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4026A -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4026A
CN101734026A CN200910209220A CN200910209220A CN101734026A CN 101734026 A CN101734026 A CN 101734026A CN 200910209220 A CN200910209220 A CN 200910209220A CN 200910209220 A CN200910209220 A CN 200910209220A CN 101734026 A CN101734026 A CN 1017340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a ink
leaf spring
band
ink band
be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9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4026B (zh
Inventor
坂牧和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34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4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4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40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不带给墨带损伤的方式相对于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的墨带盒及记录装置。墨带盒(50)具有:收容箱(53),其收容墨带(51);板簧(60)及弹簧承受部(59),它们夹持从收容箱(53)抽出的墨带(51)并施加抽出阻力,在板簧(60)的与墨带(51)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在墨带(51)的宽度内沿宽度方向接触所述墨带,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形成为随着朝着离开第一接触部分的方向而逐渐与墨带(51)分开,能够接触墨带(5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

Description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墨带的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记录装置中使用的墨带盒中,存在具有为了防止收容在内部的墨带的松弛而对墨带施加抽出阻力的机构的墨带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墨带盒通过使用板簧夹持墨带施加抽出阻力。
在这样的墨带盒中,存在如下情况,即,与墨带抵接的部分伴随着墨带的移动而产生磨损,而墨带沉入该磨损部分,由此与板簧的接触不充分。此时,相对于墨带难以施加充分的抽出阻力。作为该对策,例如,使板簧比墨带的宽度小,或者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墨带盒所示,在板簧形成狭缝,在墨带下沉时使板簧随之变形,从而保持墨带与板簧的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6-95862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现有的墨带盒所示,在减小板簧宽度或者在板簧设置狭缝时,存在板簧的残边与墨带接触而损伤墨带的可能性。假设,板簧与墨带的接触位置为墨带的端部,则虽然给记录带来障碍的可能性降低,但是损伤墨带,因此不优选。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课题、不带给墨带损伤而能够相对于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的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墨带盒,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箱,其收容墨带;按压部及承受部,它们夹持从所述收容箱抽出的所述墨带并施加抽出阻力,在所述按压部的与所述墨带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在所述墨带的宽度内沿宽度方向接触所述墨带,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形成为,随着朝着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方向而逐渐与所述墨带分开,能够接触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夹持墨带的按压部的第一接触部分在墨带的宽度内与墨带接触,因此即使承受部由于与墨带的摩擦而产生磨损,且墨带沉入该磨损部分,也能够使按压部追随墨带而保持与墨带的接触状态。由此,通过按压部与承受部,能够长时间对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
另外,在墨带中,由于按压部的第一接触部沿宽度方向接触而力不集中为点状,因此能够相对于墨带稳定地施加力,从而能够防止墨带的损伤。再者,在按压部形成有第二接触部分,且墨带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能够与该第二接触部分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墨带的端部的损伤。
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按压部的与所述墨带接触的部分也可以形成有第三接触部分,所述第三接触部分形成为随着朝着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方向而逐渐与所述墨带分开,能够接触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墨带的一方的端部能够与第二接触部分接触而另一方的端部能够与第三接触部分接触,因此通过使第二接触部分及第三接触部分为非锐利的形状,能够可靠地防止墨带的端部的损伤。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墨带盒,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箱,其收容墨带;板簧及弹簧承受部,它们配置在所述墨带从所述收容箱抽出时通过的出口部,夹持从该出口部抽出的所述墨带并施加抽出阻力,在所述板簧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使所述板簧与所述墨带的接触宽度比所述墨带的宽度窄。
根据该结构,由于板簧与墨带的接触宽度比墨带的宽度窄,因此即使弹簧承受部由于与墨带的摩擦而产生磨损,且墨带沉入该磨损部分,由于板簧追随墨带,因此能够保持板簧与墨带的接触状态。由此,通过板簧和弹簧承受部,能够历经长时间对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并且,由于在板簧的侧端形成折弯部而板簧与墨带的接触宽度变窄,因此能够构成为板簧的锐利的残边与墨带不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墨带的损伤。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所述板簧的两侧端形成有所述折弯部,且所述板簧在其两侧端的所述折弯部之间与所述墨带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板簧在折弯部之间与墨带接触,因此板簧的残边与墨带不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墨带的损伤。
另外,由于板簧在折弯两侧端的平面状的部分与墨带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板簧与墨带的接触面积扩宽。再者,由于通过在板簧的两侧端设置折弯部而在该折弯部之间使板簧相对于弹簧承受部平行地接触,因此板簧、墨带及弹簧承受部相互以大面积接触。因此,能够相对于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
另外,上述结构也可以是:所述板簧配置为:其基端部由所述收容箱支承,其前端部与所述墨带抵接;仅在所述板簧的未到达基端部的范围内形成所述折弯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板簧在由收容箱支承的基端部未形成有折弯部,因此在该基端部中保持有板簧的适当的弹性。即,即使板簧的截面系数由于在侧端形成折弯部而产生变化,且刚性上升,也能够通过确保未形成折弯部的部分而保持适当的弹性。因此,通过在板簧形成折弯部能够不损伤墨带而稳定地施加抽出阻力,并且,通过以适当的力夹持墨带,能够施加适当的抽出阻力。
再者,上述结构也可以为,在所述收容箱的一面形成有使包括所述板簧及所述承受部的内部露出的开口部,且配置有堵塞该开口部的盖,在所述板簧中,至少在所述盖侧的侧端形成有所述折弯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打开收容箱的开口部的盖而使板簧和弹簧承受部露出,因此能够更换收容箱内的墨带。并且,由于在盖侧形成有板簧的折弯部,因此更换墨带时,能够容易将新的墨带装入板簧与弹簧承受部之间。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墨带的更换作业。
另外,上述结构也可以为:在所述板簧的两侧端形成有所述折弯部,且在所述两侧端的所述折弯部之间的部分所述板簧与所述墨带接触;形成在所述盖侧的侧端的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量比形成在另一方的侧端的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量大。
此时,由于在板簧的两端侧形成有折弯部且在该折弯部之间板簧与墨带接触,因此板簧的残边与墨带不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墨带的损伤。而且,由于板簧在折弯两侧端的平面状的部分与墨带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板簧与墨带的接触面积扩宽。再者,由于通过在板簧的两侧端设置折弯部而在该折弯部之间使板簧相对于弹簧承受部平行接触,因此板簧、墨带及弹簧承受部相互以宽敞的面积接触。因此,能够相对于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
并且,在更换收容箱内的墨带时,由于盖侧的折弯部的折弯量大,因此能够将新进入收容箱的墨带简单地装入板簧与弹簧承受部之间。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墨带的更换作业。
再者,上述结构也可以为,所述弹簧承受部与所述收容箱一体构成。
此时,通过使弹簧承受部与收容箱为一体,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再者,能够容易确保弹簧承受部的强度,并可靠地保持板簧和墨带,从而能够历经长期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再者,与使弹簧承受部为独立的部件的情况相比,不用担心丢失部件,从而能够在管理方面省去麻烦。
另外,将本发明的墨带盒适用于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收容墨带的收容箱,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板簧及弹簧承受部,它们配置在所述墨带从所述收容箱抽出时通过的出口部,夹持从该出口部抽出的所述墨带并施加抽出阻力;在所述板簧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使所述板簧与所述墨带的接触宽度比所述墨带的宽度窄。
该记录装置也可以具有:记录头,其隔着从所述墨带盒抽出的墨带而将记录用钢丝打在记录介质的记录面上;滑架驱动机构,其使搭载了所述记录头的滑架沿主扫描方向扫描;输送机构,其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根据该结构,在记录装置中,由于相对于从墨带盒抽出的墨带,在墨带盒的内部能够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因此能够防止墨带的松弛,从而进行稳定的记录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给墨带带来损伤地长时间对墨带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结构的侧向剖面图。
图3是表示打印机主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安装了墨带盒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墨带盒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墨带盒的俯视图。
图7是墨带盒的横向剖面图。
图8是表示板簧的结构的主视图(a)及侧视图(b)。
图9是墨带盒的纵向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墨带盒的另一结构例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墨带盒的打印机10的前方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打印机10的侧向剖面图。图3是表示打印机10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打印机10是如下的串行点阵打印机,具有选择性地打出多个记录用钢丝的记录头20和搭载有该记录头20的滑架21,通过使从记录头20打出的记录用钢丝碰触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而记录包括文字的图像。
如图2所示,如果大致区分打印机10,则包括:构成记录单元的打印机主体12、传送单元13、片材导向件14,且如图1所示,它们的上方、下方由上部壳体15及下部壳体16覆盖。在上述片材中,有剪裁为规定长度的裁剪片材和多张连结的连续片材。作为裁剪片材例如有单页纸、复写纸、存折或切片等,作为连续片材有连续纸。
打印机主体12具有记录头20、滑架21、构成片材输送机构的压板22及多个输送辊23等。如图3所示,打印机主体12在一对侧框25、26之间架设有背面框27、压板22、滑架轴28、多个辊轴23a、传送单元13等。而且,在滑架轴28设置有滑架21,在各辊轴23a设置有输送辊23。
滑架21滑动自如地插通于滑架轴28,并且搭载记录头20,并与通过以未图示的步进马达构成的滑架驱动马达驱动的同步带43结合。
这些滑架驱动马达、同步带43及滑架轴28作为滑架驱动机构起作用。上述滑架21通过滑架驱动马达的正转或反转,经由同步带43被滑架轴28引导,沿与上述滑架轴28的轴向及压板22的长度方向一致的主扫描方向移动(扫描)。上述记录头20具有多条记录用钢丝(未图示),并将这些记录用钢丝向压板22打出。
输送辊23相对于压板22上下成对配置在打印机主体12的前方及后方(一部分的输送辊23未图示),与未图示的片材输送马达连结于与其片材输送马达。而且输送辊23通过排列在右侧框26的外侧的驱动轮列部41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由此,能够将片材从打印机主体12的前方(片材导向件14侧)向后方输送,而且,也能够从打印机主体12的后方向前方输送片材。片材沿与滑架21的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输送。
传送单元13是向片材输送机构供给连续片材的部件,如图2所示,具有左右一对的传送器30。各传送器30具有传送器驱动滑轮30a、传送器从动滑轮30b以及卷挂在这些滑轮30a、30b的传送带31。而且,各传送器3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传送器驱动滑轮30a,并驱动传送带31而输送连续片材。
并且,打印机10使滑架21沿主扫描方向进行扫描,并在该移动中通过由记录头20进行记录用钢丝的打出而进行一行量的记录。而且,打印机10在每次该一行量的记录结束时通过输送辊23使片材输送规定长度,从而在片材分行记录一页的图像。
图4是表示安装了墨带盒50的状态的打印机10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在打印机主体12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固定形式的墨带盒50,在记录头20与压板22之间抽出有收容在墨带盒50的墨带51(参照图5)。因此,如果在记录头20沿主扫描方向移动期间使记录用钢丝突出,则记录用钢丝碰触墨带51。该墨带51的墨水附着在压板22与记录头20之间输送的片材上。由此,通过墨带51的墨水在片材记录包括文字的图像。
如图3所示,在滑架21安装有带状掩模架50a。通过该带状掩模架50a将从墨带盒50抽出的墨带51保持在记录头20的记录用钢丝突出面(图示省略)的正面。而且,带状掩模架50a防止墨带51与片材接触以使多余的墨水不附着于与压板22的上表面接触而输送的片材(裁剪片材或连续片材)。
以下,详细说明墨带盒50的结构。
图5是表示墨带盒50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墨带盒50的俯视图,图7是墨带盒50的俯视剖面图。
如图5及图6所示,墨带盒50具有平板形的收容箱53。在该收容箱53中,在一面开口的盒主体53a安装堵塞该盒主体53a的开口部(未图示)的收容罩(盖)53b。
另外,在收容箱53的两侧端部分别竖立设置有臂部52,将从收容箱53向外部抽出的墨带51架设在两根臂部52、52之间,并如上所述向记录头20的前方供给。
如图7所示,在收容箱53的内部形成有收容墨带51的带收容部55。在该带收容部55折叠收容有形成为环形的墨带51。
在带收容部55的一侧配置有将架设在两根臂部52、52之间的墨带51向带收容部55内卷绕的卷绕辊56及从动辊58。卷绕辊56由设置在打印机主体12的滑架驱动马达进行驱动,在与向卷绕辊56施力的从动辊58之间夹持墨带51,并将墨带51送入带收容部55。
另外,在带收容部55的另一侧设置有墨带翻转部55b,所述墨带翻转部55b在向收容箱53的外部排出墨带51的出口部55a的跟前使墨带51的内外翻转。
墨带51通过卷绕辊56及从动辊58从收容箱53的外部向带收容部55内卷绕。此后墨带51通过墨带翻转部55b向收容箱53的外部抽出,并从一方的臂部52向另一方的臂部52移动。
环形的墨带51形成为莫比乌斯(メビウス)的环状,且在其两面浸渗有墨水。并且,由于墨带51从带收容部55抽出时在墨带翻转部55b中内外翻转,因此墨带51的内外交替面向片材侧。由此,有效地利用墨带51的宽度的上下两面,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卷绕辊56与向收容箱53的外部突出的卷绕突起54连结,也可以用手旋转该卷绕突起54而使卷绕辊56旋转,从而通过手动卷绕墨带51。
并且,在出口部55a形成有与收容箱53的外部连通的出口通路55c。在该出口通路55c配置有对墨带51施加抽出阻力的弹簧承受部59(承受部)及板簧60(按压部)。
在弹簧承受部59中,使形成出口通路55c的作为收容箱53的角部的壳体角落部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墨带51从墨带翻转部55b抽出,与弹簧承受部59的侧面抵接而将移动方向变更为出口通路55c侧,向收容箱53外的臂部52移动。在此,在弹簧承受部59中,与墨带51接触的侧面成为圆柱状的平滑的曲面,并平滑地引导墨带51而改变移动方向。
板簧60与弹簧承受部59对置配置并在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夹持墨带51。板簧60是例如对具有规定的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孔而形成的部件,并利用其弹性向弹簧承受部59按压墨带51的表面。而且,板簧60由于该按压力而在墨带51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产生摩擦,并对墨带51施加抽出阻力。通过该板簧60施加的抽出阻力,墨带51通过卷绕辊56的动作仅抽出所需量,因此抽出量不超过卷绕量,从而防止墨带51的松弛。
在收容箱53的内部中,在出口通路55c的附近形成有板簧60的基端部60a能够嵌入的壳体凹部53e,在该壳体凹部53e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设置有向弹簧承受部59侧突出的突起53f。板簧60的基端部60a嵌入壳体凹部53e而被支承为相对于墨带51的移动方向无法移动,其前端部60b夹持墨带51并与弹簧承受部59抵接,而板簧60在基端部60a与前端部60b之间与突起53f接触。因此,板簧60通过壳体凹部53e、突起53f及弹簧承受部59保持为弯曲状态,作为其结果按压弹簧承受部59。
图8(a)是表示板簧60的结构的主视图,图8(b)是板簧60的侧视图。图9是墨带盒50的主要部分纵向剖面图,并示出墨带51、弹簧承受部59及板簧60的接触状态。图9(a)示出墨带盒50的使用开始时的状态,图9(b)示出墨带盒50的使用开始后的状态。
如图8(a)及图8(b)所示,板簧60由大致矩形的薄金属板形成,并在基端部60a一体地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突起60c。而且,在前端部60b中,折弯加工有板簧60的两侧端61a、61b,并形成有折弯部62a、62b(第二接触部分、第三接触部分)。标号62a、62b的折弯部指向直线状的折痕。这些折弯部62a、62b形成为:随着朝着离开下述的接触部63(第一接触部分)而逐渐与墨带分开。而且,这些折弯部62a、62b为从前端部60b的附近的侧端到达板簧60的前端的倾斜方向的直线,并仅形成在板簧60的前端部60b及其附近,而不到达基端部60a。
在此,折弯部62a、62b的折弯角度为任意,但是即使该角度小也能够充分地发挥效果。而且,折弯角度小的折弯部62a、62b不尖,因此有能够确保与墨带51的接触面积大的优点。因此,折弯部62a、62b的折弯角度优选相对于折弯部62a、62b以外的平面部分不超过90度,更优选相对于上述平面部分为60度以下。
在板簧60中,形成有折弯部62a、62b的部分受折弯部62a、62b的影响而截面系数与其它部分不同,刚性高。但是,由于板簧60的包括基端部60a的部分未形成有折弯部62a、62b,因此该部分保持有适当的弹性。因此,作为板簧60整体,具有适当的弹性以通过适当的力按压墨带51。
在如此形成的板簧60中,如图9所示,由于折弯部62a、62b分别位于比墨带51的宽度靠内侧,因此板簧60的与墨带51的接触部63的接触宽度W比墨带51的宽度窄。
伴随着打印机10的动作,墨带51与弹簧承受部59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由此弹簧承受部59由于与墨带51的摩擦而产生磨损。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有如下情况,即,由于弹簧承受部59的磨损而在弹簧承受部59的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嵌入有墨带51,墨带51以离开板簧60的方式进行位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0的前端部60b以比墨带51的宽度小的宽度与墨带接触。由此,板簧60追随墨带51的位移,与墨带51一起进入弹簧承受部59的凹部,从而能够对墨带51施加按压力。因此,即使从墨带盒50的使用开始之后经过长时间,也能够相对于墨带51无中断地施加抽出阻力。
图8(a)中的标号63所示的区域表示板簧60与墨带51(参照图9)接触的接触部。而且,在图8(a)中,用标号d表示板簧60的长度方向的接触部63的接触长度,用标号W表示板簧60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的接触部63的最大宽度。
接触部63是折弯部62a、62b之间的区域,与未形成有折弯部62a、62b的部分同样地成为平面。接触部63由于板簧60自身的弹性而相对于墨带51进行按压,并相对于墨带51的表面沿宽度方向进行接触。
如图9(a)所示,板簧60的接触部63相对于弹簧承受部59的面大致平行,在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夹持墨带51的状态下,接触部63、墨带51及弹簧承受部59沿墨带51的宽度方向相接触。墨带51的长度方向的接触状态根据板簧60的折弯的程度进行变化。但是,由于板簧60的接触部63相对于弹簧承受部59的面大致平行,因此接触部63沿墨带51的宽度方向同样接触的情况不变。因此,从板簧60施加给墨带51的按压力沿墨带51的宽度方向分散,由于按压力不集中在墨带51的狭窄的范围内,因此不损伤墨带51。
另外,墨带51随着打印机10的使用而进行移动,由此弹簧承受部59的与墨带51接触的面磨损而成为凹部。其磨损的状态如图9(b)所示。
在图9(b)所示的状态中,由于弹簧承受部59的磨损而形成有凹部59a。在墨带51与弹簧承受部59的接触面中,由板簧60按压的部分的摩擦力特别高。由此,凹部59a以与接触部63重叠的位置为中心,形成在墨带51与弹簧承受部59接触的范围内。因此,凹部59a的宽度比接触部63的宽度宽。
如图9(b)所示,墨带51被接触部63按压而进入凹部59a。由于接触部63的宽度比凹部59a的宽度窄,因此即使随着打印机10的继续使用而凹部59变深,且墨带51沉入深,也能够使接触部63进入凹部59a而按压墨带51。
因此,即使弹簧承受部59由于与墨带51摩擦而产生磨损且形成有凹部59a,板簧60也追随该磨损而进入凹部59a并按压墨带51。由此,板簧60能够相对于墨带51稳定而持续施加抽出阻力。
再者,板簧60与墨带51的接触部63的两端为折弯部62a、62b,因此板簧60的两侧端61a、61b与墨带51不接触。因此,即使板簧60的两侧端61a、61b锐利,也能够抑制墨带51的损伤。
如上所述,能够取下收容罩53b而打开收容箱53。而且,在取下该收容罩53b的状态下,能够取出带收容部55内的墨带51而更换新的墨带51。
该墨带51的更换作业通过以下工序进行。
工序一:取下收容罩53b。
工序二:将墨带51从卷绕辊56与从动辊58之间以及板簧60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取下,并从收容箱53取出。
工序三:将新的墨带51插入卷绕辊56与从动辊58之间及板簧60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并将其余的部分回收入带收容部55。
工序四:将新的墨带51架设在两根臂部52之间。
工序五:安装收容罩53b,卷动卷绕突起54而收起墨带51的松弛。
在其中的工序三中,需要在板簧60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插入墨带5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收容罩53b侧,板簧60的侧端61b折弯,而形成有折弯部62b。因此,如图9中标号δ所示,在弹簧承受部59与板簧60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上述的工序3中,通过使墨带51进入弹簧承受部59与板簧60之间的间隙δ能够容易装入墨带51,并能够容易进行墨带51的更换作业。在此,优选使折弯部62a、62b的折弯角度在规定角度以上以使墨带51进入间隙δ的作业容易。例如,折弯部62a、62b的宽度为3毫米时,为了确保1毫米的间隙δ,折弯角度为18度以上。这样,在通常尺寸的墨带盒50中,为了确保充分的间隙δ,折弯部62a、62b的折弯角度优选相对于折弯部62a、62b以外的平面部分为15度以上,更优选为20度以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0的短边方向的折弯量L在折弯部62a、62b中设定为相同。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板簧60与墨带51接触的宽度比墨带51的宽度窄。由此,即使弹簧承受部59由于与墨带51的摩擦而产生磨损,且墨带51沉入该磨损部分,板簧60也追随墨带51。换言之,由于板簧60的接触部63在墨带51的宽度内与墨带51接触,因此即使承受部由于与墨带51的摩擦而产生磨损,且墨带51沉入该磨损部分,板簧60也追随墨带51。由此,能够保持板簧60与墨带51接触的状态,而且,能够长时间对墨带51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
并且,由于通过在板簧60的两侧端形成折弯部62a、62b而使板簧60与墨带51接触的宽度变窄,因此板簧60的两侧端61a、61b与墨带51不接触,从而没有损伤墨带51之虞。
再者,由于墨带5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折弯部62a、62b能够接触,因此板簧60的两侧端61a、61b与墨带51的端部不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墨带51的端部的损伤。
另外,由于在板簧60的两侧端形成折弯部62a、62b,且在该折弯部62a、62b之间与墨带51接触,因此板簧60的残边与墨带51不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墨带51的损伤。而且,由于板簧60通过平面状的接触部63与墨带51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板簧60与墨带51的接触面积扩宽。再者,板簧60在折弯部62a、62b之间相对于弹簧承受部59平行接触。因此,板簧60、墨带51及弹簧承受部59相互以大面积接触,从而能够相对于墨带51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
另外,由于板簧60在由收容箱53支承的基端部60a未形成有折弯部62a、62b,因此能够保持板簧60的适当的弹性,并能够对墨带51施加适当的抽出阻力。
再者,通过打开作为收容箱53的盖的收容罩53b,能够容易更换墨带51。
再者,通过一体地构成弹簧承受部59与收容箱53,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再者,能够容易确保弹簧承受部59的强度,并可靠地保持板簧60与墨带51,从而能够长时间施加稳定的抽出阻力。再者,与使弹簧承受部59为独立的部件的情况相比,没有丢失部件的之虞,而能够省去管理方面的麻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板簧60的两侧端61a、61b形成折弯部62a、62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板簧60中仅在收容罩53b侧的侧端61b设置折弯部62b。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弹簧承受部59与板簧60之间形成间隙δ,在更换墨带51时,能够在板簧60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容易地插入墨带51。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板簧60的短边方向的折弯量L在折弯部62a、62b中相同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该折弯量L不均匀。
即,如图10所示,在板簧60中,也可以使形成在收容罩53b侧的侧端61b的折弯部162b的折弯量比形成在另一方的侧端61a的折弯部62a大。
在该图10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在收容罩53b侧形成有比上述的间隙δ(图9)大的间隙δ’,因此在板簧60与弹簧承受部59之间装入墨带51的作业容易。因此,更换墨带51时,在弹簧承受部59与板簧60之间能够更容易进行插入墨带51的作业。
再者,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折弯部62a、62b通过直线性的折弯加工而形成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对板簧60的侧端61a、61b进行圆角加工而形成折弯部62a、62b。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固定形式的墨带盒50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滑架形式的墨带盒。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折弯板簧60而设置接触部63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板簧60的与墨带51的接触部63通过成形或冲压锻造成为独立部件,并通过压缩弹簧按压墨带51的表面。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说明所示,使用板簧60的结构能够用一个部件构成按压部分和弹簧部分,因此能够省去部件管理方面的麻烦,在构造的简略性或成本方面有利。再者,对墨带51施加抽出阻力的板簧60(按压部)及弹簧承受部59(承受部)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出口部55a,也可以构成为在墨带51的移动方向中配置在位于上游侧的臂部52的前端。但是,在对臂部52间的墨带51施加张紧力而使墨带51稳定移动方面,如果在墨带51的出口侧设置板簧60及弹簧承受部59,则也能够对使上游侧的臂部52部分移动的墨带51施加张紧力,并能够稳定供给墨带51,因此有利。

Claims (10)

1.一种墨带盒,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容箱,其收容墨带;
按压部及承受部,它们夹持从所述收容箱抽出的所述墨带并施加抽出阻力,
在所述按压部的与所述墨带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在所述墨带的宽度内沿宽度方向接触所述墨带,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形成为随着朝着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方向而逐渐与所述墨带分开,能够接触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按压部的与所述墨带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第三接触部分,所述第三接触部分形成为随着朝着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的方向而逐渐与所述墨带分开,能够接触所述墨带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
3.一种墨带盒,其特征在于,具有:
收容箱,其收容墨带;
板簧及弹簧承受部,它们配置在所述墨带从所述收容箱抽出时通过的出口部,夹持从该出口部抽出的所述墨带并施加抽出阻力,
在所述板簧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使所述板簧与所述墨带的接触宽度比所述墨带的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簧的两侧端形成有所述折弯部,所述板簧在其两侧端的所述折弯部之间与所述墨带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配置为:其基端部由所述收容箱支承,其前端部与所述墨带抵接,
仅在所述板簧的未到达基端部的范围内形成所述折弯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箱的一面形成有使包括所述板簧及所述承受部的内部露出的开口部,且配置有堵塞该开口部的盖,
在所述板簧中,至少在所述盖侧的侧端形成有所述折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带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簧的两侧端形成有所述折弯部,且在所述两侧端的所述折弯部之间的部分,所述板簧与所述墨带接触,
形成在所述盖侧的侧端的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量比形成在另一方的侧端的所述折弯部的折弯量大。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墨带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承受部与所述收容箱一体构成。
9.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收容墨带的收容箱,其特征在于,具有:
板簧及弹簧承受部,它们配置在所述墨带从所述收容箱抽出时通过的出口部,夹持从该出口部抽出的所述墨带并施加抽出阻力,
在所述板簧的至少一方的侧端形成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使所述板簧与所述墨带的接触宽度比所述墨带的宽度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记录头,其隔着从所述墨带盒抽出的墨带而将记录用钢丝打在记录介质的记录面上;
滑架驱动机构,其使搭载了所述记录头的滑架沿主扫描方向扫描;
输送机构,其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CN2009102092204A 2008-11-04 2009-11-02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Active CN101734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3324A JP5228809B2 (ja) 2008-11-04 2008-11-04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283324 2008-11-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4026A true CN101734026A (zh) 2010-06-16
CN101734026B CN101734026B (zh) 2012-07-18

Family

ID=42299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92204A Active CN101734026B (zh) 2008-11-04 2009-11-02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28809B2 (zh)
CN (1) CN10173402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9532A (zh) * 2011-03-25 2012-09-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带盒及打印机
CN103009833A (zh) * 2012-12-10 2013-04-03 周明华 平台机入带模式生产色带架工艺
CN103332027A (zh) * 2013-06-28 2013-10-02 上海宜达胜电脑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脱卸式色带内盒的打印机色带盒
CN107962875A (zh) * 2016-10-19 2018-04-27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5915A (zh) * 2011-06-17 2012-12-19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599Y2 (ja) * 1979-12-26 1985-05-09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ドレスインクリボンカ−トリツジ
JPS6211668A (ja) * 1985-07-09 1987-01-20 Fuji Xerox Co Ltd 熱転写記録装置
JP2522077Y2 (ja) * 1990-06-25 1997-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JP4654146B2 (ja) * 2006-03-22 2011-03-1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CN2925890Y (zh) * 2006-07-01 2007-07-25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微型打印机用色带盒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9532A (zh) * 2011-03-25 2012-09-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带盒及打印机
CN103009833A (zh) * 2012-12-10 2013-04-03 周明华 平台机入带模式生产色带架工艺
CN103009833B (zh) * 2012-12-10 2015-09-09 佛山市顺德区高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平台机入带模式生产色带架工艺
CN103332027A (zh) * 2013-06-28 2013-10-02 上海宜达胜电脑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脱卸式色带内盒的打印机色带盒
CN103332027B (zh) * 2013-06-28 2015-05-06 上海宜达胜电脑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可脱卸式色带内盒的打印机色带盒
CN107962875A (zh) * 2016-10-19 2018-04-27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4026B (zh) 2012-07-18
JP5228809B2 (ja) 2013-07-03
JP2010110919A (ja) 2010-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4026B (zh)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EP1851654B1 (en) Desktop card processor
CN101128324B (zh)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CN101254713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519001B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2259505A (zh) 输送装置和包括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0123456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190728A (zh) 打印用卷筒纸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7053873A (zh) 行式打印机以及行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移动方法
CN102923506B (zh)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CN102583071A (zh) 纸幅校正器、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06004095A (zh)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CN105799341A (zh) 记录装置
CN202472796U (zh) 磁读写机构和薄片类介质处理设备
JP2021130286A (ja) 印刷装置
CN112140752A (zh)
CN202337601U (zh) 片材进给装置
CN214934325U (zh) 防卡纸或损纸的进纸装置
CN103253009A (zh) 纸张收纳装置及打印机
JPS6364779A (ja) 用紙給送装置
CN102248810A (zh) 记录装置
CN103802499B (zh) 打印机
JP5680329B2 (ja) プリンタ
JP2018001710A (ja) 記録装置
JP5959411B2 (ja) 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