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6707B -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6707B
CN101796707B CN2008801055729A CN200880105572A CN101796707B CN 101796707 B CN101796707 B CN 101796707B CN 2008801055729 A CN2008801055729 A CN 2008801055729A CN 200880105572 A CN200880105572 A CN 200880105572A CN 101796707 B CN101796707 B CN 1017967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gnetic
rotor
stator
r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55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6707A (zh
Inventor
浅野能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6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6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7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axially facing the armatures, e.g. hub-type cycle dynamo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057Driving elements, brakes, couplings, transmiss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chines or pumps
    • F04C15/008Prime mov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93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 H02K1/2795Rotors axially facing stator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38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rotating flux distributors, and armatures and magnets both stationar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4Machines with one rotor and two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其目的在于,在转子的沿着旋转轴线的两侧设置定子从而减小推力,同时不会使产生交变磁场的背轭的个数增加。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具备转子(1)、电枢(2)和定子(3)。转子(1)是能够绕旋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的磁性体。电枢(2)具有电枢绕组(22),该电枢绕组从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与转子对置。定子(3)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经由转子使励磁磁通与电枢绕组交链。

Description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以下,仅记载为“旋转电机”)中,定子和转子隔着沿着旋转轴线的间隙而配置。这样的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即,即使沿旋转轴线方向薄型化也能够扩大用于产生励磁磁通的永久磁铁的磁极面,容易提高绕组的占空系数,并且与该结构的大小相比能够增大转矩和输出。 
在旋转电机中,沿着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在本申请中称为“旋转轴线方向”)在定子和转子之间作用有吸引力(在本申请中称为“推力”)。该吸引力导致轴承磨损增大、轴承寿命缩短等问题。 
在旋转电机中,为了防止作用于轴向的推力,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例如,沿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定子的两侧设置两个转子。或者沿旋转轴线方向在一个转子的两侧设置两个定子。在上述两种结构中,都会沿旋转轴线方向产生相互反向的一对推力,从而在整体上减小在旋转轴线方向产生的推力。 
另外,与本申请有关的文献如下所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530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185040号公报 
但是,在设置有两个转子的结构中,轴承的结构复杂化。而且,由于旋转轴线变长,所以还存在容易产生扭转振动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具有两个转子,并且仅在其中一个转子上设置有永久磁铁。但是,由于设置有两个转子,所以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由于现有的定子采用了电枢,所以在设置有两个定子的结构 中存在产生交变磁场的两个背轭。当在背轭中产生交变磁场时,会产生铁损、特别是磁滞损耗,因此不希望增加电枢的背轭个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技术:在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中,在转子的沿着旋转轴线的两侧设置定子从而减小推力(スラストカ),同时不会使产生交变磁场的背轭的个数增加。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缓和作用在产生励磁磁通的永久磁铁上的退磁场的影响。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简单地调整励磁磁通。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一方式具备:转子(1),其是能够绕旋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的磁性体;电枢(2),其具有电枢绕组(22),该电枢绕组从与上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与上述转子对置;以及定子(3),其从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经由上述转子使励磁磁通与上述电枢绕组交链。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二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一方式中,上述转子(1)具有:第一磁性环(102N),从上述定子(3)向该第一磁性环(102N)供给第一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第二磁性环(102S),其配置成比上述第一磁性环更靠上述旋转轴线(Q)侧,并且从上述定子向该第二磁性环(102S)供给第二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第一磁性板(100N、101N),其与上述电枢(2)对置地在上述周向上配置成环状,并且该第一磁性板与上述第二磁性环磁分离,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磁连接;以及第二磁性板(100S、101S),该第二磁性板与上述电枢对置,并且该第二磁性板以其在上述周向的位置与上述第一磁性板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并且该第二磁性板与上述第一磁性环及上述第一磁性板磁分离,并与上述第二磁性环磁连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三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二方式中,上述第一磁性板(101N)的与上述旋转轴线相反一侧连接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并且该第一磁性板在径向延伸直到到达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的上述电枢(2)侧为止。上述第二磁性板(101S)的上 述旋转轴线侧连接于上述第二磁性环,并且该第二磁性板在径向延伸直到到达上述第一磁性环的上述电枢侧为止。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四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中,上述定子(3)具有:第一磁极面(30N),其向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供给上述第一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第二磁极面(30S),其向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供给上述第二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以及永久磁铁(30A、30R),其向上述第一磁极面和上述第二磁极面供给上述励磁磁通。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五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永久磁铁(30R)在上述旋转轴线(Q)的周围形成为环状,并且在相对于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被磁化,上述定子(3)还具有第一铁芯(31N)和第二铁芯(31S),该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分别从外周侧和内周侧覆盖上述永久磁铁,上述第一铁芯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上述第二铁芯呈现上述第二磁极面(30S)。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六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五方式中,上述定子(3)还具有第三铁芯(31B),该第三铁芯用于将上述第一铁芯(31N)和上述第二铁芯(31S)从上述转子(1)的相反侧磁结合起来,从而使从上述永久磁铁(30R)产生的磁通局部地短路。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七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永久磁铁(30A)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至少任一方。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八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七方式中,上述永久磁铁(30A)在周向上配置成环状。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九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八方式中,上述永久磁铁(30A)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双方。上述定子(3)还具有:第一辅助铁芯(33N),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对置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磁极面(30N)磁连接;以及第二辅助铁芯(33S),其与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对置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二磁极面(30S)磁连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永久磁铁(30A)仅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任一方。上述定子(3)还具有轭(30Y),该轭(30Y)与上述永久磁铁(30A)磁连接,并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另一方。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一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至第十方式的任一方式中,上述定子(3)还具有在上述周向上卷绕而成的励磁绕组(32)。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二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四方式中,上述转子(1)还具有多个磁性体(101Q),这些磁性体与上述电枢对置,并且以其在上述周向的位置与第一磁性板(100N、101N)和第二磁性板(100S、101S)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而且这些磁性体在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和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磁分离的同时相互磁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三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a),该磁性环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在上述旋转轴线(Q)的相反侧沿周向连接起来。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四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c),该磁性环在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和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之间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沿周向连接起来。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五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b),该磁性环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在上述旋转轴线(Q)侧沿周向连接起来。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六方式形成为,在其第十二方式中,上述定子(3)还具有突起(30Q),该突起与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接近。 
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七方式,在其第一至第十五方式的任一方式中,上述定子(3)具有:励磁绕组(32),其在上述周向卷绕,用于产生上述励磁磁通;以及励磁轭(31),其从内周侧和外周侧夹持上述励磁绕组,并且在上述转子的相反侧相互磁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一方式具备:第四至第十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记载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旋转轴(8),其与上述定子(3)分离而与上述转子(1)连接;以及发动机(9),其沿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电枢(2)配置在上述转子的相反侧,并且该发动机与上述旋转轴连接从而在该发动机与旋转轴之间传递旋转运动。在上述电枢设置有贯通孔(200),该贯通孔供上述旋转轴贯穿而不会妨碍上述旋转轴的旋转。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二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一方式中,上述旋转轴(8)的靠上述定子(3)侧的端部相对于上述定子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向上述发动机(9)侧后退。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驱动装置的第三方式形成为,在其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在上述定子(3)设置有散热部件(34)。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一方式,由于在定子设置有励磁磁通的产生源,所以定子中的铁损减小,对由产生自电枢的磁场而引起的退磁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且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推力相互抵消。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二方式和第三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励磁磁通的产生源,并且能够容易地增加转子的磁极数。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七方式,通过对流向励磁绕组的电流进行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励磁磁通的调整。 
特别是在第十七方式中,在具备第四方式所具有的永久磁铁的情况下,在作为电动机使用时,既能够通过进行减弱励磁来进行高速运转,也能够在低速时提高励磁磁通以便提高转矩。这能够兼顾到高速运转、和效率高的低速运转双方,特别适合车载用电动机。此外,在作为发电机使用时,能够根据转速的变动来调整励磁磁通,从而能够与转速无关 地生成所需电压,特别适合车载用交流发电机。或者,在作为电车用电动机使用时,能够在运转时间较长的惯性运转中减弱励磁磁通。 
或者在第十七方式中,在不具备永久磁铁的方式中,在作为电车用电动机使用时是合适的。由于不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所以在惯性运转时不会产生齿槽转矩,能够顺畅地旋转。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四方式,由于能够用结构简单的永久磁铁来实现励磁磁通的产生源,所以能够减小电流,并实现小型化和高输出。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五方式,即使在组装旋转电机后,也容易从转子的相反侧进行磁化而得到永久磁铁。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六方式,通过第三铁芯,减小了供给至转子的励磁磁通,实现了减弱励磁。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七方式,容易将永久磁铁的磁极面设计得很大从而使励磁磁通增加。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八方式,特别容易制造高能积的永久磁铁。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九方式,即使永久磁铁在周向上被分割开,第一辅助铁芯和第二辅助铁芯也能够在周向上向转子供给均匀的励磁磁通。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方式,能够减少永久磁铁的个数。此外,即使在组装旋转电机后,也容易利用空心线圈仅在一个方向进行磁化而得到永久磁铁。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一方式,通过对流向励磁绕组的电流进行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励磁磁通的调整、例如减弱励磁。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十二方式至第十六方式,所谓的q轴方向的电感增大,容易获得磁阻转矩。 
特别是根据该第十五方式,有利于缩短将磁性体彼此连接起来的磁路。 
此外,根据该第十六方式,无需在转子上设置将磁性体彼此连接起来的结构,从而能够减小在旋转轴线方向作用于该结构和电枢之间的吸引力。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的第一至第三方式,由于旋转轴与定子分离,所以即使发动机的热传递至旋转轴,该热也不易传递至定子,从而不易产生永久磁铁的加热退磁。 
特别是根据第二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小从发动机经旋转轴向定子的热传递。 
此外,根据第三方式,能够有效地进行定子的散热,从而更不易产生加热退磁。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会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电枢的在图2的位置III-II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电枢的沿着周向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转子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转子的在图5的位置VI-V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转子的在图5的位置VII-VI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转子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转子的在图9的位置X-X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转子的在图9的位置XI-X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转子的其它形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转子的第一变形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转子的第二变形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转子的第二变形的立体图。 
图16是举例表示对磁粉进行冲压来形状转子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处于保持在保持架上的状态的转子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转子的第三变形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转子的第三变形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转子的第四变形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转子的第五变形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转子的第五变形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转子的第五变形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转子的第六变形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转子的第七变形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转子的第七变形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转子的第八变形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转子的第九变形的立体图。 
图29是从旋转轴线方向对磁性体附近进行观察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在图29的位置XXX-XXX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在图29的位置XXXI-XXX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在图29的位置XXXII-XXXI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在图29的位置XXXIII-XXXII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4是举例表示定子结构的立体图。 
图35是在磁性体附近从旋转轴线方向观察转子的俯视图。 
图36是表示在图35的位置XXXVI-XXXV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定子的第一变形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定子的第二变形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定子的第三变形的立体图。 
图40是表示定子的第四变形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定子的第四变形的立体图。 
图42是表示采用了定子的第五变形的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采用了定子的第六变形的旋转电机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定子的第七变形的立体图。 
图45是表示定子的第七变形的立体图。 
图46是表示定子的在图45的位置XLVI-XLV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47是表示永久磁铁的磁化方法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在定子的第七变形中减弱励磁磁通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9是表示定子的第八变形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定子的第八变形的立体图。 
图51是表示定子的在图50所示的位置LI-L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52是表示定子的第八变形的立体图。 
图53是表示在保持架的孔中收纳有永久磁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4是表示一对紧固板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5是表示配置有铁芯的结构和其它铁芯的立体图。 
图56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57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58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59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0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1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2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3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4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5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6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7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8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69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70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71是局部地表示转子和定子的剖视图。 
图72是应用了上述旋转电机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73是应用了上述旋转电机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74是举例表示由旋转电机和发动机组合而成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5是举例表示由旋转电机和发动机组合而成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6是贯通孔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和图2都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结构的立体图。该旋转电机具备转子1、电枢2以及定子3。在图1和图2中,为了使结构明确,突显出沿着旋转轴线Q的转子1、电枢2和定子3彼此的间隔(通称为“气隙”)进行了描绘。 
转子1是磁性体,其能够绕旋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图1是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从电枢2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是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从定子3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另外,只要没有特别提示,转子1的图仅示出磁性体,而省略了用于保持磁性体的构造部件的图示。 
电枢2从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在图1中为图面下侧)与转子1对置。电枢2具有轭21、齿23和电枢绕组22。图3是表示电枢2的在图2的位置III-II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该截面包含旋转轴线Q且与该旋转轴线Q平行。此外,图4是表示电枢2的在齿23的径向的中央附近处的截面的剖视图。该截面沿着周向。在图3和图4中,齿23的气隙侧的宽度很宽。这是为了将更多的转子磁通传递给电枢。本结构的任何部分都不是必需的。 
齿23设置在轭21的靠转子1侧,并且呈环状地配置在旋转轴线Q的周围。电枢绕组22卷绕在齿23的周围。因此,电枢绕组22也呈环状 地配置在旋转轴线Q的周围。此处,电枢绕组22形成为所谓的集中绕组、即卷绕在各个齿23上,但是也可以通过分布绕组的方式来卷绕电枢绕组22。即,电枢2可以应用公知的旋转电机的电枢(绕组型定子)。 
另外,只要在本申请中没有特别提示,则电枢绕组22不是指构成该电枢绕组22的一根一根的导线,而是指将导线卷绕成一捆而呈现的形态。这在附图中也是同样的。此外,卷绕起始部分和卷绕结束部分的引出线、以及这些引出线的连接线都在附图中省略。 
关于电枢2,通常将轭21固定于外部来作为定子发挥作用。轭21例如由下述材料形成:将一张长的电磁钢板以与旋转轴线方向平行的方式重叠卷绕成环箍状(hoop)而形成的电磁钢板(以下称为“卷绕铁芯”)、在周向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在旋转轴线方向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或者压粉磁芯。在轭21由在旋转轴线方向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或压粉磁芯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轭21在周向分割成多个。 
或者,轭21也可以兼用作应用旋转电机的机构的一部分。例如,在将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应用于压缩机的情况下,轭21也可以作为该压缩机的框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在电枢2上开设有贯通孔200,设置在转子1上的旋转轴(省略图示)贯穿插入该贯通孔200中。 
定子3从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在图1中为图面上侧)与转子1对置。在定子3上开设有孔300,设置在转子1上的旋转轴(省略图示)贯穿插入该孔300中。 
定子3经由转子1使励磁磁通与电枢绕组22交链。即,在定子3具有励磁磁通产生单元。参照图1,定子3具有:将第一极性(例如N极)的励磁磁通供给至转子1的磁极面30N、以及将第二极性(例如S极)的励磁磁通供给至转子1的磁极面30S。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不是作为电枢发挥作用,而是作为励磁磁通的产生源发挥作用,用于使转子1作为励磁元件发挥作用。此处,举例表示了磁极面30S配置成比磁极面30N更靠旋转轴线Q侧的情况。 
这样,由于在转子1的两侧设置有电枢2(也作为定子发挥作用)和定子3,所以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推力相互抵消。而且,由于在定子3 上设置有励磁磁通的产生源,所以交变磁通在定子中无法流动。由此,与设置两个电枢的情况相比,降低了旋转电机整体的铁损。 
由于没有在转子1中设置励磁磁通的产生源,所以不需要克服离心力而保持该产生源(例如后述的永久磁铁)的构造。 
定子3具有永久磁铁30A。此处,永久磁铁30A由永久磁铁30AN和永久磁铁30AS构成。永久磁铁30AN的靠转子1侧的磁极面呈现磁极面30N,永久磁铁30AS的靠转子1侧的磁极面呈现磁极面30S。 
从减小由永久磁铁30AN、30AS产生的励磁磁通所流过的磁路的磁阻的观点来看,优选定子3具有为磁性体的轭31。具体来说,轭31使永久磁铁30AN的靠转子1的相反侧的磁极面彼此短路。 
图5是表示转子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和图7分别是表示转子1的在图5的位置VI-VI和位置VII-VI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图6和图7都表示包含旋转轴线Q且与该旋转轴线Q平行的截面。 
转子1具有磁性板101N、101S以及磁性环102N、102S。磁性环102S配置成比磁性环102N更靠旋转轴线Q侧。励磁磁通分别从磁极面30N、30S被供给到磁性环102N、102S上。使未图示的旋转轴贯穿磁性环102S的内周面1020,并通过设置有固定用孔的作为非磁性体的保持部件来对该内周面1020进行固定。 
磁性板101N、101S与电枢2对置配置。磁性板101N和磁性板101S以使周向位置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磁性板101N与磁性环102S磁分离,并与磁性环102N磁连接。磁性板101S与磁性环102N磁分离,并与磁性环102S磁连接。 
为了大范围地利用转子1的磁极面,磁性板101N、101S在径向上占据大致相同程度的位置。具体来说,磁性板101N的外周侧与磁性环102N连接。而且,磁性板101N在径向延伸直到其内周侧到达磁性环102S的电枢2侧为止。同样地,磁性板101S的内周侧与磁性环102S连接。而且,磁性板101S在径向延伸直到其外周侧到达磁性环102N的电枢2侧为止。 
此外,为了使励磁磁通均衡,优选沿着旋转轴线方向的磁性板101N 和电枢2之间的距离与磁性板101S和电枢2之间的距离相等。 
为了防止励磁磁通在转子1内以短路方式流动而不与电枢2的电枢绕组22交链的情况,存在下述的尺寸上的注意点。即,磁性板101S与磁性环102N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间隔、以及磁性板101N与磁性环102S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间隔都比磁性板101N、101S与电枢2之间的距离的2倍要大。换言之,在图1和图2中突显地描绘出的磁性板101N、101S与电枢2之间的距离,实际上还不到磁性板101S与磁性环102N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间隔、以及磁性板101N与磁性环102S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间隔的一半。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转子1,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而获得励磁磁通的产生源,并且容易使转子1的磁极数增加。更具体地说,为了增加转子1的磁极数,只要增多磁极板101N、101S即可,但无需为了那样的变形而增加磁性环102N、102S的个数。此外,即使转子1旋转,磁极面30N、30S和磁性环102N、102S处的磁通变化也很小。 
通过采用永久磁铁30A,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此处为环状的永久磁铁30AN、30AS)来实现励磁磁通的产生源。即使为了增加转子1的磁极数而使磁性板101N、101S增多,各个永久磁铁30AN、30AS也只要与周向位置无关地以同一极性沿旋转轴线方向磁化即可。因此容易进行磁化。此外,在相同的永久磁铁中,只要相邻的异极性磁极之间不产生漏磁通,则在磁极之间的边界处附近不会产生磁化不完全的现象。 
此外,很容易将永久磁铁30AN、30AS的磁极面30N、30S设计成很大从而使励磁磁通增加。但是,从励磁磁通的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磁极面30N和30S的面积相等。具体来说,例如,设想磁极面30N、30S都是圆环,则使位于外周一侧的径向宽度比位于内周一侧的径向宽度小。 
另外,磁极面30N、30S之间的间隔优选比转子1和电枢2之间的气隙与转子1和定子3之间的气隙之和的两倍还要大。这是为了使励磁磁通在磁极面30N和30S之间在这些气隙中往返一次,从而励磁磁通在定子3内部在磁极面30N和30S之间不会以短路方式流动。 
如上所述,由于在定子3中没有交变磁通流过,所以即使设置轭31铁损也不会增大。此外,在定子3和电枢2之间夹装有转子1,在转子1的两侧存在两个气隙。由此,即使在励磁磁通的产生源中采用了永久磁铁30AN、30AS,这些永久磁铁30AN、30AS也不易受到电枢2所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即,上述结构在构造上具有抗退磁能力强的优点。 
通过这样的构造上的优点,扩大了选择永久磁铁30AN、30AS的材料的自由度。这是因为,不再要求从顽磁力高的材料中进行选择。因此,能够不考虑上述要求地选择残留磁通密度高的材料作为永久磁铁30AN、30AS的材料。或者,也可以采用廉价的铁氧体磁铁、或能够自由地设计形状的粘结磁铁(bond magnet)。 
另外,参照图5,磁性环102N的与磁性板101N连接的部位在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由此,磁性环102N在设置有磁性板101N的位置变厚,而在设置有磁性板101S的位置变薄,其结果为,产生阶梯差109N。在磁性环102S中也同样产生阶梯差109S。为了使励磁磁通的流动顺畅,优选使阶梯差109N、109S缓和。此外,由于磁性环102N、102S容易饱和,所以也可以使磁性环102N、102S与转子的其它部分相比在径向上变长,从而使饱和现象缓和。 
此外,关于像磁性板101N那样在径向延伸直到内周侧到达磁性环102S的电枢2侧为止、以及像磁性板101S那样在径向延伸直到外周侧到达磁性环102N的电枢2侧为止,都不是必需的条件。也可以在磁性环102N、102S的厚度大致相等的状态下,将周向的在选择的位置处突起的部分作为磁性板发挥作用。 
图8是与图1对应的立体图,其表示将磁性板101N、101S分别置换成磁性板100N、100S后的结构。磁性板100N、100S在径向上分别占据与磁性环102N、102S相同的位置,并且磁性板100N、100S向电枢2侧突出地与电枢2对置。此外,磁性板100N和磁性板100S以使周向位置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 
图9是与图5对应的、表示转子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和图11分别是表示转子1的在图9的位置X-X和位置XI-X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图10和图11都表示包含旋转轴线Q且与该旋转轴线Q平行的截面。 
在以下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中,只要没有特别提示,则是以使用了磁性板101N、101S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只要不阻碍具有各实施方式和变形的结构的功能,也可以将磁性板101N、101S置换成磁性板100N、100S。 
图12是表示转子1的其它形状的立体图。在图12所示的形状中,上述阶梯差形成为锥形部102t的形状,与如图5所示的阶梯形状相比,该形状能够实现励磁磁通的顺畅流动。此外,磁性板101N与磁性板101S的边界处相对于通过旋转中心的径向的线倾斜,因此具有所谓的偏斜(skew)效应,能够实现齿槽转矩(cogging torque)的降低等。 
在转子1中,励磁磁通不仅有旋转轴线方向的分量,而且有径向和周向的分量。此外,关于转子1中的铁损,磁滞损耗少且大部分为涡流损耗。因此,转子1优选由压粉磁芯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转子1的优选变形进行介绍。优选的是,磁性板101N、101S彼此磁分离,但同时两者在构造上连接在一起。或者优选磁性环102N、102S彼此磁分离,但同时在构造上连接在一起。 
图13是表示转子1的第一变形的立体图,其表示相对于图5所示的转子1追加设置了桥B而得到的结构。桥B在与磁性板101N、101S相反的一侧(因而为图1和图2所示的定子3侧)将磁性环102N、102S连接起来。只要将桥B与磁性环102N、102S和磁性板101N、101S一起通过压粉磁芯来形成,就能够容易地获得所述结构。 
但是,桥B实质上形成得很薄(达到容易磁饱和的程度),以免磁性环102N、102S磁短路。这是因为,磁饱和后的桥B实质上作为磁阻挡壁发挥作用。 
图14和图15是表示转子1的第二变形的立体图,其表示保持磁性板101N、101S和磁性环102N、102S的保持架5的结构。图14是从保持磁性板101N、101S的一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5是从保持磁性环102N、102S的一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保持架5为非磁性体。 
保持架5具有外圈501、中圈504和内圈500,中圈504在径向上夹在外圈501和内圈500之间。在内圈500中贯穿插入有未图示的旋转轴。 
关于外圈501,在内周侧形成有内周面501a、501b、501c,在保持磁性环102N、102S的一侧形成有底面501d。关于中圈504,在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面504a、504e,在内周侧形成有内周面504b、504c,并且形成有底面504d。关于内圈500,在外周侧形成有外周面500a、500b、500c,并且形成有底面500d。底面500d、501d、504d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相等。 
在外圈501和中圈504之间,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板502。在内圈500和中圈504之间,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板503。板502、503在周向上交错地进行配置。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板502、503所占据的位置相等。关于板502,在底面504d侧形成有底面502c,在底面502c的相反侧形成有顶面502a。关于板503,在底面504d侧形成有底面503c,在底面503c的相反侧形成有顶面503a。 
内周面501b在周向上出现于没有设置板502的位置。内周面501c在周向上出现于设置有板502的位置、且处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底面501d侧。内周面501a在周向上出现于设置有板502的位置、且处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底面501d的相反侧。 
外周面504a在周向上出现于没有设置板502的位置。外周面504e在周向上出现于设置有板502的位置、且处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底面504d侧。 
内周面504b在周向上出现于没有设置板503的位置。内周面504c在周向上出现于设置有板503的位置、且处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底面504d侧。 
外周面500b在周向上出现于没有设置板503的位置。外周面500c在周向上出现于设置有板503的位置、且处于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底面500d侧。 
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板502、503在与底面501d相反的一侧 设置有肋505。肋505的周向的端部与板502、503的周向的端部在旋转轴线方向上重叠。板502的周向的端部与肋505形成阶梯差502d,板503的周向的端部与肋505形成阶梯差503d。 
板502夹在磁性板101S和磁性环102N之间,板503夹在磁性板101N和磁性环102S之间。更具体地说,顶面502a与磁性板101S的靠磁性环102N侧的面接触,底面502c与磁性环102N的靠磁性板101S侧的面接触,顶面503a与磁性板101N的靠磁性环102S侧的面接触,底面503c与磁性环102S的靠磁性板101N侧的面接触。磁性环102N的阶梯差109N与阶梯差502d嵌合,磁性环102S的阶梯差109S与阶梯差503d嵌合。 
为了利用这样的保持架5来保持转子1,具体来说优选采用下述方法。即,使用保持架5冲压磁粉,利用压粉磁芯来形成转子1。 
图16是举例表示上述冲压的状况的立体图。使用模具51、52、53和保持架5对磁粉19进行冲压。 
模具52为环状有底的,其设置在保持架5的外周侧。模具53为圆柱状,其设置在保持架5的内周侧。模具51为环状,其以适当的间隙在内周侧与模具53接触。模具52、53的厚度形成为比保持架5的厚度要厚,并且与保持架5一起形成凹部。通过将模具51压入该凹部,来对磁粉19进行冲压。 
图17是表示处于保持在保持架5上的状态的转子1的立体图。在该状态下,磁性板101N、101S被肋505、外圈501和内圈500夹持而露出。 
通过如上所述的冲压,能够获得图5所示的结构的转子1,并且能够使旋转轴经保持架5保持在转子1上。 
图18和图19是表示转子1的第三变形的立体图,其表示非磁性的保持架5和转子1的其它结构。图18是从保持磁性板101N、101S的一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9是从保持磁性环102N、102S的一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在这些立体图中,示出了将磁性板101N、101S、非磁性的保持架5、以及磁性环102N、102S沿旋转轴线方向分解后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这些部件通过实现后述的贯穿插入而相互接触。 
磁性环102N具有与磁性板101N连接的突起108N。磁性环102S具有与磁性板101S连接的突起108S。突起108N、108S在旋转轴线方向突出。 
另外,突起108N、108S可以采用与利用图8至图11说明过的磁性板100N、100S相同的形状。 
在图18和图19中,磁性板101N、101S都形成为将两个长方形在径向上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形状,但也可以是梯形、扇形或弧形。 
保持架5形成为下述结构: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去除了肋505,并且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将内圈500和外圈501的高度缩短相当于肋505的高度的量。由此,顶面502a、503a与内圈500、中圈504及外圈501的顶面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板502之间且在外圈501和中圈504之间开设有孔508。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板503之间且在内圈500和中圈504之间开设有孔509。突起108N、108S分别贯穿插入在孔508、509中,并与磁性板101N、101S连接。因此,板502、503的厚度优选在突起108S、108N的高度以下。 
对于该连接,优选的是,可以使用具有磁性的粘接剂,也可以进行焊接。或者,也可以如上所述使用模具来与非磁性保持架5对应地对磁粉进行压缩。 
图20是表示转子1的第四变形的立体图。第四变形相对于第三变形将磁性板101N、101S都变形成弧形。并且,磁性板101N、101S的外周侧和内周侧通过薄壁部101B在周向上相互连接在一起。在图20中,示出了磁性板101N、101S、非磁性的保持架5以及磁性环102N、102S沿旋转轴线方向分解后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这些部件通过实现与第三变形相同的贯穿插入而相互接触。 
通过使薄壁部101B与磁性板101N、101S一起一体化地形成,能够使这些部件的定位变得容易。例如薄壁部101B和磁性板101N、101S可以通过层叠电磁钢板来构成。由于薄壁部101B容易磁饱和,所以该薄壁部101B实质上作为磁阻挡壁发挥作用,从而能够避免磁性板101N、101S彼此在周向上发生磁短路。
图21是表示转子1的第五变形的立体图。第五变形具有相对于第三变形将突起108N、108S分别置换成凹部107N、107S而构成的结构。凹部107N、107S向磁性板101N、101S侧开口,也可以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贯通。在图21中,示出了磁性板101N、101S、非磁性的保持架5以及磁性环102N、102S沿旋转轴线方向分解后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这些部件通过实现后述的贯穿插入而相互接触。 
在磁性板101N上,在磁性环102N侧设置有突起106N。在磁性板101S上,在磁性环102S侧设置有突起106S。突起106N、106S分别贯穿插入孔508、509中,并与凹部107N、107S嵌合。由此,磁性板101N、101S与磁性环102N、102S连接。因此,板502、503的厚度优选在下述厚度以下,所述厚度是突起106N、106S的高度减去凹部107N、107S的深度而得到的厚度。另外,由于使突起106N、106S贯穿插入孔508、509中,所以孔508、509的形状与第三变形的形状不同。 
图22是表示在第五变形中实现了上述贯穿插入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23是在第五变形中实现了上述贯穿插入的状态下去除保持架5而描绘出的立体图。 
在第五变形中,通过使突起106N、106S分别与凹部107N、107S嵌合,能够将磁性板101N、101S固定在磁性环102N、102S上,从而容易形成转子1。但是,为了获得上述形状,磁性板101N、101S和磁性环102N、102S优选由压粉磁芯形成。 
图24是表示转子1的第六变形的立体图。第六变形从第五变形中省略了凹部107N、107S。该情况下,作为磁性环102N、102S,可以采用卷绕铁芯。这是因为,磁性环102N、102S相对于在周向扩展的磁性板101N、101S发挥了使来自定子3的励磁磁通沿旋转轴线方向流动的功能。 
关于设置有突起106N的磁性板101N和设置有突起106S的磁性板101S,可以分别采用在周向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为了防止形成磁性环102N、102S的卷绕铁芯的卷绕松弛,优选对其进行焊接。其中,该焊接位置优选避开与突起106N、106S抵接的位置。 
同样地,关于用来形成设置有突起106N的磁性板101N和设置有突起106S的磁性板101S的电磁钢板,为了使层叠不易脱离,优选对其实施焊接。其中,该焊接位置优选避开与磁性环102N、102S抵接的位置以及电枢2侧。例如,优选在外周侧或内周侧进行焊接。 
突起106N、106S优选通过粘接或焊接而固定在磁性环102N、102S上。 
图25是表示转子1的第七变形的立体图。第七变形具有相对于第五变形追加了磁性体101Q而构成的结构。磁性体101Q配置成在周向上与磁性板101N、101S交错并且磁分离。此处,设想为下述情况:设置有突起106N的磁性板101N和设置有突起106S的磁性板101S分别采用了在周向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由此,从旋转轴线方向观察到的这些磁性板101N、101S的形状为长方形。通过采用上述形状,能够在磁性板101N、101S之间形成向外周侧展开的三角形的空隙。在该空隙中设置有磁性体101Q。 
即,磁性体101Q与电枢2对置,并且以使周向的位置与磁性板101N、101S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磁性体101Q与磁性板101N、101S磁分离。 
磁性体101Q彼此通过设置在其外周侧的磁性环101Qa而在周向上相互连接起来。在保持架5上设置有凹部510,上述凹部510与磁性体101Q和磁性环101Qa嵌合,以对磁性体101Q和磁性环101Qa进行定位。 
在图25中,示出了磁性板101N、101S和磁性体101Q、非磁性的保持架5、以及磁性环102N、102S沿旋转轴线方向分解后的状态,但是实际上这些部件通过实现上述的贯穿插入而相互接触。图26是表示实现了该贯穿插入的状态的立体图,其局部地示出了截面。突起106N、106S分别与凹部107N、107S嵌合,磁性体101Q和磁性环101Qa与凹部510嵌合。 
磁性体101Q和磁性环101Qa发挥使所谓的q轴方向的电感增大的功能。这从增大d轴电感与q轴电感之差、容易获得磁阻转矩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 
图27是表示转子1的第八变形的立体图。第八变形具有以下结构: 从图5所示的转子1的结构中,去除了阶梯差109N、109S,并追加了磁性体101Q。磁性体101Q配置成在周向上与磁性板101N、101S交错并且磁分离。由于磁性板101N、101S为弧形,所以磁性体101Q彼此通过设置在其内周侧的磁性环101Qb而在周向上相互连接起来。关于这样在内周侧将磁性体101Q彼此连接起来的方式,有利于缩短磁路。 
在磁性环101Qb中没有励磁磁通流动。因此,即使在磁性环101Qb的内周侧保持作为磁性体的旋转轴(省略图示),励磁磁通也不会经该旋转轴在转子1内部以短路方式流动。 
图28是局部地切取转子1的第九变形的结构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9是从旋转轴线方向对该结构的磁性体101Q附近进行观察的俯视图。图30至图33分别是表示在图29的位置XXX-XXX、XXXI-XXXI、XXXII-XXXII、XXXIII-XXXIII处的周向的截面的剖视图。在该变形中,磁性体101Q彼此通过磁性环101Qc而在磁性环102N、102S之间沿周向被连接起来。 
另外,也可以让定子3承担将磁性体101Q彼此相互磁连接起来的功能。图34是举例表示承担上述功能的定子3的结构的立体图。该定子3还具有突起30Q,该突起30Q在磁极面30N、30S之间沿周向延伸。该突起30Q将转子1所具有的磁性体101Q在周向相互磁连接起来。 
这样,通过采用突起30Q,无需在转子1上设置将磁性体101Q相互磁连接起来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小作用在将磁性体101Q相互磁连接起来的结构与电枢之间的吸引力。 
在采用这样的定子3的情况下,为了减小磁性体101Q与突起30Q之间的磁阻,磁性体101Q优选具有向定子3侧突出的突起。图35是在磁性体101Q附近从旋转轴线方向对具有突起101Qd的转子1进行观察的俯视图。图36是表示在图35的位置XXXVI-XXXVI处的周向的截面的剖视图。突起30Q、101Qd在实质上降低了磁性体101Q与定子3之间的磁阻。 
另外,如果使用图13所示的桥B将磁性环101Qb与磁性环102S连接起来,则能够在实质上将两者在磁分离的状态下连接起来。或者,也 可以利用薄壁的磁性体在周向上将磁性体101Q和磁性板101N、101S连接起来。或者,也可以利用薄壁的磁性体在径向上将磁性环101Qb和磁性板101N、101S连接起来。此外,也可以将磁性体101Q与磁性板101N、101S以及磁性环102N、102S、101Qb在临时固定状态下一体地模制成型。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定子3的优选变形进行介绍。图37是表示定子3的第一变形的立体图。 
由于轭31使永久磁铁30A在磁极面30N、30S的相反侧短路,所以使磁通在旋转轴线方向和径向上流动。因此,也可以在周向上层叠电磁钢板311而构成轭31。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在电磁钢板311之间产生了在径向延伸的间隙。因此,也可以由卷绕铁芯或在轴向上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来构成轭31。该情况下,沿径向的磁通流会通过叠层间的微小空隙。但是由于在轭31中磁通几乎不发生变化,所以对于低透磁率不会造成多大的问题。此外,铁损也不会增大。 
也可以用压粉磁芯来形成轭31。压粉磁芯具有涡流损耗小、但磁滞损耗大的特征。由于在轭31中不产生交变磁通,所以该特征基本上不阻碍轭31的功能。 
关于为了形成压粉磁芯而使用模具进行冲压的力,用模具按压的面积越大,所需的上述力就越大。因此,也可以将轭31在周向上分割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分割开的部分相邻接的位置处的空隙在径向上延伸。由于磁通不会横穿地(即在周向上)通过该空隙,所以该间隙基本上不会阻碍轭31的功能。 
也可以采用电磁软铁作为轭31的材料。并且,也可以将轭31兼用作由铁构成的机构部件(框架、压缩机构部等)。 
图38是表示定子3的第二变形的立体图。定子3具有在周向卷绕而成的励磁绕组32。此处,举例表示了励磁绕组32配置在磁极面30N、30S之间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励磁绕组32配置在磁极面30N的外周侧或磁极面30S的内周侧。 
在永久磁铁30AN、30AS采用粘结磁铁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励磁绕组32埋设在形成该粘结磁铁的树脂中。 
励磁绕组32的端部32a在磁极面30N、30S的相反侧从轭31被拉出。另外,通过使电流经该端部32a流向励磁绕组32,并对该电流进行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励磁磁通的调整。 
例如,在采用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且电动机需要转矩时,使产生极性与励磁磁通相同的磁通的电流流动,从而增强励磁磁通。在使电动机高速旋转的情况下,通过使产生极性与励磁磁通相反的磁通的电流流动而减弱励磁磁通(所谓的“减弱励磁”),能够减小感应电压。相反地,在使电动机低速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产生极性与励磁磁通相同的磁通的电流流动而增强励磁磁通,能够提高转矩。 
这能够兼顾到高速运转、和效率高的低速运转双方,特别适合车载用电动机。此外,在作为发电机使用时,能够根据转速的变动来调整励磁磁通,从而能够与转速无关地生成所需电压,特别适合车载用交流发电机。或者,在作为电车用电动机使用时,能够在运转时间较长的惯性行驶中减弱励磁磁通。 
此外,也可以在设置了作为永久磁铁30AN、30AS的材料的磁性体后,使用励磁绕组32对其进行磁化。在该磁化时,当然也可以一并使用电枢2。 
图39是表示定子3的第三变形的立体图。第三变形具有相对于第二变形将永久磁铁30AN、30AS置换成磁性体而构成的结构。即,定子3具有励磁绕组32和轭31。轭31具有向转子1侧突出的铁芯31S、31N,这些铁芯分别从内周侧和外周侧夹持励磁绕组32。轭31将该铁芯31N、31S在转子1的相反侧相互磁连接起来。 
另外,只要没有特别提示,则在本申请中所说的轭和铁芯的名称是指磁轭和磁性铁芯。 
通过使电流流向励磁绕组32,铁芯31N、31S的靠转子1侧的面分别作为磁极面30N、30S发挥作用。由此,与第二变形一样,能够进行励磁磁通的调整。 
而且,在转矩小时,也能够减弱励磁磁通,从而减小齿槽转矩。在惯性运转时,由于不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所以齿槽转矩为零。在例如作为电车用电动机采用时,能够在惯性运转时顺畅地旋转。 
由于本结构不使用永久磁铁,所以也适合例如在高温等特殊环境下使用的旋转电机。 
图40是表示定子3的第四变形的立体图。第四变形具有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定子3中用铁芯30Y置换永久磁铁30AS而构成的结构。铁芯30Y可以理解成作为突起而构成轭31的一部分。 
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定子3中,永久磁铁30A呈现出磁极面30N、30S两者。与此相对,在第四变形中,由一个永久磁铁30AN来呈现磁极面30N,磁极面30S作为铁芯30Y的靠转子1侧的面呈现。铁芯30Y在转子1的相反侧与永久磁铁30AN磁连接。 
图41也是表示定子3的第四变形的立体图。在图41所示的结构中,具有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定子3中用铁芯30Y置换永久磁铁30AN而构成的结构。由此,由一个永久磁铁30AS来呈现磁极面30S,磁极面30N作为铁芯30Y的靠转子1侧的面呈现。铁芯30Y在转子1的相反侧与永久磁铁30AS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减少使用于定子3中的永久磁铁的个数。此外,由于使永久磁铁磁化的方向为一个方向即可,所以即使在组装旋转电机后,也能够利用空心线圈容易地进行永久磁铁的磁化。 
图42是表示采用了定子3的第五变形的旋转电机的立体图。在第五变形中,在图1所示的结构的定子3中,不是将永久磁铁30AN、30AS分离开来进行设置,而是取而代之,设置N极和S极都呈现在转子1侧的永久磁铁30A。在图42中,永久磁铁30A在转子1侧呈现磁极面30N、30S。磁极面30N和磁极面30S的边界以虚线表示。 
当采用这样的永久磁铁30A时,既可以省略轭31,也可以由非磁性体来形成轭31。永久磁铁30A也可以以使一块圆盘状的磁铁的内侧和外侧成为不同磁极的方式被磁化。在例如利用铁氧体磁铁或粘结磁铁来形成永久磁铁30A的情况下,容易实现上述方式。 
永久磁铁30A也可以分割成多个,以便于制造。对于分割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分割后的各个永久磁铁30A形成为扇形或梯形。特别是在高性能的稀土类烧结磁铁中,存在更容易形成为梯形形状的情况。在图42中举例表示了永久磁铁30A呈梯形形状地被分割成六个的情况。 
在转子1中也优选为下述情况:为了使磁性环102N、102S不产生涡流,在分割后的各个永久磁铁30A邻接的位置处产生的空隙小。 
当供给向磁性环102N、102S的励磁磁通依靠转子1的旋转而变动时,有可能使转子1产生涡流。因此,优选磁性环102N、102S分别在比与永久磁铁30A的外周形状(此处为六边形)内切的圆更靠内侧的位置、且比与永久磁铁30A的内周形状(此处为六边形)外接的圆更靠外侧的位置与永久磁铁30A对置。 
图43是表示采用了定子3的第六变形的旋转电机的立体图。第六变形具有相对于第五变形追加了辅助铁芯33N、33S而构成的结构。辅助铁芯33N与磁极面30N磁连接并且与磁性环102N对置。辅助铁芯33S与磁极面30S磁连接并且与磁性环102S对置。 
即使永久磁铁30A在周向上被分割开,辅助铁芯33N、33S也能够在周向上向转子1供给均匀的励磁磁通。此外,通过使辅助铁芯33N、33S形成为环状,能够在周向上向转子1提供均匀的励磁磁通。由此,不管永久磁铁30A的外形如何,例如即使被分割后的各个永久磁铁30A为梯形,也能够降低使转子1产生涡流的可能性。 
图44和图45是表示定子3的第七变形的立体图。图44是从磁极面30N、30S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5是从磁极面30N、30S的相反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此外,图46是表示定子3的在图45的位置XLVI-XLV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该截面与旋转轴线Q平行。 
第七变形具有相对于定子3的第二变形将励磁绕组32置换成永久磁铁30R而构成的结构。永久磁铁30R在旋转轴线Q的周围形成为环状,并且在径向上被磁化。铁芯31N、31S分别从外周侧和内周侧覆盖永久磁铁30R。 
由于永久磁铁30R在径向上被磁化,所以向铁芯31N、31S供给励磁磁通。铁芯31N、31S在转子1侧分别呈现磁极面30N、30S。由此,永久磁铁30R产生的磁通从磁极面30N、30S被供给至转子1。在图46中,以虚线示意性地表示铁芯31N、31S内部的励磁磁通的磁力线Φ。 
另外,为了将励磁磁通高效率地供给至转子1,优选磁极面30N、30S比永久磁铁30R更靠近转子1。更具体地说,优选铁芯31N、31S比永久磁铁30R更向转子1突出。 
图47是表示永久磁铁30R的磁化方法的立体图。环状的磁化线圈81被磁化用铁芯80包围。在磁化用铁芯80中,在沿着磁化线圈81的轴线的一侧(此处为铁芯31N、31S侧)开设有在周向延伸的间隙82。 
间隙82从磁极面30N、30S的相反侧与铁芯31N、31S对置。此外,间隙82配置在铁芯31N、31S的边界附近。 
预先利用铁芯31N、31S分别从外周侧和内周侧夹持环状的磁铁材料进行配置。然后,如上所述地配置间隙82并且使电流流过磁化线圈81。由此,磁化用磁通在磁化用铁芯80的靠铁芯31N侧的面与磁化用铁芯80的靠铁芯31S侧的面之间流动。因此,被铁芯31N、31S夹持的磁铁材料在径向上被磁化,从而能够形成永久磁铁30R。即,即使在组装成旋转电机后,也容易从转子1的相反侧进行磁化从而得到永久磁铁30R。 
图48是表示在第七变形中减弱励磁磁通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8与图46的截面对应。通过使磁性体31B从磁极面30N、30S的相反侧接近铁芯31N、31S,能够减弱从磁极面30N、30S供给的励磁磁通。这是因为,如图48中用虚线描绘出的磁力线Φ所示,励磁磁通的一部分在磁极面30N、30S的相反侧以短路方式在磁性体31B中流动。 
由此,在使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高速旋转时,通过使磁性体31B接近铁芯31N、31S,能够实现减弱励磁。上述磁性体31B的接近可以通过使用公知的致动器、例如伺服电动机来实现。 
图49和图50是表示定子3的第八变形的立体图。图49和图50是从磁极面30N、30S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此外,在图49中,为了容易理解该结构,沿旋转轴线Q分解地进行了表示,但 实际上是如图50所示接触进行配置。此外,图51是表示定子3的在图50所示的位置LI-LI处的截面的剖视图,该截面与旋转轴线Q平行。 
在第八变形中,在径向被磁化的永久磁铁30R在周向被分割开来。设想有在制造的便利性上不易作为环状的一个整体来制作永久磁铁30R的情况。此处,举例表示了分割后的各个永久磁铁30R形成为弧形的情况。 
在磁性的保持架41上开设有孔411。在非磁性的保持架41上设置有肋412,肋412将保持架41的靠孔411的外周侧的部分413和保持架41的靠孔411的内周侧的部分414连接在一起。换言之,孔411被肋412和部分413、414包围起来。 
肋412配置在永久磁铁30R被分割开的位置,由此将永久磁铁30R收纳于孔411中。为了使肋412实质上作为磁阻挡壁发挥作用,肋412的以径向为法线的截面形成得很小(达到通过流过该截面的磁通而容易磁饱和的程度)。通过这样的结构,永久磁铁30R在径向和周向上被定位。 
保持架41和收纳在该孔411中的永久磁铁30R沿旋转轴线方向被夹持在环状的铁芯42、43与环状的铁芯44、45之间。从永久磁铁30R的中央观察,铁芯42、44分别配置在外周侧,铁芯43、45分别配置在内周侧。铁芯42、43分别呈现磁极面30N、30S。 
铁芯43的外周端和铁芯45的外周端夹持永久磁铁30R的内周端,铁芯42的内周端和铁芯44的内周端夹持永久磁铁30R的外周端(参照图51)。通过这样的结构,永久磁铁30R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被定位。 
此外,通过上述结构,磁极面30N、30S比永久磁铁30R更靠近转子1,励磁磁通被有效地供给至转子1。 
保持架41和铁芯42、43可以由在旋转轴线方向层叠而成的电磁钢板构成。或者也可以采用电磁软铁作为这些部件的材料。也可以层叠未实施绝缘的电磁软铁。 
图52也是表示第八变形的立体图。此处,举例表示了永久磁铁30R被分割后的各个部分形成为直线形状的情况。图52是从磁极面30N、30S侧相对于旋转轴线Q倾斜地观察到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2中,为了容易理解该结构,沿旋转轴线Q分解地进行了表示,但实际上是像后述那样接触进行配置。
在磁性的保持架41上,除了设置有用于收纳分割开的各个永久磁铁30R的孔411之外,还设置有紧固用的孔415。孔415开设在比孔411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图53是表示在保持架41的孔411中收纳有永久磁铁30R的状态的立体图。 
相对于图53所示的结构,环状的紧固板46、47沿旋转轴线方向从两侧夹持。此处,设想为紧固板47配置在转子1侧的情况。例如,将孔415加工出螺纹,由与该孔415螺合的紧固体40将紧固板46、47彼此结合起来。由此,保持架41上的永久磁铁30R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被定位。图54是表示一对紧固板46、47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紧固板46、47为非磁性的,以免永久磁铁30R产生的励磁磁通经该紧固板46、47以短路方式流动。 
相对于图54所示的结构,使环状的铁芯48、49从转子1侧分别与保持架41的部分413、414接触。具体来说,将铁芯48、49分别配置在紧固板47的外周侧和内周侧。 
图55是将配置有铁芯48、49的结构和铁芯42、43沿旋转轴线方向分解进行表示的立体图。使铁芯42、43从保持架41的相反侧与铁芯48、49接触。由此,永久磁铁30R的外周侧的磁极面与磁极面30N经铁芯42、48以及部分413而磁连接起来。此外,永久磁铁30R的内周侧的磁极面与磁极面30S经铁芯43、49以及部分414而磁连接起来。由此,由永久磁铁30R产生的磁通从磁极面30N、30S被供给至转子1。 
通过上述结构,磁极面30N、30S比永久磁铁30R更靠近转子1,励磁磁通被有效地供给至转子1。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本实施方式中,对减小转子1和定子3之间的推力的变形进行介绍。关于此处介绍的变形,总地来说,流向定子3与转子1之间的励磁磁通的径向分量提高,因此其旋转轴线方向分量降低。 
通过降低励磁磁通的旋转轴线方向分量,从而减小了推力。虽然提高了励磁磁通的径向分量,但是由于极性不同的励磁磁通在径向上平行地流动,因而在径向上作用于转子1和定子3的吸引力存在相互反向的两种类型,从而两者相互抵消。 
图56至图71都是局部地表示转子1和定子3的剖视图,它们都表示与旋转轴线方向及径向平行的截面。在这些图中,旋转轴线方向与箭头A平行而被定为纵向,径向被定为横向。 
图56举例表示了下述情况:采用了永久磁铁30AN、30AS,这些永久磁铁30AN、30AS分别呈现磁极面30N、30S。但是,在图56所示的结构中,磁极面30N、30S朝相互面对的方向倾斜。磁性环102N、102S以相互背离的方式倾斜。由此,磁性环102N、102S分别与磁极面30N、30S大致正对。 
与磁极面30N和磁性环102N垂直于旋转轴线方向的情况相比,流向如上述那样倾斜的磁极面30N和磁性环102N之间的励磁磁通的旋转轴线方向分量减小。因此,作用于磁极面30N和磁性环102N之间的吸引力的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分量减小。同样,对于作用于磁极面30S和磁性环102S之间的吸引力,其平行于旋转轴线的分量也减小。由此,作用于转子1和定子3之间的推力减小。 
由于作用于磁极面30N和磁性环102N之间的吸引力的径向分量与作用于磁极面30S和磁性环102S之间的吸引力的径向分量相互抵消,所以可以忽略在转子1和定子3之间作用于径向的力。 
如上所述,能够减小作用于转子1和定子3之间的推力,而不会使沿着径向的不必要的力增大。 
图57表示在图56所示的结构中将磁性环102N、102S以及磁极面30N、30S的倾斜方向全部颠倒而构成的结构。即,磁极面30N、30S朝相互背离的方向倾斜。磁性环102N、102S以相互面对的方式倾斜。由此,磁性环102N、102S分别与磁极面30N、30S大致正对,与图56所示的结构一样能够减小推力。 
图58和图59都表示下述结构:采用了定子3的第三变形(参照图39),并且磁性环102N、102S和磁极面30N、30S倾斜。图58和图59 分别与图56和图57对应,它们都能够减小推力。 
图60和图61都表示下述结构:采用了定子3的第七变形(参照图44),并且磁性环102N、102S和磁极面30N、30S倾斜。图60和图61分别与图56和图57对应,它们都能够减小推力。 
既便不使磁性环102N、102S和磁极面30N、30S倾斜,而是取而代之,使磁性环102N、102S的靠磁极面30N、30S侧的形状形成为阶梯状,也能够减小励磁磁通的旋转轴线方向分量。图62和图63举例表示了下述情况:采用了永久磁铁30AN、30AS,这些永久磁铁30AN、30AS分别呈现磁极面30N、30S。 
在图62所示的结构中,磁性环102N在永久磁铁30AN的内周侧沿旋转轴线方向朝轭31突出,磁性环102S在永久磁铁30AS的外周侧沿旋转轴线方向朝轭31突出。通过这样的结构,励磁磁通随着从磁极面30N朝向磁性环102N而在径向上扩展,并且励磁磁通随着从磁极面30S朝向磁性环102S而在径向上扩展。由此,励磁磁通的旋转轴线方向分量减小。 
而且,从磁极面30N观察,励磁磁通随着从磁极面30N朝向磁性环102N而在径向上扩展的方向为内周侧。此外,从磁极面30S观察,励磁磁通随着从磁极面30S朝向磁性环102S而在径向上扩展的方向为外周侧。由此,在上述结构中,作用于磁极面30N和磁性环102N之间的吸引力与作用于磁极面30S和磁性环102S之间的吸引力也相互抵消。 
在图63所示的结构中,磁性环102N在永久磁铁30AN的外周侧沿旋转轴线方向朝轭31突出,磁性环102S在永久磁铁30AS的内周侧沿旋转轴线方向朝轭31突出。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获得与图62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图64和图65都表示下述结构:采用了定子3的第三变形,并且磁性环102N、102S的靠磁极面30N、30S侧的形状为阶梯状。图64和图65分别与图62和图63对应,它们都能够减小推力。 
在定子3的第八变形(参照图49至图55)中面向下述方面:使磁极面30N、30S比永久磁铁30R更靠近转子1,从而向转子1有效地供给励磁磁通。但是,从抑制励磁磁通的旋转轴线方向分量的观点来看,则 与此相反,优选使永久磁铁30R比磁极面30N、30S更突出。 
图66表示使永久磁铁30R沿旋转轴线方向朝转子1侧突出而构成的结构。永久磁铁30R的部分30RT比铁芯31N、31S更突出。由于永久磁铁30R在径向上被磁化,所以励磁磁通从部分30RT沿径向流动。因此,通过磁性环102N、102S在径向上从两侧夹持该部分,能够提高励磁磁通的径向分量,从而降低励磁磁通的旋转轴线方向分量。 
也设想有永久磁铁30AN、30AS的形状的加工困难,从而难以使磁极面30N、30S从旋转轴线方向倾斜的情况。例如,存在永久磁铁30AN、30AS的垂直于周向的截面被限定为长方形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下述方法。首先,为了简单起见,可以考虑在轭31上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倾斜地设置用于支承永久磁铁30AN、30AS的孔。由此,永久磁铁30AN、30AS被倾斜地保持,从而永久磁铁30AN、30AS本身所呈现的磁极面30N、30S从旋转轴线方向倾斜。 
或者如图67和图68所示,以分别从转子1侧覆盖永久磁铁30AN、30AS的方式设置辅助铁芯30ZN、30ZS,该铁芯30ZN、30ZS在转子1侧呈现磁极面30N、30S。如果用例如压粉磁芯来形成辅助铁芯30ZN、30ZS,则容易使这些辅助铁芯30ZN、30ZS呈现如上所述地倾斜的磁极面30N、30S。图67和图68分别与图56和图57对应。 
也可以在无需使磁极面30N、30S倾斜的情况下用辅助铁芯30ZN、30ZS来覆盖永久磁铁30AN、30AS。图69和图70分别表示与图62和图63所示的结构对应地设置有辅助铁芯30ZN、30ZS的结构。 
在图67至图70中,举例表示了永久磁铁30AN、30AS在转子1的相反侧局部地埋入轭31中的方式。但是,在设置辅助铁芯30ZN、30ZS时,并不以这样的埋设作为前提。 
图71举例表示了下述结构:相对于图66所示的结构,用铁芯31N、31S覆盖了永久磁铁30R的磁极面而不使其露出。上述结构也可以理解成使永久磁铁30R及其附近的铁芯31N、31S向转子1侧突出而进入到磁性环102N、102S之间的结构。或者,也可以理解成使铁芯31N、31S中的与磁性环102N、102S对置的部分向转子1的相反侧后退而构成的结 构。 
变形的组合 
关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介绍的各种变形,只要不相互阻碍功能,就可以进行组合。例如,可以与转子1的变形独立地应用定子3的各种变形。 
在压缩机中的应用 
图72是将上述旋转电机作为电动机来应用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图72所示的压缩机是高压拱顶型的旋转压缩机,在其制冷剂中采用了例如二氧化碳。 
该压缩机包括密闭容器K1、压缩机构部K2以及电动机K3。压缩机构部K2配置在密闭容器K1内。电动机K3配置在密封容器K1内、且配置在压缩机构部K2的上侧。此处,所谓上侧,是指沿着密闭容器K1的中心轴的上侧,而与密闭容器K1的中心轴是否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无关。 
电动机K3经旋转轴K4对压缩机构部K2进行驱动。电动机K3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结构。 
在密闭容器K1的下侧侧方连接有吸入管K11,在密闭容器K1的上侧连接有排出管K12。制冷剂气体(省略图示)从吸入管K11被供给至密闭容器K1,并被引导向压缩机构部K2的吸入侧。该旋转压缩机为立式旋转压缩机,至少在电动机K3的下部具有储油部。 
密闭容器K1内部夹着压缩机构部K2而被划分为高压区域H和低压区域L。在高压区域H内充满了从压缩机构部K2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电动机K3配置在高压区域H。 
轭21、31配置成相对于旋转轴K4比转子1更靠外周侧,并且轭21、31固定于密闭容器K1。 
压缩机构部K2包括气缸状的主体部K20、上端板K8以及下端板K9。上端板K8和下端板K9分别安装在主体部K20的上下开口端。旋转轴K4贯穿上端部K8和下端板K9,并插入在主体部K20的内部。旋转轴K4通过轴承K21和轴承K22支承成旋转自如,上述轴承K21设置于上端板K8,上述轴承K22设置于下端板K9。
在主体部K20内,在旋转轴K4上设置有曲柄销K5。活塞K6与曲柄销K5嵌合而被驱动。在活塞K6与对应于活塞K6的气缸之间形成压缩室K7。活塞K6以偏心状态旋转、或者进行公转运动,从而使压缩室K7的容积发生变化。 
接下来,说明上述旋转压缩机的动作。从吸入管K11向压缩室K7供给制冷剂气体。通过电动机K3驱动压缩机构部K2,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省略图示)一起经排出孔K23从压缩机构部K2被运送向压缩机构部K2的上侧,进而经电动机K3从排出管K12被排出到密闭容器K1的外部。 
制冷剂气体与冷冻机油一起在电动机K3的内部向上侧移动。制冷剂气体被引导至比电动机K3更靠上侧的位置,但冷冻机油借助于转子1的离心力而向密闭容器K1的内壁运动。冷冻机油通过以微粒的状态附着于密闭容器K1的内壁而液化,然后通过重力作用而返回电动机K3的制冷剂气体流的上游侧。 
图73是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图73所示的压缩机是低压拱顶型的涡旋压缩机,在其制冷剂中采用了例如二氧化碳。 
在该压缩机中,电动机K3配置在密闭容器K1内,并经旋转轴K4驱动压缩机构部K2。压缩机构部K2具有涡旋机构。 
密闭容器K1内部夹着压缩机构部K2而被划分为高压区域H和低压区域L。其中,电动机K3配置在低压区域L。即,压缩机构部K2配置在比电动机K3更靠上侧的位置。 
在与发动机组合而成的旋转机构中的应用 
图74是举例表示具有永久磁铁30A的上述旋转电机与发动机组合而成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其表示与旋转轴线Q平行的侧面。旋转轴8与转子1连接,并贯穿插入在定子3的孔300(例如参照图1、图2、图8)中。旋转轴8在孔300中在径向与定子3分离。 
同样地,旋转轴8以不妨碍其旋转的方式贯穿电枢2的贯通孔200 
同样地,旋转轴8以不妨碍其旋转的方式贯穿电枢2的贯通孔200 (例如参照图1、图2、图8)。 
发动机9沿旋转轴线方向相对于电枢2配置在与转子1相反的一侧。此外,发动机9与旋转轴8连接,从而在发动机9与旋转轴8之间传递旋转运动。 
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旋转轴8与定子3分离,所以即使发动机9的热传递至旋转轴8,该热也不易传递至定子3。这在不易使设置于定子3的永久磁铁30A产生加热退磁的方面是优选的。 
在有效地进行定子3的散热的方面,优选在定子3上设置散热片34。散热片34可以如图74例示的那样设置成从定子3向径向延伸。或者,也可以设置在转子1的相反侧。 
图75是举例表示了下述结构的侧视图:相对于图74的结构,使旋转轴8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进一步远离定子3。更具体地说,旋转轴8的靠定子3侧的端部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向发动机侧后退。由此,有效地减小了从发动机9经旋转轴8向定子3的热传递。 
旋转轴8支承在发动机9上,但是为了减小旋转轴8的轴向偏差,优选将旋转轴8以不妨碍其旋转的方式保持在电枢2的贯通孔200中。图76是电枢2的贯通孔200附近的包含旋转轴线Q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在轭21和旋转轴8之间,在贯通孔200中设置有轴承24。通过例如上述结构,旋转轴8以不妨碍其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在电枢2的贯通孔200中。 
虽然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说明仅是所有方面中的例示,而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此。没有例示出的无数变形可以解释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想到。 

Claims (19)

1.一种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该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具备:
转子(1),其是能够绕旋转轴线(Q)在周向旋转的磁性体;
电枢(2),其具有电枢绕组(22),该电枢绕组位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并与上述转子对置;以及
定子(3),其位于上述转子的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并经由上述转子使励磁磁通与上述电枢绕组交链,
上述转子(1)具有:
第一磁性环(102N),从上述定子(3)向该第一磁性环(102N)供给第一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
第二磁性环(102S),其配置成比上述第一磁性环更靠上述旋转轴线(Q)侧,并且从上述定子向该第二磁性环(102S)供给第二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
第一磁性板(100N、101N),其与上述电枢(2)对置地在上述周向上配置成环状,并且该第一磁性板与上述第二磁性环磁分离,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磁连接;以及
第二磁性板(100S、101S),该第二磁性板与上述电枢对置,并且该第二磁性板以其在上述周向的位置与第一磁性板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并且该第二磁性板与上述第一磁性环及上述第一磁性板磁分离,并与上述第二磁性环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第一磁性板(101N)的远离上述旋转轴线的一侧连接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并且该第一磁性板在径向延伸直到到达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的上述电枢(2)侧为止,
上述第二磁性板(101S)的靠近上述旋转轴线的一侧连接于上述第二磁性环,并且该第二磁性板在径向延伸直到到达上述第一磁性环的上述电枢侧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定子(3)具有:
第一磁极面(30N),其向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供给上述第一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
第二磁极面(30S),其向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供给上述第二极性的上述励磁磁通;以及
永久磁铁(30A、30R),其向上述第一磁极面和上述第二磁极面供给上述励磁磁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永久磁铁(30R)在上述旋转轴线(Q)的周围形成为环状,并且在相对于上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被磁化,
上述定子(3)还具有第一铁芯(31N)和第二铁芯(31S),该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分别从外周侧和内周侧覆盖上述永久磁铁,
上述第一铁芯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上述第二铁芯呈现上述第二磁极面(30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定子(3)还具有第三铁芯(31B),该第三铁芯用于将上述第一铁芯(31N)和上述第二铁芯(31S)从上述转子(1)的相反侧磁结合起来,从而使从上述永久磁铁(30R)产生的磁通局部地短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永久磁铁(30A)具有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至少任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永久磁铁(30A)在周向上配置成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永久磁铁(30A)具有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双方,
上述定子(3)还具有:
第一辅助铁芯(33N),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对置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磁极面(30N)磁连接;以及
第二辅助铁芯(33S),其与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对置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二磁极面(30S)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永久磁铁(30A)仅具有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任一方,
上述定子(3)还具有轭(30Y),该轭(30Y)与上述永久磁铁(30A)磁连接,并呈现上述第一磁极面(30N)和上述第二磁极面(30S)中的另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定子(3)还具有在上述周向上卷绕而成的励磁绕组(32)。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多个磁性体(101Q),这些磁性体与上述电枢对置,并且以其在上述周向的位置与第一磁性板(100N、101N)和第二磁性板(100S、101S)交错的方式配置成环状,而且这些磁性体相互磁连接在一起同时与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和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磁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a),该磁性环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在远离上述旋转轴线(Q)的一侧沿周向连接起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c),该磁性环在上述第一磁性环(102N)和上述第二磁性环(102S)之间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沿周向连接起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转子(1)还具有磁性环(101Qb),该磁性环将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彼此在靠近上述旋转轴线(Q)的一侧沿周向连接起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定子(3)还具有突起(30Q),该突起与上述多个磁性体(101Q)接近。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其中,
上述定子(3)具有:
励磁绕组(32),其在上述周向卷绕,用于产生上述励磁磁通;以及
励磁轭(31),其从内周侧和外周侧夹持上述励磁绕组,并且在上述转子的相反侧相互磁连接在一起。
17.一种旋转驱动装置,该旋转驱动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旋转轴(8),其与上述定子(3)分离而与上述转子(1)连接;以及
发动机(9),其沿上述旋转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电枢(2)配置在上述转子的相反侧,并且该发动机与上述旋转轴连接从而在该发动机与旋转轴之间传递旋转运动,
在上述电枢设置有贯通孔(200),该贯通孔供上述旋转轴贯穿而不会妨碍上述旋转轴的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旋转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旋转轴(8)的靠上述定子(3)侧的端部相对于上述定子在上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向上述发动机(9)侧后退。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旋转驱动装置,其中,
在上述定子(3)设置有散热部件(34)。
CN2008801055729A 2007-09-11 2008-09-11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67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5389 2007-09-11
JP2007235389 2007-09-11
JP2008-036518 2008-02-18
JP2008036518A JP5130947B2 (ja) 2007-09-11 2008-02-18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駆動装置
PCT/JP2008/066404 WO2009035026A1 (ja) 2007-09-11 2008-09-11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6707A CN101796707A (zh) 2010-08-04
CN101796707B true CN101796707B (zh) 2012-09-19

Family

ID=40452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557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6707B (zh) 2007-09-11 2008-09-11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242661B2 (zh)
EP (1) EP2190108A4 (zh)
JP (1) JP5130947B2 (zh)
KR (1) KR101103087B1 (zh)
CN (1) CN101796707B (zh)
AU (1) AU2008298262B2 (zh)
WO (1) WO20090350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5983B2 (ja) * 2011-05-17 2015-11-17 平田 勝弘 磁気変速装置
KR101230054B1 (ko) 2011-08-26 2013-02-05 경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슬롯이 있는 소형 풍력발전기용 종축자속형 영구자석 동기발전기
CN102510192A (zh) * 2011-12-01 2012-06-2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一种新型磁极结构的正弦波盘式永磁发电机
WO2014030251A1 (ja) * 2012-08-24 2014-0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動機および内燃機関用過給機
JP2014060837A (ja) * 2012-09-14 2014-04-03 Yamaha Motor Co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同回転電機を備えた電動車椅子及び電動自転車
US9543818B2 (en) * 2013-09-15 2017-01-10 The Boeing Company Ferrofluid motor
US10797573B2 (en) * 2014-04-16 2020-10-06 Power It Perfect, Inc. Axial motor/generator having multiple inline stators and rotors with stacked/layered permanent magnets, coils, and a controller
DE102014213508A1 (de) * 2014-07-11 2016-01-14 Robert Bosch Gmbh Scheibenläuf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S11811264B1 (en) 2014-09-30 2023-11-07 Raeentek Llc Electric device
US20170237305A1 (en) * 2014-09-30 2017-08-17 Bahram Raeen Electric generator
US20160094157A1 (en) * 2014-09-30 2016-03-31 Bahram Raeen Electric Generator
WO2016143008A1 (ja) * 2015-03-06 2016-09-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及び回転電機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JP6407787B2 (ja) * 2015-03-31 2018-10-1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を備えるカメラ
JP6228633B1 (ja) * 2016-06-24 2017-11-08 住友電工焼結合金株式会社 圧粉磁心、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ステータ
US10778050B2 (en) * 2017-06-01 2020-09-15 Ziwei Chen DC generator without reversing
DE112018006694T5 (de) * 2017-12-28 2020-09-10 Denso Corporation Rotierende elektrische Maschine
WO2020042912A1 (zh) * 2018-08-31 2020-03-05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铁芯以及盘式电机
JP7331013B2 (ja) * 2018-12-18 2023-08-2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ア、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CN110829711B (zh) * 2019-10-30 2020-11-10 北京化工大学 径向励磁电磁滑环式自动平衡装置
JP6774669B1 (ja) * 2020-02-13 2020-10-28 昭夫 吉村 発電機
DE102020115263B4 (de) * 2020-06-09 2022-04-14 Gkn Sinter Metals Engineering Gmbh Elektrischer Motor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elektrischen Motors
CN115833513B (zh) * 2023-01-09 2023-07-1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交替极结构的高转矩密度的盘式电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6914A (zh) * 2001-07-31 2004-07-28 ������������ʽ���� 旋转电机
CN2822017Y (zh) * 2005-09-12 2006-09-27 朱洪来 轴向磁路双驱动式无刷无齿直流轮毂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251Y2 (zh) * 1979-12-29 1986-02-01
JPS61185040A (ja) 1985-02-06 1986-08-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EP1732191A4 (en) * 2004-03-31 2010-10-27 Daikin Ind Ltd ENGINE, FAN,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ER
JP4653648B2 (ja) 2004-12-24 2011-03-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誘導子型同期機
KR100904353B1 (ko) * 2005-01-19 2009-06-23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회전자, 축방향 갭형 모터, 모터의 구동 방법, 압축기
JP2006296048A (ja) * 2005-04-07 2006-10-26 Aisan Ind Co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モータ
JP2006353078A (ja) * 2005-05-17 2006-12-28 Nissan Motor Co Ltd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JP2007202363A (ja) * 2006-01-30 2007-08-09 Nissan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6914A (zh) * 2001-07-31 2004-07-28 ������������ʽ���� 旋转电机
CN2822017Y (zh) * 2005-09-12 2006-09-27 朱洪来 轴向磁路双驱动式无刷无齿直流轮毂电机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1-185040A 1986.08.18
JP特开2006-204084A 2006.08.03
JP特开2006-353078A 2006.12.28
JP特开2007-202363A 2007.08.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90108A4 (en) 2016-11-02
EP2190108A1 (en) 2010-05-26
US20100187934A1 (en) 2010-07-29
US8242661B2 (en) 2012-08-14
WO2009035026A1 (ja) 2009-03-19
AU2008298262A1 (en) 2009-03-19
KR101103087B1 (ko) 2012-01-04
JP2009089580A (ja) 2009-04-23
JP5130947B2 (ja) 2013-01-30
KR20100043236A (ko) 2010-04-28
AU2008298262B2 (en) 2011-06-02
CN101796707A (zh) 201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6707B (zh)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和旋转驱动装置
JP4586599B2 (ja) 圧縮機
JP2005524376A (ja) 固定子セグメントと回転子セグメントを分離する少なくとも2つの軸方向空隙を有する回転電気モータ
CN1836363A (zh) 用于发电或驱动的直线电机
WO2008035599A1 (fr) Moteur et compresseur
CN103430430A (zh) 转子及使用该转子的旋转电气机械
CN102801237A (zh) 转子芯、用于转子芯的模组、转子和电动机
JP3873836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803156B (zh)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JP2011078202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モータ
CN102651597B (zh) 永久磁铁式旋转电机
CN104011972A (zh) 混合动力励磁式旋转电机
JP2003339145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371041B2 (ja) 磁石可動形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655646B2 (ja) 永久磁石埋込型電動機
JP2010016952A (ja) 界磁子、圧縮機、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7267476A (ja) 着磁方法
CN111030414A (zh) 一种单相圆筒形直线振荡电机
JP4556930B2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8220128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及び圧縮機
JP2003250256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3235232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3235231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3304674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7110862A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マグネッ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