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471B - 钢材以及钢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钢材以及钢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2471B
CN101952471B CN2009801059404A CN200980105940A CN101952471B CN 101952471 B CN101952471 B CN 101952471B CN 2009801059404 A CN2009801059404 A CN 2009801059404A CN 200980105940 A CN200980105940 A CN 200980105940A CN 101952471 B CN101952471 B CN 1019524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lity
surpass
steel
less
start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59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2471A (zh
Inventor
大森靖浩
上井清史
木村秀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FE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1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174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KK Corp filed Critical N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2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2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4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06Surface hardening
    • C21D1/09Surface hardening by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or wave energy; by particle radiation
    • C21D1/10Surface hardening by direct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or wave energy; by particle radiation by electric indu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1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titanium or zirco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opp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Abstract

通过将成分组成调整为如下所述,得到黑皮外周旋削性优异、且联轴器部件等常常要求的扭转强度也优异的、适于机械结构用部件的钢材,即含有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P:0.025质量%以下,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Cr:不足0.5质量%,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O:0.0030质量%以下。

Description

钢材以及钢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机械结构用部件(machine structural application)的钢材(steel products)。另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适于机械结构用部件的钢材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历来,汽车用驱动轴(drive shaft for automotive)或等速联轴器(constant velocity joints)等机械结构用部件通常由下述工艺制造。首先,对热轧棒钢(hot rolling bar steels)实施热锻造(hot forging)、或切削(cutting)、冷锻造(cold forging)等而加工成预定的形状。之后,为了确保作为机械结构用部件的重要特性即扭转强度(torsional strength),进行高频淬火(induction hardening)-炉加热回火(tempering)。因此,提出了在高频淬火前阶段确保良好的切削加工性(machinability)及冷锻造性,同时在高频淬火-回火后具有较高的扭转强度的各种钢材(例如,日本特开平9-111401号公报(专利文献1))。
应予说明,上述用途的机械结构用部件,除了作为静态断裂强度的上述扭转强度之外,扭转疲劳强度(torsional fatigue strength)也有时受到要求。扭转疲劳强度,通常也是通过高频淬火-回火处理而确保。
然而,在驱动轴部件的制造中,有时不进行热处理或锻造加工而是由轧制状(“as rolled”)的棒钢材(下面,称作黑皮材(bar steels withmill scale))直接通过外周旋削加工(tuning)而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该黑皮材的外周旋削加工,与钢材表面的氧化皮层(黑皮:scale)与钢材相比硬度高,因此外周旋削工具的损耗(tool failure)严重,导致工具寿命的降低。且伴随着工具寿命的降低,工具的更换频率增加而使生产率降低,且工具成本上升也成为问题。
对于该问题,以往通过使用更高硬度的工具或使用表面被覆硬质皮膜的工具之类、从工具一侧采取措施。然而上述措施,仍然没有解决工具成本上升的问题。
此外也可以考虑实施下述措施,即在周旋削前通过酸洗(pickling)或喷丸处理(shot blast)等除去氧化皮层,之后实施外周旋削加工。然而,由于不得不增加新的工艺,或必需引入新的设备,因此也还是增加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以往,实际情况是没有从作为机械结构用部件的原材料的钢材一侧,积极开展针对上述问题的措施。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钢材中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即提供黑皮外周旋削性(machinability inturning for bar steels with mill scale)优异、且联轴器部件等常常要求的扭转强度也优异的、适于机械结构用部件的钢材。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制造钢材的方法,该钢材是黑皮外周旋削性优异、且联轴器部件等常常要求的扭转强度也优异的、适于机械结构用部件的钢材。
至今几乎没有关于提高黑皮外周旋削性的研究,对此,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新发现了以下见解,即通过对钢的化学组成下功夫可以得到更优异的黑皮外周旋削性,而完成了本发明。
另外,发明人等在黑皮外周旋削性优异的钢材中,特别是从提高疲劳强度的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新发现了以下见解,即通过对钢材的制造方法下功夫可以同时实现优异的扭转疲劳强度与黑皮外周旋削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基于以上见解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要旨如下所述。
(1)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即含有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即含有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 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3)如前述(1)或(2)所述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进一步含有Ni:0.05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
(4)如前述(1)~(3)的任一项所述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进一步含有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
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即,通过形成以下的成分组成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述成分组成满足上述(1)或(2)的从C到O的规定,任选地进一步含有上述(3)的Ni,并与此相独立地任选地进一步含有上述(4)的Nb、V中的1种或2种,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如下所述。
(5)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原材料实施热轧时将该原材料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轧制,所述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含有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6)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原材料实施热轧时将该原材料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轧制,所述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含有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7)如前述(5)或(6)所述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原材料进一步含有Ni:0.05-3.5质量%。
(8)如前述(5)或(7)的任一项所述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原材料进一步含有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
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9)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原材料实施热轧时将该原材料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第一段的轧制,进一步加热至1050℃以上、11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第二段的轧制,所述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含有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10)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原材料实施热轧时将该原材料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第一段的轧制,进一步加热至1050℃以上、11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第二段的轧制,所述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含有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11)如前述(9)或(10)所述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原材料进一步含有Ni:0.05-3.5质量%。
(12)如前述(9)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优异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原材料进一步含有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
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即,通过对形成以下的成分组成的原材料以上述(5)或(6)所记载的条件实施热轧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目的,所述成分组成满足上述(5)或(6)的从C到O的规定,任选地进一步含有上述(7)的Ni,并与此相独立地任选地进一步含有上述(8)的Nb、V中的1种或2种,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另外,通过对形成以下的成分组成的原材料以上述(9)或(10)所记载的条件实施热轧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目的,所述成分组成满足上述(9)或(10)的从C到O的规定,任选地进一步含有上述(11)的Ni,并与此相独立地任选地进一步含有上述(12)的Nb、V中的1种或2种,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此外,对于在第二发明中通过对钢材的制造方法下功夫而同时实现优异的扭转强度与黑皮外周旋削性的见解,以下进行说明。
在机械结构用部件中所用的钢材中,首先,重要的是确保黑皮外周旋削性和钻孔加工性(machinability in drilling)等切削加工性(machinability),为此,通过添加S以在钢中生成MnS来提高切削加工性。在该钢组成之下,对提高扭转疲劳强度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MnS的形态对于扭转疲劳强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关于MnS对疲劳强度造成的影响,虽然过去关于基于旋转弯曲试验(rotating bendingtest)等的弯曲疲劳强度(rotating bending fatigue strength)或转动疲劳强度(rolling contact fatigue strength)等有所研究,但对作为本发明的课题的、对扭转疲劳强度造成的影响,以往还没有详细研究。
为此,发明人等对于改变制造条件而使MnS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的钢材,在扭转疲劳强度试验后进行了试验片的断面观察(observation offracture surfaces)。其结果发现,由于钢中的MnS成为在高频淬火后的扭转疲劳试验时发生的龟裂(crack)的传播通路而加快龟裂传播速度(crack propagation rate),因而降低了疲劳强度。其影响程度为,MnS的延伸度(aspect ratio of MnS)越小则越少,在延伸度大时,扭转疲劳强度显著降低。
因此,为了提高扭转疲劳强度,抑制MnS的延伸(延伸,elongation)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从钢材的制造条件的观点出发进行进一步详细研究的结果,得到如下所示的见解。
生成MnS的钢原材料,例如在热轧铸片时,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MnS的一部分熔解从而MnS的粒径减小。如果将其热轧,则相对于较低加热温度的情况而言MnS的延伸度变小。另外,由于暂时熔解的MnS在轧制中途较微小地再析出,因此钢中的平均MnS的延伸程度与低温加热相比更小。
进一步地,对于轧制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MnS最大延伸的温度区间为超过900℃且不足1000℃的范围,则在相对该温度的高温区域以及低温区域中其延伸程度较小。即,通过将加热温度高温化,作为轧制温度区间而避开超过900℃且不足1000℃的范围,能够显著抑制MnS的延伸。
如上所述,通过使加热温度为1100-1250℃,而在1000℃以上结束轧制,而抑制了MnS的延伸,其结果,这样获得的钢材在高频淬火后进行扭转疲劳试验时的强度显著提高。
应予说明,在得到上述见解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在100倍的倍率下确认到了MnS的延伸状态。
然而,通过使组成为前述组成,虽能够得到优异的黑皮外周旋削性,但在热轧时如果使加热温度为1100-1250℃的范围,则与相对该温度区间的低温下加热的情形相比,氧化皮层之下(与母材钢材部分的界面)的Cu的浓度变高,因此黑皮外周旋削性进一步提高。使加热温度为比1250℃高的高温的情况下,由于轧制裂痕引起的铸片的表面缺陷增加,轧制后的棒钢材的表面性状变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限定理由,按成分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表示,只要没有特殊限定则表示“质量%”。
C:0.35%以上、0.46%以下
C是对淬火性(hardenability)影响最大的元素,在提高淬硬层(hardening layer)的硬度以及深度、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方面是有用的。如果含量不足0.35%,则为了确保所必需的扭转强度或适当的扭转疲劳强度,不得不极度增加淬硬深度,而此时淬裂(quenchingcrack)的发生变得显著,因此使C含量为0.35%以上。另一方面,如果含有超过0.46%的C,则在扭转试验时引起脆性破坏(brittle failure),不仅导致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降低,而且在淬火时易于发生淬裂。因此,使C含量为0.35%以上、0.46%以下。优选为0.38%以上、0.42%以下。
Si:0.16%以上、0.35%以下,优选为0.24%以下
Si抑制碳化物的生成,从而抑制由碳化物引起的晶界强度(resistance to intergranular fracture)的降低。另外,除了固溶(solidsolutioning)于铁素体中而强化之外,也是提高淬火后的回火时的抗回火软化性(resistance to temper softening)的元素,由此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进一步地,由于其作为脱氧元素也有用,因此含有0.16%以上。然而,如果含有超过0.35%,则由于铁素体的固溶硬化(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而使硬度上升,导致切削性以及冷锻造性降低。因此,使Si含量为0.16%以上、0.35%以下。如果使Si含量为0.24%以下,则能够得到尤其优异的扭转强度、扭转疲劳强度、切削性以及冷锻造性。进一步优选为0.22%以下。
另一方面,由于在Si:超过0.24%~0.35%的区域内抗回火软化性高,因此具有提高耐纵摇性(pitching resistance)的特长,对于Si:0.16-0.24%的钢,在纵摇寿命(pitching life)方面大概能改善2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滑动滚动疲劳试验(试验条件:赫兹应力3.4GPa、滑动率40%、柴油润滑、油温70℃、对应材料JIS G 4805规定的SUJ2辊(前端半径R300))研究纵摇寿命。
Mn:超过1.0%且为2.0%以下,优选为1.4%以下
Mn在提高淬火性、确保淬火时的硬化深度的方面是必要的成分,因此必需含有超过1.0%的Mn。另一方面,如果含有超过2.0%时,则淬火后的残留奥氏体(retained austenite)增加,反而使表面硬度降低,而使扭转强度及扭转疲劳强度降低,因此使含有2.0%以下的Mn。Mn含量为1.4%以下时,可以得到尤其优异的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进一步优选为1.3%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
另一方面,在Mn:超过1.4%~2.0%的区间,由于淬火回火后的硬度高,具有提高耐纵摇性的特长,对于Mn:1.0-1.4%的钢,在前述纵摇寿命方面大概能获得12%以上的改善。
P:0.025%以下
P通过在奥氏体的晶界偏析以降低晶界强度从而降低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且促成淬火时的淬裂。因此,期望其含量极低,但容许含有直至0.025%。优选为0.020%以下。
S:超过0.015%且为0.04%以下
S是为了在钢中形成MnS以提高切削性而含有的。该效果在0.015%以下时不充分,另一方面,添加超过0.04%时,则使晶界强度降低从而降低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因此添加0.04%以下。
Cu:0.21%以上、0.35%以下
Cu在本发明中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在本发明的钢中若含有0.21%以上,则在钢材的黑皮下Cu浓度变高,由此在黑皮外周旋削时Cu附着在工具表面从而发挥抑制工具磨耗(tool wear或tool failure)的效果。然而,如果添加超过0.35%,则抑制了热加工性(hot workability),因此进行0.35%以下的添加。优选为0.30%以下。
Al:超过0.03%且为0.1%以下
Al不仅是用于通过脱氧而低氧化的有效元素,同时,其与N结合形成AlN,这能够抑制在淬火加热时的奥氏体的晶粒的生长。另外,还抑制碳化物的生成从而抑制由于碳化物引起的晶界强度的降低。即,Al是通过上述效果来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的元素。上述效果,在含有0.03%以下时小,另一方面,即使添加超过0.1%,则由于其效果饱和而导致成分成本的上升,因此进行超过0.03%且为0.1%以下的添加。优选为0.07%以下。
Cr:不足0.5%
Cr是对淬火性有用的元素,为了确保淬火时的硬化深度,优选添加0.06%以上,但为0.5%以上时,使碳化物稳定化从而促进残留碳化物的生成,由此降低晶界强度从而使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变差。因此,使Cr含量为不足0.5%。优选为0.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以下
Ti:0.005%以上、不足0.04%
Ti是为了通过与N结合而防止B形成BN,由此可以防止B的提高淬火性效果的消失,即是为了使B充分发挥提高淬火性效果而添加的。因此,需要含有0.005%以上的Ti。另一方面,如果含量为0.04%以上,则形成大量的TiN从而降低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因此添加不足0.04%的Ti。优选为0.01%以上、0.03%以下。
B:0.0003%以上、0.0070%以下
通过添加微量的B而提高淬火性,通过提高淬火时的淬火深度而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另外,B是在晶界优先偏析、从而降低在晶界上偏析的P的浓度、由此提高晶界强度继而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的元素,因此积极添加。其含量不足0.0003%时效果较小,另一方面,添加超过0.0070%时,其效果饱和而招致成分成本的上升,因此含有0.0070%以下。优选为0.0005%以上、0.0040%以下。
N:0.002%以上、0.02%以下
N与Al、Ti或Nb形成氮化物,或和C一起而与Al、Ti或Nb结合形成碳氮化物。它们通过抑制淬火加热时的奥氏体的生长,而提高晶界强度、乃至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为此,必需含有0.002%以上的N。另一方面,含有超过0.02%的N时,则使热成型性(hot formability)降低从而显著增加连续铸造(continuous casting)时的铸片表面缺陷,因此使N的含量为0.002%以上、0.02%以下。优选为0.003%以上、0.01%以下。
O:0.0030%以下
O作为硬质的氧化物系非金属包裹体(oxide non-metallic inclusion)而存在,同时也是在晶界偏析而使晶界强度降低的原因。另外,O量的增大使氧化物系非金属包裹体的尺寸极为粗大化。这些尤其对疲劳强度有害,因此希望极力降低其含量,需要降低至0.0030%以下。优选抑制到0.0020%以下。
在本发明中,除了上述化学组成,还可以适当地添加下述成分。
Ni:0.05%以上、3.5%以下
Ni是抑制碳化物的生成、抑制由该碳化物引起的晶界强度的降低从而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的元素。另外,其是提高淬火性的元素,可以在调整淬火性时使用。为此优选添加0.05%以上。另一方面,Ni是极其昂贵的元素,如果添加超过3.5%则钢材的成本上升,因此进行不足3.5%的添加。优选为1.0%以下。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中,可以添加选自Nb:0.005%以上、0.1%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上述成分作用如下所述。
Nb:0.005%以上、0.1%以下
Nb在钢中与C、N结合形成微小的球状碳化物或碳氮化物,其通过将回火后的晶界碳化物球状化(spheroidizing),从而抑制晶界强度的降低。另外,Nb是析出强化(precipitation strengthening)作用极强的元素,且是提高抗回火软化性的元素。即,Nb通过上述效果而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为此,优选添加0.005%以上的Nb。另一方面,如果添加超过0.10%,则其效果饱和,因此添加0.005%以上、0.1%以下。更优选添加0.01%以上、0.05%以下。
V:0.01%以上、0.5%以下
V在钢中与C、N结合形成微小的球状碳化物或碳氮化物,其通过将高频回火后的晶界碳化物的形状球状化,从而抑制晶界强度的降低。另外,V是析出强化作用极强的元素,且是提高抗回火软化性的元素。即,V通过上述效果而提高扭转强度和扭转疲劳强度。为此,优选添加0.01%以上的V。另一方面,如果添加超过0.5%,则其效果饱和,因此添加0.01%以上、0.5%以下。更优选添加0.03%以上、0.3%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钢材,没有必要特别限定其组织,可以是铁素体(ferrite)、珠光体(pearlite)或贝氏体(bainite)等的任一种。或者是它们的混合相也没问题。其中,优选以铁素体-珠光体为主体的组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的钢材的制造方法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根据现有方法进行制造。不言而明,即使采用下述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规定的制造条件或优选条件也完全没有问题。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的钢材的制造条件进行说明。
在上述成分组成下熔制的钢,通过铸造而制造为板坯(slab)、大方坯(bloom)以及小方坯(billet)等原材料(铸片),供于以下所示的热轧成为所期望的钢材。
在热轧中,将上述原材料首先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此处,使加热温度在1100-1250℃范围内是由于如果不足1100℃,则MnS完全没有固溶而以铸造时粗大的MnS的样子而被轧制,使MnS显著延伸。另一方面,使加热温度为1250℃以下是由于如果超过该温度则晶界部分地熔融,热成型性降低而使得热轧变得困难。
接着,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进行热轧。此处,使轧制温度在1000℃以上是因为在低于其的温度区间MnS的延伸变得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对原材料(铸片)所施加的热轧,不限于1次,也可以通过2次的轧制成型为最终形状。关于此情况下的热轧温度规定如下。
对于第1段的轧制温度与上述相同。对于接下来的第2段的轧制温度,由于通过第1段的轧制MnS被微小化,加热温度可以降低至MnS不会固溶的温度。然而,如果热轧温度低于1000℃,则由于产生MnS的延伸,需要在10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轧制。具体而言,第2段的加热温度如果低于1050℃则很难将热轧温度维持在1000℃以上,因此使第2段的轧制温度为1050℃以上。另一方面,使上限为1150℃是由于如果超过该温度则热成型性降低而热轧变得困难。
需要说明的是,从成本的观点考虑虽然很少采用,但可自由附加第3段以后的热轧。在此情况下,第3段以后的热轧条件可以与上述第2段的条件相同。
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将表1所示的化学组成的钢通过转炉(converter)-连续铸造工艺进行熔制(steelmakng)。该铸造时的铸片尺寸为300×400mm。将该铸片经击穿(breakdown)工序轧制成150mm见方的方坯后,再加热至1050℃,此后轧制为30mmφ的棒钢。
接着,将该棒钢切断为200mm长后,通过NC数控车床(NumericalControl lathe)使用按照JIS B4053所规定的P10(角半径(cornerradius):0.8mm)的超硬工具,以切入1mm、切削速度200m/min、送进量0.2mm/rev.的条件的干式切削(dry cutting)进行黑皮外周旋削试验。另外,关于工具寿命,评价直至JIS B 0170所规定的工具后刀面磨损(flankwear)(VB)为0.2mm时的切削时间。
进一步地,使用所得到的棒钢,制作平行部20mmφ的扭转试验片,使用频率为15kHz的高频淬火装置感应加热至950-1000℃,在淬火后在加热炉内在170℃进行30分钟的回火处理,此后进行扭转强度试验。使用最大扭矩为5kN·m的扭转试验机,在扭转速度1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扭转强度试验,求得扭转破坏强度而作为扭转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从表层至由维氏硬度所表示的硬度为450点处的距离作为扭转试验片的硬化层深度。
以上的测定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由表2可以明确,满足前述组成的钢材具有优异的黑皮外周旋削性,扭转强度也足够。与此相对,当任一组成超出前述组成范围的情况下,黑皮外周旋削性与扭转强度的至少一方变得不足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验条件中的、本申请所对应的领域的现有钢材的黑皮外周旋削性(工具寿命)通常为300-600sec左右。
表1
Figure BPA00001206536400151
表2
Figure BPA00001206536400161
实施例2
将表3所示的化学组成的钢通过转炉-连续铸造工艺进行熔制。该铸造时的铸片尺寸为400×560mm。将该铸片经击穿工序轧制成直径为90mm的棒钢。热轧条件如表4所示。
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该棒钢切断为200mm长后,通过NC数控车床使用按照JIS B4053所规定的P10(角半径:0.8mm)的超硬工具,以切入1mm、切削速度200m/min、送进量0.2mm/rev.的条件的干式切削进行黑皮外周旋削试验。工具寿命以直至工具后刀面磨损(VB)为0.2mm时的切削时间来评价。
接着沿棒钢的轧制方向采取平行部20mmφ的扭转试验片,使用频率为15kHz的高频淬火装置感应加热至950-1000℃,在淬火后在加热炉内在170℃进行30分钟的回火处理,此后进行扭转疲劳试验。使用最大扭矩为5kN·m的扭转试验机,通过摆动改变扭矩条件在扭转速度1Hz的条件下进行扭转疲劳试验,以寿命为5×104次的扭矩作为疲劳强度。
另外,关于扭转试验片的硬化层深度,测定从表层至由维氏硬度所表示的硬度为450点处的距离。
以上的测定及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4。
如表4所示,特别是,通过满足本发明的轧制条件,不仅得到了优异的黑皮外周旋削性,还得到了优异的扭转疲劳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确认了扭转强度,在上述规定的组成范围内的No2-1~2-8中为2.3~2.5kN·m左右,另外在2-17~2-21、2-23中也显示为2.1~2.3kN·m左右的优异的值。
表3
Figure BPA00001206536400171
表4
Figure BPA00001206536400181
*超出第二发明范围的本发明
实施例3
将表3所示的化学组成的钢通过转炉-连续铸造工艺进行熔制。该铸造时的铸片尺寸为400×560mm。将该铸片经击穿工序热轧(第一段热轧)成150mm见方的方坯后,再热轧(第二段热轧)成直径30mm的棒钢。热轧条件如表5所示。
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该棒钢切断为200mm长后,通过NC数控车床使用按照JIS B4053所规定的P10(角半径:0.8mm)的超硬工具,以切入1mm、切削速度200m/min、送进量0.2mm/rev.的条件的干式切削进行黑皮外周旋削试验。工具寿命以直至工具后刀面磨损(VB)为0.2mm时的切削时间来评价。
接着沿棒钢的轧制方向采取平行部20mmφ的扭转试验片,使用频率为15kHz的高频淬火装置感应加热至950-1000℃,在淬火后在加热炉内在170℃进行30分钟的回火处理,此后进行扭转疲劳试验。使用最大扭矩为5kN·m的扭转试验机,通过摆动改变扭矩条件在扭转速度1Hz的条件下进行扭转疲劳试验,以寿命为5×104次的扭矩作为疲劳强度。
另外,关于扭转试验片的硬化层深度,测定从表层至由维氏硬度所表示的硬度为450点处的距离。
以上的测定及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5。如表5所示,特别是,通过满足本发明的轧制条件,不仅得到了优异的黑皮外周旋削性,还得到了优异的疲劳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还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确认了扭转强度,在前述规定的组成范围内的No3-1~3-8中为2.3~2.5kN·m左右,另外在3-17~3-23中也显示为2.1~2.3kN·m左右的优异的值。
表5
Figure BPA00001206536400191
*超出第二发明范围的本发明
产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适于机械结构用部件的钢材,该钢材黑皮外周旋削性优异且扭转强度高、或进一步地扭转疲劳强度高。特别地,通过作为出发材料的钢材能够实现轴部件等经常要求的黑皮外周旋削性的改善,因此由本发明所产生的产业上的效果极其显著。

Claims (15)

1.钢材,其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作为任选成分的Ni:0.05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
作为任选成分的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材,其中,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材,其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 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材,其中,含有Ni:0.05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钢材,其中,含有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6.钢材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原材料实施热轧时将该原材料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轧制,所述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作为任选成分的Ni:0.05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
作为任选成分的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原材料的组成为,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材料含有Ni:0.05-3.5质量%。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材料含有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11.钢材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原材料实施热轧时将该原材料加热至1100℃以上、12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第一段的轧制,进一步加热至1050℃以上、1150℃以下的温度区间,并在1000℃以上的温度区间结束第二段的轧制,所述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2.0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作为任选成分的Ni:0.05质量%以上、3.5质量%以下,
作为任选成分的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所述原材料的组成为,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材料具有以下的成分组成,
C:0.35质量%以上、0.46质量%以下,
Si:0.16质量%以上、0.24质量%以下,
Mn:超过1.0质量%且为1.4质量%以下,
P:0.025质量%以下,
S:超过0.015质量%且为0.04质量%以下,
Cu:0.2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
Al:超过0.03质量%且为0.1%质量%以下,
Cr:不足0.5质量%,
Ti:0.005质量%以上、不足0.04%质量%,
B:0.0003质量%以上、0.0070质量%以下,
N:0.002质量%以上、0.02质量%以下,以及
O:0.0030质量%以下,
且余量部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材料含有Ni:0.05-3.5质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钢材的制造方法,其中,原材料含有选自Nb:0.005质量%以上、0.1质量%以下,以及V:0.01质量%以上、0.5质量%以下的1种或2种。
CN2009801059404A 2008-02-22 2009-02-19 钢材以及钢材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2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1808A JP5217486B2 (ja) 2008-02-22 2008-02-22 黒皮外周旋削性とねじり強度に優れた鋼材
JP2008-041808 2008-02-22
JP2008093602 2008-03-31
JP2008-093602 2008-03-31
PCT/JP2009/053471 WO2009104805A1 (ja) 2008-02-22 2009-02-19 鋼材、および鋼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471A CN101952471A (zh) 2011-01-19
CN101952471B true CN101952471B (zh) 2013-03-27

Family

ID=40985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594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52471B (zh) 2008-02-22 2009-02-19 钢材以及钢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52471B (zh)
WO (1) WO20091048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6759B (zh) 2009-10-02 2014-04-23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机械结构用钢及其制造方法和表面硬化钢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MY194585A (en) * 2017-04-07 2022-12-04 Jfe Steel Corp Non-pickled hot-rolled steel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4369767A (zh) * 2022-01-21 2022-04-19 湖南中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性的塔机基础部件生产工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9813A (zh) * 2003-05-28 2006-09-06 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热成形法与热成形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2242B2 (ja) * 1998-11-30 2009-03-04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高強度高靱性非調質鋼材
JP4347999B2 (ja) * 2000-08-30 2009-10-2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捩り疲労特性に優れた高周波焼入れ用鋼ならびに高周波焼入れ部品
JP3932995B2 (ja) * 2002-06-28 2007-06-20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高周波焼もどし用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4474B2 (ja) * 2006-02-17 2013-05-08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鋼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9813A (zh) * 2003-05-28 2006-09-06 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热成形法与热成形构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7334A 2004.01.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471A (zh) 2011-01-19
WO2009104805A1 (ja) 2009-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1101B2 (ja) 疲労限度比と被削性に優れた機械構造用鋼
CN105492644B (zh) 转向齿条杆用轧制圆钢材以及转向齿条杆
WO2010082454A1 (ja) 高周波焼入れ用鋼
US9200354B2 (en) Rolled steel bar or wire for hot forging
US20150275339A1 (en) High-carbon steel tube having superior cold workability, machinability, and hardenabilit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1071050A1 (fr) Acier non raffine presentant une anisotropie de matiere reduite et une resistance, une tenacite et une usinabilite ameliorees
CN112877591B (zh) 一种高强韧五金工具及链条用钢及其制造方法
JP3432950B2 (ja) 冷間加工性と捩り疲労強度特性を兼備した高周波焼入れ軸部品用鋼材
CN101952471B (zh) 钢材以及钢材的制造方法
JP4448047B2 (ja) 耐結晶粒粗大化特性と冷間加工性に優れ、軟化焼鈍の省略可能な肌焼用鋼
JP2004027334A (ja) 高周波焼もどし用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41313B2 (ja) 黒皮外周旋削性とねじり強度に優れた鋼材
KR101458348B1 (ko) 열간 단조용 비조질강 및 열간 단조 비조질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3297500B2 (ja) 被削性の優れた高強度棒鋼
JP6390685B2 (ja) 非調質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43277B2 (ja) 被削性に優れた高強度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69541A (ja) 疲労特性に優れた高強度鋼の製造方法
JP2004124127A (ja) 捻り疲労特性に優れた浸炭用鋼
CN109972023B (zh) 一种具有高强塑积的贝氏体钢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429359A (zh) 热轧棒线材、部件及热轧棒线材的制造方法
JP4232242B2 (ja) 高強度高靱性非調質鋼材
JP5310095B2 (ja) 黒皮外周旋削性とねじり疲労強度に優れた鋼材の製造方法
JP5217486B2 (ja) 黒皮外周旋削性とねじり強度に優れた鋼材
JP2006265703A (ja) 耐結晶粒粗大化特性と冷間加工性に優れた肌焼用鋼およびその製法
JPH0873989A (ja) 黒鉛複合快削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