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92758A - 保持工具 - Google Patents
保持工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92758A CN101692758A CN200910000143A CN200910000143A CN101692758A CN 101692758 A CN101692758 A CN 101692758A CN 200910000143 A CN200910000143 A CN 200910000143A CN 200910000143 A CN200910000143 A CN 200910000143A CN 101692758 A CN101692758 A CN 1016927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ing tablet
- maintenance instrument
- fixed part
- mentioned
- bas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Standing Axle, Rod, Or Tube Structures Coupled By Welding, Adhesion, Or Deposition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 Mounting Components In General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工具,即使对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发生变形,也可以防止安装在被固定部件上的安装部随着上述变形而发生变形,并可容易进行安装在被固定部件上的作业以及从被固定部件卸下的作业。保持工具包括:基材;部件保持部,保持插入到形成在基材的大致中央部的贯通孔中的部件;以及按压部(13、14),相对形成在与基材的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两端部,并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对侧壁(32、33),从基材相对立设,且划定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开关部(34),从侧壁(32)的前端延伸,且可装卸地卡合在侧壁(33)的前端侧,用于开关部件保持部。按压部分别与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持LED或布线等电气部件或者其他部件,且固定在被固定部件上的保持工具,上述被固定部件是配设于各种电子·电气设备、各种机械等上的底盘或面板等。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各种机器类、尤其是电气·电子设备类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各种部件或电线等较长的部件。这些较长的部件需要防止在电气设备进行一般运作时,与其他部件接触且摩擦而受损或脱落。因此,公开有整理这些较长部件后进行捆绑,并固定在电气设备类的筐体内壁或基板等对象物体上的多种保持工具。
作为上述的保持工具例如有:设置在形成于底盘上的贯通槽中,并嵌入到该底盘上的保持工具,其包括框架、设置在上述框架的两侧的第一卡合部、以及以从框架的周边边缘凸耳状露出的状态设置在上述框架下面的第二卡合部。该保持工具具有如下结构: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上的与用于划定上述贯通槽的侧壁接触的部分形成有沿底盘厚度方向延伸的多个阶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还公开了一种电线保护部件,其包括板状的主体、设置在上述主体上的框架、具有与形成在底盘上的贯通槽的轮廓大致相同形状的切口部、设置在上述切口部的内壁上且相对上述主体大致垂直突出的框架、朝外侧设置在上述框架上的凸缘、设置在部分上述框架的外侧上的防脱突起、在上述切口部的开口部从两侧向内设置的一对开关片、以及设置在上述主体上且具有向上述凸缘侧施加按压作用的按压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件2)。
并且,还公开了一种电线保护部件,其在形成为略U字状的保护架的左右外侧面上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夹持部,从开口侧安装在事先形成在要安装的设备的板材端部上的切口上,并在夹持部夹住开口的边缘部,从而固定在上述保护架上,在上述保护架的底部,从保护架的U字状的左右柱向前后方向形成厚壁捏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并且,还公开了一种如下电气部件保持工具:在用于在内部收容电气部件的收容架的一端设置可移动卡合部,在上述可移动卡合部的开放端上设置折叠成大致U字状的折叠部,以使上述开放端可朝上述收容架的外侧弹性变形,并且,在上述折叠部的前端附近的外侧设置具有阶梯部的卡合突出部,在上述电气部件收容架的另一端上设置卡合上述一端的卡合突出部的固定卡合部,并且以至少两个以上的突条形成上述固定卡合部,在该两个突条中的外侧的突条上设置卡合片,上述卡合片以上述卡合突出部弹性变形后插入到内侧的状态卡合,在上述折叠部的底部设置贯通孔,将上述突条中的内侧的突条嵌入至上述折叠部的贯通孔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实用新型公开平成5-463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授权第25284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3903111号公报
【专利文献4】专利第3950917号公报
如上所述,现有的保持工具包括用于保持电气部件的部件保持部以及将上述保持工具安装在底盘等被固定部件上的安装部,但是,上述安装部与上述部件保持部一起弹性变形。因此,例如在将保持工具粗装在被固定部件上,并将电气部件插入部件保持部的作业过程中,其他部件或作业员的身体等接触到该电气部件,对保持工具施加有外力时,该保持工具朝内侧弹性变形,上述安装部从被固定部件脱离,保持工具也从规定的安装位置偏移,而出现保持工具从被固定部件脱落,或者保持在保持工具上的电气部件从保持工具脱离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安装部从被固定部件脱离而将保持工具形成为很难弯曲状,则安装在被固定部件上或从被固定部件卸下的作业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对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发生变形时,也可以防止用于安装在被固定部件上的安装部随着部件保持部的变形而发生变形,同时可简单安装在被固定部件上,或从被固定部件卸下的保持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对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且至少一部分插入于形成在被固定部件上的贯通槽中,并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的保持工具,其包括:基材,被设置成当被插入到上述贯通槽中时,与上述贯通槽的底面相对;部件保持部,具有形成在上述基材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上述部件插入的贯通孔,并且保持插入到上述贯通孔中的部件;以及,按压部,相对形成在当被插入到上述贯通槽时与上述基材的上述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两端上,并按压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个,其中,上述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对侧壁,从上述基材相对立设,且用于划定上述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开关部,从上述一个侧壁的前端延伸且可装卸地卡合在另一个侧壁的前端侧来开关上述部件保持部,上述按压部与上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上述按压部按压位于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个,从而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工具可靠地安装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上述按压部与用于划定插入部件的贯通孔的一部分的一对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从而,例如,即使在下面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上述按压部受到弹性变形的影响:将保持工具粗装在被固定部件上,并在上述贯通孔中插入部件的作业过程中,其他部件或作业员的身体等接触到上述部件上,部件保持部上施加有外力,从而上述部件保持部朝内侧弹性变形。因此,无需将按压部形成为较难弯曲状,可以防止保持工具从被固定部件脱离,或者从规定的安装位置偏移,或者脱落。
并且,安装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的被固定部件包括从上述贯通槽的底面相对立设且用于划定上述贯通槽的一对侧壁,上述一对侧壁包括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且形成为与上述底面大致水平的阶梯部,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可具有如下结构:在立设于上述基材上的侧壁与按压部之间包括当被插入到上述贯通槽中时抵接于上述阶梯部的抵接部。当被插入到上述贯通槽中时,上述抵接部抵接于上述阶梯部上,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保持工具掉在向远离贯通槽的底面的方向上。
并且,上述抵接部从上述基材部或者上述侧壁的上述基材部附近朝斜上方延伸,以便远离上述基材,上述抵接部的前端与上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同时可以按压划定上述被固定部件的贯通槽的一对侧壁。上述按压部按压被固定部件的同时抵接部也按压被固定部件,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保持工具从被固定部件脱离,或从规定安装位置偏移,或脱落。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的按压部件包括按压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的按压片;以及在与上述按压片之间留出可插入上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间、在上述按压片的按压方向设置且支撑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面的支撑壁,可以将上述支撑壁设置成与上述侧壁留有一定距离。通过按压片的弹性施加力按压由支撑壁支撑的被固定部件,从而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工具被安装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因此,可以扩大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板厚)的可变范围。从而,使可安装保持工具的被固定部件的厚度具有一定范围。
并且,作为上述按压部的一个实施方式,可具有如下结构:上述按压片与上述支撑壁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当上述被固定部件插入到上述按压片与支撑壁之间时,朝上述距离变长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其弹性还原力来按压上述被固定部件。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的按压部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包括按压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的第一按压片;以及在与上述第一按压片之间留出可插入被固定部件的空间、与第一按压片相对设置且按压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面的第二按压片。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工具可以通过以上述第一按压片和第二按压片夹持上述被固定部件,从而被安装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这时,第一按压片与第二按压片相对设置,因此,与第一按压片设置在偏离第二按压片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可以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夹持被固定部件。
并且,作为上述按压部的一个实施方式,可具有如下结构:上述第一按压片与上述第二按压片设置成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当在上述第一按压片和第二按压片之间插入上述被固定部件时,分别朝上述距离变长的方向弹性变形,由于其弹性还原力,分别按压上述被固定部件。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的按压部在上述基材的、与形成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的贯通槽的底面相对的面上形成与上述底面接触的凸部。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工具被安装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时,上述凸部与上述底面接触,并且具有上述的优点,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相对上述被固定部件晃荡。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的按压部包括按压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的按压片;以及在与上述按压片之间留出可插入上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间、设置在上述按压片的按压方向上且支撑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面的支撑壁,上述支撑壁设置成与上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上述抵接部比上述支撑部更加靠近上述按压片侧。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可以防止上述抵接部与支撑部相互干涉。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持工具,该保持工具包括对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且其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形成在被固定部件上的贯通槽中,可装卸状安装在上述被固定部件上,上述保持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基材,上述基材设置成当被插入至上述贯通槽中时与上述贯通槽的底面相对;部件保持部,包括形成在上述基材的大致中央部并且上述部件插入的贯通孔,并保持插入上述贯通孔中的部件;以及按压部,上述按压部相对形成在当被插入上述贯通槽中时与上述基材的上述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两端部上,用于按压位于上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的至少一个面,其中,上述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对侧壁,上述一对侧壁从上述基材相对立设,用于划定上述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一对摇动部,可摇动地设置在上述一对侧壁的前端上,上述摇动部的每一个朝每个上述摇动部的前端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通过上述摇动来开关上述部件保持部。
与之前说明的保持工具相同,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工具的按压部与一对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因此,例如即使在进行将保持工具粗装在被固定部件上后将部件插入上述贯通孔的作业过程中等,由于部件保持部上施加有外力等,上述部件保持部向内侧弹性变形,也可以防止上述按压部受到该弹性变形的影响。因此,无需将按压部设置成比一般情况更加难以弯曲的状态,也可以防止保持工具从被固定部件脱离,或从规定的安装位置偏移,或脱落。并且,上述部件保持部通过一对摇动部的摇动被打开或关闭,因此可以简化结构,同时可以容易进行将部件保持在部件保持部上的作业,或者卸下被保持在部件保持部上的部件的作业。
由于按压部与划定上述贯通孔的一部分的一对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因此,本发明涉及的保持工具可以可靠地防止上述按压部随着上述部件保持部的弹性变形而弹性变形。从而,无需将按压部形成为比一般的更加难以弯曲状,可以防止保持工具从被固定部件脱离,或从规定的安装位置偏移,或脱落。结果,可简单进行安装在被固定部件上或从被固定部件卸下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保持工具安装在作为被固定部件的底盘上,且使其保持布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视图;
图4是图3所示保持工具的后视图;
图5是图3所示保持工具的左侧面图;
图6是图3所示保持工具的右侧面图;
图7是图3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视图;
图8是图3所示保持工具的仰视图;
图9是沿图3所示IX-IX线的截面图;
图10是沿图5所示X-X线的截面图;
图11是图2所示底盘的正视图;
图12是沿图2所示XII-XII线的截面图;
图13是沿图12所示XIII-XIII线的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工具的与图2相同的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5所示保持工具安装在作为被固定部件的底盘上,且使其保持布线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5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后视图;
图19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左侧面图;
图20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右侧面图;
图21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视图;
图22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仰视图;
图23是沿图17所示XXIII-XXIII线的截面图;
图24是沿图19所示XXIV-XXIV线的截面图;
图25是与图13相同的截面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所示保持工具被安装在底盘上时,对于该保持工具施加斜上方向的外力时的正视图;
图28是图26所示保持工具被安装在底盘上时,对于该保持工具施加斜上方向的外力时的正视图;
图29是图26所示保持工具被安装在底盘上时,对于该保持工具施加斜上方向的外力时的正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
图31是图30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视图;
图32是图31所示保持工具的右侧面图;
图33是图31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视图;以及
图34是将图30所示保持工具安装在作为被固定部件的底盘上,且使其保持布线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2、3保持工具 11基材
12部件保持部 13、14、113、114按压部
15、16、115、116抵接部 24凸部
31贯通孔 32、33侧壁
34开关部 35接受部
51A、51B按压片 52A、52B支撑壁
100底盘 101贯通槽
151第一按压片 152第二按压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涉及的保持工具,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实施方式。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保持工具安装在作为被固定部件的底盘上,并使其保持布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保持工具的正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后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左侧面图,图6是图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右侧面图,图7是图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俯视图,图8是图3所示的保持工具的仰视图,图9是沿图3中的IX-IX线的截面图,图10是沿图5所示X-X线的截面图,图11是图2所示底盘的正视图,图12是沿图2所示XII-XII线的截面图,图13是沿图12所示XIII-XIII线的截面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2中省略了布线,且省略了表示底盘截面的阴影线。并且,在上述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没有使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扩大·缩小比率等与实际的相同。
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可装卸地安装在图2、图11至图13所示的底盘100上。该底盘100上形成有从底盘100的正面100A贯通到背面100B,且插入保持工具1的贯通槽101。该贯通槽101通过划定底部的底面102以及从底面102相对立设的壁部103、104来划定。壁部103、104在远离底盘100的底面102的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附近形成阶梯部105、106,阶梯部105、106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且与底面102大致水平。
如图1至图13所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包括基材11;部件保持部12,形成在基材11的大致中央部,且保持作为部件的电线150;一对按压部13、14,相对形成在大致平行于基材11的部件插入方向的两端(即,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上时,与底盘100的壁部103、104相对的两端)上,当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按压底盘100的一个面(在实施方式1中是背面100B);以及抵接部15、16,分别形成在部件保持部12与按压部13之间和部件保持部12与按压部14之间,当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分别抵接在阶梯部105和106上。
基材11包括: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与贯通槽101的底面102相对的基板21;从基板21朝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且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可接触到底盘100的正面100A的接触片22;以及从基板21上的与接触片22突出的边缘相对的边缘朝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且可接触到底盘100的背面100B的接触片23。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与基板21的贯通槽101的底面102相对的面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与底面102接触的凸部24。
部件保持部12包括:从基材11相对立设,且用于划定插入电线150的贯通孔31的一部分的一对侧壁32、33;从侧壁32的前端延伸,且可装卸地卡合在侧壁33的前端侧,用于开关部件保持部12的开关部34;以及形成在与侧壁33的前端相比更加远离基材11的位置上,且可装卸地接受开关部34的前端并固定的接受部35。
侧壁32、33在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在与基材11的两端相比更加靠近中央的位置立设,上述基材11的两端位于与底盘100的壁部103、104相对的位置上,从而贯通孔31位于基材11的大致中央部分。
开关部34包括从侧壁32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36、以及,形成在延伸部36的前端,且形成有弯曲部38的固定片37。正视时,固定片37具有以弯曲部38为顶点的大致V字状,在其前端上形成有操作部39,用于朝以弯曲部38为支点弯曲角度变小的方向弯曲固定片37。固定片37上的弯曲部38与操作部39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上形成有卡合在后述的卡合部43上的固定爪41。并且,固定片37以弯曲部38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被插入到形成在接受部35上的后述的插入孔44中,且通过弹性还原,固定爪41卡合在卡合部43上,并固定在接受部35中。并且,操作部39具有与固定片37的宽度相同的宽度,因此,通过接受部35固定固定片37时,可以抑制从接受部35延伸的操作部39起到妨碍作用。
接受部35上朝基板11形成有可插入/拨出地插入固定片37的插入孔44。该插入孔44的固定片进入口的附近形成有卡合部43,上述卡合部43与形成在固定片37上的大致钩形的固定爪41卡合。上述接受部35通过划定插入孔44的侧壁32侧的壁部45和卡合部43来按压被插入到插入孔44中的固定片37,维持固定片37的弹性变形,同时使固定爪41卡合在卡合部43上,从而可靠地固定固定片37。
按压部13设置在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在与底盘100的壁部103相对的端部上与侧壁3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上述按压部13包括:用于按压底盘100的背面100B的按压片51A;以及与按压片51A之间留有可插入底盘100的空间,在按压片51A的按压方向(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与底盘100的正面100A相对的位置)设置,且用于支撑底盘100的正面100A的支撑壁52A。
按压片51A从基材11的接触片23的一端(成为接触片23的壁部103侧的端)连续立设,以便在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位于底盘100的背面100B侧,如图6和图13所示,具有倾斜的形状,以便与基端侧(基材11侧)相比,前端侧更加靠近支撑壁52A。该按压片51A可以从图6所示的初期状态朝前端侧远离支撑壁52A的方向弹性变形(参照图13),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通过弹性还原力,可按压底盘100的背面100B。如上所述,按压片51A与侧壁3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而设置。
支撑壁52A从基材11的接触片22的一端(成为接触片22的壁部103侧的端)连续立设,以便在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时,位于底盘100的正面100A侧。如上所述,该支撑壁52A与侧壁3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而设置。并且,支撑壁52A和按压片51A设置成两者之间的距离短于底盘100的厚度,按压片51A和支撑壁52A之间插入底盘100时(参照图13),按压片51A通过上述的弹性还原力,按压底盘100的背面100B,正面100A抵接于支撑壁52A上,从而把持底盘100。
按压部14设置在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在与底盘100的壁部104相对的端部上与侧壁33之间留有一定距离而设置。该按压部14包括:从基材11的接触片23的另一端(成为接触片23的壁部104侧的端)连续立设,以便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位于底盘100的背面100B侧,并且具有与按压片51A相同结构的按压片51B;以及从基材11的接触片22的端部(成为接触片22的壁部104侧的端)连续立设,以便位于底盘100的正面100A侧,且具有与支撑壁52A相同结构的支撑壁52B。此外,如上所述,按压片51B和支撑壁52B与侧壁33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抵接部15设置在部件保持部12与按压部13之间,分别与部件保持部12以及按压部13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抵接部15从侧壁32的基端朝倾斜方向延伸,以便远离侧壁32以及基材11,其前端形成为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抵接于底盘100的阶梯部105。并且,抵接部15可弹性变形,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前端朝靠近侧壁32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还原力,按压底盘100的侧壁103的阶梯部105附近。
抵接部16设置在部件保持部12与按压部14之间,分别与部件保持部12以及按压部14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抵接部16从侧壁33的基端朝倾斜方向延伸,以便远离侧壁33以及基材11,其前端形成为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抵接于底盘100的阶梯部106。并且,抵接部16可弹性变形,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前端朝靠近侧壁33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还原力,按压底盘100的侧壁104的阶梯部106附近。
并且,在当保持工具1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成为与底盘100的壁部103、104相对的两端且比保持工具1的部件保持部12更加远离基材11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罩61、62,其用于覆盖底盘100的壁部103以及105的角部107、108附近。如图5和图6所示,在侧视图上,罩61具有大致コ字状,如图13所示,以该コ字状划定在内侧的空间中插入底盘100。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侧视图上,罩62具有大致コ字状,以该コ字状划定在内侧的空间中插入底盘100。此外,罩62的罩61侧上邻接有上述的接受部35。
其次,对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固定片37没有固定在接受部35中的状态(图3至图6以及图10所示的状态)下的保持工具1安装在底盘100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当将保持工具1安装于底盘100上时,将保持工具1插入到贯通槽101中,以便保持工具1的基材11与划定底盘100的贯通槽101的底面102相对。通过该动作,首先,按压片51A朝远离支撑壁52A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按压片51B朝远离支撑壁52B的方向弹性变形,扩大按压片51A与支撑壁52A之间的间隔以及按压片51B与支撑壁52B之间的间隔,底盘100被插入到其中。这时,抵接部15、16抵接于壁部103、104上的、比形成有阶梯部105、106的位置更加远离底面102的部分,从而进行弹性变形,以便分别靠近侧壁32、33,向底面102移动。
其次,抵接部15、16跨越阶梯部105、106,则如图12所示,凸部24抵接于底面102上,抵接部15、16分别抵接在阶梯部105、106上,同时分别按压壁部103、104。并且,接触片22、23相对设置成跨越底面102,且分别可与底盘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接触状。并且,由罩部61、62覆盖底盘100的角部107、108附近。
如上所述,保持工具1通过按压片51A、51B以及抵接部15、16的弹性还原力来按压底盘100,从而可以牢固地固定在底盘100上。并且,抵接部15、16抵接在阶梯部105、106上,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1从贯通槽101脱落。这时,凸部24抵接在底面102上,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1晃荡。并且,通过接触片22、23和罩61、62来限制保持工具1对底盘100的作用,因此可以维持安装状态。
其次,使安装在底盘100上的保持工具1保持电线150,首先需要在贯通孔31中插入规定数量的电线150。在进行该作业时,例如电线150与其他部件或操作者的身体等接触,从而即使部件保持部12上施加有外力的同时部件保持部12向内侧弹性变形,按压片51A、51B、支撑壁52A、52B、抵接部15、16与部件保持部1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因此,部件保持部12的弹性变形几乎不会给按压片51A、51B、支撑壁52A、52B、抵接部15、16带来影响。从而,作业过程中,可以可靠地防止保持工具1从底盘100脱离,或者从规定的安装位置偏移,或者脱落的现象。此外,在贯通孔31中插入电线150之后,使固定片37弹性变形,插入至接受部35的插入孔44中,通过固定片37弹性还原,将固定爪41卡合在卡合部43,将固定片37固定在接受部35中。
另一方面,从保持工具1卸下电线150时,操作操作部39,以弯曲部38为支点朝弯曲角度变小的方向弯曲固定片37,解除固定爪41和卡合部43之间的卡合,通过开关部34打开部件保持部12(成为图3至图6以及图10所述的状态),从而可以简单地卸下电线150。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在将固定片37固定在接受部35的状态下,从贯通孔31拔出电线150。
并且,从底盘100卸下保持工具1时,使抵接部15、16朝靠近侧壁32、33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解除抵接部15、16与阶梯部105、106的卡合即可。
并且,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具有通过按压片51A、51B朝底盘100的板厚方向按压的结构,因此,即使在将保持工具1安装在比图13所示的底盘100的板厚更加薄的板厚的底盘上时,也可以通过按压片51A、51B的按压力(弹性还原力)来按压底盘。并且,如图13所示,即使是板厚较厚的底盘100,由于按压片51A、51B具有板弹簧形状,所以也可以将保持工具1简单地安装在底盘100上。从而,可以扩大可使用的底盘100厚度变化范围,可以适用于各种厚度的底盘上。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将保持工具1插入到形成有阶梯部105、106的贯通槽101中并安装在底盘100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保持工具1可以被插入到没有形成阶梯部105、106的贯通槽101中。并且,并不是一定要设置抵接部15、16。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对基材11上形成有抵接于贯通槽101的底面102上的凸部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4所示,也可以不形成凸部24。
并且,按压片51A、51B的形状并不限定在板弹簧状,只要是可以在支撑壁52A、52B之间可插入底盘100,且可按压把持所插入的底盘100,则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实施方式2
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2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图16是将图15所示的保持工具安装在作为被固定部件的底盘上,且使其保持着布线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图15所示保持工具的正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后视图,图19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左侧面图,图20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右侧面图,图21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视图,图22是图17所示保持工具的底面图,图23是沿图17所示XXIII-XXIII线的截面图,图24是沿图19所示XXIV-XXIV线的截面图,图25是与图13相同的截面图。此外,在上述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扩大·缩小的比率等没有与实际对应。并且,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符号,且省略了说明。
如图15至图25所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2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按压部113、114的结构。实施方式2涉及保持工具2的按压部113、114在与基材11的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两端上相对形成,当保持工具2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100B。
按压部113、114具有相同的形状,且包括:当保持工具2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的第一按压片151;以及按压底盘100的背面100B的第二按压片152。如图15、图19、图20、图22、图25所示,第一按压片151、152相对设置,大致钩形的卡合爪153、154相对形成在基材11侧的前端上。
第一按压片151和第二按压片152设置在基材11上,使卡合爪153和卡合爪154指尖的距离小于底盘100的厚度。这些第一按压片151和第二按压片152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扩大卡合爪153与卡合爪154之间的距离,可将底盘100插入其中,通过弹性还原力,分别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此外,如上所述,作为按压部113的构成要素的第一按压片151和第二按压片152与侧壁3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设置,作为按压部114的构成要素的第一按压片151和第二按压片152与侧壁33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将实施方式2涉及的保持工具2安装在底盘100上时,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贯通槽101中插入保持工具2,以使保持工具2的基材11相对于划定底盘100的贯通槽101的底面102,从而抵接部15、16超越阶梯部105、106,则凸部24抵接于底面102上,抵接部15、16分别抵接于阶梯部105、106,同时分别按压壁部103、104。并且,接触片22、23设置成超越底面102,且可分别与底盘100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接触。并且,正面100A通过第一按压片151向第二按压片152被按压,背面100B通过第二按压片152向第一按压片151被按压。并且,底盘100的角部107、108附近分别被罩61、62覆盖。
如上所述,保持工具2通过第一按压片151和第二按压片152来可靠地夹持底盘100,并且,与保持工具1相同,通过抵接部15、16的弹性还原力来按压底盘100,从而可靠地固定在底盘100上。这时,与正面100A接触的卡合爪153和与背面100B接触的卡合爪154相对设置在同一位置上,因此,与卡合爪153(第一按压片151)设置在偏离卡合爪154(第二按压片152)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加可靠地安装在底盘100上。
此外,第一按压片151和第二按压片152可以具有其他形状,只要在两者之间可插入底盘100,且可按压所插入的底盘100来夹持即可,例如可以相对设置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按压片51A(51B)等。
实施方式3
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3进行说明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图27至图29是当图26所示保持工具安装在底盘上时,对保持工具施加朝向斜上方的外力的状态的正视图。此外,在上述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扩大·缩小的比率等,与实际不一致。并且,在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符号,且省略了说明。
如图26至图29所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3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保持工具1的主要区别在于抵接部115、116的构成。实施方式3涉及的保持工具3的抵接部115形成为支撑壁52A侧的面位于比支撑壁52A的按压片51A侧面相比更加靠近按压片51A侧的位置上,与保持工具1的抵接部15相比,底盘10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宽)更短。从而,抵接部115以侧壁32的基端为支点朝抵接部115的前端靠近侧壁32的方向或者远离的方向弹性变形时,不会受到支撑壁52A的干涉。并且,抵接部116也相同,支撑壁52B侧的面位于比支撑壁52B的按压片51B侧的面相比更加靠近按压片51B侧的位置上,与保持工具1的抵接部16相比,底盘10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宽)更短。从而,抵接部116以侧壁32的基端为支点,朝抵接部116的前端靠近侧壁32的方向或者远离的方向弹性变形时,不会受到支撑壁52B的干涉。
具有上述结构的保持工具3通过进行与保持工具1相同的动作,安装在底盘100上,通过按压片51A、51B和抵接部115、116的弹性还原力按压底盘100,从而可靠地固定在底盘100上。并且,抵接部115、116抵接在阶梯部105、106,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3从贯通槽101脱离,凸部24抵接在底面102上,因此可以防止保持工具3晃荡。并且,通过接触片22、23和罩61、62限制保持工具3对底盘100的作用,因此,可以维持安装状态。
对于该状态下的保持工具3施加例如图27所示的向斜上方(相对垂直方向以角度θ1倾斜的方向)的外力F1,则保持工具3以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阶梯部105上的状态,按压部13来向外力F1方向。这时,侧壁32和按压部13弹性变形,同时抵接部115以侧壁32的基端为支点弹性变形。另外,对于抵接部116,上述动作也是相同的。
并且,如图28所示,例如对于保持工具3施加比图27所示的外力F1相比相对垂直方向更加倾斜的方向(相对垂直方向以角度θ2倾斜的方向,θ1<θ2)的外力F2,保持工具3以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阶梯部105上的状态,按压部13被来向外力F2方向。这时,侧壁32和按压部13比图27所示情况相比更加弹性变形,但是,如上所述,抵接部115不会受到支撑壁52A的干涉。从而,即使支撑壁52A弹性变形成朝图28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抵接部115不会被支撑壁52A按压至逆时针方向(即,抵接部115从阶梯部105脱离的方向),可以维持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阶梯部105上的状态。因此,可以防止无意间保持工具3从底盘100脱离。另外,对于抵接部116,上述动作也是相同的。
并且,例如,如图29所示,对于保持工具3施加与图28所示的外力F2相比相对垂直方向更加倾斜的方向(相对垂直方向以角度θ3倾斜,θ2<θ3)的外力F3而弹性变形,使支撑壁52A朝图29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与上述情况相同,通过支撑壁52A,抵接部115不会被按压至从阶梯部105脱离的方向,可以维持抵接部115的前端抵接在阶梯部105上的状态。因此,这时也可以防止保持工具3无意间从底盘100脱离。另外,对于抵接部116,上述动作也是相同的。
并且,如图4所示,例如按压片51A的前端从侧壁32独立,因此当保持工具3上施加外力F2和外力F3,从而按压部13被拉向外力F2和外力F3方向时,可以防止按压片51A也被拉向该方向。从而,抵接部115不会受到按压片51A的干涉,不会朝逆时针方向被按压。另外,对于抵接部116,上述动作是相同的。
实施方式4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保持工具4进行说明。
图3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的立体图,图31是图30所示的保持工具的正视图,图32是图31所示保持工具的右侧面图,图33是图31所示保持工具的俯视图,图34是将图30所示保持工具安装在作为被固定部件的底盘,且保持布线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上述各图中,没有使各部件的厚度或尺寸、扩大或缩小比率等与实际一致。并且,在实施方式4,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符号,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如图30~图34所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4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保持工具1的主要区别在于按压部213、214的构成、抵接部215、216的构成以及设置摇动部234A、234B来代替开关部34。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保持工具4的按压部213包括:位于侧壁32的上部且用于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的按压片251A;在与按压片251A之间具有可插入底盘100的空间,设置在按压片251A的按压方向上,用于支撑底盘100的背面100B的支撑壁252A;以及位于支撑壁252A的下面,且与支撑壁252A之间留有一定距离的下部支撑片253A。
按压片251A从基材11的接触片23的一端连续立设,尤其,如图32所示,具有前端侧比基端侧(基材11侧)更加靠近支撑壁252A的倾斜形状。该按压片251A可以从图32所示的初期状态向前端侧离开支撑壁252A的方向弹性变形,当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由于该弹性还原力,可以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另外,在实施方式4,接触片23的高度高于实施方式1中的接触片的高度,因此,该按压片251A的前端位于与侧壁23大致相同的高度上。此外,该按压片251A与侧壁32之间具有间隔。
支撑壁252A连续形成在侧壁32的上部,以便当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位于底盘100的背面100B侧。该支撑壁252A与侧壁32之间具有间隔。并且,支撑壁252A与按压片251A设置成两者的距离小于底盘100的厚度,当底盘100被插入到按压片251A和支撑壁252A之间时(参照图34),由于弹性还原力,按压片251A按压底盘100的正面100A,背面100B抵接在支撑壁252A上,从而把持底盘100。
下部支撑片253A从基材11的下面朝底盘100的壁部103方向延伸,以便当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位于底盘100的背面100B侧。
此外,按压部214具有与按压部213对称的结构,因此,按压部214的构成要素、即,按压片251B、支撑壁252B、下部支撑片253B具有以按压片251A、支撑壁252A、下部支撑片253A为标准的结构。从而,省略其说明。
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抵接部15相同,抵接部215从侧壁32的基端向远离侧壁32和基材11的斜外方延伸,当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抵接部215的前端与底盘100的阶梯部105抵接。并且,当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抵接部215向抵接部215的前端靠近侧壁32的方向弹性变形,由于该弹性还原力,按压底盘100的壁部103的阶梯部105附近。并且,抵接部215形成为当保持工具4被插入到贯通槽101中时,与接触片23之间形成空隙,以侧壁32的基端为支点,当抵接部215的前端向靠近侧壁32的方向或远离侧壁32的方向弹性变形时,不会受到接触片23的干涉。并且,由于支撑壁252A位于高于抵接部215的上方,所以支撑壁252A也不会干涉抵接部215。
此外,抵接部216具有与抵接部215对称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摇动部234A、234B通过铰链241A、241B连续地形成在侧壁32、33的各自前端上。尤其,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摇动部234A、234B朝与基材11的基板21大致平行且摇动部234A、234B的前端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处于关闭部件保持部的状态。此外,可以在摇动部234A的前端与摇动部234B的前端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也可以使摇动部234A的前端与摇动部234B的前端接触,或者重叠一部分。
从外侧相对上述摇动部234A、234B施加朝向贯通孔31的力量,则摇动部234A、234B通过铰链241A、241B向贯通孔31侧摇动,摇动部234A的前端与摇动部234B的前端之间的间隔(空间)被扩大。此外,从上述被扩大的空间向贯通孔31内插入作为部件的电线150,从而可以将布线150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上。另一方面,例如由被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上的布线150向外侧(图34所示的上方)按压摇动部234A、234B,从贯通孔31侧对摇动部234A、234B施加朝向外侧的力量,则摇动部234A、234B通过铰链241A、241B向外侧摇动,摇动部234A的前端与摇动部234B的前端之间的间隔(空间)被扩大。并且,可以从该空间取出被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的布线150。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摇动部234A、234B来代替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保持工具1的开关部34,从而以通过铰链241A、241B打开或关闭摇动部234A、234B的简单动作,来进行将部件(例如,布线150)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的作业,或者卸下保持在部件保持部12上的部件的作业,可以提高作业性。
Claims (10)
1.一种保持工具,具有对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且至少一部分插入到形成在被固定部件上的贯通槽中,并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被固定部件上,所述保持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所述基材被设置成当被插入到所述贯通槽中时与所述贯通槽的底面相对;
部件保持部,具有形成在所述基材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供所述部件插入的贯通孔,并保持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部件;以及
按压部,相对形成在当被插入到所述贯通槽时与所述基材的所述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两端上,并按压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部件保持部包括:一对侧壁,从所述基材相对立设,且用于划定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开关部,从所述一个侧壁的前端延伸且可装卸地卡合在所述另一个侧壁的前端侧,从而开关所述部件保持部,
其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贯通槽的底面相对立设并划定所述贯通槽的一对壁部具有阶梯部,所述阶梯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突出,且形成为与所述底面大致平行,
在立设于所述基材上的侧壁与所述按压部之间形成抵接部,当被插入到所述贯通槽中时,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阶梯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从所述基材或者所述侧壁的所述基材附近朝远离所述基材部的倾斜方向延伸,所述抵接部的前端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并且按压划定所述被固定部件的贯通槽的一对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包括:按压片,按压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以及支撑壁,与所述按压片之间留有可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间,并且在所述按压片的按压方向设置,用于支撑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
其中,所述支撑壁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片设置成与所述支撑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当在所述按压片与所述支撑壁之间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时,所述按压片朝所述距离变长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弹性还原力,按压所述被固定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包括:第一按压片,按压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以及第二按压片,与所述第一按压片之间留有可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间,与所述第一按压片相对设置,且按压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片以及第二按压片被设置成两者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当在所述第一按压片与第二按压片之间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时,所述第一按压片以及第二按压片分别朝所述距离变长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弹性还原力,按压所述被固定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材上的、与形成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贯通槽的底面相对的面上形成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底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包括:按压片,所述按压片按压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个面;以及支撑壁,所述支撑壁与所述按压片之间留有可插入所述被固定部件的空间,并且在所述按压片的按压方向设置,用于支撑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个面,
其中,所述支撑壁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其中,所述抵接部比所述支撑壁更加靠近所述按压片侧。
10.一种保持工具,具有对部件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且至少一部分被插入到形成在被固定部件上的贯通槽中,并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被固定部件上,所述保持工具的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所述基材设置成当被插入到所述贯通槽中时与所述贯通槽的底面相对;
部件保持部,具有形成在所述基材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供所述部件插入的贯通孔,并保持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部件;以及
按压部,相对形成在当被插入到所述贯通槽时与所述基材的所述部件插入方向大致平行的两端上,用于按压位于所述被固定部件的厚度方向的面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部件保持部包括:
一对侧壁,从所述基材相对立设,且用于划定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以及
一对摇动部,可摇动地设置在所述一对侧壁的前端上,
其中,所述各摇动部朝所述各摇动部的前端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通过所述摇动来开关所述部件保持部,
其中,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侧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39102 | 2008-05-28 | ||
JP2008139102 | 2008-05-28 | ||
JP2008329075A JP5364882B2 (ja) | 2008-05-28 | 2008-12-25 | 保持具 |
JP2008-329075 | 2008-12-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92758A true CN101692758A (zh) | 2010-04-07 |
CN101692758B CN101692758B (zh) | 2014-01-29 |
Family
ID=41591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0143.1A Active CN101692758B (zh) | 2008-05-28 | 2009-01-09 | 保持工具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364882B2 (zh) |
CN (1) | CN101692758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42744A (zh) * | 2013-08-08 | 2015-02-11 | 上村工业株式会社 | 夹具及具备该夹具的保持器 |
CN111969507A (zh) * | 2020-08-04 | 2020-11-20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线束卡扣 |
CN115638286A (zh) * | 2022-10-19 | 2023-01-24 | 济南海河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市政道路下潜式管道铺设用辅助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99814B2 (ja) * | 2011-02-15 | 2015-04-1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電線保持構造 |
JP5961828B2 (ja) * | 2012-06-29 | 2016-08-02 |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 固定構造および固定部材 |
JP7279914B2 (ja) * | 2017-04-18 | 2023-05-23 | 株式会社Tjmデザイン | 携帯工具用ホルダ |
JP7387295B2 (ja) * | 2019-05-15 | 2023-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7488751B2 (ja) * | 2020-11-11 | 2024-05-22 | 未来工業株式会社 | 補助台座、その設置構造、及び器具設置構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28478Y2 (ja) * | 1992-02-26 | 1997-03-12 | 品川商工株式会社 | 電線保護具 |
JP2002021831A (ja) * | 2000-07-10 | 2002-01-23 | Takeuchi Kogyo Kk | 装着部品のスナップ構造 |
CN1516786A (zh) * | 2001-06-22 | 2004-07-28 | 纽弗雷公司 | 用于管、电缆或类似物的带有盖的夹子 |
US6923407B2 (en) * | 2002-05-14 | 2005-08-02 | Takeuchi Industrial Co., Ltd. | Fixing tool |
JP3903111B2 (ja) * | 1997-07-31 | 2007-04-11 | 株式会社ニックス | 電線保護具 |
JP3950917B2 (ja) * | 1997-07-31 | 2007-08-01 | 株式会社ニックス | 電気部品保持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90096A (ja) * | 1988-10-17 | 1990-11-29 | Babcock Ind Inc | ケーブル取付構造 |
JPH0275786U (zh) * | 1988-11-29 | 1990-06-11 | ||
JP3116827U (ja) * | 2005-09-16 | 2005-12-22 | オリオン電機株式会社 | 線材保持具 |
-
2008
- 2008-12-25 JP JP2008329075A patent/JP5364882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1-09 CN CN200910000143.1A patent/CN1016927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28478Y2 (ja) * | 1992-02-26 | 1997-03-12 | 品川商工株式会社 | 電線保護具 |
JP3903111B2 (ja) * | 1997-07-31 | 2007-04-11 | 株式会社ニックス | 電線保護具 |
JP3950917B2 (ja) * | 1997-07-31 | 2007-08-01 | 株式会社ニックス | 電気部品保持具 |
JP2002021831A (ja) * | 2000-07-10 | 2002-01-23 | Takeuchi Kogyo Kk | 装着部品のスナップ構造 |
CN1516786A (zh) * | 2001-06-22 | 2004-07-28 | 纽弗雷公司 | 用于管、电缆或类似物的带有盖的夹子 |
US6923407B2 (en) * | 2002-05-14 | 2005-08-02 | Takeuchi Industrial Co., Ltd. | Fixing tool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42744A (zh) * | 2013-08-08 | 2015-02-11 | 上村工业株式会社 | 夹具及具备该夹具的保持器 |
US9822459B2 (en) | 2013-08-08 | 2017-11-21 | C. Uyemura & Co., Ltd. | Clamper and holding jig including same |
CN104342744B (zh) * | 2013-08-08 | 2018-01-02 | 上村工业株式会社 | 夹具及具备该夹具的保持器 |
US10669643B2 (en) | 2013-08-08 | 2020-06-02 | C. Uyemura & Co., Ltd. | Clamper and holding jig including same |
CN111969507A (zh) * | 2020-08-04 | 2020-11-20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线束卡扣 |
CN111969507B (zh) * | 2020-08-04 | 2022-06-07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线束卡扣 |
CN115638286A (zh) * | 2022-10-19 | 2023-01-24 | 济南海河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市政道路下潜式管道铺设用辅助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92758B (zh) | 2014-01-29 |
JP5364882B2 (ja) | 2013-12-11 |
JP2010011723A (ja) | 2010-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92758A (zh) | 保持工具 | |
CN102656375B (zh) | 夹子 | |
US10437291B2 (en) | Engaging mechanism, transmission dock equipped with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20110203081A1 (en) | Two-member assembling structure | |
US7806279B2 (en) | Engagement member for display device | |
US8157230B2 (en) | Shelf support | |
JP4985206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ショート端子 | |
CN103794915A (zh) | 电源连接器 | |
US9004804B2 (en) |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attachment unit | |
CN101989446A (zh) | 固态硬盘保护装置 | |
CN102525344A (zh) | 智能吸尘器的全拆装式灰尘盒 | |
CN2630916Y (zh) | 扩充卡固持装置 | |
JP2006190612A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US20070077803A1 (en) | Lateral engaging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4381314B2 (ja) | 筆記ボード | |
JPH09134763A (ja) |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080188113A1 (en) | Two Position Latch Assembly | |
JP3714313B2 (ja) | 下駄箱 | |
US6923668B2 (en) | Lateral engagement structure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3840301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绝缘件 | |
US6343947B1 (en) | Mounting assembly with dual entry cantilever latch | |
CN109960356A (zh) | 固定装置及电子装置 | |
US7510442B2 (en) | Connector | |
CN111629631B (zh) | 配置系统和家具 | |
JP2001242868A (ja) | 譜面立ての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