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2704B -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2704B
CN101772704B CN2008801022250A CN200880102225A CN101772704B CN 101772704 B CN101772704 B CN 101772704B CN 2008801022250 A CN2008801022250 A CN 2008801022250A CN 200880102225 A CN200880102225 A CN 200880102225A CN 101772704 B CN101772704 B CN 101772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luent container
protective cover
instrument
mentioned
analy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22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2704A (zh
Inventor
佐伯博司
藤井善之
东伸保
木藤正明
冈田谦二
杉本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 Hei Hold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797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375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71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832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785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472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1772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2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2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2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15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interfacing components, e.g. fluidic, electrical, optical or mechanical inte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38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integrated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7/00Elements of centrifu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4CENTRIFUGAL APPARATUS OR MACHINES FOR CARRYING-OUT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 B04BCENTRIFUGES
    • B04B7/00Elements of centrifuges
    • B04B7/02Casings; Li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1/03Cuvette constructions
    • G01N21/07Centrifugal type cuvet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5Details of handling test elements, e.g. dispensing or storage,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est metho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9Blood
    • G01N33/4915Blood using flow c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25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having a carousel or turntable for reaction cells or cuvet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6Reagents, handling or stor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1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 B01L2300/042Caps; Plu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1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 B01L2300/043Hinged clos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4Closures and closing means
    • B01L2300/041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 B01L2300/044Connecting closures to device or container pierceable, e.g. films, memb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03Disc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61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channels and/or chambers in a single devices
    • B01L2300/0867Multiple inlets and one sample wells, e.g. mixing, dilu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4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 B01L2400/0403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 B01L2400/0409Moving fluids with specific forces or mechanical means specific forces centrifugal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400/00Moving or stopping fluids
    • B01L2400/06Valves, specific forms thereof
    • B01L2400/0677Valves, specific forms thereof phase change valves; Meltable, freezing, dissolvable plugs; Destructible barriers
    • B01L2400/0683Valves, specific forms thereof phase change valves; Meltable, freezing, dissolvable plugs; Destructible barriers mechanically breaking a wall or membrane within a channel or chamb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2035/00465Separating and mixing arrangements
    • G01N2035/00495Centrifuges
    • G01N2035/00504Centrifuges combined with carous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3Sample carriers with closing or sealing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2035/1027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 G01N2035/1032Dilution or aliquot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9Bloo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36/00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 Y10T436/11Automated chemical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36/00Chemistry: analyt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ing
    • Y10T436/11Automated chemical analysis
    • Y10T436/111666Utilizing a centrifuge or compartmented rot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c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种分析用仪器,其特征在于,构成为:保护罩(2)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卡合,稀释液容器(5)被卡止于稀释液容器收容部(11)的液体保持位置,通过与上述卡合抵抗而将保护罩(2)移动到开放位置使上述注入口(13)露出来解除上述卡合,当将保护罩(2)从开放位置关闭成封闭位置时,保护罩(2)将稀释液容器(5)压入液体排放位置,因而能长时间保存稀释液,且即便使分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也能用简单的操作开启稀释溶液。

Description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的分析中使用的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在分析用仪器内开启保持稀释试样液所用的稀释液的稀释液容器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分析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的方法,已知使用形成有液体流路的分析用仪器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用仪器能使用旋转装置进行流体的控制,并能利用离心力进行试样液的稀释、溶液的计量、固体成分的分离、分离后流体的输送分配、溶液与试剂的混合等,因而能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分析。
特别是试样液的稀释对用于分析微量的试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但由于在测定时每次将所需量的稀释液从外部注入分析用仪器对使用者来说操作性差,因而正在研究能在分析用仪器内预先收容保持有稀释液的稀释液容器并能简便地开启的结构。
如图51A所示,在稀释试样液后进行分析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平7-503794号公报)所记载的分析用仪器中,在分析用仪器内的室50内收容有稀释液容器51。稀释液容器51包括薄膜密封件52和具有划痕53的刚性侧部54。稀释液容器51被保持柱(post)55保持在规定的位置。图51B表示主轴或柱56穿通接受孔57后向室50中伸入的状态。在上述位置上,柱56使稀释液容器51向接受室58侧输送,刚性侧部54沿划痕53割裂,制作出开口59。保持于稀释液容器51内的稀释液通过转子旋转流出,经由出口通道60向接受室58中流动。接受室58是混合室,试样液和稀释液在此混合。
此外,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3-4656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分析用仪器如图52所示是在分析用仪器主体61内收容有液体供给储留器62的结构,保持于液体供给储留器62内的液体试剂63通过抽拉膜64的末端65被导入反应通路66。此后,液体试剂63沿虚线箭头67所示的路线依靠重力自由地流入反应通路66的角68。另外,试样通过将毛细管夹具69导入分析用仪器主体61内的作业进入。符号70、71、72为试剂。
利用离心力来输送溶液的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表平7-500910号公报)中所记载的分析用仪器50B如图53所示,构成为从注入口51B用移液管(pipette)等插入器具向计量室52B注入试样液,并在用计量室52B的毛细管力保持试样液后,通过分析用仪器50B的旋转将试样液向分离室53B输送。这种以离心力作为送液的动力源的分析用仪器通过制成圆盘形状,能将用于进行送液控制的微通道配置成放射状,不会产生多余的面积,因而被用作优选的形状。
分析用仪器50B安设成可自由装拆,作为将安设后的分析用仪器50B旋转驱动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可以想到图26和图27的结构。
这是如图26所示,将已安设试样液的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在关闭门103的状态下将分析用仪器1用夹持器(clamper)116夹持,使转子101转动,将上述试样液在分析用仪器1的内部输送,并进行分析或离心分离。
图27表示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后将门103关闭的状态。在图27中,门103能绕支承轴114转动进行开闭。
在转子101的上表面形成槽102,在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的状态下,分析用仪器1的卡合部15与槽102卡合。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后,若在转子1旋转前关闭门103,则安设后的分析用仪器1通过设于门103侧的夹持器116使转子101的在旋转轴心上的位置利用弹簧105的作用力按压到转子101侧,分析用仪器1与被旋转驱动元件106旋转驱动的转子101一体旋转。符号107表示转子101的旋转中的轴心。
在使用完毕的分析用仪器中残留有作为试样液的血液。因而,在将保护罩2故意开放时可能会引发感染。
在食品及卫生用品、燃料、农药等药剂等的液体保存容器或音像出租等店铺展示用的箱体等带盖容器等中,如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许第3202662号公报)等所示,提供了用于无法使容器的盖无意或故意地打开的各种带锁机构的容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平7-5037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3-46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表平7-5009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许第3202662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使稀释液容器51容易割裂,需使划痕53部分的容器厚度变薄,使稀释液容器51的水分透过率提高。此外,薄膜密封件52也需要采用刚性树脂构件,因而密封部分的水分透过率增高,无法将稀释液容器51内的稀释液长时间保存,通过液量的变动及试剂浓度的变动会对测定精度产生影响。而且,存在有装置需要有使柱55动作的机构而使结构变复杂、导致分析装置的成本变高的技术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使用者所进行的直到安设于分析装置为止的作业有:将试样液用毛细管夹具69的试样采集用毛细管73采集的作业;将毛细管夹具69向分析用仪器主体61内导入的作业;拉开液体供给储留器62的膜64的作业,因而对使用者来说,操作性差且可能会发生误操作。而且,将膜64剥离后就必须废弃,因而存在有垃圾增多而成为使用者的负担的技术问题。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稀释液长时间保存,且即便不使分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也能用简单的操作将稀释溶液开启的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此外,在图27所列举的结构中,当对高速旋转时的分析用仪器1作用有振动或冲击等外力时,分析用仪器1会从转子101浮起而产生分析用仪器1脱离转子101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运转时即使作用有外力,也能避免高速旋转时的分析用仪器脱离转子等问题的发生的安全性高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
此外,若为专利文献4的结构则能比较容易地解除锁机构,并能反复进行盖的开闭,其结果是:在例如血液等担心二次感染的液体及污染物的封入或农药等使用完毕的药品的废弃等时,通过将盖再次开放可进行再次使用,可能会引发污染及二次感染等重大事故。
本发明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能防止盖再次打开的锁机构的带盖容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具有利用离心力朝测定点输送的微通道结构,并用于接入读取上述测定点的反应液,其特征在于,设有: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保护罩,该保护罩在开放位置露出在上述微通道结构中采集试样液的注入口,在封闭位置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一部分,防止试样液从上述注入口飞散;稀释液容器,该稀释液容器为在内部保持稀释液而将开口部用密封构件封闭;稀释液容器收容部,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形成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内部,可自由移动地将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于液体保持位置和液体排放位置;突出部,该突出部朝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中的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设置,将移动到上述液体排放位置的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上述密封构件弄破来开启上述稀释液容器,构成为通过从开放位置到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的开闭使上述稀释液容器移动到上述密封构件与上述突出部卡合弄破的上述开放位置,并且构成为上述稀释液容器与移动到开放位置使上述注入口露出前的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卡合,将上述稀释液容器在上述液体保持位置卡止使得上述稀释液容器不会移动到上述液体排放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稀释液容器中在上述保护罩侧设置弹簧锁部,上述稀释液容器和移动到开放位置使上述注入口露出前的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与上述稀释液容器的弹簧锁部卡合,上述稀释液容器被卡止于稀释液容器收容部的液体保持位置,构成为通过与上述稀释液容器的弹簧锁部和上述保护罩的卡合抵抗而将上述保护罩移动到开放位置使上述注入口露出来解除上述卡合,将上述保护罩从开放位置关闭到封闭位置时,保护罩与稀释液容器的上述弹簧锁部的上述保护罩侧的面抵接,将上述稀释液容器推入上述液体排放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的特征在于,上述稀释液容器的贴有上述密封构件的密封面是倾斜地形成的。
此外,还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分析仪器主体中设有使卡止夹具朝上述移动路径中突出的孔,在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在液体保持位置贯通上述孔与上述卡止夹具卡合而卡止上述稀释液容器的槽。
此外,还具有如下特征:上述稀释液容器中,与被上述密封构件密封的开放部相反一侧的底部以圆弧面形成。
本发明的分析装置安设有如下分析用仪器,该分析用仪器设有: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保护罩,该保护罩在开放位置露出在上述微通道结构中采集试样液的注入口,在封闭位置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一部分,防止试样液从上述注入口飞散;稀释液容器,该稀释液容器为在内部保持稀释液而将开口部用密封构件封闭;稀释液容器收容部,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形成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内部,可自由移动地将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于液体保持位置和液体排放位置;突出部,该突出部朝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的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设置,将移动到上述液体排放位置的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上述密封构件弄破来开启上述稀释液容器,构成为通过从开放位置到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的开闭使上述稀释液容器移动到上述密封构件与上述突出部卡合弄破的上述开放位置,并且构成为上述稀释液容器与移动到开放位置使上述注入口露出前的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卡合,将上述稀释液容器在上述液体保持位置卡止使得上述稀释液容器不会移动到上述液体排放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驱动元件,该旋转驱动元件使上述分析用仪器绕轴心旋转和停止,将试样液和从上述稀释液容器中排放出的稀释液输送到测定室;以及分析元件,该分析元件接入上述测定室的溶液并进行分析。
本发明的分析方法使用下述分析用仪器,该分析用仪器设有: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保护罩,该保护罩在开放位置露出在上述微通道结构中采集试样液的注入口,在封闭位置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一部分,防止试样液从上述注入口飞散;稀释液容器,该稀释液容器为在内部保持稀释液而将开口部用密封构件封闭;稀释液容器收容部,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形成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内部,可自由移动地将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于液体保持位置和液体排放位置;突出部,该突出部朝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中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设置,将移动到上述液体排放位置的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上述密封构件弄破来开启上述稀释液容器,构成为通过从开放位置到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的开闭使上述稀释液容器移动到上述密封构件与上述突出部卡合弄破的上述开放位置,并且构成为上述稀释液容器与移动到开放位置使上述注入口露出前的封闭位置的上述保护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卡合,将上述稀释液容器在上述液体保持位置卡止使得上述稀释液容器不会移动到上述液体排放位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分析用仪器的保护罩开放将试样液滴注在露出的注入口进行采集,通过上述保护罩的从开放位置到封闭位置的操作,将上述分析用仪器的安设于稀释液容器收容部的稀释液容器向朝上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中的上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而设置的突出部压入,在上述突出部按压弄破上述稀释液容器的密封构件来开启上述稀释液容器的步骤;将弄破上述密封构件而开放的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具有轴心的转子,使上述转子旋转将滴注于上述分析用仪器的试样液的至少一部分用从上述稀释液容器排放出的稀释液稀释的步骤;以及接入用稀释液稀释后的溶液成分或用稀释液稀释后的溶液成分和试剂的反应物并进行分析的步骤。
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将安设试样液后的分析用仪器安设于转子,使转子转动将上述试样液在分析用仪器内移动并进行分析或离心分离,其特征在于,设有:夹持器,该夹持器和上述转子一起夹持上述分析用仪器;施力元件,该施力元件将上述夹持器朝与上述转子接近的方向按压;以及制动元件,该制动元件位于和上述转子一起夹持上述分析用仪器的状态下的上述夹持器的轴心上,上述夹持器与上述施力元件的作用力抵抗,只在从上述转子浮起超过允许值时与其抵接来限制上述分析用仪器脱离上述转子。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分析用仪器向上述转子装卸时能开闭的门,上述施力元件由长边沿上述转子的直径方向配设且前端与上述夹持器的轴心抵接的片簧构成,上述制动元件设有凸部,该凸部设于上述门的内面,高度为当上述夹持器与上述片簧的作用力抵抗而从上述转子浮起超过允许值时能通过上述片簧来与上述夹持器的轴心抵接。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将安设试样液后的分析用仪器安设于转子,使上述转子转动来将上述试样液在分析用仪器内输送进行分析或离心分离,其特征在于,设有:夹持器,该夹持器和上述转子一起夹持上述分析用仪器;保持板,该保持板具有贯通上述夹持器的孔,在未和上述转子一起夹持上述分析用仪器的待机状态下与上述夹持器卡合来支承上述夹持器,而在和上述转子一起夹持上述分析用仪器的状态下解除与夹持器的上述卡合;以及施力元件,该施力元件将上述夹持器朝与上述转子接近的方向按压,用上述转子和上述夹持器夹持上述分析用仪器的状态下的上述保持板的上述转子侧的面与上述夹持器相对的面的缝隙设定为与上述施力元件的作用力抵抗,只在上述夹持器从上述转子上浮超过允许值时与其抵接的距离。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保持板的上述转子侧的面上的上述孔的周围形成朝上述夹持器突出的突部。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在上述夹持器的与上述保持板的相对面上形成朝上述夹持器突出的突部。
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的特征在于,设有: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保护罩,该保护罩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钩部,该钩部形成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和上述保护罩中的一方;以及卡止片,该卡止片在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和上述保护罩中的另一方与上述钩部对应形成,构成为使上述保护罩移至露出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后,上述钩部以上述保护罩返回至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的状态与上述卡止片卡合,使得上述保护罩无法移至露出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的特征在于,将上述保护罩的一端在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和露出上述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可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在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主表面设置上述卡止片,在上述保护罩的主表面设置上述钩部。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的特征在于,将上述保护罩的一端在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和露出上述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可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在与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主表面相邻的周面设置上述卡止片,在与上述保护罩的主表面相邻的周面设置上述钩部。
此外,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的特征在于,构成为通过使安设于覆盖上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的上述保护罩沿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和上述保护罩之间的滑动面滑动,在露出上述保护对象处的状态下自由地取下该保护罩,在沿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和上述保护罩中的一方的上述滑动面的面设置上述钩部,在沿上述分析仪器主体和上述保护罩中的另一方的上述滑动面的面设置上述卡止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使用者可用采集试样液的最小限度的操作开启稀释液容器,并自动将稀释液向分析用仪器内输送,因而能实现分析精度的提升、分析装置的简化、成本降低,而且能提高使用者的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和包括该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的分析装置,在运转时,即使因起作用的外力而使上述夹持器浮起超过允许值,也能以旋转时的上述夹持器的轴心制动元件抵接的状态而构成,因而不会发生上述分析用仪器脱离上述转子的情况。
若为使用了本发明的再使用防止锁机构的带盖容器,则使用者仅需进行盖的开闭操作就能够在盖构件(保护罩)上锁后不再打开,因而能容易地区分已使用的容器。此外,通过使错误地使已使用的容器及例如注射器等的再使用变得困难,其结果是能防止血液等的感染及污染等事故。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的保护罩处于关闭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B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的保护罩处于打开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观察保护罩关闭状态的分析用仪器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稀释液容器的俯视图、A-A剖视图、侧视图、仰视图、主视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护罩的俯视图、B-B剖视图、侧视图、主视图。
图6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使用前的剖视图,滴注试样液时的剖视图以及滴注后保护罩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前的立体图。
图8是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的结构图。
图10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仪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0B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仪器的主要部分的底座基板的放大立体图。
图10C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仪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在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并开始旋转前的剖视图。
图12是在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并进行旋转后的剖视图以及离心分离后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分析用仪器的旋转轴心和从稀释液容器排放稀释液时的稀释液容器的位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定量采集离心分离后的试样液的固体成分时的剖视图以及稀释离心分离后的试样液的固体成分时的剖视图。
图15A是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5B是计量保持状态下的放大俯视图。
图15C是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安设为出厂状态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1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装置的门处于开放状态的立体图。
图19A是分析用仪器向转子安设前的放大剖视图。
图19B是分析用仪器向转子安设后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21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2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23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2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将分析用仪器的前端插入分析装置的插入口后的剖视图。
图25A是在夹持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的过程中转台上升前的剖视图。
图25B是在夹持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析用仪器的过程中转台上升后的剖视图。
图26是分析装置的门处于开放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将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后的剖视图。
图28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后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图18的剖视图。
图30是在分析装置中进行分析时的剖视图。
图3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3A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前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3B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3C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4A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封闭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4B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封闭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4C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封闭结束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后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3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7的A剖视图。
图39是图36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4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未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1A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封闭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1B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封闭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1C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封闭结束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44A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开放封闭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4B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开放封闭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4C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开放封闭结束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后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4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47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开放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8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保护罩封闭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9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的使用完毕状态的立体图。
图5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带盖容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1A是专利文献1的分析用仪器中的稀释液容器开启前的俯视图。
图51B是专利文献1的分析用仪器中的稀释液容器开启后的俯视图。
图52是专利文献2的分析用仪器中的稀释液容器开启时的剖视图。
图53是专利文献3的分析用仪器的部分剖切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首先,根据图1~图16对能长时间保存稀释液且即便不使分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也能用简单的操作将稀释溶液开启的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进行说明。
图1~图6表示分析用仪器。
图1A、图1B表示分析用仪器1的保护罩2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图2表示在将图1A中的下侧向上的状态下进行了分解的状态,图3表示其组装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分析用仪器1由如下四个部件组合构成:底座基板3,该底座基板3在单面形成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盖基板4,该盖基板4覆盖底座基板3的表面;稀释液容器5,该稀释液容器5保持稀释液;保护罩2,该保护罩2用于防止试样液飞散。
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以将稀释液容器5等安设于内部的状态接合,在上述接合后的部件上安装有保护罩2。
通过将形成于底座基板3的上表面的多个凹部的开口用盖基板4覆盖,形成后述多个收容区域(与后述的测定点相同)和连接这些收容区域之间的微通道结构的流路等。收容区域中的所需处预先承载有进行各种分析所需要的试剂。保护罩2的单侧被枢轴支撑为与形成于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的轴6a、6b卡合并能打开关闭。当欲检查的试样液为血液时,作用有毛细管力的上述微通道结构的各流路的缝隙被设定为50μm~300μm。
使用上述分析用仪器1的分析工序的概要如下:将试样液滴注于预先安设有稀释液的分析用仪器1中,用所述稀释液稀释该试样液的至少一部分后作为待进行测定的试样液。
图4表示稀释液容器5的形状。
图4A是俯视图,图4是图4A的A-A剖视图,图4C是侧视图,图4D是后视图,图4E是从开口部7观察到的主视图。如图6A所示,上述开口部7在稀释液容器5的内部5a填充稀释液8后被作为密封构件的铝制密封件9密封。稀释液容器5的与开口部7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弹簧锁部(latch)10。上述稀释液容器5形成于底座基板3与盖基板4之间,被安设于稀释液容器收容部11,并在图6A所示的液体保持位置和图6C所示的液体排放位置上可自由移动地收容。
图5表示保护罩2的形状。
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图5A的B-B剖视图,图5C是侧视图,图5D是后视图,图5E是从开口2a观察到的主视图。在图1A所示的封闭状态下,如图6A所示,在保护罩2的内侧形成有能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卡合的卡止用槽12。
上述图6A表示使用前的分析用仪器1。在该状态下保护罩2被封闭,在保护罩2的卡止用槽12中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卡合,并在液体保持位置被卡止使得稀释液容器5无法朝箭头J方向移动。以上述状态供使用者使用。
当滴注试样液时,若保护罩2抵抗与图6A中的弹簧锁部10的卡合而如图1B所示被打开,则保护罩2的形成有卡止用槽12的底部2b弹性变形,并如图6B所示,保护罩2的卡止用槽12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间的卡合被解除。
上述状态下,将试样液滴注在分析用仪器1的露出的注入口13后关闭保护罩2。此时,通过关闭保护罩2,形成有卡止用槽12的壁面14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的在保护罩2侧的面5b抵接,将稀释液容器5朝上述箭头J方向(靠近液体排放位置的方向)推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11中从底座基板3侧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开启凸缘(rib)11a,若稀释液容器5被保护罩2推入,则在朝稀释液容器5的斜面倾斜的开口部7的密封面伸展的铝制密封件9如图6C所示与开启凸缘11a碰撞而破裂。
如图7和图8所示,可通过将上述分析用仪器1以盖基板4为下侧安设在分析装置100的转子101上来进行试样液的成分分析。
转子101的上表面形成有槽102,在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的状态下,形成于分析用仪器1的盖基板4的卡合部15和形成于保护罩2的卡合部16与槽102卡合来收容。
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后,若在转子1旋转前关闭分析装置的门103,则安设后的分析用仪器1通过设于门103侧的可动片104使转子101的旋转轴心上的位置利用弹簧105的作用力被推到转子101侧,分析用仪器1与被旋转驱动元件106旋转驱动的转子101一体旋转。符号107表示转子101的旋转中的轴心。为了防止附着于注入口13附近的试样液在分析中因离心力向外部飞散而安装有保护罩2。
作为构成分析用仪器1的部件的材料,较为理想的是采用材料成本低且量产性好的树脂材料。上述分析装置100通过测定透过分析用仪器1的光的光学测定方法来进行试样液的分析,因此,作为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的材料,较为理想的是采用PC、PMMA、AS、MS等透明性高的合成树脂。
此外,作为稀释液容器5的材料,由于需要预先在稀释液容器5的内部长时间封入稀释液8,因此较为理想的是采用PP、PE等水分透过率低的结晶性合成树脂。作为保护罩2的材料,只要是成形性好的材料即可,较为理想的是采用PP、PE等低价的树脂。
底座基板3与盖基板4的接合较为理想的是采用不会给在上述收容区域内承载有的试剂的反应活性带来影响的方法,较为理想的是采用在接合时不容易产生反应性气体和溶剂的超声波熔敷和激光熔敷等。
此外,对利用底座基板3与盖基板4接合所形成的两基板3、4之间的微小缝隙的毛细管力来输送溶液的部分进行用于提高毛细管力的亲水处理。具体而言,使用亲水性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等来进行亲水处理。在此,亲水性是指与水的接触角不足90°,更为理想的是接触角不足40°。
图9表示分析装置100的结构。
上述分析装置100由如下结构构成:旋转驱动元件106,该旋转驱动元件106用于使转子101旋转;光学测定元件108,该光学测定元件108用于以光学方式测定分析用仪器1内的溶液;控制元件109,该控制元件109控制转子101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以及光学测定元件的测定时间等;运算部110,该运算部110用于对光学测定元件108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并运算测定结果;以及显示部111,该显示部111用于显示运算部110得到的结果。
旋转驱动元件106构成为经由转子101使分析用仪器1不仅能绕旋转轴心107向任意方向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还能在规定的停止位置处以旋转轴心107为中心按规定的振幅范围、周期左右往复运动,使分析用仪器1摆动。
光学测定元件108包括:光源112,该光源112用于向分析用仪器1的测定部照射光;光电检测器(photo detector)113,该光电检测器113检测出从光源112照射出的光中透过分析用仪器1的透射光的光量。
构成为将分析用仪器1用转子101旋转驱动,从注入口13取入到内部的试样液采用以处于比注入口13更靠内周的上述旋转轴心107为中心使分析用仪器1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设于分析用仪器1内的毛细管流路的毛细管力在分析用仪器1的内部输送溶液,对分析用仪器1的微通道结构和分析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图10表示分析用仪器1的注入口13附近的情况。
图10A表示从分析用仪器1的外侧观察注入口13所见的放大图,图10B是从转子101侧透过盖基板4观察上述微通道结构所见的图。
注入口13经由形成于底座基板3与盖基板4之间的微小缝隙δ的毛细管力起作用的诱导部17与毛细管腔19连接,该毛细管腔19具有与上述诱导部17一样能在毛细管力起作用的缝隙保持所需量的试样液18的容积。与诱导部17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图10B的截面D-D)不是由里侧为垂直的矩形形成,而是如图10C所示由越朝里端逐渐向盖基板4变窄的倾斜面20形成。在诱导部17与毛细管腔19之间的连接部处形成有弯曲部22,该弯曲部22在底座基板3上形成凹部21来改变通路的流向。
从诱导部17观察,经由毛细管腔19在诱导部17的前部形成有未作用有毛细管力的缝隙的分离腔23。毛细管腔19和弯曲部22以及诱导部17的一部分的侧方形成有一端与分离腔23连接而另一端朝大气开放的腔体24。
由于如上所述构成,若将试样液18滴注于注入口13,则试样液18经由诱导部17被取入到毛细管腔19。图11表示如上所述滴注后的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后使其旋转前的状态。此时,如在图6C中所说明的,稀释液容器5的铝制密封件9与开启凸缘11a碰撞而破裂。25a、25b、25c、25d为形成于底座基板3上的空气孔。
-工序1-
分析用仪器1如图12A所示在毛细管腔19内保持试样液,并在稀释液容器5的铝制密封件9破裂的状态下被安设于转子101上。
-工序2-
若在关闭门103后向顺时针方向(C2方向)旋转驱动转子101,则所保持的试样液在弯曲部22的位置处破裂,诱导部17内的试样液排出到保护罩2内,毛细管腔19内的试样液18如图12B和图15A所示流入分离腔23中,并且在分离腔23中离心分离成血浆成分18a和血球成分18b。从稀释液容器5流出的稀释液8通过排出流路26a、26b流入保持腔27中。若流入到保持腔27中的稀释液8超过规定量,则超过的稀释液8通过溢流流路28流入溢流腔29中,继而通过用于防止倒流的凸缘30流入到参考测定室31。
另外,稀释液容器5的与用铝制密封件9来密封的开口部7相反一侧的底部的形状如图4A、图4B所示由圆弧面32形成,且在图12B所示的状态下,在稀释液容器5的液体排放位置上,如图13所示形成为只偏移(offset)距离d,以使圆弧面32的中心m能接近到比旋转轴心107更靠排出流路26侧,因而朝上述圆弧面32流动的稀释液8改变为沿圆弧面32从外侧向开口部7流动(箭头n方向),高效率地从稀释液容器5的开口部7排放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11中。
-工序3-
接着,若使转子101的旋转停止,则血浆成分18a被上吸到形成于分离腔23的壁面的毛细管腔33中,经由与毛细管腔33连通的毛细管流路37,如图14A和图15B所示流到计量流路38中并定量保持。图15C为毛细管腔33和其周边的立体图。
-工序4-
若向逆时针方向(C1方向)旋转驱动转子101,则如图14B所示,保持于计量流路38中的血浆成分18a通过用于防止倒流的凸缘39流入到测定室40中,保持腔27中的稀释液8通过虹吸管形状的连结流路41和用于防止倒流的凸缘39流入到测定室40中。此外,分离腔23内的试样液通过虹吸管形状的连结流路34和用于防止倒流的凸缘35流入到溢流腔36中。此外,根据需要使转子101向逆时针方向(C1方向)和顺时针方向(C2方向)来回转动并摆动来搅拌由载于测定室内的试剂、释液8和血浆成分18a组成的作为测定对象的溶液。
-工序5-
使转子101向逆时针方向(C1)或顺时针方向(C2)旋转,在参考测定室31的测定点经过光源112与光电检测器113之间的时刻,运算部110读取光电检测器113的检出值来决定参考值。而且,在测定室40的测定点经过光源112与光电检测器113之间的时刻,运算部110读取光电检测器113的检出值,并根据上述参考值来计算特定成分。
如上所述,使用者可通过采集试样液时的保护罩2的打开关闭操作来开启稀释液容器5,并使稀释液输送到分析用仪器1内,因而能使分析装置简单化、成本降低,而且还能提高使用者的操作性。
而且,由于使用用作为密封构件的铝制密封件9来密封的稀释液容器5,并通过作为突出部的开启凸缘11a弄破铝制密封件9以开启稀释液容器5,因此能够在不会发生因长时间保存而导致稀释液蒸发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分析精度的提升。
此外,在图6A所示的分析用仪器1的出厂状态下,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与封闭后的保护罩2的卡止用槽12卡合,稀释液容器5在液体保持位置上被卡止使其不朝箭头J方向移动,因而不管可是否用保护罩2的打开关闭操作在稀释液容器收容部11中自由移动地构成稀释液容器5,由于稀释液容器收容部11中的稀释液容器5的位置被卡止在液体保持位置,所以不会发生使用者在使用前的运送中误开启稀释液容器5而使稀释液洒落的情况。
图16表示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成图6A所示的出厂状态的制造工序。首先,在关闭保护罩2之前,使设于稀释液容器5的下表面的槽42(参照图2B和图4D)与设于盖基板4的孔43位置重合,使与底座基板3或盖基板4不同另外设置的卡止夹具44的突起44a在上述液体保持位置上穿过孔43与稀释液容器5的槽42卡合,将稀释液容器5安设成卡止于液体保持位置的状态。此外,通过在从形成于保护罩2的上表面的剖切部45(参照图1)插入按压夹具46后按压保护罩2的底面而使其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关闭保护罩2后解除按压夹具46,从而安设成图6A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稀释液容器5的下表面设置槽42为例进行说明,但也能构成为在稀释液容器5的上表面设置槽42并对应该槽42在底座基板3上设置孔43,使卡止模具44的突起44a与槽42卡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罩2的卡止用槽12直接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卡合并将稀释液容器5卡止在液体保持位置上,但也可以使保护罩2的卡止用槽12间接地与稀释液容器5的弹簧锁部10卡合并将稀释液容器5卡止在液体保持位置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分析用仪器1绕旋转轴心107旋转,将从试样液离心分离后的成分和从稀释液容器5排放出的稀释液8输送到测定室40进行稀释,接入分析从试样液分离出的溶液成分或从试样液分离出的溶液成分与试剂的反应物为例进行说明。但当不从试样液分离溶液成分也可以的情况下,不需要离心分离的工序,此时,使分析用仪器1绕旋转轴心107旋转,将滴注后的试样液中的定量的试样液的全部和从稀释液容器5排放出的稀释液8输送到测定室40进行稀释,接入分析用稀释液稀释后的溶液成分或用稀释液稀释后的溶液成分与试剂的反应物。
此外,也可以使分析用仪器1绕旋转轴心107旋转,将从试样液分离出的固体成分和从稀释液容器5排放出的稀释液输送到测定室进行稀释,接入分析从试样液分离出的固体成分或从试样液分离出的固体成分与试剂的反应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形成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的分析仪器主体由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两层构成,但也可以贴合三层以上的基板来构成。具体而言,能列举将根据微通道结构形成有剖切部的基板置于中央,将其上表面与下表面贴合其他基板,封闭上述剖切部来形成微通道结构的三层结构等例子。
在图8中,利用夹装于门103与可动片104之间的弹簧105将安设后的分析用仪器1只朝转子101侧按压,因而当运转时因起作用的外力超过容许值而浮起时,分析用仪器1可能脱离转子101。利用如下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7的结构能避免发生分析用仪器1脱离转子101的情况。
(实施方式2)
图17~图19A、图19B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
图17~图19A、图19B表示包括本发明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的分析装置。
图17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分析装置的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的转子101的状态,图1A、图1B表示分析用仪器1的保护罩2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图2表示以分析用仪器1的与转子101接触的面为上侧进行分解后的状态。图3表示从背面观察保护罩2的关闭状态的分析用仪器的立体图。
分析用仪器1由如下部件构成:保护罩2,该保护罩2用于防止试样液飞散;底座基板3,该底座基板3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盖基板4,该盖基板4覆盖底座基板3的表面;以及稀释液容器5,该稀释液容器5保持稀释液。
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以将稀释液容器5等安设于内部的状态接合,在上述接合后的部件上安装有保护罩2。保护罩2的单侧被枢轴支撑为与形成于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的轴6a、6b卡合并能打开关闭。
用盖基板4覆盖在底座基板3的上表面形成的多个凹部的开口,藉此形成多个收容区域和连接这些收容区域之间的流路等(参照图2)。收容区域中的所需处预先承载有进行各种分析所需要的试剂。
上述分析用仪器1能从注入口13采集试样液,例如血液等溶液,关闭保护罩2并安设于分析装置的转子101,便能进行试样液的成分分析。符号107表示转子101的旋转中的轴心。
分析用仪器1构成为对从注入口13取入内部的试样液施加以比注入口13更靠近内周的上述轴心107为中心使分析用仪器1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和设在分析用仪器1内的毛细管流路的毛细管力,在分析用仪器1内部输送溶液,保护罩2是为防止附着在注入口13附近的试样液在分析中因离心力向外部飞散而安装的。
上述分析装置通过测定透过分析用仪器1的光的光学测定方法来进行试样液的分析,因此,作为底座基板3和盖基板4的材料,较为理想的是采用PC、PMMA、AS、MS等透明性高的树脂。
底座基板3与盖基板4的接合较为理想的是采用不会给在上述收容区域内承载有的试剂的反应活性带来影响的方法,较为理想的是采用在接合时不容易产生反应性气体和溶剂的超声波熔敷和激光熔敷等。
图18是图7所示的分析装置的更为详细的外观图,表示将门103打开使转子101露出的状态,藉此能安设分析用仪器1。图17表示其剖视图。门103能绕支承轴114转动而开闭。
在此,作为旋转驱动元件106,使用电动机106a,使转子101绕轴心107旋转。
另外,在此采用了分析用仪器1的旋转动作和摆动动作由一个旋转驱动元件106进行的结构,但为了使旋转驱动元件106的负荷减轻,也可以另外设置用于摆动动作的驱动元件。具体而言,通过将上述电动机106a以外的震动电动机等加震元件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安设在转子101上的分析用仪器1接触,可使分析用仪器1摆动并对分析用仪器1内的溶液施加惯性力。
在门103上通过保持板115保持有夹持器116。此外,在门103上设有作为按压夹持器116的施力元件的片簧117,当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转子101后,若在转子101旋转前将分析装置的门103如图17的实线所示关闭,则片簧117在转子101的旋转的轴心107的轴上与夹持器116接触,通过片簧117的作用力使夹持器116向转子101侧推出,用夹持器116和转子101将分析用仪器1夹持,转子101与分析用仪器1一体进行高速旋转。
此时,当转子101的槽102与分析用仪器1的卡合部15间的卡合深度为X1时,高速旋转驱动中的分析用仪器1利用上述片簧117的作用力在转子101侧作用成不会超过X1而从转子101浮起。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轴心107以上的位置处的门103与片簧117的缝隙118、高度在X1以下的凸部119形成于门103的内面。
如上所述,在门103上作为制动元件的凸部119与片簧117之间设置缝隙118并相对,因而从片簧117获得适当的作用力时,凸部119不会与片簧117接触,夹持器116在与片簧117的轴心107上只以点接触进行高速旋转。
另一方面,即使在运转时作用有外力并超过允许值X1而使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浮起,夹持器116也能介以片簧117与凸部119抵接来可靠地限制分析用仪器1脱离转子101。此时的片簧117与凸部119的接触点也只是在轴心107上点接触,因而能期待长时间稳定的动作。
此外,将与安设后的分析用仪器相对配置的保持板15通过用通电发热的加热板构成或在保持板115上用加热器间接加热,能实现分析时间的减少,以及不需要在他处配置加热元件而实现分析装置的小型化。
图19A、图19B对上述X1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图19A表示将分析用仪器1载置于转子101之前,为使分析用仪器1容易安设在转子101的槽102中,在形成于转子101的槽102的开口部形成有朝向外周侧直径变大的倾斜面120,并分别加工成倒棱部121、122,使得分析用仪器1的盖基板4的卡合部15以及形成于保护罩2的卡合部16的最外周部没有棱角。
即使从相对于转子101的槽102稍微横向偏移的位置开始安设分析用仪器1,分析用仪器1的倒棱部121、122也会抵接于转子101的斜面120,在被转子101的斜面120引导的同时,分析用仪器1的卡合部15、16在槽102中如图19B所示卡合。
此时,上述X1为转子101的斜面120的最小直径的位置P1与分析用仪器1的倒棱部121、122的基端位置P2间的距离,在运转时作用有外力而使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只浮起X1的状态下,会发生分析用仪器1的倒棱部121、122爬上转子101的斜面120,因离心力而使分析用仪器1脱离转子101的情况,因此夹持器116必须抵抗片簧117的作用力并维持成不从转子101浮起超过允许值X1。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2中,在门103上形成作为制动元件的凸部119来限制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的浮起,但图20所示的实施方式3中,保持板115的与夹持器115A的相对面115A和夹持器116之间的缝隙123被设定成小于允许值X1。其他的结构与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2相同。
在保持板115的中央形成有夹持器116的大直径部116A及比小直径部116B的直径小的孔115B。夹持器116将大直径部116A与小直径部116B之间的体部116C插通孔115B并被支承。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3中,使夹持器116与保持板115的下表面直接抵接来限制因外力而使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浮起,但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4中,在上述保持板115的上述转子101侧的面上的上述孔115B的周围形成有朝夹持器116突出的突部124,突部124与夹持器116之间的缝隙125被设定成小于允许值X1。其他的结构与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2相同。
具体而言,突部124由在摩擦、磨耗特性方面比POM(聚缩醛)、尼龙等保持板115更优的材料形成。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3中,使夹持器116与保持板115的下表面直接抵接来限制因外力而使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浮起,但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5中,在夹持器116的小直径部116B的与上述保持板115的相对面形成突部126,突部126与保持板115的相对面之间的缝隙127被设定成小于允许值X1。其他的结构与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2相同。
具体而言,突部126与小直径部116B一体,由在摩擦、磨耗特性方面比POM(聚缩醛)、尼龙等保持板115更优的材料形成。
(实施方式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施力元件为片簧117,但也可以使用螺旋弹簧来构成。
图23表示图20的变形例。对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夹持器116在排设于门103的轴128的前端介以轴承129安设。符号130是防脱落环,是为了不使轴承129从轴128脱落而设置的。在门103与单面抵设于上述轴承129的内周侧的垫圈131之间夹装有螺旋弹簧132,在将门103沿虚线位置打开的状态下,夹持器116被螺旋弹簧132按压到轴128的前端的环130。另外,在螺旋弹簧132的内侧用轴128插通。
在将门103沿实线位置关闭且用转子101和夹持器116将分析用仪器1夹持的状态下,轴承129抵抗螺旋弹簧132的作用而从环130脱离。因此,夹持器116利用螺旋弹簧132的作用力按压并保持在安设于转子101的分析用仪器1上。
另一方面,即使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浮起超过允许值X1,由于与门103一体成形的突部133和上述垫圈131的正常运转时的缝隙134被设定成小于上述允许值X1,因而若在运转时作用有外力而使分析用仪器1从转子101浮起,则垫圈131先与门103的突部133碰撞,能避免如分析用仪器1脱离转子101的情况的发生。另外,突部133形成于门103上以包围轴128周围。
(实施方式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门103开放后在转子101上载置分析用仪器1,并在该状态下关闭门103,用转子101和夹持器116将分析用仪器1夹持,但如图24和图25所示,用中心装载方式在转子101与夹持器116之间夹持分析用仪器1时同样能得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若从分析装置的筐体137的形成于前面板(frontpanel)135的插入口136将分析用仪器1的前端插入,则检测出从插入口136插入有分析用仪器1的处理(handling)元件(未图示)在下降位置将插入插入口136后的分析用仪器1安设于待机中的转子101。
另外,上述处理元件的结构与前部装载(front loading)式光磁盘驱动装置中所见的处理元件的结构相同,更具体地说,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27407号公报等中记载有这种结构。
通过处理元件如图25A所示将分析用仪器1在转子101上安设完成后,接着,转子101如图25B所示上升,和夹持器116一起将分析用仪器1夹持。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相同。
另外,实施方式3至实施方式6中同样也可以用前部装载式来实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分析用仪器1上设置锁机构,使得分析中的分析用仪器1的保护罩2无法因离心力而开放或使用完毕的分析用仪器1的保护罩2无法再次开放。根据实施方式8~实施方式12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8)
图28~图3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
上述带盖容器表示了采集血液等感染性物质的液体后安设于分析装置所使用的分析用仪器的情况。
图28表示包括锁机构的分析用仪器1。上述分析用仪器1的作为盖构件的保护罩2的一端在作为保护对象处的注入口13露出的位置和覆盖注入口13的位置(参照图31)可自由转动地安设于轴6a并受到枢轴支承。
上述分析用仪器1以关闭保护罩2的状态向使用者提供,使用者在使用时,首先将保护罩2如图28所示开放,在将受诊者的指尖用针刺破后将指尖所承载有的血液滴注到注入口13,滴注结束后关闭保护罩2。
接着,将分析用仪器1如图18和图29、图30所示安设于分析装置100。图29表示将门103打开对分析用仪器1进行安设的状态,图30表示将门103关闭后在转子101与门103之间夹设并保持分析用仪器1的运转时的状态。符号150为光学读取装置,光源112与光电检测器113彼此面对地安装。另外,在图28中,图示中省略了图30中所见的分析用仪器1的主表面上的突部151a、151b。
图31表示提供给使用者的未使用的分析用仪器1。
作为容器主体的仪器主体201按上述实施方式,将底座基板3与盖基板4贴合形成。在仪器主体201的主表面201a上设有作为卡止部的卡止片201b。在保护罩2的主表面202a设有钩部202b。图32表示此时的卡止片201b和钩部202b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在上述未使用的状态下,钩部202b处于未作用有使上述钩部202b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或几乎未作用有使其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即便在使用前将分析用仪器1长时间保存,也不会发生因树脂变形而导致功能降低的情况。
在血液采样时,以仪器主体201的轴6a为中心,将保护罩2朝箭头S1方向打开,如图33A、图33B所示,钩部202b的前端沿仪器主体201的卡止片201b的第一滑动面201c使钩部202b发生弹性变形,并朝箭头S2方向滑动,接着如图33C所示,将钩部202b的前端脱离卡止片201b来再次解除上述弹性变形。通过将保护罩2全部打开,如图28所示仪器主体201的注入口13露出。
将血液滴注在注入口13后,以仪器主体201的轴6a为中心将保护罩2朝箭头S3方向关闭,如图34A、图34B所示沿卡止片201b的第二滑动面201d滑动,同时钩202c爬上卡止片201b而使钩部202b朝箭头S4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接着如图34C所示,钩部202b前端的钩202c越过卡止片201b,利用钩部202b的弹性使钩202c与卡止片201b的底部201e卡合。
如上述图34C所示,在使钩部202b与卡止片201b的底部201e卡合并锁住的状态下,分析装置100上的供分析的分析用仪器1即使尝试着将保护罩2再次打开,也会因上述锁住的状态而无法容易地打开。
此外,通过保护罩2的锁机构起作用,在分析装置100中能防止分析时因离心力而导致保护罩2的误开放,并能将分析用仪器1及分析装置100的破损防范于未然。
虽然较为理想的是在测定后将已使用的带盖容器迅速废弃,但即使错误地尝试进行再次使用,也会因具有再使用防止机构的保护罩2而无法容易地将盖开放,并能防止因使用者的误使用而导致二次感染及血液污染。这种主要储留血液的带盖容器在内部内藏有用于分析血液的电极、酶、色素及介质等化学物质,作为一次性传感器可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分析,但不只限定于血液,还能在使用尿及汗的健康管理或在环境化学分析等中使用时实现再使用的防止。
另外,形成保护罩2的树脂材料必须具有柔软性,PP、PE、ABS、POM等均可,但不限定于此。
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保护罩2上设置钩部202b,在仪器主体201上设置卡止片201b,但也可以是在仪器主体201上设置钩部202b、在保护罩2上设置卡止片201b的构成。
(实施方式9)
图35~图4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此外,图42~图44表示变形例。
实施方式8的作为带盖容器的分析用仪器1中,在分析用仪器1的主表面侧设置了钩部202b和卡止片201b,但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如图35和图36所示,在与分析用仪器1的主表面相邻的周面220上设有钩部202b和卡止片201b。
图35表示在血液采样时打开保护罩2而使注入口13露出的状态。图36表示图35的打开保护罩2前的状态。
如图37所示,在保护罩2的周面上形成有钩部202b。在仪器主体201的周面形成有山形的突部2f和第一引导壁2g、第二引导壁2h。
图38表示突部2f的沿保护罩2的转动路径方向的截面A。上述突部2f如下构成:第一倾斜面2f1,该第一倾斜面2f1朝打开保护罩2的方向上坡;第二倾斜面2f2,该第二倾斜面2f2与第一倾斜面2f1的顶端2ff连接,并朝打开保护罩2的方向下坡。
第二引导壁2h形成有:内侧引导面2h1,该内侧引导面2h1与第一引导壁2g彼此相对;侧面引导面2h2,该侧面引导面2h2的引导面的方向与突部2f的第二倾斜面2f2的引导面的方向相差90°而在突部2f的外周侧形成;以及凹部2h3,该凹部203形成于侧面引导面2h2的与上述第二倾斜面2f2的相反一侧的端部。侧面引导面2h2从第二倾斜面2f2侧的一端到凹部2h3逐渐倾斜成接近分析用仪器1的外周侧。
在保护罩2打开前的状态下,如图39和图40所示保护罩2的钩部202b前端的钩202c越过仪器主体201的突部2f的第一倾斜面2f1后停止。在上述未使用的状态下,钩部202处于未作用有使上述钩部202b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或几乎未作用有使其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即便在使用前将分析用仪器1长时间保存,也不会发生因树脂变形而导致功能降低的情况。
若从上述状态以仪器主体201的轴6a为中心打开保护罩2,则在钩2c将第一倾斜面2f1向顶端滑动并如图41A所示使钩部202b朝分析用仪器1的厚度方向逐渐产生弹性变形的同时,钩部202b通过第二引导壁2h的内侧引导面2h1被压入分析用仪器1的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并滑动。若钩202c通过内侧引导面2h1,则解除作用于钩部202b的向分析用仪器1内侧压入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继而通过打开保护罩2,钩202c在第二倾斜面2f2上滑动,接着解除钩部202b与突部2f的卡合,成为在钩部202b上未施加有任何应力的状态。虚线J表示此时钩部202b的移动路径。
另外,第二倾斜面2f2在为了将保护罩2安设成未使用状态而关闭保护罩2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将受诊者的指尖用针扎破,将载于指尖的血液滴注到注入口13,滴注结束后关闭保护罩2。此时,保护罩2的前端的钩202c如图41B所示,沿侧面引导面2h2朝外周方向被推出而逐渐发生弹性变形,接着如图41C所示,钩202c利用钩部202b的弹性力,与形成于侧面引导面2h2的末端位置的作为卡止部的凹部2h3卡合。上述图41C的状态中表示了再使用防止机构发挥作用而使再次使用变得不容易的状态。
另外,图40中用虚线所示的钩部202b表示了钩202c与凹部2h3卡合前的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弹性变形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保护罩2开放时,通过爬上设于仪器主体201侧的突部2f且在与平面相对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阻力减小,可实现保护罩2的开放。
接着,在关闭保护罩2时,钩部202b被引入侧面引导面2h2并沿水平方向朝外侧(箭头S5方向)以钩部202b的基端为中心发生弹性变形,钩202c与凹部2h3卡合而形成无法容易地打开的状态。藉此,使用者能从因再次使用而带来的麻烦中解脱。
在上述实施方式9所示的锁机构中,伴随保护罩2的开闭的钩部202b的运动通过组合相对于平面的垂直运动和平行运动,与只在平面方向实现相同功能时相比,钩部202b的基端的挠曲量最多能减少60%,例如当钩部202b的长度L1为8mm、厚度t为1mm、从仪器主体201的轴6a到钩部202b的距离为46mm时,图40中表示的挠曲量Δ为1.7mm,比在实施方式8的锁机构中为2.5mm减少了32%。
另外,形成保护罩2的树脂材料必须具有柔软性,PP、PE、ABS、POM等均可,但不限定于此。
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保护罩2上设置钩部202b,在仪器主体201上设置卡止片201b,但也可以是在仪器主体201上设置钩部202b、在保护罩2上设置卡止片201b的构成。
(实施方式10)
接着,对图42~图44所示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35~图41所示的实施方式9中,突部2f和第一引导壁2g形成于仪器主体201,但在本实施方式10中,如图38所示,未设有山形的突部2f和第一引导壁2g。起到相同作用的部件标注与图35~图41相同的符号并进行说明。
具体而言,在保护罩2打开前的状态下,如图42和图43所示,保护罩2的钩部202b的前端的钩202c位于第二引导壁2h的内侧引导面2h1的内侧后停止。在上述未使用的状态下,钩部202b处于未作用有使上述钩部202b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或几乎未作用有使其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即便在使用前将分析用仪器1长时间保存,也不会发生因树脂变形而导致功能降低的情况。
若从上述状态将保护罩2以仪器状态201的轴6a为中心打开,则钩202c发生滑动后通过内侧引导面2h1如图44A所示在分析用仪器1的内侧压入钩部202b而产生弹性变形并进行滑动。在分析用仪器1的内侧压入钩部202b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持续到钩202c与第二引导壁2h的抵接解除为止,若钩202c通过内侧引导面2h1,则解除了作用于钩部202b的向分析用仪器1的内侧压入方向上的弹性变形。
在将保护罩2关闭时,保护罩2前端的钩202c如图44B所示,沿侧面引导面2h2朝外周方向S5推出而逐渐产生弹性变形,接着如图44C所示,钩202c利用钩部202b的弹性力,与形成于侧面引导面2h2的末端位置的凹部2h3卡合。
(实施方式11)
图45~图4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
在实施方式9和实施方式10中,将保护罩2的一端在仪器主体201的覆盖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和露出保护对象处的位置可自由转动地枢轴支撑于仪器主体201的分析用仪器1作为带盖容器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11中,对通过使安设于覆盖仪器主体201的保护对象处的位置的上述保护罩2沿仪器主体201与保护罩2之间的滑动面滑动而可在露出保护对象处的状态下自由取下的带盖容器300进行说明。
为获得分析所需要的血液,使用穿刺工具刺破受诊者的指尖来获取少量的血液。上述带盖容器300能对在穿刺工具中使用过的多个使用完毕的废弃穿刺针进行收纳。
如图45和图46或图49所示,保护罩2与形成于仪器本体201的开口侧的周围的插入用导杆301外部嵌套来封闭仪器主体201的开口。
仪器主体201的插入用导杆301的一部分形成有卡止片201i。通过对应卡止片201i在保护罩2的一部分形成剖切部202h,在沿插入用导杆301的面上形成有钩部202d。
图46表示未使用的带盖容器300。
在打开保护罩2前的状态下,如图47所示保护罩2的钩部202d的前端的钩202e的第一倾斜部202f与仪器主体201的卡止片201i的第一倾斜面201j卡合。上述未使用的状态下,钩部202d为未作用有使上述钩部202d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或几乎未作用有使其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即使在使用前将带盖容器300长时间保存,也不会产生因树脂变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的情况。
若相对仪器主体201将保护罩2朝箭头S6方向拿起,则钩202e的第一倾斜部202f在卡止片201i的第一倾斜面201j上滑动,钩部202d如虚线所示发生弹性变形,钩部202d的前端如图47的箭头S7所示朝外侧移动,接着钩202e脱离卡止片201i。
若仪器主体201通过已使用的穿刺针来定量,将保护罩2插入仪器主体201,则解除弹性变形状态的钩部202d如图48所示,其钩202e的倾斜的底部202g与形成于卡止片201i的上表面的第二倾斜面201k抵接。而且,若将保护罩2插入仪器主体201,则钩202e的底部202g在卡止片201i的第二倾斜面201k的上表面滑动,钩部202d的前端沿箭头S8方向产生如虚线所示的弹性变形,钩202e朝外侧移动,接着钩部202d脱离卡止片201i,利用钩部202d的弹性力,钩202e如图49所示与作为卡止部的卡止片201i的凹部201m卡合。在上述图49所示的状态下,再使用防止机构发生作用,而无法再次使用。
(实施方式12)
图5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
在实施方式11中,在保护罩2上形成剖切部202h来将钩部202d一体形成,但在上述图50所示的带盖容器300中,钩部202d的材质和保护罩2的材质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钩部202d的腕202i由与保护罩2不同材质的棒状体形成,规定形状的树脂制的钩202e连结于上述腕2i的前端。另外,在图50的未使用的状态下,腕202i处于未作用有使上述腕202i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或几乎未作用有使其发生弹性变形的应力的状态,即使在使用前将带盖容器300长时间保存,也不会发生因树脂变形而导致功能降低的情况。
如上所述,通过将要求有柔软的弹性变形的腕202i的部分用比保护罩2更柔软的材料形成,或若用金属的话需发挥其特性,制成纤细柔性的结构,这样可发挥出再使用防止机构的作用。
此外,除了将金属制的腕202i插入保护罩2,也可以由与保护罩2不同的材料,例如作为合成橡胶的丁二烯橡胶形成钩部202e直到腕202i的部分,通过与保护罩2嵌合及用粘接剂粘接来实现锁机构。
另外,在实施方式11、实施方式12中,在保护罩2上设置钩部202d,在仪器主体201上设置卡止片201i,但也可以是在仪器主体201上设置钩部202d、在保护罩2上设置卡止片201i的构成。
在实施方式11和实施方式12中,对带盖容器300作为废弃物处理用容器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同样地对仪器主体201的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的上述分析用仪器1进行实施。
本发明有助于防止与具有感染及危险性的物质接触而导致的二次感染以及因污染物质而导致的污染。而且,在使用中的带盖容器旋转时,能防止因离心力而导致的误开放,且能防止带盖容器以及旋转装置及各种分析装置的破损,能期待安全性的提高。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用于从生物等采集的液体的成分分析的分析用仪器的输送控制元件非常有用。

Claims (5)

1.一种分析用仪器,其具有利用离心力朝测定点输送试样液的微通道结构,并用于接入读取所述测定点的反应液,其特征在于,设有:
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
保护罩,该保护罩在开放位置露出在所述微通道结构中采集试样液的注入口,在封闭位置覆盖所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一部分,防止试样液从所述注入口飞散;
稀释液容器,该稀释液容器为在内部保持稀释液而将开口部用密封构件封闭;
稀释液容器收容部,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形成于所述分析仪器主体的内部,可自由移动地将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于液体保持位置和液体排放位置;以及
突出部,该突出部朝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中的所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设置,将移动到所述液体排放位置的所述稀释液容器的所述密封构件弄破来开启所述稀释液容器,
通过从所述开放位置到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保护罩的开闭使所述稀释液容器移动到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突出部卡合而弄破的所述液体排放位置,
所述稀释液容器与位于所述封闭位置处的所述保护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卡合,将所述稀释液容器卡止在所述液体保持位置上,以使得所述稀释液容器不会移动到所述液体排放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仪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稀释液容器中在所述保护罩侧设置弹簧锁部,
位于移动到开放位置以使所述注入口露出之前的所述封闭位置处的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弹簧锁部卡合,所述稀释液容器被卡止于稀释液容器收容部的液体保持位置,
通过克服所述弹簧锁部与所述保护罩的卡合来将所述保护罩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以使所述注入口露出,就能解除所述卡合,将所述保护罩从所述开放位置关闭到所述封闭位置时,保护罩与所述弹簧锁部的所述保护罩侧的面抵接,将所述稀释液容器推入所述液体排放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用仪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稀释液容器的贴有所述密封构件的密封面是倾斜地形成的。
4.一种分析装置,其安设有如下分析用仪器,该分析用仪器设有: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保护罩,该保护罩在开放位置露出在所述微通道结构中采集试样液的注入口,在封闭位置覆盖所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一部分,防止试样液从所述注入口飞散;稀释液容器,该稀释液容器为在内部保持稀释液而将开口部用密封构件封闭;稀释液容器收容部,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形成于所述分析仪器主体的内部,可自由移动地将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于液体保持位置和液体排放位置;以及突出部,该突出部朝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中的所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设置,将移动到所述液体排放位置的所述稀释液容器的所述密封构件弄破来开启所述稀释液容器,通过从所述开放位置到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保护罩的开闭使所述稀释液容器移动到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突出部卡合而弄破的所述液体排放位置,所述稀释液容器与位于所述封闭位置处的所述保护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卡合,将所述稀释液容器卡止在所述液体保持位置上,以使得所述稀释液容器不会移动到所述液体排放位置,所述分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驱动元件,该旋转驱动元件使所述分析用仪器绕轴心旋转和停止,将试样液和从所述稀释液容器中排放出的稀释液输送到测定室;以及
分析元件,该分析元件接入所述测定室的溶液并进行分析。
5.一种分析方法,其使用下述分析用仪器,该分析用仪器设有:分析仪器主体,该分析仪器主体在内部形成有表面具有微细的凹凸形状的微通道结构;保护罩,该保护罩在开放位置露出在所述微通道结构中采集试样液的注入口,在封闭位置覆盖所述分析仪器主体的一部分,防止试样液从所述注入口飞散;稀释液容器,该稀释液容器为在内部保持稀释液而将开口部用密封构件封闭;稀释液容器收容部,该稀释液容器收容部形成于所述分析仪器主体的内部,可自由移动地将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于液体保持位置和液体排放位置;以及突出部,该突出部朝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中的所述稀释液容器的从液体保持位置到液体排放位置的移动路径中突出设置,将移动到所述液体排放位置的所述稀释液容器的所述密封构件弄破来开启所述稀释液容器,通过从所述开放位置到所述封闭位置的所述保护罩的开闭使所述稀释液容器移动到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突出部卡合而弄破的所述液体保持位置,所述稀释液容器与位于所述封闭位置处的所述保护罩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卡合,将所述稀释液容器卡止在所述液体保持位置上,以使得所述稀释液容器不会移动到所述液体排放位置,所述分析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通过克服所述稀释液容器与所述保护罩的所述卡合来将所述保护罩开放将试样液滴注在露出的所述注入口进行采集,通过所述保护罩的从所述开放位置到所述封闭位置的操作,将安设于所述稀释液容器收容部的所述稀释液容器向所述突出部压入,在所述突出部按压弄破所述密封构件来开启所述稀释液容器的步骤;
将弄破所述密封构件而开放的所述分析用仪器安设于具有轴心的转子,使所述转子旋转将滴注于所述分析用仪器的试样液的至少一部分用从所述稀释液容器排放出的稀释液稀释的步骤;以及
接入用稀释液稀释后的溶液成分或用稀释液稀释后的溶液成分和试剂的反应物并进行分析的步骤。
CN2008801022250A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Active CN1017727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9738A JP5137528B2 (ja) 2007-10-29 2007-10-29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2007-279738 2007-10-29
JP2008-057113 2008-03-07
JP2008057113A JP5183255B2 (ja) 2008-03-07 2008-03-07 分析用デバイス駆動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分析装置
JP2008-147520 2008-06-05
JP2008147520 2008-06-05
JP2008178536A JP5247271B2 (ja) 2008-06-05 2008-07-09 蓋付き容器
JP2008-178536 2008-07-09
PCT/JP2008/003040 WO2009057267A1 (ja)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43238A Division CN102721822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
CN2012102345680A Division CN102735857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2704A CN101772704A (zh) 2010-07-07
CN101772704B true CN101772704B (zh) 2013-03-27

Family

ID=4230671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45680A Active CN102735857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
CN2008801022250A Active CN101772704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CN2012102343238A Active CN102721822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45680A Active CN102735857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43238A Active CN102721822B (zh) 2007-10-29 2008-10-27 分析用仪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8667833B2 (zh)
EP (2) EP2214025B1 (zh)
CN (3) CN102735857B (zh)
WO (1) WO2009057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3043A (ja) * 2009-09-01 2011-03-17 Ushio Inc 臨床検査装置
JP5495104B2 (ja) * 2009-10-16 2014-05-21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チップを用いた検査装置
ES2761284T3 (es) * 2009-11-13 2020-05-19 Diasorin S P A Sistema y método para procesar dispositivos de procesamiento de muestras
USD667561S1 (en) 2009-11-13 2012-09-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ample processing disk cover
US8834792B2 (en) * 2009-11-13 2014-09-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ystems for processing sample processing devices
CN103424356B (zh) * 2012-05-21 2015-12-09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卡匣及其分析系统
EP2942104A1 (en) * 2014-05-08 2015-11-11 Radisens Diagnostics Ltd. Sample applicator for point of care device
EP2957890A1 (en) * 2014-06-16 2015-12-23 Roche Diagnostics GmbH Cartridge with a rotatable lid
USD746999S1 (en) * 2014-06-27 2016-01-05 Hemocue Ab Analyzer
US10539582B2 (en) 2014-06-30 2020-01-21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Substrate for sample analysis, sample analysis device, sample an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liquid from liquid that contains magnetic particles
EP3163306A4 (en) 2014-06-30 2018-01-24 Panasonic Healthcare Holdings Co., Ltd. Substrate for sample analysis, and sample analysis apparatus
WO2016002729A1 (ja) 2014-06-30 2016-01-07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試料分析用基板、試料分析装置、試料分析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分析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WO2016002727A1 (ja) 2014-06-30 2016-01-07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試料分析用基板、試料分析装置、試料分析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分析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CN106536371B (zh) * 2014-07-16 2019-05-07 合成基因组股份有限公司 盖机构
US10539583B2 (en) 2014-12-12 2020-01-21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Substrate for sample analysis, sample analysis device, sample analysis system, and program for sample analysis system
CN107305210B (zh) * 2016-04-20 2019-09-17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生物检测卡匣及其检测流体的流动方法
SE540437C2 (en) * 2017-01-13 2018-09-18 Calmark Sweden Ab Detection of a biomarker in a sample of a flowable substance
CN108572138A (zh) * 2017-03-10 2018-09-25 上海溯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分析仪
JP7373552B2 (ja) * 2018-08-24 2023-11-02 ゾエティス・サービシーズ・エルエルシー マイクロ流体回転子デバイス
AU2019326534A1 (en) 2018-08-24 2021-02-11 Zoetis Services Llc Microfluidic rotor device
KR102599483B1 (ko) 2018-08-24 2023-11-08 조에티스 서비시즈 엘엘씨 마이크로 유체 회전자 디바이스
US11370177B2 (en) 2018-08-24 2022-06-28 Zoetis Servic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 microfluidic rotor device
JP7475329B2 (ja) 2018-08-24 2024-04-26 ゾエティス・サービシーズ・エルエルシー マイクロ流体回転子デバイスを検査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9211860B (zh) * 2018-09-29 2023-11-17 厦门大学 一种多项式检测光盘和检测方法
CN113039441A (zh) * 2018-11-16 2021-06-25 普和希控股公司 试料分析用基板
CN110044888A (zh) * 2019-04-25 2019-07-23 壹妙芯(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免疫分析仪
NO20201413A1 (en) * 2020-12-21 2022-06-22 Spinchip Diagnostics As Processing cartridge
CN116930088B (zh) * 2023-09-15 2024-01-16 佳木斯大学 一种植物提取液中多糖成分含量检测设备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0610A (zh) * 2002-01-25 2005-05-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试样分析用盘片及试样分析装置
CN1772387A (zh) * 2004-11-10 2006-05-17 横河电机株式会社 化学反应盒、其制造方法和化学反应盒驱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3584A (en) 1909-06-26 1913-09-23 Nathaniel P Annis Centrifugal block-machine.
JPS4631342Y1 (zh) 1969-05-08 1971-10-29
US3856470A (en) 1973-01-10 1974-12-24 Baxter Laboratories Inc Rotor apparatus
JPS55117955U (zh) 1979-02-15 1980-08-20
JPS6057259A (ja) * 1983-09-09 1985-04-03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生化学分析装置
US4883763A (en) * 1984-05-03 1989-11-28 Abbott Laboratories Sample processor card for centrifuge
JPH0631342Y2 (ja) 1986-12-05 1994-08-22 防衛庁技術研究本部長 戦闘車両の操縦・照準装置
IL94408A0 (en) 1989-07-11 1991-03-10 Miles Inc Method,reaction cassette and kit for performing analytical assays
JPH0398743U (zh) 1989-11-14 1991-10-15
JPH03202662A (ja) 1989-12-28 1991-09-04 Aisin Seiki Co Ltd 熱機関
US5242606A (en) 1990-06-04 1993-09-07 Abaxis, Incorporated Sample metering port for analytical rotor having overflow chamber
US5304348A (en) 1992-02-11 1994-04-19 Abaxis, Inc. Reagent container for analytical rotor
JPH05246450A (ja) 1992-03-02 1993-09-24 Sony Corp 蓋体の係脱構造
CN1037549C (zh) * 1992-06-27 1998-02-25 模数分析体系有限公司 自动化验机用的透明小容器
US5344380A (en) * 1992-09-30 1994-09-06 Beckman Instruments, Inc. Release handle for centrifuge rotor and lid
US5851169A (en) * 1996-01-31 1998-12-22 Medtronic Electromedics, Inc. Rotary plate and bowl clamp for blood centrifuge
JPH09278048A (ja) 1996-04-10 1997-10-28 Sekisui Chem Co Ltd 合成樹脂製蓋付容器
JP3533829B2 (ja) 1996-07-09 2004-05-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202662B2 (ja) 1997-07-29 2001-08-27 株式会社ジェーオーケー 液体容器の蓋
US6432365B1 (en) * 2000-04-14 2002-08-13 Discovery Partners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ensing solution to a multi-well container
JP2002063759A (ja) * 2000-08-17 2002-02-28 Aiwa Co Ltd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2334495A (ja) * 2001-05-14 2002-11-22 Tokyo Pigeon Co Ltd クランプ機構
US20030031595A1 (en) * 2001-08-13 2003-02-13 Kirchhevel G. Lamar Blood glucose sensor dispensing instrument having a modular electronics assembly
JP3788338B2 (ja) 2001-12-13 2006-06-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分析用ディスク
JP3751558B2 (ja) * 2001-12-17 2006-03-01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機構
US7682833B2 (en) * 2003-09-10 2010-03-23 Abbott Point Of Care Inc. Immunoassay device with improved sample closure
CN100565207C (zh) * 2004-10-01 2009-12-02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化学分析装置
WO2006074665A2 (en) * 2005-01-12 2006-07-20 Inverness Medical Switzerland Gmbh A method of producing a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icrofluidic devices
CN101262948B (zh) * 2005-06-06 2011-07-06 决策生物标志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流过阵列的液体流的测定
JP2006343206A (ja) * 2005-06-08 2006-12-21 Advance Co Ltd 体液検査用ロータ
JP2007058893A (ja) 2005-08-22 2007-03-08 Funa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EP2037280B1 (en) 2006-06-30 2020-06-24 PHC Holdings Corporation Panel for analysis and analyzer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0610A (zh) * 2002-01-25 2005-05-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试样分析用盘片及试样分析装置
CN1772387A (zh) * 2004-11-10 2006-05-17 横河电机株式会社 化学反应盒、其制造方法和化学反应盒驱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34082A1 (en) 2014-05-15
CN101772704A (zh) 2010-07-07
US9366666B2 (en) 2016-06-14
CN102721822B (zh) 2013-11-06
US9404912B2 (en) 2016-08-02
EP2214025A1 (en) 2010-08-04
CN102735857B (zh) 2013-11-06
CN102735857A (zh) 2012-10-17
CN102721822A (zh) 2012-10-10
EP3470850B1 (en) 2021-03-17
EP3470850A1 (en) 2019-04-17
US8667833B2 (en) 2014-03-11
US20100281961A1 (en) 2010-11-11
EP2214025A4 (en) 2015-09-23
EP2214025B1 (en) 2018-12-26
WO2009057267A1 (ja) 2009-05-07
US20140134048A1 (en)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2704B (zh)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装置及分析方法
CN103217538B (zh) 分析用仪器
CN103499702B (zh) 分析用器件
US20180221880A1 (en) Analyzing apparatus
CN103175782B (zh) 分析用仪器和使用该分析用仪器的分析方法
JP5137528B2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CN103217537A (zh) 微化学分析装置及其测定方法、以及微盒
JP5376429B2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WO2008053751A1 (fr) Plaque de conteneur de réaction et son équipement de traitement de réaction
JP6977067B2 (ja) 試料分析用基板、試料分析装置、試料分析システムおよび試料分析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591858B1 (en) Reaction cassette and assay device
JP2009210564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2011021954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分析方法
JP4894684B2 (ja) 反応容器プレート及び反応処理方法
JP6986878B2 (ja) 流体分析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含む流体分析カートリッジアセンブリー
JP2009115670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2023512285A (ja) 遠心力で促進する流体系、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9186248A (ja) 分析用デバイスとこれを使用する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2010008191A (ja) 反応容器プレート及び反応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HEALTHCARE +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5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527

Address after: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HEALTHCARE HOLDING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PANASONIC HEALTHCARE +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401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0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s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is controlled interest Co., Ltd.

Address before: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Pu Hei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s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is controlled interest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