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0391B -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0391B
CN101740391B CN200810202835XA CN200810202835A CN101740391B CN 101740391 B CN101740391 B CN 101740391B CN 200810202835X A CN200810202835X A CN 200810202835XA CN 200810202835 A CN200810202835 A CN 200810202835A CN 101740391 B CN101740391 B CN 1017403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ealing
grid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pass transistor
hold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028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0391A (zh
Inventor
何有丰
白杰
唐兆云
朴松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08102028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403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40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03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03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03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一种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形成栅介质层与栅极,所述栅介质层与栅极构成栅极结构;对栅极进行退火;以栅极结构为掩模,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源/漏极延伸区;在栅极结构两侧形成侧墙后,在栅极结构及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漏极。本发明对栅极进行退火,能使栅极中因注入离子而使晶格状态不稳定,容易非晶化的部分重新多晶化,使栅极的性能提高,进而使半导体器件的电性能也相应提高。

Description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器件为了达到更快的运算速度、更大的数据存储量以及更多的功能,集成电路芯片朝向更高的元件密度、高集成度方向发展。在半导体器件的发展过程中,栅极的制作好坏直接影响着晶体管的性能及半导体器件的质量。
现有在NMOS晶体管的制作过程中形成栅极的具体工艺如下:参考图1所示,提供半导体衬底100,在半导体衬底100中掺杂离子,形成P型掺杂阱(未图示);用热氧化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半导体衬底100上形成栅介质层102,所述栅介质层102的材料为氧化硅;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栅介质层102上形成多晶硅层104;在多晶硅层104上形成光刻胶层(未图示),经过曝光显影工艺定义出栅极图形;以光刻胶层为掩膜,在多晶硅层104中注入预定深度的离子105,用以减小多晶硅层104作为栅极电极的电阻率,增加其导电性,所述离子105为磷离子。
参考图2,接着,继续以光刻胶层为掩膜,刻蚀多晶硅层104和栅介质层102至露出半导体衬底100,刻蚀后的多晶硅层104作为栅极104a,与刻蚀后的栅介质层102a构成栅极结构103;去除光刻胶层后,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100放入反应室中,通入氧气107氧化栅极104a表面,使栅极104a表面平整。
请参照图3,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100从反应室取出后,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半导体衬底100及栅极104a上形成氮化硅层(未图示);用干法刻蚀法刻蚀氮化硅层,去除半导体衬底100上的氮化硅层,并在栅极结构103两侧形成偏移间隙壁106;以栅极结构103为掩膜,向半导体衬底100中注入N型离子,于栅极结构103两侧的P型掺杂阱中形成N型源/漏极延伸区108。
参照图4所示,于栅极结构103两侧的偏移间隙壁106上形成侧墙109;继续以栅极结构106为掩膜,向半导体衬底100中注入N型离子,形成N型源/漏极110;将带有各膜层及器件的半导体衬底100放入退火炉内,对半导体衬底100进行退火,使注入的离子扩散均匀。
在中国专利申请03145409还可以发现更多与上述技术方案相关的信息。
现有技术在对多晶硅层进行预定深度的离子注入,以减小多晶硅层作为栅极电极的电阻率时,注入离子会使多晶硅层表面晶格状态不稳定,容易非晶化(如图5中1所示),进而使作为栅极的多晶硅层性能改变,导致半导体器件电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防止多晶硅层非晶化导致半导体器件电性能降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形成栅介质层与栅极,所述栅介质层与栅极构成栅极结构;对栅极进行退火;以栅极结构为掩模,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源/漏极延伸区;在栅极结构两侧形成侧墙后,在栅极结构及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漏极。
可选的,所述退火方法为均温退火、尖峰退火或炉管退火。
可选的,炉管退火的温度为700℃~850℃,退火时间为10分~30分,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
可选的,均温退火的温度为950℃~1050℃,退火时间为5秒~20秒,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
可选的,尖峰退火的温度为1000℃~1050℃,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
可选的,退火采用的气体为氮气,流量为5SLM~30SLM。
可选的,在对栅极退火前,向栅极中注入预定深度的离子。所述离子为磷离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对栅极进行退火,能使栅极中因注入离子而使晶格状态不稳定,容易非晶化的部分重新多晶化,使栅极的性能提高,进而使半导体器件的电性能也相应提高。
附图说明
图1至图4是现有形成NMOS晶体管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形成的NMOS晶体管结构中栅极内产生非晶化的效果图;
图6是本发明形成NMOS晶体管的具体实施方式流程图;
图7至图11是本发明形成NMOS晶体管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2是用本发明工艺形成的NMOS晶体管结构中栅极的截面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在形成NMOS晶体管的过程中,为了减小多晶硅层作为栅极电极的电阻率,提高其导电性能,在多晶硅层中会进行预定深度的离子注入。但是注入的离子会使多晶硅层表面晶格状态不稳定,容易非晶化,进而使作为栅极的多晶硅层性能改变。本发明在刻蚀多晶硅层形成栅极后,对栅极进行退火,使栅极中非晶化的部分重新多晶化,进而达到使半导体器件的电性能提高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图6是本发明形成NMOS晶体管的具体实施方式流程图。如图6所示,执行步骤S101,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形成栅介质层与栅极,所述栅介质层与栅极构成栅极结构。
在形成栅极之前的步骤还包括:在栅介质层上形成多晶硅层,并在多晶硅层中注入预定深度的磷离子,以减小多晶硅层作为栅极电极的电阻率,增加其导电性。然后,刻蚀多晶硅层和栅介质层至露出半导体衬底,刻蚀后的多晶硅层为栅极。
执行步骤S102,对栅极进行退火。
为了使注入的离子对多晶硅层中晶格状态产生影响,容易非晶化的情况得以改善,对栅极进行退火使非晶化部分重新多晶化。所采用的退火方法为均温退火、尖峰退火或炉管退火等。退火采用的气体为氮气。
退火后,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放入反应室中,通入氧气氧化栅极表面,使栅极表面平整。
执行步骤S103,以栅极结构为掩模,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源/漏极延伸区。
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源/漏极延伸区之前,还包括步骤:在半导体衬底及栅极结构上形成氮化硅层;刻蚀氮化硅层,以去除半导体衬底上的氮化硅层,并在栅极结构两侧形成偏移间隙壁。
执行步骤S104,在栅极结构两侧形成侧墙后,在栅极结构及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漏极。
图7至图11是本发明形成NMOS晶体管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7所示,提供半导体衬底200,所述半导体衬底200可以为硅或者绝缘体上硅(SOI);在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有隔离结构(未图示),所述隔离结构为浅沟槽隔离(STI)结构或者局部氧化硅(LOCOS)隔离结构。在隔离结构之间为NMOS有源区,在NMOS有源区的半导体衬底200中掺杂离子,形成P型掺杂阱。
在半导体衬底200上形成厚度为15埃~60埃的栅介质层202,所述栅介质层202的材料为氧化硅或氮氧化硅,如果栅介质层202为氧化硅,则形成方法可选热氧化法,如果栅介质层202为氮氧化硅,则形成方法可选为化学气相沉积法;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栅介质层202上形成厚度为800埃~1200埃的多晶硅层204。
在多晶硅层204上形成光刻胶层(未图示),经过曝光显影工艺,定义出栅极图形;以光刻胶层为掩膜,在多晶硅层204中注入预定深度的离子205,这样可以减小多晶硅层204作为NMOS栅极电极的电阻率,增加其导电性;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离子205为磷离子,注入能量为8KeV,注入剂量为1E15cm-2
如图8所示,继续以光刻胶层为掩膜,刻蚀多晶硅层204和栅介质层202至露出半导体衬底200,刻蚀后的多晶硅层204作为栅极204a,与刻蚀后的栅介质层202a构成栅极结构203,所述刻蚀方法可以是干法刻蚀法;去除光刻胶层后,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200放入退火炉211中,对栅极204a进行退火,使栅极中由于注入离子而非晶化的部分重新多晶化。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退火方法可以为均温退火、尖峰退火或炉管退火等。如果采用炉管退火,则退火温度为700℃~850℃,退火时间为10分~30分,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退火采用的气体为氮气,流量为5SLM~30SLM(标准升/分)。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用炉管退火最佳的温度选用800℃,退火所用时间为15分钟,退火所需压力为780托,此时氮气的流量为20SLM。
如果采用均温退火,则退火温度为950℃~1050℃,退火时间为5秒~20秒,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退火采用的气体为氮气,流量为5SLM~30SLM。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用均温退火最佳的温度选用1000℃,退火所用时间为10秒,退火所需压力为780托,此时氮气的流量为20SLM。
如果采用尖峰退火的温度为1000℃~1050℃,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退火采用的气体为氮气,流量为5SLM~30SLM。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用尖峰退火最佳的温度选用1020℃,退火所需压力为780托,此时氮气的流量为20SLM。
本实施例中,对栅极204a进行退火后,能使栅极204a中因注入离子而使晶格状态不稳定,容易非晶化的部分重新多晶化,使栅极204a的性能提高,进而使半导体器件的电性能也相应提高。
如图9所示,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200从退火炉211中取出后,放入反应室中,通入氧气207氧化栅极204a表面,使栅极204a表面平整。
由于在对多晶硅层进行离子注入以及刻蚀形成栅极204a后,栅极204a表面会凹凸不平,容易形成漏电流。因此,需要对栅极204a表面进行氧化使之平整。所述通入氧气207的流量为4SLM,温度为1000℃,时间为8秒,压力为780托。
如图10所示,将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200从反应室取出后,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半导体衬底200及栅极204a上形成氮化硅层(未图示);用干法刻蚀法刻蚀氮化硅层,去除半导体衬底200上的氮化硅层,并在栅极结构203两侧形成偏移间隙壁206;随着器件尺寸的进一步变小,器件的沟道长度越来越小,源/漏极的粒子注入深度也越来越小,偏移间隙壁206的作用在于以提高形成的NMOS晶体管的沟道长度,减小短沟道效应和由于短沟道效应引起的热载流子效应。本实施例中,所述偏移间隙壁206的厚度可以小到80埃。
以栅极结构203及偏移间隙壁206为掩膜,在栅极结构203两侧的半导体衬底200内进行离子注入,形成N型源/漏极延伸区208。
除本实施例外,在形成N型源/漏极延伸区208后,可继续以栅极结构203为掩膜,在半导体衬底200中进行袋形注入(Pocket implant),形成袋形注入区,所述袋形注入区的导电类型与N型源/漏极延伸区208的导电类型相反,其深度介于N型源/漏极延伸区208和后续源/漏极之间;所述袋形注入工艺可以用来改善器件的短沟道效应以及击穿效应(punch through)。
参照附图11,在半导体衬底200、栅极结构203以及偏移间隙壁206上形成氧化硅层、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或氧化硅层、氮化硅层和氧化硅层,然后采用回蚀(etch-back)方法形成于栅极结构203两侧的偏移间隙壁206上形成侧墙209。
然后,以栅极结构203及侧墙209为掩膜,在栅极结构203两侧的半导体衬底200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N型源/漏极210。
最后,将带有各膜层及器件的半导体衬底200放入退火炉内,对半导体衬底200进行退火处理,使注入的离子扩散均匀。
本实施例中,向半导体衬底200中注入的是n型离子,如磷离子或砷离子等。
图12是用本发明工艺形成的NMOS晶体管结构中栅极的截面效果图。如图12所示,本发明在刻蚀多晶硅层形成栅极后,对栅极进行退火,使注入的离子对多晶硅层中晶格状态产生影响,容易非晶化的情况得以改善,栅极中非晶化的部分重新多晶化(图12中2所示),栅极的性能提高,进而达到使半导体器件的电性能提高的目的。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形成栅介质层与多晶硅层,在所述多晶硅层中注入预定深度的离子,刻蚀所述多晶硅层和所述栅介质层至露出半导体衬底,刻蚀后的多晶硅层为栅极,所述栅介质层与栅极构成栅极结构;
对栅极进行退火,退火后向带有各膜层的半导体衬底通入氧气以氧化栅极表面;
以栅极结构为掩模,在栅极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源/漏极延伸区;
在栅极结构两侧形成侧墙后,在栅极结构及侧墙两侧的半导体衬底内形成源/漏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方法为均温退火、尖峰退火或炉管退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炉管退火的温度为700℃~850℃,退火时间为10分~30分,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均温退火的温度为950℃~1050℃,退火时间为5秒~20秒,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尖峰退火的温度为1000℃~1050℃,退火所需压力为700托~800托。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退火采用的气体为氮气,流量为5SLM~30SL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为磷离子。
CN200810202835XA 2008-11-17 2008-11-17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Active CN1017403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2835XA CN101740391B (zh) 2008-11-17 2008-11-17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2835XA CN101740391B (zh) 2008-11-17 2008-11-17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0391A CN101740391A (zh) 2010-06-16
CN101740391B true CN101740391B (zh) 2011-08-17

Family

ID=42463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02835XA Active CN101740391B (zh) 2008-11-17 2008-11-17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403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0013B (zh) * 2011-05-16 2016-02-1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C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4955C (zh) * 2002-07-25 2006-03-08 株式会社东芝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和退火装置
CN1286165C (zh) * 2003-06-12 2006-11-22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69208C (zh) * 2004-04-16 2008-02-1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在半导体装置的多栅极晶体管上形成栅极电极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4955C (zh) * 2002-07-25 2006-03-08 株式会社东芝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和退火装置
CN1286165C (zh) * 2003-06-12 2006-11-22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69208C (zh) * 2004-04-16 2008-02-1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在半导体装置的多栅极晶体管上形成栅极电极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0391A (zh) 201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1796B1 (ko) 급경사 접합 프로파일을 갖는 소스/드레인 영역들을 구비하는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6214654B1 (en) Method for forming super-steep retrograded channel (SSRC) for CMOS transistor using rapid laser annealing to reduce thermal budget
JPH05218075A (ja) 半導体金属酸化物半導体装置を製作するためのプロセス
CN102054695B (zh) 提高半导体元器件的性能的方法
CN102074476B (zh) N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JP2011023700A (ja)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81870A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TW574746B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SFET with recessed channel
KR100574172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101022854B1 (ko) 도핑된 고유전 측벽 스페이서들을 구비한 전계 효과트랜지스터의 드레인/소스 확장 구조
CN101740389A (zh) 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1150071A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1740391B (zh)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1996885A (zh) 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KR100881017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KR100897821B1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 방법
CN101740390A (zh)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KR100677774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CN102468162A (zh) Nmos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TWI278920B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KR20100079139A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US2004018048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0588784B1 (ko) 반도체 소자 제조방법
KR100639023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KR101128699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