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5092B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5092B
CN101655092B CN 200910166291 CN200910166291A CN101655092B CN 101655092 B CN101655092 B CN 101655092B CN 200910166291 CN200910166291 CN 200910166291 CN 200910166291 A CN200910166291 A CN 200910166291A CN 101655092 B CN101655092 B CN 101655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drainage hole
drain passage
refrigeran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6629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5092A (zh
Inventor
小林和男
佐藤真一
犬饲均
铃木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55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5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5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50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壳体、分隔构件、油分离器以及储油室。油分离器包括外壳、油分离室、油分离管以及排油孔,排油孔的第一端通入油分离室的底部中而其第二端通往外壳的外部。储油室形成在油分离器外部。还设有用于使排油孔与储油室连通的排油通道。排油通道的第一端连接至排油孔的第二端。排油通道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排出口通入储油室中并定位在排油孔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排油通道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油分离器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8259公开了一种叶片旋转式压缩机。该压缩机具有壳体,壳体中容置有气缸(气缸体)。气缸的两端连接至前侧体(前侧板)和后侧体(后侧板),并且气缸中具有转子,转子具有多个叶片。由这些叶片和相对的侧板在气缸中形成压缩腔。转子和叶片旋转以压缩压缩腔中的制冷剂气体。
壳体中形成有排放室(排放区域),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气体排放到排放室中,后侧体上安装有用于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润滑油的旋流体(油分离器)。旋流体包括主体,主体中形成有圆柱状空间(油分离腔),制冷剂气体在该空间中旋转,并且该空间由主体的圆柱形内表面和从该圆柱形内壁表面连续地延伸的底壁表面围绕。旋流体还包括圆筒状气体排放管(油分离管),该圆筒状气体排放管设置在圆柱状空间中,用于使从入口引入主体中的制冷剂气体在气缸体中涡旋流动。该排放管在其顶部处具有开口,离心分离出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经该开口排出主体。
旋流体的主体在其底部具有排油孔,圆柱状空间中的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的润滑油经该排油孔排入排放室(储油室)的底部中。排油孔在旋流体的主体中形成为使得排油孔的位于排放室侧部上的开口定位成低于储存在排放室底部中的润滑油的水平面,并且使得排油孔的面对圆柱状空间的相对的开口的下端部定位在圆柱状空间的底壁表面以下。而且,排油孔在旋流体的主体中形成为使得制冷剂的油经排油孔排放的方向相对于储存在排放室中的润滑油的顶面具有水平分量。在后侧体中形成有油通道,用于将储存在排放室中的润滑油引导到压缩机的滑动部件和背压空间。
引入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中的制冷剂气体沿主体的圆柱形内表面呈螺旋形下流。润滑油在主体的圆柱形内表面上与制冷剂气体离心分离,并且分离后的润滑油溅射在底壁表面上然后流过排油孔,从而排入排放室中。圆柱状空间中的分离出润滑油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气体排放管的下开口在气体排放管中向上流动并经气体排放管的上开口排入排放室中。然后,制冷剂气体被排出叶片旋转式压缩机。
在以上文献中公开的叶片旋转式压缩机中,当在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中高速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经排油孔流入排放室中时,储存在排放室中的润滑油被流入排放室中的制冷剂气体喷出。因此,储存在排放室中的润滑油量减少,并且相应地,排放室中的润滑油的液位下降。当排放室中的润滑油的液位因此而降低时,如果排放室中的润滑油的液位因压缩机的振动而发生变化,制冷剂气体就会经油通道流动然后流入压缩腔。为了预防这种情形,可以增大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的体积,以便降低制冷剂气体在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中的流速。但是,如果增大旋流体的圆柱状空间的体积,则会使旋流体本身更大,进而增大叶片旋转式压缩机本体的尺寸。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将润滑油从储油室中喷出而不增大压缩机尺寸的压缩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压缩机包括壳体、分隔构件、油分离器以及储油室。分隔构件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成压缩单元和排放区域,由压缩单元压缩过的制冷剂气体排放到排放区域。油分离器分离从压缩单元排出的制冷器气体中所包含的润滑油,并且油分离器容置在排放区域中。油分离器包括外壳、油分离室、油分离管以及排油孔。外壳呈圆筒形状。油分离室形成在外壳中。油分离管在油分离室的顶部竖直地延伸。排油孔的第一端通入油分离室的底部,而排油孔的第二端通往外壳的外部。储油室在排放区域中形成于油分离器的外部。还设有用于使排油孔与储油室连通的排油通道。排油通道的第一端连接至排油孔的第二端。排油通道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排出口形成为通入储油室中并定位在排油孔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排油通道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原理进行的示例性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对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横向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横向剖视图,其中示出压缩机的油分离器和排油通道;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排油通道的横向剖视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排油通道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3描述本发明的压缩机,具体为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叶片式压缩机。在以下描述中,以图1中的双箭头Y1指示叶片式压缩机的前后,并以图1中的双箭头Y2指示安装在车辆中的压缩机的顶部和底部。
参见图1,叶片式压缩机10具有壳体H,壳体H包括后壳体11和连接于后壳体11的一个端面或前端面的前壳体12。如图3所示,后壳体11与前壳体12通过多个螺栓B紧固在一起。如图2所示,后壳体11中容置有气缸体13,气缸体13具有圆柱形外表面和椭圆形内表面。
后壳体11中具有前侧板14和作为分隔构件的后侧板15,前侧板14固定在气缸体13的一个端面或前端面上,后侧板15固定在气缸体13的另一个端面或后端面上。由气缸体13的外周表面、后壳体11的面对气缸体13外周表面的内周表面以及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的面对气缸体13的第一端面14A、15A限定出排放空间DA。前侧板14的面对气缸体13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前凹进从而形成背压槽14H,而后侧板15的面对气缸体13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后凹进从而形成背压槽15H。
转轴17延伸穿过气缸体13并由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圆筒状转子18固定地安装至转轴17从而与转轴17一起在气缸体13内旋转。参见图2,转子18中形成有多个径向叶片插槽18A,用于在其中容置叶片20以便允许叶片20进出叶片插槽18A。润滑油供给至叶片插槽18A。每个叶片插槽18A在转子18中形成为其一端或其前端与前侧板14的背压槽14H连通,而其另一端或其后端与后侧板15的背压槽15H连通。
在叶片式压缩机10的操作中,当转轴17驱动转子18旋转时,每个叶片20的外端部与气缸体13的内周表面保持接触,因此转子18的外周表面、气缸体13的内周表面、两个相邻叶片20以及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形成了压缩腔21。在叶片式压缩机10中,压缩腔21的体积随着转子18的旋转方向逐渐增大的阶段为吸气冲程,而其体积随着转子18的旋转方向逐渐减小的阶段为压缩冲程。后壳体11、气缸体13、前侧板14和后侧板15、转轴17、转子18以及叶片20形成叶片式压缩机10的压缩单元C。
如图1所示,在前壳体12中位于其顶部处形成有入口24以及与入口24连通的吸入空间SA。前侧板14具有形成为与吸入空间SA连通的一对吸入口14B。气缸体13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贯穿的一对吸入通道13B。在叶片式压缩机10的吸气冲程中,压缩腔21与吸入空间SA经吸入口14B和吸入通道13B彼此连通。
参见图2,气缸体13的相对的侧部凹入或凹进从而形成排放室13D。因此,一对排放室13D分别由位于气缸体13的外周中的凹入部形成并形成排放空间DA的一部分。
气缸体13的用于排放室13D的每个凹入部均具有从气缸体13的外周表面向内径向延伸的阶梯形表面13F和垂直于阶梯形表面13F延伸至气缸体13的外周表面的装配表面13G。因此,排放室13D由阶梯形表面13F、装配表面13G、前侧板14的第一端面14A和后侧板15的第一端面15A以及后壳体11的内周表面形成。图2左侧的排放室13D形成为使得其阶梯形表面13F位于其装配表面13G上方。图2右侧的另一个排放室13D形成为使得其阶梯形表面13F位于其装配表面13G下方。
在气缸体13的每个装配表面13G中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排放室13D(排放空间DA)与压缩腔21之间连通的排出孔13A。可通过安装于装配表面13G的排放阀打开排出孔13A。在压缩腔21中受到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打开排放阀22并经排出孔13A排入排放室13D(排放空间DA)中。
如图1所示,通过后侧板15在后壳体11中形成排放区域30。也就是说,后壳体11内的空间被后侧板15分隔成压缩单元C和排放区域30。排放区域30由后侧板15的另一个端面或第二端面15B与后壳体11的内表面形成。第二端面15B定位在后侧板15的沿后侧板15的厚度方向与第一端面15A相对的一侧。
如图1所示,后侧板15的第二端面15B上具有向后凸出并具有预定厚度的加厚部15C。如图3所示,在加厚部15C中形成有一对排放通道15E。每个排放通道15E均由长槽15F和节流阀15G形成,其中长槽15E形成在后侧板15的加厚部15C的后端面中,节流阀15G沿轴向延伸穿过后侧板15并且在其一端或底端处与长槽15F连接。节流阀15G具有圆形横截面。节流阀15G的一端或前端通入排放室13D从而与排放空间DA连通,并且其另一端或后端通入槽15F的底端。
如图1所示,节流阀15G在后侧板中形成为定位在后侧板的竖向中央处并以其前端面对排出孔13A(排放室13D)。因此,节流阀15G并非设在后侧板15的底部中。从排放空间DA经通入排放室13D的排放通道15E流入排放区域30中的制冷剂气体在排放通道15E的节流阀15G处被节流,使得制冷剂气体的压力降低。这种制冷剂气体所流入的排放区域30具有比排放空间DA低的压力,并且相对于制冷剂气体的流向位于排放空间DA的下游。在后侧板15的加厚部15C中形成有供油通道15D,其从加厚部15C的底端沿径向朝转轴17延伸然后沿径向绕转轴17朝背压槽15H延伸。
叶片式压缩机10具有形成在排放区域30中的用于分离制冷剂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的油分离器40。油分离器40具有与排放区域30大致相同的低压。在油分离器40外部的排放区域30中形成有储油室31。
如图3所示,油分离器40具有带有孔41B的连结部41,螺栓V插入孔41B中。通过将插入孔41B的螺栓V拧紧到加厚部15C中而将油分离器40固定地连接至后侧板15的加厚部15C,使得排放通道15E被油分离器40的连结部41覆盖。
油分离器40还包括圆筒状外壳42、油分离室43以及油分离管44。圆筒状外壳42与连结部41一体形成并在排放区域30中竖向延伸。油分离室43在外壳42中形成为底部封闭而顶部开口的圆筒形状,并在外壳42中竖向延伸。油分离管44形成为竖向延伸且固定装配至油分离室43顶部的圆筒形状。连结部41具有一对连通通道41A,连通通道在其一端处开口从而面对油分离管44的外周表面,而在其另一端处或在排放通道15E的顶端处与排放通道15E连通。
如图3所示,连结部41具有与其一体形成的折流板42D,折流板位于外壳42的相对侧上并从连结部41远离外壳42向下朝外侧延伸。折流板42D用作冲撞构件。折流板42D设在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上方。油分离器40具有位于外壳顶部处的排气口42A,油分离管44中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经该排气口排出叶片式压缩机10,例如流入叶片式压缩机10所连入的外部制冷剂回路中。
外壳42在其底部处具有排油孔42B,储存在油分离室43中的润滑油经该排油孔排出油分离室。排油孔42B的一端或第一端通入油分离室43的底部中,而另一端或第二端定位在与油分离室43的底表面基本相同的水平面上。排油孔42B如图3中由其轴线L1所指示的那样水平延伸。
在外壳42中的油分离室43的底部处设有作为网构件的金属丝网46。金属丝网46形成为圆筒形状以遮挡外壳42的位于油分离室43的底部处的整个内周表面以及排油孔的在其第一端的开口或在油分离室43的开口。金属丝网46通过任意适合的装置固定至油分离室43以防止金属丝网46转动。
圆筒状通道形成构件45连接至油分离器40中的外壳42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并从外壳42的底端竖直向上延伸。通道形成构件45与外壳42连接使得通道形成构件45的顶端与油分离管44的底端基本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上。
通道形成构件45中形成有排油通道50,排油通道50大体呈L形并与排油孔42B连通。排油通道50的一端或第一端通往排油孔42B的第二端,而其另一端或第二端通入储油室31。排油通道50具有形成为与排油孔42B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一通道51和形成为垂直于第一通道51延伸的第二通道52。
第一通道51在排油通道50中形成为进行水平延伸,使得其轴线L2与排油孔42B的轴线L1彼此重合。第一通道51的横截面面积与排油孔42B的横截面面积基本相同。第二通道52在排油通道50中形成为使得其轴线L3垂直于第一通道51的轴线L2和排油孔42B的轴线L1。因此,第二通道52从第一通道51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第二通道52具有形成在其顶端或形成在排油通道50的第二端部处的排出口53,油分离室43中的润滑油经排出口53流入储油室31中。排油通道50的第二通道52竖直向上延伸成使得排出口53定位在排油孔42B的第一端上方。
排油通道50的第二通道52的紧邻其排出口53的部分向上逐渐变细从而形成节流阀50B。排油通道50形成为使得排出口53邻近折流板42D定位。换而言之,排油通道50(通道形成构件45)邻近折流板42D形成使得从排出口53流出的制冷剂气体冲撞在折流板42D上。
下面将描述叶片式压缩机10的操作。在叶片压缩机10的操作中,当驱动转轴17从而使转子18和叶片20旋转时,制冷剂气体从吸入空间SA经成对的吸入口14B和吸入通道13B流入压缩腔21中,此时处于吸气冲程。在压缩冲程中,流入压缩腔21中的制冷剂气体因压缩腔21的体积减小而被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腔21经排出孔13A排入排放室13D中。
排出排放室13D中的制冷剂气体因流经节流阀15G而被节流然后流入槽15F中。制冷剂气体从槽15F经连通通道41A流入油分离器40。然后,制冷剂气体喷射在油分离管44的外周表面上并在于油分离管44的外周表面与外壳42的内周表面之间涡旋流动的同时被引入油分离室43的底部中。润滑油被离心分离出涡旋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然后滴落到油分离室43的底部。从中分离出润滑油的部分制冷剂气体在油分离管44中向上流动并经排气口42A排出叶片式压缩机10,例如排入外部制冷剂回路。
流向油分离室43的底部的制冷剂气体沿金属丝网46和外壳42的内周表面涡旋,使得润滑油粘附至金属丝网46。因此,润滑油被分离出制冷剂气体,并且分离出的润滑油滴落到油分离室43的底部。冲撞在金属丝网46上的制冷剂气体的涡旋速度降低。
与排油孔42B连通的排油通道50形成为从排油孔42B水平延伸然后竖直向上延伸,使得排出口53在排油孔42B的第一端上方开口。因此,润滑油储存在油分离室43的底部和排油孔42B中。在这种状态下,在油分离室43的底部和排油孔42B中制冷剂气体与润滑油混合,使得制冷剂气体以泡沫的形式混在润滑油中。
储存在油分离室43的底部中的润滑油穿过金属丝网46和排油孔42B流入第一通道51中。由于金属丝网46的节流作用,使得润滑油中的泡沫状制冷剂气体无法通过金属丝网46,因此将泡沫状制冷剂气体从润滑油中分离出来。润滑油沿第一通道51的轴线L2水平流动,然后沿第二通道52的轴线L3竖直向上流动并被引至高于排油孔42B的位置。然后,经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53将润滑油引入储油室31中并储存在储油室31中。当润滑油流过排出口53时,润滑油中的泡沫状的制冷剂气体无法通过节流阀50B。因而可以提高流过排出口53的润滑油的纯度。
冲撞到储存在油分离室43的底部中的润滑油上的制冷剂气体水平地流过排油孔42B然后流入排油通道50中。排油通道50中的制冷剂气体水平流过第一通道51然后经第二通道52竖向流动,因此制冷剂气体的流速逐渐减小。因而,排入储油室31中的是流速比在油分离室43中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速小的制冷剂气体。因为,排出53向上开口,所以从排出口53流出的制冷剂气体几乎不会直接冲撞在储存于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上。折流板42D沿制冷剂气体从排出口53流出的方向设在储油室31中,因此从排出口53流出的制冷剂气体冲撞在折流板42D上。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被分离出制冷剂气体并滴落到储油室31。
储存在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经供油通道15D供给至叶片式压缩机10的叶片插槽18A和各种滑动部件,从而使它们润滑。
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包括带有形成用于排放润滑油的排油孔42B的油分离室43的叶片式压缩机10中,排油通道50由第一通道51和第二通道52形成。第一通道从排油孔42B水平延伸从而与排油孔42B的第二端连通,而第二通道52从第一通道51竖直向上延伸。与例如排油通道50不与排油孔42B连通进而流过排油孔42B的制冷剂气体直接排入储油室31中而不向上流动的情况相比,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气体从油分离室43流至储油室31的距离因排油通道50的长度而变得更长。因而,排入储油室31中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速小于油分离室43中流动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速。经排油孔42B排入储油室31中的制冷剂气体很难使储存在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喷出,因此防止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的液位降低。所以,可以将储油室31中的紧邻供油通道15D的润滑油的液位保持成高到供油通道15D被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封住,从而防止制冷剂气体进入供油通道15D中。这样可防止制冷剂气体从供油通道15D经背压槽14H、15H供给至叶片插槽18A,并且可防止制冷剂气体流入压缩腔21和吸入空间SA中。
(2)如上所述,形成在油分离器40中的排油通道50减小了制冷剂气体的流速,使得无需在油分离室43中减小制冷剂气体的流速。因此,无需为了减小制冷剂气体的流速而将油分离器40的外壳42的体积制得很大,并且能够在不使油分离器40进而叶片式压缩机的尺寸很大的情况下防止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喷出。
(3)排油通道50包括水平的第一通道51和从第一通道51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通道52,并且第二通道52的排出口53高于排油孔42B的第二端定位。润滑油可以在排油通道50与排油孔42B连通的情况下储存在油分离室43和排油孔42B中,而不允许油分离室43中的润滑油直接流入储油室31中。所以,排油孔42B被润滑油封住,并且防止油分离室43中的制冷剂气体直接冲撞到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上。因此,防止储油室31中的润滑油喷出。
(4)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53与油分离器40的油分离管44的底端基本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上。在油分离管44的底端上侧在油分离管44中涡旋流动的制冷剂气体向下迫压位于油分离管44下方的油分离室43中的润滑油,并且润滑油可在油分离室43中储存至油分离管44的底端所处的水平面。由于将排出口53定位在与油分离管44的底端相同的水平面,因此油分离室43中可以充分地储存润滑油。
通道形成构件45连接至外壳42,使得折流板42D紧邻排出口53定位。折流板42D位于制冷剂气体从排出口53流往的位置处。使从排出口53流出的制冷剂气体冲撞在折流板42D上,从而将润滑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因此,可以提高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润滑油的效率。
(6)当润滑油从排出口53流出时,设在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53处的节流阀50B从润滑油中分离泡沫状制冷剂气体,使得能够从排出口53排出纯度相对较高或制冷剂气体含量相对较低的润滑油。
(7)设在油分离室43底部处从而覆盖排油孔42B的金属丝网46减小了油分离室43中循环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速。因而,能够减小从排油孔42B中流过并从排油通道50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速。
(8)金属丝网46从自油分离室43穿过金属丝网46流动的润滑油中分离泡沫状制冷剂气体。因而,从排出口53流出的润滑油纯度相对较高或制冷剂气体含量相对较低。
下面将参照图4描述本发明的叶片式压缩机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部件,并且将省略对这些元件或部件的描述。
如图4所示,排油孔42B形成在油分离器40的外壳42中。叶片式压缩机10具有由形成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部上的槽形凹入部提供的排油通道60,该排油通道连接至连结部41并与排油孔42B的第二端连通。排油通道60由加厚部15C与连结部41所形成金属密封装置遮挡。
排油通道60形成为使得其轴线L4从其一端或第一端竖直向上延伸然后朝油分离器40的连结部41的外围倾斜延伸。排油通道60的另一端或第二端具有排出口60A,排出口60A经由形成在加厚部15C中的连接至连结部41的凹入部通往储油室31。排油通道60在其第二端处具有节流阀60B,并且在紧邻螺栓B的位置处开口,其中螺栓B定位成使得从排出口60A流出制冷剂气体冲撞在螺栓B上。
因此,除了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1)至(4)以及(6)至(8)的效果之外,第二优选实施方式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加厚部15C的后端面的一部分凹进并且加厚部15C与连结部41彼此连接,由此形成排油通道60。因此,在制造后侧板15时,可以通过模铸法在加厚部15C中形成排油通道60。所以,排油通道60的生产成本进而叶片式压缩机10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
(10)排油通道60由形成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面上的槽形凹入部提供使得从排油通道60的排出口60A流出的制冷剂气体冲撞在螺栓B上。因而,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润滑油。
下面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叶片式压缩机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在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部件,并且将省略对这些元件或部件的描述。
如图5所示,油分离器40通过衬垫G连结至加厚部15C的后端面。排油孔42B形成在油分离器40的外壳42中。排油通道70形成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面与面对加厚部15C的衬垫G之间,用于与排油孔42B的第二端连通。换而言之,通过将加厚部15C与油分离器40经由衬垫G连接在一起而形成排油通道70。衬垫G的面对加厚部15C的表面的一部分具有槽形凹入部,由此形成排油通道70。
排油通道70形成为使得其轴线L5从其一端或第一端竖直向上延伸然后朝油分离器40的连结部41的外围倾斜延伸。形成在排油通道70的另一端或第二端的排出口70A经由形成在衬垫G的面对加厚部15C的后端面的表面上的凹入部通入储油室31中。排油通道70在其第二端处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节流阀70B。排油通道70的第二端在紧邻螺栓B的位置处开口,使得螺栓B沿制冷剂气体从排出口70A流出的方向定位。
因此,除了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1)至(4)以及(6)至(8)的效果之外,第三优选实施方式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1)衬垫G具有槽形凹入部以形成排油通道70。螺栓B定位在来自排出口70A的制冷剂气体流向的位置处。使从排出口70A流出的制冷剂气体与螺栓B对撞,由此将润滑油从制冷剂气体中分离。因而,能够提高从制冷剂气体分离润滑油的效率。
衬垫G插置在加厚部15C的后端面与油分离器40之间,用于防止制冷剂气体和润滑油泄漏出排油通道70而流动。仅通过在衬垫G中制出凹入部就形成排油通道70,因此降低排油通道70的制造成本。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改型。
在本发明的每一个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去掉用作网构件的金属丝网46。可替代地,根据优选实施方式设在油分离室43中的网构件可由树脂制成。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排油通道50、60和70可以去掉节流阀50B、60B和70B。
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折流板42D和螺栓B无需设在制冷剂气体从排出口53、60A以及70A流出的方向上。
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排油通道60、70可形成为使得螺栓V紧邻排出口60A、70A定位。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排出口53、60A和70A可位于相应的油分离管44的底端下方。
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排油通道50可形成为使得其第一端连接至排油孔42B的第二端,其水平延伸,并且紧邻排油通道50的第二端定位的排出口53在与排油孔42B的第二端的上边缘相同的水平面上向上开口。
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涡旋式压缩机:其中对应于本发明的压缩单元C的压缩单元为涡旋式的,并且分隔构件由固定的涡旋板提供。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包括:
壳体(H);
分隔构件(15),其将所述壳体(H)内的空间分隔成压缩单元(C)和排放区域(30),由所述压缩单元(C)压缩过的制冷剂气体排放到所述排放区域(30);
油分离器(40),其分离从所述压缩单元(C)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所含的润滑油,且所述油分离器(40)容置在所述排放区域(30)中,所述油分离器(40)包括:
呈圆筒形状的外壳(42);
形成在所述外壳(42)中的油分离室(43);
油分离管(44),其在所述油分离室(43)的顶部竖直地延伸;以及
排油孔(42B),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通入所述油分离室(43)的底部,而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通往所述外壳(42)的外部;以及
储油室(31),其在所述排放区域(30)中形成于所述油分离器(40)的外部;
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用于使所述排油孔(42B)与所述储油室(31)连通的排油通道(50、60、70),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第二端具有排出口(53、60A、70A),所述排出口(53、60A、70A)形成为通入所述储油室(31)中并定位在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所在水平面的上方,并且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一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区域(30)中设置有通道形成构件(45)以连接所述外壳(42),并且所述排油通道(50、60、70)形成在所述通道形成构件(45)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形成构件(45)中的所述排油通道(50)具有第一通道(51)和第二通道(52),其中所述第一通道(51)形成为从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水平延伸以便与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52)形成为垂直于所述第一通道(51)从所述第一通道(51)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道(60)由形成在所述分隔构件(15)的与所述油分离器(40)连接的端面上的槽形凹入部提供,并且所述排油孔(42B)经由所述凹入部与所述储油室(31)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40)通过衬垫(G)连接至所述分隔构件(15),所述衬垫(G)的面对所述分隔构件(15)的表面具有槽形凹入部,并且所述排油孔(42B)经由所述凹入部通入所述储油室(31)中。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来自所述排油通道(50)的排出口(53)的制冷剂气体流向的位置处设有折流板(42D)。
7.如权利要求1、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来自所述排油通道(60、70)的排出口(60A、70A)的制冷剂气体流向的位置处定位有螺栓(B)。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排出口(53、60A、70A)与所述油分离管(44)的底端处于相同的水平面上。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油通道(50、60、70)的排出口(53、60A、70A)处设有节流阀(50B、60B、70B)。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油分离管(44)下方的所述油分离室(43)中设有网构件,以便覆盖所述排油孔(42B)的第一端和所述外壳(42)的整个底部内周表面。
CN 200910166291 2008-08-19 2009-08-18 压缩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5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0781A JP5104644B2 (ja) 2008-08-19 2008-08-19 圧縮機
JP2008-210781 2008-08-19
JP2008210781 2008-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5092A CN101655092A (zh) 2010-02-24
CN101655092B true CN101655092B (zh) 2012-07-25

Family

ID=41709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6629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5092B (zh) 2008-08-19 2009-08-18 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04644B2 (zh)
CN (1) CN1016550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4937B2 (ja) * 2011-02-22 2014-03-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縮機
JP5708570B2 (ja) * 2012-06-19 2015-04-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ベーン型圧縮機
KR101519698B1 (ko) * 2012-07-17 2015-05-12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JP6311374B2 (ja) * 2014-03-14 2018-04-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縮機
JP2017180285A (ja) * 2016-03-30 2017-10-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縮機
JP2019065770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圧縮機
JP2019100233A (ja) * 2017-11-30 2019-06-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12412794B (zh) * 2020-11-19 2023-01-03 国兴冷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压缩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3255A (zh) * 2002-03-12 2005-07-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072A (ja) * 1993-06-23 1995-01-17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ベーン圧縮機
JP4000634B2 (ja) * 1997-09-05 2007-10-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4045856B2 (ja) * 2001-07-09 2008-02-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
JP2007285224A (ja) * 2006-04-18 2007-11-01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JP2008008259A (ja) * 2006-06-30 2008-01-17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JP2008157172A (ja) * 2006-12-26 2008-07-10 Calsonic Compressor Inc 気体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3255A (zh) * 2002-03-12 2005-07-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04644B2 (ja) 2012-12-19
JP2010048099A (ja) 2010-03-04
CN101655092A (zh) 2010-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5092B (zh) 压缩机
US7413422B2 (en) Compressor including pressure relief mechanism
EP2687727B1 (en) Compressor
US7314355B2 (en) Compressor including deviated separation chamber
TWI515369B (zh) A screw compressor and a chiller unit having the screw compressor
US8882482B2 (en) Compressor
US8945265B2 (en) Compressor
US10578108B2 (en) Electric compressor
CN105074212B (zh) 压缩机
US7490541B2 (en) Compressor
JP2007162621A (ja) 圧縮機
CN104929933A (zh) 旋转式压缩机
JPH09170581A (ja) 圧縮機
JPH0610852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6369066B2 (ja) 圧縮機
CN110312871B (zh) 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3015069A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及び、オイルセパレータを備えた圧縮機
JP4611079B2 (ja) 圧縮機
JP2006105064A (ja) 圧縮機
CN215486571U (zh) 一种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JP2005054745A (ja) 圧縮機
CN115653903A (zh) 一种压缩机前盖组件及压缩机
JP2022143858A (ja) 圧縮機
CN113464430A (zh) 一种涡旋压缩机和空调器
JPH0350310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