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9068A -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9068A
CN101749068A CN200910207989A CN200910207989A CN101749068A CN 101749068 A CN101749068 A CN 101749068A CN 200910207989 A CN200910207989 A CN 200910207989A CN 200910207989 A CN200910207989 A CN 200910207989A CN 101749068 A CN101749068 A CN 101749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cover
internal rotor
pump cover
oil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7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9068B (zh
Inventor
小室广一
土屋粒二
山西辉英
堀井宣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49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9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9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9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装配作业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该油泵为余摆线泵,该内燃机的油泵结构构成为,在泵驱动轴(145)上向径向突出设置的一对突起(146、147)自两侧夹持泵盖(142)和内转子(144),内转子侧突起(146)与形成于该内转子(144)侧面的嵌合槽(144v)嵌合而形成组装体(140a),通过使组装体(140a)的内转子(144)与嵌合于泵壳(141)内的外转子(143)的内侧啮合并盖上泵盖(142),构成油泵(140)。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内燃机的油泵机构。
背景技术
存在有多种将余摆线式油泵设于内燃机的发动机箱的例子。
余摆线泵是如下所述构成的泵,即,使转动自如地嵌合于泵壳内的外转子和与泵驱动轴一体转动的内转子偏心地啮合而进行装入,并由泵盖覆盖。
已公开有如下的例子,即,将如上所述的余摆线泵设于内燃机的曲轴箱内,并利用曲轴的旋转来驱动该余摆线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0974号公报
在装配余摆线泵时,需要使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并且,使泵驱动轴一体地嵌入安装于内转子。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余摆线泵,在圆筒状泵驱动轴的端部,形成有将外周部切成平面状的缺口,将具有该缺口的端部嵌入到将内转子的一部分圆孔堵住的轴孔中,由此,能够一体地转动。
但是,在仅将泵驱动轴嵌入到内转子的情况下,泵驱动轴容易脱落,因此,通常以使外转子与内转子啮合的状态将其装入泵壳内,并调整到使泵驱动轴的具有缺口的端部与堵住内转子的一部分的轴孔相一致的旋转角度,从而将该端部嵌入到该轴孔中。
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啮合在两者相对旋转一周的期间内存在多次机会,可以通过稍稍相对旋转来简单地使它们啮合,但由于泵驱动轴向内转子的嵌入在两者相对旋转一周的期间内仅存在一次机会,因此,在进行作业时需要花费时间,不能简单地进行余摆线泵的装配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装配作业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中,该油泵为如下构成的余摆线泵,即,使外转子和与泵驱动轴一体转动的内转子偏心地啮合而进行装入,并由泵盖覆盖,该外转子转动自如地嵌合到设于内燃机的发动机箱且凹陷成圆形的泵壳内,该油泵结构的特征在于,使所述泵盖和所述内转子滑动自如地重合,所述泵驱动轴贯通所述泵盖和所述内转子的一致的轴孔,在所述泵驱动轴上,在轴向上彼此离开所需间隔而向径向突出设置的一对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自两侧夹持所述泵盖和所述内转子,所述内转子侧的一个所述内转子侧第一突起与形成于该内转子侧面的嵌合槽嵌合,所述泵盖侧的另一个所述泵盖侧第二突起沿着该泵盖的侧面突出设置,由此,形成组装体,通过使组装体的所述内转子与嵌合于所述泵壳内的外转子的内侧啮合并盖上所述泵盖而构成油泵。
第二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是分别贯通销孔的销突出到外部的端部,该销孔在所述泵驱动轴上沿直径方向穿孔,形成于所述内转子的嵌合槽是自轴孔向直径方向延伸地形成于与所述泵盖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的槽。
第三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被所述泵驱动轴轴支承的泵从动齿轮与所述泵盖邻接而设置,所述泵盖侧第二突起嵌合到形成于所述泵从动齿轮的、与所述泵盖邻接的侧面的嵌合槽中。
第四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在第一方面~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驱动轴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在隔壁部件上形成的轴承凸出部,该隔壁部件形成曲柄室,所述泵从动齿轮被所述泵盖侧第二突起和所述轴承凸起部夹持。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以使泵驱动轴的一对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自两侧夹持泵盖和内转子而不脱落的方式形成组装体,该泵驱动轴贯通重合的泵盖和内转子,因此,使组装体的内转子与嵌合于泵壳内的外转子的内侧啮合并盖上所述泵盖的作业简单,进而,可以缩短将内转子嵌入到外转子所需要的作业时间,可以容易地进行余摆线泵的装配作业。
由于在组装体中,突出设置于泵驱动轴的内转子侧第一突起嵌合到在内转子的侧面形成的嵌合槽中,因此,构成为内转子在泵驱动轴上一体地转动的结构。
根据第二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由于将贯通销孔的销突出到外部的端部作为所述突起,该销孔在泵驱动轴上沿直径方向穿孔,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泵驱动轴上将内转子和泵盖进行组装。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泵盖侧第二突起嵌合到在泵从动齿轮的、与泵盖邻接的侧面形成的嵌合槽中,该泵从动齿轮与泵盖邻接且被泵驱动轴轴支承,因此,能够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使泵从动齿轮与泵驱动轴一体地转动。
根据第四方面发明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由于泵从动齿轮被轴承凸起部和泵盖侧第二突起夹持,轴承凸起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承泵驱动轴且形成于隔壁部件,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限制泵从动齿轮的轴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小型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3是该动力单元的剖面图(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该动力单元的其它部分的剖面图(图2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油泵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该油泵的分解剖面图;
图7是从图6的VII方向看到的图;
图8是从图6的VIII方向看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30内燃机            31曲轴箱
31R右曲轴箱         32缸体
40曲轴              41主轴承
44凸轮链驱动链轮    45油泵驱动齿轮
65隔壁              65b轴承凸起部
66螺栓              67螺栓
70AC发电机          140油泵
140a组装体                 141泵壳
142泵盖                    143外转子
144内转子                  144v嵌合槽
145泵驱动轴                146内转子侧销
147泵盖侧销(泵盖侧突起)    148螺栓
149油泵从动齿轮            149v嵌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小型机动二轮车1的侧视图。
车体前部1f和车体后部1r经由低底板部1c连结,构成车体骨架的车架大体由下降管3和主管4构成。
即,下降管3自车体前部1f的头管2向下方延伸,该下降管3在下端呈水平地弯曲并在底板部1c的下方朝后方延伸,在其后端连结有左右一对主管4,主管4自该连结部向斜后方立起,在规定高度呈水平地弯曲并向后方延伸。
由该主管4支承燃料箱5等,在其上方配置有座位6。
另一方面,在车体前部1f,被头管2轴支承而在上方设有手柄11,前叉12向下方延伸且在其下端轴支承有前轮13。
在主管4的倾斜部的中央附近突出设置有托架15,动力单元20经由连结部件16可摇动地连结支承于该托架15。
动力单元20的前部是单缸四冲程水冷式内燃机30,在将缸体32较大地前倾至大致接近水平状态的姿态下,自该曲轴箱31的上端向前方突出的悬吊支架18的端部,经由枢轴(枢支轴)19与所述连结部件16连结。
动力单元20自该内燃机30朝后方构成有带式无级变速器80,在设于其后部的减速齿轮机构110的输出轴即后车轴115上设有后轮21。
该减速齿轮机构110的竖立设置于动力单元20后部的支承架29和所述主管4的后部之间安装有后缓冲器22。
参照作为动力单元20的左侧视图的图2,在动力单元20的上部,进气管23自内燃机30的较大前倾的缸盖33的上部延伸并向后方弯曲,与该进气管23连接的节气门本体25位于缸体32的上方,经由连结管23c与该节气门本体25连结的空气滤清器26在支承架29的前方配设于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上方。
另外,在进气管23上安装有朝进气口喷射燃料的喷油器24。
另一方面,自缸盖33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排气管27,向后方弯曲并向右侧偏移地向后方延伸而与后轮21右侧的消音器(未图示)连接。
车体前部1f由前罩9a和腿部遮护板9b自前后覆盖,并由前底罩9c自前方朝左右侧方覆盖下部,手柄11的中央部被手柄罩9d覆盖。
底板部1c被侧罩9e覆盖,另外,车体后部1r自左右侧方由本体罩10覆盖。
图3是动力单元20的剖面图(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在内燃机30中,连杆43将在缸体32的缸套32l内往复移动的活塞42和曲轴40的曲轴销40p连结。
曲轴箱31将左右分割的左曲轴箱31L和右曲轴箱31R合并而构成,右曲轴箱31R构成曲轴箱部的半体,左曲轴箱31L的前部构成曲轴箱部的半体,并且向后方鼓出而兼用作收纳前后长的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传动箱。
该传动箱(左曲轴箱)31L的前后长的左侧敞开面被传动箱罩81覆盖,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变速室80C,后部的右侧敞开面被减速齿轮罩111覆盖,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减速齿轮机构110的减速齿轮室110C。
参照图3,在由左曲轴箱31L的前部和右曲轴箱31R合并而构成的所谓曲轴箱内,曲轴40经由作为左右滚动轴承的主轴承41、4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左右曲轴箱31L、31R的各侧壁。
在曲轴40的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的外侧轴部中的右外侧轴部,一体且可转动地嵌入安装有凸轮链驱动链轮44和油泵驱动齿轮45,并且,在右端设有AC发电机70,在左外侧轴部设有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离心负载82和驱动带轮85。
该四冲程内燃机30采用了SOHC型气门传递系统(バルブシステム),在缸盖罩34内设有气门机构50,向该气门机构50进行动力传递的凸轮链51架设于凸轮轴53和曲轴40之间,由此,与右曲轴箱31R、缸体32、缸盖33连通而设置有凸轮链室52(参照图3)。
即,凸轮链51穿过凸轮链室52内部而跨设于凸轮链从动链轮55和所述凸轮链驱动链轮44之间,该凸轮链从动链轮55嵌入安装于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凸轮轴53的右端,该凸轮链驱动链轮44嵌入安装于曲轴40。
凸轮轴53经由轴承53b、53b被凸轮轴支架54l、54r夹持而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缸盖33的左侧壁和构成凸轮链室52的内侧壁,在自右侧轴承53b突出的右端嵌入安装有凸轮链从动链轮55。
进气摇臂56和排气摇臂57端部的各辊轮与凸轮轴53的进气凸轮面和排气凸轮面相接。
在缸盖33和缸盖罩34的右侧面,在两者的接合面上形成有圆形开口,在该圆形开口内嵌入安装有环状的密封圈部件128,水泵120的构成圆筒形状的水泵本体121不透水地嵌入该密封圈部件128而被其支承。
水泵120的泵驱动轴123同轴地连结于凸轮轴53的右端。
另外,在缸盖33上,自凸轮链室52的相反侧(左侧)向燃烧室35嵌合插入有火花塞36(参照图2、图3)。
参照图3及图4,在右曲轴箱31R的构成凸轮链室52的侧壁上具有圆形开口31Rh,该圆形开口被利用螺栓66自右侧安装的分隔部件即隔壁65封闭,曲轴40贯通隔壁65的圆筒部65a。
隔壁65与凸轮链室52一并形成曲柄室。
AC发电机70在贯通隔壁65的圆筒部65a的曲轴40的右端部,经由ACG凸起71固定有碗状的外转子72,在其内周面且在沿周向配设的磁铁72m的内侧,定子线圈73c卷绕于内定子73,该内定子73由螺栓67固定于隔壁65的圆筒部65a。
在外转子72的右侧面,安装有中央鼓出且形成圆板状的风扇基板74a,在风扇基板74a上,向右侧突出地形成有散热器风扇74。
AC发电机70的外转子72的外周大体被自右曲轴箱31R的侧壁向右侧延伸出的周壁包围,散热器风扇74的外周被风扇罩77包围,在散热器风扇74的右侧,靠近地设有散热器75,散热器75被带有百叶窗的散热器罩76覆盖。
另一方面,动力单元20左侧的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设于曲轴40左外侧轴部的驱动带轮85,由嵌入安装于曲轴40左端附近的固定带轮半体85s和与其在右侧相对且在轴向可滑动的活动带轮半体85d构成,在活动带轮半体85d的背后(右侧),离心负载82在径向可移动地被夹在固定于曲轴40的导向板83和活动带轮半体85d之间。
在该驱动带轮85的后方,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作为减速齿轮机构110的输入轴的从动轴101上的从动带轮90,由固定带轮半体90s和与其在左侧相对且在轴向可滑动的活动带轮半体90d构成。
固定带轮支承套筒92在轴向的移动被限制且经由轴承91相对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从动轴101,所述固定带轮半体90s将中心孔焊接且一体地固定于该固定带轮支承套筒92的右端凸缘部。
在该固定带轮支承套筒92的外周上,安装有活动带轮支承套筒93,在活动带轮支承套筒93上沿轴向形成有长尺寸的长孔93h,突出设置于固定带轮支承套筒92的导销94嵌合于该长孔93h中,相对于固定带轮支承套筒92,活动带轮支承套筒93能够在轴向相对移动,但相对转动被限制。
所述活动带轮半体90d将中心孔焊接且一体地固定于该活动带轮支承套筒93的右端凸缘部。
因此,活动带轮半体90d相对于固定带轮半体90s一同转动,可以沿轴向移动而靠近固定带轮半体90s或离开固定带轮半体90s。
作为离心式离合器100的离合器内座圈102的支承板102a,利用螺母96固定于固定带轮支承套筒92的左端,螺旋弹簧95安装于该支承板102a和活动带轮半体90d之间,利用该螺旋弹簧95,活动带轮半体90d向右侧被施加作用力。
带式无级变速器80将V带89挂设于驱动带轮85和从动带轮90之间来传递动力,离心负载82对应于发动机转速被导向板83引导而在径向移动,通过该离心负载82,活动带轮半体85d相对于固定带轮半体85s进行移动,驱动带轮85的V带89的卷挂直径变化,与此同时,从动带轮90的卷挂直径也变化,由此,变速比自动变更而进行无级变速。
在离心式离合器100中,形成为覆盖离合器内座圈102外周的碗状的离合器外座圈105,利用螺母106将基部固定地设置于从动轴101的左端附近,被弹簧102e施加作用力而摇动自如地轴支承于支轴102b的臂102c前端的离合器瓦(クラツチシユ一)102d,与离合器外座圈105的内周面对置而配设于离合器内座圈102的支承板102a上。
由于离心式离合器100的离合器内座圈102与带式无级变速器80的进行无级变速的从动带轮90一体地转动,因此,当超过规定转速时,离合器内座圈102的臂102c反抗弹簧102e而摇动,使离合器瓦102d与离合器外座圈105的内周面相接而使离合器外座圈105一体地转动,由此,将动力传递到从动轴101。
从动轴101经由轴承107、108支承于传动箱31L和传动箱罩81,并且,从动轴101的、插入传动箱31L后部右侧的减速齿轮室110C内的右端,经由轴承101b支承于减速齿轮罩111。
减速齿轮室110C内的减速齿轮机构110中,在从动轴101和后车轴115之间,减速中间轴112指向彼此平行的方向(左右水平方向)并经由轴承112b、112b架设且轴支承于传动箱31L和减速齿轮罩111。
嵌入安装于减速中间轴112的中间大径齿轮113与形成于从动轴101的小径齿轮101g啮合。
后车轴115经由轴承115b、115b轴支承于传动箱31L和减速齿轮罩111并向右侧突出,减速齿轮室110C内的嵌入安装于沿左侧轴承115b的后车轴115左端附近的后车轴大径齿轮114,与形成于减速中间轴112的小径齿轮112g啮合。
后轮21嵌入安装于后车轴115的自减速齿轮罩111向右侧突出的部分。
因此,从动轴101的转动经由减速齿轮机构110的小径齿轮101g与中间大径齿轮113之间的啮合以及小径齿轮112g与后车轴大径齿轮114之间的啮合,被减速而传递到后车轴115,由此,后轮21转动。
自左侧覆盖变速器室80C的传动箱罩81自前方的驱动带轮85覆盖至后方的离心式离合器100,在该传动箱罩81的前部设有脚踏式起动机构180。
反冲轴(キツク軸)181转动自如地贯通且支承于自传动箱罩81的中央稍微靠前的位置,在该反冲轴181的内侧端部嵌入安装有驱动斜齿轮182,驱动斜齿轮182与形成于滑动轴183的从动斜齿轮183g啮合,该滑动轴183与曲轴40同轴转动且可轴向滑动地被支承。
在滑动轴183的右端固定有棘轮184,在一侧的曲轴40侧,与棘轮184相对而嵌入安装有棘爪185,两者利用滑动轴183的滑动可接合或分离。
在反冲轴181的外侧突出部,嵌入安装有反冲臂(キツクア一ム)186的基端,在该反冲臂186的前端,设有脚蹬起动踏板187。
因此,当踏入脚蹬起动踏板187而经由反冲臂186使反冲轴181转动时,驱动斜齿轮182与反冲轴181一体地转动,与其啮合的从动斜齿轮183g与滑动轴183一体地转动的同时向右侧滑动,棘轮184与棘爪185啮合而强制性地使曲轴40转动,由此可以起动内燃机30。
参照图4,在右曲轴箱31R的经由轴承41轴支承曲轴40的侧壁和形成所述曲柄室的隔壁65之间,在凸轮链室52的下部装入有油泵140。
参照将油泵140附近放大后的图5,在右曲轴箱31R的支承曲轴40的侧壁上,形成有凹陷成圆形的泵壳141,该泵壳141朝隔壁65开口。
以使外转子143和内转子144相互啮合的状态将它们装入构成圆孔的泵壳141内,并盖上泵盖142。
在贯通并轴支承泵盖142的泵驱动轴145上,相对旋转被限制而被轴支承的油泵从动齿轮149,与所述油泵驱动齿轮45啮合,该油泵驱动齿轮与凸轮链驱动链轮44一体地嵌入安装于曲轴40。
另外,泵驱动轴145的左端以限制相对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内转子144,右端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隔壁65的轴承凸起部65b。
图6表示油泵140的分解剖面图。
覆盖泵壳141的圆孔的泵盖142是构成如下外形的板部件,即,中心的轴孔142c周围的圆板的两个部位向外侧延伸而形成有具有螺栓孔142h、142h的安装凸起部142b、142b,在轴孔142c的周边,圆弧状的吸入口142i和排出口142e形成于泵盖142左侧的侧面(参照图7)。
与该泵盖142滑动相接的内转子144在外周上形成有外齿,在中心穿设有轴孔144c,在与泵盖142相接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形成有长孔形状的嵌合槽144v、144v,该嵌合槽自轴孔144c向直径方向的两侧延长。
使该内转子144和泵盖142重合,泵驱动轴145贯通彼此一致的轴孔144c、142c,从而轴支承内转子144和泵盖142。
在泵驱动轴145的内转子144侧(左侧)的端部和自中央稍微靠右侧的位置,分别沿直径方向穿设有销孔,在左侧销孔内贯通有内转子侧销146,在右侧销孔内贯通有泵盖侧销147。
贯通泵驱动轴145左端部的内转子侧销146,其向外侧突出的两端(内转子侧突起),与内转子144的嵌合槽144v、144v嵌合,从而使泵驱动轴145和内转子144一体地转动。
另外,贯通自泵驱动轴145的中央稍微靠右侧的位置的泵盖侧销147,其向外侧突出的两端(泵盖侧突起),沿着泵盖142的与内转子144相接的侧面的相反侧的侧面而突出(参照图6)。
如图6所示,使内转子144和泵盖142重合,贯通彼此一致的轴孔144c、142c的泵驱动轴145的左右一对内转子侧销146和泵盖侧销147,自两侧夹持使内转子侧突起和泵盖侧突起重合的内转子144和泵盖142,从而可以构成维持彼此不脱离的状态的组装体(小組み体)140a。
在装配时,使内转子144和泵盖142重合,使泵驱动轴145贯通彼此一致的轴孔144c、142c,在使泵驱动轴145向内转子144侧突出的左端部,使内转子侧销146贯通,并在使内转子侧销146与内转子144的嵌合槽144v、144v对应的状态下,抽回泵驱动轴145的突出的左端部而使内转子侧销146嵌合到嵌合槽144v、144v中,之后,使泵盖侧销147贯通泵驱动轴145的露出在泵盖142右侧的销孔,由此,形成图6所示的组装体140a。
另外,泵盖侧销147是将薄钢板卷成筒状的弹簧销,利用半径方向的弹力,嵌入泵驱动轴145的销孔中而自保持,不会因重力而脱落,因此,可容易地维持组装体140a的组装状态。
组装体140a构成为,泵驱动轴145左端部的端面,相对于内转子144的左侧面而大致位于同一面,右端部自泵盖142向右侧较大地突出(参照图6)。
另一方面,在泵壳141上,在收纳外转子143和内转子144的圆孔的底面,形成有吸入口141i和排出口141e(参照图8)。
另外,在泵壳141的被泵盖142覆盖的接合面141s上,形成有与螺栓孔142h、142h对应的螺纹孔141h、141h。
如图6及图8所示,在该泵盖141内,转动自如地嵌合有外转子143。
而且,使组装体140a的内转子144与嵌合到泵壳141内的外转子143的内侧啮合,从而使泵盖142覆盖泵壳141的圆孔。
此时的内转子144和外转子143的啮合由于在彼此相对旋转一周的期间内存在多次机会,因此,可以通过稍稍相对旋转来简单地使它们啮合。
覆盖泵壳141的泵盖142通过将螺栓148、148插通到泵盖142的螺栓孔142h、142h中并与泵壳141的螺纹孔141h、141h螺合,从而被固定于泵壳141,构成油泵140。
而且,在自泵盖142向右侧突出的泵驱动轴145的右侧部分,轴支承有油泵从动齿轮149。
油泵从动齿轮149的中央部分形成得较厚,在其中心穿设有轴孔149c,在泵盖142侧的侧面形成有自轴孔149c向直径方向的两侧延长的长孔形状的嵌合槽149v、149v。
使泵驱动轴145的右侧部分贯通油泵从动齿轮149的轴孔149c,并使油泵从动齿轮149与泵盖142邻接。
此时,沿泵盖142的右侧侧面,使贯通泵驱动轴145的泵盖侧销147的两端嵌合到嵌合槽149v、149v中,使油泵从动齿轮149与泵盖142靠近,由此,能够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使泵驱动轴145与油泵从动齿轮149一体地旋转。
这样,如果油泵从动齿轮149被泵驱动轴145轴支承且相对旋转被限制,则油泵从动齿轮149与嵌入安装在曲轴40上的油泵驱动齿轮45啮合,曲轴40的旋转被传递到泵驱动轴145并使其旋转。
贯通该油泵从动齿轮149的轴孔149c的泵驱动轴145的右端,转动自如地嵌入到形成于隔壁65的轴承凸起部65b的轴承孔65h中而进行轴支承,该隔壁65形成曲柄室。
油泵从动齿轮149在泵驱动轴145上被夹在泵盖侧销147和隔壁65的轴承凸起部65b之间,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限制油泵从动齿轮149的轴向移动。
另外,在隔壁65的轴承凸起部65b的端面和轴承凹部65h的内面形成有油槽65v。油槽65v形成为在轴承凸起部65b的端面指向径向且载置于车辆时朝上方开口,并且,在轴承凹部65h的内周面弯曲而朝轴向延伸,将轴承凹部65h的端面朝其中心的油积存处弯曲而连续地形成。在油槽65v与油泵从动齿轮149的右侧面之间构成有朝上的收集口,进入到该收集口的油沿着泵驱动轴145供给至轴承凹部65h端面的油积存处,用于润滑泵驱动轴145的轴承。
如上所述,由于本油泵结构以如下方式形成组装体140a,即贯通重合的泵盖142和内转子144的泵驱动轴145的一对内转子侧销146和泵盖侧销147,自两侧夹持泵盖142和内转子144而不会脱落,因此,能够使组装体140a的内转子144容易地与嵌合到泵壳141内的外转子143的内侧啮合并盖上泵盖142,能够极其容易地进行余摆线泵的装配作业。

Claims (4)

1.一种内燃机的油泵结构,该油泵为如下构成的余摆线泵,即,使外转子和与泵驱动轴一体转动的内转子偏心地啮合而进行装入,并由泵盖覆盖,该外转子转动自如地嵌合到设于内燃机的发动机箱且凹陷成圆形的泵壳内,该油泵结构的特征在于,
使所述泵盖和所述内转子滑动自如地重合,所述泵驱动轴贯通所述泵盖和所述内转子的一致的轴孔,在所述泵驱动轴上,在轴向上彼此离开所需间隔而向径向突出设置的一对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自两侧夹持所述泵盖和所述内转子,所述内转子侧的一个所述内转子侧第一突起与形成于该内转子侧面的嵌合槽嵌合,所述泵盖侧的另一个所述泵盖侧第二突起沿着该泵盖的侧面突出设置,由此,形成组装体,
通过使组装体的所述内转子与嵌合于所述泵壳内的外转子的内侧啮合并盖上所述泵盖而构成油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是分别贯通销孔的销突出到外部的端部,该销孔在所述泵驱动轴上沿直径方向穿孔,
形成于所述内转子的嵌合槽是自轴孔向直径方向延伸地形成于与所述泵盖相反的一侧的侧面的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其特征在于,被所述泵驱动轴轴支承的泵从动齿轮与所述泵盖邻接而设置,
所述泵盖侧第二突起嵌合到形成于所述泵从动齿轮的、与所述泵盖邻接的侧面的嵌合槽中。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油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驱动轴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在隔壁部件上形成的轴承凸出部,该隔壁部件形成曲柄室,
所述泵从动齿轮被所述泵盖侧第二突起和所述轴承凸起部夹持。
CN2009102079892A 2008-11-28 2009-11-04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Active CN1017490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3560A JP4675408B2 (ja) 2008-11-28 2008-11-28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JP303560/08 2008-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9068A true CN101749068A (zh) 2010-06-23
CN101749068B CN101749068B (zh) 2012-06-13

Family

ID=42327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79892A Active CN101749068B (zh) 2008-11-28 2009-11-04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75408B2 (zh)
CN (1) CN1017490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9322B2 (ja) * 2015-03-25 2018-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0607U (zh) * 1980-11-05 1982-05-18
JPH0338470Y2 (zh) * 1986-05-07 1991-08-14
CN2458425Y (zh) * 2000-10-13 2001-11-07 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设计院 与磁电机一体化的机油泵
JP2006161615A (ja) * 2004-12-03 2006-06-22 Hitachi Ltd タンデム型トロコイドポンプおよ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75408B2 (ja) 2011-04-20
CN101749068B (zh) 2012-06-13
JP2010127198A (ja) 201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28087B1 (en) Vehicle with a balancer-fitting configur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571309A1 (en) Power unit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1280436A (ja) ベルト式変速装置
CN101220770A (zh) 发动机
JP5074369B2 (ja) 内燃機関のカム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ピボット取付構造
JP2009156355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5022355B2 (ja)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ウォータポンプ取付構造
EP2241469A1 (en) Vehicle power unit
CN101749068B (zh) 内燃机的油泵结构
CN100378307C (zh) 内燃机的辅机安装结构
CN101813036A (zh) 内燃机的曲轴箱结构
EP2020534B1 (en) Power unit
CN1646821B (zh) 发动机的离合器机构润滑结构
CN101684854B (zh) 内燃机的凸轮链张紧枢轴安装结构
CN100400821C (zh) 具有内置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
CN100473823C (zh) 内燃机
CN101153556B (zh) 传动装置
JP2008138759A5 (zh)
CN101382084B (zh) 动力单元
JP5268746B2 (ja) Vベルト無段変速機のプーリ構造
JP3711266B2 (ja) 単気筒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02046493A (ja) 車両に搭載されたパワーユニット
CN1328490C (zh) 组合件摆动式发动机的传动装置
JP6542828B2 (ja) 内燃機関
JP5601278B2 (ja) 駆動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