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5500B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55500B CN101855500B CN200880115336.5A CN200880115336A CN101855500B CN 101855500 B CN101855500 B CN 101855500B CN 200880115336 A CN200880115336 A CN 200880115336A CN 101855500 B CN101855500 B CN 1018555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ckaged unit
- opening
- housing
- unit
- detent 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ertion in flat panels, e.g. in door or window-p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其既能简单移动封闭部件,又能提高弹性密封部件的耐久性。利用转动操作旋钮(43)而使封闭部件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时,在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使封闭部件(20)以扩大密封表面(2004A)和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然后,再使封闭部件(20)以保持密封表面(2004A)和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而移动,从而移动到开放位置(OP)。当使封闭部件(20)从开放位置(OP)向所述封闭位置(CP)移动时,在到达该封闭移动的最终阶段之前,封闭部件(20)沿平面(P)以保持所述间隔(S)不变的方式移动,在最终阶段,缩小所述间隔(S),封闭部件(20)移动到封闭位置(CP),从而将密封表面(2004A)按压在开口边缘部(18A)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装置,其利用移动封闭部件的方式而开闭与室外连通的换气孔的室内侧开口。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公知有这样一种换气装置,其具备壳体,所述壳体配置在室内,其上设置有与室外连通的换气孔的室内侧开口,在所述壳体内部,通过将封闭部件向所述室内侧开口的上方移动而开闭所述室内侧开口。
在该类型的换气装置中,在室内侧开口的边缘部设置有弹性密封部件,为了使在室内侧开口封闭时空气不通过室内侧开口产生流动,在封闭部件封闭室内侧开口的封闭位置,使封闭部件与弹性密封部件进行弹性接触,从而对室内侧开口进行气密性封闭。
在现有技术中,该弹性密封部件在与封闭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在封闭部件为开闭室内侧开口而移动时,封闭部件与弹性密封部件保持接触(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279553)。
因此,在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中,为实现封闭部件的移动,需要很大的力量,由此会存在不能轻易移动封闭部件这样的不良现象。
此外,因封闭部件与弹性密封部件保持接触,所以对于弹性密封部件的耐久性而言会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其可以轻易地实封闭部件的移动,且可以提高弹性密封部件的耐久性。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换气装置包括:壳体,其具有能使用于换气的空气流通的开口;封闭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用于封闭所述开口;操作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封闭部件在开放所述开口的开放位置和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具有开口边缘部,该开口边缘部在由弹性密封部件所界定的平面内伸展,所述封闭部件具有平坦的密封表面,在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封闭位置时,该密封表面与所述开口边缘部紧密接触而封闭所述开口,所述操作机构包括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封闭部件,所述导向机构对所述封闭部件因驱动机构的驱动而产生的移动进行导向,使所述封闭部件在所述开放位置和所述封闭位置之间移动。
而且,所述导向机构对所述封闭部件进行如下导向,(1)所述封闭部件在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下,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移动时,在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所述封闭部件以扩大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的方式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然后,再以保持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不变的方式而移动,直到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而且,(2),所述封闭部件在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下,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移动时,在到达所述该封闭移动的最终阶段之前,所述封闭部件沿所述平面以保持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的方式移动,在最终阶段,使所述封闭部件以缩小所述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的方式移动到所述封闭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室内侧开口开放时,因仅在开放的初期阶段,所述封闭部件与弹性部件接触,此外,在室内侧开口封闭时,仅在封闭的最终阶段,所述封闭部件与弹性部件接触,所以,使封闭部件在开放位置和封闭位置之间移动之际,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移动封闭部件那样需要大的力量,用较小的力量就可以将其移动,此外,因为不会发生如现有技术中封闭部件与弹性密封部件的保持接触的现象,所以有利于提高弹性密封部件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在建筑物楼体上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中,(A)为将操作旋钮置于第1转动位置的情况下的壳体部分的俯视图,(B)为将封闭部件置于封闭位置情况下的操作机构、封闭部件、室内侧开口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中,(A)为将操作旋钮置于第2转动位置的情况下的壳体部分的俯视图,(B)为将封闭部件置于封闭位置情况下的操作机构、封闭部件、室内侧开口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为操作旋钮部分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封闭部件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封闭部件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7为封闭部件动作的示意图,其中,(A)为封闭部件和室内侧开口的俯视图,(B)为封闭部件和室内侧开口的主视图;
图8为安装在建筑物楼体上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图9为封闭部件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操作机构、封闭部件、室内侧开口部分的俯视图;
图10为封闭部件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的操作机构、封闭部件、室内侧开口部分的俯视图;
图11表示位于倒下位置的操作杆、支持板、上部板、滑板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12表示位于直立位置的操作杆、支持板、上部板、滑板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13为封闭部件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14为封闭部件位于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15为操作杆、支持板、上部板、滑板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为滑板安装在支持板上的俯视图;
图17为滑板安装在支持板上、而上部板安装在滑板上的俯视图;
图18中,(A)为操作杆的俯视图,(B)为操作杆的主视图,(C)为操作杆的侧视图;
图19中,(A)为支持板的俯视图,(B)为支持板的主视图,(C)为支持板的侧视图;
图20中,(A)为上部板的俯视图,(B)为上部板的主视图;
图21中,(A)为滑板的俯视图,(B)为滑板的主视图,(C)为滑板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60:换气装置;12、62:换气孔;14、64:室内侧开口;16、66:壳体;18、68:弹性密封部件;20、70:封闭部件;24、74:驱动机构;25、75:导向机构;26、76:导向板;28、78:施力机构;30、80:第1凸轮面;31、81:第2凸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具体地说明。
首先,参照附图1至7,自第1实施方式开始进行说明。
在图1中,符号2表示窗户玻璃,符号4表示建筑物楼体,在窗户玻璃2的下面设置有换气装置10。
换气装置10包括:壳体16,其设置在室内,其上设置有换气孔12的室内侧开口14;弹性密封部件(气密部件)18,其安装在室内侧开口14的边缘处;封闭部件20,其用于开闭室内侧开口14;操作机构23,其用于使封闭部件20在离开室内侧开口14而开放室内侧开口14的开放位置(OP)和封闭室内侧开口14的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
此外,操作机构23包括:驱动机构24,其用于驱动封闭部件20;导向机构25,其用于对封闭部件20进行导向,在驱动机构24的驱动下使该封闭部件20在开放位置(OP)和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
换气孔12具有开口于室外的室外侧开口12A并连通室内外,室内侧开口14是能使用于换气的空气流通的开口。
如图4至图6、以及图2、图3所示,壳体16具有细长的、大致呈长方体的形状,该形状适用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封闭窗的窗框上。
壳体16包括长方体框状的框架32和封闭框架32上部开口的上板34等,如图2、3所示,在上板34中形成有多个用于进行换气的狭缝36。此外,可在室内侧开口12A或上板34上狭缝36所处位置的下表面自由地设置防虫网。
如图4至图6所示,框架32的底板38沿水平方向伸展,在该底板38上形成有室内侧开口1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侧开口14位于水平面上,从室外向室内流动的空气经由换气孔12,在室内侧开口14处自下方向上方流动,而从室内向室外流动的空气在室内侧开口14处自上方向下方流动。
室内侧开口14为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其具备一定长度和宽度,室内侧开口14的长边方向和壳体16的长边方向一致。
弹性密封部件18具有向底板38的上方突出的部分,该部分在由弹性密封部件18界定出的平面P(参照附图6)内伸展,成为开口边缘部18A。因此,室内侧开口14处形成有开口边缘部18A。
在形成室内侧开口14的2个长边之中,在位于如下1个长边外侧的框架32上形成有突起3210,该长边位于封闭部件20从封闭位置(CP)朝向开放位置(OP)方向的端部上。
封闭部件20配置在壳体16内部,为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封闭部件20的长度方向和壳体16的长度方向一致,封闭部件20的移动方向即为该封闭部件20的宽度方向。
如图4至图6所示,封闭部件20为中空形状,具有相互平行的上壁2002和下壁2004。
在封闭部件20处于封闭位置(CP)时,下壁2004的下表面与开口边缘部18A密封接触,并形成平坦的密封表面2004A,从而将室内开口14封闭。
沿封闭部件20的长边方向,在间隔一定距离的上壁2002的2个部位上,分别突出设置有导向销40。
在封闭部件20的2条长边中的1条长边上形成卡合突起部2010,该卡合突起部2010为下壁2004的一部分,比起上壁2002,该卡合突起部2010更向封闭部件20的短边方向的外侧突出。
此外,在构成两条长边之中的另一条长边的下壁2004的部分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卡合片2012,比起上壁2002,该卡合片2012更向短边方向的外侧突出。
在壳体16内部,导向板26位于封闭部件20的上方,在与室内侧开口14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伸展,如图2、3所示,在室内侧开口14的长边方向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2个导向板26。
在导向板26上形成有长孔42,该长孔42在与封闭部件20的移动方向即室内侧开口14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伸展,导向销40以沿长孔42的长边方向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长孔42内。
通过使导向销40在长孔42内滑动,可将封闭部件20导向使其在室内侧开口14的短边方向移动。
驱动机构24包括:操作旋钮43,其为安装在壳体16上的操作手柄;连杆机构51,其连接操作旋钮43和封闭部件20,用户可通过手动操作旋钮43而驱动封闭部件20。
此外,连杆机构51的构成包括:小齿轮44、齿条46、滑动部件48、连杆臂50、导向销40、长孔42。
在壳体16内,操作旋钮43安装在上板34的凹部上并可相对于上板34转动。
如图4所示,小齿轮44安装在操作旋钮43的下部并可与操作旋钮43一体旋转。
滑动部件48在与室内侧开口14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上伸展,并支承在框架32的导向3202上,可沿与室内侧开口14的长边平行的方向滑动,即,滑动部件48可在与封闭部件2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滑动。
齿条46安装在滑动部件48上并与小齿轮44啮合,因此,滑动部件48对应操作旋钮43的转动动作而做往返运动。
连杆臂50的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滑动部件48以及导向销40上,并对应滑动部件48的移动而封闭部件20移动。
具体而言,在导向板26上设置有2个连杆臂50,通过轴4802,每个连杆臂50的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滑动部件48上,2个所述连接部位在滑动部件48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隔。
此外,每个连杆臂50的另一端,设置成与导向板26的上表面接触的结构,并与导向销40连接,且可相对于导向销40转动,所述导向销40从长孔42突出。
而且,如图2中(A)所示,在操作旋钮43的第1转动位置,将封闭部件20置于封闭位置(CP),此外,如图3中(A)所示,在操作旋钮43的第2转动位置,将封闭部件20置于开放位置(OP)。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臂50形成为杆形状,并具有沿长度方向的轴心,角度θ为连杆臂50长度方向上的轴心的伸展方向的延长线与滑动部件48的移动方向所形成的角度,当封闭部件20处于封闭位置时,形成的该角度θ呈直角或接近直角,且该角度θ随着封闭部件20从封闭位置(CP)移动到开放位置(OP)而逐渐减小。
导向机构25包括:第1凸轮面30、第2凸轮面31、施力机构28。
第1凸轮面30包括壳体侧凸轮面30A和封闭部件侧凸轮面30B。
壳体侧凸轮面30A设置在形成室内侧开口14的2个长边之中的如下1个长边上方的框架32的部位上,并相对于平面P形成倾斜的斜面,该长边位于封闭部件20从开放位置(OP)朝向封闭位置(OP)的端部上。
壳体侧凸轮面30A可与封闭部件20的卡合凸部2010卡合。
封闭部件侧凸轮面30B由相对于平面P在封闭部件20的卡合片2012的内表面上倾斜的倾斜面形成。
封闭部件侧凸轮面30B可与框架32的突起3210卡合。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凸轮面30可将封闭部件20的2个长边部分导向,从而在进行室内侧开14开闭之际,能实现封闭部件20的动作稳定化。
第2凸轮面31形成在导向板26的下表面,并相对于平面P平行伸展。
而且,如图6所示,在封闭部件20与导向板26的第2凸轮面31抵接的情况下,在封闭部件20的密封表面2004A和弹性密封部件18的开口边缘部18A之间可以保持一定的上下方向的间隔S。
施力机构28以经由第1凸轮面30和第2凸轮面31将封闭部件20向壳体16一例按压的方式对其施加作用力。
具体而言,施力机构28包括导向销40和盘簧28A。
在各导向销40的外周上,盘簧28A环绕安装在导向销40的头部和连杆臂50的一端之间,并相对于导向板26以及连杆臂50的一端对导向销40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
而且,在封闭部件2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的初期阶段,通过施力机构28,封闭部件20的卡合凸部2010与壳体侧凸轮面30A卡合,封闭部件侧凸轮面30B与框架32的突起3210卡合,然后,这些卡合解除,封闭部件20的上壁2002的上表面与第2凸轮面31抵接,进而移动到开放位置(OP)。
即,在进行使封闭部件2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之际,导向机构25的导向包括通过第1凸轮面30对封闭部件20的导向和第2凸轮面31对封闭部件20的导向,且两个导向动作可交替进行。
因此,当封闭部件20在驱动机构24的驱动下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时,导向机构25对封闭部件20以下述的方式进行导向,即、在该开放移动的最初阶段,使封闭部件20以扩大密封表面2004A与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然后,使封闭部件20以保持密封表面2004A与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移动到开放位置(OP)。
此外,当在进行使封闭部件2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时,通过施力机构28,使封闭部件20的上壁2002的上表面与第2凸轮面31抵接,在最终阶段,所述抵接解除,使封闭部件20的卡合凸部2010与壳体侧凸轮面30A卡合,封闭部件侧凸轮面30B与框架32的突起3210卡合,移动到封闭位置(CP)。
即,在使封闭部件2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之际,导向机构25的导向包括通过第1凸轮面30对封闭部件20的导向和第2凸轮面31对封闭部件20的导向,且两个导向动作可交替进行。
因此,当封闭部件20在驱动机构24的驱动下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时,导向机构25对封闭部件20以下述的方式进行导向,即、在该封闭移动的最终阶段之前,使封闭部件20沿平面P以保持密封表面2004A与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移动,在该移动的最终阶段,使封闭部件20以缩小密封表面2004A与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而移动到封闭位置(CP)。
此外,可将第1凸轮面30设置在壳体16和封闭部件20之间的一方,且可相对于壳体16和封闭部件20之间的另一方卡合,而且,第1凸轮面30相对于平面P倾斜伸展。
此外,可将第2凸轮面31设置在壳体16和封闭部件20之间的一方,且相对于壳体16和封闭部件20的另一方可卡合,而且,第1凸轮面30相对于平面P倾斜伸展。
即,只要第1凸轮面30和第2凸轮面31设置在壳体16和封闭部件20之间的一方,且可相对于壳体16和封闭部件20的另一方卡合即可,并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构造,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各种卡合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如图7中(A)、(B)所示,当转动操作旋钮43时,驱动机构24以及导向机构25驱动封闭部件20在开放位置(OP)和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
当使封闭部件2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时,在对应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使封闭部件20以扩大密封表面2004A和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然后,使封闭部件20以保持密封表面2004A和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而移动,从而最后移动到开放位置(OP)。
此外,当使封闭部件2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时,在到达对应该移动的最终阶段之前,使封闭部件20以保持密封表面2004A和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沿平面P移动,在最终阶段,使封闭部件20以缩小密封表面2004A和开口边缘部1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移动到封闭位置(CP),从而使密封表面2004A按压开口边缘部18A。
因此,在进行使封闭部件2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的开放操作时,除了初期阶段以外,封闭部件20与弹性密封部件18不产生接触。此外,在进行将封闭部件2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的封闭操作时,除了最终阶段以外,封闭部件20与弹性密封部件18不产生接触。
因此,用很小的力量就可以转动操作旋钮43,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室内侧开口14的开闭。
此外,由于封闭部件20在移动时不会与弹性密封部件18保持接触,因此,还有利于提高弹性密封部件18的耐久性。
此外,在封闭部件20的封闭位置(CP),将连杆臂50和滑动部件48所成的角度θ设置呈直角或接近直角的方式,所以在封闭部件20的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以及封闭移动的最终阶段,封闭部件20和弹性密封部件18尽管产生接触,但只要在操作旋钮43上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就可以在开闭封闭部件20的方向上对导向销40产生很大的作用力,从而有利于容易地进行室内侧开口14的开闭。
此外,在进行室内侧开口14的封闭时,即使有外界气体的压力作用,封闭部件20也难以移动,从而有利于保持封闭时的气密性。
下面,参照附图8至图21,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60和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一样,设置在窗户玻璃的下部的建筑物楼体上。
换气装置60的构成包括:壳体66,其上面设置有与室外连通的换气孔62的室内侧开口64;弹性密封部件(气密部件)68,其安装在室内侧开口64的边缘;封闭部件70,其用于开闭室内侧开口64;操作机构71,其使封闭部件70在开放位置(OP)和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所述开放位置(OP)是指使封闭部件70从室内侧开口64处离开而开放室内侧开口64的位置,所述封闭位置(CP)是指使封闭部件70封闭室内侧开口64的位置。
此外,操作机构71包括驱动机构74和导向机构75,所述驱动机构74用于驱动封闭部件70,所述导向机构75对因驱动机构74驱动而在开放位置(OP)和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的封闭部件70进行导向。
换气孔62具有开口于室外的室外侧开口,并将室内外连通,室内侧开口64是可供用于换气的空气流通的开口。
如图8至图10、13、14所示,壳体66具有细长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该形状适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封闭窗的窗框上。
如图8、图13所示,壳体66具有长方体框状的框架82和长方形的上板84等,所述长方形的上板84用于封闭框架82的上部开口。
在开口中嵌合有框状的装饰板8404。
如图13所示,框架82的底板8202沿水平方向伸展,室内侧开口64在该底板8202上形成长方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侧开口64沿水平方向伸展,经由换气孔62从室外向室内流动的空气在室内侧开口64处自下方向上方流动,而从室内向室外流动的空气在室内侧开口64处自上方向下方流动。
室内侧开口64为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其具备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方向和壳体66的长边方向一致。
在形成室内侧开口64的2个长边之中,在位于如下1个长边外侧的框架82上形成有突起8210,该长边位于封闭部件70从封闭位置(CP)朝向开放位置(OP)方向上。
弹性密封部件68具有向底板8202的上方突出的部分,该部分形成开口边缘部68A,该开口边缘部68A在由弹性密封部件68界定的平面P(参照附图13)内伸展,因此,室内侧开口64具有开口边缘部68A。
封闭部件70配置在壳体66内,呈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其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封闭部件70的长度方向和壳体66的长度方向一致,封闭部件70的移动方向即为该封闭部件70的宽度方向。
如图13、图14所示,封闭部件70为中空形状,并具有相互平行的上壁7002和下壁7004。
在下壁7004的下表面形成有平坦的密封表面7004A,在封闭部件70处于封闭位置(CP)时,其与开口边缘部68A密封接触,从而将室内侧开口64封闭。
沿封闭部件70的长边方向,在间隔一定距离的上壁7002的2个部位上,分别突出设置有导向销86。
在封闭部件70的2条长边中的其中1条长边上形成卡合突起部7010,该卡合突起部7010为下壁7004的一部分,比起上壁7002,该卡合突起部7010更向封闭部件70的短边方向的外侧突出。
此外,在构成两条长边之中的另一条长边的下壁7004的部分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卡合片7062,比起上壁7002,该卡合片7062更向短边方向的外侧突出。
在壳体66内部,导向板76位于封闭部件70的上方,在与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伸展,如图9、10所示,在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方向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2个导向板76。
在导向板76上形成有长孔88,该长孔88在与封闭部件70的移动方向即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伸展,导向销86以沿长孔88的长边方向可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长孔88内。
通过使导向销86在长孔88内滑动,可将封闭部件70导向使其在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移动。
驱动机构74包括:操作杆90,其为安装在壳体66上的操作手柄;连杆机构91,其连接操作杆90和封闭部件70,用户通过手动操作杆90而驱动封闭部件70。
此外,连杆机构91的构成包括:支持板94、连杆96、滑板98、上部板100、滑动部件92、连杆臂89、导向销86、长孔88。
具体而言,如图9至图12、图19所示,在框架8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上安装有支持板94,该支持板94沿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伸展。
支持板94具有沿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伸展的宽和沿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方向伸展的长。
位于支持板94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弯曲片部9402、9404安装在框架82上,在支持板94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导向销安装孔9406,在支持板9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导向槽9408,该导向槽9408位于一条直线上。
此外,在支持板94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直立设置有一对弯曲片9410,在弯曲片9410上形成有支承轴用孔9412。
操作杆90形成为长方形,该长方形具有沿室内侧开口64的长度方向的长边,操作杆90配置在装饰板8404的开口8406的内侧。
如图15所示,操作杆90通过销9004由弯曲片9410支承,所述销9004贯通插入操作杆90的基部的下部的孔9002和弯曲片9410的支承轴用孔9412内,因此,操作杆90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66上,可直立和倒下。
此外,通过贯通插入操作杆9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下部的销贯通孔9004的销9006,操作杆9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下部和连杆96的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
如图15、16所示,在该支持板94上配置有滑板98,如图11、12、17所示,在该支持板94上部,在滑板98上配置有上部板100。
如图20所示,上部板100呈长方形,该长方形具有宽度和长度,所述宽度是指沿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的宽度,所述长度是指沿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
在装饰板8404的开口8406内部,上部板100用于遮盖壳体66的内部,并形成比开口8406大的轮廓。
上部板100具有第1板部100A和第2板部100C,所述第1板部100A形成为靠近上部板10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第2板部100C经由弯曲部100B与该第1板部100A连接,第1板部100A和第2板部100C在两者的厚度方向上相差滑板98的厚度的距离,且相互平行。
在第2板部100C的端部上形成有2条长槽1002,在第2板部100C的靠近第1板部100A的部位上形成有长槽1004。
支持板94的弯曲片9410贯通插入上部板100的2条长槽1002,从而将第1板部100A安装在支持板94上,而第2板部100C安装在滑板98上。
再者,对于上部板100而言,通过将支持板94的弯曲片9410贯通插入上部板100的2条长槽1002,从而使上部板100不能在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方向上移动,此外,因经由支承轴用孔9412以及销9004而与弯曲片9410连接的操作杆90的基部位于上部板100上,再者,与后述的滑板98的连接片9804连接的连杆96的端部也位于上部板100上,所以可以阻止上部板100向上方的脱落。
如图21所示,滑板98具有本体板部9802,该本体板部9802在支持板94上滑动,其宽度沿室内侧开口64的短边方向,其长度沿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方向。
在本体板部9802的靠近其长度方向的端部的部位,突出设置有连接片9804,并在连接片9804的顶部形成有贯通孔9806。
此外,在位于本体板部980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导向槽9808,该导向槽9808在本体板部9802的长度方向伸展。
此外,在滑板98的本体板部980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2个导向销安装孔9810,该导向销安装孔9810在本体板部9802的长边方向具有一定的间隔,再者,在此侧还形成有滑动部件安装孔9812。
滑板98的本体板部9802安装在支持板94上,连接片9804贯通插入上部板100的长槽1004,从而在上部板100的第2板部100C的下面配置滑板98的本体板部9802。
而且,通过贯通插入销贯通孔9806的销9814,连接片9804的顶部9804与连杆96的另一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如图15至17所示,导向销102自本体板部9802的上方贯通插入导向槽9808内,并可在导向槽9808内滑动,该导向销102的下部安装在支持板94的导向销安装孔9406内。导向销102的头部位于本体板部9802的上面,形成为比导向槽9808的宽度更宽的直径尺寸,通过导向销102的头部对本体板部9802的支承,使其不能向上方移动。
如图16、17所示,导向销104自本体板部9802的上方贯通插入导向孔9810内,该导向销104的上部安装在导向销安装孔9810上,导向销104的下部贯通插入到支持板94的导向槽9408内,并可在该槽内滑动。
因此,通过操作杆90的直立倒下动作,经由连杆96,驱动滑板98在与室内侧开口14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上移动。
滑动部件92配置在滑板98的本体板部980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在与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上伸展。
如图9、10所示,滑动部件92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和本体板部9802通过连接销106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销106插入到滑动部件安装孔9812内。
此外,经由导向销108,两连杆臂89的另一端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与滑动部件92长度方向的两端接合在一起。
这些导向销108以可滑动的方式贯通插入到长孔7602内,所述长孔7602在与导向板76的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上伸展。
因此,滑动部件92通过导向销108、长孔7602,以可在与室内侧开口64的长边平行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即,滑动部件92以可在与封闭部件7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连杆臂89的两端分别以枢轴连接的方式连接在滑动部件92和导向销86上,并对应滑动部件92的移动,使封闭部件70移动。
而且,如图9、11所示,在操作杆90收容在开口8406内,处于和上板84平行的倒下位置处,使封闭部件70位于封闭室内侧开口64的封闭位置(CP)上,此外,如图10、12所示,在操作杆90朝斜上方直立的直立位置处,使封闭部件70位于开放室内侧开口64的开放位置(OP)。
在本实施方式中,89形成杆形状,并具有长度方向轴心,角度θ为在连杆臂89的长度方向轴心的伸展方向的延长线和滑动部件70的移动方向所成的角度,该角度在封闭部件70位于封闭位置(CP)时呈直角或接近直角,并随着封闭部件70从封闭位置(CP)移动到开放位置(OP)而逐渐变小。
导向机构75包括:第1凸轮面80、第2凸轮面81、施力机构78。
第1凸轮面80包括:壳体侧凸轮面80A和封闭部件侧凸轮面80B。
壳体侧凸轮面80A设置在框架82上,并相对于平面形成倾斜的倾斜面,所述框架82位于如下所述长边的上方,所述长边为形成室内侧开口64的2条长边之中的一条,其位于封闭部件70从开放位置(OP)朝向封闭位置(CP)方向的端部上。
壳体侧凸轮面80A可与封闭部件70的卡合凸部7010卡合。
封闭部件侧凸轮面80B在封闭部件70的卡合片7062的内表面形成相对于平面P倾斜的倾斜面。
封闭部件侧凸轮面80B可与框架82的突起8210卡合。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凸轮面80,导向机构75对封闭部件70的2条长边部分进行导向,并在室内侧开口64开闭时,可以实现封闭部件70的动作的稳定化。
第2凸轮面81,形成在导向板76的下表面,并相对于平面P平行地伸展。
而且,如图14所示,在封闭部件70的上表面与导向板76的第2凸轮面81抵接的情况下,可以确保上下方向间隔S的大小,所述间隔S位于封闭部件70的密封表面7004A和弹性密封部件68的开口边缘部68A之间。
再者,将第1凸轮面80和第2凸轮面81设置在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之间的一方,且与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另一方卡合即可,而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从而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各种卡合构造。
施力机构78经由第1凸轮面80以及第2凸轮面81,以将封闭部件70按压在壳体66上的方式对封闭部件70施加作用力。
具体而言,施力机构78包括导向销86和盘簧78A。
在各导向销86的外周上,盘簧78A环绕在导向销86的头部和连杆臂89的一端之间,并相对于导向板76以及连杆臂89的一端对导向销86施加向上方的作用力。
而且,在封闭部件7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的初期阶段,通过施力机构78,封闭部件70的卡合凸部7010与壳体侧凸轮面80A卡合,闭部件侧凸轮面80B与框架82的突起8210卡合,然后,解除这些卡合,使封闭部件70的上壁7002的上表面与第2凸轮面81抵接,直到移动到开放位置(OP)。
即,在封闭部件7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之际,导向机构75的导向包括由第1凸轮面80对封闭部件70的导向和由第2凸轮面81对封闭部件70的导向,相互交替进行。
因此,封闭部件70在驱动机构74的驱动下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时,导向机构75以下述的方式对封闭部件70进行导向,即,在对应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使封闭部件70以扩大密封表面7004A与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而移动,然后,以保持密封表面7004A和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而移动到开放位置(OP)。
此外,在封闭部件7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之际,通过施力机构78,封闭部件70的上壁7002的上表面与第2凸轮面81相抵接,在最终阶段,解除所述的抵接,使封闭部件70的卡合凸部7010与壳体侧凸轮面80A卡合,使闭部件侧凸轮面80B与框架82的突起8210卡合,从而使封闭部件70移动到封闭位置(CP)。
即,当封闭部件7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之际,导向机构75的导向包括通过第1凸轮面80对封闭部件70的导向和第2凸轮面81对封闭部件70的导向,且两个导向动作交替进行。
因此,封闭部件70在驱动机构74驱动下从开放位置(CP)向封闭位置(OP)移动时,导向机构75以下述的方式对封闭部件70进行导向,即,当对应的该封闭移动在到达最终阶段之前,使封闭部件70沿平面P以保持密封表面7004A与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而移动,并在最终阶段,使封闭部件70以缩小密封表面7004A和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而移动到封闭位置(CP)。
再者,可将第1凸轮面80设置为相对于平面P倾斜且伸展的方式,其设置在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一方,并可与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另一方卡合。
此外,可将第2凸轮面81设置为平行于平面P伸展的方式,其设置在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一方,并可与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另一方卡合。
即,使第1凸轮面80和第2凸轮面81设置在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一方,并与壳体66和封闭部件70的另一方卡合即可,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构造,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各种卡合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如图7中(A)、(B)所示,当转动操作杆90时,经由驱动机构74以及导向机构75,使封闭部件70在开放位置(OP)和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
而且,当封闭部件7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时,在对应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使封闭部件70以扩大密封表面7004A和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然后,使封闭部件70以保持密封表面7004A和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而移动,从而最后移动到开放位置(OP)。
此外,当封闭部件70在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时,在对应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使封闭部件70沿平面P以保持密封表面7004A和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不变的方式而移动,并在最终阶段,使封闭部件70以缩小密封表面7004A和开口边缘部68A之间的间隔S的方式而移动到封闭位置(CP),并将密封表面7004A按压在开口边缘部68A上。
因此,在进行使封闭部件70从封闭位置(CP)向开放位置(OP)移动的开放操作时,除了初期阶段以外,封闭部件70与弹性密封部件68不产生接触。此外,在进行使封闭部件70从开放位置(OP)向封闭位置(CP)移动的封闭操作时,除了最终阶段以外,封闭部件70与弹性密封部件68不产生接触。
因此,用很小的力量就可以转动操作杆90,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室内侧开口64的开闭。
此外,由于封闭部件70在移动时不会与弹性密封部件68保持接触,所以有利于提高弹性密封部件68的耐久性。
此外,在封闭部件70的封闭位置(CP)处,将连杆臂89和滑动部件92所成的角度θ设置成接近直角,所以在进行封闭部件70的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以及封闭移动的最终阶段,封闭部件70和弹性密封部件68尽管产生接触,但是只要在操作杆90上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就可以在开闭封闭部件70的方向上对导向销86产生很大的作用力,从而有利于容易地进行室内侧开口64的开闭。
此外,在进行室内侧开口64的封闭时,即使外界气体的压力作用,也难以移动封闭部件70,从而有利于保持封闭时的气密性。
Claims (8)
1.一种换气装置,其包括:壳体,其具有能使用于换气的空气流通的开口;
封闭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用于封闭所述开口;
操作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封闭部件在开放所述开口的开放位置和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具有开口边缘部,该开口边缘部由弹性密封部件的向形成有开口的底板的上方突出的部分形成,该开口边缘部在由弹性密封部件的所述突出的部分所界定的平面内伸展,
所述封闭部件具有平坦的密封表面,在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封闭位置时,该密封表面与所述开口边缘部紧密接触并封闭所述开口,
所述操作机构具有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封闭部件,所述导向机构对所述封闭部件因驱动机构的驱动而产生的移动进行导向,而使所述封闭部件在所述开放位置和所述封闭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导向机构对所述封闭部件进行如下导向:
(1)所述封闭部件在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下,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时,在对应该开放移动的初期阶段,使所述封闭部件以扩大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的方式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然后,再使所述封闭部件以保持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不变的方式而移动,直到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而且,
(2)所述封闭部件在所述驱动机构驱动下,从所述开放位置向所述封闭位置移动时,在到达对应该封闭移动的最终阶段之前,使所述封闭部件沿所述平面以保持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不变的方式而移动,在最终阶段,使所述封闭部件以所述缩小密封表面和所述开口边缘部之间的间隔的方式移动到所述封闭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第1凸轮面,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封闭部件之间的一方,且可与所述壳体和所述封闭部件之间的另一方卡合,其相对所述平面倾斜延伸;
第2凸轮面,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封闭部件之间的一方,且可与所述壳体和所述封闭部件的另一方卡合,其平行于所述平面延伸;
施力机构,其经由所述第1凸轮面以及所述第2凸轮面,以将所述封闭部件向壳体按压的方式而对其施加作用力,
当进行使所述封闭部件在开放位置(OP)与封闭位置(CP)之间移动之际,由所述第1凸轮面对所述封闭部件的导向和由所述第2凸轮面对所述封闭部件的导向,互相交替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操作手柄;
将该手柄和所述封闭部件连接的连杆机构,
用户通过手动操作所述操作手柄,对所述封闭部件进行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为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操作旋钮,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小齿轮,其安装在所述操作旋钮上并可与该操作旋钮一体转动;
齿条,其与所述小齿轮啮合;
滑动部件,其在与所述封闭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上,其上面还安装有所述齿条,所述操作旋钮转动时相应地往返运动;
长孔,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之上,在所述封闭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伸展;
导向销,其突出设置在所述封闭部件上,插入到所述长孔内并可在长孔的长边方向上滑动;
连杆臂,其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滑动部件以及导向销上,并对应所述滑动部件的移动而使所述封闭部件移动,
在所述操作旋钮位于第1转动位置时,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封闭位置,在所述操作旋钮位于第2转动位置时,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开放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手柄为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的操作杆,相对所述壳体可摆动且可直立、倒下,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滑动部件,其在与所述封闭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上,经由连接臂与所述操作杆相连接,并对应所述操作杆的直立、倒下的动作而做往复运动;
长孔,其形成在所述壳体上并在所述封闭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伸展;
导向销,其突出设置在所述封闭部件上,插入到所述长孔内并可在该长孔的长边方向上滑动;
连杆臂,其两端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滑动部件以及导向销上,并对应所述滑动部件的移动而使所述封闭部件移动,
在所述操作杆位于倒下位置时,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封闭位置,在所述操作杆位于直立位置时,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开放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臂形成为杆形状并具有长度方向的轴心,
连杆臂的所述长度方向轴心的伸展方向的延长线与滑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度为,在所述封闭部件处于所述封闭位置时呈直角或接近直角,且随着所述封闭部件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移动,该角度逐渐变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细长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以适合于安装在建筑物的封闭窗的窗框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为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其具备一定长度和宽度,所述开口的长边方向和所述壳体的长边方向一致,
所述封闭部件为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所述封闭部件的长边方向和所述壳体的长边方向一致,所述封闭部件的移动方向为该封闭部件宽度方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06831 | 2007-11-28 | ||
JP2007306831 | 2007-11-28 | ||
PCT/JP2008/071074 WO2009069525A1 (ja) | 2007-11-28 | 2008-11-20 | 換気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55500A CN101855500A (zh) | 2010-10-06 |
CN101855500B true CN101855500B (zh) | 2013-04-10 |
Family
ID=40678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15336.5A Active CN101855500B (zh) | 2007-11-28 | 2008-11-20 | 换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02653B2 (zh) |
KR (1) | KR101163138B1 (zh) |
CN (1) | CN101855500B (zh) |
TW (1) | TWI432680B (zh) |
WO (1) | WO20090695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18280B2 (en) | 2009-11-30 | 2013-12-31 | Applied Biorefinery Sciences Llc | Biorefinery process for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of fermentable saccharides, other useful compounds, and yield of improved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 from plant biomass |
JP5966760B2 (ja) * | 2012-08-20 | 2016-08-10 | オイレスEco株式会社 | 縦型定風量換気装置 |
JP6653880B2 (ja) * | 2016-06-30 | 2020-02-26 | オイレスEco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 |
JP2022026185A (ja) | 2020-07-30 | 2022-02-10 | 株式会社豊和 | 自然換気装置 |
JP7519686B2 (ja) | 2021-02-15 | 2024-07-22 | アンデス電気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17933B2 (ja) * | 1997-05-22 | 2000-12-18 | 松井 健司 | 通気住宅用の壁内流通フィン |
CN1329229A (zh) * | 2000-06-12 | 2002-0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排气口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92949B2 (ja) * | 1994-10-31 | 1999-05-17 |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 給気電動シャッター |
JPH11190542A (ja) * | 1997-12-26 | 1999-07-13 | Natl House Ind Co Ltd | 住宅の換気システム |
-
2008
- 2008-11-20 KR KR1020107009088A patent/KR10116313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1-20 JP JP2009543767A patent/JP5002653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1-20 WO PCT/JP2008/071074 patent/WO20090695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1-20 CN CN200880115336.5A patent/CN101855500B/zh active Active
- 2008-11-26 TW TW97145726A patent/TWI43268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17933B2 (ja) * | 1997-05-22 | 2000-12-18 | 松井 健司 | 通気住宅用の壁内流通フィン |
CN1329229A (zh) * | 2000-06-12 | 2002-01-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排气口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09069525A1 (ja) | 2011-04-14 |
CN101855500A (zh) | 2010-10-06 |
TWI432680B (zh) | 2014-04-01 |
JP5002653B2 (ja) | 2012-08-15 |
KR20100072300A (ko) | 2010-06-30 |
WO2009069525A1 (ja) | 2009-06-04 |
TW200940918A (en) | 2009-10-01 |
KR101163138B1 (ko) | 2012-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55500B (zh) | 换气装置 | |
DE602006007516D1 (de) | Nocken und verschiebares Verbindungsglied | |
EP3235982A1 (en) | Completely concealed-type, damped and soft positioning shower room door opening/closing structure | |
CN103883221B (zh) | 门窗 | |
KR100848204B1 (ko) | 도어의 틈새 개폐장치 | |
CN105509148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进出风口结构 | |
KR100754021B1 (ko) | 다양한 개폐구조를 갖는 전시용 실내벽체 | |
CN115035750A (zh) | 一种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教学设备及其系统 | |
JP2007224691A (ja) | 窓 | |
CN103883225A (zh) | 门窗 | |
TWM608053U (zh) | 結構穩定的雙軸鉸鍊 | |
JPH0711846A (ja) | 換気装置付きドア | |
JPH07324562A (ja) | 戸密閉機構 | |
KR101451223B1 (ko) | 미닫이와 오르내리는 형식이 결합된 창호 | |
CN207982418U (zh) | 一种用于切割机的降噪装置 | |
CN205227534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进出风口结构 | |
JP3399762B2 (ja) | 換気装置 | |
JP6800710B2 (ja) | 建具 | |
JP2001234673A (ja) | 換気装置 | |
JP2628487B2 (ja) | 換気装置 | |
CN215502579U (zh) | 一种对开门的烹饪设备 | |
CN209687150U (zh) | 窗户用控制装置 | |
JP2002357048A (ja) | サッシ | |
CN210989665U (zh) | 锅盖组件与高压锅 | |
JP5714171B2 (ja) | 換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