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9671A - 摄像透镜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9671A
CN101089671A CNA2007101100079A CN200710110007A CN101089671A CN 101089671 A CN101089671 A CN 101089671A CN A2007101100079 A CNA2007101100079 A CN A2007101100079A CN 200710110007 A CN200710110007 A CN 200710110007A CN 101089671 A CN101089671 A CN 101089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imaging
object side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100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92089C (zh
Inventor
谷山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89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9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208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208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此摄像透镜从物体侧按顺序具备: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1透镜G1;光阑;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的光学能力的第2透镜G2;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3透镜G3;在近轴附近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的第4透镜G4。且,满足以下条件式,此处,f是全体的焦距;D2是在光轴上的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的空气间隔;TL为从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的距离(空气换算):0.2<D2/f<0.4(1)TL/f<1.3(2)从而,充分确保了用于配置快门机构的内部间隔。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透镜,适合装置于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的数字摄像机或使用银盐胶卷的摄像机等小型的摄像装置的固定焦点的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一般家庭的个人电脑的普及,可以把摄影的风景或人物像等的图像信息,输入到个人电脑的静止数字摄像机(以下简称数字摄像机)正在急速地普及。而且,随着手机的高功能化,在便携式电话上装载图像输入用的模件摄像机的便携式电话也越来越多起来。
在这些摄像装置中使用了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近几年,因这种摄像装置摄像元件的小型化的发展,作为装置整体,也寻求非常小型化。而且,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也在发展,所以可以寻求高解像、高性能化。
作为被用于这种小型化的摄像装置的摄像透镜,如以下专利文献所述的内容。专利文献1、2各自叙述了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专利文献3~6各自叙述了4片构成的摄像透镜。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摄像透镜,光阑配置于从物体侧第2个透镜和第3个透镜之间,专利文献4所述的摄像透镜,光阑配置在最物体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10-48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2-2216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4-30205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5-24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开2005-4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开2005-4028号公报
如上所述,近几年的摄像元件随着小型化及高像素化的发展,特别是对使用于数字摄像机的摄像透镜,要求很高的解像性能和构成的紧凑性。另一方面,携带用模件摄像机的摄像透镜以前主要在成本方面和紧凑性方面被要求,但最近即使携带用模件摄像机也有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发展的倾向,对性能方面的要求也高起来了。
因此,期待着在成本、成像性能及紧凑性方面被综合地改善的多种多样的透镜的开发,例如,希望开发一种低成本且高性能摄像透镜,其在确保可装载于携带用模件摄像机的紧凑性的同时,在性能方面也着眼于向数字摄像机的载置。
对这样的要求,例如,为了谋求紧凑性及低成本化,可以想到透镜片数为3片或4片的构成,为了谋求高性能化,积极使用非球面。此情况下,非球面有助于紧凑性及高性能化,但在制造性方面不利,且成本容易变高,所以希望充分考虑制造性而使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透镜,由3片或4片构成,且使用非球面而构成,但在例如成像性能和紧凑性的并存问题上有不足的部分。
另外,在静止画摄像用的摄像元件上,为了谋求信号噪音的降低等,而要求设置快门机构。关于此快门机构,为了减少光量不均匀,而优选为配置在光学性孔径光阑的附近,为了确保焦阑(tele-center)性,光学性孔径光阑最好配置在最靠近物体侧。然而,根据上述的观点,若把光阑和快门机构配置在比第1透镜更靠近物体侧,则透镜全长会变长,在小型化方面会不利,所以想到配置在透镜系统内部,例如第1透镜和第2透镜之间,从而要求充分确保用于此的空间。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其由4片透镜构成,且充分确保了用于配置快门机构的内部间隔。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按顺序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1透镜;光阑;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的光学能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3透镜;在近轴附近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即
0.2<D2/f<0.4……(1)
TL/f<1.3    ……(2)
其中,f:全体的焦距,D2:在光轴上的第1透镜与第2透镜的空气间隔,TL:从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的距离(空气换算)。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透镜,通过4片透镜构成,在谋求各透镜的光学能力配置或形状的最佳化的同时,对于全体光学能力,通过将第1透镜和第2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隔及透镜长最佳化,从而,充分确保用于在透镜系统内部配置快门机构的空间,而且有利于小型化及高性能化。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透镜最好满足以下条件式。此处,f1是第1透镜的焦距,n1是对第1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v1是对第1透镜的d线的阿贝数,f2是第2透镜的焦距,f3是第3透镜的焦距。通过满足条件式(3),大型化被控制的同时球面像差的增大也被控制。根据满足条件式(4)、(5),轴上色差就被减低。并且,通过满足条件式(6)、(7),可以在良好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等高次像差的同时有利于小型化。
0.7<f1/f<1.2  ……(3)
1.45<n1<1.6   ……(4)
υ1>60         ……(5)
0.8<|f2/f|<1.3……(6)
1.0<f3/f<20   ……(7)
并且,第1透镜、第2透镜、第3透镜及第4透镜最好至少各含一个非球面,由此容易得到很高的像差性能。并且第1透镜最好由光学玻璃而构成,第2透镜、第3透镜及第4透镜最好由树脂材料而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有利于降低诸像差(尤其色像差),且可以实现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按顺序具备: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1透镜;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的光学能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3透镜;在近轴附近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并且,满足规定的条件式,所以一面可以确保为了配置快门机构的充分间隔,一面可以实现小型化的同时也可以确保很高的成像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的图,是对应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2的构成例的图,是对应实施例2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3构成例的图,是对应实施例3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4构成例的图,是对应实施例4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5构成例的图,是对应实施例5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6构成例的图,是对应实施例6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与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与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与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与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与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与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1~6的各摄像透镜的与式(1)~(7)相对应的数值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21是表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22是表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23是表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24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25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像差。
图中:G1~G4-第1透镜~第4透镜,CG-玻璃罩,Si-从物体侧起第i号透镜面,Ri-从物体侧起第i号曲率半径,Di-从物体侧起第i个与第(i+1)个透镜面之间的面间隔,Z1-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此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第1的数值实施例(图7、图8)的透镜构成。同样,图2是表示第2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数值实施例2(图9、图10)的透镜构成。同样,图3表示第3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数值实施例3(图11、图12)的透镜构成。同样,图4示第4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数值实施例4(图13、图14)透镜构成。同样,图5表示第5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数值实施例5(图15、图16)的透镜构成。同样,图6表示第6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数值实施例6(图17、图18)的透镜构成。在图1中,符号Ri表示,把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一个,按照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而依次增加的方式付加符号的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在光轴Z1上的面间隔。并且,各构成例的基本构成都一样,因此,以下以图1所表示的摄像透镜的构成例为基本而说明,根据需要也说明图2~图6的构成例。
此摄像透镜被装载使用于,用CCD和CMOS等摄像元件的携带用模件摄像机或数字摄像机等。此摄像透镜成为沿着光轴Z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如下器件的构成:即第1透镜G1、光阑St、第2透镜G2、第3透镜G3及第4透镜G4。CCD等的摄像元件(未图示)被配置在此摄像透镜的成像面(摄像面)Simg。用于保护摄像面的玻璃罩CG被配置于摄像元件的摄像面附近,第4透镜G4与成像面之间除了玻璃罩CG以外,还可以配置红外线截至滤光片和低通滤波器等其他的光学部件。
第1透镜G1在近轴附近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且,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第1透镜G1最好是弯月形状。关于第1透镜G1,优选为,在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尤其两面最好都为非球面。
第2透镜G2在近轴附近呈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且,具有负的光学能力。第2透镜G2成为弯月形状,但,如第5构成例那样,第2透镜G2在近轴附近呈双凹形状也可以。关于第2透镜G2,例如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最好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尤其,最好两面都为非球面。
第3透镜G3在近轴附近呈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且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第3透镜G3最好是弯月形状,第3透镜G3在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最好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尤其在有效直径的范围内,优选为,物体侧的面越接近周围正的光学能力越弱的非球面形状,像侧的面在有效直径的范围内越接近周围负的光学能力越弱的非球面形状。即,优选为,物体侧的面是在近轴附近成为凸形状而在周围部成为凹形状的非球面,像侧的面是在近轴附近成为凹形状,且在周围部成为凸形状的非球面。
第4透镜G4在近轴附近呈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且,具有正的光学能力,优选为,第4透镜G4在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中至少一个是非球面。尤其优选为,在有效直径的范围内,物体侧的面是越接近周围正的光学能力越弱的非球面形状,像侧的面是越接近周围负的光学能力越弱的非球面形状。也就是说,优选为,物体侧的面为在近轴附近成为凸形状而在周边部成为凹形状的非球面,像侧的面是在近轴附近成为凹形状而在周边部成为凸形状的非球面。
而且,第1透镜G1最好是由分散较小的光学玻璃构成,第2透镜G2、第3透镜G3及第4透镜4,最好全部都由树脂材料构成。
并且,以满足以下条件式而构成。此处,f为全体的焦距,D2为光轴Z1上的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的空气间隔,TL为从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的距离(空气换算)。
0.2<D2/f<0.4……(1)
TL/f<1.3         ……(2)
且,最好满足以下的条件式。此处,第1透镜G1的焦距为f1,全体的焦距为f,第1透镜G1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为n1,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为v1,第2透镜G2的焦距为f2,第3透镜G3的焦距为f3,TL为从第1透镜G1的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其中,封盖玻璃厚度为换算为空气的值)。
0.7<f1/f<1.2    ……(3)
1.45<n1<1.6     ……(4)
v1>60            ……(5)
0.8<|f2/f|<1.3  ……(6)
1.0<f3/f<20     ……(7)
其次,说明如上所述被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之作用及效果。
在摄像透镜中,通过使第1透镜G1和第3透镜G3的光学能力为正,使第2透镜G2的光学能力为负,且以规定的形状构成第1透镜G1、第2透镜G2及第4透镜G4,可以谋求整体光学能力配置和透镜形状的最佳化。通过构成为满足条件式(1)、(2),能够谋求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的空气间隔及透镜长的最佳化。并且,通过将光阑St配置于第1透镜G1的像侧的面和第2透镜G2的物体侧的面之间,有利于小型化。通常,光阑St尽量配置在靠近物体侧的位置上,这样容易确保焦阑性(使入射到摄像元件的主光线的角度与光轴平行)。并且配置快门机构时,为了减少光量的不均匀,最好配置在此光阑St的附近。然而,另一方面,在把光阑St和快门机构配置在比第1透镜G1更靠近物体侧的情况下,由于用于配置这些器件的空间作为光路长被进一步加算,所以,在全体构成的小型化(小尺寸化)方面不利,所以不太理想。
并且,在摄像透镜中,关于第1透镜G1的光学能力满足以下条件式(3),从而在控制大型化的同时,也可以控制球面像差的增大。并且,通过使第1透镜G1由满足条件式(4)、(5)光学玻璃形成,由此可以减少轴上色像差。而且,通过以满足条件式(6)、(7)的方式构成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由此可以良好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等高次像差,而且,有利于小型化。
根据使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及第4透镜G4的各透镜面成为,由偶数次及奇数次的非球面系数所规定的非球面形状,容易用4片这样较少的透镜片数得到较高的像差性能。尤其,通过使各非球面最佳化,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像差校正。例如,使离摄像元件近的第3透镜G3及第4透镜G4的像侧的面在近轴附近在像侧为凹形状,在周围部在像侧成为凸形状,所以可以适当地校正各视角的每个像差,并可以把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束的角度控制到一定的角度以下。由此,可以减少成像面的全领域内的光量不均匀,且有利于像面弯曲及畸变像差的校正。因此,有利于小型化,并可以确保例如能够与装载500万像素的摄像元件的数字摄像机的高成像性能相对应。
通过用树脂材料构成第2透镜G2、第3透镜G3及第4透镜G4,与用玻璃材料构成时相比,可以使复杂的非球面形状更高精度地形成,同时,可以谋求摄像全体的轻量化。这是因为如下缘故,即第2透镜G2~第4透镜G4与第1透镜G1相比拥有复杂的形状,而且尺寸变大。以下,对条件式(1)~(7)的内容详细说明。
条件式(1)是表示相对于全系统的光学能力(1/f)的第1透镜G1与第2透镜G2之间的空气间隔(D2)的大小的量(D2/f)的适当范围的式子。若不足条件式(1)下限,就不能充分确保第1透镜G1与第2透镜G2的间隔D2。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难以缩短全长。
条件式(2)是表示相对于全系统的光学能力(1/f)的从第1透镜的物体侧面到摄像面的距离(TL)大小的量(TL/f)的适当范围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2),可以缩短透镜全长且容易确保第1透镜G1与第2透镜G2之间的间隔D2。若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全长就变长而变为大型化,所以不太理想。
条件式(3)是表示相对于全系统的光学能力(1/f)的第1透镜G1的光学能力(1/f1)的大小的量(f1/f)的适当范围。若不足条件式(1)的下限而使得第1透镜G1的正的光学能力变得过强,则不仅不能充分校正球面像差,而且招来全系统的大型化。另外,若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而使得第1透镜G1的正的光学能力变得过弱的话,就不能充分确保后焦点(back focus)。
条件式(4)、(5)规定了用于第1透镜G1的光学玻璃相对于d线的分散。通过满足条件式(4)、(5),而谋求抑制分散,减少轴上色像差。
条件式(6)是表示相对于全系统光学能力(1/f)的、第2透镜G2的光学能力(1/f2)大小的量(f2/f)的适当范围的式子。若不足条件式(6)的下限而使得第2透镜G2的负的光学能力变得过强,则会招来高次像差的增大。另外,若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而使得第2透镜G2的负的光学能力变得过弱的话,则主要很难对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进行校正。
条件式(7)是表示相对于全系统的光学能力(1/f)的第3透镜G3的光学能力(1/f3)大小的量(f3/f)的适当范围。通过适当分配第3透镜G3的光学能力,可以稳定地实施诸像差的校正和后焦点的充分确保。从而,若不足条件式(7)的下限而使得第3透镜G3的正的光学能力变得过强的话,就不能充分确保后焦点。另外,若超过条件式(7)的上限而使得第3透镜G3的正的光学能力变得过弱的话,就很难进行充分的像差校正。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由于以上述方式构成第1透镜G1~第4透镜G4,并使之满足规定的条件式,所以可以充分确保配置快门机构的空间,并可以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确保较高的成像性能。
【实施例】
然后,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的具体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以第1的数值实施例(实施例1)为基本,汇总说明第1~第6的数值实施例(实施例1~6)。
作为实施例1,在图7、图8表示对图1所示的摄像透镜的构成(第1构成例)相对应的具体透镜数据。图7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图8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作为图7的基本透镜数据,在面编号Si一栏,表示与图1所示的符号Si相对应地,除光阑St外,以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为第一个,以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方式付上符号的第i个(i=1~10)面的编号。在曲率半径Ri一栏,与图1所示的符号Ri相对应地,表示从物体侧数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的值(mm)。关于面间隔Di一栏,对应于图1所示的符号Di,表示从物体侧数第i个的面Si与第i+1个的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mm)。Ndj、vdj一栏,分别表示,包括玻璃罩CG在内,从物体侧数第j个(j=1~5)透镜要素相对于d线(587.6nm)的折射率及阿贝数的值。尚且,付在面号码Si的左侧的记号(*)是表示透镜面为非球面形状,非球面的曲率半径Ri表示光轴附近(近轴附近)的曲率半径的值。除图7的一栏外,作为诸数据同时表示全系统的焦距f(mm)、F号码(FNO.)的值。
作为图8的非球面数据,表示由以下的式(ASP)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子中的各系数Ai、K的值。Z是从位于离开光轴高度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的点向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轴的平面)所引垂线的长度(mm)。作为非球面系数Ai,不仅使用偶数次系数A4、A6、A8、A10,而且还使用奇数次的非球面系数A3、A5、A7、A9
Z=C·h2/{1+(1-K·C2·h2)1/2}+A3·h3+A4·h4+A5·h5+A6·h6+A7·h7+A8·h8+A9·h9+A10·h10……(ASP)
其中,
Z:非球面的深度(mm)
h: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K:离心率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Ai:第i次(i=3~10)的非球面系数。
并且,非球面数据的数值的表示如下。记号“E”表示紧接着它的数值是以10为底数的“幂指数”,表示以10为底数的指数函数所表示的数值乘于“E”前面的数值。例如,若为「1.0E-02」,则表示「1.0×10-2」。
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图9、图10表示对应于第2构成例(图2)的具体透镜数据(实施例2)。同样,图11、图12表示对应于第3构成例(图3)的具体透镜数据(实施例3)。同样,图13、图14表示对应于第4构成例(图4)的具体透镜数据(实施例4)。同样,图15、图16表示对应于第5构成例(图5)的具体透镜数据(实施例5)。同样,图17、图18表示对应于第6构成例(图6)的具体透镜数据(实施例6)。尚且,在实施例1~6中的任意一个,第1透镜G1~第4透镜G4的所有的面也成为非球面形状。
图19是对各实施例概括表示对应于上述条件式(1)~(7)的值。如图9所示,各实施例的值全部成为条件式(1)~(7)的数值范围内。
图20(A)~图20(C)表示关于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图20(A)表示球面像差,图20(B)表示像散,图20(C)表示畸变。在各像差图中,表示以d线(587.6nm)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也表示关于F线(波长486.1nm)、C线(波长656.3nm)的像差。在像散图中实线表示弧矢方向的像差、虚线表示切方向的像差。
同样,有关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在图21(A)~图21(C)中表示。同样,有关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在图22(A)~图22(C)中表示。同样,有关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在图23(A)~图23(C)上表示。同样,有关实施例5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在图24(A)~图24(C)中表示。同样,有关实施例6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在图25(A)~图25(C)中表示。
从以上各透镜数据及各像差图可以得知,对各实施例,实现了充分确保在透镜系统的内部配置快门机构的空间,且可以实现小型化及高性能化。
以上,举了几个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子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种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不限定于在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也可以取其他的值。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使第1~第4透镜的两个面都为非球面,但是不限制于此。

Claims (12)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按顺序备有: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1透镜;光阑;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的光学能力的第2透镜;具有正的光学能力的第3透镜;在近轴附近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4透镜,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即
0.2<D2/f<0.4……(1)
TL/f<1.3     ……(2)
其中,
f:全体的焦距,
D2:在光轴上的第1透镜与第2透镜的空气间隔,
TL:从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0.7<f1/f<1.2      ……(3)
1.45<n1<1.6       ……(4)
v1>60              ……(5)
0.8<|f2/f|<1.3    ……(6)
1.0<f3/f<20       ……(7)
其中,
f1:第1透镜的焦距;
n1: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
v1: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f2:第2透镜的焦距;
f3:第3透镜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3透镜、及上述第4透镜的各自中,在至少一个面包含非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至少含一个非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3透镜、及上述第4透镜全部由树脂材料而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3透镜、及上述第4透镜的各自中,在至少一个面包含非球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至少含一个非球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3透镜、及上述第4透镜,全部由树脂材料而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至少含一个非球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3透镜、及上述第4透镜,全部由树脂材料而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透镜、上述第3透镜、及上述第4透镜,全部由树脂材料而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透镜是由光学玻璃而构成的。
CNB2007101100079A 2006-06-15 2007-06-14 摄像透镜 Active CN10049208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66584 2006-06-15
JP2006166584 2006-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9671A true CN101089671A (zh) 2007-12-19
CN100492089C CN100492089C (zh) 2009-05-27

Family

ID=38474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100079A Active CN100492089C (zh) 2006-06-15 2007-06-14 摄像透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375903B2 (zh)
EP (1) EP1868021B1 (zh)
KR (1) KR100853145B1 (zh)
CN (1) CN100492089C (zh)
AT (1) ATE408852T1 (zh)
DE (1) DE602007000130D1 (zh)
TW (1) TW20080163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2677B (zh) * 2009-01-16 2012-12-0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成像透镜组
TWI426293B (zh) * 2009-06-04 2014-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系統
CN108107549A (zh) * 2017-11-03 2018-06-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9711B2 (ja) * 2006-03-28 2012-06-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932510B2 (ja) * 2007-01-30 2012-05-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5043710B2 (ja) * 2008-02-14 2012-10-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24189B (zh) * 2009-09-15 2014-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鏡頭
JP5589815B2 (ja) * 2010-12-14 2014-09-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830853B2 (ja) * 2010-12-14 2015-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437309B (zh) 2011-05-12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影像拾取鏡頭
CN103123414A (zh) 2012-11-15 2013-05-2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471588B (zh) 2012-12-28 2015-02-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06332B (zh) * 2013-09-27 2015-1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拾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CN113741010A (zh) * 2017-08-08 2021-12-0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96619A (ja) * 1986-10-14 1988-04-2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リアフオ−カス式レンズ
JP3445404B2 (ja) * 1994-08-12 2003-09-08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投影レンズ及び投影装置
JPH1048516A (ja) 1996-08-06 1998-02-20 Hinode:Kk Ccd用レンズ
JP2000180719A (ja) * 1998-12-11 2000-06-30 Minolta Co Ltd 撮影レンズ系
JP3749128B2 (ja) 2001-01-24 2006-02-22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JP2003241081A (ja) * 2002-02-20 2003-08-27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全長の短い単焦点レンズ
JP4138552B2 (ja) 2003-03-31 2008-08-27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623993B2 (ja) * 2003-04-22 2011-02-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5004028A (ja) 2003-06-13 2005-01-06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7206143B2 (en) * 2003-05-13 2007-04-17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form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05024581A (ja) 2003-06-30 2005-01-27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004027A (ja) 2003-06-13 2005-01-06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WO2005047951A1 (ja) * 2003-11-13 2005-05-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208236A (ja) * 2004-01-21 2005-08-04 Sony Corp 単焦点レンズ
JP4790471B2 (ja) * 2005-04-15 2011-10-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4828317B2 (ja) * 2005-09-29 2011-1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US7277238B2 (en) * 2005-10-10 2007-10-02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lens array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2677B (zh) * 2009-01-16 2012-12-0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成像透镜组
TWI426293B (zh) * 2009-06-04 2014-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鏡頭系統
CN108107549A (zh) * 2017-11-03 2018-06-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透镜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91376A1 (en) 2007-12-20
EP1868021A1 (en) 2007-12-19
KR20070119570A (ko) 2007-12-20
TWI348039B (zh) 2011-09-01
EP1868021B1 (en) 2008-09-17
CN100492089C (zh) 2009-05-27
KR100853145B1 (ko) 2008-08-20
ATE408852T1 (de) 2008-10-15
TW200801633A (en) 2008-01-01
US7375903B2 (en) 2008-05-20
DE602007000130D1 (de) 2008-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2089C (zh) 摄像透镜
CN101276043B (zh) 摄像透镜
CN101782678B (zh) 3片构成的摄像透镜
CN101256263B (zh) 摄像透镜
KR100857813B1 (ko) 촬상 렌즈
CN100476491C (zh) 成像透镜
CN101276038B (zh) 摄像透镜、照相机模件及移动终端设备
CN201278038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8441746B2 (en) Wide angle photographic lens assembly
JP5654384B2 (ja) 撮像レンズ
US7342729B2 (en) Imaging lens
KR100851838B1 (ko) 촬상렌즈
CN201508432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7532415B2 (en) Imaging lens
US7724445B2 (en) Bifocal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201765373U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设备
CN101038413B (zh) 摄像透镜
US8824061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1241225A (zh) 摄像透镜
US9829686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11112735A (ja) 撮像レンズ
US9116334B2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2033305B (zh) 变倍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CN100470292C (zh) 摄像透镜
US20070229988A1 (en) Imaging le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3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Saitam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Fujinon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5

Address after: East of Liuxue Road and North of Longtan Canal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Film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7

Address after: 300385 No.2, Hongyuan Road, Xiq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i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Oufei photo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330013 east of lilac road in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xi Province, north of Longtan water canal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OPTICAL-ELECTRONIC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