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2678B -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 Google Patents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2678B
CN101782678B CN2010101433219A CN201010143321A CN101782678B CN 101782678 B CN101782678 B CN 101782678B CN 2010101433219 A CN2010101433219 A CN 2010101433219A CN 201010143321 A CN201010143321 A CN 201010143321A CN 101782678 B CN101782678 B CN 1017826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conditional expression
object sid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33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2678A (zh
Inventor
野田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82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2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2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26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搭载该摄像透镜的相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设备,其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而成。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f/f3<0.95……(1)BR2<0……(2)其中,BR2是将光线方向设为正,将从第2透镜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至在第2透镜后表面向像高角的光线所通过的位置(P2)为止的距离设为A,将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设为D4时,BR2=A/D4。f为全系统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从而能够对应于高像素化而良好地校正诸像差,同时小型且高性能。

Description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本案是申请日为2007年11月8日,申请号为200710169294.0,发明名称为“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相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申请案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上成像被摄体的光学像的摄像透镜,以及将由该摄像透镜形成的光学像变换成摄像信号的相机模组,以及装载该摄像透镜而进行摄影的带摄像头的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等适当的固定焦点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极其小型化及高像素化在发展。因此,摄像设备本体,以及装载于其的透镜也要求小型且高性能。而且,为了对应高像素的摄像元件,还要求焦阑性(telecentric),即,主光线相对于光轴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接近于平行(摄像面的入射角度相对于摄像面的法线几乎零)。以往以来,作为小型的摄像透镜开发了3片构成的透镜(参照专利文献1至9)。在专利文献1、2及专利文献3(实施例1)记载有在第1透镜和第2透镜之间配置孔径光阑的、所谓中光阑构成的摄像透镜。然而,在中光阑的构成的情况下,若要缩短透镜系的全长,在摄像面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则变大,从而焦阑性变差。因此,为了确保焦阑性考虑把孔径光阑配置在最物体侧的办法。在专利文献3(实施例2)以及专利文献4乃至9中,记载有将孔径光阑配置在最物体侧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2003-3227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2005-3523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公开2005-17440号公报 
【专利文献4】专利公开2005-292235号公报 
【专利文献5】专利公开2005-345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6】专利公开2004-4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7】专利公开2004-226487号公报 
【专利文献8】专利公开2004-240063号公报 
【专利文献9】专利公开2006-478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伴随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希望开发具有更高的光学性能的透镜。尤其希望开发一种不但谋求小型化,而且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或色像差的摄像透镜。并且,在把孔径光阑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时,有制造不均匀感度(由制造不均匀而导致的光学性能的变化程度)变大的倾向,有不能大量生产的倾向。从而希望开发出把孔径光阑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而确保焦阑性,同时抑制制造不均匀感度的摄像透镜。 
本发明鉴于如上述问题点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应于高像素化可良好地校正诸像差的小型且高性能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本发明的第1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并且,第1透镜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而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f/f3<0.95  ……(1) 
BR2<0  ……(2) 
其中,BR2是将光线方向设为正,将从第2透镜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至在第2透镜后表面向像高角的光线通过的位置P2为止的距离为A,将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为D4时,BR2=A/D4。而且,f为全系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1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这样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从而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对光轴平行)变得容易,在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的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2),在周边部, 第2透镜的后表面比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位于更靠近物体侧。由此,可以使光线的射出角度成为钝角,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并且,通过满足条件式(1),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被最佳化,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或色像差。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1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或者更加良好的制造适用性,最好适当满足以下的条件。 
0.22<(D3+D4)/f<0.43 ……(3) 
其中,f为全系的焦距,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υd2>40且,-1.2<f3/f<0.0  ……(4) 
其中,υd2为第2透镜的阿贝数,f为全系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υd2>40且,0.0<f2/f<2.0  ……(5) 
其中,υd2为第2透镜的阿贝数,f为全系统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2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并且,第1透镜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而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f/f3<0.95  ……(1) 
D4/f<0.136  ……(6) 
其中,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f为全系统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2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于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容易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的入射角度接近于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6),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变为较小,易于确切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从而维持良好的 分辨性能。而且,将制造不均匀感度抑制为小的状态可以比较容易缩小全长。而且,也可以抑制材料费。并且,通过满足条件式(1),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被最佳化,主要有利于像面弯曲或色像差的校正。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第2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或者更加良好的制造适用性,最好适当满足以下的条件。 
0.22<(D3+D4)/f<0.43  ……(3) 
其中,f为全系统的焦距,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υd2>40且,(D4+D6)/f<0.31  ……(7) 
其中,υd2为第2透镜的阿贝数,f为全系统的焦距,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D6为第3透镜的中心厚度。 
D6/f≤0.155  ……(8) 
其中,f为全系统的焦距,D6为第3透镜的中心厚度。 
f3/f<-0.4,且-5.6<f2/f<-3.3  ……(10) 
其中,f2为第2透镜的焦距。 
υd2>40,且-1.2<f3/f<0.0  ……(4) 
其中,υd2为d线的第2透镜的阿贝数。 
f3/f<-1.66且,0.1<|f1/f2|<0.5  ……(11) 
其中,f1为第1透镜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 
-0.5<f1/f2<-0.1  ……(11)” 
其中,f1为第1透镜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3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并且,第1透镜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0.22<(D3+D4)/f<0.43  ……(3) 
0<f2/f<1  ……(9) 
其中,f为全系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在本发明的第3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于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易于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抑制全长的同时,容易地适当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还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而且,通过满足条件式(9),第2透镜的光学能力被最佳化,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或畸变像差。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3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最好满足以下的条件。 
υd2>40且,-1.2<f3/f<0.0  ……(4) 
其中,υd2为第2透镜的阿贝数,f为全系统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4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中,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并且,第1透镜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并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第3透镜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0.22<(D3+D4)/f<0.43  ……(3) 
f3/f<-0.4且,-5.6<f2/f<-3.3  ……(10) 
此处,f为全系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在本发明的第4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易于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容易地 抑制全长的同时适当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还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而且,通过满足条件式(10),第2透镜及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平衡被最佳化,有利于校正诸像差。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第5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并且,第1透镜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而成,第3透镜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0.22<(D3+D4)/f<0.43  ……(3) 
f3/f<-1.66且,0.1<|f1/f2|<0.5  ……(11) 
此处,f为全系的焦距,f1为第1透镜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在本发明的第5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于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易于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3),易于在抑制全长的同时适当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还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而且,通过满足条件式(11),第1透镜、第2透镜及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平衡被最佳化,有利于校正诸像差。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第6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并且,第1透镜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而成,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0.85<f2/{f3·(45-υd2)}<-0.13  ……(12) 
此处,υd2为第2透镜的阿贝数,f2为第2透镜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6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这样的较少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 径光阑配设在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易于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12),适当控制第2透镜及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和第2透镜的分散,能够在减少色像差的同时减少由制造时的偏移而发生的像面变动,从而可以获得制造适用性出色的透镜系。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6观点所涉及的摄像头镜中,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或更加良好的制造适应性,适当满足以下的条件为理想。 
BR2<0  ……(2) 
此处,BR2是将光线方向设为正,将从第2透镜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至在第2透镜后表面向像高角的光线通过的位置P2为止的距离设为A,将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射为D4时,BR2=A/D4。 
0.22<(D3+D4)/f<0.43  ……(3) 
D6/f≤0.155  ……(8) 
此处,f为全系统的焦距,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D6为第3透镜的中心厚度。 
D4/f<0.136  ……(6) 
此处,f为全系统的焦距,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本发明的第7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并且,第3透镜,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的同时,像侧的面在周边部为凸形状,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f/R6<-0.4  ……(13) 
此处,R6为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f为全系统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7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易于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 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最佳化配置在最摄像面侧的第3透镜的形状,能够在良好地校正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的同时,容易地确保焦阑性。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本发明的第7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为了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最好满足以下的条件。 
-1.2<f3/f<0.0  ……(14) 
此处,f为全系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0.22<(D3+D4)/f<0.43  ……(3) 
其中,D3为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0<f2/f<1  ……(9) 
其中,f2是第2透镜的焦距。 
υd2>40且,-1.2<f3/f<0.0  ……(4) 
其中,υd2为d线的第2透镜的阿贝数,f3是第3透镜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8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 
D4/f<0.136  ……(6) 
-0.85<f2/{f3·(45-υd2)}<-0.13  ……(12) 
-2.5<f/f3<0.0且,0.5<f2/f  ……(15) 
此处,D4为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υd2为第2透镜的阿贝数,f为全系的焦距,f2为第2透镜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在本发明的第8观点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适当构成各透镜,而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尤其,由于孔径光阑配设在第1透镜的物体侧,所以,易于进行全长的缩短化和焦阑性即主光线对摄像面的入射角度接近垂直(相对于光轴平行),从而可以获得有利于摄像元件特性的光学性能。而且尤其是,通过满足条件式(6),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变得比较小,而容易确切地确保光线的射出角度,保持良好的分辨性能。而且,能够在将制造不均匀感度抑制为较小的状态下比较容易地缩 小全长。而且,也可以抑制材料费。而且,通过满足条件式(12),能够适当控制第2透镜及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和第2透镜的分散减少色像差,并且减少由制造时的偏移而发生的像面变动,从而可以获得制造适用性出色的透镜系。进一步,通过满足条件式(15),第2透镜及第3透镜的光学能力平衡被最佳化,而有利于校正诸像差。由此,可以获得对应于高像素化的高光学性能。 
在本发明的各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第2透镜及第3透镜为非球面透镜为理想。通过最佳化各透镜的非球面形状,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 
例如,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如下那样的非球面:即形状在物体侧随着向周边行进与光轴附近相比发生变化。例如优选为,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或几乎平面的形状,随着朝向周边行进而成为凸形状那样的非球面形状。 
并且,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形状优选为如下那样的非球面:即形状在物体侧随着向周边行进与光轴附近相比发生变化。例如优选为,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而随着朝向周边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光轴附近还小的凹形状的非球面形状。 
而且,第3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形状优选为,随着朝向周边行进,与光轴附近相比,在中途形状向像侧变化,最终形状向物体侧变化的非球面形状。例如优选为,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在中途成为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凹形状,随着向周边行进而成为凸形状那样的非球面形状。 
基于本发明的相机模组,具备由本发明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和,输出与由该摄像透镜而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由本发明的相机模组,基于由本发明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而获得的高分辨的光学像,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像信号。 
在基于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设备中,具备由本发明的相机模组。 
在基于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设备中,基于由本发明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获得的高分辨的光学像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像信号,并基于该摄像信号可以得到高分辨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各观点所涉及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使各透镜的构成最佳化,因此,可以实现对应于高像素化而良好地校正了诸像差的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系统。并且,通过满足适当理想条件,可以获得更良好的光学性能。或者可以获得大量生产的制造适用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相机模组或者移动终端设备,由于输出了与由上述本发明的高性能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而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摄像信号,从而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像信号。尤其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设备,根据其摄像信号,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像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2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3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4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5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6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7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8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9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0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1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2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3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剖面图。 
图14(A)~(B)是关于条件式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透镜数据。 
图28是概括表示各构成组和各实施例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29是概括表示条件式和权利要求项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43(A)~(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一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模组的一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中:1~相机部,4~支撑基板,5~柔性基板,6~外部连接端子,L1~第1透镜,L2~第2透镜,L3~第3透镜,GC~玻璃板,St~孔径光 阑,Ri~从物体侧至第i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体侧数第i和第i+1个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该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15(A)、图15(B))的透镜构成。图2~图13表示第2~第13构成例。这些对应于后述的第2~第13的数值实施例(图16(A)、图16(B)~图27(A)、图27(B))的透镜构成。在图1~图13中,符号Ri表示,包括孔径光阑St在内,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为作为第1号并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号的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个面和第i+1个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各构成例的基本构成皆相同。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适用于利用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各种摄像设备,尤其是比较小型的移动终端设备,例如数码静态相机、带摄像头的手机、及PDA等。图43(A)(B)作为移动终端设备的一例,表示带摄像头的手机。该带摄像头的手机具备上部筐体2A和下部筐体2B,两者向图43(A)的箭头方向旋转自如地被构成。在下部筐体2B设置有操作键21等。在上部筐体2A设置有相机部1(图43(B))及显示部22(图43(A))等。显示部22由LCD(液晶面板)或EL(Electro-Luminescence)面板等的显示面板构成。显示部22配置在折叠时成为内面的侧。在该显示部22除显示有关电话功能的各种菜单外,还可以显示通过相机1而摄像的图像等。相机部1,例如配置在上部筐体2A的背面侧。此处,设置相机部1的位置不限定于此。相机部1具有组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相机模组。 
图44表示使用于相机部1的相机模组的一构成例。该相机模组,具备收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镜筒3、支撑镜筒3的支撑基板4、在支撑基板4上设置在对应于摄像透镜的成像面的位置的摄像元件。该相机模组,还具备:电连接在支撑基板4的摄像元件的柔性基板5、电连接在柔性 基板5并且以能够连接于带摄像头的手机等的终端设备本体侧的方式而构成的信号处理电路的外部连接端子6。这些构成要素被一体构成。 
在该相机模组中,由摄像透镜而形成的光学像通过摄像元件变换成电摄像信号,该摄像信号通过柔性基板5及外部连接端子6,被输出到终端设备本体侧的信号处理电路。因此,在该相机模组中,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像信号。在终端设备本体侧,根据该摄像信号可以生成高分辨的图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如图1~图13所示,沿光轴Z1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L1、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为了确保焦阑性,光学孔径光阑St尽量配置在物体侧为理想,在各构成例中,孔径光阑St均配置在第1透镜L1的前侧、透镜系的最靠近物体侧。在该摄像透镜的成像面Simg配置CCD等的摄像元件。按照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构成,在第3透镜L3和摄像元件之间配置各种光学部件。例如,配置摄像面保护用玻璃罩或红外截止滤光片等的平板状的玻璃板GC。 
第1透镜L1、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分别为了以少数的透镜片数谋求小型化,同时校正诸像差,两面为非球面形状为理想。此时,由于塑料透镜有利于非球面透镜的加工,因此,采用适当的塑料透镜为理想。 
第1透镜L1,在光轴附近具有正的折射力。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朝向物体侧成为凸形状。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在第1、第2、第4、第5、第6、第7及第8的构成例(图1、图2、图4、图5、图6、图7及图8),在光轴附近在像侧成为凹形状,在光轴附近成为正弯月形透镜的构成。并且,在第3、第10、第11、第12及第13的构成例(图3、图10、图11、图12及图13),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朝向像侧成为平面形状,在光轴附近成为平凸透镜的构成。而且,在第9的构成例(图9)中,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在像侧成为凸形状,在光轴附近成为双凸透镜的构成。第1透镜L1的阿贝数υd1为υd1>50为理想。 
而且,第1透镜L1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如下那样的非球面:即随着向周边行进与光轴附近相比物体侧的形状发生变化。优选为,例如在光轴附近 为凹形状或者接近于平面的形状,随着向周边行进而成为凸形状那样的非球面形状。 
第2透镜L2,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在物体侧成为凹形状,并且像侧的面在光轴近旁在像侧成为凸形状,在光轴附近成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的构成。 
将第2透镜L2作为非球面形状时,优选为使物体侧的面的形状成为如下那样的非球面形状:例如在物体侧随着向周边行进相比于光轴附近形状发生变化。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在周边部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光轴附近小(成为更强的凹面)那样的形状为理想。 
第3透镜L3,在光轴附近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在物体侧成为凸或凹形状。像侧的面,在光轴附近在像侧成为凹形状。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例如在光轴附近朝向像侧成为凹形状,在光轴附近成为正弯月形透镜的构成。 
第3透镜L3的阿贝数υd3,优选为υd3>50。 
因此,第3透镜L3是配置在最靠近摄像面侧的透镜。为此,在第3透镜L3,与第1透镜L1及第2透镜L2相比光束按每个视角被分离。从而,在第3透镜L3通过适当使用非球面容易校正每个视角的像差,并容易校正像面弯曲(像面湾曲)及畸变像差。并且,容易确保焦阑性。为此,使第3透镜L3的在光轴附近的形状和在周边部的形状不同为理想。具体地将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例如,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在朝向周边部的中途为接近于平面,或者,在光轴附近为凸形状,在朝向周边部的中途为凹形状。 
而且,第3透镜L3的像侧的面优选为如下那样的非球面形状:即随着向周边行进与光轴近旁相比,在中途形状向像侧发生变化,而最终向在物体侧变化。例如,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在中途成为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大的凹形状,随着向周边行进而成为凸形状那样的非球面形状为理想。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中的至少一种为理想。 
f/f3<0.95  ……(1) 
更优选为, 
f/f3<0.7  ……(1)′, 
BR2<0.1  ……(2-0), 
BR2<0  ……(2)为理想。 
BR2<-0.2  ……(2-1)更为理想。 
BR2<-0.32  ……(2-2)更为理想。 
0.22<(D3+D4)/f<0.43  ……(3) 
0.25<(D3+D4)/f<0.40  ……(3)′为理想。 
υd2>40且,-1.2<f3/f<0.0  ……(4) 
另外,在式(4),f3/f满足 
-1.0<f3/f<0.0  ……(4)′为理想。 
υd2>40且,0.0<f2/f<2.0  ……(5) 
D4/f<0.136  ……(6) 
υd2>40且,(D4+D6)/f<0.31  ……(7) 
D6/f≤0.155  ……(8) 
0.0<f2/f<1.0  ……(9) 
f3/f<-0.4且,-5.6<f2/f<-3.3  ……(10) 
另外,在式(10)中,f2/f满足 
-5.6<f2/f<-3.7  ……(10)′为理想。 
f3/f<-0.4且,0.5<f2/f  ……(10A) 
f3/f<-1.66且,0.1<|f1/f2|<0.5  ……(11) 
另外,在式(9)中,f1/f2满足 
0.1<f1/f2<0.5  ……(11)′或者 
-0.5<f1/f2<-0.1  ……(11)″为理想。 
-0.85<f2/{f3·(45-υd2)}<-0.13  ……(12) 
f/R6<-0.4  ……(13) 
-1.2<f3/f<0.0  ……(14) 
-2.5<f/f3<0.0且,0.5<f2/f  ……(15) 
另外,在以上的条件式中, 
f:全系统的焦距 
f1:第1透镜L1的焦距 
f2:第2透镜L2的焦距 
f3:第3透镜L3的焦距 
D3: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 
D4: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 
D6:第3透镜L3的中心厚度 
R6: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υd2:第2透镜L2的阿贝数。 
而且,在条件式(2-0)、(2)、(2-1)、(2-2)中,BR2是将从第2透镜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到在第2透镜后表面超向像高角的光线所通过的位置P2为止的距离设为A,将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设为D4时,BR2=A/D4。另外,将光线的进行方向(从物体侧朝向像侧的方向)设为正。在图14(A)、图14(B)表示该BR2的概念。由于D4是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所以比0大。于是,若A>0,则BR2>0。成为A>0的是,如图14(A)所示,将光线的进行方向设为正时,在周边部,第2透镜后表面比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位于更靠近像侧。而且,若A<0,则BR2<0。成为A<0的是,如图14(B)所示,将光线的进行方向设为正时,在周边部,第2透镜后表面比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位于更靠近物体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考虑各条件式的理想的构成例。例如,大致可以分别考虑6种理想的构成。在图29表示这些构成组和条件式的关系,以及与后述的实施例的对应关系。 
<第1构成组> 
(基本构成1-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而成,并且为满足条件式(1)、(2)的构成。 
将基本构成1-1作为基本,为以下理想的构成也可以。 
(构成1-2) 
满足基本构成1-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3)的构成。 
(构成1-3) 
满足基本构成1-1或构成1-2,进一步满足条件式(4)的构成。 
(构成1-4) 
满足基本构成1-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5)的构成也可以。 
而且,在构成1-1~1-4中,满足条件式(2-1)或者条件式(2-2)的构成也可以。 
<第2构成组> 
(基本构成2-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而成,并成为满足条件式(1)、(6)的构成。 
将基本构成2-1作为基本,为以下理想的构成也可以。 
(构成2-2) 
满足基本构成2-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3)的构成。 
(构成2-3) 
满足构成2-2,进一步满足条件式(7)的构成。 
(构成2-4) 
满足构成2-2或者2-3,进一步满足条件式(8)的构成。 
另外也可以是以下的优选构成。 
(构成2-5) 
满足基本构成2-1,并满足条件式(10)的构成。 
(构成2-6) 
满足基本构成2-1,并满足条件式(4)的构成。 
(构成2-7) 
满足基本构成2-1,并满足条件式(11)的构成。 
(构成2-8) 
满足基本构成2-1,并满足条件式(11)”的构成。 
而且,在构成2-1~2-4,满足条件式(4)且条件式(5)的构成也可以。或者,在构成2-1~2-4,满足条件式(3)′、条件式(4)′或者满足条件式(9)的构成也可以。 
<第3构成组> 
(基本构成3-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并满足条件式(3)、(9)的构成。 
将基本构成3-1作为基本,为以下理想的构成也可以。 
(构成3-2) 
满足基本构成3-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4)的构成。 
而且,在构成3-1、3-2,满足条件式(3)′或者条件式(4)′的构成也可以。 
<第4构成组> 
(基本构成4-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第3透镜L3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并成为满足条件式(3)、(10)的构成。 
<第5构成组> 
(基本构成5-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而成,第3透镜L3由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而成,并满足条件式(3)、(11)的构成。 
而且,将基本构成5-1作为基本,满足条件式(11)′或者条件式(11)″的构成也可以。 
<第6构成组> 
(基本构成6-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第1透镜L1、第2透镜L2、第3透镜L3,第1透镜L1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透镜而成,第2透镜L2由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透镜而成,并满足条件式(12)的构成。 
将基本构成6-1作为基本,为以下理想的构成也可以。 
(构成6-2) 
满足基本构成6-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2)的构成。 
(构成6-3) 
满足构成6-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3)、(8)的构成。 
(构成6-4) 
满足构成6-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6)的构成。 
而且,在构成6-1~6-4,满足条件式(2-1)或者条件式(2-2)的构成也可以。 
<第7构成组> 
(基本构成7-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L1、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L2、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L3,第3透镜L3,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同时像侧的面在周边部为凸形状,并且为满足条件式(13)的构成。 
将基本构成7-1为基本,为以下理想的构成也可以。 
(构成7-2) 
满足基本构成7-1,进一步满足条件式(14)的构成。 
另外也可以是以下的优选构成。 
(构成7-3) 
满足基本构成7-1,并满足条件式(3)的构成。 
(构成7-4) 
满足基本构成7-1,并满足条件式(9)的构成。 
(构成7-5) 
满足基本构成7-4,并满足条件式(4)的构成。 
<第8构成组> 
(基本构成8-1)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孔径光阑St、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L1、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L2、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L3,并满足条件式(6)、(12)、(15)的构成。 
以下,说明如上述构成的摄像透镜的作用及效果。 
在该摄像透镜中,整体以3片这样的较少透镜构成,关于透镜的形状或光学能力(power)分配等,通过组合适当的条件而使各透镜的构成整体最佳化,可以谋求小型化和高性能化。 
而且,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将孔径光阑St配置在第1透镜L1的前侧,可以获得有利于确保全长缩短和焦阑性的透镜系。并且,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最佳化各面的非球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校正像差。为了对应高像素的摄像元件,要求焦阑性,即主光线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相对于光轴接近于平行(在摄像面的入射角度相对于摄像面的法线接近零)。在该摄像透镜中,例如,将作为最靠近摄像元件的最终透镜面的第3透镜L3的像侧面的形状形成为在光轴附近在像侧为凹形状而在周边部在像侧为凸形状那样的形状,从而能够按每个视角适当校正像差,并使得将向摄像元件的光束的入射角度控制为一定的角度以下。由此,不但可以减少在成像面全领域的光量不均匀,而且,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 
各条件式的作用·效果为如下。 
条件式(1)规定第3透镜L3的适当的光学能力。通过满足条件式(1),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被最佳化,主要有利于像面弯曲和色像差的校正。 
条件式(2-0)、(2)、(2-1)、(2-2)与第2透镜的形状相关,当BR2的值接近0时,第2透镜L2的后表面周边部的位置P2接近于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当BR2为正时,如图14(A)所示,第2透镜L2的后表面周边部的位置P2比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更靠近像侧,当BR2为负时,如图14(B)所示,第2透镜L2的后表面周边部的位置P2比前表面的光轴顶点位置P1位于更靠近物体侧。当BR2接近0,进而负的值越大,可以使光线的射出角度成为钝角,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 
条件式(3)规定第1透镜L1和第2透镜L2之间的距离与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之间的适当的关系。通过满足条件式(3),抑制全长的同时,容易确保光线的射出角度,还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若高于条件式(3)的上限,则全长变长,并不利于校正像面弯曲。若低于下限,则不能适当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另外,更理想的是通过将数值范围作为条件式(3)′的范围,而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 
条件式(4)规定在第2透镜L2的阿贝数为υd2>40时的第3透镜L3的适当的光学能力。在条件式(4),若f3/f超过上限,则主要不利于校正轴上像差及像散差。若超出下限,则主要不利于校正像面弯曲、畸变像差及倍率的色像差。另外,更理想的是通过将f3/f的数值范围作为条件式(4)′的范围,而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 
条件式(5)规定在第2透镜L2的阿贝数为υd2>40时的第2透镜L2的适当的光学能力。通过满足条件式(5),可以良好地保持在第2透镜L2发生的倍率色像差及像面弯曲和畸变像差。若f2/f超出条件式(5)的上限或下限,则主要不利于校正像面弯曲、畸变像差。 
条件式(6)规定第2透镜L2的适当的中心厚度。通过满足条件式(6),第2透镜L2的中心厚度变得比较小,并适当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的同时,容易维持良好的分辨性能。并且,在将制造不均匀感度抑制为小的状态下可以比较容易缩小全长。 
条件式(7)规定在第2透镜L2的阿贝数为υd2>40时的第2透镜L2及第3透镜L3的的适当的中心厚度。通过满足条件式(7),适当保持分辨性能和光线的射出角度,并将制造不均匀感度抑制为小的同时,有利于全长的缩短化。 
条件式(8)规定第3透镜L3的适当的中心厚度。通过以满足条件式(8)的方式缩小第3透镜L3的中心厚度,而适当保持分辨性能和光线的射出角度,并将制造不均匀感度抑制为小的同时,有利于全长的缩短化。通过满足条件式(8),可以比较容易缩短全长。并且,可以控制材料费。 
条件式(9)规定第2透镜L2的适当的光学能力。通过满足条件式(9),第2透镜L2的光学能力被最佳化,主要有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和畸变像差。若超过上限和下限,主要不利于校正像面弯曲和畸变像差。 
条件式(10)规定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适当的光学能力。通过满足条件式(10),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平衡被最佳化,有利于校正诸像差。 
在f3/f<-0.4的状态下,第3透镜L3的负的光学能力变弱,与负的光学能力强时相比,轴上像差、像散差、像面弯曲和畸变像差的平衡不够充分。在第3透镜L3的负的光学能力弱的条件下,通过使第2透镜L2的负的光学能力处于条件式(10)的范围内,可以良好地保持诸像差的平衡。在条件式(10),若第2透镜L2的负的光学能力的范围超过上限及下限,则不能保持诸像差的平衡。另外,更理想的是通过将数值范围处于条件式(10)′的范围,可以获得更良好的光学性能。 
条件式(10)是,第2透镜L2具有负的光学能力时的理想的条件,但是,条件式(10)具有正的光学能力时,通过满足条件式(10A),可以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 
条件式(11)规定各透镜的适当的光学能力。通过满足条件式(11),第1透镜L1、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被最佳化,有利于校正诸像差。 
在f3/f<-1.66的状态下,第3透镜L3的负的光学能力变弱,与负的光学能力强时相比,轴上像差、像散差(非点格差)、像面弯曲和畸变像差的平衡不够充分。在第3透镜L3的负的光学能力弱的条件下,通过适当规定|f1/f2|的值,而可以良好地保持诸像差的平衡。 
若超过0.1<|f1/f2|<0.5的上限,则与第1透镜L1的正的光学能力相比,第2透镜L2的光学能力过于强,而难以同时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彗星像差和色像差。若超出下限,则难以校正像面弯曲和彗星像差,而不能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另外,更理想的是通过将数值范围处于条件式(11)′或(11)″的范围,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 
条件式(12)规定第2透镜L2的光学能力(1/f2)及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1/f3)以及第2透镜L2的分散的适当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减少透镜系整体的色像差。若脱离条件式(12)的上限及下限,则轴上及倍率色像差的平衡失调,而不能同时良好地保持轴上及倍率色像差。为了减少整体的色像差,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平衡非常重要,此时,优选为,对第2透镜L2使用阿贝数小的材料时第2透镜L2的光学能力变弱,相反当第2透镜L2的阿贝数υd2较大时第2透镜L2的光学能力变强。通过满足条件式(12),阿贝数υd2的值以45为界线,第2透镜L2的光学能力和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被适当控制。 
条件式(13)规定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的适当的形状。以满足条件式(13)的方式而将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的凹形状形成得比较强,从而在良好地维持像面弯曲和畸变像差的同时,适当保持光线的射出角度,而容易确保焦阑性。 
条件式(14)规定第3透镜L3的适当的光学能力。在条件式(14),若f3/f超出上限,则主要不利于校正轴上像差和像散差。若超出下限,则主要不利于像面弯曲、畸变像差和倍率的色像差的校正。 
条件式(15)规定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适当的光学能力,通过满足条件式(15),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光学能力的平衡被最佳化,有利于校正诸像差。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通过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而进行了各透镜的构成的最佳化,从而,可以实现对应于高像素化良好地校正诸像差的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系。而且,通过满足适当的理想条件,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光学性能。或者,可以获得量产性出色的制造适用性。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模组或移动终端设备,输出与借助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性能的摄像透镜而形成的光学像相对应的电信号,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像信号。尤其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终端设备,根据其摄像信号可以获得高分辨的摄影图像。 
[实施例]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具体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概括第1乃至第13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 
作为实施例1,在图15(A)、图15(B)表示对应于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的透镜数据。尤其,在图15(A)表示其基本的透镜数据,在图15(B)表示有关非球面的数据。在图15(A)所示的透镜数据的面号码S i栏表示,将包括孔径光阑St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号的第i个(i=1~9)面的号码。在曲率半径Ri一栏表示,对应于在图1附加的符号Ri的从物体侧起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的值(mm)。对于面间隔Di一栏,同样也表示从物体侧起第i个面Si和第i+1个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mm)。Ndj表示从物体侧起第j个(j=1~4)的光学要素的对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的值。υdj一栏表示从物体侧起第j个光学要素的对d线的阿贝数的值。 
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第1透镜L1、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两面皆为非球面形状。在图15(A)的基本透镜数据,作为这些的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表示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图15(B)作为非球面数据表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紧接着它的数值为以10为底的“幂指数”,表示以将该10为底的指数函数表示的数值乘以“E”前表面的数值。例如,若为「1.0E-02」,则表示「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记入由以下式(A)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的各系数Bn、KA的值。更详细而言,Z表示从离光轴Z1高度Y位置的非球面上的点向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与光轴Z1垂直的平面)垂直而画的垂线的长度(mm)。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各非球面中,作为非球面系数Bn有效利用偶数次的第4、第6、第8及第10次的系数B4、B6、B8、B10而表示。 
Z=C·Y2/{1+(1-KA·C2·Y2)1/2}+∑Bn·Yn ……(A) 
(n=3以上的整数) 
此处, 
Z:非球面的深度(mm) 
Y:从光轴至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KA:圆锥定数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Bn:第n次的非球面系数 
如同以上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作为实施例2~13,在图16(A)、图16(B)~图27(A)、图27(B)示出了对应于图2~图13所示的摄像透镜的构成的具体的透镜数据。实施例2~13都与实施例1同样,第1透镜L1、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的两面皆为非球面形状。实施例9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如同实施例1,各非球面作为非球面系数Bn有效利用偶数次的第4、第6、第8及第10次的系数B4、B6、B8、B10而表示。实施例2~13中,在除实施例9以外的实施例中,各非球面作为非球面系数Bn有效利用第3次~第10次的偶数次及奇数次的系数B3~B10而表示。 
在图28对各实施例概括表示关于上述各条件式的值。另外,EX.表示实施例。在图28,用阴影强调表示的部分表示其实施例的值处于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 
而且,图29表示上述构成组和条件式的关系,以及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对应关系。 
图30(A)~图30(C)分别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以及畸变像差(畸变像差)。在各像差图表示将e线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和像散图还表示F线(波长486.13nm)、C线(波长656.27nm)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方向(S)、虚线表示正切方向(T)的像差。FNo.表示F值,Y表示像高。 
同样,在图31(A)、图31(B)、图31(C)~图42(A)、图42(B)、图42(C)表示实施例2~1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图。 
从以上的各数值数据及各像差图可以得知,对各实施例,整体以3片的少数透镜片数而最佳化各透镜构成,可以实现良好地校正了像面弯曲或彗星像差等的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系。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实施例,而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还可以取其他值。 

Claims (4)

1.一种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配设有孔径光阑、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射力的第2透镜、具有负的折射力的第3透镜,
上述第3透镜,物体侧的面在光轴附近为凹形状,且像侧的面在周边部为凸形状,
并满足下述条件式:
0.22<(D3+D4)/f<0.43……(3)
f/R6<-0.4……(13)
其中,
R6: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f:全系统的焦距,
D3:第1透镜后表面和第2透镜前表面的在光轴上的面间隔,
D4:第2透镜的中心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述的条件式:
0<f2/f<1……(9)
其中,
f:全系统的焦距,
f2:第2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
υd2>40且,-1.2<f3/f<0.0……(4)
其中,
υd2:d线的第2透镜的阿贝数,
f3:第3透镜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
-1.2<f3/f<0.0……(14)
其中,
f3:第3透镜的焦距。
CN2010101433219A 2006-11-08 2007-11-08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2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03104 2006-11-08
JP2006-303104 2006-11-08
JP2007-285913 2007-11-02
JP2007285913A JP2008139853A (ja) 2006-11-08 2007-11-02 3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機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92940A Division CN101430416B (zh) 2006-11-08 2007-11-08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相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2678A CN101782678A (zh) 2010-07-21
CN101782678B true CN101782678B (zh) 2011-12-28

Family

ID=396013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332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2678B (zh) 2006-11-08 2007-11-08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CN20071016929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0416B (zh) 2006-11-08 2007-11-08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相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929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0416B (zh) 2006-11-08 2007-11-08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相机模组、以及移动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139853A (zh)
CN (2) CN1017826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9198B2 (ja) * 2008-01-15 2013-08-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広角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WO2010079549A1 (ja) * 2009-01-12 2010-07-15 ナルックス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
KR101079025B1 (ko) 2009-05-12 2011-11-02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CN102221739A (zh) * 2010-04-15 2011-10-1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系统
TW201200928A (en) 2010-06-30 2012-01-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Three-piece pickup lens
CN102540417B (zh) * 2010-12-29 2016-01-1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I427354B (zh) 2011-01-20 2014-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攝像用光學透鏡組
TWI428651B (zh) * 2011-01-26 2014-03-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鏡頭組
TWI439721B (zh) * 2012-03-21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鏡片系統
JP5952135B2 (ja) * 2012-08-28 2016-07-13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超小型撮像レンズ
KR102109011B1 (ko) * 2012-12-12 2020-05-1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CN105738985B (zh) * 2016-04-13 2018-08-07 南京昂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小型镜头组
KR102173119B1 (ko) * 2019-11-29 2020-11-0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CN111061045B (zh) * 2020-01-16 2024-07-26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KR102244019B1 (ko) * 2020-05-04 2021-04-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KR102220638B1 (ko) * 2020-05-04 2021-02-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CN114217427B (zh) * 2022-02-23 2022-07-15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2197A (zh) * 2002-12-27 2004-07-14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镜头
US6970306B2 (en) * 2003-01-20 2005-11-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US7085077B1 (en) * 2005-10-11 2006-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lens arr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0074A (ja) * 2003-02-05 2004-08-26 Minolta Co Ltd 撮像レンズ
JP4616566B2 (ja) * 2003-03-12 2011-01-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
JP2004326097A (ja) * 2003-04-09 2004-11-18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387704B2 (ja) * 2003-06-27 2009-12-2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2005292235A (ja) * 2004-03-31 2005-10-20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JP2005345919A (ja) * 2004-06-04 2005-12-15 Seiko Precision Inc 撮像レンズ
JP2005352317A (ja) * 2004-06-11 2005-12-2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183132B2 (ja) * 2004-10-05 2008-11-19 大立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撮影レンズ
JP4894222B2 (ja) * 2004-11-01 2012-03-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4171989B2 (ja) * 2005-03-08 2008-10-29 大立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撮影レンズ系
JP4183092B2 (ja) * 2005-06-28 2008-11-19 大立光電股▲ふん▼有限公司 撮影レンズ
JP2007310046A (ja) * 2006-05-17 2007-11-29 Nidec Copal Corp 撮像レンズ
TWI347449B (en) * 2006-09-07 2011-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taking imag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2197A (zh) * 2002-12-27 2004-07-14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拍摄镜头
US6970306B2 (en) * 2003-01-20 2005-11-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US7085077B1 (en) * 2005-10-11 2006-08-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lens array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92235A 2005.10.20
JP特开2006-84720A 2006.03.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0416A (zh) 2009-05-13
JP2008139853A (ja) 2008-06-19
CN101430416B (zh) 2011-09-28
CN101782678A (zh) 201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2678B (zh)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CN101344632B (zh) 摄像透镜、照相机模组以及摄像设备
CN201417337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机模块、以及摄像设备
CN102650727B (zh) 摄像镜头
CN201765373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设备
CN100582854C (zh) 摄像透镜
CN101276038B (zh) 摄像透镜、照相机模件及移动终端设备
CN101334576B (zh) 摄像装置、照相机模件以及移动终端设备
JP5090832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CN101241225B (zh) 摄像透镜
CN101276043B (zh) 摄像透镜
CN201440183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0476491C (zh) 成像透镜
JP5015720B2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CN100492089C (zh) 摄像透镜
JP2009069195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5022172B2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CN101021605A (zh) 摄像透镜
JP2009069193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2009069194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機器
JP5015719B2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2004302059A (ja) 単焦点レンズ
JP2009098515A (ja) 4枚構成小型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2008076594A (ja) 撮像レンズ、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端末機器
CN100419489C (zh) 单焦点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N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205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50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Saitam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Fujinon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1

Address after: East of Liuxue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9

Address after: 300385 No.2, Hongyuan Road, Xi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lilac road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north of Longtan water canal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