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6941B - 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6941B
CN101846941B CN200910176011.4A CN200910176011A CN101846941B CN 101846941 B CN101846941 B CN 101846941B CN 200910176011 A CN200910176011 A CN 200910176011A CN 101846941 B CN101846941 B CN 101846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ension force
moving
transfer body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60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6941A (zh
Inventor
金山清俊
江连平和
杉谷和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6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6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9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该中间转印装置包括: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第一移动部件,其可在第一位置-1与比所述第一位置-1远离中间转印体的第二位置-1之间移动;第二移动部件,其可在第一位置-2与比第一位置-2远离中间转印体的第二位置-2之间移动;第一张力施加部件;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以及第三张力施加部件,至少当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1或者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二位置-2时,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第一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1且第二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2时,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与中间转印体分离。

Description

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关于诸如电子照相式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形成在感光体表面上的可见图像一次转印到诸如中间转印带等中间转印体上、将该图像从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到介质上然后将该图像定影到介质上,已知在JP-A-10-26846、JP-A-2001-194932、JP-A-2002-91185以及JP-A-2008-139749中记载的下述技术。
JP-A-10-26846(摘要、[0048]~[0056]、图1、图3)记载了一种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技术:即,预先设定张紧辊(14d、14e、14i、14j)的位置,其中所述张紧辊用于张紧与感光鼓(10)接触的带状调色剂图像接收部分(14a)。JP-A-10-26846记载的技术通过使张紧辊(14d、14e、14i、14j)之间的间隔不太长,从而可抑制由于调色剂图像接收部分(14a)的褶皱而导致的图像劣化。
JP-A-2001-194932(摘要、[0018]~[0039]、图1~3)记载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在预先设定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2、110)的张紧辊(3、105Y~105K、131~135)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增大感光鼓(1、101Y~101K)与中间转印带(2、110)之间的压紧力即一次转印咬合载荷来强制地使一次转印咬合区域平滑化,从而抑制在中间转印带(2、110)的形成有沿传送方向的褶皱即所谓的张紧线(L)的部分中产生的图像缺陷。
JP-A-2002-91185(摘要、[0041]、[0042]、图1、图3、图6)记载了这样一种技术:即,在预先设定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2、110)的张紧辊(2、2a、2b、3、105Y~105K、131~136)的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转向辊(2b、133)和第二转向辊(5、160)来抑制上述图像缺陷的发生,其中转向辊(2b、133)能够倾斜以便校正中间转印带(2、110)的蛇行,第二转向辊(5、160)通过沿着与转向辊(2b、133)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来减小中间转印带(2、110)的张力分布偏斜不均。
这样,JP-A-10-26846、JP-A-2001-194932以及JP-A-2002-91185记载了这样的技术:即,抑制当中间转印带不与感光鼓接触或与感光鼓分离时由于中间转印带的褶皱而导致的图像劣化。
JP-A-2008-139749(摘要、[0044]~[0050]、图1~3)记载了一种涉及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技术,其中,设置有用于输出黑白图像的所谓的单色模式和用于输出全色图像的所谓的全色模式,并且在单色模式下,停止对黄色、品红色以及蓝绿色(青色)感光体(1Y~1C)的驱动,并且使相应的一次转印辊(5Y~5C)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JP-A-2008-139749记载了一种涉及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技术:即,将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6)的张紧辊(5Y~5K、7、9、13)之中的载荷施加辊(13)移动到该载荷施加辊与载荷对置辊(14)接触或分离的位置处,由此利用载荷施加辊(13)改变中间转印带(6)的张力从而改变中间转印带(6)的姿势,其中该载荷施加辊(13)与载荷对置辊(14)相对且将中间转印带(6)夹在两者之间。
这样,JP-A-2008-139749记载了这样的技术:即,张紧辊与中间转印带接触或分离,由此改变中间转印带的姿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抑制随着对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的状态的变化而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产生的褶皱。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间转印装置,包括: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中间转印材料),其外表面沿着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一图像的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和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第一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1与第二位置-1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1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1比所述第一位置-1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第二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2与第二位置-2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2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2比所述第一位置-2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上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第二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以及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至少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1或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体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还包括: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预先设置在交点位置处,所述交点位置是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的交点,所述第一线段连接所述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和处于所述第一位置-2的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所述第二线段连接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的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如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包括:所述中间转印体,其外表面沿着所述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以及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三图像的第三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第三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3与第二位置-3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三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3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3比所述第一位置-3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以及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包括:如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将由各个图像保持部件保持的图像转印到所述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中间转印体设置成使所述外表面与各图像保持部件相对;以及最终转印部件,其将已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最终转印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各图像的各潜像;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各个图像保持部件各自表面上的所述各潜像显影成作为可见图像的各图像;如本发明第五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各图像转印到介质上;以及定影装置,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定影。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五或第六方面,与未设置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抑制随着对所述中间转印体的张力施加状态的改变而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引起的褶皱。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可以通过将从所述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分割成从所述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和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从而缩短下述自由长度:即,各部件不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的长度,从而与未设置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减少当所述自由长度太长时所产生的张紧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不设置在所述交点位置处相比,可以抑制从所述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和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到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的长度太长,从而可以减少张紧线。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抑制由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施加的张力高,从而可以防止整个中间转印体的张力分布偏斜不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将两个或更多个移动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的构造中,与未设置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相比,可以抑制随着对所述中间转印体的张力施加状态的改变而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引起的褶皱。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说明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带组件的总体说明图;
图3A和3B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第一连动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明图,图3A为当第一退避辊移动到接触位置时的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并且图3B为当第一退避辊移动到分离位置时的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说明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绿色和橙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以及蓝绿色的感光鼓从图7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作用说明图,并且是在中间转印带上引起的张紧线的放大说明图;
图11为与第一实例的图2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带组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明图;
图12为与第一实例的图4相对应的示出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
图13为与第一实例的图5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说明图;以及
图14为与第一实例的图6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实例(在下文中称作实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各实例。
为了易于理解随后的说明内容,在附图中,将与图面垂直的方向称作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称作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称作Z轴方向;并且将由箭头X、-X、Y、-Y、Z以及-Z表示的方向或侧分别称作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以及下方,或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以及下侧。
此外,在图中,内部带有“●”的“○”表示从图面的背面指向表面的箭头,并且内部带有“×”的“○”表示从图面的表面指向背面的箭头。
在利用附图的下述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适当地省略示出除了必要说明的部件之外的其他部件。
[第一实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说明图。
在图1中,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设置有:作为操作单元实例的用户界面UI、作为图像信息输入装置实例的图像输入装置U1、供纸装置U2、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以及纸张处理装置U4。
用户界面UI设置有:诸如作为图像形成开始按钮实例的复印开始键、作为图像形成计数设定按钮实例的份数设定键以及作为数字输入按钮实例的数字小键盘等输入按钮和显示装置UI1。
作为自动文档输送装置实例的图像输入装置U1由作为图像读取装置实例的图像扫描仪等构成。在图1中,在图像输入装置U1中,读取未示出的文档,将所读取的文档转换成图像信息,并且将转换后的图像信息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将设定了在图像形成操作时所使用的图像形成颜色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和根据所设定的图像形成颜色经过颜色分离的图像信息从作为图像信息发送装置实例的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输入到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连接的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
第一实例的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由所谓的计算装置(即所谓的计算机装置)构成,并且包括作为图像信息发送装置主体单元实例的计算机主体单元H1、作为显示部件实例的显示器H2、作为输入部件实例的键盘H3和鼠标H4以及作为信息存储部件实例的未示出的硬盘驱动器。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下述部件:作为多个供纸部件实例的供纸托盘TR1~TR4;以及用于取出收容在供纸托盘TR1~TR4中的作为最终转印体或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S并且将该记录纸张S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供纸路径SH1。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设置有:图像记录器,其对从供纸装置U2传送来的记录纸张S进行图像记录;调色剂分配装置U3a,其是显影剂补给装置的实例;纸张传送路径SH2;纸张排出路径SH3;纸张翻转路径SH4;以及纸张循环路径SH6。稍后将说明图像记录器。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还设置有:控制器C;激光器驱动电路D,其是由控制器C控制的潜像写入装置驱动电路的实例;以及电源电路E,其由控制器C控制。激光器驱动电路D在预定时间即所谓的定时将与从图像输入装置U1输入的绿色(G)、橙色(O)、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图像信息相对应的激光器驱动信号输出到对应于颜色G~K的潜像形成装置ROSg、ROSo、ROSy、ROSm、ROSc以及ROSk。
在对应于各颜色的潜像形成装置ROSg~ROSk的下方,以可拆装的方式布置有对应于颜色G~K的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G、UO、UY、UM、UC以及UK和作为显影装置实例的对应于颜色G~K的显影单元GG、GO、GY、GM、GC以及GK。
黑色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K是第六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并且设置有作为对应于黑色的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对应于黑色的感光鼓Pk、充电单元CCk以及作为用于图像保持部件的清洁装置实例的清洁器CLk。在感光鼓Pk的右侧,以与感光鼓Pk邻接的方式设置有作为黑色显影单元GK的显影部件的实例的显影辊R0。
对应于其他颜色G~C的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G~UC也分别设置有:作为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和第一专色用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绿色的感光鼓Pg、作为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和第二专色用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橙色的感光鼓Po、作为第三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黄色的感光鼓Py、作为第四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品红色的感光鼓Pm以及作为第五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对应于蓝绿色的感光鼓Pc。对于感光鼓Pg~Pc,以与各感光鼓Pg~Pc邻接的方式分别布置有对应于各颜色的相应的充电单元CCg、CCo、CCy、CCm、CCc以及清洁器CLg、CLo、CLy、CLm、CLc。在感光鼓Pg~Pc的右侧,同样以与各感光鼓Pg~Pc邻接的方式布置有作为对应于各颜色的显影单元GG~GC的显影部件的实例的显影辊R0。
在第一实例中,与其他颜色的感光鼓Pg~Pc相比,使用频率高且其表面磨损程度大的黑色感光鼓Pk具有大的直径,以便能够高速旋转且耐用时间长。
绿色感光鼓Pg和橙色感光鼓Po构成两个作为专色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专色感光鼓Pg和Po。黄色感光鼓Py、品红色感光鼓Pm以及蓝绿色感光鼓Pc构成三个作为三种颜色图像保持部件实例的三种颜色感光鼓Py、Pm以及Pc。
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G~UK和显影单元GG~GK分别构成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UO+GO)、(UY+GY)、(UM+GM)、(UC+GC)以及(UK+GK)。
在图1中,充电单元CCg~CCk分别对感光鼓Pg~Pk均匀充电,然后,利用由潜像形成装置ROSg~ROSk输出的作为潜像写入光实例的激光束Lg、Lo、Ly、Lm、Lc以及Lk在感光鼓Pg~Pk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GG~GK将感光鼓Pg~P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绿色(G)、橙色(O)、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图像即作为可见图像实例的调色剂图像。
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实例的一次转印辊T1g、T1o、T1y、T1m、T1c以及T1k在设定在感光鼓Pg~Pk下方的作为中间转印区域实例的一次转印区域Q3g、Q3o、Q3y、Q3m、Q3c以及Q3k中,将感光鼓Pg~Pk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以相互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体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多色图像即所谓的彩色图像。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当仅存在黑色图像数据时,仅使用对应于黑色的感光鼓Pk和显影单元GK,并且仅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
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将三种颜色感光鼓Py~Pc的一次转印区域Q3y、Q3m、Q3c与黑色感光鼓Pk的一次转印区域Q3k连接的线段呈直线状延伸。
在一次转印之后,用于感光鼓的清洁器CLg~CLk分别清除感光鼓Pg~Pk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带组件的总体说明图。
带组件BM具有中间转印带B。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的右端,设置有作为第一张力施加部件的实例和中间转印体驱动部件的实例的带驱动辊Rd。该带驱动辊Rd使中间转印带B沿着箭头Ya的方向作为旋转方向进行旋转。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作为第二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第二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2设置在黑色感光鼓Pk的左侧,并且作为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设置在绿色感光鼓Pg与橙色感光鼓Po之间。此外,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设置有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多个张紧辊Rt。此外,在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设置有作为防止中间转印带B发生蛇行的蛇行防止部件实例的步移辊Rw、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多个空转辊Rf以及作为二次转印对置部件实例的支承辊T2a。
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带组件BM中,由辊子Rd、Rt2、Rt3、Rt、Rw、Rf、T2a等张紧中间转印带B。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沿着箭头Ya的方向在对应于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1g的上游侧,设置有被支撑成可沿着与箭头Ya的方向垂直的接触分离方向移动的作为第一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1。将第一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1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绿色感光鼓Pg接触的第一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绿色感光鼓Pg分离的第一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一退避辊R1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一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一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一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在对应于橙色的一次转印辊T1o与对应于黄色的一次转印辊T1y之间,并排布置有构造类似于第一退避辊R1的作为第二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二退避辊R2和作为第三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三退避辊R3。将第一实例的第二退避辊R2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橙色感光鼓Po接触的第二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橙色感光鼓Po分离的第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二退避辊R2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二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二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将第一实例的第三退避辊R3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Pc同时接触的第三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Pc同时分离的第三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三退避辊R3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三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三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三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沿着箭头Ya的方向在对应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T1k的下游侧,设置有构造类似于退避辊R1~R3的作为第四移动部件实例的第四退避辊R4。将第一实例的第四退避辊R4支撑成可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黑色感光鼓Pk接触的第四接触位置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黑色感光鼓Pk分离的第四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四退避辊R4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四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四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四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在对应于蓝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1c与对应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T1k之间,设置有构造类似于退避辊R1~R4的作为第五移动部件实例的第五退避辊R5。将第一实例的第五退避辊R5支撑成可在使得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Pc或黑色感光鼓Pk或者感光鼓Py~Pk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的第五接触位置和使得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感光鼓Py~Pk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的第五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将第五退避辊R5支撑成可在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第一位置实例的第五接触位置与作为比第五接触位置远离中间转印带B的第二位置实例的第五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在第一实例中,如图2所示,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位于第三接触位置的第三退避辊R3到位于第四接触位置的第四退避辊R4之间的第一线段L1呈直线状。此外,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被固定支撑的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到位于第三接触位置的第三退避辊R3之间的第二线段L2呈直线状。此外,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位于第四接触位置的第四退避辊R4到被固定支撑的第二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2之间的第三线段L3呈直线状。此外,预先设定中间转印带B,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被固定支撑的带驱动辊Rd到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之间的第四线段L4呈直线状。
在第一实例中,第二线段L2相对于第一线段L1向下倾斜第一角度α。第三线段L3相对于第一线段L1向下倾斜第二角度β。第四线段L4相对于第二线段L2向下倾斜第三角度γ。
这样,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设定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以使得线段L2、L3以及L4延伸成相对于线段L1向下即向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侧倾斜角度α、β以及(α+γ)。
在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与第二退避辊R2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第一实例的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预先设置在第一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在该第一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当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时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当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时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从背面侧支撑中间转印带B。
在第三退避辊R3与第五退避辊R5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二个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第一实例的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预先设置在第二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在该第二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当退避辊R3和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时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当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或当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分离位置时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从背面侧支撑中间转印带B。
沿着箭头Ya的方向在绿色至黑色的一次转印辊T1g~T1k各自的下游侧,设置有作为去除中间转印带B背面上的电荷的除电部件实例的板状除电金属片JB。第一实例的除电金属片JB设置成不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并且例如可以设置在离开中间转印带B的背面2mm的位置处。
辊子Rd、Rt、Rw、Rf、T2a以及R1~R5构成作为从背面侧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B的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实例的带支撑辊Rd、Rt、Rw、Rf、T2a以及R1~R5。
中间转印带B、带支撑辊Rd、Rt、Rt2、Rt3、Rta、Rtb、Rw、Rf、T2a以及R1~R5、一次转印辊T1g~T1k、除电金属片JB等构成第一实例的带组件BM。
在支承辊T2a的下方设置有二次转印单元Ut。作为二次转印单元Ut的二次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设置成将中间转印带B夹在支承辊T2a与二次转印辊T2b之间,同时该二次转印辊T2b可以与支承辊T2a分离或接触,并且,由二次转印辊T2b压靠中间转印带B的区域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作为电压施加接触部件实例的接触辊T2c抵靠支承辊T2a,并且辊子T2a~T2c构成作为最终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器T2。
通过控制器C控制的电源电路在预定时刻将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施加到接触辊T2c。
在带组件BM的下方设置有纸张传送路径SH2。作为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传送辊Ra将从供纸装置U2的供纸路径SH1供给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2,进而作为供纸时间调节部件实例的定位辊Rr借助于介质引导部件SGr和转印前介质引导部件SG1与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同步地将记录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介质引导部件SGr连同定位辊Rr一起由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固定地支撑。
当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图像穿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二次转印器T2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在为全色图像的情况下,相互叠加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表面上的各调色剂图像被共同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
作为中间转印体清洁单元实例的带清洁器CLB对二次转印之后的中间转印带B进行清洁。将二次转印辊T2b和带清洁器CLB支撑成可以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和接触。
带组件BM、二次转印器T2、带清洁器CLB等构成将感光鼓Py~Po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的转印装置TS。
借助于转印后介质引导部件SG2和作为定影前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纸张传送带BH将其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定影装置F处。定影装置F设置有作为加热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和作为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并且由加热辊Fh与加压辊Fp彼此压靠的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
当记录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穿过定影区域Q5时,定影装置F通过加热对该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在定影装置F的下游侧,设置有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将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H2传送的已在定影区域Q5中经过加热定影的记录纸张S选择性地切换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排出路径SH3或纸张翻转路径SH4。将被传送到纸张排出路径SH3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传送路径SH5。
在纸张传送路径SH5的途中设置有卷曲校正装置U4a,并且在纸张传送路径SH5上设置有作为传送路径切换部件实例的切换门G4。切换门G4根据弯曲即所谓的卷曲的方向将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传送路径SH3传送来的记录纸张S朝向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传送。被传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的记录纸张S随着通过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该记录纸张S的卷曲得到校正。从作为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h将其卷曲得到校正的记录纸张S排出到作为纸张处理装置U4的输出部分实例的输出托盘TH1上同时使记录纸张S处于其图像定影面面向上方的状态,即所谓的面朝上状态。
由传送路径切换部件GT1朝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张S在推开由弹性薄膜部件制成的传送方向限制部件即所谓的聚酯薄膜门GT2的同时穿过该聚酯薄膜门GT2,进而将该记录纸张S传送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
纸张循环路径SH6和纸张翻转路径SH7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单元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的下游侧端部连接,并且在连接部分处设置有聚酯薄膜门GT3。通过切换门GT1被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4的记录纸张S穿过聚酯薄膜门GT3继而被朝向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翻转路径SH7传送。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沿着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张S在照原样穿过聚酯薄膜门GT3时即被传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7,然后沿着相反的方向传送该记录纸张S,也就是说,向后切换记录纸张S进而由聚酯薄膜门GT3限制该记录纸张S的传送方向,从而朝向纸张循环路径SH6传送经向后切换的记录纸张S。被传送到纸张循环路径SH6的记录纸张S穿过供纸路径SH1,继而被再次传送到转印区域Q4。
另一方面,当在沿着纸张翻转路径SH4传送的记录纸张S的后端穿过聚酯薄膜门GT2之后,并且在记录纸张S的后端穿过聚酯薄膜门GT3之前向后切换记录纸张S时,由聚酯薄膜门GT2限制记录纸张S的传送方向,并且在记录纸张S被翻转的状态下将记录纸张S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H5。在由卷曲校正部件U4a校正卷曲之后,可以将经翻转的记录纸张S排出到纸张处理单元U4的纸张输出托盘TH1上同时使记录纸张S处于其图像定影面面向下方的状态,即面朝下状态。
由附图标记SH1~SH7表示的元件构成纸张传送路径SH。由附图标记SH、Ra、Rr、Rh、SGr、SG1、SG2、BH以及GT1~GT3表示的元件构成介质传送装置SU。
(连动件LN1~LN4的说明)
图3A和3B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第一连动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明图。图3A为当第一退避辊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时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图3B为当第一退避辊移动到分离位置时第一连动件的状态说明图。
在图3A和3B中,第一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1的旋转轴1在贯穿第一引导槽2的状态下被可旋转地支撑,该第一引导槽2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在分别设置在带组件BM的前后两端的未示出的框架部件中。也就是说,将第一实例的第一退避辊R1支撑成通过第一引导槽2引导旋转轴1而使第一退避辊R1可沿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
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的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撑的按压部件4支撑对应于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1g的旋转轴3。第一实例的按压部件4的基座部分4a由框架部件支撑。在基座部分4a中,形成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在基座部分4a的中间转印带B侧,设置有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3的轴承部分4c,并且在轴承部分4c的下表面形成有延伸到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中的弹性部件贯穿支撑部分4d。在基座部分4a与轴承部分4c之间以下述状态安装作为弹性部件实例的按压弹簧4e:即,该按压弹簧4e收容在基座部分4a的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中并且轴承部分4c的弹性部件贯穿支撑部分4d贯穿该按压弹簧4e。也就是说,将第一实例的对应于绿色的一次转印辊T1g支撑成:在能够沿着弹性部件收容空间4b和弹性部件贯穿支撑部件4d伸缩的按压弹簧4e朝向中间转印带B按压一次转印辊T1g的状态下该一次转印辊T1g可沿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
在除电金属片JB沿箭头Ya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从除电金属片JB的前后两端向外突出的突起部分6和7,并且在突起部分6和7贯穿第二引导槽8和第三引导槽9的状态下支撑突起部分6和7,其中第二引导槽8和第三引导槽9沿着接触分离方向延伸并且分别形成在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中。也就是说,将第一实例的除电金属片JB支撑成通过引导槽8和9引导突起部分6和7进而使除电金属片JB可沿着接触分离方向移动。
在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1g以及除电金属片JB的下方,作为可沿着箭头Ya方向移动的连动部件主体单元实例的连动件主体单元11设置成从第一退避辊R1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延伸至除电金属片JB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在第一实例的连动件主体单元11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朝向中间转印带B延伸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在连动件主体单元11上,在与第一退避辊R1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和绿色一次转印辊T1g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相对应的位置处,朝向中间转印带B延伸的第二卡合接收部分11b形成为平行于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此外,在连动件主体单元11上,在分别与绿色一次转印辊T1g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和除电金属片JB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连结轴11c和第二连结轴11d,并且由连结轴11c和11d可旋转地支撑分别作为朝向中间转印带B延伸的第一臂部件和第二臂部件实例的第一连动臂12和第二连动臂13。
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撑的第一旋转轴12a和第二旋转轴13a分别可旋转地支撑第一实例的连动臂12和13的中央部分。在第一连动臂12的上端形成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延伸且从上方与旋转轴3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12b。在第二连动臂13的上端形成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延伸且从下方与除电金属片JB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分13b。
在卡合接收部分11a与11b之间设置有作为偏心旋转部件实例的偏心凸轮14。第一实例的偏心凸轮14的截面为圆盘状,并且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偏心凸轮14的旋转中心14a。
在偏心凸轮14的外周上预先设定有:第一端点14b,其是离旋转中心14a最远的端点;第二端点14c,其是朝向作为偏心旋转部件旋转方向实例的箭头Yb方向的上游侧与第一端点14b相隔90°的端点;以及第三端点14d,其是朝向箭头Yb方向的上游侧与第一端点14b相隔180°且最靠近旋转中心14a的端点。
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进行设定以便如图3A所示当支撑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使得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处于与偏心凸轮14的第一端点14b接触的状态时,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以使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在连动件主体单元11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在第二端点14c处与偏心凸轮14卡合的状态下支撑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其中该第二端点14c设置在偏心凸轮14沿箭头Ya方向的上游端。
当偏心凸轮14从图3A所示的状态起沿着箭头Yb的方向旋转时,支撑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的端点移动以使得第一退避辊R1进入这样的状态:即,如图3B所示支撑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使得该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与偏心凸轮14的第二端点14c的邻近点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分离位置从而使中间转印带B由于张力或自重而与感光鼓Pg分离。此时,偏心凸轮14的外周按压连动件主体单元11的第二卡合接收部分11b进而使该第二卡合接收部分11b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随着连结轴11c和11d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移动,连动臂12和13分别以旋转轴12a和13a作为旋转中心而沿着与箭头Yb方向相反的箭头Yc方向旋转。因此,如图3B所示,接触部分12b和13b朝向连动件主体单元11旋转。结果,第一接触部分12b从上方按压绿色一次转印辊T1g,使得绿色一次转印辊T1g克服按压弹簧4e的按压力而朝向连动件主体单元11移动。除电金属片JB也由于其自重而从除电金属片JB的下表面由第二接触部分13b支撑在引导槽8和9的上端的状态起朝向连动件主体单元11移动。
这样,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1g以及除电金属片JB相互同步地沿着远离感光鼓Pg的方向移动,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分离。在第一实例中,也预先进行设定使得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1g、除电金属片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
当偏心凸轮14从图3B所示的状态起沿着箭头Yc的方向旋转时,即当偏心凸轮14沿着相反方向旋转时,支撑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的端点移动以使得第一退避辊R1返回到这样的状态:即,如图3A所示支撑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使得该第一退避辊R1的下端与偏心凸轮14的第一端点14b的邻近点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退避辊R1返回到第一接触位置并且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进而使中间转印带B上升。此时,随着偏心凸轮14的旋转,偏心凸轮14的外周按压连动件主体单元11的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进而使该第一卡合接收部分11a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移动。
随着连结轴11c和11d朝向箭头Ya方向的上游侧移动,连动臂12和13分别以旋转轴12a和13a作为旋转中心而沿着与箭头Yc方向相反的箭头Yb方向旋转。因此,如图3A所示,接触部分12b和13b朝向中间转印带B旋转。结果,绿色一次转印辊T1g不受第一接触部分12b的按压,从而绿色一次转印辊T1g由于按压弹簧4e的按压力而朝向中间转印带B移动并且将中间转印带B按压在感光鼓Pg上。此外,第二接触部分13b使除电金属片JB的下表面上升。
连动件主体单元11、连动臂12和13、偏心凸轮14等构成作为连动部件实例的第一连动件LN1,该第一连动件LN1使得与第一退避辊R1在第一接触位置与第一分离位置之间的移动相对应的中间转印带B的移动与绿色一次转印辊T1g和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相同步。
在第一实例的第一连动件LN1中,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由第一退避辊R1、绿色一次转印辊T1g等使中间转印带B产生的移动量与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量相等。
在第二退避辊R2、沿着箭头Ya的方向设置在第二退避辊R2的上游侧的橙色一次转印辊T1o以及除电金属片JB之间,设置有构造类似于第一连动件LN1的作为连动部件实例的第二连动件LN2。此外,在第三退避辊R3、沿着箭头Ya的方向设置在第三退避辊R3的下游侧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一次转印辊T1y~T1c以及除电金属片JB之间,设置有构造类似于连动件LN1和LN2的作为连动部件实例的第三连动件LN3。
此外,在第四退避辊R4、沿着箭头Ya的方向设置在第四退避辊R4的上游侧的黑色一次转印辊T1k以及除电金属片JB之间,设置有构造类似于连动件LN1~LN3的作为连动部件实例的第四连动件LN4。
由于第一连动件LN1与其他连动件LN2~LN4具有相似的构造,因此省略对连动件LN2~LN4的详细说明。
(第一实例的控制器C的说明)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
在图4中,控制器C和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计算机主体单元H1的控制器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其是进行从外部接收信号和向外部输出信号以及调节输入输出信号的电平等的输入输出信号调节部分的实例;只读存储器(ROM),其存储用于执行必要处理的程序、数据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其用于临时存储必要的数据;中央处理单元(CPU),其执行与存储在ROM中的程序相对应的处理;以及计算器,其是具有时钟发生器等的计算装置的实例,并且通过执行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可以实现各种功能。
(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计算机主体单元H1的控制器的说明)
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硬盘驱动器存储用于控制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基本操作的基本软件即所谓的操作系统OS、作为应用程序的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1以及其他未示出的软件。
(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1)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说明图。
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控制器具有下述功能实现单元:C101: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
如图5所示,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101具有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显示单元C101a,其在显示器H2上显示用于使用户设定在图像形成操作时即在所谓的作业执行时所使用的图像形成颜色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进而设定图像形成颜色。
在图5中,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上显示出如下十四种方案:使用全部六种颜色“GO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五种颜色“GYMCK”和“O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四种颜色“YMCK”、“GYMC”以及“OYMC”的情况;使用三种颜色“YMC”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种颜色“GO”、“GK”以及“OK”的情况;分别使用一种颜色“G”、“O”以及“K”的情况;以及“没有一种”颜色,即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例如,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是:基于用于张紧中间转印带B的辊子Rd、Rt、Rt2、Rt3、Rta、Rtb、Rw、Rf、T2a、R1~R5、T1g~T1k的传送阻力的变化对中间转印带B进行初始化设定以减小运动质量(MQ)的劣化即所谓的速度不均匀性以及清洁操作等。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还具有作为与十四种方案相对应的图像形成颜色选择按钮实例的十四个复选框101a。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中,用户可以利用复选框101a仅选择图像形成颜色的十四种方案中的一种。
C102: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将由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101设定的图像形成颜色存储为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将利用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的复选框101a选择的“GOYMCK”、“GYMCK”、“OYMCK”、“YMCK”、“GYMC”、“OYMC”、“YMC”、“GO”、“GK”、“OK”、“G”、“O”、“K”以及“无色”中的任一个存储为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
C103: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
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C103基于存储在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对将要执行作业的图像信息进行颜色分离。当在图像形成设定信息中包括作为专色的绿色(G)和橙色(O)时,第一实例的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C103对图像信息进行颜色分离,以将其他颜色Y、M、C、K的调色剂的使用量最小化。
C104: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单元
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单元C104将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U,该图像形成信息包括存储在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存储单元C102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和经过图像信息颜色分离单元C103的颜色分离的图像信息。
(与控制器C连接的信号输出元件)
将下述信号输出元件UI等的输出信号输入到控制器C:
UI: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UI检测复印开始键、份数设定键、数字小键盘、显示装置UI1等的输入,并且将检测信号输入到控制器C。
(与控制器C连接的控制接收元件)
控制器C输出对下述控制接收元件D1和E的控制信号:
D1:主电动机驱动电路
作为主驱动源驱动电路实例的主电动机驱动电路D1驱动作为主驱动源实例的主电动机M1,由此通过作为驱动力传递部件实例的齿轮使感光鼓Pg~Pk、显影单元GG~GK的显影辊R0、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传送辊Ra、带组件BM的带驱动辊Rd等旋转。
E:电源电路
电源电路E具有显影电源电路E1、充电电源电路E2、转印辊电源电路E3以及加热辊电源电路E4。
E1:显影电源电路
显影电源电路E1对显影单元GG~GK的显影辊R0施加显影电压。
E2:充电电源电路
充电电源电路E2对充电单元CCg~CCk施加充电电压。
E3:转印辊电源电路
转印辊电源电路E3对一次转印辊T1g~T1k和二次转印器T2的接触辊T2c施加转印电压。
E4:加热辊电源电路
加热辊电源电路E4对作为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的加热部件实例的加热器施加用于加热的电力。
(控制器C的功能)
控制器C具有利用根据信号输出元件UI的输出信号来控制控制接收元件D1和E的操作的程序的下述功能实现单元:
C1:作业控制单元
作为图像形成操作控制单元实例的作业控制单元C1响应复印开始键的输入来控制潜像形成装置ROSg~ROSk、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UK+GK)、转印装置TS、定影单元F、介质传送装置SU等的操作,由此执行作为图像形成操作实例的作业。
C2:主电动机驱动控制单元
作为主驱动源驱动控制单元实例的主电动机驱动控制单元C2通过主电动机驱动电路D1控制主电动机M1的旋转,由此控制感光鼓Pg~Pk、显影单元GG~GK的显影辊R0、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传送辊Ra、带驱动辊Rd等的旋转。
C3:电源电路控制单元
电源电路控制单元C3控制电源电路E的操作,由此控制向显影辊R0、充电单元CCg~CCk、转印辊T1g~T1k和T2c、定影装置F的加热辊Fh的加热器等的电压和电流供应。
C4: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
作为接触分离控制单元的实例和中间转印部件姿势控制单元的实例的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C4设置有:图像形成信息接收单元C4A,其接收由图像形成信息发送单元C104发送的图像形成信息;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姿势选择单元C4C;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E;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F;以及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G,并且该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C4控制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
C4B: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
如图6所示,作为姿势设定信息存储单元实例的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存储姿势设定表TB,该姿势设定表TB是对应于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设定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的姿势设定信息的实例。
在图6中,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OYMCK”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1~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的第一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1和R3~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的第二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OYMC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2~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分离位置的第三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3~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和R2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四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1、R3、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2和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五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O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2~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和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六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3~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R2、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七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O”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1和R2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3~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八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1、R4、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2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九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O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2、R4、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的情况而使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2~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一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O”的情况而使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和R3~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二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4和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三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无色”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1~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十四姿势设定信息。
这样,第一姿势设定信息至第十四姿势设定信息构成第一实例的姿势设定信息。
C4C:姿势选择单元
姿势选择单元C4C基于包括在由图像形成信息接收单元C4A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和存储在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中的姿势设定表TB来选择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第一实例的姿势选择单元C4C通过对应于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来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从而选择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
C4D: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具有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1和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并且控制专色G和O的感光鼓Pg和Po与中间转印带B之间的接触和分离。
C4D1: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当使用绿色感光鼓Pg时,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1使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绿色感光鼓Pg时,第一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1使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分离位置。
C4D2: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当使用橙色感光鼓Po时,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使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橙色感光鼓Po时,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使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
C4E: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当使用Y、M、C的感光鼓Py~Pc时,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E使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感光鼓Py~Pc时,三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E使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
C4F: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当使用黑色感光鼓Pk时,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F使第四退避辊R4移动到第四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黑色感光鼓Pk时,黑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F使第四退避辊R4移动到第四分离位置。
C4G: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
当使用Y、M、C的感光鼓Py~Pc或黑色感光鼓Pk时,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G使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接触位置,并且当不使用感光鼓Py~Pc或黑色感光鼓Pk时,第五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G使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分离位置。
这样,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姿势控制单元C4根据由姿势选择单元C4C选择的姿势设定信息使退避辊R1~R5在各自的接触位置与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从而控制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
关于由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进行的处理的流程,由于仅是进行:当接收到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1发送的图像形成信息时,根据与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相对应的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使退避辊R1~R5在各自的接触位置与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将省略图示和参考流程图进行的详细说明。
(第一实例的作用)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即所谓的作业时,利用供应到显影单元GG~GK的显影辊R0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对感光鼓Pg~P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一次转印区域Q3g~Q3k中,一次转印辊T1g~T1k将感光鼓Pg~Pk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相互叠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由此形成彩色图像。然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进而由二次转印器T2将彩色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在第一实例的带组件BM中,作为除电部件实例的板状除电金属片JB以非接触的方式设置在一次转印辊T1g~T1k沿箭头Ya方向的下游侧,进而去除中间转印带B上的电荷。结果,将减少由于一次转印辊T1g~T1k的放电而导致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图像局部带电从而发生杂乱或飞散。
此外,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当接收到从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发送的图像形成信息时,改变对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施加状态,由此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张力施加状态的变化”是指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带支撑辊Rd、Rt、Rt2、Rt3、Rta、Rtb、Rw、Rf、T2a、R1~R5以及T1g~T1k的位置的变化或施加的张力的大小的变化。因此,包括退避辊R1~R5从各自的接触位置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进而不施加张力的情况和施加的张力小的情况。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对应于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并且根据所选的姿势设定信息使退避辊R1~R5在各自的接触位置与各自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由此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
例如,当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OYMCK”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一姿势设定信息,并且如图2所示,使所有的退避辊R1~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绿色和橙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以及蓝绿色的感光鼓从图7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操作说明图,是第一实例的中间转印带的姿势变化的实例的放大说明图,并且是对应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感光鼓从图2的状态变为与中间转印带分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当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K”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四姿势设定信息,并且如图7所示,退避辊R1和R2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当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K”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十三姿势设定信息,并且如图8所示,退避辊R1~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当包括在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O”时,选择姿势设定表TB中的第八姿势设定信息,并且如图9所示,退避辊R3~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
因此,在第一实例中,当执行所谓的六色模式、四色模式、单色模式等时,不使用的感光鼓Pg~Pk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将抑制诸如部件Pg~Pk和B的磨损等经时劣化。特别地,在第一实例中,如图5所示,执行一种六色模式、两种五色模式、三种四色模式、一种三色模式、三种两色模式、三种一色模式以及一种零色模式总共十四种方案。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中间转印带B对应于十四种方案而变为十四种姿势,并且可有效抑制诸如部件Pg~Pk和B的磨损等经时劣化。
在第一实例中,当退避辊R1~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退避辊R1~R5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如图3B所示连动件LN1~LN4使相应的一次转印辊T1g~T1k和除电金属片JB同时离开中间转印带B。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可进一步抑制诸如中间转印带B的磨损等经时劣化。
如图7~9所示,当不使用三种颜色Y、M、C的三个感光鼓Py、Pm、Pc时,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由此同时分离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Pc。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使Y、M、C的感光鼓Py~Pc接触和分离的机构是通用的,从而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等。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如图2所示,预先进行设定,以使得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第三退避辊R3到第四退避辊R4的第一线段L1呈直线状。也就是说,在第一实例中,尤其要求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一次转印的转印位置、转印时间等的精度,即颜色定位的精度的Y、M、C、K的一次转印区域Q3y~Q3k呈直线状。
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第一线段L1不呈直线状相比,可以提高颜色定位的精度,从而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彩色图像。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由于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布置颜色Y、M、C、K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UK+GK),因此可以全部以相同的构造和相同的状态布置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UK+GK)。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可以使得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UK+GK)的零件通用,从而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U的总制造成本。
关于不要求与Y、M、C、K所要求的颜色定位精度一样高的专色G和O,同样可以通过使第一线段与沿着中间转印带B的外表面从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到第三退避辊R3的第二线段L2之间的图2所示的第一角度α最小化以使得中间转印带B尽可能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使G和O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O+GO)的零件通用。例如,当第一角度α不大于1.6°时,即使G和O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O+GO)与Y、M、C、K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UK+GK)构造布置完全相同,也可以在不干涉中间转印带B的情况下沿着与图面垂直的方向拆装G和O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O+GO)。
此外,通过使图2所示的角度α、β以及(α+γ)最小化,可以减小中间转印带B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减小从带组件BM的下端到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UK+GK)的上端的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从而可以减小图像形成装置U的总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得退避辊R1~R5的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沿竖直方向的长度短,也可以在十四种方案下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而使部件R1~R5、T1g~T1k以及JB不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并且姿势变化本身小。
此外,当姿势变化本身小时,在姿势变化前后,随着张紧中间转印带B的张紧辊(Rd、Rt、Rt2、Rt3、Rta、Rtb,Rw、Rf,T2a,R1~R5,T1g~T1k)的变化而变动的中间转印带B的蛇行量的变化小。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可以抑制由于姿势变化而导致的蛇行增大。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沿Ya方向设置在Y、M、C、K的感光鼓Py~Pk的上游侧。也就是说,在沿Ya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设置有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并且在沿Ya方向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黑色用感光鼓Pk。此外,第一实例支持“G”、“O”、“K”三种一色模式,也就是说第一实例支持单色打印即所谓的单色模式,并且将绿色(G)、橙色(O)、黑色(K)三种颜色设定为用于单色打印的基准颜色。
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将用于基准颜色的感光鼓Pg、Po、Pk设置在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并且可以设定每种基准颜色的单色打印。
用于专色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G+GG)和(UO+GO)的显影单元GG和GO除了绿色(G)调色剂和橙色(O)调色剂以外可以装入任意的调色剂;例如,可以装入无色透明调色剂。此外,例如可以装入象征作为用户实例的诸如公司或团体等组织的颜色,即所谓的企业标准色。结果,当形成企业标准色的图像时,与利用Y、M、C、K四种颜色形成企业标准色的图像相比,可抑制诸如色调不良或显色不良等图像劣化。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在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中,当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包括G和O时,对图像信息进行颜色分离以便将其他颜色Y、M、C、K的调色剂的使用量最小化。结果,例如,当G或O为企业标准色并且形成大量企业标准色图像时,与一贯利用Y、M、C、K四种颜色进行打印相比,Y、M、C、K的调色剂的使用量小。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为了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以使中间转印带B与不使用的感光鼓Pg~Pk分离,将三个固定的辊子Rd、Rt2、Rt3以及五个可移动的辊子R1~R5预先设置在图2和图7~9所示的各个位置处。也就是说,在第一实例中,预先设置辊子Rd、Rt2、Rt3以及R1~R5,使得在线段L4、L2和、3分别相对于第一线段L1向下倾斜角度(α+γ)、α、β的状态下沿着Ya方向按照线段L4(Rd、R1、Rt3)、线段L2(Rt3、R2、R3)、线段L1(R3、R5、R4)以及线段L3(R4和Rt2)的顺序布置这些辊子。结果,例如,即使当选择与“GYMCK”、或“GYMC”、或“GK”或“OK”相对应的姿势设定信息时,也就是说,即使当将姿势变为不使用设置在沿Ya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感光鼓Po和Py~Pc的状态即所谓的中央下降状态时,可以仅通过移动退避辊R1~R5而将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o和Py~Pc分离。
这样,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带组件BM由最少数量的零件Rd、R1、Rt3、R2、R3、R5、R4、Rt2以及设定值L1~L4、α、β、γ构成,其中基于图6所示的十四种姿势设定信息利用上述零件和设定值可以实现图5所示的总共十四种方案的颜色设定。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线段L4、L2、L3不相对于线段L1向下倾斜相比,可减少零件的数量,并且可降低图像形成装置U的总制造成本。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当如图7所示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分离位置时,利用第二连动件LN2使部件R2、T1o以及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设置在第一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的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不设置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相比,中间转印带B的未由任何张紧辊支撑的部分的长度即所谓的自由长度短。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当不存在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时的自由长度为张紧辊Rt3与R2之间的长度L2,而当存在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时的自由长度缩短为张紧辊Rt3与Rta之间的长度L2a和张紧辊Rta与R2之间的长度L2b。
图10为本发明第一实例的作用说明图,并且是在中间转印带上引起的张紧线的放大说明图。
如图10所示,通常,如果自由长度长,则当在自由长度的两端的张紧辊之间的平行度低时,即当张紧辊的轴向彼此不平行时,中间转印带B易于沿着其宽度方向波动,并且在卷绕张紧辊的部分的上游侧易于产生这样的现象:在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Pk之间的间隙处产生不均匀性,即所谓的张紧线。
反之,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相比,第二线段L2处的自由长度L2a和L2b短,从而可抑制产生由于张紧辊之间的距离长而导致的沿Ya方向的褶皱即所谓的张紧线。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第一分离时刻张紧辊Rta相比,可抑制由于对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施加状态的变化而在中间转印带B上产生的褶皱即张紧线,从而可抑制由于张紧线的产生而导致的诸如转印不良等图像劣化。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如图8所示,当退避辊R2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通过连动件LN2和LN3使部件R2、R3、T1o~T1c以及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设置在各自动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结果,如图8所示,当不存在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时的自由长度为张紧辊R3与R4之间的长度L5=L1+L2,而当存在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时的自由长度缩短为张紧辊Rt3与Rta之间的长度L5a=L2a、张紧辊Rta与Rtb之间的长度L5b以及张紧辊Rtb与R4之间的长度L5c。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相比,将自由长度分割而缩短为长度L5a~L5c,从而可抑制张紧线的产生。
此外,在第一实例中,如图9所示,当第二退避辊R2移动到第二接触位置且退避辊R3~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通过连动件LN3和LN4使部件R3~R5、T1o~T1c以及JB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并且设置在第二分离时刻接触位置处的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结果,如图9所示,当不存在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时的自由长度为张紧辊R2与Rt2之间的长度L6,而当存在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时的自由长度缩短为张紧辊R2与Rtb之间的长度L6a和张紧辊Rtb与Rt2之间的长度L6b。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相比,将自由长度分割而缩短为长度L6a和L6b,从而可抑制张紧线的产生。
结果,在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未设置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相比,可抑制由于对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施加状态的变化而导致的张紧线的产生,从而可抑制由于张紧线的产生而导致的诸如转印不良等图像劣化。特别地,当存在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时,可以抑制第二分离时刻张紧辊Rtb的Ya方向上游侧和Ya方向下游侧的自由长度长,从而可抑制由于在Ya方向上游侧和Ya方向下游侧产生张紧线而导致的图像劣化。
[第二实例]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例。在第二实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例的元件相对应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尽管第二实例就下述几点不同于上述第一实例,但就其他方面而言与第一实例构造类似:
图11为与第一实例的图2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带组件的相关部分放大说明图。
在图11中,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第一实例的构造相比,省略了橙色(O)的潜像形成装置ROSo、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O+GO)、一次转印辊T1o、一次转印区域Q3o、除电金属片JB、第二退避辊R2以及第二连动件LN2。也就是说,在第一实例中最多可以进行六种颜色的显影,而在第二实例中最多可以进行五种颜色的显影。
此外,在第二实例中,省略第一实例的第三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3,并且取代第一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将作为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设置在品红色感光鼓Pm的下方。如图11中的虚线所示,将第二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预先设置在交点位置处,即连接被固定支撑的驱动辊Rd和处于第五接触位置的第五退避辊R5的第一线段La与连接处于第三接触位置的第三退避辊R3和被固定支撑的第二中间转印体支撑部件Rt2的第二线段Lb的交点。
(第二实例的控制器C的说明)
图12为与第一实例的图4相对应的示出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所提供的功能的框图。
图13为与第一实例的图5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的说明图。
在图12中,第二实例的客户端个人计算机PC的图像形成信息发送程序AP1具有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101’以取代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101。
C101’: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
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单元C101’具有在显示器H2上显示图13所示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显示单元C101a’,进而设定图像形成颜色。
在图13中,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中,显示出如下总共八种方案:使用全部五种颜色“G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四种颜色“GYMC”和“YMCK”的情况;使用三种颜色“YMC”的情况;使用两种颜色“GK”的情况;分别使用一种颜色“G”和“K”的情况;以及没有一种颜色,即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此外,图像形成颜色设定图像101’具有与第一实例的复选框101a相似的对应于总共八种方案的作为图像形成颜色选择按钮实例的八个复选框101a’。
图14为与第一实例的图6相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表的说明图。
此外,在图12中,第二实例的控制器C具有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和姿势选择单元C4C’以取代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和姿势选择单元C4C。此外,在控制器C中,省略与被省略的第二退避辊R2相对应的第二专色侧接触分离控制单元C4D2。
C4B’: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
作为姿势设定信息存储单元实例的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存储有如图14所示的姿势设定表TB’。
在图14中,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K”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1~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的第一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3和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分离位置的第二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1、R3、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分离位置的第三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YMC”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3和R4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和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四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1、R4、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的第五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K”的情况而使退避辊R4和R5移动到各自的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1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六姿势设定信息。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G”的情况而使第一退避辊R1移动到第一接触位置且使退避辊R3~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七姿势设定信息。
此外,姿势设定表TB’预先存储有响应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为“无色”的情况而使所有的退避辊R1~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的第八姿势设定信息。
这样,第一姿势设定信息至第八姿势设定信息构成第二实例的姿势设定信息。
C4C’:姿势选择单元
第二实例的姿势选择单元C4C’对应于包括在由图像形成信息接收单元C4A接收到的图像形成信息中的图像形成颜色设定信息来选择存储在姿势设定表存储单元C4B’中的姿势设定表TB’中的姿势设定信息,从而选择在作业执行时的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
(第二实例的作用)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如图11所示,分离时刻张紧辊Rta’设置在部件Rd与R5之间的第一分离线段La和部件R3与Rt2之间的第二分离线段Lb的交点的位置处。结果,当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接触位置且退避辊R4和R5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以及当第五退避辊R5移动到第五接触位置且退避辊R1和R3移动到各自的分离位置时,第二实例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可以可靠地张紧中间转印带B。也就是说,在第二实例中,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以及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处于交点位置处的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均可与中间转印带B可靠地接触。
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点位置的上游侧时,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被固定支撑的张紧辊Rta’与Rt2之间的自由长度长于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被固定支撑的张紧辊Rd与Rta’之间的自由长度。相反,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点位置的下游侧时,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张紧辊Rd与Rta’之间的自由长度长于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张紧辊Rta’与Rt2之间的自由长度。
反之,在第二实例中,由于分离时刻张紧辊Rta’设置在交点位置处,因此与未设置在交点位置相比,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以及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被固定支撑的张紧辊Rd与Rta’之间的自由长度和张紧辊Rta’与Rt2之间的自由长度均不会太长。
结果,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仅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或者仅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可抑制自由长度长,进而抑制图10所示的张紧线的产生。
此外,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点位置的上游侧时,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高于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相反,例如,当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沿Ya方向设置在交点位置的下游侧时,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高于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
反之,在第二实例中,由于分离时刻张紧辊Rta’设置在交点位置处,因此可使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与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对中间转印带B施加的张力相等。
结果,在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仅当由Ya方向上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或者仅当由Ya方向下游侧的下降而改变中间转印带B的姿势时,由分离时刻张紧辊Rta’施加的张力高,并且可抑制整个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分布偏斜不均。
另外,最多能够进行五种颜色的显影的第二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产生与最多能够进行六种颜色的显影的第一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U相似的效果。
(变型)
尽管已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例,而是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型。下面将示出本发明的变型(H01)~(H013)。
(H01)尽管在上述实例中图像形成装置U是所谓的多功能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图像形成装置U可以是打印机或传真机。
(H02)在上述实例中,图像形成装置U不限于使用五种颜色或六种颜色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而是可以为例如使用不多于四种颜色或不少于七种颜色的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H03)尽管在上述实例中使用了六种颜色:绿色(G);橙色(O);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调色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除了上述六种颜色之外的其他颜色的调色剂以取代绿色(G)和橙色(O)的调色剂。另外,可以使用下述颜色的调色剂:涂覆在图像表面以便防水和保护的无色调色剂;以及在打印纸上的图像中形成预定构造和布置的例如线状的磁线的磁调色剂以便防窃。例如,在日本未经审查已公布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6-256124中说明了一种检测从磁线产生的磁脉冲的防窃装置,且为公知技术。
(H04)尽管在上述实例中,在一次转印区域Q3g~Q3k中设置与感光鼓Pg~Pk相对的一次转印辊T1g~T1k,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非接触型一次转印电晕管以取代一次转印辊T1g~T1k。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预先设置一次转印电晕管以使得即使当退避辊R1~R5移动到分离位置时,也不会接触未被使用的相应的一次转印电晕管,进而可在一次转印电晕管不与退避辊R1~R5和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连动的情况下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H05)尽管在上述实例中,通过使辊子R1~R5和T1g~T1k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而使得中间转印带B与感光鼓Pg~Pk彼此接触或分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以这样的构造也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效果:即,省略退避辊R1~R5,仅使一次转印辊T1g~T1m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使由于一次转印辊T1g~T1m引起的中间转印带B的移动与除电金属片JB的移动彼此同步。也就是说,一次转印辊T1g~T1m可以提供退避辊R1~R5的功能。
(H06)尽管在上述实例中,除电金属片JB设置成不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取代除电金属片JB,使作为除电部件实例的导电无纺布或除电刷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类似于连动件LN1~LN4的结构以使中间转印带B的移动与导电无纺布或除电刷的移动彼此同步,并且利用导电无纺布或除电刷的按压力的变化和分离,防止中间转印带B的传送阻力和除电性能改变。
(H07)在第一实例中,除了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之外,为了抑制图10所示的张紧线的产生而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处设置类似的分离时刻张紧辊,可以进一步抑制张紧线的产生。尽管优选在对应于易于产生张紧线的位置,即在如第一实例中自由长度太长的位置设置多个分离时刻张紧辊Rta和Rt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同第二实例,根据装置结构等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即使当带组件BM最多能够进行六种颜色的显影时,也仅在一个位置设置分离时刻张紧辊(Rta、Rtb)。
(H08)尽管在第一实例中,优选设置张紧辊(Rd、Rt、Rt2、Rt3、R1~R5、T1g~T1k)以使得图2所示的线段L1~L4呈直线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当线段L1~L4不呈直线状时,也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H09)尽管在第一实例中,线段L1~L4沿着左右方向及其倾斜方向延伸以便尽可能沿水平方向设置Y、M、C、K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UK+GK),并且特别地,第一线段L1水平地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线段L1~L4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及其倾斜方向延伸以便将各颜色的可见图像形成部件(UY+GY)~(UK+GK)设置成尽可能沿竖直方向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优选第一线段L1竖直地延伸。
(H010)尽管在各实例中,当第三退避辊R3移动到第三分离位置时,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Pc通过连动件LN3而同时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通过对应于Y、M、C的感光鼓Py~Pc设置单独的退避辊和连动件,三种颜色的感光鼓Py~Pc可以构造成同时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或者分别单独与中间转印带B分离。
(H011)尽管在各实例中,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沿Ya方向设置在Y、M、C、K的感光鼓Py~Pk的上游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专色用感光鼓Pg和Po可以设置在黑色感光鼓Pk沿Ya方向的下游侧或者设置在Y、M、C、K的感光鼓Py~Pk之间。此外,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仅将橙色感光鼓Po设置在黑色感光鼓Pk沿Ya方向的下游侧。
(H012)尽管在第一实例中,执行图5所示的下述十四种方案:使用全部六种颜色“GO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五种颜色“GYMCK”和“OYMCK”的情况;分别使用四种颜色“YMCK”、“GYMC”以及“OYMC”的情况;使用三种颜色“YMC”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种颜色“GO”、“GK”以及“OK”的情况;分别使用一种颜色“G”、“O”以及“K”的情况;以及“没有一种”颜色,即不使用任何颜色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添加使用五种颜色“GOYMC”的情况和使用三种颜色“GOK”的情况这两种方案。
(H013)在第一实例中,图2所示的第三角度γ可以为0。也就是说,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即,感光鼓Pg设置在第二线段L2的延伸线上,并且感光鼓Pg和Po设置在同一条线上。

Claims (5)

1.一种中间转印装置,包括: 
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其外表面沿着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一图像的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和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二图像的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 
第一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1与第二位置-1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1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1比所述第一位置-1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 
第二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的一侧,并且可在第一位置-2与第二位置-2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2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2比所述第一位置-2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 
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的上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 
第二张力施加部件,其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的下游侧,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以及 
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至少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1或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且所述第二移动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2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体分离, 
其中,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预先设置在交点位置处,所述交点位置是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的交点,所述第一线段连接所述第一张力施加部件和处于所述第一位置-2的所述第二移动部件,所述第 二线段连接处于所述第一位置-1的所述第一移动部件和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还包括: 
第四张力施加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包括: 
所述中间转印体,其外表面沿着所述旋转方向依次穿过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所述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以及所述外表面与用于保持第三图像的第三图像保持部件相对的区域; 
第三移动部件,其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背面侧并且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并且可在第一位置-3与第二位置-3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第三移动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3对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所述第二位置-3比所述第一位置-3远离所述中间转印体;以及 
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并且当所述第一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1、所述第二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并且所述第三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3时,所述第三张力施加部件对沿着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件与所述第二张力施加部件之间的所述中间转印体施加张力。 
4.一种转印装置,包括:二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转印装置,其中,将由各个图像保持部件保持的图像转印到所述环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中间转印体设置成使所述外表面与各图像保持部件相对;以及 
最终转印部件,其将已转印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所述图像转印到最终转印体上。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保持部件,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各图像的各潜像; 
显影装置,其将所述各个图像保持部件各自表面上的所述各潜像显影成作为可见图像的各图像;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各图像转印到介质上;以及 
定影装置,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上的图像进行定影。 
CN200910176011.4A 2009-03-27 2009-09-18 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6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8266A JP4748243B2 (ja) 2009-03-27 2009-03-27 中間転写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8266 2009-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6941A CN101846941A (zh) 2010-09-29
CN101846941B true CN101846941B (zh) 2014-08-20

Family

ID=42771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601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6941B (zh) 2009-03-27 2009-09-18 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75494B2 (zh)
JP (1) JP4748243B2 (zh)
KR (1) KR101234773B1 (zh)
CN (1) CN101846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32729A (ja) * 2010-04-09 2011-11-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494B2 (ja) * 2010-12-07 2015-07-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18041A (ja) * 2014-07-07 2016-02-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0954B2 (ja) * 2014-09-29 2018-09-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7840B2 (ja) * 2014-10-08 2018-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61827A (ja) * 2015-03-03 2016-09-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720351B2 (en) * 2015-09-17 2017-08-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trajectory chang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708469B2 (ja) * 2016-04-14 2020-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435314B (zh) * 2018-05-02 2021-03-12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Cmy颜色的层厚的模拟
US20230142039A1 (en) * 2020-04-24 2023-05-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eaning a print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4575A (ja) * 1993-05-11 1994-11-25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
JPH1026846A (ja) 1996-07-10 1998-01-27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8796A (ja) 1997-07-15 1999-02-12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6145B2 (ja) 1999-10-26 2008-06-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45395B2 (ja) 2000-09-11 2008-02-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37454A (ja) * 2002-05-21 2003-11-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02213B1 (ko) * 2004-06-08 2006-07-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8139749A (ja) 2006-12-05 2008-06-19 Ricoh Co Ltd 転写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196A (ja) * 2007-03-16 2008-10-02 Kyocera Mita Corp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07608B2 (ja) * 2007-06-22 2012-08-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03360A (ja) * 2007-06-25 2009-01-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194932A 2001.07.19
JP特开2002-91185A 2002.03.27
JP特开2008-139749A 2008.06.19
JP特开2008-233196A 2008.10.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48243B2 (ja) 2011-08-17
KR20100108174A (ko) 2010-10-06
US8175494B2 (en) 2012-05-08
JP2010230968A (ja) 2010-10-14
KR101234773B1 (ko) 2013-02-20
CN101846941A (zh) 2010-09-29
US20100247144A1 (en)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6941B (zh) 中间转印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18827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259248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H0321156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8346138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801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988340A (zh)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566360B (zh)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US6904247B2 (en) High voltage switching equipment of developing device for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675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276428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JP4048733B2 (ja) 転写装置
CN113726970B (zh) 图像形成系统
JP5533423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53847B2 (e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2011081078A (ja) 画像書込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8731B2 (ja) 画像書込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3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09660B2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with toner increase mode
JP36691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7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0856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22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54052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585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