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6675B - 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6675B
CN101876675B CN201010174689.1A CN201010174689A CN101876675B CN 101876675 B CN101876675 B CN 101876675B CN 201010174689 A CN201010174689 A CN 201010174689A CN 101876675 B CN101876675 B CN 101876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source
measuring point
current source
determin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46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6675A (zh
Inventor
谷博之
梶原正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6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6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6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66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01Measur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to, or emission from, the device under test, e.g. EMC, EMI, EMP or ESD testing
    • G01R31/002Measuring interference from external sources to, or emission from, the device under test, e.g. EMC, EMI, EMP or ESD testing where the device under test is an electron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该判定从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发生源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包括:(a)测定部,该测定部在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不同的第1测定点和第2测定点测定电磁场强度;(b)计算部,该计算部使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值,计算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之间的电磁场强度的衰减量;及(c)判定部,该判定部通过判定由所述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衰减量的值与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和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从而判定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和磁流源中的哪一个。

Description

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判定从电子设备放射的电磁波的发生源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将从电子设备放射的无用辐射所引起的电波干扰抑制在最低限度,许多国家对从电子设备放射的电磁波的容许值设定了限制。例如,在国外,制定有由FCC(联邦通信委员会)、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及VDE(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等机构规定的标准。在日本,也制定有由VCCI(信息处理装置等电波干扰自愿控制委员会)规定的自愿控制标准,在电子设备制造厂商中力图施行抑制从电子设备放射的无用辐射的应对措施。
而且,这些标准中,作为无用辐射的测定方法,有如下方法,即测定与无用辐射的发生源即电子设备相隔预定的远程距离(例如,3m或10m等。)的位置上的电场强度。该方法一般被称为“遥测”。该标准值被称为“遥测标准值”。该方法中,测定环境和测定设备是特殊的,在测定时,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另外,由于是远程测定,因此难以确定电磁波的发生源是在电子设备的什么地方。因而,在施行无用辐射应对措施时,需要很多的时间及费用。所以,最近,为了力图减少时间及费用,例如,在如电子设备的印刷基板电路等那样放射电磁波的设备附近,使用测定设备测定电磁场强度。而且,为了力图减少时间及费用,对于使用测定设备的测定结果来推定遥测标准值的方法的要求提高。
这里,作为这种测定设备,例如有如下装置,即,该装置对被测定物的附近进行扫描,测定被测定物附近的电磁场分布,并输出测定结果以作为电磁场分布图像(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2000-74969号公报。)。而且,通过使用该装置,能够根据电磁场分布图像,确定被测定物附近的电磁场较大的部分,从而能够对从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场进行评价。另外,作为根据被测定物附近的电磁场来推定遥测标准值的方法,还有如下方法,即,根据被测定物附近的电磁场,求出电磁波发生源的电流值,从而推定遥测标准值(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特开2002-277550号公报。)。
然而,该方法中,在电磁波的发生源不是电流源、而是磁流源的情况下,无法高精度地推定遥测标准值。另外,该方法中,由于是根据电流分布实施应对措施,因此无法判断该应对措施部位是作为电流源放射噪声、还是作为磁流源放射噪声。因此,存在无法准确地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对于无用辐射无法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该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能够高精度地推定遥测标准值,而且能够根据被测定物附近的电磁场的测定结果,准确地判定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从而实现高效的无用辐射应对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包括如下所示的特征。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是判定从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发生源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包括:测定部,该测定部在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不同的第1测定点和第2测定点测定电磁场强度;计算部,该计算部使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值,计算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之间的电磁场强度的衰减量;及判定部,该判定部通过判定由所述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衰减量的值与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和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从而判定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和磁流源中的哪一个。
而且,也可为,上述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包括推定部,该推定部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的结果为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电流值,并使用所述电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场强度,另一方面,在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磁流值,并使用所述磁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
此外,本发明不仅可作为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来加以实现,也可作为如下所示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来加以实现。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是判定从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发生源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包括:测定步骤,该测定步骤在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不同的第1测定点和第2测定点测定电磁场强度;计算步骤,该计算步骤使用由所述测定步骤测定的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值,计算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之间的电磁场强度的衰减量;及判定步骤,该判定步骤通过判定由所述计算步骤计算出的所述衰减量的值与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和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从而判定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和磁流源中的哪一个。
而且,也可为,上述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包括推定步骤,该推定步骤在由所述判定步骤判定的结果为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电流值,并使用所述电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另一方面,在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磁流值,并使用所述磁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判定被测定物中的电磁波的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并且能够根据判定结果,高精度地推定遥测标准值。
此外,本发明能够用于测定从电子设备放射的无用辐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A是表示由微小偶极子产生的电磁场的示意图。
图2B是表示由微小环产生的电磁场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由微小偶极子产生的电场的衰减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根据电磁场的强度的衰减量判定电磁波的发生源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电场强度及磁场强度的衰减量和电磁波的发生源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的动作的电磁场强度衰减量计算步骤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所采用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被测定物附近的磁场强度的图。
图10是表示离开被测定物一定距离的磁场强度的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一边使作为电磁场传感器的接收天线4从具有电磁波发生源的被测定物1开始移动,一边测定电磁场强度。这里,作为一个例子,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包括接收天线4、接收部5、驱动部6、测量控制部7、运算处理部8、及显示部9。测定从被测定物1中的电磁波发生点P0开始在同一直线上距离不同的测定点P1、P2上的电磁场强度。
接收天线4接收从被测定物放射出的电磁波分量。接收部5对于由接收天线4接收到的电磁波分量以宽频带的测定对象频率进行接收处理。驱动部6使接收天线4朝XYZ的各坐标轴方向移动。测量控制部7对于由接收部5进行了接收处理的电磁波分量进行数据处理,并将进行数据处理所得到的结果作为测量结果存放在存储装置(未图示)中。运算处理部8根据由测量控制部7存放在存储装置(未图示)中的测量结果,判断电磁波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并且推定遥测标准值。显示部9对由运算处理部8判断的结果及推定的遥测标准值进行显示。
即,利用接收天线4、接收部5、驱动部6、及测量控制部7,来实现在与被测定物1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不同的测定点P1、P2测定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功能。利用运算处理部8,来实现使用由测定功能测定的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值来计算测定点P1、P2之间的电磁场强度衰减量的计算功能。利用运算处理部8,来实现判定功能,该判定功能中,通过判定由计算功能计算出的衰减量的值与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的衰减量的基准值、和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的衰减量的基准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从而判定发生源是电流源和磁流源中的哪一个。利用运算处理部8,来实现推定功能,该推定功能中,在由判定功能判定的结果为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测定值确定电流值,并使用电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场强度,另一方面,在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测定值确定磁流值,并使用磁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
此外,作为接收天线4,可采用环形天线、微小偶极子天线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具体来讲,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一边使接收天线4朝着与被测定物1的主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一边对测定点P1、P2上的电磁场强度进行测定。这里,测定点P1是与被测定物1的电磁波发生点P0相隔距离r1的位置。测定点P2是与被测定物1的电磁波发生点P0相隔距离r2(r1<r2)的位置。
然后,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根据测定点P1、P2上的电磁场强度,求出电磁场强度衰减量。此时,运算处理部8根据与被测定物1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多个测定点的电磁场强度,对因相隔一定距离所形成的电磁场强度衰减量进行运算。然后,运算处理部8根据运算出的衰减量,判断电磁波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并推定遥测标准值的电场值。
接着,对由电流源和磁流源产生的电磁场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对于电流源,作为来自微小偶极子的放射,用如下所述的数学式(1)、(2)来表示。另外,如图2B所示,对于磁流源,作为来自微小环的放射,用如下所述的数学式(3)、(4)来表示。
[数学式1]
( 1 ) - - - E θ = Z 0 IL 4 π k 0 2 { j 1 k 0 r + 1 ( k 0 r ) 2 - j 1 ( k 0 r ) 3 } e - j k 0 r sin θ
[数学式2]
( 2 ) - - - H φ = IL 4 π k 0 2 { j 1 k 0 r + 1 ( k 0 r ) 2 } e - j k 0 r sin θ
[数学式3]
( 3 ) - - - E φ = - j Z 0 k 0 3 m 4 π { j 1 k 0 r + 1 ( k 0 r ) 2 } e - j k 0 r sin θ
[数学式4]
( 4 ) - - - H θ = j k 0 3 m 4 π { j 1 k 0 r + 1 ( k 0 r ) 2 - j 1 ( k 0 r ) 3 } e - j k 0 r sin θ
式中,I是流过微小偶极子的电流值。L是微小偶极子的长度。m是微小环的磁流值。r是与微小偶极子或微小环之间的距离。Z0是波动阻抗,为120π。k0是波数,为2π/λ(λ是对于测定对象频率f的波长。)。此外,由于使接收天线4朝着与被测定物1的主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θ=π/2)移动,因此对于电场Er、磁场Hr,由于都为0,故省略。
对于由电流源产生的电场,如数学式(1)所示,表示为与1/r、1/r2、1/r3成正比的3个分量之和。对于由电流源产生的磁场,如数学式(2)所示,表示为与1/r、1/r2成正比的2个分量之和。与此不同的是,对于由磁流源产生的电场,如数学式(3)所示,表示为与1/r、1/r2成正比的2个分量之和。对于由磁流源产生的磁场,如数学式(4)所示,表示为与1/r、1/r2、1/r3成正比的3个分量之和。根据这些式子可知,如图3所示,以k0·r=1、即r=λ/2π为界,电磁场的衰减趋势发生变化。
例如,对于由电流源产生的电场,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1/r3的影响变大。对于由磁流源产生的电场,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1/r2的影响变大。由此,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对于电场而言,电流源比磁流源更易衰减。
另外,对于由电流源产生的磁场,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1/r2的影响变大。对于由磁流源产生的磁场,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1/r3的影响变大。由此,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对于磁场而言,磁流源比电流源更易衰减。
另外,不管是对于由电流源产生的电磁场,还是对于由磁流源产生的电磁场,在离开被测定物足够远的位置、即在被测定物的远场(r>λ/2π),1/r的影响变大。
因而,在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利用电磁场的衰减量,能够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在被测定物的远场(r>λ/2π),无法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由此,为了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多个测定点中至少一个测定点必须处于被测定物的近场(r<λ/2π)。
此外,近场是指与电磁波的发生源相隔距离r以内的范围。另外,远场是指比距离r更远的范围。这里,距离r是将对于测定对象频率f的波长λ除以2π后得到的值。即,所谓近场和远场,根据测定对象频率f(波长λ)而有所不同。例如,若测定对象频率f为30MHz,则由于波长λ为10m,因此近场(r<λ/2π=1.59m)是指与电磁波的发生源相隔1.59m以内的范围。另外,若测定对象频率f为300MHz,则由于波长λ为1m,因此近场(r<λ/2π=0.159m)是指与电磁波的发生源相隔0.159m以内的范围。另外,若测定对象频率f为1GHz,则由于波长λ为0.3m,因此近场(r<λ/2π=0.047m)是指与电磁波的发生源相隔0.047m以内的范围。
接着,对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测定点P1、P2上测定由电磁波发生点P0产生的电磁波。此时,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测定点P1上测定在沿距离r1传播的过程中衰减后的电磁波的电场强度E(P1)。另外,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测定点P2上测定进一步衰减后的电磁波的电场强度E(P2)。进一步地,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根据测定点P1上的电场强度E(P1)和测定点P2上的电场强度E(P2),求出测定点P1、P2上的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20log10(E(P2)/E(P1))。然后,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根据测定点P1、P2上的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判断电磁波发生源P0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
或者,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测定点P1上测定在沿距离r1传播的过程中衰减后的电磁波的磁场强度H(P1)。另外,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测定点P2上测定进一步衰减后的电磁波的磁场强度H(P2)。进一步地,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根据测定点P1上的磁场强度H(P1)和测定点P2上的磁场强度H(P2),求出测定点P1、P2上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20log10(H(P2)/H(P1))。然后,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根据测定点P1、P2上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判断电磁波发生源P0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
这里,设r1<λ/2π,r2<λ/2π。在这种情况下,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则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5)那样。另外,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则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6)那样。即,如数学式(7)所示,在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相比于由数学式(6)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5)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相反地,在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相比于由数学式(5)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6)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
[数学式5]
( 5 ) - - - E ( P 2 ) E ( P 1 ) ≈ ( r 1 r 2 ) 3
[数学式6]
( 6 ) - - - E ( P 2 ) E ( P 1 ) ≈ ( r 1 r 2 ) 2
[数学式7]
( 7 ) - - - | &Delta;E - 20 log 10 ( r 1 r 2 ) 3 | < | &Delta;E - 20 log 10 ( r 1 r 2 ) 2 |
或者,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则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8)那样。另外,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则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9)那样。即,如数学式(10)所示,在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相比于由数学式(9)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8)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相反地,在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相比于由数学式(8)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9)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
[数学式8]
( 8 ) - - - H ( P 2 ) H ( P 1 ) &ap; ( r 1 r 2 ) 2
[数学式9]
( 9 ) - - - H ( P 2 ) H ( P 1 ) &ap; ( r 1 r 2 ) 3
[数学式10]
( 10 ) - - - | &Delta;H - 20 log 10 ( r 1 r 2 ) 2 | < | &Delta;H - 20 log 10 ( r 1 r 2 ) 3 |
另外,设r1<λ/2π,r2>λ/2π。在这种情况下,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则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11)那样。另外,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则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12)那样。即,如数学式(13)所示,在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相比于由数学式(12)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11)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相反地,在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相比于由数学式(11)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12)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
[数学式11]
( 11 ) - - - E ( P 2 ) E ( P 1 ) &ap; k 0 2 r 1 3 r 2
[数学式12]
( 12 ) - - - E ( P 2 ) E ( P 1 ) &ap; k 0 r 1 2 r 2
[数学式13]
( 13 ) - - - | &Delta;E - 20 log 10 ( k 0 2 r 1 3 r 2 ) | < | &Delta;E - 20 log 10 ( k 0 r 1 2 r 2 ) |
或者,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则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14)那样。另外,若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则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可近似成如下所示的数学式(15)那样。即,如数学式(16)所示,在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相比于由数学式(15)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14)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相反地,在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相比于由数学式(14)得到的近似值,更接近由数学式(15)得到的近似值的情况下,可判断为电磁波发生点P0上的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
[数学式14]
[数学式15]
( 15 ) - - - H ( P 2 ) H ( P 1 ) &ap; k 0 2 r 1 3 r 2
[数学式16]
( 16 ) - - - | &Delta;H - 20 log 10 ( k 0 r 1 2 r 2 ) | < | &Delta;H - 20 log 10 ( k 0 2 r 1 3 r 2 ) |
例如,假设在r1=0.03m及r2=0.09m上测定磁场。在这种情况下,若测定对象频率为300MHz,则λ/2π=0.159。这满足r1<λ/2π,r2<λ/2π。因而,能够根据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更接近数学式(8)、(9)中的哪一个近似值,来判断电流源和磁流源。若实际进行计算,则由数学式(8)得到的近似值为19.08dB。由数学式(9)得到的近似值为28.63dB。在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由数学式(2)得到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计算值为18.03dB。在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由数学式(4)得到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计算值为29.54dB。不管是在哪一种情况下,都示出近似值是接近计算值的值。由此可知,在判断电流源或磁流源时,作为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基准值,由数学式(8)、(9)得到的近似值是有效的。
另外,假设在r1=0.03m及r2=0.09m上测定磁场。在这种情况下,若测定对象频率为1GHz,则λ/2π=0.0477。这满足r1<λ/2π,r2>λ/2π。因而,能够根据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更接近数学式(14)、(15)中的哪一个近似值,来判断电流源和磁流源。若实际进行计算,则由数学式(14)得到的近似值为13.58dB。由数学式(15)得到的近似值为17.61dB。在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由数学式(2)得到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计算值为13.95dB。在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由数学式(4)得到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计算值为17.41dB。不管是在哪一种情况下,都示出近似值是接近计算值的值。由此可知,在判断电流源或磁流源时,作为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基准值,由数学式(14)、(15)得到的近似值是有效的。
即,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包含被测定物附近(r<λ/2π)的多个测定点上测定电场强度。进一步地,根据在多个测定点测定的电场强度,求出衰减量(ΔE)。然后,判断求出的衰减量(ΔE)与从电流源或磁流源放射出的电磁波的衰减量近似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由此,能够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
或者,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包含被测定物附近(r<λ/2π)的多个测定点上测定磁场强度。进一步地,根据在多个测定点测定的磁场强度,求出衰减量(ΔH)。然后,判断求出的衰减量(ΔH)与从电流源或磁流源放射出的电磁波的衰减量近似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由此,能够判断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
此外,图5中示出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和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与电磁波的发生源的判定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此外,还能够根据电场和磁场的方向,判断电流源和磁流源的方向。
接着,对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的动作进行说明。这里,对使用磁场强度、判断电磁波发生源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根据测定点P1上的磁场强度H(P1)和测定点P2上的磁场强度H(P2),计算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步骤S2)。此外,之后将参照图7对本步骤中的详细动作进行说明。
接着,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判断是否为r1<λ/2π、r2<λ/2π(步骤S6)。在判断的结果为是r1<λ/2π、r2<λ/2π的情况下(步骤S6:是),根据数学式(10),判定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接近哪一个近似值,从而判定电磁波的发生源是否为电流源(步骤S8)。在判定的结果为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步骤S8:是),将电磁波发生点P0是电流源的情况显示在显示部9上(步骤S 10),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电磁波的发生源不是电流源的情况下(步骤S8:否),将电磁波发生点P0是磁流源的情况显示在显示部9上(步骤S12),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在不是r1<λ/2π、r2<λ/2π的情况下(步骤S6:否),判断是否为r1<λ/2π(步骤S14)。在判断的结果为是r1<λ/2π的情况下(步骤S14:是),根据数学式(16),判定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接近哪一个近似值,从而判定电磁波的发生源是否为电流源(步骤S16)。在判定的结果为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步骤S16:是),将电磁波发生点P0是电流源的情况显示在显示部9上(步骤S18),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电磁波的发生源不是电流源的情况下(步骤S16:否),将电磁波发生点P0是磁流源的情况显示在显示部9上(步骤S12),结束处理。
此外,在不是r1<λ/2π的情况下(步骤S14:否),将无法判定电磁波发生点P0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的情况显示在显示部9上(步骤S20),结束处理。
接着,对步骤S2中的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的计算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控制驱动部6,使接收天线4移动至测定点P1(步骤S2a)。利用接收部5,接收测定点P1上的磁场强度H(P1)(步骤S2b)。利用测量控制部7,存放测定点P1上的磁场强度H(P1)(步骤S2c)。对于测定点P2也执行以上处理(步骤S2d)-(步骤S2f)。此后,根据磁场强度H(P1)、H(P2),计算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步骤S2g)。
此外,同样地,也可计算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另外,也可不计算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而只计算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2。此外,对于和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2与实施方式1中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Ap1相比,不同点在于其测定多个测定面14中的电磁场分布。
这里,多个测定面14是与被测定物1的主面大致平行的2个以上的平面。
具体来讲,一边使作为电磁场传感器的接收天线4从被测定物1开始朝Z轴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一边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对测定面14进行扫描。由此,测定多个测定面14中的电磁场分布。
此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根据多个测定面14中的电场强度,求出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根据电场强度的衰减量ΔE,判定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并显示判定结果。或者,根据多个测定面14中的磁场强度,求出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根据磁场强度的衰减量ΔH,判定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还是磁流源,并显示判定结果。
进一步地,在判定的结果为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利用由电磁场测定分布确定的各测定点上的电场和磁场的各测定值、以及数学式(1)、(2),计算电流值I。利用计算出的电流值I、以及数学式(1)、(2),推定任意的遥测点上的电场值和磁场值。
另外,在判定的结果为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利用由电磁场测定分布确定的各测定点上的电场和磁场的各测定值、以及数学式(3)、(4),计算磁流值m。利用计算出的磁流值m、以及数学式(3)、(4),推定任意的遥测点上的电场值和磁场值。
接着,对实际进行了电流源和磁流源的分离的例子进行说明。
这里,对于使接收天线4从被测定物1开始朝Z轴方向移动距离15mm的情况、和移动距离30mm的情况,测定了电磁波的发生源的附近磁场分布。此外,图9中示出测定的附近磁场分布。图10中示出在图9所示的虚线位置上的磁场强度。
此时,与被测定物1之间的距离为15mm至30mm,成为1/2。因此,上述判断方法中,在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由(1/2)2=1/4,作为接收功率比成为6dB。另一方面,在电磁波的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由(1/2)3=1/8,作为接收功率比成为9dB。
实际上,若观察测定值,则如图10所示,在附近磁场分布的中央区域(1),衰减了10dB。在附近磁场分布的左右区域(2),衰减了5dB。由此,能够判断出在被测定物1的中央区域(1)存在磁流源,在被测定物1的左右区域(2)存在电流源。

Claims (8)

1.一种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判定从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发生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定部,该测定部在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不同的第1测定点和第2测定点测定电磁场强度,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中的至少一个离开所述被测定物的距离小于λ/2π,所述λ是所述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波长;
计算部,该计算部使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值,计算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之间的电磁场强度的衰减量;及
判定部,该判定部通过判定由所述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衰减量的值与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和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从而判定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和磁流源中的哪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推定部,该推定部在由所述判定部判定的结果为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电流值,并使用所述电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场强度,另一方面,在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磁流值,并使用所述磁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部中,对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平行且包含所述第1测定点的第1测定面、和与所述第1测定面平行且包含所述第2测定点的第2测定面进行扫描,测定各测定面中的电磁场分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部中,在存在于所述被测定物的近场的所述第1测定点、和相比所述第1测定点离所述被测定物更远的所述第2测定点上进行测定。
5.一种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判定从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发生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定步骤,该测定步骤在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垂直的方向上距离不同的第1测定点和第2测定点测定电磁场强度,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中的至少一个离开所述被测定物的距离小于λ/2π,所述λ是所述被测定物放射的电磁波的波长;
计算步骤,该计算步骤使用由所述测定步骤测定的电磁场强度的测定值,计算所述第1测定点和所述第2测定点之间的电磁场强度的衰减量;及
判定步骤,该判定步骤通过判定由所述计算步骤计算出的所述衰减量的值与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和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的所述衰减量的基准值中的哪一个更接近,从而判定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和磁流源中的哪一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推定步骤,该推定步骤在由所述判定步骤判定的结果为所述发生源是电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电流值,并使用所述电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另一方面,在所述发生源是磁流源的情况下,使用所述测定值确定磁流值,并使用所述磁流值推定任意点上的电磁场强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步骤中,对与所述被测定物的主面平行且包含所述第1测定点的第1测定面、和与所述第1测定面平行且包含所述第2测定点的第2测定面进行扫描,测定各测定面中的电磁场分布。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波发生源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步骤中,在存在于所述被测定物的近场的所述第1测定点、和相比所述第1测定点离所述被测定物更远的所述第2测定点上进行测定。
CN201010174689.1A 2009-04-30 2010-04-28 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6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1360A JP5410827B2 (ja) 2009-04-30 2009-04-30 電磁波発生源判定方法及び装置
JP2009-111360 2009-04-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6675A CN101876675A (zh) 2010-11-03
CN101876675B true CN101876675B (zh) 2014-07-09

Family

ID=43019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468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6675B (zh) 2009-04-30 2010-04-28 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76915B2 (zh)
JP (1) JP5410827B2 (zh)
CN (1) CN1018766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97726B2 (en) * 2010-08-23 2016-07-19 Radeu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within a target region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JPWO2014033896A1 (ja) * 2012-08-31 2016-08-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磁波可視化装置
CN103344844B (zh) * 2013-05-31 2015-09-30 国家电网公司 电网安全警示终端的警示方法
JP6686617B2 (ja) * 2016-03-28 2020-04-22 Tdk株式会社 放射妨害波測定装置
US11307234B2 (en) 2017-02-17 2022-04-19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ggreg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data
JP7099236B2 (ja) * 2018-10-05 2022-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推定プログラム、推定装置および推定方法
CN113514706B (zh) * 2021-04-23 2023-11-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一种大型地下工程整体sremp磁场环境实测评估方法
CN114325795A (zh) * 2021-12-31 2022-04-12 天津大学 一种有害辐射场中城市内测量点分布和测量值获取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2745A (zh) * 1999-04-23 2002-06-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磁波发生源查找装置,其方法和其分析方法
EP1241482A2 (en) * 2001-03-16 2002-09-18 Hitachi, Ltd. A method of searching the source generating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CN101017184A (zh) * 2005-09-20 2007-08-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磁波发生源探查方法及其中所用的电流探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8080A (ja) * 1995-03-09 1996-09-27 Kanagawa Pref Gov 電磁雑音測定用磁界プローブ、電磁雑音測定用電界プローブ、及び電磁雑音測定装置
JP3189801B2 (ja) * 1998-08-28 2001-07-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評価装置,これに用いる磁界検出器及び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半導体評価用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JP2002277550A (ja) 2001-03-19 2002-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モニタリングシステム用携帯端末
JP2003107116A (ja) * 2001-09-28 2003-04-09 Hitachi Ltd 電磁波波源探査法および電磁波波源探査の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電磁波波源探査に用いる探査用アンテナ
JP4619799B2 (ja) * 2005-01-20 2011-01-2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電界ベクトルの算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電界ベクトルの算出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7541818B2 (en) * 2005-07-07 2009-06-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
US7710131B1 (en) * 2007-08-18 2010-05-04 Radiation Monitoring Devices, Inc. Non-contact circuit analyz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2745A (zh) * 1999-04-23 2002-06-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磁波发生源查找装置,其方法和其分析方法
EP1241482A2 (en) * 2001-03-16 2002-09-18 Hitachi, Ltd. A method of searching the source generating an electromagnetic wave
CN101017184A (zh) * 2005-09-20 2007-08-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磁波发生源探查方法及其中所用的电流探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77157A1 (en) 2010-11-04
US8476915B2 (en) 2013-07-02
JP5410827B2 (ja) 2014-02-05
JP2010261756A (ja) 2010-11-18
CN101876675A (zh) 201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6675B (zh) 电磁波发生源判定装置及方法
US75418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
US7683632B2 (en)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20090006011A1 (en)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Measuring Method, Apparatus for the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US20140035389A1 (en) Resonance-type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CN105896097A (zh) 无线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
US20070126427A1 (en) Method for 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attern and gain of radiator using tem waveguide
JP2009002788A (ja) 電磁波測定方法及び電磁波測定装置
Sayegh et al.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maximum differential-mode radiated emissions of microstrip trace
Chen et al. Prediction of near-field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for conformal-shielded SiP and measurement with magnetic probe
JP5170955B2 (ja) 電磁波測定方法および電磁波測定装置
US20210003624A1 (en) Radio wave measurement method
Kotwal et al.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Gigahertz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Mode (GTEM) Cell
JP2011017535A (ja) 遠方電磁界ノイズ測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2181161A (ja) 電磁波放射源検出方法および装置
Wardoyo et al. Degradation of Shielding Performance of Metallic Sheet due to Aperture Configuration and Dimension at 2.4 GHz
Velim et al. On-roof wireless link operating at 60 GHz
Butin et al. Study of currents induced in wire lines placed inside the metal shield of electronic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onance mode
Toyota et al.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imbalance difference model to estimate common-mode excitation in PCBs
CN208818764U (zh) 电场探头
Toyota et al. Predi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from PCBs with interconnections through common-mode antenna model
Nešić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Absorber Influence on Metal Enclosure Immunity
JP4374465B2 (ja) Emi共振線路試験装置及びemi定規
Laitinen et al. Far-field measurements for mobile phones with small number of measurement locations
Fukui et al.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by using Poynting vector in automobi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