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2793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2793B
CN101722793B CN 200910172057 CN200910172057A CN101722793B CN 101722793 B CN101722793 B CN 101722793B CN 200910172057 CN200910172057 CN 200910172057 CN 200910172057 A CN200910172057 A CN 200910172057A CN 101722793 B CN101722793 B CN 101722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tch
tire
circumferential
traverse furrow
incl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7205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2793A (zh
Inventor
增田贤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22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2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2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27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抓地性能且改善操纵稳定性和耐偏磨耗性。其具有被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增加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的同时沿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横沟(3)、在它们之间连接的多条周向连接沟(4)划分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6)。在比倾斜横沟(3)与最内周向连接沟(4i)相交的最内交叉位置(Pi)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并且比与最外周向连接沟(4o)相交的最外交叉位置(Po)靠近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范围内,倾斜横沟(3)的沟深度Dy实质上是固定的。至少一条周向连接沟(4)的沟深度(Dg)从后着地侧端(Er)向先着地侧端(Ef)渐减。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通过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向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横沟、连接该倾斜横沟的周向连接沟,在胎面部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的方向性花纹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例如如图10(A)所示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从轮胎赤道C附近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向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横沟a、连接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倾斜横沟a、a之间的周向连接沟b,而且具有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使上述倾斜横沟a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顺次增加的方向性花纹的轮胎(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46214号公报(图1) 
这种花纹的轮胎在轮胎旋转时,由于上述倾斜横沟a从其轮胎轴向内端a1开始顺次接地,所以能够将沟内的水从轮胎赤道侧朝向胎面端侧沿流水线高效地排出,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抓地性能。而且,由于倾斜横沟a的倾斜角度α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顺次增加,所以在轮胎赤道侧周向的花纹刚性被设定得较高,而在胎面端侧横方向的花纹刚性被设定得较高,具有能够发挥优异的干路操纵稳定性这样的优点。 
但是,如图10(B)中放大所示,在上述花纹中被倾斜横沟a和周向连接沟b划分的区块j,形成为具有锐角角部d1和钝角角部d2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于是,由于上述锐角角部d1刚性必然低,所以存在以该锐角角部d1作为起点而诱发偏磨耗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先着地侧的锐角角部d1f由于受到压缩变形,所以与受到拉伸变形的后着地侧的锐角角部d1r相比,存在产生更显著的偏磨耗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对上述锐角角部d1实施倒角e,来力图确保锐角角部d1的刚性,但是存在若该倒角e小则偏磨耗抑制变得不充分,相反若大则接地面积减少而使操纵稳定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挥优异的湿路抓地性能,并且特别是在偏磨耗显著的先着地侧的锐角角部中,使倒角变小的同时能够确保该锐角角部的刚性,能够改善操纵稳定性和耐偏磨耗性的充气轮胎。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多个倾斜横沟,其从轮胎赤道附近的位置到越过胎面接地端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向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多条周向连接沟,其在轮胎周向相邻的上述倾斜横沟之间连接且沿轮胎轴向间隔设置,从而在上述胎面部形成由上述倾斜横沟和周向连接沟划分的多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其特征在于:上述倾斜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顺次增加,并且在比上述倾斜横沟与最内周向连接沟相交的最内交叉位置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并且比上述倾斜横沟与最外周向连接沟相交的最外交叉位置靠近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范围中,上述倾斜横沟的沟深度实际上是固定的,其中上述最内周向连接沟是上述多条周向连接沟中配置在最靠近轮胎赤道侧的周向连接沟,上述最外周向连接沟是配置在最靠近胎面接地端的周向连接沟,并且上述最内周向连接沟和上述最外周向连接沟从先着地侧端到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是固定的,并且将上述最内周向连接沟和上述最外周向连接沟之间的周向连接沟的轮胎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f设定为小于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并且朝向先着地侧端使沟深度渐减。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上述周向连接沟的先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f是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的20~8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上述倾斜横沟在轮胎轴向内端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i是10~35°,并且在上述胎面接地端的位置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o是40~9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上述最内周向连接沟的沟深度Dg是上述最内交叉位置的倾斜横沟3的沟深度Dy的90~100%的范围。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在上述周向相邻的上述倾斜横沟之间配置3条以上的周向连接沟,并且各周向连接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B是越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的周向连接沟越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上述倾斜横沟的沟宽度Wy在上述最外交叉位置的沟宽度Wyo大于在上述最内交叉位置的沟宽度Wyi的1.0倍且在3倍以下。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上述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具有锐角侧角部和钝角侧角部,并且上述倾斜横沟的后着地侧的沟壁面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r,从上述钝角侧角部向锐角侧角部渐增。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上述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具有锐角侧角部和钝角侧角部,并且上述倾斜横沟的后着地侧的沟壁面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r,从上述锐角侧角部向钝角侧角部渐增。 
而且,上述倾斜横沟的倾斜角度α、沟宽度Wy等是在胎面踏面侧指定的值。 
另外,上述“胎面接地端”是在安装了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状态下的轮胎承载了正规负载时,接地的胎面接地面的轮胎轴向外端的意思。而且,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含轮胎基于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确定的轮辋,例如JATMA是标准轮辋、TRA是“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ETRTO是“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的意思。上述“正规内压”是指上述规格按每个轮胎确定的气压,JATMA是最高气压、TRA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ETRTO是“INFLATIONPRESSURE(充气压力)”的意思,载客车用轮胎的情况设定为180kpa。上述“正规负载”是指上述规格按每个轮胎确定的负载,JATMA是最大负载能力、TRA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ETRTO是“LOADCAPACITY(承载重量)”。 
如上所述,倾斜横沟从轮胎赤道附近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向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此时,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 α沿轮胎轴向外侧增大。因此,与连接该倾斜横沟之间的周向连接沟协作,能够高水平地发挥湿路抓地性能以及干路操纵稳定性。 
另一方面,对周向连接沟中的至少一个而言,将周向连接沟的先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h设定为比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小并且朝向先着地侧端渐减沟深度。基于此,能够相对地提高成为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中的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的刚性,可改善耐偏磨耗性。而且,由于能够将倒角的尺寸控制到最小限,所以可控制操纵稳定性的降低。进而,由于周向连接沟的沟深度的变化是平滑的,因此能够维持优异的湿路抓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一个实施例展开为平面的展开图。 
图2是放大图1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3是说明倾斜横沟的形状的略图。 
图4是进一步说明倾斜横沟以及周向连接沟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沿周向连接沟的沟中心线的截面的图4的I-I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与深度变化沟的沟中心线成直角的截面的图4的II-II截面图。 
图7(A)是放大第二区块的俯视图,(B)是表示其倒角13的局部立体图。 
图8(A)是表示倾斜横沟的其他实施例的俯视图,(B)是其III-III截面图。 
图9(A)是表示倾斜横沟的进一步其他实施例的俯视图,(B)是IV-IV截面图。 
图10(A)是表示现有的胎面花纹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B)是说明其问题点的区块的放大图。 
附图符号说明:2-胎面部;3-倾斜横沟;4-周向连接沟;4i-最内周向连接沟;4o-最外周向连接沟;6-区块;C-轮胎赤道;C1-锐角侧角部;C2-钝角侧角部;Ef-先着地侧端;Er-后着地侧端;Te-胎面接地端;Pi-最内交叉位置;Po-最外交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展开为平面的展开图。 
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设置从轮胎赤道C附近的位置延伸到越过胎面接地端Te的位置、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多条倾斜横沟3;连接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倾斜横沟3、3之间且沿轮胎轴向间隔设置的多条周向连接沟4。 
其中,上述“轮胎赤道C附近的位置”是以轮胎赤道C为中心,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以下的宽度Y的区域的意思。从轮胎赤道C到上述倾斜横沟3的轮胎轴向内端3i的距离h若越过Y/2,则在轮胎赤道侧的排水性不足,导致湿路抓地性能的降低。 
接着,各上述倾斜横沟3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向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R倾斜地延伸,此时倾斜横沟3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沿轮胎轴向外侧顺次增加。因此,倾斜横沟3在轮胎旋转时从轮胎轴向内端3i朝向外端3o顺次接地,能够高效地将沟内的水沿流水线向胎面接地端Te的外侧排出。即、能够发挥优异的湿路抓地性能。并且,由于上述倾斜角度α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顺次增加,所以可分别较高地设定轮胎赤道侧的周向的花纹刚性以及胎面接地端侧的横方向的花纹刚性,也能高水平地设定干路操纵稳定性。 
如图2、3所示,本例中例示了使上述倾斜横沟3的上述倾斜角度α逐渐地增加的情况。具体而言,倾斜横沟3形成为弯折沟,该弯折沟由上述倾斜角度为α1的最接近轮胎赤道侧的第一倾斜部3A、连接第一倾斜部3A外侧的倾斜角度是α2的第二倾斜部3B、连接第二倾斜部3B外侧的倾斜角度是α3的第三倾斜部3C以及连接第三倾斜部3C外侧的倾斜角度是α4的第四倾斜部3D构成。上述倾斜角度α为α1<α2<α3<α4。 另外,作为倾斜横沟3也可是倾斜角度α连续变化的圆弧状沟。 
接着,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倾斜横沟3、3之间,沿轮胎轴向间隔设置相互连接上述相邻的倾斜横沟3、3之间的多条周向连接沟4。基于此,在胎面部2上形成被上述倾斜横沟3以及周向连接沟4划分的多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6。 
从排水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配置在倾斜横沟3、3之间的周向连接沟4的条数为3条以上,特别是从平衡排水性和区块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是3条或4条。 
本例中例示了配置4条周向连接沟4的情况。具体而言,在倾斜横沟3、3之间形成: 
·在上述第一倾斜部3A的内端3i之间连接的第一周向连接沟4A; 
·在上述第一倾斜部3A和第二倾斜部3B的弯曲部的附近之间连接的第二周向连接沟4B; 
·在上述第二倾斜部3B和第三倾斜部3C的弯曲部的附近之间连接的第三周向连接沟4C; 
·在上述第三倾斜部3C和第四倾斜部3D的弯曲部的附近之间连接的第四周向连接沟4D。 
由此,在上述第一周向连接沟4A、4A之间形成在轮胎赤道C上连续延伸的周向花纹加强筋5。而且,在第一、第二周向连接沟4A、4B之间、和第二、第三周向连接沟4B、4C之间以及第三、第四周向连接沟4C、4D之间,分别形成成为具有顶角小于90°的锐角侧角部C1、顶角是90°以上的钝角侧角部C2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区块6A、第二区块6B以及第三区块6C。 
在本例的胎面花纹的情况下,各倾斜部3A~3D在形成对水流的阻力小的直线状的同时,在阻力增加的弯曲部附近通过周向连接沟4进行连接。因此,能够缓解该弯曲部对阻力的影响,作为沟整体可使水流顺利流过等,能够得到可确保更加优异的排水性的优点。其中,如图3所示,弯曲部的附近是分别以倾斜横沟3的沟中心线i弯曲的弯曲点ip为 中心,胎面接地宽度Tw的11%以下的宽度的区域范围J的意思。 
而且,如图4所示,将上述倾斜横沟3与配置在最接近轮胎赤道侧的最内周向连接沟4i相交的位置定义为最内交叉位置Pi,并且将上述倾斜横沟3与配置在最接近胎面接地端侧的最外周向连接沟4o相交的位置定义为最外交叉位置Po。此时,从排水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倾斜横沟3在比上述最内交叉位置Pi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且比最外交叉位置Po靠近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范围内,沟深度Dy(如图5所示)实质上是固定的。即、倾斜横沟3在上述区域范围内,没有可成为水的阻力的例如花纹沟加强筋(tie bar)等部分隆起部,以固定的深度平滑地形成沟底。在本例中上述最内周向连接沟4i相当于第一周向连接沟4A,上述最外周向连接沟4o相当于第四周向连接沟4D。 
在此,如本例所示上述最外周向连接沟4o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在其先着地侧端Ef的与倾斜横沟3的交叉位置Pof、与后着地侧端Er的与倾斜横沟3的交叉位置Por在轮胎轴向上发生位置偏移时,将位于轮胎轴向最外侧的交叉位置(本例中是在后着地侧端Er的交叉位置Por)作为最外交叉位置Po。而且,在本例中例示了与轮胎周向平行地配置上述最内周向连接沟4i的情况,但若在倾斜配置的情况下,将位于轮胎轴向最内侧的交叉位置作为最内交叉位置。 
而且,为了沿流水线更顺利地排出水,优选在倾斜横沟3中,轮胎轴向内端3i的倾斜角度αi(本例中相当于上述倾斜角度α1)是10~35°的范围,并且上述胎面接地端Te的位置中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o(本例中相当于上述倾斜角度α4)是40~90°的范围。此时,更优选上述倾斜角度αi和αo的差(αo-αi)是20°以上。 
接着,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中,上述周向连接沟4A~4D中的至少一条,本例中的第二、第三周向连接沟4B、4C分别形成为先着地侧端Ef的沟深度Dgf比后着地侧端Er的沟深度Dgr小,并且朝向先着地侧端Ef使沟深度Dg渐减的深度变化沟10。 
图5以沿第二周向连接沟4B的沟中心线的截面图(图4中的I-I截面图)作为表示进行表示。如图5所示,深度变化沟10的先着地侧端Ef的沟深度Dgf,比后着地侧端Er的沟深度Dgr小,并且从后着地侧 端Er朝向先着地侧端Ef沟深度Dg渐减。其中,作为渐减如本例所示,减少的比率是固定的,即按一次函数使沟深度Dg变化,但例如也可按照二次函数改变沟深度Dg。 
这样,通过将第二周向连接沟4B设定为上述深度变化沟10,能够相对地提高上述第二区块6B的四个角部中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刚性。而且,通过将第三周向连接沟4C设定为深度变化沟10,能够相对地提高上述第三区块6C中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刚性。于是,通过提高该刚性,能够抑制上述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偏磨耗的产生。而且,由于上述深度变化沟10中的沟深度Dg的变化是平滑的,所以能够高水平地维持湿路抓地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优选将在深度变化沟10中的先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f设定为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的20~80%。若越过80%时,对锐角侧角部C1f的刚性提高变得不充分。相反若小于20%时,存在来自倾斜横沟3的水难于流入等排水性能低的倾向。因此,更优选上述沟深度Dgf的下限值是沟深度Dgr的40%以上,更优选上限值是沟深度Dgr的60%以下。其中,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是上述倾斜横沟3的沟深度Dy的90~100%的范围,特别是从平衡排水性和区块刚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设定为Dgr=Dy。 
另一方面,在本例中,作为第一周向连接沟4A(相当于最内周向连接沟4i),形成为从先着地侧端Ef到后着地侧端Er沟深度Dg为固定的深度固定沟11。该深度固定沟11的沟深度Dg是上述最内交叉位置Pi上的倾斜横沟3的沟深度Dy的90~100%的范围,本例中设定为100%。这是因为排水性的重要度在轮胎赤道侧是最重要的缘故,因此,在本例中,第一区块6A中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偏磨耗与其与现有技术同样依靠倒角13,还不如通过将第一周向连接沟4A设定为深度固定沟11来确保排水性,进而确保湿路抓地性能。 
另外,在本例中,第四周向连续沟4D(相当于最外周向连接沟4o)也形成为深度固定沟11。这是因为上述倾斜横沟3的倾斜角度α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增加的原因。即、在上述第四周向连续沟4D和胎面接地端Te之间形成的梯形形状的胎肩区块14中的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顶角,大于其他区块6A~6C中的锐角侧角部C1f的顶角,这是因为 刚性高而很难产生偏磨耗的原因。但是,根据要求也可与上述第二、第三周向连续沟4B、4C相同,将该第四周向连接沟4D形成为深度变化该10。 
而且,在本例中的四条周向连接沟4A~4D中,将其沟宽度中心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设定为越是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的周向连接沟的角度B越大。基于此,区块6A~6C、14的轮胎轴向的区块刚性以越是轮胎轴向外侧的区块越高的方式顺次增高,能够提高旋转性能增强等操纵稳定性。其中,第一周向连接沟4A的上述角度βa为0~5°的范围,在本例中为0°,第四周向连接沟4D的上述角度βd是8~20°的范围,在本例中为10°。 
另外,图6是表示与上述深度变化沟10的沟中心线成直角的截面图(图4的II-II线截面图)。如该图6所示,在本例中在配置在深度变化沟10的两侧的沟壁面10s中,将胎面接地端侧的沟壁面10sb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γb设定为比轮胎赤道侧的沟壁面10sa的倾斜角度γa小。由此,可确保第二、第三区块6B、6C中的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湿路抓地性能。另外,与上述深度变化沟10相同,优选也将深度固定沟11中的胎面接地端的沟壁面的倾斜角度γb设定为比轮胎赤道侧的沟壁面的倾斜角度γa小。 
接着,从排水性的观点出发,在上述倾斜横沟3的沟宽度Wy中,如图3所示,优选上述最外交叉位置Po中的沟宽度Wyo大于上述最内交叉位置Pi中的沟宽度Wyi的1.0倍且3倍以下。此时,优选上述沟宽度Wy沿轮胎轴向外侧顺次增加。本例中表示了第二倾斜部3B的沟宽度WyB与第三倾斜部3C的沟宽度WyC相等,而且大于第一倾斜部3A的沟宽度WyA,并且小于第四倾斜部3D的沟宽度WyD的情况。WyA<WyB=WyC<WyD。另外,沟宽度的比(WyD/WyA)即比(Wyo/Wyi)小于1.0时排水性下降,越过3.0时胎肩区块14的刚性下降从而导致操纵稳定性下降。 
接着,如图7(A)、(B)以上述第二区块6B为代表所示,在各区块6A~6C、14的锐角侧角部C1上分别形成倾斜地切除了其顶部p的倒角13,提高锐角侧角部C1的刚性。但是,在上述第二、第三区块6B、6C中,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二、第三周向连接沟4B、4C形成为深度变 化沟10,从而提高了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刚性。因此,在第二、第三区块6B、6C的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上形成的倒角13f,与在后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r上形成的倒角13r或在其他区块6A、14的锐角侧角部C1上形成的倒角13相比,能够形成得充分小。基于此,能够提高接地面积,有利于操纵稳定性的提高。 
另外,图8表示了倾斜横沟3的其他的实施例。图8(A)是表示倾斜横沟3的俯视图,图8(B)是其III-III截面图。如图8所示,在本例中,在配置在倾斜横沟3的两侧的沟壁面3s中,至少使后着地侧的沟壁面3sr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r,从上述钝角侧角部C2f向锐角侧角部C1f渐增。基于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先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f的刚性。此时,优选先着地侧的沟壁面3sf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f也从上述钝角侧角部C2r向锐角侧角部C1r渐增。基于此,能够提高后着地侧的锐角侧角部C1r的刚性。 
但是,如图9(A)、(B)所示,也能够使后着地侧的沟壁面3sr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r,从上述锐角侧角部C1f向钝角侧角部C2f渐增。此时,能够提高基于上述锐角侧角部C1f的水膜除去效果,提高湿路抓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锐角侧角部C2f的刚性。为了提高排水性,优选也使先着地侧的沟壁面3sf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f,从上述锐角侧角部C1r向钝角侧角部C2r渐增。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形并实施。 
实施例 
将图1所示的胎面花纹作为基准花纹,按照表1所示的规格试制了轮胎尺寸是225/45R17的载客车用子午线轮胎。然后,对各测试轮胎进行湿路抓地性能以及耐偏磨耗性试验,并比较其结果。 
另外,除了表1的规格以外,各轮胎实际上都是相同的规格,以下表示其中一部分。 
<倾斜横沟> 
·倾斜角度α1(=αi):20度 
·倾斜角度α2:38度 
·倾斜角度α3:55度 
·倾斜角度α4(=αo):80度 
(差αo-αi):60度 
·沟深度Dy:8.0mm 
<周向连接沟> 
·条数:4条 
<区块> 
·第一区块(平行四边形形状) 
…锐角侧角部C1f的顶角:20度 
·第二区块(平行四边形形状) 
…锐角侧角部C1f的顶角:33度 
·第三区块(平行四边形形状) 
…锐角侧角部C1f的顶角:47度 
·胎肩区块(梯形形状) 
…锐角侧角部C1f的顶角:70度 
表1中对区块中的“先着地侧的锐角角部的倒角的尺寸”,以在比较例1的轮胎上形成的倒角的尺寸为基准进行了大小的比较。 
(1)湿路抓地性能: 
将测试轮胎以轮辋(7.5×17)、内压(180kPa)的条件安装到车辆(3000CC、FR车)的所有车轮上,在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上设置了 水深5mm、长度20m的水坑的跑道上,一边逐渐地加速一边进入,测量横向加速度(横G),计算出50~80km/h的速度中的前轮的平均横G(横向滑水测试)。结果以比较例1作为100的指数进行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2)耐偏磨耗性: 
使用上述车辆在干沥青路面的测试跑道上行驶8000km,通过目测评价行驶后的偏磨耗状态。结果用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进行表示,数值越大耐偏磨耗性越优异。 
表1: 
Figure G2009101720579D00121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多个倾斜横沟,其从轮胎赤道附近的位置到越过胎面接地端的位置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并向轮胎旋转方向后着地侧倾斜地延伸,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多条周向连接沟,其在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倾斜横沟之间连接且沿轮胎轴向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胎面部形成由所述倾斜横沟和周向连接沟划分的多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横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顺次增加,
并且在比所述倾斜横沟与最内周向连接沟相交的最内交叉位置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并且比所述倾斜横沟与最外周向连接沟相交的最外交叉位置靠近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范围中,所述倾斜横沟的沟深度实际上是固定的,其中所述最内周向连接沟是所述多条周向连接沟中配置在最靠近轮胎赤道侧的周向连接沟,所述最外周向连接沟是配置在最靠近胎面接地端的周向连接沟,
并且所述最内周向连接沟和所述最外周向连接沟从先着地侧端到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是固定的,
并且将所述最内周向连接沟和所述最外周向连接沟之间的周向连接沟的轮胎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f)设定为小于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并且朝向先着地侧端使沟深度渐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连接沟的先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f)是后着地侧端的沟深度(Dgr)的20~8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横沟在轮胎轴向内端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i)是10~35°,并且在所述胎面接地端的位置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αo)是4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内周向连接沟的沟深度(Dg)是所述最内交叉位置的倾斜横沟(3)的沟深度(Dy)的90~100%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向相邻的所述倾斜横沟之间配置3条以上的周向连接沟,并且各周向连接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β)是越靠近轮胎轴向外侧的周向连接沟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横沟的沟宽度(Wy)在所述最外交叉位置的沟宽度(Wyo)大于在所述最内交叉位置的沟宽度(Wyi)的1.0倍且在3倍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具有锐角侧角部和钝角侧角部,并且所述倾斜横沟的后着地侧的沟壁面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r),从所述钝角侧角部向锐角侧角部渐增。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块具有锐角侧角部和钝角侧角部,并且所述倾斜横沟的后着地侧的沟壁面的相对于胎面踏面的法线的倾斜角度(θr),从所述锐角侧角部向钝角侧角部渐增。
CN 200910172057 2008-10-30 2009-09-03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2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0246 2008-10-30
JP2008280246A JP4653832B2 (ja) 2008-10-30 2008-10-3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2793A CN101722793A (zh) 2010-06-09
CN101722793B true CN101722793B (zh) 2013-09-25

Family

ID=42295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7205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2793B (zh) 2008-10-30 2009-09-0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53832B2 (zh)
CN (1) CN1017227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6661B2 (ja) * 2009-10-15 2012-08-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586264B1 (ko) * 2012-06-27 2016-01-18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입 타이어
WO2014083758A1 (ja) 2012-11-30 2014-06-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12442B2 (ja) * 2012-11-30 2016-10-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15569A (zh) * 2014-05-26 2014-09-03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雨天比赛专用摩托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JP6278843B2 (ja) * 2014-06-12 2018-02-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821995B2 (ja) * 2016-07-29 2021-01-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235623B2 (en) 2016-03-31 2022-02-0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JP7372550B2 (ja) * 2020-04-14 2023-11-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476694B2 (ja) 2020-07-06 2024-05-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066211A (ja) * 2021-10-28 2023-05-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26012A2 (en) * 1999-02-05 2000-08-0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read for a pneumatic tyre
CN1626368A (zh) * 2003-12-11 2005-06-15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轮胎胎面
CN1807132A (zh) * 2004-11-25 2006-07-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5569B2 (ja) * 1985-03-02 1995-12-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749879B2 (ja) * 1989-06-30 1998-05-1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非対称トレッド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098247B2 (ja) * 1990-05-31 2000-10-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リタイヤ
AT400425B (de) * 1993-01-28 1995-12-27 Semperit Ag Fahrzeugreifen
WO2005115770A1 (ja) * 2004-05-27 2005-12-0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26012A2 (en) * 1999-02-05 2000-08-09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read for a pneumatic tyre
CN1626368A (zh) * 2003-12-11 2005-06-15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轮胎胎面
CN1807132A (zh) * 2004-11-25 2006-07-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53832B2 (ja) 2011-03-16
JP2010105561A (ja) 2010-05-13
CN101722793A (zh) 201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2793B (zh) 充气轮胎
CN102198779B (zh) 充气轮胎
CN103287218B (zh) 充气轮胎
CN105034707B (zh) 充气轮胎
CN101856954B (zh) 充气轮胎
CN102649389B (zh) 充气轮胎
US8496036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center rib, curved oblique grooves and connecting groove portions
JP46859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039786B (zh) 充气轮胎
CN107813661A (zh) 充气轮胎
CN102555679B (zh) 充气轮胎
EP1437237A2 (en) Pneumatic tire
CN101531122A (zh) 无防滑钉轮胎
CN104553623B (zh) 充气轮胎
CN102529595A (zh) 充气轮胎
CN102529593A (zh) 充气轮胎
JP657525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4993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2769856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4379370A (zh) 充气轮胎
EP2233319B1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CN106604833A (zh) 充气轮胎
CN104512204A (zh) 充气轮胎
JP200013590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183651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Termination date: 201509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