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8142B - 负载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负载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8142B
CN101848142B CN2010101401843A CN201010140184A CN101848142B CN 101848142 B CN101848142 B CN 101848142B CN 2010101401843 A CN2010101401843 A CN 2010101401843A CN 201010140184 A CN201010140184 A CN 201010140184A CN 101848142 B CN101848142 B CN 101848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oad
packet
communication uni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01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8142A (zh
Inventor
平田聪
松浦修次
藤田裕司
兵主春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1848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8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81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5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multipoint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负载控制系统。负载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通过信号线连接至第一终端的多个第二终端。第二终端响应于第二开关的手动操作控制连接至其的第二负载。第一终端响应于第一开关的手动操作控制连接至其的第一负载。第一终端响应于第四开关的手动操作生成包括数据和目的地址的数据包并将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数据包括表示对应于手动操作的第四开关的第二终端的第二标识符和用于控制第二负载的第二控制命令。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第二终端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当特有的第二标识符包括在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数据中时,第二终端从数据中获得与特有的第二标识符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并对应于获得的第二控制命令控制第二负载。

Description

负载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载控制系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响应于对开关的手动操作来控制负载的负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文件1(日本专利公开JP 2003-37879A)公开了一种采用时分复用的负载控制系统。
在文件1中所公开的负载控制系统具有传输控制装置。该传输控制装置经由双线式信号线(two-wire signal line)连接至多个操作终端和多个控制终端。每个操作终端具有手动操作型的开关,以及每个控制终端控制负载(例如,照明负载)。
在上述负载控制系统中,控制终端和操作终端通过传输控制装置彼此通信。即,上述负载控制系统是所谓的集成控制系统。
因此,该负载控制系统可能不能在传输控制装置毁坏时或者在信号线损坏时操作。另外,传输控制装置将控制数据顺序地传输至控制终端。因此,当操作终端试图同时控制多个负载时,可能在不同时刻控制每个负载。此外,增加负载的数量延长了控制所有负载所需的时间。这给用户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不足,已完成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控制负载的稳定性和响应性能的负载控制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负载控制系统适用于控制多个负载。负载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终端和通过信号线连接至第一终端的多个第二终端。每个第二终端连接至第二负载。每个第二终端包括第二操作单元、第二控制单元、第二存储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第二操作单元包括手动操作型的第二开关,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对第二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二操作信息。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应于从第二操作单元接收到的第二操作信息,控制第二负载。第二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第一多播地址和特别地分配给第二终端的第二标识符。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信号线与第一终端进行通信。第一终端连接至第一负载。第一终端包括第一操作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第一存储单元和第一通信单元。第一操作单元包括手动操作型的第一开关和手动操作型的第四开关。第一操作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对第一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一操作信息,并且响应于对第四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四操作信息。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应于从第一操作单元接收到的第一操作信息,控制第一负载。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第一多播地址和第一对应信息,其中,第一对应信息表示第四操作信息与第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组合是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二控制信息的组合。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信号线与多个第二终端进行通信。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包括目的地址和数据的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接收到第四操作信息时,从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对应信息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组合。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获得的第二组合的第二控制信息生成用于控制第二负载的第二控制命令。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第一通信单元以将其中数据表示第二标识符和第二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判断由第二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包括含有与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中的第二标识符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接收到的数据包包括含有与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中的第二标识符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时,从该数据获得第二控制命令。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应于所获得的第二控制命令,控制第二负载。
优选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多个第一终端。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第二多播地址。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将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传输至其他第一终端时控制第一通信单元以输出该数据包。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不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更优选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标识符设定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数据包中。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第二负载之后,控制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状态信息和目的地址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数据包,其中,该第二状态信息表示第二负载的最新状态。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标识符的数据包。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其中数据表示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时,控制第一通信单元以使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和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更优选地,第一终端包括配置为显示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一显示单元。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二状态信息来判断所有第二负载在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事件,并且当该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第二负载在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集中控制状态。
优选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通过所述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一终端和多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三终端。第三终端包括:包括手动操作型的第三开关的第三操作单元,第三操作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对第三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三操作信息;第三控制单元;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第一多播地址和第三对应信息,其中,第三对应信息表示第三组合与第三操作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信号线与第一终端和多个第二终端进行通信。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信号线与第三终端进行通信。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包括目的地址和数据的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特别地分配给第一终端的第一标识符。第三组合包括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组合是第一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一负载的状态的第一控制信息的组合。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接收到第三操作信息时,从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中的第三对应信息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三组合。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获得的第三组合包括第二组合时,基于与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组合的第二控制信息生成第二控制命令。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第三通信单元将其中数据表示第二标识符和所生成的第二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获得的第三组合包括第一组合时,基于与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一组合的第一控制信息生成用于控制第一负载的第一控制命令。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第三通信单元将其中数据表示第一标识符和所生成的第一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判断由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包括含有与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标识符相关的第一控制命令的数据,并且当所接收到的数据包包括含有与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标识符相关的第一控制命令时从该数据获得第一控制命令,并对应于所得到的第一控制命令来控制第一负载。
更优选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标识符设定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数据包中。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特别地分配给第三终端的第三标识符。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中的第三标识符设定为其中数据表示第一控制命令和第二控制命令中的至少一个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数据包中。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第一控制命令来控制第一负载之后,控制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一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数据包,其中,该第一状态信息表示第一负载的最新状态。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第二负载之后,控制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数据包,其中,该第二状态信息表示第二负载的最新状态。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数据包输出至信号线。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标识符的数据包。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中的第三标识符的数据包。
更优选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第二操作信息来控制第二负载之后,控制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控制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更具体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多个第一终端和多个第三终端。第一存储单元和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存储第二多播地址。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将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传输至其他第一终端和第三终端中的至少一个时控制第一通信单元输出该数据包。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将包括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目的地址的数据包传输至第一终端和其他第三终端中的至少一个时控制第三通信单元输出该数据包。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不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另外,第一控制单元优选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其中数据表示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时,控制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第三控制单元优选被配置为当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其中数据表示第一状态信息或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时,控制第三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一状态信息或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更优选地,第一终端包括被配置为显示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一显示单元。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中的第二状态信息来判断所有的第二负载在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一事件,并且当第一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第二负载在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一集中控制状态。第三终端包括被配置为显示第一负载的状态和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三显示单元。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的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中的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来判断所有的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在第三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三事件,并且当第三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第一负载和第二负载在第三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三集中控制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一终端的框图的框图;
图3是示出第二终端的框图的框图;
图4是示出第三终端的框图的框图;
图5A是示出数据包的帧结构的示图;
图5B是示出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数据的内容的示图;
图6是示出负载控制系统的操作的序列图;
图7是示出负载控制系统的操作的序列图;以及
图8是示出负载控制系统的操作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该负载控制系统适用于控制多个负载L。该负载控制系统具有第一终端(第一操作控制终端)10、多个第二终端(第二操作控制终端)20(20A、20B和20C)、以及多个第三终端(操作终端)30(30A和30B)。终端10、20和30通过两线式信号线60彼此连接。
负载L包括第一负载L10和多个第二负载L20(L201、L202、L203和L204)。第一负载L10连接至第一终端10。第二负载L201和L202连接至第二终端20A。第二负载L203和L204分别连接至第二终端20B和20C。
例如,负载L10和L20中的每一个均是照明负载。负载L10和L20通过电源线70连接至AC源80。然而,负载L10和L20并不限于照明负载。负载L10和L20中的每一个可以是电气设备,诸如空调、通风设备和电动窗帘。
如图2所示,第一终端10具有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11、操作单元(第一操作单元)12、通信单元(第一通信单元)13、存储单元(第一存储单元)14、负载驱动单元(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显示单元(第一显示单元)16和电源单元(第一电源单元)17。第一终端10具有响应于对第一开关S10的手动操作来接通或切断负载L10的功能(独立的开/关功能)。
如图3所示,每个第二终端20具有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21、操作单元(第二操作单元)22、通信单元(第二通信单元)23、存储单元(第二存储单元)24、负载驱动单元(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显示单元(第二显示单元)26和电源单元(第二电源单元)27。
第二终端20A具有多个(两个)操作开关(第二开关)S20(S201和S202)。第二开关S201和S202分别对应于负载L201和L202。第二终端20A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1的手动操作,接通或切断负载L201,并且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2的手动操作,接通或切断负载L202。即,第二终端20A具有独立的开/关功能。
第二终端20B具有多个(三个)操作开关(第二开关)S20(S203、S204和S205)。第二终端20B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3的手动操作,接通或切断负载L203。第二终端20B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4的手动操作,增大负载L203的光输出(灯功率),以及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5的手动操作,减小负载L203的光输出。即,第二终端20B具有接通或切断负载L并调节负载L的灯功率的功能(调光-开/关功能,dimming-on/offfunction)。
第二终端20C具有多个(三个)操作开关(第二开关)S20(S206、S207和S208)。第二终端20C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6的手动操作,接通或切断负载L204。第二终端20C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7的手动操作,增大负载L204的光输出,以及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8的手动操作,减小负载L204的光输出。即,第二终端20B具有调光-开/关功能。
如图4所示,每个第三终端30具有控制单元(第三控制单元)31、操作单元(第三操作单元)32、通信单元(第三通信单元)33、存储单元(第三存储单元)34、显示单元(第三显示单元)35和电源单元(第三电源单元)36。第三终端30A不执行模式控制(pattern control),而执行群控制(group control)。第三终端30B不执行群控制,而执行模式控制。
第一终端10还具有多个(三个)操作开关(第四开关)S40(S401、S402和S403)。当手动操作第四开关S40时,第一终端10将包括控制命令的信号(数据包P50)通过信号线60传输至第二终端20。从而,第一终端10使第二终端20控制连接至该第二终端的负载L20。即,第一终端10具有远程控制功能。
通过使用可嵌入的配线装置的平槽板和固定框来将终端10、20和30中的每一个均嵌入到建筑物(诸如住宅)的墙内。
通信单元13、23和33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对具有图5A所示的格式的数据包P50进行编码,并且利用编码后的数据包P50调制载波信号,并将调制后的载波输出至信号线60。即,通信单元13、23和33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将数据包P50输出至信号线60。通信单元13、23和33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通过对编码后的数据包P50(数据包P50是通过解调从信号线60接收到的调制后的载波获得的)进行解码,来接收数据包P50。通信单元13、23和33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通过使用特别分配给终端10、20A、20B、20C、30A和30B中的每一个的标识符(标识码),来标识数据包P50的目的地和数据包P50的源(发送方)。此外,标识符可以是硬件制造方特别地分配给每个硬件的物理地址(诸如MAC地址)或用户任意地分配给每个装置的地址。需要将不同的标识符分配给同一系统(网络)的不同终端10、20和30。如图5A所示,数据包P50具有目的地址53、源地址54和诸如控制数据的数据55。数据包P50任意具有用于使传输时刻同步的前同步码51、表示数据类型的控制位52和用于错误检测的校验和56。终端10、20和30中的每一个通过利用CSMA/CD的多址访问来建立通信。
第一操作单元12具有手动操作型的第一开关S10以及手动操作型的第四开关S401、S402和S403。第一操作单元12被配置为监控开关S10、S401、S402和S403中的每一个。第一操作单元12被配置为当第一开关S10被手动操作时,输出与手动操作的第一开关S10相对应的操作信号(第一操作信息)。第一操作单元12被配置为当第四开关S401、S402和S403被手动操作时,分别输出与手动操作的第四开关S401、S402和S403相对应的操作信号(第四操作信息)。
第二操作单元22具有手动操作类型的第二开关S20。第二操作单元22被配置为监控开关S20。第二操作单元22被配置为当第二开关S20被手动操作时,输出与手动操作的第二开关S20相对应的操作信号(第二操作信息)。
第三操作单元32具有手动操作型的第三开关S30。第三操作单元32被配置为监控开关S30。第三操作单元32被配置为当第三开关S30被手动操作时,输出与手动操作的第三开关S30相对应的操作信号(第三操作信息)。
操作单元12、22和32可以被配置为分别当开关S10(S40)、S20和S30中的任一个被压住(hold down)较短时间时,输出操作信号,而当将同一开关被压住较长时间时,输出不同的操作信号。
控制单元11、21和31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作为主部件的CPU。控制单元11、21和31分别接收来自操作单元12、22和32的操作信号。当接收到第一操作信息时,第一控制单元11将与所接收到的第一操作信息相对应的负载控制信号(第一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当接收到第四操作信息时,第一控制单元11生成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对应的控制命令(第二控制命令)。当接收到第二操作信息时,第二控制单元21将与所接收到的第二操作信息相对应的负载控制信号(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当接收到第三操作信息时,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与所接收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对应的控制命令。
第一驱动单元15具有这样的功能(开-关功能):根据从第一控制单元11接收到的第一负载控制信号,开始将电功率从AC源80供给负载L10,以及根据从第一控制单元11接收到的第一负载控制信号,终止将电功率从AC源80供给负载L10。第二驱动单元25具有这样的功能(开-关功能):根据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开始将电功率从AC源80供给负载L20,以及根据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终止将电功率从AC源80供给负载L20。另外,终端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具有这样的功能(调光功能):通过根据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调节从AC源80供给负载L20的电功率,来增大或减小负载L20的灯功率(光强度)。开-关功能可以通过使用继电器的传统技术来实现。调光功能可以通过使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的传统相位控制技术来实现。
存储单元14、24和34中的每一个均是可重写、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诸如,EEPROM和闪存)。存储单元14、24和34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存储第一地址(第一多播地址)和第二地址(第二多播地址)。存储单元14、24和34被配置为用于标识负载L的负载标识符(负载标识码)。存储单元14、24和34被配置为分别存储特别地分配给第一终端10的标识符(第一标识符)、特别地分配给第二终端20的标识符(第二标识符)、和特别地分配给第三终端30的标识符(第三标识符)。第一存储单元14被配置为存储表示第四操作信息与第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一对应信息。第二组合表示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二负载L20的状态(操作状态)的第二控制信息的组合。第三存储单元34被配置为存储表示第三组合与第三操作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三对应信息。第三组合包括第一组合和第二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组合表示第一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一负载L10的状态的第一控制信息的组合。第一存储单元14被配置为存储从第二终端20获得的负载L的状态,如下文所述。第三存储单元34被配置为存储从第一终端10和第二终端20获得的负载L的状态,如下文所述。如上所述,第三存储单元34被配置为存储属于对应于第三开关S30的群或模式群的第二终端20的第二标识符。另外,第三存储单元34被配置为存储第一和第二多播地址、其他第三终端30的第三标识符、第一终端10的第一标识符、和第三终端30集中地控制的负载L的状态。
显示单元(操作显示单元)16、26和35中的每一个被配置为显示负载L的状态(诸如,照明和熄灭)。第一显示单元16具有诸如LED的发光器件LD10和LD40(LD401、LD402和LD403)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未示出)。第一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对应于从第一控制单元11接收到的显示控制信号(第一显示控制信号),接通或切断发光器件LD10、LD401、LD402和LD403中的每一个。发光器件LD10被置于与其对应的开关S10附近。发光器件LD401、LD402和LD403分别被置于与其对应的开关S401、S402和S403附近。第二显示单元26具有诸如LED的发光器件LD20以及第二驱动电路(未示出)。第二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对应于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显示控制信号(第二显示控制信号),接通或切断每个发光器件LD20。发光器件LD20被置于与其对应的开关S20附近。第三显示单元35具有诸如LED的发光器件LD30以及第三驱动电路(未示出)。第三驱动电路被配置为对应于从第三控制单元31接收到的显示控制信号(第三显示控制信号),接通或切断每个发光器件LD30。发光器件LD30被置于与其对应的开关S30附近。当作为群控制或模式控制的目标对象的所有负载L导通(即,负载L接通)时,第三驱动电路切断发光器件LD30。当作为群控制或模式控制的目标对象的所有负载L断开(即,负载被切断)时,第三驱动电路接通发光器件LD30。
电源单元17、27和36被配置为由通过电源线70从AC源80供给的AC功率生成用于分别驱动终端10、20和30的DC功率。电源单元17、27和36被配置为将所生成的DC功率分别供给终端10、20和30。
接下来,对该负载控制系统的操作进行说明。
当第一开关S10被手动操作时,第一操作单元12将操作信号(第一操作信息)输出至第一控制单元11。当接收到操作信号时,第一控制单元11将用于切换第一负载L10的操作状态的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对应于从第一控制单元11接收到的第一负载控制信号通过切换继电器来切换第一负载L10的操作状态。当第一负载L10导通时,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切断第一负载L10。当第一负载L10断开时,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接通第一负载L10。在将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之后,第一控制单元11将用于切换发光器件LD10的操作状态的第一显示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显示控制单元16。第一显示单元16的第一驱动电路对应于从第一控制单元11接收到的第一显示控制信号接通或切断发光器件LD10。
分别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1和S202的手动操作来接通或切断第二负载L201和L202。另外,分别响应于对开关S201和S202的手动操作来接通或切断对应于负载L201和L202的发光器件LD201和LD202。
分别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3和S206的手动操作来接通或切断第二负载L203和L204。另外,分别响应于对开关S203和S206的手动操作来接通或切断对应于负载L203和L204的发光器件LD203和LD204。
当第二开关S204和S207被手动操作而第二负载L203和L204分别被保持接通时,第二操作单元22将操作信号(第二操作信息)输出至第二控制单元21。当接收到第二操作信息时,控制单元21将用于增大第二负载L20的光输出(调光电平)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对应于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增大供给第二负载L20的电功率。当第二开关S205和S208被手动操作而第二负载L203和L204分别被保持接通时,第二操作单元22将操作信号(第二操作信息)输出至第二控制单元21。当接收到第二操作信息时,控制单元21将用于减小第二负载L20的光输出(调光电平)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对应于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减小供给第二负载L20的电功率。另外,当第二开关S204(S207)被手动操作而第二负载L203(L204)被保持切断时,第二终端20B(20C)可以接通第二负载L203(L204),并且随后增大第二负载L203(L204)的光输出。同样,当第二开关S205(S208)被手动操作而第二负载L203(L204)断开时,第二终端20B(20C)可以接通第二负载L203(L204),并且随后减小第二负载L203(L204)的光输出。另外,当响应于对第二开关S203(S206)的手动操作来切断第二负载L203(L204)时,第二控制单元21可以使第二存储单元24保持第二负载L203(L204)的调光电平(调光比)。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次手动操作第二开关S203(S206)的时候,第二控制单元21从第二存储单元24读出前一调光电平(光输出)。第二控制单元21将用于供给与从第二存储单元24读出的调光电平相对应的电功率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从而,第二负载L203(L204)在前一调光电平处发光。
在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手动操作第一终端10的第四开关S40使得能够集中控制负载L。集中控制包括群控制和模式控制。当负载L是照明负载时,模式控制可以被称为“场景控制”。群控制是指将属于同一群的所有负载L集中地切换至相同操作状态的控制方案。模式控制是指将属于同一模式群的所有负载L切换至对应于每个负载L的预定操作状态的控制方案。
第四开关S401对应于群控制。开关S402和S403对应于模式控制。
连接至信号线60的所有第二终端20被包括在对应于第四开关S401的群控制(第一群控制)的群(第一群)中。在第一群控制下,负载控制系统集中地接通或切断所有第二负载L20。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对应关系信息包括对应于第四开关S401的第四操作信息与第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第二组合是属于第一群的第二终端20A、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照明或熄灭)的第二控制信息的组合。
连接至信号线60的所有第二终端20被包括在对应于第四开关S402的模式控制(第一模式控制)的模式群(第一模式群)中。在第一模式控制下,第二终端20A接通第二负载L201和L202,以及第二终端20B接通第二负载L203并将第二负载L203的光功率调节在50%的调光电平处,以及第二终端20C接通第二负载L204并将第二负载L204的光功率调节在70%的调光电平处。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对应关系信息包括对应于第四开关S402的第四操作信息与第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第二组合是属于第一群的第二终端20A、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照明、熄灭或调光电平)的第二控制信息的组合。
第二终端20B和20C被包括在对应于第四开关S403的模式控制(第二模式控制)的模式群(第二模式群)中。在第二模式控制下,第二终端20B接通第二负载L203并将第二负载L203的光功率调节在70%的调光电平处,以及第二终端20C接通第二负载L204并将第二负载L204的光功率调节在30%的调光电平处。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对应关系信息包括对应于第四开关S403的第四操作信息与第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第二组合是属于第一群的第二终端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确定第二负载L20的状态(调光电平)的第二控制信息的组合。
应注意,群和模式群可以包括任何第二终端20。
接下来,说明第一终端10集中控制多个负载L的操作。由第一终端10远程控制(集中控制)的负载L并不限于连接至第二终端20的第二负载L20,而可以是连接至其他第一终端10的第一负载L10。
以图6中示出的序列图说明群控制的操作。
当手动操作第四开关S401时,第一操作单元12将操作信号(第四操作信息)输出至第一控制单元11。当接收到第四操作信息时,第一控制单元11参考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对应关系,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对应于第四开关S401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组合。另外,第一控制单元11从第一存储单元14读出连接至与所获得的第二组合相关的第二终端20的第二负载L20的状态(最新状态)。与所获得的第二组合相关的第二控制信息表示切换第二负载L201、L202、L203和L204中的每一个的状态。当从第一存储单元14读出的负载L的所有状态相同时,第一控制单元11生成用于将每个负载L的状态(操作状态)切换为相反状态的控制命令(第二控制命令)。例如,当负载L的所有状态是照明状态时,第一控制单元11生成用于将每个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熄灭状态的第二控制命令。可选地,当负载L的所有状态是熄灭状态时,第一控制单元11生成用于将每个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照明状态的第二控制命令。当不是负载L的所有状态都相同(例如,负载L中的任一个导通,而其他负载L断开)时,第一控制单元11生成用于将所有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相同操作状态(诸如,照明状态和熄灭状态)的第二控制命令。可选地,第一控制单元11可以不参考负载L的最新状态,来生成用于将所有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照明状态或熄灭状态的第二控制命令。
如图5B所示,第一控制单元11产生数据包P50(控制数据包P51)。控制数据包P51的数据55包括目标对象552与控制指令553的组554。数据55还包括表示数据55的类型(例如,负载控制)的命令类型551。目标对象552表示第一终端10远程控制的第二终端20的第二标识符。控制指令553表示与关于由与其相关的目标对象552表示的第二标识符的第二终端20相对应的第二控制命令(诸如,照明和熄灭)。控制数据包P51的目的地址53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第一控制单元11将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的第一标识符设定为控制数据包P51的源地址54。第一控制单元11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以使第一控制单元13将控制数据包P51输出至信号线60。通信单元13、23和33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接收目的地址53是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即,包括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53的数据包P50由负载控制系统的所有终端10、20和30接收。即,第一多播地址被用作广播地址。
在第二终端20中,第二通信单元23接收控制数据包P51,并且将所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包P51给第二控制单元21。当从第二通信单元23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包P51的数据55包括与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24中的标识符相同的第二标识符时,第二控制单元21从数据55获得与该第二标识符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对应于所获得的第二控制命令,第二控制单元21将用于接通或切断第二负载L20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通过根据所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切换继电器来接通或切断第二负载L20。第二控制单元21在经过预定等待时间(每个第二终端20具有不同的等待时间)之后生成用于通知负载L的状态的数据包P50(响应数据包P52)。响应数据包P52的目的地址53是被设定为包括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包P50(控制数据包P51)的源地址54的第一标识符。响应数据包P52的数据55表示第二状态信息,该第二状态信息表示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照明或熄灭)。当第二负载L20被控制时,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是在被控制之后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第二控制单元21控制第二通信单元23以使第二通信单元23将响应数据包P52输出至信号线60。另外,第二控制单元21将第二显示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显示单元26,从而使第二显示单元26显示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
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通信单元13将所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包P52给第一控制单元11。参考包括在从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包P52中的第二状态信息,第一控制单元11将第二负载L20的状态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当接收到来自属于对应于第四开关S401的第一群的所有第二终端20A、20B和20C的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控制单元11改变第一显示单元16的显示。即,第一终端10包括配置为显示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的第一显示单元16。第一存储单元14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二状态信息来判断所有第二负载L20在第一终端10的控制下被保持接通的第一事件,并且当第一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第二负载L20在第一终端1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一集中控制状态。例如,在所有负载L20被保持接通时,第一控制单元11切断发光器件LD401,而在所有负载L20被保持切断时,第一控制单元接通发光器件LD401。即,第一控制单元11切断发光器件LD401,从而表明在第一终端10的控制下的负载L20中没有一个被保持接通(即,每个负载L20的状态是熄灭)。第一显示单元16接通发光器件LD401,从而表示所有负载L20在第一终端1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即,每个负载L20的状态是照明)的第一集中控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没有提供表示负载L的每种状态的显示单元(发光器件)时,发光器件LD401的显示也使得能够判断作为目标对象的所有负载L20是否导通(照明)。因此,变得更容易判断是否需要集中控制。
此外,当第一通信单元13未能从第二终端20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控制单元11生成用于请求发送负载L20的状态的数据包P50(请求数据包P53)。请求数据包P53的目的地址53是第二终端20(例如,第二终端20C)的第二标识符,其中,第一通信单元13未能从该第二终端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2。请求数据包P53的数据55是用于请求发送负载L的状态的控制命令。第一控制单元11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以使第一通信单元13将请求数据包P53输出至信号线60。
第二终端20C的第二通信单元23接收请求数据包P53,然后将该请求数据包给第二控制单元21。当接收到请求数据包P53时,第二控制单元21使第二通信单元23传输响应数据包P52。
当第一通信单元13从第二终端20C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控制单元11参考包括在响应数据包P52中的第二状态信息将负载L的状态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当第一通信单元13未能在从传输请求数据包P53起开始的预定时间内从第二终端20C接收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控制单元11通过利用第一显示单元16表示故障。例如,第一控制单元11控制第一显示单元16以使第一显示单元16使发光器件LD401闪烁。
以图7所示的序列图说明模式控制(第二模式控制)的操作。
当手动操作第四开关S403时,第一操作单元12将操作信号(对应于第四开关S403的第四操作信息)输出至第一控制单元11。当接收到第四操作信息时,第一控制单元11参考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对应关系来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对应于第四开关S403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组合。从而,第一控制单元11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对应于第四开关S403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标识符(第二终端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标识符)。第一控制单元11获得与分别连接至第二终端20B和20C的第二负载L203和L204相关的第二控制信息(调光电平)。
第一控制单元11根据第二控制信息,生成用于将第二负载L203的光功率(灯功率)调节在70%的调光电平处的控制命令(第二控制命令)以及用于将第二负载L204的光功率调节在30%的调光电平处的控制命令。第一控制单元11产生数据包P50(控制数据包P54)。控制数据包P54的数据55包括第二标识符和与其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控制数据包P54的目的地址53是第一多播地址。控制数据包P54的源地址54表示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标识符。第一控制单元11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以使第一控制单元13将控制数据包P54输出至信号线60。第二终端20A不属于第二模式群。因此,控制数据包P54的数据55不包括第二终端20A的第二标识符和与第二终端20A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
第二通信单元23接收控制数据包P54,并且将该控制数据包给第二控制单元21。控制数据包P54的数据55不包括第二终端20A的第二标识符。第二终端20A的第二控制单元21不控制第二负载L201和L202。第二终端20A的第二控制单元21生成响应数据包P52,并且控制第二通信单元23以使第二通信单元23将响应数据包P52输出至信号线60。而控制数据包P54的数据55包括第二终端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第二标识符。因此,在第二终端20B和20C中,第二控制单元21将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其中,第二负载控制信号用于根据与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24中的第二标识符相对应的第二控制命令(调光电平)来调节第二负载L20的灯功率。第二负载驱动单元25根据从第二控制单元21接收到的第二负载控制信号调节供给第二负载L20的电功率。第二控制单元21在经过预定的等待时间之后生成响应数据包P52。响应数据包P52的数据55表示第二状态信息,该第二状态信息表示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调光电平)。第二控制单元21使第二通信单元23输出响应数据包P52。另外,第二控制单元21根据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改变第二显示单元26的显示。
如上所述,第二终端20不是通过利用多播通信而是通过利用单播通信来将包括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P50传输至第一终端10。通常,单播通信具有比多播通信更高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多播通信(或广播通信)用于传输需要高响应性能的数据包P50(包括用于集中控制负载L的控制数据包的数据包P50)。单播通信用于传输需要可靠性而不是响应性能的数据包P50(用于发送负载L的状态的数据包P50)。因此,可以根据预期使用,通过利用更合适的通信来传输数据包P50。
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通信单元13将所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包P52给第一控制单元11。第一控制单元11使第一存储单元14存储从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包P52中所包括的第二负载L20的状态。当接收到来自属于对应于第四开关S403的第二模式群的所有第二终端20B和20C的响应数据包P52时,第一控制单元11接通第一显示单元16的发光器件LD403。从而,第一终端10表示第二模式控制在执行中。负载控制系统在第一模式控制时的操作类似于负载控制系统在第二模式控制时的操作。因此,省略了对负载控制系统在第一模式控制时的操作的说明。应该注意,第四开关S40的群可以包括第一终端10。负载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集中控制第二负载L20还可以响应于对第四开关S40的手动操作来控制第一负载L10。
另外,当在第一终端10通过远程控制(群控制或模式控制)控制负载L20之后手动操作第二开关S20时,第一显示单元16显示与负载L的实际状态不同的负载L的状态。
因此,第二控制单元21被配置为在对应于第二操作信息控制第二负载L20之后,控制第二通信单元23输出数据包P50(通知数据包P55),在该数据包中,数据55表示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53表示第一多播地址。
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通知数据包P55时,根据通知数据包P55的数据55中所包括的第二状态信息将第一显示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显示单元16,从而改变第一显示单元16的显示。
因此,第一控制单元11能够根据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来任意改变第一显示单元16的显示。因此,第一显示单元16可以显示与负载L的实际状态相同的负载L的状态。
第二终端20选择第一多播地址作为通知数据包P55的目的地址53。因此,第二存储单元24不需要存储第一标识符(单播地址)。因此,可以减小第二存储单元24的存储容量。
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终端10。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第一终端10和其他第一终端10可以控制同一负载L(第二负载L20连接至第二终端20)。第一终端10优选在控制负载L之后将负载L的最新状态发送至其他第一终端10。
因此,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2时,产生用于将从响应数据包P52获得的负载L的最新状态传送至其他第一终端10的传送命令。传送命令表示负载L的最新状态。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生成用于传送负载L的状态的数据包P50(传送数据包P56)。传送数据包P56包括表示传送命令的数据55、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53、和表示特有标识符(第一标识符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源地址54。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以使第一通信单元13将数据包P50(传送数据包P56)输出至信号线60。同时,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传送数据包P56时,将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负载L的状态更新为从接收到的传输数据包P56获得的负载L的最新状态。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传送数据包P56时,使第一通信单元13传输数据包P50(确认数据包P57),该数据包用于接收确认。确认数据包P57的目的地址53表示传送数据包P56的源地址54。即,确认数据包P57是通过利用单播通信来传输的。
第一终端10被配置为当传输传送数据包P56的第一终端10未能接收到确认数据包P57时,通过利用单播通信将传送数据包P56传输至其他第一终端10,其中,第一终端13未能从该其他第一终端10接收到确认数据包P57。
第二终端20不必接收传送数据包P56。因此,第一控制单元11选择第二多播地址作为传送数据包P56的目的地址53。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终端20不接收传送数据包P56,而第一终端10和第三终端30接收传送数据包P56。因此,可以减小第二控制单元21的处理负载。应注意,第二终端20可以被配置为充当第一终端10。即,第二终端20还可以具有远程控制功能。
接下来,以图8所示的序列图说明第三终端30集中控制多个负载L的操作。
当第三开关S301被手动操作时,第三操作单元32将操作信号(对应于第三开关S301的第三操作信息)输出至第三控制单元31。当接收到第三操作信息时,第三控制单元31参考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34中的第三对应关系来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三组合。例如,第三控制单元31获得与所接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一标识符和与所接收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标识符(第二终端20A、20B和20C中的每一个的标识符)。第三控制单元31获得与第一负载L10相关的第一控制信息和与第二负载L201、L202、L203和L204相关的第二控制信息。另外,第三控制单元31从第三存储单元34读出分别连接至与所获得的第一和第二组合相关的终端10和20的每个负载L10和L20的状态(最新状态)。
与所获得的第一组合相关的第一控制信息表示切换第一负载L10的状态。与所获得的第二组合相关的第二控制信息表示切换第二负载L201、L202、L203和L204中的每一个的状态。当从第三存储单元34读出的负载L的所有状态相同时,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用于将每个负载L的状态(操作状态)切换为相反状态的控制命令(第一控制命令和第二控制命令)。例如,当负载L的所有状态是照明状态时,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用于将每个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熄灭状态的第一控制命令和第二控制命令。可选地,当负载L的所有状态是熄灭状态时,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用于将每个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照明状态的第一控制命令和第二控制命令。当负载L的一个状态不同于负载L的其他状态(例如,负载L中的任一个导通,以及其他负载断开)时,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用于将所有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相同操作状态(诸如,照明状态和熄灭状态)的第一控制命令和第二控制命令。然而,第三控制单元31可以不参考负载L的最新状态,来生成用于将所有负载L的操作状态切换为照明状态或熄灭状态的控制命令。如上所述,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用于控制第一负载L10的第一控制命令和用于控制第二负载L20的第二控制命令。
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数据包P50(控制数据包P58),在该数据包中,数据55表示所生成的控制命令,目的地址53表示第一多播地址,源地址表示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34中的第三标识符。第三控制单元31控制第三通信单元33以使第三控制单元33将控制数据包P58输出至信号线60。
当接收到控制数据包P58时,第一通信单元13将所接收到的数据包P58给第一控制单元11。当从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的数据包P58的数据55包括与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标识符相同的第一标识符时,第一控制单元11从数据55获得与该第一标识符相关的第一控制命令。对应于所获得的第一控制命令,第一控制单元11将用于接通或切断第一负载L10的第一负载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第一负载驱动单元15通过根据所接收到的第一负载控制信号切换继电器来接通或切断第一负载L10。第一控制单元11在经过预定的等待时间之后生成用于通知负载L的状态的数据包P50(响应数据包P59)。响应数据包P59的目的地址53是由包括第一控制命令的数据包P50(控制数据包P58)的源地址54表示的第三标识符。响应数据包P59的数据55表示第一状态信息,第一状态信息表示第一负载L10的最新状态(照明或熄灭),即,第一负载L10在受控制之后的状态。第一控制单元11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以使第一通信单元13将响应数据包P59输出至信号线60。另外,第一控制单元11将第一显示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显示单元16,从而使第一显示单元16显示第一负载10的最新状态。
第二终端20以类似于第一终端10的方式进行操作。第二终端20在控制第二负载L20之后传输响应数据包P59。然而,在从第二终端20传输的响应数据包P59中,源地址54表示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24中的第二标识符,以及数据55表示第二负载L20的最新状态。
如上所述,当手动控制用于群控制的第三终端30A的第三开关S301时,第三终端30A同时接通或切断分别连接至终端10和20(即,操作控制终端)的负载L10和L20。
在第三终端30A中,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9时,第三通信单元33将所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包P59给第三控制单元31。第三控制单元31使第三存储单元34存储从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的响应数据包P59中所包括的负载L的状态。在接收到来自属于对应于第三开关S301的群的所有终端10、20A、20B和20C的响应数据包P59时,第三控制单元31改变第三显示单元35的显示。第三终端30包括被配置为显示第一负载L10的状态和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的第三显示单元35。第三存储单元34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的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第三控制单元31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34中的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来判断将所有的第一负载L10和第二负载L20在第三终端3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三事件,并且当第三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的第一负载L10和第二负载L20在第三终端3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三集中控制状态。例如,在所有负载L被保持接通时,第三控制单元31切断发光器件LD301,而在所有负载L被保持切断时,第三控制单元接通发光器件LD301。另外,在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响应数据包P59之后,第三控制单元31生成用于将通过响应数据包P59所获得的负载L的最新状态传送至第一终端10和其他第三终端30B的数据包P50(传送数据包P56)。在传送数据包P56中,目的地址53表示第二多播地址,以及源地址54表示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34中的第三标识符。第二多播地址是用于将数据包P50仅传输至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终端(诸如,第一终端10和第三终端30)的地址。第三控制单元31使第三通信单元33传输传送数据包P56。
在第三终端30B中,当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传送数据包P56时,第三控制单元31参考所接收到的传送数据包P56的传送命令来更新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34中的负载L的状态。当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传送数据包P56时,第三控制单元31使第三通信单元33传输数据包P50(确认数据包P57),该数据包用于接收确认。确认数据包P57的目的地址53表示传送数据包P56的源地址54。
在第一终端10中,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传送数据包P56时,第一控制单元参考所接收到的传送数据包P56的传送命令来更新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负载L的状态。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传送数据包P56时,第一输出单元11使第一通信单元13传输数据包P50(确认数据包P57)。确认数据包P57的目的地址53表示传送数据包P56的源地址54。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单播通信将确认数据包P57传输至第三终端30A。当第三终端30A未能接收到确认数据包P57时,第三终端30A通过利用单播通信将传送数据包P56传输至第三终端30A未能从其接收到确认数据包P57的终端。
在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所有终端(诸如第一终端10和第三终端30)接收到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例如,当第一终端10不显示负载L的状态时,第一终端10不必接收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例如,传送数据包P56)。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终端30独自地被配置为接收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同样,当第三终端30不显示负载L的状态时,第一终端10独自地被配置为接收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总之,第一终端10和第三终端3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配置为接收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另外,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可以用于不仅传输负载L的状态,而且还传输需要的各种信息。因此,终端10和30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根据通过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所传输的信息,接收目的地址55是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当接收到第四操作信息时从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一对应信息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关的第二组合,并被配置为基于所获得的第二组合的第二控制信息生成用于控制第二负载L20的第二控制命令,并被配置为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将数据55表示第二标识符和第二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53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输出至信号线60。第二通信单元23被配置为接收包括表示第一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53的数据包P50。第二控制单元21被配置为判断由第二通信单元23接收到的数据包P50是否包括含有与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24中的第二标识符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55,并被配置为当所接收到的数据包P50包括含有与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24中的第二标识符相关的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55时从数据55获得第二控制命令,并被配置为对应于所获得的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第二负载L20。
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使得能够通过分别对终端10和20的开关S10和S20进行手动操作来直接控制连接至终端10和20的负载L10和L20。负载控制系统使得能够通过手动操作第一终端10的第四开关S40来远程控制第二负载L20,其中第二负载连接至第二终端20,第二终端通过信号线60连接至第一终端10。第一终端10通过信号线60将包括控制命令的数据包P50直接传输至第二终端20。因此,负载控制系统即使在终端10和20中的任一个毁坏或信号线60损坏时也能够操作。另外,第一终端10可以同时控制受第一终端10的控制的所有负载L,这是因为第一终端10不是通过利用单播通信而是通过利用多播通信而将包括控制命令的数据包P50传输至多个第二终端20。因此,负载控制系统能够改善控制负载的响应性能和稳定性。
不同于传统的集成控制型负载控制系统,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不需要传输控制装置。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可以降低其安装成本。尤其,在具有较少数量的终端的普通家庭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与传统的集成控制型负载控制系统相比可以降低安装成本。
另外,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使得能够通过手动操作第三终端30的第三开关S30来远程控制连接至终端10和20的第二负载L10和L20,其中终端10和20通过信号线60分别连接至第三终端30。第三终端30通过信号线60将包括控制命令的数据包P50直接传输至终端10和20。因此,负载控制系统即使在终端10、20和30中的任一个毁坏或者信号线60损坏时也能进行操作。另外,第三终端30可以同时控制受第三终端30的控制的所有负载L,这是因为第三终端30不是通过利用单播通信而是通过利用多播通信将包括控制命令的数据包P50传输至终端10和20。因此,负载控制系统能够改善控制负载的响应性能和稳定性。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包括不直接控制负载L而远程控制连接至终端10和20中的任一个的负载L的第三终端30。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可扩展性和便利性。应注意,负载控制系统不一定需要第三终端30。
在本实施例的负载控制系统中,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当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数据55表示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P50时,控制第一通信单元13输出数据55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53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第三控制单元31被配置为当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数据55表示第一状态信息或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P50时,控制第三通信单元33输出数据55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一状态信息或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53表示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P50。
因此,第一终端10和第三终端30可以在每次负载L被控制时获得负载L的最新状态。
另外,第一终端10包括配置为显示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的第一显示单元16。第一存储单元14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一通信单元13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第一控制单元11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14中的第二状态信息来判断将所有第二负载L20在第一终端1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一事件,并且被配置为当第一事件被确认时显示将所有第二负载L20在第一终端1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一集中控制状态。第三终端30包括配置为显示第一负载L10的状态和第二负载L20的状态的第三显示单元35。第三存储单元34被配置为存储由第三通信单元33接收到的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第三控制单元31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第三存储单元34中的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判断将所有的第一负载L10和第二负载L20在第三终端3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三事件,并且被配置为当第三事件被确认时显示将所有的第一负载L10和第二负载L20在第三终端30的控制下保持接通的第三集中控制状态。
因此,即使当未提供表示负载的每种状态的显示单元(发光器件)时,第一显示单元16的显示仍使得能够判断作为第一终端10的目标对象的所有负载L是否导通。另外,第三显示单元35的显示使得能够判断作为第三终端30的目标对象的所有的负载L10和L20是否导通。因此,变得容易判断是否需要集中控制。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控制多个负载的负载控制系统,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
第一终端;以及
通过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一终端的多个第二终端,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终端连接至第二负载,每个所述第二终端包括:
第二操作单元,包括手动操作型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二操作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对所述第二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二操作信息;
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应于从所述第二操作单元接收到的第二操作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二负载;
第二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第一多播地址和特别地分配给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二标识符;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连接至第一负载,所述第一终端包括:
第一操作单元,包括手动操作型的第一开关和手动操作型的第四开关,所述第一操作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对所述第一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一操作信息,并且响应于对所述第四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四操作信息;
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应于从所述第一操作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操作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一负载;
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所述第一多播地址和第一对应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对应信息表示所述第四操作信息与第二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组合是所述第二标识符与用于确定所述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二控制信息的组合;以及
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所述信号线与多个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包括目的地址和数据的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第四操作信息时,从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对应信息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四操作信息相关的所述第二组合,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所述第二组合的第二控制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负载的第二控制命令,并且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将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二标识符和所述第二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包括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判断由所述第二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包括含有与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并且当所接收到的数据包包括含有与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二标识符相关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时从该数据获得所述第二控制命令,并且对应于所获得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第二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通过所述信号线连接至所述第一终端和多个所述第二终端的第三终端,
其中,所述第三终端包括:
第三操作单元,包括手动操作型的第三开关,所述第三操作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对所述第三开关的手动操作来输出第三操作信息;
第三控制单元;
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所述第一多播地址和第三对应信息,其中,所述第三对应信息表示第三组合与所述第三操作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
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终端和多个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第三终端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包括目的地址和数据的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特别地分配给所述第一终端的第一标识符,
其中,所述第三组合包括第一组合和所述第二组合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组合是所述第一标识符与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负载的状态的第一控制信息的组合,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第三操作信息时从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三对应信息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所述第三组合,并且当所获得的所述第三组合包括所述第二组合时基于与所述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所述第二组合的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生成所述第二控制命令,并且控制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将数据表示所述第二标识符和所生成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第三操作信息时从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三对应信息获得与所接收到的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所述第三组合,并且当所获得的第三组合包括所述第一组合时基于与所述第三操作信息相关的所述第一组合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生成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载的第一控制命令,并且控制所述第三通信单元将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一标识符和所生成的所述第一控制命令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判断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包括含有与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相关的所述第一控制命令的数据,并且当所接收到的数据包包括含有与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相关的所述第一控制命令的数据时从该数据获得所述第一控制命令,并且对应于所获得的所述第一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第一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设定为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包的源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所述数据包中,
其中,所述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特别地分配给所述第三终端的第三标识符,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三标识符设定为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一控制命令和所述第二控制命令中的至少一个的数据包的源地址,
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所述数据包中,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第一负载之后,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一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信息表示所述第一负载的最新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第二负载之后,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状态信息表示所述第二负载的最新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三标识符的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述第二操作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二负载之后,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第二多播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将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传输至其他第一终端时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输出该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不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负载控制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终端和多个所述第三终端,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单元和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每一个均被配置为存储第二多播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将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传输至其他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三终端中的至少一个时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输出该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将包括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传输至所述第一终端和其他第三终端中的至少一个时控制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输出该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不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设定为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包的源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所述数据包中,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第二负载之后,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状态信息表示所述第二负载的最新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数据包输出至所述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其中目的地址表示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其中数据表示所述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包时,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其中数据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以及目的地址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设定为包括表示所述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的数据包的源地址,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所述数据包中,
其中,所述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特别地分配给所述第三终端的第三标识符,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将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三标识符设定为包括表示所述第一控制命令或所述第二控制命令的数据的数据包的源地址,
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将源地址包括在所述数据包中,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来控制所述第一负载之后,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包括表示第一状态信息的数据以及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所述第一状态信息表示所述第一负载的最新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对应于所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二控制命令来控制所述第二负载之后,控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输出包括表示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以及表示所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所述第二状态信息表示所述第二负载的最新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包括表示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标识符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包括表示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三标识符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包括表示所述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的数据包时,控制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输出包括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以及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包括表示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或所述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的数据包时,控制所述第三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三通信单元输出包括表示所接收到的第一状态信息或所接收到的第二状态信息的数据以及表示所述第二多播地址的目的地址的数据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包括被配置为显示所述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一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状态信息,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判断所有的所述第二负载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事件,并且当所述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的所述第二负载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集中控制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载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包括被配置为显示所述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一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判断所有的所述第二负载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一事件,并且当所述第一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的所述第二负载在所述第一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一集中控制状态,
其中,所述第三终端包括被配置为显示所述第一负载的状态和所述第二负载的状态的第三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第三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由所述第三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以及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参考存储在所述第三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判断所有的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在所述第三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三事件,并且当所述第三事件被确认时,显示所有的所述第一负载和所述第二负载在所述第三终端的控制下导通的第三集中控制状态。
CN2010101401843A 2009-03-25 2010-03-24 负载控制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8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4456 2009-03-25
JP2009074456A JP4821874B2 (ja) 2009-03-25 2009-03-25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142A CN101848142A (zh) 2010-09-29
CN101848142B true CN101848142B (zh) 2012-11-14

Family

ID=42772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018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8142B (zh) 2009-03-25 2010-03-24 负载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821874B2 (zh)
KR (1) KR101097735B1 (zh)
CN (1) CN101848142B (zh)
TW (1) TWI3964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9721B2 (ja) * 2011-03-30 2016-04-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US10219319B2 (en) 2011-09-02 2019-02-26 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node of a wireless network
JP5903627B2 (ja) * 2012-04-10 2016-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制御ユニット
JP6461791B2 (ja) * 2012-08-07 2019-01-30 フィリップス ライティング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ビー ヴィ 時限照明制御
TW201528870A (zh) * 2014-01-08 2015-07-16 Eorex Corp 串接式控制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26861B (zh) * 2017-06-15 2019-05-21 广州市佛达信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警示灯控制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19029A1 (en) * 1999-09-09 2001-03-15 Nokia Corporation In controlled multicas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927A (ja) * 1990-04-24 1992-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anの同報通信方式
JPH05292580A (ja) * 1992-04-06 1993-1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遠隔制御装置の操作・制御用端末器
JP3195643B2 (ja) * 1992-04-23 2001-08-0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JPH05327746A (ja) * 1992-05-26 1993-12-10 Ricoh Co Ltd 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
CA2276453C (en) * 1998-06-25 2003-11-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Remote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
JP2002110366A (ja) * 2000-09-28 2002-04-12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照明制御監視システム
US7142515B2 (en) * 2001-01-11 2006-11-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xpandable self-route multi-memory packet switch with a configurable multicast mechanism
JP2002289368A (ja) * 2001-03-23 2002-10-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JP4719993B2 (ja) * 2001-03-26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中央監視制御システム
JP2004248030A (ja) * 2003-02-14 2004-09-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発信端末、着信端末、パケットフィルター装置、通信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696849B2 (ja) * 2005-10-26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操作スイッチ配線器具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19029A1 (en) * 1999-09-09 2001-03-15 Nokia Corporation In controlled multicast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48030A 2004.09.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8142A (zh) 2010-09-29
TWI396412B (zh) 2013-05-11
TW201041345A (en) 2010-11-16
KR20100107424A (ko) 2010-10-05
KR101097735B1 (ko) 2011-12-22
JP4821874B2 (ja) 2011-11-24
JP2010226662A (ja) 201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8142B (zh) 负载控制系统
RU2594292C2 (ru) Управление установкой передачи питания по ethernet
US7671544B2 (en) System and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ling lighting through a low-voltage bus
EP2490509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lighting based on DALI communication
JP6502329B2 (ja) 制御デバイスと被制御デバイスとを含むシステム
TWI382787B (zh) 負載控制系統
JP2011083052A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083051A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CN101322442B (zh) 针对以分布式布置的多个用电设备、尤针对灯操控设备的控制系统及将其投入运行的方法
CN101958742A (zh) 用于强电组件的中继转发控制系统及无线控制装置
JP3965952B2 (ja) 照明制御装置
JP4821880B2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US7446670B2 (en) Load terminal for use in a remote controlled load management system
KR100509785B1 (ko) 전력선 통신을 이용한 가로등 제어장치
KR101149457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KR101030264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JP3669119B2 (ja)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JP4821876B2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3435928B2 (ja) 遠隔監視制御装置
Di Zenobio et al. EDISON: An innovative lighting architecture facilitating building automation
CN104994665A (zh) 一种针对集中式直流路灯实现分区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JP2010258533A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KR101088746B1 (ko) 부하 제어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15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kamato City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kamato City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