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2267A -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2267A
CN101652267A CN200880011039A CN200880011039A CN101652267A CN 101652267 A CN101652267 A CN 101652267A CN 200880011039 A CN200880011039 A CN 200880011039A CN 200880011039 A CN200880011039 A CN 200880011039A CN 101652267 A CN101652267 A CN 101652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ttachment
removable seat
cushion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1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2267B (zh
Inventor
山下基
伊藤嘉秀
大岳义隆
小木曾富久生
庆永保
石川晃
加藤英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207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768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8/05018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9352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652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2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2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22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用于引导可移除座椅(30)以使可移除座椅在支撑基座(40)和收纳容器(80)之间移动的引导结构由座椅(30)的坐垫(34)的下面和支撑基座(40)之间的结合部(60)构成,并且所述引导结构被构造成收纳容器(80)的收纳结构。而且,两个构件之间的配置关系被构造成如下配置关系:在可移除座椅(30)被构造于可移除座椅的引导结构引导移动的情况下,可移除座椅(30)可以被引导移动到构造于收纳容器(80)的引导结构。

Description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详言之,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可装卸地配置在汽车车舱内的地板上的座椅被拆卸时将座椅收纳到安装在地板上的收纳容器中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些汽车用座椅是可拆卸的。例如,根据一些实际使用的座椅,配置在汽车车舱内的第二排座椅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被分成三个座椅,三个座椅中的中央座椅作为可移除座椅被制成为可安装到地板且可从地板拆卸。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可移除座椅通常被形成为在宽度上比两侧的座椅窄。此外,在中央座椅与左右两侧的座椅对齐的所谓的长条座椅的状态下,所述座椅可以被用作三个乘客的座椅,并且在移除中央座椅的状态下,所述座椅通过左右两侧的座椅成为两个乘客的座椅,在这种状态下,乘客可以经过中央座椅的部分而向后走。因此,得以实现乘客在汽车车舱内的方便性的提高。
同时,通过将被移除的中央座椅从汽车车舱的内部带到外部而收纳该座椅,或通过在车舱内设置收纳空间来收纳该座椅。通常,在很多情况下,从确保座椅在任何时间都是可安装和可拆卸的角度出发,收纳空间被设置在车舱内。
在用于能安装和能装卸的座椅的收纳空间被设置在车舱内的情况下,将收纳空间设置在地板的下部,或将收纳容器安装在汽车车舱内的地板面上。在日本特许第3309800号公报公开的收纳结构就是上述结构的一个例子。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338576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够使可移除座椅可安装到地板以及从地板可拆卸的座椅装卸机构的结构。根据该机构的具体结构,被配置在座垫下侧的左右座椅腿的下表面在位于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两个部位处设置有左右一对锁定机构,该左右一对锁定机构可以由固定地安装到地板的撞销(striker)接合锁定。前后锁定机构分别被连接到配置在收容坐垫的底部框架的上表面处的操作杆,通过操作操作杆,可以使前后锁定机构进入锁定解除状态,并且通过解除与布置在地面上的撞销的接合,可以将中央座椅安装到地板以及从地板拆卸。此外,后侧锁定机构的撞销收容开口向下开口,且前侧锁定机构的撞销收置开口向前开口。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可安装和可拆卸的座椅被收纳到汽车车舱内的任意空间的情况下,为了将已拆卸的座椅移动到收纳空间,通过从座椅安装位置向收纳位置放置例如轨道等引导构件来执行该移动。这样,已拆卸的座椅由轨道引导从而被可靠地引导移动到收纳空间。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已拆卸的座椅由例如轨道等引导构件引导的情况下,必需在座椅安装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连续地设置例如轨道等引导构件,特别是在配置轨道的位置被布置在地板表面上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轨道构成了乘客走动时的障碍的问题,或者导致车舱的内部外观看起来不好看的问题。
另外,关于用于能使可移除座椅可安装到地板以及从地板可拆卸的座椅装卸机构,可能存在以下的各种问题。也就是,作为接合部件的锁定机构被包括在前侧和后侧中,从而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零件的数量和结构的复杂性。尽管前后锁定机构的撞销解除方向(撞销收容入口的开口方向)彼此不同,但是该事实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此外,锁定机构设置在座椅侧,从而可能导致座椅的重量增加的问题,所以必需用大的力量来执行安装或拆卸座椅的操作。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把用于将已拆卸的可移除座椅从座椅安装位置引导到收纳位置的部件设置到座椅安装构件并设置到用于收纳座椅本身的部件,从而能够免除在座椅安装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安装例如轨道等引导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次要目的是在简化接合部件的结构的同时,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容易地和可靠地拆卸的座椅装卸机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首先,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采用的基本方案,可移除座椅被可装卸地安装到配置在汽车车舱内的地板上的座椅安装构件,能够收纳所述可移除座椅的收纳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汽车车舱内的离开所述可移除座椅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处,引导结构被构造在所述可移除座椅和所述座椅安装构件之间,所述引导结构用于引导所述可移除座椅以使所述可移除座椅沿移动收纳到所述收纳容器的方向移动,所述收纳容器构造有引导结构,所述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用于当所述可移除座椅被收纳时在所述收纳容器和所述可移除座椅之间引导所述可移除座椅以使所述可移除座椅移动,汽车车舱内的所述座椅安装构件和所述收纳容器之间的配置关系被构造成如下配置关系:所述可移除座椅能够被定位成跨装在两个引导结构之间,使得在所述可移除座椅被构造在所述可移除座椅的引导结构引导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可移除座椅能够被引导移动到构造在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引导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基本方案,用于引导拆卸的可移除座椅移动的引导结构由座椅安装构件和收纳容器自身构成。而且,座椅安装构件和收纳容器之间的配置关系被构造成如下位置关系:在可移除座椅被构造于可移除座椅的引导结构引导移动的情况下,可移除座椅能够被引导移动到构造在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这样,在可移除座椅被构造在可移除座椅和座椅安装构件之间的引导结构引导移动的状态下,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的可移除座椅可以被构造于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引导移动。因此,不必在从可移除座椅的安装位置到收纳位置的路径上安装例如轨道等引导部件。
此外,优选地,上面说明的本发明的上述基本方案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可以是下面的方案。
首先,所述可移除座椅是被布置在基本座椅的侧部的辅助座椅,所述辅助座椅由坐垫和座椅靠背构成,且所述座椅靠背被构造成能够折叠到所述坐垫上;所述辅助座椅的所述坐垫被能够装卸地安装到所述座椅安装构件,所述座椅安装构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基本座椅一体地移动;以及所述引导结构被构造在所述辅助座椅的所述坐垫和所述座椅安装构件之间。
根据该优选方案,可移除座椅是布置在基本座椅的侧部的辅助座椅。此外,辅助座椅被可装卸地安装于座椅安装构件,所述座椅安装构件形成为能够与基本座椅一体地移动。因此,与基本座椅和辅助座椅彼此独立地安装在地板上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作为可移除座椅的辅助座椅的结构。
此外,可优选地,在汽车车舱内在前后方向上配置至少两排座椅,侧部座椅分别被布置在前后各排中的左右侧;所述可移除座椅被布置在后排的左右侧部座椅之间的位置,所述收纳容器被布置于前排的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之间;以及被布置于后排的所述可移除座椅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被布置在前排的所述收纳容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设置成相同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优选方案,收纳容器被布置在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之间。因此,收纳容器的配置位置可以被设置在不妨碍乘客上下车的位置。此外,可移除座椅和收纳容器的配置位置被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位置关系的状态。因此,与可移除座椅和收纳容器的配置位置是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不同配置位置的情况相比,构造于座椅安装构件和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可以被构造成相对简单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方案中,可优选地,形成于用于收纳所述可移除座椅的所述收纳容器的入口开口部朝向所述后排开口;以及盖被安装在所述入口开口部,用于关闭所述入口开口部,所述盖被构造成能够与所述汽车车舱内的地板接触的可枢转的盖,当所述盖与所述地板接触时,在所述盖和所述可移除座椅之间构成引导结构。
根据该优选方案,设置于收纳容器的入口开口部的盖被构成为构造于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的一部分。因此,可移除座椅可以被盖的引导结构可靠地引导移动。此外,盖被构造成可枢转盖,而且,在盖与地板接触的情况下,使位置关系进入更靠近座椅安装构件的状态,因此,可以由此将收纳容器和座椅安装构件之间的距离确定为更长一些。
此外,在以上的各方案中,可优选地,,所述可移除座椅在所述可移除座椅被安装在所述汽车车舱内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是乘客能通过的宽度,而且在所述可移除座椅从安装位置被拆卸的情况下,乘客能够通过所述安装位置。
根据该优选方案,在可移除座椅被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的情况下,安装可移除座椅的空间可以用作所谓的乘客通过空间。
接着,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上述次要目的,用于使可移除座椅安装到地板以及从地板拆卸的座椅装卸机构采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中的如下构造。
首先,座椅装卸机构的基本结构是包括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的结构,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在接近在平面方向上彼此相反的两端的位置处被设置于可移除座椅的下面侧和座椅安装构件,当操作可移除座椅以将可移除座椅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时,能够通过沿解除接合的方向操作可移除座椅的第一接合部件侧来释放第二接合部件。
在座椅装卸机构的上述构造中,虽然座椅安装构件是将座椅不可动地固定于汽车地板的构件,但是仅需要的是通过座椅安装构件使可移除座椅相对于地板不可动。更具体地,座椅安装构件可以被固定到汽车的地板或可以被固定到与座椅安装构件临近的其他汽车座椅。在平面方向上彼此相反的两端包括左右两端和前后两端。
顺便提及,上述座椅装卸机构还优选地采用下面的结构:
首先,可优选地,座椅装卸机构的座椅安装构件侧的接合部件是用于收容可移除座椅侧的销构件的收容构件。虽然该优选构造中的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可以不限于锁定机构或接合机构,但至少座椅侧的接合部件必须是由支撑基座侧的收容构件收容的被收容构件,例如用于锁定机构的撞销或用于接合机构的接合销。
接着,可优选地,用于解除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和用于解除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被设置成彼此不同。例如,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解除方向可以是平面中的方向,而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解除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反之亦然,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和上下方向可以被认为包括倾斜方向。也就是,只要接合方向不平行,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解除方向和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解除方向就不受限制,而且,当执行用于将可移除座椅安装到座椅安装构件以及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的操作时沿至少两个方向的两步操作是必须的。
在接合部件的接合解除方向被设置成不同的情况下,尤其优选地,用于解除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并且用于解除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是平面方向。此外,可优选地,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是需要独立的解除操作的锁定机构,并且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二接合部件是归因于对应形状的接合机构。
此外,可优选地,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被布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侧,所述第二接合部件被布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件被解除锁定的状态下,通过提升所述可移除座椅的后侧并朝向前侧移动所述可移除座椅来解除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
此外,可优选地,座椅装卸机构还设置有第三接合部件,第三接合部件包括接合销和接合孔,并且接合孔的内周面形成为具有能够在可移除座椅被安装时接合和引导接合销的形状。然而,对第三接合部件的布置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制。
发明的效果
通过上面说明的本发明的方案可以获得下面的优点。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方案,不必在从可移除座椅的安装位置到收纳位置的路径上安装例如轨道等引导部件。因此,可以消除从可移除座椅的安装位置到收纳位置的路径上的障碍,并且可以改善外观。
此外,在可移除座椅是布置在基本座椅的侧部的辅助座椅且辅助座椅被可装卸地安装到形成为与基本座椅一体地移动的座椅安装构件的情况下,与基本座椅和辅助座椅彼此独立地安装在地板上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辅助座椅的结构。
此外,在收纳容器被布置在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之间的情况下,收纳容器的配置位置可以被设置在不妨碍乘客上下车的位置。另外,在可移除座椅和收纳容器的配置位置被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位置关系的状态的情况下,与可移除座椅和收纳容器的配置位置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不同配置位置的情况相比,构造于座椅安装构件的引导结构和构造于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可以被构造成相对简单的结构。
此外,在设置在收纳容器的入口开口部的盖被构造成构造于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可移除座椅可以由盖的引导结构可靠地引导移动。此外,在盖被构造为可枢转盖并且盖与地板接触的情况下,使位置关系进入更靠近座椅安装构件的状态,因此,可以由此将收纳容器和座椅安装构件之间的距离确定为更长一些。
此外,在可移除座椅的在可移除座椅被安装在汽车车舱内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是乘客可以通过的宽度的情况下,并且在可移除座椅被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的情况下,可移除座椅被安装的空间可以用作所谓的乘客通过空间。
此外,根据上述座椅装卸机构的基本结构,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被设置在接近座椅装卸机构的在平面方向上彼此相反的两端的位置,并且当操作可移除座椅以将可移除座椅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时,可以通过沿解除接合的方向操作可移除座椅的第一接合部件侧来释放第二接合部件。因此,因为仅通过伴随可移除座椅的拆卸操作的运动就可以释放第二接合部件,所以至少不必使第二接合部件包括锁定机构,并且在操作简单的同时,可以简化第二接合部件的结构。此外,换言之,除非在解除方向操作第一接合部件侧,否则不能释放第二接合部件,因此,可移除座椅不可能被意外地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可以通过两个接合部件可靠地固定可移除座椅。
此外,在座椅装卸机构中的座椅侧的接合部件是销构件的情况下,与座椅侧设置收容构件(特别地,锁定机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大幅地减小座椅的重量,因此,可以容易地执行可移除座椅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此外,即使在包括锁定机构作为接合部件的情况下,因为锁定机构被设置在座椅安装构件侧,所以用于解除操作的操作杆可以被定位成靠近锁定机构,因此,可以简化联接结构等的构造。
此外,在用于解除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和用于解除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被设置成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当从一个方向向可移除座椅施加载荷时,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的解除接合都不会发生,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可移除座椅被意外地拆卸。
在用于解除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的方向被设置成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当执行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可移除座椅的操作时,首先被解除的第一接合部件总是由可移除座椅的自重被施加沿接合方向的力,因此,防止意外的解除接合。另外,通过将用于解除第二接合部件的方向设置成平面方向,利用归因于第二接合部件的解除接合的方向与第一接合部件的解除接合的方向的不同的两步操作,可以防止意外地移除可移除座椅,此外,用于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可移除座椅的提起操作仅在第一接合部件侧是必要的,因此,可以用小的力容易地操作以拆卸可移除座椅。
此外,在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是锁定机构的情况下,可以将座椅可靠地固定到支撑基座。另一方面,在第二接合部件是简单的接合机构的情况下,可以简化结构。也就是,在使用最小程度上必要的简单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可靠地防止意外地拆卸,并且可以容易地执行安装和拆卸操作。
此外,根据上述座椅装卸机构,在第一接合部件被解除锁定的状态下,通过提起座椅的后侧并使可移除座椅朝向前侧移动,可以解除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利用该结构,当坐在临近可移除座椅的其他座椅上时,可以容易地执行可移除座椅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此外,在用于收纳可移除座椅的收纳空间被固定在汽车的相对于座椅安装构件的前侧的情况下,从座椅安装构件拆卸的可移除座椅可以随同它的拆卸操作被平滑地收纳在前侧收纳空间内。
此外,在座椅装卸机构还设置有具有能接合和引导的形状的第三接合部件的情况下,当可移除座椅被安装到座椅安装构件时,可以定位,因此,可移除座椅可以被更容易地和可靠地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第二排座椅移除中央座椅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中央座椅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用于将中央座椅安装到支撑基座及从该支撑基座拆卸中央座椅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从座椅的下面侧观察的处于折叠状态的中央座椅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靠背锁定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的结构图;
图7是示出靠背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的结构图;
图8是示出左侧座椅和中央座椅的骨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中央座椅的内部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主要部分并示出支撑基座的组装结构的放大图;
图11是示出将左侧座椅移动到前侧的滑动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在收纳中央座椅期间的运动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中央座椅和支撑基座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的A-A箭头方向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仅示出支撑基座的表面盖(surface cover)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座椅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收纳结构的第一构造的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将中央座椅收纳到相同构造的收纳容器的初始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将中央座椅收纳到相同构造的收纳容器的中间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即将将中央座椅固定到相同构造的收纳容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1是示出相同构造的收纳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收纳结构的第三构造的收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将中央座椅安装到支撑基座的状态的局部剖视正视图;
图24是示出从支撑基座拆卸中央座椅的一系列操作状态的过程图;
图25是示出根据拆卸中央座椅的操作的机构的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6是第三接合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实现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一个实施方式是座椅配置构造,在该座椅配置构造中,在所谓的一舱式(one box type)汽车车舱内的地板F上沿前后方向配置有三排座椅(参见图16)。此外,配置在第二排的座椅的中央位置处的中央座椅30被构造为可移除座椅,该座椅配置构造被构造成将第二排的可移除的中央座椅30收纳在设置于第一排的左侧座椅76和右侧座椅78之间的收纳容器80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该座椅配置构造被构造成将第二排的中央座椅30收纳到在第一排位置处设置于地板F上的收纳容器80内。在图12示出的状态中,第二排的中央座椅30被移除并被移动以被收纳到设置于第一排的座椅之间的收纳容器80内。此外,在图16中,附图标记74表示形成为所谓的一体的长条座椅的第三排的座椅。
首先,将总体说明包括可移除座椅的第二排座椅的整个结构。图1是示出第二排座椅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出中央座椅30被移除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第二排座椅被配置在汽车车舱内的地板F上,并且由左侧座椅10、右侧座椅20以及布置在左侧座椅10与右侧座椅20之间的中央座椅30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便于说明,通过将布置于车辆左侧的侧部座椅10称为左侧座椅10和将配置于车辆右侧的侧部座椅20称为右侧座椅20来进行说明。左侧座椅10被示出在图1的纸面的右前侧,右侧座椅20被示出在图1的纸面的左后侧。
众所周知,两个侧部座椅10、20的基本结构分别包括座椅靠背12、22和坐垫14、24。类似地,中央座椅30也包括座椅靠背32和坐垫34。此外,在图中,附图标记12A、22A表示扶手,所述扶手通过公知的方法枢转地安装到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
中央座椅30用作两个侧部座椅10、20之间的辅助座椅。因此,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和坐垫34的横向宽度被设定为两个侧部座椅10、20的座椅靠背12、22和坐垫14、24的横向宽度的大约一半。如图2所示,中央座椅30被布置在侧部座椅10、20之间的空间S处,并且当不使用中央座椅30时,通过从设置在空间S中的托盘(saucer)状支撑基座40移除中央座椅30而能够收纳中央座椅30。尽管图2示出移除中央座椅30的状态,并且在所示的状态中,中央座椅30被示出为处于被升高的状态,但是,中央座椅被构造成当中央座椅30实际地滑动以进行用于收纳的移动时,不必如图示的状态那样升高中央座椅30,而是以中央座椅30在支撑基座40的上表面上滑动的方式移动中央座椅30。
支撑中央座椅30的托盘状支撑基座40被构造成以突出方式沿宽度方向从左侧座椅10延伸,并且被构造成与左侧座椅10成一体。这里,侧部座椅10、2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滑动位置可以通过设置在侧部座椅10和地板F之间、侧部座椅20和地板F之间的滑轨50来调整。因此,如图11所示,在中央座椅30被安装在支撑基座40上的状态下,随着左侧座椅10在前后方向上的滑动运动,中央座椅30与左侧座椅10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回头参照图2,上述侧部座椅10、20之间的空间S的宽度被设定成允许一个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通过(走过)(例如,400mm)的宽度。因此,在中央座椅30被从支撑基座40移除的状态下,所提供的空间S可以被用作供一个人通过的空间,或者可以被用作允许坐在第三排座椅74上的人伸腿的空间。此外,在此情况下,当人通过时,支撑基座40可以起到凳子(stool)的作用,或者当腿伸出时,支撑基座40可以起到脚凳(footrest)的作用。
下面,将说明与左侧座椅10和被构造成能够与左侧座椅10一起移动的中央座椅30相关的结构。
首先,如图2所示,左侧座椅10包括构成倚靠部的座椅靠背12和构成就座部的坐垫14。这里,用于安装安全带的带扣10B以从就座面露出的状态被设置在座垫14的靠近中央座椅30的边缘侧的附近的部位处。带扣10B通过将其基侧部分埋设在坐垫14内部而被固定到坐垫14的骨架部分。
图8以立体图的方式示出整个左侧座椅10的骨架结构。如图所示,左侧座椅10的骨架部分由坐垫框架14F和门状的靠背框架12F构成,靠背框架12F构成座椅靠背12的骨架部分,坐垫框架14F构成连接到靠背框架12F的两条腿部的坐垫14的骨架。靠背框架12F和坐垫框架14F之间的连接由分别设置在靠背框架12F的两个腿部和坐垫框架14F之间的倾角调整装置10R构成。顺便提及,倾角调整装置10R的构造在本领域是公知的,因此,将省略倾角调整装置的详细说明。
上述坐垫框架14F被配置在坐垫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并以沿着坐垫14的侧部的形状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方式形成。详言之,坐垫框架14F通过折叠钢板制成的板状构件、在前后方向上伸长成横截面为方形的管状构造、并且将折叠的开口侧端彼此焊接来形成为具有封闭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坐垫框架14F具有有力抵抗弯曲和扭曲的结构,且由坐垫框架14F从下侧稳定地支撑坐垫14。
此外,沿前后方向的滑轨50被配置在坐垫框架14F和车辆地板F之间。在滑轨50的结构中,与坐垫框架14F的下表面设置为一体的各上轨51被可滑动地装配到在地板F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轨52中。
这里,通过设置于上轨51和下轨52之间的滑动锁定装置53,上轨51通常被保持在相对于下轨52的滑动运动被锁定的状态。通过抬起设置在坐垫14的前方位置的并连接在滑动锁定装置53之间的操作杆50A的操作来解除滑动锁定装置53的锁定状态。因此,通过由抬起操作杆50A的操作解除滑动锁定装置53的锁定状态,如图11所示,整个左侧座椅10能够相对于地板F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此外,在滑动左侧座椅10之后,当抬起操作杆50A的操作停止时,滑动锁定装置53再次返回锁定状态。因此,左侧座椅10能够被锁定在调整后的滑动位置。
此外,图1和图2中所示的右侧座椅20的基本构造也被制成为与上述左侧座椅10的基本构造基本相同。也就是,右侧座椅20也包括座椅靠背22和坐垫24,且用于安装安全带的带扣20B以从就座面露出的状态被设置在座垫24的靠近中央座椅30的边缘侧的附近的部位处。此外,右侧座椅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滑动位置也能通过设置在右侧座椅20和地板F之间的滑轨50来调整。
此外,中央座椅30也包括座椅靠背32和坐垫34。座椅靠背32和坐垫34被形成为具有比上述各侧部座椅10、20的横向宽度窄的横向宽度。如图4所示,中央座椅30被构造成通过使设置并形成在坐垫34的下面侧的安装和拆卸结构与形成并设置在支撑基座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位置处的对应的安装和拆卸结构相接合而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基座40上。后面将详细说明将中央座椅30安装到支撑基座40上及将中央座椅30从支撑基座40拆卸的结构。
在座垫34被安装到支撑基座40的状态下,通过朝向后侧增大靠背角度,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被接合为锁定在设置于左侧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处的图中未示出的锁定装置上。因此,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的座椅靠背角度被以如下方式保持:座椅靠背32倚靠(leans on)在左侧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上。
下面,将说明使支撑基座40与左侧座椅10成一体的结构的细节。图10以放大尺寸的方式通过立体图示出使支撑基座40与左侧座椅10成一体的结构。如该图中所示,通过将两个金属制成的并且构成骨架的管状支撑框架41、42刚性地联接到左侧座椅10的靠近中央座椅30一侧的坐垫框架14F来构造支撑基座40。
详言之,在前后方向配置两个支撑框架41、42以分别构成支撑基座40的前侧框架部和后侧框架部。此外,配置在前侧的支撑框架41的纸面右侧的端部沿板厚方向穿入到第一侧板部F1和第二侧板部F2,所述第一侧板部F 1和第二侧板部F2构成具有方形管状横截面的坐垫框架14F的两个侧板部,从而使得支撑框架41被插入并且被刚性地联接到座垫框架14F。
另一方面,后侧的支撑框架42被刚性地联接到第一侧板部F1和由钢板形成的支撑架(support bracket)Fb,如图所示,支撑架Fb被配置在第一侧板部F 1的纸面的左侧。也就是,在第二侧板部F2上,上述带扣10B的基侧部分被设置成处于被固定到坐垫框架14F的状态,且支撑框架42被构造成难以与带扣10B的基侧部分刚性地连接。利用支撑架Fb,在宽度方向上配置第一侧板部F 1和第二侧板部F2,使得它们的板面彼此相对。支撑架Fb被设置成用于将坐垫锁定装置46固定到座垫框架14F的功能件,后面将说明被设置成用于可装卸地接合以将中央座椅30锁定在支撑基座40上的坐垫锁定装置46。
此外,上述支撑框架41、42被刚性地一体联接到由金属制成的呈长板状并在框架41、42的在纸面左侧的端部之间延伸的增强框架43。增强框架43以板在横向翻转的状态下被竖直定位的姿势被刚性地一体联接到支撑框架41、42。此外,支撑框架41、42也刚性地一体联接到由金属制成的呈长板状并在支撑框架41、4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在支撑框架41、42之间延伸的增强板44。增强板44在板厚上比增强框架43薄,在板宽上比增强框架43大,并以板被平躺放置的姿势被刚性地联接到支撑框架41、42。这样,通过在支撑框架41、42之间以平行跨越的配置延伸的增强框架43和增强板44,支撑框架41、42被构造成提高了包括扭转刚度等的支撑刚度并提高了支撑强度。
此外,如图4所示,通过树脂制成的表面盖62覆盖支撑基座40的构成上述骨架结构的整个上表面,从而从外部不能看到内部的骨架结构。树脂制成的表面盖62被构造成具有刚度,由于该刚度,在中央座椅30被安装在支撑基座40上的情况下,或该表面盖60被用作凳子和脚凳的情况下,即使被施加了外部压力,表面盖62仍基本上不会变形或破裂。
此外,上述支撑基座40对应于可装卸地安装根据本发明的用作可移除座椅的中央座椅30的“座椅安装构件”。
下面,将说明将中央座椅30安装到构成座椅安装构件的支撑基座40和从支撑基座40上拆卸中央座椅30的机构的总体结构。此外,作为解决本发明的次要问题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该结构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描述。
如图4所示,作为安装和拆卸结构,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的下面侧具有用作将中央座椅30安装到支撑基座40及从支撑基座40拆卸中央座椅30的结构的锁定销34A、34B,定位孔34H和撞销34S。如图8所示,锁定销34A、34B由销构件的各端部的形状构成,该销构件被设置在构成坐垫34的骨架的坐垫框架34F的下部的前侧位置处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此外,定位孔34H被形成为贯穿板状支架39,该支架以在坐垫框架34F的下部的后侧位置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而被设置。此外,撞销34S被设置成在板状支架39的相反侧沿宽度方向延伸,定位孔34H穿过该支架39在坐垫框架34F的下部的后侧位置处延伸。销构件34A、34B、板状支架39和撞销34S分别被一体地固定到坐垫框架34F。此外,在图8中,因为纸面的缘故,仅示出构成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的骨架的靠背框架32F的下半部。此外,图9显示了示出整个靠背框架32F的图。
回头参考图4,在支撑基座40的上表面侧,锁定凹部43A、45A,定位销43B和坐垫锁定装置46被设置为与上述设置在中央座椅30上的各个安装和拆卸结构对应的安装和拆卸结构。如图8所示,一侧的锁定凹部43A被设置在增强框架43的前端部的位置处,并且被配置和构造成该锁定凹部43A的凹陷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前侧。此外,另一侧的锁定凹部45A被设置在被一体地固定到左侧座椅10的坐垫框架14F的竖立板(uprise plate)45的上端部的位置处,并且锁定凹部45A被配置和构造成该锁定凹部的凹陷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前侧。竖立板45被构造成在前侧从左侧座椅10的坐垫框架14F延伸到支撑基座40的上侧位置。此外,定位销43B被设置在与其一体的增强框架43的后端部的位置处,并以从增强框架43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此外,坐垫锁定装置46被一体地固定到支撑架Fb,该支撑架Fb被一体地固定到左侧座椅10的坐垫框架14F。支撑架Fb被构造成用于插入上述后侧的支撑框架42,并以与坐垫框架14F的第一侧板部F 1和第二侧板部F2的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侧板部F 1和第二侧板部F2并排配置。
回头参考图4,树脂制成并以覆盖支撑基座40的整个上表面侧的形式设置的表面盖62形成为包括平板状的座椅板部62A、右侧壁部62R(朝向纸面看的左侧)以及左侧壁部62L(朝向纸面看的右侧)的形状,所述右侧壁部62R和左侧壁部62L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凸起的状态形成。
形成在朝向纸面看的左侧的右侧壁部62R以覆盖隐藏图8中的上述增强框架43的方式形成。详言之,在构成安装和拆卸结构的组成部件的锁定凹部43A和定位销43B被布置的位置处,右侧壁部62R形成为具有中空部的构造。因此,尽管锁定凹部43A的周围被右侧壁部62R覆盖,但是锁定凹部43A在外观上被构造成呈现被暴露到外部的状态并被埋设到表面盖62的内部。详言之,右侧壁部62R的中空开口形状具有如下的中空构造:锁定凹部43A的凹陷形状的开口部被暴露到前侧和纸面的右侧。
此外,形成在朝向纸面看的右侧的左侧壁部62L以覆盖隐藏图8中的上述竖立板45和坐垫锁定装置46的方式形成。详言之,在构成安装和拆卸结构的组成部件的锁定凹部45A和座垫锁定装置46被布置的位置处,左侧壁部62L形成为具有中空部的构造。因此,尽管锁定凹部45A和座垫锁定装置46的周围被左侧壁部62L覆盖,但是锁定凹部45A和座垫锁定装置46在外观上被构造成呈现被暴露到外部的状态并被埋设到表面盖62的内部。详言之,左侧壁部62L的中空开口形状具有如下中空构造:朝向前侧和纸面的左侧暴露锁定凹部45A的凹陷形状的开口部,以及朝向上侧和纸面的左侧暴露座垫锁定装置46。
这里,在左侧壁部62L的坐垫锁定装置46被布置的中空开口部处,设置有形成有T状切口48的柔性的面状橡胶片47。因此,坐垫锁定装置46被橡胶片47覆盖,并且看不到坐垫锁定装置的外观。
如上所述,安装和拆卸结构被设置在支撑基座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位置处,并且在中央位置处可以具有平板形状。因此,可以构造构成支撑基座40的表面盖62,使得容易从支撑基座处走过。
下面,将说明移动收纳从支撑基座40拆卸的中央座椅30的结构。
为了收纳中央座椅30,如图12所示,座椅靠背32向前倾倒以与坐垫34重叠,此外,通过解除坐垫34到支撑基座40的联接(坐垫锁定装置46),从支撑基座40拆卸中央座椅30,然后将中央座椅30收纳到前侧的收纳容器80。尽管收纳容器8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描述,但是收纳容器80被配置在第一排座椅的左侧座椅76和右侧座椅78之间(图16)。通过中央座椅30的背面结构和支撑基座40的表面盖的结构的组合,构造成使得这种情形下的中央座椅30能被适当地从支撑基座40引导到收纳容器80的位置处。所以,下面将说明用于引导中央座椅30的构造。
图13是示出中央座椅30和支撑基座40之间关系的剖视图。图14是沿图13中的A-A箭头的方向截取的剖视图。如从这些图中还可以明显地看出的那样,在中央座椅30由支撑基座40支撑的情况下,通过将中央座椅30装配在由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的下表面和支撑基座40的表面构成的结合部60而定位中央座椅30。结合部60由表面盖62和下盖64构成,表面盖62由树脂制成并覆盖支撑基座40的表面,下盖64由树脂制成并覆盖坐垫34的下表面(图4、图5)。
关于支撑基座40的构成结合部60的表面盖62,如从通过立体图示出单个支撑基座的图15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的那样,包括向上凸起的右侧壁部62R和左侧壁部62L的两侧壁分别被布置在中央部的呈平板状的座椅板部62A的两侧。因此,表面盖62的剖面形状是凹陷形状,在该凹陷形状中,中央部比两侧低(图14)。此外,两个侧壁部62R、62L的上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引导面62Ra、62La。引导面62Ra、62La各自设定有预定的宽度,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平滑地连续,各自的高度没有大的变化。
表面盖62的两个侧壁部62R、62L的前端部分别以从其各自的端面向后侧切割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凹部43A、45A。此外,沿向上方向突起的定位销43B被设置为靠近布置在一侧的侧壁部62R的引导面62Ra的后端部。此外,T字状的切口48在靠近布置在另一侧的侧壁部62L的引导面62La的后端部处开口。此外,在与切口48对应的引导面62La的内部,图4中所示的坐垫锁定装置46与构成支撑基座40的骨架的支撑架Fb(图8、图10)组装在一起。两个接合凹部43A、45A,定位销43B、切口48和坐垫锁定装置46适于将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联接(锁定)到支撑基座40。
关于坐垫34的构成结合部60的下盖64,如从通过放大立体图示出中央座椅30的图5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的那样,沿前后方向(图5中的上下方向)连续的膨出部67被设置在座垫34的下面的中央部处。另外,膨出部67的两侧分别构成通过一个台阶加深的台阶状的凸缘部68、69,并且凸缘部68、69在前后方向上也是连续的。另外,位于膨出部67的前端部处的前端膨出部67A形成为在宽度上比膨出部67宽。此外,膨出部67的后端部的中央部形成有纵长的凹部37,并且凹部37的内部形成有突起35。突起35的高度被设定成与膨出部67的高度相同。
如图13、图14所示,在中央座椅30被支撑基座40支撑的情况下,在结合部60处,下盖64的膨出部67被定位在表面盖62的中央部的座椅板部62A的位置处,并且下盖64的两个凸缘部68、69被定位在表面盖62的两个侧壁部62R、62L的引导面62Ra、62La上。
如从以上说明的构造中可以理解的那样,由坐垫34的下盖64和支撑基座40的表面盖62之间的凹凸装配而提供的结合部60的结构对应于本发明中所提到的“可移除座椅和座椅安装构件之间构成的引导结构”。此外,下盖64的膨出部67的凸结构是构成在可移除座椅处的引导结构,且表面盖62的座椅板部62A的凹结构是构成在座椅安装构件处的引导结构。这些引导结构的装配结构形成为当中央座椅30从锁定状态被解除并滑动移动时,使得中央座椅30被引导以沿安置收纳容器80的方向移动。
在下盖64的膨出部67的前侧(图5中的上侧)部处,如上所述,分别设置有从膨出部的两个侧面横向地凸出的接合销34A、34B。与之相反,在下盖64的膨出部67的后侧(图5中的下侧)部处,设置有从膨出部的一个侧面横向地凸出的单个撞销34S。此外,定位孔34H被设置在凸缘部68处,凸缘部68被布置在下盖64的靠近后侧的部位的一侧上。此外,关于接合销34A、34B和撞销34S各自的形状,轴部的前端形成有圆形的凸缘部,凸缘部的直径与轴部相比被扩大,并且凸缘部被设置成从前端膨出部67A的横向宽度位置沿宽度方向稍微向外。
这里,将简单地说明将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锁定到支撑基座40的过程。首先,坐垫34的两个接合销34A、34B分别与支撑基座40的表面盖62的两个接合凹部43A、45A接合。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接合销34A、34B用作支点的状态下,中央座椅30朝向支撑基座40向下倾倒,并且使坐垫34和支撑基座40的结合部60装配(图13、图14)。在这种情形下,使支撑基座40的定位销43B到达坐垫34的定位孔34H,并且坐垫34的撞销34S从支撑基座60的切口48移动到表面盖62的背面并且被联接到坐垫锁定装置46。这样,在被定位的状态下,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被锁定到支撑基座40。此外,在图1中所示的使用中央座椅30的状态下,座椅靠背32被设置在一侧的左侧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锁定。
为了收纳中央座椅30,首先,要释放座椅靠背32和侧部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之间的靠背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并使座椅靠背32向前倾倒以与坐垫34重叠,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图12至14)。接着,在释放了坐垫34侧的坐垫锁定装置46之后,如图13中的虚线所示,在坐垫34的两个接合销34A、34B用作支点的状态下,抬起中央座椅30的后端部。因此,支撑基座40的定位销43B被从坐垫34的定位孔34H中移出,且坐垫34的撞销34S被从表面盖62的切口48移出。在这种状态下,当中央座椅30相对于支撑基座40被稍微向前移动时,座垫34的两个接合销34A、34B与支撑基座40的两个接合凹部43A、45A分离。
然后,在使坐垫34的下盖64沿着支撑基座40的构成结合部60的表面盖62滑动的状态下,中央座椅30被移动到前侧并被收纳在收纳容器80中(图12)。在这种情形下,中央座椅30的移动在如下情况下被引导:下盖64的膨出部67位于表面盖62的两个侧壁部62R、62L之间的中央部的座椅板部62A的位置处且下盖64的两个凸缘部68、69由两个侧壁部62R、62L的引导面62Ra、62La支撑和引导。因此,使中央座椅30从支撑基座40朝向收纳容器80的移动轨迹(locus)稳定,且移动中央座椅30而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大的移位的情况不会发生。
此外,中央座椅30从支撑基座40向收纳容器80的滑动运动被在如下情况下执行:保持支撑基座40的表面盖62和坐垫34的下表面的下盖64之间的结合部60的装配状态且下盖64的引导结构到达收纳容器80的引导结构。
总结上述从支撑基座40拆卸中央座椅30并将中央座椅30滑动移动到收纳容器80的操作,通过抬起折叠的中央座椅30的后侧以解除撞销34S与坐垫锁定装置46的接合的操作,使锁定销34A、34B进入锁定销可以朝前侧被从锁定凹部43A、45A中释放的状态。也就是,通过两步姿态操作就可以从支撑基座40拆卸中央座椅30,在该两步姿态操作中,只要首先朝向上侧操作后侧然后在该状态下朝前侧操作后侧。之后,在结合部60的装配状态被保持的条件下,拆卸下来的中央座椅30在没有被整个地分开和抬起的情形下滑动到达收纳容器80。在滑动运动过程中,中央座椅30可以在不接触支撑基座40和收纳容器80之间的地板F的地毯等的情况下移动。
当使用中央座椅30时,从收纳容器80中取出中央座椅30,并且使中央座椅30在下盖64沿着构成结合部60的表面盖62滑动的状态下向后侧移动。因此,坐垫34的两个接合销34A、34B分别与支撑基座40的两个接合凹部43A、45A接合。之后,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坐垫34的定位孔34H与支撑基座40的定位销43B彼此接合,且坐垫34的撞销34S被联接到坐垫锁定装置46。此外,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与侧部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被彼此锁定。
以此方式,通过利用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和支撑基座40之间的结合部60,可以在支撑基座40和收纳容器80之间平滑地移动中央座椅30,支撑基座40在中央座椅30能够被使用的位置处支撑中央座椅30,而收纳容器80被设置为邻近该位置。因此,不必在支撑基座40和收纳容器80之间设置特别的引导部件。
接着,将说明收纳已经移动为待收纳状态的中央座椅30的结构。在下文中将说明三种收纳结构的构造。
首先,将说明图16至图21中所示的第一种收纳结构的构造。如图16所示,从支撑基座40拆卸下来的中央座椅30被收纳在配置在第一排座椅的左侧座椅76和右侧座椅78之间的落地式控制台(console box)100内。也就是,落地式控制台100由上部的收纳容器81和下侧的收纳容器80构成,收纳容器81用于收容小物件等,收纳容器80在车辆的后侧具有开口,并且第二排座椅的中央座椅30将被收纳在收纳容器80内。此外,落地式控制台100被布置在中央座椅30的前侧,且收纳容器80的开口形成在后侧,因此,这样的构造使得在从支撑基座40上拆卸中央座椅30的操作之后,中央座椅30能被有效率地直接收纳在前方的收纳空间内。也就是,被配置在第一排座椅的左侧座椅76和右侧座椅78之间的收纳容器8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以及被配置在第二排座椅的左侧座椅10和右侧座椅20之间的中央座椅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都是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并且具有相同的位置关系。
在图17至图21中,收纳容器80呈现出纵长六面体形状,该六面体由底壁85,左右侧壁86、86,顶壁87和后壁88分隔出来,左右侧壁86、86从底壁85的左右两端向上侧竖立,顶壁87在左右侧壁86、86之间和之上延伸并且封闭收纳容器80的上面,后壁88封闭收纳容器的后侧。此外,图18至图21的左侧对应于汽车的前侧和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容器80的后侧,而图18至图21的右侧对应于汽车的后侧和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容器80的开口侧后方。收纳容器80所设置的高度尺寸具有如下程度的宽裕(tolerance):在收纳容器80形成有能够使第二排座椅的中央座椅30刚好收纳在其中的形状的同时,如后面所述的那样,收纳容器80允许中央座椅30被操作以在收纳空间中稍微改变其姿态。
此外,在图17中,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张出部(extending portion)90、90形成在左右侧壁86、86的内表面上,且张出部90的上表面被构造成具有轨道形状。更具体地,张出部90沿着侧壁86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左右侧壁86、86的下端,并形成为横向放置的钩(hook laid sideways)的形状。因此,上表面上的轨道91由位于预定高度位置处的水平部91A、与水平部91A的后侧连续的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部91B、以及与倾斜部91B的后侧连续并比水平部91A低一个台阶的台阶水平部91C构成。此外,在轨道91的后端(台阶水平部91C)处设置有固定部92,固定部92在截面上具有以类似横倒的U字形状(コ形状)的方式围起来的后侧和上侧。张出部90的张出尺寸,即,轨道91的宽度尺寸为比中央座椅30的撞销34S或锁定销34A、34B的凸缘部的厚度稍大的尺寸,且左右两个张出部90、90之间的宽度尺寸被设定成比中央座椅30的下盖64的前端膨出部67A的宽度尺寸大。因此,这样的配置和构造使得当中央座椅30滑动以被插入到收纳容器80中时,只有中央座椅30的锁定销34A、34B的凸缘部在轨道91上滑动,且下盖64的膨出部67和前端膨出部67A不接触轨道91。此外,在轨道91的倾斜部91B的侧壁86一侧的端部和台阶水平部91C的侧壁86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具有能够容纳中央座椅30的撞销34S和锁定销34A、34B的凸缘部的宽度尺寸的凹槽93。凹槽93也延伸到被布置在轨道91的后侧的固定部92的背面。这里,为设置轨道91而有目的地形成了张出部90,从而确保轨道91的强度能够防止轨道91被在轨道91上滑动的中央座椅30的重量所损坏。
在收纳容器80的底壁85的后侧(开口侧)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隆起部95以朝向上侧隆起的方式与底壁85一体地形成,且隆起部95的中央部形成有从隆起部95的上表面朝向下侧凹陷的装配凹部96。隆起部95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基本上与形成在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的凹部37的宽度尺寸相同,隆起部95从底壁85的隆起尺寸被设定为基本上与凹部37从下盖64的下表面的凹陷尺寸相同。详言之,隆起部95的宽度尺寸是比凹部37的宽度尺寸小一号,且隆起部95从底壁85的隆起尺寸比凹部37从下盖64的下表面的凹陷尺寸稍大。此外,装配凹部96形成为具有能够与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的突起35配合的尺寸和形状。
此外,收纳容器80的底壁85的后缘部98(开口侧)被布置在与隆起部95的隆起尺寸(高度尺寸)相同的高度,底壁从后缘部98朝向收纳空间的后侧下降,并且在底壁8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变得水平,从这里开始,连续地形成进一步朝向收纳空间的后侧倾斜的凹部99。
下面,将参考图17至图21说明用于将中央座椅30收纳固定到如上构造的收纳容器80的结构。当中央座椅30在其后侧被手支撑的情况下滑动以从前侧插入到收纳容器80内的收纳空间中时,在中央座椅的下表面与收纳容器80的后缘部98可滑动地接触的状态下,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首先朝向后侧移动,如图18所示,使布置在中央座椅30的前侧的锁定销34A、34B与轨道91滑动接触。当图18中所示的中央座椅30的锁定销34A、34B在轨道91的水平部91A上滑动的时间中,中央座椅30与除了收纳容器80的底壁85的后缘部98之外的其他构件分离(浮起)。
当中央座椅30从图18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朝向收纳容器80的后侧滑动时,如图19所示,中央座椅30的锁定销34A、34B到达轨道91的倾斜部91B,且锁定销34A、34B的凸缘部被装配到形成为从倾斜部91B凹陷的凹槽93中。在这种情形下,因为倾斜部91B朝向后侧倾斜,所以中央座椅30的前侧也朝向下侧倾斜。这样,通过中央座椅30的自重防止锁定销34A、34B从凹槽93移出。此外,即使在这种位置状态下,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的后侧仍与底壁85的后缘部98接触。此外,因为下盖64的凹部37与底壁85的隆起部95随着中央座椅30的前侧朝向下侧倾斜而彼此装配,所以后续的滑动操作可以平滑地执行而不引起左右方向上的移位。
此外,通过中央座椅30的从图19所示的状态朝向收纳容器80的后侧的滑动运动,在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的后端已经到达超过底壁85的后缘部98的后端的后部位置之后,中央座椅30的下盖64的突起35在隆起部95上滑动。之后,当中央座椅30进一步朝向收纳容器80的后侧滑动时,如图20所示,使锁定销34A、34B抵靠位于轨道91的后端处的固定部92,使得朝向后侧的进一步的滑动运动受限。在保持倾斜状态的状态下,中央座椅30朝向后侧滑动以到达该位置,然而,凹部99形成为在底壁85的后侧凹陷,因此,避免了中央座椅30的前侧与底壁85接触以阻止滑动插入的情况。最后,中央座椅30的后侧从图20所示的状态下降,且如图21所示,中央座椅30的突起35被装配固定到在底壁85的隆起部95处凹陷的装配凹部96。此外,通过由于中央座椅30的自重导致的自由降落,突起35和装配凹部96能被彼此装配到一定程度,然而,为了装配得更加牢固,优选地,朝向下侧按压中央座椅30的后侧。在这种情形下,布置在中央座椅30的后侧的撞销34S被收纳在张出部90和底壁85的向后倾斜的面之间。
以此方式,中央座椅30通过固定部92和装配凹部96被牢固地固定在收纳空间内而不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嘎吱嘎吱地响声(rattle),并且抑制了中央座椅30和收纳容器80之间的干涉声音的产生。此外,如图21中更好地示出,固定部92距离底部85(更具体地,凹部99)的高度尺寸大于锁定销34A、34B距离中央座椅30的底面的高度尺寸,因此,当中央座椅30被收纳固定在收纳空间内时,中央座椅30的前侧处于浮起在收纳空间内的状态。因此,因为中央座椅30和收纳容器80之间的接触区域小,即使在汽车等行驶过程中被施加大的冲击的情况下,中央座椅30和收纳容器80之间的干涉声音的产生也被抑制为尽可能小。此外,当中央座椅30被滑动插入时,不必朝向上侧抬起和支撑中央座椅30的后侧。因此,为了收纳中央座椅30,仅需要用于沿前后方向滑动地操作中央座椅30的力,使得收纳操作能够容易地执行。
如从以上说明可以明显地看出的那样,由收纳容器80的左右侧壁86和张出部90等形成的中央座椅30的收纳和引导结构对应于本发明中所提到的“收纳容器内构造的引导结构”。根据收纳容器80的引导结构,在中央座椅30由上述中央座椅30和支撑基座40之间的引导结构引导的时间期间,中央座椅30的一部分被装配和引导。例如,构成折叠的中央座椅30的前端部的所谓的头枕部被装配和引导。
此外,上述说明说明了第二排座椅的中央座椅30被从支撑基座40拆卸并被移动收纳到收纳容器80的情况。相反地,为了将收纳在收纳容器80内的中央座椅30用作第二排的辅助座椅,用于固定到支撑基座40的设定和移动座椅的操作可以通过倒过来执行以上操作而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由收纳容器80形成的引导结构的引导下,收纳的中央座椅30朝向安装第二排座椅的中央座椅30的位置移动。
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加结构,如图21中的点划线所示,可枢转盖72可以被设置在收纳容器80的入口开口部70处,且用于被收纳和被移动的中央座椅30的引导结构可以被设置在可枢转盖72处。在这种情况下,可枢转盖72被设置为通过使用安装到侧壁86的作为枢转轴的联接销73在关闭入口开口部70的关闭状态和与地板接触的状态之间枢转。可枢转盖7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引导侧壁72A,引导侧壁可以进行引导以移动收纳折叠的中央座椅30。
在中央座椅30被移动收纳到收纳容器80的情况下,在中央座椅被上述收纳容器80的主体的引导结构引导之前,从入口开口部70打开可枢转盖72,使得可枢转盖72进入与地板接触的状态,使得中央座椅30可以被构成收纳容器80的可枢转盖72的引导侧壁72A所引导。这样,支撑基座40和收纳容器80的主体之间的间隔可以被设置成更长。此外,在通过可枢转盖72关闭入口开口部70的情况下,可以隐藏被收纳的中央座椅30,并且也改善了外观。
接着,将说明收纳结构的第二种构造。第二种构造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形成为从收纳容器80的左右侧壁86、86张出的张出部90的张出尺寸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张出尺寸。详言之,左右张出部90、90之间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小于中央座椅30的下盖64的前端膨出部67A的宽度尺寸,并且大于膨出部67的除了前端膨出部67A以外的下盖64的宽度尺寸。
这样,当中央座椅30从其前侧滑动插入到收纳容器80中时,下盖64的前端膨出部67A在轨道91的水平部91A上滑动。此时,锁定销34A、34B不与轨道91接触。并且,当中央座椅30进一步滑动以朝向收纳容器80的后侧移动且下盖64的前端膨出部67A超过轨道91的固定部92时,中央座椅30的前侧朝向下侧下降,使得锁定销34A、34B与轨道91接触。在这种情形下,锁定销34A、34B恰好落到轨道91的倾斜部分91B,因此,锁定销34A、34B的凸缘部与此同时被装配到轨道91的凹槽93中。之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可以使中央座椅30滑动并被固定到收纳容器80。
接着,将说明收纳结构的第三种构造。如图22所示,可以作如下构造:省略轨道91的水平部91A且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在收纳容器80的底壁85上滑动。以此方式,即使当中央座椅30的下表面在收纳容器80的底壁85上滑动时,下盖64的凹部37在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状态下与底壁85的隆起部95彼此装配,因此可以将中央座椅30滑动插入到收纳容器80中而不会引起在左右方向上的移位。因此,为了可靠地接收锁定销34A、34B,轨道91的开始端(后侧)被设定在使该开始端与底壁85接触的高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不再需要形成为从侧壁86张出的张出部90。此外,为了使中央座椅30的前侧保持在从底壁85向上浮起的倾斜位置,轨道91朝向后侧向上倾斜。因此,固定部92距离底壁85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高于锁定销34A、34B距离中央座椅30的底面的高度尺寸。
此外,在中央座椅30的后侧,下盖64的突起35继续从底壁85的后缘部98向隆起部95滑动。此外,在锁定销34A、34B抵靠轨道91的固定部92的同时,通过中央座椅30自重或者向下推动中央座椅30,可以将突起35装配固定到装配凹部96。此外,根据该构造,由于下面两个原因:没有中央座椅30的前侧朝向下侧的倾斜动作,以及由于固定部92朝向上侧倾斜,所以当中央座椅30被收纳和固定在收纳空间内时,中央座椅30的前侧从底壁85向上浮起;所以不必在底壁85的后侧形成凹部99。此外,中央座椅30在收纳空间内倾斜和固定,因此,中央座椅30的自重集中到突起35和装配凹部96之间的装配部分,因此,能防止突起35被轻易地从装配凹部96移出。
下面,将说明一体于用于解决本发明的次要问题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的座椅装卸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关于座椅装卸机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了其轮廓,因此,在说明具体结构时,可能会出现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过的内容部分地重复的情况。
首先,在图1至图3中,两个侧部座椅10、20包括:作为倚靠部的座椅靠背12、22,作为就座部的坐垫14、24,支撑头部的头枕13、23,以及作为扶手的扶手12A、22A。通过普遍公知的配置在座椅内的倾角调整机构(图中未示出),座椅靠背12、22能够调整它们的相对于坐垫14、24的角度。图3中的附图标记115表示用于操作以解除左侧座椅10的倾角调整机构的锁定状态的解锁杆。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右侧座椅20的图示。此外,扶手12A、22A能够通过布置在座椅内的铰链(图中未示出)在不被使用状态的竖立姿势和使用状态下的相对于座椅靠背12、22的横倒姿势之间调整。
此外,在图1至图3中,该实施方式的中央座椅30包括:作为倚靠部的座椅靠背32、作为就座部的坐垫34、以及用于支撑头部的头枕33,而且,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在被安装到支撑基座40上的状态下,中央座椅30临近或者紧密地接触两个侧部座椅10、20。此外,通过布置在中央座椅30内的座椅靠背32和坐垫34之间的连接部处的图中未示出的盘簧,座椅靠背32总是被施以朝向前折叠方向的力。通过配置和形成在坐垫34的下面侧的接合部件与支撑基座40的与坐垫34的下面侧的接合部件对应设置的接合部件的接合,中央座椅30可安装到支撑基座40并可从支撑基座40拆卸。后面将说明接合部件的详细结构以及基于接合部件的安装和从支撑基座40拆卸的机构。
此外,在座椅靠背32的左侧座椅10侧的侧面的上部处,配置有门型框架形状的撞销135,该撞销135能够在朝下折叠并沿着座椅靠背32的侧面延伸的退避姿势以及从座椅靠背32的侧面水平地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突出姿势之间倾斜。此外,在中央座椅30安装到支撑基座40上的状态下,当采取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的座椅靠背32相对于坐垫34竖立的使用姿势时,撞销135被接合锁定到设置在左侧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的肩部的靠背锁定装置170。这样,以如下方式保持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的竖立姿势(使用姿势):座椅靠背32通过靠背锁定装置170倚靠(lean on)在左侧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上。当靠背锁定装置17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时,座椅靠背32朝向前侧倾倒。
如图3所示,在左侧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的中央座椅30侧的侧面的外侧,靠背锁定装置170被配置在左侧座椅10的扶手12A的上部的肩部处,而且,因为靠背锁定装置170的整个外周都被盖171覆盖,所以从外部基本上不能在视觉上识别靠背锁定装置170。此外,靠背锁定装置170被构造成通过将中央座椅30的撞销135收容在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收纳入口172内而结合锁定,并且可以通过拉动从盖171的上表面向外延伸的带177的操作来解除靠背锁定装置170的锁定状态。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靠背锁定装置170包括:基部173,其被一体地固定到左侧座椅10的内部框架;钩174,其用于锁定撞销135;棘爪175,其用于锁定钩174;拉伸弹簧176,其接合在钩174和棘爪175之间;带177,其被连接到棘爪175,用于解除靠背锁定装置170的锁定状态的操作;以及支架178,其用于隔开靠背锁定装置170的外侧。基部173和支架178被构造成在被以预定的间隔彼此分开的状态下以相对的方式配置,且钩174和棘爪175被配置在基部173和支架178之间。
钩174被经由架设在彼此相对的基部173和支架178之间的连接轴174R枢转地连接以能够相对于基部173和支架178枢转。通过使钩174的外周缘部部分地形成起伏状,钩174形成有内颚部174U和外颚部174L。通过接合在钩174和后述的棘爪175之间的拉伸弹簧176施加的力,钩174总是被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而且如图6所示,与棘爪175相反侧的外周缘部被保持在与基部173干涉的枢转位置处。这样,钩处于内颚部174U暴露到收纳入口172的开口的内部并且外颚部174L退避到收纳入口172的开口的外侧的姿态。此外,棘爪175侧的外周缘部以临近内颚部174U的方式连续地形成有与棘爪175接触的锁定颚部174M。
棘爪175被经由架设在彼此相对的基部173和支架178之间的连接轴175R枢转地连接以能够相对于基部173和支架178枢转。通过接合在棘爪175和钩174之间的拉伸弹簧176施加的力,棘爪175总是被施以沿顺时针方向的力,而且如图6所示,锁定爪175M被形成在棘爪175的钩174侧的外周缘部处并具有带角部(angled portion),锁定爪175M被保持在被压在钩174的锁定颚部174M的外边缘上的姿势。
如上所述构造的靠背锁定装置170随着中央座椅30的撞销135的进入收纳入口172内部的运动而进行如下操作。也就是,当撞销135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入收纳入口172的内部时,如图7所示,钩174的暴露到收纳入口172的开口的内部的内颚部174U被撞销135推压,因而钩174沿顺时针方向枢转。随着这些运动,内颚部174U被推到收纳入口172的外部,并且外颚部174L以在撞销135后部附近移动的方式被暴露到收纳入口172的开口的内部。此外,随着钩174的沿顺时针方向的枢转,棘爪175的锁定爪175M越过锁定颚部174M并通过拉伸弹簧176施加的力落入内颚部174U和锁定颚部174M之间的凹陷处。在这种情况下,锁定颚部174M被锁定爪175M锁定,因此,使钩174进入防止钩174在拉伸弹簧176施加的力的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的状态,并且该状态被保持为锁定撞销135的接合锁定状态。
在接合锁定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接合锁定状态的解除是通过从盖171的上表面拉动连接到棘爪175的带177的操作而实现的。具体地,当从图7所示的状态抵抗拉伸弹簧176施加的力而拉动带177时,棘爪175被操作以沿逆时针方向枢转,且锁定爪175M越过锁定颚部174M以进入如图6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中,钩174和棘爪175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这样,当钩174在拉伸弹簧176施加的力的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撞销135和钩174的外颚部174L之间的接合被解除,且撞销135被排出到收纳入口172的开口的外部。
接着,将说明中央座椅30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的下面侧,分别配置有位于座椅后侧的销状的撞销34S、位于座椅前侧的左右两个锁定销34A、34B,以及位于座椅后侧且位于与撞销34S在宽度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定位孔34H,它们构成用于与支撑基座40接合的部件。撞销34S和锁定销34A、34B被设置成从覆盖坐垫34的下面侧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下盖64的左右两侧面沿宽度方向向外侧延伸,并且撞销34S和锁定销34A、34B由圆棒状的销部34Sa、34Aa、34Ba以及一体地连续形成到所述销部的前端的凸缘部34Sb、34Ab、34Bb构成。撞销34S和锁定销34A、34B从下盖64沿宽度方向向外突出的量被设定成基本上与中央座椅30的宽度尺寸相同。此外,尽管撞销34S和锁定销34A、34B具有如图4等中更好地示出的相同的形状,但是如后面所述的那样,它们的功能不同,因此,两种构件34S、34A、34B被确定成不同的构件名称。
如示出中央座椅30的内部框架结构的图9所示,锁定销34A、34B由销构件的各端部的形状构成,所述销构件在宽度方向上与位于构成坐垫34的骨架的坐垫框架34F的下部的前侧位置处的坐垫框架34F一体地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定位孔34H形成为贯穿金属板状的支架39,支架39以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的方式并与位于坐垫框架34F的下部的后侧位置处的坐垫框架34F成一体地设置。撞销34被设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与位于坐垫框架34F的下部的后侧的与板状支架相反的一侧(具体地,左侧座椅10的一侧)的位置处的坐垫框架34F成一体,定位孔34H形成为贯穿位所述板状支架。通过由下盖64覆盖坐垫框架34F的下表面而构成坐垫34,坐垫框架34F一体地包括撞销34S、锁定销34A、34B和定位孔34H。如图4所示,在下盖64的与锁定销34A、34B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有具有T状切口138的柔性橡胶片139。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安装下盖64,下盖64的后侧首先被安装到坐垫框架34F的下表面,并使撞销34S向外侧突出。然后,通过使锁定销34A、34B穿过橡胶片139的切口138,将下盖64的前侧也安装到坐垫框架34F的下表面,使得坐垫34的下表面能够被覆盖。此外,在下盖64的前端部处,形成有前端膨出部67A,该前端膨出部67A的宽度大于形成有撞销34S和锁定销34A、34B的部分的宽度。
回头参考图9,上述门型撞销135经由铰链被连接到构成座椅靠背32的骨架的靠背框架32F。撞销135可以绕铰接点在如下两种姿态之间切换:一种姿态是在座椅靠背32的侧方水平地突出(图中的实线状态),另一种姿势是被向下折叠并且沿着座椅靠背32的侧面定位(图中的虚线状态)。具体地,通过接合在撞销135和靠背框架32F之间的图中未示出的扭簧,撞销135总是被施力以向座椅靠背32的侧方突出。这里,操作缆线140被连接在撞销135和坐垫框架34F之间。操作缆线140的尺寸被设定为具有刚好在座椅靠背32进入从坐垫34升起的竖立姿势时能够在撞销135和坐垫框架34F之间实现张紧状态的长度。因此,在座椅靠背32的被升起而呈现的竖立姿势中,撞销135被保持为通过扭簧施加的力从座椅靠背32的侧方突出的姿态,然而,当座椅靠背32被折叠到坐垫34的上侧时,因为操作缆线140被牵引,所以撞销135抵抗扭簧施加的力而朝向座椅靠背32的侧面折叠。这样,撞销135被保持为以如下方式折叠:撞销135随着座椅靠背32的折叠动作沿着座椅靠背32的侧面定位,如图2较佳地示出。
另一方面,在支撑基座40的上面侧,配置有分别与设置在上述中央座椅30的撞销34S、锁定销34A、34B和定位孔34H对应的、构成中央座椅30和支撑基座40之间的接合部件的坐垫锁定装置46、锁定凹部43A、45A和定位销43B。通过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表面盖62覆盖被一体地固定到左侧座椅10的坐垫框架14F的框架结构而构成支撑基座40。
具体地,在示出支撑基座40的框架结构的图10中,由金属制成并构成骨架的前后两个管状支撑框架41、42被布置成延伸并被一体地固定到左侧座椅10的中央座椅30侧的坐垫框架14F。前后支撑框架41、42一体地联接有增强框架43,增强框架43呈由金属制成的长板状并在两个构件41、42的右端(右侧座椅20侧)架设在两个构件41、42之间。增强框架43以板在横向翻转的状态下被竖直定位的姿势被联接到前后支撑框架41、42。此外,前后支撑框架41、42也一体地联接有增强板44,增强板44呈由金属制成的长薄板状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架设在支撑框架41、42之间。这样,支撑基座40的框架结构被构造成提高了扭转刚度等支撑刚度等并提高了支撑强度。
此外,位于右侧(右侧座椅20侧)的锁定凹部43A形成为在增强框架43的前端部的预定高度位置处凹陷,并且该锁定凹部43A被构造使得它的凹陷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前侧。此外,位于左侧(左侧座椅10侧)的锁定凹部45A形成为在一体地从前侧支撑框架41竖立的竖立板45的上部处凹陷,并且该锁定凹部45A被构造成使得它的凹陷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前侧。此外,定位销43B被与增强框架43一体地设置在增强框架43的后端部,并且该定位销43B形成为从增强框架43朝向上侧突出。此外,坐垫锁定装置46被一体地固定到左侧座椅10的坐垫框架14F并被一体地固定到支撑架Fb,在支撑架Fb处,撞销34S的收纳入口166向上开口。此外,该坐垫锁定装置46的机构利用了与图6和图7所示的靠背锁定装置170的机构基本上相同的机构,因此,通过用图6和图7的图示来代替,省略了该机构的细节的图示。然而,如图3所示,坐垫锁定装置46被构造成通过设置在坐垫锁定装置46(支撑基座40)的背面的代替靠背锁定装置170的带177的解锁杆167来执行解除坐垫锁定装置46的锁定状态的操作。此外,用于从上侧收纳撞销34S并锁定撞销34S的机构由向上开口的收纳入口166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图10所示的支撑基座40的框架结构由如图4所示的表面盖62覆盖。以覆盖隐藏支撑基座40的整个上面侧的方式布置的表面盖62形成为具有座椅板部62A、右侧壁部62R(图4中的左侧)和左侧壁部62L(图4中的右侧)的形状,座椅板部62A呈平板状,右侧壁部62R和左侧壁部62L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膨出的形状。形成在图中的左侧的右侧壁部62R以覆盖隐藏图10中的上述的增强框架43的方式形成。详言之,右侧壁部62R形成为带有中空部的形状,构成接合部件的组成部件的锁定凹部43A、45A以及定位销43B被布置于该中空部。这样,锁定凹部43A、45A被构造成使得锁定凹部43A、45A以如下状态在外观上埋设在表面盖62中:尽管锁定凹部43A、45A的周围被右侧壁部62R覆盖,锁定凹部43A、45A在向前方向上暴露到外部。详言之,右侧壁部62R的中空的开口形状是使得锁定凹部43A的呈凹陷形状的开口部被朝向前侧和图中的右侧暴露的中空形状。
此外,形成在图中的右侧的左侧壁部62L也以覆盖隐藏图10中的上述竖立板45和坐垫锁定装置46的方式形成。详言之,左侧壁部62L形成为带有中空部的形状,构成接合部件的组成部件的锁定凹部45A和坐垫锁定装置46被布置于该中空部。这样,锁定凹部45A和坐垫锁定装置46被构造成使得锁定凹部45A和坐垫锁定装置46以如下状态在外观上被埋设在表面盖62内:尽管锁定凹部45A和坐垫锁定装置46的周围被左侧壁部62L覆盖,锁定凹部45A在向前方向上暴露到外部且坐垫锁定装置46在向上方向上暴露到外部。详言之,左侧壁部62L的中空的开口形状是使得锁定凹部45A的呈凹陷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前侧和图中的右侧暴露且使得坐垫锁定装置46朝向上侧和图中的左侧暴露的中空形状。此外,在配置有坐垫锁定装置46的左侧壁部62L的中空的开口部处,形成有T状切口48的软性的橡胶片47被设置,而且,因为坐垫锁定装置46被橡胶片47覆盖,所以不能从外观上识别坐垫锁定装置46。此外,在左右侧壁部62L、62R的前端的上侧的角部处,左右两个肋157形成为一体地朝向表面盖62的上侧突出,以使从支撑基座40拆卸中央座椅30的操作能被平滑地执行。
用以下方式操作中央座椅30,以从上述构造的支撑基座40拆卸中央座椅30。首先,在中央座椅30被安装到支撑基座40上和座椅靠背32竖立的使用状态中,设置在座椅靠背32的肩部的撞销135被接合锁定于左侧座椅10的靠背锁定装置170,且坐垫34的下面侧的后侧的撞销34S被接合锁定于支撑基座40的坐垫锁定装置46。此外,坐垫34的下面侧的前侧的两个锁定销34A、34B与支撑基座40的左右锁定凹部43A、45A接合,类似地,坐垫34的下面侧的接合孔34H与从支撑基座40朝向上侧突出的定位销43B接合。也就是,作为接合部件的锁定机构由中央座椅30的撞销34S和支撑基座40的坐垫锁定装置46构成,且作为接合部件的接合机构由中央座椅30的锁定销34A、34B及支撑基座40的锁定凹部43A、45A构成。
在这种情形下,中央座椅30被坐垫锁定装置46和靠背锁定装置170锁定,因此,中央座椅30基本上被可靠地锁定而不会造成嘎吱嘎吱的响声,如图23所示,因为销部34Aa、34Ba由增强框架43和竖立板45被收容在锁定凹部43A、45A内且凸缘部42B接触增强框架43和竖立板45的宽度方向上的外边,所以防止左右锁定销34A、34B在中央座椅30的宽度方向上嘎吱嘎吱地行进。顺便提及,图23是中央座椅30被安装到支撑基座40状态的正视图,且座椅靠背32被示出为就在锁定销34A、34B前破断的局部剖视图,且未图示中央座椅30的内部结构以及座椅靠背32等。
为了从安装状态将中央座椅30从支撑基座40拆卸,如图24所示,首先,通过将靠背锁定装置170的带177向上侧拉动的操作,解除中央座椅30的撞销135与靠背锁定装置170的接合。因此,通过弹簧施加的力,使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向前侧倒下。接着,通过操作设置在支撑基座40的背面的解锁杆167,释放配置在支撑基座40的后侧的坐垫锁定装置46,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座椅30的后侧被向上抬起,因此,分别解除了撞销34S与坐垫锁定装置46的接合以及定位孔34H与定位销43B的接合。因此,使中央座椅30进入相对于支撑基座40的第一接合解除状态。
随着进一步从该状态把中央座椅30向上抬起的操作,中央座椅30的前侧的锁定销34A、34B从支撑基座40的锁定凹部43A、45A沿接合解除方向移动。详言之,如图25所示,当中央座椅30的后侧(撞销34S和坐垫锁定装置46侧)被从实线所示的安装状态抬起到虚线所示的上侧时,使座垫34的下盖64的膨出部67的后下端角部与支撑基座40的左侧壁部62L和右侧壁部62R的前表面接触。由此,通过以膨出部67的后下端角部为支点移动定位销43B而划出圆弧,锁定销34A、34B沿前上方向在锁定凹部43A、45A中移动,即,沿锁定凹部43A、45A的开口方向移动。此外,当中央座椅30的后侧被抬起时,在使膨出部67的后下端角部向下侧与侧壁部62L、62R的前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下,锁定销34A、34B沿锁定凹部43A、45A的开口方向移动。
在该情形下,如图4所示,在支撑基座40的左右侧壁部62L、62R的前上端角部处,形成突出的肋157,因此,使得中央座椅30的姿势操作能够平滑地执行。此外,通过形成一边向上侧延伸一边向后侧倾斜的倾斜面62S,能使膨出部67的后下端角部与侧壁部62L、62R的前表面平滑地滑动接触,所述前表面恰好位于要与膨出部67的后下端角部接触或滑动接触的锁定凹部43A、45A下方。此外,尽管锁定凹部43A、45A根据锁定销34A、34B的运动沿斜向上方向开口,但是,与此同时,锁定凹部43A、45A还由如下构造构成:在该构造中,只要中央座椅30不被向上侧抬起,锁定销34A、34B就不会被无意地从锁定凹部43A、45A拉出。
此外,回头参考图24,当使锁定销34A、34B进入沿接合解除的方向从锁定凹部43A、45A移动到某种程度的状态时,通过在该状态下向前侧移动中央座椅30,使锁定销34A、34B进入被从锁定凹部43A、45A拉出的第二接合解除状态,即,接合被完全地解除,由此,使中央座椅30能够从支撑基座40拆卸。总结上述的一系列操作,通过向上侧抬起中央座椅30的后侧的操作,解除撞销34S与坐垫锁定装置46的接合,使锁定销34A、34B能够向前侧从锁定凹部43A、45A释放。也就是,构造了一个机构,在该机构中,通过两步姿势操作处理,能把中央座椅30从支撑基座40拆卸,第一步姿势操作是仅向上侧抬起后侧的操作,接着,在该状态下向前侧进行操作。从该意义上讲,中央座椅30的撞销34S和支撑基座40的坐垫锁定装置46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接合部件,且中央座椅30的锁定销34A、34B和支撑基座40的锁定凹部43A、45A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接合部件。此外,从后述的意义上讲,中央座椅30的定位孔34H和支撑基座40的定位销43B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接合部件。此外,尽管将从支撑基座40拆卸的中央座椅30收纳到设置在车辆内部的预定部位的专用收纳空间是优选的,但是当没有这样的收纳空间时,中央座椅30只能被安装到车辆内部的空闲的空间,或者放置在车辆的外部。
接着,尽管将参考图4说明将中央座椅30安装到支撑基座40的机构,但是,基本上,可以通过与上述的拆卸操作倒过来的步骤将中央座椅30安装到支撑基座40。具体地,首先,通过将处于折叠姿态的中央座椅30的下盖64布置在下侧,在抬起后部的状态下,将中央座椅30以中央座椅30在支撑基座40上滑动的方式滑动移动到后侧。由此,在滑动状态下,设置在中央座椅30的坐垫34的下表面的前侧的左右一对锁定销34A、34B滑入到在支撑基座40的前表面开口的左右锁定凹部43A、45A中。
此外,当使两个锁定销34A、34B与两个锁定凹部43A、45A的纵深部接触且限制中央座椅30向后侧滑动移动的状态产生时,接着,通过两个被锁定的锁定销34A、34B构造枢转中心,使中央座椅30的后侧被操作以下降。由此,从支撑基座4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定位销43B被收容到设置在中央座椅30的座垫34的下面侧的后侧的定位孔34H的内部。在该情形下,如图26中很好地所示,定位孔34H的内周面形成为孔的直径从上侧向下侧扩大的锥形,因此,定位销43B可以在被接合和引导的状态下被收容。这是定位销43B和定位孔34H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作为第三接合部件的接合销和接合孔的原因。因此,当中央座椅30被安装到支撑基座40上时,也使定位销43B和定位孔34H起定位部件的功能。此外,通过使中央座椅30的后侧下降,使撞销34S从橡胶片47的切口48进入内部,并且接合锁定到坐垫锁定装置46。以此方式,通过包括锁定机构的各接合部件,使中央座椅30能够在沿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相对于支撑基座40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被安装固定到支撑基座40。最后,通过向后侧抬起中央座椅30的座椅靠背32,并将撞销135接合锁定到左侧座椅10的靠背锁定装置170,将中央座椅30保持在被使用的姿势。
尽管上面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的各种实施方式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了可移除座椅是起第二排的辅助座椅功能的中央座椅的情况。但是,本发明还可以是可移除座椅由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侧部座椅等主座椅本身构成的情况。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移除座椅的中央座椅是与左侧座椅一体的类型。但是,例如中央座椅等可移除座椅可以被构造为独立于其他座椅而被布置在地板上。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到在宽度方向上配置有三个座椅的车辆,还可以应用到在宽度方向上配置有两个座椅的车辆。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基座不再限于被固定到左侧座椅,而是可以被固定到右侧座椅或者可以被固定地安装在地板上。
此外,已经说明了用于收纳可移除座椅的收纳容器被设置在第一排的左右侧座椅之间的情况。但是,只要存在能够布置用于移动例如支撑基座等与座椅安装构件相关的两个构件的引导结构的位置关系,收纳容器的布置位置可以在汽车车舱内的地板上。此外,虽然已经说明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收纳容器与落地式控制台一体地设置的情况,但是可以仅独立地安装收纳容器。
此外,虽然作为座椅装卸机构的第一接合部件的撞销和坐垫锁定装置,以及作为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销和锁定凹部是不可缺少的机构,但是作为第三接合部件的定位销和定位孔可能没必要设置。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销和锁定凹部可以仅在支撑基座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形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中央座椅的状态是悬臂状态,因此,应该注意稳定性的恶化。
此外,虽然将构成第一接合部件的撞销和构成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销布置在座椅侧是优选的,但是构成第三接合部件的定位销和定位孔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造相反地配置。也就是,构成第三接合部件的定位销可以被设置在座椅侧,且收容定位销的定位孔可以被设置在支撑基座侧。
此外,第一接合部件可以被设置在座椅的前侧,且第二接合部件可以被设置在座椅的后侧。当拆卸的座椅的收纳空间被设置在车辆后侧时,这种情况是有利的。此外,当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被应用到沿宽度方向排列的两个座椅时,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可以以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相反的方式设置。也就是,第一接合部件可以被设置在座椅的右端侧,而第二接合部件可以被设置在座椅的左端侧,反之亦然。

Claims (12)

1.一种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可移除座椅被能够装卸地安装到配置在汽车车舱内的地板上的座椅安装构件;
能够收纳所述可移除座椅的收纳容器被安装在所述汽车车舱内的离开所述可移除座椅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处;
引导结构被构造在所述可移除座椅和所述座椅安装构件之间,所述引导结构用于引导所述可移除座椅以使所述可移除座椅沿移动收纳到所述收纳容器的方向移动;
所述收纳容器构造有引导结构,所述收纳容器的引导结构用于当所述可移除座椅被收纳时在所述收纳容器和所述可移除座椅之间引导所述可移除座椅以使所述可移除座椅移动;
汽车车舱内的所述座椅安装构件和所述收纳容器之间的配置关系被构造成如下配置关系:所述可移除座椅能够被定位成跨装在两个引导结构之间,使得在所述可移除座椅被构造于所述可移除座椅的引导结构引导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可移除座椅能够被引导移动到构造于所述收纳容器的所述引导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移除座椅是被布置在基本座椅的侧部的辅助座椅,所述辅助座椅由坐垫和座椅靠背构成,并且所述座椅靠背被构造成能够折叠到所述坐垫上;
所述辅助座椅的所述坐垫被能够装卸地安装到所述座椅安装构件,所述座椅安装构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基本座椅一体地移动;以及
所述引导结构被构造在所述辅助座椅的所述坐垫和所述座椅安装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汽车车舱内在前后方向上配置至少两排座椅,侧部座椅分别被布置在前后各排中的左右侧;
所述可移除座椅被布置在后排的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之间的位置;
所述收纳容器被布置于前排的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之间;以及
被布置于后排的所述可移除座椅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被布置在前排的所述收纳容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设置成相同的位置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用于收纳所述可移除座椅的所述收纳容器的入口开口部朝向所述后排开口;以及
盖被安装在所述入口开口部,用于关闭所述入口开口部,所述盖被构造成能够与所述汽车车舱内的地板接触的可枢转的盖,当所述盖与所述地板接触时,在所述盖和所述可移除座椅之间构成引导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移除座椅在所述可移除座椅被安装在所述汽车车舱内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是乘客能通过的宽度,而且在所述可移除座椅从安装位置被拆卸的情况下,乘客能够通过所述安装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能够使所述可移除座椅被安装到所述座椅安装构件且能够使所述可移除座椅从所述座椅安装构件拆卸的座椅装卸机构的结构是包括第一接合部件和第二接合部件的结构,所述第一接合部件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件在接近在平面方向上彼此相反的两端的位置处被设置于所述可移除座椅的下面侧和所述座椅安装构件,当操作所述可移除座椅以将所述可移除座椅从所述座椅安装构件拆卸时,能够通过沿解除接合的方向操作所述可移除座椅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件侧来释放所述第二接合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位于所述座椅安装构件侧的接合部件是用于收容位于所述可移除座椅侧的销构件的收容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用于解除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和用于解除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被设定成彼此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用于解除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是上下方向,并且用于解除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的方向是平面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件是需要独立的解除操作的锁定机构,并且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所述第二接合部件是归因于对应形状的接合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装卸机构的所述第一接合部件被布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所述第二接合部件被布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件被解除锁定的状态下,通过提升所述可移除座椅的后侧并使所述可移除座椅朝向前侧移动来解除所述第二接合部件的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装卸机构还设置有第三接合部件,所述第三接合部件包括接合销和接合孔,并且所述接合孔的内周面形成为具有能够在所述可移除座椅被安装时接合和引导所述接合销的形状。
CN2008800110396A 2007-01-31 2008-01-10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2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0736/2007 2007-01-31
JP2007020736A JP4176807B2 (ja) 2007-01-31 2007-01-31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格納構造
JP2007020727A JP4181606B2 (ja) 2007-01-31 2007-01-31 車両用シートの着脱機構
JP020727/2007 2007-01-31
PCT/JP2008/050184 WO2008093522A1 (ja) 2007-01-31 2008-01-10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格納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2267A true CN101652267A (zh) 2010-02-17
CN101652267B CN101652267B (zh) 2012-07-25

Family

ID=3972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103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2267B (zh) 2007-01-31 2008-01-10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181606B2 (zh)
CN (1) CN10165226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3906A (zh) * 2013-12-19 2015-06-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功能座椅总成
CN105270222A (zh) * 2014-05-26 2016-01-27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车辆用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9982B1 (en) * 1998-05-13 2001-08-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storing device
JP2000071831A (ja) * 1998-08-31 2000-03-07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格納装置
JP2003054295A (ja) * 2001-08-09 2003-02-26 Fuji Heavy Ind Ltd 格納式リヤシート
CN100460240C (zh) * 2003-02-13 2009-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结构
JP3944851B2 (ja) * 2003-05-15 2007-07-1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着脱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23906A (zh) * 2013-12-19 2015-06-2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多功能座椅总成
CN105270222A (zh) * 2014-05-26 2016-01-27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车辆用座椅
CN105270222B (zh) * 2014-05-26 2018-02-13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车辆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2267B (zh) 2012-07-25
JP4181606B2 (ja) 2008-11-19
JP2008184095A (ja) 200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08541B1 (en) Automobile seat stowage structure
JP443407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移動装置
JP3990364B2 (ja) 折り畳みシート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シートを含む乗物
US8360528B2 (en) Vehicle seats
AU2007345867B2 (en) Structure for storing vehicular seat
JP2009179254A (ja) 作業車
JP3776200B2 (ja) 車両用座席
CN105209289A (zh) 车用座椅
US20070182227A1 (en) Remote Release Seat Cushion Lock With One Hand Operation
CN101652267B (zh)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EP1574390A1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collapsible front passenger seat
US20070252401A1 (en) Rear baggage compart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KR101033881B1 (ko) 자동차용 오토 슬라이딩 헤드레스트
JP4626402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5690369B2 (ja) シート装置
JP4176807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格納構造
JP2002067759A (ja) 折り畳み格納シート
JP2007284060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4626396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2008238858A (ja) 車両の車室内構造
JP2005192740A (ja) 車椅子搭載車両
JPH07164942A (ja) 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402845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2005041378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5693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格納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