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8808B -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8808B
CN101678808B CN2009800001162A CN200980000116A CN101678808B CN 101678808 B CN101678808 B CN 101678808B CN 2009800001162 A CN2009800001162 A CN 2009800001162A CN 200980000116 A CN200980000116 A CN 200980000116A CN 101678808 B CN101678808 B CN 101678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ee airbag
gas
steering column
binding clip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0001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8808A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真田晃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78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8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8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8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steering wheels or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获得一种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其即使在由于伸缩功能导致转向管柱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使膝部安全气囊恰当地展开。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具有:被折叠设置在覆盖具有伸缩功能的转向管柱主体(14)的管柱外壳(15)内的膝部安全气囊(42);以及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碰撞时,产生气体的充气装置(40)。膝部安全气囊(42)接受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管柱外壳(15)的安全气囊门(38)打开,并在仪表板(22)与乘员的膝部(K)之间展开。当利用伸缩功能而使转向管柱位于最前侧的状态下从侧面观察时,来自充气装置(40)的气体供给至膝部安全气囊(42)的气体供给口(48)被配置为,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比仪表板(22)更靠后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在转向管柱的管柱外壳内安装了膝部安全气囊组件的乘员保护装置已经为公众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0431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7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文所述的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到适用于具有伸缩功能的转向管柱的情况。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该装置即使在由于伸缩功能而导致转向管柱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恰当地展开。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形态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膝部安全气囊,其用于保护乘员的膝部,且被折叠设置在覆盖具有伸缩功能的转向管柱的管柱外壳内,所述膝部安全气囊通过接受气体供给,从而利用展开压力而使设置于所述管柱外壳上的安全气囊门打开,并在仪表板与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充气装置,其被安装于所述管柱外壳的内侧,并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工作而产生气体。并且,当利用所述伸缩功能而使所述转向管柱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侧的状态下从侧面观察时,用于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至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仪表板更靠后侧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形态,在例如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前方碰撞的情况下而使充气装置工作时,该充气装置将产生气体,该气体通过气体供给口而被供给到膝 部安全气囊中。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膨胀)的同时利用展开压力而将安全气囊门打开,从而在管柱外壳外侧的仪表板与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由此,实现了对乘员膝部的保护。 
在此,在本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中,在由于伸缩功能而使转向管柱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侧的情况(以下,称为收缩状态的情况)下,气体供给口将位于相对于仪表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即乘员的膝部一侧。因此,在收缩状态的情况下,膝部安全气囊(的一部分)不会在仪表板的内侧开始展开。由此,能够在乘员的膝部前(膝部与仪表板的外表面之间)及时地展开膝部安全气囊。 
通过这种方式,在上述形态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中,即使在由于伸缩功能而使转向管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恰当地展开。 
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为,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喷出气体。 
根据上述形态,从而易于在乘员的膝部前(膝部与仪表板的外表面之间)及时地展开膝部安全气囊。 
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充气装置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所述气体供给口为,在所述充气装置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处沿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气体喷出孔。 
根据上述形态,在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相对于转向管柱大致平行)的充气装置的后端部上所设置的气体喷出孔为,用于向膝部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口。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即使在由于伸缩功能而使转向管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恰当地展开。 
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充气装置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其长度方向,且在其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设有气体喷出孔,并且,在所述充气装置上,固定有用于将来自所述气体喷出孔的气体引导到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扩散器,所述气体供给口为,在所述扩散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处沿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气体供给孔。 
根据上述形态,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将从扩散器内通过,并从设置在该扩散器后端部的作为气体供给口的气体供给孔被供给至膝部安全气囊。在本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因此能够将充气装置的接线侧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向配置,从而使充气装置的接线操作变得容易。 
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扩散器从外周侧覆盖该充气装置,以使气体通过形成在所述扩散器与所述充气装置外周面之间的空间并从所述气体喷出孔被引导到所述气体供给孔。 
根据上述形态,从充气装置的外周与扩散器之间的空间中通过且从该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将从设置在扩散器后端部的气体供给口被供给到膝部安全气囊。 
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充气装置以车辆宽度方向为其长度方向的同时,还具有在外周面上开口的气体喷出孔,并且所述充气装置从外周侧被扩散器覆盖,所述扩散器用于将来自该气体喷出孔的气体引导到所述膝部安全气囊,所述气体供给口为,在所述扩散器的内周面与所述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开口端。 
根据上述形态,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将从扩散器内通过,并分别从作为该扩散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开口端的气体供给口被供给到膝部安全气囊中。 
在上述形态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具有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用于限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的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之间,且在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接近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中的上侧紧固夹板。 
根据上述形态,接受气体供给而展开的膝部安全气囊,被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而限制了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展开厚度。由于将其配置为在该展开状态下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口接近于上侧的紧固夹板,因此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的上部及时地展开。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即使在由于伸缩功能而使转向管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恰当地展开。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图2A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在展开前的立体图。 图2B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在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膝部安全气囊的一部分被切除后在展开状态下的后视图。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装置以及扩散器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图8A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装置以及扩散器的立体图。图8B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充气装置以及扩散器的侧视图。图9A为,表示构成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的改变例在展开前的立体图。图9B为,表示构成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的改变例在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4,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并且,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W,分别表示应用了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汽车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首先,对应用了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转向管柱装置12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再对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 
(转向管柱装置的结构)在图1中,用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图示了转向管柱装置12的概要整体结构。如此图所示,转向管柱装置12的结构为,其主要部分包括:转向管柱主体14,其作为本发明中的转向管柱;管柱外壳15,其覆盖该转向管柱主 体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侧;方向盘20,其被配置在转向管柱主体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 
转向管柱装置12中,其转向管柱主体14以前倾的姿态被插通在朝向驾驶员席一侧形成在仪表板22上的开口部24内。该转向管柱装置12通过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等,被仪表板22内被架设于左右前立柱之间的仪表板加固件(省略图示)支承。 
在将该转向管柱装置12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下,将管柱外壳15配置为,其前端侧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仪表板22内,而其剩余的部分以朝向车厢C内突出的状态配置。管柱外壳15被设定为上下双瓣结构。具体而言,管柱外壳15由构成其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的管柱上部外壳16、和管柱下部外壳18形成,并且整体呈筒状。 
转向管柱主体14具有呈大致圆筒状的转向柱管26,且在转向柱管26的轴芯部处,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有转向主轴28。转向主轴28在转向管柱的轴向上被分割成两段,上侧的轴28A与下侧的轴(省略图示)通过花键嵌合进行连接。因此,上侧的轴28A被设定为,相对于下侧的轴,能够在规定行程的范围内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但不能相对旋转。此外,在上侧的轴28A的后端部处,通过螺母结合固定有供驾驶员施加转向力的方向盘20。 
此外,覆盖转向主轴28的转向柱管26,在转向管柱的轴向上被分割成两段(双层管结构),其包括配置在乘员(方向盘20)一侧的内套管30、和配置在与乘员相反一侧(转向齿轮箱一侧)的外套管32。内套管30与外套管32通过花键嵌合形成连接。在该转向柱管26中,外套管32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内套管30的外径,并且,转向柱管26被设定为,在例如乘员朝方向盘20发生二次碰撞时,通过内套管30向外套管32内进行滑动并收缩,从而吸收该二次碰撞时的能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管柱装置12为电动型,在转向管柱主体14的转向柱管26的规定位置上,设置有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由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构成的倾斜机构为,通过使方向盘20围绕与转向管柱轴线正交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转动,从而调节方向盘20的上下位置(高度)的机构。此外,由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构成的伸缩机构为,通过使内套管30相对于外套管32在轴向上滑动(使转向柱管26伸缩),从而调节方向盘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机构。由于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可以适当采用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其具体结构的说明。 
并且,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仪表板22所示的状态为,位于被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侧的方向盘20的相对位置上 的状态。此外,用虚线表示的仪表板22所示的状态为,位于被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后侧的方向盘20的相对位置上的状态。以下,将前者的状态,即方向盘20位于相对于仪表板22的前侧移动极限位置的状态,称为收缩状态。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在上述转向管柱装置12中的转向管柱主体14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处,设置有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其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将会工作。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由以下的主要部分而构成:安全气囊组件36,其通过支架34而被固定配置在内套管30的下方;安全气囊门38,其被形成在构成管柱外壳15下部的管柱下部外壳18上。 
安全气囊组件36具有:充气装置40,被启动而产生气体;膝部安全气囊42,其由该充气装置40供给的气体而被膨胀展开;组件外壳44,其用于收纳这些构件。在俯视观察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并相对于转向管柱主体14大致平行地配置充气装置40。该充气装置40通过由双头螺栓和螺母构成的连接机构46,而与组件外壳44一起被固定在支架34上。由此,将安全气囊组件36的结构设定为,以上述方式被固定于转向管柱主体14的内套管30,并追随于方向盘20的伸缩动作。 
在该状态下,组件外壳4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被卡止在设置于管柱下部外壳18上的前后的肋部50上,且在内套管30的下方收纳有充气装置40和膝部安全气囊42。组件外壳44既可以由例如同时具有挠性和柔软性的布料等构成,也可以由具有较高刚性的金属等构成。 
并且,在被内套管30固定的充气装置40上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处,形成有气体喷出孔48。气体喷出孔48被分别设置在充气装置40的后端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从而使该充气装置40产生的气体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喷出。 
如图1所示,充气装置40被配置为,在收缩的状态下,相对于仪表板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中朝向后方的设计面22A(对于膝部安全气囊42的反作用力面),使气体喷出孔48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即,气体喷出孔48的结构为,不会受制于方向盘20的前后位置,而常时位于比设计面22A更靠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位置。 
膝部安全气囊42为,其至少收纳包括充气装置40中气体喷出孔48的形成部位的部分,并通过从该气体喷出孔48供给的来自充气装置40的气体从而被膨胀展开。因此,气体喷出孔48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供给口。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工作之前,膝部安全气囊42以折叠状态被配置在管柱下部外壳18与支架34之间的组件外壳44内。膝部安全气囊42例如通过折皱折叠、卷折、多爪式折叠(cactus)、或者这些方式中的至少一部分组合的方式被折叠。 
该膝部安全气囊42接受来自充气装置40的气体供给,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该膝部安全气囊42被展开在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与乘员P的两膝部K之间,从而保护该两膝部K。即,膝部安全气囊42以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作为反作用力面而被支承,同时承接两膝部K的移动(抑制其朝向前方的移动)。 
下面对膝部安全气囊42的展开状态进行补充说明,膝部安全气囊42以图2B及图3所示的状态被展开。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膝部安全气囊42的内部,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分离并展开的方式,设置有上下一对的上侧紧固夹板52和下侧紧固夹板54。上侧紧固夹板52和下侧紧固夹板54,分别由在俯视观察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边的大致矩形的布材料构成。上侧紧固夹板52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a,大于下侧紧固夹板54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b(a>b)。由此,膝部安全气囊42被构成为,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上,上部的厚度要大于下部。 
此外,如图4所示,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充气装置40(气体喷出孔48)被配置为,位于展开状态(无负载时的展开结束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42中的上侧紧固夹板52和下侧紧固夹板54之间的中间气囊部42A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40的气体喷出孔48被配置为,在展开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42中的中间气囊部42A内,其所处位置更接近上侧紧固夹板52与下侧紧固夹板54中的上侧紧固夹板52。 
并且,如图4中的箭头G所示,在膝部安全气囊42中相对于中间气囊部42A成为上侧部分的上部气囊部42B、以及相对于中间气囊部42A成为下侧部分的下部气囊部42C,通过在上侧紧固夹板52和下侧紧固夹板54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转弯的气体而膨胀展开。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膝部安全气囊42的结构为,从后视角度观察时,上部气囊部42B与下部气囊部42C相比,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较长。 
如图2A所示,安全气囊门38为,通过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内侧设定规定的破裂线56,从而在气囊膨胀压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破裂并被展开。在本实施方式中,破裂线56是作为凹成槽状的薄壁部而形成的。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门38进行补充说明,安全气囊门38如图2B所示,具有前侧门部38A、后侧门部38B、左侧门部38C、以及右侧门 部38D。如图2A所示,前侧门部38A具有由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和左右一对的下侧前后方向线56B构成的呈大致 
Figure G2009800001162D00081
字状的边缘部,其中,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为,破裂线56A中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于管柱下部外壳18的下壁部的部分;左右一对的下侧前后方向线56B为,从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的两端分别向前方延伸的部分。该前侧门部38A以如下方式被展开,即、以左右一对的下侧前后方向线56B的前端之间作为合叶部,并以图2B所示的形式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下侧向前方折回。如图2A所示,后侧门部38B具有: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第二车辆宽度方向线56C,其以与该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在该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的后方;侧部反U字状线56D,其以大致反U字状被形成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左侧壁部,并连接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及第二车辆宽度方向线56C的左端之间。此外,后侧门部38B具有边缘部,该边缘部被形成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未图示的右侧壁部上,并由从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以及第二车辆宽度方向线56C的右端大致平行地向上方延伸的未图示的右侧线包围而成。并且,后侧门部38B以图2B所示的向右上方折回的方式而被展开。如图2A所示,左侧门部38C被形成为朝向前方开口的大致 
Figure G2009800001162D00082
字状,其由左下侧前后方向线56B、以大致平行于该左下侧前后方向线56B的方式形成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左侧壁部上的上侧线56E、以及侧部反U字状线56D的前边缘部包围而成。该左侧门部38C以如下方式被展开,即,以下侧前后方向线56B与上侧线56E的前端之间作为合叶部,并如图2B所示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左外侧向前方折回。关于右侧门部38D,省略了其在破裂线56中的详细图示,但其与左侧门部38C以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并以如图2B所示的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右外侧向前方折回的方式被展开。 
将以上所说明的安全气囊门38设定为,在收缩状态下,至少后侧门部38B(第一车辆宽度方向线56A、侧部反U字状线56D)位于比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更靠后的位置。安全气囊门38中位于比设计面22A更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分,在展开过程中将其与开口部24的开口边缘部的接触部作为合叶来代替上述的合叶部,从而被展开。 
此外,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通过未图示的作为控制单元的安全气囊ECU来控制充气装置40的启动时机。安全气囊ECU根据例如来自前方碰撞传感器的信号,在判断为检测或预测到应用了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启动充气装置40。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安全气囊ECU根据来自前方碰撞传感器的信号,在判断出检测或预测到应用了该装置的车辆的前方碰撞时,使充气装置40工作。于是,由充气装置40产生大量的气体,该气体从充气装置40的气体喷出孔48向车辆宽度方向吹出,并被供给至膝部安全气囊42内。由此,膝部安全气囊42被膨胀展开,并且当作用于安全气囊门38的膝部安全气囊42的展开压力达到规定值时,管柱下部外壳18将沿着如图2B所示的破裂线56而破裂,从而使安全气囊门38展开。 
于是,膝部安全气囊42在相对于转向管柱装置1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大致沿着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被膨胀展开。由此,被膨胀展开的膝部安全气囊42介于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反作用力面)与乘员P的两膝部K之间,该两膝部K被膝部安全气囊42承接从而受到保护。 
在此,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在收缩状态下,充气装置40的气体喷出孔48,位于比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更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位置上。因此,在本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能够在相对于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的后侧(膝部K一侧)向膝部安全气囊42供给气体。由此,当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在收缩状态下被启动时,膝部安全气囊42(的一部分)不会在仪表板的内侧开始展开。因此,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42在乘员的膝部之前(膝部K与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之间)及时地展开。 
如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即使在由于伸缩功能而使转向柱管26的内套管30的前后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42恰当地展开。换句话说,在本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能够在不受制于由于倾斜/伸缩驱动机构部25导致的安全气囊组件36的前后位置变化的条件下,使膝部安全气囊42恰当地展开。 
此外,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在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充气装置4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处,设置有气体喷出孔48。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即使在收缩状态下也能够将气体喷出孔48配置在相对于设计面22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结构。并且,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所谓纵置的充气装置40,例如在被应用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较短的转向管柱装置12时,具有不会干扰未图示的转向角限止装置等而能进行配置的优点。 
而且,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气体喷出孔48的结构为,位于膝部安全气囊42的中间气囊部42A内,且更接近于上侧紧固夹板52与下侧紧固夹板54中的上侧紧固夹板52。因此,能够更加及时地展开膝部安全气囊42的上部,其被展开于标准体格的乘员或体型较大乘员的膝部K的前方。 
(其他的实施方式)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前文出现过的结构基本相同的部件、部分,有时会使用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或前文出现过的结构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以及图示。 
(第二实施方式)在图5中,以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表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如该图所示,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具有在前端部设置气体喷出孔48的充气装置62,用来代替在后端部设置气体喷出孔48的充气装置40,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不同。 
具体而言,充气装置62如图6所示,通过被形成为筒状的作为整流部件的扩散器64,从外周侧覆盖包括开口于外周面上的气体喷出孔48的设置部位的部分。该充气装置62与扩散器64为,其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气体喷出孔48的前方)部分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以气密状态被粘接在一起,并且其相互之间形成有气体流道。并且,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中,在扩散器64的后端附近即后侧处的与充气装置62的粘接部的正前方,形成有作为气体供给口的气体供给孔65。 
扩散器64的气体供给孔65,被形成在扩散器6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朝向该车辆宽度方向。即、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中,从气体喷出孔48喷射的充气装置62的气体,被引导到扩散器64(与充气装置62之间)并到达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再从左右的气体供给孔65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喷出。 
膝部安全气囊42至少收纳包括扩散器64中气体供给孔65的形成部位的部分,并通过从该气体供给孔65提供的来自充气装置62的气体,被膨胀展开。因此,气体供给孔65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供给口。并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构成连接机构46的双头螺栓被设置在扩散器64上。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的其他结构,与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基本上也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从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中,由于能够将充气装置62配置为,使气体喷出孔48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因此如图6所示,能够使作为充气装置62的接线部即连接器部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因此,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中,当实施对于充气装置62的接线操作时,只需将对方的连接器66插入朝向车厢C一侧的充气装置62的连接器部62A即可,从而使接线操作变得十分容易。此外,例如在连接器部62A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结构中,为了提高上述的接线操作性,有时会使用从充气装置62的连接器部62A向后方延伸设置的辅助线。而在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60中,可以不再需要这种辅助线(在不依赖于辅助线的条件下使接线操作变得容易)。 
(第三实施方式)在图7中,以一部分被切除后的侧视图表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70。如该图所示,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70具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充气装置72,用来代替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充气装置40,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不同。 
具体而言,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充气装置72为,利用被形成为筒状的作为整流部件的扩散器74,从外周侧覆盖包括开口于外周面上的气体喷出孔48的设置部位的部分。即、扩散器74覆盖被形成在充气装置72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气体喷出孔48(的全部设置范围),并且其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作为开口端74A。由此,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70的结构被设定为,从气体喷出孔48喷射的气体被扩散器74整流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气流,并分别从左右的开口端74A喷出。 
膝部安全气囊42收纳有全部的充气装置72以及扩散器74,并通过从扩散器74的两开口端74A供给来自充气装置72的气体,从而被膨胀展开。因此,扩散器74的两开口端74A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供给口。并且,如图8B所示,构成连接机构46的双头螺栓46A被设置在扩散器74上。扩散器74在其周方向的多个位置上被铆接,从而构成了与充气装置72的外周抵接的铆接部74B,通过该多个铆接部74B使扩散器74被固定在充气装置72上。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70的其他结构,与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70,基本上也能够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从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并且,虽然在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具有安全气囊门38结构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具有例如图9A及图9B所示的改变例中的安全气囊门80的结构。安全气囊门80具有与前侧门部38A、左侧门部38C、右侧门部38D的结构基本相同的前侧门部80A、左侧门部80C、右侧门部80D。该安全气囊门80具有用于代替后侧门部38B的后侧门部80B,该后侧门部80B以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下侧略向后方折回的方式而被展开。不设置第二车辆宽度方向线56C,而通过在管柱下部外壳18的侧壁部上形成与侧部反U字状线56D对称的侧部反U字状线,从而能构成安全气囊门80的后侧门部80B。在该结构中,后侧门部80B以左右的侧部反U字状线56D的后下端部之间(相当于第二车辆宽度方向线56C的设置部位的部分)作为合叶部而被展开。 
此外,本发明中的安全气囊门,并不仅限于四瓣结构的安全气囊门38、80。因此,例如也可以采用,6瓣结构等其他的分割结构的安全气囊门38。而且,例如安全气囊门38,也可以作为对形成于管柱下部外壳18上的孔进行堵塞的单独的壳的结构,用来代替一体地形成于管柱下部外壳18上的结构。并且,优选具有,不受限于安全气囊门的形态,如后侧门部38B这种在相对于仪表板22的设计面22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被展开的门部。 

Claims (11)

1.一种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膝部安全气囊,其用于保护乘员的膝部,且被折叠设置在覆盖具有伸缩功能的转向管柱的管柱外壳内,在所述转向管柱通过所述伸缩功能而位于最前侧的状态下,从侧面观察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一部分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比仪表板更靠前侧的位置上,所述膝部安全气囊通过接受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而使设置于所述管柱外壳内的安全气囊门打开,并在所述仪表板与乘员的膝部之间展开;
充气装置,其被安装于所述管柱外壳的内侧,并在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工作而产生气体,
并且,当所述转向管柱利用所述伸缩功能而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最前侧的状态下从侧面观察时,用于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至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仪表板更靠后侧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为,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喷出气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所述充气装置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其长度方向,所述气体供给口为,在所述充气装置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气体喷出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充气装置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其长度方向,且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设有气体喷出孔,
并且,在所述充气装置上固定有将来自所述气体喷出孔的气体导入到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扩散器,
所述气体供给口为,在所述扩散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开口的气体供给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所述扩散器从外周侧覆盖所述充气装置,以使气体通过形成在所述扩散器与该充气装置外周面之间的空间而从所述气体喷出孔被引导至所述气体供给孔。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充气装置以车辆宽度方向为其长度方向,并具有开口在外周面上的气体喷出孔,并且所述充气装置从外周侧被扩散器覆盖,所述扩散器用于将来自该气体喷出孔的气体引导至所述膝部安全气囊,
所述气体供给口为,形成在所述扩散器的内周面与所述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开口端。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具有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用于限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的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之间,且在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接近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中的上侧紧固夹板。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具有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用于限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的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之间,且在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接近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中的上侧紧固夹板。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具有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用于限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的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之间,且在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接近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中的上侧紧固夹板。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具有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用于限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的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之间,且在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接近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中的上侧紧固夹板。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具有上下一对的紧固夹板,用于限制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所述气体供给口被配置在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内的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之间,且在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下接近所述一对紧固夹板中的上侧紧固夹板。
CN2009800001162A 2008-03-12 2009-02-17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1678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62662/2008 2008-03-12
JP2008062662A JP4420121B2 (ja) 2008-03-12 2008-03-12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PCT/JP2009/052638 WO2009113365A1 (ja) 2008-03-12 2009-02-17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8808A CN101678808A (zh) 2010-03-24
CN101678808B true CN101678808B (zh) 2012-06-27

Family

ID=41065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0001162A Active CN101678808B (zh) 2008-03-12 2009-02-17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20828B2 (zh)
EP (1) EP2253514B1 (zh)
JP (1) JP4420121B2 (zh)
CN (1) CN101678808B (zh)
WO (1) WO20091133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9463B2 (ja) * 2006-10-31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91574B2 (ja) * 2008-08-06 2010-1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30194B4 (de) * 2010-06-17 2018-06-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nieairbaganordnung für Fahrzeuge
EP2767443A4 (en) * 2011-10-11 2015-05-20 Toyota Motor Co Ltd INFLATABLE AIR SAFETY CUSHION DEVICE FOR KNEES FOR VEHICLES
KR101627125B1 (ko) * 2013-04-19 2016-06-14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무릎 에어백 장치 및 그것의 에어백 폴딩방법
JP6413934B2 (ja) * 2015-06-03 2018-10-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JP6911629B2 (ja) * 2017-08-21 2021-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ニー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7087814B2 (ja) *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DE102019208417A1 (de) * 2019-06-11 2020-12-17 Audi Ag Bein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 Insassenschutzsystem eines Fahrzeugs
DE102019121361A1 (de) * 2019-08-07 2021-02-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neinheit eines Fahrzeugs mit Aufprallkisse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0901A (en) * 1994-05-27 1996-11-05 Trw Repa Gmbh Occupant restraining system for the driver's side of a vehicle
DE10250405A1 (de) * 2001-10-31 2003-05-15 Trw Repa Gmbh Knie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8201B2 (ja) * 1995-06-02 2008-12-17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半導体装置
JPH09104317A (ja) 1995-10-09 1997-04-2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乗員保護装置
DE29807424U1 (de) * 1998-04-23 1998-08-27 Trw Repa Gmbh Knieschutz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insassen
US6170871B1 (en) * 1998-06-24 2001-01-09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Inflatable trim panel assembly for safety restraint systems
US6299200B1 (en) * 2000-07-18 2001-10-09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impact air bag module with shroud
JP2002037003A (ja) 2000-07-21 2002-02-06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752417B2 (en) * 2001-05-21 2004-06-22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6945557B2 (en) 2001-11-09 2005-09-20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3807317B2 (ja) 2002-01-31 2006-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131286C1 (de) * 2001-06-28 2002-11-21 Breed Automotive Tech Gaszufuhrleitung für ein Airbagmodul
JP2003054352A (ja) * 2001-08-10 2003-02-26 Takata Corp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JP2005053440A (ja) * 2003-08-07 2005-03-03 Daicel Chem Ind Ltd インフレータ
EP1531098B1 (de) * 2003-11-13 2018-09-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 subsidary of Ford Motor Company Airbag
US7377541B2 (en) * 2004-01-14 2008-05-27 Takata Corporation Leg-pro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occupant
JP4379410B2 (ja) * 2005-11-09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42440B2 (en) * 2005-12-22 2011-05-17 Autoliv Asp, Inc. Channel and diffuser airbag
JP2007203937A (ja) * 2006-02-03 2007-08-16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76522A (ja) * 2006-04-03 2007-10-25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32932B2 (ja) 2006-05-09 2010-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の展開方法
JP4386910B2 (ja) 2006-09-29 2009-1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79463B2 (ja) 2006-10-31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08884B2 (ja) 2006-10-31 2010-02-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5221B2 (ja) * 2006-11-02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35224B2 (ja) 2006-11-09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22111A (ja) 2007-03-14 2008-09-25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190698B1 (en) * 2007-08-27 2014-01-2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Knee airbag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0901A (en) * 1994-05-27 1996-11-05 Trw Repa Gmbh Occupant restraining system for the driver's side of a vehicle
DE10250405A1 (de) * 2001-10-31 2003-05-15 Trw Repa Gmbh Knie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53514A4 (en) 2012-10-24
WO2009113365A1 (ja) 2009-09-17
JP2009214809A (ja) 2009-09-24
US8220828B2 (en) 2012-07-17
EP2253514A1 (en) 2010-11-24
CN101678808A (zh) 2010-03-24
US20100295279A1 (en) 2010-11-25
EP2253514B1 (en) 2014-01-15
JP4420121B2 (ja) 2010-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8808B (zh) 附带于转向管柱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US6715789B2 (en)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4477648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6752417B2 (en)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7841621B2 (en) Tether guided inflatable sail panel
JP4332183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車両への組付方法
CN105905062B (zh) 气囊装置
JP5033174B2 (ja) 自動車乗員拘束装置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21155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35724B2 (en) Passenger protection apparatus
EP1954534B1 (en) Airbag system
JP2009531216A5 (zh)
JP5060351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927747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6194802B2 (ja) フード付け車両用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JP2001063511A (ja)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3690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60682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48647B2 (en)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magnitude of a pressure wave during deployment of an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KR100737563B1 (ko) 차량의 후방 필라 보강 구조
JP2006088923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非乗員保護装置
JP4935686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60016404A (ko)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JP200918464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315589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