实施例1中试样的表层部附近的B2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13表示实施例1中试样的表层部附近的B1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14表示实施例1中的试样的内层部中心部B2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15表示实施例1中的试样的内层部中心部的B1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16表示实施例1中的试样的A1方向入射时用EZContrast(一种光学视角检测仪)测得的反射光强度的分布图。
图17表示实施例1中的试样的A2方向入射时用EZContrast测得的反射光强度的分布图。
图18表示实施例1中的试样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19表示实施例3中的试样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20表示比较例4中试样的表层部附近的B2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21表示比较例4中试样的表层部附近的B1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22表示比较例4中的试样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23表示实施例5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24表示实施例5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25表示实施例5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26表示实施例5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27表示实施例6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28表示实施例6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29表示实施例7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30表示实施例7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31表示比较例9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32表示比较例9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33表示比较例9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34表示比较例9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35表示比较例11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的说明图。
图36表示比较例11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37表示实施例5~实施例10中的全部试样的DP-冷阴极管距离和灯影间的关系图。
图38表示比较例7~比较例14中的全部试样的DP-冷阴极管距离和灯影间的关系图。
图39表示实施例11中的试样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40表示实施例11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41表示实施例11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42表示实施例11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43表示实施例11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44表示实施例12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45表示实施例12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46表示实施例13中的试样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47表示比较例16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48表示比较例16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49表示比较例16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50表示比较例16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51表示比较例17中的试样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52表示比较例17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仅配置DP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53表示比较例17中的试样的DP-冷阴极管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说明图。
图54表示实施例11~实施例14和比较例15~比较例19中的全部试样的DP-冷阴极管距离和灯影间的关系图。
图55表示实施例15中的试样的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56表示比较例21中的试样的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的说明图。
图57表示实施例15~实施例18和比较例20~比较例22中的全部试样的DP-冷阴极管距离和灯影间的关系图。
图58表示实施例19中的中间体薄片的截面整体的MD方向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59表示实施例19中的中间体薄片的截面整体的TD方向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0表示实施例19中的中间体薄片的表层部附近的MD方向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1表示实施例19中的中间体薄片的表层部附近的TD方向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2表示实施例19中的中间体薄片的中心部的MD方向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3表示实施例19中的中间体薄片的中心部的TD方向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4表示实施例19中的反射片的反射光强度分布图。
图65表示比较例24中中间体薄片的表层部附近的MD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6表示比较例24中中间体薄片的表层部附近的TD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7表示比较例24中的中间体薄片的中心部的MD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8表示比较例24中的中间体薄片的中心部的TD方向的平行截面SEM照片。
图69表示实施例19~实施例25和比较例23~比较例25中全部试样的DP-冷阴极管距离和灯影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厚度在200μm以下的称为薄膜,厚度超过200μm的称为薄片,传统存在用这样的用词进行区别,但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述薄膜和薄片统称为薄片。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背光灯的记载中,画面表侧称为上方,画面后侧称为下方。
(构成反射片内层部的组合物)
本发明的反射片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构成,内层部含有热塑性树脂(A)和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至少1种的热塑性树脂(B)。
构成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内层部的热塑性树脂(A)无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降冰片烯树脂等烯烃系树脂,6尼龙、66尼龙等聚酰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其中,由于容易获得高耐热性,高反射率,故更优选聚丙烯树脂。此处,使用聚丙烯树脂时,作为开孔核材料,至少含有一种与该聚丙烯树脂不相溶的树脂(B)。
聚丙烯树脂是指丙烯的单聚物和能与丙烯共聚的乙烯等单体的共聚物构成的聚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A)优选采用日本工业标准JIS K7210的方法在温度230℃、负荷21.2N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度为0.1g/分~10g/分的聚丙烯树脂。熔体流动速度,从聚丙烯树脂熔融成形时挤压机的负荷和树脂组合物的热量引起的变色的观点考虑,优选在0.1g/分以上,从树脂的粘度和成形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10g/分以下。
作为与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树脂(B)(以下,简称“树脂(B)”),优选热塑性树脂(A)的拉伸在可能的温度中的弹性率比热塑性树脂(A)高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聚降冰片烯树脂等聚环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尤其是,使用聚丙烯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A)时,作为树脂(B)优选聚碳酸酯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聚降冰片烯树脂等聚环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优选这些树脂中至少1种树脂与聚丙烯树脂熔融混合,最优选使用聚碳酸酯树脂。此处,“非相溶性”是指不互相混杂,呈分离的状态。尤其是,本发明中,优选树脂(B)分散在热塑性树脂(A)中,呈分离状态可以通过扫描型显微镜(SEM)进行确认。此树脂(B)通过与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可以作为开孔核材料发挥良好的效果。
树脂(B)的优选例聚碳酸酯树脂,可以单独使用芳香族聚碳酸酯、直链状聚碳酸酯、支链状聚碳酸酯,也可多种组合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优选采用日本工业标准JIS K7210的方法在温度300℃、负荷11.8N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度为0.1g/分~50g/分的聚碳酸酯树脂。从与聚丙烯树脂均一混合的观点,优选聚碳酸酯树脂的熔体流动速度在0.1g/10分以上,从拉伸时容易形成孔的观点,优选熔体流动速度在50g/10分以下。
本发明中优选树脂组合物整体的30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为热塑性树脂(A)。从树脂拉伸时的张力和拉伸性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A)优选占内层部树脂组合物整体的比率为30重量%以上,更优选40重量%以上。另一方面,为了得到对挤压内层部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薄片进行拉伸,在薄片的内部形成孔,具有90%以上的高平均全反射率的反射片,热塑性树脂(A)在内层部树脂组合物整体所占的比率优选80重量%以下,更优选70重量%以下。此处所说的平均全反射率是指测定波长550nm的光从薄片的MD方向和TD方向分别入射时测定的全反射率的平均值。从减小拉伸张力的观点来看,树脂(B)优选占树脂组合物整体的70重量%以下。从扩大薄片的孔数量和孔体积,得到90%以上高的平均全反射率的观点来看,树脂(B)优选占树脂组合物整体的2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30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配制树脂组合物时,重量%和体积%的换算是从各个树脂的基本特性的密度计算产生的。例如,聚丙烯树脂的密度为0.89g/cm3~0.91g/cm3,聚碳酸酯树脂的密度为1.2g/cm3,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从这些值容易地换算出来。
本发明中,可以在树脂组合物中进一步添加开孔核剂、紫外线吸收剂,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无机粉末。
(构成反射片表层部的组合物)
本发明的反射片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构成,表层部至少含有热塑性树脂(C)。
热塑性树脂(C)可以是与内层部的热塑性树脂(A)相同的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C)中作为最优选的种类,可以列举与热塑性树脂(A)相同的树脂。
本发明的反射片优选在表层部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氧化钛、氧化锌之类的无机粉末不用太担心渗漏,故优选。此外,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从确保表层部透明性这点也优选。作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三嗪系、苯甲酸酯系、位阻酚系、位阻胺系等紫外线吸收剂。其中,从耐紫外线性、与树脂的相溶性来考虑,适宜使用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列举汽巴精化社生产的T234。从兼顾渗漏性、透明性来考虑,紫外线吸收剂在表层部中的浓度优选在0.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特别地,优选在0.15重量%以上,8重量%以下。
此外,使用氧化钛、氧化锌之类的无机粉末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时,根据需要,可以对无机粉末进行表面改质。特别地,氧化锌、氧化钛一般预先用氧化铝、二氧化硅等表面改质过,因此可以使用它们,也可另外添加硬脂酸、硬脂酸锌等表面改质剂。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使用的无机粉末的粒径,平均粒径优选在1nm以上,1000nm以下。平均粒径在1nm以上,不易发生由无机粒子之间的凝聚引起的粗大化,在1000nm以下,可以确保足够的表层部透明性。更优选在5nm以上、500nm以下,特别优选在5nm以上、400nm以下。
本发明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表层部中,优选含有0.01g/m2以上、5g/m2以下。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0.01g/m2以上,显现出良好的紫外线吸收性能,在5g/m2以下,不用太担心渗漏,并且可以确保充分的表层部透明性。更优选的范围在0.05g/m2以上、4g/m2以下,特别优选在0.1g/m2以上、4g/m2以下。
反射片表层部根据需要除了所述具有紫外线吸收作用的无机粉末之外,可以使其含有无机粉末。作为无机粉末,优选光散射性低,能够使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保持在50%以下。例如,可以是硫酸钡、碳酸钙、二氧化硅。这些无机粉末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此刻,添加无机粉末时,从确保透明性的观点来看,表层部上优选添加0.01g/m2以上、5g/m2以下。
本发明中反射片的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优选在50%以下。表层部的全反射率在50%以下时,不会抵消来自内层部的反射光强度入射方向各向异性和反射率各向异性,进而产生减少反射片灯影的性能。表层部的全反射率更优选在40%以下,特别优选在30%以下,最优选在20%以下。此表层部的全反射率,对于共同挤压薄片之类的一体型薄片,可以剥离表层部容易地进行测定。
(反射片构造)
本发明的反射片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构成,例如,可以是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的3层结构,也可以在表层部表面上进一步含有耐光层等。此外,单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构成时,表层部是反射片的光源侧所使用的层,内层部是与光源相反侧所使用的层。进一步,由3层以上构成时,在这3层以上中可以具有表层部、内层部,例如,给最表层付与耐光层时,可以是最表层部(耐光层)/表层部/内层部这样的构造。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内层部优选内部具有孔的结构,通过此孔结构可以有效地显现反射性能。此处的孔即空孔、空洞,也可以是连续孔、独立孔等之类的形态。通过使内部具有孔,在孔和热塑性树脂(A)、树脂(B)的界面上反射光,使之显现出高的反射性能。本发明的反射片中,也可在内层部中不存在孔结构。
作为内层部的厚度,优选在60μm以上、900μm以下。内层部的厚度在60μm以上时,可以使之显现良好的反射性能成为可能,900μm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70μm以上、70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70μm以上、600μm以下。
作为本发明中表层部的厚度,优选在2μm以上、90μm以下。表层部的厚度在2μm以上时,可以获得良好的易成形性,90μm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2μm以上、7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3μm以上、50μm以下。
作为本发明中反射片整体的厚度,优选在70μm以上、1000μm以下。反射片整体的厚度在70μm以上时,可以使之显现良好的反射性能,1000μm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80μm以上、80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80μm以上、700μm以下。
作为本发明中反射片整体的基重,优选在10g/m2以上、500g/m2以下。反射片整体的基重在10g/m2以上时,可以使之显现良好的反射性能,500g/m2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20g/m2以上、400g/m2以下,特别优选在40g/m2以上、300g/m2以下。
本发明中反射片的包含表层部、内层部整体的密度优选在0.1g/cm3以上、0.75g/cm3以下。整体的密度在0.1g/cm3以上时,作为反射片可以保持足够的强度。此外,0.75g/cm3以下时,可以形成具有多数微孔的结构,在得到高反射率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更优选在0.2g/cm3以上、0.5g/cm3以下,特别优选在0.2g/cm3以上、0.45g/cm3以下。
本发明中反射片的特征是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构成。通过付与表层部,增大正反射成分,可以增大减少灯影的效果。作为制作这2层以上反射片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另行挤压表层部、内层部成膜,压成薄片的制作方法;制作内层部后,通过涂抹表层部形成的制作方法;共同挤压表层部、内层部一体成膜后,使之拉伸开孔的制作方法,特别优选共同挤压表层部、内层部一体成膜后,使之拉伸开孔的制作方法。特别地,通过共同挤压表层部和内层部一体成膜,可以使在内层部中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进行良好的定向,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增大后述的由反射光强度的入射方向引起的各向异性。
本发明中的反射片,优选当550nm波长的光入射时的平均全反射率在90%以上。这是因为,当550nm波长的光入射时的平均全反射率在90%以上时,装载在液晶用背光灯上时,可以获得充分的亮度。更优选在95%以上。
本发明中反射片的正反射率优选在5%以上。通过使表面的正反射率在5%以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正反射率特别优选在5.5%以上。关于正反射率的测定,一般地可以使用分光比色计(柯尼卡株式会社生产的CM-2600d等)测定全光线反射率和扩散反射率,通过全光线反射率减去扩散反射率的值求得。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构成,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呈棒状定向于单向上,树脂(B)在最大长度方向B2(以下简称B2方向)下的长度Ds2和在反射片面内与B2相正交的方向B1(以下简称B1)上的长度Ds1之比Ds2/Ds1优选在3以上。此处“棒状”并不一定呈直线状态延长,还含有定向在单向上呈延长状的所有形状。
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以及B1方向、B2方向由图1(a)~图1(b)、(c)表示。如图1(a)~图1(b)、(c)所示,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是指从内层部和表层部间的界面开始沿厚度方向到中心的20μm的范围。这样,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定向在单向上,Ds2/Ds1之比在3以上时,反射片中与反射片面垂直方向(以下简称0度方向)成60度的方向入射时,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安装到背光灯后,能够减少灯影。DS2/DS1更优选6以上,特别优选10以上。
本发明的反射片中内层部中心部的树脂(B)呈近球形形状,方向B2下的长度Dc2和方向B1下的长度Dc1之比Dc2/Dc1在0.4以上2.5以下。此处,内层部中心部是指如图1(a)~图1(b),(c)所示,从厚度方向的中心到表层部±10μm的范围。内层部中心部中,树脂(B)的形状中Dc2/Dc1在0.4以上2.5以下时,拉伸时能在周围均等地形成微细小孔,使提高平均全反射率和亮度成为可能。Dc2/Dc11更优选在0.5以上2.0以下。
在本发明的反射片的内层部中的树脂(B)的长度可以通过扫描型显微镜(SEM)对截面的放大照片进行观察。显微镜检查用试样,通过使用低温切片机,在15度刻度处改变方向进行切断,在各个切断截面涂层Os得到。对于Ds2、Ds1,在各个方向切断的截面照片中,测量100μm(切断方向)×20μm(内层部的表层附近的厚度)的范围内的树脂(B)的长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内层部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的长度。根据各个方向的切断截面照片,求出各个方向的树脂(B)的长度,内层部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的长度最大时的方向称为B2,此时的长度称为Ds2,与B2相正交的方向称为B1,此时树脂(B)的长度称为Ds1。此外,对于Dc2、Dc1,从B2和B1方向切断的截面照片中,测量20μm(切断方向)×20μm(内层部中心部的厚度)的范围内的树脂(B)的长度,将其平均值作为中心部的树脂(B)的长度,B2方向下的长度作为Dc2,B1方向下的长度作为Dc1。
本发明的反射片,内层部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优选呈棒状定向在单向上,据此,入射光以与垂直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的效果奏效。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特征是入射光线以与垂直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时,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入射方向A1处入射时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相正交的方向A2处入射时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在1.2以上,其中,入射方向A1是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适当地使用根据这样的入射方向而反射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片可以减少直下型背光灯的灯影。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之比L1/L2更优选在1.4以上,特别优选在1.6以上。根据所述这样入射方向,反射扩散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片,不仅是直下型背光灯,在边光型背光灯也可以使用。
本发明中反射片的特征是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的2层以上构成。通过具有表层部,增大正反射成分,可以增大减少灯影的效果。此外,通过共同挤压表层部和内层部一体成膜,可以使在内层部中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进行良好的定向,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增大所述由反射光强度的入射方向引起的各向异性(L1/L2)。
本发明中的反射光强度L1,L2使用ELDIM社生产的变角亮度计(EZContrast XL88)进行测定。此装置在搭载试样的载物台的上方装配了具有凹型透镜的亮度计。可以使氙灯发出的D65白色点光源通过亮度计透镜,以希望的入射角度入射到试样上,测定反射光的反射方向分布和各方向的亮度。本发明中,与试样垂直方向成60度的方向入射点光源,通过求得0度方向即垂直方向的亮度,可以测定反射光强度。本发明中求出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之时,将试样以每15度旋转进行测定,以反射光强度最强的入射方向作为A1。A2为与A1相正交的方向。
以下对所述使用根据入射方向,反射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片减少背光灯的灯影进行说明。
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间的距离在20mm以下的薄型直下型背光灯,优选在薄型背光灯中设置反射片以使得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间的距离在20mm以下的薄型直下型背光灯中,即使使用扩散板、光学薄片,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也会变得非常明亮,想要消除灯影相当困难。本发明的反射片A1方向和A2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不同,从A2方向入射的光线,扩散性低,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比从A1方向入射时的要低。通过在薄型背光灯中设置反射片以使得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能够大幅度地消除灯影。
减少此灯影效果的原理虽没有明确,但可以认为是:通过使扩散性低的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减少冷阴极管的往正交方向的扩散反射,从冷阴极管照到冷阴极管正下方的反射片的光线,由于该冷阴极管本身的妨碍,使之无法到达扩散板。其结果使到达该冷阴极管正上方的光量下降,故有助于减少灯影。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反射片优选在背光灯机组中设置成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对于反射片上表面与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20mm的背光灯,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的配置尤其优选。通过如此的设置,可以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使减少灯影成为可能。
背光灯的反射片的设置图如图2、图3所示。如图2(平面图)所示,所述反射片设置成在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低的入射方向A2与冷阴极管正交。此外,此背光灯机组,如图3所示,反射片的上方配置有冷阴极管,冷阴极管的上方配置有扩散板和光学薄片。此处,本发明的反射片在背光灯机组中设置成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时,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在20mm以下。
通过本发明的在背光灯机组中设置成反射片的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从而获得的灯影减少的效果,在背光灯机组的薄型条件下能更有效地显现出来,使在背光灯中的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为20mm以下时也能更有效地减少灯影。更优选19mm以下,特别优选18mm以下。
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间的距离大于20mm的直下型背光灯,优选在背光灯中将反射片设置成A1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在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大于20mm的直下型背光灯中,从提高亮度、减少灯影的观点考虑,优选从光源射出的光在画面前方,即,反射片的垂直方向能够很好的进行反射。此处可以认为是,在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大于20mm的直下型背光灯中,使用线光源冷阴极管,反射片不需要使所有方向的光线均等地沿垂直方向散射,优选使从冷阴极管射出的光线,以方向而论即,与冷阴极管正交的方向射出的光线高效率地沿垂直方向散射。
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20mm的直下型背光灯中,从能够高效率地沿画面方向反射来自冷阴极管的光线,以减少灯影的观点,优选在背光灯机组中将由于入射方向不同从而在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不同的本发明的反射片设置成使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与冷阴极管正交。背光灯的反射片的设置图如图4、图5所示。如图4(平面图)所示,将上述反射片设置成反射片面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与冷阴极管正交。此外,此背光灯机组,如图5所示,反射片的上方配置有冷阴极管,冷阴极管的上方配置有扩散板和光学薄片。
特别的,在反射片和扩散板夹持冷阴极管之类的光源的构成中,反射片和扩散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在20mm以上、60mm以下,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在25mm以上的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即使使用扩散板、光学片,冷阴极管之间也是非常暗,消除灯影相当困难。在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中,通过将反射片设置成使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与冷阴极管正交,增大了相邻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结果,能够大幅度地消除灯影。
在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中,通过将反射片设置成使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与冷阴极管正交时,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在20mm以上。相邻的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在25mm以上的省灯化背光灯中,易发生灯影,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在20mm以上的话,通过由本发明的反射片引起的减少灯影的效果,能够给液晶面板提供良好的减少灯影的均一光源。此外,作为液晶TV的制品设计,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在60mm以下。更优选在21mm以上50mm以下。
进一步,相邻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优选在25mm以上、80mm以下。在25mm以上的话,伴随省灯化,可以获得低成本、节能性能,在80mm以下的话,使用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和冷阴极管正交设置的反射片,可以给液晶面板提供良好的减少灯影的均一的光源。更优选在28mm以上70mm以下。
本发明中的反射片,当550nm波长的光线入射时,根据全反射率的入射方向的各向异性优选在2%以上。这是一种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线进行扩散反射的反射片,从两个方向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线被扩散反射时,各个入射方向的全反射率有2%以上的不同。更优选在3%以上、特别优选在5%以上,最优选在7%以上。
扩散反射的反射材料的全反射率一般地在被称为定积分球试样台这个装置上安装测定试样进行测定。使光线入射到安装于定积分球试样台上的测定试样的反射面上,将被扩散反射的光线聚集起来,测定其光量。测定的光量以安装标准试样代替测定试样测定的光量作为100%,变换成相对值,以此作为全反射率。本发明改变入射到反射片的反射面的光的方向,测定全反射率,具体地,固定定积分球试样台的入射光的方向,通过改变将测定试样安装在定积分球试样台时的反射面的方向,可以测定入射到反射面的光线的方向被变换成两个方向的各个入射方向时的全反射率。根据550nm波长的光线入射时的全反射率的入射方向,各向异性在2%以上的反射片,当用作为液晶电视的背光灯等使用线状光源的薄型背光灯的反射材料时,具有减少灯影的效果,故优选。
此反射率的各向异性的原理虽没有明确,但优选反射片的全反射率变高的入射方向与A2方向一致。此时,反射片的全反射率变低的方向和A1方向一致。
此反射率的各向异性与消减灯影的原理虽没有明确,尤其是使用冷阴极管等线上光源,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在20mm以下的薄型直下型背光灯中,设置反射片,使反射片的全反射率变高的入射方向与成冷阴极管正交的话,能够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故能够大幅度地消除背光灯机组的灯影。另一方面,使用冷阴极管等线上光源,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20mm的直下型背光灯中,设置反射片,使反射片的全反射率变低的入射方向与成冷阴极管正交的话,能够使冷阴极管之间变亮,结果,能够消除背光灯机组的灯影。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特征是具有当该反射片上,从与垂直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光线时,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20%~75%的入射方向。此处,反射光相对强度是指该反射片上与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除以与标准白色板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而得到的值。通过使从某个入射方向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在20%以上,在背光灯中,可以付与光源足够的扩散性,通过使之在75%以下,冷阴极管的正上方变暗,可以充分地减少灯影。此外,更优选在30%~75%,特别优选在40%~72%。
此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20%~75%时,不需要满足对于从所有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只需要满足从某个特定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即可。例如,如果是根据入射方向对反射扩散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片的话,从某个特定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20%~75%即可,其他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不是20%~75%也可。
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间的最短距离(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在20mm以下的薄型直下型背光灯中,即使使用扩散板、光学薄片,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也会变得非常明亮,想要消除灯影相当困难。在薄型背光灯中,通过设置将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抑制在较低的20%~75%的反射片,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故能够大幅度地消除灯影。此外,根据入射方向,反射扩散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从某个特定的入射方向(A’2)射出的光线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20%~75%的反射片的情况下,在薄型背光灯中,设置反射片以使所述特定的入射方向(A’2)与冷阴极管正交,同上,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故能够大幅度地消除灯影。
减少此灯影效果的原理虽没有明确,但可以认为是通过将反射片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抑制在较低的20%~75%,减少冷阴极管的往正交方向的扩散反射,从冷阴极管照到冷阴极管正下方的反射片的光线,由于该冷阴极管本身的妨碍,使之无法到达扩散板。其结果使到达该冷阴极管正上方的光量下降,故减少了灯影。
本发明的反射片通过具有表层部,增大正反射成分,可以增大减少灯影的效果。此外,可以更低地抑制反射片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
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在20%~75%的本发明的反射片,其正反射率优选在5%以上。如上所述,通过以反射片的入射角60度入射的光线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作为标准白板的20%~75%,将该反射片装载于薄型背光灯时,能够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通过使该反射片表面的正反射率在5%以上,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正反射率特别优选在5.5%以上。
本发明的反射片的特征是具有从与该反射片垂直的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的入射方向。通过使从某个入射方向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在110%以上,即使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被扩大的背光灯中,也可以付与光源足够的扩散性,通过使之在200%以下,可以确保足够的亮度。此外,更优选在110%~170%,特别优选在120%~160%。
此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时,不需要满足对于从所有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只需要满足从某个特定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即可。例如,如果是根据入射方向对反射扩散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片的话,从某个特定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为110%~200%即可,其他的入射方向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不是110%~200%也可。
在反射片和扩散板夹持冷阴极管之类的光源的构成中,反射片和扩散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的距离)在20mm以上、60mm以下,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在25mm以上的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中,即使使用扩散板、光学片,冷阴极管之间也是非常暗,消除灯影相当困难。通过在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中,设置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的高扩散反射片,增大了相邻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故能够大幅度地消除灯影。此外,根据入射方向,反射扩散光强度具有各向异性,从某个特定的入射方向(A’1)射出的入射角为60度的光线,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的反射片的情况下,通过在薄型背光灯中,设置反射片使所述特定的入射方向(A’1)与冷阴极管正交,同上,增大相邻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故能够大幅度地消除灯影。
在省灯化直下型背光灯中,设置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的高扩散反射片时,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在20mm以上。相邻的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在25mm以上的省灯化背光灯中,易发生灯影,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在20mm以上的话,通过本发明的反射片而减少灯影的效果,能够给液晶面板提供良好的减少灯影的均一光源。此外,作为液晶TV的制品设计,反射片上表面和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在60mm以下。更优选在21mm以上50mm以下。
进一步,相邻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优选在25mm以上、80mm以下。在25mm以上的话,伴随省灯化获得低成本、节能性能,在80mm以下的话,通过使用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的高扩散反射片,可以给液晶面板提供良好的减少灯影均一的光源。更优选在28mm以上70mm以下。
本发明的反射片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之比,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和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之比L’1/L’2优选在1.2以上。更优选在1.4以上,特别优选在1.6以上。反射光相对强度之比L’1/L’2在1.2以上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的反射片,从反射光相对强度L’1、L’2的测定获得的方向A’1、A’2通常与从反射光强度L1、L2的测定获得的A1、A2方向一致。
本发明中反射片的正全反射率优选在5%以上。通过使正反射率在5%以上,可以适当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使之能够有效地减少灯影。正反射率特别优选在5.5%以上。关于正反射率的测定,一般地可以使用分光比色计(柯尼卡株式会社生产的CM-2600d等)测定全光线反射率和扩散反射率,从全光线反射率减去扩散反射率所得。
本发明的反射片在高压汞灯耐光性试验中黄变度优选在10以下。此处,高压汞灯耐光性试验是在100mW/cm2的照射量下,暴露500秒,通过照射前后的薄片的黄变度求得。黄变度更优选在8以下,特别优选在6以下。
本发明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L’2的测定可以使用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工业社生产,GC5000L)进行。此反射光相对强度L’1、L’2是测定反射片的反射光强度的标志,此外,这是与标准白板比较的相对强度,是使用L’1、L’2单独的值就可以确认反射光高扩散性、低扩散性的指标。此外,L’1/L’2成为各向异性的指标,是与所述L1/L2相对应的指标。
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工业社生产,GC5000L)具有盛试样的载物台和作为点光源的卤素灯、受光部的构造,以希望的入射角入射试样,通过以1度的刻度移动受光部,可以测定反射光的反射角度分布。本发明中,与试样成60度的方向入射点光源,通过求得0度方向即垂直方向的亮度,可以测定反射光强度。所得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除以测定标准白板所得的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所得的值即为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此外,以5度的刻度旋转反射片进行测定,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变得最高的方向为A’1,此时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为L’1,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变得最低的方向为A’2,此时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为L’2。此处,在所述测定中,以5度刻度旋转反射片测定具不具有L’2的值为20%~75%的入射方向,可以通过有没有20%~75%的入射方向进行确认。此处,在所述测定中,以5度刻度旋转反射片测定具不具有L’1的值为110%~200%的入射方向,可以通过有没有110%~200%的入射方向进行确认。此外,L’1/L’2的值可以作为反射光强度的各向异性的指标。标准白板是指附属于日本电色工业社生产的GC5000L变角光度计的标准板(STANDARD PLATE)。
本发明的反射片配置该反射片、冷阴极管、无透镜扩散板进行亮度测定时,相邻的冷阴极管之间优选具有2个以上的亮度最大值。使用传统反射片的情况下,即使使用无透镜扩散板,由冷阴极管引起的灯影也不会消失,冷阴极管正上方变亮,各冷阴极管之间变暗。其结果,从冷阴极管到相邻的冷阴极管形成明(正上方)/暗(中间)/明(正上方)的灯影。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反射片,冷阴极管正上方不明亮,从冷阴极管到相邻的冷阴极管会产生暗(正上方)/明(中间)/暗(中间)/明(中间)/暗(正上方)的灯影。据此效果,获得同增加设置的冷阴极管根数相同的效果,即使配置所有的光学片时,也会带来大的减少灯影的效果。此处,冷阴极管使用用于管直径为3.0mm~4.0mm的通常的背光灯的冷阴极管。此外,扩散板不使用表面附有透镜形状的,而是使用普通的扩散板。
图6表示一般的背光灯中薄片的配置图。此外,图7表示仅使用扩散板的本发明涉及的背光灯中薄片的配置图。图6所示的背光灯机组在反射片的上方配置有冷阴极管,冷阴极管的上方配置有扩散板和光学薄片。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本发明涉及的背光灯机组在反射片的上方配置有冷阴极管,冷阴极管的上方仅配置有扩散板。
本发明的反射片配置该反射片、冷阴极管、无透镜扩散板测定亮度时,相邻冷阴极管之间优选具有2个以上的亮度极大值。进一步,本发明的反射片更优选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最小值。历来,是本应明亮的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通过保持极小值,在配置所有的光学薄片时也会带来大的减少灯影的效果。
本发明的背光灯机组是使用冷阴极管的直下型背光灯机组,在冷阴极管下表面(画面的对侧)配置有反射片,冷阴极管的上表面(画面侧)配置有扩散板和根据需要的光学薄片类,可以给液晶画面提供均一的面状光源。
本发明中的反射片,当550nm波长的光线入射时,根据全反射率的入射方向的各向异性优选在2%以上。550nm波长的光线入射时的全反射率变高的入射方向和与其相正交的方向都没有关系,但是,从生产中显现出稳定的各向异性的观点来看,优选550nm波长的光线入射时的全反射率变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挤压幅度方向(TD),550nm波长的光线入射时的全反射率变低的入射方向为挤压方向(MD)。
本发明的反射片内层部的表层附近中,树脂(B)的长度最小的方向B1和与此相正交的方向B2都没有关系,但是,从生产中使树脂(B)定向在单向上的观点来看,优选树脂(B)的长度最小的方向B1为反射片的挤压幅度方向(TD),B2为挤压方向(MD)。
作为此种反射片的生产方法的一例,可以将聚丙烯树脂和与该聚丙烯树脂不相溶的树脂的混合物,高份额地从塑模挤压,使其沿MD方向定向,再进行拉伸处理生产出来。此种情况下,内层部的表层附近中树脂(B)沿反射片的挤压方向(MD)呈棒状定向。所得的反射片中,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与B1(TD方向)一致,与此正交的方向A2与B2(MD方向)一致。作为具有此种反射光强度的入射方向各向异性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的具体例,通过共同挤压,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的2种3层反射片的生产方法,说明如下。
作为共同挤压的一例生产方法,使用別的挤压机对表层部原料(热塑性树脂(C))、内层部原料(热塑性树脂(A)和树脂(B))进行熔融混合,从挤压机的前端安装的层压塑模挤压出片状。此处,为了稳定挤压出的树脂组合物的量,挤压机和塑模之间可以使用齿轮泵。从塑模挤压出来时,通过与塑模的分享,内层部的树脂(B)沿MD方向定向。通过此树脂(B)的定向,能增大从TD方向入射的光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从MD方向入射的光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变差,即,扩散性下降,但原理尚不明确。此处,通过存在表层部,树脂(B)能较好的沿MD方向定向,故增大了从TD方向入射的光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从MD方向入射的光线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变低。
使用冷却滚筒等将获得的层压片进行冷却固化后,在拉伸机中拉伸。拉伸工序中,使内层部的热塑性树脂(A)和树脂(B)的界面开裂,在薄片的内部形成孔的同时,可以使薄片的厚度拉薄到所希望的厚度。此处拉伸工序中,可以采用通常的双轴拉伸法。也即,纵横依次双轴拉伸、横纵依次双轴拉伸、同时双轴拉伸、进而这些双轴拉伸之后,纵横任意一项或者两方的方向再拉伸。优选最通用的纵横依次双轴拉伸。拉伸可以是使薄片通过具有速度差的多个滚筒之间沿MD方向拉伸薄片的纵拉伸工序和使用压板拉幅机等沿TD方向拉伸的横拉伸工序,单独或者组合进行。或者可以使用缩放仪拉伸机等同时双轴拉伸机,沿MD方向和TD方向同时进行拉伸。双轴拉伸的拉伸倍数在MD方向、TD方向各在1.5倍以上,并且面积拉伸倍数优选在3倍以上50倍以下。此外,根据必要,可以在拉伸后进行热收缩处理。
(反射片的生产方法)
由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生产方法获得的中间体薄片(c)至少由内层部和表层部这2层以上构成,可以这样制造,将内层部含有热塑性树脂(A)和在热塑性树脂(A)的挤压温度下与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至少一种的树脂(B)的树脂组合物(a)和,表层部含有热塑性树脂(C)的树脂组合物(b)共同挤压生产,挤压温度中的该热塑性树脂(A)的粘度v1和树脂(B)的粘度v2之比(以下,粘度比)v2/v1在3以上20以下。2层的情况下,以用于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光源侧的层作为表层部,以与光源侧相反的一侧所使用的层作为内层部。
(构成共同挤压薄片内层部的组合物)
在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生产方法中,获得的中间体薄片(c)中构成内层部的树脂组合物(a)使用热塑性树脂(A)和在热塑性树脂(A)的挤压温度下与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至少一种树脂(B)。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中构成内层部原料的热塑性树脂(A)无特别限定,可以列举,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降冰片烯树脂等烯烃系树脂,6尼龙、66尼龙等聚酰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基系树脂,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其中,由于容易获得高耐热性,高反射率,故优选聚丙烯树脂。
聚丙烯树脂是指丙烯的单聚合物和能与丙烯共聚的乙烯等单体的共聚物构成的聚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A)优选以日本工业标准JIS K7210的方法在温度230℃,负荷21.2N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度为0.1g/分~10g/分的聚丙烯树脂。熔体流动速度,从聚丙烯树脂熔融成形时挤压机的负荷和由于树脂组合物的热量引起的变色的观点考虑优选在0.1g/分以上,从树脂的粘度和成形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在10g/分以下。
作为与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树脂(B)(以下简称“树脂(B)”)可以列举,聚碳酸酯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聚降冰片烯树脂等聚环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其中,最优选聚碳酸酯树脂,因为它在聚丙烯树脂的拉伸可能的温度中,弹性率比聚丙烯树脂要高。
在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生产方法中,获得的反射片中构成内层部的原料树脂(B)的优选例聚碳酸酯树脂,可以单独使用芳香族聚碳酸酯、直链状聚碳酸酯、支链状聚碳酸酯中的一种,也可多种组合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优选以日本工业标准JIS K7210的方法在温度300℃,负荷11.8N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度为0.1g/10分~50g/10分的聚碳酸酯树脂。从与聚丙烯树脂均一混合的观点,优选聚碳酸酯树脂的熔体流动速度在0.1g/10分以上,从拉伸时容易形成孔的观点,优选熔体流动速度在50g/10分以下。
本发明中,挤压温度中的热塑性树脂(A)的粘度v1和树脂(B)的粘度v2之间的粘度比v2/v1优选3以上20以下。共同挤压中间体薄片(c)时,树脂(B)沿MD方向定向,从给反射片付与扩散各向异性的观点来看,粘度比v2/v1优选3以上,使用挤压机熔融混合时,树脂(B)较好地分散于热塑性树脂(A)中,从给获得的反射片付与高反射率的观点来看,粘度比v2/v1优选在20以下。v2/v1特别优选在6以上15以下。
此处,测定本发明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v1和树脂(B)的熔融粘度v2可以是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レオメトリック·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エフ·イー社生产,RMS800)进行测定。作为测定条件,以生产时共同挤压的温度作为测定温度,求得角速度10rad/sec下的熔融粘度。
本发明中热塑性树脂(A)优选占树脂组合物整体的30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从树脂拉伸时的张力和拉伸性的观点考虑,热塑性树脂(A)优选占整体树脂组合物的30重量%以上,更优选40重量%以上。另一方面,为了对挤压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薄片进行拉伸,在薄片的内部形成孔,获得具有90%以上的高平均全反射率的反射片,热塑性树脂(A)在树脂组合物整体所占的比率优选80重量%以下,更优选70重量%以下。
此处所说的平均全反射率是指波长550nm的光从薄片的MD方向和TD方向分别入射时测定的全反射率的平均值。从减小拉伸张力的观点来看,树脂(B)优选占树脂组合物整体的70重量%以下。从扩大薄片的孔数量和孔体积,得到90%以上高的平均全反射率的观点来看,树脂(B)优选占树脂组合物整体的2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30重量%以上60重量%以下。配制树脂组合物时,重量%和体积%的换算是从各个树脂的基本特性的密度计算出来的。例如,聚丙烯树脂的密度为0.89g/cm3~0.91g/cm3,聚碳酸酯树脂的密度为1.2g/cm3,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从这些值容易地换算出来。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中,可以在树脂组合物中进一步添加开孔核剂、紫外线吸收剂,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无机粉末。
(构成共同挤压薄片表层部的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中间体薄片(c)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构成,表层部含有热塑性树脂(C)。
作为表层部原料的热塑性树脂(C)可以是与内层部的热塑性树脂(A)相同的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热塑性树脂。热塑性树脂(C)中作为优选的种类,可以列举与热塑性树脂(A)相同的树脂。
由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优选在表层部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氧化钛、氧化锌之类的无机粉末不用太担心渗漏,故优选。此外,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从确保表层部透明性这点也优选。作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三嗪系、苯甲酸酯系、位阻酚系、位阻胺系等紫外线吸收剂。其中,从耐紫外线性、与树脂的相溶性来考虑,适宜使用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列举汽巴精化社(チバスペシャルティケミカルズ社)生产的T234。从兼顾渗漏性、透明性来考虑,紫外线吸收剂在表层部中的浓度优选在0.1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特别地,优选在0.15重量%以上,8重量%以下。
此外,使用氧化钛、氧化锌之类的无机粉末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时,根据需要,可以对无机粉末进行表面改质。特别地,氧化锌、氧化钛中,一般地,可以使用预先通过氧化铝、二氧化硅等表面改质过的,也可另外添加硬脂酸、硬脂酸锌等表面改质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使用的无机粉末的粒径,平均粒径优选在1nm以上,1000nm以下。平均粒径在1nm以上的,不易发生由无机粒子之间的凝聚引起的粗大化,在1000nm以下,可以确保足够的表层部透明性。无机粉末的粒径更优选在5nm以上、500nm以下,特别优选在5nm以上、400nm以下。
由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中紫外线吸收剂在表层部的含量优选在0.01g/m2以上、5g/m2以下。含量在0.01g/m2以上,显现出良好的紫外线吸收性能,在5g/m2以下,不用太担心渗漏,并且可以确保充分的表层部透明性。更优选的范围在0.05g/m2以上、4g/m2以下,特别优选在0.1g/m2以上、4g/m2以下。
此处,由本发明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可以从中间体薄片(c)的表层厚度、纵拉伸倍数、横拉伸倍数、反射片的表层厚度逆算得出。例如反射片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1g/m2时,共同挤压使中间体薄片(c)的表层厚度为180μm左右,为了使纵拉伸倍数为3倍、横拉伸倍数为3倍时所得的反射片的表层厚度在20μm左右,表层部原料紫外线吸收剂的浓度在5重量%即可。要使所得的反射片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表层部中占0.05g/m2以上、4g/m2以下,在表层部原料中占0.25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为了所得的反射片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在表层部中占0.1g/m2以上、4g/m2以下,在表层部原料中占0.5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即可。
由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在表层部中除了根据需要含有所述具有紫外线吸收作用的无机粉末之外,可以使其含有无机粉末。作为无机粉末,优选光散射性低,能够使表层部的反射率保持在较低的50%以下。例如,优选硫酸钡、碳酸钙。这些无机粉末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2种以上使用。此刻,添加无机粉末时,从确保透明性的观点来看,在表层部原料中优选添加0.05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
(中间体薄片(c)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生产方法中,其特征是共同挤压所述表层部和内层部的各个原料。作为共同挤压的一例生产方法,使用別的挤压机对表层部原料(热塑性树脂(C))、内层部原料(热塑性树脂(A)和树脂(B))进行熔融混合,从挤压机的前端安装的层压塑模挤压出片状。此处,为了稳定挤压出的树脂组合物的量,挤压机和塑模之间可以使用齿轮泵。考虑树脂的混练性、分散性等,内层部的挤压优选使用双轴挤压机。本发明优选采用内层部用主挤压机、表层部用副挤压机的共同挤压法。挤压塑模使用T形塑模和鱼尾塑模等薄片成形的层压塑模。此处,层压塑模可以使用多形(マルチマニホールド)塑模等一般的层压塑模。在塑模中对内层部和表层部进行层压使之挤压。副挤压机可以是单轴挤压机、双轴挤压机的任一种,通过表层部的组成、合理挤压等进行选择。此处,通过适当调整汽缸的温度,内层部可以采用以热塑性树脂(A)为海,树脂(B)呈岛状分散的海岛结构。
本发明中,共同挤压时的塑模唇部清除优选在170μm以上5000μm以下。塑模唇部的清除在170μm以上的话,可以付与共同挤压薄片良好的平坦性,5000μm以下的话,可以使挤压出稳定性优异的薄片成为可能。
本发明中,共同挤压时塑模的挤压温度(以下称挤压温度)优选150℃以上290℃以下。挤压温度在150℃以上的话,可以生产表面状态良好的薄片,可能进行稳定的挤压。290℃以下的话,可以生产保持热塑性树脂(A)和树脂(B)具有不相溶的海岛结构的薄片。更优选在170℃以上250℃以下。其中,关于所述挤压温度,调整挤压温度使热塑性树脂(A)的粘度v1和树脂(B)的粘度v2之间的粘度比v2/v1在3以上20以下。
本发明中,共同挤压时挤压速度s1优选0.3m/分以上20m/分以下。挤压速度s1在0.3m/分以上的话,生产效率优异,在20m/分以下的话,获得足够的熔融混合时间,可以使树脂(B)微细地分散于热塑性树脂(A)中。
共同挤压之后,使用铸造滚筒冷却固化时,可以改变拉取速度s2,拉伸比s2/s1优选1以上5以下。拉伸比s2/s1在1以上时,铸造滚筒中不会产生树脂滞留,可以稳定地生产中间体薄片。拉伸比s2/s1在5以下时,内层部的树脂(B)在厚度方向中心可以不沿MD方向定向,仅在表层附近选择性地沿MD方向定向。据此,拉伸时薄片不易断裂,可以稳定地进行拉伸的同时,获得反射性能提高了的反射片。更优选在1以上3以下。此处,图8表示从侧面看到的挤压机的塑模与铸造滚筒的配置图。如图8所示,铸造滚筒的接取部顺接配置在塑模唇的正下方。
(中间体薄片(c)的构成)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中间体薄片(c)的表层部厚度优选在10μm以上400μm以下。此处,表层部的厚度是指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这3层构造时,单侧表层部的厚度。表层部的厚度在10μm以上时,不管内层部的厚度是多少,都可以稳定地进行共同挤压。表层部的厚度在400μm以下时,可以得到具有轻量性的反射片。更优选在10μm以上、30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20μm以上、300μm以下。此外,3层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各个表层部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中间体薄片(c)的内层部的厚度优选在150μm以上4000μm以下。内层部的厚度在150μm以上时,可以生产比之后的双轴拉伸具有更高反射性能的反射片。内层部的厚度在4000μm以下时,之后的双轴拉伸时,能够确保薄片的均一温度管理、拉伸性。更优选在150μm以上、300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160μm以上、3000μm以下。
中间体薄片(c)的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沿挤压方向定向,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kMD1与树脂(B)的挤压幅度方向的长度kTD1之比kMD1/kTD1优选在3以上,在3以上时,能够给反射片付与扩散各向异性,结果可以减少灯影。更优选在5以上,特别优选在10以上。
此处,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生产方法中,包含于中间体薄片(c)的内层部中的树脂(B)的形状可以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日立制作所制、S-4700)进行观察。使用低温切片机对中间体薄片(c)分别从MD方向、TD方向切取截面,采取截面照片。该截面照片中,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以在从MD方向截面的表层部和内层部间的界面沿厚度方向50μm,沿M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全部的挤压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MD1,树脂(B)的挤压幅度方向(TD)的长度,以TD方向截面的表层部和内层部间的界面沿厚度方向50μm、T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挤压幅度方向的全部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TD1。
中间体薄片(c)的内层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部中,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kMD2与树脂(B)的挤压幅度方向的长度kTD2之比kMD2/kTD2优选在0.1以上,3以下。KMD2/kTD2在0.1以上3以下时,可以付与薄片拉伸容易性,能很好地进行拉伸开孔、进而使其具有高的反射性能成为可能。
此处,内层部的厚度方向中的中心部的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以在从MD方向截面的厚度方向中心沿上下20μm,沿M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全部的挤压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MD2,树脂(B)的挤压幅度方向的长度,以从TD方向截面的厚度方向中心沿上下20μm、沿T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全部的挤压幅度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TD2。
(中间体薄片(c)的拉伸)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拉伸工序中,使热塑性树脂(A)和树脂(B)的界面开裂,在薄片的内部形成孔的同时,可以使薄片的厚度薄至所希望的厚度。此处拉伸工序中,可以采用通常的双轴拉伸法。也即,纵横依次双轴拉伸、横纵依次双轴拉伸、同时双轴拉伸、进而这些双轴拉伸之后,纵横任意一项或者两个方向可以进行再拉伸。优选最通用的纵横依次双轴拉伸。拉伸可以是使薄片通过具有速度差的多个滚筒之间,沿MD方向拉伸薄片的纵拉伸工序和使用压板拉幅机等沿TD方向拉伸的横拉伸工序,单独或者组合进行。或者能够使用缩放仪拉伸机等同时双轴拉伸机,沿MD方向和TD方向同时进行拉伸。双轴拉伸的拉伸倍数在MD方向、TD方向各在1.5倍以上,并且面积拉伸倍数优选在3倍以上50倍以下。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拉伸后进行热收缩处理。
(反射片构造)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优选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构成,例如,可以是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的3层结构,也可以是在表层部表面上进一步含有耐光层等。此外,单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构成时,表层部是指反射片的光源侧所使用的层,内层部是指与光源相反的一侧所使用的层。进一步,由3层以上构成时,在这3层以上中可以具有表层部、内层部,例如,给最表层付与耐光层时,可以是最表层部(耐光层)/表层部/内层部这样的构造。
由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的内层部在内部是有孔结构,通过此孔结构显现反射性能。作为内层部的厚度,优选在60μm以上、900μm以下。内层部的厚度在60μm以上时,可以使显现良好的反射性能成为可能,900μm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70μm以上、70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70μm以上、600μm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的表层部厚度优选在2μm以上90μm以下。表层部的厚度在2μm以上时,可以获得良好的易成形性,在90μm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2μm以上、70μm以下,特别优选在3μm以上、50μm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整体的基重优选在10g/m2以上500g/m2以下。反射片整体的基重在10g/m2以上时,使显现良好的反射性能成为可能,在500g/m2以下时,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此外,更优选在20g/m2以上、400g/m2以下,特别优选在40g/m2以上、300g/m2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包含表层部、内层部的整体密度优选在0.1g/cm3以上、0.75g/cm3以下。反射片整体的密度在0.1g/cm3以上时,作为反射片可以保持足够的强度。此外,0.75g/cm3以下时,可以形成具有多数微孔的结构,在得到高反射率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良好的轻量性。更优选在0.2g/cm3以上、0.5g/cm3以下,特别优选在0.2g/cm3以上、0.45g/cm3以下。
(所得的反射片的性能)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当550nm波长的光入射时,平均全反射率优选在90%以上。平均全反射率在90%以上时,装载在液晶用背光灯时,可以获得充分的亮度。更优选在95%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正反射率优选在5%以上。使表面的正反射率在5%以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冷阴极管正上方的亮度。正反射率特别优选在5.5%以上。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优选在50%以下。通过使表层部的全反射率在50%以下,可以在不消除内层部的各向异性的情况下具备反射片的性能。更优选在45%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内层部的树脂(B)优选选择性地在表层附近沿MD方向定向。据此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生产方法所得的反射片具有当入射光以与反射片表面垂直的方向(以下,简称0度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在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扩散各向异性。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从TD方向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优选在110%~200%。从TD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1在110%以上时,即使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被扩大的背光灯中,也可以付与光源足够的扩散性,在200%以下时,可以确保足够的亮度。此外,更优选在110%~170%,特别优选在120%~160%。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片的生产方法中所得的反射片,在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优选在20%~75%。通过使从MD方向的反射光强度在20%以上,在背光灯中,可以付与光源足够的扩散性,通过使之在75%以下,冷阴极管的正上方变暗,可以充分地减少灯影。此外,更优选在30%~75%,特别优选在40%~72%。
本发明的反射片中,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之比,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和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之比L’1/L’2优选在1.2以上。适当地使用具有这种反射光强度各向异性的反射片,可以减少薄型直下型背光灯的灯影。L’1/L’2更优选在1.4以上,特别优选在1.6以上。
以下,为了明确本发明的效果,通过实施例进行说明。
<评价方法>
首先针对评价反射片物理性质的项目及其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1)厚度
反射片的厚度使用厚度计(ピーコック社生产)进行测定。此外,中间体薄片、反射薄片的各层厚度通过使用数字显微镜(キーエンス社生产)观察截面,进行测定。
(2)全反射率·平均全反射率
反射薄片的全反射率通过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造所社制、UV-3150)和积分球试样台(岛津制造所社制、MPC2200),在入射角8度下进行测定。在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内测定以聚四氟乙烯的标准白板(ラボスフェア社生产的スペクトラロン)的反射率作为100%的相对反射率,对于波长550nm的光线,以从薄片的MD方向和TD方向分别入射时的测定值作为全反射率,两者的平均值即为平均全反射率。此外,每15度旋转标本,以全反射率最高的方向的全反射率和全反射率最低的方向的全反射率之差作为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值。对于从在市售的液晶TV中取出的反射片,由于MD方向不明,以全反射率最高的方向的全反射率和全反射率最低的方向的全反射率的平均值作为平均全反射率。
(3)基重
以边长50mm切下薄片,通过测定其重量求得。
(4)密度
以边长50mm切下薄片,求得其重量以及中心部和各边中央部的5点的厚度的平均值,计算密度。
(5)反射片内层部中的树脂(B)的长度可以使用扫描型显微镜(SEM)(日立制造所社生产的S-4700),通过从1000倍扩大到10000倍的截面照片进行观察。显微镜检查用试样,通过使用低温切片机,与反射片的挤压方向(MD)成15度的刻度处改变方向进行切断,分别在切断的截面表面涂抹Os得到。在各个方向切断的截面照片中,测量100μm(切断方向)×20μm(内层部的表层附近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观察到的全部的树脂(B)的长度,将其平均值作为内层部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的长度。根据各个方向的切断截面照片,求出各个方向的树脂(B)的长度,内层部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的长度最大时的方向作为B2方向,此时的长度作为Ds2,与B2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B1,此时的树脂(B)的长度作为Ds1。此外,从B2方向和B1方向切断的截面照片中,测量20μm(切断方向)×20μm(内层部中心部的厚度)的范围内能够观察到的所有的树脂(B)的长度,将其平均值作为中心部的树脂(B)的长度,B2方向下的长度作为Dc2,B1方向下的长度作为Dc1。
(6)中间体薄片(c)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在中间体薄片(c)内层部中的树脂(B)的长度)
使用低温切片机对薄片分别从MD方向、TD方向切取截面,装载于试样台。通过铣平面装置进行蚀刻后,在观察面涂层Os 2nm左右,作为显微镜观察用试样。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日立制造所公司生产,S-4700)扩大观察中间体薄片的该截面,采用截面照片。该截面照片中,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以在从MD方向截面的表层部和内层部的界面沿厚度方向50μm,沿M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全部的挤压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MD1,树脂(B)的挤压宽度方向的长度,以TD方向截面的表层部和内层部的界面沿厚度方向50μm、T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挤压宽度方向的全部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TD1。此处,内层部的厚度方向中的中心部的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以在从MD方向截面的厚度方向中心沿上下20μm,沿M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全部的挤压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MD2,树脂(B)的挤压宽度方向的长度,以从TD方向截面的厚度方向中心沿上下20μm、沿TD方向200μm的范围内测定的树脂(B)的全部的挤压宽度方向的长度的平均值作为kTD2。
(7)耐光性试验
沿50mm角切下薄片,使用高压汞灯(SEIMYUNGVACTRON公司生产的SMTD51H-1),在100mW/cm2的照射量下,暴露500秒,通过照射前后的薄片的黄变度确认耐光性。
(8)黄变度
使用分光比色计(柯尼卡株式会社生产的CM-2600d)测色,以日本工业标准JIS Z8722、日本工业标准JIS K7105为基准算出黄色度。所述耐光性试验前后的黄色度之差算出黄变度。
(9)测定60度入射,0度方向反射光强度(L1、L2)
将反射测定用点光源(ELDIM公司生产的附属氙灯D65)安装到变角亮度计(ELDIM公司生产的EZContrastXL88),调整附属镜,使其点光源以60度角入射。将反射片装载于X-Y载物台,测定全部方向(从0度到88度)的反射光强度(亮度)。将所得结果的±1度范围内的值平均化,作为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此外,以每15度旋转试样进行反复测定,以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变高的方向作为A1方向,此时的反射光强度为L1,以与A1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A2方向,此时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为L2。
(10)测定60度入射,0度方向反射光相对强度(L’1、L’2)
使用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工业公司生产的GC5000L),将点光源的入射角设为60度,将反射片装载于载物台,测定受光部从-85度到+85度1度刻度下的反射光强度。对所得结果在±1度范围内的值进行平均化,作为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此外,使用安装于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社生产的GC5000L)的标准板(STANDARD PLATE)作为标准白板,进行同样的测定。测定反射片所得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除以测定标准白板所得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所得的值即为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此外,以5度的刻度旋转反射片进行测定,最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变高的方向为A’1,此时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为L’1,最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变低的方向为A’2,此时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为L’2。本测定中,标准白板的在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为89.9cd /m2
(11)测定正反射率
使用分光比色计(柯尼卡株式会社生产的CM-2600d)测定全光线反射率和扩散反射率,通过从全光线反射率减去扩散反射率的值求得。
(12)评价亮度、灯影
将液晶TV(索尼株式会社生产的BRAVIA(注册商标)32英寸S-2500)(冷阴极管光源)背光灯机组中原有的反射片卸下,换上实施例等中记载的反射片,以此作为亮度评价用的背光灯机组。该背光灯机组中初步的尺寸,各个冷阴极管间为23.4mm(从管中心到管中心),反射片和冷阴极管为6.5mm(始于管中心),扩散板下表面和冷阴极管为15.0mm(始于管中心)。其中,仅变换扩散板下表面和冷阴极管的距离(以下,DP-冷阴极管间),确认此时有无灯影。背光灯的尺寸、构成如图9所示。在图9中,使用从扩散板侧以扩散片、棱镜片和反射型偏振片的顺序进行层压的薄片作为光学薄片。
亮度和灯影使用2维色彩亮度计(柯尼卡株式会社生产的CA2000),离光线控制设备75cm的距离设置,以在光线控制设备的中心部22mm×178mm[34点分(x)×275点分(y)]的范围内测定的平均亮度值作为亮度。此处,x方向是与冷阴极管并行的方向,y方向是与冷阴极管正交的方向。亮斑是求得x轴(22mm)方向的平均亮度值,对于y轴方向,求得各点的亮度值除以各点±17点分亮度平均值所得的值的标准偏差值,即为灯影。即,此值越小表示越减少灯影。此外,以各点的亮度值为y轴,以背光灯上的y方向的位置中心付近200点为x轴结合适宜的实施例画图(以下即亮度分布图)。进一步,以各点的亮度值除以各点±17点分的亮度平均值所得的值为y轴,以背光灯上的y方向的位置150点到350点为x轴适宜结合实施例画图(以下即灯影图)。关于背光灯机组的扩散板、光学薄片可以使用液晶TV(BRAVIA(注册商标)32英寸S-2500)中所使用的扩散板(以下简称DP)、扩散片(以下简称Ds)、具有阵列状棱镜配列结构的光学薄片(以下简称棱镜片)、反射型偏振片。
(13)反射片/冷阴极管/扩散板的灯影的评价
使用与(12)相同的背光灯,不装配扩散板之外的光学薄片,使DP-冷阴极管间保持11mm的距离,评价灯影。在所述条件下,根据仅装配反射片/冷阴极管/扩散板所得的亮度数据的亮度分布图,确认有无极大值、极小值。
(14)冷阴极管之间的正面亮度评价
作为背光灯机组,将液晶TV(索尼株式会社生产的BRAVIA(注册商标)32英寸S-2500)(冷阴极管光源)的背光灯机组中原有的反射片卸下,换上实施例等中记载的反射片,不设置扩散板、光学薄片,直接使用2维色彩亮度计(CA2000),测定冷阴极管和冷阴极管的中间部位的亮度。图10表示测定时的构成。
(15)省灯化背光灯中的灯影评价
制作评价用背光灯机组作为背光灯机组,卸下液晶TV(索尼株式会社生产的BRAVIA(注册商标)32英寸S-2500)(冷阴极管光源)的背光灯机组中所使用的冷阴极管(管直径3mm)和控制基板,使反射片和冷阴极管间的距离为3.0mm(始于管中心),固定扩散板下表面和冷阴极管间的距离为18.5mm(始于管中心),仅改变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从40mm到47.5mm(从管中心到管中心)。仅改变各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确认此时有无灯影。背光灯的尺寸、构成如图11所示。此处,作为背光灯机组的扩散板、光学薄片,使用液晶TV(日立市制造所社生产的Wooo(注册商标)32英寸UT)中所使用的按照扩散板(以下简称DP,如图1),扩散片(以下简称DS,图中2a),具有阵列状棱镜配列结构的光学薄片(以下简称棱镜片,图中2b),DS(图中2c)和反射型偏振片(图中2d)的顺序进行层压的薄片。
亮度和灯影使用2维色彩亮度计(柯尼卡株式会社生产的CA2000),设置成距离光线控制设备75cm,以在光线控制设备的中心部22mm×178mm[34点分(x)×275点分(y)]的范围内测定的平均亮度值作为亮度。此处,x方向是与冷阴极管并行的方向,y方向是与冷阴极管正交的方向。作为亮斑的定量评价方法,求得x轴(22mm)方向的平均亮度值,对于y轴方向,将与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相当的点数作为d,求得各点的亮度值除以各点±d/2范围内的亮度平均值,即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的亮度平均值所得的值的标准偏差值,即为灯影。此值越小表示灯影越减少。此外,以各点的亮度值除以各点±d/2分的亮度平均值所得的值为y轴,以背光灯上的y方向的150点位置到350点为x轴适宜结合实施例画图(以下即灯影图)。
(16)纵拉伸性试验
对中间体薄片(c)10m取样,以此作为纵拉伸前薄片。在155℃、拉伸倍数3倍(n=10)的条件下,对纵拉伸前薄片进行纵拉伸(MD方向的拉伸),通过有无断裂确认拉伸性。
(17)测定熔融粘度
将在80℃、真空的条件下干燥了15小时的原料树脂,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レオメトリック·サイエンティフィック·エフ·イー公司生产,RMS800)进行测定。作为测定条件,以生产时共同挤压的温度作为测定温度,在角速度10rad/秒下测定各个树脂的熔融粘度。
<反射薄片的结构和异向扩散性能>
(实施例1)
使用以62体积%(5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38体积%(45重量%)的聚碳酸酯树脂(旭美化成公司生产的ワンダーライトPC110)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使用气筒口径为25mm,气筒和口径之比为48的同方向旋转双轴挤压机,在250℃气筒温度、螺杆的转速为100rpm的运行条件下,熔融此原料树脂,通过温度调为250℃的齿轮泵,供给多形塑模。此外,使用100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作为表层部原料。使用气筒口径为25mm,气筒和口径之比为48的单轴挤压机,在210℃气筒温度、螺杆的转速为100rpm的运行条件下,熔融此聚丙烯树脂,供给多形塑模。此处,多形塑模供给各原料,使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之比为1/10/1,并使其合并,以唇宽400mm、清除率1.9mm进行挤压。此处,以挤压生产线速度0.5m/分进行挤压。使用一对温度设定为80℃的铸造滚筒对挤压出的熔融树脂进行拉取,沿MD方向拉紧熔融树脂的同时,冷却树脂使其固化,制作厚度为1.7mm的薄片。
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所得的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纵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拉幅机横拉伸沿TD方向(横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分别为13μm/418μ/14μm、208g/m2、0.47g/cm3、97.1%。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14%。
通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截面,在所得的薄片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确认聚碳酸酯树脂是单向定向。内层部的表层附近,B2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2和B1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1之比Ds2/Ds1为34.2。此外,B2方向与MD方向一致,故B1方向为TD方向。内层部的中心部中,B2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c2和B1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c1之比Dc2/Dc1为0.68。B2方向切断的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截面照片参考图12,B1方向切断的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截面照片参考图13。此外,B2方向切断的内层部的中心部的截面照片参考图14,B1方向切断的内层部的中心部的截面照片参考图15。特别的,从图12可以看出该树脂沿B2方向定向。
使用ELDIM公司生产的变角亮度计(以下,EZContrast)测定反射光强度时,光线以60度入射角入射时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下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正交的入射方向A2下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为2.34,此外,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故A2方向为B2方向(MD)。A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16,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17。可以知道根据入射方向,反射光强度有大的差异。图16、图17中入射光以-60度的角度入射,+60度付近的反射光强度变大是正反射所致。
使用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工业公司生产,以下称为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方向是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低至69%,可以知道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此外,L’1有126%那么高,可以知道A’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此外,L’1/L’2为1.83。A’1方向入射时的以及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18。可以知道由于入射方向不同反射光强度有大的差异。图18中入射光以-60度的角度入射,+60度付近的反射光强度变大是正反射所致。
此外,在测定反射率时,全反射率最高的入射方向是反射薄片的MD方向即A2方向,全反射率为99.5%,全反射率最低的入射方向是反射片的TD方向(B1方向)即A1方向,全反射率为94.7%。反射率的各向异性为4.8%。
(实施例2)
使用3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Nanofine50SD,平均粒径20nm)和2重量%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汽巴精化公司生产的T234)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社E-105GM)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同样,以0.5m/分的挤压生产线速度进行挤压,沿MD方向、TD方向拉伸,获得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分别为19μm/431μ/22μm、227g/m2、0.48g/cm3、97.2%。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3%。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截面,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中,聚碳酸酯树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2和与B1正交的方向B1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1之比Ds2/Ds1为32.3。内层部的中心部中,B1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c1和Dc2方向下的长度Dc2之比Dc2/Dc1为0.88。另外,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该树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与MD方向一致,故,B1与TD方向一致。
使用ELDIM公司生产的变角亮度计(以下,EZContrast)测定反射光强度时,光线以60度入射角入射时的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下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正交的入射方向A2下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为1.63,此外,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故A2方向为B2方向(MD)。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方向是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64%那么低,可以知道L’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此外,L’1有121%那么高,可以知道L’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此外,L’1/L’2为1.89。
此外,全反射率最高的入射方向是反射薄片的MD方向即A2方向,全反射率为99.2%,全反射率最低的入射方向是反射片的TD方向即A1方向,全反射率为95.2%。反射率的各向异性为4.0%。
(实施例3)
使用5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Finex50W,平均粒径20nm)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E-105GM)作为表层部,除以1.0m/分的挤压生产线速度进行挤压之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分别为14μm/371μ/14μm、191g/m2、0.48g/cm3、97.3%。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1%。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截面,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中,聚碳酸酯树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2和与B1正交的方向B2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1之比Ds2/Ds1为41.4。此外,内层部的中心部中,B2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c1和B1方向下的长度Dc1之比Dc2/Dc1为0.74。另外,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该树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与MD方向一致,故,B1与TD方向一致。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方向是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55%那么低,可以知道L’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此外,L’1有142%那么高,可以知道L’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此外,L’1/L’2为2.58。A’1方向入射时的以及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19。可以知道根据入射方向不同反射光强度有大的差异。图19中入射光以-60度的角度入射,+60度付近的反射光强度变大是正反射所致。
(实施例4)
使用5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Nanofine50SD,平均粒径20nm)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E-105GM)作为表层部,除以0.8m/分的挤压生产线速度进行挤压之外,其他均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分别为16μm/362μm/18μm、195g/m2、0.49g/cm3、97.1%。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4%。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与挤压宽度方向(TD)一致,此外,A’2与挤压方向(MD)一致。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60%那么低,可以知道L’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此外,L’1有152%那么高,可以知道L’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此外,L’1/L’2为2.53。
(比较例1)
在除没有表层部,仅有内层部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挤压、纵拉伸、横拉伸,生产仅有内层部的单层反射片。
所得的单层反射片的厚度、基重、密度、平均全反射率分别为358μm、194g/m2、0.54g/cm3、97.4%。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截面,在从表面面向厚度方向中心的20μm范围内,聚碳酸酯树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2和与B2正交的方向B1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s1之比Ds2/Ds1为9.86。此外,内层部的中心部中,B2方向下的该树脂的长度Dc2和B1方向下的长度Dc1之比Dc2/Dc1为0.68。另外,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该树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与MD方向一致,故,B1与TD方向一致。
使用EZContrast进行测定时,入射方向A1下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正交的入射方向A2下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为1.33,其中,所述入射方向A1是光线以60度入射角入射时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此外,A1与反射片的B1方向(TD)一致,故A2为B2方向(MD)。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方向是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79%,L’1为108%。此外,L’1/L’2为1.37。
(比较例2)
在除挤压生产线速度为1.0m/分之外,其他均与比较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挤压。使用滚筒纵拉伸机沿MD方向(纵方向)在温度155℃下尝试3倍拉伸所得的薄片,薄片断裂,无法得到反射片。
(比较例3)
以80重量%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20重量%硫酸钡(堺化学公司生产的B-1)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以5重量%硫酸钡(堺化学公司生产的B-1)、95重量%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分别为27μm/316μ/26μm、315g/m2、0.85g/cm3、95.6%。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51%。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截面,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中,硫酸钡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下的该粒子的长度Ds2和与B2正交的方向B1下的该粒子的长度Ds1之比Ds2/Ds1为1.03,此表示为较低的值。此外,内层部的中心部中,B1方向下的该粒子的长度Dc2和B1方向下的长度Dc12之比Dc2/Dc1为1.01。另外,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该粒子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与MD方向一致,故,B1与TD方向一致。
使用EZContrast进行测定时,入射方向A1下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正交的入射方向A2下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为1.10,其中,所述入射方向A1是光线以60度入射角入射时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此外,A1与反射片的B1方向(TD)一致,故A2为B2方向(MD)。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方向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方向是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92%,L’1为93%。此外,L’1/L’2为1.01。
(比较例4)
本评价用背光灯是从另外的市售液晶TV中取出反射片。此反射片的全反射率为96.9%。此外,测定仅剥离表层部后的全反射率为57%。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截面,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中,开孔核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下的该粒子的长度Ds2和与B2正交的方向B1下的该粒子的长度Ds1之比Ds2/Ds1为1.01,表示此值较低。沿开孔核剂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切断的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截面照片参考图20,沿与B2平行的方向B1切断的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截面照片参考图21。可知在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开孔核剂呈球状。此外,内层部的中心部中,B2方向下的该粒子的长度Dc2和B1方向下的长度Dc1之比Dc2/Dc1为1.04。另外,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该粒子的长度最大的方向B2与MD方向一致,故,B1与TD方向一致。
使用EZContrast测定反射反射光强度时,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入射光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下的反射光强度L1与,该入射方向相正交的入射方向A2下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为1.03,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不随入射方向而改变,几乎相同。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88%,L’1为89%。此外,L’1/L’2为1.01。GC5000L所得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22。与图18相比可知,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不根据入射方向而改变,几乎相同。
(比较例5)
本评价用的背光灯以及比较例4中使用的市售液晶TV是从另外的市售的液晶TV中取出反射片。对此反射片的使用面(朝向冷阴极管的面),进行实施例中记载的评价。使用面的平均全反射率为96.5%。此外,测定仅剥离表层部后的全反射率为22%。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改变方向观察截面,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看不到根据方向的不同引起的内部粒子的长度之差,Ds2/Ds1为1.04。此外,内层部的中心部中,Dc2/Dc1为1.06。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尽管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但其没有变化,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L’1均为81%。结果,L’1/L’2为1.00。
(比较例6)
对比较例5中使用的反射片的使用面(朝向冷阴极管的面)的反面,进行实施例中记载的评价。反面的平均全反射率为97.0%。此外,测定仅剥离表层部后的全反射率为17%。
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尽管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但其没有变化,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L’1均为81%。结果,L’1/L’2为1.00。
如上可知,通过控制反射片中树脂(B)的形态,可以控制反射光相对强度。此外,将所得的结果与黄变度和平均亮度一并示于表1中。表1中,PP表示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PC表示聚碳酸酯树脂(旭美化成公司生产的ワンダーライトPC110)。例如,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13μm/418μm/14μm时,表层部的厚度(μm)表示为13/14。
此外,如表1所示,没有表层部的比较例1中,Ds2/Ds1下降。这可以认为是在没有表层部,从塑模挤压出来的情况下,直接接受了与塑模的份额(シェア),树脂(B)不能稳定地沿MD方向定向。故,反射光强度之比L1/L2与具有表层部的实施例1~实施例4相比变低。如比较例3所示,树脂中添加无机粉末时,Ds2/Ds1更进一步下降的同时,全反射率变低。进一步,由于没有使用树脂(B),不具有根据反射光强度的入射方向不同引起的各向异性。此外,如比较例4~比较例6所示,使用市售的液晶TV的薄片时,同样,Ds2/Ds1下降,反射光强度之比L1/L2也变低。
<背光灯实装评价>
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6所得的反射片的背光灯的评价如下。
(实施例5)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1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配置扩散板/Ds/棱镜片/反射型偏振片(以下称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5、0.0015、0.0014、0.0019、0.0039。DP-冷阴极管间靠近,灯影的增大平缓,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薄型背光灯条件中,灯影也表示出低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5。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23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小值,相邻冷阴极管之间具有2个亮度极大值。此外,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24所示。从图24可知,全薄片配置时,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不会变亮,灯影大大减少。
进一步,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时的灯影图如图25所示,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26所示。从图25可知,仅有扩散板时,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此外,从图26可知,全薄片配置时,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不会变亮,灯影大大减少。可以认为通过配置实施例1的反射片,使A2与冷阴极管正交,由于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可以减少在薄型背光灯条件下的灯影。测定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得到结果1093cd/m2
(实施例6)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1所述的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09、0.0015、0.0023、0.0034、0.0056。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97。可知实施例5中记载的方向设置反射片,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的条件即,背光灯为薄型的条件下,能够大大的减少灯影。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时的灯影图如图27所示,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28所示。
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5mm,即,反射片上表面-DP间为21.5mm的条件下,可以知道灯影比实施例5所述的方向设置反射片要好。
测定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得到高值1429cd/m2。可以认为由于良好地扩散来自冷阴极管的光,冷阴极管间亮度变高,据此,通过反射片DP之间在20mm以上的背光灯能够减少灯影。
(实施例7)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2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5、0.0016、0.0016、0.0021、0.0041。即使DP-冷阴极管间靠近,灯影的增大也较平缓,即使DP-冷阴极管间为11mm,灯影表示出低值。此外,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9。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29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小值,相邻冷阴极管之间具有2个亮度极大值。此外,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30所示。从图30可知,全薄片配置时,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不会变亮,灯影大大减少。测定冷阴极管间的亮度,得到结果1110cd/m2
(实施例8)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2所述的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0、0.0014、0.0024、0.0038、0.0057。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101。可知实施例7中所述的方向设置反射片,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的条件即,背光灯为薄型的条件下,能够大大减少灯影。
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5mm即,反射片上表面-DP之间为21.5mm的条件下,可以知道通过以实施例6所述的方向设置反射片,灯影良好。此外,测定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得到高值1443cd/m2。可以认为由于良好地扩散来自冷阴极管的光,冷阴极管之间亮度变高,据此,通过反射片DP之间在20mm以上的背光灯能够减少灯影。
(实施例9)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3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8、0.0022、0.0017、0.0017、0.0032。即使DP-冷阴极管之间靠近,灯影的增大也较平缓,即使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灯影也表示出低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8。
(实施例10)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4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4、0.0021、0.0014、0.0015、0.0036。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得到改善,即使DP-冷阴极管间为10mm,灯影表示出低值0.0015。只是,DP-冷阴极管之间接近9mm后,灯影有增大的倾向。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48。
(比较例7)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1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之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16、0.0030、0.0041、0.0064。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01。
(比较例8)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1所述的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2、0.0014、0.0032、0.0044、0.0068。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18。
(比较例9)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3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18、0.0031、0.0043、0.0062。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13。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31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最大值,相邻冷阴极管间不具有亮度最大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32所示。从图32可知,全薄片配置时,由于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亮,看得到残留的灯影。
进一步,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时的灯影图如图33所示,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34所示。从图33可知,仅有扩散板时,冷阴极管正上方非常明亮。从图34可知,全薄片配置时,由于冷阴极管的正上方变亮,看得到残留的灯影。测定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得到结果1232cd/m2
(比较例10)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3所述的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19、0.0032、0.0043、0.0060。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22。测定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得到结果1214cd/m2
(比较例11)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4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之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1、0.0014、0.0028、0.0036、0.0052。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08。
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35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大值,相邻冷阴极管间不具有亮度极大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36所示。从图36可知,全薄片配置时,由于冷阴极管的正上方明亮,看得到残留的灯影。
(比较例12)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4所述的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1、0.0015、0.0029、0.0037、0.0057。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12。
(比较例13)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5所述的反射片,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08、0.0013、0.0026、0.0034、0.0054。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096。
(比较例14)
在背光灯中设置比较例6所述的反射片,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09、0.0013、0.0023、0.0031、0.0054。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080。
将以上所得的结果与黄变度和平均亮度一并示于表2中。通过配置本发明的反射片,使其A1方向(A’1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能够提高冷阴极管之间的亮度,扩散板-冷阴极管距离15mm时,可以减少灯影。此外,通过配置本发明的反射片,使其A2方向(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能够使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保持亮度的极小值,故可知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薄型背光灯的灯影。从比较例7可知,不具有表层部时,反射光强度之比L1/L2较低,不能减少薄型背光灯的灯影。从比较例9可知,即使具有表层部,但反射光强度之比L1/L2较低时,也不能减少薄型背光灯的灯影。各DP-冷阴极管间的灯影值的图如图37、图38所示。此外,可知通过配置本发明的反射片,使其A2方向(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能够抑制薄型背光灯的灯影的增大。
<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与薄型背光灯的灯影>
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6所得的反射片的光学特性和薄型背光灯的评价如下。
(实施例11)
使用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工业公司生产,以下称为GC5000L)测定实施例1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与实施例1所述的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是实施例1所述的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低值69%,可以知道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L’1为高值126%,L’1/L’2为1.83。从A’1方向入射时的以及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39。可以知道根据入射方向,反射强度具有大的差异。图39中入射光以-60度的角度入射,+60度付近的反射光强度变大是正反射所致。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配置扩散板/DS/棱镜片/反射型偏振片(以下称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5、0.0015、0.0014、0.0019、0.0039。DP-冷阴极管间靠近,灯影的增大平缓,DP-冷阴极管间为11mm,即使在薄型背光灯条件中,灯影也表示出低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5。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40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小值,相邻冷阴极管之间具有2个亮度极大值。此外,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41所示。从图41可知,全薄片配置时,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不会变亮,灯影大大减少。
进一步,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时的灯影图如图42所示,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43所示。从图42可知,仅有扩散板时,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此外,从图43可知,全薄片配置时,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不会变亮,灯影大大减少。可以认为通过配置实施例1的反射片,使反射光相对强度变为标准白板的低扩散69%的MD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由于冷阴极管正上方能够变暗,可以将灯影抑制在低的状态。
(实施例12)
使用GC5000L测定实施例2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另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低值64%,可以知道L’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L’1为高值121%,L’1/L’2为1.89。
在背光灯中设置实施例2所述的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5、0.0016、0.0016、0.0021、0.0041。即使DP-冷阴极管间靠近,灯影的增大也较平缓,即使DP-冷阴极管之间为11mm,灯影也表示出低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9。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44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小值,相邻冷阴极管之间具有2个亮度极大值。此外,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45所示。从图45可知,全薄片配置时,冷阴极管的正上方不会变亮,灯影大大减少。
(实施例13)
使用GC5000L测定实施例3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另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低值55%,可以知道L’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L’1为高值142%,L’1/L’2为2.58。A’1方向入射时的以及A’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46。可以知道根据入射方向不同,反射光强度具有大的差异。图46中入射光以-60度的角度入射,+60度付近的反射光强度变大是正反射所致。
在背光灯中设置该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8、0.0022、0.0017、0.0017、0.0032。即使DP-冷阴极管间靠近,灯影的增大也较平缓,即使DP-冷阴极管间为11mm,灯影也表示出低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8。
(实施例14)
使用GC5000L测定实施例4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挤压宽度方向(TD)一致,另外,A’2与挤压方向(MD)一致。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低值60%,可以知道L’2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低扩散。L’1为高值152%,L’1/L’2为2.53。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4、0.0021、0.0014、0.0015、0.0036。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得到改善,即使DP-冷阴极管间为10mm,灯影表示出低值0.0015。只是,DP-冷阴极管间接近9mm后,灯影有增大的倾向。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48。
(比较例15)
使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1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79%。L’1为108%,L’1/L’2为1.37。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作为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16、0.0030、0.0041、0.0064。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01。
(比较例16)
使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3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92%。L’1为93%,L’1/L’2为1.01。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18、0.0031、0.0043、0.0062。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13。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47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大值,相邻冷阴极管之间不具有亮度极大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48所示。从图48可知,全薄片配置时,由于冷阴极管的正上方变亮,看得到残留的灯影。
进一步,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时的灯影图如图49所示,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50所示。从图49可知,仅有扩散板时,冷阴极管正上方非常明亮。从图50可知,全薄片配置时,由于冷阴极管的正上方变亮,看得到残留的灯影。
(比较例17)
使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4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时,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88%。此外,L’1为89%,L’1/L’2为1.01。GC5000L所得的反射光强度参考图51。与图39相比可知,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不根据入射方向而改变,几乎相同。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2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之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1、0.0014、0.0028、0.0036、0.0052。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108。
此外,所得的亮度分布图如图52所示。可知各冷阴极管正上方具有亮度极大值,相邻冷阴极管间不具有亮度极大值。DP-冷阴极管间为11mm,全薄片配置时的亮度分布图如图53所示。从图53可知,全薄片配置时,由于冷阴极管的正上方明亮,看得到残留的灯影。
(比较例18)
使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5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时,尽管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但其没有变化,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L’1均为81%。结果,L’1/L’2为1.00。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08、0.0013、0.0026、0.0034、0.0054。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096。
(比较例19)
使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6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时,尽管改变入射方向,测定光线以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但其没有变化,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L’1均为81%。结果,L’1/L’2为1.00。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09、0.0013、0.0023、0.0031、0.0054。随着DP-冷阴极管间越近,灯影增大,在DP-冷阴极管间为11mm时,灯影表示出高值。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高值0.0080。
将以上所得的结果与黄变度和平均亮度一并示于表3中。通过配置成以具有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20%~75%的入射方向为特征的反射片的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能够使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保持亮度的极小值,故可知在薄型背光灯中,能够大幅度地减少灯影。从比较例15可知,在不具备表层部时,不能使反射光相对强度L’2变高以及冷阴极管正上方变暗,其结果,在薄型背光灯中,不能减少灯影。各DP-冷阴极管间的灯影值的曲线图如图54所示。可知通过适当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能够抑制薄型背光灯的灯影的增大。
<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与省灯化背光灯的灯影>
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1~比较例6所得的反射片的省灯化背光灯的评价如下。
(实施例15)
使用变角光度计(日本电色工业公司生产,以下称为GC5000L)测定实施例1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与实施例1所述的B1方向(TD)一致,此外,A’2是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高值126%,可以知道A’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L’2为低值69%,L’1/L’2为1.83。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冷阴极管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配置扩散板/DS/棱镜片/DS/反射型偏振片(以下称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低灯影值0.0012、0.0023、0.0039、0.0059。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55所示。冷阴极管之间没有变暗,灯影大大减少。可以认为将实施例1的反射片配置成使反射光相对强度(L’1)变为高扩散126%的A’1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可以使冷阴极管之间变明亮,由此可以将灯影抑制在低的状态。
(实施例16)
使用GC5000L测定实施例2中所述的反射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高值121%,可以知道L’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此外,L’2为低值64%,L’1/L’2为1.89。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23、0.0039、0.0061,即使冷阴极管的间隔从40mm扩大到47.5mm,无论是哪个间距,灯影都较低。
(实施例17)
使用GC5000L测定实施例3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另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高值142%,可以知道L’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此外,L’2为低值55%,L’1/L’2为2.58。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2、0.0022、0.0037、0.0059,即使冷阴极管间隔从40mm扩大到47.5mm,任一间隔中灯影均较低。
(实施例18)
使用GC5000L测定实施例4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挤压宽度方向(TD)一致,另外,A’2与挤压方向(MD)一致。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高值152%,可以知道L’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是高扩散。L’2为低值60%,L’1/L’2为2.53。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2、0.0017、0.0030、0.0051,即使冷阴极管的间隔从40mm扩大到47.5mm,任一间隔中的灯影均较低。
(比较例20)
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1中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时,A’1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低值108%。L’2为79%,此外,L’1/L’2为1.37。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4、0.0027、0.0044、0.0068。
(比较例21)
使用GC5000L测定比较例3所述的反射片的反射光相对强度,A’1与B1方向(TD)一致,此外,A’2为B2方向(MD)。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93%。此外,L’2为92%,L’1/L’2为1.01。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A’1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4、0.0042、0.0059、0.0080,无论是哪个间距,比起使用实施例所述的反射片,灯影都变高。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全薄片配置时的灯影图如图56所示。由于反射片的冷阴极管与正交方向的扩散性较低,冷阴极管之间不够明亮,结果可知有残留的灯影。
(比较例22)
本评价用背光灯是从另外的市售的液晶TV中取出反射片。此反射片的平均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96.3%、4.8%。此外,测定仅剥离表层部后的全反射率为41%。使用GC5000L测定反射光相对强度时,尽管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进行测定,往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没有变化,反射光相对强度L’1、L’2均为95%。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在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为40mm、42.5mm、45.0mm、47.5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9、0.0033、0.0049、0.0076,无论是哪个冷阴极管间隔,比起使用实施例所述的反射片,灯影都变高。
以上所得的结果示于表4。可知通过配置本发明的反射片的A1方向(A’1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即使在省灯化背光灯中,也能够良好地减少灯影。各个冷阴极管之间的距离下的灯影值的曲线图如图57所示。可知通过适当使用本发明的反射片,即使是在省灯化背光灯中也能够抑制灯影的增大。
<反射片的生产条件和灯影的减少效果>
(实施例19)
使用以62体积%(5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38体积%(45重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三菱工程塑料公司生产的E2000)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使用气筒口径为25mm、气筒和口径之比为48的同方向旋转双轴挤压机,在250℃气筒温度、螺杆的转速为100rpm的运行条件下,熔融此原料树脂,通过温度调为250℃的齿轮泵,供给给多形塑模。此外,使用100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社生产的EA7A)作为表层部原料。使用气筒口径为25mm,气筒和口径之比为48的单轴挤压机,在220℃气筒温度、螺杆的转速为100rpm的运行条件下,熔融此聚丙烯树脂,供给多形塑模。此处,多形塑模供给各原料,使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之比为1/10/1,并使其合并,以挤压温度220度、押出速度s1为1.00m/min、唇宽400mm、清除率2.0mm的条件进行挤压。挤压温度中的聚丙烯树脂(EA7A)的粘度v1与聚碳酸酯树脂(E2000)的粘度v2分别为3346Pa·s、27127Pa·s,粘度比v2/v1为8.11。使用温度设定为80℃的一对滚筒铸造对挤压出的熔融树脂进行拉取,以速度s2为1.01m/min、拉伸比s2/s1为1.01进行拉取,冷却树脂使其固化,生产厚度为2.0mm的中间体薄片。
所得的中间体薄片(c)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50μm/1737μm/148μm。与MD平行,垂直切开此中间体薄片(c),观察其截面的SEM,kMD1、kTD1分别为53.32μm、3.75μm、kMD1/kTD1为14.21,kMD2、kTD2分别为5.57μm、13.92μm、kMD2/kTD2为0.40。从以上可知,内层部中树脂(B)仅沿表层附近的MD方向定向。沿与MD平行的方向,垂直切开此中间体薄片,该截面整体的SEM照片分别参考图58、图59。此外,与内层部表层附近的MD平行的垂直截面的SEM照片分别如图60、图61。同样,与内层部厚度方向中心部的MD平行的垂直截面的SEM照片分别如图62、图63。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制作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14μm/427μ/14μm、215g/m2、0.47g/cm3、97.3%、7.8%。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16%。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2.40。从TD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和从MD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相对强度参考图64。可以知道根据入射方向,反射光强度具有大的差异。图64中入射光以-60度的角度入射,+60度付近的反射光强度变大是正反射所致。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配置扩散板/DS /棱镜片/反射型偏振片(以下称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1、0.0017、0.0015、0.0016、0.0037。此外,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0。
(实施例20)
使用3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Nanofine50SD,平均粒径20nm)和2重量%的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汽巴精化公司生产的T234)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9同样的生产方法生产中间体薄片。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68μm/1699μm/173μm。此外,kMD1、kTD1分别为51.30μm、3.91μm、kMD1/kTD1为13.11,kMD2、kTD2分别为6.02μm、12.50μm、kMD2/kTD2为0.48。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14μm/421μ/16μm、218g/m2、0.48g/cm3、97.5%、7.5%。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2%。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1.89。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8、0.0017、0.0017、0.0021、0.0038。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结果低值0.0055。
(实施例21)
使用5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Nanofine50SD,平均粒径20nm)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9同样的生产方法生产中间体薄片。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64μm/1716μm/166μm。此外,kMD1、kTD1分别为50.04μm、3.91μm、kMD1/kTD1为12.79,kMD2、kTD2分别为7.33μm、12.31μm、kMD2/kTD2为0.60。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21μm/387μ/19μm、203g/m2、0.48g/cm3、97.5%、7.4%。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2%。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2.14。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3、0.0020、0.0015、0.0017、0.0035。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2。
(实施例22)
使用5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Finex50W,平均粒径20nm)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9同样的生产方法生产中间体薄片。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65μm/1717μm/170μm。此外,kMD1、kTD1分别为49.97μm、4.01μm、kMD1/kTD1为12.48,kMD2、kTD2分别为6.18μm、12.12μm、kMD2/kTD2为0.51。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17μm/411μm/15μm、218g/m2、0.49g/cm3、97.3%、7.0%。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4%。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2.23。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3、0.0021、0.0014、0.0015、0.0039。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1。
(实施例23)
使用60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40重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三菱工程塑料公司生产的E2000)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使用100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9同样的方法进行挤压,得到中间体薄片。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53μm/1580μm/145μm。此外,kMD1、kTD1分别为47.68μm、3.77μm、kMD1/kTD1为12.63,kMD2、kTD2分别为5.02μm、11.95μm、kMD2/kTD2为0.42。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16μm/368μm/17μm、198g/m2、0.49g/cm3、97.1%、8.1%。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13%。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2.45。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3、0.0020、0.0014、0.0014、0.0036。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1。
(实施例24)
使用5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45重量%的聚碳酸酯树脂(旭美化成公司生产的ワンダーライトPC 110)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使用100重量%的聚丙烯树脂(プライムポリマー公司生产的E-105GM)作为表层部,除气筒温度为250度、挤压温度为200度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9同样的条件进行共同挤压。挤压温度中的聚丙烯树脂(E-105GM)的粘度v1与聚碳酸酯树脂(ワンダーライトPC 110)的粘度v2分别为5209Pa·s、49787Pa·s,粘度比v2/v1为9.55。使用铸造滚筒卷取挤压出来的熔融树脂,冷却固化树脂制得中间体薄片。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39μm/1462μm/141μm。此外,kMD1、kTD1分别为43.58μm、4.24μm、kMD1/kTD1为10.27,kMD2、kTD2分别为6.87μm、10.91μm、kMD2/kTD2为0.63。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14μm/416μ/13μm、218g/m2、0.49g/cm3、97.2%、7.7%。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15%。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1.76。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6、0.0016、0.0015、0.0024、0.0041。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59。
(实施例25)
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条件下制作中间体薄片。此时,在挤压速度s1为1.00m/min,唇宽400mm、清除率为1.9mm的条件下进行挤压。,使用一对温度设定为80℃的铸造滚筒,以拉取速度s2为3.03m/min、拉伸比s2/s1为3.03对挤压出的熔融树脂进行拉取,沿MD方向拉紧熔融树脂的同时,冷却树脂使其固化,制作厚度为0.7mm的薄片。
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72μm/543μm/64μm。此外,kMD1、kTD1分别为53.30μm、1.30μm、kMD1/kTD1为41.00,kMD2、kTD2分别为55.90μm、25.60μm、kMD2/kTD2为2.20。
切取纵拉伸前的中间体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4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制作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7μm/102μ/4μm、75g/m2、0.66g/cm3、93.8%、7.4%。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16%。0度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2.51。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20、0.0018、0.0016、0.0017、0.0041。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低值0.0060。
(比较例23)
以80重量%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20重量%硫酸钡(堺化学公司生产的B-1)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以5重量%硫酸钡(堺化学公司生产的B-1)、95重量%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7A)作为表层部,与实施例19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挤压,得到中间体薄片。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66μm/1687μm/158μm。从得到的中间体薄片切取纵拉伸前的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
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平均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23μm/345μ/25μm、340g/m2、0.87g/cm3、95.8%、4.3%。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41%。反射光相对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1.02。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4、0.0016、0.0032、0.0042、0.0061。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121。
(比较例24)
使用5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公司生产的EA9)、38体积%(45重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三菱工程塑料公司生产的E2000)混合的原料树脂作为内层部原料。此外,使用5重量%的氧化锌(堺化学公司生产的Finex50W,平均粒径20nm)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再加上95重量%的聚丙烯树脂(日本ポリプロ社生产的EA9)作为表层部,除气筒温度240℃、挤压温度240℃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9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共同挤压。挤压温度中的聚丙烯树脂(EA9)的粘度v1与聚碳酸酯树脂(E2000)的粘度v2分别为3372Pa·s、10083Pa·s,粘度比v2/v1为2.98。
所得的中间体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为169μm/1716μm/159μm。与MD平行、垂直切开此中间体薄片(c),观察其截面的SEM,kMD1、kTD1分别为78.33μm、35.17μm、kMD1/kTD1为2.23,kMD2、kTD2分别为3.92μm、10.53μm、kMD2/kTD2为0.32。从以上可知,与实施例22相比,内层部中树脂(B)沿表层附近MD方向的定向较小。与内层部表层附近的MD平行的截面SEM照片、与TD平行的截面SEM照片分别参考图65、图66。此外,与内层部表层附近的MD平行的截面SEM照片、与TD平行的截面SEM照片分别参考图67、图68。
从得到的中间体薄片切取纵拉伸前的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10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拉伸3倍,得到2种3层共同挤压反射片。
所得的2种3层反射片的厚度(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基重、密度、平均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17μm/369μm/20μm、197g/m2、0.49g/cm3、97.0%、6.8%。此外,表层部的全反射率为23%。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1.07。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3、0.0015、0.0029、0.0040、0.0059。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97。
(比较例25)
在除没有表层部,仅有内层部之外,其他与实施例19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挤压,制作中间体薄片。此时,在挤压速度s1为0.50m/min,唇宽400mm、清除率为1.5mm的条件下进行挤压。设定温度80℃,使用一对滚筒铸造滚筒对挤压出的熔融树脂,以速度s2为0.51m/min、拉伸比s2/s1为1.02进行拉取,沿MD方向拉紧熔融树脂的同时,冷却树脂使其固化,生产厚度为1.42mm的薄片。此外,kMD1、kTD1分别为50.52μm、3.96μm、kMD1/kTD1为12.76,kMD2、kTD2分别为5.74μm、13.06μm、kMD2/kTD2为0.44。
从得到的中间体薄片切取纵拉伸前的薄片,进行拉伸性试验。其结果,3倍拉伸的拉伸合格率为20%。使用滚筒纵拉伸机将此中间体薄片在温度155℃下沿MD方向拉伸3倍后,使用横拉幅机沿TD方向在温度155℃下横拉伸3倍,生产仅具备内层部的单层反射片。
所得的单层反射片的厚度、基重、密度、平均全反射率、正反射率分别为372μm、193g/m2、0.52g/cm3、97.5%、2.0%。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为反射片的TD方向,L’1/L’2为1.28。
在背光灯中设置此反射片,使MD方向与冷阴极管的方向正交,在DP-冷阴极管间为15mm、13mm、11mm、10mm、9mm的条件下,全薄片配置,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14、0.0016、0.0031、0.0043、0.0061。DP-冷阴极管间为11mm,仅配置扩散板,确认灯影,得到结果0.0095。
以上的结果,各DP-冷阴极管间的灯影值的曲线图如图69所示。可知通过适当使用实施例15~实施例21所述的反射片,能够抑制灯影的增大。此外,将所得的结果与黄变度和平均亮度一并示于表5、表6中。表5中,PP表示聚丙烯树脂,PC表示聚碳酸酯树脂。此外,表5、表6中各层的厚度,例如,表层部/内层部/表层部=13μm/418μm/14μm时,表层部的厚度(μm)表示为13/14。
表1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可以实施各种变更。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材质、尺寸、处理工序等不限于此,可以实施适当的变更。其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以实施适当的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反射片,根据入射方向不同在0度方向的反射光强度不同,据此可以大大减少背光灯中的灯影。适合用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

Claims (44)

1.一种反射片,其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所构成,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所述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所述内层部的在所述表层部附近的所述树脂B以棒状的形状定向于单向上,所述树脂B长度为最大时的方向B2上的长度Ds2与在反射片面内与所述B2方向正交的B1方向上的长度Ds1之比Ds2/Ds1在3以上,在含有所述表层部和所述内层部的反射片整体中,光线以与反射片面垂直的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时,其在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而具有各向异性,入射方向A1处的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1和与该入射方向A1正交的入射方向A2处的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在1.2以上,其中,所述入射方向A1是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反射光强度L1与所述反射光强度L2之比L1/L2在1.4以上。
3.一种反射片,其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所构成,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所述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所述内层部的在所述表层部附近的所述树脂B以棒状的形状定向于单向上,所述树脂B长度为最大时的方向B2上的长度Ds2与在反射片面内与所述B2方向正交的B1方向上的长度Ds1之比Ds2/Ds1在3以上,在含有所述表层部和所述内层部的反射片整体中,光线以与反射片面垂直的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时,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具有110%~200%的入射方向,所述反射光相对强度是指该反射片上与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除以与标准白色板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而得到的值。
4.一种反射片,其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所构成,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所述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所述内层部的在所述表层部附近的所述树脂B以棒状的形状定向于单向上,所述树脂B长度为最大时的方向B2上的长度Ds2与在反射片面内与所述B2方向正交的B1方向上的长度Ds1之比Ds2/Ds1在3以上,在含有所述表层部和所述内层部的反射片整体中,光线以与反射片面的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时,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具有20%~75%的入射方向,所述反射光相对强度是指该反射片上与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除以与标准白色板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而得到的值。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内层部具有孔。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波长550nm的光线入射时的平均全反射率在90%以上,所述平均全反射率是指测定波长550nm的光从薄片的挤压方向和挤压宽度方向分别入射时测定的全反射率的平均值。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的全反射率在50%以下。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含有作为所述热塑性树脂A和所述热塑性树脂C的聚丙烯树脂。
9.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含有作为所述热塑性树脂B的聚碳酸酯树脂。
10.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正反射率在5%以上,所述正反射率为全光线反射率减去扩散反射率的值。
11.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整体的厚度为70μm~1000μm。
12.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整体的密度为0.1g/cm3~0.75g/cm3
13.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含有0.01g/m2~5g/m2的紫外线吸收剂。
14.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内层部和所述表层部通过共挤压成膜制造。
1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根据波长550nm的光线入射时的全反射率的入射方向的各向异性在2%以上。
16.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A1是反射片的挤压宽度方向TD,A2是挤压方向MD。
17.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光线从所述反射片的挤压方向MD入射时的全反射率比从挤压宽度方向TD入射时的全反射率高2%以上。
18.一种背光灯机组,具备光源、反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或者权利要求5-17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以及夹住所述光源且配置在所述反射片对侧的扩散板,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被配置成A2方向与冷阴极管正交。
19.一种背光灯机组,具备光源、反射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权利要求4-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以及夹住所述光源且配置在所述反射片对侧的扩散板,其特征是,配置成如下这样,以与反射片面的垂直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光线时,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为20%~75%的入射方向,与背光灯机组的冷阴极管正交,所述反射光相对强度是指该反射片上与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除以与标准白色板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而得到的值。
20.一种背光灯机组,其特征是将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或者权利要求5-17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配置成入射方向A1与冷阴极管正交,所述入射方向A1是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的入射方向。
21.一种背光灯机组,具备光源、反射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权利要求3或者权利要求5-14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以及夹住所述光源且配置在所述反射片的对侧的扩散板,其特征是,配置成如下这样,以与反射片面的垂直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光线时,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为110%~200%的入射方向,与背光灯机组的冷阴极管正交,所述反射光相对强度是指该反射片上与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除以与标准白色板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而得到的值。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背光灯机组,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和所述扩散板间的最短距离在20mm以上60mm以下,所述冷阴极管之间的间隔在25mm以上80mm以下。
23.一种反射片,其至少由表层部和内层部这2层以上所构成,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至少包含热塑性树脂C,所述内层部包含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与该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热塑性树脂B,所述内层部的在所述表层部附近的所述树脂B以棒状的形状定向于单向上,所述树脂B长度为最大时的方向B2上的长度Ds2与在反射片面内与所述B2方向正交的B1方向上的长度Ds1之比Ds2/Ds1在3以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内层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部的所述树脂B在所述B2方向上的长度Dc2与所述B1方向上的长度Dc1之比Dc2/Dc1在0.4以上2.5以下。
25.如权利要求23或者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入射波长550nm的光线时的平均全反射率在90%以上,所述平均全反射率是指测定波长550nm的光从薄片的挤压方向和挤压宽度方向分别入射时测定的全反射率的平均值。
26.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整体的厚度为70μm~1000μm。
27.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整体的密度为0.1g/cm3~0.75g/cm3
28.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含有作为所述热塑性树脂A和所述热塑性树脂C的聚丙烯树脂。
29.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含有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与所述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所述树脂B。
30.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内层部中,所述热塑性树脂A的比例为30重量%~80重量%,所述树脂B的比例为20重量%~70重量%。
31.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是挤压成膜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树脂B长度为最大时的方向B2是所述反射片的挤压方向MD,在反射片面内与所述方向B2正交的方向B1是指挤压宽度方向TD。
32.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表层部的全反射率在50%以下。
33.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所述内层部和所述表层部通过共挤压成膜制作。
34.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反射片,其特征是,光线以与反射片面垂直的方向成60度的入射角入射时,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根据入射方向具有各向异性,光线从所述B1方向入射时,所述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最高,光线从所述B1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1和从在所述反射片面内与该入射方向正交的方向B2入射时的反射光相对强度L’2之比L’1/L’2在1.2以上,所述反射光相对强度是指该反射片上与垂直方向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除以与标准白色板成60度入射角入射光线时的往垂直方向的反射光强度的值而得到的值。
35.权利要求1~17、23~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工序(1)和工序(2),
工序(1):共同挤压内层部中含有热塑性树脂A和至少一种在热塑性树脂A的挤压温度下与热塑性树脂A不相溶的树脂B而构成的树脂组合物a和表层部中至少含有热塑性树脂C的树脂组合物b,再由铸塑压辊获取中间体薄片(c),
工序(2):对通过所述工序(1)获得的中间体薄片(c)进行双轴拉伸,使之开孔,
挤压温度中该热塑性树脂A的粘度v1与树脂B的粘度v2之比v2/v1在3以上20以下。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中间体薄片(c)在内层部的表层部附近的树脂B沿挤压方向定向,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kMD1与树脂B的挤压宽度方向的长度kTD1之比kMD1/kTD1在3以上。
37.如权利要求35或者权利要求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中间体薄片(c)的内层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部中,所述树脂B的挤压方向的长度kMD2与所述树脂B的挤压宽度方向的长度kTD2之比kMD2/kTD2在0.1以上3以下。
38.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树脂组合物a的30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是所述热塑性树脂A。
39.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共同挤压所述树脂组合物a和所述树脂组合物b的挤压速度s1在0.3m/分以上20m/分以下,所述挤压速度s1和铸塑压辊的获取速度s2之比s2/s1在1以上5以下。
40.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中间体薄片(c)的表层部的厚度为10μm~400μm,内层部的厚度为150μm~4000μm。
41.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使用聚丙烯树脂作为所述热塑性树脂A。
42.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作为所述树脂B。
43.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反射片的表层部含有0.01g/m2~5g/m2的紫外线吸收剂。
44.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反射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双轴拉伸的拉伸倍数在挤压方向MD和挤压宽度方向TD各在1.5倍以上,并且面积拉伸倍数在3倍以上50倍以下。
CN200980110656.6A 2008-03-26 2009-03-26 反射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8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1931 2008-03-26
JP2008-081931 2008-03-26
JP2008-081891 2008-03-26
JP2008081890 2008-03-26
JP2008081891 2008-03-26
JP2008-081890 2008-03-26
JP2008081930 2008-03-26
JP2008-081930 2008-03-26
JP2008-081932 2008-03-26
JP2008081932 2008-03-26
JP2008310184 2008-12-04
JP2008-310184 2008-12-04
JP2008310185 2008-12-04
JP2008-310185 2008-12-04
JP2009-049670 2009-03-03
JP2009049670 2009-03-03
JP2009050604 2009-03-04
JP2009-050604 2009-03-04
PCT/JP2009/056145 WO2009119749A1 (ja) 2008-03-26 2009-03-26 反射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294A CN101978294A (zh) 2011-02-16
CN101978294B true CN101978294B (zh) 2014-12-03

Family

ID=41113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65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8294B (zh) 2008-03-26 2009-03-26 反射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34885B2 (zh)
JP (2) JPWO2009119749A1 (zh)
CN (1) CN101978294B (zh)
TW (1) TW201000962A (zh)
WO (1) WO20091197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52042A1 (de) * 2009-11-05 2011-05-12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 mit verbesserter Flammwidrigkeit für Extrusionsanwendungen
JP2011237572A (ja) * 2010-05-10 2011-11-24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シクロ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反射フィルム
KR20120021107A (ko) * 2010-08-31 2012-03-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사시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5747547B2 (ja) * 2011-02-18 2015-07-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ミラーおよび太陽熱発電用反射装置
KR20120102443A (ko) * 2011-03-08 2012-09-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명 장치 및 그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882044B1 (ko) * 2011-04-01 2018-07-25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캄파니 트라이아진계 자외선 흡수제를 포함하는 필름
CN102606981A (zh) * 2012-03-30 2012-07-25 昆山市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片
CN105008968B (zh) * 2013-02-19 2018-06-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反射膜、以及具备该反射膜的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饰用物品
JP5643451B2 (ja) * 2013-02-19 2014-12-17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JP5643452B2 (ja) * 2013-02-19 2014-12-17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CN113167941B (zh) * 2018-11-06 2023-11-14 无锡科领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静态和可切换图像显示器的高亮度后向反射器
CN109814187B (zh) * 2019-03-22 2020-11-10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反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61486B1 (en) * 1991-11-27 2003-12-09 Reveo, Inc. Multilayer reflective films having non-linear spacing of layers
EP0778477B1 (en) 1995-06-23 2002-10-02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Light reflection plate
JP2925745B2 (ja) 1995-06-23 1999-07-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反射板
JP3248890B2 (ja) 1999-06-30 2002-01-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2040214A (ja) * 2000-07-25 2002-02-06 Toray Ind Inc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フィルム
JP2004127643A (ja) 2002-10-01 2004-04-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TW200617532A (en) * 2004-10-01 2006-06-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film,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MX2007016203A (es) 2005-06-29 2008-03-10 Compumedics Ltd Ensamble de sensor con puente conductivo.
JP2007298963A (ja) 2006-04-07 2007-11-15 Toray Ind Inc 液晶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TWI421166B (zh) 2006-05-16 2014-01-01 Toray Industries 雙軸配向白色聚丙烯膜、反射板及感熱轉印記錄用收受片
JP2008083257A (ja) * 2006-09-26 2008-04-10 Asahi Kasei Corp 異方性反射フィルム
WO2008149919A1 (ja) * 2007-06-05 2008-12-11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oration 反射シート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40214A 2002.02.06 *
JP特开2007-298963A 2007.11.1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294A (zh) 2011-02-16
US8434885B2 (en) 2013-05-07
US20110019390A1 (en) 2011-01-27
JPWO2009119749A1 (ja) 2011-07-28
JP2013178569A (ja) 2013-09-09
WO2009119749A1 (ja) 2009-10-01
TW201000962A (en) 2010-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8294B (zh) 反射片
CN107209292B (zh) 片状透明成型体、具备该片状透明成型体的透明屏幕、及包括该片状透明成型体或透明屏幕的图像投影装置
CN101680974B (zh) 反射片
CN106908863B (zh) 一种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41429A (zh) 低双折射光重新定向膜
KR10171652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시야각 향상 필름, 시야각 향상 기능을 갖는 보호 필름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070206299A1 (en) Reflective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TW200909943A (en) Thin film bulk and surface diffuser
CN106908877B (zh) 一种耐折聚酯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99221A (zh) 相位差膜叠层体及相位差膜叠层体的制造方法
CN102200605A (zh) 偏振片的组以及使用了其的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9073806A (zh) 圆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1795110B1 (ko) 시야각 향상 필름,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시야각 개선 방법
JP5464997B2 (ja)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CN102292658B (zh) 光漫射膜及具备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JP2002258015A (ja) 光半透過反射体
JP2008083257A (ja) 異方性反射フィルム
CN105008968A (zh) 反射膜、以及具备该反射膜的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饰用物品
KR101640270B1 (ko) 광 반사체 및 면광원 장치
TW201015118A (en) Light diffusing plate,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2220662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70135948A (ko) 반사 필름, 및 이것을 구비하여 이루어지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조명 장치, 장식용 물품
CN102675791A (zh) 导光板用树脂组合物以及导光板
JP2014137943A (ja) 直下型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5310894B2 (ja) 光反射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03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