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5101B - 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 - Google Patents

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5101B
CN101755101B CN2008800253012A CN200880025301A CN101755101B CN 101755101 B CN101755101 B CN 101755101B CN 2008800253012 A CN2008800253012 A CN 2008800253012A CN 200880025301 A CN200880025301 A CN 200880025301A CN 101755101 B CN101755101 B CN 101755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roller
rope
upset
eccen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53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5101A (zh
Inventor
D·E·弗拉塞尔
R·安德森
尼古拉斯·德克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ter Douglas NV
Original Assignee
Hunter Douglas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988497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75510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ter Douglas NV filed Critical Hunter Douglas NV
Publication of CN101755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5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5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51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03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with ladder-tape
    • E06B9/307Details of tilting bars and their oper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2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therefor
    • E06B9/322Details of operating devices, e.g. pulleys, brakes, spring drums,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及其翻转方法,所述百叶窗包括:翻转台,包括相对彼此固定且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的第一偏心装置和第二偏心装置,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第二偏心装置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翻转杆;多个叶片,分成一组第一叶片和一组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彼此交替;以及第一梯带及第二梯带,所述梯带的每个梯带限定前翻转索和后翻转索,所述第一梯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前部和后部,而所述第二梯带连接于所述第二偏心装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叶片的前部和后部,以使所述翻转杆的旋转引起所述偏心装置的旋转并引起所述叶片从第一闭合位置至双间距构型打开位置之间的运动。

Description

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
本申请要求于2007年5月31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US11/755,904的优先权,所述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建筑开口的遮蔽物,且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诸如软百叶窗(Venetain blind)之类的水平百叶窗,所述水平百叶窗设计成以两倍标准间距翻转打开、而在由房间侧向上或由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时具有常规百叶窗的式样,或者所述水平百叶窗设计成选择性地翻转打开或翻转闭合部分所述百叶窗。
背景技术
典型地,软百叶窗具有位于上部的顶部导轨或其它框架元件,该顶部导轨不仅支撑所述百叶窗,而且将用于升降或开闭所述百叶窗的机构隐藏。所述升降由与底导轨(或底叶片)连接的拉绳来完成。由所述机头导轨支撑的叶片可被允许翻转来打开所述百叶窗,以使最大量的光透过百叶窗,或者由所述机头导轨支撑的叶片可被允许通过由房间侧向下(所述叶片的与房间最接近的边缘面向下,这意味着所述叶片的与窗户或墙壁最接近的其它边缘将面向上)闭合百叶窗,或者由所述机头导轨支撑的叶片可被允许通过由房间侧向上闭合百叶窗。
在一些情形下,为了使更多的光能透过百叶窗或者使无阻碍观察面积能更多,需要尽可能大地“翻转打开”百叶窗。在这种情况下,这可采用标准宽度的叶片来实现,其中相邻对叶片在翻转打开时一起移动,以彼此叠靠在一起,这便产生“双间距”结构。在这种双间距结构中,相邻对叶片之间的打开区域基本为在通常结构中叶片均等间距间隔开所获得的打开区域的两倍,由此表示为“双间距”。
翻转闭合百叶窗可用于阻断光或用于获得私密性或者二者兼有。为了从百叶窗处获得最佳性能,可能需要百叶窗的一部分打开而百叶窗的另一部分闭合。例如,在办公房间场合,可能需要翻转闭合百叶窗的下部,以阻断耀眼的太阳光照射在计算机屏幕上,或者以提供私密性,从而站在窗户外的人不能透过窗户来凝视并看到在房间内正在进行的事情。然而,同时可能需要百叶窗的上部翻转打开,以使一些自然光能进入到房间内或者对房间进行通风。这种“分开式”百叶窗设计所适用的另一种情形是在房子地板比外面的地面高度更高的住宅中。站在房子内的人可自由地看到外面,但是除了百叶窗的打开部分所允许的房内最上方部分,房子外的人不能有效地从外面看到内部。
除了私密和消除耀眼光的问题之外,所述分开式百叶窗设计(也称为选择性翻转设计)的光控特征还有益于,使得作用在内部的家具、地毯、硬木地板等上的太阳光所导致的紫外线光劣化最小化,但依然保留外面的间接照射以及能够清晰地观察外面。在带有悬于窗户区域上方的屋檐或者窗户凹入到墙壁壁内而形成悬檐的建筑物中,这是尤其实用且适用的。
在另外的一些情形中,需要使一叶片沿一个方向翻转闭合(比方说由房间侧向上)而使与该叶片紧邻的叶片沿另一方向(由房间侧向下)闭合。这在所述百叶窗处于闭合位置时便产生了审美学上令人愉悦的“褶状式样(pleated look)”(有时也称为丝绢式样(Tiffany look))。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百叶窗系统允许使用者翻转打开或闭合整个百叶窗,也允许使用者选择性翻转打开所述百叶窗的一部分而翻转闭合所述百叶窗的另一部分。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百叶窗系统允许使用者如同常规百叶窗中一样来翻转闭合(由房间侧向上或由房间侧向下)叶片,然而允许翻转打开至标准间距的两倍。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百叶窗系统允许使用者如同常规百叶窗中一样来翻转打开叶片,但是沿交替方向翻转闭合所述叶片(一个叶片为由房间侧向上,而下一个叶片为由房间侧向下),以形成“褶状”式样。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都提供了辊筒部,同时翻转索和/或致动绳连接于不同的辊筒部。因为所述翻转索和所述致动绳均用于致动所述百叶窗的叶片,所以术语“翻转索”和“致动绳”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可互换使用。
一种翻转机构采用了两个辊筒,所述两个辊筒同轴共线地安装在壳体中,同时翻转杆延伸穿过所述两个辊筒的旋转轴线。所述翻转杆与辊筒驱动器接合,所述辊筒驱动器继而与绕线轴的所述两个辊筒中的一个辊筒或另一个辊筒接合。
另一种翻转机构采用了两个基本并行但彼此不共轴的辊筒。这两个辊筒由各自的翻转杆来独立驱动,两个辊筒各自的翻转杆延伸穿过它们相应辊筒的旋转轴线。
其它翻转机构采用具有两个偏移部的单个辊筒。
所述翻转索(或致动绳)相对所述辊筒的多样的固定及布线结构导致了多样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制造的第一实施例的百叶窗系统的立体图,同时机头导轨内的机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也示出在百叶窗上方;
图2是图1的所述翻转台中的一个翻转台的立体图,为了清楚起见已去除壳体盖;
图3是图2的翻转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3B为沿图2的翻转台的旋转轴线作出的竖向截开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所述辊筒中的一个辊筒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辊筒的相对端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辊筒的前端视图;
图7是图3的另一辊筒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辊筒的相对端的立体图;
图9是图3的翻转台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壳体的下方斜视的相对端的立体图;
图11是图3的翻转台的辊筒驱动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辊筒驱动器的相对端的立体图;
图13至图15是示出图3的两个辊筒、辊筒驱动器、以及弹簧的组装过程的系列立体图;
图16是图5的辊筒的剖视图;
图17至图19为示出图3的两个辊筒、辊筒驱动器、以及弹簧的组装过程的连续系列立体图;
图20是图1的百叶窗的部分拆解的示意立体图,以示出针对双间距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以及辊筒的相应的端视图,以更清楚地表示辊筒的相对旋转位置;
图21类似于图20,但是示出当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下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及辊筒的位置;
图22类似于图20,但是示出当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上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及辊筒的位置;
图23是图1的百叶窗的部分拆解的示意立体图,示出针对允许百叶窗的一部分打开而另一部分闭合的翻转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以及更清楚地表示辊筒的相对旋转位置的辊筒的相应端视图;
图24类似于图23,但是示出当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上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及辊筒的位置;
图25类似于图23,但是示出当百叶窗的下部由房间侧向下闭合而百叶窗的上部保持翻转打开时,百叶窗的叶片及辊筒的位置;
图26是图1的百叶窗的部分拆解的示意立体图,示出针对褶状式样和双间距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以及更清楚地表示辊筒的相对旋转位置的辊筒的相应端视图;
图27类似于图26,但是示出当百叶窗沿一个方向褶叠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及辊筒的位置;
图28类似于图27,但是示出当百叶窗沿相反方向褶叠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及辊筒的位置;
图29是依据本发明制造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百叶窗系统的立体图,同时机头导轨内的机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也示出在百叶窗上方;
图30是图29的百叶窗的分度齿轮机构的立体图;
图31是图30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图30的分度齿轮机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3是沿图32的线33-33作出的视图;
图34是用于图31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壳体盖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1的分度齿轮机构的从动齿轮中的一个从动齿轮的立体图;
图36是图31的分度齿轮机构的分度齿轮的立体图;
图37是图29的百叶窗的所述翻转台中的一个翻转台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7的翻转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图37的翻转台的所述辊筒中的一个辊筒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7的翻转台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1是图29的百叶窗的部分拆解的示意立体图,示出针对双间距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以及更清楚地表示从动齿轮的相对旋转位置的分度齿轮机构的相应视图;
图42类似于图41,但是示出当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下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辊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3类似于图42,但是示出当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上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辊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4是图29的百叶窗的部分拆解的示意立体图,示出针对允许一部分百叶窗打开而另一部分百叶窗闭合的翻转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以及更清楚地表示从动齿轮的相对旋转位置的分度齿轮机构的相应视图;
图45类似于图44,但是示出在百叶窗的下部由房间侧向下闭合而百叶窗的上部保持翻转打开时,百叶窗的叶片、辊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6类似于图44,但是示出在百叶窗的上部由房间侧向上闭合而百叶窗的下部保持翻转打开时,百叶窗的叶片、辊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7为图29的百叶窗的部分拆解的示意立体图(示出针对褶状式样及双间距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相应视图(来更清楚地表示从动齿轮的相对旋转位置);
图48类似于图47,但是示出当百叶窗沿一个方向褶叠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辊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49类似于图47,但是示出当百叶窗沿相反方向褶叠闭合时百叶窗的叶片、辊筒、以及分度齿轮机构的位置;
图50是依据本发明制造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百叶窗系统的立体图,所述百叶窗以双间距构型打开;
图51是图50的百叶窗的立体图,同时机头导轨内的机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也示出在百叶窗上方;
图52是图50的百叶窗的立体图,百叶窗示出为处于由房间侧向下闭合位置;
图53是图50的百叶窗的立体图,百叶窗示出为处于由房间侧向上闭合位置;
图54是图51的所述翻转台中的一个翻转台的立体图;
图55是图54的翻转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56是图55的翻转台的辊筒部的侧视图;
图57是图55的止动垫圈的背侧的立体图;
图58是图55的翻转台的壳体的相对端的立体图;
图59是沿图50的百叶窗的线59-59作出的示意剖视图(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壳体和机头导轨),示出针对双间距构型,辊筒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
图60是图59的辊筒的详细视图,示出翻转索的布线;
图61是与图59类似的示意图,然而是针对部分由房间侧向上闭合的百叶窗,其中辊筒已逆时针旋转90度;
图62是图61的辊筒的详细视图,示出翻转索的布线;
图63是与图59类似的示意视图,然而是针对全部由房间侧向上闭合的百叶窗(如图53所示),其中辊筒已逆时针旋转了180度;
图64是图63的辊筒的详细视图,示出翻转索的布线;
图65是再一实施方式的辊筒部的立体图,类似于图56的辊筒部,但是供依据本发明制造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翻转台使用;
图66是图65的辊筒部的侧视图;
图67是沿图66的线67-67作出的剖视图;
图68是沿图66的线68-68作出的剖视图;
图69是沿图66的线69-69作出的剖视图;
图70是沿图66的线70-70作出的剖视图;
图71是百叶窗的拆解的立体图,类似于图50,但是采用了图65的辊筒部,该图示出针对双间距打开构型的辊筒部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
图72是沿图71的线72-72作出的详细示意剖视图(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机头导轨、翻转台壳体、以及用于上组叶片的翻转索);
图73是沿图71的线73-73作出的详细示意剖视图(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机头导轨、翻转台壳体、以及用于下组叶片的翻转索);
图74是图71的百叶窗的拆解的立体图,但是示出针对部分由房间侧向下闭合构型的辊筒部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
图75是沿图74的线75-75作出的详细示意剖视图(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机头导轨、翻转台壳体、以及用于上组叶片的翻转索);
图76是沿图74的线76-76作出的详细示意剖视图(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机头导轨、翻转台壳体、以及用于下组叶片的翻转索);
图77是图71的百叶窗的拆解的立体图,但是示出针对完全由房间侧向下闭合构型的辊筒部的位置和翻转索的布线;
图78为沿图77的线78-78作出的详细示意剖视图(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机头导轨、翻转台壳体、以及用于上组叶片的翻转索);
图79是沿图77的线79-79作出的详细示意剖视图(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机头导轨、翻转台壳体、以及用于下组叶片的翻转索);
图80是与图70的情形类似的在第一位置且随后还以假想线示出向外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成对辐板的位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81是与图80的情形类似的在第一位置且随后还以假想线示出斜移动至第二位置的成对辐板的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单翻转杆同轴辊筒设计
图1的百叶窗10包括:机头导轨12;多个叶片14,利用翻转索16以及它们相关的横绳16t(参见图20)从机头导轨12上悬吊下来,其中翻转索16与横绳16t一起构成梯带。拉绳20紧固于底叶片(或底导轨)18的底部,底叶片(或底导轨)18特有地比其它叶片14重。如本领域所公知的,拉绳20布线成穿过叶片14中的钻孔、经由机头导轨12并从绳锁定机构22穿出。翻转索24可操纵绳翻转器26,绳翻转器26用于使翻转杆28围绕其纵轴旋转来致动翻转台30。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存在有两组翻转索16,所述两组翻转索16在图20中给予如下更具体的标记:
-16为用于翻转索的通用标记;
-后缀“a”用于第一组翻转索,而后缀“b”用于第二组翻转索;
-其它的后缀“f”或“r”用于表示前(房间侧)或后(墙壁侧或窗户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形下,不存在有所述第二组翻转索。致动绳还可用在一些情形中(诸如图23中所示)并标记为16x。致动绳16x平行于翻转索16行进、并经由结32(参见图23)或其它固定装置(诸如在美国专利“用于建筑开口遮蔽物的百叶窗系统用的选择性翻转结构”US6,845,802中更详细说明的夹式连接装置32,该专利在此通过援引而合并于此)而连接于所述翻转索16中的一条翻转索。尽管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翻转杆28由绳翻转器26来致动(其详细描述于安德森于1997年12月4日(1997/12/04)公布的加拿大专利No.2,206,932中,该专利通过援引由此而合并于此),应该理解的是可采用其它类型的致动器(例如棒式翻转器或机动式翻转器)。
简要参照图2和图3,翻转台30包括第一辊筒34、第二辊筒36、辊筒驱动器38、间隙弹簧40、壳体42、以及壳体盖44。
参照图4、图5、图6以及图16,第一辊筒34包括两个通过中心定位辐板50相互连接的同心圆筒46、48。外圆筒46限定了两个大致一百二十(120)度间隔开的轴向延伸槽口52以及与所述两个槽口52中的一个槽口距离大致六十(60)度的轴向突出限位止动部54。
内圆筒48大致在其轴向尺寸的一半长度处在遍及其周长上的相当大的部分突然扩张成较大直径内圆筒58。这产生了围绕着内圆筒48的周长延伸大致两百二十(220)度的月牙形凸缘56(参见图6),且该凸缘56终止于径向延伸肩部60、62。如下更详细解释地,凸缘56起到定位并容置辊筒驱动器38于翻转台30内的作用,且肩部60、62允许辊筒驱动器38旋转驱动辊筒34、36中的各辊筒。辐板50限定了通孔64(参见图6),如下将更详细解释地,通孔64用于将间隙弹簧40连接于辊筒34、36。
参照图7和图8,除了第二辊筒36包括具有内径稍大于外圆筒46外径的轴向延伸周向环66之外,第二辊筒36与第一辊筒34相同。该环66仅存在于辊筒36的与限定槽口52和限位止动部54的端部相对的端部上,而且定位该环66的所述端部称为第二辊筒36的内端部68,另一端部称为外端部70。类似地,第一辊筒34具有内端部72和外端部74。后面将变得清楚明了,当辊筒34、36组装在一起时,第二辊筒36的环66交叠在第一辊筒34的内端部72上,以防止翻转索16中的任一条掉落在第一辊筒34和第二辊筒36之间。
参照图11和图12,柱状辊筒驱动器38限定了非圆柱状轮廓的内中空轴76,中空轴76设计成接合翻转杆28,从而翻转杆28的旋转引起辊筒驱动器38的旋转。辊筒驱动器38还包括定位在辊筒驱动器38的所述端部之间的中部的轴向延伸矩形键78。辊筒驱动器38的长度稍长于两个辊筒34、36在组装在一起后的长度,从而辊筒驱动器38的所述端部延伸超过所述辊筒组件,而且这些端部可用于使所述辊筒组件旋转支撑在壳体42的鞍部96、98上,如下将更详细说明。键78的长度基本等于当两个辊筒34、36组装在一起时第一辊筒34的凸缘56至第二辊筒36的凸缘56之间的距离。辊筒驱动器38的外径稍小于第一、第二辊筒34、36的内圆筒48的直径。如下将更详细描述地,当辊筒驱动器38插入到两个辊筒34、36中时,辊筒驱动器38位于两个辊筒34、36之内并与两个辊筒34、36的同轴共线。键78依赖于翻转杆28的旋转方向而选择性地接合辊筒34、36的肩部60、62,如下将更详细解释。
如图3所示,间隙弹簧40包括两个轴向延伸端部80、82,如下将更详细解释地,两个轴向延伸端部80、82分别延伸穿过辊筒34、36的辐板50的开口64,这将第一辊筒34和第二辊筒36连结在一起并对它们相对于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进行预加载。还如图3B所示,间隙弹簧40的线圈位于在辊筒34、36的外圆筒46、内圆筒48的较大直径部58和辐板50之间形成的腔中。
图13至图15以及图17至图19示出了将两个辊筒34及36、辊筒驱动器38、以及弹簧40组装的过程。图13示出了第一步是将弹簧40的端部82插入并穿过第二辊筒36中的开口64(参见图6)。下一步(图14)是将辊筒驱动器38插入到第二辊筒36的内圆筒48中,同时键78的一端推入(参见图15)直到其抵靠到第二辊筒36的凸缘56上。接下来,通过将弹簧40的第二端部80插入并穿过第一辊筒34中的开口64来组装第一辊筒34,并随后将两个辊筒34、36放到一起直到它们相应的内端部72、68相接触且第二辊筒36上的环66交叠在第一辊筒34的内端部72上为止(参见图17)。
接下来的步骤是使弹簧40的突出穿过辊筒34、36相应开口64的端部80、82弯曲,以将端部80、82固定到相应的辊筒34、36上。工具84(如图17所示)可用于此目的,或者采用尖嘴钳、一字螺丝刀、或其它公知工具可简便地使所述端部弯曲。现在,辊筒34、36与所述组件内的间隙弹簧40和辊筒驱动器38组装在一起。弹簧40将辊筒34、36保持在一起(因为弹簧40的端部80、82已侧向弯曲,从而它们不会从辊筒34、36中滑动退出。)。
接下来的步骤(参见图18)是相对于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对辊筒34、36预加载。这可通过如下来完成,即抓住辊筒34、36并使它们分开刚好足以使辊筒34、36中的一个轴向移动远离到足以通过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的程度。随后,使辊筒34相对于辊筒36逆时针旋转360度,且再将所述两个辊筒带回到一起、并随后松开。通过间隙弹簧40的偏压力使两个辊筒34、36立即受迫地沿相对方向旋转,直到第一辊筒34的第一肩部60和第二辊筒36的第二肩部62二者压靠在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上。现在两个辊筒34、36相对于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预加载。
如图19所示,辊筒34、36中的任一个均可以围绕着它们的共同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共同旋转轴线也与辊筒驱动器38的旋转轴线相符合)。如果第一辊筒34顺时针旋转(如从图19的有利位置看)、而同时保持第二辊筒36静止,则第一辊筒34的第二肩部62压靠在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上,这使得辊筒驱动器38也顺时针旋转。该键78继而压靠在第二辊筒36的第二肩部62上,从而也引起第二辊筒36顺时针旋转,且整个组件作为整体来旋转除非且直到某物阻碍这种旋转(如下面将要讨论的,当辊筒34、36上的限位止动部54与壳体42上的限位止动部中的一个相接触时,这确实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辊筒34逆时针旋转,第一辊筒34的第二肩部62移动离开键78,从而第一辊筒34可相对于第二辊筒36旋转,而第二辊筒36可保持静止。然而,为了使第一辊筒34旋转,必须克服弹簧40的预加载力。
只要所述有利位置为图19的有利位置的相对端,则对于第二辊筒36而言,也是相同的情形。就是说,如从图19的后侧所看到的,第二辊筒36只有当整个组件随着其一起旋转时可顺时针旋转;然而,只要使用者克服弹簧40的所述预加载力,在第一辊筒34保持静止的同时可使第二辊筒36逆时针旋转。在本说明书的剩余部分中,我们将辊筒34、36的不施加外力来克服弹簧40预加载力的位置称为翻转台30的中间位置。那就是这样的位置,其中第一辊筒34使其第二肩部62靠在键78上,且第二辊筒36使其第二肩部62靠在键78上。
现在参照图3、图9、和图10,壳体42包括两个侧壁86及88、两个端壁90及92、以及底壁94。端壁90、92分别限定了U形鞍部96、98,鞍部96、98通过支撑辊筒驱动器38的所述端部来提供对所述辊筒组件的旋转支撑。臂100、102从由端壁90、92限定的平面上以大致45度角延伸,且它们随着翻转杆28穿过辊筒驱动器38而在翻转杆28的中心线上方突出,由此防止所述辊筒组件从壳体42中升起而脱出。辊筒34、36的内圆筒48的所述端部均在直径上大于鞍部96、98,且所述内圆筒48的所述端部之间的距离刚好稍小于鞍部96、98之间的距离,从而如果辊筒34、36沿着轴向移动,则所述内圆筒48将抵靠到鞍部96、98之一上,由此防止辊筒34、36在轴向上移动过多。
在各鞍部96、98的任一侧上均存在有两个支架110、112(图3最佳地示出,贴着端壁92但是也存在于相对的端壁90中),同时上支架110 比下支架112凹入得少(在更高的高度处)。这些支架110、112用作限位止动部,以通过与它们相应辊筒34、36上的限位止动部54配合,来限制辊筒34、36在任一方向上自由旋转的角度。这个限位止动特征将在下面更详细地予以解释。
壳体42的底壁94限定了两个长槽口104、106和短矩形开口108。长槽口104、106均用于使前后翻转索穿过壳体42并穿过机头导轨12中的相应开口(未示出)。短矩形开口108用于拉绳20。
参照图3和图3B,壳体盖44在壳体42上方按扣到壳体42上,以增加壳体42的尺寸整体性、并在翻转索16处于松弛的情况下防止翻转索16在辊筒34、36上缠在一起或从辊筒34、36上脱落(诸如,当有人通过人力上提百叶窗10的一些叶片14时)。
参照图1至图3,一旦所述辊筒组件按照图13至图19所述被组装并进行预加载,则将所述辊筒组件落入到壳体42中,同时辊筒驱动器38的端部由壳体42的鞍部96、98来旋转支撑。翻转杆28插入并穿过辊筒驱动器38的中空轴76,且翻转杆28的一个端部连接于绳驱动翻转机构26,如图1所示。典型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翻转台30安装于翻转杆28,且整个翻转驱动组件安装在百叶窗10的机头导轨12中。
在将所述翻转驱动组件安装到机头导轨12上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依据所要求的布线,将翻转索16连接于辊筒34、36,以获得如下将更详细解释的所需要的构型。为了将翻转索16连接于辊筒34、36,增大装置(诸如结或珠子)被系到所述翻转索的将被固定的端部,且所述增大装置插入到在所需要的辊筒34、36的外圆筒46中的所需要的槽口52的后面,同时翻转索16的剩余部分延伸穿过那个槽口52。所述增大装置防止将翻转索16从相应的辊筒34、36上拽出,并由此将翻转索16快速有效地连接于其相应的辊筒34、36上。
针对所述共轴辊筒设计的双间距构型
图20至图22示出了针对典型双间距百叶窗构型的翻转索的布线。在这三个图中且在所有下面类似的图中,翻转索16的布线及辊筒34、36的位置(尤其示出了翻转索16的端部的打结点相对于辊筒34、36的定位)示出相对于百叶窗10的叶片14的相应位置。为了更清楚起见,相应辊筒34、36的端视图均作为这些视图的一部分而被包含,以有助于示出各翻转索16的打结点的位置(在辊筒34、36的槽口52处打结)或者限位止动部54的位置。
如前面已解释的,所述翻转索通用标记为16,但是将通过下列后缀进一步标示为:
-“a”用于第一组翻转索,这些翻转索支撑各对顶叶片14t和底叶片14b中的上(或顶)叶片14t;
-“b”用于第二组翻转索,这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14t、14b中的下(或底)叶片14b;
-“f”用于前翻转索,这些前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房间侧;
-“r”用于后翻转索,这些后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墙壁侧(也称为窗户侧);
-“x”用于致动绳,其典型地固定到所述翻转索16之一上。
简要参照图1,注意到翻转机构26为蜗轮绳驱动机构,如美国专利US 6,561,252所讲解的,该专利由此通过援引而合并于此。绳滑轮直接连接于蜗杆,所述蜗杆驱动与翻转杆28连接的齿轮。如本领域所公知的,在蜗轮机构中,蜗杆能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驱动所述齿轮。然而,所述齿轮不能反过来驱动所述蜗杆;所述机构锁定的瞬间所述齿轮开始反过来驱动蜗杆。对于确保翻转机构26不能被反向驱动而言,尽管蜗轮是非常方便有利的方式,但是可在替代实施方式中采用其它装置(诸如棘轮、单向制动器、或离合器、所有具有合适的释放机构),以确保这个相同的条件。
对于翻转台30的操作而言,从输入端(利用绳翻转器26)沿任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驱动翻转杆28但是不能从输出端反向驱动翻转杆28的能力,是有益的特性,如下面将更详细讨论的。
参照图20,辊筒34、36均处于它们的中间位置(再重复一下,该中间位置指的是辊筒34、36的不施加外力来克服弹簧40的预加载力且由此当第一辊筒34使其肩部62靠在键78上而第二辊筒36使其肩部62靠在键78上时的位置)。叶片14以双间距构型方式打开,其中各对相邻叶片14t、14b彼此相对彼此堆叠在一起,且在该对相邻叶片14t、14b和下一对相邻叶片14t、14b之间存在有大的空白空间。这个大的空白空间大致两倍于标准距离或者两倍于常规百叶窗的具有均匀间隔叶片的叶片之间的间距(dp)。
各对顶底叶片14t、14b中的顶叶片14t由在第一组前后翻转索16af、16ar(为了便利,当我们指的是包括前后翻转索和将那些前后翻转索连接的横绳在内的整个相关梯带时,我们有时称为翻转索,而且这种用法在采用它的上下文中将是显而易见的)之间延伸的横绳16t支撑。第一后翻转索16ar在翻转台30的第一辊筒34上布线、并固定到第一辊筒34中的槽口52ar之一上(注意的是,如图所示,所述槽口的通用标记为52,如图5所示,但是这个标记已经修饰有后缀ar,该后缀对应于固定于该特定槽口上的翻转索16ar的后缀,这个命名法将贯穿整个说明书)。第一前翻转索16af在第二辊筒36上布线、并固定于第二辊筒36上的槽口52af上。第二辊筒36的环66防止所述翻转索掉落在两个辊筒34、26之间。
类似地,各对叶片14t、14b中的底叶片14b由在第二组前后翻转索16bf、16br之间延伸的横绳16t来支撑。所述第二组中的后翻转索16br在第二辊筒36上布线、并固定于第二辊筒36的槽口52br上。最后,所述第二组翻转索的前翻转索16bf在第一辊筒34上布线、并固定于那个第一辊筒34上的槽口52bf上。
所有翻转索16均相对于辊筒34、36打结,以使当所述辊筒处于它们的“中间”位置时,如图20所示,叶片14以双间距构型来布置,其中,成对相邻顶底叶片14t、14b相对彼此堆叠,这便在成组的成对叶片14t、14b之间形成大的双间距间隙“dp”。
现在参照图1和图21,拉动所述翻转索24之一,以引起翻转杆2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从图1和图21中的有利位置所看到的)。翻转杆28的顺时针旋转引起翻转台30中的辊筒驱动器38(以及键78)顺时针旋转。随着键78旋转,键78推挤第一辊筒34的第一肩部60(参见图5),由此引起第一辊筒34也顺时针旋转。因为间隙弹簧40相对于键78对第二辊筒36预加载,第二辊筒36也想跟随键78而动。然而,在第二辊筒36开始顺时针旋转后的极短时间内,所述第二辊筒36的限位止动部54压靠在壳体42的端部上的上支架限位止动部110上(参见图3),这使第二辊筒36的任何进一步的顺时针旋转被停止,而不管间隙弹簧40如何强迫。自然,因为第二辊筒36已停止旋转,所以使用者现在必须施加足够的力来克服所述间隙弹簧的偏压力,以便继续使翻转杆28、辊筒驱动器38以及第一辊筒34旋转。当使用者继续使翻转杆28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辊筒34继续旋转直到其限位止动部54压靠在其相应的壳体42的端壁90上的下支架限位止动部112上。此时,所述叶片均处于由房间侧向下闭合位置,如图21所示。通过比较图20所示(于所述中间位置处)的第一辊筒34上的限位止动部54的起始位置与图21所示的限位止动部54在第一辊筒34上的终止位置,能更清楚地看到辊筒34、36在位置上的变化,这表示第一辊筒34已顺时针旋转经历了几乎完整的180度的行程。
与第一后翻转索16ar和第二前翻转索16bf连接的第一辊筒34上的槽口52ar和52bf也已旋转了相同的大致180度行程的距离。结果,顶叶片14t的后翻转索16ar已被向上拉了与π×r(其中r为辊筒34的半径)大致相等的距离,而底叶片14b的前翻转索16bf已延伸了相同的距离。另外两条与第二辊筒36连接的翻转索16af、16br均实际上保持不动。结果,顶叶片14t的前(房间侧)边缘不移动,而这些顶叶片14t的后(墙壁侧)边缘针对由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定位(如图21所示)而向上摆。类似地,底叶片14b的后(墙壁侧)仅向上移动非常短距离,而这些底叶片14b的前(房间侧)边缘向下摆,以实现如图21所示的所述百叶窗的由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定位。
总结而言,在图21中,第二辊筒36不旋转(或者在所述限位止动部阻止其进一步旋转之前仅旋转几度行程的非常短的距离),且第一辊筒34顺时针旋转(如图21左侧所示),以便移动图20的双间距完全打开的百叶窗至图21的由房间侧向下闭合的百叶窗。第二辊筒36的所述非常短的旋转允许相邻对叶片14的边缘彼此交叠,从而在所述百叶窗闭合时不存在任何可见光隙。
注意的是,限位止动部110、112(参见图3)标记为上限位止动部110和下限位止动部112,因为这是它们如何在这些图中被示出且这种标记易于区分这两个止动部110、112。然而,限位止动部110、112可以二者均相对彼此具有相同的高度,从而可更准确简单地将它们称为第一止动部110和第二止动部112。
间隙弹簧40迫使辊筒34、36返回至所述中间位置,即迫使第一辊筒34逆时针旋转并迫使第二辊筒36顺时针旋转。然而,如下将要解释的,在适当的位置存在有阻止这两种旋转的机构。第二辊筒36由于其限位止动部54与壳体42的限位止动部110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进一步顺时针旋转。第一辊筒34不能逆时针旋转,是因为其被绳翻转器26停止。为了使第一辊筒34逆时针旋转,将会不得不沿逆时针方向推动辊筒驱动器38,这是因为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与第一辊筒34的第一肩部60接触。使辊筒驱动器38旋转也会要求翻转杆28旋转,是因为辊筒驱动器38和翻转杆28之间的相匹配的非圆形横截面使得它们一起旋转。然而,为了使翻转杆28被辊筒34逆时针驱动,将会不得不驱动翻转器26的蜗轮(如先前所述的,该翻转器26描述于安德森的于1997年12月4日(1997/12/04)公布的加拿大专利No、2,206,932中,该专利由此通过援引而合并)。然而,如前所解释的,蜗轮不能被反向驱动,从而任意企图通过翻转杆28来驱动翻转器26将引起翻转机构26锁定。因此,百叶窗10的叶片14保持在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处,除非且直到使用者通过将翻转器26的输入端上的翻转索24之一拉动来驱动所述叶片至新的位置为止。为了使所述百叶窗从这个位置返回到图20的中间位置,使用者可拉动另一条翻转索24,沿逆时针方向驱动所述翻转机构、翻转杆28、以及辊筒驱动器38。这使得弹簧40能将第一辊筒34带回到所述中间位置,而第二辊筒36保持在相同的位置。
图22示出了与图20相同的双间距百叶窗,但是所述翻转机构已使所述百叶窗移动到由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叶片的位置处。为了从图20的所述中间位置达到此位置,使用者拉动另一条翻转索24(参见图1)(不是拉动获得图21的由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位置的那条翻转索)。这使得翻转杆28的逆时针旋转以及辊筒34、36的逆时针旋转。然而,第一辊筒34上的限位止动部54几乎立即压靠在其相应的壳体42的壁90上的上支架限位止动部110上,这使得第一辊筒进一步旋转至停止。第二辊筒36继续逆时针旋转,直到最终其限位止动部54压靠在壳体42的其相应端92处的下支架限位止动部112上,这使得该第二辊筒36停止。第二辊筒36将已逆时针旋转大致180度(如通过比较在图20和图22中的第二辊筒36上的限位止动部54的位置所证实的)。
固定于第一辊筒34上的第一后翻转索16ar和第二前翻转索16bf实际上保持静止,而第一前翻转索16af和第二后翻转索16br的端部随着第二辊筒36逆时针旋转。第一前翻转索16af缠绕在第二辊筒36上,这拉动顶叶片14t的房间侧边缘向上移动大致π×r的距离。同时,第二后翻转索16br从第二辊筒36上退绕,这使得底叶片14b的墙壁侧边缘下落相同的π×r距离。最终的结果就是图22的由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的百叶窗。
针对所述同轴辊筒设计的选择性翻转构型
图23至图25示出了翻转索16在与上述非常类似的机构上的布线,以便获得百叶窗的一部分能被闭合而另一部分保持打开的结构。参照图23,在这个构型和图20所示的构型之间存在着一些硬件上的差异。第一,该百叶窗不是具有两组双间距梯带而是具有一个标准单间距梯带,所述标准单间距梯带具有后翻转索16r、前翻转索16f、以及在前翻转索16f和后翻转索16r之间延伸的横绳16t。第二,另一翻转索或致动绳16x于结32或其它固定装置,诸如绳连接夹32,处固定到后翻转索16r。第三,第一辊筒34不具有限位止动部54(限位止动部54可简便地从标准第一辊筒34上去除,以适应这种构型)。
在这种构型中,后翻转索16r逆时针缠绕在第二辊筒36上并在槽口52r处连接于第二辊筒36上。前翻转索16f顺时针缠绕在第二辊筒36上并在槽口52f处连接于第二辊筒36上。第三翻转索或致动绳16x顺时针缠绕在第一辊筒34上并在槽口52x处连接于第一辊筒34上。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辊筒34的另一槽口52不用于锚定绳。在图23中,辊筒34、36示出为均处于它们的中间位置,同时叶片14全部以单间距构型翻转打开且所有叶片14均匀地间隔开。
在图24中,已拉动了所述翻转索之一,这使得翻转器26来逆时针驱动翻转杆28,这也逆时针驱动辊筒驱动器38和两个辊筒34、36。第二辊筒36由辊筒驱动器38上的键78逆时针驱动,当第二辊筒36的限位止动部54抵达壁92上的下支架限位止动部112时停止。因为第一辊筒34上的限位止动部54已被去除,所以不存在着任何东西来阻止弹簧40逆时针驱动第一辊筒34随着第二辊筒36一起旋转。随着第二辊筒36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辊筒36使前缆绳16f升起并使后翻转索16r下落。随着第一辊筒34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一辊筒34使致动索16x下落与后翻转索16r相同的距离。由此,整个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当松开翻转索24时,翻转驱动器26上的蜗轮将翻转杆28锁定在合适位置,这使得两个辊筒34、36保持在当松开翻转索24时它们所处的位置。
为了返回至并越过所述中间位置,拉动另一翻转索24,这使得翻转杆28顺时针旋转。图25示出当翻转杆28已顺时针旋转越过图23的所述中间位置时所述百叶窗的位置。随着翻转驱动器26顺时针驱动翻转杆28,翻转杆28顺时针驱动辊筒驱动器38,且辊筒驱动器38的键78接触第一辊筒34的肩部,这便顺时针驱动第一辊筒34。弹簧40开始使得第二辊筒36与第一辊筒34一起顺时针旋转,但所述第二辊筒36的限位止动部54在所述中间位置时压靠到壳体42的壁92上的上支架限位止动部110上,这阻止了第二辊筒36的任何进一步顺时针旋转。第一辊筒34继续顺时针旋转,这使得致动索16x向上缠绕在第一辊筒34上,这便使致动绳16x升起。因为致动绳16x在点32处连接于后翻转索16r,所以在那个点32处使后翻转索16r升起。在点32下方由横绳16t支撑的所有叶片14均受到影响,这是由于后翻转索16r使得那些叶片14的墙壁侧边缘升起。结果就是:所有处于致动索16x与后翻转索16r的打结点32下方的叶片14均由房间侧向下闭合,而剩余叶片14保持翻转打开,如图25所示。
打结点32相对于后翻转索16r的位置确定了在翻转闭合的叶片和保持翻转打开的叶片之间发生“突变”的点。如果致动索16x交替地打结于前翻转索16f而不是后翻转索16r,则百叶窗在打结点32下方的部分会由房间侧向上位置闭合而不是如这里所示的由房间侧向下闭合。还应遵循的是,通过使辊筒34、36在壳体42中的位置颠倒,则百叶窗10的动作可与先前说明相反。例如,在从图23至图24的动作中,叶片14会由房间侧向上闭合而不是所示的由房间侧向下闭合。
针对所述同轴辊筒设计的褶状式样构型
图26至图28示出了针对典型褶状式样百叶窗构型的翻转索的布线。参照图26,在所述褶状式样构型和图20的双间距构型之间不存在着任何硬件上的差异。在两个情形中,两组翻转索16af、16ar和16bf、16br均为标准间距的两倍。仅有的差异在于翻转索16的布线。
在这种结构中,再次说明的是存在有两组翻转索。顶叶片14t的第一前翻转索16af逆时针缠绕在第二辊筒36上并在槽口52af处连接于第二辊筒36上。顶叶片14t的第一后翻转索16ar顺时针缠绕在第一辊筒34上并在槽口52ar处连接于第一辊筒34上。底叶片14b的第二前翻转索16bf顺时针缠绕在第二辊筒36上并在槽口52bf处连接于第二辊筒36上。最后,底叶片14b的第二后翻转索16br逆时针缠绕在第一辊筒34上并在槽口52br处连接于第一辊筒34上。
正如图20所示的双间距百叶窗的情况一样,图26的褶状式样构型也是当辊筒34、36处于中间位置时从双间距构型的叶片14开始。现在参照图27,随着翻转驱动器26沿顺时针方向驱动翻转杆28,键78接触第一辊筒34,由此顺时针驱动第一辊筒,且弹簧40迫使第二辊筒36也顺时针旋转。然而,第二辊筒36上的限位止动部54几乎立即压靠在壳体42的端壁92处的上支架限位止动部110上,这阻止了第二辊筒36越过所述中间位置的任何进一步的顺时针旋转。第一辊筒34继续旋转直到其限位止动部54压靠在壳体42的壁90中的下支架限位止动部112上为止。
因为顶叶片14t和底叶片14b的前(或房间侧)翻转索16af、16bf分别打结于第二辊筒36,且该第二辊筒36在其限位止动部阻碍进一步顺时针旋转之前仅旋转很少的几度,所以这些叶片14t、14b的前(或房间侧)边缘几乎保持静止。另一方面,后翻转索16ar、16br均打结于正在旋转的第一辊筒34。当第一辊筒34顺时针旋转时,第一后翻转索16ar向上缠绕在第一辊筒34上,这使得顶叶片14t的后(或墙壁侧)边缘升起至图27所示的位置。同时,底叶片14b的后翻转索16br从第一辊筒34上退绕,这使得底叶片14b的后(或墙壁侧)边缘下落至图27所示的位置,这便产生了顶叶片14t由房间侧向下翻转和底叶片14b由房间侧向上翻转的褶状式样翻转闭合百叶窗。
图28示出了图26的褶状式样百叶窗,但是以与图27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翻转闭合。在这个情况下,翻转杆28逆时针旋转且仅第二辊筒36随其逆时针旋转(第一辊筒34只是开始旋转并由于其限位止动部54接触壳体42的壁90的上支架限位止动部110上而立即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后翻转索16ar和第二后翻转索16br均连接于第一辊筒34,而且第一辊筒34不旋转,所以顶叶片14t和底叶片14b的后(墙壁侧)边缘基本保持静止。同时,第一前翻转索16af和第二前翻转索16bf随着第二辊筒36一起旋转,同时随着辊筒36逆时针旋转,第一前缆绳16af向上缠绕在第二辊筒36上,由此升起顶叶片14t的前(房间侧)边缘。随着辊筒36逆时针旋转,底叶片14b的第二前翻转索16bf从第二辊筒36上退绕,从而这使得底叶片14b的前(房间侧)边缘下落。结果就是具有顶叶片14t由房间侧向上翻转和底叶片14b由房间侧向下翻转的褶状式样翻转闭合百叶窗,如图28所示。
可能要注意的是,为了获得叶片14沿相对方向的翻转,正如上面所述的褶状式样构型中的情形一样,有益的是使各对叶片14中的一个叶片的前后边缘均切出凹口,以便得到用于横梯16t的空隙。这个凹口可仅位于底叶片14b上、或者仅位于顶叶片14t上、或者既可位于顶叶片14t上又可位于底叶片14b上、或者可位于各叶片14的仅一个边缘(相对边缘)上。
双翻转杆并行辊筒设计
现在参照图29,百叶窗120除了未采用翻转台30之外而与图1的百叶窗10非常相似,翻转功能利用双翻转杆28来完成,双翻转杆28在功能上将并行辊筒翻转台122与分度齿轮机构124相互连接,如下面将要更详细说明的。分度齿轮机构124继而经由短翻转杆28′连接于诸如蜗轮翻转器26之类的翻转机构上。
简要参照图30至图33,分度齿轮机构124包括分度齿轮126、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分度齿轮壳体132、以及壳体盖134。
参照图36,分度齿轮126为限定左部136和右部138的一般柱形齿轮。左部136包括在大致200度的弧中延伸的齿部140,同时左部136的剩余部分为光滑无齿部142。类似地,右部138限定了延伸经过同样的大致200度弧的且与齿部140相对应的光滑无齿部144。然而,实心凸台146沿着右部138的剩余部分延伸。分度齿轮126也限定了非圆柱形轮廓中空轴148,中空轴148尺寸定制成容置轮廓类似的翻转杆28′。该轴148的外侧限定了柱形转轴150。
现在参照图35,墙壁侧从动齿轮130为限定左部152和右部154的一般柱形元件,且这些部152、154由径向突出凸缘155来隔开。右柱形部154限定了非圆柱形轮廓中空轴156,中空轴156尺寸定制成容置轮廓类似的翻转杆28。左部152包括带有凹部160(还参照图31)的第一光滑部158,凹部160精确地制造成与分度齿轮126上的锁定毂或凸台146相匹配,以防止从动齿轮130在停止过程中运动,如下面将详细解释的。左部152还包括与分度齿轮126的齿部140相啮合的齿部162。最后,短转轴164从齿部162上向左突出。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与墙壁侧从动齿轮130相同。
参照图34,壳体132限定了容纳分度齿轮126的主腔166。通孔168(还参加图31)旋转地支撑分度齿轮126的向左突出超出齿部140的转轴150。在通孔168的任一侧上的两个小直径腔172容置并旋转支撑从动齿轮128、130的左端164。
参照图31,壳体盖134包括限定通孔176的板174,通孔176旋转支撑分度齿轮126的转轴150的右端。板174还限定了两个中空柱形突部178,两个中空柱形突部178尺寸定制为旋转容纳并支撑从动齿轮128、130的右端154。
为了组装分度齿轮机构124,将分度齿轮126以及从动齿轮128、130插入到壳体132的相应腔166、170中(参见图34),从而分度齿轮126的转轴150的左端延伸穿过壳体132的孔168、而从动齿轮128、130的转轴164容置在壳体132的凹部172中。随后,将壳体盖134卡在壳体132上(同时壳体132上的突起135卡入到所述壳体盖上的孔137中,从而分度齿轮126的转轴150的右端延伸穿过壳体盖134中的孔176,而从动齿轮128、130的右端部154延伸到壳体盖134的两个中空柱形突部178中。如图32和图33所示,从动齿轮128、130与分度齿轮126共线,同时从动齿轮128、130的凹部160刚好要接合于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我们将把从动齿轮128、130相对于分度齿轮126的这个位置(以及如下将要说明的翻转辊筒184、182的相应位置)称为中间位置。
分度齿轮机构124利用星形轮分度驱动原理来工作,所述星形轮分度驱动原理将连续旋转运动转变成断续运动,这使可重复的分度处于相同的位置。在这种情形下,随着分度齿轮126从所述中间位置起顺时针旋转(如从图31至图33中的有利位置看),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简单地逆时针旋转直到其凹部160与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相匹配。随后,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齿部162碰到分度齿轮126的光滑齿部142。由此,分度齿轮126能继续顺时针旋转,而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保持静止,通过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抵接到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凹部160上来防止旋转。
然而,随着分度齿轮126继续顺时针旋转,墙壁侧从动齿轮130逆时针旋转并在其凹部160抵接到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上使进一步旋转至停止之前继续那样旋转几圈。
如果分度齿轮126从所述中间位置起逆时针旋转,则产生相反的情形。即,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在通过其凹部160抵接到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上来防止进一步旋转之前仅非常简短地进行顺时针旋转。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也顺时针旋转,并在其凹部160抵接到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上使进一步旋转至停止之前继续如此旋转几圈。当然,翻转杆28延伸到中空柱形突部178中并容置在从动齿轮128、130的右部154的中空轴156内,从而所述翻转杆28与它们相应的从动齿轮128、130一起旋转。
现在参照图37和图38,各翻转台122包括壳体180、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以及房间侧翻转辊筒184。
图39示出了墙壁侧翻转辊筒182,翻转辊筒182是具有从其两端突出的柱形转轴185的柱形元件,各柱形转轴185限定非圆柱形内中空轴186,中空轴186尺寸定制成容置并接合轮廓类似的翻转杆28。墙壁侧翻转辊筒182还限定了经由辐板190而与内柱形转轴185连接的外柱形表面188。两个长孔192被限定为贯穿所述外柱形表面。孔192中的一个定位在柱形表面188的一端附近,而另一个孔192定位在另一端附近,同时两个孔彼此间隔约180度。在图39中能看到这两个孔192。翻转索16固定于这些孔上,如下将更详细说明的。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相同。
图40为图37和图38的翻转台122的壳体180的立体图。壳体180包括两个侧壁194及196,两个端壁198及200,以及底壁202。如图37所示,端壁198及200中的每个分别限定了为辊筒182、184的转轴185提供旋转支撑的U形鞍部204a及204b和206a及206b。臂208a及208b和210a及210b从端壁198、200限定的平面上以大致45度角延伸,且它们横向突出并位于延伸穿过辊筒182、184的中空轴186的翻转杆28的中心线之上,由此用于防止辊筒182、184从壳体180上抬起而脱出。
壳体180的底壁202限定两个纵向共线的槽口212,同时在两个槽口212之间有短矩形开口216。槽口212用于使前后翻转索穿过壳体180并穿过机头导轨12中的相应开口(未示出)。矩形开口216为拉绳20提供通道。
为了将图29所示的翻转机构组装,首先组装翻转台122。翻转索16穿过壳体180的底面201中的槽口212来布线。将翻转索16的端部在它们相应的槽口192处固定于它们相应的辊筒182、184上。为了获得所希望的翻转构型,依据下面的说明来进行这些翻转索16的布线和连接。
辊筒182、184分别安装在它们相应的U形鞍部204a及204b和206a、206b中。翻转杆28插入并穿过翻转辊筒182、184的中空轴186,且这些翻转杆28的端部分别插入到从动齿轮130、128的中空轴156中。从动齿轮130、128将如前所述的那样已被组装到分度齿轮机构124上。短翻转杆28′用于将绳翻转机构26的输出端连接于分度齿轮126的中空轴148。注意的是,这里给出的绳翻转机构26只是诸多可用于这种场合的翻转机构的一个类型。尽管示出了绳翻转器26,但是应该理解的是,翻转杆28′可由其它装置,诸如棒式翻转器或机动式翻转器,来旋转。甚至可行的是使分度齿轮机构124作为翻转机构26的一体部分,从而无需翻转杆28′。
针对所述并行辊筒设计的双间距构型
图41至图43示出了针对双间距百叶窗构型的翻转索16的布线。正如上面已经讨论的,在这三个图中且在所有随后相类似的图中,示出了缆绳16的布线和翻转辊筒182、184的位置(尤其地将示出翻转索16端部的打结点相对于翻转辊筒182、184的定位)示出成相对于百叶窗120的叶片14的相应位置。为了更清楚起见,相应分度齿轮机构124的立体端视图被包含为这些视图的一部分(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壳体132),以示出与翻转辊筒182、184和叶片14的定向相对应的分度齿轮126及从动齿轮128、130的定向。
如先前所解释的,翻转索通用表示为16,但是将通过下列后缀来进一步标识:
-“a”用于第一组翻转索,那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中的上(或顶)叶片14t;
-“b”用于第二组翻转索,那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中的下(或底)叶片14b;
-“f”用于前翻转索,那些前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房间侧;
-“r”用于后翻转索,那些后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墙壁侧(也称为窗户侧);
-“x”用于致动翻转索,其典型地固定到前翻转索或后翻转索16中之一。
参照图41,翻转辊筒182、184均处于它们的中间位置(作为提醒,这个中间位置指的是翻转辊筒182、184对应于如图32和图33所示从动齿轮128、130与分度齿轮126共线的位置,同时从动齿轮128、130的凹部160刚好将接合于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同时叶片以双间距构型打开。第一房间侧翻转索16af逆时针布线在墙壁侧辊筒182上且在槽口192af处固定于墙壁侧辊筒182上。第一墙壁侧翻转索16ar顺时针布线在房间侧辊筒184上且在槽口192ar处固定于房间侧辊筒184上。第二房间侧翻转索16bf逆时针布线在房间侧辊筒184上且在槽口192bf(在图41中未示出但在图42中可见)处固定于房间侧辊筒184上。最后,第二墙壁侧翻转索16br顺时针布线到墙壁侧辊筒182上且在槽口192br(在图41中未示出但在图43中可见)处固定于墙壁侧辊筒182上。在翻转索16的这种布线及构型中,当所述辊筒和所述齿轮均处于所述中间位置时,叶片14以双间距构型翻转打开,如图41和图29所示。
现在参照图42,随着分度齿轮126从所述中间位置起逆时针旋转(通过拉动两条翻转索24之一,使得翻转机构26逆时针旋转翻转杆28′),墙壁侧从动齿轮130(以及其相应的经由翻转杆28与墙壁侧从动齿轮130连接的翻转辊筒182随着墙壁侧从动齿轮130一起)在其凹部160抵接到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防止墙壁侧从动齿轮130的任何进一步旋转之前刚刚开始顺时针旋转。这个条件示出在图42中,其中用于顶叶片14t的房间侧翻转索16af的打结点192af示出为已刚好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了几度,这在相邻对叶片14之间形成了所希望的交叠(如针对前述具体装置10所讨论的)。由此,固定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的第一前翻转索16af和第二后翻转索16br均基本保持静止。
然而,随着分度齿轮126自所述中间位置起逆时针旋转,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齿部162啮合分度齿轮126的齿部140,从而这个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以及其相应的房间侧翻转辊筒184)被顺时针驱动、且在其凹部160接触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来防止任何进一步旋转之前继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几圈。在槽口192ar处固定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的第一后翻转索16ar向上缠绕到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使顶叶片14t的墙壁侧边向上拉起。同时,第二前翻转索16bf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退绕,使底叶片14b的房间侧边落下。结果就是如图42所示的叶片14的由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构型。
图43示出在由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构型中用于百叶窗的叶片14的分度齿轮126、从动齿轮128及130、以及翻转辊筒182及184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分度齿轮126从图41所示的中间位置起顺时针旋转。这引起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开始逆时针旋转,但是其凹部160迅速地抵接在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上,从而锁定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的房间侧翻转辊筒184)来防止任何进一步的逆时针旋转。结果,固定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的第一后翻转索16ar和第二前翻转索16bf均基本保持静止。然而,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及其相应的墙壁侧翻转辊筒182逆时针旋转几圈,随着第一前翻转索16af缠绕在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而使得第一前翻转索16af升起,且随着第二后翻转索16br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退绕而使第二后翻转索16br落下。结果就是如图43所示的由房间侧向上构型翻转闭合的叶片14。
针对所述并行辊筒设计的替代构型
图44至图46示出了在上述相同的并行辊筒机构上翻转索16的替代布线,以便能使百叶窗的一部分翻转闭合而使另一部分保持打开。参照图44,这个百叶窗和图41中的双间距构型百叶窗之间在硬件上的差异如下:
该百叶窗并未在各翻转台处具有两组双间距梯带而是仅具有标准间距构型的单个梯带,所述单个梯带包括前缆绳16f、后翻转索16r、以及横绳16t。所述单个梯带还具有在结或绳连接夹32处固定于后翻转索16r上的致动翻转索16x。
后(墙壁侧)翻转索16r顺时针缠绕在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并在槽口192r(在图44中看不到而在图46中可看到)处连接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前(房间侧)翻转索16f逆时针缠绕在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并在槽口192f处连接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致动翻转索16x顺时针缠绕在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并在槽口192x处连接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在图44中,所述机构(分度齿轮126、从动辊筒128及130、以及翻转辊筒182及184)处于其中间位置且叶片14全部翻转打开。
在图45中,分度齿轮126经由翻转器26和翻转杆28′已逆时针旋转,这便驱动从动齿轮128、130(以及它们的相应翻转辊筒184、182)顺时针旋转。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当其凹部160与分度齿轮126的凸台相配合时几乎立即停止旋转,而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翻转辊筒184)继续旋转几圈。这意味着前翻转索16f和后翻转索16r未被向上拉或从它们的辊筒182上松开任何显著距离。然而,在192x处连接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的致动索16x,缠绕在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这使得致动索16x升起,而且也使得在致动绳16x与后翻转索16r连接的点32处升起后翻转索16r,如图45所示。最终结果就是图45的翻转构型,其中百叶窗的上部保持打开而百叶窗的下部由房间侧向下翻转闭合。
在图46中,分度齿轮126已从其中间位置起(经由翻转器26和翻转杆28′)顺时针旋转,这使得从动齿轮128、130(以及它们相应的翻转辊筒184、18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房间侧翻转辊筒184)开始逆时针旋转,且当房间侧从动齿轮128上的凹部160配合上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时立即被阻止进一步旋转。由此,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连接的致动绳16x基本保持不动。
房间侧从动齿轮130继续逆时针旋转,这引起墙壁侧从动辊筒182也逆时针旋转。这导致前翻转索16f向上缠绕到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而后翻转索16r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退绕。然而,因为致动绳16x在打结点32处连接于后翻转索16r,且因为致动索16x基本保持不动,所以后翻转索16r仅使得位于打结点32之上的那些叶片14下落。在打结点32之下,致动绳16x保持后翻转索16r,防止其下落。由此,在所述打结点之上的叶片14由房间侧向上翻转闭合,而剩余的叶片14仅部分地大致以45度角翻转闭合。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打结点32相对于后翻转索16r的位置影响在翻转闭合的叶片和依然保持翻转打开的叶片之间产生“突变”的位置。还将显而易见的是,将所述致动翻转索连接于前翻转索16f而不是如在此所示的连接于后翻转索,会形成沿由房间侧向上方向而不是图45所示的由房间侧向下构型于所述突变点之下翻转闭合的百叶窗。
针对所述并行辊筒设计的褶状式样构型
图47至图49示出了针对褶状式样百叶窗构型的翻转索的替代布线。参照图47,在该褶状式样构型和图41的双间距构型之间在硬件上无差异。仅有的差异在于翻转索16的布线。
顶叶片14t的前翻转索16af顺时针缠绕在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并在点192af处固定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顶叶片14t的后翻转索16ar逆时针缠绕在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并在192ar处固定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底叶片14b的前翻转索16bf逆时针缠绕在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且在点192bf处固定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最后,底叶片14b的后翻转索16br顺时针缠绕在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并在点192br处固定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
如图41所示的双间距百叶窗的情形一样,当所述机构处于图47所示的中间位置时,所述褶状式样构型也从双间距构型的叶片14开始。现在参照图48,随着翻转杆28′顺时针旋转,其顺时针驱动分度齿轮126且从动辊筒128、130(及其相应翻转辊筒184、182)均被迫逆时针旋转。当房间侧从动齿轮128的凹部160配合到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上时,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房间侧翻转辊筒184几乎立即被阻止进一步逆时针旋转。由此,均固定于房间侧辊筒184上的前翻转索16af及16bf均基本保持静止,且叶片14t及14b的前沿基本保持静止。
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及其相应墙壁侧翻转辊筒182继续逆时针旋转几圈。这使得第一后翻转索16ar向上缠绕在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上并使得第二后翻转索16br退绕,由此使得上叶片的后侧升起而下叶片的后侧落下,从而形成图48的顶叶片14t由房间侧向下翻转和底叶片14b由房间侧向上翻转的褶状式样。
图49示出了图48的褶状式样百叶窗,但是沿相反方向翻转闭合。在这种情况下,翻转杆28′已从所述中间位置起逆时针旋转,这便逆时针旋转分度齿轮126并顺时针驱动从动齿轮182、184。因为墙壁侧从动齿轮130因其凹部160配合到分度齿轮126的凸台146上而迅速停止,所以仅房间侧从动齿轮128及其相应房间侧翻转辊筒184继续顺时针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后翻转索16ar和第二后翻转索16br均连接于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且因为墙壁侧翻转辊筒182不旋转,所以顶叶片14t和底叶片14b的后(墙壁侧)边缘基本保持静止。同时,顶叶片14t的前翻转索16af缠绕在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而底叶片14b的前翻转索16bf从房间侧翻转辊筒184上退绕,由此使得顶叶片14t的前边缘升起而使得底叶片14b的前边缘落下,从而形成了图49所示的上叶片处于由房间侧向上位置而下叶片处于由房间侧向下位置的褶状式样。
可变半径缠绕辊筒设计
现在参照图50和图51,百叶窗310除了未采用翻转台30之外均与图1的百叶窗10非常相似,翻转功能通过翻转杆采用在功能上经由翻转杆328而与棒式翻转机构326相互连接的翻转台330来实现。当然,其它已知的翻转机构(诸如图1的翻转机构26)可用于该具体装置310中。这些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优选地用于精致地实现如图50所示的双间距百叶窗构型,其能或者如图52所示的那样由房间侧向下闭合或者像图53所示的那样由房间侧向上闭合。
参照图54至图58,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包括壳体342、辊筒部333、以及止动垫圈340。现在参照图55和图56,辊筒部333为长的基本柱形元件,包括三个同轴凸缘344、346及348,同时辐板350将左凸缘344和中间凸缘346相互连接,而辐板352将右凸缘348和中间凸缘346相互连接。各辐板350、352均基本为二维壁。辐板350从辊筒部333的旋转轴线354起延伸至凸缘344、346的外边缘,在所述外边缘位置处辐板350终止在从第一凸缘344延伸至中间凸缘346的轴向指向的缠绕面356(参见图59)中。类似地,辐板352从辊筒部333的旋转轴线354起延伸至凸缘346、348的外边缘,在所述边缘位置处辐板352终止在从中间凸缘346延伸至最右凸缘348的轴向指向的缠绕表面358中。应该注意的是,辐板350、352彼此相差180度相位。就是说,它们彼此沿径向相对方向延伸。各辐板350、352均固定于辊筒部333,从而各辐板随着辊筒部333一起旋转,并随着驱动辊筒部333的翻转杆一起旋转。各辐板350、352也相对于辊筒部333的所述旋转轴线偏心。
第一辐板350限定槽口,所述槽口包括第一部分360、颈缩部分362、以及加大部分364。如图59和图60示意所示,增大装置(诸如结或珠子)366可连接于各翻转索16的端部,以便将翻转索16快速固定到辊筒部333上。在组装过程中,增大装置366挤入穿过加大部分364,随后翻转索16移动穿过颈缩部分362,直到增大装置366被卡在所述槽口的第一部分360后面,第一部分360具有比加大部分364更小的开口。辐板352限定了类似的以相同方式使用的槽口,所述槽口具有减小部分368、颈缩部分369、以及加大部分370。如下面将更详细说明的,重复这个同样的过程,以将两条翻转索16br、16bf(支撑成对组的叶片14t、14b中的底叶片14b)固定到第一辐板350(其因此也可称为“下叶片”辐板350)上,而将两条翻转索16ar、16af(支撑成对组叶片14t、14b中的顶叶片14t)固定于第二辐板352(其因此也可称为“上叶片”辐板352)。
辊筒部333还包括从最左凸缘344起向左侧轴向突出的第一中空轴372。该轴372终止于最左凸缘344处。类似地,与第一中空轴372同轴的第二中空轴374从最右凸缘348起向右侧轴向突出并终止于最右凸缘348处。各个轴372、374均限定了非圆柱形轮廓内中空芯376,中空芯376设计成接合其相应的翻转杆328的段,从而翻转杆328的旋转引起辊筒部333的旋转。应注意的是,因为各个轴372、374在其相应凸缘344、348处终止,所以翻转杆328不会延伸穿过翻转台330而是由多段构成。
看图55,在最右凸缘348和第二中空轴374的交汇点处,存在有偏心环378,偏心环378限定了轴向指向的环形凹部380,环形凹部380除了短径向间断部或止动部382之外延伸经过几乎完整360°圆。如下面将详细说明的,该环形凹部380和止动部382与止动垫圈340相配合,以允许辊筒部333的360°旋转。
现在参照图55和图57,止动垫圈340限定了沿着其内表面386向左侧轴向突出的半月形肩部384,半月形肩部384用作辊筒止动部384。所述止动垫圈340还限定了在其外表面处向右侧轴向延伸的短弧长突部,所述短弧长突部用作壳体止动部388。止动垫圈340滑动到第二中空轴374的端部上,而半月形肩部384坐入到辊筒部333的环形凹部380中。在半月形肩部384上的止动部392、394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压靠在止动部382上之前,辊筒部333相对于止动垫圈340仅可旋转稍小于180°。
现在参照图55和图58,壳体342包括两个侧壁396及388、两个端壁400及402、以及底壁404。端壁400及402均分别限定了“U”形鞍部406及408,所述鞍部通过支撑中空轴372及374来旋转支撑辊筒部333。臂409从端壁400限定的平面上以大致45度角轴向延伸,且一旦将辊筒部333安装在壳体342中所述臂便突出到中空轴374的中心线之上,由此防止辊筒部333从壳体342中抬起而脱出。
端壁400和402之间的轴向距离稍大于凸缘344的外表面和凸缘348的外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还包括刚好安装在凸缘348外侧的止动垫圈340的厚度在内),由此防止辊筒部333相对于壳体342沿轴向移动过大。
如图58所示,在鞍部406的任一侧上具有两个用作壳体限位止动部的支架410及412,两个支架410及412通过与止动垫圈340上的限位止动部388相配合来限制辊筒部333在任一方向上的自由旋转的程度,如下面更详细解释的。
如图54所示,翻转台330组装有安装在中空轴374上的止动垫圈340,从而半月形肩部384坐入在最右凸缘348的周向凹部380中。随后,该组件安装到壳体342中,从而中空轴372旋转支撑在“U”形鞍部408上,而中空轴374旋转支撑在“U”形鞍部406上。从壳体342上突出并位于中空轴374上方的臂409防止辊筒部333从壳体342上意外抬起。
两个支架或壳体限位部410及412均被定位,以使在止动垫圈340上的壳体止动部388压靠到壳体支架或限位部410及412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上之前,所述支架允许止动垫圈340越过刚好超过180°的弧线距离。如前所解释的,在半月形肩部384上的止动部392、394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压靠到环形凹部380上的止动部382上之前,辊筒部333仅能相对于止动垫圈340旋转稍小于180°。因此,作用在辊筒部333的止动部382上的止动垫圈340的止动部392及394与作用在止动垫圈340的止动部388上的壳体342的止动部410及412相结合,结果辊筒333完全可允许360°旋转。
现在参照图55和图58,壳体342的底壁404限定长槽口414,长槽口414用于使前翻转索和后翻转索穿过壳体342并穿过机头导轨312中的相应开口(未示出)。如本行业所知晓的,拉绳20(参见图50)也可穿过这个同样的槽口414,并向下穿过叶片14,直到所述拉绳抵达底导轨。
在将翻转驱动组件330安装到机头导轨312上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依据所要求的布线,将翻转索16连接于辊筒部333,以获得下面将要更详细解释的所需要的构型。如上面已经讨论的,为了将翻转索16连接于辊筒部333,增大装置366(诸如结或珠子)固定到翻转索16的端部,且该增大装置366插入到在辊筒部333的相应的所需要的辐板350、352中的所需要的槽口360或368的后面。增大装置366防止将翻转索16从辊筒333的相应辐板350或352上拽出,并由此将翻转索16快速有效地连接于辊筒部333。
针对所述可变半径缠绕设计的双间距构型
图59至图64示出了针对这些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用于典型双间距百叶窗构型的翻转索16的布线。如先前已经讨论的,在这些图中而且在所有随后类似的图中,缆绳16的布线和辊筒部333的位置以相对于百叶窗310的叶片14的相应位置来示出。为了更清楚起见,辊筒部333的详细特写视图被包含为这些视图的一部分(同时为了清楚起见,去除壳体342和止动垫圈340),以示出与叶片14的定向相对应的辊筒部333的定向和翻转索16的布线。
如先前所解释的,翻转索通用标记为16,但是进一步地由下列后缀还标识:
-“a”用于第一组翻转索,那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中的上(或顶)叶片;
-“b”用于第二组翻转索,那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中的下(或底)叶片;
-“f”用于前翻转索,那些前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房间侧;
-“r”用于后翻转索,那些后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墙壁侧(也成为窗户侧)。
应注意的是,一般而言,针对该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设计限定两个梯带,其中,第一梯带包括用于各对叶片中的上叶片的翻转索16af、16ar,而第二梯带包括用于各对叶片中的下叶片的翻转索16bf、16br。
参照图50、图59、以及图60,辊筒部333处于其中间位置。该中间位置指的是辊筒部333与百叶窗310中的叶片14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在所述叶片14的位置处,叶片14以图50所示的双间距构型完全打开,同时相邻对叶片14t、14b彼此堆叠在一起。在这个双间距结构中,相邻对叶片14t、14b之间的打开区域基本两倍于在“通常”结构中等间距隔开的叶片将会获得的打开区域,由此标示为“双间距”。
在这种构型中(且如在图60中最清楚地看到地),对于上或顶叶片14t,第一房间侧翻转索16af顺时针布线成(如从图60的有利位置看):从“上叶片”辐板352中的开口368起向下并围绕缠绕表面358,再向上返回经过辐板352的内边缘直至顶叶片14t的房间侧。类似地,第一墙壁侧翻转索16ar逆时针布线成(如从相同的有利位置看):自“上叶片”辐板352的开口368起向下并围绕缠绕表面358,再向上返回围绕辐板352的内边缘直至上叶片14t的墙壁侧。
另一方面,对于下或底叶片14b,第二房间侧翻转索16bf顺时针布线成:自“下叶片”辐板350的开口360起围绕下叶片辐板350的缠绕表面356,再向下直至下叶片14b的房间侧。第二墙壁侧翻转索16br逆时针布线成:自“下叶片”辐板350的开口360起围绕辐板350的缠绕表面356,再向下直至下叶片14b的墙壁侧。在翻转索16的这个布线和构型中,叶片14如图50和图51所示地以双间距构型翻转打开。
现在参照图61和图62,随着辊筒部333从所述中间位置起逆时针旋转(通过沿着使翻转机构326逆时针旋转翻转杆328的方向来转动所述棒),“下叶片”辐板350及其相应的缠绕表面358被落下而“上叶片”辐板352及其相应的缠绕表面358被升起(相对于辊筒部333的旋转轴线354)。这种旋转影响了翻转索16的“表观”长度。
图61和图62示出了辊筒部333逆时针旋转90度。墙壁侧翻转索16ar、16br的“表观”长度增加,而房间侧翻转索16af、16bf的“表观”长度减小。结果就是百叶窗310在由房间侧向上位置处部分闭合。进一步旋转辊筒部333至逆时针旋转180度,如图63和图64所示,导致墙壁侧翻转索16ar、16br在“表观”长度上的甚至进一步增加以及房间侧翻转索16af、16bf在“表观”长度上的相应减小。这个效果示出在图53中,其中百叶窗310由房间侧向上完全闭合。
有趣的是注意到,依赖于翻转索16围绕辊筒部333的布线,翻转索16的“表观”长度变化不同的量。例如,与房间侧翻转索16bf在相对位置上的变化(底叶片14b的房间侧升起更小)相比,底叶片14b的墙壁侧翻转索16br在相对位置上经历更大变化(对于叶片14的墙壁侧下落更大)。类似地,对于顶叶片14t,房间侧翻转索16af的升起要比房间侧翻转索16ar的下落更快。
对于所述各种索这种在长度变化上的差异的原因在于翻转索16的布线。例如考虑,随着辊筒部3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下组叶片14b的前翻转索16bf和后翻转索16br如图60、图62和图64所示的布线。前翻转索16bf的不同段的长度在所有三个视图中基本相同。就是说,从增大装置366至缠绕表面356之间的段的长度在所有三个视图中并未改变。此外,越过缠绕表面356的段的长度在所有三个视图中并未改变。最后,从缠绕表面356的端部至叶片14b之间的段的长度仅基本缩短了翻转索16bf的与辐板350的内边缘接触的弧长。
对于相同的底叶片14b而言,将前翻转索16bf在长度上的这个小的减少与后翻转索16br在长度上的相当大的增加比较。对比图60的视图和图64的视图,后翻转索16br的长度基本增加了图56中的标记为“X”的距离与图60中的标记为“Y”的距离之和(换句话说,基本增加了辐板350及其相应缠绕表面356的半径和的两倍再加上缠绕表面356的宽度相对应的距离)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翻转索16在“表观”长度上变化的量值对于底后翻转索16br和顶前翻转索16af均相同,这二者均具有较大的下落;而且对于顶后翻转索16ar和底前翻转索16bf也均相同,这二者均具有较小的下落。结果就是这样的效果:其中叶片14t、14b不仅旋转(或翻转)而且相对彼此竖向移动。由此,顶叶片14t在其翻转的同时向上迁移,而底叶片14b在其翻转的同时向下迁移。所述叶片全部迁移成刚好足以:在翻转运动结束时,在处于完全打开位置时(参见图50)正好彼此竖向堆叠在一起的成对叶片现在竖向分开,从而在它们之间仅存在少量的竖向交叠416(参见图63)。
总结而言,辐板350、352的“偏移”本质(也许在图56中最明显,其中,各辐板350、352相对于辊筒部333的旋转轴354偏移)以及这些辐板350、352相对彼此偏移180度的事实,导致翻转索16缠绕在它们相应的在半径上可变的辐板上,这依赖于单条翻转索的布线,同时一些索比其它索在“表观”长度上具有更大量值的变化。随着辊筒部333沿第二、相反的方向围绕其旋转轴线354旋转,这种情形反向,如图52所示以使百叶窗310能由房间侧向下闭合。
从图50的双间距打开构型起至图53的由房间侧向上闭合百叶窗而进行的旋转是辊筒部333逆时针旋转180度实现的。类似地,从图59所示的中间位置的辊筒部333起,辊筒部333顺时针旋转180度将导致百叶窗翻转至图52所示的由房间侧向下构型。
最后,应注意的是,针对操作,在此说明的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未必需要止动垫圈340。在无任何用于辊筒部333的旋转限位止动部的情况下,使用者需要简单的判断什么时候将停止翻转闭合百叶窗。此外,可采用其它限位止动部来限制辊筒部333旋转至360度。此外,可在壳体342和辊筒部333(不需要止动垫圈340)之间可直接采用简单的限位止动部(未示出),以获得辊筒部333的接近360度的旋转,这导致沿由房间侧向上或由房间侧向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几乎(但不完全)彻底闭合百叶窗310。还可能限制翻转杆328或绳翻转器326旋转,以便间接限制辊筒部333的旋转。
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辊筒设计
图65至图81示出了在翻转台330′(参见图71)中采用另一辊筒部333′。这个翻转台330′与上述翻转台330类似,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如下将要详细说明的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辊筒设计333′。
百叶窗310′(参见图71)除了不采用翻转台330之外而与图50的百叶窗310非常相似,翻转功能是利用翻转台330′来实现的,翻转台330′在功能上经由翻转杆328′而与翻转机构(未示出)相互连接。所述翻转机构可与图50的翻转机构326相同,或者诸如图1的翻转机构26之类的其它已知翻转机构均可用于该具体装置310′。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优选地用于优质地实现如图71所示的双间距百叶窗构型,其可由房间侧向下闭合(如图77所示)或者由房间侧向上闭合。
参照图71,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包括壳体342′和辊筒部333′。它还可包括诸如图55的翻转台330的止动垫圈340之类的止动垫圈(未示出)。
现在参照图65至图70,辊筒部333′为长的基本柱形元件,包括五个同轴凸缘346′、347′、348′、349′、及350′,同时单个径向延伸辐板351′将第二凸缘347′和第三凸缘348′相互连接,而一对辐板352′及353′将第三凸缘348′和第四凸缘349′相互连接。各辐板351′、352′及353′均基本为二维壁。
如图67和图69最佳所示,单个径向延伸辐板351′沿着假想平面361′在径向上延伸穿过旋转轴线354′。单个辐板351′刚好从辊筒部333′的旋转轴线354′的外侧(just outside)刚好延伸至凸缘347′、348′的外边缘的内侧。单个辐板351′在其最外边缘处终止于从第二凸缘347′延伸至第三凸缘348′的弧形缠绕表面356′中。
如图65、图67、图69、及图70最佳所示,所述对辐板352′及353′均相同且彼此直接相对,平行于单个径向延伸辐板351′限定的假想平面361′且位于假想平面361′的相对侧。所述辐板352′及353′的均刚好从与假想平面361′相垂直的假想直径363′之外起始且向外延伸刚好至凸缘348′、349′的外边缘内,如图65和图70最佳地看到的。所述对辐板352′及353′的内边缘358′及359′均为弧形且从第三凸缘348′延伸至第四凸缘349′,以提供这些凸缘348′和349′之间的弧形缠绕表面358′和359′。内边缘355′及357′也提供了弧形缠绕表面。应注意的是,如图69所示,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与所述对辐板352′、353′相位相差180度。各辐板351′、352′、353′均固定于辊筒部333′,从而它们随着辊筒部333′一起并随着驱动辊筒部333′的翻转杆328′一起旋转。各辐板351′、352′、353′也均相对于辊筒部333′的旋转轴线偏心。
参照图68,第二凸缘347′限定槽口,所述槽口包括入口部360′、颈缩部362′、以及加大内部364′。如图72示意所示,诸如结或珠子之类的增大装置366′可连接于各翻转索16的端部,以便将翻转索16快速固定于辊筒部333′。在组装过程中,翻转索16平行共线于辊筒部333′的所述旋转轴线,同时增大装置366′位于凸缘347′左侧上而翻转索16的剩余部分向右侧延伸。翻转索16被挤入到所述槽口之一的敞开入口部360′中,并通过颈缩部362′,这将增大装置366′限制在第二凸缘347′的左侧。随后,翻转索16沿着凸缘347′的右侧延伸,如图71所示。
参照图70,凸缘349′限定了刚好位于辐板352′、353′内的更小槽口,同时这些槽口包括渐缩入口部368′、颈缩部369′、以及内扩部370′,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从而将相应的翻转索16固定于辊筒部333′。
如下将更详细说明的,上述过程用于将两条翻转索16br、16bf(支撑成对组叶片14t、14b的底叶片14b)固定于第二凸缘347′(其可由此也称为“下叶片”凸缘347′),并将两条翻转索16ar、16af(支撑成对组叶片14t、14b的顶叶片14t)固定于第四凸缘349′(其可由此也称为“上叶片”凸缘349′)。
辊筒部333′还包括中空轴372′(参见图65),中空轴372′限定轴向延伸穿过整个辊筒部333′的非圆柱形轮廓(在这种情况下为六角形)的内表面376′,且中空轴372′设计成容置翻转杆328′,从而翻转杆328′的旋转引起辊筒部333′的旋转。应注意的是,在与前述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其中翻转杆328并未穿过整个辊筒部333)相比,在该具体装置330′中,翻转杆328′不穿过整个辊筒部333′的长度。由此,这个特征允许沿着翻转杆328′的延伸的长度将辊筒部333′(且由此翻转台330′)任意放置。
如图67中可最佳观察地,中空轴372′在沿着辊筒部333′长度的两个位置处几乎完全暴露。一个位置在“下叶片”单辐板351′的底部373′处。另一位置在支撑“上叶片”成对辐板352′、353′的第三凸缘348′和第四凸缘349′之间。这个特征允许将翻转索16bf、16br缠绕在单个辐板351′的所述底部上(如同当百叶窗310′处于由房间侧向下完全闭合位置时图78的翻转索16br的情况),同时其“表观”长度上的变化相对于所述百叶窗的其它翻转索仅有最小的影响,如后面将要更详细解释的。
如采用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的情形一样,该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也可包括与辊筒部333′和壳体342′配合来限制辊筒部333′旋转程度的止动垫圈(未示出)。
此外,如采用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的情形一样,该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的壳体342′限定长槽口414′(参见图71),用于使前翻转索和后翻转索穿过壳体342′并穿过机头导轨312′中的相应开口(未示出)。如在本行业中所公知的,拉绳(未示出)也可穿过这个相同的槽口414′并向下穿过叶片14t、14b中的孔直到它们抵达底导轨。
在将翻转驱动组件330′安装到机头导轨312′上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依据获得如下面将要详细解释的所需要的构型所要求的布线,将翻转索16连接于辊筒部333′。如前已讨论的,为了将翻转索16连接于辊筒部333′,增大装置(诸如结或珠子)366′固定于翻转索16的端部,且该增大装置366′插入在辊筒部333′的对应的所需要的凸缘347′及349′中的所需要的槽口364′或370′后面。增大装置366′防止将翻转索16从辊筒部333′的相应凸缘347′或349′上拽出,且由此将翻转索16快速有效地连接于辊筒部333′。
翻转辊筒部333′可以相同的一般几何形状来制造,但是具有将叶片宽度、叶片间距、叶片14t、14b闭合时所需要的交叠、以及翻转杆328′的尺寸均予以考虑的不同构型。具体地,当这些变量被确定时(叶片尺寸、间距、交叠度、以及翻转杆尺寸),选择成对辐板352′、353′在辊筒部333′上的位置、尺寸、以及定向,以获得所需要的结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给出的辊筒部333′的“成对辐板”352′及353′均用于具有7mm交叠416′的特定百叶窗。
针对所述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设计的双间距构型
图71至图79示出了针对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翻转台330′用于典型双间距百叶窗构型的翻转索16的布线。正如上面已经讨论的,在这些图中且在随后的所有类似的图中,索16的布线和辊筒部333′的位置均示出为相对于百叶窗310′的叶片14t、14b的相应位置。为了更清楚起见,辊筒部333′的详细特写视图将被包含作为这些视图的一部分(为了清楚起见,同时去除壳体342′和机头导轨312′),以示出与所述叶片14t、14b的定向相对应的辊筒部333′的定向以及翻转索16的布线。如先前所解释的,所述翻转索通用标记为16,但是进一步地由下列后缀来标识:
-“a”用于第一组翻转索,那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中的上(或顶)叶片;
-“b”用于第二组翻转索,那些翻转索支撑各对叶片中的下(或底)叶片;
-“f”用于前翻转索,这些前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房间侧;
-“r”用于后翻转索,那些后翻转索位于百叶窗的墙壁侧(也称为窗户侧)。
注意的是,一般而言,针对该非对称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设计333′,限定两个梯带,其中,第一梯带包括针对各对叶片中的上叶片14t的翻转索16af、16ar,而第二梯带包括针对各对叶片中的下叶片14b的翻转索16bf、16br。
参照图71、图72、以及图73,辊筒部333′处于其中间位置。该中间位置指的是辊筒部333′与百叶窗310中的叶片14t、14b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在所述叶片14t、14b位置处,叶片14t、14b以图71所示的双间距构型完全打开同时相邻对叶片14t、14b彼此堆叠在一起。在这个双间距结构中,相邻对叶片14t、14b之间的打开区域基本两倍于在“通常”结构中等间距隔开的叶片将会获得的打开区域,由此标示为“双间距”。图72示出了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针对各对叶片中的下叶片14b的索16bf、16br围绕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布线;而图73示出了成对辐板352′、353′,针对各对叶片中的上叶片14t的索16af、16ar围绕成对辐板352′、353′布线。
在这种构型中(且如在图73中最清楚看到的),对于上或顶叶片14t,房间侧(前)翻转索16af顺时针布线(如从图71的有利位置看)成:从凸缘349′中的开口370′起沿着第一“上叶片”辐板353′向上,围绕弧形缠绕表面359′,再沿着辐板353′的外表面往下返回直至顶叶片14t的房间侧。类似地,墙壁侧(后)翻转索16ar逆时针(如从相同的有利位置看)布线成:从凸缘349′中的开口370′起沿着第二“上叶片”辐板352′向上,围绕缠绕表面358′,再沿着辐板352′的外表面往下返回直至顶叶片14t的墙壁侧(后)。
对于下或底叶片14b而言,如图72所示,房间侧(前)翻转索16bf顺时针布线成:从凸缘347′的开口364′(参见图68)起沿着“下叶片”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向上,围绕缠表面356′,再沿着单个辐板351′的另一侧向下直至各对叶片中的下叶片14b的房间侧(前)。墙壁侧(后)翻转索16br逆时针布线成:从凸缘347′的开口364′(参见图68)起沿着“下叶片”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向上,围绕缠绕表面356′,再沿着单个辐板351′的另一侧向下直至各对叶片中的下叶片14b的墙壁侧(后)。
现在参照图74至图76,随着辊筒部333′从中间位置起顺时针旋转90度(通过沿着使翻转杆328′顺时针旋转的方向转动所述翻转机构),“下叶片”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及其缠绕表面356′均下降(参见图75)。“上叶片”辐板对352′及353′及它们相应的缠绕表面358′及359′(参见图76)也相对于翻转杆328′的旋转轴线354′旋转。这种旋转影响了如下将要解释的翻转索16的“表观”长度。
顶叶片14t的翻转索16af、16ar的“表观”长度依赖于辊筒部333′的成对辐板352′及353′的实际位置而会变化不同量。影响翻转索16af、16ar的“表观”长度的变化量的因素包括:成对辐板352′及353′距假想轴线363′的距离、这些成对辐板352′及353′之间的间隔程度(距离)、成对辐板352′及353′的厚度、成对辐板352′及353′的长度、翻转索16af及16ar与成对辐板352′及353′的固定点、以及成对辐板352′及353′相对彼此的角度。可调节这些几何因素,以改变叶片14t、14b在处于完全关闭位置时的交叠416′的程度。
如图74至图76所示,在辊筒部333′从所述中间位置起顺时针旋转90度时,顶叶片14t及底叶片14b的墙壁侧(后)边缘从它们的中间位置升起了墙壁侧(后)翻转索16ar、16br在“表观”长度上的变化量,而前叶片边缘也从它们的中间位置起移动了房间侧(前)翻转索16af、16bf在“表观”长度上的变化量,从而结果就是在由房间侧向下构型中的部分闭合的百叶窗310′。
从所述中间位置起进一步旋转辊筒部333′至顺时针旋转180度,如图77至图79所示,导致墙壁侧(后)翻转索16ar、16br以及房间侧(前)翻转索16af、16bf在“表观”长度上的甚至进一步变化。这导致叶片14t、14b处于使百叶窗由房间侧向下完全闭合的位置。
在这个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辊筒部333′设计成具有3mm直径的六角形翻转杆328′,具有25mm前后宽度的叶片14t、14b,以及在闭合时具有7mm交叠416′的叶片。
对于如上所述的带有7mm交叠416′的这个实施方式,所述索的“表观”尺寸的变化为如下:
-用于顶叶片14t的墙壁侧(后)翻转索16ar显著缩短;
-用于底叶片14b的墙壁侧(后)翻转索16br稍微缩短;
-用于顶叶片14t的房间侧(前)翻转索16af稍微变长;
-用于底叶片14b的房间侧(前)翻转索16bf显著变长;
如果对于另外相同的百叶窗而言做出选择,将交叠416′的量改变成5mm(由上面的交叠7mm减少),则成对辐板352′、353′相对彼此的位置会被修改,如图80示意所示,其中成对辐板352′、353′的新位置以假想线示出。在这种情况下,全部效果就是所述翻转索的行程改变为:用于顶叶片14t的房间侧翻转索16af从中间位置至180度旋转位置稍微缩短,而不是稍微变长。
由于翻转索16ar、16af、16br、16bf在方向变化及量值变化上的结果,顶叶片14t、底叶片14b翻转且整体也稍升起。然而,依赖于针对成对辐板352′、353′选定的特定位置和几何条件,顶叶片14t相对于底叶片14b的提升量在各个情形中不同,这导致不同的叶片交叠416′。
图81示意地示出了成对辐板352′、353′的新定向(它们的新定向以假想线表示),这会导致用于顶叶片14t的墙壁侧翻转索16ar甚至更显著的缩短。可对成对辐板352′、353′在尺寸、定位及定向上作出合适调整,以获得所需要的所述翻转索的相对行程程度以及随后的叶片的交叠416′的程度。
所述辊筒从所述叶片处于中间位置起的每经过顺时针或逆时针180度旋转,将引起所有叶片的翻转和提升。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上面所述的顺时针旋转的镜像且获得由房间侧向上闭合构型。
结果就是这样的效果,其中叶片14t、14b不仅旋转(或翻转)而且相对彼此竖向移动。同时,整套叶片(指的是百叶窗的所有叶片)将非常微小的升起。叶片全部相对彼此迁移且以整套方式提升刚好足以:在翻转运动结束时,当完全打开位置时正好堆叠在一起上的成对叶片(参见图71)现在竖向分离,从而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仅少量的竖向交叠416′(参见图78和图79)。
如图78所示,当所述叶片处于由房间侧向下完全闭合位置时,底后翻转索16br在翻转杆328′的于“下叶片”单个径向指向辐板351′的底部373′处的暴露位置处直接缠绕在翻转杆328′上(参见图67)。这是有意而为之,且导致底后翻转索16br仅缩短最小量。若使中空轴372′(其容置翻转杆328′)延伸辊筒部333′的整个长度,轴372′的壁厚会使底后翻转索16br的缠绕距离增加。为了随后获得合适翻转的百叶窗,将需要从新定制单个辐板351′和成对辐板352′及353′的高度和距离,以维持所需要的叶片的交叠416′。这种重新定制尺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所述整套叶片在翻转过程中升起稍微更多些。从而,使中空轴372′延伸超出辊筒部333′的整个长度将会是可行的(但是低效的)。
尽管已经给出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理解的是,说明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能会做出的所有可能的变型及组合将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内,可针对上述实施方式做出各种修改。

Claims (16)

1.一种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包括:
翻转台,包括相对彼此固定且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的第一偏心装置和第二偏心装置,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第二偏心装置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
翻转杆;
多个叶片,分成一组第一叶片和一组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彼此交替;以及
第一梯带及第二梯带,所述梯带的每个梯带限定前翻转索和后翻转索,所述第一梯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前部和后部,而所述第二梯带连接于所述第二偏心装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叶片的前部和后部,以使所述翻转杆的旋转引起所述偏心装置的旋转并引起所述叶片从第一闭合位置至双间距构型打开位置之间的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当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所述第二偏心装置均沿着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梯带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第二梯带的所述后翻转索均大体上行进相同的第一量值,且所述第一梯带的所述后翻转索和所述第二梯带的所述前翻转索均大体上行进相同的第二量值,其中,所述第一量值大于所述第二量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翻转台的旋转限制在大体上360度旋转的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用于限制旋转的装置包括:翻转台壳体,用于旋转支撑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所述第二偏心装置,以及止动垫圈,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偏心装置之间;其中所述止动垫圈与所述壳体和所述偏心装置配合,来限制所述偏心装置的旋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翻转杆包括多个围绕所述旋转轴一起旋转的翻转杆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翻转杆段的至少两个段通过所述翻转台在功能上相互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所述第二偏心装置大体上具有相同的偏心形状且彼此完全相对。
8.一种用于以双间距构型将建筑开口遮蔽的百叶窗的叶片翻转的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翻转台,所述翻转台包括相对彼此固定且偏心地安装以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偏心装置和第二偏心装置,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第二偏心装置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偏心;
将多个叶片分成一组第一叶片和一组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彼此交替;
提供第一梯带及第二梯带,每个所述梯带均限定前翻转索和后翻转索,所述第一梯带连接于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前部和后部,而所述第二梯带连接于所述第二偏心装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叶片的前部和后部;以及
旋转翻转杆来驱动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和所述第二偏心装置围绕所述旋转轴运动,以将所述叶片从闭合位置移动到双间距打开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以双间距构型将建筑开口遮蔽的百叶窗的叶片翻转的方法,其中还包括步骤:将所述翻转台的所述旋转限制到大体上的360度的旋转。
10.一种用于选择性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包括:
机头导轨;
多个叶片,从所述机头导轨上悬下,包括多对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
第一梯带及第二梯带,从所述机头导轨上向下延伸,所述第一梯带及所述第二梯带中的每条梯带均包括:前翻转索、后翻转索以及多条横绳,所述多条横绳在它们相应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梯带的横绳支撑各对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的上部叶片,而所述第二梯带的横绳支撑各对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的下部叶片,所述翻转索的每一条均具有第一端;
翻转杆;
第一偏心装置及第二偏心装置,安装在所述翻转杆上并相对于所述翻转杆固定,用于与所述翻转杆一起旋转,所述第一偏心装置及所述第二偏心装置相对于所述翻转杆的旋转轴线偏心,并且与所述第一梯带及所述第二梯带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的所述第一端相接合,其中所述翻转杆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一梯带及所述第二梯带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上升和下降,以使所述叶片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各对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彼此堆叠处于双间距打开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成对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处于翻转闭合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选择性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包括沿从由房间侧向上和由房间侧向下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使所述成对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翻转的第一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选择性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第一梯带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的所述第一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一偏心装置,而所述第二梯带的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的所述第一端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偏心装置。
13.一种用于选择性翻转百叶窗叶片的方法,包括步骤:
利用第一梯带及第二梯带从机头导轨上悬下多个叶片,所述叶片包括多个成对的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所述梯带的每一梯带均包括前翻转索、后翻转索、以及多条在相应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之间延伸的横绳,其中所述第一梯带的所述横绳支撑上叶片,所述第二梯带的所述横绳支撑所述成对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的下叶片,且其中所述翻转索的每一条均具有第一端;
将所述第一梯带及所述第二梯带的所述前翻转索和所述后翻转索的所述第一端固定到多个偏心装置上,所述多个偏心装置相对彼此且相对翻转杆固定,并且相对于所述翻转杆的旋转轴线偏心;以及
旋转所述翻转杆来驱动所述偏心装置,以使所述叶片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各对相邻的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彼此堆叠处于双间距打开位置,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叶片翻转闭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叶片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位置包括沿从由房间侧向上和由房间侧向下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使各对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翻转的第一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翻转台具有轴向长度,且所述翻转杆为在所述翻转台的整个轴向长度上延伸的连续杆。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遮蔽建筑开口的百叶窗,其中所述第一偏心装置为径向延伸辐板,所述第二偏心装置为一对辐板。
CN2008800253012A 2007-05-31 2008-05-28 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5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755,904 US7913738B2 (en) 2005-09-02 2007-05-31 Selective tilting for blinds—variable radius wrap double pitch
US11/755,904 2007-05-31
PCT/US2008/064958 WO2008150789A1 (en) 2007-05-31 2008-05-28 Selective tilting for blinds - variable radius wrap double pitch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5101A CN101755101A (zh) 2010-06-23
CN101755101B true CN101755101B (zh) 2012-07-18

Family

ID=39884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530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55101B (zh) 2007-05-31 2008-05-28 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7913738B2 (zh)
EP (1) EP2153006B1 (zh)
JP (1) JP5566285B2 (zh)
KR (1) KR101543044B1 (zh)
CN (1) CN101755101B (zh)
AU (1) AU2008260243B2 (zh)
BR (1) BRPI0812307B1 (zh)
CA (1) CA2689156C (zh)
IL (1) IL202362A (zh)
MX (1) MX2009013002A (zh)
RU (1) RU2480568C2 (zh)
WO (1) WO20081507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11364B2 (en) * 2006-01-13 2013-08-20 Hunter Douglas Inc. Spring motor for drive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TWI412658B (zh) * 2008-07-11 2013-10-21 Ching Feng Home Fashions Co Curtain lifting control device
AT507816A1 (de) * 2009-01-27 2010-08-15 Franz Kraler Antriebs- und wendevorrichtung für die lamellen einer jalousie
AT507095B1 (de) * 2009-01-27 2010-02-15 Kraler Franz Antriebs- und wendevorrichtung für die lamellen einer jalousie
US20100302772A1 (en) * 2009-05-26 2010-12-02 Chi-Hsin Lin Adjustable display device
CN107299815B (zh) 2010-01-22 2019-06-18 亨特道格拉斯有限公司 用于滚子遮阳帘的动力辅助模块
WO2011110544A2 (en) * 2010-03-10 2011-09-15 Jørn Krab Holding APS A flexible venetian blind
EP2479375A3 (en) * 2011-01-25 2015-01-21 Grapa Media s.r.o. The method of venetian blinds control and the device for performing this method
CN102168518A (zh) 2011-03-25 2011-08-31 希美克(广州)实业有限公司 改进的百叶帘翻转机构及中空玻璃磁控内置百叶门窗
EP2745635B1 (en) * 2011-09-26 2018-03-07 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 Open-loop closed-loop integrated daylight and artificial light control with multipoint sensor calibration
IN2014MN01726A (zh) * 2012-02-27 2015-05-29 Hunter Douglas Ind Bv
NL1039408C2 (en) 2012-02-27 2013-08-28 Hunter Douglas Ind Bv Roller shade.
NL2009527C2 (nl) * 2012-04-19 2013-10-23 Jasno Internat B V Jaloezie met paarsgewijs met elkaar verbonden stroken.
US8770257B2 (en) * 2012-06-22 2014-07-08 Uni-Soleil Ent. Co., Ltd. Slat rotation, slat winding and unwinding control device of window blind
CN102839909B (zh) * 2012-07-30 2015-07-01 杭州欧卡索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百叶窗组合式百叶片的运动方式及百叶窗
CN102877772B (zh) * 2012-07-30 2013-11-06 杭州欧卡索拉科技有限公司 带行星齿轮翻转机构的百叶窗卷轮系统
CN102808577B (zh) * 2012-07-30 2013-08-28 杭州欧卡索拉科技有限公司 百叶窗的卷轮机构及带齿轮离合器翻转机构的卷轮系统
CN102900347B (zh) * 2012-07-30 2014-02-26 杭州欧卡索拉科技有限公司 带凸轮插销翻转机构的百叶窗卷轮系统
CN102839906B (zh) * 2012-07-30 2013-10-30 杭州欧卡索拉科技有限公司 带不完全齿轮翻转机构的百叶窗卷轮系统
CN103266847B (zh) * 2012-09-29 2015-03-25 杭州欧卡索拉科技有限公司 百叶窗销轴卷轮机构与不完全齿轮翻转机构的卷轮系统
US20160153229A1 (en) * 2012-10-29 2016-06-02 Hangzhou Wokasolar Technology Co., Ltd. Sequential control roller system for variable a pitch shutter
US9695632B2 (en) * 2012-12-06 2017-07-04 Hunter Douglas Inc. Spool housing for a window covering
US8863812B2 (en) * 2013-02-04 2014-10-21 Ke-Min Lin Window blind assembly and cord guiding device thereof
TWM457501U (zh) * 2013-02-07 2013-07-21 Ke-Ming Lin 窗簾的導繩裝置
CN203308362U (zh) * 2013-05-08 2013-11-27 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
JP6151571B2 (ja) * 2013-05-29 2017-06-21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カムユニット
US9422766B2 (en) 2013-07-17 2016-08-23 Hunter Douglas, Inc. Handle and brake arrangement for a covering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9708850B2 (en) * 2013-07-17 2017-07-18 Hunter Douglas Inc. Arrangement for mounting an actuator button onto a rail of a window covering
US9677330B2 (en) * 2013-07-17 2017-06-13 Hunter Douglas Inc. Arrangement for a component housing for use in a rail of a window covering
US9222302B2 (en) 2013-12-27 2015-12-29 Pella Corporation Fenestration covering lift system and method
US9482046B2 (en) 2013-12-27 2016-11-01 Pella Corporation Fenestration covering tilt system and method
CN204126527U (zh) * 2014-08-19 2015-01-28 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及其遮蔽结构的升降控制模块
US9719298B2 (en) * 2014-11-04 2017-08-01 Hunter Douglas Inc. Tilt mechanism for a window blind
TWI564468B (zh) * 2014-11-17 2017-01-01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窗簾及其致動系統
US9896881B2 (en) * 2015-11-09 2018-02-20 Li-Ming Cheng Fixing assembly for a shading body
EP3477039B1 (en) * 2017-10-31 2020-07-15 Hunter Douglas Industries B.V. Control mechanism for a double pitch blind and a double pitch blind assembly
US20190242186A1 (en) * 2018-02-06 2019-08-08 Tser Wen Chou Horizontal blind structure
CN108945823B (zh) * 2018-06-23 2023-10-24 皖南医学院 一种灭菌干燥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A3074387A1 (en) * 2019-03-08 2020-09-08 Levolor, Inc. Bottom rail assembly for a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and related assembly methods
USD939858S1 (en) * 2020-05-05 2022-01-04 Tser Wen Chou Cord-lock cover for window blind
TWI771181B (zh) * 2021-09-10 2022-07-11 慶豐富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翻轉件之捲線組件及使用該捲線組件的窗簾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22314A1 (de) * 1980-06-13 1981-12-17 Toso K.K., Tokyo Jalousie
EP0552784A1 (en) * 1992-01-21 1993-07-28 Hunter Douglas International Nv Venetian blinds
US20030127197A1 (en) * 2002-01-07 2003-07-10 Tony Lai Window blind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shading effects
WO2007027650A1 (en) * 2005-09-02 2007-03-08 Hunter Douglas Inc. Selective tilting arrangement for a blind system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34151C (zh) 1901-08-21
US1365919A (en) * 1919-08-27 1921-01-18 Jones Bevan Louver-blind
US2117953A (en) * 1937-01-16 1938-05-17 Grau Pedro Adjustable louver blind
US2116356A (en) * 1937-06-19 1938-05-03 Laborda Richard Venetian blind
US2250106A (en) * 1938-11-29 1941-07-22 Lorentzen Hardware Mfg Corp Venetian blind head bar organization
US2506507A (en) * 1945-12-04 1950-05-02 Kiatta Nicholas Haleem Venetian blind
US2427266A (en) * 1945-12-06 1947-09-09 Ewing Edgar Gill Venetian blind
US2673607A (en) * 1947-06-24 1954-03-30 Helen Rulfs Hardenbrook Venetian blind
US2719586A (en) * 1952-11-21 1955-10-04 George M Graham Tilt device for venetian blinds
US2723716A (en) * 1953-02-14 1955-11-15 Berni Oreste Double sliding louvre board venetian blind, designed to decrease the penetration of light when closed
US2751000A (en) * 1953-10-12 1956-06-19 James A Anderson Venetian blind
US2747662A (en) * 1954-01-11 1956-05-29 Herbert H Reiners Venetian blind
US3111164A (en) * 1961-02-13 1963-11-19 George A Lombard Venetian blinds
DE1509494A1 (de) 1964-10-20 1969-05-14 Hedberg Klas Wilhelm Rune Einstellvorrichtung fuer Lamellenjalousien
AU410797B2 (en) 1967-01-26 1971-02-17 Theodore Webb Barrie Improvements in venetian blinds
NL155911B (nl) * 1968-09-19 1978-02-15 Silverflex Int Nv Bedieningsinrichting voor een jaloezie.
US3918513A (en) * 1974-04-30 1975-11-11 Alcan Aluminum Corp Venetian blind with worm gear tilting assembly
US4143699A (en) * 1977-11-07 1979-03-13 Marath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Venetian blind tilt limiter
JPS5846237Y2 (ja) * 1979-11-27 1983-10-21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可変型ブラインドの操作機構
DE3306407A1 (de) * 1983-02-24 1984-08-30 Gross, Hans, Dipl.-Ing., 7000 Stuttgart Antriebsvorrichtung fuer lamellenvorhaenge
US4708188A (en) 1984-03-26 1987-11-24 Bytheway Jr Mervin H Cable ladder system and improved V-closure blinds
US4572267A (en) * 1984-05-15 1986-02-25 Marath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Venetian blind with selective tilt limiting
JPS611594U (ja) * 1984-06-11 1986-01-08 株式会社 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4697629A (en) * 1984-09-27 1987-10-06 Hunter Douglas Inc. Tilting device for the ladder means of a venetian blind
US4628979A (en) * 1985-01-18 1986-12-16 Hsu Pei Shun Window blind
US4621672A (en) * 1985-01-18 1986-11-11 Hsu Pei Shun Mechanism for window blind
US4593738A (en) * 1985-01-25 1986-06-10 Chi Yu Simon S Venetian blind
JPS61211487A (ja) * 1985-03-15 1986-09-19 ビ−テイ−ダブリユ−・エンタプライゼス・インコ−ポレイテツド ブラインド
JPS6355595A (ja) 1987-05-21 1988-03-10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自動伴奏装置
US4940070A (en) * 1988-03-29 1990-07-10 Warden Scott L Bifold privacy miniblind
US4869308A (en) * 1988-08-02 1989-09-26 Chang Wang 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the adjustment of inclination angle of a venetian blind
US4921032A (en) * 1988-12-02 1990-05-01 Appropriat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oman shades
US5205335A (en) * 1990-10-31 1993-04-27 Blind Ambition,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opening a portion of a venetian window blind while closing another portion
US5119868A (en) * 1991-10-07 1992-06-09 Werner John L Venetian blind with a three-position tilt adjustment
CH687035A5 (de) 1993-01-18 1996-08-30 Schenker Storen Ag Rafflamellenstore.
JPH0671888U (ja) 1993-03-22 1994-10-07 有限会社プロメ 可変式横形ブラインド
US5402840A (en) * 1993-06-07 1995-04-04 Jortner; Aaron Venetian blind tilt divider
US5485874A (en) * 1994-04-18 1996-01-23 Whitmore; William F. Venetian blind
US5472035A (en) * 1994-06-27 1995-12-05 Springs Window Fashions Division, Inc. Window blind with wand operator
GB2292578B (en) * 1994-08-11 1997-12-10 Eclipse Blinds Ltd Pleated blinds
JPH08210060A (ja) 1995-01-31 1996-08-13 Masateru Hasemi ブラインド
WO1996027727A1 (en) * 1995-03-06 1996-09-12 Norbert Marocco Combined tilt and raise control for window coverings
JPH0921282A (ja) 1995-07-06 1997-01-21 Kaizo Maeda ブラインドの羽根任意上下別角度変更装置
CA2206932A1 (en) 1996-06-04 1997-12-04 Hunter Douglas Inc. Tilter mechanism for a window blind
US5638882A (en) * 1996-07-23 1997-06-17 Springs Window Fashions Division, Inc. Venetian blind ladder carrier mechanism
CA2274229C (en) 1996-12-18 2005-07-26 Hunter Douglas Inc. Control wand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IL124778A0 (en) * 1997-06-24 1999-01-26 Holis Metal Ind Ltd Tilting mechanism for a venetian blind
US5934350A (en) * 1998-03-20 1999-08-10 Newell Operating Company Adjustable tilt restriction for miniblinds
JPH11270253A (ja) 1998-03-24 1999-10-05 Nichibei Co Ltd スラット角度調節装置
US6105652A (en) * 1998-11-23 2000-08-22 Judkins; Ren Venetian type blind having separately tilting slat sections
US6318439B1 (en) * 1999-03-24 2001-11-20 The Akasaka Kogei Co., Ltd. Blind with portions selectable for introducing or shielding light
US6644377B1 (en) * 2000-05-19 2003-11-11 Phillip Lewis Overlapping blind apparatus
US6422288B1 (en) * 2000-05-19 2002-07-23 Hunter Douglas Industries B.V. Venetian blind with variable tilting
US6561252B2 (en) 2000-06-05 2003-05-13 Hunter Douglas Inc. Cord-driven drum
AU2002355096B2 (en) * 2001-07-16 2008-04-24 Hunter Douglas Inc. Shutter-type covering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6845802B1 (en) * 2001-08-15 2005-01-25 Hunter Douglas Inc. Selective tilting arrangement for a blind system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GB2379705A (en) * 2001-09-14 2003-03-19 Shih-Ming Lin Venetian blind with upper and lower slat units that can be tilted independently
TWM257160U (en) * 2004-05-28 2005-02-21 Ching Feng Home Fashions Co Blind slats control mechanism
TWM260620U (en) * 2004-07-30 2005-04-01 Wen-Ying Liang Controlling structure for shutters blade
TWM271083U (en) * 2005-01-31 2005-07-21 Wen-Ying Liang Slat control structure for blind window
JP4488943B2 (ja) * 2005-03-31 2010-06-23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
US7424905B2 (en) * 2005-06-16 2008-09-16 Tony Lai Window blind
US8267145B2 (en) * 2007-05-31 2012-09-18 Hunter Douglas Inc. Blind with selective tilting arrangement including dru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22314A1 (de) * 1980-06-13 1981-12-17 Toso K.K., Tokyo Jalousie
EP0552784A1 (en) * 1992-01-21 1993-07-28 Hunter Douglas International Nv Venetian blinds
US20030127197A1 (en) * 2002-01-07 2003-07-10 Tony Lai Window blind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shading effects
WO2007027650A1 (en) * 2005-09-02 2007-03-08 Hunter Douglas Inc. Selective tilting arrangement for a blind system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80568C2 (ru) 2013-04-27
AU2008260243B2 (en) 2014-01-09
IL202362A (en) 2014-05-28
CN101755101A (zh) 2010-06-23
KR20100029105A (ko) 2010-03-15
CA2689156A1 (en) 2008-12-11
JP2010529333A (ja) 2010-08-26
US8485242B2 (en) 2013-07-16
IL202362A0 (en) 2010-06-30
EP2153006A1 (en) 2010-02-17
EP2153006B1 (en) 2017-12-13
AU2008260243A1 (en) 2008-12-11
JP5566285B2 (ja) 2014-08-06
CA2689156C (en) 2015-10-20
BRPI0812307B1 (pt) 2018-06-12
RU2009149686A (ru) 2011-07-10
MX2009013002A (es) 2010-01-20
US7913738B2 (en) 2011-03-29
US20070261797A1 (en) 2007-11-15
KR101543044B1 (ko) 2015-08-07
BRPI0812307A2 (pt) 2014-11-25
WO2008150789A1 (en) 2008-12-11
US20110094687A1 (en) 2011-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5101B (zh) 可变半径缠绕双间距的选择性翻转百叶窗
CN101300399B (zh) 用于建筑物开口覆盖物的百叶窗系统的有选择翻转配置
CN104937205B (zh) 窗口覆盖物及操作系统
US20100065226A1 (en) Selective tilting for blinds - variable radius wrap double pitch
US20180119490A1 (en) Adjustable cord winder for use with curtain
US10697234B2 (en) Window blind
WO2004083586A1 (en) Louvered arch mechanism
JP2022517884A (ja) ウィンドウシェード及びそのスプリング駆動システム
JP6473313B2 (ja) 遮蔽装置
WO2007085533A1 (en) Device for obscuring apertures in buildings
KR101792567B1 (ko) 주름식 공간분할 디바이더
JP2008045318A (ja) 縦型ブラインド
EP1508664A1 (de) Verfahren zum unabhängigen Einstellen der Neigung der Lamellen zweier einen Behang bildender Lamellengruppen und Lamellenstor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JP4423592B2 (ja) 昇降コード固定機構
JP2009046933A (ja) 縦型ブラインド
CN1246316A (zh) 无绳式蜂窝状与打褶窗帘
JPS603723B2 (ja) 照明具昇降装置用のワイヤ
AU2018208700B1 (en) Window Blind
JP2008088797A (ja) ブラインド、縦型ブラインド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
GB2575846A (en) Window blind
KR20200049169A (ko) 슬라이드 확장식 다단 사다리
JP2006183249A (ja) ブラインド
JP2010053652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角度調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