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9804B -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9804B
CN101929804B CN2009101485386A CN200910148538A CN101929804B CN 101929804 B CN101929804 B CN 101929804B CN 2009101485386 A CN2009101485386 A CN 2009101485386A CN 200910148538 A CN200910148538 A CN 200910148538A CN 101929804 B CN101929804 B CN 1019298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passage
circular
normal temperature
plate
r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85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29804A (zh
Inventor
高德亮
戴传德
周慧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ye Changtia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485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298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29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9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29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9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包括环形风管,连通环形风管的分支风管,分支风管连通到环形风道,环形风道的出口连通台车进风管。门型密封装置连接在台车进风管上,门型密封装置的盖板罩在环形液槽上,门型密封装置的门型风道内环板和门型风道外环板向下延伸到环形液槽液面下。环形液槽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设置出口。环形液槽在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均为双层壁套结构;在每个所述双层壁套内部均设置有孔板;孔板设置有与常温压力风出口相联通的管路。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可防止环形液槽内的液体汽化,并提供的推动双层壁套空气流动的动力源。

Description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冷机,特别涉及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钢铁冶炼中,环冷机用于冷却烧结的物料。环冷机整体为圆环形,烧结的物料通过台车在环冷机中运行一周,完成冷却和卸料。参见图1,为环冷机10的径向(指向环冷机中心)剖视图,完成烧结的物料被布设在台车11的篦板12上,台车11围绕环冷机10中心匀速转动。同时,鼓风机(图中未示出)吹入的冷风从下向上穿过篦板12进入台车,与篦板12上的物料进行充分热交换后,产生的热烟气从排烟道13排出。
参见图2,为环冷机10的整体示意图,环冷机10分为高温区I区、中温区II区、低温区III区和非冷却区IV区。高温区I区也称余热循环烟气冷却区,中温区II区和低温区III区一起被称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
烧结机(图中未示出)完成烧结的物料在高温区被输送到环冷机10的台车11上,此时,物料温度在750℃-850℃之间,常温的冷却风在该高温区与物料充分热交换后,成为温度达350℃-400℃的高温烟气,从排烟道13排出。
台车11经高温区后,运行至中温区,经高温区的冷却,物料温度有所降低,因此,中温区排出的烟气温度在200℃-350℃之间。经过中温区后,台车11运行至低温区,此时物料温度进一步降低,低温区排放烟气的温度一般低于200℃。经低温区后,物料温度降至150℃以下,在非冷却区进行卸料。
在物料冷却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烟气直接排入大气,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造成能源的浪费。
为环保节能,部分钢铁企业回收高温区的热烟气,利用高温烟气的热能进行发电、烧水。
环冷机余热利用是在环冷机的高温区段将台车料层上面所排放出的高温烟气(约400-450摄氏度)取走,余热利用后变成为中低温烟气(150-180摄氏度)返回,送至环冷机高温区,作为环冷机高温料的冷却风使用。
另一种情况是高温区的高温烟气取走利用之后不返回,直排大气,而从环冷机的中温区取出中温烟气(200-300摄氏度),送至环冷机的高温区,作为环冷机的高温料的冷却风使用,进一步提高烟气的温度。
中温烟气连续不断地进入环形风道,门型密封装置、环形液槽以及环形液槽中的液体,就要受到200-300摄氏度的高温气体的持续加热。
参见图3,为环冷机10的环形风道的径向剖视图,具有一定温度的热烟气从下而上通过环形风道33,热烟气的持续通过,会加热环形水槽34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进而使环形水槽34内液体升温,液体达到一定温度就会汽化,,这不仅会增加密封用液体,还会影响环境,更重要的是蒸汽进图台车后,可使粉尘料粘接在台车篦板上,影响篦板的透风效果,也会使台车下层平板上的粉料结团,粘在平板上,卸不下来。这些情况严重时,环冷机将不能工作。
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通常有几种做法。
第一种,在高温烟气区,对环形液槽中的液体进行循环,在环形风道外增设循环水冷却装置,这样使得实施费用增加,并且占地面积增加,环形液槽中要增设循环水套,烟气经过环形液槽壁时,烟气的温度会降低。
第二种,在环形液槽里,将高温烟气壁作为双层壁套结构,使水不直接与烟气壁接触,来防止水的汽化。
第三种,在环形液槽里,将高温烟气壁做成双层壁套结构,再在壁套之间的下层平板面开孔,使壁套与大气相通,这样,高温烟气风道与液槽壁完全隔开,隔断层是敞开式的,隔断层的隔离介质是自然流动着的常温空气,不存在持续加温的累积效应。环形液槽里的液体就完全不会汽化了。
但由于隔断层的介质是自然空气,空气的流动一是靠隔断层或称双层壁套两边空气的温差来推动,二是靠环境空气的流速来带动隔断层空气的流动,从而对隔断层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但这推动隔断层空气流动的动力源其一是自然空气流动,二是隔套两边壁的温度差,但力度有限,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需要增加隔层宽度或其他措施增加隔层对流换热空气的流动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可以作为推动双层壁套空气流动的动力源,可防止环形液槽内的液体汽化,保证环冷机正常工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该进风系统可防止环形液槽内的液体汽化,并提供推动双层壁套空气流动的动力源。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包括环形风管,连通所述环形风管的分支风管,所述分支风管连通到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的出口连通台车进风管,所述台车进风管连通台车。
所述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和门型密封装置组成,所述门型密封装置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述门型密封装置的盖板罩在所述环形液槽上,所述门型密封装置的门型风道内环板和门型风道外环板向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的液面以下;
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设置常温压力风出口;
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均为双层壁套结构;在每个所述双层壁套内部均设置有孔板;所述孔板设置有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相联通的管路。
优选地,所述管路包括位于每个所述孔板和对应所述孔板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之间的子管,以及与所述子管和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相联通的连接管。
优选地,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具体为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的两个出口阀门,分别与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中的孔板设置的管路相联通。
优选地,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具体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内,且临近所述环冷机高温区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子管设置在所述环冷机高温区,临近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具体为软管或硬管。
优选地,所述孔板具体为开设多个通孔的圆弧板,位于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的双层壁套内的所述圆弧板与所述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的双层壁套固定连接;
位于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内的所述圆弧板与所述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口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出口上的闸阀或截止阀。
优选地,所述出口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出口上的电动控制阀门,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高温区的液面以下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液体温度信号传动到所述电动控制阀门,所述电动控制阀门根据所述温度信号控制打开或打开的开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环冷机进风系统的环形液槽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设置常温压力风出口;并且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均为双层壁套结构;在每个所述双层壁套内部均设置有孔板;所述孔板设置有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相联通的管路。所述常温压力风可以沿所述孔板的多个通孔进入到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结构中。
在热烟气通过环冷机高温区对应的环形风道时,常温压力风沿所述孔板的多个通孔进入到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中,加快了双层壁套中空气对流换热的速度,迅速将高温烟气壁层的热量带走,降低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温度。这样,就可以降低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温度,避免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对液体持续加热,防止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液槽内液体因温度过高而汽化,保证环冷机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环冷机的径向剖视图;
图2为现有环冷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环冷机的环形风道的径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的环形风道结构图;
图6为图5所示N-N向剖视图;
图7为图5所示R-R向剖视图;
图8为图5所示A-A向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B-B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该进风系统可防止环形液槽内的液体汽化,并提供推动双层壁套内的空气流动动力源。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参见图4,该图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结构图。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包括环形风管31,连通所述环形风管31的分支风管32,所述分支风管32连通到环形风道33,所述环形风道33的各个出口连通台车进风管36,台车进风管36固定在台车37的内侧密封板371上,负责将冷风送入台车37。
环形风管31接收返回环冷机30的中温烟气,通过上述分支风管32、环形风道33、台车进风管36将中温烟气送入台车37,与台车37上高温物料充分热交换后,再收集加以利用。
参见图5至图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的环形风道结构图;图6为图5所示N-N向剖视图;图7为图5所示R-R向剖视图;图8为图5所示A-A向剖视图。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的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34和门型密封装置35组成。
所述门型密封装置35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述门型密封装置35的盖板351罩在所述环形液槽34上,所述门型密封装置35的门型风道内环板352和门型风道外环板353向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34的液面以下。
所述环形液槽34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2)区(即图2所示的II区和III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345设置常温压力风出口38。
所述环形液槽34在环冷机高温区(1)区(即图2所示的I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均为双层壁套结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的双层壁套内部设置有第一孔板341d,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内部设置有第二孔板342d。所述第一孔板341d、第二孔板342d设置有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管路。
参见图9,该图为图8所示B-B向剖视图。所述第一孔板341d、第二孔板342d具体为开设多个通孔的圆弧板(与环冷机为中心)。所述通孔具体可以为圆孔或者其他形状的通孔,只要能够满足常温压力风能够顺利进入到所述第一孔板341d下方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的双层壁套内部,以及第二孔板342d下方的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内部即可。
第一孔板341d位于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的双层壁套内,且与所述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的双层壁套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第二孔板342d位于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内,且与所述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
第一孔板341d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管路包括位于第一孔板341d与对应第一孔板341d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345之间的第一子管341c;以及与所述第一子管341c和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连接管(图中未示出)。
第二孔板342d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管路包括位于第二孔板342d与对应第二孔板342d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345之间的第二子管342c;以及与第二子管342c和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连接管(图中未示出)。
当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具体为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2)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345的一个出口时,与所述第一子管341c和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连接管,即为与第二子管342c和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连接管,即共用同一根连接管。通过三通将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压力风分流到第一子管341c和第二子管342c。
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包括设置在所述出口上的阀门,可以通过调节阀门开度调整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常温压力风量。
所述阀门一般可以选用闸阀或截止阀。
所述连接管具体可以为软管,也可以是硬管,只要可以保证顺利将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压力风送到第一子管341c和第二子管342c即可。
为了节约成本,减小连接管的长度,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具体可以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2)区内,且临近所述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位置。所述第一子管341c、第二子管342c可以设置在所述环冷机高温区(1)区,临近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2)区的位置。
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具体为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2)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345的两个出口时,两个常温压力风出口38,分别与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的第一孔板341d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中的第二孔板342d设置的管路相联通。
由于环冷机进风系统的环形液槽34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2)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345设置常温压力风出口38,并且所述环形液槽34在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均为双层壁套结构;在每个所述双层壁套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孔板341d、第二孔板342d;所述第一孔板341d、第二孔板342d设置有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相联通的管路。所述常温压力风可以沿所述第一孔板341d、第二孔板342d的多个通孔进入到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5的双层壁套结构中。
在热烟气通过环冷机高温区(1)区对应的环形风道33时,常温压力风沿所述第一孔板341d、第二孔板342d的多个通孔进入到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中,加快了双层壁套中空气对流换热的速度,迅速将高温烟气壁层的热量带走,降低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温度。这样,就可以降低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温度,避免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对液体持续加热,防止环冷机高温区(1)区的环形液槽34内液体因温度过高而汽化,保证环冷机正常工作。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在环形液槽34对应环冷机30高温区(1)区的液面以下设有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出口38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出口上的电动控制阀门。
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安装处的环形液槽34液体温度,并传送所述液体温度信号到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电动控制阀门,电动控制阀门根据所述液体温度信号控制电动控制阀门的开度。
本发明利用温度检测装置和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电动控制阀门组成的控制系统,根据环形液槽34高温区的液体温度,控制进入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341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342的双层壁套结构中的常温气体流量。当上述液体温度高于设定值,控制打开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电动控制阀门或调大常温压力风出口38的电动控制阀门的开度。
设定值的取值范围可以是40℃-60℃。这样,即可防止风道内热烟气温度过高导致的环形液槽34内液体温度过高而汽化,保证了环冷机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所述环冷机进风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包括环形风管,连通所述环形风管的分支风管,所述分支风管连通到环形风道,所述环形风道的出口连通台车进风管,所述台车进风管连通台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风道由环形液槽和门型密封装置组成,所述门型密封装置连接在所述台车进风管上,所述门型密封装置的盖板罩在所述环形液槽上,所述门型密封装置的门型风道内环板和门型风道外环板向下延伸到所述环形液槽的液面以下;
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设置常温压力风出口;
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高温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均为双层壁套结构;在每个所述双层壁套内部均设置有孔板;所述孔板设置有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相联通的管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包括位于每个所述孔板和对应所述孔板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之间的子管,以及与所述子管和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相联通的连接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具体为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环形风道液槽底板的两个出口阀门,分别与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和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中的孔板设置的管路相联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具体设置在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内,且临近所述环冷机高温区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管设置在所述环冷机高温区,临近环冷机常温压力风冷却区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具体为软管或硬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具体为开设多个通孔的圆弧板,位于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的双层壁套内的所述圆弧板与所述环形风道液槽内环板的双层壁套固定连接;
位于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内的所述圆弧板与所述环形风道液槽外环板的双层壁套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上的阀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冷机进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具体为设置在所述常温压力风出口上的电动控制阀门,所述环形液槽在环冷机高温区的液面以下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将检测到的液体温度信号传动到所述电动控制阀门,所述电动控制阀门根据所述温度信号控制打开或打开的开度。
CN2009101485386A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Active CN1019298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85386A CN101929804B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485386A CN101929804B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9804A CN101929804A (zh) 2010-12-29
CN101929804B true CN101929804B (zh) 2012-06-06

Family

ID=43369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85386A Active CN101929804B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298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4144A (zh) * 2011-11-24 2012-07-11 张志良 一种改进的环冷机密封装置
CN104344727B (zh) * 2013-07-31 2017-04-05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环冷机及其冷却风转送装置、台车进风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8687A (en) * 1990-09-28 1992-09-22 Hitachi Zosen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for bulk material
CN2415330Y (zh) * 2000-04-18 2001-01-17 冶金工业部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 鼓风环式冷却机
CN101403570A (zh) * 2008-11-21 2009-04-08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CN101408383A (zh) * 2008-11-21 2009-04-15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8687A (en) * 1990-09-28 1992-09-22 Hitachi Zosen Corporation Cooling apparatus for bulk material
CN2415330Y (zh) * 2000-04-18 2001-01-17 冶金工业部长沙冶金设计研究院 鼓风环式冷却机
CN101403570A (zh) * 2008-11-21 2009-04-08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CN101408383A (zh) * 2008-11-21 2009-04-15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6-257955A 1994.09.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9804A (zh) 201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8383B (zh)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CN101403570B (zh)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CN102954726B (zh) 复合型相变储热装置
CN108139168B (zh) 具有带有热绝缘层的热交换腔室的热交换系统、用于制造热交换系统的方法和通过使用热交换系统用于交换热的方法
CN109338895A (zh) 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混合冷却系统
CN101929804B (zh)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
CN105066447A (zh) 一种电磁加热锅炉系统
WO2019080808A1 (zh) 储能换热一体化系统
CN209668766U (zh) 一种氢钠工艺中具有热循环利用结构的焚硫炉
CN104374213B (zh) 对固体热料进行换热的换热装置
CN101738095B (zh) 一种环冷机进风系统和环形风道、及环形液槽
CN204063227U (zh) 一种包含余热利用热风循环加热系统的组合节能供暖系统
CN202770171U (zh) 一种井式炉炉盖
CN209570052U (zh) 一种蓄能装置
CN204301557U (zh) 对固体热料进行换热的换热装置
CN210740718U (zh) 超导蓄热锅炉
CN204141994U (zh) 蓄热式燃气加热炉
CN109141087A (zh) 一种基于蓄热模块的热物流系统
CN202582225U (zh) 熔炼炉
CN102307459A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06692682U (zh) 一种防冻型高炉软水膨胀罐
CN205387579U (zh) 防冻型高炉软水膨胀罐
CN206903784U (zh) 柴油设备环保节能工作系统
CN206955666U (zh) 新型自动温控燃气氧化锅系统
CN105352329A (zh) 一种余热利用和平衡急冷风量的节能窑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