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8676A -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8676A
CN101728676A CN200910175866A CN200910175866A CN101728676A CN 101728676 A CN101728676 A CN 101728676A CN 200910175866 A CN200910175866 A CN 200910175866A CN 200910175866 A CN200910175866 A CN 200910175866A CN 101728676 A CN101728676 A CN 101728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nection terminals
splicing ear
connecting portion
connector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5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8676B (zh
Inventor
见幸伸
寺西宏真
坂濑忠之
小山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28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8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8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86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01R12/67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terminals
    • H01R12/68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terminals comprising deformable portion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以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能够确保期望的接触力且实现低高度化及小型化。本发明的连接器用端子(20)包括:固定片(21),其插入到连接器的基座;连接部(22),其从所述固定片(21)延伸设置;可动片(23),其以与所述固定片(21)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22)的自由端部向两侧延伸,并且被可转动地组装在所述基座上的操作杆操作。所述连接部(22)的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以上。

Description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特别是涉及装入在用于连接挠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中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地,具有如下的结构,即,电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其具有沿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固定梁和可动梁;绝缘壳体,其在内部保持所述接触件;促动器,其位于所述连接对象插入侧的相反侧,并且使所述接触件弹性变形而与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所述接触件的可动梁经由连接弹簧部而被支承且自如摆动,所述连接弹簧部将所述可动梁和所述固定梁接合,其中,所述连接弹簧部从与所述固定梁的连接部位向连接器后端侧、即所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的方向弯曲状地延伸。
近年,所述电连接器使用于手机、手持游戏机等设备,但随着这些设备的小型化,要求所述电连接器更加小型化。例如,有的电连接器,其绝缘壳体的高度尺寸为1mm以下,装入到所述电连接器中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使用板厚为0.2mm以下的导电性薄板,并且在所述壳体内以0.3~0.5mm的间距并列设有多个所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为了使所述电连接器更加小型化,考虑有如下方法,例如,将并列设置的多个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相互间的间距缩小,从而减小并列设置方向上的尺寸。另外,可例举出如下的方法,例如,通过进一步减小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板厚,减小多个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并列设置方向上的尺寸;或者,例如,通过减小所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高度尺寸,使所述电连接器低高度化。
另外,对于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接触件,如果仅减小可动梁的高度尺寸,则所述可动梁的截面几何惯性矩就会减小,对柔性印刷电路板而言,不能够得到期望的接触力。为了消除这种缺陷,需要进一步缩小连接固定梁和可动梁的连接部宽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066号公报
但是,由于所述那样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通常是利用冲压加工冲裁导电性薄板而制得的,所以缩小所述连接部宽度是有限的。因此,具有难以在确保期望的接触力的同时、实现低高度化、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期望的接触力、且可实现低高度化及小型化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以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包括:固定片,其插入到连接器的基座;连接部,其从所述固定片延伸设置;可动片,其以与所述固定片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部向两侧延伸,并且,被可转动地组装在所述基座的操作杆操作,其中,所述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以上。
根据本发明,由于连接部的长宽比为1.2以上,可动片经由所述连接部更加容易转动,能够得到在确保期望的操作力和接触力的同时、实现低高度化和小型化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铸造而形成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根据本方面,通过电铸造可以得到如下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以上。因此,能够得到在确保期望的操作力和接触力的同时、实现低高度化和小型化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连接部可以呈弯曲状。
根据本方面,由于能够增大固定片与可动片间的实质上的支点距离,故而能够确保更大的操作力和接触力,相对地可以进一步实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低高度化和小型化。
本发明的连接器,其将上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装入到基座,并通过操作杆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使用低高度且小型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从而能够得到具有期望的操作力和接触力且更薄、更小型化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A)、(B)、(C)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装入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时所看到的立体图;
图2(A)、(B)是表示装入有图1所示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前后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B)、(C)、(D)、(E)是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端子的立体图、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平面图、正视图、仰视图;
图5(A)、(B)、(C)、(D)、(E)是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端子的立体图、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平面图、正视图、仰视图;
图6(A)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端子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图6(B)是被连接的印刷电路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7(A)是表示装入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前的平面图,图7(B)、(C)是图7(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8(A)是表示装入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后的平面图,图8(B)、(C)是图8(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9(A)是表示装入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9(B)、(C)是图9(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10(A)是表示装入有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10(B)、(C)是图10(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A)、(B)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操作性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操作性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基座
12:弹性臂部
13:第一插入孔
14:第二插入孔
20:第一连接端子
21:固定片
22:连接部
23:可动片
24:卡止用爪部
25:切口部
26:防脱用突起
27:尖端部
28:操作承受部
29:第一可动触点
30:第二连接端子
31:固定片
32:连接部
33:可动片
34:卡止用爪部
35:切口部
36:防脱用突起
36a:突出部
37:尖端部
38:操作承受部
39:第二可动触点
40:操作杆
41:旋转轴部
42:凸轮部
43:贯通孔
50:挠性印刷电路板
51:连接部
52、53:第一、第二连接垫部
54、55: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适用于与挠性印刷电路板50相连接的连接器10。而且,所述连接器10大致包括:基座11、第一连接端子20、第二连接端子30和操作杆40。
如图1所示,基座11从其两侧端面的一侧缘部将弹性臂部12、12分别平行地向背面侧延伸。所述弹性臂部12的向内面中,在前端缘部形成有导向用斜面12a,并且在其里侧形成有轴承用槽12b。另外,所述基座11在其正面侧具有能够插入后述的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前端部的开口部11a,并且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有从正面贯通背面的第一插入孔13。另外,所述基座11从其背面的下方缘部向所述弹性臂部12、12之间延伸设置导向板15,并且在与第一插孔13相邻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二插入孔14。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端子20包括:固定片21,其插入到所述基座11的第一插入孔13并进行固定;连接部22,其突出设置在所述固定片21的上边;可动片23,其以与所述固定片21大致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22的上端部向两侧延伸,第一连接端子20的厚度例如为0.1mm。
所述固定片21在其下边的一端部设有卡止用爪部24,该卡止用爪部24用于与所述基座11的缘部卡止并定位,而在所述固定片21的上边,在所述连接部22的两侧设有切口部25和防脱用突起26。通过设置所述切口部25而形成有尖端部27。另外,所述切口部25的底部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4,理想的是1.5~3。如果长宽比小于1.2,则难以形成期望的尖端部27;如果长宽比大于4,则难以得到期望的强度。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端子20是通过后述的电铸造而形成的,所以能够通过一次电铸造工序来制造期望的角度的尖端部27,具有无需像冲压加工那样进行多次冲压操作工序的优点。
所述连接部22在连接固定片21和可动片23的同时,支承可动片23使其可以旋转,其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4,最好为1.5~3。如果小于1.2,则不能够得到操作力和接触力的明显改善;如果长宽比大于4,则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耐久性。
作为具有这种长宽比的第一连接端子20的制造方法,如图6(A)所示,例如具有与卷料(フ一プ材)60同时制造的电铸造法。所述电铸造法是通过对未图示的母模型与对向电极间施加电压,使母模型型腔的底面中未被绝缘膜覆盖的部分电镀金属。通过电流时,在将底面的一部分覆盖的绝缘膜上也电镀金属。此时,由于覆盖绝缘膜的金属层迟于未被绝缘膜覆盖的部分上电镀的金属层而生长。即,根据母模型型腔表面有无凸凹及绝缘膜而形成第一连接端子20的凸凹面和斜面。
第一连接端子20的材质不仅要能得到期望的形状和物理特性,还要求有相对于电铸造溶液的抗腐蚀性。因此,第一连接端子的材料可以是,例如,铜单质、镍单质、镍银合金、镍钨合金、镍钴合金、镍钯合金等。
所述可动片23的一端部为操作承受部28,在另一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可动触点29。所述第一可动触点29配置在所述切口部25的正上方,其厚度与可动片23整体厚度相比更加薄。这是因为,如果第一连接端子20的第一可动触点29的厚度尺寸小,则第一连接端子20的组装精度即使有偏差,所述第一可动触点29也不易与如图6(B)所示的、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垫部52、及邻接的第二连接垫部53的导线54接触,从而减少短路的可能性。因此,具有组装操作无需高的组装精度、生产效率提高的优点。
另外,第一可动触点部29不仅通过在一面设置台阶高差而使其厚度减薄,也可以通过在其两面设置台阶高差而使其厚度减薄,另外,还可以设置斜面而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可动触点部29的宽度尺寸。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端子30包括:固定片31,其插入到所述基座11的第二插入孔14并进行固定;连接部32,其突出设置在所述固定片31的上边部;可动片33,其以与所述固定片31大致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32的上端部向两侧延伸。
另外,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0的制造方法,材质及厚度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0相同,故省略说明。
所述固定片31在其下边的一端部设有卡止用爪部34,该卡止用爪部34用于与所述基座11的缘部卡止并定位,而在所述固定片31的上边,在所述连接部32的两侧设有切口部35和防脱用突起36。通过设置所述切口部35而形成有尖端部37。另外,所述防脱用突起36形成在板厚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36a上。
所述切口部35的底部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4,理想的是1.5~3。如果长宽比小于1.2,则不能够得到期望的尖端部;如果长宽比大于4,就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耐久性。具有这样的长宽比的第二连接端子30与上述第一连接端子20相同,使用电铸造法制造。
所述连接部32连接固定片31和可动片33的同时,支承可动片33并使其可以旋转,其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4,最好为1.5~3。如果小于1.2,则不能够得到操作力和接触力的明显改善;如果长宽比大于4,则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耐久性。
所述可动片33的一端部为操作承受部38,在另一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可动触点部39。所述第二可动触点部39位于所述切口部35的正上方。
另外,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0不需要一定是相同的厚度,例如,如图11所示,可动片33的连接部32附近也可以比其他部分稍厚。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动片33的截面几何惯性矩变大、刚性变强,所以能够得到大的接触力。
另外,虽在图11未作图示,固定片31也不需要同样的厚度,也可以仅仅增加突出部36a的厚度。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二连接端子30整体不易脱落,所以具有保持强度提高的优点。
如图3所示,操作杆40在两侧端面上于同一轴心上突出设有旋转轴部41、41。所述操作杆40在一侧缘部以规定间距并列设有凸轮部42,该凸轮部42操作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在与所述凸轮部42对应位置上并列设有贯通孔43,所述操作承受部28、38插通贯穿孔43。
另外,如图6(B)所示,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连接的挠性印刷电路板50在其前端部51的上表面锯齿形交替并列设有已印刷配线的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分别与导线54、55连接。
对于所述构成部品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第一连接端子20的一端部从所述基座11的正面侧的开口部11a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3。于是,设于第一连接端子20上的防脱用突起26卡止在基座11的防脱部的顶面上,并且,卡止用爪部24卡止在基座11的缘部而被定位(图7)。
另一方面,沿着所述基座11的导向板15将第二连接端子30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二插入孔14。于是,设于第二连接端子30的突出部36a上的防脱用突起36在上下方向被压展开并卡止。与此同时,卡止用爪部34卡止在基座11的缘部而被定位。
随后,分别将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插入所述操作杆40的贯通孔43,使操作杆40沿着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0的固定片31的上表面滑动,由凸轮部42将操作承受部28、38推起并使其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将操作杆40推入。于是,所述凸轮部42与第二连接端子30的轴承部31a嵌合,并且所述旋转轴部41与基座11的轴承用槽12b嵌合,支承所述操作控制杆40使其可以旋转。
接着,根据图2及图8对将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连接、固定在所述连接器10上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将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插入所述基座11的开口部11a直至碰抵到所述基座11的内侧面。然后,以旋转轴部41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并将操作杆40压倒,如图8所示,凸轮部42将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同时推起。因此,可动片23、33分别以连接部22、23为支点倾斜,从而使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9、39分别与设于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上的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压接并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9、39不仅将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压下使其弯曲,而且,第一、第二移动接点29、39和尖端部27、37分别咬入到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正面、背面而防止脱落,从而可确保接触的高可靠性。
另一方面,将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从所述连接器10取下时,通过使所述操作杆40向反方向旋转,使凸轮部42反向旋转,从而解除作用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的弯曲力矩。接下来,解除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与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9、39的连接状态后,抽出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6(B)所示,由于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50的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呈锯齿形排列,进一步提高了安装密度,使其容易实现小型化,并且提高了连接可靠性。
另外,所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29、39的宽度变窄。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即使在组装精度上有偏差,第二连接端子30的第二可动触点部39也不易与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3的导线54接触,不易短路。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固定片21、31的上边设置一对切口部25a、25b以及35a、35b而分别形成尖端部27、37。其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得到呈锐角的尖端部27、37,不易脱落,故而具有进一步提高接触可靠性的优点。
作为第3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固定片21、31的上边形成有锯齿状的尖端部27、37。其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形成锯齿状的尖端部27、37,使分别与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29、39的位置对齐变得容易,不需要高的尺寸精度。因此,具有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容易制造且生产效率提高的优点。
实施例
关于第一连接端子20,将其连接部22的截面面积分别设定为长宽比2(实施例1)和长宽比1(比较例1),对利用操作杆40对操作承受部28进行操作时的操作性进行模拟评价。计算结果如图12所示。
如图12(A)所示,可知在操作承受部的推起量相同时,实施例1得到的接触力比比较例1的更大。
相反,如图12(B)所示,可知在操作承受部的推起量相同时,实施例1能够以比比较例1更小的操作力进行操作。
即,能够轻松操作,且能够在强作用力下保持连接状态。
关于第二连接端子30,将其连接部32的截面面积分别设定为长宽比2(实施例2)和长宽比1(比较例2),对利用操作杆40对操作承受部38进行操作时的操作性进行模拟评价。计算结果如图13所示。
如图13所示,可知在操作承受部38的推起量相同时,实施例2的位移量比比较例2的位移量更大。
所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连接部22、32不必是笔直的,也可是弯曲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能够装入到其他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用连接端子的连接部不限于相同的宽度尺寸,显然也可以是根部宽、越向上方越细的形状。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包括:
固定片,其插入到连接器的基座;
连接部,其从所述固定片延伸设置;
可动片,其以与所述固定片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部向两侧延伸,并且,被可转动地组装在所述基座上的操作杆操作,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2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通过电铸造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呈弯曲状。
4.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基座上组装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并且通过操作杆进行操作。
CN2009101758665A 2008-10-01 2009-09-23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Active CN1017286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6692/08 2008-10-01
JP2008256692A JP5320950B2 (ja) 2008-10-01 2008-10-01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8676A true CN101728676A (zh) 2010-06-09
CN101728676B CN101728676B (zh) 2012-10-31

Family

ID=42057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58665A Active CN101728676B (zh) 2008-10-01 2009-09-23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05739B2 (zh)
JP (1) JP5320950B2 (zh)
KR (1) KR101082299B1 (zh)
CN (1) CN1017286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7733B2 (en) * 2011-03-15 2014-09-09 Omron Corporation Connecting terminal with a fixed portion and a conta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53571A4 (en) * 1998-01-08 2001-03-28 Berg Electronics Mfg HIGH SPEED CONNECTOR
JP3501442B2 (ja) * 1998-11-06 2004-03-0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SG118181A1 (en) * 2003-03-25 2006-01-27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054741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JP2006114268A (ja) * 2004-10-13 2006-04-2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接触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接触子対
JP4783081B2 (ja) * 2005-07-21 2011-09-28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電気コネクタ
JP4437982B2 (ja) *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05055487B3 (de) * 2005-11-18 2007-05-1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lektronische Struktur mit über lötbare Verbindungselemente verbundenen Komponenten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2007227302A (ja) * 2006-02-27 2007-09-0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576349B2 (ja) * 2006-03-24 201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727017B2 (en) * 2007-06-20 2010-06-01 Molex Incorporated Short length compliant pin, particularly suitable with backplane connectors
JP5526522B2 (ja) * 2008-10-01 2014-06-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5343497B2 (ja) * 2008-10-01 2013-11-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8676B (zh) 2012-10-31
JP5320950B2 (ja) 2013-10-23
US20100081310A1 (en) 2010-04-01
US7905739B2 (en) 2011-03-15
JP2010086876A (ja) 2010-04-15
KR20100037537A (ko) 2010-04-09
KR101082299B1 (ko) 201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8677B (zh)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CN101771208A (zh)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组装有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CN1307746C (zh) 扁平柔性电缆连接器
CN101110503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3853262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4838543B (zh) 阴端子
KR100330863B1 (ko) 동축 커넥터
US7828570B2 (en)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pivoting member design
CN100463295C (zh) 零插入力双梁表面安装触头
CN105281071A (zh) 电子设备单元
CN102386499B (zh)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997197B (zh) 连接器
CN201252178Y (zh) 电连接器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US7393246B2 (en) Transfer card structure
JP3916775B2 (ja) コネクタ
CN101728676B (zh)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CN100438216C (zh) 连接器
CN108604747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0505434C (zh) 多连接型插头连接器以及纵叠型和横置型插座连接器
CN200959395Y (zh) 电连接器
JP2001338712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67292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CN201336398Y (zh) 电子卡连接器
JP3982977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