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3679A - 用于具有多个温度等级的印刷机的温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具有多个温度等级的印刷机的温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3679A
CN101883679A CN200880115056.4A CN200880115056A CN101883679A CN 101883679 A CN101883679 A CN 101883679A CN 200880115056 A CN200880115056 A CN 200880115056A CN 101883679 A CN101883679 A CN 1018836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heat
control point
temperature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50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83679B (zh
Inventor
安德烈斯·哈里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otrans SE
Original Assignee
Technotrans S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otrans SE filed Critical Technotrans SE
Publication of CN1018836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36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83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36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22Means for cooling or heating forme or impression cylind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低温(NT)温控点、至少一个中间温度(MT)温控点、以及至少一个高温(HT)温控点,这些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以及至少一个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NT温控点将NT区域控制为低温、借助于MT温控点将MT区域控制为中间温度、以及借助于HT温控点将HT区域控制为高温,低温比中间温度低,且中间温度比高温低。该装置还包括低温(NT)控制装置和高温(HT)控制装置。能借助于NT控制装置和HT控制装置控制MT控制点处的温度。

Description

用于具有多个温度等级的印刷机的温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用于对具有不同工作温度的印刷机的工作点进行温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各种系统,为了温控原因而将印刷机上或印刷机各区域上使用的流体升高至特定温度或保持在特定温度。
例如,DE 4426077描述了一种具有两个制冷机的系统。
DE 10316860和WO 2006072558公开了具有热回收的系统。
鉴于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能源价格的增长,仍一直在寻找怎样最优化印刷机上的热质转移(
Figure GPA00001132924600011
Stoffübertragung)的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有效地控制印刷机上不同工作点处的过程热的温度、以及以经济和符合生态学的方式使用在工作点处产生的过程热。
技术方案
该发明目的通过如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来解决。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了有利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至少一个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至少一个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所述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以及至少一个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NT温控点将NT区域控制为低温、借助于MT温控点将MT区域控制为中间温度、以及借助于HT温控点将HT区域控制为高温,其中所述低温比所述中间温度低,且所述中间温度比所述高温低;
其中,该装置包括中央热交换系统,中央热交换系统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中央热交换系统对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进行温控,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以及
其中,热交换系统与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在N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M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以及H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传递。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即传递到热交换流体的热能够被其它待预热的温控点利用。这在起动操作期间特别有利,在起动操作期间不同区域尚未达到工作温度。
在这种装置中,每一个温控点原理上均能形成为单独的主回路,单独主回路设计成使得热流能通过热交换器消散到次级回路。优选地,这种次级回路是中央热交换系统的一部分,或是与中央热交换系统成热交换关系的另一闭合回路。然而,各个温控点也能形成为由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操作助剂、特别是热交换流体直接流动通过的回路,使得热流与在回路内循环的操作助剂一起转移,从而热流与操作助剂流的流动载体团结合在一起。操作助剂是指供应到印刷机以供印刷机工作和/或在印刷机内循环的任意流体,特别是润湿水、清洁剂、传动油和/或用于冷却特定组件的其它流体。
也可设想到将两种设计相结合的温控点设计。如上所述的单独主回路能形成为开放的主回路或闭合的主回路,在开放主回路中,位于温控点处的诸如润湿液的流体部分地耗尽,而在闭合主回路中,流入流体等于流出流体。
润湿剂用在印刷机等上,用于湿润印刷版的非印刷点,以因此防止在这些区域内套色印刷(Farbannahme)。过量的润湿水被收集并被输送进回路内。由于润湿水经常包括挥发性成分,因此润湿水在施加到印刷版之前通常冷却到低温。因此,虽然没有完全防止挥发性成分的蒸发,但是明显地减少了。印刷机的这种区域将通常是本发明的NT区域,其温度由NT温控点控制。正如刚才所述的,由于在这点时,润湿水仅部分地输送进回路内,只要润湿水尚未耗尽,该回路就称作“开放的”。另外,这种NT区域也能通过优选闭合回路进行温控,例如通过位于印刷滚筒内部内的回路进行温控。这种优选闭合回路也能是NT温控点的一部分,因此其温度也可用润湿水进行控制,但也可用上述示例中的另一操作助剂进行控制。
温控点和中央热交换系统之间的热传递优选在不将热能的能量形式转换成电能或其它能量形式的情况下进行。这也适用于将制冷机引入的情况。在制冷机中,制冷剂通过蒸发吸收热,制冷剂在被压缩时进一步被加热,并且通过热交换器向环境释放全部过热或者将全部过热释放到热交换流体。通过这样做,压缩机内的机械能仅“附加”产生热。即使在使用制冷机的情况下,已经吸收的热也不转换,但仍旧存在于制冷剂中,并作为废热的一部分通过制冷剂消散到热交换系统。
在本发明中,将温度等级称作“高”、“中间”以及“低”,这仅是为了表示工作温度之间的并不显著的差异。除此之外,这些术语并不具有任何定量的意义。然而,NT区域和MT区域之间的差异优选地为至少5℃。MT区域和HT区域之间的差异优选地为至少10℃。特别优选地,NT区域的工作温度介于5℃到15℃之间,特别优选地在大约10℃的范围内。这种工作温度在印刷机上、特别是在润湿单元的区域内是可能的。至于MT区域,工作温度优选地介于15℃到30℃之间,特别优选地在从约20℃到25℃的范围内。这种可能的工作温度范围应用于印刷机上、例如应用于印刷机的印刷区域内、特别是匀墨辊和/或油墨辊。HT区域的工作温度优选地介于45℃到75℃之间,特别优选地在约50℃到65℃之间的范围内。这种温度范围例如应用于UV(紫外线)干燥器(工作温度大约60℃)、导纸板(工作温度大约50℃)、以及吹风或压缩空气的冷却(工作温度在60℃到90℃)中。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进一步包括冷发生器,冷发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NT温控点进行温控。这种冷发生器优选地包括制冷机,更优选地为具有冷凝器的压缩机操作型制冷机。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装置,其中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NT温控点和MT温控点进行温控。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即冷发生器设置成使得由冷发生器所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热交换流体。
进一步地,优选如下这种实施方式,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优选地由热交换器形成或者包括热交换器,产生的热流能通过该热交换器消散到环境。这种热交换器可为独立冷却器(Freikühler)。独立冷却器温控装置是指大体利用环境空气的温度来冷却热交换流体的装置。热交换流体能例如直接流动通过冷却装置,或者借助于附加的热交换器连接于冷却装置。独立冷却器能优选地为设置有施液装置特别是喷射装置的绝热独立冷却器,其中能将液体施加到绝热独立冷却器的区域,从而通过液体的蒸发能改善冷却性能和/或可以冷却到低温。在此,例如如果需要较好的冷却性能和/或如果需要降低冷却温度——例如如果外部温度过高的话——优选地是能根据参数以可控方式施加液体。冷却装置也可包括例如由地下水冷却的液/液热交换器等。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这种装置,其中能借助于冷却装置对HT温控点和MT温控点进行温控。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冷发生器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N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此外,这种装置优选地具有如下设计,其中冷却装置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H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根据冷却装置周围的环境温度,能使冷发生器和冷却装置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MT温控点形成冷却关系。在此,冷却关系优选地表示为MT温控点的废热流能消散到冷发生器和/或冷却装置。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热流能借助于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从MT温控点和/或HT温控点传递到冷却装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冷产生器
Figure GPA00001132924600041
冷产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MT温控点进行温控。冷产生器优选地包括制冷机,更优选地为具有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压缩机操作型制冷机,并且更优选地为空冷型制冷机。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能借助于冷产生器对MT温控点和NT温控点进行温控。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冷产生器配置成使得冷产生器所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冷发生器和冷产生器使用具有不同蒸发温度和/或不同冷凝温度的制冷剂来进行工作。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中央热交换系统包括具有中央入口和中央出口的热交换回路,其中多个并联的局部支路在中央入口和中央出口之间延伸,其中一局部支路的局部入口通到温控点之一,其中来自温控点的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导引到中央出口,使得中央入口内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能分成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其中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能输送到不同的温控点,且其中来自不同温控点的不同热交换流体支流能在中央出口处又汇集到一起,以形成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在此,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在中央入口和局部入口处具有相同的温度。局部出口处的温度根据工作点的工作温度而不同。局部出口内的部分流体流在中央出口的相应区段内混合到一起,使得这些区段各自均具有不同的温度,直到最后,沿流动方向在最后局部出口之后,所有的热交换流体支流在中央出口的最后区段内合为一体。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能借助于阀断开局部支路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能根据工作点处的工作温度以及流入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和/或流入的热交换流体支流的温度来控制阀,其中,当流入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和/或流入的热交换流体支流的温度比工作点处的(实际或预定)工作温度高时,阀优选地关断。
进一步地,这种装置优选地具有如下设计,其中热流的传递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一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这种热消耗装置可为用于匀墨器温控装置的加热器、和/或用于预加热热气体的预加热装置,例如为用于干燥已印刷过的印刷物的热消耗装置。也可以想到其它任意的热消耗装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热流的能被消散的一部分能从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移除。优选地,在具有适于相应热消耗装置的温度等级的支路内移除热流的一部分。优选地,在具有高温等级的支路内、特别是在HT温控点之后的局部出口内,移除热流的部分,这是因为中央热交换系统的该点通常具有最高温度等级。更优选地,该装置设计成使得能在具有用于不同热消耗装置的不同温度等级的中央热交换系统的不同点处消散全部热流的不同部分。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冷却装置,其中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冷却装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热交换流体流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能借助于冷却回路阀控制单独的冷却回路。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旁路阀或冷却回路阀。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中央热交换系统与各个温控点回路成热交换关系,各个温控点回路与中央热交换系统液分离。本文所用的液分离是指没有流动连接,借助于流动连接,热流可随着流体流动而传递。在这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流体回路保持分离,并且因此能使用例如不同的温控流体进行工作。因而,仅相应的热流通过液分离的温控点回路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在此,能优选地在中央热交换系统中设置中央热交换器,中央热交换器与温控点回路中的多个或全部回路成热交换关系,其中相应的温控点回路的热流传递到中央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流体。因而,在这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温控点回路中的不同温度等级被标准化为中央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流体的温度。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彼此独立的温控点回路之一与中央热交换系统之间的热交换关系以能分开的方式设计,在分开方式时不再有热流能从该温控点回路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温控点回路之一的分开能优选地通过能由阀控制的相应旁路管线来完成。阀优选地根据相应工作点处的工作温度以及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的温度以可控方式设计而成,其中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比工作点处的(实际的或预定的)工作温度高时,阀优选地关断。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热流的传递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这种热消耗装置可为用于匀墨器温控装置的加热器、和/或例如可用于预加热热气体的预加热装置,例如可为用于干燥已印刷过的印刷物的热消耗装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在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这种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热交换系统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为此目的,优选地在相应温控点回路内设置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相应温控点回路内的相应温控流体流动通过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流体沿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方向流动。流体将热流的部分传递到热消耗装置的相应输送回路。有利地,热能够从具有适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温度等级的该温控点回路被带走。优选地,热流的部分在具有高温等级的温控点回路、特别是HT温控点的温控点回路内被移除,这是由于HT温控点的温控点回路通常具有最高温度等级。进一步优选地,该装置设计成使得全部热流的不同部分能从具有用于不同热消耗装置的不同温度等级的不同温控点回路消散。
进一步地,这种装置优选地具有如下设计,其中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冷却装置,其中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冷却装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热交换流体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能借助于冷却回路阀控制单独的冷却回路。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旁路阀或冷却回路阀。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缓冲存储器,在缓冲存储器中,热能够暂时存储在储热物质内。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储热物质包括较大量的热交换流体。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在该设计中提供了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之一设置成给热消耗装置供应热,如权利要求17至21和权利要求24至29所述的,且其中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另一个包括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下列方面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因此,使用基本上相同的术语。因此上述关于各用语、优点以及实施方式的解释也适用于下列方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至少一个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至少一个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所述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以及至少一个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NT温控点将NT区域制为低温、借助于MT温控点将MT区域控制为中间温度、以及借助于HT温控点将HT区域控制为高温,其中低温比中间温度低,且中间温度比高温低;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低温温控装置(NT温控装置)以及高温温控装置(HT温控装置);
其中,MT温控点能由NT温控装置和HT温控装置两者进行温控。
这种设计具有如下优点,例如NT温控装置能例如适配成用于低温,其根据例如NT温控点的设计而总是用在印刷机上,而HT温控装置能适配成使得它能够以节能方式利用环境温度以进行温控。因此,根据环境温度和期望的工作温度,本发明实施方式能有利地设计成使得能通过结合两个温控装置而获得期望的工作温度,这两个温控装置在期望性能和最佳能量利用方面被最优化了。
在此,HT温控装置的必需组件优选地为独立冷却器。在本发明中,将温度等级称作“高”、“中间”以及“低”,这仅是为了表示工作温度之间的并不显著的差异。除此之外,这些术语并不具有任何定量的意义。然而,NT区域和MT区域之间的差异优选地为至少5℃。MT区域和HT区域之间的差异优选地为至少10℃。特别优选地,NT区域的工作温度介于5℃到15℃之间,特别优选地在大约10℃的范围内。这种工作温度在印刷机上、特别是在润湿单元的区域内是可能的。至于MT区域,工作温度优选地介于15℃到30℃之间,特别优选地在从约20℃到25℃的范围内。这种可能工作温度范围应用于印刷机上、例如应用于印刷机的印刷区域内、特别是匀墨辊和/或油墨辊。HT区域的工作温度优选地介于45℃到75℃之间,特别优选地在约50℃到65℃之间的范围内。这种温度范围例如应用于UV干燥器(工作温度大约60℃)、导纸板(工作温度大约50℃)、以及吹风或压缩空气的冷却(工作温度在60℃到90℃)中。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NT温控装置和HT温控装置均与MT温控点连接,使得能借助于NT温控装置和HT温控装置同时对MT温控点进行温控。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NT温控装置和HT温控装置均与MT温控点连接,使得能根据具体参数在特定时刻由NT温控装置或者HT温控装置对MT温控点进行温控。这些参数可为MT工作点的实际的和/或预定的温度、和/或HT温控装置能实现的温控范围。该温控范围转而取决于热交换流体的温度。进一步可想到,如果HT温控装置是独立冷却器,则如上所述,这类参数也为独立冷却器周围的环境温度。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NT温控装置包括冷发生器。冷发生器优选地包括制冷机,更优选地为具有冷凝器的压缩机操作型制冷机。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中央热交换系统,中央热交换系统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中央热交换系统对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进行温控,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且其中热交换系统与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在N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M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以及H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传递。温控点与中央热交换系统之间的热传递优选地在不将热能的能量形式转换成电能或其它能量形式的情况下进行。这也适用于将制冷机引入的情况。在制冷机中,制冷剂通过蒸发吸收热,制冷剂在被压缩(机械能)时进一步被加热,并且通过热交换器向环境释放全部过热或者将全部过热释放到热交换流体。通过这样做,压缩机内的机械能仅“附加”产生热。即使在利用制冷机的情况下,已经吸收的热也不转换,但仍旧存在于制冷剂中,并作为废热的一部分由制冷剂消散到热交换系统。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冷发生器设置成使得由冷发生器所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HT温控装置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优选地由热交换器形成或者包括热交换器,产生的热气流能通过热交换器消散到环境。这种热交换器可为独立冷却器。独立冷却器温控装置是指大体利用环境空气的温度来冷却热交换流体的装置。热交换流体可为操作助剂。操作助剂是指供应到印刷机以供印刷机工作和/或在印刷机内循环的任意流体,特别是润湿水、清洁剂、传动油和/或用于冷却特定组件的其它流体。独立冷却器能优选地设计为设置有施液装置特别是喷射装置的绝热独立冷却器,其中能将液体施加到绝热独立冷却器的区域,从而通过液体的蒸发能改善冷却性能和/或可以冷却到低温。在此,例如如果需要较好的冷却性能和/或如果需要降低冷却温度——例如如果外部温度过高的话——优选地是能根据参数以可控方式施加液体。冷却装置也可包括例如由地下水冷却的液/液热交换器等。
进一步地,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冷发生器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N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冷却装置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H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中央热交换系统,中央热交换系统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中央热交换系统对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进行温控,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且其中热交换系统与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在NT温控点与热交换器流体之间、M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HT温控点与热交换流体之间传递。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实施方式,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热流能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从MT温控点和/或HT温控点传递到冷却装置。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冷产生器,冷产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MT温控点进行温控。冷产生器优选地包括制冷机、更优选地为具有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压缩机操作型制冷机、且更优选地为空冷型制冷机。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能借助于冷产生器对MT温控点和NT温控点两者进行温控。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冷产生器设置成使得由冷产生器所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进一步地,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冷发生器和冷产生器使用具有不同蒸发温度和/或不同冷凝温度的制冷剂进行工作。
进一步地,这种装置优选地具有如下设计,其中,中央热交换系统包括具有中央入口和中央出口的热交换回路,其中多个并联的局部支路在中央入口和中央出口之间延伸,其中局部支路的局部入口通到温控点之一,其中来自温控点的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导引到中央出口,使得中央入口内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能分成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其中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能输送到不同的温控点,且其中来自不同温控点的不同热交换流体支流能在中央出口处又汇集到一起,以形成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在此,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在中央入口和局部入口处具有相同的温度。局部出口处的温度根据工作点的工作温度而不同。局部出口内的部分流体流在中央出口的相应区段内混合到一起,使得这些区段各自均具有不同的温度,直到最后,沿流动方向在最后局部出口之后,所有的热交换流体支流在中央出口的最后区段内合为一体。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能通过阀来断开局部支路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能根据工作点处的工作温度以及流入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和/或流入的热交换流体支流的温度来控制阀,其中当流入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和/或流入的热交换流体支流的温度比工作点处的(实际的或预定的)工作温度高时,阀优选地关断。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热流的传递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一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这种热消耗装置可为用于匀墨器温控装置的加热器、和/或用于预加热热气体的预加热装置,例如为用于干燥已印刷过的印刷物的热消耗装置。也可以设想到其它任意的热消耗装置。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热流的能被消散的部分能从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移除。优选地,在具有适于相应热消耗装置的温度等级的局部支路内移除热流的部分。优选地,在具有高温等级的局部支路内、特别是在HT温控点之后的局部出口内——这是因为中央热交换系统的该点通常具有最高温度等级——移除热流的部分。更优选地,该装置设计成使得全部热流的不同部分能在具有用于不同热消耗装置的不同温度等级的中央热交换系统的不同点处消散。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冷却装置,且其中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冷却装置。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热交换流体流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能通过冷却回路阀控制单独的冷却回路。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旁路阀或冷却回路阀。
进一步地,这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中央热交换系统与各个温控点回路成热交换关系,各个温控点回路与中央热交换系统液分离。本文所用的液分离是指没有流动连接,借助于流动连接,热流可随着流体流动而传递。在这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流体回路保持分离,并且因此能例如使用不同温控流体进行工作。因而,仅相应的热流通过液分离的温控点回路而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在此,能优选地在中央热交换系统中设置中央热交换器,中央热交换器与温控点回路中的多个或全部回路成热交换关系,其中相应的温控点回路的热流传递到中央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流体。因而,在这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温控点回路中的不同温度等级被标准化为中央热交换器内的热交换流体的温度。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彼此分离的温控点回路之一与中央热交换系统之间的热交换关系以能分开的方式设计,在分开方式时不再有热流能从该温控点回路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温控点回路之一的分开能优选地通过能由阀控制的相应旁路管线来完成。阀优选地根据相应工作点处的工作温度以及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的温度以可控方式设计而成,其中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比工作点处的(实际的或预定的)工作温度高时,阀优选地关断。
进一步地,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热流的传递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这种热消耗装置可为用于匀墨器温控装置的加热器、和/或例如可用于预加热热气体的预加热装置,例如可为用于干燥已印刷过的印刷物的热消耗装置。也可设想到其它任意的热消耗装置。
进一步地,这种装置优选具有如下设计,其中,在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这种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热交换系统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为此目的,优选地在相应温控点回路内设置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相应温控点回路内的相应温控流体流动通过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流体沿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方向流动。流体将热流的部分传递到热消耗装置的相应输送回路。有利地,热能够从具有适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温度等级的该温控点回路被带走。优选地,热流的部分在具有高温等级的温控点回路、特别是HT温控点的温控点回路内被移除,这是由于HT温控点的温控点回路通常具有最高温度等级。进一步优选地,该装置设计成使得全部热流的不同部分能从具有用于不同热消耗装置的不同温度等级的不同温控点回路消散。
进一步地,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冷却装置,其中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冷却装置。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热交换流体流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能借助于冷却回路阀控制单独的冷却回路。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旁路阀或冷却回路阀。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该装置还包括缓冲存储器,在缓冲存储器中,热能够暂时存储在储热物质内。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储热物质包括较大量的热交换流体。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提供了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之一设置成给热消耗装置供应热,如前所述,且其中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另一个包括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三方面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因此,使用基本上相同的术语。因此上述的关于各用语、优点以及实施方式的解释也适用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和至少一个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所述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和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NT温控点将NT区域控制为低温、借助于MT温控点将MT区域控制到中间温度,其中低温比中间温度低;
其中,NT温控点和MT温控点借助于中央热交换系统与热消耗装置系统连接,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使得在控制温度期间在NT温控点和MT温控点处所产生的废热流能至少部分地传递到热消耗装置系统。
本文所用的“至少部分地传递”优选地表示至少一部分废热流能从两个温控点中的每一个传递到热消耗装置系统。在本发明中,将温度等级称“低”和“中间”,这仅是为了表示工作温度之间的并不显著的差异。除此之外,这些术语并不具有任何定量的意义。因此,相对于本发明该方面所述的用语——目前仅描述两个温度等级——也可由相对于本发明其它方面所述的用语“中间”和“高”、或者“低”和“高”代替。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HT温控点设置于印刷机的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HT温控点将HT区域控制为高温,该高温比低温高并且也比中间温度高。NT区域和MT区域之间的差异优选地为至少5℃。MT区域和HT区域之间的差异优选地为至少10℃。特别优选地,NT区域的工作温度介于5℃到15℃之间,特别优选地在大约10℃的范围内。这种工作温度在印刷机上、特别是在润湿单元的区域内是可能的。至于MT区域,工作温度优选地介于15℃到30℃之间,特别优选地在从约20℃到25℃的范围内。这种可能工作温度范围应用于印刷机上、例如应用于印刷机的印刷区域内、特别是匀墨辊和/或油墨辊。HT区域的工作温度优选地介于45℃到75℃之间,特别优选地在约50℃到65℃之间的范围内。这种温度范围例如应用于UV干燥器(工作温度大约60℃)、导纸板(工作温度大约50℃)、以及吹风或压缩空气的冷却(工作温度在60℃到90℃)中。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该装置还包括中央储热器,其中热消耗装置连接到中央储热器,热能够从中央储热器消散到热消耗装置。
优选地,这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来自温控点的热消散流体流经由温控点管线输送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流体流在中央热交换系统内合为一体。因此,优选地,能在储热器内形成大的热缓冲器,热缓冲器能向热消耗装置系统供热。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在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这种废热流或部分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储热器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为来自温控点的热消散流体流中的至少一个提供温控点回路,温控点回路形成为与中央储热器液分离,使得仅热流从热消散流体流传递到中央储热器。仅流体流传递到中央储热器,但不是流体流。温控点回路与储热器液分离。因此,优选地,可利用不同的流体。各个温控点回路能互相液连接,并且与其它温控点回路液分离。
进一步地,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在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在不传递到中央储热器的情况下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该装置设计成使得这种废热流或部分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储热器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为此目的,优选地在相应的温控点回路内提供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相应温控点回路内的相应温控流体流动通过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流体沿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方向流动。流体将热流的部分传递到热消耗装置的相应输送回路。有利地,热能够从具有适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温度等级的该温控点回路被带走。优选地,热流的部分在具有高温等级的温控点回路、特别是HT温控点的温控点回路内被移除,这是由于HT温控点的温控点回路通常具有最高温度等级。进一步优选地,该装置设计成使得全部热流的不同部分能从具有用于不同热消耗装置的不同温度等级的不同温控点回路消散。
进一步地,这种装置优选地具有如下设计,其中热交换系统与至少两个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通过热交换流体从至少两个温控点之一传递到至少两个温控点中的另一个。温控点和中央热交换器系统之间的热传递优选地在不将热能的能量形式转换成电能或其它能量形式的情况下进行。这也适用于将制冷机引入的情况。在制冷机中,制冷剂通过蒸发吸收热,制冷剂在被压缩(机械能)时进一步被加热,并且通过热交换器向环境释放全部过热或者将全部过热释放到热交换流体。通过这样做,压缩机内的机械能仅“附加”产生热。即使在利用制冷机的情况下,已经吸收的热也不转换,但仍旧存在于制冷剂中,并作为废热的一部分由制冷剂消散到热交换系统。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冷发生器,冷发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NT温控点进行温控。这种冷发生器优选地包括制冷机、更优选的为具有冷凝器的压缩机操作型制冷机。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NT温控点和MT温控点进行温控。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冷发生器设置成使得由冷发生器所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本文所限定的“废热流”可以这样理解,即该用语包括冷发生器所吸收的热——即“已发生的”冷——和冷发生器所产生的消散热。
优选地,这样一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优选地由热交换器形成或者包括热交换器,产生的热流能通过热交换器消散到环境。这种热交换器可为独立冷却器。独立冷却器温控装置是指大体利用环境空气的温度来冷却热交换流体的装置。热交换流体可为操作助剂。操作助剂是指供应到印刷机以供印刷机工作和/或在印刷机内循环的任意流体,特别是润湿水、清洁剂、传动油和/或用于冷却特定组件的其它流体。独立冷却器可优选地为设置有施液装置特别是喷射装置的绝热独立冷却器,其中能将液体施加到绝热独立冷却器的区域,从而通过液体的蒸发能改善冷却性能和/或可以冷却到低温。在此,例如如果需要较好的冷却性能和/或如果需要降低冷却温度——例如如果外部温度过高的话——优选地是能根据参数以可控方式施加液体。冷却装置也可包括例如由地下水冷却的液/液热交换器等。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是优选的,其中能借助于冷却装置对HT温控点和MT温控点进行温控。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冷发生器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N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此外,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冷却装置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与H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进一步地,这样一种装置优选地具有如下设计,其中,冷发生器和冷却装置在印刷机的工作状态下能根据冷却装置的环境温度与MT温控点形成冷却关系。在此,冷却关系优选地使得MT温控点的废热流能消散到冷发生器和/或冷却装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热流能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从MT温控点和/或HT温控点传递到冷却装置。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该装置还包括冷产生器,冷产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冷发生器对MT温控点进行温控。这种冷产生器优选地包括制冷机,更优选地为具有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压缩机操作型制冷机,且更优选地为空冷型制冷机。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装置,其中能借助于冷产生器对MT温控点和NT温控点两者进行温控。
进一步地,该装置的如下实施方式是优选的,其中冷产生器设置成使得由冷产生器所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如下实施方式,其中冷发生器和冷产生器使用具有不同蒸发温度和/或不同冷凝温度的制冷剂进行工作。
优选地,这样一种装置具有如下设计,其中热交换系统形成为如权利要求15至28所述的热交换系统。
进一步地,如下装置是优选的,其中该装置还包括缓冲存储器,在缓冲存储器内,热能够暂时存储在储热物质内。
另一有利实施方式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其中储热物质包括较大量的热交换流体,且其中热交换流体与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液连接。
此外,装置的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其中提供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之一与热消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如相对于上述热交换系统所解释的,且其中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另一个包括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装置的中央热交换系统与具有热消耗装置的中央热交换系统能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在与温控点的连接方面。
如上所述,可以以统一的方式理解本发明的三个方面,使得关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解释(例如,为了支持权利要求17至21和权利要求24至29)类似地也适用于在此描述的由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分开的消耗装置回路和冷却回路。类似地,在此所给出的解释也可适用于本发明的其它两个方面。
附图说明
以下,将举例描述本发明的各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各个所描述的实施方式部分地具有对于实现本发明不是绝对必需的、但通常视为优选的特征。因此,没有包括下述实施方式全部特征的实施方式也视为被本发明教示所公开。也可以设想到将不同实施方式所述的特征选择性地结合。
这尤其适于图1至3与图4至5的多个实施方式,其中,图1至3的实施方式特别适于描述流体冷却的可能性,图4至5的实施方式特别适于描述为消耗装置供热的可能性。图1至3示出的实施方式几乎可与图4至5的实施方式任意地结合。
附图示出:
图1a是具有流体冷却的本发明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图示,该优选实施方式适于以举例方式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一情况中的两个方面;
图1b至1d是图1a的放大图;
图2是具有流体冷却的本发明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图示,该优选实施方式适于以举例方式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一情况中的两个方面;
图3是具有流体冷却的本发明装置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图示,该优选实施方式适于以举例方式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一情况中的两个方面;
图4是具有消耗装置供应源的本发明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图示,该优选实施方式适于以举例方式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及
图5是具有消耗装置供应源的本发明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图示,该优选实施方式适于以举例方式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给出了印刷机1上的本发明装置以及因此具有冷发生器和冷却装置3的系统的概图,冷发生器优选地形成为制冷机,冷却装置3形成为本发明中的独立冷却器。如可从图1d中更清晰看到的,冷却装置3优选地为绝热的独立冷却器,即喷射装置31能够通过蒸发冷却而提高冷却性能。喷射装置可优选地经由水管被供以水,并优选地仅在要求提高冷却性能时打开。
在图1a中,图示的印刷机具有三个不同区域11、12、13,这三个区域11、12、13具有三个不同的温度等级,能分别借助于NT温控点51、MT温控点52、以及HT温控点53进行温度控制。NT温控点51和MT温控点52在图1c中示例性地放大示出。
在这种装置中,如图1c仅关于温控点51、52示例性地示出的,基本上温控点51、52、53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单独的主回路81,主回路81设计成使得热流能借助于热交换器681、682耗散到次级回路82。
本文所述的单独主回路能形成为开放的主回路或者闭合的主回路,在开放主回路中,例如在润湿液的情况下流体在温控点处部分地用完,而在闭合主回路中,在主回路中的任一点处流入流体总是等于流出流体。
进一步地,原理上能设想到,温控点中的每一个或一些具有由操作助剂直接在其内流动通过的回路,使得热流与在回路内流通的操作助剂一起转移,从而热流与操作助剂流的流动载体团结合在一起。这在图1c中通过管线示例性地示出,这些管线向上延伸到相应的温控点51、52,并图示出位于主回路81之间。如可从图1a中看到的,这些管线是中央热交换器系统6的局部支路65的一部分,这些管线与热交换回路62直接连接,使得热交换流体能经由热交换回路62的中央入口631流入局部支路65的局部入口651内,能到达温控点,以及从温控点经由局部支路65的局部出口652回到热交换回路62的中央出口。这种设计能以在温控点处“开放”或“闭合”的方式而形成。
如示出的,温控点的两种设计能有利地相结合。然而,这不是绝对必需的,只要这些设计之一足够使用即可。
因此,被温控的热交换流体能经由热交换回路62被导引到其它温控点,这可在印刷机的加热阶段中得到应用,以将来自另一温控点的废热提供给其它较冷的温控点。这能借助位于温控点的局部支路之间的交叉连接管线(Querverbindungen)653、654来直接完成,如图1a和1b中通过水平管线图示出的,这些管线示例性地示出了NT温控点的局部支路和MT温控点的局部支路之间的热交换流体的交换。在此,交叉连接管线653从NT温控点导引到MT温控点,而交叉连接管线654则从MT温控点导引到NT温控点。
为了将流体流对应地改变方向,提供阀661、664。如果阀661据此设计,则根据阀的位置,来自中央入口63的流体流也可经由交叉连接管线653的一部分流到NT温控点的热交换器681,以冷却NT温控点。如果热交换回路62用于冷却,并且如示出地与冷却装置3以热交换的方式连接,则这可特别应用于诸如冬季的外部低温下。按照要求,热交换回路62能借助于为此目的设置的旁路管线67和旁路阀671与冷却装置3连接或断开。
根据工作时期时的最低外部温度,可优选地是,NT温控点由冷发生器2永久地冷却,即总是在废热待耗散之时进行。
由于NT温控点通常能被冷却到大约10℃,因此冷发生器2将优选地设计成大功率的,使得例如如果在外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独立冷却器不再够用时,MT冷却点的热负荷的至少部分也能被消散。
中间回路经由交叉连接管线653、654将冷发生器2的冷却侧连接到MT温控点。冷发生器2的废热转而能够优选地耗散到热交换回路62内的热交换流体。
回路内的相应流通能根据阀的位置而改变路线,该流通优选地由循环泵产生,循环泵能按照要求进行切换。
优选地,在各个温控点内,3-2换向阀以及关联的旁路能在温控点处提供恒温,如相对于位于热交换器682上方的MT温控点52所示例性图示的。
待冷却到通常高于50℃的温度的HT温控点,优选全年都被形成为独立冷却器的冷却装置3冷却。在此,如果经常具有不能由独立冷却器冷却或者全年仅能以不经济方式冷却的工作温度的其它温控点能在热交换回路62中被断开,使得过热的热交换流体不能达到它们时,则更加有利。
因此在这种温控系统中,特别有益的是,所有三个温控点互相贡献冷却性能和/或废热,和/或不借助于或仅借助于一点外部能量就能通过外部温度进行温度控制。
例如,直到所有回路都已达到所需温度,印刷工作才能起动。对于NT回路而言,这通常通过冷却来实现,而对于MT或可选地HT回路而言,通常通过加热来实现。
在该发明性回路中,现在可以利用产生的废热通过内部再冷却回路来进行具有更高温度等级的相应回路的温控。
在此,如下设计是优选的,即旁路阀671是3-2换向阀(46),并且仅将大量热能转移到独立冷却器,从而无需由电加热器产生附加热能来对MT和HT回路进行温控。
一旦达到印刷机1的工作温度并且印刷过程本身由于例如往复工作和/或驱动马达而产生废热时,由于能量原因就希望独立冷却器将尽可能多的热能消散到周围环境中。
由于诸如20至25℃的工作温度能由独立冷却器全部或部分地仅在有限程度上产生,除了别的以外,节能潜力还跟周围条件、以及MT冷却点的具体的实际需要的温度等级有关。
图2示出了与图1a至1d类似的系统,因此省略重复描述。在附图中,除了冷发生器2以外,还提供冷产生器4,冷发生器2和冷产生器4都形成为所示实施方式中的制冷机。
在此,由于制冷机能在不同蒸发温度下工作,因此两个分离的制冷机能进一步最优化系统。
由于制冷机通常能量充足工作的效率越高,蒸发温度就越高(可能是由于较高水温引起的),因此如果通过分离的制冷机产生诸如10℃和20至25℃的温度,则证明了具有积极的优点。
并且在此,附加地示例性地仅在MT温控点的液压分离回路中提供热交换器684,以通过独立冷却器全部或部分地消散热。这种热交换器684能根据要求由图2所示的换向阀断开。
如可从图2中看到的,制冷机是水冷设施,其将它们的废热消散到中央热交换系统6以例如进一步利用和/或消散到独立冷却器。
图3再次示出与图1a至1d和图2类似的系统。在此也省略重复描述。也如图3所示,除了冷发生器2外,还提供冷产生器4,然而冷产生器4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空冷制冷机。优选地,用于中间温度等级的空冷制冷机与印刷机不设立在同一房间内。在此也附加地提供独立冷却器。
借助于图3所示的位于空冷制冷机下方的阀,MT和HT温控点能经由热交换回路62的另一(当阀打开时)支路65与热交换回路62连接。在此,能完全地或部分地附加独立冷却器、和/或根据周围环境温度而定也附加空冷制冷机。
图4示出具有共用热回收的装置,借助于该装置能将热供应给热消耗系统9。热消耗系统9具有共用热交换器91,共用热交换器91在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容置于至少部分地填充有储热物质的存储罐内,存储罐暂时性地存储从热交换器消散的热。因此,热交换器91也形成为储热器92。如图4所示,在储热器92的顶部和底部处一些管线示例性地附接到储热器92,能经由这些管线给热消耗装置供热。
图4中仅示出缩短的中央入口63和中央出口64,所示装置能优选地包括冷却系统,如已经相对于图1a至3中的中央热交换系统6描述的。然而,所图示的热消耗系统9也可视为冷却系统,这是因为由印刷机产生的热也通过消耗装置耗散了。因此可以按照与热交换系统6相同的方式来形成本发明热消耗系统9的所示种类的管线系统以及通向热消耗系统9的输送管线的元件的配置,反之亦然。
在图4的图示中,温控点与热消耗系统9优选地通过液压分离温控点回路成热交换关系。各个液压分离温控点回路优选地通过示例性图示出的回路阀653、654附加到热交换器91。
除了至此描述的温控点,还提供吹风冷却装置7,其也连接到热交换器91。
如图示,诸如水冷制冷机、UV干燥器、导纸板、以及吹风或压缩空气供应装置7的其它废热源也连接到热交换器91,因为此处为了合理使用而产生了较高温度等级。其它废热源也是可想到的。
容纳于储热器92内的热根据要求消散到热消耗装置93。
在所示的热回收中,不同的温度等级结合到一个混合的温度等级,该混合温度等级比最低温度等级高,但比最高温度等级低。
图5示出具有热回收的相似装置,其能根据温度等级分开使用。
在图5所示的热回收中,各个消耗装置经由它们各自的输送回路连接到相应的废热源,即各个温控点。因此,各个消耗装置能有利地被分配有例如具有优选温度等级的废热源。未从来自温控点的流体流去除的残余热流经由共用的流体回路输送到热交换器91,该热交换器在此也形成为储热器92。
其它热消耗装置和/或冷却装置能优选地连接到自储热器92引出的管线。
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给出了如何能借助于上游的热交换器独立选择和利用不同的温度等级的可能示例。此外,在独立使用之后,余热能够合并进废热回路内,并可选择性地存储于下游的热交换器和/或缓冲罐内。
参考标号列表
1    印刷机
11   低温区域(NT区域)
12   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
13   高温区域(HT区域)
2    冷发生器
3    冷却装置
31   喷射装置
4    冷产生器
51   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
52   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
53   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
6    中央热交换系统
61   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
62   热交换回路
63   中央入口
631  中央入口的区段
64   中央出口
641  中央出口的区段
65   局部支路
651  局部入口
652  局部出口
653    局部支路阀
654    局部支路阀
661-669阀
67     旁路管线
671    旁路阀
681-689热交换器
7      吹风/压缩空气
81     主回路
82     次级回路
9      热消耗系统
91     位于相应温控点回路中的热消耗装置的热交换器
92     中央储热器
93     热消耗装置
94     热消耗装置的输送回路

Claims (88)

1.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至少一个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至少一个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以及至少一个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所述NT温控点将所述NT区域控制为低温、借助于所述MT温控点将所述MT区域控制为中间温度、以及借助于所述HT温控点将所述HT区域控制为高温,所述低温比所述中间温度低,且所述中间温度比所述高温低;
其中,所述装置包括中央热交换系统,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对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进行温控,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以及
其中,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与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在所述N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所述M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以及所述H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传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发生器,所述冷发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所述N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NT温控点和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设置成使得由所述冷发生器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热交换流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却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HT温控点和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却装置进行温控。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与所述N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与所述H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和所述冷却装置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能根据所述冷却装置的环境温度,与所述MT温控点形成冷却关系。
10.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热流能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从所述MT温控点和/或所述HT温控点传递到所述冷却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产生器,所述冷产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MT温控点和所述N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产生器进行温控。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产生器设置成使得由所述冷产生器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2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和所述冷产生器使用具有不同蒸发温度和/或不同冷凝温度的制冷剂来进行工作。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包括具有中央入口和中央出口的热交换回路,其中多个并联的局部支路在所述中央入口和所述中央出口之间延伸,其中局部支路的局部入口通到所述温控点之一,其中来自所述温控点的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导引到所述中央出口,使得所述中央入口内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能分成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其中所述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能输送到不同温控点,且其中来自所述不同温控点的所述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能在所述中央出口处又汇集到一起,以形成所述中央热交换流体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局部支路中的至少一个能由阀断开。
17.如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流的传递到所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一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流的能被消散的一部分能从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移除。
19.如权利要求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所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所述冷却装置。
20.如权利要求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所述热交换流体流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所述单独的冷却回路能由冷却回路阀控制。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所述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所述旁路阀或所述冷却回路阀。
22.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与各个温控点回路成热交换关系,所述各个温控点回路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液分离。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彼此独立的温控点回路之一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之间的热交换关系以能分开的方式设计,从而不再有热流能从所述温控点回路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流的传递到所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
25.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所述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
26.如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5至14时所述的装置,其中,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所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所述冷却装置。
27.如权利要求22至26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5至14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所述热交换流体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所述单独的冷却回路能由冷却回路阀控制。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所述旁路阀或所述冷却回路阀。
29.如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缓冲存储器,在所述缓冲存储器中,热能够暂时存储在储热物质内。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储热物质包括较大量的热交换流体。
31.如权利要求5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提供了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所述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之一设置成给热消耗装置供应热,如权利要求17至21与权利要求24至29中所述的,且其中所述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另一个包括冷却装置。
32.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至少一个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至少一个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以及至少一个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所述NT温控点将所述NT区域制为低温、借助于所述MT温控点将所述MT区域控制为中间温度、以及借助于所述HT温控点将所述HT区域控制为高温,所述低温比所述中间温度低,且所述中间温度比所述高温低;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低温温控装置(NT温控装置)以及高温温控装置(HT温控装置);
其中,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NT温控装置和所述HT温控装置两者进行温控。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NT温控装置和所述HT温控装置均与所述MT温控点连接,使得能借助于所述NT温控装置和所述HT温控装置同时对所述MT温控点进行温控。
34.如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NT温控装置和所述HT温控装置均与所述MT温控点连接,使得能根据具体参数在特定时刻由所述NT温控装置或者所述HT温控装置对所述MT温控点进行温控。
35.如权利要求32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NT温控装置包括冷发生器。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中央热交换系统,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中央热交换系统对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进行温控,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且其中所述热交换系统与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在所述N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所述M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以及所述H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传递。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设置成使得由所述冷发生器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38.如权利要求32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HT温控装置包括冷却装置。
39.如权利要求35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与所述N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40.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与所述H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41.如权利要求32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中央热交换系统,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对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进行温控,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管道系统,且其中所述热交换系统与所述NT温控点、MT温控点、以及HT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在所述N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器流体之间、所述M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以及所述HT温控点与所述热交换流体之间传递。
42.如权利要求41在引用权利要求38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热流能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从所述MT温控点和/或所述HT温控点传递到所述冷却装置。
43.如权利要求32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产生器,所述冷产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MT温控点和所述NT温控点两者能由所述冷产生器进行温控。
45.如权利要求43或44在引用权利要求36或41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产生器设置成使得由所述冷产生器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46.如权利要求43至45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5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和所述冷产生器使用具有不同蒸发温度和/或不同冷凝温度的制冷剂进行工作。
47.如权利要求36至46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6或41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包括具有中央入口和中央出口的热交换回路,其中多个并联的局部支路在所述中央入口和所述中央出口之间延伸,其中局部支路的局部入口通到所述温控点之一,其中来自所述温控点的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导引到所述中央出口,使得所述中央入口内的中央热交换流体流能分成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其中所述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能输送到不同温控点,且其中来自所述不同温控点的所述不同的热交换流体支流能在所述中央出口处又汇集到一起,以形成所述中央热交换流体流。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局部支路中的至少一个能由阀断开。
49.如权利要求38至48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6或41时所述的装置,其中,热流的传递到所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一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中,热流的能被消散的部分能从局部支路的局部出口移除。
51.如权利要求38至50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6或41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所述冷却装置,且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所述冷却装置。
52.如权利要求38至50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6或41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热交换流体流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所述单独的冷却回路能由冷却回路阀控制。
53.如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所述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所述旁路阀或所述冷却回路阀。
54.如权利要求36至47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6或41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与各个温控点回路成热交换关系,各个所述温控点回路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液分离。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装置,其中,彼此独立的温控点回路之一与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之间的热交换关系以能分开的方式设计,从而不再有热流能从所述温控点回路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
56.如权利要求54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热流的传递到所述热交换流体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
57.如权利要求54或55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所述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热交换系统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
58.如权利要求54至57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38至46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流直接流动通过所述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流能经由能被旁路阀控制的旁路管线而被导引过所述冷却装置。
59.如权利要求57或58在引用权利要求38至46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通过热交换器与热交换流体流成热交换关系的单独的冷却回路,其中所述单独的冷却回路能由冷却回路阀控制。
60.如权利要求58或59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尚未达到连接于中央热交换系统的所述温控点之一的预定工作温度、和/或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的入口内的温度高于相应温控点的实际温度的情况下,能以受控方式断开所述旁路阀或所述冷却回路阀。
61.如权利要求32至6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缓冲存储器,在所述缓冲存储器中,热能够暂时存储在储热物质内。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储热物质包括较大量的热交换流体。
63.如权利要求38至6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提供了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所述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之一设置成给热消耗装置供应热,如权利要求49至53和权利要求56至61中所述的,且其中所述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另一个包括冷却装置。
64.一种印刷机上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低温温控点(NT温控点)和至少一个中间温度温控点(MT温控点),所述NT温控点和MT温控点分别设置于印刷机的低温区域(NT区域)和中间温度区域(M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所述NT温控点将所述NT区域控制为低温、借助于所述MT温控点将所述MT区域控制为中间温度,所述低温比所述中间温度低;
其中,所述NT温控点和所述MT温控点通过中央热交换系统与热消耗装置系统连接,其中热交换流体能流动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使得在控制温度期间在所述NT温控点和所述MT温控点处产生的废热流能至少部分地传递到所述热消耗装置系统。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高温温控点(HT温控点),所述HT温控点设置于印刷机的高温区域(HT区域)内,并且设计成使得能借助于所述HT温控点将所述HT区域控制为高温,所述高温比所述低温高并且也比所述中间温度高。
66.如权利要求64或6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中央储热器,其中热消耗装置连接到所述中央储热器,热能够从所述中央储热器消散到热消耗装置。
67.如权利要求64至6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来自所述温控点的热消散流体流经由温控点管线输送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所述流体流在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合为一体。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装置,其中,在所述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所述废热流或部分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储热器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
69.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为来自所述温控点的热消散流体流中的至少一个提供温控点回路,所述温控点回路形成为与所述中央储热器液分离,使得仅热流从所述热消散流体流传递到所述中央储热器。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装置,其中,在工作点之一处产生的废热流的至少部分能在不传递到所述中央储热器的情况下消散到热消耗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所述废热流或部分废热流能从相应温控点回路的设置于中央储热器之前的工作点的下游处的位置消散。
71.如权利要求66至7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统与至少两个温控点连接,使得热流能通过所述热交换流体从所述至少两个温控点之一传递到所述至少两个温控点中的另一个。
72.如权利要求64至7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发生器,所述冷发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所述N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NT温控点和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74.如权利要求72或7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设置成使得由所述冷发生器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75.如权利要求64至7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却装置。
76.如权利要求75在引用权利要求65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HT温控点和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却装置进行温控。
77.如权利要求72至7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与所述N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78.如权利要求75至77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65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与所述HT温控点成永久冷却关系。
79.如权利要求75至7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和所述冷却装置在印刷机工作状态下能根据所述冷却装置周围的环境温度与所述MT温控点形成冷却关系。
80.如权利要求75至79中任一项在引用权利要求65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设计成使得热流能通过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从所述MT温控点和/或所述HT温控点传递到所述冷却装置。
81.如权利要求64至8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冷产生器,所述冷产生器配置和设计成使得所述MT温控点能由所述冷发生器进行温控。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MT温控点和所述NT温控点两者能由所述冷产生器进行温控。
83.如权利要求81或8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产生器设置成使得由所述冷产生器产生的废热流能直接传递到所述中央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
84.如权利要求81或82在引用权利要求72时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冷发生器和所述冷产生器使用具有不同蒸发温度和/或不同冷凝温度的制冷剂进行工作。
85.如权利要求64至8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热交换系统形成为如权利要求15至28中所述的热交换系统。
86.如权利要求64至8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缓冲存储器,在所述缓冲存储器内,热能够暂时存储在储热物质内。
87.如权利要求86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储热物质包括较大量的热交换流体,且其中所述热交换流体与所述热交换系统内的热交换流体液连接。
88.如权利要求5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提供有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其中所述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之一与所述热消耗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如权利要求64至70中所述的,且其中所述两个中央热交换系统中的另一个包括冷却装置。
CN200880115056.4A 2007-11-07 2008-11-07 用于具有多个温度等级的印刷机的温控系统 Active CN1018836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53080.5 2007-11-07
DE102007053080A DE102007053080A1 (de) 2007-11-07 2007-11-07 Temperiersystem für Druckmaschinen mit mehreren Temperaturniveaus
PCT/EP2008/009420 WO2009059787A2 (de) 2007-11-07 2008-11-07 Temperiersystem für druckmaschinen mit mehreren temperaturnivea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3679A true CN101883679A (zh) 2010-11-10
CN101883679B CN101883679B (zh) 2013-06-05

Family

ID=40560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5056.4A Active CN101883679B (zh) 2007-11-07 2008-11-07 用于具有多个温度等级的印刷机的温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88879A1 (zh)
EP (2) EP2209631B1 (zh)
CN (1) CN101883679B (zh)
DE (1) DE102007053080A1 (zh)
WO (1) WO2009059787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2237A (zh) * 2012-01-14 2012-07-18 湖南省浏阳市择明热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车间空调制冷和加热固化的复合系统
CN105799311A (zh) * 2016-03-21 2016-07-27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印刷机印版温度控制装置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CN109677103A (zh) * 2019-03-05 2019-04-26 昆山侨通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胶印机水箱水温地下降温系统
CN111712375A (zh) * 2018-02-12 2020-09-25 哈布尔格-弗罗伊登贝格尔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阀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62144B4 (de) * 2010-11-29 2015-11-12 Koenig & Bauer Ag Druckmasch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einen Heißlufttrockner aufweisenden Trocknersystem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einen Heißlufttrockner aufweisenden Trocknersystems
DE102012014236B3 (de) * 2012-07-18 2013-05-23 Technotrans Ag Kühlvorrichtung zum Temperieren unterschiedlicher Komponenten einer Druckmaschine oder einer 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Kältemittelkreislauf sowie korrespondierendes Verfahren
DE102015202183A1 (de) * 2015-02-06 2016-08-11 Koenig & Bauer Ag Temperieraggregat zur Temperierung von Funktions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sowie Druckanlage mit einer Druckmaschine und einem Temperieraggregat
DE102018113959A1 (de) * 2018-06-12 2019-12-12 Baldwin Technology Gmbh Druckmaschinen-temperier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temperieren von farbwerken und von feuchtmittel einer offset-druckmaschine
EP4013618A1 (en) * 2019-08-15 2022-06-22 Bobst Bielefeld GmbH Refrigation unit for a printing machine and print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55690B (zh) * 1982-05-19 1986-05-15
DE4000912C1 (zh) * 1990-01-15 1991-05-29 Jagusch & Co, 8649 Wallenfels, De
DE69402737T2 (de) * 1993-02-08 1997-07-31 Sun Graphic Tech Inc Temperatur-geregeltes System für Druckmaschinen
US5471927A (en) * 1994-05-26 1995-12-05 Royse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c. Temperature controlled printing press
DE4426077A1 (de) 1994-07-22 1996-01-25 Baldwin Gegenheimer Gmbh Druckmaschinen-Temperierungsvorrichtung
DE4429520B4 (de) * 1994-08-19 2006-03-23 Baldwin Germany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Temperierflüssigkeit in Druckmaschinen
US5571564A (en) * 1995-03-20 1996-11-05 Advance System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ink resoftening on a printed web as the web travels over a chill roll
DE29623100U1 (de) * 1996-05-15 1997-11-13 Rab Rohrleitungs Und Anlagenba Einrichtung zur Rückgewinnung von als Abwärme in einem Medium enthaltener Wärmeenergie
US5906163A (en) * 1997-12-18 1999-05-25 Heidelberg Druckmaschinen 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in machines processing a web of material
DE19857108A1 (de) * 1998-12-10 2000-06-15 Baldwin Grafotec Gmbh Temperiervorrichtung einer Druckmaschine
US6505557B2 (en) * 1999-07-22 2003-01-14 Ted Desaulniers Process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rotary process machinery
DE10316860A1 (de) 2003-04-11 2004-10-21 Rainer Olbert Kühl- und Temperieranlage für eine Druckmaschine
DE10354454B4 (de) * 2003-11-21 2009-11-26 Technotrans Ag Temperiervorrichtung für Druckmaschinen
DE102005029333B4 (de) * 2004-07-16 2016-06-0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erfahren zum Temperieren
DE202005021656U1 (de) * 2005-01-05 2009-03-12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Systeme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CN1939721B (zh) * 2005-09-27 2010-12-15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对印刷机调节温度的方法
DE102007003619B4 (de) * 2006-01-19 2010-09-16 Manroland Ag Druckmaschine
DE102006028292A1 (de) * 2006-03-24 2007-09-27 Kohnert, Bärbe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Farbwerken und von Feuchtmittel einer Offsetdruckmaschine
DE202006007599U1 (de) * 2006-05-12 2006-07-13 Technotrans Ag Anlage zur Feuchtmittelaufbereitung und zur Temperierung einer Druckmaschin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2237A (zh) * 2012-01-14 2012-07-18 湖南省浏阳市择明热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车间空调制冷和加热固化的复合系统
CN102582237B (zh) * 2012-01-14 2014-04-02 湖南省浏阳市择明热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车间空调制冷和加热固化的复合系统
CN105799311A (zh) * 2016-03-21 2016-07-27 安徽工程大学 一种印刷机印版温度控制装置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CN111712375A (zh) * 2018-02-12 2020-09-25 哈布尔格-弗罗伊登贝格尔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用于阀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CN109677103A (zh) * 2019-03-05 2019-04-26 昆山侨通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胶印机水箱水温地下降温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7147B1 (de) 2014-06-04
WO2009059787A3 (de) 2009-11-12
US20110088879A1 (en) 2011-04-21
CN101883679B (zh) 2013-06-05
WO2009059787A2 (de) 2009-05-14
EP2209631A2 (de) 2010-07-28
EP2527147A1 (de) 2012-11-28
EP2209631B1 (de) 2012-07-04
DE102007053080A1 (de) 2009-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3679B (zh) 用于具有多个温度等级的印刷机的温控系统
CN105121826B (zh) 用于利用气体再循环回路上的两个热交换器从内燃发动机的排放气体回收热量的系统
EP2507571B1 (en) Hybrid cooling system
CN1825016B (zh) 包括夜冷回采的热回收系统
CN109895590A (zh) 车辆的hvac系统
US6701712B2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power
KR100630361B1 (ko) 지열 및 빙축열조를 혼합 이용한 냉난방 동시 시스템
US11713890B2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JP4953433B2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7635802B (zh) 用于车辆的热系统和用于对车辆进行空气调节的方法
CN106470858A (zh) 用于对车辆进行空气调节的热泵系统和用于运行这样的热泵系统的方法
US20110041534A1 (en) Device for increasing the heating and cooling output of a heat pump in heat reclam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CN108431376A (zh) 热力循环和热源的功能协同效应
JP2007064049A (ja) ガスタービン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設備の廃熱回収システム
RU2007123710A (ru)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и способ нагревания
CN112290112B (zh) 用于电驱动车辆的被提供有帕耳帖单元的热调节系统
KR101188258B1 (ko) 히트펌프시스템
SK432004A3 (en) Unit and method for supply of users with heat energy or chilling energy
KR100853282B1 (ko) 축열식 냉난방 장치
US20170114673A1 (en) Supercritical co2 generation system applying recuperator per each heat source
CN100449218C (zh) 用于能量回收的方法和装置
AU2008203420B2 (en) System for cooling refrigerant fluid
JP2004257601A (ja) 排熱回収システム
WO2014102441A1 (en) Pre-heating system for a power plant
JP2006162207A (ja) 地熱利用水冷ヒートポンプ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