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8777A -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8777A
CN101788777A CN200910173858A CN200910173858A CN101788777A CN 101788777 A CN101788777 A CN 101788777A CN 200910173858 A CN200910173858 A CN 200910173858A CN 200910173858 A CN200910173858 A CN 200910173858A CN 101788777 A CN101788777 A CN 101788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toner image
value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3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8777B (zh
Inventor
北川聪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88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8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8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87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至少具有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直接接触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第一调色剂图像,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配置在第一调色剂图像上而不直接接触记录介质的第二调色剂图像。所述印刷品至少具有记录介质、直接接触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第一调色剂图像和位于第一调色剂图像上而不直接接触记录介质的第二调色剂图像。第一调色剂和第一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1小于第二调色剂和第二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2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背景技术
从保护全球自然环境的观点来看,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已经为人们所认识。资源保护已经成为重要主题。用于复印机和印刷机等中的纸的回收一直以来都在作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手段而实行。回收方法的实例包括脱墨处理,在该处理中,具有通过电子照相装置定影的调色剂的印刷品被打成纤维以除去调色剂,然后再对该纤维进行造纸。
已经公开了用于有效执行脱墨处理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碱分解性的粘合剂树脂的调色剂。其具体实例包括使用可生物降解的聚羟基链烷酸酯作为粘合剂树脂的调色剂(日本专利特开2002-327047号公报)、使用由多羟基羧酸形成的可分解的聚酯树脂的调色剂(日本专利特开2002-55491号公报)和含有可生物降解的乳酸型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的调色剂(日本专利特开平07-120975号公报)。
另一方面,为防止定影部件的污损污染,已经公开了相对于水的接触角被调整为105度~130度的调色剂(日本专利特开2000-474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含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
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包含:
第一静电潜像保持体;
在所述第一静电潜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静电潜像的第一静电潜像形成单元;
使用包含第一调色剂的第一显影剂使所述第一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第一调色剂图像的第一显影单元;和
将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使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第一转印单元,
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包含:
第二静电潜像保持体;
在所述第二静电潜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静电潜像的第二静电潜像形成单元;
使用包含第二调色剂的第二显影剂使所述第二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第二调色剂图像的第二显影单元;和
将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使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配置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上而不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转印单元,
所述定影单元将经转印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和经转印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并且
作为所述第一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1小于作为所述第二调色剂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2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2>: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大约2.5°~大约10°。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3>: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是基本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5>: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含一个或多个均使用彩色调色剂作为所述第二调色剂的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并且所述无色调色剂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一所述彩色调色剂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并且所述第二调色剂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7>: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大约5,000~大约200,000。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可以是<8>: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含重均分子量为大约5,000~大约70,000的结晶性聚酯树脂。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9>一种印刷品,所述印刷品包含记录介质、第一调色剂图像和第二调色剂图像,
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
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位于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上而不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并且
作为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1小于作为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2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印刷品可以是<10>:如<9>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大约2.5°~大约10°。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印刷品可以是<11>:如<9>或<10>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印刷品可以是<12>: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是由基本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形成的无色调色剂图像。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印刷品可以是<13>:如<12>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印刷品包含一个或多个均为彩色调色剂图像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并且所述无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一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印刷品可以是<14>: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并且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印刷品可以是<15>:如<14>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大约5,000~大约200,000。
根据<1>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无法满足如<1>中所限定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条件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获得具有更佳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图像区域中的空缺和无图像区域中的雾化)。
根据<2>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无法满足如<2>中所限定的θ2减θ1的值的条件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获得具有更佳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图像区域中的空缺和无图像区域中的雾化)。
根据<3>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无法满足如<3>中所限定的调色剂的L*值的条件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获得因脱墨处理后残留的调色剂而导致的着色得到更好的抑制的图像。
根据<4>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不是无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因脱墨处理后残留的调色剂而导致的着色可以得到进一步抑制。
根据<5>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无法满足如<5>中所限定的接触角的条件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获得具有优异的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进一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根据<6>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其中第一和/或第二调色剂无法满足如<6>所限定的聚酯形成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容易地同时实现对接触角θ1和θ2的控制并实现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
根据<7>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具有无法满足如<7>中所限定的Mw(重均分子量)的第一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容易地实现低温定影性、抗污损性和文件储存性。
根据<8>的图像形成设备,与具有无法满足如<8>中所限定的Mw的第一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设备相比,可以更加容易地实现低温定影性、抗污损性和文件储存性。
根据<9>的印刷品,与无法满足如<9>中所限定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条件的印刷品相比,可以实现更佳的脱墨性,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图像区域中的空缺和无图像区域中的雾化)。
根据<10>的印刷品,与无法满足如<10>中所限定的θ2减θ1的值的条件的印刷品相比,可以实现更佳的脱墨性,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图像区域中的空缺和无图像区域中的雾化)。
根据<11>的图像形成设备,与无法满足如<11>中所限定的调色剂的L*值的条件的印刷品相比,因脱墨处理后残留的调色剂而导致的着色可以获得更好的抑制。
根据<12>的印刷品,与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不是无色调色剂的印刷品相比,因脱墨处理后残留的调色剂而导致的着色可以得到进一步抑制。
根据<13>的印刷品,与无法满足如<13>中所限定的接触角的条件的印刷品相比,可以获得具有优异的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进一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根据<14>的印刷品,与具有不满足如<14>所限定的聚酯形成条件的第一和/或第二调色剂的印刷品相比,可以容易地同时实现所需的图像刚性和脱墨性。
根据<15>的印刷品,与具有无法满足如<15>中所限定的Mw的第一调色剂的印刷品相比,可以容易地实现低温定影性、抗污损性和文件储存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由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制造的印刷品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是如图1所示的5盒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使用基本不含着色剂的调色剂(下文有时称作“无色调色剂”)作为直接接触记录介质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下文有时称作“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
图像形成设备101设置有电子照相系统的第一至第四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它们用于根据分色图像数据输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图像。下文将这些图像形成单元简称作“单元”。图像形成设备101还设置有电子照相系统的第五图像形成单元10S。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第五单元10S形成的无色调色剂图像(下文有时称作“无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记录纸P的表面上的所有存在图像的区域中。因此,在形成任何颜色的图像时,无色调色剂图像都是与记录纸P直接接触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任何由第一至第四单元10K、10M、10C和10Y形成的黑色、品红色、青色和黄色的调色剂图像(下文有时分别称作“黑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黄色调色剂图像”)只在记录纸P表面的存在无色调色剂图像的部分之上形成。因此,黑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黄色调色剂图像是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其形成在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表面的上方,其中将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第二调色剂图像)配置在记录纸P与黑色、品红色、青色和黄色调色剂图像之间。
单元10Y、10M、10C和10K相互之间以一定间隔水平排列。单元10Y、10M、10C和10K可以是可在图像形成设备的主体上安装和拆卸的处理盒。
在图中的各单元10Y、10M、10C和10K的上方,布置有经过各单元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20。中间转印带20通过卷绕与中间转印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驱动辊22和支撑辊24而布置,辊22和24被布置为由左到右彼此分开,并且中间转印带20沿从第一单元10K到第四单元10Y的方向运行。使用弹簧等(未示出)使支撑辊24产生偏离,以使其远离驱动辊22,并对卷绕在这两个辊之间的中间转印带20施加张力。在中间转印带20的一侧设置有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30,使其与驱动辊22相对。
保持在调色剂盒8K、8M、8C或8Y中的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的调色剂(下文有时称为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或黑色调色剂)被分别供给到用于各单元10K、10M、10C和10Y的显影装置(显影单元)4K、4M、4C或4Y中。
容纳在调色剂盒8S中的不含着色剂的调色剂(下文有时称为“无色调色剂”)被供给到单元10S的显影单元4S中。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供给到单元10S的显影设备4S的无色调色剂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此外,分别供给到单元10K、10M、10C和10Y的显影单元4K、4M、4C和4Y的黑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黄色调色剂是“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所用调色剂(无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中,无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最小。
即,定义无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11(度),黄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1(度),青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2(度),品红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3(度),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4(度),所有关系:θ11<θ21,θ11<θ22,θ11<θ23和θ11<θ24都满足。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θ21~θ24相互之间可以是任何数量关系,只要θ11的值小于θ21~θ24中的任何值即可。
第一至第五单元10K、10M、10C、10Y和10S的每一单元都具有彼此相似的构造。因此,此处只说明布置在中间转印带上游侧的形成黑色图像的第一单元10K。以标有品红色(M)、青色(C)、黄色(Y)和无色(S)的附图标记来代替第一单元10K的对等部件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对第二至第五单元10M、10C、10Y和10S的说明。
第一单元10K具有起图像保持体作用的感光体1K(静电潜像保持体)。在感光体1K周围,顺次设置有充电辊2K(充电单元)、曝光装置3(曝光单元)、显影装置4K(显影单元)、一次转印辊5K(转印单元)和感光体清洁装置6K(清洁单元)。充电辊2K对感光体1K的表面充电。曝光装置3根据分色图像信号将经充电的表面暴露于激光3Y,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4K通过向静电潜像供给包含在显影剂中的带电的调色剂来显影所述静电潜像。一次转印辊5K将获得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感光体清洁装置6K除去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1K的表面上的调色剂。
一次转印辊5K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0的内侧,并布置在与感光体1K相对的位置。用于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偏压电源(未示出)电连接于各一次转印辊5K、5M、5C、5Y和5S。可以通过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各偏压电源,从而改变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的转印偏压。
下面描述在第一单元10K中形成黑色图像的操作。首先,在操作之前,使用充电辊2K在大约-600V~大约-800V的电势下对感光体1K的表面充电(充电工序)。
通过在20℃时的体积电阻率小于或等于1×10-6Ωcm的导电性基体上配置感光层来形成感光体1K。该感光层通常具有高电阻(具有与通用树脂的电阻大致相等的电阻),不过经激光射线3K照射时,则会改变经激光射线照射的部分的比电阻。根据控制器(未示出)发出的用于黑色的图像数据,激光射线3K从曝光装置3输出到经充电的感光体1K的表面上。作为感光体1K的表面部分的感光层受到激光射线3K的照射,由此在感光体1K的表面上形成黄色印刷图案的静电潜像(静电潜像形成工序)。
静电潜像是通过充电形成在感光体1K的表面上的图像。该静电潜像是通过下述方式获得的负潜像:使感光体1K表面的电荷因感光层的经照射部分的比电阻降低而流动,而电荷残留在未经激光射线3K照射的部分。
利用感光体1K的运行,将由此在感光体1K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旋转至显影位置。在该显影位置,通过显影装置4K使感光体1K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显影)(显影工序)。
黑色调色剂容纳在显影装置4K中。在显影装置4K内搅拌黑色调色剂,所述黑色调色剂由此摩擦带电并保留在显影剂辊(显影剂保持体)上,并具有与感光体1K上的电荷相同的极性(负极性)。然后,感光体1K的表面经过显影装置4K,由此使黑色调色剂静电附着于感光体1K的表面上的电中和的潜像部分,由此使用黑色调色剂显影潜像。然后,传送其上形成有获得的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体1K,将在感光体1K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送至一次转印位置。
当感光体1K上的黑色调色剂图像到达一次转印位置时,对一次转印辊5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从感光体1K到一次转印辊5K的静电力作用于调色剂图像,因而感光体1K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所施加的转印偏压具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例如,可以通过控制器(未示出)将第四单元10Y中的转印偏压调整为大约+10μA。
另一方面,通过清洁装置6K除去并回收残留在感光体1K上的调色剂。
以与第一单元中相同的方式,控制施加于第二单元10M之后的一次转印辊5M、5C、5Y和5S的一次转印偏压。
其上具有在第一单元10K中转印的黑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20依次经过第二至第五单元10M、10C、10Y和10S传送,由此将多个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
即,使用所有调色剂的图像形成提供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图像,其中,经转印的图像从最靠近中间转印带20的黑色调色剂图像开始包含依次堆叠的黑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黄色调色剂图像和无色调色剂图像。
其上转印有四种彩色调色剂图像和无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20经过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到达第二转印部分,所述第二转印部分由中间转印带20、与中间转印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支撑辊24和第二转印辊26(第二转印单元)构成,第二转印辊26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0的图像保持表面侧。一方面,通过供给机构,以预定时机将记录纸P(记录介质)供给到彼此压触的二次转印辊26与中间转印带20之间的间隙中,并对支撑辊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所施加的转印偏压具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的极性(-),并且从中间转印带20到记录纸P的静电力作用于调色剂图像,因而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转印工序)。二次转印偏压根据由用于检测二次转印部分的电阻的电阻检测器(未示出)检测出的电阻确定,并且是电压控制的。
转印在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从最靠近记录纸P的无色调色剂图像开始包含依次堆叠的无色调色剂图像、黄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无色调色剂图像是直接接触记录纸P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而黄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是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
接下来,将记录纸P送至定影装置28(定影单元),在该处复合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各分色调色剂图像熔融并定影在记录纸P上(定影工序)。彩色图像的定影完成之后,记录纸P向排出部传送,从而结束这一系列彩色图像形成操作。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中,无色调色剂(其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黑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黄色调色剂(其为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中任何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具有优异的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图像区域中的空缺和非图像区域中的雾化)。
虽然获得所述效果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据推测如下。
在再生作为记录介质的纸的情况下,调色剂被认为是“毛发状调色剂”,其因定影而深深地渗入纸中,并与纸纤维交缠。在定影到纸上的调色剂图像中,定影到最靠近纸的区域的调色剂会倾向于形成毛发状调色剂,而存在于与纸分离的位置处的调色剂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揉搓等机械处理而充分解离。
在通过以依次堆叠的方式转印和定影多个调色剂图像来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用于形成定影于最靠近纸的区域的调色剂图像(即,与纸接触的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可以改善水性脱墨溶液对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渗透。结果,可以改善脱墨工序中通过脱墨剂从纸纤维中分离调色剂的效果,由此提高调色剂图像的脱墨性。
另一方面,当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过小时,调色剂的吸湿性随调色剂的亲水性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调色剂会吸水(特别是在高湿环境下),这一现象可能导致带电性的降低,后者有时会引起图像品质的劣化。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于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以外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即,用于所有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大于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这会抑制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亲水性的过度增加,由此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中,θ2111的值、θ2211的值、θ2311的值和θ2411的值中的每一个值可以为大约2.5°~大约10°。当接触角满足此条件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由此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脱墨性,并可以抑制因降低调色剂电荷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中,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无色调色剂的L*值可以大于作为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黑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黄色调色剂的L*值。即,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在所有调色剂中具有最大L*值的调色剂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当图像形成设备101具有这种构造时,即使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在脱墨处理后残留时,由于残留的调色剂(残留调色剂)的L*值较大,因而由残留调色剂导致的着色仍可得以抑制。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中,由于使用无色调色剂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并且无色调色剂基本不影响其它着色调色剂的颜色,因此图像的色彩再现性良好。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中,虽然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及其L*值如上所述,但是接触角和L*值不限于此,只要无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其它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这一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即可。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中使用无色调色剂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但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不限于此,可以使用被着色为黄色、青色、品红色或黑色的调色剂,或者也可以使用被着色为任何其它颜色的调色剂。可以代替无色调色剂使用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具体实例包括在所述四种颜色中对颜色的影响最小的黄色调色剂,以及颜色最接近于记录纸P的颜色的调色剂。
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具有其中中间转印带20被依次传送到单元10K、10M、10C、10Y和10S的构造,但是可以改变向10K、10M、10C和10Y的传送顺序,只要单元10S是中间转印带20传送到的最后一个单元即可。
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具有通过中间转印带2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P的构造,但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具有其中调色剂图像由感光体直接转印到记录纸上的结构。在调色剂图像由感光体直接转印至记录纸的情况中,与记录纸P直接接触的调色剂图像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
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具有以下构造:其中通过二次转印辊26将堆叠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所有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但是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具有其中各调色剂图像被分别转印到记录纸上的构造。
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是5盒串联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但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旋转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等等。
印刷品
图2是说明由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制造的印刷品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
使用全部颜色的无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由图像形成设备101制造了印刷品110。
具体而言,印刷品110具有记录纸P(记录介质)、与记录纸P的表面直接接触而形成的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以及黄色调色剂图像114Y、青色调色剂图像114C、品红色调色剂图像114M和黑色调色剂图像114K(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所述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上方,其中将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配置在记录纸P与黄色调色剂图像114Y、青色调色剂图像114C、品红色调色剂图像114M和黑色调色剂图像114K之间。
即,从最靠近记录纸P的无色调色剂图像开始依次堆叠有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黄色调色剂图像114Y、青色调色剂图像114C、品红色调色剂图像114M和黑色调色剂图像114K。
无色调色剂图像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而黄色调色剂图像114Y、青色调色剂图像114C、品红色调色剂图像114M和黑色调色剂图像114K是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
下面将说明记录纸P的详细情况。通过使用相应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设备101,可以在记录纸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方法与关于图像形成设备101的操作所说明的方式一致。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110中,图像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1而形成。因此,在所有调色剂图像(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黄色调色剂图像114Y、青色调色剂图像114C、品红色调色剂图像114M和黑色调色剂图像114K)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中,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最小。水性脱墨溶液对于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的渗透因此可能较高,因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110具有良好的脱墨性。此外,在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过程中可以抑制调色剂电荷的减少,因此,图像品质良好(在图像区域有较少的空缺并且在非图像区域有较少的雾化)。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之差(θ2111的值、θ2211的值、θ2311的值和θ2411的值)与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之差相似。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110的脱墨性和图像品质。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图像的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与上述调色剂的L*值相似。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110中,可以抑制脱墨处理后由残留调色剂导致的着色。
虽然在印刷品110中通过使用所有的调色剂来形成图像,但是由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1制造的印刷品不限于此。可以根据拟形成的图像的颜色选择所使用的调色剂。无论如何,当形成任何颜色的图像时,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与记录纸P的表面直接接触而形成,而其它彩色调色剂图像则各自单独形成在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上方,或者以多个图像堆叠的方式形成在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上方,其中将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配置在记录纸P与其它彩色调色剂图像之间。因为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遍及整个图像区域形成并起到背景的作用,所以可以获得脱墨性和抑制图像劣化的效果,又因为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对于图像的颜色没有影响,所以可以形成具有良好的色彩再现性的图像。
虽然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调色剂图像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的条件进行了如上所述的设定,但是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调色剂图像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的条件不限于此,可以对其进行改变,只要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何其它调色剂图像即可。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但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并不限于此。可代替无色调色剂114S用作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的具体实例包括黄色调色剂图像和其颜色接近于记录纸P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虽然印刷品110中的调色剂图像以上述次序形成,但是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顺序不限于此,只要以与记录纸P直接接触的方式形成无色调色剂图像114S即可。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114K、品红色调色剂图像114M、青色调色图像114C和黄色调色剂图像114Y的次序可以相互替换。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2是如图3所示的4盒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2不使用无色调色剂,而使用黄色调色剂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
即,如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2具有第一至第四单元10K、10M、10C和10Y,但不具有图像形成设备101中所配置的第五单元10S。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第四单元10Y形成的黄色调色剂图像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记录纸P的表面的所有存在图像的区域中。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无论形成何种颜色的图像,黄色调色剂图像都是与记录纸P直接接触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所用的调色剂中黄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最小。
即,定义黄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12(度),青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2(度),品红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3(度),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4(度),所有关系:θ12<θ22、θ12<θ23和θ12<θ24均满足。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使用所有调色剂的图像形成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从最接近中间转印带20的图像开始,以黑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黄色调色剂图像的次序配置。
此外,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从最接近记录纸P的图像开始,以黄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次序配置。
即,黄色调色剂图像是直接接触记录纸P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而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是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其形成在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上方,其中将黄色调色剂图像(接触性调色剂图像)配置在记录纸P与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之间。
除上述差别外,由于图像形成设备102的构造与图像形成设备101的构造相似,因此此处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2中,黄色调色剂(其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黑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其为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中的任何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因此,可以形成具有优异的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在实施方式中,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θ2111的值、θ2211的值、θ2311的值和θ2411的值各自为大约2.5°~大约10°。当这些值在该范围内时,由此形成的图像的脱墨性可以更加优异,并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因调色剂电荷降低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在实施方式中,在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2中,将所用的所有调色剂中L*值最大的调色剂用作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当图形形成设备102如此构造时,可以抑制脱墨处理后可能出现的因残留的调色剂而导致的着色。
虽然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2中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调色剂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的条件进行了如上设定,但是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调色剂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的条件不限于此,可以对其进行改变,只要黄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何其它调色剂即可。
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2具有中间转印带20被依次传送到单元10K、10M、10C和10Y的构造,但是可以改变向10K、10M和10C的传送顺序,只要单元10Y是中间转印带20传送到的最后一个单元即可。
此外,可以改变单元10K、10M、10C和10Y的次序,并且可以增加或减少单元的类型数,只要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何其它的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这一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即可。
印刷品
图2是说明由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制造的印刷品的一个实例的截面图。
使用全部颜色的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由图像形成设备102制造的印刷品具有记录纸P(记录介质)、与记录纸P的表面直接接触而形成的黄色调色剂图像(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以及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所述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在黄色调色剂图像(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上方,其中将黄色调色剂图像配置在记录纸P与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之间。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中,图像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2而形成。因此,在所有调色剂图像(黄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中,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最小。因此,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具有良好的脱墨性,并且其图像品质良好。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之差(θ2212的值、θ2312的值和θ2412的值)与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之差相似。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印刷品的脱墨性和图像品质。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图像的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与上述调色剂的L*值相似。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中,可以抑制脱墨处理后由残留调色剂导致的着色。
虽然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调色剂图像的L*值的条件进行了如上设定,但是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调色剂图像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的条件不限于此,可以对其进行改变,只要黄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何其它调色剂图像即可。
虽然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中的调色剂图像以上述顺序形成,但是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顺序不限于此,只要黄色调色剂图像以与记录纸P直接接触的方式形成即可。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青色调色剂图像的次序可以相互替换。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中,可以改变调色剂图像的次序,并可以增加或减少调色剂图像的类型数,只要与记录介质P直接接触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何其它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这一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即可。
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4是如图4所示的单色图像形成设备。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4使用两种类型的黑色调色剂,其具有相同的颜色但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不同。具体而言,使用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较小的黑色调色剂(第二黑色调色剂)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使用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较大的黑色调色剂(第一黑色调色剂)作为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
图4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4具有以下构造,该构造包含第一单元10K和用于在整个图像区域形成黑色图像的第二单元10B。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第二单元10B形成的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是接触性调色剂图像。此外,由第一单元10K形成的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是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第二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用于形成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的第一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即,定义第二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13(度),第一黑色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为θ24(度),这两个接触角的关系为θ13<θ24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使用所有调色剂的图像形成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从最靠近中间转印带20的图像开始,以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次序配置。
此外,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从最靠近记录纸P的图像开始,以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和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次序配置。
除上述差别外,由于图像形成设备104的构造与图像形成设备101的构造相似,因此此处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4中,第二黑色调色剂(其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第一黑色调色剂(其为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因此,可以形成具有优异的脱墨性的图像,并且可以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在实施方式中,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θ2413的值为大约2.5°~大约10°。当所述值在该范围内时,由此形成的图像的脱墨性可以更加优异,并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因调色剂电荷减少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4中,使用的是具有相同颜色(黑色)的两种类型的调色剂,但是调色剂的颜色不限于此。可以根据拟形成的图像的颜色选择调色剂的颜色。此外,两种类型的调色剂的颜色可以不同。其具体实例包括使用无色调色剂作为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并使用黑色调色剂作为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情况。
印刷品
由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4制造的印刷品具有记录纸P(记录介质)、与记录纸P的表面直接接触而形成的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和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接触性调色剂图像)上并位于记录纸P的上方,其中将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配置在记录纸P与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之间。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中,图像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设备104而形成。因此,第二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第一黑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因此,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具有良好的脱墨性,并且其图像品质良好。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之差(θ2413的值)为大约2.5°~大约10°。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印刷品的脱墨性和图像品质。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印刷品中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和非接触性调色剂均为黑色调色剂图像,但是它们并不仅限于此,只要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满足上述关系即可,并可以根据拟形成的彩色图像选择调色剂图像的颜色。具体而言,例如,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和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均可以各自为青色调色剂图像,或者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可以是无色调色剂图像,而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可以是黑色调色剂图像。
调色剂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用的调色剂至少包含粘合剂树脂,并可以进一步包含着色剂、防粘剂和/或其它组分。
粘合剂树脂
对于粘合剂树脂没有特别限制。粘合剂树脂的实例包括:下述任一种单体的均聚物或下述任何单体的共聚物,所述单体例如为苯乙烯类,如苯乙烯、对氯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具有乙烯基的酯类,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或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乙烯基腈类,如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乙烯基醚类,如乙烯基甲醚或乙烯基异丁醚;乙烯基酮类,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乙基酮或乙烯基异丙烯基酮;聚烯烃类,如乙烯、丙烯或丁二烯;和所述均聚物和/共聚物的混合物。
粘合剂树脂的实例还包括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醚树脂和非乙烯基缩合树脂,和它们中的任何树脂与乙烯基树脂的混合物,以及通过在这些树脂的存在下聚合乙烯基单体而获得的接枝聚合物。
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可以例如使用下述苯乙烯单体或(甲基)丙烯酸单体中的一种单体或者多种单体的组合通过公知的方法制备。
苯乙烯类单体的具体实例包括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萘、诸如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2-乙基苯乙烯、3-乙基苯乙烯或4-乙基苯乙烯等具有烷基链的烷基取代的苯乙烯、诸如2-氯苯乙烯、3-氯苯乙烯或4-氯苯乙烯等卤素取代的苯乙烯和诸如4-氟苯乙烯或2,5-二氟苯乙烯等氟取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具体实例包括(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正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月桂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异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庚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基酯、(甲基)丙烯酸二苯基酯、(甲基)丙烯酸二苯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苯基酯、(甲基)丙烯酸三苯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基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环己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β-羧基乙酯、(甲基)丙烯腈和(甲基)丙烯酰胺。
使用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和/或其共聚物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这些树脂可以具有大约20,000~大约100,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大约2,000~大约30,000的数均分子量Mn。另一方面,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这些树脂可以具有大约5,000~大约40,000的重均分子量Mw和大约2,000~大约10,000的数均分子量Mn。
在实施方式中,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和它们的共聚物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0℃~80℃。当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处于该范围时,调色剂的耐热结块性和最低定影温度可以得到保持。
聚酯树脂的实例包括结晶性聚酯树脂和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它们可以是由多价羧酸组分与多元醇组分合成的那些聚酯树脂。可以适当使用市售产品和/或通过合成获得的树脂作为聚酯树脂。
此处,“结晶性聚酯树脂”是指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中未显示吸热量的阶梯式变化但显示了明确的吸热峰的聚酯。反之,在DSC中显示吸热量的阶梯式变化的聚酯是“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多价羧酸的实例包括:脂肪族二羧酸,例如草酸、琥珀酸、富马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烷二羧酸、1,10-癸烷二羧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4-十四烷二羧酸或1,18-十八烷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例如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萘-2,6-二羧酸、丙二酸或中康酸等二元酸;脂环族羧酸,例如环己烷二甲酸;和它们的酸酐或低级烷基酯。
三价或更高价的羧酸的实例包括1,2,4-苯三甲酸、1,2,5-苯三甲酸、1,2,4-萘三甲酸和它们的酸酐或低级烷基酯。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除了脂肪族二羧酸和芳香族二羧酸之外,还可以包含具有双键的二羧酸组分作为酸组分。为防止定影时发生热污损,可以优选使用具有双键的二羧酸,它可以通过其双键以自由基交联的方式相连。这种二羧酸的实例包括马来酸、富马酸、3-己烯二酸和3-辛烯二酸。其实例还包括它们的低级酯和酸酐。其中,从成本角度考虑,特别是可以使用富马酸和马来酸。
多元醇组分的实例包括:脂肪族二醇,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或甘油,脂环族二醇,例如环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或氢化双酚A,和芳香族二醇,例如双酚A的氧化乙烯加合物或双酚A的氧化丙烯加合物。可以单独使用这些多元醇的一种,或者将其两种以上一起使用。
在多元醇组分中,优选芳香族二醇和脂环族二醇,更优选芳香族二醇作为用于形成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多元醇组分。另一方面,优选脂肪族二醇,可以更优选其主链部分的碳数为7~20的直链脂肪族二醇作为形成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多元醇组分。当脂肪族二醇是支链脂肪族二醇时,聚酯树脂的结晶性会降低,并且聚酯树脂的熔点会下降,这有时会导致调色剂的耐结块性、图像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的劣化。当碳数小于7时,将醇组分与芳香族二羧酸缩聚时聚酯树脂的熔点会升高,这有时会导致难以低温定影。另一方面,当碳数超过20时,往往难以获得可实际应用的材料。在实施方式中,碳数可以是14以下。
可用于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合成中的脂肪族二醇的实例包括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1,12-十二烷二醇、1,13-十三烷二醇、1,14-十四烷二醇和1,18-十八烷二醇。其中,考虑到获取的容易性,优选1,8-辛二醇、1,9-壬二醇和1,10-癸二醇。
三元醇或更多元的醇的实例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这些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相对于用于合成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多元醇组分,脂肪族二醇组分的含量优选为大于或等于80摩尔%,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90摩尔%。当脂肪族二醇组分的含量小于80摩尔%时,调色剂的耐结块性、图像保存性和低温定影性有时会因聚酯树脂结晶性的降低和聚酯树脂熔点的下降而劣化。
如果需要,可以使用诸如乙酸或苯甲酸等一价酸和/或诸如环己醇或苯甲醇等一元醇,以达到调整聚酯树脂的酸值或羟基值的目的。
聚酯树脂可以按照常规方法通过多元醇和多价羧酸的缩合反应而制备。例如,聚酯树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制备:在具有温度计、搅拌器、流下式冷凝器的反应容器中混合多元醇和多价羧酸,可选择进一步向其中加入催化剂;在惰性气体(氮气等)存在下在150℃~250℃对其进行加热,并将副产的低分子化合物连续地移除到反应体系外;当达到目标酸值时终止反应;对其进行冷却以回收目标反应产物。
用于合成聚酯树脂的催化剂的实例包括:酯化催化剂,例如二月桂酸二丁锡或二丁基氧化锡等有机金属,或者金属醇盐,例如钛酸四丁酯。相对于起始材料的总量,催化剂的添加量可以是0.01质量%~1质量%。
关于使用可溶于四氢呋喃(THF)的组分根据凝胶渗透色谱(GPC)测量分子量而获得的用于调色剂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分子量,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200000,更优选为7000~100000,数量平均分子量(Mn)优选为2000~10000,分子量分布Mw/Mn优选为1.5~50,更优选为2~10。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70000,更优选为15000~50000。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数量平均分子量(Mn)优选为2000~20000。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Mw/Mn优选为1.5~10,更优选为2.0~4.0。
当重均分子量和数量平均分子量小于上述范围时,低温定影性可以得到改善,但是抗热污损性会劣化,并且由于调色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能由此降低,因而可能会对调色剂的诸如结块等储存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当分子量大于上述范围时,虽然可以充分提供抗热污损性,但是低温定影性会劣化,并且由于存在于调色剂中的结晶性聚酯相的流出可能由此得到抑制,因而可能会对文件储存性产生不利影响。当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以容易地实现低温定影性、抗污损性和文件储存性。
用于显影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和本发明的树脂微粒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可以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确定。使用的GPC装置是HLC-8120GPC,SC-8020(商品名,由Tosoh Corp.制造),其配备有两个柱TSK GELSUPER HM-H(商品名,由Tosoh Corp.制造,6.0mm ID×15cm),其中使用四氢呋喃(THF)作为洗脱剂。在每一次实验中,样品浓度为0.5重量%,流速为0.6ml/分钟,样品注射量为10μl,并且测量温度为40℃。使用IR(红外)检测器进行测量。根据使用10个聚苯乙烯标准样品(由Tosoh Corp.制造的“TSK STANDARDS”:“A-500”、“F-1”、“F-10”、“F-80”、“F-380”、“A-2500”、“F-4”、“F-40”、“F-128”和“F-700”)获得的数据,绘制校准曲线。
在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地获得前述分子量分布、容易地保持乳化分散法中调色剂颗粒的造粒性并且容易地维持获得的调色剂的有利的环境稳定性(温度或湿度变化时带电性的稳定性),聚酯树脂的酸值(中和1g树脂所需的KOH的mg量)可以是1mg KOH/g~30mg KOH/g。可以通过控制聚酯端部的羧基,即,调整原料中的多价羧酸与多元醇的混合比率和反应率,来调整聚酯树脂的酸值。作为选择,可以通过使用偏苯三酸酐作为多价羧酸组分来获得其主链中具有羧基的聚酯。
在实施方式中,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是35℃~100℃,从调色剂的储存稳定性与定影性之间的平衡考虑,在实施方式中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是50℃~80℃。当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35℃时,在储存期间或在显影机中存在调色剂容易导致结块(调色剂颗粒凝集以形成团块的现象)的倾向。另一方面,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超过100℃时,调色剂的定影温度可能变得过高。
在实施方式中,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为60℃~1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熔点为70℃~100℃。当熔点低于60℃时,调色剂中的粉末状材料可能容易凝集和/或由该调色剂形成的定影图像的稳定性可能劣化。当熔点高于120℃时,图像品质和低温定影性会劣化。
此处,将DSC中所显示的吸热峰处的温度确定为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
着色剂
着色剂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是公知的着色剂即可。其实例包括:炭黑,例如炉黑、槽法炭黑、乙炔黑或热炭黑;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铁红、群青蓝或钛白;偶氮颜料,例如坚牢黄、双偶氮黄、吡唑啉酮红、螯合红、亮洋红或对位棕(parabrown);酞菁颜料,例如铜酞菁或不含金属的酞菁;和聚结的多环颜料,例如阴丹士林黄、二溴蒽酮橙、苝红、喹吖啶酮红或二噁嗪紫。
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出各种颜料,例如包括铬黄、汉撒黄、联苯胺黄、还原黄、喹啉黄、永久橙GTR、吡唑啉酮橙、耐硫化橙(Vulcan orange)、watch young红、永固红、杜邦油红、立索红、若丹明B色淀、色淀红C、玫瑰红、苯胺蓝、群青蓝、Calco Oil蓝、氯化亚甲基蓝、酞菁蓝、酞菁绿、孔雀绿草酸盐、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57:1、C.I.颜料黄12、C.I.颜料黄97、C.I.颜料黄17、C.I.颜料蓝15:1和C.I.颜料蓝15:3。这些颜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粘合剂树脂,在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中着色剂的含量可以为大约1重量份~大约30重量份。使用其表面经处理(如果需要的话)的着色剂或者颜料分散剂也是有效的。通过选择着色剂的种类,可以获得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或黑色调色剂等。
另一方面,无色调色剂基本不含着色剂。
防粘剂
防粘剂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是公知的防粘剂即可,例如包括:天然蜡,例如巴西棕榈蜡、米蜡或小烛树蜡;合成蜡、矿物蜡或石油蜡,例如低分子量聚丙烯、低分子量聚乙烯、沙索蜡、微晶蜡、费托蜡、石蜡或褐煤蜡;和酯类蜡,例如脂肪酸酯或褐煤酸酯,但这些防粘剂不具有限制性。此外,这些防粘剂可以各自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从储存性考虑,防粘剂的熔点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此外,从抗污损性考虑,优选为110℃以下,更优选为100℃以下。
相对于100质量份粘合剂树脂,防粘剂的含量优选为2质量份~30质量份,更优选为3质量份~20质量份。当防粘剂的含量低于2质量份时,加入防粘剂可能没有效果,并且在高温(例如,190℃)时可能出现热污损(将整个调色剂加热至高温导致调色剂的粘合力降低,调色剂因此而沉积在经加热的表面上的现象)。另一方面,当防粘剂的含量超过30质量份时,调色剂的带电性会受到不利影响,调色剂的机械强度可能倾向于降低,因此调色剂可能易于在显影装置中因受到应力而破裂,以致有时导致载体污染等。
其它组分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调色剂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包含诸如内添剂、电荷控制剂、无机颗粒物质(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等各种组分。
内添剂的实例包括:磁性物质,例如铁氧体、磁铁矿;金属,例如还原铁、钴、镍或锰;合金;和含有金属的化合物。
在混入磁性物质等以将调色剂用作磁性调色剂时,所述磁性物质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μm以下,更优选为0.1μm~0.5μm。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组分,混入调色剂中的磁性物质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份~200质量份,更优选为40质量份~150质量份。此外,所述磁性物质优选在施加10K奥斯特时具有下述磁性质:20奥斯特~300奥斯特的矫顽力(Hc)、50emu/g~200emu/g的饱和磁化强度(σs),以及2emu/g~20emu/g的剩余磁化强度(σr)。
电荷控制剂的实例包括:染料,例如季铵盐化合物、苯胺黑化合物或包含铝、铁或铬的络合物;和三苯甲烷颜料。
可以出于各种目的在调色剂中包含无机颗粒,并可以为了调整调色剂的粘弹性而包含无机颗粒。无机颗粒的实例包括公知的无机颗粒,例如二氧化硅颗粒、氧化铝颗粒、氧化钛颗粒、碳酸钙颗粒、碳酸镁颗粒、磷酸钙颗粒、氧化铈颗粒和可用作调色剂表面用外添剂的任何其它无机颗粒。
可以从外部添加到调色剂中的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的实例如下。
无机颗粒的实例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钡、钛酸镁、钛酸钙、钛酸锶、氧化锌、石英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藻土、氯化铈、氧化铁红、氧化铬、氧化铈、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锌、碳化硅和氮化硅的颗粒。在实施方式中,优选氧化硅颗粒和氧化钛颗粒,特别优选经疏水化的颗粒。
出于改善调色剂的流动性的目的,可以从外部向着色颗粒添加无机颗粒。在实施方式中,无机颗粒的一次直径可以为大约1nm~大约200nm。在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调色剂的总质量,无机颗粒的含量可以为大约0.01重量份~大约20重量份。
有机颗粒通常用于改善清洁性和转印性等。其具体实例包括:诸如聚偏二氟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的粉末;脂肪酸金属盐,例如硬脂酸锌或硬脂酸钙;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作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调色剂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捏合粉碎法和湿式制粒法。湿式制粒法较为理想。湿式制粒法的实例包括公知的方法,例如熔融悬浮法、乳化凝集法或溶解悬浮法。其中,可以优选使用乳化凝集法。
乳化凝集法至少包括:通过将诸如聚酯树脂和着色剂等各起始材料分散在水性分散介质中而将其乳化,将通过混合各液体分散体而获得的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中的分散组分凝集以制备凝集颗粒;和通过加热融合所述凝集颗粒以获得调色剂。乳化凝集法还可以包括以与粘合剂树脂相同或不同的树脂的颗粒被覆所述凝集颗粒的表面(壳层形成工序)。
下面详细描述该制造方法的各工序。
乳化工序
在乳化凝集法中,因为粘合剂树脂和着色剂作为各自的乳化颗粒被混合为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所以乳化工序是制备起始材料的乳化液体分散体的步骤。因此,需要预先将粘合剂树脂作为树脂颗粒分散在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中。
乳化的树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01μm~1μm,更优选为0.03μm~0.8μm,进而更优选为0.03μm~0.6μm。当平均粒径超过1μm时,最终获得的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粒径分布会更宽,并且会产生游离颗粒,导致性能和可靠性等的劣化。另一方面,当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时,不会产生上述缺陷,并且可以降低调色剂颗粒之间的组成偏差,改善调色剂颗粒的分散,并且降低调色剂的性能或可靠性的不规则性。可以通过使用库尔特计数法、光子相关光谱法、激光衍射-散射法或白光偏振法等测量体积平均粒径。
分散介质的实例包括水性介质。水性介质的实例包括蒸馏水和离子交换水和醇类。这些水性介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可以向水性介质中添加和混合表面活性剂。对于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限制。表面活性剂的实例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硫酸酯盐、磺酸盐、磷酸盐或脂肪酸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胺盐或季铵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聚乙二醇、烷基酚氧化乙烯加合物或多元醇。其中更优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组合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实例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钠和二烷基硫代琥珀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实例包括烷基苯二甲基氯化铵、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二硬脂酰基氯化铵。
例如,当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聚酯树脂可以是含有可通过中和而处于阴离子形式的官能团的自身水分散性聚酯树脂。通过以碱中和部分或全部可以处于阴离子形式的官能团,可以形成在水性介质的作用下稳定的水性分散体。
聚酯树脂中可以通过中和而处于阴离子形式的官能团的实例包括诸如羧基或磺酸基等酸性基团,而中和剂的实例包括:无机碱,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氢氧化钙、碳酸钠或氨水;有机碱,例如二乙胺、三乙胺或异丙胺。
当使用本身不能分散在水中的聚酯树脂(即,不具有自身水分散性的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可以向树脂溶液和/或拟与树脂溶液混合的水性介质中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诸如高分子酸或高分子盐等高分子电解质,可对所得物进行分散,将其加热至高于熔点的温度,然后可以使用施加强剪切力的均化器或压力排放型分散器进行处理。经过这种处理,树脂可以容易地分散成直径为0.5μm以下的颗粒。当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电解质时,适宜的是,其在水性介质中的浓度可以是0.5质量%~5质量%。下述的防粘剂可以按照此方式进行处理。
分散聚酯树脂的方法的实例还包括相反转乳化法。相反转乳化法是包括下述步骤的方法:将拟分散的树脂溶解在可溶解该树脂的疏水性有机溶剂中,通过向连续的有机相(O相,油相)中加入碱而对其进行中和,然后注入水性介质(W相,水相),由此将树脂从W/O反转至O/W(所谓的相反转)并成为不连续相,并将树脂稳定为分散在水性介质中的颗粒的形式。
用于相反转乳化的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醇,例如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仲戊醇、叔戊醇、1-乙基-1-丙醇、2-甲基-1-丁醇、正己醇或环己醇;酮,例如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乙基丁基酮、环己酮或异佛尔酮;醚,例如四氢呋喃、二甲醚、二乙醚或二氧六环;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仲丁酯、乙酸3-甲氧基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丁酯、草酸二甲酯、草酸二乙酯、琥珀酸二甲酯、琥珀酸二乙酯、碳酸二乙酯或碳酸二甲酯;二醇化合物,例如乙二醇、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丙醚、乙二醇单丁醚、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二乙二醇、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二乙二醇单丙醚、二乙二醇单丁醚、二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丙二醇、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丙醚、丙二醇单丁醚、丙二醇甲醚乙酸酯或二丙二醇单丁醚,以及3-甲氧基-3-甲基丁醇、3-甲氧基丁醇、乙腈、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丙酮醇和乙酰乙酸乙酯。这些溶剂可以各自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相反转乳化中,如果需要,在将粘合剂树脂分散在水中时,可以使用中和剂将树脂中的羧基部分或全部中和。中和剂的实例包括:无机碱,例如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胺,例如氨水、一甲胺、二甲胺、三乙胺、一乙胺、二乙胺、三乙胺、一正丙胺、二甲基正丙胺、单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N-甲基乙醇胺、N-氨乙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单异丙醇胺、二异丙醇胺、三异丁醇胺或N,N-二甲基丙醇胺。可以使用选自其中的一种或多种。通过添加中和剂,可以在乳化时将pH调整到中性范围,由此抑制获得的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的水解。
考虑到分散的树脂颗粒的稳定性和对粘度增加的抑制,可以在相反转乳化中使用分散剂。分散剂的实例包括:水溶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或聚甲基丙烯酸钠;表面活性剂,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油酸钠、月桂酸钠或硬脂酸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乙酸月桂胺、乙酸硬脂胺或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两性表面活性剂,如月桂基二甲基胺氧化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或聚氧乙烯烷基胺;和无机化合物,例如磷酸三钾、氢氧化铝、硫酸钙、碳酸钙或碳酸钡。这些分散剂可以各自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粘合剂树脂,加入相反转乳化中的分散剂的量可以为0.01质量份~20质量份。
相反转乳化过程中的乳化温度可以在有机溶剂的沸点以下并在防粘剂的熔点(或转变温度)以上。当乳化温度不高于防粘剂的熔点或转变温度时,会无法获得含有防粘剂的颗粒的液体分散体。当在有机溶剂的沸点以上进行乳化时,可以在加压密闭的设备中进行乳化。
上述的着色剂可以用作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中的着色剂,并通过乳化而分散。
可以使用任何广为人知的分散方法作为分散着色剂的方法,例如回转剪切均化器法或具有介质的球磨机法、砂磨机法或戴诺磨法,对其没有特别限制。如果需要,可以将表面活性剂用于制备着色剂的水性分散体,或者可以将分散剂用于制备着色剂在有机溶剂中的液体分散体。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可以称作“着色颗粒的液体分散体”。用于分散着色颗粒的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可以类似于分散粘合剂树脂时可使用的分散剂。
相对于树脂总量,着色剂的添加量优选为1质量%~20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10质量%,进而更优选为2质量%~10质量%,特别优选为2质量%~7质量%。可以采用这些范围内的较大的添加量,只要在图像定影后图像表面未变粗糙即可。随着着色剂含量的升高,以同一水平的浓度形成图像时图像的厚度会降低,这有利于防止污损。
可将着色剂与其它颗粒成分一起一次性地加入溶剂中以进行混合,也可将其分成多份,分别在多个阶段加入。
上述防粘剂可以用作通过乳化而分散的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中的防粘剂。
与通过乳化来分散不具有自身水分散性的聚酯树脂相似,将防粘剂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起分散在水中,加热至防粘剂的熔点以上,并使用施加强剪切力的均化器或压力排放型分散器进行调整,以使分散粒径为1μm以下。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中所用的分散介质的实例与用于粘合剂树脂的分散介质的实例相似。
用于将粘合剂树脂和着色剂与水性介质混合并通过乳化对其进行分散的装置的实例包括连续型乳化-分散机,例如HOMOMIXER(商品名,由Tokushu Kika Kogyo Co.,Ltd.制造)、SLASHER(商品名,由MitsuiMining Co.,Ltd.制造)、CAVITRON(商品名,由Euroteche Co.,Ltd.制造)、MICROFLUIDIZER(商品名,由Mizuho Industrial Co.,Ltd.制造)、MONTON-GAULIN HOMOGENIZER(商品名,由Gualin Inc.制造)、NANOMIZER(商品名,由Nanomizer Inc.制造)和STATIC MIXER(商品名,由Noritake Co.,Ltd.制造)。
在乳化工序中,粘合剂树脂的液体分散体(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中所含的树脂颗粒的含量、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着色颗粒的液体分散体)中的着色剂含量和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防粘颗粒的液体分散体)中防粘剂的含量各自优选为5质量%~5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40质量%。当含量不在上述范围内时,粒径分布会更宽,这会导致调色剂性质较差。
根据目的,也可以将其它成分分散在粘合剂树脂的液体分散体中,所述其它成分例如是内添剂、电荷控制剂或无机粉末。
从调整离子强度(其可影响分散体在凝集工序或融合工序中的稳定性)和降低废水的污染程度的角度考虑,电荷控制剂可以是由较不易溶于水的材料制成的那些电荷控制剂。
其它成分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下,更优选为0.01μm~0.5μm。当平均粒径超过1μm时,最终获得的调色剂的粒径分布会更宽,或者会产生自由颗粒,从而使性能和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当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时,则不会出现上述缺陷,并且可以降低调色剂颗粒之间的组成偏差、加强调色剂的分散,从而降低性能或可靠性的不规则性。
凝集工序
在凝集工序中,将在乳化工序中获得的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和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彼此混合(将该液体混合物称作“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并加热至例如50℃以下的温度,以形成其中各分散颗粒发生凝集的凝集颗粒。
在凝集工序之前,可以先向通过乳化工序获得的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中加入作为添加剂的高酸值分散剂。高酸值分散剂的实例包括具有羧基的共聚物树脂及其盐。由于乳化颗粒的表面保持为以下状态:静电排斥因添加了被聚酯树脂的乳化颗粒的表面吸附的高酸值分散剂而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抑制在凝集工序中颗粒迅速生长。此外,因为由阴离子解离基团所致的静电排斥效应也可以在下述的融合工序中发挥作用,所以可以抑制凝集颗粒相互之间的粘附,从而可以稳定地调整制粒。在完成凝集和制粒之后添加高酸值分散剂的方法也可以抑制凝集颗粒相互之间的粘附,从而可以稳定地调整造粒。
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凝集颗粒:将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的pH调整至酸性范围,然后,在以回转剪切均化器进行搅拌的条件下于室温(此处定义为20℃~25℃)添加凝集剂,并将该凝集剂分散到粘度因最初的凝集而增加的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中。pH优选为2~6,更优选为3~6。
酸性pH范围适于凝集颗粒的形成。然而,通过相反转乳化法获得的聚酯树脂的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的pH在7~8左右的范围内。因此,当将pH为3~5的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或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与其混合时,或者当为进行凝集而将该酸性pH改变为在7~8左右的范围内时,会丧失极性的平衡,生成松散的凝集体。因此,当聚酯树脂的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的pH在碱性范围内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整pH值:预先于室温添加表面活性剂和高酸值分散剂,使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与树脂颗粒的表面相容,然后混合着色剂和防粘剂。
用于凝集工序中的凝集剂的实例包括二价或更高价的金属络合物以及无机金属盐和极性与用作分散体用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相反的表面活性剂。特别是,当使用金属络合物时,可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并可以改善带电性。
无机金属盐的实例包括:金属盐,例如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钡、氯化镁、氯化锌、氯化铝或硫酸铝;和无机金属盐聚合物,例如聚氯化铝、聚氢氧化铝或多硫化钙。其中,特别优选铝盐及其聚合物。从获得较窄的粒径分布的角度考虑,无机金属盐优选具有较高的化合价。也即,二价比一价、三价比二价、四价比三价更适于作为无机金属盐的价数。在具有相同化合价的无机金属盐中,聚合形式的金属盐聚合物可能更为适宜。
此外,在凝集工序中,为了抑制因加热而导致的迅速凝集,可以在于室温搅拌混合的阶段控制pH,并可以在需要时添加分散稳定剂。
从进一步改善最终获得的调色剂的带电性和粉末流动性的角度考虑,在凝集工序之后可以进一步执行被覆工序。在被覆工序中,通过沉积由与粘合剂树脂相同或不同的树脂形成的树脂颗粒而在凝集颗粒的表面上形成沉积颗粒,由此形成被覆层(即,形成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通过另外将含有粘合剂树脂颗粒或其它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并入在凝集工序中形成有凝集颗粒的液体分散体中,可以形成该层。也可以同时添加其它成分。用于形成被覆层的粘合剂树脂(树脂颗粒)与用于形成核层的那些粘合剂树脂相似。此外,在被覆工序中也根据所用的树脂,以与凝集工序中相似的方式选择pH和表面活性剂,并在考虑不使树脂以散乱的状态沉积在凝集颗粒表面上的情况下获得经被覆的凝集颗粒。被覆工序也可以用于凝集在凝集工序中尚未成为凝集颗粒的起始颗粒。
融合工序
在融合工序中,在与凝集工序中的搅拌条件相一致的搅拌条件下将凝集颗粒(或沉积的颗粒)的液体悬浮体的pH调整为6.0~7.5,从而停止凝集的进行,然后,在等于或高于粘合剂树脂的熔点的温度进行加热,以融合凝集颗粒(或沉积的颗粒)。关于这一点,如果停止凝集的pH不适宜,则凝集颗粒有时会分解,从而使收率降低,或者,与之相反,在升温以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凝集可能并不停止,并且粒径的增长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以使粒径增大,但这取决于含有凝集颗粒的液体分散体和/或起始材料的液体分散体的液体性质。
融合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可以任意设定,当凝集颗粒中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时,只要其等于或高于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即可,而当不含有结晶性聚酯树脂时,只要其等于或高于非结晶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即可。加热所进行的时间应使需要的融合得以实现,可以为大约0.5小时~大约3小时。当进行长于上述时间的加热时,凝集颗粒中所含的防粘剂可能容易暴露于调色剂表面。尽管加热有利于改善柔性,但加热会对调色剂的储存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融合工序可以进一步包括在下述时间进行交联反应:在高于粘合剂树脂的熔点或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加热该粘合剂树脂时,或者在完成融合之后。作为选择,交联反应可以与融合同时进行。例如,交联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利用通过共聚双键组分而形成的不饱和结晶性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并通过自由基反应为其引入交联结构。因此,可以使用以下聚合引发剂。
聚合引发剂的实例包括叔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过新戊酸枯基酯、过氧化月桂酸叔丁酯、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辛酰、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叔丁基枯基过氧化物、二枯基过氧化物、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1,1-双(叔丁基过氧化)-3,3,5-三甲基环己烷、1,1-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烷、1,4-双(叔丁基过氧化羰基)环己烷、2,2-双(叔丁基过氧化)辛烷、正丁基4,4-双(叔丁基过氧化)戊酸酯、2,2-双(叔丁基过氧化)丁烷、1,3-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2,5-二甲基-2,5-二(苯甲酰过氧化)己烷、二过氧化间苯二甲酸二叔丁酯、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二叔丁基过氧化α-甲基琥珀酸酯、戊二酸二叔丁基过氧化二甲酯、过氧化六氢对苯二甲酸二叔丁酯、过氧化壬二酸二叔丁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二乙二醇-双(叔丁基过氧化碳酸酯)、过氧化三甲基己二酸二叔丁酯、三(叔丁基过氧化)三嗪、乙烯基三(叔丁基过氧化)硅烷、2,2’-偶氮双(2-甲基丙脒二盐酸盐)、2,2’-偶氮双[N-(2-羧乙基)-2-甲基丙脒]和4,4’-偶氮双(4-氰基戊酸)。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可以根据粘合剂树脂中不饱和部分的量和共存的着色剂的种类和量选择聚合引发剂的量和种类。
可以在乳化工序之前通过将聚合引发剂混入粘合剂树脂而将聚合引发剂并入粘合剂树脂中,或者可以在凝集工序中将聚合引发剂并入凝集颗粒中。作为选择,可以在融合工序中或融合工序后将聚合引发剂并入粘合剂树脂中。当在凝集工序、被覆工序或融合工序中或在融合工序后引入聚合引发剂时,可以将其中溶解或乳化有聚合引发剂的溶液添加至任何分散体(树脂微粒分散体)等中。为调整聚合度,可以向聚合引发剂中添加任何公知的交联剂、链转移剂和阻聚剂。
对经由融合获得的颗粒通过过滤等进行固-液分离,并可对其进一步执行洗涤工序和/或干燥工序以形成调色剂颗粒。在实施方式中,为确保作为调色剂的充分的带电性和可靠性,在洗涤工序中应充分洗涤颗粒。
干燥工序可以通过诸如常规的振动型流动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和闪喷法等方法进行。
干燥后(在28℃/85%RH的环境下放置3天以后)调色剂颗粒的含水量优选为1.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当含水量在上述范围内时,在高湿度条件下调色剂的带电量不会降低,并且可以稳定调色剂在湿度变化下的带电性。
调色剂的含水量通过以下方式测量:将2g调色剂在28℃和湿度为85%RH的环境中放置24小时,然后通过使用HALOGEN MOISTUREANALYZER(商品名,由Mettler Toledo International Inc.制造)在150℃的加热温度测量水分蒸发量。
根据目的,也可以向经干燥工序成粒的调色剂颗粒中加入作为其它成分的各种公知的外添剂,例如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
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1(度)小于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2(度)。
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如下测量。
具体而言,将使用甲基乙基酮稀释的调色剂涂布在表面经丙酮清洁的铝板上,并于室温干燥,以形成调色剂薄膜。然后,使用DAT(动态吸收测试仪,商品名:FABRO 1100DAT,由Fibro Co.制造)以逐滴的方式将水性脱墨溶液的水滴加至由此获得的薄膜,从滴入开始经过1秒后测量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在此处的实际测量中,将通过对不同的8个点的值进行平均获得的值用作测量值,将0.1重量%的LIPTOL S 2800(由LION Corporation制造)水溶液用作水性脱墨溶液。此外,在所有情况下,测量都在温度为23℃、湿度为55%的环境中进行。
以与测量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相同的方式测量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印刷品的调色剂图像代替调色剂薄膜。
出于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目的,下面具体说明在使用0.1重量%的LIPTOL S 2800(如上所述)水溶液作为水性脱墨溶液的情况下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1(度)可以优选大于或等于85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0度,更优选大于或等于87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0度。当θ1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以实现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脱墨性的改善和对图像品质降低的抑制。即,与θ1大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θ1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由于水性脱墨溶液对于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渗透性更高,因此脱墨性更佳。此外,与θ1小于上述范围的情况相比,θ1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由于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亲水性更低,因此可以抑制在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过程中因调色剂电荷降低而导致的图像品质劣化。
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2(度)优选大于或等于92.5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5度,更优选大于或等于93.5度并且小于或等于95度。当θ2处于上述范围内时,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脱墨性和图像品质都可以很好。
θ1和θ2满足θ1<θ2的关系。由于θ1和θ2满足该关系,因此脱墨性和图像品质都令人满意。即,通过提高水性脱墨溶液对于倾向于形成毛发状调色剂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的渗透性,可以改善整个形成的图像的脱墨性,而且,通过抑制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吸湿性,可以抑制电荷降低,由此可使所形成的图像的品质变得令人满意。
θ1与θ2之差,即,θ21的值,优选为大约2.5度~大约10度,更优选为大约3.5度~大约8度,进而更优选为大约4度~大约7度。当θ21的值在上述范围内时,形成的图像的脱墨性和图像品质可以更令人满意。
关于调色剂相对于其它水性脱墨溶液(除了0.1重量%的LIPTOL S2800(如上所述)水溶液之外的高级醇化合物的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虽然其绝对值有时会与上述θ1值或θ2值不同,但是只要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就不会有显著的差异。即,调色剂相对于其它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优选范围不会明显偏离上述范围。
特别是,即使在使用其它水性脱墨溶液时,θ1与θ2之间的数量关系也不会改变。因此,只要相对于0.1重量%的LIPTOL S 2800(如上所示)水溶液的接触角的条件得到满足,即使在实际脱墨中使用含有其它高级醇化合物的其它水性脱墨溶液,脱墨性也会优异,而且也可以抑制图像品质的降低。
调整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方法的实例包括:调整调色剂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构成单元的种类和含量比率的方法;调整粘合剂树脂中的结晶性树脂的含量的方法;和调整调色剂中的防粘剂的含量的方法。
具体而言,减小接触角的方法的实例包括提高粘合剂树脂的酸值的方法。特别是,当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时,所述方法可以包括增加多价羧酸组分的量。
增大接触角的方法的实例包括:使用具有长烷基链的单体作为粘合剂树脂形成用单体的方法;提高粘合剂树脂中结晶性树脂的含量的方法;和提高调色剂中防粘剂的含量的方法。
形成于印刷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θ1和θ2)与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相似。因此,此处省略对其的描述。
调色剂的其它性质
在实施方式中,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的L*值可以大于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L*值。
在实施方式中,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可以基本不含着色剂,而且,在实施方式中,从抑制脱墨处理后由残留调色剂引起的着色的角度考虑,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基本是无色透明的。
具体而言,从抑制脱墨处理后由残留调色剂引起的着色的角度考虑,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的L*值优选大于或等于85并且小于94,更优选为大于或等于90并且小于94。
调色剂的L*值可以由调色剂中所含的着色剂的种类和含量及其分散状态来控制。
此外,调色剂的L*值可以通过使用分光光度计(商品名:X-RITE939,由X-Rite Co.制造)进行测量来确定。
在实施方式中,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大约1μm~大约20μm,更优选为大约2μm~大约8μm。在实施方式中,调色剂的数量平均粒径优选为大约1μm~大约20μm,更优选为大约2μm~大约8μm。
可以通过使用孔径为50μm的COULTER MULTISIZER MODEl II(商品名,由Beckman Coulter Co.制造)来测量体积平均粒径和数量平均粒径。在此情况下,可以将调色剂分散在水性电解液(Isoton水溶液)中并将其超声波分散30秒以上,然后再进行测量。
对于测量的粒径分布,相对于划分出的粒径范围(区段),从小直径侧起绘制颗粒的体积或数量累积分布。将对应于体积累积50%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并将对应于数量累积50%的粒径定义为数量平均粒径。
显影剂
用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显影剂系统的实例包括其中调色剂照原样使用的单组分显影剂,和其中调色剂与载体混合的双组分显影剂。
双组分显影剂中所使用的载体不受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载体。其实例包括:磁性金属,例如氧化铁、镍或钴;磁性氧化物,例如铁氧体或磁铁矿;在由金属或磁性氧化物形成的核的表面上均具有树脂被覆层的经树脂被覆的载体;和磁性分散型载体。所述载体也可以是树脂分散载体,其中,导电性材料分散在基体树脂中。
用于载体中的被覆树脂或基体树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聚氯乙烯、聚乙烯醚、聚乙烯酮、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具有有机硅氧烷键的直链硅树脂及其改性产物、氟树脂、聚酯、聚碳酸酯、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
导电性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诸如金、银或铜等金属、炭黑、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硼酸铝、钛酸钾和氧化锡。
载体的核材料的实例包括:磁性金属,例如铁、镍或钴;磁性氧化物,例如铁氧体或磁铁矿;和玻璃珠。在实施方式中,当载体在磁刷法中使用时,核材料是磁性物质。载体的核的体积平均粒径通常为大约10μm~大约500μm,优选为大约30μm~大约100μm。
以树脂被覆载体核的表面的方法的实例包括以下方法,其中,将树脂层形成用被覆液涂布在核的表面以形成被覆层,在所述树脂层形成用被覆液中,被覆树脂和其它可选的添加剂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溶剂不受特别限制,可以根据所使用的被覆树脂的种类和被覆的适宜性等进行适当选择。
树脂被覆方法的具体实例包括:浸渍法,其中将载体核浸渍在被覆液中;喷雾法,其中将被覆液喷洒在载体核的表面上;流化床法,其中将被覆液喷洒在通过流态化空气浮起的载体核上;和捏合涂布机法,其中在捏合涂布机中将载体核与被覆液混合并除去溶剂。
在实施方式中,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比(质量比)优选为大约1∶100(调色剂∶载体)~大约30∶100,更优选为大约3∶100~大约20∶100。
记录介质
用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记录介质的实例包括通用的记录纸,例如普通纸或一般印刷纸。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含有纸浆纤维(和可选的填料)作为主要组分的那些纸。用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记录介质的实例还包括其中纸浆纤维暴露于其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表面的那些记录介质。
纸浆纤维的实例包括化学纸浆。其具体实例包括阔叶木漂白牛皮纸纸浆、阔叶木未漂白牛皮纸纸浆、针叶木漂白牛皮纸纸浆、针叶木未漂白牛皮纸纸浆、阔叶木漂白亚硫酸盐纸浆、阔叶木未漂白亚硫酸盐纸浆、针叶木漂白亚硫酸盐纸浆、针叶木未漂白亚硫酸盐纸浆和通过化学处理诸如木材、棉花、亚麻或韧皮等纤维材料而制备的纸浆。
此外,也可以使用通过对木材或木屑进行机械制浆而形成的磨木浆、通过使用化学品浸渍木材或木屑然后对其进行机械制浆而形成的化学机械纸浆、通过在将木屑蒸煮至略软状态后以精磨机对木屑进行制浆而形成的热机械纸浆和具有高产率特征的化学热机械纸浆。这些纸浆可以只由原浆开始使用,或者根据需要与其它废纸浆一起使用。
原浆可以是通过使用二氧化氯而不使用氯气的漂白方法进行漂白处理的那些纸浆(基本无氯:ECF),或者是通过主要使用臭氧/过氧化氢而完全不使用氯化合物的漂白方法进行漂白处理的那些纸浆(完全无氯:TCT)。可以根据目的混入的废纸浆的原料的实例包括:未印刷的废纸,例如纸边、有缺陷的废纸或者因缩减纸张宽度而形成的上部白色区域、超上部区域(extra upper region)和白色区域内部的纸切条(它们是由书籍装订厂、印刷厂、裁切厂等废弃的未印刷的白纸);印刷过的(例如打印或复印过的)不含磨木浆的废纸、不含磨木浆的涂布纸、不含磨木浆的纸;使用水性墨水、油墨或铅笔书写过的废纸;包括散页印刷品在内的废报纸,例如印刷过的不含磨木浆的纸、不含磨木浆的涂布纸、含磨木浆的纸或含磨木浆的涂布纸;和诸如含磨木浆的纸、含磨木浆的涂布纸或含磨木浆纸等废纸。
废纸浆可以是通过利用臭氧漂白处理和/或过氧化氢漂白处理对原料进行处理而获得的那些废纸浆。臭氧漂白处理具有分解通常包含在不含磨木浆的纸中的荧光染料等的作用。过氧化氢漂白处理具有抑制因脱墨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碱金属而变黄的作用。
从进一步提高白度的角度考虑,相对于记录纸中所用的纸浆的总量,通过漂白处理获得的废纸浆的混合比率可以为50质量%~100质量%。此外,从回收资源的角度考虑,相对于记录纸中所用的纸浆的总量,废纸浆的混合比率可以为70质量%~100质量%。
通过组合使用臭氧漂白处理和过氧化氢漂白处理来对废纸浆进行处理,可以容易地使废纸脱墨,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纸浆的白度。
此外,因为这些处理也具有分解和除去纸浆中残留的氯化合物的作用,所以可以降低进行过氯漂白的废纸浆中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量。
除了纸浆纤维之外,如果需要控制不透明度、白度和表面性质,还可以向记录纸中加入填料。当需要降低记录纸中的卤素含量时,可以使用基本不含卤素的填料。
填料的实例包括:无机颜料,例如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白垩、高岭石、煅烧的粘土、滑石、硫酸钙、硫酸钡、二氧化钛、氧化锌、硫化锌、碳酸锌、硅酸铝、硅酸钙、硅酸镁、合成的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绢云母、白炭黑、皂石、钙蒙脱石、钠蒙脱石或膨润土;和有机颜料,例如丙烯酸类塑料颜料、聚乙烯、壳聚糖颗粒、纤维素颗粒、聚氨基酸颗粒或脲醛树脂。
在向记录纸中混合废纸浆时,可以预先估计废纸浆原料中的灰分含量,以调整废纸浆的加入量。
填料的混合比率不受特别限制,但相对于100质量份的纸浆纤维,优选为1质量份~80质量份,更优选为1质量份~50质量份。
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实施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下文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份”和“%”是指“重量份”和“重量%”。
测量方法
调色剂或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将经甲基乙基酮稀释的调色剂涂布在表面经丙酮清洁的铝板上,并在室温干燥,以制备调色剂薄膜。然后,通过使用由Fibro Co.制造的DAT(动态吸收测试仪,fabro 1100 DAT)加入水性脱墨溶液(0.1重量%的LIPTOL S 2800(如上所述)水溶液)的液滴,从滴入开始经过1秒后测量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对不同的8个点进行测量。将这8个点的值平均,并将由此获得的平均值定义为“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以与测量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相同的方式测量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印刷品上的调色剂图像代替调色剂薄膜。
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的测量方法
根据对应于ISO 3146 1985的JIS K 7121-1987(其内容通过援引并入本文),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3110,Thermoanalysis System 001:商品名,由MAC Science Co.制造)测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将铟和锌的混合物的熔点用于仪器检测部分的温度补偿,并将铟的熔解热用于热量补偿。将试样放置在铝盘中。安置存在样品的铝盘和用于比较的空铝盘,并以10℃/分钟的升温速率进行测量。
在通过测量获得的DSC曲线的吸热峰中,将最高吸热峰顶部的温度定义为熔点。
此外,将通过测量获得的DSC曲线的吸热部分中上升边的延长线与基线的交点处的温度定义为玻璃化转变温度。
重均分子量(Mw)的测量
通过使用GPC(HLC-8120:商品名,由TOSOH Corp.制造)测量聚酯树脂(换算为聚苯乙烯)的重均分子量(Mw)。通过使用TSK gel SuperHM-M(15cm)(如上所述)作为柱在THF溶剂中测量GPC谱。通过使用由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样品绘制的分子量校准曲线计算聚酯树脂的分子量。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量方法
通过使用COULTER MULTISIZER MODEL II(商品名,由BeckmanCoulter Co.制造)作为测量仪器、使用ISOTON-II(商品名,由BeckmanCoulter Co.制造)作为电解液,测量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
将0.5mg拟测量的试样加入到2ml含有5%的作为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将获得的溶液加入100ml电解液中。将其中悬浮有拟测量试样的电解液在超声波分散设备中进行分散处理1分钟,并且通过使用孔径为100μm的孔的COULTER MULTISIZERMODEL II(如上所述)测量粒径在2.0μm~60μm范围内的颗粒的粒径分布。测量的颗粒数为50,000。
对于测量的粒径分布,相对于划分出的粒径范围(区段),从小直径侧起绘制体积累积分布,并将对应于累积50%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
树脂颗粒、防粘剂颗粒和颜料颗粒的平均粒径的测量方法
通过使用激光衍射粒径分布测量仪(LA-700:商品名,由HORIBA Ltd.制造)测量树脂颗粒、防粘剂颗粒和颜料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
对处于液体分散体状态的试样进行调整,使其固体含量为2g。向溶液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以使溶液达到40ml。将溶液以适当浓度装入比色池中,2分钟后,当比色池中的浓度稳定时测量体积平均粒径。
从小体积平均粒径侧起累积关于各所获区段的体积平均粒径,将对应于累积50%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
当测量粉末材料时,将2g拟测量的试样加入50ml的5%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中,并通过超声波分散器(1,000Hz)进行分散2分钟以制备试样,并通过与液体分散体相同的方法测量粒径。
调色剂的制造
青色调色剂C1(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4度)的制备
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的配制:
·双酚A的2摩尔氧化丙烯加合物    310份
·对苯二甲酸                    116份
·富马酸                        12份
·十二烯基琥珀酸                54份
·Ti(OBu)4                       0.05份
将上述起始材料放入经加热干燥的三颈烧瓶中,并通过减压操作以氮气置换该3颈烧瓶中的空气,以形成惰性氛围。在机械搅拌下在180℃使烧瓶的内容物回流5小时。然后,在通过真空蒸馏蒸馏出反应系统中形成的水的同时将温度逐渐升高至240℃。接下来,在240℃继续进行2小时的脱水缩合,当内容物变为粘稠状时通过GPC确定其分子量,并在获得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的重均分子量达到22000时停止真空蒸馏。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是非结晶性的,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0℃,酸值为14mgKOH/g。
将100份非结晶性聚酯树脂(1)、50份乙酸乙酯、25份异丙醇和5份10质量%的氨水溶液放入可拆式烧瓶中,在将其充分混合和溶解后,在于40℃加热搅拌的同时,使用液体输送泵以8g/分钟的液体流速逐滴添加离子交换水。在液体变浑浊后,将液体输送速率提高到25g/分钟以使相反转,并在液体输送量达到135份时停止滴加。然后,在减压下除去溶剂,从而获得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获得的聚酯树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32nm,聚酯树脂颗粒的固体浓度为38%。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
将230份1,10-十二烷二酸、160份1,9-壬二醇和0.2份作为催化剂的氧化二丁锡放入经加热干燥的3颈烧瓶中,然后通过减压操作使用氮气置换该3颈烧瓶中的空气,以形成惰性氛围。通过机械搅拌使该烧瓶的内容物于180℃搅拌回流5小时以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蒸馏出反应系统中形成的水。然后,在减压下将温度逐渐升高至230℃,搅拌2小时后,当内容物变为粘稠状时通过GPC确定分子量。当获得的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达到29000时,停止真空蒸馏。该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点为73℃,酸值为12mgKOH/g。
将100份结晶性聚酯树脂、35分乙酸乙酯和35份异丙醇放入可拆式烧瓶中,在75℃将其充分混合和溶解后,逐滴添加5.5份10%的氨水溶液。将加热温度降低至60℃,并使用液体输送泵以6g/分钟的液体输送速率逐滴添加离子交换水。液体变浑浊后,将液体输送速率提高到25g/分钟,并在液体的总量达到400份时停止滴加离子交换水。然后,在减压下除去溶剂,从而获得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获得的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36nm,聚酯树脂颗粒的固体浓度为11.5%。
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
·青色颜料(C.I.颜料蓝15:3(铜酞菁),由Dainichiseika Color &Chemicals Mfg.Co.,Ltd.制造)            10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商品名,由DAI-ICHI KOGYOSEIYAKU CO.,LTD.制造)                  15份
·离子交换水                        900份
混合并溶解上述成分,并使用高压冲击式分散器Altimizer(商品名:HJP 3006,由Sugino Machine Ltd.制造)进一步分散1小时,从而制备其中分散有着色剂(青色颜料)的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在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中,着色剂(青色颜料)的平均粒径为0.13μm,并且着色剂颗粒的浓度为25%。
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
·酯蜡(WEP 5:商品名,由NOF Corp.制造)    5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EOGEN RK:商品名,由Dai-Ichi KogyoSeiyaku Co.,Ltd.制造)                        5份
·离子交换水                              200份
对上述成分在110℃进行加热并通过使用均化器(商品名:ULTRATURRAX T50,由IKA Co.制造)进行分散,然后使用MONTON-GAULINHOMOGENIZER(商品名,由Gaulin Inc.制造)进行进一步分散,从而制备其中分散有平均粒径为0.24μm的防粘剂的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防粘剂浓度:23%)。
调色剂的制备
·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     302.6份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           30.0份
·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                      48.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商品名:DOWFAX 2A1,由Dow ChemcalCompany制造;20%的水溶液)                    11.5份
·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                      80.2份
将起始材料中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631份离子交换水放入配备有pH计、搅拌桨和温度计的聚合釜中。将其以200rpm搅拌15分钟,使得表面活性剂与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相容。向其中加入并混合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和防粘剂的液体分散体之后,向起始混合物中加入0.3M的硝酸水溶液,从而将pH调整为2.7。然后,在通过ULTRA TURRAX T50(如上所述)以1000rpm施加剪切力的同时,向所得物中逐滴添加100份作为凝集剂的10%的硫酸铝水溶液。由于在滴加凝集剂的过程中起始混合物的粘度增加,因此,在粘度增加时减缓滴加速度,以使凝集剂不发生局部化。凝集剂滴加完成后,在进一步将转数提高到6000rpm的同时搅拌5分钟,以充分混合凝集剂和起始混合物。
然后,在通过覆套式加热器在30℃加热的条件下,以550rpm~650rpm搅拌起始混合物。搅拌60分钟后,通过使用COULTERMULTISIZER MODEL II(如上所述)(孔径:50μm)确定一次粒径的稳定形成,然后以0.5℃/分钟升温至45℃,以使凝集颗粒生长。通过使用COULTER MULTISIZER MODEL II(如上所述)随时确认凝集颗粒的生长,并根据凝集速度来改变凝集温度或搅拌的转数。
另一方面,为了被覆凝集颗粒,向147.4份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中加入75.5份离子交换水和5.6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商品名:DOWFAX 2A1,由Dow Chemical Company制造:20%的水溶液)并进行混合,以制备pH被预先调整为2.7的被覆用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当在凝集工序中凝集颗粒生长成直径为5.0μm时,在搅拌下添加被覆用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并保持10分钟。接下来,为停止凝集颗粒(沉积的颗粒)的生长,相继添加16.7份以去离子水稀释至浓度为12%的EDTA水溶液(商品名:CHELEST 40,由CHELEST Corp.制造)和1M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从而将起始混合物的pH控制为6.5。然后,为融合凝集颗粒,在将pH调整为6.5的同时,以1℃/分钟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5℃。通过光学显微镜确定了凝集颗粒的融合后,注入冰水,以100℃/分钟的降温速率迅速冷却所得物。
使用1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冷却后获得的颗粒浆料的pH调整为9.0,并搅拌20分钟,然后通过20μm的网筛筛分颗粒一次。接下来,添加其量大约为固体含量的十倍的温水(50℃)。在将pH调整为9.0的同时搅拌所得物20分钟,并进行温碱水清洗,并过滤一次。之后,将残留在滤纸上的固体分散在浆料中,并以40℃的温水反复清洗三次。进而在通过加入0.3N的硝酸水溶液将浆料的pH调整为4.0的同时在40℃进行酸洗。然后,在搅拌下以40℃的离子交换水对所得物进行最后清洗,并进行干燥,从而获得体积平均粒径为6.4μm的核调色剂颗粒(A1)。
向由此获得的核调色剂颗粒(A1)中加入相对于100份核调色剂颗粒(A1)添加量分别为0.9份和0.6份的作为外添剂的二氧化硅粉末(粒径:50nm)和氧化钛粉末(粒径:40nm),并在亨舍尔混合机中混合,从而提供青色调色剂C1。
表1显示了青色调色剂C1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青色调色剂C2(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2.5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1相同的方式获得青色调色剂C2,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5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乙烯加合物和15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丙烯加合物代替用于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的起始材料中的31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丙烯加合物。
表1显示了青色调色剂C2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品红色调色剂M1(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3.5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1相同的方式获得品红色调色剂M1,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00份品红色颜料(C.I.颜料红122,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品红色调色剂M1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品红色调色剂M2(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3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2相同的方式获得品红色调色剂M2,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00份品红色颜料(C.I.颜料红122,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品红色调色剂M2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黄色调色剂Y1(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5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1相同的方式获得黄色调色剂Y1,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20份黄色颜料(C.I.颜料黄74,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黄色调色剂Y1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黄色调色剂Y2(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3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2相同的方式获得黄色调色剂Y2,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20份黄色颜料(C.I.颜料黄74,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黄色调色剂Y2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黄色调色剂Y3(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88度)的制备
以与黄色调色剂Y1相同的方式获得黄色调色剂Y3,不同之处在于,在用于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的起始材料中,使用30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乙烯加合物代替31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丙烯加合物,将十二烯基琥珀酸的加入量改变为30份,将富马酸的加入量改变为20份,并且在调色剂制备过程中将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的量改变为10份。
表1显示了黄色调色剂Y3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黑色调色剂K1(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5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1相同的方式获得黑色调色剂K1,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00份黑色颜料(商品名:REGAL 330,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黑色调色剂K1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黑色调色剂K2(非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2.5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2相同的方式获得黑色调色剂K2,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00份黑色颜料(商品名:REGAL 330,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黑色调色剂K2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黑色调色剂K3(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88度)的制备
以与黄色调色剂Y3相同的方式获得黑色调色剂K3,不同之处在于,使用100份黑色颜料(商品名:REGAL 330,由Clariant Co.制造)代替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黄色颜料。
表1显示了黑色调色剂K3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无色调色剂S1(用于比较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95度)的制备
以与青色调色剂C1相同的方式获得无色调色剂S1,不同之处在于,不使用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青色颜料。
表1显示了无色调色剂S1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无色调色剂S2(用于比较的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88度)的制备
以与黄色调色剂Y3相同的方式获得无色调色剂S2,不同之处在于,不使用用于着色剂的液体分散体的黄色颜料。
表1显示了无色调色剂S2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无色调色剂S3(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88度)的制备
以与无色调色剂S1相同的方式获得无色调色剂S3,不同之处在于,在用于非结晶性聚酯树脂颗粒的液体分散体(1)的起始材料中,使用30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乙烯加合物代替31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丙烯加合物,将十二烯基琥珀酸的加入量改变为15份,将富马酸的加入量改变为28份,并且在调色剂制备过程中将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的量改变为10份。
表1显示了无色调色剂S3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无色调色剂S4(接触性调色剂图像形成用调色剂,接触角:88度)的制备
以与无色调色剂S1相同的方式获得无色调色剂S4,不同之处在于,使用30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乙烯加合物代替310份双酚A的2摩尔氧化丙烯加合物,并在调色剂制备过程中将结晶性聚酯树脂的液体分散体(1)的量改变为10份。
表1显示了无色调色剂S4的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和L*值。
表1
  调色剂   接触角(度)   L*
  青色调色剂C1   94   65
  青色调色剂C2   92.5   64
  品红色调色剂M1   93.5   59
  品红色调色剂M2   93   59
  黄色调色剂Y1   95   91
  黄色调色剂Y2   93   90
  黄色调色剂Y3   88   91
  黑色调色剂K1   95   20
  黑色调色剂K2   92.5   19
  黑色调色剂K3   88   20
  无色调色剂S1   95   93
  无色调色剂S2   88   92
  无色调色剂S3   85   92
  无色调色剂S4   90   93
显影剂的制备
将15份通过以30/60/10的质量比共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而形成的树脂(分子量:82000,由Soken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td.制造)溶解在500份甲苯中。向其中加入100份铁氧体颗粒(体积平均粒径:35μm),并在捏合机中在减压下进行蒸馏,从而提供经树脂被覆的载体。
将36g调色剂和414g载体放入2升的V型混合器中,搅拌20分钟,然后通过孔径为212μm的网孔筛分,从而提供显影剂。
图像形成
实施例α1~α4和比较例α1
使用下述图像形成设备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图像形成,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参考图1)并在调色剂盒8S、8Y、8C、8M和8K中容纳有包含如表2所示的调色剂的显影剂。
具体而言,先使图像形成设备在28℃的室温和85%的湿度的环境中适应48小时(预适应操作)。接下来,将各色调色剂的单位面积承载量为4[g/m2](只有K颜色的调色剂为4.8[g/m2])的2×2cm2的片材堆叠在75g/m2的、3×3cm2的记录纸(商品名:C2,由Fuji Xerox Interfiled Co.制造)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所有调色剂图像均堆叠在记录纸上的未定影图像。然后,在170℃的定影温度将该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从而形成其中所有调色剂图像均堆叠并定影在记录纸上的印刷品。
在由此形成的印刷品中,接触性调色剂图像是由调色剂盒8S中所容纳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表2中的各θ11、θ21、θ22、θ23和θ24是指相应的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表2
Figure G2009101738587D0000531
实施例β1和β2
使用下述图像形成设备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图像形成,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参考图3)并在调色剂盒8Y、8C、8M和8K中容纳有包含如表3所示的调色剂的显影剂。
具体而言,先使图像形成设备在28℃的室温和85%的湿度的环境中适应(预适应操作)48小时。接下来,将各色调色剂的单位面积承载量为4[g/m2](只有K颜色的调色剂为4.8[g/m2])的2×2cm2的片材堆叠在75g/m2、3×3cm2的记录纸(商品名:C2,如上所述)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所有调色剂图像均堆叠在记录纸上的未定影图像。然后,在170℃的定影温度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从而形成其中所有调色剂图像均堆叠并定影在记录纸上的印刷品。
在由此形成的印刷品中,接触性调色剂图像是由调色剂盒8Y中所容纳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
表3中的各θ12、θ22、θ23和θ24是指相应的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表3
评价方法
将所制造的印刷品用作测试纸以制备在下述条件下的评价用手工纸。
制浆
在50℃于烧杯中将下述配方的水性分散体搅拌20分钟,从而将测试纸制浆。
·测试纸                    5.0%
·NaOH                      0.7%
·硅酸钠                    3.0%
·H2O21.0%
·脱墨剂(“LIPTOL S2800”,由LION Corporation制造)
                        0.2%
稀释、脱水和捏合
通过添加水将经制浆的水性分散液稀释至5%之后,通过离心分离使其脱水,添加纸浆、硅酸钠等并使用捏合机进一步制浆(捏合处理),使纸浆(通过离心脱水获得的固体)的浓度变为20%,硅酸钠的浓度变为3.0%,NaOH的浓度变为0.5%。
老化
将捏合处理后的捏合制浆产物在50℃老化2小时。
浮选
向老化产物中加入水,从而制备纸浆浓度为1%的液体分散体。向液体分散体吹入微泡7分钟,以使液体中的调色剂吸附在气泡上并浮向水表面,从而将调色剂与水分开。
清洗
将脱墨的纸浆洗涤两次,每次使用1升水。
评价用手工纸的制备
通过Tappi造纸机制备评价用手工纸(基重75g/m2)。
脱墨性的评价
通过使用分光密度计(商品名:X-RITE 939,由X-Rite Co.制造)测量手工纸的5点平均亮度来评价脱墨性。具体而言,将未承载调色剂的测试纸的亮度定义为L(0),将评价用手工纸的亮度定义为L(1),确定|L(0)-L(1)|的值以评价脱墨性。此外,目视评价未承载调色剂的测试纸部分的色度与评价用手工纸的色度之间的差别。评价标准如下所示。结果如表4中所示。
根据亮度差的评价标准
A:|L(0)-L(1)|≤2
B:2<|L(0)-L(1)|≤4
C:4<|L(0)-L(1)|
目视观察的评价标准
A:几乎未发现色度差别。
B:虽然发现微小的色度差别,但在实际中可接受。
C:色度差别较大。
高湿环境下的图像品质的评价
评价印刷品的图像品质(即,图像区域中是否存在缺陷,非图像区域中是否存在雾化)。评价标准如下所示。结果如表4中所示。
A:图像品质没有问题(未观察到缺陷和雾化)。
B:虽然在图像区域中观察到缺陷且在非图像区域中观察到雾化,但在实际中可接受。
C:不可接受。观察到图像区域中的缺陷和非图像区域中的雾化,并且材料在实际中不可用。
表4
Figure G2009101738587D0000561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脱墨性更优异,并且提供了更佳的图像品质。
提供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非试图穷尽本发明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改进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用途,由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适用于预计的特定用途的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改进方案。本发明的范围由下述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

Claims (29)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含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
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包含:
第一静电潜像保持体;
在所述第一静电潜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第一静电潜像的第一静电潜像形成单元;
使用包含第一调色剂的第一显影剂使所述第一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第一调色剂图像的第一显影单元;和
将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使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的第一转印单元,
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包含:
第二静电潜像保持体;
在所述第二静电潜像保持体的表面上形成第二静电潜像的第二静电潜像形成单元;
使用包含第二调色剂的第二显影剂使所述第二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第二调色剂图像的第二显影单元;和
将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使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配置在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上而不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二转印单元,
所述定影单元将经转印的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和经转印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并且
作为所述第一调色剂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1小于作为所述第二调色剂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是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是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是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是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是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含一个或多个均使用彩色调色剂作为所述第二调色剂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并且所述无色调色剂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一所述彩色调色剂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并且所述第二调色剂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200,00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还包含重均分子量为5,000~70,000的结晶性聚酯树脂。
16.一种印刷品,该印刷品包含记录介质、第一调色剂图像和第二调色剂图像,
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
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位于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上而不直接接触所述记录介质,并且
作为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1小于作为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的接触角θ2。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由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形成。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由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形成。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由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形成。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由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形成。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是由不含着色剂的无色调色剂形成的无色调色剂图像,所述印刷品包含一个或多个均为彩色调色剂图像的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并且所述无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小于任一所述彩色调色剂图像相对于所述水性脱墨溶液的接触角。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印刷品,其中,θ2减θ1的值为2.5°~10°,并且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的L*值大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的L*值,所述L*值在CIE 1976(L*a*b*)颜色系统中定义。
28.如权利要求16~27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第一调色剂图像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并且所述第二调色剂图像包含通过聚合包含双酚A的氧化丙烯加合物的单体构成单元而形成的非结晶性聚酯树脂。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印刷品,其中,所述非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200,000。
CN200910173858.7A 2009-01-28 2009-09-16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8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6379 2009-01-28
JP2009016379A JP2010175691A (ja) 2009-01-28 2009-01-28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8777A true CN101788777A (zh) 2010-07-28
CN101788777B CN101788777B (zh) 2014-03-12

Family

ID=42125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385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8777B (zh) 2009-01-28 2009-09-16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39982B2 (zh)
EP (1) EP2214057A1 (zh)
JP (1) JP2010175691A (zh)
KR (1) KR101228560B1 (zh)
CN (1) CN101788777B (zh)
AU (1) AU2009215216B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6385A (zh) * 2015-02-28 2015-05-27 珠海思美亚碳粉有限公司 蓝色磁性工程机用显影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79842A (zh) * 2020-08-19 2020-11-24 江苏理文造纸有限公司 一种低克超强箱板纸的制备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7446B2 (ja) * 2009-10-02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12010004875B9 (de) 2009-12-18 2022-05-12 Kao Corp.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elektrofotografischem Toner
JP2012078382A (ja) * 2010-09-30 2012-04-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光沢画像形成方法
JP6711314B2 (ja) * 2016-07-20 2020-06-17 花王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750871B2 (ja) * 2016-08-25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18180239A (ja) 2017-04-12 2018-1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トナー収容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1215924B2 (en) * 2018-08-31 2022-01-0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hotoresist, developer, and method of forming photoresist pattern
CN112264194B (zh) * 2020-11-04 2022-06-07 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高硫铁易泥化细粒复杂嵌布铜钼矿高效浮选捕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23A (zh) * 1994-11-17 1997-07-02 佳能株式会社 成象装置
US6179957B1 (en) * 1996-06-03 2001-01-30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inking process using contact angle
US20030099492A1 (en) * 2001-11-29 2003-05-29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module for use with the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7534A (en) * 1993-08-20 1997-03-04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recycling support material for image-bearing member
US5667927A (en) 1993-08-30 1997-09-16 Shimadu Corporation Ton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n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2909873B2 (ja) 1993-08-30 1999-06-23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72847A (en) * 1995-10-24 1998-06-30 Stone-Consolidated (U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pulp from processed recycled fibers
JP4292698B2 (ja) 1996-08-23 2009-07-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3869944B2 (ja) 1998-07-31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4183216B2 (ja) 1999-08-24 2008-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ローラ及びその現像装置
JP4330790B2 (ja) 2000-06-01 2009-09-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トナー用バインダー樹脂及び該樹脂を用いた電子写真トナー
JP3501771B2 (ja) 2001-04-27 2004-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ポリヒドロキシアルカノエートを含有するバインダー樹脂、該バインダー樹脂を含むトナー;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306A (ja) 2006-11-21 2008-06-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23A (zh) * 1994-11-17 1997-07-02 佳能株式会社 成象装置
US6179957B1 (en) * 1996-06-03 2001-01-30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inking process using contact angle
US20030099492A1 (en) * 2001-11-29 2003-05-29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module for use with the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56385A (zh) * 2015-02-28 2015-05-27 珠海思美亚碳粉有限公司 蓝色磁性工程机用显影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56385B (zh) * 2015-02-28 2018-10-12 珠海思美亚碳粉有限公司 蓝色磁性工程机用显影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11979842A (zh) * 2020-08-19 2020-11-24 江苏理文造纸有限公司 一种低克超强箱板纸的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9215216A1 (en) 2010-08-12
JP2010175691A (ja) 2010-08-12
EP2214057A1 (en) 2010-08-04
KR20100087614A (ko) 2010-08-05
US20100189964A1 (en) 2010-07-29
CN101788777B (zh) 2014-03-12
KR101228560B1 (ko) 2013-02-01
AU2009215216B2 (en) 2011-03-31
US8139982B2 (en) 2012-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8777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印刷品
CN100504624C (zh) 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显影剂以及制造该静电潜像显影用调色剂的方法
US7833687B2 (en) Aqueous dispersion of fine resin particles, method for producing aqueous dispersion of fine resin particl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particles
CN101004563B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和电子照相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CN100561361C (zh) 使静电图像显影的调色剂和使静电图像显影的调色剂所用的树脂颗粒分散液
CN101546139B (zh) 静电荷显影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EP1640811B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toner
US8497056B2 (en) Magenta toner
US8460845B2 (en) Cyan toner
US8475987B2 (en) Yellow toner
CN104049483B (zh) 品红色调色剂、显影剂、卡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印刷物
CN102880020A (zh) 显影用调色剂、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05425556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静电荷图像显影剂和调色剂盒
CN101846902A (zh) 双组分显影剂、显影剂盒、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28853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色调剂、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7783386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色调剂、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3293886A (zh) 透明色调剂和色调剂图像、显影剂、色调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4169808A (zh) 用于使静电潜像显影的黑色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7278751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10139743B2 (en) Toners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5606280B2 (ja) トナー
CN103901743A (zh)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JP2011203672A (ja) 電子写真用紙
JP2019032466A (ja) ト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