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6499A -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6499A
CN102386499A CN2011102561717A CN201110256171A CN102386499A CN 102386499 A CN102386499 A CN 102386499A CN 2011102561717 A CN2011102561717 A CN 2011102561717A CN 201110256171 A CN201110256171 A CN 201110256171A CN 102386499 A CN102386499 A CN 102386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pattern
pattern conductor
contact site
elastic arm
movab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61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6499B (zh
Inventor
须永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86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6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64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当平型导体插入时能充分地获得摩擦接触效果,插入后能与端子之间确保充分的接触压力。端子(20)具有多个弹性臂部(25、26),弹性臂部(25、26)的接触部(25A、26A)由平型导体推压而能弹性变位,壳体或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30)具有与平型导体接触的限制面(31A),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的该限制面(31A)与后方接触部间的距离比平型导体的厚度窄,多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位于不同位置,至少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与插入中的平型导体的面间具有干涉量,在具有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进行中,抵接部抵接于壳体,弹性臂部(26)的接触部(26A)难以弹性变位。

Description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为了确保向壳体内朝前方插入的平型导体与端子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在该端子形成有多个用于与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作为具有形成了这种多个接触部的端子的电连接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
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端子具有:挠性的第一接触臂部(弹性臂部),该第一接触臂部从沿上下方向(相对于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基部的下部朝平型导体拔出方向亦即后方延伸;以及挠性的第二臂部(弹性臂部),该第二臂部在比上述第一接触臂部靠下方的位置从上述基部与该第一接触臂部平行地延伸。第一接触臂部在后端朝上方突出形成有用于与平型导体接触的前方接触部。并且,第二接触臂部的后方侧部分在上下方向朝斜上方延伸,且在后端朝上方突出形成有后方接触部,该后方接触部用于在比上述前方接触部靠后方的位置与平型导体接触。因而,上述端子具有在前后方向错开位置配置的两个接触部、亦即第一接触臂部的前方接触部和第二接触臂部的后方接触部。这两个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图7的例子中,前方接触部位于比后方接触部稍靠上方的位置。
在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当作为可动部件的致动器位于打开位置时,平型导体被向壳体内朝前方插入,然后,通过致动器朝关闭位置移动,平型导体被向上述前方接触部和后方接触部朝下方推压,上述前方接触部以及后方接触部朝下方弹性变位,从而带有接触压力地与形成于该平型导体的前端部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在专利文献1中,当致动器位于打开位置时,在该致动器与后方接触部之间、进而与前方接触部之间确保比平型导体的厚度大的间隔,平型导体容易插入。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92203号
当致动器位于打开位置时,平型导体朝壳体内被向前方插入。形成于平型导体的前端部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被插入至位于上述前方接触部以及后方接触部的上方的规定位置,然后,平型导体由致动器朝下方推压。在平型导体被插入至上述规定位置为止的期间,因平型导体的自重、或者是在到插入时为止的期间对平型导体施加的朝向下方的力,能够使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与端子的接触部、特别是后方接触部滑动接触。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平型导体暂时被置于后方接触部上之后,直接朝前方插入而与该后方接触部滑动接触,上述对应电路部在前进至规定位置为止的期间,通过与上述后方接触部之间的滑动接触、即所谓的摩擦接触(wiping),平型导体的对应电路部的表面被清洁,可期待使随后的与端子之间的接触良好的可能性。为了有效地进行与上述平型导体之间的摩擦接触,优选形成有后方接触部的第二弹性臂部具有能够容易地产生弹性挠曲的弹性。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位于打开位置的致动器与后方接触部、进而与前方接触部之间的间隔比平型导体的厚度大,因此所插入的平型导体的高度方向未被确定,仅轻轻地置于第二弹性臂部的后方接触部上的话,无论第二弹性臂部多么容易挠曲,仅通过平型导体的自重无法得到充分的滑动接触压力,尽管如此,如果在插入时将平型导体朝下方按压的话,不仅难以通过手动调节使滑动接触压力成为期望值,而且,在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在插入过程的任一时刻滑动接触压力都会变动。即便假设并不伴随这些问题,熟练者能够轻巧地将平型导体插入而得到良好的摩擦接触,随后,在致动器位于关闭位置的使用状态下,平型导体与后方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压力变得不充分。即,在专利文献1中,上述第二弹性臂部比第一弹性臂部更长地延伸,在这点上,可以说容易挠曲而容易滑动接触。但是,连接器使用时对弹性臂部所要求的功能是:当平型导体由位于关闭位置的致动器推压时,能够在接触部带有充分的接触压力地与平型导体的对应电路部接触,如果如上所述容易挠曲的话,则会导致接触压力并不充分的相反的并不优选的结果。尽管如此,如果使第二弹性臂部具有充分的刚性,以便虽然该第二弹性臂部较长地延伸也能够得到高的接触压力的话,则变得不易挠曲而导致基于摩擦接触的清洁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接触部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当平型导体插入时上述多个接触部容易挠曲而能够进行充分的摩擦接触、且当可动部件朝关闭位置移动时能够在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之间得到充分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壳体,在该壳体形成有接纳平型导体的接纳部和保持端子的端子槽;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用于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以相对于上述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排列保持于壳体的端子槽,并且,该多个端子具有用于与朝向前方朝壳体的接纳部插入的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和用于在壳体外钎焊连接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以及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打开位置处,敞开上述接纳部从而能够将平型导体插入,在上述关闭位置处,将插入后的平型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推压。
在这种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端子具有:挠性的多个弹性臂部,该多个弹性臂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形成有接触部;以及支承臂部,该支承臂部相对于平型导体位于该弹性臂部的相反侧,上述弹性臂部当接触部被平型导体推压时能够在相对于该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弹性变位,上述支承臂部在该支承臂部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对可动部件进行支承,使得该可动部件能够在上述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壳体或者处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具有与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接触的限制面,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该限制面与上述后方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平型导体的厚度窄,各端子的多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至少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设置成,与插入中的平型导体的面之间具有干涉量、且与该面滑动接触,当利用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的可动部件使平型导体推压接触部时,在具有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进行中,形成于该弹性臂部的抵接部抵接于壳体,从而该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变得难以进行弹性变位。
根据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由于壳体或者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的限制面与最后方的接触部之间的、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比平型导体的厚度小,因此,当平型导体插入时,平型导体因从上述限制面承受的力而各端子均匀地被朝上述接触部推压,上述平型导体能够获得通过可靠、均匀的摩擦接触而带来的良好的清洁效果。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具有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的弹性臂部的臂长充分长,当平型导体插入时,该弹性臂部容易挠曲,能够充分地进行摩擦接触,另一方面,在平型导体插入后,当可动部件朝关闭位置移动时,设置于上述弹性臂部的抵接部在可动部件的移动中抵接于壳体,该弹性臂部的到接触部为止的弹性臂长变短,结果,变得难以挠曲。因而,在连接器的使用时,上述接触部处的接触压力上升,能够确保并维持与平型导体之间的良好的接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与平型导体之间的干涉量,比其他接触部与平型导体之间的干涉量大。当平行导体插入时,最初与平型导体的对应电路部接触且最长时间接触的是最后方的接触部。因而,通过使最后方的接触部具有比其他的接触部大的干涉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摩擦接触,另一方面,由于在比最后方的接触部靠前方的接触部处干涉量并不那么大,因此该前方的接触部处的插入阻力小,无需整体上增大平型导体的插入力。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多个弹性臂部具有形成有前方接触部的前方弹性臂部、和形成有后方接触部的后方弹性臂部这两个弹性臂部,自由状态的后方弹性臂部的臂长比前方弹性臂部的臂长长。在端子具有两个弹性臂部的情况下,如果使后方弹性臂部的自然状态的长度比前方弹性臂部长的话,则能够利用形成于后方弹性臂部的后方接触部可靠地进行摩擦接触。上述前方弹性臂部和后方弹性臂部能够形成为,以端子的前部位置作为基部朝后方延伸。在该情况下,后方弹性臂部也可以在端子的后部位置弯折,具有接触部的前端朝向前方。这样,后方弹性臂部能够使弹性臂部进一步加长从上述弯折的部分到前端为止的距离的量。
在本发明中,设置于具有位于最后方的位置的接触部的弹性臂部的抵接部可以在该弹性臂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比接触部更靠后方侧的位置,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比接触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在前者的情况下,通过抵接部与壳体之间的抵接,弹性臂部缩短到接触部为止的悬臂梁状的弹性臂长,在后者的情况下,弹性臂部形成为双支承梁状,在任一种情况下均难以挠曲。即,接触部难以弹性变位。
对于本发明,如上所述,由于使在平型导体的插入方向位于最后方的端子的接触部与形成于壳体或者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的限制面之间的、在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比平型导体的厚度小,通过在平型导体插入后可动部件朝关闭位置移动,上述接触部由平型导体推压而朝下方挠曲的最后方的弹性接触臂部在挠曲的过程中在抵接部与壳体抵接,因此,在平型导体的插入时,平型导体通过从限制面承受的力而充分地被朝处于充分地容易挠曲的状态的最后方的弹性接触部的接触部推压,且在宽度方向、在插入过程的任一时刻均被可靠且稳定地朝各接触部推压,通过良好的摩擦接触被清洁,并且,在插入至规定位置后,通过可动部件朝关闭位置移动,弹性臂部受平型导体推压而挠曲,当该挠曲加剧时,上述弹性臂部的抵接部与壳体抵接,从而该弹性臂部的自由长度、亦即有助于挠曲的弹性臂长变短,弹性臂部变得难以挠曲,结果,在可动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连接器使用时,与平型导体之间的接触压力高,能够维持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示出可动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2是图1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A)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前、(B)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完毕时、(C)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后、且可动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3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实施方式再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A)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前、(B)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后、且可动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符号说明
1...连接器;10...壳体;15...接纳部(接纳空间);20...端子;21A...(转动)支承部;25...(前方)(上方)弹性臂部;25A...前方接触部;26...(后方)(下方)弹性臂部;26A...后方接触部;27、27’...抵接部;30...可动部件;30A...限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可动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纵截面,(A)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前、可动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B)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后、可动部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C)示出平型导体插入后,可动部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仅称作“连接器1”)是配置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上、且例如FPC等平型导体的连接部分朝向前方(图2的右方)沿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被插入该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从而使该平型导体与电路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在图1中,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方向亦即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以双点划线示出,省略图示。
连接器1具有:呈大致长方体外形且电绝缘材料制、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等间隔地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的金属制的多个端子20;电绝缘材料制、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可动部件30,该可动部件30由该壳体10以及多个端子20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金属制的固定配件40,该固定配件40在该壳体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两端部被保持于该壳体10。
并且,图2(B)、(C)所示的平型导体F在下表面形成有对应电路部,当该平型导体F被插入于连接器1时,上述对应电路部在端子排列方向(在图2(B)、(C)中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位于与多个端子20分别对应的位置,且与该端子20连接。
从图1以及图2可以看出,壳体10具备:底壁11;在该底壁11的平型导体插入方向上的前方位置朝上方延伸的前壁12;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与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相当的方向)上、在壳体10的两端位置从底壁11朝上方延伸的侧壁13(在图2中未图示)。在该壳体10,在该壳体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保持端子20的端子槽14。该壳体10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后部朝上方敞开而形成缺口的敞开空间。
如图2所示,上述端子槽14形成为沿与纸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且沿前后方向贯通。
从图1可以开出,固定配件40具有枢轴支承部,该枢轴支承部对后述的可动部件30的端轴部进行支承,使得该可动部件30的端轴部转动自如。并且,对于该侧壁13,在该侧壁13的后方侧位置以朝上方、下方、以及后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保持固定配件40的狭缝状的固定配件保持槽13A。
从图2可以看出,如已经叙述过的那样,壳体10的后半部的上板部形成有遍及端子排列范围连通且朝上方敞开的敞开空间,该敞开空间的下半部作为用于从后方接纳平型导体F的接纳部而形成接纳空间15。并且,上述敞开空间的上半部形成允许可动部件3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部件移动空间16。
从图2可以看出,端子20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例如通过冲裁加工而制作成,并以与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由壳体10的端子槽14排列保持。该端子20从与平型导体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拔出方向)、亦即在图2中朝向左方安装于壳体10的端子槽14。
如图2所示,端子20具有:支承臂部21,该支承臂部21在端子槽14内的上部沿着该端子槽14的上侧部分朝后方延伸、且朝可动部件移动空间16呈臂状地伸出;延长臂部22,该延长臂部22在端子槽14的下部沿着该端子槽14的下侧部分在与壳体的底壁11接触的同时朝向后方延伸至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连接部23,该连接部23朝向前方且朝向下方朝壳体10外延伸;以及连结部24,该连结部24在端子槽14内的前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连结支承臂部21的前端、延长臂部22的前端、以及连接部23的后端。由连结部24连结的支承臂部21、延长臂部22、以及连接部23带有高刚性地一体化。
从上述连结部24的后缘开始,在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至中间位置的延长臂部22大致相同的范围,挠性的前方弹性臂部25在比该延长臂部22靠上方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从上述延长臂部26的后端部朝后方延伸出挠性的后方弹性臂部26,该后方弹性臂部26具有:下方部分26-1,该下方部分26-1与底壁11之间形成间隙且沿着该底壁11延伸;以及上方部分26-2,该上方部分26-2在该下方部分26-1的后端位置弯折而改变方向朝向前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2可以看出,该在后端弯折后朝向前方延伸的后方弹性臂部26的上方部分26-2延伸至前方弹性臂部25的后端部附近。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的下方部分26-1以上下方向宽度比上述延长臂部22窄的尺寸制作,且在自由状态下与该底壁11保持间隙(参照图2(A)、(B))。
如上所述,上述前方弹性臂部25在前后方向延伸至与延长臂部22大致相同的位置,且在该前方弹性臂部25的后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有用于与插入后的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前方接触部25A。并且,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的上方部分26-2在后端位置经弯折部朝向前方延伸至上述前方弹性臂部25的前方接触部25A附近,在该上方部分26-2的前端朝上方突出形成有用于与插入后的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后方接触部26A。上述弯折部亦即上述下方部分26-1的后端形成在后方弹性臂部26弹性变位的过程中与壳体的底壁11抵接的抵接部27。如图2所示,当平型导体F插入前而后方弹性臂部26处于自由状态时,该后方接触部26A位于比前方接触部25A更靠上方的位置。此外,从图2(A)可以看出,上述后方接触部26A定位成,当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处于自由状态时,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与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30的下端之间的间隙比平型导体F的厚度小。因而,当平型导体F被插入于上述间隙时,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30的下端面相对于平型导体F作为限制面30A发挥功能,该平型导体F将上述后方接触部26A朝下方推压而使后方接触部26A弹性变位,该平型导体F自身朝前方移动,接着将前方接触部25A朝下方按压而使前方接触部25A弹性变位。由于在平型导体F的插入前的自由状态下,存在后方接触部26A位于比前方接触部25A更靠上方的关系,因此后方接触部26A的弹性变位量比前方接触部25A的弹性变位量大。另外,在该时刻,前方接触部25A也可以并不变位,并不与平型导体F接触。
上述端子20的支承臂部21在位于可动部件移动空间16内的后端部的下缘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凹状的转动支承部21A。后面将叙述,该转动支承部21A收纳作为可动部件30的转动中心的轴部32,并且对该轴部32进行支承使得当该可动部件3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时该轴部32转动自如。
上述端子20的连接部23的下缘部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1的下表面稍靠下方的位置,当连接器1被配置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上时,连接部23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可靠地接触,从而能够与该对应电路部钎焊连接。并且,连结部24在其上下缘部被压入端子槽14内。
当可动部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可动部件30作为将所插入的平型导体F的上表面朝向端子20的前方接触部25A以及后方接触部26A朝下方限制的限制机构发挥功能。该可动部件30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打开位置,如图2(B)所示,该可动部件30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姿态插入平型导体F,在关闭位置,如图2(C)所示,该可动部件30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横向姿态提高平行导体F相对于端子20的前方接触部25A以及后方接触部26A的接触压力。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可动部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以超过端子20的排列范围的宽度形成。如图1、图2(A)、图2(B)所示,该可动部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与端子20对应的位置,在上述打开位置处的该可动部件30的大致下半部形成有呈槽宽比端子20的板厚尺寸稍宽的狭缝状的槽部31。因而,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可动部件30的大致下半部在端子排列范围呈贯通的梳齿状,如图所示,该槽部31允许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1A从前方进入。
如图2(A)、(B)所示,在上述槽部31,在该可动部件30的靠下端部的位置呈岛状地设置有轴部32,利用该轴部32将槽部31的对置内壁面彼此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轴部32的截面形状呈圆形。
并且,可动部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侧端具有与上述轴部32形成在同轴上的端轴部,该端轴部由已经叙述的固定配件40的支承部支承为转动自如。
并且,从图2(A)、(B)可以看出,在打开位置处于纵向姿态的可动部件30的前表面(右面)(下端部)形成为,当该可动部件30在关闭位置处于横向姿态时朝下方推压平型导体F的加压面34(参照图2(C))。
固定配件4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制作成,从图1可以看出,其以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姿态从后方安装于壳体10的狭缝状的固定配件保持槽13A。该固定配件40的下缘部与电路基板钎焊连接,由此,连接器1被固定在电路基板上。
以下,根据图2对连接器1与平型导体F之间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A)所示,使可动部件30处于纵向姿态的打开位置。接着,朝向壳体10的接纳空间15内将平型导体F从后方(左方)向前方(右方)插入。如图2(B)所示,平型导体F被插入至该平型导体F的前端面与前壁12的后表面抵接的正规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处于上述打开状态的可动部件30的下端的限制面30A、和与位于后方的平型导体F接触前的后方接触部26A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比平型导体F的厚度小的间隙。因而,当可动部件30处于打开位置时,当上述平型导体F被朝接纳空间15导入时,该平型导体F的上表面由形成于可动部件30的下端的上述限制面30A限制而从该限制面30A承受朝向下方的力,该上表面将上述后方接触部26A朝下方按压而使后方接触部26A弹性变位。该后方接触部26A的弹性变位量等于平型导体F插入前的自由状态的该后方插入部26A与平型导体F的厚度之间的干涉量。平型导体F相对于上述后方插入部26A确保上述弹性变位量并进一步被朝前方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后方弹性臂部26,在前后方向从壳体的中间位置与该壳体的底壁11之间形成有间隙并朝后方延伸的下方部分26-1、和在后端弯折而后朝前方延伸的上方部分26-2呈横U字状地连续形成,因此该弹性臂长度足够长,能够容易地充分地确保上述弹性变位量。形成于平型导体F的前端部下表面的垫(pad)状的连接部分在与充分地弹性变位的上述后方接触部26A接触的基础上进一步前进,由此借助所谓的摩擦接触效果被清洁。
但是,该前方接触部25A与平型导体F之间的干涉量、比上述后方接触部26A与平型导体F之间的干涉量小,并且,平型导体F(的前端)在与该前方接触部25A弹性接触后到规定位置为止几乎并未残存前进距离,与上述前方接触部25A之间的滑动接触的距离小。在前方接触部25A,与摩擦接触效果相比较,在可动部件30到达关闭位置之后在与平型导体F可靠的接触的基础上支承该平型导体F更具意义。摩擦接触效果能够通过到规定位置为止的滑动接触距离大的后方接触部26A而充分地获得,因此该时刻的与上述前方接触部25A之间的弹性接触压力也可以不存在。
这样,在平型导体F前进至规定位置而相对于接纳空间15的插入完毕后,如从图2(C)所看到的那样,使可动部件30朝关闭位置转动。伴随着该可动部件30的朝向关闭位置的转动的进行,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朝下方弹性挠曲变形,该后方弹性臂部26的后端、亦即成为该后方弹性臂部26的下方部分与上方部分之间的边界的弯折部、亦即下方部分26-1的后端抵接于壳体10的底壁11,上述下方部分26-1已经无法进一步对弹性挠曲作出贡献,该后方弹性臂部26仅以上述上方部分26-2确保弹性挠曲。因而,后方弹性臂部26在弹性挠曲的过程中刚性提高而变得难以挠曲,以后,后方接触部26A在比较小的弹性变位量的基础上与平型导体F之间产生大的接触压力。
这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后方弹性臂部26,在平型导体F的插入最初通过充分的弹性挠曲来确保大的用于进行摩擦接触的弹性变位量,而后,刚性提高,确保在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下所需要的与平型导体F之间的足够大的接触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可动部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当将平型导体F朝接纳空间15插入时,该可动部件30的下端面相对于平型导体F作为限制面发挥作用,使得该平型导体F不会朝上方退让而使后方接触部26A向下方充分地弹性变位,但是,在本发明中,上述限制面也可以并不通过可动部件得到。例如,如果在侧壁13内侧的与平型导体F的两侧缘对应的位置如图1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形成与所插入的平型导体F的两侧缘的上表面抵接的突条部13B的话,则该突条部的下表面作为限制面发挥作用,即便该平型导体F欲由后方接触部26A抬起,也能够利用该限制面来限制平型导体F朝上方移动,利用来自限制面的反力有效地将后方接触部26A朝下方推压。当然,为了形成限制面,也可以并不通过上述突条部形成,也可以是前后方向的设有多级的突起、对平型导体F的侧缘进行引导的条槽部。
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将平型导体从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方向插入,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也能够应用于从相对于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将平型导体插入的方式的连接器。在图3中,该平型导体F从上方向下方插入,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下方成为前方。
在图3中,使图1以及图2的横置型的连接器旋转90°配置以成为垂立型,但是,也可以形成对端子和可动部件的各自的一部分稍加变更的方式。端子20在下端具有在壳体10的两侧伸出的连接部23A、23B,可动部件30的位于壳体外的操作部变短。因而,与图1的连接器相比较,图3的连接器仅在以下方面与图1的连接器不同:连接器为垂立型,连接部23A、23B从壳体的下端朝两侧方伸出、可动部件30的操作部稍短,但是,对于作为本发明的主旨的端子的接触部、进而与平型导体抵接的限制部,并无任何变化。
在这种图3的方式中,当可动部件呈朝向上方的纵向姿态时位于打开位置,在该状态下,平型导体F从上方朝向下方、即朝向前方被插入。在插入的最初,平型导体F由可动部件30的限制面30A限制而一边将后方接触部26A朝左侧推压一边前进,使该平型导体F的前端面到达与前壁12的后表面抵接的规定位置。在此期间的基于平型导体F的相对于上述后方接触部26A、进而相对于前方接触部25A的动作与图1以及图2的情况完全相同。
当平型导体F到达规定位置时,如从图3所看到的那样,可动部件30转动至横向姿态的关闭位置。
接着,对于图4的实施方式,与图1以及图2的方式相比较,仅可动部件30朝相反方向转动这点不同,除此以外与图1以及图2的方式完全相同。在图3的情况下,可动部件的操作部稍短,但实质上与图1以及图2的部件相同。
在上述图4的连接器中,与图1以及图2的情况同样,在使可动部件30处于纵向姿态的打开位置时将平型导体F朝前方插入至规定位置。然后,使可动部件30朝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使其位于图4所看到的横向姿态的关闭位置。平型导体F与端子20之间的动作与图1以及图2的情况完全同样。
图5的实施方式具有与图3的前方弹性臂部25、后方弹性臂部26分别对应的上方弹性臂部25、下方弹性臂部26,但仅该下方弹性臂部26的形态与图4的形态不同。
在图5中,端子20具有上方弹性臂部25和下方弹性臂部26这两个弹性臂部,两个弹性臂部在上下的位置从连结部24朝向后方大致平行地延伸。上方弹性臂部25在比下方弹性臂部26靠上方的位置朝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后端具有前方接触部25A。位于比上述上方弹性臂部25靠下方的位置的下方弹性臂部26在从壳体10的底壁11离开的位置朝后方延伸,并在与上述上方弹性臂部25的后端对应的位置附近朝向上方且朝向后方倾斜而弯折形成,在其后端部具有后方接触部26A。后方弹性臂部26A在前后方向中间部在下缘具有突起状的抵接部27。该抵接部27的突起量设定成,当后方接触部26A由平型导体F推压而朝下方弹性变位时,在其变位过程中,该抵接部27抵接于壳体10的底壁11。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虽然两个弹性臂部25、26的形态与图1、图2或者图4不同,但上述前方接触部25A、后方接触部26A的位置(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图1、图2或者图4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5(A)可以看出,当可动部件30位于纵向姿态的打开位置时平型导体F被插入。由于后方接触部26A、前方接触部25A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均与图1、图2或者图4的情况相同,因此,直到平型导体F被插入而前进至规定位置为止,平型导体F与上述后方接触部26A、前方接触部25A均以与图1、图2的情况完全同样的方式动作。
当平型导体F前进至规定位置时,可动部件30朝向从图5(B)所看出的横向姿态的关闭位置转动。在该转动过程中,下方弹性臂部26的突起状的抵接部27抵接于壳体10的底壁11。因而,此后,下方弹性臂部26的弹性臂长变短,仅比该抵接部27靠后方的部分产生弹性挠曲。这样,后方弹性臂部26在与平型导体F接触的最初容易挠曲,当平型导体前进时弹性变位量增大而得到充分的摩擦接触效果,然后,当可动部件30到达关闭位置时,弹性臂长度短而难以挠曲,即便是小的弹性变位量也能够确保大的接触压力。
在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变形。在图5中,后方弹性臂部26在其中央部设置抵接部27,在后方弹性臂部26的弹性变位过程中,该突起27抵接于壳体10的底壁11,在该时刻以后,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难以挠曲,能够以后方接触部26A处的小的变位量得到高的接触压力,但是,代替上述突起状的抵接部27,如果如图5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上述后方弹性臂部26的后端设置朝下方伸出的伸出突部并将该伸出突部作为抵接部27’的话,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即,当平型导体F插入时,虽然后方弹性臂部26是悬臂梁状的弹簧,但伴随着可动部件的朝向关闭位置的旋转,上述作为伸出突部设置的抵接部27’与底壁11抵接,后方弹性臂部26形成遍及全长的双支承梁状,后方弹性臂部26变得难以挠曲,即后方接触部26A变得难以弹性变位,能够确保大的接触压力。
在实施例中,举例示出了设有多个的弹性臂部为两个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在该情况下,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设置成,在该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与限制面之间具有比弹性臂部的接触部相对于平型导体的干涉量大的干涉量,形成有该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的弹性臂部在弹性变位过程中弹性臂长缩短。

Claims (7)

1.一种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所述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
壳体,在该壳体形成有接纳平型导体的接纳部和保持端子的端子槽;
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用于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以相对于所述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排列保持于壳体的端子槽,并且,该多个端子具有用于与朝向前方朝壳体的接纳部插入的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和用于在壳体外钎焊连接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以及
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敞开所述接纳部从而能够将平型导体插入,在所述关闭位置处,将插入后的平型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推压,
所述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挠性的多个弹性臂部,该多个弹性臂部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形成有接触部;以及支承臂部,该支承臂部相对于平型导体位于该弹性臂部的相反侧,
所述弹性臂部当接触部被平型导体推压时能够在相对于该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弹性变位,
所述支承臂部在该支承臂部的前端侧部分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对可动部件进行支承,使得该可动部件能够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壳体或者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具有与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接触的限制面,平型导体的厚度方向上的该限制面与所述后方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平型导体的厚度窄,
各端子的多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至少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设置成,与插入中的平型导体的面之间具有干涉量、且与该面滑动接触,
当利用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的可动部件使平型导体推压接触部时,在具有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位进行中,形成于该弹性臂部的抵接部抵接于壳体,从而该弹性臂部的接触部变得难以进行弹性变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最后方的接触部与平型导体之间的干涉量,比其他接触部与平型导体之间的干涉量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弹性臂部具有形成有前方接触部的前方弹性臂部、和形成有后方接触部的后方弹性臂部这两个弹性臂部,自由状态的后方弹性臂部的臂长比前方弹性臂部的臂长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前方弹性臂部与后方弹性臂部以端子的前部位置作为基部朝后方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后方弹性臂部在端子的后部位置弯折,具有接触部的前端朝向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抵接部在弹性臂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比接触部更靠后方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抵接部在弹性臂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比接触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CN201110256171.7A 2010-08-27 2011-08-25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6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1015 2010-08-27
JP2010191015A JP5227379B2 (ja) 2010-08-27 2010-08-27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6499A true CN102386499A (zh) 2012-03-21
CN102386499B CN102386499B (zh) 2014-04-02

Family

ID=45825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617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6499B (zh) 2010-08-27 2011-08-25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27379B2 (zh)
CN (1) CN10238649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7186A (zh) * 2012-05-22 2013-12-0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
CN104112922A (zh) * 2013-04-18 2014-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347982A (zh) * 2013-08-09 2015-02-1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7873113A (zh) * 2015-04-01 2018-04-03 三美电机欧洲株式会社 角度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2501B2 (ja) * 2013-03-15 2016-12-2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571837B1 (ja) * 2013-08-21 2014-08-1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437790B2 (ja) * 2014-11-06 2018-12-1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用コネク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2187U (ja) * 1993-01-27 1994-10-07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平形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476126A (zh) * 2002-07-01 2004-02-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
JP2009158279A (ja) * 2007-12-26 2009-07-16 Molex Inc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9289508A (ja) * 2008-05-28 2009-12-1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2187U (ja) * 1993-01-27 1994-10-07 日本エー・エム・ピー株式会社 平形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476126A (zh) * 2002-07-01 2004-02-1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气连接器
JP2009158279A (ja) * 2007-12-26 2009-07-16 Molex Inc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9289508A (ja) * 2008-05-28 2009-12-1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7186A (zh) * 2012-05-22 2013-12-0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
CN104112922A (zh) * 2013-04-18 2014-10-2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112922B (zh) * 2013-04-18 2016-08-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283028B (zh) * 2013-07-04 2016-09-2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347982A (zh) * 2013-08-09 2015-02-11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7873113A (zh) * 2015-04-01 2018-04-03 三美电机欧洲株式会社 角度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9029A (ja) 2012-03-08
CN102386499B (zh) 2014-04-02
JP5227379B2 (ja)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6499A (zh)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3050806B (zh) 连接器
CN102237590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4947134U (zh) 卡连接器
CN100442605C (zh) 连接器
JP2007149394A (ja) コネクタ
EP1919036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CN1866634A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1728677B (zh) 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US20130337672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104638404A (zh) 连接器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CN109004410A (zh) 可动连接器
CN104241894A (zh) 连接器
CN101997197B (zh) 连接器
CN103140992B (zh) 连接器
CN104347980A (zh) 连接器以及端子
CN103828132A (zh) 连接器
EP1349240B1 (en) Connector in which movement of contact portion of contact is guided by insulator
CN102157855A (zh) 连接器
CN201252186Y (zh) 卡缘连接器
CN102025059A (zh) 连接器
US6149468A (en) Card edge connector
CN108134226B (zh) 电连接器
CN102403608B (zh) 存储卡用连接器
CN205790481U (zh) 一种卡座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