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1064B - 转换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91064B
CN101891064B CN2010102415186A CN201010241518A CN101891064B CN 101891064 B CN101891064 B CN 101891064B CN 2010102415186 A CN2010102415186 A CN 2010102415186A CN 201010241518 A CN201010241518 A CN 201010241518A CN 101891064 B CN101891064 B CN 101891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cle
board
horizontal
plate
supporting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15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91064A (zh
Inventor
榎本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903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117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903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150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903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817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903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272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91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1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91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1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84Star-shaped wheels or devices having endless travelling belts or chains, the wheels or devices being equipped with article-engaging elements
    • B65G47/841Devices having endless travelling belts or chains equipped with article-engaging elements
    • B65G47/844Devices having endless travelling belts or chains equipped with article-engaging elements the article-engaging elements being pushers transversally movable on the supporting surface, e.g. pusher-sho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7/00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 B65G17/16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comprising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which are pivotally mounted, e.g. for free-swinging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7/00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 B65G17/30Details; Auxiliary devices
    • B65G17/38Chains or like traction elements; Connections between traction elements and load-carriers
    • B65G17/42Attaching load carriers to traction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5/00Conveyors comprising a cyclically-moving, e.g. reciprocating, carrier or impeller which is disengaged from the load during the return part of its movement
    • B65G25/04Conveyors comprising a cyclically-moving, e.g. reciprocating, carrier or impeller which is disengaged from the load during the return part of its movement the carrier or impeller having identical forward and return paths of movement, e.g. reciprocating conveyors
    • B65G25/08Conveyors comprising a cyclically-moving, e.g. reciprocating, carrier or impeller which is disengaged from the load during the return part of its movement the carrier or impeller having identical forward and return paths of movement, e.g. reciprocating conveyors having impellers, e.g. pushers
    • B65G25/10Conveyors comprising a cyclically-moving, e.g. reciprocating, carrier or impeller which is disengaged from the load during the return part of its movement the carrier or impeller having identical forward and return paths of movement, e.g. reciprocating conveyors having impellers, e.g. pushers with impeller pivotally mounted on a reciprocating b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9/00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 B66F9/06Devices for lifting or lowering bulky or heavy goods for loading or unloading purposes movable, with their loads, on wheels or the like, e.g. fork-lift trucks
    • B66F9/063Automatically gui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7/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nfiguration and additional features of a handling device, e.g. Conveyors
    • B65G2207/36Pushing shoes on convey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 Chain Conveyers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 Handcart (AREA)
  • Discharge Of Articles From Conveyor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上板件和前板件和后板件的一部分的板厚形成得不均匀,由此,可以提高物品横推体的整体强度,而不会导致其重量化,例如即使是重的物品,物品横推体也可以不发生变形地将物品横推使其向侧方移动。

Description

转换设备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3月27日、申请号为200610068099.4、发明名称为“转换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将主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物品移到设置在该主输送路径侧部外方的分支输送路径上时使用的转换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此种设备的现有例,例如可以提供日本特开平2003-128235号公报中公开的构成。即,在沿主输送路径配设的左右一对环形回转体之间,安装多个与主输送路径成正交方向的物品支承体,在被该物品支承体导向的物品横推体的背面侧设置被导向体,同时,设有对该被导向体进行导向的导向装置。上述物品支承体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载置板部的背面中间部在上述主输送路径的方向上成对连续设置的腿板部、从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将前板部的下端和前部腿板部的下端连接的阶梯状的前部底板部、从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和将后板部的下端和后部的腿板部的下端连接的阶梯状的后部底板部构成。
另外,物品横推体是外嵌在物品支承体上的,由:从上侧与物品载置板部相向的上板件、从前侧与前板部相向的前板件、从后侧与后板部相向的后板件,和从下侧与底板部等相向的底板件形成矩形筒状。在底板件上,形成有嵌合在两腿板部间被滑动导向的被导向部。进而,在物品横推体的上板件的表面侧一体地形成有用于横推的作用部。
上述环形回转体为环形链形式的,向内侧突出设置着特定的连接销。而且,在物品支承体的两端安装有侧部件,在该侧部件上形成的筒状的连接部上插入接合着特定的连接销,从而将物品支承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侧部件连接在环形链上。
根据该现有例的构成,通过由环形回转体的驱动而一体地进行移动的物品支承体群来进行物品的支承输送,此时通过被导向体被导向装置群导向而使物品横推体移动,由物品横推体群将物品横推,向侧方移动。
另外,作为另一现有例,例如日本实开平5-42220号所公开的构成。即,由上部的平板部和从该平板部的两端向下方伸出的侧板部构成板条,从侧板部的下端水平状地连续设置着向内侧的弯曲部。而且在内部从平板部垂设着一对补强壁部。
另外,作为又一个现有例,例如日本特开平6-115680号公报所公开的构成。即,长长地突出设置着与链上的连接环连接的连接轴。而且,在板条的端面上安装着安装部件,链的连接轴被压入固定到该安装部件的板部上形成的筒部中。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例(日本特开2003-128235号公报)的构成,由于物品横推体的上板件和前板件和后板件和底板件的板厚是均匀的,所以例如在横推重的物品使其向侧方移动等的时候,会担心因横推偏载而使该物品横推体产生变形。对此,只要将上板件和前板件和后板件和底板件的板厚全部加厚即可,但是这样的话会使物品横推体整体上变重。
另外,物品横推体的底板件上形成的被导向部,在物品支承体侧的两腿板部之间,与这些腿板部的下端即形成有配合部的下端配合而被滑动导向,由此,在被导向部的上面和物品载置板部的下面之间产生了大的间隙。因此,在物品横推体的往复移动时,担心导向部会产生晃荡、姿势(朝向)发生大幅度变化,而不能稳定地进行往复移动。
而且,根据上述的另一现有例(日本实开平5-42220号)的构成,弯曲部是水平状的,其垂直切断状的自由端容易与其它物体发生挂卡,同时由于是舌片状所以不能期望其有足够的强度。
进而,根据上述现有例(日本特开2003-128235号公报)的构成,由于在侧部件侧的连接部上插入接合特定的连接销,因此物品支承体是被连接在环形链上的。另外,根据上述又一现有例(日本特开平6-115680号公报)的构成,由于连接轴被压入固定在安装部件侧的筒部中,因此,板条是被连接在链上的,无论哪一个,都难以维持接合状态。即,在使用时,例如在物品支承体(板条)或环形链(链)成为横摆等状态下,拔出的力被作用到插入结合部(压入固定部)时,环形链(链)会离开物品支承体(板条),打乱其结合状态。结果,环形链(链)的回转无法顺利进行,担心会因晃荡而产生噪音或招致链轮松脱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翻转时可以减少环形回转体的摩擦或减小噪音产生的转换设备。
而且,提供一种可以将环形回转体与物品支承体的结合状态一直维持在合适状态的转换设备。
进而,提供一种可以在不导致重量化的情况下谋求提高物品横推体的整体强度的转换设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转换设备,设有:沿主输送路径配设的左右一对的环形回转体;物品支承体,所述物品支承体在所述左右一对环形回转体之间安装多个,且以与主输送路径成正交状的方向作为纵向;其特征为:在所述物品支承体的纵向的两端设有侧架,在这些侧架的外面侧的前后部的一方,设置着向外方突出并形成有纵向的插入孔的筒状连接部,在所述各环形回转体上设有向所述物品支承体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构成为可从外侧自由插入所述筒状连接部的插入孔,在所述侧架的前后部的另一方形成向内外两侧方和另一方的外方开放的凹入状的配合部,同时,该配合部构成为可自由套装在相邻的侧架上的筒状连接部侧,所述配合部和筒状连接部侧的配合面由不同材质构成。
根据该本发明的构成,通过两环形回转体的移动而使物品支承体群在主输送路径上移动,由此,供给到始端部的物品支承体群上的物品可以在主输送路径上输送。而且,通过将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从外侧插入筒状连接部的插入孔,使物品支承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架与环形回转体连接,同时,可以将各侧架的配合部套装到相邻侧架上的筒状连接部侧。于是,环形回转体在翻转时,前后的侧架间呈相对伸缩状态,由此,配合部与筒状连接部侧滑动连接移动,然而,由于配合面由不同材质构成,因而此时的滑动连接移动例如与配合面由相同材质构成的情况下的滑动连接移动相比,可以减少磨耗或噪音的发生。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是,配合部和筒状连接部侧的材质由铁制和树脂制构成。
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配合部和筒状连接部侧,为铁和树脂的滑动连接移动,可以合适地低成本地构成。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是,环形回转体由环形链构成,所述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由尺寸长的连接销形成,所述尺寸长的连接销通过使对所述环形回转体的链环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销群中的规定的连接销向内侧突出而形成。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将环形链上的特定的长尺寸的连接销插入接合在筒状连接部中,可以将物品支承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架与环形链连接。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是,所述筒状连接部上的插入孔的内端侧形成部分形成为在周向被分隔成多个部分的舌片部,同时,这些舌片部上形成有向内的凸部,在所述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向内的凸部自由弹性配合的向外的凹部。
根据上述第三方实施方式,通过将突出部从外侧插入筒状连接部的插入孔,使其舌片部群的向内的凸部与向外的凹部弹性配合,可以将物品支承体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架连接于环形回转体。这样,通过使向内的凸部与向外的凹部弹性配合,可以一直维持环形回转体与物品支承体的合适的接合状态,因而可以一直顺畅地进行环形回转体的回转,防止晃荡造成的噪音的产生或从轮体松脱。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是,侧架和筒状连接部和舌片部群由树脂一体形成着。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树脂的一体成形容易地形成侧架和筒状连接部和舌片部群。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所述侧架上安装向外方突出的筒状体,所述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可自由嵌装在所述筒状体中,在所述筒状体的内周面侧形成有环状槽,同时,在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舌片部形成有与所述环状槽自由弹性配合的向外的凸部。
根据该第五实施方式,将筒状连接部从外侧插入筒状体内,使其舌片部群的向外的凸部与环状槽弹性配合,由此,筒状连接部能够以内嵌状与筒状体连接,从而可以将筒状连接部设置在侧架侧。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特征是,筒状连接部为树脂制的,在其外端形成有与筒状体的外端面自由抵接的锷部。
根据该第六实施方式,将筒状连接部从外侧插入筒状体内,使其锷部与筒状体的外端面抵接,由此,可以将筒状连接部相对于筒状体进行定位,同时,可以通过树脂制的筒状连接部,减少尤其是翻转时的回转阻力或噪音。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特征为,设有嵌套在该物品支承体上被导向的物品横推体;所述物品支承体设有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所述物品横推体由:从上侧与所述物品载置板部相向的上板件、从该上板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件、和从所述上板件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件形成;所述前板件和后板件形成为,随着相对于上板件向下方延伸,板厚逐渐变厚。
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通过两环形回转体的移动而使物品支承体群在主输送路径上移动,由此,供给到始端部的物品支承体群上的物品可以在主输送路径上输送,而且,通过使物品横推体在物品支承体的纵向移动,可以将物品横推而送出到主输送路径的侧部外方。此时,通过使物品横推体上的上板件、前板件和后板件的板厚随着向下方延伸而逐渐变厚,可以在不造成重量化的情况下提高该物品横推体的整体强度,例如即使物品重量大,物品横推体也可以不产生变形地将物品横推而向侧方移动。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特征是,所述前板件和后板件形成为,随着相对于上板件向下方延伸,板厚向相向侧逐渐变厚。
根据该第八实施方式,前板件和后板件随着向下方延伸,板厚向相向侧逐渐变厚,由此,可以谋求提高物品横推体的强度。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特征是,物品支承体由:所述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所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构成;物品支承体的前板部和后板部,随着从物品载置板部向下方延伸,朝相向侧逐渐接近地向内侧倾斜地形成;所述物品横推体的前板件从外侧与所述前板部相向,所述物品横推体的后板件从外侧与所述后板部相向,所述前板件和后板件,随着相对于上板件向下方延伸,板厚朝相向侧逐渐变厚地形成。
根据该第九实施方式,物品支承体的前板部和后板部随着向下方延伸而相互接近地形成内侧倾斜状(内侧收敛状),由此,可以在前板部和后板部的外侧产生空间。于是,可以利用该空间将前板件以及后板件的下端部分的厚度形成得比上端部分的厚度大,因而不会导致物品横推体的前后长度加长(大型化),而可以谋求提高物品横推体的整体强度。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特征是,物品支承体由:所述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所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构成;物品横推体由:所述上板件、所述前板件、所述后板件、位于所述前板件和所述后板件的下端之间的底板件,和设于所述上板件的上方的横推作用部形成,所述前板件从外侧与所述物品支承体的前板部相向,所述后板件从外侧与所述物品支承体的后板部相向。
根据该第十实施方式,物品横推体不仅可以形成为难以变形的矩形筒状,而且可以提高强度。
本发明的转换设备的合适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特征是,所述物品横推体设有位于前板件和后板件的下端间的底板件,该底板件形成为,随着从与所述前板件和所述后板件的下端连续的部分向中央部分延伸,板厚逐渐变厚。
根据该第十一实施方式,前板件和后板件随着向下方延伸,板厚逐渐加厚,同时底板件随着从与前板件和后板件的下端连续的部分向中央部分延伸,板厚逐渐变厚,因而可以更加可靠地提高物品横推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是转换设备中安装了物品横推体的物品支承体部分的纵截面侧视图。
图2是同一转换设备的局部剖主视图。
图3是同一转换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主视图。
图4是同一转换设备的上部框架件部分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5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环形回转体的装拆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6是同一转换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环形回转体的连接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俯视图。
图8是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支承体和物品横推体与侧架的分解轴测图。
图9是同一转换设备中安装了物品横推体的物品支承体部分的局部剖侧视图。
图10是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推体的主视图。
图11是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推体的后视图。
图12是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推体的俯视图。
图13是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推体的局部剖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推体的被配合部的横截面俯视图。
图15是同一转换设备中的筒状连接部的轴测图。
图16是同一转换设备的概略俯视图。
图17是同一转换设备的概略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的去路导向装置群的概略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的归路导向装置群的概略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的导向装置群的概略侧视图。
图21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是转换设备的上部框架件部分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22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上的环形回转体的连接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同一转换设备上的侧架的局部剖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2~图4,图7,图16,图17中,1为本体框架,由:在两侧分别配设成上下一对的框架件10、20、将上下及左右的框架件10、20之间连接起来的中间框架部件2、从下部框架件20向下连续设置的腿体3群等构成,前述中间框架部件2由纵向连接部件4和横向连接部件5等构成。
前述上部框架件10由铝质成型品形成为矩形的截面,并在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部11,该立起部11的上部外侧形成有缺口状的台阶部12,同时,在该台阶部12侧形成朝向立起部11的上部的朝上的承受面11a,另外在立起部11的上部内侧形成朝上的槽状的润滑油承接部13。进而在上部框架件10上,分别在立起部11中的承受面11a的上部位置形成向外的燕尾槽14,在外侧的台阶部12的位置形成向上的燕尾槽15,并且在下端形成有内侧向下的燕尾槽16和外侧向下的燕尾槽17。另外,在上部框架件10上,从内侧的润滑油承接部13的稍下方的位置向内方突出地形成有去路侧导轨部18,该去路侧导轨部18用于对物品支承体(后述)进行支承引导。
在此,去路侧导轨部18,由其上面形成向上的支承面18a,同时,由内侧面形成朝向内侧的横向导向面18b,而且从向上的支承面18a向润滑油承接部13侧形成上升的倾斜限制面18c。进而,在去路侧导轨部18的部分形成向下的燕尾槽19。润滑油承接部13或燕尾槽14~17、19或去路侧导轨部18等,是在上部框架件10成形的时候沿纵向全长形成的。此时的立起部11的上端11b,为了形成润滑油承接部13而形成必要的高度,因而去路侧导轨部18的向上的支承面18a相对于上述立起部11的上端11b处于稍下方的位置(同等状的位置或稍下方的位置)。由以上的11~19等构成上部框架件10的一例。
前述下部框架件20由铝质成型品形成为矩形的截面,而且,在上端形成有内侧向上的燕尾槽21和外侧向上的燕尾槽22,并且在下端形成有内侧向下的燕尾槽23和外侧向下的燕尾槽24。此外,在下部框架件20上,在中间部的内侧形成向上的槽状的润滑油承接部25,同时,向内方突出地形成归路侧导轨部26,该归路侧导轨部26用于对物品支承体进行支承引导。
在此,归路侧导轨部26,由其上面形成向上的支承面26a,同时,从向上的支承面26a向润滑油承接部25侧形成上升的倾斜限制面26b。进而,在归路侧导轨部26的部分形成向下的燕尾槽27。另外,一体地形成位于归路侧导轨部26等形成的台阶部28的上方的上端延长部29,由该上端延长部29的内侧面形成横向导向面29a。此时横向导向面29a,位于从上述归路侧导轨部26的内侧面26c向内侧相距规定长度L的位置。这些燕尾槽21~24、27或归路侧导轨部26、上端延长部29等,是在下部框架件20成形的时候沿纵向全长形成的。由以上的21~29等构成下部框架件20的一例。
上述中间框架部件2,使板状的螺母体6位于上部框架件10的两个向下的燕尾槽16、17,而且通过从下方穿过中间框架部件2的纵向连接件4或横向连接件5的螺栓体7与螺母体6螺纹紧固,而与上部框架件10形成一体化,而且,通过利用下部框架件20的两个向上的燕尾槽21、22,与上述同样地通过螺母体6与螺栓体7与下部框架件20形成一体化。该中间框架部件2在两框架件10、20的纵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多个。而且,上述腿体3利用下部框架件20的向下的燕尾槽23、24通过螺母体6和螺栓体7与下部框架件20连接。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本体框架1的始端部回转自如地配设着左右方向的从动轴30,另外在终端部回转自如地配设着左右方向的驱动轴31。从动轴30或驱动轴31,分别通过轴承装置33回转自如地支承在两框架件10、20间配设着的左右一对的支承部件32上。与上述驱动轴31连动连接的驱动装置34由电动机35和与其一体化的减速机36构成,该减速机36的输出部与上述驱动轴31连动。
在上述从动轴30和驱动轴31的两端处的相向部之间,通过链轮(轮体的一例)38、39配设着环形链(环形回转体的一例)40。链轮38、39配设在上述支承部件32的内侧与从动轴30或驱动轴31连动。上述环形链40由连杆41和连接销42构成。在去路侧,环形链40位于润滑油承接部13的上方,而在归路侧,环形链40位于油承接部25的上方并位于台阶部28内。在左右的环形链40间安装着多个物品支承体50。
此时,起于上述环形链40侧的突出部,即上述连接销42群中,通过以规定间距使连接销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长尺寸的连接销(突出部的一例)43,被用于物品支承体50的安装,而且在上述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的前端部形成有环形的向外的凹部44。
上述物品支承体50如图1~图9、图16、图17所示,其与作为两环形链40的移动方向的主输送路径45正交的方向作为纵向51地配设着。该物品支承体50,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54、从该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下面中间部(背面中间部分)向上述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连续设置成一对并且沿纵向51设置的腿板部55、56、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前端向下方并且向后方延伸的前板部57、从该前板部57的下端朝向后方的前部圆弧部57A、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后端向下方并向前方延伸的后板部58,和从该后板部58的下端朝向前方的后部圆弧部58A构成下面侧开放的型轨状。而且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54,在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在上面(表面)54a上形成三条(多条)沿纵向51设置的向上的凸状部52,同时,在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在下面(背面)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四条(多条)沿纵向51设置的向下的凸状部53。
在这样的构成中,向上的凸状部52群的上部被形成为扁平面52a,同时,位于两腿板部55、56间的向下的凸状部53群的下部也形成为扁平面53a。而且两腿板部55、56的下端通过向相向侧(内侧)突出而形成厚壁部,因而在两腿板部55、56间并且在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下面中间部之间,形成了在相向侧开放的槽状的导向部59、60。在此,导向部59、60由相向的面形成前后导向面59a、60a,同时,由厚壁部的上面形成下部导向面59b、60b。另外,由作为上述物品载置板部54向下的面的上述凸状部53群的扁平面53a形成上部导向面。
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随着向下方延伸而朝相向侧逐渐接近地呈内侧倾斜状,而且前部圆弧部57A和后部圆弧部58A为半缺筒状,处于两腿板部55、56的下端的下方,同时,其下面(外面)形成为向下的圆弧面57a、58a。这样,在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的下端形成前部圆弧部57A和后部圆弧部58A,由此,这些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的下端可以形成得不容易被其他物体挂住,同时,可以确保充分的强度,进而通过使前部圆弧部57A和后部圆弧部58A处于两腿板部55、56的下端的下方,可以保护导向部59、60不发生损坏。在两腿板部55、56的下端形成有在下方开放的槽状的螺纹接合部55A、56A。通过以上的52~56等构成物品支承体50的一例。通过构成为这样的下面侧开放的型轨状的物品支承体50,不仅整体重量可以形成得较轻,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在这样构成的物品支承体50中的纵向51的两端,分别通过插入结合等安装着侧架61。这些侧架61由铁制构成,如图4~图8、图15所示,在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长的本体部62的内面侧的上部,于前后两个部位设置着向内方突出的板状插入部63,而且在插入部63之间形成了贯通孔64。进而在本体部62的中间的下部通过折曲而形成有向内方的突出片62A。另外,在侧架61的外面侧的前部的一个部位,通过将筒状体65的内端的小直径部分插入进行焊接而安装着向外方突出的筒状体65,进而在后部,以与厚度相当的量进行弯曲位移,形成向内外两侧和后方开放的凹入状的配合部66。
在上述筒状体65中嵌入筒状连接部67,由该筒状连接部67的内周面形成纵向51的插入孔68。即,筒状连接部67在其外端形成锷部67A,而且筒状连接部67中插入孔68的内端侧形成部分被分隔成四个(多个)形成舌片部67B。进而,在各舌片部67B的内端形成向内的凸部67C,同时,在稍外侧形成向外的凸部67D。在此,筒状连接部67由树脂一体成形。在所述筒状体65的内面侧形成有可与上述向外的凸部67D弹性配合的环状槽65A。
上述那样形成的侧架61,在物品支承体50中的物品载置板部54和前板部57或后板部58形成的前后一对空间部中插入一对插入部63,接着,从外侧穿入贯通孔64的螺栓体69与螺纹接合部55A、56A的任一进行螺纹接合,由此,安装在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筒状连接部67从外侧插入嵌合在筒状体65中,使该锷部67A抵接在筒状体65的外端面,同时,使舌片部67B群的向外的凸部67D相对于环状槽65A弹性配合,由此,可使连接部67以内嵌状连接到筒状体65中。
接着,将起自上述环形链40侧的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从外侧插入筒状连接部67的插入孔68,使舌片部67B群的向内的凸部67C与向外的凹部44弹性配合,使长尺寸连接销43与筒状连接部67接合,由此,使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架61与环形链40连接,由此可以在左右一对的环形链40之间安装多个物品支承体50。此时,在侧架61的筒状体65上套装树脂制的圈体75,将相邻的侧架61上的配合部66套装在该圈体75上。即,配合部66和筒状连接部67侧的圈体75的配合面由不同材质,也就是由铁制和树脂制构成。
在上述筒状体65上套装着外周部由聚氨酯构成的回转体(被导向部件的一例,由轴承形式或滚筒形式等构成)70,这些回转体70被上述本体框架1侧的两导轨部18、26的向上的支承面18a、26a支承引导。另外,在上述突出片62A上,通过纵轴72可自由空转地设置着外周部由聚氨酯构成的侧滚筒(被导向部件的一例)71,这些侧滚筒71被上述本体框架1侧的导轨部18的横向导向面18b导向。
这样,由去路侧导轨部18支承引导回转体70时,环形链40位于润滑油承接部13的上方。此时,导轨部18的向上的支承面18a处于上述立起部11的上端11b的稍下方,成为支承引导回转体70的构成,因此,上述上端11b处于长尺寸连接销43的连接轴心(回转体70的中心)43A的下方,而且处于环形链(环形回转体)40的下面40a的下方。由此,环形链40的下面40a可处于立起部11的上端11b的上方,因而,环形链40在纵向51移动(挠曲)的从长尺寸连接销43的外侧进行的伸缩,可以容易迅速地不妨碍立起部11地进行。
在各物品支承体50上,通过套装在该物品支承体50上被其导向,而在纵向51上设置自由移动的物品横推体80,这些物品横推体80,通过下部的矩形筒状部分和上部的横推作用部85构成。即如图1~图14所示,各物品横推体80由:从上侧与上述物品载置板部54相向的扁平状的上板件81、从该上板件81的前端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而从外侧与前板部57相向的前板件82、从上述上板件81的后端向下方并向前方延伸而从外侧与后板部58相向的后板件83,和位于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下端之间而从下侧(下方)与前部圆弧部57A或后部圆弧部58A相向的、扁平状的底板件84形成矩形筒状部分。
在上述上板件81的上面侧(上方)设有横推作用部85。即横推作用部85由:覆盖在除去上板件81的前端部81A后残余的部分(扁平状部)的上方的顶板件86、将该顶板件86与上板件81相连的前后一对(单个或多个)的左右方向肋板件87,以及左右中央(单个或多个)的前后方向肋板件88形成。通过肋板件87、88群可以谋求提高横推作用部85的强度。
此时,在侧面观察(上面形状)上板件81的前端部81A和顶板件86的上面时,前端部81A的部分形成为凹圆弧状且以小的倾斜逐渐上升的嘴状的始端凹状上面(始端上面的一例)81a,顶板件86的前部形成为直线状且以比始端凹状上面81a大的倾斜角度逐渐上升的倾斜状上面86a,顶板件86的中间部形成为凸圆弧状且逐渐上升的前凸圆弧状上面86b,和凸圆弧状且形成顶部的后凸圆弧状上面86c,顶板件86的后端部分形成为凸圆弧状且急剧下降的拐角面86d,和凸圆弧状且急剧下降的凸圆弧状后面86e。
即,横推作用部85的上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向前下方的倾斜状上面86a,同时,在与该倾斜状上面86a相连的前端部分,形成角度比上述倾斜状上面86a平缓的始端凹圆弧状上面81a。另外,始端凹状上面81a、倾斜状上面86a、前凸圆弧状上面86b、后凸圆弧状上面86c、拐角面86d和凸圆弧状后面86e,以从前部向后部的顺序连续地形成。
通过这样连续形成,可以使侧面观察状态下整体上曲面化而使外观美观。另外,通过使顶板件86的后端部分成为凸圆弧状的拐角面86d,例如在转换设备的前后配设有输入用或输出用的输送机构(传送带装置等,未图示)时,在因误动作等而使翻转中的物品横推体80与传送带等接触时,由于与拐角面86d接触而可以防止传送带等的损伤。
而且,在顶板件86的上面,前端部81A与顶板件86的边界部分,以及在上述左右方向肋板件87的上方位置,跨左右方向的全长形成有凹部89。因此,例如将横推作用部80树脂成形时,可以有效利用在左右方向肋板件87群的部分跨全长形成的凹部89群,提高外观设计性。
另外,上板件81的前端部81A和顶板件86(横推作用部85)在俯视观察(侧面形状)时,前端部81A的左右角部形成为凸圆弧状的圆弧状侧面81b,同时,在其后端连续地形成凹圆弧状且急剧伸入的凹圆弧状侧面81c。而且顶板件86的两侧面,与凹圆弧状侧面81c相连的前端部宽度大而且宽度逐渐变窄地形成宽度窄的后端部,即形成立起状的而且后部相对于前部向另一侧面侧倾斜的横向倾斜面86f。由此,顶板件86形成在俯视图中倾斜角度θ为30度的梯形板状,而且,除了上板件81的前端部81A的部分或肋板件87、88群形成为被收纳在梯形板状内。
在上述横向倾斜面86f的部分,其横推抵接面90a在俯视状态下呈凹凸状,可自由装拆地安装着橡胶板等构成的横推抵接部件90。即,横推抵接部件90形成为从横推作用部85覆盖到上板件81的侧面的形状,也就是上面与横推作用部85的上面相连的形状。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前端部分抵接在凹圆弧状侧面81c上,该凹凸状的横推抵接面90a上的凸状侧面部(外侧面)形成为与上述圆弧状侧面81b的后端相连的厚度。
在横推抵接部件90的内侧面侧,一体形成了从前后三个部位(前后多个部位)自由插入到横推作用部85的空洞部中的各个异形筒状的突出部91,从这些突出部91的扁平状的下面向下突出形成有配合部92。在上板件81上形成有与配合部92群自由配合的配合孔部93群。配合孔部93在避开左右方向肋板件87的状态下,形成为左侧的前后三个部位(前后多个部位)和右侧的前后三个部位(前后多个部位),此时,左列的配合孔部93群和右列的配合孔部93群在前后方向形成为相互不同状(错开位置状)。
因此,横推抵接部件90,通过在横推作用部85的空洞部中插入突出部91,使配合部92群与配合孔部93群配合,从而使其内侧面与横向倾斜面86f抵接,成为横推抵接面90a的凸状侧面部与圆弧状侧面81b的后端相连的状态,并且在横推抵接面90a的后部相对于前部向另一侧面侧以30度的倾斜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横推作用部85上。此时,通过与配合部92群的配合孔部93群的配合,可以牢固地进行横推抵接部件90的安装,同时,通过使左列和右列呈前后方向相互不同状,可以通过树脂成形容易地形成横推抵接部件90。通过以上的86~93等构成横推作用部85的一例。
在上述底板件84的上面侧,连续设置与两腿板部55、56间配合的向上的凸状的被配合部95,该被配合部95的上半部向相反侧(外侧)突出,从而形成厚壁部,通过这些厚壁部形成与上述导向部59、60配合而被滑动引导的被导向部96、97。即,在被导向部96、97的上端部由相反的面(外侧面)形成在前后导向面59a、60a上滑动连接而被导向的前后被导向面96a、97a,同时,由下面形成在下部导向面59b、60b上滑动连接而被导向的下部被导向面96b、97b,而且由厚壁部的上面形成从下方与上述凸状部53的扁平面53a相向地滑动连接而被导向的上部被导向面96c、97c。
由此构成为,上述物品横推体80通过前后的被导向部96、97与物品支承体50上的导向部59、60配合而被导向。
在俯视状态(上面形状)下,物品横推体80的上板件81或横推作用部85的顶板件86,如上述那样,前端部宽度大而且宽度逐渐缩小成宽度窄的后端部形成梯形板状,而且前板件82通过圆弧状侧面81b收口而形成宽度比上板件81的前端部稍窄的矩形板状,后板件83由与上板件81的窄幅后端部相连的窄幅上半部83A,和宽度逐渐增大而与前板件82上的宽度稍窄的宽度大小相同的梯形状下半部83B形成倒T字状。底板件84形成为宽度与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下端关联的近似正方形的矩形板状。
即,矩形板状的底板件84形成为,相对于梯形板状的上板件81或顶板件86在纵向51的两侧突出的形状,由此,可以扩大与前部圆弧部57A的向下的圆弧面57a或后部圆弧部58A的向下的圆弧面58a相向的宽度。
而且,上述被配合部95在俯视状态下为沿纵向51长的长方形,前部的被导向部96被设定成与底板件84的宽度相同,另外,后部的被导向部97的宽度比底板件84的大,由此,通过突出的部分形成被止挡部99。此时,被止挡部99被抵接在侧架61上的本体部62的内侧面,由此构成为,可以限制纵向51的移动限度。虽然被止挡部99的抵接面形成为直线状,但是形成为外方凸出的凸状圆弧面也可以。
在上述物品横推体80的被导向部96、97侧,设置着从下方与物品支承体50上的物品载置板部54自由抵接的向上的弹性体,和从内侧与前部的腿板部55自由抵接的向前的弹性体。即,在被配合部95上的纵向51的两端部分,在被导向部96、97之间,通过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一对切槽100形成向上的舌片体(向上的弹性体的一例)101,这些向上的舌片体101构成为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在两个向上的舌片体101的自由端形成向上方的抵接部101a,该抵接部101a突出形成到被配合部95的上面的上方,由此构成为,可以从下方与物品载置板部54弹性地自由抵接。
另外,在前部的被导向部96上的纵向51的两端部分,通过上下方向一对的切槽102形成向前的舌片体(向前的弹性体的一例)103,这些向前的舌片体103构成为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在两个向前的舌片体103的自由端形成向前方的抵接部103a,该抵接部103a突出形成到前后被导向面96a的前方,由此构成为,可以从内侧与前部的腿板部55弹性地自由抵接。
在上述构成的物品横推体80中,上板件81和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一部分的板厚形成得不均匀。即,前板件82以及后板件83,随着在下方与上板件81延伸,板厚朝着相向侧(中心侧)逐渐加厚。
也就是说,上述的物品支承体50的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随着相对于物品载置板部54在下方延伸而相互接近地呈内侧倾斜状(内侧收缩状),因此,可以利用因之而产生的空间,将前板件82以及后板件83的下端部分的厚度T1形成得比上端部分的厚度t厚。而且,底板件84的厚度T2与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的下端部分的厚度T1相连续地形成得较厚,同时,随着从与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下端相连续的部分向中央部分延伸,夹着空部84A的实际的板厚T3逐渐变厚。也就是说形成为“t<T1≒T2<T3”。通过这样的厚度变化,物品横推体80的前后长度无须太长(大型化),可以谋求提高该物品横推体80的整体的强度。
此时的底板件84,形成为中央部扁平的厚壁部及周边从前后端以及左右端逐渐变厚的倾斜部,然而,其下面84a整体上形成为扁平状,由此可消除与其他物体发生夹卡的现象。进而,在上述物品横推体80上的上板件81侧的下面,形成有从上方与形成在上述物品支承体50的物品载置板部54上的的凸状部52相向的三条凹槽部104。通过以上的81~104等构成物品横推体80的一例。该物品横推体80除了横推抵接部件90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在上述物品横推体80的下部侧,利用上述被配合部95安装着被导向体。即,通过埋入滚筒轴(支承轴的一例)107的上部地成形而进行支承,从上述被配合部95的中央部也就是被导向部96、97间的中央部垂设滚筒轴107,在该滚筒轴107的突出下部可以自由空转地安装着导向滚筒(被导向体的一例)108,从而使导向滚筒108位于物品横推体80的背面外方。
这样,由于滚筒轴107的上部被埋入形成在被导向部96、97之间的中央部而被支承,因而该滚筒轴107的支撑部可以位于两腿板部55、56之间,即可以位于物品支承体50的下端的圆弧部57A、58A的上方,由此,导向滚筒108可以与圆弧部57A、58A接近地配置,可以降低物品横推体80自身的高度。进而,滚筒轴107可以牢固地支承在具有足够高度的被导向部96、97之间。
如图2、图3、图18、图19所示,对上述导向滚筒108进行导向的去路导向装置110,被配设在上述本体框架1的中间框部件2上的上部的横向连接部件5上,而且在下部的横向连接部件5上配设归路导向装置116。在中央的分支部配设着去路侧的上部切换机构130和归路侧的下部切换机构131,进而在去路侧的始端附近配设左右一对的分配机构132A、132B。
上述去路导向装置110由:分别在始端部的两侧左右设置一对始端导向部111A、111B;在这些始端导向部111A、111B的终端隔着上述分配机构132A、132B相向设置的、并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内移动导向部112A、112B;在这些内移动导向部112A、112B的终端隔着上述上部切换机构130设置的、并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外侧倾斜的左右一对外移动导向部113A、113B;和与这些外移动导向部113A、113B的终端相向配置的各左右一对终端导向部114A、114B构成。
另外,上述归路导向装置116由:越向下游侧越向内侧倾斜的左右一对内移动导向部117A、117B,和在这些内移动导向部117A、117B的终端隔着上述下部切换机构131相向设置、并且越向下游侧越向外侧倾斜的左右一对外移动导向部118A、118B构成。
上述去路导向装置110的始端导向部111A、111B或终端导向部114A、114B,以及上述归路导向装置116的外移动导向部118A、118B,由固定在上部的横向连接部件5上的托架120、在与该托架120相向的状态下安装着的导向体121,以及导向板122构成。导向体121由铝的挤压成形品构成,而且导向板122由树脂构成,导向滚筒108位于这些导向体121和导向板122的相向面之间。
上述去路导向装置110的内移动导向部112A、112B或外移动导向部113A、113B,以及上述归路导向装置116的内移动导向部117A、117B,通过将上述导向体121直接固定在下部的横向连接部件5上构成,由该导向体121的侧面对导向滚筒108进行导向。如图16所示,在始端的翻转部对导向滚筒108进行导向的两轴30、31的部分,安装着容许导向滚筒108的配合的翻转导向体135A、135B、136A、136B。
如图2图4所示,在上述上部框架10(本体框架1的上部)上配设环形链40的同时形成去路侧导轨部18的部分,配置着用于将环形链40或回转体70的上方闭塞的盖体(链盖)140。该盖体140由侧板部141,和从该侧板部141的上部向内方直角状折曲的上板部142形成为截面呈倒L字状的型轨状。此时,侧板部141由下部立起板部141A、越向上部越靠内侧的中间倾斜板部141B,和上部立起板部141C构成,而且,上板部142由水平状的横板部142A和越向内侧越靠下部的内端倾斜部142B构成。而且,在侧板部141和上板部142形成的拐角部143的内面侧形成有凹部144。
该盖体140,在下部立起板部141A从外侧与立起部11抵接,同时,下部立起板部141A的下端从上方与承接面11a抵接的状态下,使从外侧穿到下部立起板部141A的下端部分的螺栓体145与预先设于向外的槽部14内的螺母体14b进行螺纹接合,由此,可以装拆自如地固定在上部框架件10的立起部11上。此时,上板部142上的横板部142A的最上面142a,位于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上面54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而且比扁平面52a稍低的位置,内端倾斜部142B的倾斜上面142b位于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上面54a下降了的低的位置。
如图4、图6、图16所示,在本体框架1的两侧外方,设置着形成向主输送路径45外方而且向下游侧倾斜的分支路径150A、150B的分支传送带151A、151B。这些分支传送带151A、151B,通过将多个滚筒153支承在传送带框架152上而构成,此时,传送带框架152或滚筒153,其端部位于上部框架10的台阶部12内,并且在与盖体140的侧板部141充分接近的状态下配置着。
分支路径150A、150B的分支输送面150a、150b,位于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上面54a或横板部142A的最上面142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在传送带框架152的端部设置用于阻止盖体140意外移动的限制体155,该限制体155的内端抵接在侧板部141的上部立起板部141C。通过将从上方穿到长孔156中的螺钉体157螺纹接合在传送带框架152侧,将限制体155可以自由调整限制位置地连接在传送带框架152侧。而且也可以将上部框架件10的向上的燕尾槽15等用于与分支传送带151A、151B进行连接。160表示物品。
下面说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转换设备的组装、以及物品160的输送、分支作用。
在转换设备施工等的时候,将本体框架1组装成框架结构,然后将环形链40或物品支承体50等组装到本体框架1上,之后在两上部框架件10的上端配设盖体140。
即,在形成于物品支承体50上的前后一对的空间部中插入侧架61的一对插入部63,将侧架61的内面侧抵接到物品支承体50的端面侧,然后,将从外侧穿过贯通孔64的螺栓体69与螺纹接合部55A、55B的任一进行螺纹接合。由此,将侧架61安装在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此时,在安装两侧架61之前,或在安装一个侧架61之后,将物品横推体80套装到物品支承体50上。
进而,在安装两侧架61之前,或在安装两侧架61之后,将筒状连接部67或回转体70或侧滚筒71设置在这些侧架61侧。即,将筒状连接部67从外侧插入筒状体65内,使其锷部67A抵接在筒状体65的外端面上进行定位,同时,将舌片部67B群的向外的凸部67D与环状槽65A弹性配合,由此,使得连接部67内嵌在筒状体65中,由此,将筒状连接部67设置在侧架61侧。而且,将回转体70套装在筒状体65上的同时,通过纵轴72将侧滚筒71可以自由空转地安装在突出片62A上。
这样,在将侧架61安装到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后,通过将环形链40上的特定的长尺寸连接销43插入筒状连接部67,而将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架61连接到环形链40。即,如图5所示,通过将环形链40的规定部位向外侧移动(挠曲),将所述规定部位穿过立起部11的上方向外侧移动,由此使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位于润滑油承接部13的上方。
在将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和筒状连接部67的插入孔68相向设置后,将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从外侧插入插入孔68,将舌片部67B群的向内的凸部67C与向外的凹部44弹性配合,从而将长尺寸连接销43与侧架61接合。
由此,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可分别通过侧架61与环形链40连接。此时,从外侧将长尺寸连接销43插入(连接),不会妨碍立起部11,可以改善操作性而容易迅速地进行操作。从外侧将长尺寸连接销43拔出(解除连接),同样也不会妨碍立起部11,可以改善操作性而容易迅速地进行操作。
通过顺次进行这样的连接,可将多个物品支承体50安装在左右一对的环形链40之间。此时,侧架61的配合部66被套装到相邻的侧架61上的筒状体65上。
接着,在两上部框架件10的上端配设盖体140。即,在将下部立起板部141A从外侧抵接在立起部11上,将下部立起板部141A的下端从上方抵接在承接面11a上的状态下,将从外侧穿到下部立起板部141A的下端部分的螺栓体145与预先位于向外的槽部14内的螺母体14b进行螺纹接合,由此,将上部框架件10装拆自如地固定在立起部11上。
此时,上板部142上的横板部142A的最上面142a,处于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上面54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而且比扁平面52a稍低的位置,另外,使内端倾斜部142B的倾斜上面142b位于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上面54a下降了的低的位置。而且,该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将下部立起板部141A从上方抵接在下端承接面11a上而一直维持一定。
这样,在进行物品支承体50的安装或盖体140的配设的前后,在本体框架1侧配设了去路导向装置110、归路导向装置116、上部切换机构130、下部切换机构131、分配机构132A、132B等。由此组装成转换设备。
这样组装成的转换装置,使驱动装置34的电动机35工作,通过与减速机36连动的驱动轴31使链轮39强制回转,由此,将两环形链40移动。通过该两环形链40的移动,使物品支承体50群通过回转体70在两导轨部18、26的向上的支承面18a、26a上被支承导向,同时,通过侧滚筒71在两导轨部18、26的横向导向面18b、29a上被导向,由此,可在稳定的状态下移动。此时在归路侧,由于上端延长部29位于回转体70的上方,而可以阻止该回转体70浮起,因而可将物品支承体50群在不发生上下晃荡的稳定的状态下移动。由此,物品支承体50群进行循环移动,因而被供给到始端部的物品支承体50群上的物品160可在主输送路径45进行输送。
在输送时,两环形链40在去路上的移动,是在盖体140的下方而且在润滑油承接部13的上方进行,而且两环形链40在去路上的移动是在上端延长部29的下方而且在润滑油承接部25的上方进行。
这样进行输送时,与物品支承体50群一体地进行移动的物品横推体80,其导向滚筒108被导向装置群110、116导向,由此,通过被导向部96沿物品支承体50的纵向51往复移动,或与物品支承体50一起沿主输送路径45进行直线状移动。
即,例如被一侧的始端导向部111A导向的导向滚筒108,分配机构132A在直线状分配的姿态的时候被前进导向,而且在未受到导向作用的状态下前进之后被终端导向部114A导向。由此,物品横推体80不作用到物品160上,将物品160在主输送路径45上一直前进状地进行输送。而且相反侧也同样,始端导向部111B的导向滚筒108从分配机构132B向终端导向部114B移动。
另外,被一侧的始端导向部111A导向的导向滚筒108,分配机构132A在倾斜状分配姿态的时候向内侧被倾斜导向,被内移动导向部112A导向而向内侧移动,然后,通过上部切换机构130移动到外移动导向部113B,在被该外移动导向部113B导向而向外侧移动之后被终端导向部114B导向。由此,物品横推体80群一边在输送方向移动一边横切主输送路径45,因而,另一侧的横推作用部85对物品160横推作用,将该物品160一边改变方向一边相对于主输送路径45倾斜状地分支移动,送到另一方的分支传送带151B。
而且相反侧也同样,始端导向部111B的导向滚筒108,被分配机构132B、内移动导向部112B、上部切换机构130、外移动导向部113A、终端导向部114A导向,物品横推体80群的一侧的横推作用部85,通过横推抵接部件90横推作用到物品160,将该物品160送到一方的分支传送带151A。
如上所述,到达终端导向部114A、114B的端部的导向滚筒108被翻转导向体136A、136B导向而翻转。于是在归路导向装置116中,首先被内移动导向部117A、117B导向而移动到中央部,接着由下部切换机构131向左右分配,然后,通过外移动导向部118A、118B导向而向外侧移动。然后,被翻转导向体135A、135B导向翻转,然后被移动到始端导向部111A、111B的任一方。
这样进行翻转时,前后的侧架61间相对呈被伸缩的状态,由此,虽然配合部66和圈体75滑动连接移动,但是此时铁制的配合部66和树脂制的圈体75的滑动连接移动,也就是进行配合面由不同材质构成的情况下的滑动连接移动,因此,例如与配合面由相同材质构成的情况下的滑动连接移动相比,可以减少磨损或噪音的发生。
如上所述,在移动物品横推体80的情况下,在物品横推体80不进行横推移动的无负荷状态下,或在横推移动重量轻的物品160的轻负荷状态下,两向上的舌片体101的抵接部101a从下方与凸状部53的扁平面53a抵接,下部被导向面96b、97b在其弹性反弹力产生的下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在下部导向面59b、60b上,同时,两向前的舌片体103的抵接部103a从内侧抵接在导向部59的前后导向面59a上,前后被导向面97a在其弹性反弹力产生的向后推的力的作用下被推压到导向部60的前后导向面60a上。
由此,物品横推体80相对于物品支承体50的纵向51的往复移动,在抵接部101a与扁平面53a弹性抵接而滑动连接、下部被导向面96b、97b抵接在下部导向面59b、60b上滑动连接、抵接部103a弹性地抵接在前后导向面59a上滑动连接、前后被导向面97a抵接在前后导向面60a上滑动连接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物品横推体80在对重的物品160进行横推移动的重负荷状态下,物品横推体80因该横推偏载荷而相对于物品支承体50稍稍位移。即,在与物品160抵接侧,被导向部96、97抵抗向上的舌片体101的弹性力上升,上部导向面96c、97c从下方抵接在凸状部53的扁平面53a上,而且在与物品160抵接侧的相反侧,前后被导向面96a抵抗向前的舌片体103的弹性力从内侧抵接在前后导向面59a上。
由此,物品横推体80相对于物品支承体50的纵向51的往复移动,在上部被导向面96c、97c或抵接部101a抵接在扁平面53a上滑动连接、下部被导向面96b、97b抵接在下部导向面59b、60b上滑动连接、前后被导向面96a或抵接部103a抵接在前后导向面59a上滑动连接、前后被导向面97a抵接在前后导向面60a上滑动连接的状态下进行。
由此,上述物品横推体80的往复移动,可以在通过前后的被导向部96、97配合在物品支承体50上的导向部59、60而被导向的状态下,即,在产生适合的滑动连接摩擦力的状态下,不产生晃荡地,而且不产生大的姿势(朝向)变化地一直稳定地进行。进而,舌片体101、103群在纵向51的两端分开形成,因此,物品横推体80的移动,可以在往复移动中的任一移动过程中都产生同等的合适的滑动连接摩擦力的状态下进行。
另外,在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下面形成向下的凸状部53,同时,该凸状部53的下部形成为扁平面53a,被导向部96、97的上面形成在从下方与扁平面53a相向的上部被导向面96c、97c上,因此,在物品横推体80群向纵向51移动时,上部被导向面96c、97c在扁平面53a上滑动,由此,该移动可以在摩擦阻力低的状态下进行,因而不会对物品横推体80造成损伤,而且不会使物品支承体50侧磨耗,可以顺畅进行所期望的移动。
如上所述,物品横推体80群一边在输送方向上移动一边横切主输送路径45,由此,横推作用部85对物品160进行横推作用,使该物品160分支移动,送到分支传送带115A、115B,然而,此时物品160被支承在凸状部52群的扁平面52a之间,而且在扁平面52a上面滑动,因此,该分支移动可以在摩擦阻力小的状态下进行,因而不会损伤物品160,而且不会使物品支承体50侧磨耗,可以顺畅进行所期望的分支移动。
横推作用部85的侧部、前端部81A的左右角部形成圆弧状侧面81b,在使横推抵接面90a与该圆弧状侧面81b的后端相连的状态下,设置着横推抵接部件90,由此,可使该横推作用部85的侧部的全长作为横推作用面,因而不仅可以进行稳定的横推移动,而且可以减小前后的物品横推体80上的横推作用部85间的间隙S(参照图6),在物品160不被夹卡的状态下进行所期望的横推移动。
横推作用部85的上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向前下方的倾斜状上面86a,同时,在与该倾斜状上面86a相连的前端部分,形成有角度比上述倾斜状上面86a平缓的始端凹圆弧状上面81a,由此,例如在开始横推时,在物品160将要夹卡在前后的物品横推体80之间的状态下,首先,角度平缓的始端凹圆弧状上面81a平滑地潜入该物品160的下面,于是成为由倾斜状上面86a将物品160抬起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在不产生夹卡的状态下进行所期望的横推移动,因而可以防止物品160和物品横推体80的破损。由于前端部81A的左右角部形成圆弧状侧面81b,因此可以更加顺畅地向物品160下潜入。
如上所述,通过将物品横推体80群一边沿输送方向移动一边横切主输送路径45,由横推作用部85对物品160施加横推作用,使该物品160分支移动,分送到分支传送带151A、151B,此时的物品支承体50上的物品160,越过用于闭塞环形链40的上部而固定在上部框架10上的盖体140的上方,因而可以防止附着在物品160上的尘埃等掉落到环形链40侧。
此时,使盖体140的最上面142a位于与上述物品支承体50的上面54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上,同时,使分支路径150A、150B的分支输送面150a、150b位于与最上面142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上,由此,来自物品支承体50侧的物品160从最上面142a不产生上下晃荡地顺畅地向分支输送面150a、150b分支移动,因而可以防止物品160的损伤和产生噪音。
进而,由于盖体140的内端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上面54a下降的倾斜上面142a,因此,例如即便物品160自身为软的物体,或物品160的包装体为软的物体,因其挠曲而呈下垂状与上面54a接触的情况下,在分支移动而从上面54a向最上面142a移动时,首先要由倾斜上面142a接住而导向至最上面142a侧,因此垂下的部分不会夹卡到盖体140的下面,可以确实地在该盖体140的上方分支移动。
另外,盖体140的侧板部141和上板部142形成的拐角部143的内面侧形成有凹部144,由此,来自物品支承体50侧的物品160在与最上面142a接触时产生大的冲击的话,上板部142通过凹部144变成弯曲状,因而可以将冲击缓冲。
下面,根据图21~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即,在物品支承体50上的纵向51的两端,分别通过插入结合等安装着侧架171。这些侧架171,在主输送路径45的方向上长的本体部172内面侧的上部的前后两个部位,设置向内方突出的长方筒状的插入部173,而且在插入部173之间形成有插入孔174。进而在本体部172上的中间的下部,通过折曲而形成有朝向内方的突出片172A。另外,在侧架171的外面侧的前部的一个部位,形成向外方突出的筒状连接部175,进而,在后部形成有向内外两侧和后方开放的凹入状的配合部176。
上述筒状连接部175的外端部分形成向内侧突出的厚壁部分175A,由该厚壁部分175A的内周面形成插入孔177。在该插入孔177连续的状态下,从厚壁部分175A的内端向内方连续设置筒状部,该筒状部在周向上被分割成四个(多个)而形成为舌片部175B,同时,在这些舌片部175B的内端形成有向内的凸部175C。在上述筒状连接部175的内面侧从周向上的四个部位(多个部位)向轴心方向连续设置着承接部178。在此,侧架171或筒状连接部175或舌片部175B群等由树脂一体成形,因而可以容易地形成。由以上的172~178等构成侧架171的一例。
这样形成的侧架171,在由物品支承体50上的物品载置板部54和前板部57或后板部58形成的前后一对的空间部中插入一对的插入部173,接着,把从外侧穿过贯通孔174的螺栓体69与螺纹接合部55A、56A中的任一进行螺纹接合,从而安装在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
来自上述环形链40侧的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从外侧被插入筒状连接部175的插入孔177,将舌片部175B群的向内的凸部175C与向外的凹部44弹性配合,将长尺寸连接销43与筒状连接部175接合,由此,可将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分别通过侧架171与环形链40连接,因而可在左右一对的环形链40间安装多个物品支承体50。此时,侧架171的配合部176被套装在相邻侧架171上的筒状连接部175上。在长尺寸连接销43将要被插入超过所需量时,会与承接部178抵接而得到阻止。
在上述筒状连接部175上套装着外周部由聚氨酯构成的回转体(被导向部件的一例,由轴承形式或滚筒形式等构成)180,这些回转体180被上述本体框架1侧的两导轨部18、26的向上的支承面18a、26a支承导向。另外,在上述突出片172A上,通过纵轴182可自由空转地设置着外周部由聚氨酯构成的侧滚筒(被导向部件的一例)181,这些侧滚筒181被上述本体框架1侧的导轨部18的横向导向面18b导向。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虽然横推作用部85的上部形成为,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向前下方的倾斜状上面86a,同时,在与该倾斜状上面86a相连的前端部分,形成角度比上述倾斜状上面86a平缓的始端上面,但是,倾斜状上面86a与始端上面以相同的角度连续地形成的方式等也可以。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虽然始端上面形成为凹圆弧状而且以小的倾斜逐渐上升的始端凹圆弧状上面81a,倾斜状上面86a为直线状而且以比始端凹圆弧状上面81a大的倾斜角度逐渐上升地形成,但是,始端凹圆弧状上面81a形成为直线状上面或凸圆弧状上面的形式,或倾斜状上面86a形成为凹或凸的圆弧状上面的形式也可以。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横推作用部85的上部,后端部分形成为凸圆弧状的拐角面86d,但是,将其形成为直角状的拐角的形式等也可以。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虽然作为横推作用部85的上部,从前部向后部连续地形成凹圆弧状而且以小的倾斜逐渐上升的始端上面81a、直线状而且以比始端上面81a大的倾斜角度逐渐上升的倾斜状上面86a、凸圆弧状而且逐渐上升的前凸圆弧状上面86b、凸圆弧状而且形成顶部的后凸圆弧状上面86c、凸圆弧状而且下降的拐角面86d,和凸圆弧状而且下降的凸圆弧状后面86e;但是,也可以是由在横推作用部85的上部整个区域连续的圆弧状面形成的形式,或由多个直线状面将上部整个区域连续形成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作为横推作用部85的侧部,前端部81A的左右角部形成圆弧状侧面81b,在横推抵接面90a与该圆弧状侧面81b的后端相连的状态下设置形成横推抵接部件90,但是,也可以是左右角部为有棱角的形式,或在俯视状态下横推抵接面90a相对于圆弧状侧面81b形成为凹或凸的台阶状的形式。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以配合方式将横推抵接部件90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横推作用部85的倾斜的横向倾斜面86f的部分的形式,但也可以是以粘接或螺栓结合等方式将横推抵接部件90固定在横向倾斜面86f上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作为横推作用部85,设有将顶板件86与上板件81连接的左右方向肋板件87,在顶板件86的上面,左右方向肋板件87的上方位置跨左右方向的全长形成有凹部89,但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的一部分形成凹部89的形式,或不存在左右方向肋板件87的形式,或左右方向肋板件87的上方位置的上面形成为扁平状或凸部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俯视状态下,是物品横推体80的上板件81或横推作用部85的顶板件86,形成为前端部宽度大而且宽度逐渐缩小成后端部宽度小的梯形板状,而且底板件84形成为矩形板状,相对于梯形板状的上板件81或顶板件86在纵向51的两侧突出的形式,但是,也可以是底板件84以容纳在下面的方式形成在梯形板状的上板件81或顶板件86上的形式。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横推体80的后板件84,是由与上板件81的宽度窄的后端部相连的宽度窄的上半部83A,和宽度逐渐变大的梯形状下半部83B形成为倒T字状的形式,但也可以是后板件84整体上形成为梯形状的形式。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支承体50,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下面中间部连续设置一对的腿板部55、56,由此在腿板部55、56之间形成导向部59、60,物品横推体80在底板件84的上面侧形成与导向部59、60配合的被导向部96、97,该被导向部96、97在俯视状态下为纵向长的长方形,通过相对于底板件84的幅宽突出的部分,形成对纵向51的移动限度进行限制的被止挡部99,但是,也可以是将被导向部96、97容纳在底板件84的幅宽内,分别形成被止挡部的形式。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横推体80上的底板件84的下面84a形成为扁平状,但是也可以是将底板件84的下面形成为台阶状的形式,或形成为双重底的台阶状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支承体50是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54、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下面中间部连续设置成一对并在其间形成导向部59、60的腿板部55、56、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57、从该前板部57的下端朝向后方的前部圆弧部57A、从物品载置板部54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58,和从后板部58的下端朝向前方的后部圆弧部58A构成;在物品横推体80上,在两圆弧部57A、58A从上侧相向设置的底板件84的上面侧,形成与导向部59、60配合的被导向部96、97,将两圆弧部57A、58A形成在两腿板部55、56的下端的下方位置的形式。但是,也可以是将两圆弧部57A、58A的部分形成为扁平部的形式,或将两圆弧部57A、58A或扁平部与两腿板部55、56连接的形式,或两圆弧部57A、58A或扁平部形成在与两腿板部55、56相同的水平面上,或位于上方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上面54a上形成沿纵向51的向上的凸状部52,同时,在物品横推体80侧形成从上方与凸状部52相向的凹槽部104,凸状部52的上部形成在扁平面52a上。但是,也可以是凸状与凹槽反过来的形式、不形成凸状或凹槽的形式、凸状部52的上部不呈扁平面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物品载置板部54的下面形成沿纵向51的向下的凸状部53,同时,被导向部96、97的上面形成为从下方与凸状部53相向的被导向面96c、97c,凸状部53的下部形成扁平面53a,但也可以是不形成凸状部53的形式、凸状部53的上部不形成扁平面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物品支承体50的一对的腿板部55、56间形成导向部59、60,在物品横推体80上,于底板件84的上面侧形成与导向部59、60配合的被导向部96、97,但是,也可以是在两腿板部55、56的外侧形成导向部,同时,在与其对应的底板件84侧形成被导向部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是由物品载置板部54和两腿板部55、56将导向部59、60形成为在相向侧开放的槽状,两导向部59、60由相向的面形成前后导向面59a、60a,同时,由向上的面形成下部导向面59b、60b,由物品载置板部54的向下的面形成上部导向面53a,构成为,被导向部96、97可以被各导向面59a、60a、59b、60b、53a导向的形式,但也可以是上部导向面53a与物品载置板部54的向下的面分别地形成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横推体80的被导向部96侧,设置着从下方与物品支承体50上的物品载置板部54自由抵接的向上的弹性体(向上的舌片体101),和从内侧与前部的腿板部55自由抵接的向前的弹性体(向前的舌片体103),但是,也可以是将向上的弹性体和向前的弹性体的一方或双方省略的形式等,或作为向上的弹性体或向前的弹性体,形成与舌片状的形式不同的突起状,或与其他物体接合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物品横推体80的下部侧,被本体框架1侧的导向装置110、116导向的被导向体(导向滚筒108),被安装在通过将其上部埋入支承在被导向部96、97的中央部而垂设着的支承轴(滚筒轴107)的突出下部;但是,也可以是将被导向体安装在从物品横推体80的下部呈一体状地垂设着的支承轴部上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横推体80的上板件81和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一部分板厚形成得不均匀,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随着相对于上板件81向下方延伸,板厚向相向侧(物品横推体80的中心侧)逐渐变厚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是,形成为在上板件81和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中的任一个或两个板件相对于剩下的板件厚度变厚的形式、板厚从最初开始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得较厚的形式、将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板厚随着相对于上板件81向下方延伸而向相反侧逐渐增厚的形式、将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板厚随着相对于上板件81向下方延伸而向相同方向侧逐渐增厚的形式,上板件81和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厚度完全相同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支承体50的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随着从物品载置板部54向下方延伸而向相向侧逐渐接近地向内侧倾斜地形成,物品横推体80的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随着相对于上板件81向下方延伸而向相向侧板厚逐渐增厚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是,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在从物品载置板部54呈垂直状向下方延伸的形式,或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随着从物品载置板部54呈垂直状向下方延伸,而向与前后的相同方向侧逐渐倾斜地形成的形式,或前板部57和后板部58随着从物品载置板部54向下方延伸而向相反侧逐渐离开地向外侧倾斜地形成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横推体80的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随着相对于上板件81向下方延伸,板厚逐渐增厚地形成,同时,位于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下端之间的底板件84与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下端连续而形成得较厚,进而,底板件84,随着从与前板件82和后板件83的下端连续的部分向中央部分延伸,而夹着空部84A板厚逐渐增厚地形成;但是,也可以是底板件84形成得较薄的形式,或底板件84的板厚形成为相同厚度的形式,或底板件84形成为双重底板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本体框架1的上部配置着用于闭塞环形回转体(环形链40)的上方的盖体140,使该盖体140的最上面142a位于与物品支承体50的上面54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上,同时,形成相对于内端部分50的上面54a下降的倾斜上面142b;但是,也可以是盖体140的最上面142a位于物品支承体50的上面54a的下方的水平面的形式,或盖体140的内端部分位于与物品支承体50的上面54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上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盖体140由侧板部141,和从该侧板部141的上部向内方直角状折曲的上板部142形成为倒L字状,侧板部141在从外侧抵接在立起部11上的状态下固定在本体框架1侧,由上板部142形成最上面142a和倾斜上面142b;但是,也可以是从侧板部141的上部向内方连续设置向上的凸圆弧状的上板部,由凸圆弧状的顶部形成最上面,同时,在自由端部分形成倾斜上面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本体框架1的上部形成位于立起部11的外侧的向上的承接面11a,盖体140,在将侧板部141从外侧抵接到立起部11上而且侧板部141的下端抵接在承接面11a上的状态下固定到本体框架1侧;但也可以是不形成承接面11a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盖体140由侧板部141和上板部142形成为倒L字状,由上板部142形成最上面142a和倾斜上面142b,在侧板部141和上板部142形成的拐角部143的内侧形成凹部144,但也可以是不形成凹部144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本体框架1的侧外方相对于主输送路径45设置分支路径150A、150B,使该分支路径150A、150B的分支输送面150a、150b位于与盖体140的最上面142a呈同一面状的水平面上;但也可以是使分支输送面150a、150b位于最上面142a的下方的水平面的形式。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本体框架1的上部形成向上的立起部11,同时,在该立起部11的内侧形成导轨部18,使该导轨部18的向上的支承面18a位于与立起部11的上端11b同等的或稍下方的位置,对被导向部件(回转体70)进行支承导向;但是也可以是分别配设导轨部的形式,或使导轨部18的向上的支承面18a位于立起部11的上端11b的下方的位置的形式。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物品支承体50通过设于两端的侧架61安装在环形回转体(环形链40)之间,在本体框架1的上部形成导轨部18,同时,在导轨部18上形成向上的支承面18a和向内侧的横向导向面18b,在侧架61上设置被向上的支承面18a支承引导的被导向部件(回转体70),和被横向导向面18b导向的被导向部件(侧滚筒71);但也可以是将横向导向面18b和被导向部件省略了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被导向部件由绕着沿纵向51的轴心(连接轴心43A)自由回转的回转体70构成,立起部11的上端11b位于该轴心(连接轴心43A)的下方;但是,也可以是轴心(连接轴心43A)位于立起部11的上端11b的下方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使立起部11的上端11b位于环形回转体(环形链40)的下面40a的下方的形式;但是,也可以是环形回转体(环形链40)的下面40a位于立起部11的上端11b的下方的形式。在该情况下,为了将环形链40上的特定的长尺寸连接销43被插入筒状连接部67,可以通过抬高等而使环形链40的规定部位稍稍上升,使该下面40a位于立起部11的上端11b的上方,然后,向外侧移动(挠曲),从而,使该规定部位穿过立起部11的上方向外侧移动,因而可以将长尺寸连接销43的突出部分位于润滑油承接部13的上方来进行。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作为环形回转体采用环形链40,在对连杆41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销42群中,通过将规定的连接销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长尺寸连接销43构成突出部;但也可以是在环形链40的规定部位形成突出部的形式,或采用在规定部位形成突出部的环形带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安装于物品支承体50的两端的侧架61上,设置形成有插入孔68的筒状连接部67,将该筒状连接部67上的插入孔68的内端侧形成部分在周向上分隔成多个舌片部67B,同时,在这些舌片部67B上形成向内的凸部67C,来自环形回转体(环形链40)侧的突出部(长尺寸连接销43)构成为,可以从外侧自由插入筒状连接部67的插入孔68,同时,在突出部上形成有与向内的凸部67C自由弹性配合的向外的凹部44;但是,也可以是不设置凸部67C或向外的凹部44,将突出部与插入孔68弹性地密接配合的形式,或使来自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从外侧插入形成于侧架自身的插入孔中的形式,或通过螺栓接合在侧架自身上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筒状连接部67自由内嵌在设于侧架61侧的筒状体65中,在筒状体65的内周面侧形成环状槽65A,同时,在筒状连接部67的舌片部67B上形成与环状槽65A自由弹性配合的向外的凸部67D;但也可以是不设置环状槽65A或向外的凸部67D,使筒状连接部67与筒状体65弹性密接配合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筒状连接部67由树脂制成,在其外端形成了与筒状体65的外端面自由抵接的锷部67A;但也可以是将锷部67A省略,在位置确定的状态下进行固定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配合部66和筒状连接部65侧的配合面由不同材质构成,但也可以是由相同材质构成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由铁制的配合部66和树脂制的圈体75构成的形式,但也可以是树脂制的配合部66和铁制的圈体75构成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作为物品支承体50构成为下面侧开放的型轨状的形式,但也可以是不开放的形式等。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本体框架1的两侧外方分别设置分支传送带151A、151B,将物品160横推而分支送出到主输送路径45的两侧部外方;但是,也可以是在本体框架1的一侧外方设置分支传送带(151A或151B)的形式等。另外,作为转换设备,也可以插入到把来自多个输送传送带的物品合流到一个输送传送带上的形式,或把来自一个输送传送带的物品分支到多个输送传送带的形式中进行使用。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上部框架件10和下部框架件20的分体化的形式,但也可以是下部框架件20形成为侧板、侧框架形式的。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横推抵接部件90在以30度的倾斜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安装着,但是该倾斜角度是可以任意设定的。
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在物品支承体50上设有套装在该物品支承体50上沿纵向被导向的物品横推体80的转换设备,但也可以是将物品横推体80省略了的板条式输送机形式的转换设备等。

Claims (12)

1.一种转换设备,设有:沿主输送路径配设的左右一对的环形回转体;物品支承体,所述物品支承体在所述左右一对环形回转体之间安装多个,且以与主输送路径成正交状的方向作为纵向;其特征为:
在所述物品支承体的纵向的两端设有侧架,在这些侧架的外面侧的前后部的一方,设置着向外方突出并形成有纵向的插入孔的筒状连接部,在所述各环形回转体上设有向所述物品支承体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构成为可从外侧自由插入所述筒状连接部的插入孔,在所述侧架的前后部的另一方形成向内外两侧方和另一方的外方开放的凹入状的配合部,同时,该配合部构成为可自由套装在相邻的侧架上的筒状连接部侧,所述配合部和筒状连接部侧的配合面由不同材质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配合部和筒状连接部侧的材质分别由铁制和树脂制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环形回转体由环形链构成,所述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由尺寸长的连接销形成,所述尺寸长的连接销通过使对所述环形回转体的链环间进行连接的连接销群中的规定的连接销向内侧突出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为:
所述筒状连接部上的插入孔的内端侧形成部分形成为在周向被分隔成多个部分的舌片部,同时,这些舌片部上形成有向内的凸部,在所述环形回转体的突出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向内的凸部自由弹性配合的向外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架、筒状连接部和舌片部由树脂一体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架上安装向外方突出的筒状体,
所述筒状连接部构成为可自由嵌装在所述筒状体中,在所述筒状体的内周面侧形成有环状槽,同时,在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舌片部形成有与所述环状槽自由弹性配合的向外的凸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连接部为树脂制的,在其外端形成有与所述筒状体的外端面自由抵接的锷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为:设有嵌套在该物品支承体上被导向的物品横推体;
所述物品支承体设有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所述物品横推体由:从上侧与所述物品载置板部相向的上板件、从该上板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件、和从所述上板件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件形成;
所述前板件和后板件形成为,随着相对于上板件向下方延伸,板厚逐渐变厚。
9.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板件和后板件形成为,随着相对于上板件向下方延伸,板厚向相向侧逐渐变厚。
10.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物品支承体由:所述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所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构成;物品支承体的前板部和后板部,随着从物品载置板部向下方延伸,朝相向侧逐渐接近地向内侧倾斜地形成;所述物品横推体的前板件从外侧与所述前板部相向,所述物品横推体的后板件从外侧与所述后板部相向,所述前板件和后板件,随着相对于上板件向下方延伸,板厚朝相向侧逐渐变厚地形成。
11.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物品支承体由:所述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所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构成;物品横推体由:所述上板件、所述前板件、所述后板件、位于所述前板件和所述后板件的下端之间的底板件,和设于所述上板件的上方的横推作用部形成,所述前板件从外侧与所述物品支承体的前板部相向,所述后板件从外侧与所述物品支承体的后板部相向。
12.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品横推体设有位于前板件和后板件的下端间的底板件,
该底板件形成为,随着从与所述前板件和所述后板件的下端连续的部分向中央部分延伸,板厚逐渐变厚。
CN2010102415186A 2005-03-28 2006-03-27 转换设备 Active CN101891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90331A JP4211752B2 (ja) 2005-03-28 2005-03-28 コンベア設備
JP2005-090327 2005-03-28
JP2005-090328 2005-03-28
JP2005090327A JP4215017B2 (ja) 2005-03-28 2005-03-28 転換設備
JP2005-090329 2005-03-28
JP2005-090331 2005-03-28
JP2005090329A JP4581783B2 (ja) 2005-03-28 2005-03-28 転換設備
JP2005090328A JP4552723B2 (ja) 2005-03-28 2005-03-28 転換設備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80994A Division CN1840446B (zh) 2005-03-28 2006-03-27 转换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1064A CN101891064A (zh) 2010-11-24
CN101891064B true CN101891064B (zh) 2012-02-15

Family

ID=36607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15186A Active CN101891064B (zh) 2005-03-28 2006-03-27 转换设备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506743B2 (zh)
EP (1) EP1707512B1 (zh)
KR (2) KR100944402B1 (zh)
CN (1) CN101891064B (zh)
AT (1) ATE477202T1 (zh)
DE (1) DE602006016038D1 (zh)
ES (1) ES2348739T3 (zh)
PL (1) PL1707512T3 (zh)
TW (1) TWI2755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2000049C2 (nl) * 2006-04-10 2007-10-11 Riet Equipment B V Van Transportinrichting.
KR101063398B1 (ko) 2009-12-01 2011-09-0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와셔액 가열기능을 갖는 와셔펌프장치
JP5652618B2 (ja) 2010-07-07 2015-01-14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仕分け手段
ES2585002T3 (es) 2010-08-27 2016-10-03 Dematic Corp. Clasificador de desplazamiento positivo
US8548536B1 (en) * 2012-04-17 2013-10-01 Dennis M. Gunnip Smart phone case with carry stand
CA3130581A1 (en) * 2019-02-19 2020-08-27 Aegis Sortatio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ual density sorter
EP3822201A1 (de) * 2019-11-12 2021-05-1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örde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ortieren von stückgüter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02694A1 (en) * 1992-12-16 1994-06-22 Vanderlande Industries Nederland B.V. A conveyor
US5613591A (en) * 1992-11-09 1997-03-25 Litton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Inc. Sortation conveyor and devices
US6139240A (en) * 1997-11-26 2000-10-31 Daifuku Co., Ltd. Orthogonal type branching conveyer for diverting articles carried by a conveyer in an automated warehouse
CN1579904A (zh) * 2003-08-05 2005-02-16 株式会社大福 转换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1407B2 (ja) 1990-10-08 1999-01-27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転換装置
US5127510A (en) * 1990-10-31 1992-07-07 Rapistan Demag Corporation Modular diverter shoe and slat construction
AU643562B2 (en) * 1990-10-31 1993-11-18 Rapistan Corp. Modular diverter shoe and slat construction
US5221474A (en) 1990-12-28 1993-06-2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Transfusion filtering device
JP2541336Y2 (ja) 1991-11-06 1997-07-16 トーヨーカネツ株式会社 仕分装置
JP2887028B2 (ja) 1992-07-28 1999-04-26 オークラ輸送機株式会社 搬送振分装置
JPH0649427A (ja) 1992-07-30 1994-02-22 Toray Ind Inc フレキシブル印刷回路基板用接着剤組成物
JPH06115680A (ja) 1992-10-08 1994-04-26 Okura Yusoki Co Ltd 搬送振分装置
JP3058525B2 (ja) 1992-10-08 2000-07-04 オークラ輸送機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2596923Y2 (ja) * 1992-12-14 1999-06-28 トーヨーカネツ株式会社 仕分装置
DE9317226U1 (de) * 1993-11-10 1994-01-27 Winklhofer & Soehne Gmbh Hohlbolzen-Gelenkkette
JP2929408B2 (ja) 1993-11-30 1999-08-03 トーヨーカネツ株式会社 仕分装置
US5595279A (en) * 1995-06-06 1997-01-21 Western Atlas Inc. Sortation conveyor
JPH0952621A (ja) * 1995-08-11 1997-02-25 Daifuku Co Ltd 転換装置
JP2835703B2 (ja) 1995-08-28 1998-12-14 トーヨーカネツ株式会社 仕分装置における移動シュー
JPH09196030A (ja) 1996-01-22 1997-07-29 Kazuo Kunieda 組立ブロック及びその成形型装置並びに製造方法
JP3065578B2 (ja) 1998-03-10 2000-07-17 トーヨーカネツ株式会社 仕分け装置用の押動体
NL1010036C2 (nl) * 1998-09-09 2000-03-10 Vanderlande Ind Nederland Transportinrichting.
JP2000118699A (ja) 1998-10-07 2000-04-25 Daifuku Co Ltd 搬送装置
JP3519288B2 (ja) 1998-10-21 2004-04-12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仕分けコンベヤ用スライドシュー
JP2001301957A (ja) 2000-04-20 2001-10-31 Daifuku Co Ltd 転換装置
ATE330882T1 (de) * 2000-09-28 2006-07-15 Siemens Ag Sortiervorrichtung mit verdrängen von schuhen und latten sowie verfahren zum sortieren
JP3791391B2 (ja) 2001-10-23 2006-06-28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転換設備
NL1020825C2 (nl) * 2002-06-11 2003-12-17 Vanderlande Ind Nederland Transportinrichting met langs dragers verschuifbare duwschoenen.
DK1592631T3 (da) * 2003-02-07 2008-01-02 Intelligrated Inc Tremmesorteringstransportör
DE602004017872D1 (de) * 2003-08-01 2009-01-02 Dematic Corp Schuh für sortierer mit zwangsverschiebu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3591A (en) * 1992-11-09 1997-03-25 Litton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Inc. Sortation conveyor and devices
EP0602694A1 (en) * 1992-12-16 1994-06-22 Vanderlande Industries Nederland B.V. A conveyor
US6139240A (en) * 1997-11-26 2000-10-31 Daifuku Co., Ltd. Orthogonal type branching conveyer for diverting articles carried by a conveyer in an automated warehouse
CN1579904A (zh) * 2003-08-05 2005-02-16 株式会社大福 转换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L1707512T3 (pl) 2011-02-28
US20060219521A1 (en) 2006-10-05
TW200633913A (en) 2006-10-01
KR100944402B1 (ko) 2010-02-25
EP1707512A2 (en) 2006-10-04
EP1707512B1 (en) 2010-08-11
US7506743B2 (en) 2009-03-24
KR101013117B1 (ko) 2011-02-14
CN101891064A (zh) 2010-11-24
EP1707512A3 (en) 2007-03-14
ES2348739T3 (es) 2010-12-13
ATE477202T1 (de) 2010-08-15
KR20060104927A (ko) 2006-10-09
DE602006016038D1 (de) 2010-09-23
KR20090117679A (ko) 2009-11-12
TWI275549B (en) 2007-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91064B (zh) 转换设备
KR101237315B1 (ko) 반송설비
US8371437B2 (en) Module for a conveyor mat and modular conveyor mat
CN1840446B (zh) 转换设备
CN102574640A (zh) 具有受驱辊的模块、带和输送机
US10793363B2 (en) Belt conveyor
CN1840447B (zh) 转换设备
CN101870401B (zh) 用于物品的移动的模块化辊平面
EP1707511B1 (en) Article changeover system
US10202245B1 (en) Conveyor device
US20090308716A1 (en) Belt Conveyor
CN103415453A (zh) 输送系统、输送件和导轨
JP4650306B2 (ja) 転換設備
EP1592631B1 (en) Slat sortation conveyor
KR102120632B1 (ko) 체인 컨베이어용 슬랫
CN102741138B (zh) 链节,输送元件,以及用于压缩烟草、条状物或类似物的装置
JP4581783B2 (ja) 転換設備
JP3425064B2 (ja) コンベアベルトのキャリアガイド
JP2006273438A (ja) コンベア設備
JP4941436B2 (ja) コンベア設備
JP4497005B2 (ja) 転換設備
CN115179224A (zh) 连接块
JP2006273435A (ja) 転換設備
AU2004247279A1 (en) A conveyor roller assembly
KR20150118234A (ko) 트로퍼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부상식 벨트 컨베이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