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8922A -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8922A
CN101868922A CN200880117063A CN200880117063A CN101868922A CN 101868922 A CN101868922 A CN 101868922A CN 200880117063 A CN200880117063 A CN 200880117063A CN 200880117063 A CN200880117063 A CN 200880117063A CN 101868922 A CN101868922 A CN 101868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versity
branch road
weight coefficient
rece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7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知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68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8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7Joint weighting using maximum ratio combining techniques, e.g. signal-to- interference ratio [SIR], received signal strenght indication [R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4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subgroups of receiv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14Specialised client platforms, e.g. receiver in car or embedded in a mobile appliance
    • H04N21/41407Specialised client platforms, e.g. receiver in car or embedded in a mobile appliance embedded in a portable device, e.g. video client on a mobile phone, PDA,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6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 H04N21/42607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the incoming bitstream
    • H04N21/4263Internal components of the client ;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for processing the incoming bitstream involving specific tuning arrangements, e.g. two tun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3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n unwanted signal, e.g. interference or idl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3OS processes, e.g. booting an STB, implementing a Java virtual machine in an STB or power management in an STB
    • H04N21/4436Power management, e.g. shutting down unused components of the recei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集接收装置及其分集接收方法,其能够适当地进行分集接收并降低功耗。该分集接收装置包括:多条支路,其与多个天线分别对应,分别对由对应的天线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加权系数生成器,其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加权系数;分集合成器,其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以及判断器,其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上述多条支路中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进行判断。构成被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停止工作。

Description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公开的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无线电信号的接收的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技术背景
例如在日本,已经实行面向便携电话等的便携接收机的电视广播。但是,由于边移动边接收、可使用的天线的尺寸小等原因,导致便携接收机的接收环境非常恶劣。在如此恶劣的接收环境中,为了接收并清晰地显示广播节目,而采用通过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接收的分集接收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技术,即:对于由多个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的每一条传输路径进行信道估计,根据所求得的估计结果,确定各天线所对应的支路的加权,进行分集接收。
当进行分集接收时能够得到良好的接收品质,但是需要多条支路,因此会使功耗增加。特别是许多便携接收机用蓄电池驱动,因此功耗的增加会牵涉到利用便携接收机能够收看的时间的缩短。所以,目前期待分集接收时的功耗降低。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为了抑制功耗而在BER(Bit Error Rate:误码率)超过阈值时进行分集合成的技术。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当判断为C/N(Carrier to Noise Ratio:载噪比)小于阈值时进行分集合成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14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112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21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的技术可知,由于分集合成处理和其后进行的BER、C/N的检测处理之间存在时间差,因此实际上用于分集合成处理的数据和检测出的BER、C/N的值之间的相关性未必成立。这是因为,例如在进行高速列车、汽车的移动的同时进行接收时,频繁发生数毫秒~数秒后接收环境变化的情况。因此,有时不能正确判断是否应进行分集合成。例如,有时应进行分集合成却没有进行分集合成,导致不能正确接收。
本发明的分集接收装置能够适当地进行分集接收并降低功耗。
本发明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分集接收装置包括:多条支路,其与多个天线分别对应,分别对由对应的天线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加权系数生成器,其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加权系数;分集合成器,其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以及判断器,其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上述多条支路中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进行判断,构成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停止工作。
据此,根据用于通常的分集处理的支路的加权系数来判断不需要进行分集处理的支路,因此,能够正确且容易地检测出应使无用支路停止的定时。
根据本发明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分集接收方法,与多个天线分别对应的多条支路,分别对由对应的天线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加权系数,根据上述加权系数对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上述多条支路中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进行判断,构成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停止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按照支路的加权系数来判断不需要用于分集处理的支路。支路的加权系数是用于通常的分集处理的值本身,所以能够正确地检测出应使无用支路停止的定时。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分集接收并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分集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方式的传送格式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衰减频率和所需C/N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分集接收装置的基本控制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详细地表示图1的分集接收装置的控制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合成分集方式时无用支路的判断的例子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选择分集方式时无用支路的判断的例子的时序图。
标号说明
110、130 支路
116、136 同步检测器
142 分集合成器
152 衰减/CW检测器
154 C/N检测器
156 加权系数生成器
158 判断器
162 控制寄存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各功能块一般可由硬件实现。例如,各功能块可作为IC(集成电路)的一部分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在这里,IC包括LSI(large-ScaleIntegrated circuit:大规模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作为替代,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可由软件实现。例如,如上述那样的功能块可由在处理器中执行的程序来实现。换言之,本说明书中所说明的各功能块既可由硬件实现,也可由软件实现,还可由硬件与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分集接收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图1的分集接收装置100具有:支路110、130;分集合成器142;纠错器144;TS(Transport Stream:传输流)再生器146;作为干扰检测器的衰减/CW(Continuous Wave:连续波)检测器152;C/N(Carrierto Noise ratio:载噪比)检测器154;加权系数生成器156;判断器158;控制寄存器162;以及CPU接口164。
支路110具有:调谐器112;A/D转换器114;同步检测器116;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18;以及波形均衡器120。支路130具有:调谐器132;A/D转换器134;同步检测器136;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38;以及波形均衡器140。支路110、130分别与天线2、4对应,分别对由对应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接收处理。
作为例子,说明分集接收装置100接收在日本、欧洲等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中使用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方式的无线电信号的情况。另外,分集接收装置100既可以只接收构成OFDM信号的多个段(segment)中的例如一个段,也可以从中接收更多的段。
天线2、4接收被发送的信号,将接收到的信号分别提供给调谐器112、132。调谐器112、132从所提供的接收信号中选择所希望的频率的信号,将其输出到A/D转换器114、134。A/D转换器114、134将所输入的信号进行A/D转换后输出到同步检测器116、136。
同步检测器116、136对接收信号进行同步确立和同步状态的检测。例如,当以预定的定时接收作为已知信号的导频信号时,会检测到同步确立。同步检测器116、136分别将经过同步确立的信号输出到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18、138,并将检测出的同步状态输出到判断器158。
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18、138对所输入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18将变换后的信号输出到波形均衡器120、衰减/CW检测器152、以及C/N检测器154。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38将变换后的信号输出到波形均衡器140、衰减/CW检测器152、以及C/N检测器154。
图2是表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方式的传送格式的例子的说明图。在OFDM中,利用相互正交的多个载波(Carrier)传送图像、声音等的信息。一般地,在OFDM中,除了发送被传送的数据之外,还发送分散导频信号(SP:Scattered Pilot:分散导频)。图2中,白圈表示数据载波DT,黑圈表示SP。由于SP的振幅、相位以及插入位置是已知的,因此波形均衡器120、140使用SP对传送路径中生成的多路径等而产生的失真的影响(传送路径特性)进行估计,并消除该影响(即进行均衡)。
波形均衡器120、140根据经过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率区域的信号,求得与已知的SP相对应的传送路径特性。进而,使用滤波器插入与按照预定规则所选择出的多个SP相对应的传送路径特性,估计与SP之间的各数据载波DT相对应的传送路径特性,根据所求得的传送路径特性来均衡(例如除法运算)频率区域的OFDM信号。将选择多个SP的规则和用于插入的滤波器的组合称为波形均衡模式。
作为滤波器,例如使用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可使用具有各种抽头系数和抽头数的滤波器。通过按照接收环境来选择波形均衡模式,能够防止接收特性产生大的变化。波形均衡器120、140根据各自的波形均衡模式对所输入的信号进行波形均衡,将均衡后的信号输出到分集合成器142。
分集合成器142根据在加权系数生成器156中所求得的针对各支路的加权系数而对波形均衡器120的输出和波形均衡器140的输出进行分集处理,然后输出到纠错器144。即,分集合成器142,将波形均衡器120的输出和波形均衡器140的输出分别乘以在加权系数生成器156中所求得的加权系数,将相乘后的两个值相加。
分集合成器142能够根据加权系数进行用于合成各支路的信号的合成分集、和用于选择接收状态最好的支路的选择分集中的任一个。在本说明书中,分集处理包括合成分集和选择分集这两者。
纠错器144对所输入的信号进行纠错,并输出到TS再生器146。TS再生器146将所输入的信号变换为传输流TS1后输出。
衰减/CW检测器152利用例如快速傅里叶变换后的信号、波形均衡后的信号、以及由波形均衡器120、140进行的波形均衡途中的信号等中的至少一部分来求得干扰的强度,并输出到加权系数生成器156。干扰的强度例如为衰减干扰强度、CW干扰强度。C/N检测器154利用例如快速傅里叶变换后的信号、波形均衡后的信号、以及由波形均衡器120、140进行的波形均衡途中的信号等中的至少一部分来求得由天线2、4所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每一个C/N,并输出到加权系数生成器156。另外,衰减/CW检测器152和C/N检测器154也可根据其他方法分别求得干扰的强度和C/N。
图3是表示衰减频率和所需C/N的关系的例子的曲线图。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加性白高斯噪声)、多路径、衰减等条件按每个接收环境而不同,传送路径特性也按每个接收环境而不同,但是传送路径特性的估计结果根据波形均衡模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表示所需C/N的曲线如图3所示,其按每个波形均衡模式而不同。即,在为波形均衡模式MA的情况下,衰减频率Fd较低时所需C/N较小,但是所需C/N随着衰减频率Fd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在为波形均衡模式MB的情况下,所需C/N随着衰减频率Fd的增加而缓慢增加。
为了能够进行采用了不同波形均衡模式的支路之间的比较,加权系数生成器156将与不同波形均衡模式之间的所需C/N之差相对应的修正值和支路的加权系数相加。例如,当衰减频率Fd较高时,与采用了波形均衡模式MA的支路相比,采用了波形均衡模式MB的支路的所需C/N更小,因此,加权系数生成器156进行修正值的加法运算等,以使采用了波形均衡模式MB的支路的加权系数变大。
加权系数生成器156只使用被C/N检测器154检测出的C/N,或者使用C/N和被衰减/CW检测器152检测出的干扰强度,对支路110、130分别生成加权系数,并输出到分集合成器142和判断器158。加权系数生成器156例如求得各支路的C/N的对数,将与各支路的波形均衡模式和表示干扰强度的衰减频率相对应的修正值和所求得的对数相加,并将所得到的值作为各支路的加权系数。作为各支路的修正值,使用由波形均衡模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变小的值。更简单而言,也可以将与波形均衡模式对应的常数作为修正值来使用。
加权系数生成器156也可以将支路110的加权系数和支路130的加权系数之比作为合成比而求得。在这种情况下,分集合成器142对波形均衡器120的输出和波形均衡器140的输出进行加权,使得加权后的输出之比等于由加权系数生成器156求得的合成比。
控制寄存器162为能够存储标记和数值的寄存器,能够进行来自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各块的写入和向各块的读出。判断器158根据支路110、130的加权系数来判断支路110、130中不需要进行分集处理的支路(无用支路),在控制寄存器162中设定无用支路标记,该无用支路标记表示被判断为无用支路的支路。
在控制寄存器162中,能够设定表示判断期间的标记和关于C/N、加权系数的阈值。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各块使各自的状态存储于控制寄存器162中。作为状态,例如有是否向块提供电力、块是否在工作中、有无同步确立、无用支路标记、加权系数、BER(Bit Error Rate:误码率)、C/N、以及波形均衡模式等。
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外部的CPU182执行软件,经由CPU接口164进行对控制寄存器162的写入和从控制寄存器162的读出。因此,能够通过软件进行与控制寄存器162中所存储的各块的状态相应的处理。将CPU182作为位于分集接收装置100外部的部件而进行说明,但是分集接收装置100也可以包括CPU182。另外,分集接收装置100还可以具有与CPU182同样地工作的序列发生器来替代CPU182。
为表示应进行合成或选择的哪一个来作为合成处理,CPU182等设定控制寄存器162。加权系数生成器156根据控制寄存器162的设定而生成支路110、130的加权系数,以使进行利用支路110、130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的合成,或者从这些接收处理后的信号中进行选择。
也可以在控制寄存器162中设定表示是否应进行分集处理的标记。在不进行分集处理时,能够不进行无用支路的判断等,能够使分集接收装置100用于各种用途。并且,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各块能够读出控制寄存器162的设定,并根据该设定停止和重新开始工作。
图4是表示图1的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基本控制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首先,在图4的步骤202中,利用构成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各块或CPU1821来设定控制寄存器162,以使各支路工作。判断器158根据加权系数和来自控制寄存器162的信息,判断各支路是否为无用支路,将无用支路标记设定在控制寄存器162中。在步骤204中,分集接收装置100根据控制寄存器162的设定进行分集接收。
在步骤206中,CPU182通过CPU接口164读出控制寄存器162的数据,判断是否设定了无用支路标记。当已设定无用支路标记时,进入步骤208,在其他情况下返回到步骤204。在步骤208中,根据无用支路标记,CPU182使无用支路停止。这样,例如分集接收装置100那样为有2条支路的接收装置时,只通过一条支路进行接收。
在步骤210中,CPU182判断是否应重新开始已停止的支路的工作。被判断为应重新开始时返回到步骤204,CPU182使已停止的支路重新开始工作,恢复到分集接收。没有被判断为应重新开始时返回到步骤208,继续进行只通过一条支路的接收。在步骤210中,具体地说,例如,CPU182经由CPU接口164从控制寄存器162中读出C/N,并判断C/N是否小于预定的阈值,当C/N小于阈值时判断为应重新开始已停止的支路的工作。
而且,例如,若从支路被停止起经过预定的时间后,则CPU182也可以判断为应重新开始已停止的支路的工作。C/N小于阈值且未检测出工作中的支路的同步确立时,CPU182还可以判断为应重新开始已停止的支路的工作。在这里,例示了在步骤210中的判断标准,但也可以根据其他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
图5是详细表示图1的分集接收装置100的控制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在图5的步骤302中,在预定的判断期间,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各块使各自的状态等存储于控制寄存器162中作为用于分集处理的信息。这时,加权系数生成器156使支路110、130的加权系数存储于控制寄存器162中,进而输出到分集合成器142和判断器158。
在步骤312中,判断器158根据在步骤302中存储的信息来判断所有支路是否可使用。若符合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则判断器158判断为该支路不可使用,且为不需要进行分集处理的无用支路,其中,所述条件为:停止向支路的电源供给、构成支路的块的工作停止、以及支路的同步检测器没有检测到同步确立等。当判断为所有支路可使用时,进入步骤314,在其他的情况下进入步骤322。在步骤314中,判断器158判断设定在控制寄存器162中的分集方式。当设定为合成分集方式时进入步骤316,当设定为选择分集方式时进入步骤318。
在步骤316中,判断器158根据加权系数和在步骤302中存储的信息来判断各支路是否为无用支路。当存在被判断为无用支路的支路时进入步骤322,在其他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302。判断器158将如下的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
(A1)加权系数在判断期间中始终为0的支路。
(A2)加权系数在判断期间中始终比阈值小的支路。
(A3)供电被停止的支路。
(A4)同步没有确立的支路。
(A5)构成支路的块为停止状态的支路。
另外,判断器158也可以将以下的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
(A6)C/N在判断期间中始终比阈值小的支路。
图6是表示合成分集方式时无用支路的判断的例子的时序图。在这里,假设支路110不属于上述(A3)~(A6)。
在判断期间DT11中,支路110的加权系数W1最初为小于阈值A的值,暂且成为超过阈值A的值,然后成为小于阈值A的值。支路110不符合上述(A1)、(A2),因此不被判断为无用支路,在其后的判断期间DT12中,对支路110的无用支路标记依然为“L”。
在判断期间DT12中,支路110的加权系数W1为始终小于阈值A的值。支路110属于上述(A2),因此被判断为无用支路,在其后的判断期间中,对支路110的无用支路标记变为“H”。如此,在判断期间中,支路的加权系数始终比阈值小时,判断器158将该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
阈值A也可以是0。即,判断器158可以将加权系数总为0的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如上所述,能够根据加权系数、相对于加权系数的阈值、以及判断期间的设定,来进行无用支路的判断。
在图5的步骤318中,判断器158根据在步骤302中存储的信息来判断各支路是否为无用支路。当存在被判断为无用支路的支路时进入步骤322,在其他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302。判断器158将如下的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
(B1)判断期间中一次也没有被选择的支路。
(B2)供电被停止的支路。
(B3)同步没有确立的支路
(B4)构成支路的块为停止状态的支路。
另外,判断器158也可以将以下的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
(B5)C/N在判断期间中始终比阈值小的支路。
图7是表示选择分集方式时无用支路的判断的例子的时序图。在这里,假设支路110、130不属于上述(B2)~(B5)。
在判断期间DT21中设为选择了支路110。这时,判断器158的计数器持续进行计数增加,如果一帧结束时计数值达到最大值max,则重新从0开始进行计数增加。在一帧结束时计数值达到了最大值max,因此判断器158判断为支路110已被选择,在接下来的判断期间DT22中对支路110的无用支路标记依然为“L”。在一帧结束时计数值没有一次为0,因此判断器158判断为支路130没有被选择,在判断期间DT22中,对支路130的无用支路标记变为“H”。
在判断期间DT22中,设为没有选择支路110。这时,判断器158的计数器不进行计数增加。当一帧结束时计数值没有达到最大值max,因此判断器158判断为支路110没有被选择,在接下来的判断期间中,使对支路110的无用支路标记变为“H”。当一帧结束时计数值为0的次数大于等于一次,因此判断器158判断为支路130被选择,在接下来的判断期间中,使对支路130的无用支路标记变为“L”。换言之,判断器158将在判断期间中一次也没有被选择的支路判断为无用支路。
在图5的步骤322中,判断器158将表示判断为无用支路的支路的无用支路标记写入控制寄存器162。在步骤324中,CPU182经由CPU接口164读出控制寄存器162的数据,并判断是否应使支路停止、即无用支路标记是否已被设定。当无用支路标记已被设定时进入步骤326,在其他情况下返回到步骤302。在步骤324中,CPU182也可以考虑BER等其他的指标来判断支路的停止。对于无用支路标记未被设定的支路,反复进行与上述302~322同样的处理。
在步骤326中,CPU182根据无用支路标记使无用支路停止。例如,CPU182向控制寄存器162写入标记,以使无用支路停止,构成无用支路的块等要素的至少一部分按照在控制寄存器162中设定的标记而停止工作。
作为使无用支路的工作停止的要素的例子,可考虑以下的块。
(S1)快速傅里叶变换器118、138和波形均衡器120、140
(S2)同步检测器116、136和(S1)
(S3)A/D转换器114、134和(S2)
(S4)调谐器112、132和(S3)
在S1的情况下,当没有检测出同步确立时能够不进行工作的重新开始。停止工作的要素越少,直到支路的工作重新开始为止的时间就越短,但功耗就越多。
在步骤322中,C/N检测器154在预定的判断期间内检测C/N,将检测出的C/N写入控制寄存器162。C/N检测器154在没有停止的支路存在多条时,继续进行分集接收,因此检测分集合成后的信号的C/N,在没有停止的支路为1个时,检测没有停止的支路的C/N。
在步骤342中,CPU182判断C/N是否小于预定的阈值。当C/N小于预定的阈值时进入步骤344,在其他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322。在步骤342中,与图4的步骤210同样,也可以按照其他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在步骤344中,C/N超出预定的阈值,因此CPU182使已停止的支路的工作重新开始,分集接收装置100使用重新开始工作的支路来重新开始分集接收。这时,判断器158被初始化。之后返回到步骤302,反复进行以上的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分集处理时实际使用的加权系数等信息本身来判断不需要分集处理的支路。因此,能够正确且容易地检测出应使无用支路停止的定时,能够适当地进行分集接收,并且能够降低功耗。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由CPU182进行支路的工作的停止和重新开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硬件进行这样的处理,这样的硬件和CPU182也可以位于分集接收装置100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分集接收装置100有两个天线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有3个以上的天线,对这种情况也能够进行同样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分集接收装置100接收OFDM方式的信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以预定的定时发送的包括导频信号的信号,即使是其他方式的信号,分集接收装置100也能够大致同样地进行接收。
本发明的许多特征和优越性可通过所记载的说明而得到明确,因此期望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涵盖本发明的所有这些特征和优越性。进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进行许多改变,因此,本发明不应限定于与图示所记载的内容完全相同的结构和工作。因此,所有的适当的改变内容和等效内容都被纳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分集接收,并能够降低功耗,因此本发明对于分集接收装置等是有用的。

Claims (15)

1.一种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条支路,其分别与多个天线对应,分别对由对应的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
加权系数生成器,其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加权系数;
分集合成器,其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以及
判断器,其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上述多条支路中的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进行判断,
构成被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停止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C/N检测器,该C/N检测器检测由上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每一个的C/N,
上述加权系数生成器按照由上述C/N检测器检测出的C/N来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上述加权系数,
其中,上述C/N为载噪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干扰检测器,该干扰检测器检测由上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每一个中的干扰强度,
上述加权系数生成器按照被上述干扰检测器检测出的上述干扰强度来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上述加权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支路分别具有同步检测器,该同步检测器检测由对应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同步是否已确立,
上述判断器按照上述多条支路的上述同步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上述判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寄存器,
上述判断器对控制寄存器进行设定,以表示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
构成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上述控制寄存器的设定来停止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寄存器被设定为表示应进行合成或选择中的哪一个,
上述加权系数生成器按照上述控制寄存器的设定来生成上述加权系数,以进行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的合成、或者来自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的选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控制寄存器中已设定应进行合成的情况下,上述判断器将以下支路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由上述加权系数生成器生成的加权系数在判断期间内始终小于阈值的支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阈值为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支路分别具有同步检测器,该同步检测器检测由对应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同步是否已确立,
在上述控制寄存器中已设定应进行合成的情况下,上述判断器将以下支路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具有未检测出同步确立的上述同步检测器的上述支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控制寄存器中已设定应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上述判断器将在判断期间没有被选择的支路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C/N检测器,该C/N检测器检测由上述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每一个的C/N,
在上述控制寄存器中已设定应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上述判断器将以下支路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由上述C/N检测器检测出的上述C/N在判断期间内始终小于阈值的支路,
其中,上述C/N为载噪比。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CPU,该CPU按照上述控制寄存器的设定,使构成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停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接收信号满足预定的条件时,上述分集合成器重新进行使用了满足上述预定条件的支路的分集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分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条支路分别具有C/N检测器,该C/N检测器检测由上述对应的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的C/N,
上述预定的条件为上述接收信号的C/N超出阈值,
其中,上述C/N为载噪比。
15.一种分集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分别与多个天线对应的多条支路分别对由对应的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接收处理,
生成针对上述多条支路的每一条的加权系数,
按照上述加权系数对基于上述多条支路的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
按照上述加权系数来判断上述多条支路中的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
构成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上述分集处理的支路的要素的至少一部分停止工作。
CN200880117063A 2007-12-07 2008-12-08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Pending CN1018689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6913 2007-12-07
JP2007-316913 2007-12-07
PCT/JP2008/003646 WO2009072306A1 (ja) 2007-12-07 2008-12-08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及び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8922A true CN101868922A (zh) 2010-10-20

Family

ID=40717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7063A Pending CN101868922A (zh) 2007-12-07 2008-12-08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79642A1 (zh)
EP (1) EP2224610A1 (zh)
JP (1) JPWO2009072306A1 (zh)
CN (1) CN101868922A (zh)
WO (1) WO20090723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60393A (ja) * 2010-09-08 2012-03-22 Fujitsu Toshib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通信端末
JP5988527B2 (ja) * 2013-12-10 2016-09-0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受信装置
US10256858B1 (en) * 2017-09-18 2019-04-09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audio artifacts in a phase diversity recei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9766B2 (ja) * 1993-01-20 1997-09-03 国際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等化後選択合成ダイバーシチ受信方式
JP2572200B2 (ja) * 1994-03-03 1997-01-16 株式会社エイ・ティ・アール光電波通信研究所 アレーアンテナ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JP3880805B2 (ja) * 2001-03-30 2007-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合成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EP1408625A3 (en) * 2002-10-11 2006-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versity receiver and diversity receiving method for FDM signals
JP4572601B2 (ja) 2004-06-28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314185B2 (ja) * 2004-11-30 2009-08-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受信装置
JP2006174126A (ja) * 2004-12-16 2006-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JP4682684B2 (ja) 2005-04-28 2011-05-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信号受信装置
JP2007158515A (ja) * 2005-12-01 2007-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JP2007221640A (ja) 2006-02-20 2007-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US20090080580A1 (en) * 2006-03-16 2009-03-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versity receiver
US8059770B2 (en) * 2006-04-20 2011-11-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versity receiv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72306A1 (ja) 2009-06-11
US20100279642A1 (en) 2010-11-04
JPWO2009072306A1 (ja) 2011-04-21
EP2224610A1 (en) 2010-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36906B2 (en) Synchronous detector with high accuracy in detecting synchronization and a method therefor
CN101421942B (zh) 分集接收装置
US7577216B2 (en) Guard interval and FFT mode detector in DVB-T receiver
US8019014B2 (en) Pre-coding apparatus on account of adaptive estimation
US20100091742A1 (en) Corre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quiring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JPH04274611A (ja) 等化方式
CN1327624C (zh) 无线接收装置和接收滤波方法
US2008007519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ntennas in MIMO multi-carrier system
KR101020393B1 (ko) Ofdm 수신 장치
CN1972172B (zh) 分集式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01868922A (zh)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CN1555614B (zh) 组合器和用于组合若干接收分集信号的方法
JP5842111B2 (ja) アンテナ切り替え受信システム
KR101126057B1 (ko) 복수의 안테나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1485109B (zh)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JPH09214417A (ja) 伝送装置及び伝送方法
CN101473573A (zh) 分集接收装置和分集接收方法
JP2004336279A (ja) Ofdm受信装置および受信方法
US20050117672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low power WLAN receiver
US20050276365A1 (en) Multipath compensation for signal receivers
JP2001313622A (ja) Ofdm受信装置
CN112532286A (zh) 基于多天线分集接收的分集合并模式选择方法及装置
JP2008092383A (ja) 無線特性測定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測定方法
US823885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method selec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selecting program
JP5658946B2 (ja) アンテナ切替受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